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演说六祖坛经四种因缘:
六祖坛经内容言简义丰,理明事备,具足诸佛无量法门,一一法门,具足无量妙义,一一妙义,发挥诸佛无量妙理。
临济宗、沩仰宗、曹洞宗、云门宗、法眼宗,诸大祖师,巍然而出,道德超群,门庭险峻;启迪英灵衲子,奋志冲关,一门深入,五派同源,周遍四方,规模广大,原其五家纲要,尽出坛经。六祖惠能大师一生说法37年,沾甘露味,入圣超凡者,莫记其数。悟佛心宗,行解相应为大知识者,名载传灯。
六祖坛经是顿悟功夫的启门书,是中国第一本用白话文所写成的经典。本书的作者惠能褝师,是一位不识字而悟性极高的大明师,他能摒除一切文字障,直指人心,见性成佛,启发自心顿悟之功夫,提升人类内在精神之价值,其一生伟业影响了整个佛教,也给后代立下成佛的信念。这个新法门、新境界,让中国思想界带入了一个新的旅程,也震撼了整个世界潮流。
2
六祖身世,家庭贫苦,从小没读过书,在那个不重视教育的时代,是极平常之事。就是到了现代文明古国,还有很多文盲,就是在经济不发达的国家,也很多儿童没有读书的机会,可是六祖大师,说他没有读太多书,固然可以,说他全部不会读经,并不尽然。
3
对弘忍言:“人虽有南北,佛性本无南北。”
4
印顺导师云:
“惠能对金刚经、维摩经、楞伽经、观无量寿经、法华经、涅槃经、梵网经,都相当明了。”
这那里是个不识字的祖师所能知?中国佛教徒以及儒家学士,所以一直传说六祖不识字,是一种鼓励修学佛法的人,只要认真如法修行,就可像六祖那样得到开悟。
5
法海褝师云:
大师名惠能,父卢氏,讳行□,母李氏,师诞生于唐贞观十二年二月八日子时。时,毫光腾空,异香满室。黎明,有二位异僧造谒,谓师之父曰:“夜来生儿,专为安名,可上惠下能也!”
父曰:“何名惠能?”僧曰:“惠者,以法惠施众生;能者,能作佛事。”言毕而出,不知所去。
师不饮乳,夜遇神人,灌以甘露。
6
既长,年二十有四,闻经悟道,往黄梅求印可,五祖器之,付衣法,令嗣祖位。南归隐十六年。至唐朝仪凤元年丙子,正月八日,会印宗法师,结论玄奥,印宗悟契,师旨是月十五日,普会四众,为师剃发,二月八日,集诸名德授具足戒,西京智光律师为授戒师,苏州慧静律师为羯磨,荆州通应律师为教授,中天耆多罗律师为说戒,西国蜜三藏为证戒。
7
其戒坛乃宋朝求那跋陀罗三藏创建,立碑曰:“后当有肉身菩萨于此受戒。”
8
又梁天监元年,智乐三藏,自西竺国航海而来,将彼土菩提树一株,植此坛畔,亦预志曰:“后一百七十年,有肉身菩萨,于此树下开演上乘,度无量众,真传佛心印之法主也。”
9
次年春,师辞众归宝林,印宗与缁白,送者千余人,直至曹溪。时荆州通应律师,与学者数百人,依师而住。师至曹溪宝林,观堂宇陕隘,不足容众,欲广之,遂谒里人陈亚仙曰:“老僧欲就檀越,求坐具地,得否?”仙曰:“和尚坐具几许阔?”祖出坐具示之,亚仙唯然,祖以坐具一展,尽盖曹溪四境,四天王现身,坐镇四方,今寺境有天王岭,因兹而名。仙曰:“知和尚法力广大,但吾高祖坟墓,并坐此地,他日造塔,幸望存留,余愿尽舍,永为宝坊,然此地乃生龙白象来脉,只可平天,不可平地。”
10
六祖坛经在中国及佛教界,中外古今的地位,受到千千万万人的赞叹与肯定,因为它是一部见性出世的宝典,它的版本有多种不同。名称亦极多不一:“坛经”,是最短的题目,又称为“南宗顿教最上大乘摩诃般若波罗蜜教六祖惠能大师于诏州大梵寺施法坛经。”
11-1
在短长二题之间,还有称为“六祖坛经”,或称“施法坛经”,或称“法宝坛经”,或称“六祖大师法宝坛经”,或称“六祖大师法宝坛经曹溪原本”。
11-2
六祖坛经,最初只是一个版本,就是当时六祖说法,由门人法海褝师 记录下来,大约一万二千余字。
12
六祖坛经的版本大约有七种: 一.法海褝师集记本,为本经最原始的版本,早已失传。 二.敦煌写本,虽然称法海集记,但已是荷泽一支,后人的窜改本,不分卷,收在大正藏二OO七部。 三.北宋太祖乾德五年,惠昕改本,分二卷十一门。 四.北宋仁宗至和三年,契嵩重定本,分三卷十六门,大致同惠昕本,惟另采“曹溪大师别传”中,资料而增入不少。 五.元初世祖至元二十七年,德异吴中流传本,分十品。 六.元初世祖至元二十八年,宗宝南海流传本,分十品。 七.明藏本,洪武年间称南藏,收在密函;永乐年间称北藏,收在扶函,大致与元初两本略同。
13
现在主要依德异本为主,而参考宗宝本,而演说这部六祖坛经。
14
六祖坛经共分十品: 一.行由品。 二.般若品。 三.疑问品。 四.定慧品。 五.坐褝品。 六.忏悔品。 七.机缘品。 八.顿渐品。 九.护法品。 十.付嘱品。
15
行由品:是六祖自己描述自己的身世,乃至得法登坛说法的由来,故以“行由”为品题。
16
经文:时,大师至宝林,韶州韦刺史与官僚入山请师,出于城中大梵 寺讲堂,为众开缘说法。师升座次,刺史官僚三十余人,儒宗学士三 十余人,僧尼道俗一千余人,同时作礼,愿闻法要。
17
宝林寺:位于广东省韶州府曲江县南方六十里之南华山中,唐朝中宗 神龙元年十二月十九日,敕改寺名为中兴寺,后又改名为法泉寺,北 宋太平兴国三年,敕改名为南华寺,后又改名为华果寺。
18
大梵寺: 位于广东韶州府曲江县的河西,在唐朝开元二年,即是六祖迁化的 第二年,改名开元寺,后又称为大梵寺,北宋崇宁三年,称为崇宁 寺,政和中改称天宁寺,至南宋绍兴三年,敕名报恩光孝寺。
19
儒宗学士:儒宗─学术界的领袖。 学士─一般读书人。 儒宗学士亦可合解为儒门硕学之士。
20
经文: 大师告众曰:“善知识!菩提自性,本来清净,但用此心,直了成佛。
21
法华经云:善男子善女人,种善根故,世世得善知识,其善知识能作 佛事,示教利喜,令入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大王!当知善知识者, 是大因缘,所以化导一切众生令得见佛,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22
经文: 善知识!且听惠能行由得法事意,惠能严父,本贯范阳,左降流于岭 南,作新州百姓。此身不幸,父又早亡,老母孤遗,移来南海,艰辛 贫乏,于市卖柴。时,有一客买柴,使令送至客店,客收去,惠能得钱 ,却出门外,见一客诵经,惠能一闻经意,心即开悟, 遂问:“客诵何经?”客曰:“金刚经。” 复问:“从何所来,持此经典?” 客云:“我从蕲州黄梅县东褝寺来,其寺五祖弘忍大师在彼主化,门人 一千有余,我到彼中礼拜,听受此经。大师常劝僧俗,但持金刚经, 即自见性,直了成佛。”惠能闻说,宿昔有缘,乃蒙一客取银十两与 惠能令充老母衣粮,教便往黄梅参礼五祖。惠能安置母毕,即便辞违 ,不经三十余日,便至黄梅,礼拜五祖。
23
经文: 祖问曰:“汝何方人?欲求何物?”惠能对曰:“弟子是岭南新州百 姓。远来礼师,惟求作佛,不求余物。”祖言:“汝是岭南人,又是 獦獠,若为堪作佛?”惠能曰:“人虽有南北,佛性本无南北;獦獠 身与和尚不同,佛性有何差别?五祖更欲与语,且见徒众总在左右,乃 令随众作务。惠能曰:“惠能启和尚,弟子自心常生智慧,不离自性 ,即是福田,未审和尚教作何务?祖曰:“这獦獠根性大利!汝更勿 言,著槽厂去!”惠能退至后院,有一行者,差惠能破柴踏碓,经八 月余。”
24
佛教是平等的宗教───人人可成佛。
25
佛是觉者,凡夫是不觉。 先觉觉后觉──名为佛。 不知不觉是──凡夫。
26
佛如老师,凡夫如学生,佛与凡夫关系如师生,学生可成老师,凡夫 可成佛。
27
佛教是建立人人可成佛的立场。
28
佛教是打破民族性的对立,连六道众生皆可成佛了, 何况人类。是究竟民主的,是圆满的。
29
经文:“惠能启和尚,弟子自心常生智慧,不离自性,即是福田。”
30
对外分别外境,是非取舍,追求外法───名为聪明。
31
回光返照,照见本性,自性生万法────名为智慧。
32
福田:田以生长为义,人若行善修慧,犹如农夫于田下种,能得福慧之报,故名福田。
33
经文:‘ 祖一日忽见惠能曰:吾思汝之见可用,恐有恶人害汝,遂不与汝言, 汝知之否?”惠能曰:“弟子亦知师意,不敢行至堂前,令人不觉。’
34
英雄惜英雄,好汉疼好汉。 开悟惜开悟,祖师疼祖师。
35
出家群众良莠不齐,好坏人亦有,有圣有凡,故五祖有意安排, 用心良苦,真是大慈大悲的流露。
36
经文:‘ 祖一日唤诸门人总来,吾向汝说:“世人生死事大,汝等终日,只求 褔田,不求出离生死苦海。自性若迷,福何可救?汝等各去自看智慧 ,取自本心,般若之性,各作一偈来呈吾看,若悟大意,付汝衣法为第 六代祖。火急速去!不得迟滞!思量即不中用,见性之人,言下须见 。若如此者,轮刀上阵,亦得见之。’
37
修福是修道的一部份,若自性迷,修福堆积如山,生死未了,亦免不 了轮回苦海。
38
六祖坛经云: 迷人修福不修道,只言修福便是道; 布施供养福无边,心中三恶元来造; 拟将修福欲灭罪,后世得福罪还在。
39
传衣法为第六代祖师:衣法者,衣是指出家人的袈裟,法是指正法。 内传法以印证宗门的佛心宗旨,外传衣以表示师承的信实无虚。
40
经文: 众得处分,退而递相谓曰:“我等众人,不须澄心用意作偈,将呈和 尚有何所益?神秀上座现为教授师,必是他得,我辈谩作偈颂,枉用 心力。”诸人闻语,总皆息心,咸言:“我等已后依止,秀师,何烦 作偈?”
41
神秀上座教授师:俗姓李,洛阳尉氏人也,少览经史,博宗多闻,后 依五祖出家,唐高宗上元中,五祖入灭后,神秀出住,荆州的江陵当 阳山,缁徒向风,道誉其盛,是为北褝之始,武后则天闻神秀的声名 ,召赴长安,供养尽礼,又敕在当阳山建筑度门寺,以表扬神秀的褝 德,于唐朝中宗神龙年中涅槃,谥号“大通褝师”
42
经文: 神秀思惟:“诸人不呈偈者,为我与他为教授师,我须作偈呈和尚。 若不呈偈,和尚如何知我心中见解深浅?我呈偈意,求法即善,觅祖 即恶,却同凡心夺其圣位奚别?若不呈偈,终不得法,大难!大难! 五祖堂前,有步廊三间,拟请供奉卢珍画“楞伽经变相”及“五祖血 脉图”,流传供养。神秀作偈成已,数度欲呈,行至堂前,心中恍惚 ,遍身汗流,拟呈不得,前后经四日,一十三度呈偈不得,秀乃思惟 :“不如向廊下书著,从他和尚看见,忽若道好,即出礼拜,云是秀 作,若道不堪,枉向山中数年,受人礼拜,更修何道?”是夜三更, 不使人知,自执灯,书偈于南廊壁间,呈心所见。
43
楞伽经变相:释迦牟尼佛当时楞伽法会的地点、人物、说法、听经 等,事实情形,绘成图画,叫做变相,也就是楞伽法会图。
44
五祖血脉图:将初祖达磨至五祖弘忍的嫡传世系,谱绘成图像,叫做 五祖血脉图,也就是楞伽宗的世系次序图。
45
初祖菩提达磨。二祖慧可大师。三祖僧璨大师。四祖道信大师。 五祖弘忍大师。
46
经文:‘ 偈曰:“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秀书偈了,便却归房,人总不知,秀复思惟:“五祖明日见偈欢喜, 即我与法有缘;若言不堪,自是我迷,宿业障重,不合得法,圣意难测!”房中思想,坐卧不安,直至五更。’
47
经文:‘ 祖已知神秀入门未得,不见自性。天明,祖唤卢供奉来,向南廊壁间 ,绘画图像,忽见其偈,报言:“供奉却不用画,劳尔远来。经云: 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但留此偈与人诵持,依此偈修,免堕恶道,依 此偈修,有大利益。”令门人:“炷香礼敬,尽诵此偈,即得见性。 ”门人诵偈,皆叹:“善哉!”’
