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文章

·邢台北盆水龙泉寺 09-17
·邢台泰兴寺 09-17
·邢台观音寺 09-17
·邢台天宫寺 09-17
·邢台天元普贤寺 09-17
·邢台石佛寺 09-17
·邢台北和寺 09-17
·邢台法灵寺 09-17
·邢台宁晋县云台寺 09-17
·邢台普光寺 09-17

文库热门

·邢台北盆水龙泉寺 09-17
·邢台泰兴寺 09-17
·邢台观音寺 09-17
·邢台天宫寺 09-17
·邢台天元普贤寺 09-17
·邢台石佛寺 09-17
·邢台北和寺 09-17
·邢台法灵寺 09-17
·邢台宁晋县云台寺 09-17
·邢台普光寺 09-17

TOP

冥枢会要 【三卷】(二)
2017-08-09 13:07:27 来源:清净莲海佛学网 作者: 【 】 浏览:1653次 评论:0

冥枢会要卷下


黄龙庵主 (祖心) 集


【十板】


夫经论异说。悉是如来善权方便。知根知欲种种不同。略有三异。一谓随情。二随情智。三随智。随情说者情性不同说随情异。如毗婆沙明世第一法有无量种真际尚尒。况复余耶。如顺盲情种种示乳。盲闻异说而诤。白色岂即乳耶。众师不达此意。各执一闻。自起见诤。互相是非。信一不信一。浩浩乱哉。莫知孰是。若世三说及能破者有经文证。皆判是随情二谛意耶。无文证者悉是邪见。谓同彼外道非二谛摄也。随情智者。情谓二谛。二皆是俗。若悟谛理乃可为真。真则为一。如五百比丘各说身因。身因乃多。正理唯一。经云。世人心所见名为世谛。出世人心所见名第一义谛。如此说者即随情智二谛。随智者。圣人悟理。非但见真亦能了俗。如眼除瞙见色见空。又如入禅者。出观之时。身虚心豁。似轻云蔼空。已不同散心。何况悟真而不了俗。毗昙云。小云发障。大云发障。无漏逾深。世智转净。故经偈云。凡人行世间。不知世间相。如来行世间。明了世间相。此是随智二谛也。若解此三意。将寻经论。虽说种种於一一谛皆备三意也。

 

第六十八卷


【六板】


问。世间依想建立。有为之法皆虚俗谛从识施为。无体之门尽伪。且如圣教文句能诠乃广长舌相之所宣。妙观察智之所演。云何俱称不实咸是虚耶。荅。诸圣演教谈诠。是依世俗文字。所以佛告三乗学者。只令依义不依语。权藉教以明心。是以文字俱无自性。亦从识变。广百门论云。然诸世间随自心变。为有众字和合为名。复谓众名和合为句。谓此名句。能有所诠。能诠所诠。皆自心变。诸心所变。情有理无。圣者於中。如实知见。云何知见。谓彼法皆是愚夫虚妄识心分别所作。假而非实俗有真无。随顺世间。权说为有。

 

【八板】


西域记第七云。昔有隐士结庐并迹。愽习伎艺。究极神理。能使瓦砾成宝。人畜变形。但未能驭风云陪仙驾。阅图考古更求仙法。遂得求仙方云。将欲求仙当筑坛场。命一烈士按长劒立坛隅。并息绝言。自昬达署。求仙者坛中而坐。按长劒颂神呪。収视返听。达署登仙。既得此方。数年之间求烈士不得。後遇一人先为人佣力艰辛五载。一且违失遂被笞辱。又无所得悲号巡路。隐士见命数加优赠。烈士欲求报効。隐士曰。我弥历多年幸而遇会。奇皃应图。非有他故。愿一且不语耳。烈士曰。死尚不辞。何况不语。於是隐士立坛受仙。依事行之。日暮之後各思其事。隐者诵呪。烈士按劒。俟将晓矣。烈士忽然大叫。时空中火下烟焰云蒸。隐士疾引此人入池避难。问曰。诫子无声何乃惊叫。烈士曰。受命之後至夜昏然若梦。见昔所事主人躬来至傍。感厚恩而不语。被打振怒而见致害。遂要托生南印土大婆罗门家。受生乃至出胎苦厄。被受荷恩不语。洎乎受冠生子。每念前恩而不语。阖家亲戚咸见恠矣。年过六十而有一子。其妻谓曰。汝若不语我杀汝子。我自怀念今已隔生。唯有一子。宁忍令煞。因止其妻。遂发此言。隐士曰。我之过也。被魔所挠。烈士感激其事忿恚而死。故知睡梦与觉。所见唯心。延促之时。不离一念。

 

【九板】


远近世界。佛及众生。三世一切事物。莫不於一念中现。何以故。一切事法依心而现。念既无碍。法亦随融。是故一念即见三世事物显然。所以经偈云。一念普观无量劫。无去无来亦无住。如是了知三世事。超诸方便成十力。又云。始从一念成终劫。悉从众生心想生。一切刹海劫无边。以一方便皆清净。

 

第六十九卷


【三板】


问。何因界唯十八。荅。杂集论云。由身具等能持过现六行受用性故。身者。谓眼等六根。具者谓色等六境。过现六行受用者。谓六识能持者谓六根六境能持六识所依所缘故。过现六识能持受用者。不舍自相故。当知十八以能持义故说名界。

 

【九板】


十八界中。皆因意识建立根本。立处尚空。所生枝末何有。既无处所可得。又无界分可慿事诳理虚。情危执劣恶见之根株尽拔妄识之巢宂齐倾。独朗真心。圎周法界。

 

【十一板】


楞严经云。性火真空者。古释云。性是本觉性。火是本觉火。皆是众生心变。如第六识心热遍身即狭。若第八识中变起即遍同法界。悟法界性皆是我心中所变之火。

 

【十五板】


其妄最初。因自心动有风。因执有金。因爱有水。因求有火。皆是自心变起四大。还自分别结业受生。故非他累觉明为咎者。由强觉了本体明为咎。则无知觉明。有知明觉。如人见不净便生猒心由分别故。以猪狗见便生净想。皆由强觉无明。但无分别妄见。唯见法性净土。

 

第七十卷


【四板】


问。世间无有一法不从缘生。具几因缘能生万法。荅。曾无心外法。能与心为缘。但是自心生。还与心为相。义海云。明缘起者。如见尘时。此尘是自心现。由自心现即与自心为缘。由缘现前心法方起。故名为缘起法也。经云。诸法从缘起。无缘即不起。乃至则知尘体空无所有。今悟缘非缘。起无不妙。但缘起体寂。起恒不起。达体随缘不起恒起。如是见者名实知见。何谓实知见。若见缘而不见体。即是常见若见体而不见缘。即是断见。今从因缘而见性。则不落常。於真性中而缘起则不堕断见。名实知见。所以广辩因缘行相者。谓因事而显理令理不孤。因理而成事令事融即然。

 

第七十一卷


【十板】


若起一念善。如将甜种子下於肥田内。或生一念恶。似植苦种子下向瘦田中。以水土因缘时节际会。则抽芽布叶次第而生。华发果成积渐而熟。此染净种子异熟亦然。若作善因下人天之乐种。或兴恶行生四趣之苦田。靡起善恶因。终无苦乐报。不下麄好种。岂有华果生。故知因果相酬。唯识变定。如镜现像。似影随形。无有影而不随形。无有镜而不现像。斯则无有作而不受报。无有果而不酬因。法尒如然。世所共悉。唯有不作者业果定难覊。但了一心宗。诸缘皆[去*页]息。是以了唯识理无所用心。终不妄兴三界业果以唯识变定故。惧业之人方能信受。如前定录云。昔晋韩公滉之在中书也。甞召一吏不时而至。怒将鞭之。吏曰。某别有所属。不得遽至。晋公曰。宰相之吏更属何人。吏曰。某不幸兼属隂官。晋公以为不诚。怒曰。既属隂司有何所主。吏曰。某所主三品已上食料。晋公曰。若然某明曰当以何食。吏曰。此虽细事不可显言。乞疏於纸。过後为验。乃如之。而系其吏。明旦遽有诏命。既对。适遇太官进食餻糜一噐。上以其半赐晋公。晋公食之羙。又以赐之。既退而腹胀归于私弟召医视之曰。食物所壅。冝服少橘皮汤。至夜可饮浆水。明旦疾愈。思前吏言召之。视其书云。明晨相公只食一飣半餻糜橘皮汤一椀浆水一瓯。则皆如其言。公固复问人间之食皆有籍耶。荅曰。三品已上日支。五品已上有权者旬支。无则月支。凡六品至一命皆季支。其不食禄者年支耳。故知饮啄有分丰俭无差。所谓玉食锦袍。鹑衣藜藿。席门金屋。千驷一瓢。皆因最初一念而造。心迹才现。果报难逃。以过去善恶为因。现今苦乐为果。丝毫匪滥。孰能免之。犹响之应声。影之随形。此必然之理也。唯除悟道定力所排。若处幻世之中。焉有能脱之者。

 

第七十二卷


【七板】


问。般若无相不受一尘。云何广辩四缘及诸因果。荅。夫佛道正法。皆从缘生。故云心法四缘生。色法二缘起。若执不从缘生者。皆非正法。悉属外道。自然邪见。且心之一法。若无第一因缘者。无有亲生现行果之义。则诸法不成立。若无第二等无闲缘者。则无开导引後生义。无有相续全成间断。若无第三所缘缘者。则心无所虑处。不能牵心用。心无所托。乃心境俱成断灭。若无第四增上缘者。虽具前三缘。若无增上即成障碍。法亦不生。四缘具足。方成心法。若能明了世间因缘所生之法。方乃见无生之旨。以即生法达无生故。且生法尚不知正因。云何能了无生妙理。

 

第七十三卷


【一板】


问。一切世间因果相酬。生死不绝。於诸识中何识为主。荅。生灭因缘最初依阿頼耶识为体。以意识为用。如是三世因果流转不绝。功在意识。以是义故意名相续识。

 

【三板】


问。生灭因缘。别以何为因。以何为缘。而得生起。荅。古师释云。生灭因缘体相有二。阿頼耶心体不守自性变作诸法是生灭因。根本无明熏动心体是生灭缘。又复无明住地诸染根本起诸生灭故说为因。六尘境界能动七识波浪生灭是生灭缘。依此二义以显因缘诸生灭相聚集而生。故名众生而无别体。唯依心体。故言依心。即是阿頼耶自心相也。

 

【四板】


问。生灭门中。有漏位内。约教所论有几种生死。荅。略有二种。一分段。二变易。识论云。一分段生死。谓诸有漏善不善业。由烦恼障缘助势力所感三界麄异熟果身命短长。随因缘力有定剂限故名分段。二不思议变易生死。谓诸无漏有分别业。由所知障缘。助势力所感殊胜细异熟果。由悲愿力改转身命无定剂限故名变易。无漏定愿正所资感妙用难恻名不思议。或名意生身。随意愿成故如契经说如取为缘。有漏业因续後有者而生三有如是无明习地为缘。无漏业因有阿罗汉独觉已得自在菩[萨-产+(辛/工)]三种意生身。亦名变化身。无漏定力转令异本如变化故。

 

【八板】


若未触途成观谛了自心。皆对境生疑执有前法。一切生死尽是疑情。但了唯心自然无咎。若疑虵得病岂有实境居怀。犹悬砂止饥。但是自心想起。

 

【九板】


问。生死之法是有是无。荅曰。非有非无何者。若言是有。一身内外地、水、火、风各各性空。未曾聚散。所以无生之生可说为生。无灭之灭可说为灭。如庵提遮女师子吼了义经云。若能明知地、水、火、风四缘毕竟未曾自得。有所和合而能随其所冝。有所说者是为生义。乃至若能明知地、水、火、风毕竟不自得。有所散坏而能随其所冝。有所说者是为死义。若言是无。以染净真如不守自性不觉随缘起幻生灭。故云。法身流转五道号曰众生。如上所明凡圣二种生死。湏知生死中道方离断常。是以生之无生真性湛然。无生之生业果宛然。真性湛然不可执常。业果宛然不可执断。又复诸佛出世尚如空华乱生乱灭。况众生颠倒生死。但如妄梦如狂醉。岂是实耶。

 

第七十四卷


【三板】


般若灯论偈云。生死有际不。佛言毕竟无此生死无际。前後不可得。如般若经云。复次极勇猛如涅盘无际。一切法亦无际。何者。生死以涅盘为际。涅盘以生死为际。既不得生死亦不得涅盘。生死涅盘既不可得。则一切法悉无际。如是但了本觉一心。念念契圆常之道。若逐无明散意。尘尘成生死之轮。得失在人。法无邪正。取舍任己。道绝昇沉。但自内观。蹑普门而顿入。唯当正眼。履一道以圎成。

 

【四板】


经偈云。非空非海中。非入山石间。无有地方所。脱之不受业唯除不作则无果。得道则业亡。如气歔旃陁罗造恶业而得生天。鸯掘魔罗作逆罪而得解脱果。是知受身已来无有不作业者。设今生不作过去曾为。但悟此宗无不解脱。

 

【九板】


问。於中有身。处中有住。及欲趣生时行相如何。荅。准二十四不相应行中有势速一法。於势速中有士用势速。古释云。士用势速者。如中有身往当受生处迅疾名士用势速。所言中者对前後以得名。有则有其情识身。为此五趣有情身。在死有後生有前两形中间故名中有。亦以异熟五蕴为体。为同本有身。是业招故。其中有身便如当生本有身。形状如人。中有似於人等。五趣亦尒。但如五六岁等孩儿大。其形量虽小。然诸根猛利如本有身。能作诸事业。於父母起颠倒想而生爱恶。此中有身唯同类及净天眼者见。於中有中唯食香气。在中有住时。其不善不恶中容性者。在中有位极遟受生不过四十九日。剂此无有缘不会者。

