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文章

·邢台北盆水龙泉寺 09-17
·邢台泰兴寺 09-17
·邢台观音寺 09-17
·邢台天宫寺 09-17
·邢台天元普贤寺 09-17
·邢台石佛寺 09-17
·邢台北和寺 09-17
·邢台法灵寺 09-17
·邢台宁晋县云台寺 09-17
·邢台普光寺 09-17

文库热门

·邢台北盆水龙泉寺 09-17
·邢台泰兴寺 09-17
·邢台观音寺 09-17
·邢台天宫寺 09-17
·邢台天元普贤寺 09-17
·邢台石佛寺 09-17
·邢台北和寺 09-17
·邢台法灵寺 09-17
·邢台宁晋县云台寺 09-17
·邢台普光寺 09-17

TOP

仪注备简 【十卷】(一)
2018-02-11 22:44:20 来源:清净莲海佛学网 作者: 【 】 浏览:1759次 评论:0

国家图书馆善本佛典 第55册  No.8954


【明 释大惠撰】
 
 
仪注僃简序


云栖大师为宗教总持秘宗显教独以净土一门徧摄羣机称为永明复生天如再出非虗语也於时诸大弟子有得其宗者有得其教者俱指不胜屈而教则最初为绍觉慧文两师绍师性严冷居土桥颛以弘法为事数十年如一日慧师性萧散无定居晚乃居桐坞挥麈之暇时以山水为适亦遂老而?疲两师生平趋向若水火不相入而相得甚驩海内学者叅土桥未有不叅桐坞者一时如两龙门焉云栖着述多宗贤首两师愿独精天台兼精相宗土桥会下得法如云今四方登座诸名宿强半皆出其门而初现居士身後现比丘相者则为灵源法师灵师弱冠即有志大法抱本环听入室请益至晓夜?疲寒暑不辍者几二十年尽得绍师阃奥以去游都门落发受具称人天师余友太和萧大行伯玉淹通内外典特精相宗尝语余曰灵师如许作唯识解愿为润文伯玉眼孔高门庭峻乃肯执笔以俟灵师则师之卓识渊抱为世所宗葢可知矣一日自都门还将为住山计余先大众斋沐请曰佛法得人而传全赖英绝领袖之者力为唱导即如方今法席之盛遡流穷源假使当日无云栖则无土桥桐坞无土桥桐坞则无吾师暨诸师而法堂外草深一丈为日久矣今吾师尽得绍师阃奥不为接引後学计而徒守其硜硜者以老高则高矣回思土桥桐坞以及云栖数十年谆谆弘法付嘱之意母乃刺谬不伦师抑何忍也灵师於是飜然许可有寳方上人者发广大心延至庵居择上根弟子得二十许人为传台宗三大部余暇兼及相宗从师得法者复指不胜屈俨如土桥会下焉呜呼盛矣[(厂@((既-旡)-日+口))*页]三大部多引诸经论以为证而诸经论散在大藏学人随阅随简不胜其劳每有举一废百之叹师特从大藏拈出成帙名曰僃简予及家倩沈子泽民时供笔札抄冩读者便之余又虑仅为诸大弟子帐中秘不能公之人人也力请流通师复许可今先刻仪注僃简一种余当从檀波次第乞成焉师曰居士不可无一言志其颠末余不能辞遂为述吾师得法之源及结集僃简之因如此若师之戒行精严道德淳僃种种足为人天师表者异日自有如椽大笔曲为冩生非区区一时笔墨所能缕及也。


崇祯丙子中秋日云栖弟子闻启祥大晙敬书於吴山鸟窠

 

[备-用+冉]简序


(板藏昭庆寺贝叶斋流通)


夫劳苦而[工*刀]高者莫着书若也其事有二冩有伐山者有庀材者何谓伐山日南之荅朔漠之参豫章踰岭梨[冬-ㄆ+朿]乱河披荆凿险而求之者有人矣而用彡者[(厂@((既-旡)-日+口))*页]不能扵需用之际而且北且南且山且水仆孙道途也纵能之必迂日烦神或未及用而颠者有之又为人冩不惮以其身罗四方之物而致之通邑大都以供人不时之需是所谓庀材者也内典台宗如智者大师章安荆谿四朙诸尊宿所着最为广博无涯读者目眩神骇浩汗莫知其端倪五味八教罔不该括吾沼其功在伐山而当今灵源法师所集备简志书吾谓其[工*刀]在庀材或曰台宗阐教则有玄签攵句记用观则有止观辅行撮其大纲又言四教仪集注以至其他部帙不可胜举其词奥澁使人目瞪而不淂下口呿而不淂唫後人涉猎稍闯其藩而虑远畏难至有葛藤之[言*几]注〃束之高阁奚以益为余曰是不然正以其繁不淂不扵繁中求捷径也夹其所着详引本教旁及他宗就一书中已动各书百十部呈览者未数页即须覔他书以补其所引而他书又浩渺一时不获现前则一日所阅几何[备-用+冉]简则随其所引若经若注若内外诸书无不循序次列凢所欲购尽在案头不必出门跬步而日南朔汉踰嶔乱河之物森然罗致百城南面乐莫大为庀材之[工*刀]与伐山?之亡为异而[(厂@((既-旡)-日+口))*页]可少之乎故有佛教不可无台宗也有台宗不可无[备-用+冉]简也繇[备-用+冉]简以通台宗繇台宗而三观圆修吾知未散灵山必为点首有如是捷径之书而不思繙阅吾末如之何也虽然着书者之劳苦而[工*刀]高自在也。


