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文章

·运城市临猗县仁寿寺 10-31
·忻州市五台县延庆寺 10-31
·忻州市五台县南禅寺 10-31
·忻州市五台县佛光寺 10-31
·晋中市榆社寿圣寺 10-31
·晋中市榆社清凉寺 10-29
·晋中市榆社资福寺 10-29
·晋中市榆社福祥寺 10-29
·晋中市榆社弥陀寺 10-29
·晋中市榆社崇圣寺 10-29

文库热门

·运城市临猗县仁寿寺 10-31
·忻州市五台县延庆寺 10-31
·忻州市五台县南禅寺 10-31
·忻州市五台县佛光寺 10-31
·晋中市榆社寿圣寺 10-31
·晋中市榆社清凉寺 10-29
·晋中市榆社资福寺 10-29
·晋中市榆社福祥寺 10-29
·晋中市榆社弥陀寺 10-29
·晋中市榆社崇圣寺 10-29

TOP

佛光禅师解读《楞伽经》(二十八)
2011-06-28 10:41:15 来源:网络转载 作者:佛光禅师 【 】 浏览:12552次 评论:0

佛光禅师解读《楞伽经》第二十八讲


有种感受,学习《楞伽经》纵使没有自己实证,但是你只要透解它的意解,能解其言辞,都已经觉着那种感受痛快得“稀里呼啦”的。因为这是三世诸佛的自证心印,佛的心印只要我们去理解就是开始,所以每天的感受截然不同。你看咱们昨天说的那一段,你能了知什么样,他就直接给你说你怎么弄就是什么样。


你是个什么样的?你看他给你了一句:“我今当说,若了境如幻,自心所现,则灭妄想三有苦及无知、爱、业缘”这一句话就已经很经典了,绝对经典。我们天天说三有苦呀什么生死轮回啊,我们天天讲了脱,怎么了脱?人家告诉你能了知吗?了境如幻,自心所现。哦,这样就明白了。但是你光看这个话语好像是很简单,实际上这里头包含的义理真的深得很,很有意思的。


它包括很多方面的应用的东西你并不晓得。那个“了境如幻”是怎么个作用关系呢?是我们分别的念头,这个念头要知道境是如幻的。“自心所现”是什么?就是你的主流意识、基础观念,是那个东西所现出来的,那叫我们平常理解的话,“了境如幻”那是用什么了境如幻?心念不分。


平常我们学修佛法的时候是心念不分,你分不清什么是心什么是念,所以你就光搞混,我们说心很乱,实际上不是心很乱,是你的念头纷飞张扬,所以你就感觉心很乱实际上不是那回事。可见这部典籍它决定那种力量、那种利益绝对不是我们现代人想象的那种感受,你就是自己还没证到那,真的宛如畅游佛陀那种境界里头一样,仿佛之间感觉自己好像跟他一样。


可以说句句精彩,每一句都是那么经典,一丁点儿那种拖泥带水都没有。每一句都是直指心性的,直截了当地把我们自己的生命实质给你剖析得一干二净。这是我们真正智慧的典籍,任何东西比拟不上的,无法比拟。所以我们真正地学习也是福报,真正的大福报,不可思议的大福报。没有往昔之劫所修的福报,你根本就不可能听到这些。


昨天佛开示我们说,你不了知蕴处界因相续的作用这种内在的关系以及道义的显现,“不见根本故”,你不见这个,以这个为根本,什么叫根?根是生命的缘起,你不见根的本质。我们一说根本好像根本道理一样,不是那样,根的本质是六根的本质是空性。


我们不见空性,不见六根的本质的时候,你就“譬如破瓶不做瓶事”。你不去探究一切生命的缘起根本的实质的东西,就像那破瓶子没法再用了。


“又如燋种不能生芽”,那个烧焦的种子没办法发芽,“此亦如是”这也是这道理。


“若蕴界处法已现当灭,应知此则无相续生”什么叫蕴界?你的根尘识的感受就是我们所说的五蕴(色受想行识),这色受想行识是根尘识的另一种别称(另一种别相作用的称呼)。蕴界处法什么意思?以五蕴境界而发生的缘起这叫蕴界处法。“已现当灭”已经当来现前寂灭。你要不思维进去你知道啥意思?过去的叫已,现在的叫现(当下),将来呢?已经现前当来都寂灭的现象发生了,什么意思?你的蕴界处寂灭现象发生了。