 

第七十五卷


【五板】


显识经云。佛告贤护识之自性遍入诸处。不为诸处之所染污。六根六境五烦恼荫。识遍止之不为其染。由此而显识之事用。贤护。如木机关系执一所。作种种业。或行走腾跃。或跳踯戏舞。於意云何。机关所作是谁之力。贤护白佛言。智慧狭浅非所能了。佛告贤护。当知皆是作业之力。作业无形但智运耳。如是身之机关以识之力作诸事业。仙通乾闼婆龙神人天阿修罗等种种趣业。咸悉依之。识能生身。如工作机关识无形质普持法界。智力具足乃至能知宿命之事。

 

【七板】


问。外之境色因识分别故名唯识。只如梦中无境唯识。云何梦中识见种种。荅。显识经云。佛言贤护。色有二种。一内二外。内谓眼识。眼则为外。乃至身识为内。身则为外。贤护。如生盲人梦见羙色手足面目形容姝丽。便於梦中生大爱恱。及睡觉已冥无所见。乃至此生盲人未曾见物。云何梦中而能见色。贤护白佛言。惟愿开示。佛告贤护。梦中见者名内眼。所是慧分别。非肉眼见。其肉眼所以念力故盲者梦中须?而现。复以念力觉而忆之。识之内色亦复如是。故於所见唯识闻齅甞触亦然。见有境界但是念慧分别。若离念慧分别。决定无有前尘毫末之相。

 

【八板】


显识经云。大药白佛言。云何识离於身。便速受身。识舍故身。新身未受。当尒之时。识作何相。佛言大药。如有丈夫长臂勇徤。着坚甲胄。马疾如风。乗以入阵。干戈既交。心乱坠马。武艺劲捷。还即跳上识。弃於身速即受身亦复如是。又如怯人见敌怖惧乗马退走。识资善业见天父母同座而座。速托生彼。亦复如是。大药。如汝所问识弃故身。新身未受当尒之时。识作何相。大药。譬如人影现於水中无质可取。手足面目及诸形状与人不异。体质事业影中皆无。无冷无热及与诸触。亦无疲乏肉段诸大。无言苦乐之声。识弃故身。新身未受相亦复如是。

 

【九板】


般若灯论云。言从死有相续至生有时。如授经如传灯。如行印如镜像现。如空声响。如水中日月影。如种子生芽。如人见酸口中生涎。如是後荫相续起时。无有中荫往来传此向彼。是故智者应如是解。故知识托业现境逐心生。刃利刀山谁人锻链。华含德水非彼开敷。辨果知因见末识本。故云心能作佛。心作众生。心作天堂。心作地狱。心异则千差竞起。心平则法界坦然。心凡则三毒萦緾。心圣则六通自在。心空则一道清净。心有则万境纵撗。如谷应声语雄而响厉。似镜鉴像形曲而影凹。以知万行由心一切在我。内虚外终不实。外细内终不麄。善因终值善缘。恶行难逃恶境。蹈云霞而饮甘露非他所授。卧烟焰而噉脓血皆自能为。非天之所生。非地之所出。只在最初一念致此昇沈。欲外安和。但内宁静。心虚境寂念起法生。水浊波昬潭清月朗。修行之要靡出於斯可谓众妙之门。群灵之府。昇降之本。祸福之原。但正自心。何疑别境。

 

第七十六卷


【一板】


夫论一期真妄生死约事而言还有终始不。荅。第一义中尚无生死。何有始终。顺世谛门中。随众生见而妄说生死。如古德云。真妄相循。难穷初後者。释云。若言先妄後真。真则有始。若谓先真後妄。妄由何生。若妄依真起。真亦非真。若妄体即真。则妄亦无始。为破始起立无始言。始既不存。终从何立。无始无终。岂有中间。

 

【三板】


华严经云。佛子菩[萨-产+(辛/工)]有十种魔。何等为十。所谓蕴魔生诸取故。烦恼魔恒杂染故。业魔能障碍故。心魔起高慢故。死魔舍生处故。天魔自娇纵故。善根魔恒执取故。三昧魔久躭味故。善知识魔起着心故。菩提法智魔不愿舍离故。是为十。菩[萨-产+(辛/工)]摩诃[萨-产+(辛/工)]应作方便速求远离。疏释云。一蕴魔者。身为道噐体与佛同。岂即是魔。蕴魔之名。特由取着。下九例尒。

 

【五板】


今且观心王置於心所。则一念心。十界三科如丈。一界五蕴如尺。唯在识心如寸。若达心具一切法已。方能度入一切色心。如一一尺无非是寸。及一一丈无非是尺。是故丈尺全体是寸。故知若真谛。若俗谛。若有为。若无为。一刹。一尘。无非心矣。今宗镜撮其枢要。盖为斯焉。


分段生死从正使有即是凡夫变易生死从习气生即是二乗。虽断正使不断习气。於中有二。一烦恼习气。二业习气。一烦恼习气者。如难陀有欲习。往昔数生身为国王习近五欲故。舎利弗有瞋习。往昔数生曾受蝎身。毕陵伽婆蹉有慢习。往昔数生身是大婆罗门愽学多才我慢轻物。乃至盘特比丘有痴余习等。二业习气者。如牛呞比丘往昔是牛身。林间奔走触着遗弃故破袈裟。以是因缘虽获道果。以业习故使之然也。又如迦叶闻琴起舞。阿难常好歌吟。俱以往昔曾为乐人。以业习之余故。若烦恼余习是变易缘。有业余习是变易因。感变易生死即是果报。此二乗人未得如来一心三点涅盘。於无学位虽见修惑尽。所有无知皆是无明之余习。亦名无明住地。亦名所知之障。亦名尘沙无知。又菩[萨-产+(辛/工)]约化门有十种习气。


华严经离世间品云。佛子菩[萨-产+(辛/工)]摩诃[萨-产+(辛/工)]有十种习气。何等为十。所谓菩提心习气。善根习气。教化众生习气。见佛习气。於清净世界受生习气。行习气。愿习气。波罗蜜习气。思惟平等法习气。种种境界差别习气。是为十。若诸菩[萨-产+(辛/工)]安住此法。则永离一切烦恼习气。得如来大智习气非习气智。故知染净二业昇沉两门。皆从熏习而生。不是无因而得。应须勤修白业。净法时熏。念念功夫。自成妙果。所以一一众生八识藏中各具十法界种子。本自具足非从新生。虽常内熏须假外缘熏发。若闻十恶熏发三涂种子。若闻戒善熏发人天种子。若闻谛缘熏发二乗种子。若闻六度熏发菩[萨-产+(辛/工)]种子。若闻一乗熏发诸佛种子。各随习熟浓厚处先发。如今多习三涂种子。人天尚少。岂况佛乗。然地狱现行时佛种子亦不没。只是转更賖远。如今既在人天直须努力。常亲知识乐听一乗。内外资熏。一生取办。故佛诫罗睺罗颂云。十方无量诸众生。念念已证善誓果。彼既丈夫我亦尒。何得自轻而退屈。

 

【十板】


法华经偈云。更以异方便。助显第一义。又云。唯此一事实。即是无作一实谛也。以真如之性是自心之实。名一实谛。念念圎成。更何所作。名无作四谛。所以八千声闻於法华会上。见如来性如秋収冬藏更无所作。以达本故。法尒如斯。若未见性人不可安然拱手。俲无作无修。直须水到渠成。自然任运。故又但了一心自然无作。非是强为。故云荫入皆如。无苦可舍。无明尘劳即是菩提。无习可断。边邪皆中正。无道可修。生死即涅盘。无灭可证。无苦无集故无世间。无道无灭故无出世间。纯一实相。实相外更无别法。

 

第七十七卷


【五板】


问。一念无明心起十二有支。为自生他生共生无因生。荅。缘起甚深。非四句能测。了则一心冥寂。迷则六道轮回。非妄非真不常不断。若云是妄妄不可得。若云是真复能流转。若云是断相续恒生。若云是常念念起灭。所以从心生故生无能生。无有定性。

 

【六板】


问。万境无明与一心法性。为是一为是二。若是一不合分染净二名。若是二云何教中说无明即法性。荅。体一是真。名二是假。名因情立。真以智明。情智自分。真原不动。不可定同不坏世谛故。不可定异不失真谛故。涅盘经云。明与无明愚人为二。智者了达其性无二。无二之性。即是实性。

 

【六板】


问。三界初因四生元始。莫穷本末罔辩根由。庄老指之为自然。周孔詺之为混沌。最初起处如何指南。荅。欲知有情身土真实端由无先我心更无余法。谓心法刹那自类相续无始时界展转流来。不断不常慿缘慿对。非气非禀唯识唯心。肈论钞云。老子云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若佛教意则以如来藏性转变为识藏从识藏变出根身噐世间一切种子。推其化本即以如来藏性为物始也。无生无始物之性也。生始不能动於性。即法性也。

 

【八板】


经论有二种觉。一性觉。二本觉。又有二种般若。一本觉般若。二始觉般若。又有二种心。一自性清净心。二离垢清净心。又有二种真如。一在缠真如。二出缠真如。此四种名随义异。体即常同。今一切众生只具性觉清净本觉自性清净心在缠真如等。於清净本然中妄忽生於山河大地。以在缠未离障故。未得出缠真如等。若十方诸佛二觉俱圎。已具出缠真如等。无有妄想尘劳。永合清净本然。则不更生山河大地诸有为相等。

 

【十板】


佛证真际实不见明。若见於明即是所明。既立所明便有能觉。但除能所之明方称妙明。此妙之明是不明之明。不同所明因明起照。故般若无知论云。难曰圣智之无。惑智之无。俱无生灭。何以异之耶。荅。圣智之无者。无知惑智之无者。知无其无虽同。所以无者异也。何者。夫圣心虚静无知可无。可曰无知。非谓知无。惑智有知故有知可无。可谓知无。非曰无知也。

 

第七十八卷


【一板】


夫言一觉一切觉。云何教中分其多种。荅。觉体是一。随用分多。用有浅深。觉无前後。如璎珞经云。妙觉方称照寂等觉照寂。又觉有三义。一觉察如睡梦觉。亦如人觉贼。贼无能为妄。即贼也。二觉照即照理事也。亦如莲华开。照见自心一真法界恒沙性德。如其胜义觉诸法故。三妙觉即上二觉离觉所觉故为妙耳。非更别觉。故经云。无有佛涅盘。远离觉所觉。又觉性无觉即根本智。觉相历然即後得智。

 

【二板】


有情无情究其初原。皆不出一心本际。如法性论云。问本际可得闻乎。荅。理妙难观。故有不知之说。旨微罕见。故发幢英之问。有天名曰幢英。问文殊师利。所言本际为何谓乎。文殊师利荅曰。众生之原名曰本际。又问众生之原为何谓乎。荅生死之本为众生原。又问於彼何谓为生死本。荅曰。虚空之本为生死原。幢英於是抱玄音而辍问。始悟不住之本。若然则因缘之始可闻而不可明。可存而不可论问。虚空有本乎。荅。无问。若无有本何故云虚空之本为生死原。荅。此犹本际之本耳。则於虚空无本为众本之宗。化表无化为万化之府矣。

 

【三板】


问。内外唯识。心境皆空。云何教中又立外相。荅。因了相空方谈唯识。若执有相。唯识义不成。若执无相。则真空理不显。以无相即相方达真空。相即无相始明唯识。

 

【四板】


摄论云。如观行人定中。所见色相境界。识所显现。定无境界。此青等色相是定境。非所忆持识。忆持识有染污。此起现前所见分明清净。则唯识之旨於此弥彰。如依镜面但有自靣无有别影。何以故。诸法和合道理难可思议。不可见法而令得见。定心亦尒。定心有二分。一分似识。一分似尘。此二种实唯是识。若忆持识是过去色。此定中色。若在散心五识可言缘现在外尘起。若散意识缘过去尘起。若在观中必不得缘外色为境。色在现前又非缘过去境。当知定心所缘色即见自心。不见别境。以定中色比定外色。应知亦无别境。是知一心即万法。万法即一心。何者。以一心不动。举体为万法故。

 

【五板】


问。既称唯有识。何得立色名。荅。一切名皆是客义。名中无法。法中无名。名不当法。法不当名。经云。是自性无生无灭无染无净。此色无所有为通相。若有生即有染。若有灭即有净。由无此四义故色无别相。

 

【六板】


问。论唯有内心。实无外境者。如修十善业受天堂乐。作五逆罪受地狱苦。昇忉利则五欲恱目。堕泥黎则万苦攒身。恱目有灵凤翔鸾作欢乐之事。攒身有铁蛇铜狗为逼恼之殃。明知非但内心。实有外境。荅。天堂地狱苦乐之相皆是自心果报业影。既以自心所作为因。还以自心所受为果。故经云。未有自作他受。今且约地狱界受苦以证唯心。十法界中例皆如是。识论问云何名为四大转变。彼四大种种转变动手脚等。及口言说令受罪人生於惊怖。如有两羊从两边来共杀害彼。地狱众生。见有诸山或来或去刹害众生。以是义故。不得说言唯有内心无外境界。荅曰。偈言。若依众生业。四大如是变。何故不依业。心如是转变。汝向言彼罪人业外四大等如是转变。何故不言依彼众生罪业力故内自心识如是转变。又偈言。业熏於异法。果云何异处。善恶熏於心。何故离心说。故偈言业熏於异法果云何异处者。此以何义。彼地狱中受苦众生所有罪业依本心作。还在心中不离於心。以是义故。恶业熏心还应心中受苦果报。何以故。以善恶业熏於心识。不熏彼外四大等。以四大中无所熏事。云何虚妄分别说言四大转变。於四大中受苦果报。是故偈言善恶熏於心。何故离心说。

