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文章

·邢台北盆水龙泉寺 09-17
·邢台泰兴寺 09-17
·邢台观音寺 09-17
·邢台天宫寺 09-17
·邢台天元普贤寺 09-17
·邢台石佛寺 09-17
·邢台北和寺 09-17
·邢台法灵寺 09-17
·邢台宁晋县云台寺 09-17
·邢台普光寺 09-17

文库热门

·邢台北盆水龙泉寺 09-17
·邢台泰兴寺 09-17
·邢台观音寺 09-17
·邢台天宫寺 09-17
·邢台天元普贤寺 09-17
·邢台石佛寺 09-17
·邢台北和寺 09-17
·邢台法灵寺 09-17
·邢台宁晋县云台寺 09-17
·邢台普光寺 09-17

TOP

[第十一编 真现实论宗依论](一)
2018-02-21 14:29:31 来源:清净莲海佛学网 作者: 【 】 浏览:8189次 评论:0

第十一编 真现实论宗依论


1.叙论
 

真现实论宗依论(上)

     
──十六年冬在杭州灵隐寺编──

   
叙论
  
  

第一章 能知现实之方法
     

第一节 现比真似 : 一 何谓现比真似    二 自相与共相    三 能知之现量心    四 现量之所知境    五 能知之比量心    六 比量之所知境    七 名之构成    八 辞之构成    九 论之构成    十 现比与真似    十一 现量之真似    十二 比量之真似    十三 似现比之概观
     

第二节 算学略说 :     一 算学概说    二 数量概说    三 上座部之数量    四 俱舍论之数量    五 华严经之数量    六 空量之计算    七 时量概说    八 小时量之计算    九 中时量之计算    十 大时量之计算    十一 相对之时量    十二 相对之空量    十三 相对绝对之算学
     

第三节 声明略说 : 一 声明概说    二 梵文与声明    三 何谓名句文身    四 文及文身    五 名及名身    六 字界字缘    七 苏漫多声    八 底彦多声    九 名句间之六合释    十 声明之用与体
     

第四节 立破真似 : 一 立破真似概说    二 佛陀学之因明    三 佛陀因明学之实用    四 为他比量之三支    五 宗支之构成    六 因支之构成    七 喻支之构成    八 为他比量之第一分类    九 为他比量之第二分类    十 为他比量之构成    十一 似为他比量之过谬    十二 似能立与似能破    十三 真能立与真能破    十四 立破真似刊定
     

第五节 闻量与能知方法之评判 :     一 闻量概说    二 四依四不依之标准    三 历史之考证    四 法印之楷定    五 佛陀学之内容    六 所闻言义之拣判    七 所闻言义之摄判    八 能知方法之评判    九 求学之目的    十 求学之方法
    


第二章 所知现实之成事
     

第一节 所知有情 : 一 何谓有情    二 有情略分类    三 有情中分类    四 有情广分类    五 有情类之生起    六 有情类之流转与进化    七 有情身之产生    八 人身之胎生观    九 有情身及人身之生存位    十 有情及人之身量形状    十一 人身之生理形态    十二 有情身之化学素    十三 有情眠觉等位心理    十四 有情身之老病死及尸处置    十五 有情身之生活资具    十六 有情与有情之相处    十七 有情之语言文字    十八 有情类之教育
     

第二节 所知器界 : 一 所知器界概论    二 此一人间之器界    三 人地与天象之关系    四 此日系中之他处人生器界    五 日系中神生天生之器界    六 太阳系外之天生器界    七 一小世界之成住史    八 日系诸星之空间测量    九 地球等上之异生器界    十 此大千界与无量器界    十一 器界与有情之关系    十二 人生与器界之依资
     

第三节 所知情器 : 一 所知情器概论    二 动植矿之关系与区别    三 人间情器与非人间情器    四 有情与器界之关系    五 人间之有情器界    六 人生世界之我与非我    七 现代之人生世界观    八 太阳系之小三界    九 转轮王界变迁史    十 大千界之大三界    十一 大千界之九地    十二 大千情器之所余分类    十三 索诃界外之十方情器
     

第四节 超情佛刹 : 一 超情佛刹概论    二 佛刹之分类    三 此大千界之应生佛史    四 地球之应化圣地    五 此小世界之胜应圣刹    六 大千界之胜应圣刹    七 索诃界外著名佛刹    八 索诃界外无数佛刹    九 情器及佛刹之十法界
     

第五节 所知成事评判 : 一 所知成事评判绪言    二 有情托胎识问题    三 有情中有身问题    四 有情之心理问题    五 器界之苏迷卢等问题    六 情器之生命由来问题    七 超情佛刹之余义
    