我们不会在乎色受想行识的感受,就是你不会在乎以这个为缘起,以这个色受想行识为缘起“若蕴界处法已现当灭,应知此则无相续生”,你就不会再相续了。应该知道它就不会再相续发生,我们色受想行识你不去现前寂灭的话,怎么能够现前寂灭?要安住于当下。


我们成天说当下,当下是什么?就是告诉你不用在意色受想行识,不要依它为缘起,最明白的缘起ZHL刚才又给你示范了一下,那就叫缘起。依色受想行识的缘起就发生,然后他就会有各种感觉,你依它为缘起的话就成为业力种性相续发生。无论是善恶种性无记忆,三种业力种性要相续发生,没有这个它就不会相续(继续发生),为什么?


以无因故,但是自心虚妄所见。


“以无因故”没有心因,它没有因你怎么发生?色受想行识属于因,没有色受想行识作为因的话,五蕴世界你出的来吗?色法,没有CH居士你这个概念,依CH居士所发生的一切你能不能发生出来?受想行识也是一样啊。如果没有CH居士这个感受、想法最后认识(就是你这个自我意识都没有)不以这个为缘起的话,他的一切能不能发生出来?肯定不能。这就是一切相除,我们天天说怎么叫离一切相?这就是所谓的离一切相。


“知幻即离”什么叫知幻?你知道它是如幻和合的,如幻和合的你不会在意它,依你色受想行识这五个方面去发生的缘起,以它为缘起的基点你不用理它。它是真的如幻的,你不理它了就没有相续发生,你的生死因就拔出了,“以无因故”。


“但是自心虚妄所见”色受想行识就是你自己的心性虚妄分别,你说有一个CH居士这个概念吗?实际上就是自心虚妄分别,我要去有一个形象出现。如果现在你换了个形象呢?你把以前CH居士那个形象换了,比如你这几天出家了几天,披剃落发入我沙门了,那你就不是CH居士这个概念了,你就离了他那个相了。我们这两边都有个相,一个是出家的相一个是在家的相,这里就要你选择法性安住。


哪个是法性安住?能够去承载这两个的,那个就是。我们能够了知这两种相的那个正觉觉性我们要安住,那个是不著相的。那个是见相即离的。你作为CH居士那个相的识心实相的时候它不执著,它不在意的,它不会受你的意识约束,不会说这个事是该CH居士想的它想,不该想的它想不想?不该想的也照想你相信吧?如果它是受概念约束的话,它绝对不会犯错误。


那我们都知道人应该是安分守己的,这个概念不会混吧?但是你这个念头不受你这个概念控制约束啊,所以它就会乱想,依蕴界(五蕴感受)发生种种缘起,非份的想法有很多很多就发生出来了。这是为什么会犯错误就是从这里来的,如果这个时候你安住的是法性是本质,你会识破它这个相,你会知道那个相是不可得,它是无常性,你不会在意,所有的一切是非之相全由假我的那个东西患得患失去产生。


我们的非份之想也是因为有假我在那掺和,一切所谓好的我都想有,什么好的呢?适“意”者为好,适什么意?适“我”意,假我之想意。所以你就觉着这个事应该怎么怎么,什么叫该不该?这就没有理智了完全凭感觉了,你觉着那个感觉不错你就可以去做去想,是这样吧?实际上怎么样呢?它已经不受你这个人性这个观念(就是你现行的观念)约束了。


人们不懂这个道理就妄作非为,我们修学佛法也是如此,一定要摆脱是非之见。何为“是”何为“非”?我好像有所得好像又没有所得,人容易沉迷到这里头。你比如我念经、学佛呀修行啊好像有点儿感应啊,得到什么好处了利益了,自己以为的利益,你就觉得这个佛法真好。


那天有人讲话“佛祖怎么怎么着我就信佛,不怎么我就不信”,你爱信不信,人家佛祖也没求着你信。那就叫没有道理的话,因为佛法不是让你去看相分,那只是引起你智慧的缘起,并不是说佛给你什么东西。


