推荐文章

·忻州市五台山普乐寺   &nb 05-16
·忻州市五台山普安寺(普庵寺) 05-16
·忻州市五台山狮子窝大护国文殊寺 05-16
·忻州市五台山法喜寺 05-16
·忻州市五台山弥陀院 05-16
·忻州市五台山真容寺 05-16
·忻州市五台山东台顶望海寺 05-16
·五台山南台顶普济寺 05-15
·忻州市五台山西台顶法雷寺 05-15
·忻州市五台山北台顶灵应寺 05-15

文库热门

·忻州市五台山普乐寺   &nb 05-16
·忻州市五台山普安寺(普庵寺) 05-16
·忻州市五台山狮子窝大护国文殊寺 05-16
·忻州市五台山法喜寺 05-16
·忻州市五台山弥陀院 05-16
·忻州市五台山真容寺 05-16
·忻州市五台山东台顶望海寺 05-16
·五台山南台顶普济寺 05-15
·忻州市五台山西台顶法雷寺 05-15
·忻州市五台山北台顶灵应寺 05-15

TOP

[第十七编 酬对(2.答问)](四)
2010-11-11 08:29:24 来源:网络转载 作者:太虚大师 【 】 浏览:21065次 评论:0

04答妙慧女士问(九则)
 

  问一:修行出家与在家有何分别?出家胜于在家否?女弟子前年依姑苏净空尼皈依三宝,净师屡劝予出家,谓汝既有志修行,以出家为最方便。惟女弟子俗缘羁束,终难摆脱,故尚未现尼相。


  问二:有何方法可摆脱一切俗缘?


  问三:年青出家胜于年老出家,是否?女弟子今年二十三岁,净师谓予出家当乘年青,予十七剃度,汝今不披剃,更待何时?


  问四:出家何以必先落发易服?出家修行,不过求其比在家静心能定,何必将头发剃光,易服改装?


  问五:衣袈裟有何意义?


  问六:出家何以必受戒?持戒固是,何必在头上烧疤?


  问七:尼姑与僧同侣,称呼相同应改否?问八:普度众生,原不过度众生信佛,并非度众生出家。但苟度一人出家,较度一人信佛孰佳?


  问九:今尼庵多而尼僧寥寥,大可合并,当用何种方法?


  答一:此亦须看对于修行两个字作何解法。专修持戒、习禅、或与持戒、习禅相策应等行,则自是以出家为较胜;若读诵、礼拜等皆然。至修布施、慈济等行,亦许在家为便。大士十度齐修,万行平施,盖无何优劣可言。但佛时先例,不出家具足苾刍尼戒,祇有获证预流果,一来果,绝无能得阿罗汉果者。若以了生死、出轮回为志,修学戒定慧三无漏行,以求现生得证四沙门果,则姑苏净空苾刍尼之言信矣!因出家者,已将从生以来由家族所赋予之人格完全抛却。若女媳妻母等,另依佛法取得一种新人格;此种新人格,即是专修学三无漏行以了生死出轮回之苾刍尼也。第能成就此苾刍尼行,亦须有苾刍尼之僧众方可。而在今日之苾刍尼僧众实难得师友,则戒难净,定难生故;定难生故慧难发也。然则虽出家,亦祇能仗阿弥陀佛愿力,持名求往生极乐,以为超出生死轮回之捷径耳。持名求往生极乐,则唯在自心信得笃实、愿得恳切、念得贯彻而已。在家出家,无大关系。若无何挂碍牵累,遇有缘善知识,迳投出家,亦可较能护持信心不退。


  答二:在佛法亦大有峭然斩绝不近人情之处,如一口气不来时如何摆脱,即今也便可如何摆脱。人命在於呼吸,入息不保出息,即今便算死去,有何不可摆脱!然佛法随顺世间施设,也不过违俗情人事,则先存一摆脱之志,于家人持但了旧缘,不造新业宗旨,定心耐性做去,必亦有了毕一日,看自己愿望与毅力何如耳!若由大智慧大解脱人观之,则那来俗缘,无非真觉,尚何摆脱不摆脱哉!


  答三:从较能不犯戒言之,亦有谓宜待年老出家者。然出家不是苟安偷活以度余生之无耻勾当,乃奋大勇猛发大精进以超三界越四流而趣证无生者,自须年青乃可。盖衰老虽可能不犯戒,但于持戒、修禅等等,亦无精力能行也。


  答四:此从消极言之,毁却换却庸俗所贪着之形容饰好,以绝爱欲。若从积极言之,依佛仪制,仿同佛之形仪,使自己观之生策励心,使同侣观之生和顺心,使世人观之生净敬心。且亦身心夹护,俾不容易成就犯戒缘也。其余若洁净、简便等义,亦附之。


  答五:梵语袈裟,此云坏色,即破坏色质之衣服。依佛仪制,与前落发易服同义。


  答六:烧疤,是受戒时献身供佛灭障消罪之意,与受戒、持戒原来非一事。今合为一事,亦可作为提醒自己罪已减、戒已受、僧已成,不应更沾俗染之心念之用。然据吾一人之意,则烧疤与否,当随人各自发愿,不须定烧。


  答七:若正其名,比丘、比丘尼、沙弥、沙弥尼,四种同名为僧。今世俗则以比丘为僧,呼为和尚;比丘尼为尼,呼为尼姑。而和尚是亲教师义,即师之谓。在比丘,比丘尼,其徒对师但应称师,或称本师,或称和尚。在师无别,故无别称,对于比丘等中大善知识,则呼大师、法师、禅师等等。平常年耆出家早者,或称长老,或称上座。相等、或呼同参、或呼仁者。徒辈、则呼名字。而“大德”一名,上下通可以相称。然则于父、母、兄、弟、姐、妹等,皆可废除不称。若从依此本师之力,得生一比丘或比丘尼之新人格以言,所谓从佛口生,从法化生,则皆称以父亦可。此其为父,本不在其人之为男为女也。


  答八:信佛与出家,有广狭浅深之殊:信佛者广而浅,出家者狭而深。劝一人信佛即算成效,剃一人出家虽亦成效,但其成效须更看出家后之行果如何以为定。至普度众生之义,非仅度之信佛,亦非仅度之出家,乃度之了脱生死,超出轮回,及度之成佛也。


  答九:尼庵自以能合成尼众丛林为宜;然沿习已深,未能易行,然方法固不难也。(见海刊一卷四期)

Tags: 责任编辑:思过黑鹰
】【打印繁体】【关闭】 【返回顶部
上一篇[第十七编 酬对(1.函电)] 下一篇[第十七编 酬对(3.访话)]
清净莲海佛学网: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交流论坛 联系我们
本站声明:本站资源来源于互联网,如侵犯了你的版权,请你联系我们,我们将在收到消息后24小时内删除。
清净莲海佛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