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文章

·忻州市五台山普乐寺   &nb 05-16
·忻州市五台山普安寺(普庵寺) 05-16
·忻州市五台山狮子窝大护国文殊寺 05-16
·忻州市五台山法喜寺 05-16
·忻州市五台山弥陀院 05-16
·忻州市五台山真容寺 05-16
·忻州市五台山东台顶望海寺 05-16
·五台山南台顶普济寺 05-15
·忻州市五台山西台顶法雷寺 05-15
·忻州市五台山北台顶灵应寺 05-15

文库热门

·忻州市五台山普乐寺   &nb 05-16
·忻州市五台山普安寺(普庵寺) 05-16
·忻州市五台山狮子窝大护国文殊寺 05-16
·忻州市五台山法喜寺 05-16
·忻州市五台山弥陀院 05-16
·忻州市五台山真容寺 05-16
·忻州市五台山东台顶望海寺 05-16
·五台山南台顶普济寺 05-15
·忻州市五台山西台顶法雷寺 05-15
·忻州市五台山北台顶灵应寺 05-15

TOP

十、禅法与净土
2009-10-02 09:40:33 来源: 作者: 【 】 浏览:341次 评论:0

专究自心,专仗佛力

 

言取舍者,此约究竟实义为难(难者,反诘向也)。不知究竟无取无 舍,乃成佛已后事。若未成佛,其间断惑证真,皆属取舍边事。既许断 惑证真之取舍,何不许舍东取西,离垢取净之取舍,若参禅一法,则取 舍皆非。念佛一法,则取舍皆是。以一属专究自心,一属兼仗佛力。彼 不究法门之所以然,而妄以参禅之法破念佛,则是误用其意。彼无取舍, 原是醍醐。而欲念佛者,亦不取舍,则便成毒药矣。夏葛而冬裘,渴饮 而饥食。不可相非,亦不可固执。唯取各适其宜,则有利无弊矣。 (书二·三 一)

 

只为心头未悄然


参禅一事,谈何容易。古人如赵州念禅师,从小出家,至八十余岁, 尚且行脚。故有颂之者曰:“赵州八十犹行脚,只为心头未悄然。”长庆, 坐破七个蒲团,后方开悟。涌泉,四十年尚有走作。雪峰,三登投子, 九上洞山。此等大祖师,大彻大悟,如是之难。彼魔子之徒,一闻魔说, 遂皆开悟,如前所说祖师,直是替他提鞋也无用处矣。 (书一·三三)

 

久历荆棘,忽达康庄


不执着等语,理则是,而事非博地凡夫之所能为也。终日穿衣吃饭, 侈谈不执饥寒。与终日枵虚,不得杯水粒米,饿且将死,而谓人曰: 吾 视龙肝凤髓,直同秽物,思之即呕。况其下者乎?同一空谈耳。


今时不明教理,即参禅宗者,每多中此空解脱病。至于静坐澄思, 空境现前,不过以静澄伏妄,偶尔发现之幻境耳。若错认消息,生大欢 喜,则丧心病狂,佛亦难医矣。幸能体察而不执着,弃舍幻妄,卒得贯 通诸法法门。可谓久历荆棘,忽达康庄矣。


末世人根陋劣,知识希少。若不丈佛慈力,专修净业。但承自力, 参叩禅宗。不第明心见性,断惑证真者,罕有其人。而以幻为真,以迷 为悟,着魔发狂者,实繁有徒矣。所以永明、莲池等,观时之机,极力 主张净土法门也。 (书一·三八)

 

禅净真相


禅者,即吾人本具之真如佛性,宗门所谓父母未生以前本来面目。 宗门语不说破,令人参而自得,故其言如此。实即无能无所,即寂即照 之离念灵知,纯真心体也(杂念灵知者,了无念虑,而洞悉前境也)。净 土者,即信愿持名,求生西方,非偏指唯心净土,自性弥陀也。有禅者, 即参究力极,念寂情亡,彻见父母本生前本来面目,明心见性也。 ''''''''' 有净土者,即真实发菩提心,生信发愿,持佛名号,求生西方也。 禅与净土,唯约教约理。有禅有净土,乃约机约修。教理,则恒然如是, 佛不能增,凡不能减。机修,须依教起行,行极证理,使其实有诸己也。 二者,文虽相似,实大不同。须细参详,不可笼统。


倘参禅未悟,或悟而未彻,皆不得名为有禅。倘念佛偏执唯心,而 无信愿,或有信愿,而不真切,悠悠泛泛,敷衍故事。或行虽精进,心 恋尘境。或求来生生富贵家,享五欲乐。或求生天,受天福乐。或求来 生,出家为僧,一闻千悟,得大总持,宏扬法道,普利众生者,皆不得 名为有净土矣。 ( 论·五)