佛没有给你什么只是告诉你孰是因感孰是果而已了,我们不懂这道理时候就觉得若有若无的感受,实际都是五蕴身心世界变现,你不能去患得患失,这都是自心虚妄所见。因为自心依虚妄,什么叫虚妄?就是如幻的缘起,众缘和合的组合。它是一种组和现象所以称为虚妄,这种认识所变现的,以这种认识为所对境称为所见。我们不要去给组合一个什么事,比如我念佛一定要达成个什么目的,这个就已经叫组合了,叫虚妄所见。


我修行目的是解脱现在的这些身心烦恼的束缚,我们通过佛法的修行要知道烦恼的根由所在,然后纠其根而去剪除它,那你就可以趣入正觉。趣入正觉并不多什么并不少什么,你有烦恼时候你的心并不少什么,你没烦恼时候你的心也不多什么,我们证的是唯依心造,是心道。


没有心就没有那个分别,我们是体会的这个中道义,而并不是体会的感觉,你的感觉是识心性,是你的根尘识的影尘,是那种感受,那不是我们要的。那是无常的你要它干嘛?所以我们要听懂都是自心所现虚妄分别。


复次,大慧,若本无、有、识,三缘合生,龟应生毛,沙应出油;汝宗则坏,违决定义,所作事业悉空无益。


“若本无、有、识”你否认意识分别心性的存在,我们一般否定这个,说人死了什么都没了,如果否定那个意义的存在,“三缘合生”,你只承认人活着是以物质为基础才有精神世界这叫众缘和合,有根尘识的和合才有生命现象发生,你不承认有识的存在,那种感受觉性的存在你不承认。说人死了就什么都没有了,他光看根和尘不看识,否认识的存在。


如果这样的话应该“龟应生毛”乌龟长毛不容易。“沙应出油”沙子能榨出油来。佛就告诉你如果否认识(觉性)的存在,识是众缘起法界当中的一种作用,你的心觉性在缘起法界当中就是识(我们的识心分别性)。


“汝宗则坏”我们所信奉的根本意旨就不存在了,佛法跟外道不一样,外道断灭说就是完了就完了,所以它就告诉你应该及时行乐,因为你没有识心性,识心是随着身体(物相)生的,物相没了它就没了,他给你打的比喻也很有意思。


外道给你打这个比方,他说一根蜡烛(就是人死如灯灭),由那根蜡烛你点着了才会有热、才会有亮,蜡烛烧完了亮也就没了,他就告诉你这意思人死了就跟这样一样。所以他就鼓励你一定要及时行乐,有钱就花、有饭就吃、有酒就喝。


他否认意识识心性分别作用的存在,实际上你否认?要是那么说的话,你这个大脑停止的时候意识并没有停止,我们就不用死了以后分别,我们现在就能分别得出来,就一个眼识、耳识、鼻识咱不是分析过吗?你眼除了眼根跟色尘以外还有个眼识作用,你这个眼识并不是因为眼根在作用它就会作用,你把眼都挖了它还能有哪。


过去那人不是被挖目的有吗?你把这个眼球抠掉它还能见,见什么?黑暗,并不是不能见,可见眼识并不是因为眼根的存在它才有。所以由这点你就可以推理人死了不是说意识就完了,人死只是这个身体坏掉,但你的识心性还在,你不能否认的,那个东西会根据你生前的善恶业(所谓的习性)会上会下,会左会右。


识心性在众生界当中就是称为心的一个变现,你要是证悟了它就是空性、就是妙智,你没有证悟理性的时候它就是识心分别性作用,是我们的心体变现。


“违决定义,所作事业悉空无益。”那我们就不用念佛了,菩萨为了修行成佛做广大事业,如果你否认识性的存在,佛告诉你否定觉性的分别作用的存在,那你们这些菩萨们做的事都白做。你心里是空的,佛就告诉你离开根尘它有识性别存。


大慧,三合为缘,是因果性,可说为有,过、现、未来,从无生有;此依住觉想地者,所有理教及自恶见熏习余气,作如是说。


“大慧,三合为缘,是因果性,可说为有”三合是根尘识这三种缘和合共生能看到因果显现作用,因果在这个界限里是显现的,因果律在你的根尘识这三个缘和合以后它是显现因果性的。如果你不用根尘识了,了无因生那个果从哪来?你不用根尘识的时候你记住因果到你这就停止了。没有因了哪来果?识为因根尘为缘,所以就显现果,互为因果。