 

【九板】


问。地狱既是非情云何动作。荅。是有情不思议业力所感。令受罪众生自见有如是事。如成劫风。虽是无情亦能成劫。如磁毛石岂有识想令铁转移。设使众生轮回六趣。善恶昇沉。实无主宰。人法俱空。所以先德云。往复无际。动静一原。含众妙而有余。超言思而逈出者。其唯法界乎。


问。凡所施为皆是自心者。云何杀生而得杀罪也。荅曰。皆是依於自心分别。强执善恶之因。妄受苦乐之果。若究三轮之体。能杀所杀本空。

 

【十一板】


问。经中所云。一切法如梦。以证唯心者。云何梦中事虚。窹中事实。果报不等。法喻不齐。云何引证。荅。所伸譬况。皆为不信之人假此发明。所以智不难喻。但求见道证会自心。何用检方便之诠。执圎常之理。此梦喻一法证验最亲。识论荅外难云。汝言梦中所见饮食饥饱刀杖毒药如是等事皆悉无用。窹时所见如是等事皆悉有用。此义不然。颂云。如梦中无女。动身失不净。如梦交会漏失不净。众生如是无始世来。虚妄受用色香味等外诸境界皆亦如是。实无而成。又问若梦中无境。窹亦尒者。何故梦中窹中行善恶法。受与不受果报不等。荅。唯有内心无外境界。以梦窹心差别不同。是故不依外境成就善不善业。是以在梦位心由睡眠坏势力羸劣。心弱不能成善恶业。觉心不尒故所造行当受异熟胜劣不同非由外境。设觉中所受苦乐实果报。亦无作者受者。悉如幻梦。

 

第七十九卷


【一板】


夫心外无法。法外无心。如是了知则真善知识。一心妙理圎证无疑。何故闻外善恶知识而生听受。荅。皆是增上因缘和合虚妄分别而成。彼此情生无有真实。识论问云。何故遇善知识闻说善法。值恶知识闻说恶法。若无一切外境者。彼云何说。若不说者云何得闻。若不闻者此云何成。偈荅。带共增上因。彼此缘心合。以一切众生虚妄分别思惟。忆念彼说我闻而实无有彼前境界。是以若执内外则心境对治。尚未入於信门。何乃称於听法。

 

【三板】


问。若约见闻外境。则色不至眼。眼不至色。可谓唯心无相可得。只如饮噉之时根境相入。若言无相不可以心吃心。荅。六根六境虽则离合不同。皆唯识变。味性本空若非是识谁知醎淡。古师云。只吃相分本质自在。问。如吃了质亦亡如何。荅。能随既亡所随亦灭。如二十人共一株树。一人伐之十九人所随亦灭。又唯识义镜释云。共果同在一处不相障碍者。问。且如一树有情共变。而一有情伐用之时。为用自变为兼用他。若唯自者余人变者应存不亡。树何不见。若亦用他何名唯识。荅。有云树等既是共相种生。皆相随顺。互相增益。彼一有情自所变者所缘亲用。他所变者与自所变为增上缘亦踈缘用一切相望。自为所顺。他为能顺。由所顺无能顺亦灭。由斯树丧唯识亦成。问。何以得知互相增益。荅。对法论云。有情共业为增上缘。

 

【六板】


大乗本生心地观经云。尒时佛告弥勒菩[萨-产+(辛/工)]摩诃[萨-产+(辛/工)]言。汝善男子当修学者。但有一德是人应住阿兰若处求无上道。云何为一。谓观一切烦恼根原即是自心。了达此法。堪能住止阿兰若处。

 

【七板】


问。内外唯心是平等理。云何身土不同。内身有觉外境无知。荅。世界身土法尒如然。不可执一执异自生情见。若言法尒者即法如是。或云法性者。若是法性即以本识如来藏身为所依持。恒[去*页]变起外诸噐界。不出此二。一法应如是。二藏识变起。又众生业力。亦菩[萨-产+(辛/工)]万行为因等。所现世界皆是藏识相分。相分之中半为外噐而不执受。半为内身执为自性生觉受故。如来藏识何缘如此。法如是故。行业引故。上虽分执受不执受二义俱无自性。全以佛法界如如一真心为体。当知依即正。正即依。不出一心真性矣。

 

【八板】


问。世人多执有情动作有识。无情不动作无识且如葵藿向日而转。芭蕉闻雷而生。橘得屍而敷荣。铁因石而移动。又如麴发酒醋火??山林。此等皆是无情。云何动作。荅。有情无情各有二义。若有情生死。一是众生业力所为。二是法界性自然生。若无情转动。一是异法性自尒。二是法作。故知法法无心尘尘本寂。寂而常用用而常寂。法无心而随缘成坏。人无心而诸行迁流。如芭蕉闻雷。葵藿向日。无明不取诸行。诸行不吸识心。则法法不相到。法法不相知。法法不相待。法法不相借。皆性自尒故。法法如是故。是以金刚三昧经云。心不生境。境不生心。何以故。凡所见境。唯所见心。即不相到也。华严经颂云。诸法无作用。亦无有体性。是故彼一切。各各不相知。即不相知也。维摩经云。一切法生灭不住如幻如电。诸法不相待。乃至一念不住。即不相待也。宝藏论云。火不待日而热。风不待月而凉。坚石处水天皷游光明暗自尒。乾湿同方。物尚不相借。岂况道乎。即不相借也。如火以热为性。风以凉为性。岂假藉他缘乎。天皷者日也。常游光照四天下。日出即明。日没即暗。皆是法尒非关造作。坚石处水者。石虽处水。水不入石。虽同一处。石自乾而水自湿。故知法法标宗。尘尘绝待。则非因缘。亦非自然矣。

 

【十板】


华严经颂云。世间种种法。一切皆如幻。若能如是知。其心无所动。诸业从心生。故说心如幻。若离此分别。普灭诸有趣。譬如工幻师。普现诸色像。徒令众贪乐。毕竟无所得。世间亦如是。一切皆如幻。无性亦无生。示现有种种。度脱诸众生。令知法如幻。众生不异幻。了幻无众生。众生及国土。三世所有法。如是悉无余。一切皆如幻。幻作男女形。及象马牛羊。屋宅泉池类。园林华果等。幻物无觉知。亦无有住处。毕竟寂灭相。但随分别现。菩[萨-产+(辛/工)]能如是。普见诸世间。有无一切法。了达悉如幻。众生及国土。种种业所造。入於如幻际。於彼无依着。如是得善巧。寂灭无戱论。住於无碍地。普现大威力。

 

【十三板】


即有之空。方为具德之空。即空之有。方为具德之有。又尽有之空。尽空之有。方为具德。又四句齐照成觧境故。四句齐泯。成行境故。皆言忘虑绝方为具德耳。所以昔人云。巫山台上托云雨以去来。舒姑水侧寄泉流而还往。故知聚沫之身非有。如幻之心本空。岂有欲情而成实事。

 

【十四板】


问。一切法如幻。云何有垢净能所对治。荅。只为如幻故垢净不定。由心回转凡圣法生。故思益经云。垢法说净。见垢实性故。净法说垢。贪着净相故。又庄严经论云。问。若诸法同如幻。以何义故一为能治。一为所治。偈荅云。譬如强幻王。令余幻王退。如是清净法。能令染法尽。

 

第八十卷


【二板】


问。若一切法皆空如化。何以故有种种说法别异。荅曰。如佛所化及余人所化。虽不实而有种种形相别异。梦中所见种种亦如是。人见梦中好恶事有生喜者。有生怖者。如镜中像虽无实事而随本形像有好丑。诸法亦如是。虽空而各各有因缘。如佛此中说。於是化法中。有声闻变化。有辟支佛变化。有菩[萨-产+(辛/工)]变化。有佛变化。有烦恼变化。有业变化。又云。如化者化主无定物。但以心生便有。所作皆无有实。人身亦如是。本无所因。但从先世心生。今世心身。皆无有实。以是故。诸法如幻化。


问。凡有相法皆从变化。心无形相云何化现。荅。心本是化理不思议。从心现心如化起化。佛地论云。心化唯二。一自身相应。谓自心上化现种种心及心法影像差别。二他身相应。谓令他心亦现种种心及心法影像差别。此并相分似见分现有义。定力能令自心解非分法名化自心。加被有情令愚昧者解深细法。令失念者得正忆念。名化他心。

 

【七板】


经云。三世佛种以无性为性。一切处随了无性即为佛性。不以有性故有。不以无情故无。今独言有情者。遍世劝人为噐常於一毛一尘之处。明见一切理事无非如来性。是开如来性起功德名为佛性。是知六道四生。山河大地。情与非情。皆同一性。如世尊最後垂示应尽还原品三告之文。经云。尒时世尊。如是逆顺入诸禅已。普告大众。我以甚深般若遍观三界一切六道。诸山大海大地含生。如是三界根本性离。毕竟寂灭同虚空相。无名无识。永断诸有本来平等。无高下想。无见无闻。无觉无知。不可系缚。不可解脱。无众生。无寿命。不生不起。不尽不灭。非世间非非世间。涅盘生死皆不可得。二际平等。诸法如故。

 

【十一板】


佛说佛性生五种功德。一起正勤心。二生?敬事。三生般若。四生闍那。五主大悲。由五功德能飜五失。由正勤故飜下劣心。由恭敬故翻轻慢意。由般若故翻妄想执。由生闍那俗智能显实智。及诸功德故翻谤真法。由大悲心慈念平等故翻我执。乃至由般若故不舍涅盘。由大悲故不舍生死。由般若故成就佛法。由大悲故成就众生。是以若了一切众生皆有佛性。自然不谤不慢。无失无违。何者。以众生妙故。皆不可思议故。

 

【十二板】


慧眼所见无法可见。故名为见者。见法空故。名为慧眼。非独慧眼能见。五眼俱现。如是五眼照如千日。十方之中无[皮-(〡/又)+(王/匆)]不见。於一眼处地平如掌无诸秽恶。若有可见即是生盲。何以故。无所有故。当知无空。色空俱遣。

 

【十三板】


问。佛眼者。皆是圎修圎证方具。十住菩[萨-产+(辛/工)]尚未分明。云何无明烦恼凡夫尚未得天眼。云何得同佛眼。荅。如来五眼众生悉具。非待证圣方有。涅盘经云。若学大乗人。虽是肉眼而明佛眼。二乗虽具天眼不明佛眼。又云见如来性者。虽有烦恼如无烦恼。若实明宗见性。即肉眼而明佛眼。以智照为眼故。台教约五品。初位中以凡夫心同佛所知。用所生眼齐如来见。若论明昧浅深即落修证。今直论见性。即无前後。

 

第八十一卷


【四板】


经云。虽赞发菩提心而知心性即是菩提。虽赞大乗经而知一切诸法皆是大相。虽说菩[萨-产+(辛/工)]道而不分别阿罗汉辟支佛诸佛。摩诃衍论释云。若真若伪唯自妄心现量境界无有其实。无所着故。又若真若伪皆一真如。皆一法身。无有别异。不断除故。是以但了一心不忘正念。一切境界自然消灭。可谓应念断除岂劳功行。此乃西来的旨。诸佛正宗。圆信圆修不同权渐。直下得力如师子就人。一搥便成犹王之宝噐。可谓等赐高广大车。悉与如来平等灭度。岂同贫所乐法。下劣之乗者哉。

 

【六板】


思惟彼我。哽痛自他。即起大悲。兴两誓愿。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边誓愿断。虽知众生如虚空誓度如虚空之众生。虽知烦恼无所有誓断无所有之烦恼。虽知众生数甚多而度多多之众生。虽知烦恼无边底而断无底之烦恼。虽知众生如如佛如而度如佛如之众生。虽知烦恼如实相而断如实相之烦恼。何者。若但拔苦因拔苦果此誓杂毒。故湏观空。若偏观空。则不见众生可度是名着空者。诸佛所不化。若偏见众生可度。即堕爱见大悲非解脱道。今则非毒非伪。故名为真。非空边非有边。故名为正。

 

【八板】


楞严三昧经。问诸佛法中有合散耶。荅曰。凡法尚无合散。况佛法耶。云何修习。若见凡法佛法不二是名修习。是以了一心成现之门。则无修而修。达万法具足之体。乃不习而习。出入无际心境一如。即於一切差别法中。念念入念念起。


问。一心旨趣盖是惣门。法义难明广须开演。如何是法。如何是义。荅。法本无差随义有别。从法生义差别难明。因义显法。一心易了。

 

第八十二卷


【五板】


普贤品明一障一切障经云。以普贤眼见一切众生皆已究竟矣。故知但了真心。无惑可断。设有余习。还以一心佛知见而治之。不入此宗。皆成权渐。以此忏罪。何罪不消。除三毒根。如翻大地。以此发行。何行不成。彻十地源。似穷海底。游行奋迅犹师子之王。自在翱翔。若金翅之鸟。

 

【八板】


居一切时不起妄念者。念虽即空不可故起。或串习而生。或接续而起。或觉前念非别生後念改悔。惣皆是病。但一坐之时内外心不生。即是真如定。设有异境[去/(冗-几+牛)]生唯明正念。正念者。即一心本法。心境俱虚。了无所得。於诸妄心亦不息灭者。即推初念不见起处。何须断灭。不见起处是名真灭。住妄想境不加了知者。妄想内外诸境皆空。何须强生分别。则不取不舍妙定相应。於无了知不辨真实者。亦不住无分别非实非虚心无所寄。则得本之正宗。还原之妙性矣。

 