48
经文:‘ 祖三更唤秀入堂,问曰:“偈是你作否?”秀言:“实是秀作, 不敢妄求祖位,望和尚慈悲,看弟子有少智慧否?”祖曰:“汝 作此偈,未见本性,只到门外,未入门内,如此见解,觅无上菩提,了不可得,无上菩提,须得言下识自本心,见自本性,不生 不灭,于一切时中,念念自见,万法无滞,一真一切真,万境自 如如,如如之心,即是真实。若如是见,即是无上菩提之自性也。汝且去一两日思惟,更作一偈,将来吾看,汝偈若入得门,付 汝衣法。”神秀作礼而去,又经数日,作偈不成,心中恍惚,神 思不安,犹如梦中,行坐不乐。’
49
经文:‘ 复两日,有一童子于碓坊过,唱诵其偈,惠能一闻便知此偈未见本 性,虽未蒙教授,早识大意。遂问童子曰:“诵者何偈?”童子曰: “尔这獦獠不知,大师言:世人生死事大,欲得传付衣法,令门人作偈 来看,若悟大意,即付衣法,为第六祖,神秀上座于南廊壁上书无相 偈,大师令人皆诵,依此偈修,免堕恶道,依此偈修,有大利益。惠 能曰:“我亦要诵此结来生缘,上人!我此踏碓八个余月,未曾行 到堂前,望上人引至偈前礼拜。’
50
经文:‘ 童子引至偈前礼拜,惠能曰:“惠能不识字,请上人为读。”时有江 州别驾姓张名日用,便高声读,惠能闻已,遂言:“亦有一偈,望别 驾为书。”别驾言:“汝亦作偈,其事希有!”惠能向别驾言:“欲 学无上菩提,不可轻于初学,下下人有上上智,上上人有没意智,若 轻人即有无量无边罪。”别驾言:“汝但诵偈,吾为汝书,汝若得法 ,先须度吾,勿忘此言。”’
51
经文:‘ 惠能偈曰:“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书此偈已,徒众总惊,无不嗟讶,各相谓言:“奇哉!不得以貌取 人,何得多时,使他肉身菩萨?”祖见众人惊怪,恐人损害,遂将鞋擦 了偈曰:“亦未见性。”众以为然。’
52
志公褝师云:“道不属修,修与不修是两头话。大道不由行得,说行 只是凡愚;得理反观于行,始知枉用功夫。
53
经文:‘ 次日祖潜至碓坊,见能腰石舂米,语曰:“求道之人,为法忘躯,当 如是乎?”乃问曰:“米熟也未?”惠能曰:“米熟久矣!犹欠筛在 。”祖以杖击碓三下而去。惠能即会祖意,三鼓入室,祖以袈裟遮围 ,不令人见,为说金刚经,至“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惠能言下大悟 “一切万法不离自性。”遂启祖言:“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 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无动摇!何期自性能生万 法!”祖知悟本性,谓惠能曰:“不识本心,学法无益,若识自本心 ,见自本性,即名丈夫、天人师、佛。”’
54
理虽顿悟,事须渐修。
55
应无所住──一尘不染(体) 而生其心──自性妙用(用)
56
前四句──摄用归体─自度──┐
├─能生万法→一切种智。
后一句──全体大用─度生──┘
57
经文:‘ 三更受法,人尽不知,便传顿教及衣。云:“汝为第六代祖, 善自护念,广度有情,流布将来,无令断绝!听偈曰:“有情来 下种,因地果还生,无情亦无种,无性亦无生。”祖复曰:“昔 达摩大师,初来此土,人未之信,故传此衣以为信体,代代相承 ,法则以心传心,皆令自悟自解。自古佛佛惟传本体,师师密付 本心,衣为争端,止汝勿传!若传此衣,命如悬丝,汝须速去, 恐人害汝。”惠能启曰:“向甚处去?”祖云:“逢怀则止,遇 会则藏。”
58
不历阶梯渐次,直指本源,顿时立悟的教法。
59
经文:‘ 惠能三更领得衣,云:“能本是南中人,素不知此山路, 如何出得江口?五祖言:“汝不须忧,吾自送汝。”祖相送直至九 江驿,祖令上船,五祖把橹自摇,惠能言:“请和尚坐,弟子合摇 橹。”祖云:合是我度汝。”惠能曰:“迷时师度,悟了自度;度 名虽一.用处不同,惠能生在边方,语音不正,蒙师传法,今已得 悟,只合自性自度。”祖云:“如是!如是!以后佛法,由汝大行 ,汝今好去,努力向南;不宜速说,佛法难起。’
60
经文:‘ 惠能辞违祖已,发足南行,两月中间,至大庾岭,遂后数百人来, 欲夺衣,一僧俗姓陈名惠明,先是四品将军,性行粗糙,极意参 寻,为众人先趁及惠能,惠能掷下衣于石上,曰:“此衣表信, 可力争耶?”能隐草莽中,惠明至,提掇不动,乃唤云:“行者! 行者!我为法来,不为衣来。”惠能遂出,盘坐石上,惠明作礼云 :“望行者为我说法。”惠能云:“汝既为法而来,可屏息诸缘, 勿生一念,吾为汝说。”明良久,惠能云:“不思善,不思恶,正 与么时,那个是明上座本来面目?”惠明言下大悟,复问云:“上来 密语密意外,还更有密意否?”惠能云:“与汝说者即非密也。汝 若返照,密在汝边。明曰:“惠明虽在黄梅,实未省自己面目,今 蒙指示,如人饮水,冷暖自知,今行者即惠明师也。”惠能曰:“ 汝若如是,吾与汝同师黄梅,善自护持。”明又问:“惠明今后向 甚处去?”惠能曰:“逢袁则止,遇蒙则居。”明礼辞。’
61
经文:‘ 惠能后至曹溪,又被恶人寻逐,乃于四会避难,猎人队中,凡经一十 五载,时与猎人随宜说法,猎人常令守网,每见生命尽放之,每至饭 时,以叶寄煮肉锅,或问、则对曰:“但吃肉边菜。”
62
经文:‘ 一日思惟:“时当弘法,不可终遁。”遂出至广州法性寺,值印宗法师讲涅槃经。时有风吹幡动,一僧曰:“风动,一僧曰:“幡动”,议论不已,惠能进曰:“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一众骇然。印宗延至上席,征诘奥义,见惠能言简理当,不由文字,宗曰:“行者定非常人,久闻黄梅衣法南来,莫是行者否?”惠能曰:“不敢!”宗于是作礼,告请“传来衣,出示大众。”宗复问曰:“黄梅付嘱,如何指授?”惠能曰:“指授即无,惟论见性,不论褝定解脱。”宗曰:“何不论褝定解脱?”惠能曰:为是二法,不是佛法,佛法是不二之法。”宗又问:“如何是佛法不二之法?”惠能曰:“法师讲涅槃经,明佛性,是佛法不二之法。如高贵德王菩萨白佛言:犯四重禁,作五逆罪,及一阐提等,当断善根佛性否?佛言:善根有二,一者常,二者无常。佛性非常非无常,是故不断,名为不二;一者善,二者不善,佛性非善非不善,是故不二。蕴之与界,凡夫见二,智者了达其性无二,无二之性即是佛性。’
63
经文:‘ 印宗闻说,欢喜合掌,言:“某甲讲经,犹如瓦砾;仁者论义,犹如 真金。”于是为惠能剃发,愿事为师,惠能遂于菩提树下开东山法门 。惠能于东山得法,辛苦受尽命似悬丝,今日得与使君官僚,僧尼道 俗,同此一会,莫非累劫之缘!亦是过去生中供养诸佛,同种善根, 方始得闻如上顿教得法之因,教是先圣所传,不是惠能自智,愿闻先 圣教者,各令净心;闻了,各自除疑,如先代圣人无别。一众闻法, 欢喜作礼而退。’
64
【般若品第二】
65
经文:‘ 次日,韦使君请益,师升座告大众曰:“总净心,念摩诃般若波罗蜜 多!”复云:“善知识!菩提般若之智,世人本自有之,只缘心迷不 能自悟,须假大善知识,示导见性!当知愚人智人,佛性本无差别, 只缘迷悟不同,所以有愚有智,吾今为说“摩诃般若波罗蜜”法,使 汝等各得智慧,志心谛听,吾为汝说:“善知识!世人终日口念般若 ,不识自性般若,犹如说食不饱;口但说空,万劫不得见性,终无有 益。’
66
经文:‘ 善知识!摩诃般若波罗蜜是梵语,此言大智慧到彼岸,此须心行,不在 口念;口念心不行,如幻如化,如电如露;口念心行,则心口相应, 本性是佛,离性无别佛。何名摩诃?摩诃是大,心量广大,犹如虚空 ,无有边畔,亦无方圆大小,亦非青黄赤白,亦无上下长短,亦无嗔 无喜,无是无非,无善无恶,无有头尾,诸佛刹土,尽同虚空。世人 妙性本空,无有一法可得,自性真空,亦复如是!善知识!莫闻我说 空,便即著空,第一莫著空,若空心静坐,即著无记空。善知识! 世界虚空,能含万物色像,日月星宿,山河大地,泉源溪涧,草木丛 林,恶人善人,恶法善法,天堂地狱,一切大海,须弥诸山,总在空 中。世人性空,亦复如是!善知识!自性能含万法是大,万法在诸人 性中。若见一切人善之与恶,尽皆不取不舍,亦不染著,心如虚空, 名之为大,故曰摩诃。善知识!迷人口说,智者心行。又有迷人,空 心静坐,百无所思,自称为大,此一辈人,不可与语,为邪见故。’
67
中观论云:“大圣说空法,为离诸见故,若复见有空,诸佛所不化。”
68
历代高僧云:“若能从假入空,则成大智;若能从空出假,则成大悲”
69
经文:‘ 善知识!心量广大,遍周法界,用即了了分明,应用便知一切, 一切即一,一即一切,去来自由,心体无滞,即是般若。善知识! 一切般若智,皆从自性而生,不从外入,莫错用意!名为真性自用 ,一真一切真,心量大事,不行小道。口莫终日说空,心中不修此 行!恰似凡人自称国王,终不可得,非吾弟子!善知识!何名般若 ?般若者,唐言智慧也;一切处所,一切时中,念念不愚,常行智 慧,即是般若行;一念愚即般若绝,一念智即般若生。世人愚迷, 不见般若,口说般若,心中常愚,常自言我修般若,念念说空,不 识真空。般若无形相,智慧心即是,若作如是解,即名般若智。’
70
传心法要云:‘心外无境,境外无心。心即一切,一切即一心,心 境无二,更无挂碍。’
71
经文:‘ 何名波罗蜜?此是西国语,唐言到彼岸,解义离生灭。著境生灭起, 如水有波浪,即名为此岸;离境无生灭,如水常通流,即名为彼岸, 故号波罗蜜。善知识!迷人口念,当念之时,有妄有非。念念若行, 是名真性。悟此法者,是般若法;修此行者,是般若行;不修,即凡 ;一念修行,自身等佛。善知识!凡夫即佛,烦恼即菩提,前念迷即 凡夫,后念悟即佛;前念著境即烦恼,后念离境即菩提。善知识!摩 诃般若波罗蜜,最尊最上最第一,无住无往亦无来,三世诸佛从中出 ,当用大智慧,打破五蕴烦恼尘劳,如此修行,定成佛道,变三毒为 戒定慧。’
72
大般若经云:‘ 甚深般若波罗蜜多,能生诸佛,是诸佛母,能示世间诸法实相。’
73
大般若经云:‘ 如是般若波罗蜜多,名无所得,大法宝藏能度化三界有情, 无量无边大苦聚,令速证无上正等正觉。
74
大般若经云:‘ 过去未来现在诸佛,无不皆从如是般若波罗蜜多,而出生故。’
75
祖师云:‘ 摩诃般若波罗蜜多,是十方诸佛,历代祖师,开悟圣僧,诸大菩萨共 同所尊敬,最尊最上最第一,三世诸佛皆从般若波罗蜜多,而出生故。’
76
经文:‘ 善知识!我此法门,从一般若生八万四千智慧,何以故?为世人有八 万四千尘劳。若无尘劳,智慧常现,不离自性。悟此法者,即是无念 。无忆无著,不起诳妄,用自真如性,以智慧观照,于一切法不取不 舍,即是见性成佛道。善知识!若欲入甚深法界及般若三昧者,须修 般若行,持诵金刚般若经,即得见性,当知此经功德,无量无边,经 中分明赞叹,莫能具说。此法门是最上乘,为大智人说,为上根人说 。小根小智人闻,心生不信,何以故?譬如天龙下雨于阎浮提,城邑 聚落,悉皆漂流,如漂草叶。若雨大海,不增不减。若大乘人,若最 上乘人,闻说金刚经,心开悟解,故知本性,自有般若之智,自用智 慧,常观照故,不假文字。譬如雨水,不从旡有,元是龙能兴致,令 一切众生,一切草木,有情无情,悉皆蒙润,百川众流,却入大海, 合为一体;众生本性般若之智,亦复如是。’
77
经文:‘ 善知识!小根之人闻此顿教,犹如草木,根性小者,若被大雨,悉皆 自倒,不能增长。小根之人,亦复如是!元有般若之智,与大智人更 无差别。因何闻法,不自开悟?缘邪见障重,烦恼根深,犹如大云覆 盖于日,不得风吹,日光不现。般若之智,亦无大小,为一切众生, 自心迷悟不同。迷心外见,修行觅佛,未悟自性,即是小根。若开悟 顿教,不执外修,但于自心常起正见,烦恼尘劳,常不能染,即是见 性。
78
经文:‘ 善知识!内外不住,来去自由,能除执心,通达无碍,能修此行,与 般若经本无差别。善知识!一切修多罗及诸文字,大小二乘,十二 部经,皆因人置,因智慧性,方能建立。若无世人,一切万法本自不有 ,故知:万法本自人兴;一切经书,因人说有,缘其人中,有愚有智 ,愚为小人,智为大人,愚者问于智人,智者与愚人说法,愚人忽然 悟解心开,即与智人无别。善知识!不悟,即佛是众生,一念悟时, 众生是佛。故知万法尽在自心,何不从自心中顿见真如本性?菩萨戒 经云:“戒本原自性清净。”若识自心见性,皆成佛道。净名经云: “即时豁然,还得本心。”’
79
华严经云: ‘若人欲识佛境界,当净其意如虚空, 远离妄想及诸见,令心所向皆无碍。’
80
开悟圣僧云:‘ 道源不远,性海非遥,但向己求;莫从他觅,觅即不得,得亦不真。’
81
开悟圣僧云:‘请君仰面看虚空,廓落无边不见踪,若解转身些子力 ,头头物物总相逢。’
82
褝宗肯定自性是佛
83
开悟圣僧云:佛即心兮心即佛,心佛从来皆妄物,若知无佛复无心, 始是真如法身佛。
84
经文:‘ 善知识!我于忍和尚处,一闻言下便悟,顿见真如本性,是以将此教 法流行,令学道者顿悟菩提,各自观心,自见本性,若自不悟,须觅 大善知识,解最上乘法者,直示正路,是善知识有大因缘,所谓“化 导令得见性,”一切善法因善知识能发起故。三世诸佛,十二部经, 在人性中,本自具有,不能自悟,须求善知识,指示方见,若自悟者 ,不假外求,若一向执谓须他善知识,望得解脱者,无有是处。何以 故?自心内有,知识自悟,若起邪迷,妄念颠倒,外善知识虽有教授 ,救不可得,若起正真般若观照,一刹那间,妄念俱灭;若识自性, 一悟即至佛地。’
85
开悟圣僧云:‘ 众生本具佛性,如水与冰,没有水就没有冰,众生之外无佛, 众生不知佛在近处而远求,如在水中却叫渴。’
86
开悟圣僧云:‘堂堂大道,赫赫分明,人人本具,个个圆成, 只因一念差,现出万般形。’
87
开悟圣僧云:‘ 妙哉法身,火不能烧,水不能溺,风不能飘,刀不能劈, 软似兜罗,硬似铁壁,天上人间,古今不识。’
88
经文:‘ 善知识!智慧观照,内外明彻,识自本心,若识本心,即本解脱 ,若得解脱即是般若三昧,般若三昧即是无念。何名无念?知见 一切法,心不染著,是为无念。用即蚆一切处,亦不著一切处, 但净本心,使六识出六门,于六尘中无染无杂,来去自由,通用 无滞,即是般若三昧,自在解脱,名无念行。若百物不思,当令 念绝,即是法缚,即名边见。善知识!悟无念法者,万法尽通, 悟无念法者,见诸佛境界;悟无念法者,至佛地位。’
89
开悟祖师云:‘自性褝不著一法,若有一微尘沾滞在心,自性就 不现,当下褝境隐没;一人发真归源,十方虚空悉皆消殒,正显 示心性,自证境界。’
90
经文:‘ 善知识!后代得吾法者,将此顿教法门,于同见同行,发愿受持 如事佛故,终身而不退者,定入圣位。然须传授从上来默传分付 ,不得匿其正法。若不同见同行,在别法中,不得传付,损彼前 人,究竟无益,恐愚人不解,谤此法门,百劫千生,断佛种子。 善知识!吾有一“无相颂”各须颂取,在家出家,但依此修,若 不自修,惟记吾言,亦无有益。’
91
经文: 听吾颂曰:“说通及心通,如日处虚空;唯传见性法,出世破邪宗 。法即无顿渐,迷悟有迟疾,只此见性门,愚人不可悉。说即虽 万般,合理还归一。’
92
说通:能随顺众生根机,以巧方便为之说法─叫说通。
93
心通:心通即是宗通,远离一切言说文字妄想, 证悟自己本性─叫心通。
94
经文:‘ 烦恼暗宅中,常须生慧日。邪来烦恼至,正来烦恼除,邪正俱 不用,清净至无余。菩提本自性,起心即是妄,净心在妄中, 但正无三障。’
95
慧日:佛之智慧,如日能照明一切黑暗,故比喻为慧日。
96
开悟圣僧云:邪之与正,相待立名;作意存正,正亦成妄,故须 双遣,两俱不用,心水湛然,无少法可得,名为见性。
97
三祖僧璨信心铭云:“ 一切不留,无可记忆,二由一有,一亦莫守,一心不生,万法无咎。”
98
三障:烦恼障,业障、报障,称为三障。
99
经文:‘ 世人若修道,一切尽不妨,常自见己过,与道即相当。色类自有道, 各不相妨恼,离道别觅道,终身不见道。’
100
圭峰宗密大师云:‘ 身中觉性,未尝生死。若能悟此性,即是法身,本自无生,何有 依托?性体灵灵不昧,了了常知,无所从来,亦无所去。然多生 妄执,习惯已成,真理虽能顿达,而喜怒哀乐微细流注,难以卒 除,须常觉察。’
101
色类: 有种种色身的一切生类,叫做色类。如“胎、卵、湿、化、有色、 无色、有想、无想。”等等各色各类众生。
102
黄檗褝师云:‘ 诸佛体圆,更无增减;流入六道,处处皆圆,万类之中,个个是 佛。此一即一切,一切即一;种种形貌,喻如屋舍,皆是汝所舍 处,处处有别,本源之性,何曾有别?’
