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文章

·忻州市五台山普乐寺   &nb 05-16
·忻州市五台山普安寺(普庵寺) 05-16
·忻州市五台山狮子窝大护国文殊寺 05-16
·忻州市五台山法喜寺 05-16
·忻州市五台山弥陀院 05-16
·忻州市五台山真容寺 05-16
·忻州市五台山东台顶望海寺 05-16
·五台山南台顶普济寺 05-15
·忻州市五台山西台顶法雷寺 05-15
·忻州市五台山北台顶灵应寺 05-15

文库热门

·忻州市五台山普乐寺   &nb 05-16
·忻州市五台山普安寺(普庵寺) 05-16
·忻州市五台山狮子窝大护国文殊寺 05-16
·忻州市五台山法喜寺 05-16
·忻州市五台山弥陀院 05-16
·忻州市五台山真容寺 05-16
·忻州市五台山东台顶望海寺 05-16
·五台山南台顶普济寺 05-15
·忻州市五台山西台顶法雷寺 05-15
·忻州市五台山北台顶灵应寺 05-15

TOP

六祖坛经讲话[星云大师](五)
2011-05-23 10:37:14 来源:网络转载 作者:星云大师 【 】 浏览:8685次 评论:0

第一  行由品


.问题讲解

一.惠能大师的出身如何?

  
  惠能大师,出生于唐太宗贞观十二年(六三八)二月八日,唐宣宗钦天二年(七一三)八月三日圆寂,世寿七十六岁。父亲姓卢,名行瑫,母亲李氏;三岁时,父亲不幸去世,由信佛虔诚的寡母李氏夫人含辛茹苦扶养长大。


据说在惠能大师诞生时,家中来了二位奇异的出家人,主动为他取名作「惠能」,意即「惠施众生,能作佛事」;预言他将来必能把佛法惠施给世间一切需要的人。


惠能大师的籍贯,本为河北省范阳县人,由于父亲被降职流放到岭南,因而在新州落户。用现在的话说,惠能大师应该属于客家人。


惠能大师从小家庭贫穷,生活十分艰难困苦,他没钱读书,只靠卖柴维生。后来因送柴至客店,在门外听到有一位客人读诵《金刚经》,心有所感悟,想学习佛法。后来经一位客人的鼓励赞助,而到黄梅五祖弘忍大师处学习佛法。


由于这样的因缘,过去大家总以为六祖大师是一个砍柴的樵夫,是一个不识字的人。实际上,惠能大师不是不识字,因为据《坛经》记载,他曾经和同村的刘志略结拜为兄弟。刘志略有个姑母出家,法名无尽藏,每当无尽藏比丘尼在诵读《涅槃经》的时候,常由一向认为不识字的六祖大师为她解说经中大义。因此,虽然在《六祖坛经》中,惠能大师确曾自称是一个不识字的人,但这只是他自谦的言辞。类似现代人交谈,也有人常说:「我是一个不学无术的人。」也是一种自谦之辞,并非真的不学无术。因此,我们可以肯定的说,六祖大师并非真的不识字;相反的,由《坛经》各品内文可知,他对佛学义理有很深的体悟。他对于《金刚经》、《维摩经》、《愣伽经》、《涅槃经》、《法华经》、《梵网经》和《观无量寿经》等,都有很精到的研究。


 
二.惠能大师得法的因缘为何?

  
  六祖惠能师承弘忍大师,在五祖弘忍座下开悟,成为禅宗第六祖。


当初,惠能从南方的广东要到湖北的黄梅参访弘忍大师时,因为家贫,不但安家费没有着落,就连路费也负担不起。所幸遇到一位名为安道诚的善心人士,他布施惠能十两银子做为安家费,同时也解决了路费的问题。尤其,母亲李氏夫人是一位虔诚的佛教徒,因此当她知道儿子欲往远方求法时,虽然心中万分不捨,还是忍痛成就了惠能学道的心愿。


当惠能到了黄梅的时候,五祖大师正在聚众开示佛法。见了惠能,五祖问:「你来这里,所求何事?」


惠能回答:「弟子是岭南新州人,远来礼拜大师,唯求作佛,不求馀物。」


弘忍一听,因为惠能来自岭南,所以说道:「南方獦獠身怎可作佛?」


惠能回答:「人虽有南北,佛性本无南北。獦獠身与和尚虽然不同,佛性有何差别?」


五祖看看惠能,知道此人来路不凡,还想和他多谈些话,但又见徒众都随侍在左右,于是命令他先随众作务。


惠能问道:「和尚!弟子自心常现智慧,不离自性,就是福田,不知和尚教我作些甚么事务?」


五祖说:「你这獦獠根性太利!不必再多说,到糟厂去!」


从此惠能就在黄梅住了下来,并在磨坊里舂米、推磨,以此作为修行。


所谓「八月踏碓,腰石舂米」,惠能一面工作,一面修行,经过八个月以后,五祖弘忍有意将祖师的衣钵传给门人继承,于是对门下弟子说:「你们每个人都作一首偈语来给我看,如果谁能明心见性,认识自己的本来面目,我就把祖师的衣钵传给他,作为第六代祖。」