【九板】


首楞严经云。一切众生。从无始来。迷己为物。乃至含受十方国土。夫转物者。物虚非转。唯转自心。以一切法皆从分别生。因想而成。随念而至。所以金刚三昧经偈云。法从分别生。还从分别灭。灭诸分别法。是法非生灭。

 

第八十三卷


【一板】


问。摩诃衍论云。一即是心。心即是一。无一别心。无心别一。一切诸法平等一味。一相无相。作一种光明心地之海者。云何复说同相异相。荅。若同若异俱一心作故。如海涌千波。千波即海。以众生差别性故不能同种。以如来平等性故不能异种。众生虽差别不能自异。如来虽平等不能自同。不能自异故即异无异也。不能自同故即同非同也。

 

【三板】


起信论云。譬如种种瓦噐皆同微尘性相。如是无漏无明种种业幻。皆同真如性相。是故契经中佛问文殊。汝久远来恒无休息。普徧游行十方刹中见何殊事。文殊荅曰。我久远来不见余事。唯见微尘。又佛问言。汝百年中居于轮家不见种种瓦噐相耶。文殊对曰。我唯见尘不见瓦噐。又佛问言。汝实不见地水火风山川树等种种相耶。对曰。我实不见如是等相。唯见微尘。如是如是。世尊问讫。文殊荅曰。至一百数。佛问文殊见微尘耶。文殊对曰。我久远来不见微尘。尒时世尊告文殊言。善哉善哉。汝是大士。能觉一相。能觉一相即无相法。

 

【七板】


有识之身。无情之士。皆是内外四大悉皆无体。且如地大唯依风轮众微所成。本无自性但是有情心变。更无异理。安庠动止。皆在心中。似鸟飞空不离空界。如鱼潜水。岂越水源。

 

【八板】


问。楞伽经云。佛语心为宗。既立一心为宗。云何复云无心是道也。荅。心为宗者。是真实心。此心不是有无。无住无依。不生不灭。有佛无佛性相常住。为一切万物之性。犹如虚空体非一切而能现一切。只为众生不了此常住真心。以真心无性不觉而起妄识之心。遂遗此真心妙性。逐妄攀缘。只令息缘心。所以云无心是道也。

 

第八十四卷


【五板】


但了一念空。诸尘自然破。所依既不有能依何得生。如源尽流乾根危叶谢。所以阿难七处执而无据。故知邪法难扶。二祖直下求而不生。可验解空方悟祖佛大约。只指斯宗。既不得能起之心。亦不得所生之境。心不可得故即我丧。境不可得故即法亡。若能人法俱空。即显一心妙理。

 

【六板】


问人法俱空识又不立。即今见闻从何而有。荅。一切前尘所现诸法。尽随念而至皆对想而生。念息境空意虚法寂。故知见闻但是缘起。见毕竟空。可明起处。

 

【八板】


问。论云。说智及智处俱名为般若。智处即是境云何成般若。荅。般若有二种。一真实常住般若。二观照有用般若。若真实般若。性遍一切处。寂而常照。唯一真心不分能所。即不同世间顽境。以为所照。亦不同偏小妄心。以为所照。又亦不同假立真如。以为所照。今则一体潜通。心心互照。以无心外境。亦无境外心。以心是境心。境是心境故。如是融熔岂非般若乎。

 

第八十五卷


【三板】


问。虽然心即是业。业即是心。既从心生还从心受。如何现今消其虚妄业报。荅。但了无作自然业空。所以云。若了无作恶业一生成佛。又云。虽有作业而无作者。即是如来秘密之教。又凡作业悉是自心撗计外法。还自对治。妄取成业。若了心不取境。自不生无法[去/(冗-几+牛)]情。云何成业。

 

【四板】


学人问安国和尚云。若未悟时。善恶业缘是有不。荅。非有。喻如夜梦被恶人逐。或作梵王帝释。将为是有。豁然睡觉寂然无事。信知三界本空。唯是一心。又有问大珠和尚若为得知业尽。荅。现前心通。前生後生。犹如眼见。前佛後佛。万法同时。

 

【五板】


太虚空藏菩[萨-产+(辛/工)]所问经云。山相击王菩[萨-产+(辛/工)]曰。譬如有孔隙处。风入其中摇动於物有往来相。菩[萨-产+(辛/工)]亦尒。若心有闲隙。心则摇动。以摇动故魔则得便。是故菩[萨-产+(辛/工)]守护於心不令间隙。若心无间隙则诸相圎满。以相圎满故。则空性圎满。是为菩[萨-产+(辛/工)]超魔法门。

 

【六板】


问。入唯识门。观一切境自然无相。何用更言破相显理。复有弃有观空。若有所破之宗。则立能空之理。既存空法。还成有相之因。若守观门。岂合无为之道。荅。夫言破相者。是未入唯识。去其妄执。虽言破相实无所破。既无所破之有。亦无能破之空。情执若消空有俱寂。前尘无定。破立随心。迷真之妄不生。对妄之真亦绝。

 

【七板】


问。见闻觉知。不出俗谛心量。真谛无得无生。还出心量不。荅。夫量者是能缘心。但有对俗说真。因虚立实。[后-口+十]差别论平等。遣异相建如如。尽是对待得名。破执设教。若能真俗双拂。空有俱消。了边即中。无边可离。达中即边。无中可存。能证之智既亡。所证之理亦寂。方超心量入绝待门。若有得无得有生无生。尽不出於心量。

 

【九板】


问。本始二觉从何立名。荅。本觉者。因始得名。始觉者从本而立。如起信钞云。未审始觉从何而生。为本所对故此云也。原其始觉是本所生。斩新而有故名为始。反照其体元来有之。敌对於始故名为本。苟无其始何所待耶。如母生子对子称母。乃至问本觉始觉既殊。何因无二。又既同本觉。因何名始。荅。即是本觉初显相用名为始觉。相用非别外来故得融同一体。又若非本觉举体之相用。即不是始觉。以心外有法故。若不然者。但名相似觉。亦名随分觉。是知直待合同本体方得名真始觉也。既合於本。始即非始。既无於始。即无於本。本始之名既丧。但可名为觉焉。

 

【九板】


问。上说真心无生。妄念起灭。如何会妄归真。入一乗平等之道。荅。妄元无体。本自全真。何须更会。今谓情见妄执之人。引祖佛善巧。洞心原之智。搜经论微细穷性海之诠。令顿豁情尘便成真觉。如释摩诃衍论云。一心真如体大。通於五人平等。平等无差别故。云何名为五种假人。一者凡夫。二者声闻。三者缘觉。四者菩[萨-产+(辛/工)]。五者如来。是名为五。如是五名。人自是五。真自唯一。所以者何。真如自体。无有增减。亦无大小。亦无有无。亦无中边。亦无去来。从本以来一自成一。同自作同猒异舍别。唯一真如。是故诸法真如。一相三昧。契经中作如是说。譬如金刚作五趣像。五人平等亦复如是。

 

第八十九卷


【九板】


问。既是真如。何分身土耶。荅。据义立之於真如中。以性成万德为身。以空之理为土。约义即别。体不相离。又真理中具四德。常净二德为土。我乐二德为身。故云我此土净而汝不见。则真身含万法为土耳。若心外取土见。相迷真。成妄想之垢故称为秽。若见心性则名净耳。是以一法不动异见常生。迷有作尘劳。悟空成佛国。非移妙喜匪变娑婆。亦非神力所为。法性何曾迁变。犹眩翳之者同处。各观蝇发毛轮所见差别。如执外境界。皆是妄心。如经云。例如今目覩山河。皆是无始见病。


问。心外无法。道外无心。云何诸佛自称出世得道。广说教门。荅。只为众生不了唯心。妄生外境。以不实故。所以诸佛出世。若有一法是实。则诸佛终不出世。所说方便教门不为知者说。但为未知者破执除疑。似形言教。若执丧疑消。则无道可得。无法可说。思益经云。佛言我坐道场时。唯得颠倒所起烦恼。毕竟空性。以无所得故得。以无所知故知。

 

第八十九卷


【十板】


众生者。即是诸杂杂心识。念念起灭。故号众生。经云。佛告比丘。汝等日夜常生无量百千众生。若能智照不起相续之念。即是度众生。又了念即空。无有起处。即是度尽无量百千众生。不见有一众生而得灭度者。台教云。无明为父。贪爱为母。六根为男。六尘为女。识为媒嫁。出生无量烦恼为子孙。故经云。有念即生死。无念即泥洹。

 

【十一板】


问。若如上说成佛度众生不离一念。诸佛何以发愿更度他众生。荅。虽发愿度生。皆令仿此真修究竟。同此指归一念。所以先发誓度尽一切众生方成正觉。则念尽心澄天真独朗即成佛义也。先佛已如是自度竟。然後转示他人。即是真实之慈。离此兴悲皆成妄想。如舎利弗问庵提遮女何不转女身。偈荅言。自男生我女。徒生妄想悲。则是不了自是非男错认众生之相。却乃执生他女徒兴彼我之情。於一真内而妄立自他。向同体中而强分爱见。如古师云。有二义门俱无可度。一契空如性空寂灭故无可度。二契不空同一法性。法性平等故无可度。故金刚三昧经云。若化众生无生於化。不生於化其化大焉。又大虚空藏菩[萨-产+(辛/工)]所问经偈云。犹如於幻师。害多幻化众。实无有所害。所度生亦然。幻化及有情。诸佛法亦尒。若悟同一性。无自性为性。所以先德云。八地已上菩[萨-产+(辛/工)]得无生忍。恒河沙世界外有众生求救。菩[萨-产+(辛/工)]都不起念众生自然见菩[萨-产+(辛/工)]到其前。与其说法四事供养菩[萨-产+(辛/工)]得如是智。由是无心之心量故我说为心量。亦为无量之量耳。

 

第九十卷


【一板】


问。如上所说涅盘非有。故经云。设有一法过涅盘者。我亦说如幻如梦。即後学之人徒劳景慕。荅。斯言破着。非坏法性。如观和尚云。难一切法如幻者。妄法缘生可许如幻。涅盘真实又不从缘如何同幻。故牒释有二意。一明虽真而亦从缘。虽非缘生而是缘显。亦空无性。二明涅盘非幻。为破着涅盘心。云如幻耳。是则破心中涅盘。亦显涅盘体即真而成妙有。故知四种涅盘初後俱有。所以唯识论云。一本来自性清净涅盘。谓一切法相真如理。虽有客尘而本性净。具无数量微妙功德无生无灭湛若虚空。一切有情平等共有。与一切法不一不异。离一切相一切分别寻思路绝名言道断。唯真圣者自内所证。其性本寂。故名涅盘。二有余依涅盘。谓即真如出烦恼障。虽有微苦所依未灭而障永寂。故名涅盘。三无余依涅盘。谓即真如出生死苦。烦恼既尽余依亦灭。众苦永寂。故名涅盘。四无住处涅盘。谓即真如出所知障。大悲般若常所辅翼。由斯不住生死涅盘。利乐有情。穷未来际。用而常寂。故名涅盘。


问。夫言法身者。心为法家之身。身是积聚义。积集含藏一切万法故名为心。即何用更立般若及解脱二法。荅。法身即是人人须有灵智故名般若。若得般若照则显现法身。故经云。隐名如来藏。显名为法身。又若得般若。则一切处无着。不为境缚即是解脱。若显法身得解脱功全由般若。非唯此二法一切万行皆因般若成立。故五度如盲。般若如导。若布施无般若唯得一世荣。後受余殃债。若持戒无般若暂生上欲界还堕泥犁中。若忍辱无般若。报得端正形不证寂灭忍。若精进无般若。徒兴生灭功。不趣真常海。若禅定无般若。但行色界禅。不入金刚定。若万善无般若。空成有漏因。不契无为果。故知般若是险恶径中之导师。迷闇室中之明炬。生死海中之智檝。烦恼病中之良医。碎邪山之大风。破魔军之猛将。照幽途之赫日。警昬识之迅雷。抉愚盲之金鎞。沃渴爱之甘露。截痴网之惠刃。给贫乏之宝珠。若般若不明万行虚设。祖师云。不识玄旨徒劳念静。不可刹那忘照率尒相违。以此三法不纵不撗。非一非异。能成涅盘秘藏。如大涅盘经云。佛言我今当令一切众生及以我子四部之众。悉皆安住秘密藏中。我亦复当安住是中入於涅盘。何等名为秘密之藏。犹如伊字。三点若并则不成伊。纵亦不成。如摩醯首罗面上三目乃得成伊。三点若别亦不得成。我亦如是。解脱之法亦非涅盘。如来之身亦非涅盘。摩诃般若亦非涅盘。三法各异亦非涅盘。我今安住如是三法为众生故名入涅盘。所以云。法身常种智圎解脱具一切皆是佛法无有优劣故不纵。三德相冥同一法界。出法界外何处别有法故不撗。能种种建立不一同归第一义故不异。虽三而一。虽一而三。一则坏於三谛。异则迷於一实。在境则三谛圎融。在心则三观俱运。在因则三道相续。在果则三德周圎。如是本末相[(冰-水+〡)*ㄆ]。方入大涅盘秘密之藏。古德云。此之三德不离一如。德用分异。即寂之照为般若。即照之寂为解脱。寂照之体为法身。如一明净圎珠。明即般若。净即解脱。圎体法身。约用不同。体不相离。故此三法不纵不撗不并不别。如天之目。似世之伊。名秘密藏为大涅盘。

 

【三板】


净名经云。诸佛解脱。当於众生心行中求。若不观自心非己智分。不能开发自身宝藏。今欲论凡夫地之珎宝。即闻修故明观心也。

 