103
开悟祖师云:“众生背觉合尘,迷头认影,离开自心自性,妄觅 心外之道,无有是处。”
104
六祖云:‘离道别觅道,终身不见道。’
105
经文:‘ 波波度一生,到头还自懊,欲得见真道,行正即是道,自若无道 心,闇行不见道。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若见他人非,自非 却是左。他非我不非,我非自有过,但自却非心,打除烦恼破。 憎爱不关心,长伸两脚卧。’
106
傅大士云:‘ 夜夜抱佛眠,朝朝还共起,起坐镇相随,语默同居止。 纤毫不相离,如身影相似;欲识佛去处,只这语声是。’
107
三祖信心铭云:‘不用求真,唯须息见;二见不住,慎莫追寻。 才有是非,纷然失心。’
108
金刚经云:‘ 若菩萨心住于法而行布施,如人入暗,即无所见。若菩萨心不住 法而行布施,如人有目,日光明照,见种种色。’
109
古德云:‘十字街头,不见有一人在。’
110
志公褝师云:‘ 烦恼因心故有,无心烦恼何居?不劳分别取相,自然得道须臾。’
111
经文:‘ 欲拟化他人,自须有方便;勿令彼有疑,即是自性现。佛法在世 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恰如求兔角。’
112
开悟圣僧云:“ 世间法就是出世间法,出世间法就是世间法,烦恼即菩提,生死 即涅槃,迷为世间,觉为净土,迷悟在心,不在于境。”
113
四祖道信大师云:“ 汝但任心自在,莫作观行!亦莫澄心!莫起贪嗔,莫怀悲虑, 荡荡无碍,任意纵横;不作诸善,不作诸恶,行住坐卧,触目 遇缘,总是佛之妙用,快乐无忧,故名为佛。”
114
四祖道信大师云:“ 一切烦恼业障,本来空寂,一切因果皆如梦幻,无三界可出, 无菩提可求,人与非人,性相平等,大道虚旷,绝思绝虑, 如是之法,汝今已得,更无缺少,与佛何殊?”
115
经文:‘ 正见名出世,邪见名世间;邪正尽打却,菩提性宛然,此颂是顿 教,亦名大法船,迷闻经累劫,悟则刹那间。师复曰:“今于大 梵寺,说此顿教,普愿法界众生,言下见性成佛。”时,韦使君 与官僚道俗闻师所说,无不省悟,一时作礼,皆叹:“善哉!何 期岭南有佛出世!’ *【疑问品第三】
116
疑问品第三:这品是记载六祖为韦刺史官员,解释他对达摩祖师 说布施无功德,以及往生西方的疑问,故以“疑问”为品题。
117
经文:‘ 一日韦刺史为师设大会斋。斋讫,刺史请师升座,同官僚士庶肃 容再拜,问曰:“弟子闻和尚说法,实不可思议,今有少疑,愿 大慈悲,特为解说。师曰:“有疑即问,吾当为说。”韦公曰: “和尚所说,可不是达摩大师宗旨乎?”师曰:“是。”公曰: “弟子闻达摩初化梁武帝,帝问云:“朕一生造寺度僧,布施设 斋,有何功德?”达摩言:“实无功德。”弟子未达此理,愿和 尚为说。’
118
梁武帝:“南北朝时,是南朝梁国开国之王,兰陵人,姓萧名衍 ,字叔达。帝博学能文,善根深厚,崇信佛教,有“皇帝菩萨 ”之称,天监十八年,从钟山草堂寺,于慧约受菩萨戒,首都在 建康,有大寺七百余所,僧尼讲道常聚万人,曾四度舍身出家同 泰寺,自讲涅槃、般若,三慧等经,在位四十八年,世寿八十六 岁。”
119
经文:‘ 师曰:“实无功德,勿疑先圣之言!武帝心邪,不知正法,造寺 度僧,布施设斋,名为求福,不可将褔便为功德,功德在法身中 ,不在修福。”师又曰:“见性是功,平等是德,念念无滞,常 见本性真实妙用,名为功德。内心谦下是功,外行于礼是德;自 性建立万法是功,心体离念是德;不离自性是功,应用无染是德。 若觅功德法身,但依此作,是真功德。若修功德之 人,心即不轻,常行普敬。心常轻人,吾我不断,即自无功,自 性虚妄不实,即自无德;为吾我自大,常轻一切故。善知识!念 念无间是功,心行平直是德;自修性是功,自修身是德。善知 识!功德须自性内见,不是布施供养之所求也。是以福德与功德 别,武帝不识真理,非我祖师有过。’
120
褔德与功德差别: 褔德:人天福报(有求之心)有漏生灭法。 功德:见自本性(出世之心)无漏无生灭。
121
开悟圣僧云:‘佛性天真,本自具足,不从造作,不属渐次,体 自如如,万德圆满。’
122
开悟祖师云:‘ 自性主人翁,从未见一面;欲见主人面,见性当下见。’
123
经文:‘ 刺史又问曰:“弟子常见僧俗念阿弥陀佛,愿生西方,请和尚说, 得生彼否?愿为破疑!”师曰:“使君善听!惠能与说世尊在舍卫 城中,说西方引化经文,分明去此不远。若论相说里数,有十万八 千,即身中十恶八邪,便是说远。说远为其下根,说近为其上智, 人有两种,法无两般。迷悟有殊,见有迟疾!迷人念佛求生于彼, 悟人自净其心,所以佛言:“随其心净即佛土净。”使君东方人 ,但心净即无罪;虽西方人,心不净亦有愆。东方人造罪,念佛求 生西方;西方人造罪,念佛求生何国?凡愚不了自性,不识身中净 土,愿东愿西;悟人在处一般。所以佛言“随所住处恒安乐”。使 君心地但无不善,西方去处不遥;若怀不善之心,念佛往生难到。 今劝善知识,先除十恶,即行十万,后除八邪,乃过八千;念念见 性,常行平直,到如弹指,便睹弥陀。使君但行十善,何须更愿往 生?不断十恶之心;何佛即来迎请?若悟无生顿法,见西方只在刹 那;不悟,念佛求生,路遥如何得达?惠能与诸人移西方刹那间目 前便见,各愿见否?’
124
西方的存在,无明重─离自性数万里之远。 西方的存在,无明净化─自性无有里数之有,西方并在刹那间。
125
经文:‘ 众皆顶礼云:“若此处见,何须更愿往生?愿和尚慈悲,便现西 方,普令得见。”师言:“大众!世人自色身是城,眼耳鼻舌是 门,外有五门,内有意门,心是地,性是王,王居心地上,性在 王在,性去王无。性在身心存,性去身心坏。佛向性中作,莫向 身外求!自性迷即是众生,自性觉即是佛。慈悲即是观音,喜舍 名为势至,能净即释迦,平直即弥陀。人我是须弥,邪心是海水 ,烦恼是波浪,毒害是恶龙,虚妄是鬼神,尘劳是鱼□,贪嗔是 地狱,愚痴是畜牲。善知识!常行十善,天堂便至;除人我,须 弥倒;去邪心,海水竭;烦恼无,波浪灭,毒害忘,鱼龙绝。自心 地上觉性如来,放大光明,外照六门清净,能破六欲诸天。自性 内照,三毒即除,地狱等罪,一时消灭。内外明彻,不异西方。 不作此修,如何到彼?’
126
万法唯心量所显
127
慈悲即是观音:自心常存慈悲之念,就等于自身是观音。
128
喜舍名为势至:对一切众生能平等,以欢喜心布施叫喜舍。 大势至菩萨常运用他的大智慧,蚆布十方,平等施法度众生 ;所以自心常存喜舍之心,就等于自身是势至。
129
能净即释迦:释迦佛修清净行,圆满功德,成就佛道;所以能 净化自心,至毕竟清净,就等于自身是释迦。
130
平直是弥陀:阿弥陀佛以正直佛心,发四十八愿成就极乐净土, 平等摄益众生;所以自心平直,也就是自性弥陀显现, 就等于自身就是弥陀。
131
人我是须弥:众生我执潜伏作怪,使人造下如须弥山一样高的恶 业;所以有人我执,就等于一座须弥高山障碍正道。
132
邪心是海水:歪邪心念,能使人心如海水般的汹涌澎湃, 不得安宁;所以说邪心是海水。
133
烦恼是波浪:烦恼心念,盘据我人心中,前念去后念来,犹如海 中的海浪一波接一波;所以说烦恼是波浪。
134
毒害是恶龙:恶龙是毒害人群的凶猛动物;如果在人的心中存 有毒害他人之心,那自身就好比恶龙,所以说毒害是恶龙。
135
虚妄是鬼神:释摩诃衍论云:“障身为鬼,障心为神”,鬼神是 虚妄为障;如果人的心地虚伪,就如同鬼神,虚妄为障,所以说 虚妄是鬼神。
136
尘劳是鱼□:鱼□终日在水中,穿梭不停,人在尘劳中,奔波亦 复如是,所以说尘劳是鱼□。
137
贪嗔是地狱:贪欲嗔恚占据本心,常使人内心惶惶不安,犹如造 了地狱的罪业,所以说贪嗔是地狱。
138
愚痴是畜生:畜生智慧不高,人若愚痴不化,就等于没有智慧 的畜生一般。所以说愚痴是畜生。
139
六欲诸天:就是欲界有六重天,四天王天、忉利天、夜摩天、 兜率天、化乐天、他化自在天。
140
西方不离自性,导归自性,自性即是西方净土。
141
六祖于本段一一显示种种诸境皆是心量所现。
142
开悟圣僧云:“西方就是本性,本性之中就具有西方三圣的慈悲喜 舍,以及平等直心,故学道之人,须要从自己心中返观自性西方 ,大放西方三圣慈悲喜舍平等直心的大光明,普照群生,不随境 、不攀缘,使六识出六门,于诸外境不染不著,能如此内外明彻 ,不就当下便现出西方极乐世界了吗?”