我再给你们引申一步,为什么我们对佛忏悔能消除业障和业力呢?因为佛超越了蕴界的存在,他不是用这个根尘识的,所以我们把根尘识这个所谓的力量投向给它就消融了,就像虚空容纳一切的感受,大海包容一切。所以说你再多所谓的业在它那都消融,它不存在这个概念,所以说它是超越因果性的。


《楞严经》佛也开示过,我们的法性天真就是我们的自性非因缘、非和合性、非自然性,所以说我们为什么能修行成佛?如果我们的因果是铁律的话,我们不可能成,我们都是众生因,怎么能成佛果呢?就是因为我们的自性是超越因果现象的,所以就可以成佛,没有这个作用的话没法成佛,全是众生因怎么成佛果?这是道理,所以说我们以佛为所对境的忏悔,那个力量是绝对可以的,你那种回向和忏悔、供养绝对是真实的。


“可说为有”因果性可以理解为一切有法的缘起,一切有法的开始。


“过、现、未来,从无生有”三世从无而去生有,这个无是所谓的虚空,那个虚空并不是我们所说的空性,是你的识心性(觉性)。你显理了称觉性,你不显理的时候依感觉住的就称识心分别性,众生是住感受的他不住理。众生就是迷误的不解脱的人,他就依感受而住,“哎呀,我今天分别一下,师父讲这话不对呀不合适我啊,我就觉着我应该去分别一下”为什么分别?他住感受不住理。


什么叫理?目的是叫你思维空性不可得法相。法相不可得、感受不可得,你要摒弃这个感受这是依理住,为什么?你的心体当中没有什么好坏分别,这是根本原则,我们所显的一切缘起、一切法、一切你的助缘,无非是为了显你本性。告诉你法相不可得,你有了感受记住就要熄灭,你没有感受时候你要思维,这是中道。你说我没有感受我什么都不想,错了,那叫玩空。那还是识心,还是大无明,你那时候就要思维了,就要打破它,你就要思维空性理,念佛念法念僧,做佛事,打破那个所谓的空,那个假的,那个空这里讲的就是这个无。


你不懂这个道理时候觉着无能生有啊?人们都以为那个无是究竟,实际上那个无是最大的无明,它类似识阴,就是你内心识阴不破你就看见虚空是没有动静的,这个虚空里好像是什么都没有,实际它包含一切。不就像我们那种意识心吗?我们的意识里头你看有啥?看着好像没有实际上你看你的意识里什么没有啊?不就像虚空一样吗?过去现在未来不都从这衍生出来的?


“此依住觉想地者,所有理教及自恶见熏习余气,作如是说”,我们要依觉想地住,你必须要知道什么叫觉想地?我刚才说要依理住,我们的心不要依感受,你依感受从无生有,过去现在未来三世就出来了,我们现在要“此依住”当下的一念依什么住?依觉想地。觉就是我们的理性(理智),依理而发的想称为觉想地,而且清晰和坚固。我们每天所行持的原则不会变,像大地一样承载。我们在《楞严经》讲七大地大的时候不是说过吗?什么叫地?地就是我们观念的坚固性,我们理性观念的那种坚固性称为地,觉想地是这意思。


“所有理教”它所蕴含的理教,我们必须得明白觉想地必须得依理教所生。


“及自恶见熏习余气”你那个理教里面是不存在恶见,你就能非常清晰地辨别你自己的余习,什么叫恶见?分别是非、患得患失叫恶见余习。你不依觉想地那个理教住的时候你分别不出来自己还有毛病,换句话《心经》上说你不依那个般若波罗蜜多你就照不见五蕴皆空。我们必须得依般若波罗蜜才能照见五蕴皆空而且念念之间都是如是。


否则你自己熏习的恶见余气还会产生。我们完全没有依的时候,有一点不依你立即就生是非见。你依你自己时候肯定生是非见,你依你自己肯定相对境生出来,相对法(二元法)生出来,你一生二心就乱了。啥叫二心?世界宇宙就乱了,你的世界就开乱了,那真假美猴王不就是那意思吗?你的二心好像跟你的本来差不多,就像我们这个身体,是你的法身的二心现象。