当时五祖座下的首座弟子神秀,是大众所公认最有资格继承祖位者,他经过一番思惟后,作了一首偈语: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

 
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这首偈语一看就知道是从「有」的上面来立论。


神秀作了这首偈语以后,总觉得不是真的明心见性,于是不敢呈给弘忍大师看,只得在半夜时分,悄悄的写在牆上,心想:「明日五祖看了这首偈感到欢喜,是我与法有缘;如果说没有开悟,是我宿昔业障深重,不该得法。」


隔天,五祖看见了这首偈语,知道神秀并未见性,就说:「这首偈语没有开悟,不过,大家早晚念诵,也能增长智慧。」


全寺大众一时纷纷争相传诵。在磨坊里的惠能听到了,觉得这首偈语未见本性,也请了一位名为张日用的江州别驾(刺史的副官)为他代笔,在牆上写了一首偈语: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这首偈语是从「无」上来立论,意境上明显比神秀高出许多。五祖为怕引来别人对惠能的嫉妒、迫害,于是用鞋子擦掉这首偈语,并且说道:「也是没开悟!」


过了几天,五祖悄悄地来到磨坊门口,对着里面的惠能问道:「米熟了没有?」


惠能回答:「米早就熟了,就差一筛!」


五祖会意,意思要等他印证,于是当即振锡三下,表示三更入室。惠能听后,依约于三更时分来到五祖的丈室,五祖即用袈裟遮住四周,不使别人见到,开始为他讲说《金刚经》。当五祖说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时,惠能闻言。廓然大悟「一切万法不离自性」,于是向五祖说道:

 
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不生灭!

 
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无动摇!

 
何期自性能生万法!


这首偈语的意思是说:众生的本性原来是清净的,是不生不灭的;人生本来就没有来去,没有生死;众生本具佛性,不假外求;每个人本自具足的本性没有动摇;本性就是本体,能生一切万法,世间一切森罗万象都是从这个本体涌现出来的。


弘忍大师知道惠能此刻已经大彻大悟,明心见性了,便将衣钵传给惠能,成为禅宗六祖。


五祖把衣钵传给惠能以后,他明白由于惠能是一个劳力苦工的人,一下子成为宗门祖师,门下的弟子不会服气,所以要他深夜离开。当五祖送惠能来到九江驿时,令惠能上船,并为他们把艣摇船,惠能说:「请和尚坐下,由弟子来摆度。」


五祖说:「应该是我度你。」


惠能回道:「迷时师度,悟时自度。」所以,惠能大师得法以后,他自度度人,从此成为一代宗师。


 
三.惠能大师得法后的遭遇如何?


  惠能大师得法以后,可以说灾难重重,正如孟子所说:「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首先,六祖大师得法后南下,经过两个多月,到了大庾岭。这时大法已经南下的消息早就传了开来,所以黄梅全体大众都不服气,有数百位随后追逐而来,欲夺取衣钵,其中尤以一位四品将军出家,俗名惠明的,赶在大众之前追上了惠能。


惠能便将衣钵放在路旁的石头上,说:「衣钵是法的表徵,岂可用暴力来争夺?你们要衣钵,就拿去吧!」于是就隐避到草丛里。


果然,当惠明要来拿取衣钵的时候,怎么样都拿不动,因而觉悟到衣钵代表的是佛法,必须要有大善根、大福报、大智慧的人,才能得到。因此有所觉悟地对惠能大师说:「我为法来,非为衣钵而来。」


惠能大师便从草丛里走出来,趺坐在石头上为惠明说法。惠明于言下契悟,礼拜六祖惠能为师。


第二次,当惠能大来到广东宝林寺(一般人称为曹溪南华寺,当时叫宝林寺)时,却又被恶人寻着,只得离开宝林寺,隐藏在猎人队中,韬光养晦,以待机缘。


在猎人队中,时光一晃,十五年就过去了,惠能大师这个时候应该已经四十岁左右了。经过这一番磨鍊,自觉时机因缘已经成熟,便离开了猎人队,来到广州的法性寺。


当时印宗法师正在那里讲说《涅槃经》,寺前悬挂着的幢幡随风不停地飘动着。有两位出家人对着飘动的幡子,面红耳赤的争论不休。


甲僧说:「如果没有风,幡子怎么会动呢?所以说是风在动,不是幡子动。」


乙僧说:「没有幡子动,又怎么知道风在动呢?所以应该是幡子在动。」


原来两人争论的是幢幡所以会动的原因,而且各执一词,互不相让。


于是惠能大师走上前对他们说:「不是风动,也不是幡动,而是两位仁者的心在动啊!」


大家一听,「哦!这个人说话倒很有见地,一定有相当的来历。」便将他请到寺中。经与印宗法师一番相谈后,印宗法师说:「久已听说黄梅五祖的大法南来,莫非就是仁者?」


六祖说明身分,并应印宗法师之请,出示衣钵给大众看,其后,更为印宗法师阐示「甚么是佛法不二之法」。印宗法师听了之后,心生欢喜,于是为当时还是在家居士的惠能剃度,并且为他传授戒法。从这个时候起,六祖惠能正式成为一位佛教的高僧,一位大师。印宗法师很自谦,说明愿意拜在惠能大师座下,请惠能大师收他做弟子。惠能大师从此便开始了东山顿宗法门的开演与弘化。


