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编 真现实论宗依论
1.叙论
真现实论宗依论(上)
──十六年冬在杭州灵隐寺编──
叙论
第一章 能知现实之方法
第一节 现比真似 : 一 何谓现比真似 二 自相与共相 三 能知之现量心 四 现量之所知境 五 能知之比量心 六 比量之所知境 七 名之构成 八 辞之构成 九 论之构成 十 现比与真似 十一 现量之真似 十二 比量之真似 十三 似现比之概观
第二节 算学略说 : 一 算学概说 二 数量概说 三 上座部之数量 四 俱舍论之数量 五 华严经之数量 六 空量之计算 七 时量概说 八 小时量之计算 九 中时量之计算 十 大时量之计算 十一 相对之时量 十二 相对之空量 十三 相对绝对之算学
第三节 声明略说 : 一 声明概说 二 梵文与声明 三 何谓名句文身 四 文及文身 五 名及名身 六 字界字缘 七 苏漫多声 八 底彦多声 九 名句间之六合释 十 声明之用与体
第四节 立破真似 : 一 立破真似概说 二 佛陀学之因明 三 佛陀因明学之实用 四 为他比量之三支 五 宗支之构成 六 因支之构成 七 喻支之构成 八 为他比量之第一分类 九 为他比量之第二分类 十 为他比量之构成 十一 似为他比量之过谬 十二 似能立与似能破 十三 真能立与真能破 十四 立破真似刊定
第五节 闻量与能知方法之评判 : 一 闻量概说 二 四依四不依之标准 三 历史之考证 四 法印之楷定 五 佛陀学之内容 六 所闻言义之拣判 七 所闻言义之摄判 八 能知方法之评判 九 求学之目的 十 求学之方法
第二章 所知现实之成事
第一节 所知有情 : 一 何谓有情 二 有情略分类 三 有情中分类 四 有情广分类 五 有情类之生起 六 有情类之流转与进化 七 有情身之产生 八 人身之胎生观 九 有情身及人身之生存位 十 有情及人之身量形状 十一 人身之生理形态 十二 有情身之化学素 十三 有情眠觉等位心理 十四 有情身之老病死及尸处置 十五 有情身之生活资具 十六 有情与有情之相处 十七 有情之语言文字 十八 有情类之教育
第二节 所知器界 : 一 所知器界概论 二 此一人间之器界 三 人地与天象之关系 四 此日系中之他处人生器界 五 日系中神生天生之器界 六 太阳系外之天生器界 七 一小世界之成住史 八 日系诸星之空间测量 九 地球等上之异生器界 十 此大千界与无量器界 十一 器界与有情之关系 十二 人生与器界之依资
第三节 所知情器 : 一 所知情器概论 二 动植矿之关系与区别 三 人间情器与非人间情器 四 有情与器界之关系 五 人间之有情器界 六 人生世界之我与非我 七 现代之人生世界观 八 太阳系之小三界 九 转轮王界变迁史 十 大千界之大三界 十一 大千界之九地 十二 大千情器之所余分类 十三 索诃界外之十方情器
第四节 超情佛刹 : 一 超情佛刹概论 二 佛刹之分类 三 此大千界之应生佛史 四 地球之应化圣地 五 此小世界之胜应圣刹 六 大千界之胜应圣刹 七 索诃界外著名佛刹 八 索诃界外无数佛刹 九 情器及佛刹之十法界
第五节 所知成事评判 : 一 所知成事评判绪言 二 有情托胎识问题 三 有情中有身问题 四 有情之心理问题 五 器界之苏迷卢等问题 六 情器之生命由来问题 七 超情佛刹之余义
第三章 所知现实之蕴素
第一节 大蕴处界 : 一 四大与六大 二 大乘四大种之胜义 三 情器之五蕴 四 十二处之分别 五 六根与二十二根 六 十八界之分别