第三章 所知现实之蕴素
     

第一节 大蕴处界 : 一 四大与六大    二 大乘四大种之胜义    三 情器之五蕴    四 十二处之分别    五 六根与二十二根    六 十八界之分别
     

第二节 五位百法 : 一 五位百法概论    二 识自性位    三 识相应位概论    四 五遍行心所    五 五别境与四不定心所    六 十一善心所    七 二十六烦恼心所    八 二所变位    九 三分位位    十 四实性位    十一 百法之分系表
     

第三节 诸法相摄 : 一 诸法开合概论    二 六大与诸法比观    三 五蕴与诸法比观    四 十二处与诸法比观    五 十八界与诸法比观    六 百法与大蕴处界比观    七 百法与俱舍七十五法    八 百法与锡兰八十三法    九 心所有法之论定    十 心不相应行之论定
     

第四节 诸法施设 : 一 诸法施设概论    二 有情事之五蕴施设    三 受用处之十二处施设    四 依生存事之四食施设    五 依差别事之诸界施设    六 依生起事之缘起施设    七 依染净事之四谛施设    八 依六事所施设之蕴素    九 六事施设与六百六十法
     

第五节 所知蕴素差别 : 一 所知蕴素总评    二 五蕴与心理学    三 心识与根身之关系    四 心法体数之决择    五 命根之研究    六 性之研究    七 新百法之决择
    


第四章 所知事素之关系
     

第一节 因缘生果 : 一 因缘生果概论    二 因缘生果与业力    三 因与缘之定义    四 因之分析    五 缘之分析    六 果之分析    七 因与缘及果之关系
     

第二节 因缘情器 : 一 因缘情器概论    二 情器之十二缘起    三 巴利文之业感缘起说    四 俱舍论之业感缘起说    五 三世缘起之惑业苦环    六 通大乘之无明缘起说    七 法相大乘之二世缘起说    八 二世缘起之因缘果辨    九 二世缘起之业力说
     

第三节 因缘佛刹 : 一 因缘佛刹概论    二 四谛与修三增上学    三 七贤与四向四果    四 境行果与三祇五位    五 三慧与三智    六 三因佛性与缘真二修    七 起信论之真如缘起说    八 维摩诘等之创造净土行    九 托于有漏之无漏因果    十 佛刹之因与缘分析
     

第四节 因缘法界 : 一 因缘法界概论    二 因缘所生心法    三 因缘所生心所有法    四 因缘所生色法    五 现生种之种义    六 现生种之熏习义    七 现生种之因缘    八 种生现之因缘    九 种生种之因缘    十 现生现之因缘    十一 现行法作诸缘义
     

第五节 所知关系评判 : 一 所知关系概论    二 事素关系与因果    三 因缘果名义之决择    四 佛刹缘起之讨论    五 因缘法界之讨论    六 缘起决择之概论    七 缘起决择之新释    八 别释意识缘起    九 别释心识缘起    十 缘起决择之结论
    


第五章 能知所知之决择
     

第一节 能知方法之决择 : 一 能知决择概论    二 四道理之建立    三 四道理之略解    四 证成道理之广释    五 四悉檀之名义    六 四悉檀之作用    七 四悉檀与行位    八 至教量之差别相    九 历史考证之决择
     

第二节 所知成事之决择 : 一 有情众生之决择    二 情器世间之决择    三 情器世间之苦相    四 情器世间之业相    五 情器世间之烦恼相    六 人间之上中下士    七 人间政治领袖之德失    八 超情佛刹之决择
     

第三节 所知蕴素之决择 : 一 蕴事之决择    二 色蕴之别决择    三 极微色之决择    四 色业之决择    五 名所摄四蕴之决择    六 界事之决择    七 处事之决择    八 诸法分位之决择    九 诸法善染无记之决择
     

第四节 一切所知之决择 : 一 因与缘生果之决择    二 亲因之决择    三 种子之决择    四 胜缘根之决择    五 诸缘之决择    六 缘起支之决择    七 三世业果之决择    八 色物之生缘    九 色物之住缘    十 色物之刹那灭    十一 三有为相之决择    十二 处非处之决择
     

第五节 能知所知之关系 : 一 能知所知关系概论    二 瑜伽四真实义    三 四真实义之今释    四 世俗胜义之差别智境    五 三相三无性之智境    六 能知心上之所知诸法


