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文章

·忻州市五台山普乐寺   &nb 05-16
·忻州市五台山普安寺(普庵寺) 05-16
·忻州市五台山狮子窝大护国文殊寺 05-16
·忻州市五台山法喜寺 05-16
·忻州市五台山弥陀院 05-16
·忻州市五台山真容寺 05-16
·忻州市五台山东台顶望海寺 05-16
·五台山南台顶普济寺 05-15
·忻州市五台山西台顶法雷寺 05-15
·忻州市五台山北台顶灵应寺 05-15

文库热门

·忻州市五台山普乐寺   &nb 05-16
·忻州市五台山普安寺(普庵寺) 05-16
·忻州市五台山狮子窝大护国文殊寺 05-16
·忻州市五台山法喜寺 05-16
·忻州市五台山弥陀院 05-16
·忻州市五台山真容寺 05-16
·忻州市五台山东台顶望海寺 05-16
·五台山南台顶普济寺 05-15
·忻州市五台山西台顶法雷寺 05-15
·忻州市五台山北台顶灵应寺 05-15

TOP

四、用心对治习气
2009-10-02 10:34:52 来源: 作者: 【 】 浏览:312次 评论:0

字句从心而发

 

念佛欲得一心,必须发真实心。为了生死,不为得世人谓我真实修 行之名。念时,必须字字句句,从心而发,从口而出,从耳而入。一句 如是,百千万句亦如是。能如是,则妄念无由而起,心佛自可相契矣。 又须善于用心,勿致过为执着,或致身心不安,或致起诸魔事。都摄六 根,净念相继。依此而行,决无歧误。 (书一·六六)

 

净土难遇


念佛时,不能恳切者,不知娑婆苦,极乐乐耳。若念人身难得,中 国难生,佛法能遇,净土法门更为难遇。若不一心念佛,一气不来,定 随宿生今世之最重恶业,堕三途恶道,长劫受苦,了无出期。如是,则 思地狱苦,发菩提心。菩提心者,自利利他之心也。此心一发,如器受 电,如药加硫,其力甚大, 而且迅速。其消业障,增福慧,非平常福德 善根之所能比喻也。 (书一·七四)


以怖苦心念佛

 

念佛,要时常作将死,将堕地狱想。则不恳切亦自恳切,不相应亦 自相应。以怖苦心念佛,即是出苦第一妙法,亦是随缘消业第一妙法。 (书 二·五)

 

成就净念


治习之心,唯勤唯切,而消习之效,未得未见,其故何也? 盖以生 死心不切,而只将此超凡入圣,消除惑业,成就净念,作口头活计,故 无实效也。倘知人身难得,佛法难闻,净土法门更为难闻。今幸得此大 丈夫身,又闻最难闻之净土法门。敢将有限光阴,为声色货利消耗殆尽, 令其仍旧虚生浪死,仍复沉沦六道,求出无期者乎?直须将一个死字(此 字好得很),挂到额颅上。凡不宜贪恋之境现前,则知此吾之镬汤炉炭也。 则断不至飞蛾赴火,自取烧身矣。凡分所应为之事,则知此吾之出苦慈 航也。则断不至当仁固让,见义不为矣。如是,则尘境即可作入道之缘, 岂必屏绝尘缘,方堪修道乎? 盖心有所主,不随境转,则即尘劳为解脱。 所以《金刚经》,屡屡令人心不住相。发心度尽一切众生,而不见能度之 我,所度之人与众生,并所得之无余涅槃之寿者相,方为真行菩萨道。 若见有我为能度,生为所度,及无余涅槃之所度法者,虽则度生,实于 一乘实相之道,未能相契。以不了众生当体是佛,佛性平等,妄起凡情 圣解。致无为利益,成有为功德矣。何况声色货利,贪恋黏着乎哉? (书 二·十六)

 

制心


念佛,不能纯一,必须制心不令外驰,久久自会纯一。成片者,纯 一无杂之谓也。 (书二·三二)

 


心常觉照

 

初心念佛,未到亲证三昧之时,谁能无有妄念?所贵心常觉照,不 随妄转。喻如两军对垒,必须坚守己之城郭不令贼兵稍有侵犯。候其贼 一发作,即迎敌去打。必使正觉之兵,四面合围。俾彼上天无路,入地 无门。彼自惧遭灭种,即相率归降矣。其重要一着,在主帅不昏不惰, 常时惺惺而已。若一昏惰,不但不能灭贼,反为贼灭。所以念佛之人, 不知摄心,愈念愈生妄想。若能摄心,则妄念当渐渐轻微,以至于无耳。 故云:“学道犹如守禁城,昼防六贼夜惺惺,将军主帅能行令,不动干戈 定太平。” (书二·四十)

 

不思地狱苦,发菩提心

 

念佛,心不归一,由于生死心不切。若作将被水冲火烧,无所救援 之想;及将死,将堕地狱之想。则心自归一,无须另求妙法。故经中屡 云,思地狱苦,发菩提心。此大觉世尊,最切要之开示,惜人不肯真实 思想耳。地狱之苦,比水火之惨,深无量无边倍。而想水冲火烧则悚然, 想地狱则泛然着。一则心力小,不能详悉其苦事。一则亲眼见,不觉毛 骨悚然耳。 (书二·四二)

 