崇祯丙子六月望日云栖菩[萨-产+(辛/工)]戒弟子南五陈昌遇广[泳-永+朕]和南题

 

仪注僃简目录


第一卷


天台    此本俗名今依释典    此山即大师栖身入寂之所    顿等四教古师亦用    四河入海四姓出家    约时破古    华严处会三十九品    昔生垂化之地    譬喻一释格他譬法不周    胜鬘经    五种不飜    圆教八义    如来乗如实道来成正觉    华严後无等觉    法报不分二三莫辩    上品相好下品尊特    约二现释三品相好    境本定身    华严三照涅盘五味    十二部经华梵名义    如聋若哑    领解如来拟宜之时    後分则有等    木树草座皆表三藏诠生灭故    一酬释尊行因本愿    二赴五人本愿先悟    三报今日侍奉之劳    最先得度在一切人天罗汉之前    方便    四大弟子齐已分领    二乗各有十智    弹偏折小叹大褒圆    修空观用事识见生身住权理等    事业二识为见相之本    恣殃掘之讥    任净名之折    四无常偈    三根解源    长者十德    法身无病随机权示    十八空
   


第二卷
   

置毒发毒    金光明等别为一缘    一音    当分跨节    考彼问辞自见    五味半满相成    二鸟俱游    虽复俱游行藏得所    妙法    莲华    迹门三喻本门三喻    开权同体异体之辩    权实之语非独今经    时人谓华严胜    开示悟入四意消之    不妨高位不弃众生    四种四谛    四不可说    八不净    赎常住命之重宝    二经教意起尽是同    十六意拣二经    别教复有四    别圆知人法不可灰断    藏通且须顺於二谛    生酥益相熟酥益相    密成通益密成别益    华严顿乳通则至後    三藏通亦至後    方等至法华後    证昔通记
   


第三卷
   

一净当名任运有常乐我    影傍经论立此藏通别圆    正教小乗傍教菩萨    静法苑师毁之於前清凉观师赞之於後    旧医戒定慧    三人亦通谛缘度三    声闻总相智缘觉别相智菩萨总别相智    三界分九地    梵语    象胥通四方之语    十六游增狱    内障外障无障    三类鬼    阿修罗    毘摩质多生舍脂    酒能昬性起过    性戒莫问受不受等    性戒即旧戒
   


第四卷
   

世出世间禅    支林功德    娑婆世界主梵天王尸弃大梵    离喜而纯乐受    无想天    无烦杂无热恼等    四空定    灭三种色    无色界色    合经墙壁譬    色是无教法    五衰相    四空疮痈病箭观等    百八见等    五利使    五钝使    二十五冥谛    六谛    见中思推利思背上思    十缠    三结    六度摄三十七    当分道品相摄道品    道品通正助漏无漏等    通大地数九心数等    四如意足    定力若成能於诸禅互无妨碍    藏别不即通圆谈即    四谛分对真俗
   


第五卷
   

空门二十七贤圣    贤人有二圣人有二十五    信行法行    身证    俱舍则无身证    贤者善直    五停心通於四教    五停心对圆五品    五停心名五门禅    转兼具治    三种贪    九想观治贪欲    六种欲    三种嗔    慈悲喜舍四无量心    四师数息    用息明六妙门谓数随止观还净    一念十二因缘    刹那十二因缘    束十二为三道轮转相生    业道    三种障念三身治    观体非念观是其慧    七贤位人明识四谛    从此生煖法等四句    煖顶忍世第一各有三品    世第一三品    中忍减缘行    所留一行随行者所宜    十六行义    八番减缘行    尽是色界法住定地法
   