第九十一卷


【一板】


夫凡圣之道同一法身。彼此俱亡。物我咸绝。则心内无得身外无余。如何起应化之身摄机冝之众。荅。只为众生不了自他唯心。撗生彼此。若自达真空。则诸佛终不出世。菩[萨-产+(辛/工)]亦无功夫。古德问云。若言自他俱是自心现。离心无实我人者。诸佛亦见有众生。岂可有妄心未尽耶。荅。诸佛见有众生俱是缘生幻有。不知谓实有我所以造业受报枉有轮回。此由无实我感诸佛慈悲。若实有我非是妄有者。诸佛何故妄救众生。以我实有不可救故。今为救者定知无我妄计有也。故知众生不离佛界。迷不觉知。


古德云。十方诸佛皆我本师海印顿现。且法华分身有多净土如来。何不指己净土而令别往弥陁妙喜。思之故知贤首弥陁等佛皆本师矣。复何恠哉。言贤首者。即寿量品中过百万阿僧只刹最後胜莲华世界之如来也。经中偈云。或现莲华胜妙刹。贤首如来住其中。若此不是叹本师者。说他如来在他国土为何用耶。且如揔持教中亦说三十七尊皆遮那一佛所现。谓毗卢遮那如来内心证自受用成於五智。从四智流出四如来。谓大圎镜智流出东方阿閦如来。平等性智流出南方宝生如来。妙观察智流出西方无量寿如来。成所作智流出北方不空成就如来。法界清净智即自当毗卢遮那如来。又问若依此义。岂不达於平等意趣。若言即我者依於平等意趣而说非即我身。如何皆说为本师耶。荅。平等之言乃是一义。唯识尚说一切众生中有属多佛。多佛共化以为一佛。若属一佛佛能示现以为多身。十方如来一一皆尒。今正一佛能为多身。依此而赞本师耳。如华严不思议解脱境界品颂云。佛智通达净无碍。刹那普了三世法。皆从心识因缘现。生灭无常无自性。於一刹中成正觉。一切刹处悉亦然。一切入一一亦尒。随众生心而示现。

 

【四板】


大乗大集经云。佛告贤护。如火未生。或时有人发如是言。我於今日先灭是火。贤护於意云何。彼人是语为诚实不。贤护荅言。不也。世尊。佛告贤护。如是诸法从本已来毕竟无得。云何於今乃作斯说我能证知一切诸法。我能了达一切诸法。我能觉悟一切诸法。我能度脱一切众生於生死中。此非正言。所以者何。彼法界中本无诸法亦无众生。云何言度。但世谛中因缘度耳。故知心外无法何所得耶。佛身无为但随缘现。


问。经云。菩[萨-产+(辛/工)]关闭一切诸恶趣门者。夫一切众生随自心业各受苦报。所以经偈云。假使百千劫。所作业不亡。因缘会遇时。果报还自受。云何菩[萨-产+(辛/工)]能关一切恶趣门。荅。只约自心常开六识门何曾暂闭。日夜计校缘想。一切不善事遍诸境界念念恒造生死地狱。经云。集起心想名为地狱。若能观自心识性无所有。即是开善趣门。若不起心想。即是闭恶趣门。若得自在智现前。即现身生五道入地狱饿鬼畜生等界救苦众生。故禅门中立无念为宗以为要学。故经偈云。勤念於无念。佛法不难得。何谓不难得。以无念故万境不生。当处解脱。若有念起非独开恶趣之门。二十五有一时俱现。故知万质皆从念异十二之类纵撗。千差尽逐想生八万之门竸起。如信心铭云。眼若不睡诸梦自除。心若不异万法一如。以诸法无体从自心生。心若不生。外境常寂。故云万法本闲时人自閙。

 

【六板】


问。如上所说众生自心造业自受苦报。又云何说代一切众生苦。荅。约古德释代苦有七意。一起悲意乐事未必能。二修诸苦行能与物为增上缘即名代苦。三留惑润生受有苦身为物说法令不造恶因亡果。丧即名代苦。四若见众生造无间业。当受大苦无畏方便要须断命自堕地狱。令彼脱苦。五由初发心常处恶道。乃至饥世身为大鱼即名为代。六大愿与苦皆同真性。今以即真之大愿潜至即真之苦。七法界为身自他无异众生受苦即是菩[萨-产+(辛/工)]。初唯意乐。次二为缘。次二实代。後二理观。然约有缘方能代耳。还原观云。普代众生受苦德者。谓菩[萨-产+(辛/工)]修诸行法不为自身。但欲广益群生。怨亲平等。普令断恶。备修万行速证菩提。又是菩[萨-产+(辛/工)]本行菩[萨-产+(辛/工)]道时大悲大愿以身为质。於三恶趣救赎一切受苦众生要令得乐尽未来际。心无退屈。不於众生希望毛发报恩之心也。经颂云。广大悲云徧一切。舍身无量等刹尘。以昔劫海修诸行。令此世界无诸垢。谓众生妄执念念迁流名之为苦。菩[萨-产+(辛/工)]教令了蕴空寂自性本空故言离苦。问曰。众生无边苦业亦无边。云何菩[萨-产+(辛/工)]而能代受。荅。菩[萨-产+(辛/工)]代众生受苦者。由大悲方便力故。但以众生妄执不了业体。从妄而生无由出苦。菩[萨-产+(辛/工)]教令修行止观两门心无暂[(天*天)/日]因亡果。丧苦无由生。但念不入三涂名为代众生受苦也。是以三界生死之苦者。皆是众生妄受。以不了根尘无性本末常空。於毕竟无中执成究竟之有。因资贪取结业受生。於无量劫来受轮回苦。无明所罩莫省莫知。菩[萨-产+(辛/工)]於是垂大悲心愍兹颠倒。说性空之法药。破情有之病根。则达苦无。生不造恶业。知诸受互起能破惑因。妄受之苦既空。对治之药自绝。所以先德云。苦是乐。乐是苦。只个修行断门户。亦无苦。亦无乐。本来自性无绳索。以兹妙悟入一际门。遂得人法俱空。不为心境所缚。当处解脱。永出苦原。岂非代苦乎。又经云。说法是大神变。能令即凡成圣。变祸为祥。於地狱火轮之中踊净刹莲台之上。岂非神变耶。


问。一切境界因心分别。若有分别即属无明。故云无心分别一切法正。有心分别一切法邪。诸佛如来已断无明无有心相。云何能知真俗差别之境名一切种智。荅。以法无自体故。即分别无分别。以体不碍缘故。无分别即分别。

 

第九十二卷


【一板】


夫约世谛门中凡圣夭绝。凡夫心外立法妄执见闻。圣人既了一心云何同凡知见。荅。圣虽知见常了物虚。如同幻生无有执着。如大涅盘经云。迦叶菩[萨-产+(辛/工)]白佛言世尊。若以因此烦恼之想。生於倒想。一切圣人实有倒想而无烦恼。是义云何。佛言。善男子。云何圣人而有倒想。迦叶菩[萨-产+(辛/工)]言世尊。一切圣人牛作牛想。亦说是牛。马作马想。亦说是马。男女大小。舎宅车乗。去来亦尒。是名倒想。善男子。一切凡夫有二种想。一者世流布想。二者着想。一切圣人唯有世流布想。无有着想。一切凡夫恶觉观故於世流布生於着想。一切圣人善觉观故於世流布不生着想。是故凡夫名为倒想。圣人虽知不名倒想。又以境本自空何须坏相。以心灵自照岂假缘生。不同凡夫能所情执知见故。

 

【二板】


净名经云。所见色与盲等者。崇福疏云。譬如五指涂空。空无像现。不以空无像现便言指不涂空。岂以五指涂空便欲令空中像现。事亦不然。不妨炽然涂空。空中元无像现。岂以眼根见色便令如盲。岂以眼根如盲而便都无所见。不妨满眼见色了色本自性空。虽然见色之时元来与盲无异。但息自分别心非除法也。法本自空无所除也。又所闻声与响等者。岂是不闻。但一切声皆如谷响无执受分别也。所以满眼见色。满耳闻声。不随不坏了声色之正性故。何者。若随声色之门即堕凡夫之执。分别研丑之相深着爱憎。领受毁赞之音妄生欣猒。若坏声色之相即同小乗之心则有三过。一色等性空无可坏故。若坏方空非本空故。二由空即真同法性故。若坏方真事在理外故。三由即空不待坏故。坏则断灭。是以如来五眼洞照无遗。岂同凡夫生盲。二乗眇目。都无见耶。但不随不坏离二见之边邪。非有非空。契一心之中理。则逢缘无碍。触境无生矣。

 

【三板】


大智度论云。佛有不言无。无不言有。但说诸法实相。譬如日光不作高下平等一照。佛亦如是。非令有作无非令无作有。是知若迷大旨。则见有无。

 

【四板】


问。六尘境界但依妄念而有差别。若无念之人还见一切境界不。荅。妄念执有前尘作实知解妙性不通遂成差别。若无念之人非是离念。但是即念无念。念无异相。虽有见闻皆如幻化。又一念顿圎常见十法界万法中道之理。古德问云。若言念唯无念。岂得揔不见不闻人畜声色等耶。荅。恒闻见以闻见即不闻见故。何者。以但闻见声色等法即是眼耳等识见闻也。知是畜等色声自是意识分别也。然眼等识见闻性无别。但称色等法得更无异缘也。意识妄有了知无体。所知如幻也。故云所见色与盲等。

 

【六板】


华严经颂云。若有知如来。体相无所有。修习得明了。是人疾作佛。故经云。一切众生无始已来常入涅盘。菩提非可修相非可生相毕竟无得无有色相而可得见。见色相者。当知皆是随染幻用。非是智色不空之相。以智相不可得故。


问。一切众生无始无明。种子坚牢。现行浓厚。云何一念而得顿除。荅。根随结使体性本空。愚夫不了自生缠缚。若明佛知见开悟本心。更有何尘境而能障碍乎。

 

【八板】


华严论问。一切众生本有不动智。何故不应真常。何故随染。荅。一切众生以此智故而生三界者。为智无性不能自知是智非智善恶苦乐等法。为智体无性但随缘现。如空中响应物成音。无性之智但应缘分别。以分别故痴爱随起。因痴爱故即我所病生。有我所故自他执业便起。因执取故号曰末那。执取不断名之为识。因识种子生死相续。以生死故众苦无量。以苦无量方求不苦之道。迷不知苦者。不能发心。知苦求真者还是本智。会苦缘故方能知苦。不会苦缘不能知苦。故知苦缘故方能发心求无上道。有种性菩[萨-产+(辛/工)]以宿世先已知苦发信解种。强者虽受人天乐果亦能发心求无上道。是故因智随迷。因智随悟。是故如人因地而倒。因地而起。正随迷时名之为识。正随悟时名之为智。

 

【九板】


问。此自他权实二门。於正理中决定耶。荅。但随化门无有决定。经云。无有定法故号阿耨菩提。若执一门皆成外道。或定一相即是魔王。是以一切法权一切法实。一切法亦权亦实。一切法非权非实。台教云。若一切权法何所不破。如来有所说尚复是权。况复人师。若一切法皆实者何所不破。唯此一事实。但一究竟道宁得众多究竟道耶。若一切法亦权亦实复何所不破。一切悉有权有实不得一向权一向实。若一切法非权非实复何所不破。何得纷纭强生建立。古德云。即实而权则有而不有。即权而实则无而不无。若双遮权实即有无俱非。若双照权实则有无俱是。若非遮非照则是非俱非。而遮而照则是非俱是。若是非俱是终日非而不非。若是非俱非终日是而不是。若是而不是。则非是非非之非。若非而不非。则非是是是之是。是则心该色末色彻心原。心色一如何。非何是。故知心外有法是非竸生。法外无心取舍俱丧。


问。此宗镜录何教所摄。荅。直唯识性理无偏圎。约见不同略分五教。一小乗教。唯说六识不知第八頼耶。二初教。说有頼耶生灭亦不言有如来藏。三终教。有如来藏生灭不生灭和合为頼耶识。四顿教。揔无六七八识等。何以故。以一心真实从本已来无有动念体用无二。是故无有妄法可显。五一乗圎教。说普贤圎明之智不言唯识次第。又言佛子。三界虚伪唯一心作。亦摄入故。此宗则圎教所摄。乃是如来所说法门之根本。以如来依此心成佛。故此心得为如来根本之义。无有一法不収。无有一理不具。如明镜照物。曷有遗余。若宝印文成。更无前後。


问。凡立五乗之道皆为运载有心。若境识俱忘。则无乗可说。今约方便乗理不无此宗究竟何乗所摄。荅。於诸乗中一乗所摄。亦云最上之乗出过诸法顶故。亦云不思议乗非情识测量故。今所言一乗者。即一心也。以运载为义。若攀缘取境则运入六趣之门。若妄想不生运至一实之地。

 