你的法身也有这一套东西但不是这个样子的,他的六根是遍虚空法界的,他遍知一切的,这个破玩意儿(肉体)知道什么?但是这个破玩意儿也是遍一切的,我们的一念也是充遍整个这个东西的。无论是看得见看不见你全能感受到,你看得见的是外边的,看不见的是里头的,里头?你怎么知道你想上卫生间啊?你能知道这个你就能知道所有的一切,你摆脱这个蕴界的约束了,这个蕴界不是我们要的。


我们以圣义根去观察世界的时候,我给你推广一下你就知道了,我们平常都是用眼在看,你学会用心眼的时候,你还能有障碍吗?你开始用心眼了不是用“心眼儿”,用心眼和用“心眼儿”是两回事,用心眼儿的大有人在。用心眼不一样,用心眼的话,以心为观察的时候,那你说三世十方,无穷法界你哪不知道?咱们不是念大忏悔文“我此道场如谛珠,影见十方无尽余,普现一切如来前,一切我皆归命礼”谛珠就是指的你的当下的心性,摩尼珠,摩尼珠是影现一切的。


你这个身心世界哪个能把一切收摄进来?就是你当下一念,你的当下一念你说哪不能?遍览无余,你能够遍览身体就能遍览世界,就能遍览太虚空法界无穷世界,只是你的心量不大就是你的认识没达到那儿。我们现在要改变认识、改变方法、改变原则,你生命本能就升华出来了,也不叫升华是复原了。


“作如是说”我们应该这样地去理解。


大慧,愚痴凡夫恶见所噬,邪见迷醉无智,妄称一切智说。


这三句话已经就把这世间的一切道理给你定论了,世间一切道理别管你是什么专家还有自以为是的全给你定论了。首先愚痴的表现是什么?就是自作聪明、自以为是、盘算得很清楚,我们不是没见过这种人多得是。自己觉得小聪明嘎嘎的,小算盘儿哗啦哗啦的,千算计万算计,算计不过老天爷,那个老天爷是什么?就是你的生命法则,你的心性的制衡法则,你算不过它,你再能算最后把你算进去,那人王地主皇帝不比谁能算计?最后谁吧他收拾了?老天,他的生命法则把他收拾了。


这是生命的真理。你不相信是不可能的,那是最真实的,我们不及早回头,等跳到生死业海里头就上不来了。虽说诸佛菩萨的愿力无穷不舍一众生但是你舍他呀,人家明明天天在这给你讲,偏偏你在外边流浪去,你还说人家不救你,等你轮回业力起来烦恼种性现前的时候,你说这个师父呀佛祖啊真的不慈悲,怎么不来加持我呢?你看那个天呐,六月的天肯定就会下雪了。


人家有无穷的愿力去摄受你,你不愿去跟他相应,你要给他挑很多毛病。诸如此类的,这个师父长得又胖又丑还近视眼,成天光散发那个话菜瓜我。而且最重要的是我找不着感觉,没感觉,呆了两天修了两天没感觉了不兴奋了。你记住,平常心是道。我们平平淡淡的就像虚空,那才是真理。学佛不是浪漫,不是遨游九天之外,不是驾鹤西游的。学佛是最踏实的、最无诤的、最无得的,一切法无得,无一念可得的时候,那才是真的。


不是说你说的我们要找感觉,好像是这个好像是那个,你慢慢找吧一样你找不着,这叫愚痴凡夫之想。为什么称为恶见?佛在这里用的词很重哦,这种人所执的感受和分别意识是最不好的。恶是相对于佛性来说的,凡夫不以为他执有的观念是错的,他觉得他还没有错啊,那为人在世不吃不喝不白过一辈子吗?还有句话叫“人不风流枉少年”,他不以为他错,所以这叫凡夫恶见。