143
经文:‘ 大众闻说,了然见性。悉皆礼拜,俱叹:“善哉!”众唱言:“ 普愿法界众生,闻者一时悟解。”师言:“善知识!若欲修行,在 家亦得,不由在寺,在家能行,如东方人心善;在寺不修,如西 方人心恶。但心清净,即是自性西方。”韦公又问:“在家如何 修行,愿为教授。”师言:“吾与大众说无相颂,但依此修,常 与吾同处无别,若不作此修,剃发出家于道何益?”颂曰:“心 平何劳持戒?行直何用修褝?恩则孝养父母,义则上下相怜,让 则尊卑和睦,忍则众恶无喧。若能钻木取火,淤泥定生红莲, 苦口的是良药,逆耳必是忠言,改过必生智慧,护短心内非贤。 日用常行饶益,成道非由施钱,菩提只向心觅,何劳向外求玄? 听说依此修行,天堂只在目前。’
144
大虚大师云:‘仰止唯佛陀,完成在人格,人成即佛成, 是名真现实。’
145
祖师大德云:“修行无非在净化自己的人格而已!净化人格即不 须问时间、处所、身份的分别!就在日常生活里行住坐卧中,返 观自照,体验自性,在在处处无不可成佛。愿东愿西,在家出家 ,都不是成佛作祖的必要条件。”
146
经文:‘ 师复曰:“善知识!总须依偈修行,见取自性,直成佛道!法不 相待,众人且散,吾归曹溪,众若有疑,却来相问。”时,刺史 官僚,在会善男信女,各得开悟,信受奉行。’ *【定慧品第四】
147
定慧品第四:这一品是记述六祖为大众开示定与慧,体用不二的 法义,故以“定慧”为品题。
148
经文:‘ 师示众云:“善知识!我此法门,以定慧为本。大众勿迷言“定 慧别”!定慧一体,不是二。定是慧体,慧是定用;即慧之时定 在慧,即定之时慧在定。若识此义,即是定慧等学。诸学道人! 莫言“先定发慧,先慧发定”各别!作此见者,法有二相。口说 善语,心中不善;空有定慧,定慧不等。若心口俱善,内外一如 ,定慧即等。自悟修行,不在于诤,若诤先后,即同迷人,不 断胜负,却增我法”,不离四相。善知识!定慧犹如何等?犹如 灯光,有灯即光,无灯即暗;灯是光之体,光是灯之用;名虽有 二,体本同一,此定慧法,亦复如是!’
149
开悟圣僧云:“褝宗是以定慧为本,必须定慧均等修持,假使偏 于修定,而无慧的相济相成,容易陷落外道那样的死水、枯木、 顽石之定;这是错误的修褝,非褝宗之褝。假使偏重修观慧,而 无定的相济相成,势将陷落外道那般的掉举、颠狂入魔之观,这 也是错误的修褝,非褝宗之褝。只有定慧平衡均等,寂而能照, 照而能寂,寂照不二,才是褝宗修持定慧法门的宗旨。”
150
开悟祖师云:“有定无慧,成枯木寒岩;有慧无定,成狂慧入魔。”
151
经文:‘ 师示众云:“善知识!一行三昧者,于一切处行住坐卧,常行一 直心是也。净名经云:“直心是道场,直心是净土。”莫:心行 谄曲,口但说直!口说一行三昧,不行直心!但行直心,于一切 法勿有执著!迷人著法相,执一行三昧,直言“常坐不动,妄不 起心,即是一行三昧”。作此解者,即同无情,却是障道因缘。 善知识!道须通流!何以却滞?心不住法,道即通流。心若住法 ,名为自缚。若言常坐不动是,只如舍利弗宴坐林中却被维摩诘 诃。善知识!又有人教坐,看心观净,不动不起,从此置功。迷 人不会,便执成颠,如此者众,如是相教,故知大错。’
152
婆修盘头尊者二十一代祖师:常一食不卧,六时礼佛,清净无欲 ,为众所归敬。阇夜多尊者二十代祖师欲度二十一祖,问彼众曰 :“此伪行头陀能修梵行,可得佛道耶?” 众曰:“我师精进,何故不可?” 二十代祖师云:“尔师远道矣!苦行虽历尘劫,皆为虚妄之本。” 众曰:“尊者有何德行而讥我师也?” 二十代祖师云:“我不求道,亦不颠倒;我不礼佛,亦不轻慢; 我不长坐,亦不懈怠,我不一食,亦不离食;我不知足,亦非贪 欲;一心无所希,名之曰道。”
153
不住生死,不住涅槃,不即不离,自性解脱,不著两边, 道当下显然。
154
经文:‘ 师示众云:“善知识!本来正教无有顿渐,人性自有利钝。迷人 渐修,悟人顿契;自识本心,自见本性,即无差别,所以立顿渐 之假名。善知识!我此法门,从上以来,先立无念为宗,无相为 体,无住为本。无相者,于相而离相;无念者,于念而无念,无 住者,人之本性,于世间善恶好丑,乃至冤之与亲,言语触刺, 欺争之时,并将为空,不思酬害。’
155
开悟圣僧云:“在现量境界,不在拟议思考,参褝最重现量,不 考虑、不思惟,全是直来直往的表达,不但不用比量,连圣言量 亦不须透过,纵使引经据典,亦与比量齐观,故一落拟议,即非 现量,就该吃香板。”
156
经文:‘ 念念之中,不思前境。若前念今念后念,念念相续不断,名为系 缚。于诸法上,念念不住,即无缚也。此是以“无住”为本。善 知识!外离一切相,名为“无相”。能离于相,则法体清净,此 是以“无相”为体。善知识!于诸境上,心不染,曰:“无念” 。于自念上,常离诸境,不于境上生心。若只百物不思,念尽除 却;一念绝即死,别处受生,是为大错。学道者思之!若不识法 意,自错犹可,更劝他人,自迷不见,又谤佛经,所以立“无念 ”为宗。善知识!云何立“无念”为宗?只缘口说见性,迷人于 境上有念,念上便起邪见,一切尘劳妄想从此而生。自性本无一 法可得,若有所得,妄说祸福,即是尘劳邪见。故此法门立“无 念”为宗。’
157
祖师云:“无念、无相、无住名相虽不同,但在修行过程而说,乃 是连贯而且统一的。能做到无念,则无相,无住亦即同时具足了。”
158
祖师云:“参褝悟道者,能在一切外境中,不起妄念,更不攀缘 ,时时不障蔽真如自性,就是离念、离相、离住。”
159
唐朝有源律师问慧海褝师云:“和尚修道还用功否?” 慧海褝师云:“用功”。 有源律师问:“如何用功” 慧海褝师云:“饥来吃饭、困来眠。” 有源律师问:“一切人总如是同师用功否?” 慧海褝师云:“不同。” 有源律师问:“何故不同?” 慧海褝师云:“他吃饭时不肯吃饭,百种思索;睡时不肯睡, 千般计较,所以不同也。
160
经文:‘ 善知识!无者,无何事?念者,念何物?无者,无二相,无诸尘 劳之心。念者,念真如本性。真如即是念之体,念即是真如之用 。真如自性起念,非眼耳鼻舌能念。真如有性,所以起念,真如 若无,眼耳色声当时即坏。善知识!真如自性起念,六根虽有见 闻觉知,不染万境,而真性常自在,故经云:能善分别诸法相, 于第一义而不动。”’
161
祖师云:“佛教是人间佛教,褝学亦是人间褝学,褝学的定慧力 是人间的真生命,真活力,人间的折磨考验,是定慧力的试金石, 人人需要定慧,定慧之褝亦须要普度人间。” *【坐褝品第五】
162
坐褝品第五:这一品是记述六祖为听法的大众,开示修褝定是不 在看心、看净、不动上修行的道理,故以“坐褝”为品题。
163
经文:‘ 师示众云:“此门坐褝,元不看心,亦不看净,亦不是不动。若 言看心,心原是妄,知心如幻,故无所看也。若言看净,人性本 性,由妄念故,盖覆真如,但无妄想,性自清净;起心看净,却生 净妄,妄无处所,看者是妄,净无形相,却立净相,言是工夫, 作此见者,障自本性,却被净缚。善知识!若修不动者,但见一 切人时,不见人之是非善恶过患,即是自性不动。善知识!迷人 身虽不动,开口便说他人是非长短好恶,与道违背。若看心看净 ,即障道也。’
164
开悟圣僧云:“看即是观,观看是幻智作用,既起幻智作用,当 然就不是自性本体,所以说看即是妄。”
165
开悟圣僧云:“顿教见性法门,不取看心看净,嫌其心有所住,又 立净相,只是以幻妄易幻妄,并不直达心源。见性法门,只要是 自证自见真如自性的人,自有其动静一如的真不动在。用不著前 门拒狼,后门进虎式的工夫。”
166
开悟圣僧云:“顿教见性法门不取一定的外相,行住坐卧,皆可 参褝,是故静亦定,动亦定;坐亦褝,行亦褝;四威仪中,无不 定时,这才是表征褝宗的本来面目。”
167
开悟褝师云:“褝学末流之弊病,在于杂乱者多而深入者少,论 议者多,而体验者少,思考者多,而直参者少,明理者多,而见 性者少,虽然有见性经验者,而成佛者犹少。”
168
佛法贵在实践门。
169
经文:‘ 师示众云:“善知识!何名“坐褝”?此法门中,无障无碍,外 于一切善恶境界,心念不起,名为“坐”;内见自性不动,名为 “褝”。善知识!何名“褝定”?外离相为褝,内不乱为定。外 若著相,内心即乱;外若离相,心即不乱,本性自净自定,只为 见境,思境即乱。若见诸境,心不乱者,是真定也。善知识!外 离相即褝,内不乱即定,外褝内定,是为“褝定”。菩萨戒经云 :“戒本性清净”善知识!于念念中,自见本性清净、自修、自 行,自成佛道。’
170
“坐褝”这两字,往往被人误会是双脚盘起来叫做坐褝,诸位菩 萨读了六祖坛经的“坐褝品”以后,始知并不如此。在外境善恶 是非不攀缘、不著相、不加思量分别,称为坐,那么在行、住、 坐、卧四威仪中,一切时一切处,皆是自在坐褝而无所障碍。
171
“褝”有深浅,阶级殊别,坐褝有小乘坐褝与大乘坐褝之差别, 小乘坐褝著相,大乘坐褝真如自在,蚆布四威仪中。祖师褝之坐 褝观,为大乘最上乘,行住坐卧皆合褝定,不一定坐,不一定不 坐,展现出真如自性,解脱的意境。 *【忏悔品第六】
172
忏悔品第六:六祖为来山听法的善信大德,说自性五分法身,无 相忏悔,自心四弘誓愿,自性三宝归戒,以及自性一体三身等法 ,这些程序,好比在忏摩的仪式,故以“忏悔”为品题。
173
经文:‘ 时,大师见广韶洎四方士庶骈集山中听法,于是升座告众曰:“ 来!诸善知识!此事须从自性中起,于一切时念念自净其心,自 修其行,见自己法身,见自心佛,自度自戒,始得不假到此。即从 远来,一会于此,皆共有缘。今可各各胡跪!先为传“自性五分 法身香”,次授“无相忏悔”。众胡跪。 师曰:“一.戒香:即自心中无非,无患、无嫉妒、无贪嗔、 无劫害、名“戒香”。 二.定香:即诸善恶境相,自心不乱,名“定香”。 三.慧香:自心无碍,常以智慧观照自性,不造诸恶,虽修众善 ,心不执著;敬上念下,矜恤孤贫,名“慧香”。 四.解脱香:即自心无所攀缘,不思善、不思恶,自在无碍,名 “解脱香”。 五.解脱知见香:自心既无所攀缘善恶,不可沉空守寂,即须广 学多闻,识自本心,达诸佛理,和光接物,无我无人,直至 菩提,真性不易,名“解脱知见香”。 善知识!此香各自内熏,莫向外觅!’