第六卷
   

闻唱善来即证罗汉    大论俱舍七种般    开三般为九    一万二千九百六十种般    图中引五差    罗汉名含三义    金刚三昧    重空三昧    电光三昧    九想    八念    十想    八背舍    八胜处    十一切处    九次第定    师子奋迅三昧    超越三昧    观练熏修    坏法不坏法    约性共拣判慧俱    约正助判慧俱断结    得灭尽定    十四变化    十八变化    三种念处    四韦陀典    果性退否考论祖诰    此生之中必得无疑    信法利钝    通辩四果退不退    无作之业至未来世    孤调解脱    辟支迦罗    独觉三类    二辟支三义分大小    迦叶舍利弗等是辟支根性    支佛是法行    四流    随母气息上下出入    三十八个七日    推因知果    推果知因    约十二支观爱观见    华飞钏动    三家二即
   


第七卷
   

令生事善故作是说    虽修性念处而不断结    无脂肥羊    会释二论断伏不同    证四真谛方断尘沙    十种小刼    拂石芥子刼    从古释迦缘    不生三恶道位不退等    既云断惑故知通佛行因之相    三只等义    种相不拘前後    福义多途    六度满相    三十二相    道树已前四波罗密满    弥勒值佛必有超刼    八相    三转十二行法轮    度三根性    老比丘    三百由旬    诸般若有二乗得道    通有三义    藉通开导    总相别相等智    当教三乗共位    三乗共借一教    菩萨借别一教    别为菩萨立忍名    三处初焰    三地据断见初四地据断见後    通虽二地断时仍促等    声闻位齐七地    十力    四无所畏    通教诸位    布施摄众生等    通教有合身义    一金刚土台成道四机所见不同    八相稍异三藏    三种意生身    一生实相二生法界    列八二谛章安作七二谛消之    七种二谛    风流二谛    一真含二中    寄三法以示三根解源    四地为上六七为中八九为下    约证道边唯明一接    巧拙论体析    对破外道汝析非正    朱雀门中何妨庶民出入
   


第八卷
   

别教八义    无量四谛    华严正当历别之行    十住多明圆义等    六轮    五行    随机明位增减不同    今家借用教证二道    华严十地论师不分圆别    四教俱论三根出假    别教因缘假名    十信通伏诸惑正伏四住    五忍判别圆    此十通名住    尘沙譬无知数多    一切智    身子六住有退    十行从空入假观无量四谛    若住於空与二乗何异等    道种智    此十通名回向    方便有余土    实报无障碍土    六地断思与罗汉齐    别人不知本觉之性具染恶德    因果三法纵横    圆教诠因缘即中道等    三谛圆融    圆信圆行等    三因开发即初住位    天女诃身子    圆位浅深    仁王十四般若    大品四十二字    三渐次
   


第九卷
   

一尘有大千经卷    十法成乗十心成就    法者谓众生心    表法约理    心佛众生三无差别    三法各有二造    能破三谛相着    能立三谛之法    能妙三谛之法    唯法华别约六时五悔    忏悔法    後一虽可独修不进须假前二    三忏功能    五石五芝    坐法    扇[打-丁+虎]    十恶    弥勒五悔    天台建立解行    了修即性全性起修    法藏华严皆有别愿    忏悔义广位位横论各有三障    读诵品    南岳为他损已    天台为他损已    三术    三[车*丸]    四安乐行    圆家五品拟对三藏五停心    四信    伏忍诸教初心无此气分    获旋陀罗尼    十信有百横竪十乗    别圆即离不可一混    谓成妙觉谬之甚矣    一切种智    龙女成佛权实    从智证法    五眼洞照    断最後穷源微细无明    道穷妙觉位极於茶    无上士    弑无明父断贪爱母    境智寂灭    隐前三相    六即    六种即名皆是事理体不二义    世间常住    无情佛性    唯色唯声    贫女宝藏力士额珠    三障理全是佛    相似即    喻始似本    称随分觉    修善修恶性善性恶
   


第十卷
   

入体之门四教四门    门门十乗    方便名善巧    远近方便    横竪该罗    方等梦王    五科陶师譬    引证道定复以律仪为根本    十戒五支戒通大小乗    六物啚    头陀抖擞分卫自资    乞食十利    兰若十利    庆吊俯仰等    外护善知识    同行善知识    教授善知识    五欲过患    金石[糸*系]竹等    仙人闻舍脂语失通    因五欲招过    三世九恼    眠名增心数法    掉悔葢    犹豫    五葢弃法    调食    眠是眼食    三事合调    行五法合譬    十法通名乗    现前阴妄一刹那心    拣思议心取不思议心亦性德境    拣境及心    去思议取不思议    即於境种而生於果    修德境推本具心离四性计    化他境解离四性无妨四说    但推本具理心    初心依理生解与起教後心不同    不得而得三谛宛然    境前发心    重发誓言    纵横具破    横竪通塞    一心具三破    通塞    於通起塞能破如所破    节节捡挍通塞    应须七科次第调试    圆理不开须修事助    初入外凡外招名利    三术    似爱顶堕
   