【十四板】


首楞严经云。诸可还者自然非汝。不汝还者非汝而谁。则知汝心本妙明净。汝自迷闷。丧本受轮。於生死中常被漂溺。是故如来名可怜愍。故知一切众生即今见精明心。非定真妄昧之则麄。明之则妙。只於八种不还之中。了了见性常住。云何随境流转失本真常。永没苦轮常漂死海。大圣怜愍非不惊嗟。阿难示起疑心寄破情执。释迦微细开演直指觉原。可谓不易凡身顿成圣体。现於生灭显出圎常。宗镜前後明文一一全证於此。又江西马祖问亮座主蕴何经业。对云。讲三十本经论。师云。正讲时将什麽讲。对曰。将心讲。师云心如工伎儿。意如和伎者。争解讲他经。对云。不可是虚空讲也。师云却是虚空讲得。座主於言下大悟。遂下堦礼拜蓦目汗流。师云这钝根阿师用礼拜作什麽。其座主却回本寺语学徒言。某一生学业将谓天下无人敌者。今日被开元寺尊宿一唾净尽。我尒许多时皆是诳謕汝。遂散学徒一入西山更无消息。又如有学士问马祖云。如水无筋骨。能胜万斛舟时如何。师云。我这里水亦无舟亦无。说什麽筋骨。又学人问龙潭和尚云。久响龙潭及至到来为什麽龙亦不现潭又不见。师云。却是子亲到龙潭。又俗官王常侍问先洞山。五十二位菩[萨-产+(辛/工)]中为什麽不见妙觉菩[萨-产+(辛/工)]。师云。却是常侍亲见。所以智者大师一生弘教。虽广垂开示。唯显正宗。如止观中云。究竟指归何处。言语道断。心行处灭。永寂如空。又观心论中云。复以伤念。一家门徒。随逐积年看心稍久。遂不研核问心。是以不染内法。着外文字。偷记注而奔走。负经论而浪行。何不绝言语置文。破一微尘读大千经卷。若能如上听法讲经。提宗问荅。方谐祖意称可佛心。如遇此机可归宗镜。

 

第九十三卷


【一板】


夫宗镜是实相法门。若信得何福若毁得何罪。荅。此一心实相之门。般若甚深之旨。於难信之中或有信者法利无尽。唯佛能知。若有毁者谤般若罪过莫大焉。现世受殃生身陷狱。何以受报如此广大。以般若是一切世出世间凡圣之母。犹如大地无物不从地生。或若谤之则谤一切佛地三宝功德。如十法界中一切众生若昇若沉若愚若智。无不皆从般若中来。若不得般若威光实无一尘可立。如般若经云。欲尊贵自在乃至欲得菩提当学般若。又云若欲得六根完具当学般若。乃至鬼畜亦要完具。以此鬼畜皆从学般若来。故知不信宗镜。无有是处。


如诸法无行经云。尒时文殊师利言。世尊。师子吼皷音王如来灭度之後。尒时有菩[萨-产+(辛/工)]比丘名曰喜根。时为法师。质直端正。不坏威仪不舍世法。尒时众生普皆利根乐闻深论。其喜根法师於众人前不称赞少欲知足细行独处。但教众人诸法实相。所谓一切法性即是贪欲之性。贪欲性即是诸法性。瞋恚性即是诸法性。愚痴性即是诸法性。其善根法师以是方便教化众生。众生所行皆是一相。各不相是非。所行之道心无瞋碍。以无瞋碍因缘故逮得法忍。於佛法中决定不坏。世尊。尒时复有比丘法师行菩[萨-产+(辛/工)]道名曰胜意比丘。护持禁戒得四禅四无色定。行十二头陁。世尊。是胜意比丘有诸弟子。其心轻动乐见他过。世尊。後於一时。胜意菩[萨-产+(辛/工)]入聚落乞食。误至喜根弟子家。见舎主居士子。即到其所敷座而坐。为居士子称赞少欲知足细行。说无利语过赞叹远众乐独行者。又於居士子前。复说喜根法师过失。是比丘不实。以邪见道教化众生。是杂行者。说[婬-壬+(工/山)]慾无碍瞋恚无障碍。愚痴无障碍。一切诸法皆无障碍。是居士子利根得无生法忍即语胜意比丘。大徳。汝知贪慾为是何法。胜意言居士我知贪慾是烦恼。居士子言。大徳是烦恼为在内在外耶。胜意言。不在内不在外。大徳若贪慾不在内不在外。不在东西南北四维上下即是无生。若无生者云何说。若垢若净。尒时胜意比丘瞋恚不喜。从座起去。作如是言是喜根比丘以妄语法多惑众人。是人以不学入音声法门。故闻佛音声则喜。闻外道音声则瞋。於梵行音声则喜。於非梵行音声则瞋。以不学入音声法门故。乃至尒时喜根菩[萨-产+(辛/工)]於众僧前说是诸偈云。贪欲是涅盘。恚痴亦如是。如此三事中。有无量佛道。若有人分别。贪欲瞋恚痴。是人去佛远。譬如天与地。菩提与贪欲。是一而非二。皆入一法门。平等无有异。凡夫闻怖畏。去佛道甚远。贪欲不生灭。不能令心恼。若人有我心。及有得见者。是人为贪欲。将入於地狱。贪欲之实性。即是佛法性。佛法之实性。亦是贪欲性。是二法一相。所谓是无相若能如是知。则为世间导。若有人分别。是持戒毁戒。以持戒诳故。轻篾於他人。是人无菩提。亦无有佛法。但自安住立。有所得见中。若住空闲处。自贵而贱人。尚不得生天。何况於菩提。皆由着空闲。住於邪见故。邪见与菩提。皆等无有异。但以名字数。语言故别异。若人通达此。则为近菩提。分别烦恼垢。即是着净见。无菩提佛法。住有得见中。若贪着佛法。是则远佛法。贪无碍法故。则还受苦恼。若人无分别。贪欲瞋恚痴。入三毒性故。则为见菩提。是人近佛道。疾得无生忍。若见有为法。与无为法异。是人终不得。解於有为法。若知二性同。必为人中尊。佛不见菩提。亦不见佛法。不着诸法故。降魔成佛道。若欲度众生。勿分别其性。一切诸众生。皆同於涅盘。若能如是见。是则得成佛。其心不闲静。而现闲静相。是於天人中。则为是大贼。是人无菩提。亦无有佛法。若作如是愿。我当得作佛。如是之凡夫。无明力所[去/(冗-几+牛)]。佛法湛清净。其喻如虚空。此中无可取。亦无有可舍。佛不得佛道。亦不度众生。凡夫强分别。作佛度众生。是人於佛法。则为甚大远。若见众生苦。则是受苦者。众生无众生。而说有众生。住众生相中。则无有菩提。若人见众生。是毕竟解脱。无有婬恚痴。知是为世将。若人见众生。不见非众生。不得佛法实。佛同众生性。若能如是知。则为世间将。乃至说是诸偈法时。三万诸天子得无生法忍万八千人漏尽解脱。即时地裂胜意比丘堕大地狱以是业障罪因缘故。百千亿那由他劫於地狱受诸苦毒。从地狱出七十四万世常被诽谤。若千百千劫乃至不闻佛之名字。自是已後。还得值佛出家学道而无志乐。於六十二万世常返道入俗。亦以业障余罪故於若干百千世诸根闇钝。世尊。尒时喜根法师。於今东方过十万亿佛土有国名宝庄严於中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号曰胜光明威德王如来。应供正徧知。今现在彼。其胜意比丘今我身是。世尊。我未入如是法相门时。受如是苦。分别苦。颠倒苦。是故若发菩[萨-产+(辛/工)]心者。若发小乗心者。不欲起如是业障罪。不欲受如是苦恼者。不应拒逆佛法。无有处所可生瞋痴。佛告文殊。汝闻是诸偈得何等利。世尊。我毕是业障罪已。闻是偈因缘故。所在生处。利根智慧。得深法忍。巧说深法。文殊师利。为谁力故能忆如是无量阿僧只劫罪业因缘。世尊诸菩[萨-产+(辛/工)]有所念有所说有所思惟。皆是佛之神力。所以者何。一切诸法皆从佛出。故知若不信宗镜中所说实相之理。则如胜意比丘没魂受裂地之大苦。若有信如是说。则如文殊师利智慧演深法之妙辩。信毁交报。因果无差。普劝後贤应深信受。

 

【十板】


华严经中真如相回向。有一百句。一一句中无不同旨。皆为成就一心妙门。释曰。是知百句之内一一义中。无一字而不约心明。无一行而不随性起。可谓真该行末。无一一行而非真。行彻真原。无一一真而非行。如是则理事周备心境融通。匪着有以凝空。免滞真而染俗。能令顿生正信。步步成菩[萨-产+(辛/工)]之因门。直显圎修。念念满诸佛之果海。所以具录百句广大全文究竟证明宗镜妙旨。今则普劝十方学士一切後贤。但愿道富人贫情踈德厚。以法为侣。以智为先。用慈修身。开物成务。为法施主。匪恡家风。无问不从。有疑咸决。则履佛行处免负本心。妙行恒新至道如在。所以证道歌云。穷释子。口称贫实是身贫道不贫。贫则身常披缕褐。道则心藏无价珎。无价珎。用无尽利物应时终不吝。三身四智体中圎。八解六通心地印。斯则以法界为身虚空为量。情亡取舍。见泯自他。以物心为心何门不顺。以彼意为意何法能违。入宗镜中法尒如是。故书云。以兆人之耳听。以四海之目视。以己身知人身。以己心知人心。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又云。摄己从他万事消和。摄他从己诸事竞起。则内外指归。证明无尽。


问。信受毁谤此宗镜法。罪福何重。荅。此乃群贤之父。诸佛之母。万善由生。信谤岂不获报重耶。所以法华经云。又如大梵天王一切众生之父。此经亦复如是。一切贤圣学无学及发菩[萨-产+(辛/工)]心者之父。起信钞云。若谤此法以深自害亦害他人。断绝一切三宝之种。一切如来皆依此法得涅盘故。一切菩[萨-产+(辛/工)]因之修行得入佛智故。

 

第九十四卷


【一板】


大涅盘经云。信於二谛一乗之道。更无异趣。为是众生速得解脱。又云。道者虽无色像可见。称量可知。而实有用。善男子。如众生心。虽非是色。非长非短。非麄非细。非缚非解。非是见法而亦是有。

 

【二板】


知幻即离。不作方便者。以幻无定相自性常离。离即空也。即一切凡圣垢净万法皆同幻如空故。何用更作方便而求离。离幻即觉亦无渐次者。当离之时全成大觉。即离即觉平等一照。既无前後。岂有渐次耶。

 

【四板】


金刚三昧经云。如是众生之心实无别境。何以故。心本净故。理无秽故。以染尘故名为三界。三界之心名为别境。是境虚妄从心化生。心若无妄即无别境。大力菩[萨-产+(辛/工)]言。心若在净诸境不生。此心净时应无三界。佛言如是。菩[萨-产+(辛/工)]心不生境。境不生心。何以故。所见诸境唯所见心。心不幻化。则无所见。

 

【七板】


虚空孕菩[萨-产+(辛/工)]经偈云。一切诸法相。真实无知者。若人住诸荫。六根皆蔽塞。释曰。故知诸法皆真。无知无见。才有知见即落识荫。则一心不通六根闇塞。终不能见无见之见。知无知之知。若有见之见则不见一切。若无知之知则无所不知。所以贤护经云。若菩[萨-产+(辛/工)]观四念处时。无法可见。无声可闻。无闻见故则无有法可得分别。亦无有法可得思惟。而亦非瞽盲聋故。但是诸法无可见故。以唯一真心见外无法。

 

【八板】


须真天子经云。须真天子问文殊师利菩[萨-产+(辛/工)]。不从三解脱门而求道耶。文殊荅言。天子。不可从空而成道。亦不可於无相而成道。亦不可於无愿而成道也。所以者何。於是中无心意识念亦无动故。有心意识念念动者乃成其道也。释曰。若取三解脱门作证。即是溺实际之海。背灵觉之原。遗性徇空何成大道。若直了神解心性。念念菩提果圎。不堕断见之邪无。岂涉常见之实有。介尒起意大用现前。无得无依非取非舍。从真起行体用相収。以行契真卷舒一际。可谓心心合道。念念冥真矣。故还原观云。用则波腾海沸全真体以运行。体则镜净水澄举随缘而会寂。斯则不离体之用。乃波腾不离用之体。体常湛寂。体虽湛寂常在万缘。用虽波腾恒冥一际。


大方广师子吼经云。佛告电鬘菩[萨-产+(辛/工)]。善男子。法唯一字所谓无字。本无言说何所言说。善男子。当知无说是为真说。尒时净身菩[萨-产+(辛/工)]。承佛威神白佛言世尊。若无所说是为真说。哑默不言皆应说法。佛言如是。善男子。如汝所说非唯哑默者说法。不哑默者亦皆说法而不知法。世尊。云何一切众生说法而不知法。善男子。如生盲人处日光中而不见日。傍人为说。以他声故乃知有日。如是诸法悉入法界。法界无字离诸字性。非诸众生而能宣辩。释曰。审知未达宗人。依通见解随他语转妄有所说。如彼盲者不见日光听傍人声岂穷日体。若眼开亲见即知本无名字言说。故知有言伤旨。不达法界。是以经云。如是诸法悉入法界。法界无字离诸字性。若能深达一字唯心法界。自然言语道断法尒知解情亡。岂是无辩智不能穷也。如肈论云。释迦掩室於摩竭。净名杜口於毗耶。须菩提唱无说以显道。释梵绝听而雨花。斯则理为神御。故口以之而默。岂曰无辩。辩所不能言也。


普超三昧经决狐疑品云。於是阿闍世王曰。唯愿濡首解我狐疑。濡首荅言。大王所疑恒河沙等诸佛世尊所不能决。时王自省无救护。从榻而堕。如断大树摧折躃地。大迦叶曰。大王自安。莫怀恐据。勿以为惧。所以者何。濡首童真被大智铠。善权方便而设此言。可徐而问。时王即起问濡首曰。向者所说恒河沙诸佛不能为我而决狐疑。濡首报曰。王意云何。假若有人而自说言。我以尘[目*(宜/八)]灰烟云雾。污染虚空宁堪任乎。荅曰。不能污。濡首又问。设令大王取此空洗之使净。宁堪任乎。荅曰。不能净。濡首报曰。吾以是向者说言恒河沙等诸佛世尊所不能决也。释曰。一切众生不了自性清净心故。妄生垢净迷悟自没。遂於无疑中起疑。於无决中求决。若能谛了豁尒意消。即见一切染净诸法皆同虚空性。既达虚空性不可染净。方悟本心未曾迷悟。设有说无生无得之理。皆是一期随冝方便。若入宗镜妙旨了然。尚无疑与无疑。何怀决不决耶。

