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文章

·大同市广灵县安坚寺 09-13
·大同市广灵县三身寺 09-13
·大同市广灵县圣泉寺 09-12
·大同市广灵县极乐寺 09-12
·大同市广灵县观音寺(今名:朝 09-12
·大同市浑源县通天寺 09-12
·大同市浑源县大云寺 09-12
·大同市浑源县悬空寺 09-12
·大同市浑源县永安禅寺 09-10
·大同市浑源县圆觉寺 09-10

文库热门

·大同市广灵县安坚寺 09-13
·大同市广灵县三身寺 09-13
·大同市广灵县圣泉寺 09-12
·大同市广灵县极乐寺 09-12
·大同市广灵县观音寺(今名:朝 09-12
·大同市浑源县通天寺 09-12
·大同市浑源县大云寺 09-12
·大同市浑源县悬空寺 09-12
·大同市浑源县永安禅寺 09-10
·大同市浑源县圆觉寺 09-10

太虚大师

[太虚大师全书]
更新:2018-02-27   / 点击:1528    【查阅全文】
[第0编 编纂说明]
00编纂说明 1.编印缘起 佛法为东方文化重镇,影响我国文化特深,此固尽人知之,然能阐微抉秘,畅佛本怀以适应现代人生需求者,惟于太虚大师见之!大师本弘教淑世之悲愿,以革新僧制,净化人生,鼓铸世界性之文化为鹄。故其论学也,佛法则大小性相显密,融贯抉择,导归于即人成佛之行。世学..
更新:2018-02-27   / 点击:1430    【查阅全文】
[第一编 佛法总学]
第一编佛法总学 1概论 1.佛学概论 ──十九年一月在闽南佛学院编述── 绪言 学史 第一章释尊略传 第一节释尊出于印度之背景 第二节未成正觉前之释尊 第三节成正觉后之释尊 第二章印度佛学略史 第一节佛灭后结集诸藏差别 第二节小乘盛行与分成各部 第三节大乘继兴与其派别 第..
更新:2018-02-27   / 点击:8724    【查阅全文】
[第二编 五乘共学]
第二编五乘共学 1教释 1-0佛说十善业道经讲要 ──二十一年七月在汉口佛教正信会讲── 悬论 一契理与应机 甲契理之实义 乙应机之对治 二经题与译题 甲释经题 乙释译题 释经 甲一证信 甲二正说 乙一明世出世业果 丙一就因明果 丙二即果明因 丙三举因相明 丁一观心无主 ..
更新:2018-02-27   / 点击:2843    【查阅全文】
[第三编 三乘共学]
第三编三乘共学 1教释 1.四十二章经讲录 ──十五年六月在北平社稷坛讲── 悬论 一明胜义 二释经题 释经 甲一总起分 甲二正说分 乙一三乘共教行果 丙一证出世果 丙二修出家行 乙二五乘善恶通义 乙三大乘不共胜行 丙一立信愿 丙二修六度 丁一布施度 丁二持戒度 丁三忍..
更新:2018-02-27   / 点击:4625    【查阅全文】
[第四编 大乘通学]
第四编大乘通学 1教释 1.大乘理趣六波罗密多经皈依三宝品讲录 ──二十二年六月在汉口佛教正信会讲── 悬论 一示宗旨 甲皈德依本以定志 乙悔过行善以息灾 二解经题 三明品糸 四考译史 甲译人史 乙本经译史 丙异译 释经 甲一法会起教分 乙一证信叙 乙二发起叙 丙一慈氏问..
更新:2018-02-27   / 点击:4570    【查阅全文】
[第五编 法性空慧学]
第五编法性空慧学 1教释 1.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义脉 ──十年十月在北京夏宅讲── 一释经题目 二解经义脉 甲序分 乙正宗分 1赞请印允 2示教解释 (一)就菩萨所度众生明 (二)从度生所求佛果明 (三)从佛果所证所说明 (四)就证说所果所行明 (五)就现在当处所..
更新:2018-02-27   / 点击:6022    【查阅全文】
[第六编 法相唯识学]
第六编法相唯识学 1.教释 01-1解深密经如来成所作事品讲录-悬论 ──二十六年七月在庐山大林寺讲── 悬论 一释经题略明全经纲要 二释译题略叙四译历史 三释品题略明今讲宗旨 释经 甲一问答抉择 乙一问答正宗 丙一法化身相 丁一法身 戊一正明法身 己一问 己二答 戊二辨乘差..
更新:2018-02-25   / 点击:9626    【查阅全文】
[第七编 法界圆觉学]
教释 1.法华讲演录上 ──十年秋在北京辛酉讲经会讲── 序经题 明纲宗 一叙经之起意 二明经之宗旨 三解经品得名 四显经品废立 五彰品之次第 释经文 甲一序分 乙一序成就 乙二众成就 丙一众类成就 丁一内护五众 戊一声闻众 戊二菩萨众 丁二外护十众 丙二礼仪成就 乙三..
更新:2018-02-23   / 点击:9465    【查阅全文】
[第八编 律释]
第八编律释 优婆塞戒经讲录上 ──二十四年五月在南京中国佛学会讲── 1.悬论 一佛法与人生之关系 甲人生难得佛法难闻 乙人道为罪福圣凡枢纽 丙降生人间成佛说法 二此经在佛法中之位置 甲五乘共法与大乘不共法 乙在境行果中特重在行 丙优婆塞戒中心之佛法 丁在家菩萨中心之佛法 ..