仪注僃简目录(终)

 

仪注僃简


山家後学大惠集


第一卷


天台


辅行云。天台者。天者。颠也。(云云)至故以名焉。又有云本名天梯。谓其山高可登而升天。後人讹传。故云天台。又章安山记云。本称南岳。周灵王太子晋居之。魂为其神。命左右公改为天台山也。若准孙公山赋云。所以不列於五岳阙载於常典者。以其所立幽奥其路旷逈故。未知章安所出。西方风俗称名为尊。如子之名兼於父母。佛当生彼预设斯仪。使慕德称名故也。此方风俗避名为敬。故以所居而显其人。

 

此本俗名今依释典


辅行云。今释典中所言天者亦名最胜。亦名光明。文句四云。天然自然乐胜身胜。光明疏记引大经。一者世间天。如诸国王。二者生天。从四天王乃至非非想三者净天。谓四果支佛。四者义天。谓十住菩萨以见一法是空义故。大论明三种天。一假名天。即世天也二生天。三清净天。则兼三乗也。

 

此山即大师栖身入寂之所


辅行云。仪同沈君理。请住瓦官。开法华经题。停瓦官八年。讲大智度论。说次第禅门。蒙益难纪。尔後徒众转多。得法转少。妨我自行。化道可知。羣贤各随所安。吾欲从吾志也。吾闻天台地记称有仙宫。若息心兹岭。展平生之志。于是陈太建七年秋九月从兹始入天台。宣帝勑额云。禅师创立天台。宴坐名岳。宜号修禅。(云云)。安禅而化至五品等者。此出临终行位也。不出禅定端坐取灭。故云安禅而化。开皇十五年自荆下邺。至十六年重入天台。至十七年晋王请出。至石城。谓徒众曰。大王欲使吾来。吾不负言而来。吾知命在此。故不前进。於石像前口授遗书。(云云)吾今最後策观谈玄。最後善寂。吾今当入。於是教维那曰。人命将终。闻钟磬声。增其正念。唯长唯久。气尽为期。云何身冷方复响磬。言已跏趺。唱三宝名。而入三昧。即其年十一月二十四日未时端坐入灭。灭後祥瑞等。具如别传。即是住观行位首楞严定而入灭也。

 

顿等四教古师亦用


妙玄云南三北七。南北地通用三种教相。一顿。二渐。三不定。华严为化菩萨。如日照高山。名为顿教。三藏为化小乗。先教半字。故名有相教。十二年後为大乗。说五时般若乃至常住。名无相教。此等俱为渐教也别有一经非顿非渐。而明佛性常住。胜鬘光明等是也。此名偏方不定教。此之三意通途共用也。诸师述顿与不定不殊。渐更为三。(云云)。藏等四教起自天台大师。影傍经论立此四教也。如三卷初。

 

四河入海四姓出家


阿含云东殑伽河。从阿耨达池银牛口流出。遶池一匝。入东南海。南信度河。从阿耨达池金象口流出。遶池一匝。入西南海。西缚刍河。从阿达池琉璃马口流出。遶池一匝。入西北海。北徙多河。从阿达池颇肢师子口流出。遶池一匝。入东北海。此即此土黄河之源也。四姓者。一刹帝利。是王种。二婆罗门。是净行。三吠奢。是商估。四首陀。是农田。

 

约时破古


妙玄云北地师亦作五时教。而取提谓波利为人天教。合净名般若为无相教。余三时不异南方。故约时破古云。若言提谓说五戒十善。彼经但明五戒。不明十善。唯是人教则非天教。纵以此为人天教者。诸经皆明戒善。亦应人天教耶。乃至云提谓长者得不起法忍。岂是人天教耶。又云。复次释论结集法藏。初从波罗奈至泥洹夕。所说小乗法。结为三藏法。从初生至双树。凡说大乗。结为摩诃衍藏。奈苑之前不预小教摄。何者。尔时未有僧宝故。不应用提谓为初时教也。

 