 

禅净双修


有禅有净土,犹如戴角虎,现世为人师,来生作佛祖者。 其人彻悟禅宗,明心见性。又复深入经藏,备知如来权实法门。而 于诸法之中,又复唯以信愿念佛一法,以为自利利他通途正行。《观经·上 品上生》,读诵大乘,解第一义者,即此是也。其人有大智慧有大辩才。 邪魔外道,闻名丧胆。如虎之戴角,威猛无俦。有来学者,随机说法。 应以禅净双修接者,则以禅净双修接之。应以专修净土接者,则以专修 净土接之。无论上中下根,无一不被其泽,岂非人天导师乎?至临命终 时,蒙佛接引,往生上品。一弹指顷,华开见佛,证无生忍,最下即证 圆教初住。亦有顿超诸位,至等觉者。圆教初住,即能现身百界作佛。 何况此后,位位倍胜,直至第四十一等觉位乎? 故曰:“来生作佛祖也。”  (论·六)

 

感应道交,即蒙摄受


无禅有净土,万修万人去,若得见弥陀,何愁不开悟者。 其人虽未明心见性,却复决志求生西方。以佛于往劫,发大誓愿, 摄受众生,如母忆子。众生果能如子忆母,志诚念佛,则感应道交,即 蒙摄受。力修定慧者,固得往生。即忤逆十恶,临终苦逼,发大惭愧, 称念佛名,或至十声,或止一声,直下命终,亦皆蒙佛化身,接引往生。 非万修万人去乎? 然此虽念佛无几,以极其猛烈,故能获此巨益。不得 以泛泛悠悠者校量其多少也。


既生西方,见佛闻法,虽有迟速不同。然己高预圣流,永不退转。 随其根性浅深,或渐或顿,证诸果位。既得证果,则开悟不待言矣。所 谓:“若得见弥陀,何愁不开悟也。” (论·六)

 

菩提路远


有禅无净土,十人九蹉路,阴境若现前,瞥尔随他去者。 其人虽彻悟禅宗,明心见性,而见思烦恼,不易断除。直须历缘煅 炼,令其净尽无余。则分段生死,方可出离。一毫未断者,姑勿论。即 断至一毫未能净尽,六道轮回,依旧难逃。生死海深,菩提路远。尚未 归家,即便命终。大悟之人,十人之中,九人如是。故曰:“十人九蹉路。” 蹉者,蹉跎。阴境者,中阴身境,即临命终时,现生及历劫,善恶业力 所现之境。此境一现,眨眼之间,随其最猛烈之善恶业力,便去受生于 善恶道中,一毫不能自作主宰。如人负债,强者先牵。心绪多端,重处 偏坠。五祖戒再为东坡,草堂清复作鲁公,此犹其上焉者。故曰:“阴境 若现前,瞥尔随他去也。” 谓由此业力,盖覆真性,不能显现也。有以 蹉为错,以阴境为五阴魔境者,总因不识禅及有字,故致有此胡说八道 也。岂有大彻大悟者,十有九人,错走路头,即随五阴魔境而去,着魔 发狂也。夫着魔发狂,乃不知教理,不明自心,盲修瞎链之增上慢种耳。 何不识好歹,以加于大彻大悟之人乎?所关甚大, 不可不辨。 (论·六)

 

仗佛慈力


达摩西来,传佛心印,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然此所见所成,乃指 吾人即心本具之天真佛性而言,令人先识其本,则一切修证等法,自可 依之进趣,以至于修无可修,证无可证而后已。非谓一悟即成福慧两足, 圆满菩提之究竟佛道也。喻如画龙点睛,令其亲得受用耳。由是腾辉震 旦,炳焕赫奕,即心即佛之道,非心非佛之法,遍布寰区,天机深者, 于一机一境,识其端倪。

 

则出词吐语,自离窠臼。入死入生,了无挂碍。得大解脱,得大自在矣。 倘根机稍劣,纵得大悟,而烦恼习气未能净尽,依然还是生死中人。出 胎隔阴,多致迷失。大悟者尚如是,况未悟乎? 固宜专心致志于仗佛慈 力之净土法门,方为千稳万当之计也。 (序·二七)

Tags: 责任编辑:admin
】【打印繁体】【关闭】 【返回顶部
上一篇九、劫因 下一篇十一、悟证
清净莲海佛学网: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交流论坛 联系我们
本站声明:本站资源来源于互联网,如侵犯了你的版权,请你联系我们,我们将在收到消息后24小时内删除。
清净莲海佛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