更新:2018-02-23   / 点击:848    【查阅全文】
[第九编 制议]
僧制 1-0整理僧伽制度论 ──四年冬在普陀山作── 僧依品第一 一建立僧数 二抉择问答 甲数目决定 乙信众多寡 丙内外部别 宗依品第二 一宗名 甲八宗正名 乙两重差别 丙七门次第 二宗史 三宗学 四问答 整理制度品第三 第一节教所 一教所统计数 二教所建置式 第二节教团..
更新:2018-02-22   / 点击:19640    【查阅全文】
[第十编 学行]
第十编学行 通论 1.建设适应时代之中国佛教 ──十九年十月在四川省佛教会讲── 现代潮流所趋,政治与教化皆各发生意外变动,据鄙见所及,似有研讨之必要。但佛法之流行于世间,以众生世界为依止,故往往因时、因地、因人而不同。今中国之政教,既有时代之变迁,而佛教亦应随之而一..
更新:2018-02-22   / 点击:15394    【查阅全文】
[第十一编 真现实论宗依论]
第十一编真现实论宗依论 1.叙论 真现实论宗依论(上) ──十六年冬在杭州灵隐寺编── 叙论 第一章能知现实之方法 第一节现比真似:一何谓现比真似二自相与共相三能知之现量心四现量之所知境五能知之比量心六比量之所知境七名之构成八辞之构成九论之构成十现比与真似十一现量之真..
更新:2018-02-21   / 点击:8975    【查阅全文】
[第十二编 真现实论宗体论]
1.第一节现变实事 ──二十七年起在四川汉藏教理院讲── 第一章现实之理 现实之理,正说明此论“真的现实之理”者也。换言之,即正明此“现实”一词所诠之义理也。通常所用“现实”一名之意义,明显说之,即是“现前事实”。依此现前事实而有所言说或主张者,即为现实论或现实主义。故现..
更新:2010-11-23   / 点击:4574    【查阅全文】
[第十三编 真现实论宗用论 12.文艺]
1.六离合辞例释义 ──七年秋作── 一六离合释法原文 西方释名,有其六种:一、依主,二、持业,三、有财,四、相违,五、带数,六、邻近。以此六种,有离合故,一一具二,若单一字名,即非六释,以不得成离合相故。 一、依主者:谓所依为主,如说眼识,识依眼起,即眼之识,故名眼识..
更新:2010-11-23   / 点击:4111    【查阅全文】
[第十三编 真现实论宗用论 11.健康]
1.家齐国治天下平之大本原 ──七年秋作── 孔氏之门,有大学之道,将以亲民而先之以明明德。亲民者,齐家、治国、平天下也。明明德者,修身也。故曰:“自天子以至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夫修身、固兼格物、致知、诚意、正心言之者。身者云何?盖心、意、知、物之大中和也。心者、神灵..
更新:2010-11-23   / 点击:4169    【查阅全文】
[第十三编 真现实论宗用论 10.教育]
1.教育新见 ──四年在普陀作── 一绪言 大块噫气,翏翏无方,卒然而怒号万窍,其质不同,其所受不同,其受不同,其所宣不同,虽至异而不足怪。然未几则刁刁调调之余韵,亦莫从迹之矣。而琴瑟空侯。制必合乎法度,操必调乎律吕,岂不曰藉妙指乃发妙音哉?顾人之睹琴瑟、空侯,未尝不思琴..
更新:2010-11-23   / 点击:5967    【查阅全文】
[第十三编 真现实论宗用论 09.社会]
01新僧 第一章发音 阿!僧阿!僧阿!尔何所在?尔何所不在阿?寻不着尔底终始,窥不到尔的中边,尔非纵、非横、非大、非小,尔非古、非今、非新、非旧,猛不防今时此刻我和尔却簇崭全新底和合了!和合了无尔无物、只是我阿!无我无尔、只是物阿!无物无我、只是尔阿!尔只是和谐合聚底日月星..
更新:2010-11-22   / 点击:12798    【查阅全文】
[第十三编 真现实论宗用论 08.人生观]
01近代人生观的评判 ──九年春作── 依照平常的做人习惯做去,在平常的人、对于做人本不发生什么问题,所以也用不着什么解决人生问题的人生观;独到了依照平常人习惯有些做不过去的时候,于是遂发生了:做人是什么样的?做人是为什么的?何必要做人?人是个什么?可以不做人吗?这种种的做..
更新:2010-11-22   / 点击:6776    【查阅全文】
[第十三编 真现实论宗用论 07.科学]
1.佛法与科学 ──十二年八月在庐山世界佛教联合会讲── 一佛法 佛法大旨,不外乎自觉、觉他二端俱得圆满,故得其公例如下: 一、无上正遍觉者所如实觉知于法界诸法之真实性相体用此无上正遍觉者一名词,关于自觉方面,谓自己觉悟地位已确臻于无上正遍也。如、当作依照解。如实觉知、..
更新:2010-11-22   / 点击:4799    【查阅全文】

清净莲海佛学网: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交流论坛 联系我们
本站声明:本站资源来源于互联网,如侵犯了你的版权,请你联系我们,我们将在收到消息后24小时内删除。
清净莲海佛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