“愚痴凡夫恶见所噬”,他被恶见所吞噬,把他智慧觉性福德全部给吃掉,慢慢地残蚀掉,越来越不行了,越来越完蛋了,本来是青春年少风华正茂翩翩少年经过几十年的奋斗就变成我们EZL这样的了。几十年的人生经历奋斗你说他追求的是幸福的还是快乐的?他最初的奋斗目标是为了快乐啊结果呢?太明显了。得惊醒啊,我们不惊醒的话很快就被吞噬掉了。所以我们现在外边的“两总一工”正在被吞噬,我们在用鱼钩钩着他呢好歹还掉不下去,不过这个钩挺疼的,鱼被吊着嘴可疼哪,所以为什么有烦恼呀也很正常。


“邪见迷醉无智”,他不但执著,而且沉迷在里头这个最要命了,什么叫沉迷了?我得实现人生理想呀价值啊,我得寻求一个美满的生活呀,哪里有美满呢?你举目去望吧。人世间最假的就是两口子,没有一天不骗的,哪有真的?孰是因感孰是果,你指望他能对你真?门儿都没有,你首先你对他要骗,因果最真了,还指望着你那口对你会怎么样?在一起了就凑合着过好好学佛当个同修,稀里糊涂往前走就行了,好歹有个共同的认识在学佛了,就因为这点儿还不打架,问题不大,除此以外别无共同语言了。那说不了三句话绝对打,你信吧?人世间的生活哪有美满的?要都美满了佛菩萨就不用在极乐世界去呆着了,直接去人世间结婚娶妻生孩子多好!


你看那些历代祖师那个傻呀?历代祖师哪个费劲拔插买个房子?人家一辈子不止一间房子,人家住的什么?琉璃瓦宫殿,比皇上还得哪。人家那一生叫没白过,辛辛苦苦攒了几十万买个房子还没准儿,为啥?万一哪天哗啦哗啦全完全赔进去了,哪还有啊?自己奔命似的,你挣的几十万、百八十万怎么挣来的?那让老板骂得跟三孙子似的,几种方式挣来的?坑、蒙、拐、骗、偷。就这几个方式,你说世间的谋略出不了这几种方式。你就是通过这样的恶习恶行获得收益,你要长劫轮回啊!


咱姑且不说你轮回以后的事,就这一世你就受其约束、制约不得自在,你的大好的生命都要卖给人家,你不上班行吗?一年放你个假你还觉得挺感恩人家,傻!你把命卖给人家了,你还觉得“哎吆,这老板还真不错,还放我们个假、还年薪”你的命就值二十万,贱!你爹妈给的命一年就值二十万块钱?而且这二十万伴随衍生多少恶业你全得承担,你担不了父母也给你担着,互相感应,那都是串联作用。邪见迷醉呀,他还不清醒,小车开着,就这德行,“无智妄称一切智”,他没有智慧虚妄称一切智,说我为了我的理想呀为了达到我的目的啊,我是有智慧,我能变现,我能掌握局势,狗屁。


皇帝能不能啊?统一天下了,国内老百姓他都统一不了,老百姓骂他骂得吼吼的,那他一天奔命似的那么辛苦,能赢得百分之八十说他好就好了,可怜哪!我们人过日子也这样,这是实话,真真的实话。


“大慧,复有沙门、婆罗门,观一切法皆无自性,如空中云,如旋火轮,如乾闼婆城,如幻,如焰,如水中月,如梦所见,不离自心,由无始来虚妄见故


“大慧,复有沙门、婆罗门,观一切法皆无自性”,沙门、婆罗门就是修行人,他观察一切法皆无自性,没有个实质的东西,我们也可以去观察,就是它没有个所谓的它特有的东西。我们看到的这个香炉它也是众缘和合的,实际上你说具体有个香炉的实质吗?没有,它是很多组合出来的。


“如空中云”云是如幻的,风一来就没了。


“如旋火轮,如乾闼婆城”乾闼婆城也是如幻的海市蜃楼一样的感觉,如幻如焰,就像梦一样,幻视而已。


“如水中月”水中月中看不中用的。


“如梦所见,不离自心”没有离开自心的当下一念。


“由无始来虚妄见故”都是虚妄不实的观念,根本就不实在的东西,假的如幻的不实的观念理性串习来的,成天想有世界有生命,成天觉得那是真的你就成了。


“取以为外”把这个作为你的所依境。


“作是观已”我们看这个世界都是这样。


“断分别缘” 我们把这个作为所对境这样的一种智慧的认识能够断除分别这个缘,就是我们不分别了,你不要分别是非了,因为你没有所缘了就没有“非”了,“是”是你自己的心因,不离自心心因,“断分别缘”。