 

第九十五卷


【二板】


大树紧那罗王所问经云。尒时天冠菩[萨-产+(辛/工)]问於大树紧那罗王。如是琴中妙偈从何而出。荅言。善男子。从诸众生音声中出。又问。诸众生音声从何而出。荅言。善男子。众生音从虚空出。乃至当知是声即虚空性。闻已便灭。若其灭已同空性住。是故诸法若说不说同虚空性。是故应当不舍空际如音声分。诸法亦尒。乃至又以音声名为言语。然是音声无有住处。若无住处则无坚实。则名为实。若其是实则不可坏。若不可坏则无有起。若无有起则无有灭。若无有灭是名清净。若是清净是则白净。若是白净是则无垢。若是无垢则是光明。若是光明则是心性。若是心性则是出过。若是出过则出过诸相。若出过诸相则是正位。若菩[萨-产+(辛/工)]在正位是则名得无生法忍。释曰。入一心正位。是究竟指归最後垂示。言穷理极。更无过矣。

 

【三板】


佛昇忉利天为母说法经云。佛告月氏天子。何谓菩[萨-产+(辛/工)]晓了一切犹如虚空。其三界者心之所为。不计斯心无有色像。亦不可覩。无有处所。无有教令。犹如幻化。因其心本而求诸法则不可得。若以於心不求于心则无所获。心不可逮以不得心一切诸法亦不可得。诸法则无有。法无形类。想亦无有影而无所有。及与实谛亦无所覩。无所覩者於一切法心无所入。知一切法无所成就亦无所生。譬如虚空。


演道俗业经云。佛告长者。智慧有四事。一曰解於身空。四大合成。散坏本无主名。二曰其生三界皆心所为。心如幻化倚立众形。三曰了知五蕴本无处所。随其所着因有斯情。四曰晓十二缘本无根原。因对而现。是为四。佛於是颂曰。悉解其身空。四大而合成。散灭无处所。从心而得生。五荫本无根。所着以为名。十二缘无端。了此至大安。

 

【四板】


但了无生即入平等。言平等者即一切有为无为如实之性。见此性故以无住义住一切法中。若不远一切法是一心真如平等无生之性。在染离染俱为烦恼所染。若了诸法无生。则一切有为无为皆是菩提之道。何所染耶。

 

【五板】


大庄严法门经云。佛言复次。长者子。清净攀缘方便行。菩[萨-产+(辛/工)]於一切众生心法中悉有菩提。何以故。若彼心无色离色分别体性如幻。彼此内外不相续者是名菩提。复次长者子。菩[萨-产+(辛/工)]不应觉於余事。但觉自心。何以故。觉自心者。即觉一切众生心故。若自心清净即是一切众生心清净故。如自心体性即是一切众生心体性。如自心离垢即是一切众生心离垢。如自心离贪即是一切众生心离贪。如自心离瞋即是一切众生心离瞋。如自心离痴即是一切众生心离痴。如自心离烦恼即是一切众生心离烦恼。作此觉者名一切智知觉。释曰。若了一心遍知一切。夫一切者是一之一切。故名一切智知觉。若各随相解则不得名一切智知觉。以不觉诸法自性故。

 

【六板】


大乗本生心地观经云。善男子。自觉悟心有四种义。云何为四。谓诸凡夫有二种心。诸佛菩[萨-产+(辛/工)]有二种心。善男子。凡夫二心其相云何。一者。眼识乃至意识同缘自境名自悟心。二者。离於五根心心所法和合缘境名自悟心。善男子。贤圣二心其相云何。一者。观真实理智。二者。观一切境智。善男子。如是四种名自悟心。释曰。凡夫二心者。一根境同缘心。此则和合而生。无有自体。凡夫执实故说为空。二离根境心。即是真心。不从缘生。若了此心即真发菩提之道。贤圣二心者。一理智心。即第一义谛空有两亡性相俱寂。二境智心。即随缘俗谛真俗双照理事相含。若入宗镜之中揔前凡圣四心。或入相资门。若圣若凡交彻无碍。或入相泯门。若一若多冥同性海。

 

第九十五卷


【七板】


文殊悔过经云。文殊师利言。人民所作众得本者。志性各异。使入揔持光明之慧。其有诸天一切人民愁忧苦恼为除众患。悉入揔持光明之耀。一切诸论文字本际入於揔持光明之耀。一切诸行诸想所应悉入揔持光明之耀。使致普门诸根转轮使入揔持光明之门。一切庄严清净众饰。使入揔持光明之门。乃至住於一事普见众事。住於众事悉见一事。以一事入一切事。以一切事入於一事。则以一义告诲开化一切诸义。以一切义兴发一义。以无因缘入於诸缘。化于诸缘令入无缘。以无事法入于众生性行各异。从其相行而教诲之。释曰。夫能泯异性永拔苦轮。融诸行门清净严饰者。悉令入一心揔持之门。被宗镜光明之耀。故能住一事而见众事。以一成多。用诸义而发一义。以多成一。一成多而用遍。多成一而体融。体用交罗。一多自在。

 

【九板】


宝顶经云。佛言迦叶。譬如有人怖畏虚空。搥胸叫呼作如是言。善友汝等为我除此虚空。迦叶於汝意云何。此空为可除不。迦叶言不可。世尊。佛言迦叶。若有如是沙门婆罗门怖畏性空。我说是人失心狂乱。所以者何。迦叶。一切诸法并是说空方便。若畏此空云何不畏一切诸法。若惜诸法云何不惜此空。佛性论问云。此经为显何义。荅。为示一切诸法本性非有。故说法空。非関法灭然後得空。故於空性不应生怖。释曰。一切诸法并是说空方便者。夫有所说皆为显空。所以空则一切法。法则一切空。非先有而後无宁归断灭。岂先无而後有不堕无常。是以性本常空空无间断。应诸有有自繁兴。能入斯宗。闻诸法空。心大欢喜。不了此义。闻诸法空。心大怖畏。以不了法空违现量境执为外解。闻说唯心之旨恐堕空见之门。心境俱迷。遂生怖畏。


度一切诸佛境界经云。佛言文殊师利。菩提者无相无缘。云何无相无缘。不得眼识是无相不见色是无缘。不得耳识是无相不闻声是无缘。乃至意法亦如是。释曰无相则无能缘之心。无缘则无所缘之境。能所俱亡。真心自现。


文殊师利行经偈云。过现未来法。唯语无真实。彼若於实处。一相无差别。释曰。若说三世所有之法皆是世谛语言。若了一心真实之处一道自无差别。何言之所议。意之所缘耶。

 

第九十六卷


【一板】


菩[萨-产+(辛/工)]处胎经云。譬如泉源陂池五河驶流各各有名。悉归于海便无本名。亦如须弥跱立难动。杂色众鸟往依附山。皆同一色便无本色。菩[萨-产+(辛/工)]摩诃[萨-产+(辛/工)]教化众生净佛国土亦复如是。众生心识所念不同若干思想。能令一切至解脱门。想定意灭便无本念。同一解脱。


十善业道经云。尒时世尊告龙王言。一切众生心想异故。造业亦异。由是故有诸趣轮转。龙王汝见此会及大海中形色种类各别不耶。如是一切靡不由心造。乃至又观此诸大菩[萨-产+(辛/工)]妙色严净。一切皆由修集善业福德而生。又诸天龙八部众等大威势者。亦因善业福德所生。今大海中所有众生。形色麄鄙。或大或小。皆由自心种种想念。作身语意诸不善业。是故随业各自受报。

 

【二板】


文殊菩[萨-产+(辛/工)]问法身经云。如言摩尼宝舎有四角。从一角视悉见诸角无所缺减。是故见诸本际。释曰。若了一心本际何法不通。以诸法从心所生皆同一际。住此际中一一圎满举目咸是何待意思。智不能知言不能及。故云金刚宝藏无所缺减无所希望。经云。时舎利弗知诸众会心之所念。即时告此诸比丘言。仁等何故发於斯言。吾等之身从今已往无佛世尊因从异学出为沙门。时诸比丘报舎利弗。吾从今始敬事六师一切所归为一相耳。不倚六入是以不见若千种师不想出家沙门也。释曰。倚六入而为差妄分邪正。归一相而为本彼我双亡。如是解者。可谓真出家矣。

 

【四板】


宝网经偈云。普遍诸佛土。法王之境界。释师子人尊。一毛光所照。释曰。如无量无边诸佛土。不出一毛头心地。以智了达者。故云光所照。

 

【五板】


若欲除结当於结心。释曰。左右偏掣况有无二见。当於结心即正明中道。所以昧真空而有无情起。执根尘而一六义生。谛了自心解缚俱泯。故知垢净解缚悉从自心。以心垢故见垢。心净故见净。心缚故见缚。心解故见解。若无於心。何垢何净。

 

【六板】


守护国土陀罗尼经云。尒时世尊。告一切法自在王菩[萨-产+(辛/工)]摩诃[萨-产+(辛/工)]言。此深三昧以菩提心而为其因。以大慈悲而为根本。方便修习无上菩提以为究竟。善男子。此中何者名为菩提。善男子。欲知菩提当了自心。若了自心即了菩提。何以故。心与菩提真实之相毕竟推求俱不可得同於虚空。故菩提相即虚空相。是故菩提无所证相。无能证相。亦无能所契合之相。何以故。菩提毕竟无诸相故。善男子。以一切法即虚空相。是故菩提毕竟无相。尒时一切法自在王菩[萨-产+(辛/工)]复白佛言。世尊。若此菩提同虚空。一切智体当何所求。云何证得菩提现前一切智智当於何生。佛告一切法自在王菩[萨-产+(辛/工)]言。善男子。一切智体当於心求。一切智智及与菩提从心而生。何以故。心之实性本清净故。善男子。此心之性不在外不在内不在中间。善男子。一切如来说此心相。非青非黄。非赤非白。非红非紫。亦非金色。非长非短。非圎非方。非明非暗。非男非女。非非男女。亦复非是亦男亦女。善男子。此心非欲界性。非色界性。非无色界性。非天龙。非夜义。非乾闼婆。非阿修罗。非迦楼罗。非紧那罗。非摩睺罗伽人非人等。一切同类。善男子。此心不住於眼。亦复不住耳鼻舌身意。於三世中亦不可见。何以故。此心同於虚空相故。以是义故远离一切麁细分别。何以故。此虚空性即心性故。如其心性即菩提性。如菩提性即陀罗尼性。善男子。是故此心虚空菩提陀罗尼性无二无二分。无别无断。如是一切皆以大慈大悲而为根本。方便波罗蜜之所摄受。善男子。是故当知我今於此诸菩[萨-产+(辛/工)]等大众之中。说如是法为净广大菩提心故。为令一切了自心故。是故一切法自在王。若有善男子善女人。欲知菩提真实性者。当了自心。如其心性即菩提性。云何而能了知心性。谓此心性於一切相。若形若显。乃至若五荫。若六入。若十二处。若十八界。如是等法观察推求。竟不可得。善男子。若诸菩[萨-产+(辛/工)]如是了知即得成就第一清净法光明门。住此门已。任运得此不可思议。一切智智诸佛境界甚深三昧。


文殊般若经云。佛告文殊师利。汝已供养几所诸佛。文殊师利言。我及诸佛如幻化相。不见供养及与受者。佛告文殊师利。汝今可不住佛乗耶。文殊师利言。如我思惟不见一法何当得住於佛乗。佛言文殊师利。汝不得佛乗乎。文殊师利言。如佛乗者但有名字。非可得亦不可见。我云何得。佛言文殊。汝得无碍智乎。文殊师利言。我即无碍。云何以无碍而得无碍。佛言汝坐道场乎。文殊师利言。一切如来不坐道场。我今云何独坐道场。何以故。现见诸法住实际故。释曰。若了一心实际。则一切无所得。於无所得中故能成办无边佛事。於事事中皆不违实际故。若如是解者。未必是不坐道场是坐道场。当坐道场时是不坐道场矣。何以故。道场等不出实际故。

 

【九板】


杂藏经云。譬如两木相揩。则自生火还烧其木。火不从风出。不从水出。不从地出。其四魔者亦复如是。皆从心生不从外来。譬如画师画作形像随手大小。虽因缘合有彩有板有笔。画师不画不能成像。四魔如是。心已坚固便无所起。释曰。是以一心不动法不现前。如画师不画且无形像。故不动一心有大功德。如法句经云。佛言善男子。善知识者。有大功德能令汝等於贪欲瞋恚愚痴邪见五盖五欲众尘劳中建立佛法。不起一心得大功德。譬如有人持坚牢舡度於大海。不动身心而到彼岸。

 

第九十八卷


【二板】


高僧解脱和尚。依华严作佛光观於清霄月夜光中忽见化佛说偈云。诸佛秘密甚深法。旷劫修行今乃得。若人开明此法门。一切诸佛皆随喜解脱。和尚乃礼拜问云。此法门如何开示於人化佛遂隐身不现。空中偈云。方便智为灯。照见心境界。欲知真实法。一切无所见。

 

【七板】


高城和尚歌云。无相心能运耀。应声应色随方照。虽在方而不在方。任运高??揔能妙。寻无头。复无尾。焰光晕晕从何起。只这如今全是心。心用明心心复尒。不居方。何处覔。运用无踪复无迹。识取如今覔底人。终朝莫谩别求的。勤心学。近丛林。莫将病眼认花针。说教本穷无相理。广读元来不识心。识取心。了取境。识心了境禅河静。若能了境便识心。万法都如闼婆影。

 