华严处会三十九品


释签云。龙宫三本。上本。十三世界微尘数偈。中本。四十九万八千八百偈。下本。十万偈四十八品。今但有三十九品。则经犹未尽。旧经七处八会。新译更加普光明殿一会。第一摩竭阿兰若有六品。一世主妙严。二如来现相。三普贤三昧。四世界成就。五华藏世界。六毘卢遮那。第二摩竭熙连河曲普光明殿会。有六品。一如来名号。二四谛。三光明觉。四菩萨问明。五净行。六贤首。第三忉利天会。说十住有六品。一升须弥顶。二须弥顶赞叹。三十住。四梵行。五发心功德。六说法。说令十住进後位也。第四夜摩天会。说十行有四品。一升夜摩。二夜摩赞偈。三十行。四无尽。第五兜率天会。说十向有三品。一升兜率。二升兜率赞叹。三十向。第六他化天会。说十地一品。第七重会普光明殿。说十地胜进行有十一品。一十定。二十通。三十忍。四阿僧祗。五寿量。明菩萨报生净土随时寿量。六菩萨住处。七不思议法。明佛果德。八相海。九随相光明功德。十普贤行。十一如来出现。八三会普光明殿。说六位一品。谓离世间。第九游逝多林会。说入法界品。如是处会所明位行。不出别圆。但经意兼含。义难分判始从住前至登住来。全是圆义。从第二住至第七住。文相次第。又似别义。於七住中又辩一多相即自在。次行向地又是次第差别之义。又一一位皆有普贤行布二门。故知兼用圆文接别。

 

昔生垂化之地


大论云。昔波罗奈王入山游猎。见二羣鹿。数各五百。各有一主。一是释迦菩萨。一是提婆达多。菩萨鹿王见王杀其羣鹿。起大悲心。直至王所。不避箭矢。[疏-(梳-木)+危]曰王言。若以供馔。当差次送。每日一鹿。王善其言。於是二主各差次送。次当调达羣中有一母鹿白其主言。我分当死。而我怀子。子非死次。屈垂料理。王怒曰。谁不惜命。次来但去。母思惟曰。我王无慈。横见嗔怒。即至菩萨王所。具白。菩萨王言。若我不理。枉杀其子。若非次差。後次何遣。惟我当代。即自送身。王怪问曰。羣鹿尽耶。鹿王曰。大王仁慈。人无犯者。但有滋茂。但彼羣鹿归告於我。我愍之故。若非分差。是亦不可。若纵而不救。无异木石。是身不久。必不免死。慈救苦厄。其德无量。王闻是语而说偈言。我实是畜兽。名曰人头鹿。汝虽是畜生。名曰鹿头人。以理而为人。不以形为人。我从今日始。不食一切肉。我以无畏施。亦可安汝意。诸鹿得安。王得仁信。鹿羣所居。故名鹿苑。

 

譬喻一释格他譬法不周


光明玄云。大师释金光明题。一譬喻。二附文。三当体。初一顺古立。後二唯今义。顺古者。盖见古师虽用譬释。譬法不周。翻屈此经所诠之义。因兹大师同他用譬。恐人疑云。依文二释既甚亲切。何须存譬。故以被根利钝为答。钝人不能直解三字。是法性名。乃以世间金有光明。用比拟一切圆融三法也。若依文二释。为利根人。知其能譬世金光明本无名义。圣则真法而作其名。故云利人知即法作譬。岂须以譬拟法。然经所被非纯利根。故空品云。为钝根故。起大悲心。佛说兹典既被二根。亦须两说赴其利钝。

 

胜鬘经


佛降舍卫国。波斯匿王遣使召女。胜鬘对使说偈云。如来现世间。普为羣生出。亦应愍我等。宜速降此间。未举头顷。如来现身为说。

 

五种不翻


法数云。一秘密。诸陀罗尼咒是秘密。二多含。薄伽梵含六义等。三此方无故。如闫浮树此方无。四顺古。阿耨菩提自古存梵音。五生善。般若尊重智慧轻薄。

 

圆教八义


四教义云。圆义畧有八。一教圆。正说中道。言教不偏也。二理圆。中道即一切法。理不偏也。三智圆。一切种智圆也。四断圆。不断而断。无明惑断也。五行圆。一行一切行也。六位圆。从初一地具足诸地功德也。七因圆双照二谛自然流入也。八果圆。妙觉不思议三德之果。不纵不横也。

 

如来乗如实道来成正觉


文句云。如来义甚多。且明二三如来。余例可解。二如来者。成论云。乗如实道来成正觉。故名如来。乗是法如如智。实是法如如境。道是因觉是果。若单论乗者。如如无所知。单明实者。如如无能知。境智和合。则有因果。照境未穷名因。尽源为果。道觉义成。即是乗如实道来成正觉。此真身如来也。以如实智乗如实道来生三有示成正觉者。即应身如来也。三如来者。大论云。如法相解。如法相说。故名如来。如者。法如如境。非因非果。有佛无佛。性相常然。徧一切处而无有异为如。不动而至为来。指此为法身如来也。法如如智。乗於如如真实之道来成妙觉。智称如理。从理名如。从智名来。即报身如来。故论云。如法相解。故名如来也。以如如境智合故。即能处处示成正觉。水银和真金。能涂诸色像。功德和法身。处处应现往。八相成道。转妙法轮。即应身如来。故论云。如法相说。故名如来也。法身如来名毘卢遮那。此翻徧一切处。报身如来名卢舍那。此翻净满。应身如来名释迦文。此翻度沃焦。是三如来若单取者。则不可也。