第二节 五位百法 : 一 五位百法概论 二 识自性位 三 识相应位概论 四 五遍行心所 五 五别境与四不定心所 六 十一善心所 七 二十六烦恼心所 八 二所变位 九 三分位位 十 四实性位 十一 百法之分系表
第三节 诸法相摄 : 一 诸法开合概论 二 六大与诸法比观 三 五蕴与诸法比观 四 十二处与诸法比观 五 十八界与诸法比观 六 百法与大蕴处界比观 七 百法与俱舍七十五法 八 百法与锡兰八十三法 九 心所有法之论定 十 心不相应行之论定
第四节 诸法施设 : 一 诸法施设概论 二 有情事之五蕴施设 三 受用处之十二处施设 四 依生存事之四食施设 五 依差别事之诸界施设 六 依生起事之缘起施设 七 依染净事之四谛施设 八 依六事所施设之蕴素 九 六事施设与六百六十法
第五节 所知蕴素差别 : 一 所知蕴素总评 二 五蕴与心理学 三 心识与根身之关系 四 心法体数之决择 五 命根之研究 六 性之研究 七 新百法之决择
第四章 所知事素之关系
第一节 因缘生果 : 一 因缘生果概论 二 因缘生果与业力 三 因与缘之定义 四 因之分析 五 缘之分析 六 果之分析 七 因与缘及果之关系
第二节 因缘情器 : 一 因缘情器概论 二 情器之十二缘起 三 巴利文之业感缘起说 四 俱舍论之业感缘起说 五 三世缘起之惑业苦环 六 通大乘之无明缘起说 七 法相大乘之二世缘起说 八 二世缘起之因缘果辨 九 二世缘起之业力说
第三节 因缘佛刹 : 一 因缘佛刹概论 二 四谛与修三增上学 三 七贤与四向四果 四 境行果与三祇五位 五 三慧与三智 六 三因佛性与缘真二修 七 起信论之真如缘起说 八 维摩诘等之创造净土行 九 托于有漏之无漏因果 十 佛刹之因与缘分析
第四节 因缘法界 : 一 因缘法界概论 二 因缘所生心法 三 因缘所生心所有法 四 因缘所生色法 五 现生种之种义 六 现生种之熏习义 七 现生种之因缘 八 种生现之因缘 九 种生种之因缘 十 现生现之因缘 十一 现行法作诸缘义
第五节 所知关系评判 : 一 所知关系概论 二 事素关系与因果 三 因缘果名义之决择 四 佛刹缘起之讨论 五 因缘法界之讨论 六 缘起决择之概论 七 缘起决择之新释 八 别释意识缘起 九 别释心识缘起 十 缘起决择之结论
第五章 能知所知之决择
第一节 能知方法之决择 : 一 能知决择概论 二 四道理之建立 三 四道理之略解 四 证成道理之广释 五 四悉檀之名义 六 四悉檀之作用 七 四悉檀与行位 八 至教量之差别相 九 历史考证之决择
第二节 所知成事之决择 : 一 有情众生之决择 二 情器世间之决择 三 情器世间之苦相 四 情器世间之业相 五 情器世间之烦恼相 六 人间之上中下士 七 人间政治领袖之德失 八 超情佛刹之决择
第三节 所知蕴素之决择 : 一 蕴事之决择 二 色蕴之别决择 三 极微色之决择 四 色业之决择 五 名所摄四蕴之决择 六 界事之决择 七 处事之决择 八 诸法分位之决择 九 诸法善染无记之决择
第四节 一切所知之决择 : 一 因与缘生果之决择 二 亲因之决择 三 种子之决择 四 胜缘根之决择 五 诸缘之决择 六 缘起支之决择 七 三世业果之决择 八 色物之生缘 九 色物之住缘 十 色物之刹那灭 十一 三有为相之决择 十二 处非处之决择
第五节 能知所知之关系 : 一 能知所知关系概论 二 瑜伽四真实义 三 四真实义之今释 四 世俗胜义之差别智境 五 三相三无性之智境 六 能知心上之所知诸法
【叙 论】