174
自性五分法身香,是自性法身上的五种功德法香,戒定慧三功德 法香,是从因上立名;解脱、解脱知见两种功德法香,是从果上 立名。这五分香,皆从自性上说,从自证自性法身来成如如佛。
175
经文:‘ 今与汝等授“无相忏悔”,灭三世罪,令得三业清净。善知识! 各随我语一时道:“弟子等,从前念今念及后念,念念不被愚迷 染;从前所有恶业愚迷等罪,悉皆忏悔,愿一时消灭,永不复起 。弟子等,从前念今念及后念,念念不被憍诳染,从前所有恶业 ,憍诳等罪,悉皆忏悔,愿一时消灭,永不复起。弟子等,从前 念今念及后念,念念不被嫉妒染,从前所有恶业、嫉妒等罪,悉 皆忏悔,愿一时消灭,永不复起。’
176
忏悔从心地下功夫。
177
开悟祖师云:“ 罪从心起将心忏,心若灭时罪亦亡;心亡罪灭两俱空,是则名为真忏悔。”
178
华严经云:“一切业障海,皆从妄想生,若欲忏悔者,端坐念实 相,重罪如霜露,慧日能消除。”
179
慧海褝师云:“不见性之人,过去业障难得消灭;见性之人,如 日照霜雪。又如积草如须弥山,只用一星之火,即可燃尽,业障 如草,智慧如火。”
180
忏悔得七种利益: 一.心安理得。 二.诸佛菩萨护念。 三.不堕三涂。 四.人天敬重。 五.得遇善知识。 六.如意善终。 七.速证无生。
181
经文:‘ 善知识!已上是为“无相忏悔”。云何名“忏”?云何名“悔” ?忏者,忏其前愆,从前所有恶业,愚迷憍诳、嫉妒等罪,悉皆 尽忏,永不复起,是名为忏。悔者,悔其后过,从今以后,所有 恶业,愚迷憍诳嫉妒等罪,今已觉悟,悉皆永断,更不复作,是 名为悔。故称忏悔。凡夫愚迷,只知忏其前愆,不知悔其后过。 以不悔故,前罪不灭,后过又生,前罪既不灭,后过复又生,何 名“忏悔”?善知识!既忏悔已,与善知识发“四弘誓愿”:各 须用心正听!“自心众生无边誓愿度,自心烦恼无尽誓愿断,自 性法门无量誓愿学,自性无上佛道誓愿成。’
182
经文:‘ 善知识!大家岂不道“众生无边誓愿度”?恁么道,且不是惠能 度。善知识!心中众生,所谓邪迷心,诳妄心、不善心、嫉妒心 、恶毒心,如是等心,尽是众生,各须自性自度,是名真度。何 名“自性自度”?即自心中邪见、烦恼、愚痴众生,将正见度。 既有正见,使般若智打破愚痴迷妄众生,各各自度。邪来正度, 迷来悟度,愚来智度,恶来善度,如是度者,名为真度。又烦恼 无尽誓愿断,将自性般若智除却虚妄思想心是也。又法门无量誓 愿学,须自见性,常行正法,是名“真学”。又无上佛道誓愿成 ,既常能下心,行于真正、离迷离觉,常生般若,除真除妄,即 见佛性,即言下佛道成,常念修行,是愿力法。’
183
经文:‘ 善知识!今发“四弘愿”了,更与善知识授“无相三归依戒”。 善知识!归依觉,两足尊;归依正,离欲尊;归依净,众中尊。 从今日去,称觉为师,更不归依邪魔外道!以自性三宝常自证明 。劝善知识归依自性三宝:佛者、觉也;法者、正也;僧者、净 也。自心归依觉,邪迷不生,少欲知足,能离财色,名两足尊。 自心归依正,念念无邪见,以无邪见故,即无人我贡高、贪爱、 执著,名离欲尊。自心归依净,一切尘劳,爱欲境界,自性皆不 染著,名众中尊。若修此行,是自归依,凡夫不会,从日至夜, 受三归戒;若言归依佛,佛在何处?若不见佛,凭何所归?言却 成妄。’
184
诸位在座菩萨!六祖处处启发人,以见性成佛为宗,教人自性自度 ,从无相无念无住三原则上去体验自性本体,所以传“自性五分 法身香”,授“无相忏悔”,发“自心四弘誓愿”,授“无相三 自归依”,总不外乎“心地法门”与“自性真如佛”。当下明示 “参褝是见法身,修行是依法身,证果是证法身”,因果该彻, 互相呼应,不离自性。
185
开悟圣僧云:“若初心参学,不与法身相应,不能自见自性,纵 行种种法事,终于功德无益。褝是佛心,修心养性一句如何说? 应自心“念念内自证,处处见性”,时时莫错过,若执外求佛, 十人十错路。
186
开悟圣僧云:“应由外在三宝而三归依,然后导归自性三归依, 事与理圆融兼顾,名为正法住世也。”
187
经文:‘ 善知识!各自观察!莫错用心!经文分明言“自归依佛”,不言 “归依他佛”。自佛不归,无所依处。今既自悟,各须归依自心 三宝!内调心性,外敬他人,是自归依也。善知识!既归依自三 宝竟,各各志心,吾与说“一体三身自性佛”,令汝等见三身, 了然自悟自性。总随我道:“于自色身归依清净法身佛,于自色 身,归依圆满报身佛,于自色身归依千百亿化身佛 。’
188
经文:‘ 善知识!色身是舍宅,不可言归。向者三身佛,在自性中,世人 总有。为自心迷,不见内性;外觅三身如来,不见自身中有三身 佛。汝等听说!令汝等于自身中,见自性有三身佛,此三身佛, 从自性生,不从外得,何名“清净法身佛”?世人性本清净,万 法从自性生,思量一切恶事,即生恶行;思量一切善事,即生善 行。如是诸法在自性中,如天常清,日月常明,为浮云盖覆, 上明下暗,忽遇风吹云散,上下俱明,万象皆现。世人性常浮游 ,如彼天云。善知识!智如日,慧如月,智慧常明;于外著境, 被自念浮云盖覆自性,不得明朗,若遇善知识,闻真正法,自除 迷妄,内外明彻,于自性中万法皆现。见性之人亦复如是,此名 清净法身佛。’
189
楞伽经云:“ 法佛者,离心自性相,自觉圣智所缘境界,建立施作。”
190
经文:‘ 善知识!自心归依自性,是归依真佛。自归依者,除却自性中不 善心,嫉妒心,谄曲心,吾我心、诳妄心,轻人心,慢他心、邪 见心、贡高心,及一切时中,不善之行,常自见己过,不说他人 好恶,是自归依。常须下心,普行恭敬,即是见性通达,更无滞 碍,是自归依。’
191
经文:‘ 何名“圆满报身”?譬如一灯能除千年暗,一智能灭万年愚。莫 思向前,已过不可得,常思于后,念念圆明,自见本性。善恶虽 殊,本性无二,无二之性,名为实性。于实性中,不染善恶,此 名“圆满报身佛”。自性起一念恶,灭万劫善因;自性起一念善 ,得恒沙恶尽。直至无上菩提,念念自见,不失本念,名为“报 身”。何名“千百亿化身”?若不思万法,性本如空;一念思量 ,名为“变化”。思量恶事,化为地狱;思量善事,化为天堂; 毒害,化为龙蛇;慈悲、化为菩萨;智慧、化为上界;愚痴化为 下方。自性变化甚多,迷人不能省觉,念念起恶,常行恶道;回 一念善,智慧即生,此名“自性化身佛。”’
192
经文:‘ 善知识!法身本具,念念自性自见,即是报身佛,从报身思量, 即是化身佛。自悟自修自性功德,是真归依。皮肉是色身,色身 是宅舍,不言归依也。但悟自性三身,即识自性佛。吾有一“无 相”颂,若能诵持,言下令汝积劫迷罪,一时消灭。颂曰:“迷 人修褔不修道,只言修褔便是道;布施供养褔无边,心中三恶元 来造,拟将修褔欲灭罪,后世得褔罪还在;但向心中除罪缘,各 自性中真忏悔。忽悟大乘真忏悔,除邪行正即无罪;学道常于自 性观,即与诸佛同一类。吾祖唯传此顿法,普愿见性同一体;若 欲当来觅法身,离诸法相心中洗,努力自见莫悠悠!后念忽绝一 世休!若悟大乘得见性,虔恭合掌至心求。”师言:“善知识! 总须诵取,依此修行!言下见性,虽去吾千里,如常在吾边,于 此言下不悟,即对面千里,何勤远来?珍重好去!”一众闻法, 靡不开悟,欢喜奉行。’
193
开悟圣僧云:‘ 法身佛以自性言,报身佛以智慧言,化身佛以行为言。一体三身 自性佛者,人人自身心中本是具足,只须信得及,把得住,心口 一如,即是自性一体三身佛,毋庸妄向外求也。
194
开悟祖师云:‘二乘人妄断烦恼,妄入涅槃,有断有入,尚未见 性,为涅槃所滞,菩萨知烦恼性空,即不离空,故常在涅槃。’
195
开悟祖师云:“不见烦恼不异于涅槃,是名平等,何以故?烦恼 与涅槃,同是一性空故。” *【机缘品第七】
196
机缘品第七:这一品是记述六祖得法后,在曹溪弘化时,各方学 者前往请益,所有师资投契的机缘,汇录于此,故以“机缘”为 品题。
197-1
经文:‘ 师自黄梅得法,回至韶州曹候村,人无知者,时有儒士,刘志略 ,礼遇甚厚。志略有姑为尼,名无尽藏,常诵大涅槃经,师暂听 即知妙义,遂为解说,尼乃执卷问字,师曰:“字即不识,义即 请问。”尼曰:“字尚不识,焉能会义?”师曰:“诸佛妙理, 非关文字。”尼惊异之,遍告里中耆德云:“此是有道之士,宜 请供养。”有魏武系孙曹叔良及居民,竞来瞻礼。时,宝林古寺 ,自隋末兵火已废。遂于故基重建梵宇,延师居之;俄成宝坊。 师住九月余日,又为恶党寻逐,师乃遁于前山,被其纵火焚草木 ,师隐身挨入石中得免,石今有师趺坐膝痕及衣布之纹,因名“ 避难石。”师忆五祖怀会止藏之嘱,遂行隐于二邑焉。’
197-2
逢怀则止、遇会则藏。
198
经文:‘ 僧法海,韶州曲江人也,初参祖师问曰:“即心即佛,愿垂指谕 。”师曰:“前念不生即心,后念不灭即佛;成一切相即心,离 一切相即佛。吾若具说,穷劫不尽。听吾偈曰:“即心名慧,即 佛乃定;定慧等持,意中清净。悟此法门,由汝习性,用本无生 ,双修是正。”法海言下大悟,以偈赞曰:即心元是佛,不悟而 自屈;我知定慧因,双修离诸物。”’
199
经文:‘ 僧法达,洪州人,七岁出家,常诵法华经,来礼祖师,头不至地 。祖诃曰:“礼不投地,何如不礼?汝心中必有一物,蕴习何事 耶?”曰:“念法华经已及三千部。”祖曰:“汝若念至万部, 得其经意,不以为胜,则与吾偕行。汝今负此事业,都不知过! 听吾偈曰:“礼本折慢幢,头奚不至地?有我罪则生,亡功福无 比。”师又曰:“汝名甚么?”曰:“法达”师曰:“汝名法达 ,何曾达法?”复说偈曰:“汝今名法达,勤诵未休歇,空诵但 循声,明心号菩萨。汝今有缘故,吾今为汝说:但信佛无言:莲 花从口发。””达闻偈,悔谢曰:“而今而后,当谦恭一切,弟 子诵法华经,未解经意,心常有疑,和尚智慧广大,愿略说经中 义理!”师曰:“法达!法即甚达,汝心不达,经本无疑,汝心 自疑。汝念此经,以何为宗?”达曰:“学人根性暗钝,从来但 依文诵念,岂知宗趣?”’
200
经文:‘ 师曰:“我不识文字,汝试取经诵一遍,吾当为汝解说。”法达 即高声念经,至譬喻品,师曰:“止!此经原来以因缘出世为宗 。纵说多种譬喻,亦无越于此。何者因缘?经云:诸佛世尊!唯 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一大事者,佛之知见也。世人外 迷著相,内迷著空;若能于相离相,于空离空,即是内外不迷。 若悟此法,一念心开,是为开佛知见。佛,犹觉也;分为四门: 开“觉知见”,示“觉知见”,悟“觉知见”,入“觉知见”。 若闻开示,便能悟入,即“觉知见”─“本来真性”而得出现。 汝慎勿错解经意!见他道“开示悟入”,自是佛之知见,我辈无 分,若作此解,乃是谤经毁佛也。彼既是佛,已具知见,何用更 开?汝今当信:佛知见者,只汝自心,更无别佛。盖为一切众生 ,自蔽光明,贪爱尘境,外缘内扰,甘受驱驰,便劳他世尊,从 三昧起,种种苦口,劝令寝息,莫向外求,与佛无二,故云:开 佛知见。吾亦劝一切人,于自心中常开佛之知见,世人心邪,愚 迷造罪,口善心恶,贪嗔嫉妒,谄佞我慢,侵人害物,自开众生 知见;若能正心,常生智慧,观照自心,止恶行善,是自开佛之 知见。汝须念念开佛知见,勿开众生知见!开佛知见,即是出世 ,开众生知见,即是世间,汝若但劳劳执念,以为功课者,何异 牦牛爱尾?’
201
经文:‘ 达曰:“若然者,但得解义,不劳诵经耶?”师曰:“经有何过 ?岂障汝念?只为迷悟在人,损益由己。口诵心行,即是转经; 口诵心不行,即是被经转。听吾偈曰:“心迷法华转,心悟转法 华;诵经久不明,与义作仇家,无念念即正,有念念成邪;有无 俱不计,长御白牛车。’
202
经文:‘ 达闻偈,不觉悲泣,言下大悟,而告师曰:“法达从昔已来,实 未曾转法华,乃被法华转。”再启曰:“经云:诸大声闻乃至菩 萨,皆尽思共度量,不能测佛智。”今令凡夫但悟自心,便名佛 之知见,自非上根,未免疑谤。又经说三车,羊鹿牛车与白牛之 车如何区别?愿和尚再垂开示!”师曰:“经意分明,汝自迷背 。诸三乘人,不能测佛智者,患在度量也,饶伊尽思共推,转加 悬远。佛本为凡夫说,不为佛说,此理若不肯信者,从他退席, 殊不知坐却白牛车,更于门外觅三车,况经文明向汝道:“唯一 佛乘,无有余乘,若二若三,乃至无数方便,种种因缘譬喻言词 ,是法皆为一佛乘故。”汝何不省?三车是假,为昔时故,一 乘是实,为今时故,只教汝去假归实,归实之后,实亦无名。应 知所有珍财,尽属于汝,由汝受用,更不作父想,亦不作子想, 亦无用想,是名持法华经。从劫至劫,手不释卷,从昼至夜,无 不念时也。”达蒙启发,踊跃欢喜,以偈赞曰:“经诵三千部, 曹溪一句亡;未明出世旨,宁歇累生狂?羊鹿牛权设,初中后善 扬。谁知火宅内,元是法中王?”师曰:“汝今后方可名念经僧 也。”达从此领玄旨,亦不辍诵经。’
203
六祖云:“心迷法华转,心悟转法华。” 楞严经:“若能转物,即同如来。”
204
开悟圣僧云:“ 诵经要在明了经旨,心行体会,悟入自性佛知见,方得转经功德 受用不尽,若口诵心不悟,徒执所诵经部遍数之多,则经法反成 机境,岂不是失去了诵经的本意了?”