六祖大师不仅生前魔难重重,甚至涅槃圆寂了以后,他的肉身舍利也曾多次受到伤害。他圆寂入塔后,多少弟子日夜保护,其中有一位弟子令韬更是誓守大师的肉身。至开元十年(七二二)八月三日夜半,新罗(今韩国)有一个出家人,名金大悲,以二千两银子买通了汝州人氏张净满,想要盗取六祖的首级,带回朝鲜供养。


桉子发生以后,张净满在石角村被逮捕,押送到韶州审问,刺史柳无忝却不知道如何判罪,因为杀人罪是指杀死活人,何况他们盗取六祖的首级,也是出于恭敬的心,想要带回朝鲜供养。不过虽然是出于好意,总是违法。后来,六祖大师的弟子令韬与金大悲私下和解,此事才算作罢了事。此后,又曾有四次被人偷窃,但都是不久即被寻获。


综观六祖惠能大师的一生,真是受尽种种苦难,但他仍能不为八风所动,显道救世。因此,我们学佛修行者为了真理,为了正义,应该不畏魔难,不计毁誉。因为,凡是身负大任的人,是非毁誉总是难免,纵然伟大如六祖大师者,也在所难免。

 

四.衣钵与传法的关係如何?


  传法,是老师以一件袈裟、一个钵传给门人,表示把我的道、我的佛法传给了你。正如佛陀当初在灵山会上,手上拿了一朵花,在座的弟子们都不知道是甚么意思,唯有大迦叶尊者站起来,微微一笑。佛陀和大迦叶就藉着一个拈花、一个微笑,心灵相通了。所以佛陀说:「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付嘱摩诃迦叶。」


传法、传衣钵,目的是为了表徵真性开发的道是一脉相传的,所以就以传授衣钵为得法的凭证。据说,当年佛陀用一件黄金滚边的袈裟,传给大迦叶尊者。至今虽然是离开佛世两千五百多年了,大迦叶还手捧着这件袈裟,在鸡足山等待当来下生的弥勒尊佛,要把佛陀的袈裟传给他。


从佛陀到大迦叶、阿难尊者,直到后来的二十八祖达摩祖师到中国来,慧可、僧璨、道信、弘忍、惠能,都以衣钵相传。但是到了六祖以后,衣钵不传了。为甚么呢?因为常常为了衣钵相传,大家争执不捨,就是六祖大师,为了得到这衣钵,三次命如悬丝。因此六祖惠能大师就说:「得我法者,即得我的宗旨,不要再传衣钵了。」


不错,衣为法信,法为衣宗,六祖大师所得到的衣钵,是承袭西天二十八祖达摩所传下来,主要就是令法不断。从初祖大迦叶尊者到二十八祖达摩,到中国的六祖大师,这当中,时时有为这袈裟争执而捨命的。例如中国的四祖道信和五祖弘忍的袈裟,都被人偷盗过三次;惠能大师得法的袈裟,前后被偷过六次。


大家为甚么为了一件袈裟、一个钵,要这样相残呢?社会上一般人为名利争,为权势争,就是为「我」争,出家人的我执破除,法执不破,为我不争,为法要争。所以,六祖惠能大师后来就不传衣钵了,因为不传衣钵的关係,六祖的法反而更加开阔。依《坛经》所载,六祖大师得法的弟子,有所谓的十大弟子,他们是:法海、志诚、法达、神会、智常、智通、志彻、志道、法珍、法如。其中法海为记录《坛经》者,神会为南宗禅奠定了历史的地位。其他如南狱怀让、青原行思等弟子们共同弘扬禅宗,真是灿烂光辉。所谓一花五叶,就是指临济宗、曹洞宗、云门宗、法眼宗、沩仰宗这五宗,后来再加上黄龙、杨岐两派,所谓五家七宗,真是多采多姿。


惠能大师在法性寺得到大众的拥护,次年再度回到宝林寺,由于跟随他学道的有数百人,而宝林寺的空间很有限,不够居住,惠能大师就向当时的一位大地主陈亚仙说:「我向你化缘一点地,盖房子给跟随我学道的人居住。我只要一块卧具大小的地就够了。」


地主说:「这么一点地,那简单,好吧!你要那一块?」


惠能当下把他的坐具一摊开,据〈六祖大师缘记外记〉记载,这坐具一展开,居然尽罩曹溪四境的土地。这位地主一看,惠能大师真是神通广大,法力无边,能够遇到这么一位神异的高僧,也不禁信心大增,于是自愿把这许多土地供养六祖大师来建寺安僧,弘法传道。这就是六祖建的道场──南华寺。据说,直到现在,南华寺里六祖不坏的肉身还在,正如台湾汐止慈航菩萨的肉身不坏。


古今有德的高僧,修持到金刚不坏之身,是代表他们慈悲、道德的成就。这些有修有为的肉身菩萨,不禁使我们心生景仰,缅怀不已。

 

五.如何自度和如何师度?