一 现实即宇宙 有事实而无边中之谓宇,有变现而无始终之谓宙。用名数心想割画于宇,故说为点线面体,说为上下纵横,说为空间(方分);而宇非点线面体,非上下纵横,非空间也。用名数心想割画于宙,故说为忽秒分刻,说为古今往来,说为时间;而宙非忽秒分刻,非古今往来,非时间也。将宇宙一部云世界,世界非宇宙之全称。即人生全部云宇宙,人生非宇宙之对称。宇宙者何?现实而已。现实者何?宇宙而已。有变斯有现,无现则无变,无变非现,无现非变,续变续现,续续自住摄十世,(注一)曰永宙;一念众念自住永宙,非永宙莫观乎变现。有事斯有实,无实则无事,无事非实,无实非事,各事各实,各各互遍入十界,(注二)曰大宇;一相众相互遍大宇,非大宇莫观乎事实。观各事于续变,是谓宇宙;观永宙于大宇,是谓现实。然不名宇宙而言现实者,宇宙曾被说为方体时刻,或被说为世界而与人生对称,易致误解,故今舍而不用。且犹有余义,唯现实一名能诠,故曰现实。
二 现实即法界 法谓轨持,轨范他解,任持自性。增损其范轨则迷谬;变失其任持则灭亡。界谓总分,总包至无,分析穷有。总包至无,故包无及有而有无尽包;分析穷有,故析有竟无而无有皆析。总包言之,诸法可以一名举也。分析言之,诸名亦难一法宣也。非法轨莫究其别异,非界总莫得其通同;非法持莫显其恒成,非界分莫悉其变坏。故法界者,一切法之总和,非别指任何一法──若真如等──之特称,亦非任何一法──若心等──可与对称。又法界者,一一法之分函,任何一法皆遍入于诸法;任何诸法皆摄住于一法。此总、别、同、异、成、坏六相,为法界一名之根本义。别有增释,见于余处。(注三)非法界六相莫观乎现实,非现实莫观乎六相法界,法界即现实,现实即法界,然名现实而不云法界者,法界一名,义诠隐幽;现实一名,义诠显了。且犹有余义,唯现实一名能诠,故曰现实。
三 现实即现实 现变实事曰现实,无始恒转故;现事实性曰现实,无性缘成故;现性实觉曰现实,无相真如故;现觉实变曰现实,无元心枢故。现实即现实,现实唯现实,更无他名能诂之也,故曰现实。
四 现实主义乃佛陀无主义之主义 何谓现实主义即是无主义耶?现实真是如此,契知现实真是如此;现实真是如此──法尔如是,亦曰本来面目,亦曰真如──,宣说现实真是如此。知亦现实真是如此,不知亦现实真是如此;说亦现实真是如此,不说亦现实真是如此。知不知等,说不说等,知即无所知,说即无所说,不同其余任何主义别有所执、别有所立,故现实主义即是无主义。何谓现实主义即无主义之主义耶?现量实相虽无可知,由现量如实相而知──根本智境──;实相现量虽无可说,彷实相如现量而说──后得智境──。虽自无可说而随机有说;虽随机有说而契理应真──如实或如如──,故虽无主义而即为无主义之主义。然又何谓现实主义乃佛陀无主义之主义耶?除佛陀外,莫不为“非现实而有主义之主义”故。宗教执唯神故,哲学与科学执唯我或唯物故。实验主义──或实际主义、实用主义,又现实主义、实证主义──似为现实主义,然未脱唯我或唯物之执。孔家哲学似为现实主义,然未穷现实之量而犹有拘局。故唯佛陀为无主义主义之现实主义者。而现实主义,虽镜涵万流,含容一切,要非佛陀不足以正其名义也。以简别世俗现实主义,故名曰真现实论。
现实之为现实,真现实之为真现实,既正其名,既明其义,乃分宗依论、宗体论、宗用论之三编,以究其详。
(原注一)十世出华严宗:曰过去过去世,曰过去现在世,曰过去未来世,曰现在过去世,曰现在现在世,曰现在未来世,曰未来过去世,曰未来现在世,曰未来未来世,曰三世一念世。
(原注二)十界出天台宗:曰苦趣界,曰饿鬼界,曰傍生界,曰人趣界,曰修罗界,曰天趣界,曰声闻界,曰独觉界,曰菩萨界,曰佛陀界。前六曰凡,后四曰圣。
(原注三)昔作法界释义,曰法界相,同此中说;曰法界体,专指真如;曰法界用,指一切种或十八界种。界者因义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