  
【叙 论】


  一 现实即宇宙  有事实而无边中之谓宇,有变现而无始终之谓宙。用名数心想割画于宇,故说为点线面体,说为上下纵横,说为空间(方分);而宇非点线面体,非上下纵横,非空间也。用名数心想割画于宙,故说为忽秒分刻,说为古今往来,说为时间;而宙非忽秒分刻,非古今往来,非时间也。将宇宙一部云世界,世界非宇宙之全称。即人生全部云宇宙,人生非宇宙之对称。宇宙者何?现实而已。现实者何?宇宙而已。有变斯有现,无现则无变,无变非现,无现非变,续变续现,续续自住摄十世,(注一)曰永宙;一念众念自住永宙,非永宙莫观乎变现。有事斯有实,无实则无事,无事非实,无实非事,各事各实,各各互遍入十界,(注二)曰大宇;一相众相互遍大宇,非大宇莫观乎事实。观各事于续变,是谓宇宙;观永宙于大宇,是谓现实。然不名宇宙而言现实者,宇宙曾被说为方体时刻,或被说为世界而与人生对称,易致误解,故今舍而不用。且犹有余义,唯现实一名能诠,故曰现实。


  二 现实即法界  法谓轨持,轨范他解,任持自性。增损其范轨则迷谬;变失其任持则灭亡。界谓总分,总包至无,分析穷有。总包至无,故包无及有而有无尽包;分析穷有,故析有竟无而无有皆析。总包言之,诸法可以一名举也。分析言之,诸名亦难一法宣也。非法轨莫究其别异,非界总莫得其通同;非法持莫显其恒成,非界分莫悉其变坏。故法界者,一切法之总和,非别指任何一法──若真如等──之特称,亦非任何一法──若心等──可与对称。又法界者,一一法之分函,任何一法皆遍入于诸法;任何诸法皆摄住于一法。此总、别、同、异、成、坏六相,为法界一名之根本义。别有增释,见于余处。(注三)非法界六相莫观乎现实,非现实莫观乎六相法界,法界即现实,现实即法界,然名现实而不云法界者,法界一名,义诠隐幽;现实一名,义诠显了。且犹有余义,唯现实一名能诠,故曰现实。


  三 现实即现实  现变实事曰现实,无始恒转故;现事实性曰现实,无性缘成故;现性实觉曰现实,无相真如故;现觉实变曰现实,无元心枢故。现实即现实,现实唯现实,更无他名能诂之也,故曰现实。


  四 现实主义乃佛陀无主义之主义  何谓现实主义即是无主义耶?现实真是如此,契知现实真是如此;现实真是如此──法尔如是,亦曰本来面目,亦曰真如──,宣说现实真是如此。知亦现实真是如此,不知亦现实真是如此;说亦现实真是如此,不说亦现实真是如此。知不知等,说不说等,知即无所知,说即无所说,不同其余任何主义别有所执、别有所立,故现实主义即是无主义。何谓现实主义即无主义之主义耶?现量实相虽无可知,由现量如实相而知──根本智境──;实相现量虽无可说,彷实相如现量而说──后得智境──。虽自无可说而随机有说;虽随机有说而契理应真──如实或如如──,故虽无主义而即为无主义之主义。然又何谓现实主义乃佛陀无主义之主义耶?除佛陀外,莫不为“非现实而有主义之主义”故。宗教执唯神故,哲学与科学执唯我或唯物故。实验主义──或实际主义、实用主义,又现实主义、实证主义──似为现实主义,然未脱唯我或唯物之执。孔家哲学似为现实主义,然未穷现实之量而犹有拘局。故唯佛陀为无主义主义之现实主义者。而现实主义,虽镜涵万流,含容一切,要非佛陀不足以正其名义也。以简别世俗现实主义,故名曰真现实论。


  现实之为现实,真现实之为真现实,既正其名,既明其义,乃分宗依论、宗体论、宗用论之三编,以究其详。


  (原注一)十世出华严宗:曰过去过去世,曰过去现在世,曰过去未来世,曰现在过去世,曰现在现在世,曰现在未来世,曰未来过去世,曰未来现在世,曰未来未来世,曰三世一念世。


  (原注二)十界出天台宗:曰苦趣界,曰饿鬼界,曰傍生界,曰人趣界,曰修罗界,曰天趣界,曰声闻界,曰独觉界,曰菩萨界,曰佛陀界。前六曰凡,后四曰圣。


  (原注三)昔作法界释义,曰法界相,同此中说;曰法界体,专指真如;曰法界用,指一切种或十八界种。界者因义是。

Tags: 责任编辑:思过黑鹰
】【打印繁体】【关闭】 【返回顶部
上一篇[第十编 学行] 下一篇[第十二编 真现实论宗体论]
清净莲海佛学网: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交流论坛 联系我们
本站声明:本站资源来源于互联网,如侵犯了你的版权,请你联系我们,我们将在收到消息后24小时内删除。
清净莲海佛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