  在《六祖坛经.行由品》里说到,五祖在送六祖惠能离开黄梅的时候,经过一条江、五祖说:「我来摆度,度你过去。」


惠能回答说:「迷时师度,悟时自度。」


如何是师度?如何是自度?


自度,就是我们要培福、要结缘;要用心、要修慧。所谓福慧双修,行解并重。培福,也就是助人为快乐之本,能够随喜随缘为人服务,就是培福;乃至修桥铺路,做种种的救灾恤贫,这也是培福。


所谓「要学佛道,先结人缘」。广结人缘,就是培植无量福德的修行;不肯为人服务,所谓「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这是悭吝、是自私、是懒惰。人生的意义在于愿意自我奉献,所以,常听人讲:「我们要做一支蜡烛,燃烧自己,照亮别人。」这种喜捨的善心,就是培福。


佛陀过去世割肉喂鹰、捨身饲虎,不只是一次、两次,而是「三祇修福慧,百劫修相好」。这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是多少生、多少劫,种种的结缘,种种的布施,种种为人服务,才能得到的果报。我们在世间上,常常称赞人:「某人很伟大。」一句伟大的背后是要付出多少的辛苦、多少的牺牲,才能给人家称赞一句「伟大」。我们要想自度,有了福慧,有了行解,正如孙中山先生说的「知行合一」,能够知行合一,在我们的生活里,自然就能安心;能够安住身心,就不会被人家的言语、利诱乃至诽谤所动。所以,要能自主,要能安心,一切都要靠自己。


在《佛遗教经》里,佛陀说:『我如良医,知病予药;汝若不服,过不在医。』意思就是说,我就像好的医生,知道你有病了,给你一点药方;你如果不肯把这药服下,你的病不会好,你也不能怪我这个医生。


佛陀又说:「我如善导,导人善路,汝若不行,过不在导。」我引导你走好路,你若不肯好好的走,你也不能怪我啊!所以,佛陀不是我们幸福、灾难的主宰者,佛陀只能说是我们的导师、指导者,行与不行,祸福得失,都是在我们自己。我们要能自度,不但是自己要能安住身心,倘若能见到自我的本性,认识自我的般若风光,那就是自度了。


所谓师度,只是找到一份因缘。在佛教里讲「三分师徒,七分道友」,就算遇到良师,我们自己不努力,不用功,也空遇名师。现在的人,「师不师,徒不徒」,老师有时也不自尊自重,学生、徒弟也不知道尊师重道,如此的师道尊严,不禁令人慨歎万分。我们自己如果不争气,不能自度,纵使师父也度不了我们。古人说:「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现在,就看我们自己能放下屠刀吗?


蒋经国先生曾经说过一段「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的故事,他说:


在浙江的一座寺院里,有个沙弥不小心踏死了一隻青蛙,师父说:「你杀生害命,必须要从悬崖上跳下,以自杀来谢罪。」


沙弥站在悬崖的边上,想到师父的话,不能不跳,但是一跳下去,就会粉身碎骨,感到左右为难,不禁嚎啕大哭起来。这时候,正好有一个屠夫经过,听到沙弥哭得如此伤心,就上前问道:「沙弥!你为甚么哭啊?」


沙弥如此这般一说,屠夫听了,忽然一念善心生起,他说:


「踏死一隻青蛙,就要以自杀来谢罪;我天天杀猪,真是罪过无量无边。」于是就对沙弥说:「沙弥!你不必自杀,应该自杀谢罪的是我,让我来代替你。」说罢,便从悬崖上纵身一跳,正当这个时候,山谷里隐隐昇起一道祥云,祥云上面有一朵金色莲花,缓缓的把屠夫托了起来……。


这故事的含意是说,只要你有悔过的心,一念善心生起,就能灭罪消愆。「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的典故就是这样来的。所以,「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去」,在佛教里面不是重要问题,只要你有心自度,师父当然就可以做一个使你得度的因缘。


如何自度?除了前面所讲的修福修慧、行解并重外,以下提供几点意见给大家参考:


◆要改心:我们的心要改。如果贪欲的心不能改成喜捨的心,瞋恨的心不能改成慈悲的心,愚痴的心不能改成智慧的心,懒惰的心不能改成精进的心,即使听闻再多的佛法,终究没有用。今天的社会大众,「万事莫如改心重要」,你看,身体髒了,要用水洗;衣服髒了,要用水洗。洗了以后的身体和衣服才能乾净;心肮髒了,一样要洗,所谓「洗心革面」,改心是非常重要的,这是自度的第一个要诀。


◆要换性:性情、性格也要换一换。一般人说「江山易改,本性难移」,本性难移也不是说不可以移,不可以改;生性恶劣,只要肯修改,下定决心,恶劣的性情也会改成善良的性情。一个人有所谓气质、修养,改变气质,净化身心,这是人格不断的昇华,就是要我们不断的改心、换性。


◆要回头:人生的路,前面是半个世界,后面也是半个世界。但是,现在大家都是不顾一切地向前走,向前争;结果到头来,人生就像是一条小路,像一道窄门。如果懂得回头是岸,懂得欣赏回过头来的世界,那么,人生将更广阔,更有馀地。所以,有时候我们以退为进,走不通了,要能明白转身,要懂得回头。


现在一般人,有时候对于世间上的知识,也都晓得听闻,但却不知实践,不知奉行。例如:佛经的开头都有「如是我闻」,就是这本经我听了,但是经文的最后一句「信受奉行」,却往往做不到。因此,现在一般学佛的人,大都只有半部经,也就是只有「如是我闻」,没有「信受奉行」。佛法的主要精神,是在提高我们的人格,提高我们自悟的能力,以开显我们的清净自性,所以自修自度很要紧。希望读《六祖坛经》的大家,都能够自度,也就是要有「如是我闻」,也要能「信受奉行」。


 
六.为甚么要吃肉边菜?