205
经文:‘ 僧智通,寿州安丰人,看楞伽经约千余遍,而不会三身四智,礼 师求解其义。师曰:“三身者:清净法身、汝之性也;圆满报身 ,汝之智也;千百亿化身,汝之行也。若离本性,别说三身,即 名有身无智;若悟三身无有自性,即名四智菩提,听吾偈曰:自 性具三身,发明成四智;不离见闻缘,超然登佛地,吾今为汝说 ,谛信永无迷,莫学驰求者,终日说菩提!”通再启曰:“四智 之义,可得闻乎?”师曰:“既会三身,便明四智,何更问耶? 若离三身,别谈四智,此名有智无身;即此有智,还成无智。” 复说偈曰:“大圆镜智性清净,平等性智心无病,妙观 察智见非功,成所作智同圆镜,五八六七果因转,但用名言无实 性,若于转处不留情,繁兴永处那伽定。”通顿悟性智,遂呈偈 曰:“三身元我体,四智本心明,身智融无碍,应物任随形。起 修皆妄动,守住匪真精;妙旨因师晓,终亡染污名。’
206
大圆镜智性清净:真如自性离诸尘染,清净圆明,洞彻内外如大 圆镜,洞照万物,所以说大圆镜智,就是性清净体。
207
平等性智心无病:如来观自他一切平等,以平等性智随众生根机 示现开导,令众生悟证自性,此平等性智,是由无所滞碍的心体 流露出来的,所以说平等性智心无病。
208
妙观察智见非功:如来善观诸法自相共相,和众生根性乐欲,而 以无碍辩才,说诸妙法,令众生开悟,这叫作妙观察智。此智是 在应机接物时,能顿时观察明了,不假功成,不涉计度,不起分 别,所以叫做妙观察智见非功。
209
成所作智同圆镜:如来成就其本愿力,所应作事叫做成所作智。 此智能令诸根随事应用,悉入正受,如镜照物,全是现量。完成 任务,所以说成所作智,如同圆镜。
210
五八六七果因转:第八识,必须要到成就佛果时,才能转为大圆 镜智;前五识,必须要到第八识转成大圆镜智后才能转为成所作 智;此两智转成后,方是后得智──始觉的圆成。所以说“五八 两识果上转”。第六识第七识,在众生因地中,就可以先转为妙 观察智与平等性智,此两智转成后,尚不得直称为后得智,以其 只有少份而尚未究竟圆成也。所以说“六七两识因中转”。
211
经文:‘ 僧智常,信州贵溪人,髫年出家,志求见性,一日参礼,师问曰 :“汝从何来?欲求何事?”曰:“学人近往洪州白峰山礼大通和 尚,蒙示见性成佛之义,未决狐疑远来投礼,伏望和尚慈悲指示 。”师曰:“彼有何言句?汝试举看。”曰:“智常到彼,凡经 三月,未蒙示诲,为法切故,一夕独入丈室,请问:“如何是某 甲本心本性?”大通乃曰:“汝见虚空否?”对曰:“见”。彼 曰:“汝见虚空有相貌否?”对曰:“虚空无形,有何相貌?” 彼曰:“汝之本性,犹如虚空;了无一物可见是名正见,无一物 可知是名真知。无有青黄长短,但见本源清净,觉体圆明,即名 见性成佛,亦名如来知见。”学人虽闻此说,犹未决了,乞和尚 开示!”师曰:“彼师所说,犹存见知,故令汝未了。吾今示汝 一偈:“不见一法存无见,大似浮云遮日面;不知一法守空知, 还如太虚生闪电。此之知见瞥然兴,错认何曾解方便?汝当一念 自知非,自己灵光常显现。”常闻偈已,心意豁然,乃述偈曰: “无端起知见,著相求菩提;情存一念悟,宁越昔时迷?自性觉 源体,随照枉迁流;不入祖师室,茫然趣两头。’
212
开悟圣僧云:“现前一念,灵知性体,本无自性,当体即寂,性 等虚空,体同法界”
213
开悟祖师云:“不作圣心,魔事销歇;若作圣解,即受群邪。”
214
经文:‘ 智常一日问师曰:“佛说三乘法,又言最上乘,弟子未解,愿为 教授。”师曰:“汝观自本心,莫著外法相!法无四乘,人心自 有等差;见闻读诵是小乘,悟法解义是中乘,依法修行是大乘;万 法尽通,万法具备,一切不染,离诸法相,一无所得,名最上乘 。乘是行义,不在口争,汝须自修,莫问吾也!一切时中,自性 自如。”常礼谢,执侍终师之世。’
215
开悟圣僧云:“你有我亦有,君无我亦无,有无俱不立,相待嘴 卢都。
216
开悟祖师云:“信心清净者,信本来心,无法可得,不起妄念, 心常空寂,湛然清净。”
217
经文:‘ 僧志道,广州南海人也。请益曰:“学人自出家,览涅槃经十载 有余,未明大意,愿和尚垂诲!”师曰:“汝何处未明?”曰: “诸行无常,是生灭法;生灭灭已,寂灭为乐,。”于此疑惑。 ”师曰:“汝作么生疑?”曰:“一切众生皆有二身,谓色身法 身也。色身无常,有生有灭;法身有常,无知无觉。经云:“生 灭灭已,寂灭为乐”者,不审何身寂灭?何身受乐?若色身者, 色身灭时,四大分散,全然是苦,苦不可言乐。若法身寂灭 ,即同草木瓦石,谁当受乐?又法性是生灭之体,五蕴是生灭之 用;一本五用,生灭是常;生则从体起用,灭则摄用归体。若听 更生,即有情之类不断火灭;若不听更生,则永归寂灭,同于无 情之物。如是则一切诸法被涅槃之所禁伏,尚不得生,何乐 之有?’
218
经文:‘ 师曰:“汝是释子,何习外道断常邪见,而议最上乘法?据汝所 说,即色身外别有法身,离生灭求于寂灭;又推涅槃常乐,言有 身受用,斯乃执吝生死,耽著世乐,汝今当知!佛为一切迷人认 五蕴和合为自体相,分别一切法为外尘相;好生恶死,念念迁流 ,不知梦幻虚假,枉受轮回,以常乐涅槃,翻为苦相,终日驰求 。佛愍此故,乃示涅槃真乐,刹那无有生相,刹那无有灭相,更 无生灭可灭,是则寂灭现前,当现前时,亦无现前之量,乃为常 乐。此乐无有受者,亦无不受者,岂有一体五用之名?何况更言 涅槃禁伏诸法令永不生?斯乃谤佛毁法!听我偈曰:“无上大涅 槃,圆明常寂照;凡愚谓之死,外道执为断,诸求二乘人,目以 为无作,尽属情所计,六十二见本。妄立虚假名,何为真实义? 惟有过量人,通达无取舍。以知五蕴法,以及蕴中我,外现众色 像,一一音声相,平等如梦幻,不起凡圣见,不作涅槃解,二边 三际断。常应诸根用,而不起用想;分别一切法,不起分别想。 劫火烧海底,风鼓山相击,真常寂灭乐,涅槃相如是。吾今强言 说,令汝舍邪见。汝勿随言解,许汝知少分。”志道闻偈大悟, 踊跃作礼而退。’
219
经文:‘ 行思褝师,生吉州安城刘氏,闻曹溪法席盛化,径来参礼,遂问 曰:“当何所务,即不落阶级? ”师曰:“汝曾作甚么来?” 曰:“圣谛亦不为。”师曰:“落何阶级?”曰:“圣谛尚不为 ,何阶级之有?”师深器之,令师首众。一日,师谓曰:“汝当 分化一方,无令断绝!”思既得法,遂回吉州青原山,弘法绍化。’
220
诸位菩萨!达摩祖师纵然有真消息,也会落入诸人的第二机,无 为的境界,才是法王正真大法,行思褝师善于体会此旨,故六祖 从其不可商量处,当下印可行思褝师无上绝对的圣境。
221
经文:‘ 怀让褝师,金州杜氏子也,初谒嵩山安国师,安发之曹溪参叩, 让至礼拜,师曰:“甚处来?”曰:“嵩山。”师曰:“甚么物 恁么来?”曰:“说似一物即不中。”师曰:“还可修证否?” 曰:“修证即不无,污染即不得。”师曰:“只此不污染,诸佛 之所护念。汝既如是,吾亦如是。西天般若多罗谶:“汝足下出 一马驹,踏杀天下人。”应在汝心,不须速说!”让豁然契会, 遂执侍左右一十五载,日臻玄奥,后往南岳,大阐褝宗。’
222
开悟圣僧云:“本源清净,佛上更不著一物,自性荡荡沾染不得。”
223
经文:‘ 永嘉玄觉褝师,温州戴氏子,少习经论,精天台止观法门,因看 维摩经,发明心地。偶师弟子玄策相访,与其剧谈,出言暗合祖 意。策云:“仁者得法师谁?”曰:我听方等经论,各有师承, 后于维摩经,悟佛心宗,未有证明者。”策云:“威音王已前即 得,威音王已后,无师自悟,尽是天然外道。”曰:“愿仁者为 我证据。”策云:“我言轻,曹溪有六祖大师,四方云集,并是 受法者。若去,则与偕行。”觉遂策来参,绕师三匝,振锡而立 。师曰:“夫沙门者,具三千威仪,八万细行。大德自何方而来 ,生大我慢?”觉曰:“生死事大,无常迅速。”师曰:何不体 取无生,了无速乎?”曰:“体即无生,了本无速。”师曰:“ 如是!如是!”玄觉方具威仪礼拜。须臾告辞,师曰:“返太速 乎?”曰:“本自非动,岂有速耶?”师曰:“谁知非动?”曰:“ 仁者自心分别。”师曰:“汝甚得无生之意。”曰:“无生岂有意 ?”师曰:“无意谁当分别?”曰:“分别亦非意。”师曰:“ 善哉!少留一宿!”时谓一宿觉。’
224
后著书证道歌,盛行于世,后人尊称“无相大师,当时尊称真觉 褝师。
225
经文:‘ 褝者智隍,初参五祖,自谓已得正受,庵居长坐,积二十年。师 弟子玄策,游方河朔,闻隍之名,造庵问云:“汝在此作甚么? ”隍曰:“入定。”策云:“汝云入定,为有心入耶?无心入耶 ?若无心入者,一切无情草木瓦石,应合得定;若有心入者,一 切有情含识之流,亦应得定。”隍曰:“我正入定时,不见“有 无”之心。”策云:“不见有“有无”之心,即是常定,何有出 入?若有出入,即非大定。”隍无对,良久,问曰:“师嗣谁耶 ?”策曰:“我师曹溪六祖。”隍云:“六祖以何为褝定?”策 云:“我师所说:妙湛圆寂,体用如如。五阴本空,六尘非有, 不出不入,不定不乱,褝性无住,离“住褝寂”;褝性无生,离 “生褝想”;心如虚空,亦无虚空之量。”隍闻是说,径来谒师 。师问云:“仁者何来?”隍具述前缘。师云:“诚如所言,汝但 心如虚空,不著空见;应用无碍,动静无心;凡圣情忘,能所俱 泯;性相如如,无不定时也。”隍于是大悟,二十年“所得心”,都 无影响。(其夜河北士庶闻空中有声云:“隍褝师,今日得道。” )隍后礼辞,复归河北,开化四众。’
226
开悟圣僧云:“ 褝,不许在二分对待上留滞,撇不开,脱不落,被粘著!须要 向自性上紧靠逼近体验,若发现得自己的绝对真心,绝对两边对 待分别的心念在,那就有了“见性经验”,也就是进入“褝之境 界”了。
227
经文:‘ 一僧问师云:“黄梅意旨,甚么人得?”师云:“会佛法人得。 ”僧云:“和尚还得否?”师云:“我不会佛法。”’
228
开悟圣僧云:“诸祖共传诸佛自觉圣智真如妙心,不同世间文字 所得,若悟入真实法性,此人则与三世诸佛及一切众生同一法界 ,本来平等,常恒不变,是知吾宗本无有旨,言旨则已非宗,无 可名言,强名宗旨,以离却心意识故。”
229
经文:‘ 师一日欲濯所授之衣而无美泉,因至寺后五里许,见山林郁茂, 瑞气盘旋,师振锡卓地,泉应手而出,积以为池,乃膝跪浣衣石 上,忽有一僧来礼拜,云:“方辩,是西蜀人。昨于南天竺国见 达摩大师,嘱方辩:“速往东土!吾传大迦叶正法眼藏及僧伽梨 ,见传六代,于韶州曹溪,汝去瞻礼!”方辩远来,愿见我师传 来衣。”师乃出示,次问:“上人攻何事业?”曰:“善塑。 ”师正色曰:“汝试塑看。”辩罔指。过数日,塑就真相,可高七 寸,曲尽其美。师笑曰:“汝只解塑性,不解佛性。”师舒手摩 方辩顶,曰:“永为人天褔田!”师仍以衣酬之。辩取衣分为三 :一披塑像,一自留,一用□裹瘗地中,誓曰:“后得此衣,乃 吾出世住持于此,重建殿宇。’
230
诸位菩萨!自性真象究竟是甚么模样呢?怀让褝师言:“说似一 物即不中”,所以能塑造出来的佛像,只是象征性的假像,绝对 无法塑造出佛性本体,用文字语言形容自性,或者用艺术塑造佛 像,只是权巧方便而已!自性之悟得,应亲身如法相应,达成“ 见性成佛”之终程目标。
231
经文:‘ 有僧举卧轮褝师偈云:“卧轮有伎俩,能断百思想;对境心不起 ,菩提日日长。”师闻之曰:“此偈未明心地。若依而行之,是 加系缚。”因示一偈曰:“惠能没伎俩,不断百思想;对境心数 起,菩提作么长?’
232
诸位菩萨!卧轮褝师的偈颂落在“有”边,六祖以“无”破之; 如果在“有无”边见之上而行,就仍然在二分对待而执著,褝学 的指导,只破不立,使褝意在矛盾中而统一起来,而且又不在这 个统一境界上建立“一合相”。褝法在说两边相因而生中道义, 只是对治两边情见倾夺而说的,并无所谓“定法”“定论”。即 是“中道”也不能滞著,勿使“中”“边”又成对待。正所谓: 更无去处”“更无所立”“更无所计。” *【顿渐品第八】
233
顿渐品第八:这一品是记述南顿北渐的分途弘化,以及二宗门下 徒众的不免有违言情形,故以“顿渐”二字作为品题。
234
经文:‘ 时,祖师居曹溪宝林,神秀大师在荆南玉泉寺;于时两宗盛行, 人皆称南能北秀,故有南北两宗顿渐之分。而学者莫知宗趣。师 谓众曰:“法本一宗,人有南北;法即一种,见有迟疾,何名顿 渐?法无顿渐,人有利顿,故名顿渐。”然秀之徒众,往往讥南 宗祖师:“不识一字,有何所成?”秀曰:“他得无师之智,深 悟上乘,吾不如也。且吾师五祖亲传衣法,岂徒然哉!吾恨不能 远去亲近,虚受国恩。汝等诸人毋滞于此!可往曹溪参决!”一 日,命门人志诚曰:“汝聪明多智,可为吾到曹溪听法;若有所 闻,尽心记取,还为吾说。”’
235
诸位菩萨!顿教门褝:由直接真如门入,直指“真心”,直悟“ 真性”,直证“真如”,一真一切真,一中一切中,中中流入萨 婆若海,真真直显妙真如性;一总现成,不必假藉方便,当下即 是,亦无步骤渐次
,无欠无余,不添不减,名之顿教褝。
236
诸位菩萨!何谓渐教褝?由对治生灭门入者,著眼在妄想心上, 以幻智修离幻妄,为道日损,而损之又损,幻妄日离而遣之又遣 ,使妄心逐渐消除,直至损无可损,遣无可遣,以求得解脱,譬 如明镜拂拭尘埃,下一分功夫,还它一分明朗,去得一分妄心, 即分证一分菩提。须要最初方便,亦复施设阶梯渐次,循序渐进 ,终了同登圆满菩提,名之渐教褝。
237
经文:‘ 志诚禀命至曹溪,随众参请,不言来处。时,祖师告众曰:“今 有盗法之人,潜在此会。”志诚即出礼拜,具陈其事。师曰:“ 汝从玉泉来,应是细作。”对曰:“不是”师曰:“何得不是?” 对曰:“未说即是,说了不是。”师曰:“汝师若为示众?”对曰 :“常指诲大众,住心观净,长坐不卧。”师曰:“住心观净, 是病非褝。常坐拘身,于理何益?”听吾偈曰:“生来坐不卧, 死去卧不坐;一具臭骨头,何为立功课?”志诚再拜曰:“弟子 在秀大师处,学道九年,不得契悟;今蒙和尚一说,便契本心。 弟子生死事大,和尚大慈,更为教示!”师曰:“吾闻汝师教示 学人戒定慧法,未审汝师说戒定慧行相如何?与吾说看!”诚曰 :“秀大师说:诸恶莫作名为戒,诸善奉行名为慧,自净其意名 为定。彼说如此。未审和尚以何法诲人?”师曰:“吾若言有法 与人,即为诳汝,但随方解缚,假名三昧。如汝师所说戒定慧, 实不可思议也。吾所见戒定慧又别!”志诚曰:戒定慧只合一种 ,如何更别?’
