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文章

·邢台北盆水龙泉寺 09-17
·邢台泰兴寺 09-17
·邢台观音寺 09-17
·邢台天宫寺 09-17
·邢台天元普贤寺 09-17
·邢台石佛寺 09-17
·邢台北和寺 09-17
·邢台法灵寺 09-17
·邢台宁晋县云台寺 09-17
·邢台普光寺 09-17

文库热门

·邢台北盆水龙泉寺 09-17
·邢台泰兴寺 09-17
·邢台观音寺 09-17
·邢台天宫寺 09-17
·邢台天元普贤寺 09-17
·邢台石佛寺 09-17
·邢台北和寺 09-17
·邢台法灵寺 09-17
·邢台宁晋县云台寺 09-17
·邢台普光寺 09-17

TOP

仪注备简 【十卷】(三)
2018-02-11 22:44:20 来源:清净莲海佛学网 作者: 【 】 浏览:1763次 评论:0

第三卷


一净当名任运有常乐我


光明记中云。法身配常我。解脱配乐。般若配净。三身即一而三。即净岂不摄余三耶。涅盘疏中云。法身配常乐。般若配我。解脱配净又涅盘四。法身配常。般若配乐。解脱配净我。三一圆融例知。

 

影傍经论立此藏通别圆


妙玄引云。月灯三昧经第六明四种修多罗。谓诸行诃责。烦恼。清净。私释会之。诸行。是因缘生法。即三藏义也。诃责。是体知过罪。即通教义也。烦恼者。不入巨海。不得寳珠。若无烦恼。则无智慧。即别教义也清净者。既举一净当名。任运有我常乐等。即圆教也。又一一教具四修多罗。诸行。即集谛。诸行果。即苦谛。诸行对治对治烦恼。即道谛。诸行清净。即灭谛。此三藏中具四修多罗也。又诃责诸行。即集谛。诃责诸有。即苦谛。诃责烦恼对治。即道谛。诃责清净。即灭谛。此通教中具四修多罗也。又烦恼诸行。是集谛。烦恼诸有。是苦谛。烦恼行被诃责。即道谛。烦恼清净。即灭谛。此别教中具四修多罗。又涅盘即生死。苦谛清净也。菩提即烦恼。集谛清净也烦恼即菩提。道谛清净也。生死即涅盘。灭谛清净也。此圆教中四修多罗。地论第七云。一念心具十波罗密。四摄。三十七品。四家。释四家云。般若家。谛家。舍烦恼家。苦清净家。私释者。约苦谛为初门修道品。令苦清净者。即三藏义也。舍烦恼家者。即无相体达为舍。如色是空。以空舍无相论修道品者此即通教义也。般若家者。般若智照诸法明了。恒沙法门皆悉通达而修道品。此即别教义也。谛家者。谛即实相之理。即是圆教约实相而修道品也。具如彼说。(云云)。签云。今借四释以对四教。若借高位念念具法以成初心具法之意以证圆门不二。故得用也。亦可一一教皆具四家。既引月灯经。地论。故云影傍经论。

 

正教小乗傍教菩萨


四教义云。问。佛於三藏初开三乗。大乗最胜。何不以大乗为正。小乗为傍耶。答。鹿苑初说四谛法轮。拘隣五人见谛成道。八万诸天得法眼净。但有小乗得道。未有大乗。故以小乗为正也。大论云。佛於阿含中虽为弥勒受记。亦不说种种菩萨行。故大乗为傍也。

 