不随所转


所言俗务纠缠,无法摆脱者。正当纠缠时,但能不随所转,则即纠 缠便是摆脱。如镜照像,像来不拒,像去不留。若不知此义,纵令屏除 俗务,一无事事。仍然皆散妄心,纠缠坚固,不能洒脱。学道之人,必 须素位而行,尽己之分。如是,则终日俗务纠缠,终日逍遥物外。所谓 一心无住,万境俱闲,六尘不恶,还同正觉者,此之谓也。 (书二·四十)

 

唯精唯一


设或根机陋劣,未能证入。且约生灭门中,指其趣证之方。既由迷 心逐境,向外驰求,全智慧德相,变成妄想执着。固当唯精唯一,执持 弥陀圣号,真信切愿,企其往生西方。持之久久,心佛一如。不离当念, 彻证蕴空。妄想执着既灭,智慧德相亦泯。随其心净,则佛土净。不离 当处,冥契寂光。唯此一处,方是吾人究竟安身立命之处。 (跋·四)

 

执着我有


人生世间,幻住数十年。从有知识以来,日夜营谋,忙忙碌碌,无 非为养身家,做体面,遗子孙而已。推其病根,只因执着有我,不肯放 下。其念虑固结,虽佛与之说法,亦莫之能解。而于自己主人公本来面 目,则反置之不问。任其随业流转,永劫沉沦,可不哀哉。 (序·三二)

 

作已死想


嗔心,乃宿世之习性,今作我已死想,任彼刀割香涂,于我无干。 所有不顺心之境,作已死想,则便无可起嗔矣。 (书二·六八)

 

海阔天空


所言嗔心,乃宿世习性。今既知有损无益,宜一切事当前,皆以海 阔天空之量容纳之。则现在之宽宏习性,即可转变宿生之褊窄习性。倘 不加对治,则嗔习愈增,其害非浅。至于念佛,必须按自己之精神气力, 而为大声、小声、默念,及金刚念(即有声,别人听不见者,持咒家,谓 之金刚念)之准则,何可过猛,以致受病。此过猛之心,亦是欲速之病。 今既不能出声念,岂心中亦不能默念,何可止限十念乎?况卧病在庆 (床),心中岂能一空如洗,了无有念。与其念他事,何若念佛名号之为 愈乎?是宜将要紧事务,交代家人,长时作将死、将堕地狱想,心中不挂 一事。于此清净心中,忆想佛像,及默念佛名,并观世音菩萨像及名号。 果能如是,决定业障消除,善根增长,疾病痊愈,身心康健矣。盖阁下 之病,属于宿业,因念佛过猛而为发现之缘,非此病完全系念佛过猛而 有。使不念佛,又当因别种因缘而得。世之不念佛者多多,岂皆不得一 病,长年康健乎?了此,自可不误会,谓念佛致病,有损无益也。 (书二·六 七)

 

尽心竭力


业障重,贪嗔盛,体弱心怯,但能一心念佛,久之自可诸疾咸愈。《普 门品》谓:“若有众生,多于淫欲、嗔恚、愚痴,常念恭敬观世音菩萨, 便得离之。”念佛亦然。但当尽心竭力,无或疑贰,则无求不得。 (书一·四 六)

 

忏悔无始宿业


每日除了己职分外,专心念佛名号。朝暮佛前,竭诚尽敬,恳到忏 悔无始宿业,如是久之,当有不思议利益,得于不知不觉中。 《法华经》云:“若有众生,多于淫欲,常念恭敬观世音菩萨,便得 离欲。嗔恚、愚痴,亦然。”是知能至诚念弥陀、观音圣号者,贪嗔痴三 惑,自可消除也。又现今乃患难世道,须于念佛外,加念观音圣号,冥 冥中,自有不可思议之转回。庶不至宿业现前,无法躲脱耳。 (书二·三 九)

 

由观闻性证圆通


观世音菩萨,于往劫中,久已成佛,号正法明。但以慈悲心切,虽 则安住常寂光土,而复垂形实报、方便、同居三土。虽则常现佛身,而 复普现菩萨、缘觉、声闻,及人天六道之身。虽则常侍弥陀,而复普于 十方无尽法界,普现色身。所谓但有利益,无不兴崇。应以何身得度者, 即现何身而为说法。普陀山者,乃菩萨应迹之处,欲令众生投诚有地, 示迹此山。岂菩萨唯在普陀,不在他处乎?一月丽天,万川影现,即小而 一勺一滴水中,各各皆现全月,若水昏而动,则月影便不分明矣。众生 之心如水,若一心专念菩萨,菩萨即于念时,便令冥显获益。若心不志 诚,不专一,则便亦难救护矣。此义甚深,当看印光《文钞》中,石印 《普陀山志序》自知。名观世音者,以菩萨因中,由观闻性而证圆通, 果上,由观众生称名之音声而施救护,故名为观世音也。普门者,以菩 萨道大无方,普随一切众生根性,令其就路还家,不独立一门。如世病 有千般,则药有万品,不执定一法,随于彼之所迷,及彼之易悟处,而 点示之。如六根、六尘、六识、七大,各各皆可获证圆通。以故法法头 头,皆为出生死成正觉之门,故名普门也。若菩萨唯在南海,则不足以 为普矣。 (书一·七七)

Tags: 责任编辑:admin
】【打印繁体】【关闭】 【返回顶部
上一篇三、念佛方法 下一篇五、勉修行人
清净莲海佛学网: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交流论坛 联系我们
本站声明:本站资源来源于互联网,如侵犯了你的版权,请你联系我们,我们将在收到消息后24小时内删除。
清净莲海佛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