238
戒定慧三无漏学是佛法总纲。
239
经文:‘师曰:汝师戒定慧接大乘人,吾戒定慧接最上乘人;悟解不同 ,见有迟疾。汝听吾说!与彼同否? 吾所说法,不离自性;离 体说法,名为“相”说,自性常迷。须知一切万法皆从自性起用 ,是真戒定慧法。听吾偈曰:“心地无非自性戒,心地无痴自性 慧,心地无乱自性定;不增不减自金刚,身去身来本三昧。”诚 闻偈悔谢,乃呈一偈曰:“五蕴幻身,幻何究竟,回趣真如,法还 不净!”师然之。复语诚曰:“汝师戒定慧,劝小根智人;吾戒 定慧,劝大根智人。若悟自性,亦不立菩提涅槃,亦不立解脱知 见;无一法可得,方能建立万法。若解此意,亦名佛身,亦名菩 提涅槃,亦名解脱知见。见性之人,立亦得不立亦得。去来自由 ,无滞无碍;应用随作,应语随答;普见化身,不离自性,即得 “自在神通,游戏三昧”,是名见性。”志诚再启师曰:“如何 是不立义?”师曰:“自性无非无痴无乱,念念般若观照,常离 法相,自由自在。纵横尽得,有何可立?自性自悟,顿悟顿修, 亦无渐次,所以不立一切法。诸法寂灭,有何次第?”志诚礼拜 ,愿为执侍,朝夕不懈。’
240
开悟圣僧云:“自性纵汝迷时亦不失,悟时亦不得,天真自性本 无生灭,原来是我一心体。”
241
开悟圣僧云:“海阔天空渺无涯,三衣一饭千家;自性自在尘 不染,菩提种子自开花。”
242
经文:‘僧志彻,江西人,本姓张名行昌,少任侠。自南北分化 ,二宗主虽亡彼我,而徒侣竞起爱憎。时,北宗门人,自立秀师 为第六祖,而忌祖师传衣为天下闻,乃嘱行昌来刺师。师心通,预 知其事,即置金十两于座间。时夜暮,行昌入祖室,将欲加害, 师舒颈就之,行昌挥刃者三,悉无所损。师曰:“正剑不邪,邪剑 不正;只负汝金,不负汝命。”行昌惊仆,久而方苏,求哀悔过 ,即愿出家。师遂与金言:“汝且去!恐徒众翻害于汝,汝可他 日,易形而来,吾当摄受。”行昌禀旨宵遁;后投僧出家,具戒 精进。’
243
经文:‘ 一日,忆师之言,远来礼觐。师曰:“吾久念汝,汝来何晚?” 曰:“昨蒙和尚舍罪,今虽出家苦行,终难报德。其惟传法度生 乎?弟子常览涅槃经,未晓“常”“无常”义,乞和尚慈悲,略 为解说!”师曰:“无常者,即佛性也;有常者,即一切善恶诸 法分别心也。”曰:“和尚所说:大违经文。”师曰:“吾传佛 心印,安敢违于佛经?”曰:“经说佛性是常,和尚却言无常; 善恶诸法乃至菩提心,皆是无常,和尚却言是常,此即相违,令 学人转加疑惑。”师曰:“涅槃经,吾昔听尼无尽藏读诵一遍, 便为讲说,无一字一义不合经文,乃至为汝,终无二说。”曰: “学人识量浅昧,愿和尚委曲开示。’
244
经文:‘ 师曰:“汝知否?佛性若常,更说甚么善恶诸法?乃至穷劫无有 一人发菩提心者?故吾说无常,正是佛说真常之道也。又一切诸 法若无常者,即物物皆有自性,容受生死,而真常性有不蚆之处 ,故吾说常者,是佛说真无常。佛比为凡夫外道执于邪常,诸二 乘人于常计无常,共成八倒,故于涅槃了义教中破彼偏见,而显 说真常真乐真我真净。汝今依言背义,以断灭无常,及确定死常 ,而错解佛之圆妙最后微言;纵览千蚆,有何所益?”行昌忽然 大悟,说偈曰:“因守无常心,佛说有常性;不知方便者,犹春 池拾砾。我今不施功,佛性而现前;非师相授与,我亦无所得。 ”师曰:“汝今彻也,宜名志彻。”彻礼谢而退。’
245
诸位菩萨!六祖看志彻执著佛性为“有常”,故为之说“无常, 执著一切善恶诸法为“无常”,故为之说“有常”,此种应对之 法,乃是就其执相,而为对治,藉“二道相因生中道义”之理, 使其彼此可以相因互破,“常”与“无常”二执尽除,而显现中 道胜义的理体。
246-1
佛性本体的发明─自性的现见,决对不在二分对待的哲学智性论 定的概念,只是要显现无分别,自觉圣智的实相本身。这是褝学 所以超出于哲学之故。
246-2
诸位善萨!佛性原是“非常非无常”的,常或无常的各别之说, 并不是论定是非,只是一种随机应用的“破执法罢了。
247
经文:‘ 有一童子,名神会,襄阳高氏子;年十三,自玉泉来参礼。师曰 :“知识!远来艰辛!还将得“本”来否?若有本则合识主,试 说看!”会曰:“以无住为本,见即是主。”师曰:“这沙弥 争合取次语?”会乃问曰:“和尚坐褝,遇见不见?”师以柱杖 打三下,云:“吾打汝是痛不痛?”对曰:“亦痛亦不痛。”师曰: “吾亦见亦不见。”神会问:“如何是亦见亦不见?”师云: “吾之所见,常见自心 过愆,不见他人是非好恶,是以亦见亦不见。汝言亦痛亦不痛如 何?汝若不痛,同其木石;若痛则同凡夫,即起恚恨。汝向前见 不见是二边,痛不痛是生灭;汝自性且不见,敢尔弄人?”神会 礼拜悔谢。师又曰:“汝若心迷不见,问善知识觅路;汝若心悟 ,即自见性,依法修行。汝自迷不见自心,却来问我见与不见。 吾见自知,岂代汝迷?汝若自见,亦不代吾迷。何不自知自见, 乃问吾见与不见?”神会再礼百余拜,求谢过愆;服勤给侍,不 离左右。一日,师告众曰:“吾有一物,无头无尾,无名无字,无 背无面,诸人还识否?”神会出曰:“是诸佛之本源,神会之佛 性。”师曰:“向汝道无名无字,汝便唤作本源佛性。汝向去有 把茆盖头,也只成个知解宗徒。”祖师灭后,会入京洛,大弘曹溪 顿教,著显宗记,盛行于世,是为“荷泽褝师。”’
249
诸位菩萨!神会大师年高九十三岁入涅槃,曹溪顿教褝的大发展 ,向中原传播南宗顿教,形成了荷泽一流;当时以嵩洛为中心的 北宗学者,竟然公推神秀为褝宗第六祖,神秀的弟子,如:义褔 普寂,降魔藏等妄称第七祖。唯有大胆出来与北宗挑战的唯有神 会大师。在神会奋斗的结果,终于使南宗成为褝宗之正统:神秀 是旁系,惠能才是接衣法的第六祖;论法门者,即是南顿北渐, 神会大师到北方,阐扬顿教,神圣之光辉,永受褝宗代代学者所 肯定与尊重。
250
经文:‘师见诸宗难问,咸起恶心,多集座下,愍而谓曰:“学道 之人,一切善念恶念,应当尽除。无名可名,名于“自性”;无 二之性,是名实性,于实性上建立一切教门,言下便须自见!” 诸人闻说,总皆作礼,请事为师。’ *【护法品第九】
251
护法品第九:这一品是记述唐朝武则天太后与中宗皇帝,有诏迎 请奖谕的经过,也就是说明了当时朝廷拥护佛法,及尊重六祖的 情形,故以“护法”为品题。
252
经文:‘ 神龙元年上元日,则天、中宗诏云:“朕请安秀二师,宫中供养 ;万几之暇,每究一乘。二师推让云:“南方有能褝师,密授忍 大师衣法,传佛心宗,可请彼问。”今遣内侍薛简,驰诏迎请, 愿师慈念,速赴上京!”师上表辞疾,愿终林麓。’
253
经文:‘ 薛简曰:“京城褝德皆云:欲得会道,必须坐褝习定;若不因褝 定而得解脱者,未之有也。”未审师所说法如何?”师曰:道由 心悟,岂在坐也?经云:“若言如来若坐若卧,是人行邪道。” 何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无生无灭,是如来清净褝,诸法空 寂是如来清净坐。究竟无证,岂况坐耶?”简曰:“弟子回京, 主上必问;愿师慈悲,指示心要,传奏两宫,及京城学道者;譬 如一灯,然百千灯,冥者皆明,明明无尽。”师云:“道无明暗 ,明暗是代谢之义。明明无尽,亦是有尽,相待立名。故净名经 云:“法无有比,无相待故。简曰:“明喻智慧,暗喻烦恼;修 道之人,倘不以智慧照破烦恼,无始生死凭何出离?”师曰:“ 烦恼即是菩提,无二无别。若以智慧破烦恼者,此是二乘见解, 羊鹿等机。上智大根,悉不如是。”简曰:“如何是大乘见解? ”师曰:“明与无明,凡夫见二,智者了达其性无二,无二之性 ,即是实性。实性者:处凡愚而不减,在贤圣而不增,住烦恼而 不乱,居褝定而不寂;不断不常,不来不去,不在中间及其内外 。不生不灭,性相如如,常住不迁,名之曰:“道”。简曰:“ 师说不生不灭,何异外道?”师曰:“外道所说不生不灭者,将 灭止生,以生显灭;灭犹不灭,生说不生。我说不生不灭者,本 自无生,今亦不灭,所以不同外道。汝若欲知心要,但一切善恶 都莫思量,自然得入清净心体,湛然常寂,妙用恒沙。”’
254
经文:‘ 简蒙指教,豁然大悟,礼辞归阙,表奏师语。其年九月三日,有 诏奖谕师曰:“师辞老疾,为朕修道,国之褔田!师若净名,托 疾毗耶,阐扬大乘,传诸佛心,谈不二法。薛简传师指授如来知 见;朕积善余庆,宿种善根,值师出世,顿悟上乘。感荷师恩, 顶戴无已!”并奉磨衲袈裟及水晶,敕韶州刺史修饰寺宇,赐 师旧居为国恩寺焉’
255
诸位菩萨!唐朝中宗以一代天子,如此礼遇祖师,认为能遇到祖 师如同遇佛出世一般感到无限欢喜与荣誉,佛法特别是褝宗,并 不怎样重视形式,但得国王如此尊重佛法,佛法得以演化不绝 ,可谓身心奉献,护持如来正法。 *【付嘱品第十】
256
付嘱品第十:这一品是记述六祖临涅槃时,对于门下几位常随高徒 的最后咐嘱,并记六祖迁化前后的经过情形,故以“付嘱”为品题。
257
经文:‘ 师一日唤门人法海、志诚、法达、神会、智常、智通、志彻、志 道、法珍、法如等曰:“汝等不同余人,吾灭度后,各为一方师 。吾今教汝说法,不失本宗。先须举三科法门,动用三十六对, 出没即离两边,说一切法莫离自性!忽有人问汝法,出语尽双, 皆取对法,来去相因;究竟二法尽除,更无去处。’
258
诸位菩萨!佛法无定法,褝学无定论,要在方法著手,切莫妄论 是非!参褝方法,只是“见性”“破执”,“破执”当下见性, 性若见,则无执可破。
259
诸位菩萨们!六祖教化弟子运用“三十六对法”,说法不离自性 ,其主要宗旨,只是一个“破执法”。故于“即离两边”之下, 重申之曰:“更无去处”,否定又否定,直到无可否定处─放下 万缘,连同“放下”也须要放下,始有见性之分。由此悟后勤加 修持,保任得自性,恒常朗现,始是你我放生命不退转处。
260
经文:‘ 三科法门者“阴、界、入”也,阴是五阴“色、受、想、行、识” 是也。入是十二入,外六尘”色、声、香、味、触、法”内六门“眼 、耳、鼻、舌、身、意”是也。界是十八界、“六尘、六门、六 识”是也。自性能含万法,名含藏识。若起思量,即是转识。生 六识,出六门、见六尘;如是一十八界,皆从自性起用。自性若 邪,起十八邪;自性若正,起十八正。若恶用即“众生用”,善 用即“佛用”。用由何等,由自性有。’
261
含藏识:简称为藏识,即是第八阿赖耶识。阿赖耶是梵语Alaya的 对音,华译为藏识,亦简称心。此识是无始以来,一切善恶种子 的库藏处。有能藏,所藏,我爱执藏三义,所以名为藏识。
262
转识:是指末那识。末那是梵语Manas的对音,为第七识,末那识 亦称执我识或计执识,此识以第八识为所依,常执定第八识见分 为我,“恒审思量”胜于余识,因为由藏识转生,所以称转识。
263
经文:‘ 对法、对境。无情五对:天与地对,日与月对,明与暗对,阴与阳对,水与火对,此是五对也。 法相语言十二对:语与法对,有与无对,有色与无色对,有相与无 相对,有漏与无漏对,色与空对,动与静对,清与浊对,凡与圣 对,僧与俗对,老与少对,大与小对,此是十二对也。 自性起用十九对: 长与短对,邪与正对,痴与慧对,愚与智对,乱与定对,慈与毒 对,戒与非对,直与曲对,实与虚对,险与平对,烦恼与菩提对 ,常与无常对,悲与害对,喜与嗔对,舍与悭对,进与退对,生 与灭对,法身与色身对,化身与报身对,此是十九对也。’
264
诸位菩萨!“三十六对”法的主旨,只是一个“破执法”,必须 要“出入即离两边,究竟二法尽除,更无去处。
265
开悟圣僧云:“无一法可得,不被法障,透脱三界,凡圣境域, 始得名为出世佛。”
266
开悟祖师云:‘不作佛见,不落佛边;不作众生见,不落众生边 ;不作有见,不落有边;不作圣见,不落圣边;但无诸见,即是 无边身,不落法尘;若有见处,即名外道。’
267
经文:‘ 师言:“此三十六对法,若解用,即通贯一切经法,出入即离两 边。自性动用,共人言语,外于相离相,内于空离空。若全著相 ,即长邪见;若全执空,即长无明。执空之人,有谤经,直言“ 不用文字”既云不用文字,人亦不合语言,只此语言便是文字之 相。又云:“直道不立文字”。即此“不立”两字,亦是文字。 见人所说,便即谤他,言著文字。汝等须知!自迷犹可,又谤佛 经。不要谤经!罪障无数!若著相于外,而作法求真;或广立道 场,说有无过患;如是之人,累劫不得见性。但听依法修行,又 莫百物不思而于道性窒碍!若听说不修,令人反生邪念,但依法 修行,无住相法施。汝等若悟,依此说,依此用、依此行、依此 作,即不失本宗。若有人问汝义,问有将无答;问无将有对,问 凡以圣对;问圣以凡对;二道相因,生中道义。如一问一对,余 问一依此作,即不失理也。设有人问:“何名为暗?答:“明是 因,暗是缘,明没则暗,以明显暗,以暗显明,相去相因,成中 道义。”余问悉皆如此。汝等于后传法,依此转相教授,勿失宗 旨!’