  
  在《六祖坛经.行由品》里面,有一件事情一般人都很关心,就是六祖惠能大师虽然是开悟得道了,可是他又隐居在猎人群中,跟许多打猎杀生的人溷在一起,虽说惠能大师在猎人队里见到猎人捕捉的很多动物,如果是幼小的、怀孕的,就把牠们放了;打猎的网子不密,他就网开一面,让动物逃生,但是猎人每天把捕获的猎物拿来作下酒的饭菜,惠能大师他是吃甚么呢?他也是吃那许多的猎物吗?


惠能大师说:「当吃饭的时候,不错,猎人们煮的是捕捉来的动物,但是,我只放几根菜叶子在肉锅里面煮来吃,吃的是肉边菜。」在佛教里,有所谓吃「三净肉」,也就是:没有见到杀生、没有听到被杀声音、不是特地为我而杀,这就叫做「三净肉」。正如中国儒家所谓的「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所以君子远庖厨也。」


凡是一个有仁慈心的人,所谓恻隐之人、慈悲之心,就像惠能大师在猎人群中生活,却不吃捕获的猎物的肉,只吃肉边的菜。因此,惠能大师才是真正懂得吃素的意义,真正懂得修行的人。所谓真正的慈悲,不一定是在形式上吃甚么,不能吃甚么,素食的意义是不断大悲种,因此,学佛不只是吃素而已。明白说,真正的学佛,吃不是重要的问题,净心,心意清净,这才是最重要的。如果满口的仁义道德,满口的阿弥陀佛,满口的慈悲,心里面却充满着贪、瞋、邪见,就是终日吃素也没有用。因此,学佛的人是要净化身心,要改心、净心,而不是在形式上那么的计较。所以,吃素是慈心,像六祖大师这种大乘根性的人,不在这些小事上拘泥,我们不可以用六祖吃肉边菜,而认为六祖大师的行为有所不当。何况那时候的惠能也还没有出家!

 

七.甚么是密意?

  
  在佛教里,有一些人求佛法,总希望有密传、有密法。当六祖惠能大师离开黄梅的时候,惠明追赶上来要抢夺他的衣钵,后来,衣钵他拿不动,感到惭愧,就请求惠能大师为他开示佛法。惠能教他不思善,不思恶,制心一处而无妄念,即是还他本来面目。惠明又问:「请问大师,除您所说的密语密意以外,还有甚么密意吗?」意思是问惠能大师:「密意以外,还更有密意乎?」


惠能大师回答他:「如果能说出来的话,那就不是密意了。假如你一定要求密意的话,就是要能迴光返照,不向外求,要从自性里面去追求,所谓密意,就在你自己那边。」


我们常听人说:「我有一句话告诉你,这是个祕密,不可说的,你不可以告诉别人。」


这个人听了以后,又再转告给另一个第三者,他说:「我刚才听了一个祕密,我告诉你,你不可以告诉别人。」


于是就这样辗转相传,那里有甚么密意?真正的密意是「心行处灭,言语道断」,道就在自己的心里,这才是密意。


有一则公桉说:灵训禅师去参访归宗禅师时,提出一个问题,他说:「如何是佛?」


归宗禅师说:「我不敢向你说。就是向你说了,恐怕你也不肯相信。」


灵训禅师回答道:「老师!您的话,弟子那敢不信?」


归宗禅师就再问说:「你刚才问甚么?再问一次。」


「如何是佛?」


归宗禅师说:「喔!如何是佛?你就是啊!」


灵训禅师一听,「我是凡夫啊!怎么一下子忽然是佛呢?」赶快再反问:


「老师!您说我是佛,我如何才能知道我是佛?保证我自己是佛呢?」


归宗禅师以一首偈语回答:「一翳在眼,空华乱坠。若离诸相,即见诸佛。」这意思是说:你不能见到自己是佛,因为自己有了无明妄想,就好像眼睛里面生翳,有了毛病,对于一切世间的真相就见不到了。如果你除去了这种毛病,就能见到如如的佛。


不知道自己是佛,不能认识自己,是因为自己不晓得寻密,祕密就在自己的身边。佛法说密意,一切都是密意;说不是密意,一切都不是密意。佛陀灵山会上拈花,这是很公开的事情,可是大家不知道这是甚么意思,大迦叶尊者微笑了,他知道,所谓「心心相印」,这就是密意。


在佛教里,有一个无言说教的故事:


有一座寺院里,住着一位老和尚,常常有一个信徒来向他请教佛法,老和尚横说、竖说、这样说、那样说,奈何信徒都不能契入,不能悟道,不能接受。老和尚常常要应付这位难缠的信徒,费尽唇舌和他对话说佛法,认为是件苦事。


有一天,这位信徒写信来约时间,又要和老和尚论道,老和尚感到又有麻烦的事来了,脸上不是很高兴的样子,这时候,正好有一个卖豆腐的来了,看到老和尚的异样,就问:「嗯!老和尚今天怎么不高兴呢?」


老和尚说:「跟你讲没有用。」


「老和尚!说一说嘛!或许我能帮你分忧。」


老和尚说:「有一个信徒老爱问佛法,常常和我辩论、为难。」


卖豆腐的听了以后,说:「老和尚!你觉得为难的话,让我来应付他。」


老和尚心想:「我的佛法这么高,都难以叫他信服,凭你一个卖豆腐的,又有甚么办法?」不过想想,「好吧!让你这个卖豆腐的跟他对一对也好。」


卖豆腐的说:「老和尚!您把海青、大袍、法衣借给我。」


约定的日子到了,卖豆腐的穿了老和尚的法衣,坐在宝座上。那个信徒来了,一进大门,看到老和尚已坐在佛殿上等他了。


『喔!今天老和尚倒很爽快。』远远地,他就把两双手十个指头竖起来。这个卖豆腐的假和尚看到来人竖了十个指头,就赶快伸出五个手指,对方立刻竖起三个手指,卖豆腐的比出一个手指,那个信徒立刻顶礼膜拜,欢喜而退。


回去以后,逢人就讲说:「某某寺的老和尚真的大彻大悟了,他的佛法实在高明啊!」


「怎么高明呢?」


他说:「我一去,把两双手十个指头一竖,(这就是说十恶如何对付?十恶就是杀生、偷盗、邪淫、妄语、恶口、两舌、绮语、贪、瞋、邪见)问老和尚:『十恶如何对付?』他立刻伸出五个指头,意思就是说用五戒就可以对付了。然后我又伸出三个指头,就是问:『贪欲、瞋恨、愚痴三毒怎么对付?』老和尚用一个指头,表示一心就能对付了。你看,这个佛法多高明!」


这个信徒所体会到的是这个道理。另外一边,老和尚看到信徒很快就走了,问这位卖豆腐的:「你今天讲了甚么道理,他怎么这么快就走了呢?」


「喔!老和尚!那个信徒真是没良心、没道德,他一来,就同我竖了十个指头,意思是问我十块豆腐要卖多少钱?」


「那你怎么说?」


「这豆腐一块五毛钱,十块豆腐五块钱。我就用手跟他比一比,五块钱。」


「然后怎么样?」


卖豆腐的说:「那个信徒实在坏透了,我们小本生意,赚钱困难,他还跟我还价,三块钱卖不卖?我是很不高兴,就用一根手指指着他,暗骂他:你这个坏良心的!他给我这一骂以后,才感到不好意思,因此就赶快向我磕头,礼拜而去了。」


所谓「是佛法的不是佛法,不是佛法的是佛法」,老和尚一再地讲述佛法,信徒认为这不是佛法;卖豆腐的五块钱、三块钱,他却悟道了。所以,有时候是佛法的你不能体会,佛法也不是佛法;有时候看起来不是佛法的,因缘际会,也能悟道。因此,过去的禅师们看到花开花谢,悟道了;听到打板声、开门声、碗破声,开悟了。


所以,密意是甚么?是自己的体会。密意就是接心,就是印心。能够见解一致,能够思想统一,能够彼此精神相依,能够甘苦与共,能够生死不渝、荣辱不离、两心相通,那就是密意。

 

八.为甚么五祖要劝惠能大师「不可速说」?

  
  惠能大师从五祖弘忍处得到衣钵真传。得法后,五祖送他到江边,对他说:「日后的佛法将由你盛行,你现在就好好去,努力向南走,不宜速说,佛法难起。」


佛法要紧的是等待机缘,因此五祖告诉惠能大师,不要急于向外面传播佛法。其实,世界上无论甚么人的成功,都不是侥倖得来的,都不是一下子就成功的。「罗马不是一天造成的」,万丈高楼总要从基础,一砖一瓦,慢慢地往上堆砌。所以,一个伟大人物的养成,须要养深积厚的工夫,所谓大器晚成。尤其佛法,讲的是因缘,因缘聚合则成,因缘不聚,则一切事情皆难成办。所以,世间上有很多人,往往看别人做事似乎比较容易成功,自己做事则困难重重,重要的就是他人的因缘聚合,自己的因缘不具足。


事实上,有时候速成的东西也不一定很好,就如树木,一年成长的树木,只能当柴火烧;三年、五年成长的树木,把它砍下来,可以做椅子、凳子;十年以上的树木,可以做栋樑。所以,五祖传法给六祖以后,就跟他一再地交代,佛法要对外弘传,必须等待机缘,六祖大师因此隐居在猎人队中,以待机缘。