 

华严後无等觉


四念处释别教中云。众经诸门列位。位数增减。华严初无十信。後无等觉。於十住中多明圆义。於登地中多明别义。华严经前列众。则有等觉。

 

法报不分二三莫辩


妙乐云。自古经论许有三身。若言毘卢与舍那不别。则法身即是报身。若即是者。一切众生无不圆满。若法身有说。众生亦然。若果满方说。满从报立。若言不离。三身俱然。何独法报。生佛无二。岂唯三身。故存三身。法定不说。报通二义。应化定说。若其相即。俱说俱不说。若但从理。非说非不说。事理相对。无说即说。即说无说。情通妙契。诤计咸失。

 

上品相好下品尊特


四明云。法华三十二相。相相无边。亦即法身。上品尊特也。十六观经八万四千相。中品尊特也。华严树王下丈六相现起舍那。下品尊特也。(此约教分。)十华藏尘相上品相海也。八万四千相。中品相海也。三十二相。下品相海也。(此约相分。)上品相好。下品尊特。此二皆是现起之相。故云二现言之。正当须现。

 

约二现释三品相好

 

 

境本定身


辅行云。一一文中皆云若见如来者。皆以三藏如来而为境本。於色相上四见不同。故言境本定身。

 

华严三照涅盘五味


玄签云。云何分别。如日初出。前照高山。厚植善根感斯顿说。顿说本不为小。小虽在座。如聋如哑。良由小不堪大。亦是大隔於小。此如华严。约法被缘。缘得大益。名顿教相。约说次第。名从牛出乳味相。次照幽谷。浅行偏明。当分渐解。此如三藏。本不为大。大虽在座。多哆婆和。小所不识。此廼小隔於大。大隐於小。约法被缘。名渐教相。约说次第。名酪味相。次照平地。影临万水。逐器方圆。随波动静。示一佛土。令净秽不同。示现一身。巨细各异。一音演说法。随类各得解。恐畏欢喜。厌离断疑。神力不共。故见有净秽。闻有褒贬。嗅有薝卜不薝卜。花有着身不着身。慧有若干不若干。此如净名方等。约法被缘。犹是渐教。约说次第。生酥味相。复有义。大人蒙其光用。婴儿丧其睛明。夜游者伏匿。作务者兴成。故文云。但为菩萨说其实事。而不为我说斯真要。虽三人俱学。二乗取证。具如大品。若约法被缘。犹是渐教。约说次第。名熟酥味相。复有义。日光普照高下悉均平。土圭测影。不缩不盈。若低头。若小音。若散乱。若微善。皆成佛道。不令有人独得灭度。皆以如来灭度而灭度之。具如今经。若约法被缘。名渐圆教。约说次第。醍醐味相。(玄)。初文五味者。还约华严日照三譬。开为五味。问。应取涅盘本文。何以却取华严文耶。非但数不相当。亦恐文义各别。答。涅盘五味转变。而秪是一乳。华严三照不同。而秪是一日。今演华严平地之譬。以对涅盘後之三味。数虽不等。其义宛齐。又涅盘以牛譬佛。乳从牛出。譬佛初说大。乳出已後。其味转变。犹成分譬。故此下文义立五味皆从牛出。未若华严日譬於佛。光譬说教。日无缘慈非出而出。众机所扣非照而照。故使高山幽谷平地不同。同禀教光。终归等照。故用两经二义相成。(签)。

 

十二部经华梵名义


妙玄云。一修多罗。此云法本。亦云契经亦线经。二祗夜。此云重颂。三和伽罗那。此云授记。四伽陀。此云不重颂。五优陀那。此云无问自说。六尼陀那。此云因缘。七阿波陀那。此云譬喻。八伊帝目多伽。此云如是语。亦云本事。九闍陀伽。此云本生。十毘佛畧。此云方广。十一阿浮陀达摩。此云未曾有。十二优波提舍。此云论议部者。部别各有类从也。

 

如聋若哑


观音玄记云。旧经三十七云。时舍利弗袛园林出。不见如来自在庄严变化。及生意念亦不乐说。不能赞叹。以声闻人出三界故。此即如聋如哑之文也。

 