“离妄心所取名义”我们把虚妄所取的名词义理相的名词就离开了,我们观一切法如幻了,为什么我们要观一切法没有实质的东西呢?目的很清楚,就是告诉你,让你断分别缘,不要再去依它分别,把缘断掉你的所谓的分别意识就不存在了,我们分别执著世界吗?我们现在啊告诉你世界如幻的,真的就是如幻的,缘起性空无自性、诸法无我。你不去理会外境界的干扰,你内心的分别意识就停止,就会显现本有的心性和空性的状态。


由这一点就可以推出来人家阿罗汉证得人空法就空,有些人说他人空法不空,他是小乘,实际上那叫不了解,人家证得人空了法不空?他只是空的力度稍差一些。我们就把虚妄的认识概念理论都给远离了。所谓的生死呀世界啊烦恼全部都离了,这也是《圆觉经》里告诉我们的知幻即离,我们知道它是如幻的了你还在乎它吗?你自然就远离。


远离的感受是什么样子的?怎么就叫离了?怎么就是我们把当下的相离了?你从近处看一个东西,看得很清楚,离远了还能看清楚吗?你再远了看还能看清楚吗?再远了看不见了吧?我们的心印像也是这样,我们的心念是分别的,你怎么就离这个分别了?你对一切没有这种分别了。对所有的缘起法境界不存在这个分别了,那就是离分别了。


怎么叫不存在?你就告诉你自己可以这么说“你分别没有用”根本就是你自己如幻的瞎想,实际上不存在分别性,你能分别出什么?我们去细细剖析就知道,我们以自己家为例,说哪哪哪多少世是你们家,咱往细处分,你说以你家房子为界还是以你家院子为界?你要房子为界好说,你把房子微尘继续微尘,你要细微到微尘里,微尘里还有虚空啊,那虚空算谁的?


你房子墙缝之间都有虚空的,微尘粒里都有虚空,能分别出来吗?就是你自己的假象分别说“这个地儿是我的”。身体也是这样,你说这个是你的吗?要是你的话别感冒、别着凉吔,可见它里头有空儿, “呼”就进去了,我们要清楚这个道理。


“知身及物并所住处”了知我们这个身体包括物相。


“一切皆是藏识境界”都是在你那个藏识里头呢,藏识就是我们的心体里头景象而已,梦里头也有世界山河大地亲人眷属美女财富什么都有,从你的藏识里头来的。


“无能所取及生住灭”实际上没有什么能所都是一体所现,没有能所相对,从这你就可以推断你的福报是你具足的,你显不出来。你顺应善行的话,自然福报就显出来了,它是显出来的,并不是佛给你什么,都是藏识当中所现的境界而已了。没有能所,它没有相对说,没有说我能做成什么,不是那样,而是说你的心意识(你心念的力量)能达到一种什么样的力量就能显什么境界。


心、念这两种力量,心(观念),就是我们的观念理性思维标准,你有什么样的理性标准你就有什么样的念力,这两种力量和合显现你所有的境界。你去看看历史人性,观察人类社会历史,实际上就是这样子,你有什么样的认识它就有什么样的念力,它就有什么样的行为,就可以感召什么样的境界。


关键我们把握不住自己,为什么?因为你念头是很有力量的,力量充足的,但是你的理性不清晰就是制约力不足,我们的智慧,理性的力量你没有清楚,不清晰。一会儿就变了,根本原则总变,所以你的念力东拉西扯的就完蛋。所以人家说大道无难,制衡守一。其意义就在于此,为什么佛告诉你要制心一处?


“如是思惟恒住不舍”你记住就这么想!安住,不要放弃。

Tags: 责任编辑:思过黑鹰
】【打印繁体】【关闭】 【返回顶部
上一篇楞伽经概说 下一篇大乘入楞伽经.白话
清净莲海佛学网: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交流论坛 联系我们
本站声明:本站资源来源于互联网,如侵犯了你的版权,请你联系我们,我们将在收到消息后24小时内删除。
清净莲海佛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