反观现在的社会,尤其是青年人,无论做甚么事情都是不耐烦,你要他学成以后,在那里待十几年,等待因缘成熟,他就不耐烦,他急于求售。所以,过去大陆丛林的师长常讲:「佛法不是黄鱼,也不是青菜、萝卜,你放心,它不会腐烂。」


佛法是等待有缘人的,像南泉普愿大师,在茅屋里一住就是四十年,真的是不求闻达于诸侯。为甚么?他有道、有佛法,他能耐烦。有两句话说得好:「蛋未孵熟,不可妄自一啄;饭未煮熟,不可妄自一开。」蛋还没有孵熟的时候,不能随便把它啄破;饭还没有煮熟的时候,不能随便把锅盖打开。鸡蛋要等孵熟了以后,才能一啄;饭要等煮熟了以后,才能一开。因此,五祖开示六祖惠能大师「养深积厚,等待因缘」。这一点,无论是时下的青年也好,各界的人物也罢,都要知道,机缘就是一切条件具备了,只要因缘条件具足,任何事情都容易成功;如果「万事皆备,只欠东风」,则如满山的花树,东风不来,也无法吐露芬芳的香味。


总之,凡事差那么一点点就不行,必须「万事具备,因缘具足」,只要因缘具备,自然「水到渠成」,如此即可无事不成。


 
九.「为法而来,不为衣钵而来」。我们要用怎样的态度听闻佛法呢?

  
  在大乘佛教的一部《维摩经》里,曾经叙述这样一段事情;佛陀的大弟子舍利弗,跟随文殊师利菩及比丘们到维摩居士那里,去探望慰问他的病情。


在维摩丈室里,很多菩萨、比丘都站在那里,维摩居士看得出来,舍利弗心里好像很不以为然,意思是说,我们这么多的大人物到了你这里,你看,房屋里面一无所有,也没有椅子,也没有凳子,怎么不请大家坐呢?


维摩居士就问舍利弗:「尊者!你是为法来呢?还是为床座而来呢?」


舍利弗尊者回答道:「维摩居士!我们是为法而来,不是为床座而来。」


在《六祖坛经》里面,惠明曾经对六祖大师说:「我是为法而来,不是为抢夺你的衣钵而来的。」


有的人听闻佛法,只是因为好奇,他并不在意佛法里面讲的甚么;有的人只希望在佛法里找一点消灾免难、增福延寿,或者发财之道;有的人在佛法里面,只希望获得看相、算命,预知未来祸福穷通之道。这些都不是真正的听经闻法。


过去,印光大师在上海讲经:第一天,人山人海;第二天,听众一半没有了;第三天,愈来愈少。所以,印光大师就有一个感觉:好多人不是来我听讲经的,他是来看印光长的甚么样子,是不是三头六臂。看过了,只是一个普通的老和尚,还要再来听他讲甚么话呢?所以,印光大师后来就发愿,用书信度众,不再公开讲说。


甚至于现在有很多人听闻佛法,他不求佛法如何印证,对自己身心有甚么受用,你问他:「到那里去?」


「去听某某法师讲经。」


「讲得好不好?」


「讲得好啊!」


「怎么好法?」


「听不懂啊!」


听不懂就是好。所以,在佛教里,法师讲经说法,要契理契机。契理容易,契机困难。意思是说,我们依循佛经,照本宣科,那样比较容易,但是要契合你的根机,让你能接受,就很难。假如我们有正确的目标、正确的认识,只是为佛法而来,为听法而来听法,那就很容易契合佛法了。


过去有一位法远禅师,他从南方到北方去参访归省禅师。南方较热,北方比较寒冷。在热带居住的法远禅师和道友一起到了北方归省禅师的道场,先到客堂挂单。从早上等到中午,也没有人来理会;到了下午,也没有人来接待。同来的道友饥寒交迫,天色暗了,气温更加寒冷,陆续有人生气的离开。


到了晚上,同来的人都走了,只留下法远禅师一个人。知客师父终于出来了,问他:「你来做甚么的?」


他说:「知客师父慈悲!学人来到这里,想要亲近归省老禅师,我来求他传授佛法的。」


知客师听完,不分青红皂白,拿了一盆水兜头就往他身上一泼,他说:「我们老禅师没有时间会客,你赶快离开吧!」


法远禅师还是很虔诚恭敬地说:「知客师父大德!我从南方不远千里而到北方来求法,岂能为你区区一盆水就泼走呢?我一定要在这里等候归省老禅师。」


由于法远禅师求法热诚,终于被允许住下来,担任典座的职务,也就是煮饭、烧菜、做苦工。


当时的寺院里很清苦,几百个出家人,几乎每天都没有油煮菜。有一天,法远禅师拿了一点油,煮麵给大家吃。这个事情给归省老禅师知道了,把他叫来质问:「这油是我常住寺院所有,你怎么可以随便拿它来做人情,煮麵给大家吃呢?现在你要赔偿。」一个贫穷的参学学人,那里有多少钱能赔偿?