【九板】


牛头下佛窟和尚云。若人不信一文殊说十方文殊一时说一佛涅盘一切诸佛俱涅盘。何以故。不达色根本故。问。了色性无所有是本不。荅。此是住观语。非是即事见根本。若即事见者。只汝生老病身及无明。[婬-壬+(工/山)]怒是色根本。事外无理故。是以若了一色根本即举十方色同。名为一说一切说一涅盘一切涅盘。当知色体无性。性无不包。又云。虽同凡夫而非凡夫。不得凡夫不坏凡夫。谓别有殊胜在心外者即堕魔网。我今自观身心实相作佛。即是见十方佛同行同证处。问。佛身无漏戒定熏修。五荫不缚不脱不敢有疑。且如大品经云。众生不善五荫之身亦不缚不脱。甚令人惊疑。荅。若向众生五荫外别有诸佛解脱无有是处。只了众生自性从本已来无有一法可得谁缚谁脱。何得更有缚脱之异。问。经云。众生与佛平等无有缚脱。何得六道众生沉沦不得解脱。荅。众生不了色心清净。妄想颠倒不得解脱。若知人法常空其中实无缚脱。问。作何观行忏悔临终免被业[去/(冗-几+牛)]。荅。汝须深信诸佛所行所说处与我今日所行所说处无别。乃至成佛尚不得涅盘相。何况中间罪福妄业可得。此是真实正知正见。真实修行。真实忏悔。但於行住坐卧不失此观。临终自然不失正念。

 

【十板】


大珠和尚云。心性无形即是微妙法身。心性体空即是度空无边身。示行庄严即是功德法身。此法身是万化之本。随处立名智用无尽。是无尽藏。问。何者是法身。荅。心能生恒沙万法故号法家之身。经云。一念心尘中。演出恒沙偈。时人自不识。问。真法幻法各有种性不。荅。佛法无种应物而现。若心真也。一切皆真。若有一法不真真义则不圎。若心幻也。一切法皆幻。若有一法不是幻。幻法则有定。若心空也。一切皆空。若有一法不空空义则不圎。迷时人逐法。悟了法由人。森罗万像至空而极。百川众流至海而极。一切圣贤至佛而极。十二部经五部毗尼四围陁论至心而极。心是揔持都院万法之原。亦是大智慧藏。无住涅盘。百千名号皆是心之异名。灵辩和尚云。夫一心不思议妙义无定相。应时而用不可定执。经云。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用有差别随处得名。究竟不离自心。此心能坏一切。能成一切。故云一切法皆是佛法。心作天。心作人。心作鬼神。畜生地狱皆心所为。好恶皆由心。要生亦得。要不生亦得。即是无碍义。只今一切施为行住坐卧即是心相。心相无相故名实相。体无变动亦名如来。如者不变不异也。无中现有。有中现无。亦曰神变。亦曰神通。揔是一心之用。随处差别即多义。一中解无量。无量中解一。了彼互生起。当成无所畏。又东方入正定。西方从定出。若了心外无法。一切唯心。即无一法当情。无有好恶是非。即不怖生死。一切处皆是解脱。故云。当成无所畏。纵然心外有一切境法。亦从自心妄想因缘而生。无有自性。其体本空。如幻如化。


先云居和尚云。佛法有什麽多事。行得即是。但知心是佛莫愁佛不解语。欲得如是事。还须如是人若知如是人。愁个什麽。若云如是事即不难。自古先德淳素任真。元来无巧。设有人问如何是道。或时荅[鹿*瓦]甎木头作麽。众仰皆重。元来他根本脚下实有力。即是不思议人。把土成金。若无如是事。饶你说得蔟花蔟锦相似。直道我放光动地世间更无过也。尽说却了合杀头人揔不信受。元来自家脚下虚无力。释曰。云居和尚乃物外宗师。此土七生为善知识。道德孤迈。智海弘深。具大慈悲。常盈千众。所示徒云。但知心是佛莫愁佛不解语者。此为今时学人一向外求但学大乗之语。不能返本内自观心明见天真之佛。若了此心佛即自然智无师之智现前。何烦外学。如云从门入者非宝。又云。从天降下即贫穷从地涌出即富贵。若从心地涌出智宝有何穷尽。故云无尽之藏。但若得心真实去。根脚下谛去。自然出语尽与实相相应。言下救人生死。变凡为圣。捉砾成金。道有亦得。道无亦得。句句悉成言教。若也心中未谛。圎信不成。空任虚浮。只成自狂直饶辩说纵撗。只增狂慧。设或说得天花乱坠顽石点头。事若不真揔成妖幻。所以志公见云光法师讲法华经感得天华乱坠云。是齩蚤之义。是以先圣诚言。实为後学龟镜。可以刻骨。可以书绅。今徧搜扬。深有意矣。

 

第九十九卷


【二板】


俱舎论云。眼所现见名为所见。从他传闻名为所闻。自运己心诸所思构名为所觉。自内所受及自所证名为所知。佛地论云。现见虚空虽与种种色相相应而无诸色种种相故。如烟雾等共相应故有时见空有种种相。由虚妄分别力故但见烟等有种种相非见虚空。以虚空性不可见故。乃至心净法界离名言故。一切名言皆用分别所起为境。然诸法教亦不唐捐。是证法界展转因故。如见字书解所说义。由此法教是诸如来大悲所流。能展转说离言说义。如以众彩彩画虚空甚为希有。若以言说说离言义。复过於彼。

 

【三板】


释摩诃衍论云。一切诸法一心量无心外法。以无心外法故。岂一心法与一心法作障碍事。亦以一心法作解脱事。无有障碍。无有解脱。一心之法。一即是心。心即是一。无一别心。无心别一。一切诸法平等一味。一相无相。作一种光明心地之海。宝生论偈云。微笑降伏大魔军。明智觉了除众欲。於此大乗能善住。深识爱源为自心。

 

【六板】


顿教五位门云。第一识心者。语是心。见是心。闻是心。觉是心。知是心。此是第一悟。一一能知如许多心皆是一心。一心能遍一切处。第二知身同无情身不知痛痒好恶。一切皆是心。不干身事。心能作人畜。心能作鱼鸟。第三破四大身。身即是空。空即是无生。空无内外中间离一切相。第四破五荫。色荫若有四荫不虚。色荫若无四荫何有。第五见性成佛湛然常住。十住经序云。以灵照故统名一心。以所缘故揔号一法。若夫名随数变则浩然无际。统以心法则未始非二。十二门论序云。论之者。欲以穷其心原尽其至理也。若一理之不尽。则众异纷然有惑趣之乖。一原之不穷。则众途扶踈有殊致之迹。殊致之不夷。乖趣之不泯。大士之忧也。


般若灯论序云。始夫万物非有。一心如幻。心如幻故虽动而恒寂。物非有故虽起而无生。是以圣人说如幻之心。鉴非有之物。了物非物。则物物性空。知心无心则心心体寂。达观之士得其会归而忘其所寄。於是分别戏论不待遣而自除。无得观门弗假修而已入。荡荡焉不出不在无住无依者也。

 

【九板】


安乐集云。问。何因一念佛之力能断一切诸障。荅。如经云。譬如有人用师子筋以为琴弦。音声一奏一切余弦悉皆断坏。若人菩提心中行念佛三昧者。一切烦恼一切诸障悉皆断灭。亦如有人[((土/口)*殳)/牛]取牛羊驴马一切诸乳置一噐中。若将师子乳一滴投之直过无难。一切诸乳悉皆破坏变为清水。若人但能菩提心中行念佛三昧者。一切诸恶魔诸障直过无难。

 

第一百卷


【一板】


复礼法师云。观业义者。夫业因心起。心为业用。业引心而受形。心随业而作境。然则因业受身。身还造业。从心作境。境复生心。若影随形而曲直犹响随声而大小矣。慧集法师悟道颂云。普光初学道。无边世界动。回天复转地。并入一毛孔。

 

【三板】


跋陀三藏云。理心者。心非理外。理非心外。心即是理。理即是心。心理平等。名之为理。理照能明名之为心。觉心理平等名之为佛。心会实性者。不见生死涅盘有别。凡圣无异。境智一如。理事俱融。真俗齐观圎通无碍名修大道。

 

【四板】


如上所引祖佛言教。委曲披陈。可以永断纤疑。圎成大信。若神珠在掌宝印当心。诸佛常现目前。法界不离言下。是以从初摽宗於一心演出无量名义。无量名义不出理智。非理不智。故理外无智。非智不理。故智外无理。亦摄智从理。离体无用摄用归体。体性自离。故体即非体。即一切法如虚空性。空性亦空毕竟寂灭。斯灭亦灭。不知以何言故强名之无尽真心耳。今还摄无量义海揔归一句。乃至无句。一字一点卷舒自在。不动一心。究竟指归。言思绝矣。又此乃是内证自心真性绝待无依平等法门。

 

【五板】


问。如上解释引证皆是祖佛之言。何不自语。荅。我若自语。一切茫然罔措津涯。岂有申问之处。设祖佛之教皆是随他意语。曲顺时机。是以世尊言三世诸佛所说之法。吾四十九年不加一字。又经云。先佛已说。後佛随顺。若能如是了达。则知佛语是自语。自语是佛语。故本师云。一切外道经书皆是佛说。非外道说。又云。释迦如来语。提婆达多语。无二无别。若於此不信不明。皆成二见。常萦分别凡圣之想。恒生取舍自他之情。欲绍吾宗。无有是处。

 

【九板】


问。如何得形迹俱亡。荅。本无朕迹。云何欲亡。问。如是则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当大悟时方合斯旨。荅。我此门中亦无迷悟合与不合之道理。撒手似君无一物。徒劳谩说数千般。此事万种况不成。千圣定不得。大地载不起。虚空包不容。非大噐人无由担荷。如古德云。尽十方世界覔一人为伴不得。又云。只有一人承绍祖位。终无第二人。若未亲到徒劳神思。直饶说玄之又玄。妙中更妙。若以方便於称扬门中助他信入一期傍赞即不然。若於自己分上亲照之时。特地说玄说妙起一念殊胜不可思议之解皆落魔界。所以圎觉经云。虚伪浮心多诸巧见。不能成就圎觉。又先德偈云。得之不得天魔得。玄之又玄外道玄。抛却父娘村草里。认他黄叶作金钱。百丈竿头快散手。不须观後复观前。如今但似形言迹纹彩生时皆是执方便门。迷真实道。并是认他黄叶唤作金钱。若大悟之时似百丈竿头放身更不[(厂@((既-旡)-日+口))*页]於前後。此宗镜中是一切凡圣大舍身命之处。不入此宗皆非究竟。问。毕竟如何。荅。亦无毕竟。问。前云不入此宗皆非究竟。此又云何称无毕竟。荅。前对增上慢人未得为得。认虚妄为真实。执颠倒作圎常。为破情尘权称究竟。今论见性岂言虚实耶。问。以此通明之後如(何履践。荅。教谁履践。问。莫)不成断灭不。荅。尚不得常住云何断灭。问。乞最後一言。荅。化人问幻士。谷响荅泉声。欲达吾宗旨。泥牛水上行。问。此录括略微细理事圎明。於慕道人得何资益。荅。若第一义中无利无功德。就世俗门内似有於称扬。揔有二涂能禅初学。一者。为未信人令成正信摄归一念不外驰求。二者。为己信人助成观力理行坚固疾证菩提。步步而不滞宝所功程。念念而流入[萨-产+(辛/工)]婆若海。似乗广大之辇立至宝坊。如驾坚牢之舡坐登觉岸。


冥枢会要卷下


四谿比丘  了义 书


湖州报恩光孝禅寺住持嗣祖比丘(道枢)重开


时绍兴十五年嵗次乙丑端午日谨题



元佑六年。夏龙庵
老师阅宗镜录。怗其要处欲钞之。以久弃笔墨兼倦於删择莫即成也。七年春门人惟清敬承
师意适毕上呈乃奉 慈旨。离为三册而目之曰冥枢会要集。於是学者争传。因遂流行而转冩滋误。侍者普灯患之将丐金镂版故来请校勘。为取京淛二印本同三四衲子逐一点对。文叅理证。反覆精详。无容误矣。灯用饬工。乞聊叙夤缘并列施者姓名于其後。是与书之云尒。


绍圣三年二月二十五日 惟清 谨[颢-京+正]


宗镜录智觉寿禅师之所作也。禅经论律与世间文字圎融和会。无心外法自非妙觉应身。集佛大成。孰能与此哉。彦元佑九年。痛失慈恃哀荒中获见此书。如登宝山聚。如涉华藏海。根羸识陋莫可测量。惟增重賛叹。非宿植善因。乃至不闻此书名字。何况深解义谛。今晦堂心公所集冥枢会要。实宗镜录之妙义也。词约而旨全。门该而帙省。普劝世人受持读诵。若於一句一义不作文字见。不作理见。不作事见。顿念回光。指忘而月现。则超如来地入庄严门。当知是人决定成佛。愿此胜缘资我先妣寿光君明灵不昧。得法净土。

 

吴郡朱彦叙









宋本冥枢广要六本向淂之同里张氏纸墨完好洵为善本藏之有年矣三峯寺
药龛大和尚深眀内典雅好古书今夏为 先人礼忏入山特携呈
药公为结夏叅观之助非同友朋间泛然之投赠也。


时同治庚午五月二十五日(宗建识于恱生斋中)

Tags: 责任编辑:思过黑鹰
】【打印繁体】【关闭】 【返回顶部
上一篇仪注备简 【十卷】 下一篇空谷集 【三卷】
清净莲海佛学网: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交流论坛 联系我们
本站声明:本站资源来源于互联网,如侵犯了你的版权,请你联系我们,我们将在收到消息后24小时内删除。
清净莲海佛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