静法苑师毁之於前清凉观师赞之於後


华严疏云。此师立义理致圆僃。但三藏教名。义似小滥。以余三教。亦有三故。钞云。以名滥故。静法与作四种过。一滥涉大乗失。以大乗亦有三藏。应名三藏教故。二大无三藏失。以彼不名三藏故。三特违至教失。彼云不得亲近小乗三藏学者。有小乗言。拣异大乗故。明知三藏不唯属小。四有不定失。以小乗诸部有不立三故。如经量部。但立经律二藏故。有立五藏。成实三外立於杂藏及菩萨藏故。以有此四失故。总许其破。故云名似小滥。正许初失。然下皆以通失。疏云所以尔者。良以智论之中多詺小乗为三藏故。成实论中亦自说云。我今欲说三藏中实义故。钞云此出其所据。通违教之失。及滥涉大乗失。谓大小乗论同立此名故。滥涉之失。不在於己。若有难言。智论之内小乗之名。随自宗语。三藏之称。随他宗言。非共名也故今释云。智论是随他名。成论小乗云何亦名三藏岂随他宗耶。即由上义。不违至教。以罗什译经多依智论。小乗三藏为欲成文。二言双举。小乗之过不在三藏但责其小心耳。故诃小乗。不责所诠三藏。疏云初对旧医戒定慧故。立此三事。迢然不同。异後三教。钞言此立三藏所以。以四教之初敌对旧医之三。故须特立三藏。三又迢然不同。故无滥涉。大乗所以偏从立号。亦犹五尘皆色。而色独得总名。故三藏虽通标总名。便为小乗别教。言三事迢然不同者。上对旧医。下对通别圆教。由不同故。立三藏名。即由此义。诸部多名三藏。从多立名非不定失。疏云。通教意融三故。别教依一法性而显三故。圆教三一无障碍故。钞云。此明後三。不名三藏所以。即正通大无三藏失。谓大乗虽有三藏各有融拂等义。故不立名。非无其体。疏云。所以不名小乗教者。此教亦有大乗六度菩萨三十四心断结成真佛故。钞云。谓有难言。何以不名小乗。强立三藏而招多失。故今通云。以有大乗故。不得名小。彼教之中立有菩萨。谓是大乗。大乗望之。皆称三藏小教。疏云。故藏通别圆之义。四教互有而核其定实。余三不成。唯成当教中义耳。

 

旧医戒定慧


四教义云。问曰。外人亦说戒定慧。此有何异。答。外人所说戒定慧。即是旧医。如彼虫道。旧戒有二。一邪。二正。一邪者。即是鷄狗等戒。二正者。即是十善道也。旧定有二。一邪。二正。一邪者。即是九十六种道经所说鬼神邪定。能知世吉凶现神变相也。二正者。即是四禅四定。四无量心。及发五神通也。旧慧有二一邪。二正。一邪者。即是身边见心。发诸邪智。拨无因果。食粪裸形等也。二正者。即是因身边见心。发诸世智。说有因果。修诸善法也。今佛说三藏教。所明客医戒定慧即是新医从远方来。晓八种术。初说四枯正术。即是三藏教门明戒定慧也。一戒者。即是十种得戒。发一切律仪无作如毘尼。所明身口诸善法也。二定者。即依八背舍入九次第定。师子奋迅超越三昧等也。三慧者。是生灭四谛。破身边二见。六十二见。发真无漏。成十一智。三无漏根也。此三外人尚不闻其名。况有少分。然此三法通名藏者。以含藏为义。但解者不同。有言文能含理。故名为藏。又言理能含文。故名为藏今言三法之名各是一句。三名各含一切文理。故名藏也。

 

三人亦通谛缘度三


妙玄云。小乗四谛以生灭为体。大乗以无生为体。十二因缘还是别相细观四谛耳。约苦集即有无明老死。约道灭即有无明灭乃至老死灭也。又三人通观十二因缘。二乗生灭十二缘。菩萨无生十二缘。无生十二缘。本不生。今不灭。相生则相生。传传灭。又三乗亦通论四谛。二乗有量四谛。为菩萨无量四谛。又六度亦通三人。大品发趣品云。阿罗汉支佛。因六波罗密至彼岸。摄大乗云。凡夫二乗有六度。但不同耳。阿毘昙有六足。六足即六度。

 

声闻总相智缘觉别相智菩萨总别相智


释签云。藏教声闻总相一门析色成空。缘觉别相一门析色成空。菩萨亦总相别相。於四门析色成空。总相等者。总谓但作苦集观耳。别谓观苦七支。观集五支。以自行故。但依一门。菩萨为他。故於四门也。