「你把衣单留下来抵押,人现在就可以离开了。」


佛法没有求到,衣单却被扣留了。但是法远禅师丝毫没有怨言,心中暗暗决定:「我还是去化缘,替人念经,有了一点钱,再来赎回我的衣单,再来求老禅师开示我的佛法,我就住在寺院外面大门口的走廊上。」


半个月以后,老和尚看到了,「叫你走,你怎么不走?你怎么住在我们的房子里?虽然是屋簷下,也是我们寺里的房子,你要缴房租。」
想要赎回衣单,不但没办法赎回,又要他缴房租。但是,经过许多考验以后,法远禅师终于得到老师的赏识,欢喜的把方丈、住持的位置传给他。


我们寻师访道,要经得起考验;我们服务社会,或者做任何工作、事业,都要能经得起考验,都要能受得了挫折。譬如求佛法,要为法而来,不是为了得到名闻利养而来。求佛法,要有真正的发心。学佛,佛要我们学他做甚么?学佛就是学习本自具足的佛性,信佛也可以说就是相信自己,自己的如来种性无缺无馀。学佛法要真正的为佛法而来,为悟道而来,为远离烦恼而来,为了生脱死而来,只要发心正,立愿广,所求的佛法自然能圆满成就。


但是,时下有一些人,念佛念了多少年,钱财给人家倒闭了,他就怪阿弥陀佛没有保佑他,他念佛是为了要保护自己财产,然而从因果法则来看,钱财被人家倒闭了,是源于贪心,或是由于高利贷的交易,怎么能发财呢?再说阿弥陀佛不是你的财务经理、保险公司。所以,在佛法里面,我们往往都有一些不正当的要求,不合因果的法则。因此,用不合理的态度来听闻佛法,就不能得到佛法的受用;我们要真正地为佛法,为真理,为完成自己的人格,为圆满自己的生命而来听闻佛法,这才有意义。


 
十.惠能大师悟道以后,怎么样生活?

  
  在佛教里,悟道的禅师们如何生活?一般人往往对这个问题深感好奇,总以为悟道了以后,是不是就可以上天入地,神通自在,呼风唤雨?


事实上,神通和悟道不一样。悟道就等于从黑暗里面忽然见到光明,从迷惘里忽然见到真实。过去是错的,现在是对;过去是非,现在是是的。所以,悟道的人,在悟的那一刹那,真是天崩地裂,山摇地动,不但过去的迷妄粉碎了,自己与宇宙虚空融为一体,现前的更是另有一番新的风光,是另一个真实恒常的世界。


因此,六祖惠能大师悟道以后,生活是怎么样?今依据《法宝坛经》,提出六点来说明惠能大师悟道以后的生活境界。


◆侮辱不以为耻:惠能大师从广东到黄梅的时候,五祖弘忍才见到他,就讲了一句非常伤害他的话,五祖弘忍说「南方人是獦獠」,就是还没有开化的人,而惠能大师并不以为这是可耻。他是悟道的人,因此有这样的修养。


◆卑屈不以为贱:惠能大师在五祖弘忍的门下,在磨坊里推磨、舂米,所谓「腰石舂米」,即使脚受伤了,一样随众作务,任凭怎样卑屈的工作,他也不认为下贱。因为在悟道者的世界里,工作是神圣的,为众生服务更是责无旁贷。


◆艰难不以为苦:根据《六祖坛经》记载,惠能大师一生充满艰难困苦,到处被恶人追逐,魔难重重,就是隐居在猎人群里面,和猎人为伍,一住就是十几年,他也不以为苦。因为,悟道的人,苦不算甚么,你认为很卑贱的,在他认为很尊贵;你认为是可耻的,对悟道的人来说,这些都不足以挂碍在心上。


◆恩宠不以为荣:「侮辱不以为耻,恩宠也不以为光荣」,六祖惠能大师在世的七十多年岁月里,他的前半生虽然充满魔难,后半生则是倍受荣宠。例如,则天太后请他上朝,赐给他袈裟,请他到朝中供养,用黄金绣成袈裟、用黄金铸造的钵来供养他,乃至于讲经的经盖,都是用宝贝、珍珠串成,每次赐给他绢布、绸缎,都是几百匹,甚至于国家把他以前新州故居重建,改作国恩寺,六祖惠能大师也不以为荣宠;因为外在的荣宠于他并不觉得有甚么了不起。


◆迫害不以为意:六祖惠能大师一生受到的迫害无数,光是行刺他的就有三次,虽然命如悬丝,但是他「为法忘躯」,不以被恶人迫害为意。


◆度众不以为烦:惠能大师一生说法、传法,他对真理无比的热情,从来不知道何谓灰心。所以,一个悟道的人,他本身对众生,对真理,感到有一种责任感;悟道的人,他觉得自己有力量来担当;悟道的人,不但不向佛菩萨求消灾、增福,甚至于求菩萨把一切众生的苦难都由他来担当。为甚么?有信心的人就有力量,悟道的人,东南西北都是安乐的净土。

Tags: 责任编辑:思过黑鹰
】【打印繁体】【关闭】 【返回顶部
上一篇六祖坛经注解 下一篇六祖大师法宝坛经
清净莲海佛学网: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交流论坛 联系我们
本站声明:本站资源来源于互联网,如侵犯了你的版权,请你联系我们,我们将在收到消息后24小时内删除。
清净莲海佛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