268
诸位菩萨!为什么六祖要“动用三十六对法”来作传授应对方法 呢?六祖云:“出入即离两边,二道相因生中道法。”其相对立 ,故彼此可以相因互破。所谓“出没、出入、来去”,皆指著「 以此边破彼边”“因彼边破此边同破”,故“相因而即离两边。”
269
经文:‘ 师于太极元年壬子,延和七月命门人往新州国恩寺建塔,仍令促 工。次年夏末落成。七月一日集徒众曰:“吾至八月,欲离世间 。汝等有疑,早须相问,为汝破疑,令汝迷尽。吾若去后,无人 教汝。”法海等闻,悉皆涕泣;惟有神会,神情不动,亦无涕泣 。师云:“神会小师,却得善不善等,毁誉不动,哀乐不生。余 者不得,数年山中竟修何道?汝今悲泣,为忧阿谁?若忧吾不知 去处,吾自知去处,吾若不知去处,终不预报于汝。汝等悲泣, 盖为不知吾去处;若知吾去处,即不合悲泣。法性本无生灭去来 。汝等尽坐,吾与汝说一偈,名曰:“真假动静偈。”汝等诵取 此偈,与吾意同;依此修行,不失宗旨。”众僧作礼,请师说偈。’
270
涅槃的境界究竟如何呢? 般若心经云: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 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
271
经文:‘ 偈曰:“一切无有真,不以见于真;若见于真者,是见尽非真。 若能自有真、离假即心真。自心不离假,无真何处真?有情即解 动,无情即不动;若修不动行,同无情不动。若觅真不动,动上 有不动。不动是不动,无情无佛种。能善分别相,第一义不动, 但作如此见,即是真如用。报诸学道人,努力须用意!莫于大乘 门,却执生死智!若言下相应,即共论佛义;若实不相应,合掌 令欢喜。此宗本无诤,诤即失道义;执逆诤法门,自性入生死。’
272
开悟圣僧云:‘动中之静是真不动,不动之静断佛种性,善分别 诸法相而不离胜义真不动,这是顿门宗下的正法正修。’
273
经文:‘ 时,徒众闻说偈已,普皆作礼。并体师意,各各摄心,依法修行 ,更不敢诤。乃知大师不久住世,法海上座再拜问曰:“和尚入 灭之后,衣法当付何人?”师曰:“吾于大梵寺说法,以至于今 ,钞录流行,目曰:“法宝坛经”。汝等守护,递相传授,度诸 群生;但依此说,是名正法。今为汝等说法,不付其衣,盖为汝 等信根淳熟,决定无疑,堪任大事;然据先祖达摩大师付授偈意 ,衣不合传。偈曰:“吾本来兹土,传法救迷情,一华开五叶, 结果自然成。’
274
经文:‘ 师复曰:“诸善知识!汝等各各净心,听吾说法。若欲成就种智 ,须达一相三昧,一行三昧。若于一切处而不住相,于彼相中不 生憎爱亦无取舍,不念利益成坏等事,安闲恬静,虚融澹泊,此 名“一相三昧”,若于一切处行住坐卧,纯一直心不动道场,真 成净土,此名“一行三昧”。若人具二三昧:如地有种,含藏长 养成熟其实;一相一行亦复如是。我今说法,犹如时雨,普润大 地;汝等佛性,譬诸种子,遇兹沾洽,悉皆发生。承吾旨者,决 获菩提;依吾行者,定证妙果。听吾偈曰:“心地含诸种,普雨 悉皆萌;顿悟华情已,菩提果自成。”师说偈已,曰:“其法无 二,其心亦然。其道清净,亦无诸相,汝等慎勿“观净”及“空 其心”!此心本净,无可取舍。各自努力,随缘好去。”尔时, 徒众作礼而退。’
275
诸位菩萨!万法唯识变,一切唯心造,是佛家的名言。修道者能 于一切处,对一切相,能把持著清净心来看一切,一切就是净土。 净土与秽土,不是在国土的清净与污秽,而在人心的清净与污秽 ,所以净名经云:“欲得净土,当净其心;随其心净,即佛土净 。”只要人人自心清净,当下原处的秽土也变成清净庄严的净土 了。
276
经文:‘ 大师七月八日忽谓门人曰:“吾欲归新州,汝等速理舟楫!”大 众哀留甚坚。师曰:“诸佛出现,犹示涅槃;有来必去,理亦常 然。吾此形骸,归必有所。”众曰:“师从此去,早晚可回。” 师曰:“叶落归根,来时无口。”又问曰:“正法眼藏,传付何 人?师曰:“有道者得,无心者通。”又问:“后莫有难否?” 师曰:“吾灭后五六年,当有一人来取吾首。听吾记曰:“头上 养亲,口里须餐,遇满之难,杨柳为官。”又云:“吾去七十年 ,有二菩萨,从东方来,一出家,一在家,同时兴化,建立吾宗 ;缔缉伽蓝,昌隆法嗣。”问曰:“未知从上佛祖应现已来,传 授几代?愿垂开示!”师云:“古佛应世,已无数量,不可计也 。今以七佛为始:过去庄严劫,毗婆尸佛,尸弃佛,毗舍浮佛; 今贤劫,拘留孙佛,拘那含牟尼佛,迦叶佛,释迦文佛,是为七 佛。’
277
取六祖首级:汝州梁县人,在洪州开元寺,以二十千钱受顾于新 罗国金大悲所收买,去取祖头首,欲供养在新罗国,为世间孝子 ,奉慈双亲顶戴供养,刺史官柳无忝感其用意不坏,特别宽恕之。
278
经文:‘ 释迦文佛首传摩诃迦叶尊者,第二阿难尊者,第三商那和修尊者, 第四优婆□多尊者,第五提多迦尊者,第六弥遮迦尊者, 第七婆须蜜多尊者,第八佛难提尊者,第九伏蜜多尊者, 第十□尊者,十一富那夜奢尊者,十二马鸣大士,十三迦毗摩罗尊者, 十四龙树大士,十五迦那提婆尊者,十六罗□罗多尊者, 十七僧伽难提尊者,十八伽耶舍多尊者,十九鸠摩罗多尊者, 二十阇耶多尊者,二十一婆修盘头尊者,二十二摩拏罗尊者, 二十三鹤勒那尊者,二十四师子尊者,二十五婆舍斯多尊者, 二十六不如蜜多尊者,二十七般若多罗尊者,二十八菩提达摩尊者, 二十九慧可大师,三十僧璨大师,三十一道信大师,三十二弘忍大师, 惠能是为三十三祖。 从上诸祖,各有禀承。汝等向后,递代流传,毋令乖误!。’
279
开悟圣僧云:‘证悟诸法本来空,当超圣解绝凡情;证得自性观 天下,森罗万象尽成春。”
280
开悟圣僧云:“ 出尘离俗非易,抛弃恩爱甚难;如无冲天大志,焉能入圣超凡。”
281
开悟圣僧云:“ 大道无情也,无情得出世;大智油然生,悲心普现前。”
282
无情──显大慈悲心。
283
经文:‘ 大师先天二年癸丑岁,八月初三日,于国恩寺斋罢,谓诸徒众曰 :“汝等各依位坐,吾与汝别。”法海白言:“和尚留何教法, 令后代迷人得见佛性?”师言:“汝等谛听!后代迷人,若识众 生,即是佛性;若不识众生,万劫觅佛难逢。吾今教汝识自心众 生,见自心佛性。欲求见佛,但识众生;只为众生迷佛,非是佛 迷众生。自性若悟,众生是佛;自性若迷,佛是众生。自性平等 ,众生是佛;自性邪险,佛是众生。汝等心若险曲,即佛在众生 中;一念平直,即是众生成佛。我心自有佛,自佛是真佛。自若 无佛心,何处求真佛?汝等自心是佛,更莫狐疑!外无一物而能 建立,皆是本心生万种法。故经云:“心生种种法生,心灭种种 法灭。”吾今留一偈,与汝等别,名“自性真佛偈”。后代之人 ,识此偈意,自见本心,自成佛道。’
284
诸位菩萨!众生本身即是佛,若不识得众生,万劫也难以觅得自性 佛。因为佛不从外来,众生来迷佛,只恐不识不觉,觉得即菩提; 所以做众生、做佛也只在自己心性上一转之间,自性真佛则是永恒 存在人人自心中,而决对无有欠缺丝毫也。
285
经文:‘ 偈曰:“真如自性是真佛,邪见三毒是魔王;邪迷之时魔在舍, 正见之时佛在堂。性中邪见三毒生,即是魔王来住舍;正见自除 三毒心,魔变成佛真无假。法身报身及化身,三身本来是一身; 若向性中能自见,即是成佛菩提因。本从化身生净性,净性常在 化身中;性使化身行正道,当来圆满真无穷。淫性本是净性因, 除淫即是净性身,生中各自离五欲,见性刹那即是真。今生若遇 顿教门,忽遇自性见世尊。若欲修行觅作佛,不知何处拟求真? 若能心中自见真,有真即是成佛因;不见自性外觅佛,起心总是 大痴人。顿教法门今已留,救度世人须自修;报汝当来学道者, 不作此见大悠悠。’
286
诸位菩萨们!邪魔三毒,淫性,皆是自性所显的差别相,但差别 之中有真藏,故差别本是真如因。唯有在真如本性中,方能体悟 到一切相皆是虚妄,而在差别相中,方能见得自性真实体,所以 褝宗教人“不抹杀诸法差别相,而显真如佛性体”,“不断烦恼 而证自性菩提。”
287
诸位菩萨!学褝之人都明白“泥佛不渡水,木佛不渡火,金佛不 渡炉,真佛心头坐”的道理,了解的人很多,但是自己心性上 求证真如真佛者,少得可怜,忘却自己心头真佛。波波到处走, 茫茫身外求,纵然有所得,也只不过是“说说法语,口头褝,念 出机锋相对之公案”,究竟何曾有自心内证,见自本性呢?离了 自性佛,另觅求外佛,穷劫不得见性成佛。
288
经文:‘ 师说偈已:告曰:“汝等好住,吾灭度后,莫作世情悲泣雨泪! 受人吊问,身著孝服,非吾弟子!亦非正法!但识自本心,见自 本性,无动无静,无去无来,无是无非,无住无往。恐汝等心迷 ,不会吾意,今再嘱汝,令汝见性。吾灭度后,依此修行,如吾 在日。若违吾教,纵吾在世,亦无有益。”复说偈曰:“兀兀不 修善,腾腾不造恶,寂寂断见闻,荡荡心无著。”师说偈已,端 坐至三更勿谓门人曰:“吾行矣!”奄然迁化。于时异香满室, 白虹属地,林木变白,禽兽哀鸣。’
289
诸位菩萨!“兀兀不修善,腾腾不造恶,寂寂断见闻,荡荡心无 著。”这四句是形容自性的本态。自性本清净不动,圆满具足, 只要一旦豁然自悟自见,绝不依赖有为造作。只要能保任自性的 本态,随顺处于诸恶,而不染不断,随顺处于诸善而不伐不修, 犹如流水随山转一般,虽遇曲遇直,一点也不沾留。直见自性而 不假藉妄缘之力,亦复如是。
290
经文:‘ 十一月,广韶新三郡官僚,洎门人僧俗,争迎真身,莫决之。乃 焚香祷曰:“香烟指处,师所归焉!”时,香烟直贯曹溪。十一 月十三日,迁神龛并所传衣而回。次年七月二十五日出龛,弟 子方辩以香泥上之。门人忆念取首之记。遂先以铁叶漆布,固护 师颈入塔。忽然塔内白光出现,直上冲天,三日始散。韶州奏闻 ,奉敕立碑纪师道行。师.春秋七十有六,年二十四传衣,三十 九祝发。说法利生三十七载。得旨嗣法者四十三人,悟道超凡者 莫知其数。达摩所传信衣,中宗赐磨衲宝,及方辩塑师真相, 井道具等,主塔侍者尸之,永镇宝林道场。流传坛经,以显宗旨 。此皆兴隆三宝,普利群生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