领解如来拟宜之时


文句云。拟宜劝诫二门。即遣旁人疾走往捉。领上劝门之拟宜。穷子惊愕。领上劝门之无机。强牵将还。领上诫门之拟宜。穷子自念无罪至闷绝躃地。领上诫门之无机。从父遥见下并领劝诫之息化。此探取佛意。佛劝门拟宜无机。意犹未息。更作诫门拟宜。事不获已。然後息化也。

 

後分则有等


妙玄云。後分等者。准不思议境界经云。舍利子五百声闻。皆是他方极位菩萨。故今在此逝多林会。迹示声闻。据华严经文殊师利逝多林出。时舍利弗语五百言。汝等且观文殊师利相好威仪等。观彼经中舍利弗语辞。似如己闻诸大乗竟。如在方等般若会时。未能悟故。状当聋哑。以後分之言。时仍长远。亦可通在鹿苑之前。今且判在华严会时。

 

木树草座皆表三藏诠生灭故


玄签云。通教。七寳天衣为座。表无生。别教。卢舍那七寳台为座。表无量。圆教。毘卢遮那虗空为座。表无作。今藏教。木草为座。正表生灭也。

 

一酬释尊行因本愿


妙乐云。歌利王割截之时。佛发大愿。我若得道。应先度之。辅行云愿者佛昔於饥世化为赤目大鱼。闭气不喘示为死相。木工五人。先斧斫肉。佛时誓言。於当来世先度此等。先愿与其无生故也。

 

二赴五人本愿先悟


妙乐云。迦叶佛时。九人学道。五人未得果。誓於释迦法中最先开悟。本愿所牵前得无生故也。

 

三报今日侍奉之劳


妙乐云。前者太子弃国捐王。入山学道。父王思念。遣五人追侍。所谓拘隣。迦叶。二是母亲。頞鞞。跋提。俱利。三是父亲。二人以欲为净。三人以苦行为净。太子勤行苦行。二人便舍之去。三人犹侍。太子舍苦行。还受饮。食酥油煖水。三人又舍去。太子得道。先为五人说四谛也。

 

最先得度在一切人天罗汉之前


妙乐云第三说法时。拘隣五人。八万诸天。远尘离垢五人得无生。佛三问。知法未。即三答云。已知。地神唱。空神传。乃至梵世。咸称已知。拘隣最前初见佛道相初闻法鼓。初服道香。初尝甘露。初入法流。初登真谛。闫浮提得道最在一切人一切天一切罗汉前。故十二游经云。佛成道第一年。度五人。第二年。度三迦叶。第五年。度身子目连。当知阿若在前明矣。

 

方便


文句云。方者法也。便者用也。法有方圆。用有差会。三权是矩是方。一实是[矢*见]是圆。若智指於矩。则善用偏法逗会众生。若智诣於[矢*见]。则善用圆法逗会众生。举偏法释方便。盖随众生欲。非佛本怀。如经令离诸着出三界苦。是故如来殷勤称叹方便。此释他经义也。又方便者门也。门名能通。通於所通。方便权畧。皆是哢引。为真实作门。真实得显。功由方便。从能显得名。故以门释方便。此释他经义也。又方者秘也。便者。妙也。妙达於方。即是真秘。点内衣里无价寳珠。与王顶上唯有一珠。无二无别。指客作人。是长者子。亦无二无别。如斯之言。是秘是妙。如经。唯我知是相。十方佛亦然。止止不须说。我法妙难思。故以秘释方。以妙释便。此释法华方便品意也。今云以方便者。葢以前方法便用之方便也。

 

四大弟子齐已分领


文句云。将欲诱引下。是密遣二人诱引。一齐教近领三车救子。远领波罗奈施权。次取意领法身地久照方便。今初且释齐教领者。譬喻文有四。一用方便拟宜。二知先心。三叹三车。四适其所愿。方便品亦四。今领亦四。密遣二人者。四大弟子齐已分领等。余如本文。(云云)。

 

二乗各有十智


仁王经云。一世俗智。二法智。三类智。四苦智。五集智。六灭智。七道智。八他心智。九尽智。十无生智。以上十智二乗各有。故成二十智也。

 

弹偏折小叹大褒圆


释签云。方等折小。如弟子品。弹偏。如菩萨品。如观众生品。是叹大。称叹文殊。及净名。是褒圆。又弟子品用折不同。有用三教。如诃目连是叹大。有用圆诃。如诃身子是褒圆。

 

修空观用事识见生身住权理等


妙宗云。相起之本。其本廼是权实二理。空中二观。事业二识。就此分之。则生身尊特如指诸掌。故金光疏云。丈六身佛住真谛。丈六尊特合身佛双住真中。尊特身佛双住俗中。法身佛住中道。此依二理故有二佛。众生二识有二观因。故感二佛。

 

事业二识为见相之本


起信论云。言二识者。佛用有二种。一者依分别事。识凡夫二乗心所见者。名为应身。以不知转识现故。见从外来。取色分齐。不能尽知故。二者依於业识。谓诸菩萨从初发意。乃至菩萨究竟地心所见者。名为报身。身有无量色。色有无量相。相有无量好。所住依果亦复无量。种种庄严随所示现即无有边不可穷尽离分齐相。随其所应常能住持。不毁不失。如是功德。皆因诸波罗密等无漏行熏。及不思议熏之所成就。具足无量乐相。故说为报。

 

恣殃掘之讥


妙玄云。殃掘之经弹斥明常。分明余教。释梵四王及十弟子乃至文殊。皆被诃斥。签云。殃掘偈云。云何名为一。谓一切众生。皆以如来藏。毕竟恒安住。云何名为二。所谓名与色。此是声闻宗。斯非摩诃衍。云何名为四。所谓四圣谛。是则声闻宗。斯非摩诃衍。一切诸如来。第一毕竟常。是则大乗谛。非苦是真谛。云何名为五。所谓彼五根。是则声闻宗。斯非摩诃衍。所谓彼眼根。於诸如来常等。具如止观七引。廼至增十。亦复如是。如是等文弹诃声闻。明於常住。最为显着。余如彼经。

 

任净名之折


维摩经中问病辞不堪往。弃鉢??然等。廼密弹也。礼空王之座。去花招讥。当座诃也。

 

四无常偈


仁王经云。初无常偈。刦火终讫。乹坤洞然。须弥巨海。都为灰扬。天龙福尽。於中淍丧。二仪尚殒。国有何常。二苦偈。生老病死。轮转无际。事与愿违。忧愁为害。欲深祸重。疮疣无外。三界皆苦。国有何頼。三空偈。有本自无。因缘成诸盛者必衰。实者必虗。众生蠢蠢。都如幻居。声向俱空。国土亦如。四无我偈。识神无形。假乗四蛇。无明保养。以为乐车。形无常主。神无常家。形神尚离。岂有国耶。

 

三根解源


妙玄云。一俗随三真转。或对单真。或对[社-土+复]真。或对不思议真。三人入智不同。复局照俗亦异。偏真照幻俗。不空真照恒沙佛法之俗。实相真照界外不思议俗。别圆机发。对通钝根。致成三别。二接对通。共成三人。同听异闻。故约漏等以示解源。如大品明非漏非无漏。初人谓非漏是非俗。非无漏是遣着。何者。行人缘无漏生着。如缘灭生使。破其着心。还入无漏。此一番二谛也。次人闻非漏非无漏是非二边。别显中道。中理为真。又是一番二谛也。又人闻非漏非无漏即知双非正显中道。法界力用广大。与虗空等。一切法趣非有漏非无漏。又是一番二谛也。大经中约空不空。三人取解不同。即有三种二谛也。复次约一切法趣非漏非无漏显三种异。是故说此一俗随三真转。

 

长者十德


文句云。世间长者。一姓贵。二位高。三大富。四威猛。五智深。六年耆。七行净。八礼僃。九上叹。十下归。姓则三皇五帝之裔。左貂右插之家。位则辅弼丞相盐梅阿衡。富则铜陵金谷。丰饶侈靡。威则严霜隆重。不肃而成。智则胸如武库。权奇超?。年则苍苍棱棱。物仪所伏。行则白圭无玷。所行如言。礼则节度庠序。世所式聸。上则一人所敬。下则四海所归。出世长者。佛从三世真如实际中生。功成道着。十号无极。法财万德。悉皆具僃。十力雄猛。降魔制外。一心三智。无不通达蚤成正觉。久远若斯。三业随智。运动无失。具佛威仪。心大如海。十方种觉所共穪誉。七种方便而来依止。

 

法身无病随机权示


维摩经云。文殊问疾。居士。是疾何所因起。其生久如。当云何灭。维摩诘言。从痴有爱。则我病生。以一切众生病。是故我病。若一切众生得不病者。则我病灭。所以者何。菩萨为众生故入生死。有生死则有病。若众生得离病者。则菩萨无复病。

 

十八空


大品般若云。内空。外空内外空。空空大空。胜义空。有为空。无为空。毕竟空。无际空。散空。一切法空。本性空。自相空。无相空。无性空。自性空。无性自性空。

Tags: 责任编辑:思过黑鹰
】【打印繁体】【关闭】 【返回顶部
上一篇结坛散食回向发愿文(首尾残缺) .. 下一篇冥枢会要 【三卷】
清净莲海佛学网: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交流论坛 联系我们
本站声明:本站资源来源于互联网,如侵犯了你的版权,请你联系我们,我们将在收到消息后24小时内删除。
清净莲海佛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