 

三界分九地


瑜伽云。一欲界五趣杂居地。二色界开四。初禅离生喜乐地。二禅定生喜乐地。三禅离喜妙乐地。四禅舍念清净地。无色开四。初空无边处地。二识无边处地三无所有处地。四非非想处地。

 

梵语


释签言。胡音者自古着述诤兢未生。但从西来以胡为称。应云梵音。元梵天种还作梵语。及以梵书。辅行云。翻译者。前朝诤轻。未多纷兢。但是西语。咸曰胡音。後因黄冠虗构伪制。近代方始胡梵甄分。葱岭已西竝属梵种。铁门之左。皆曰胡乡。言梵种者。光音初下展转出生。是五天竝云梵种。近代着述特讳胡音。

 

象胥通四方之语


辅行云。寄等四皆官名。寄言能寄寓风俗之异於此。象言能仿象风俗之异於彼。鞮则欲别服餙之异。译则辩其言语之异。周官通谓之象胥。而世俗通谓之译也。

 

十六游增狱


俱舍颂云。此下过二万。无间深广同。上七捺落迦。八增皆十六。谓煻煨。粪屎。锋刃。烈河增。各住彼四方。无间四门既各有四。上七亦然。十六游增地狱四门。门门有四。东门四狱。饥饿。铜鍑。多鍑。石磨。南门四狱。脓血量灰。灰河。铁丸。西门四狱。斤斧。犲狼。劒树。寒氷。北门四狱。黑砂。沸屎。铁钉。焦渴。新婆沙云。八热狱名有四门。一一门有游增狱。有情游彼。其苦增故。正法念云。阿鼻苦千倍。过前七狱。

 

内障外障无障


兰盆疏云。水到化为脓血。是内障。咽如针。腹为瘿。为外障。饮啖粪秽烧然等。是无障。

 

三类鬼


正理论云。无财者。无福德不得食。少财者。少得净妙饮食。多财者。多得净妙饮食。三各三品成九种鬼。

 

阿修罗


楞严云。三界中复有四种阿修罗。若於鬼道以护法力乗通入空。此阿修罗从[卬-ㄗ+(ㄗ@、)]而生。鬼趣所摄。若於天中降德贬坠。其所卜居隣於日月。此阿修罗从胎而出。人趣所摄。有修罗王执持世界。力洞无畏。能与梵王及天帝释四天争权此阿修罗因变化有。天趣所摄。别有一分下劣修罗。生大海心。沉水穴口。旦游虗空暮归水宿此阿修罗。因湿气有畜生趣摄。

 

毘摩质多生舍脂


妙乐云。毘摩质多。此云净心。亦云种种疑。波海水出声。名毗摩质多。即舍脂父也。观佛三昧经云。光音天生此地。地使有欲。入海水洗不净。堕泥变为卯。八千岁生一女。千头少一。二十四手。此女戏于水。水精入身。八千岁生一男。二十四头。千手少一。海水波音。名为毗摩质多。索乾闼婆女。生舍脂。帝释业力。令其父居七宝殿。纳为妻。

 

酒能昏性起过


大论云。夫酒为不善诸恶之根本。能生三十六种之失。招於五百世中无手。慢刑无礼。发出伏匿。眠卧粪秽。搪揬水火。颂曰。财虚招病诤。(三)裸露丑名彰。(二)无智得者失。(二)说匿废事业。(二)醒愁身力少。(二)色坏慢父母。(二)沙门婆罗门。(二)及叔伯尊长。(二)不敬佛法僧。(三)党恶远贤善。(二)破戒无惭愧。(二)不守情纵色。(二)人憎亲属弃。(二)行恶舍善法。(二)智人所不信。(一)远涅盘狂痴。(二)命终堕恶道。(一)若得人常騃。(一)酒失三十五。大论之所明。

 

性戒莫问受不受等


止观中。性戒下。辅行云。料拣三学无作有无。初戒无作者。性戒不受。故无无作。止观中。若受戒下。辅行云。明受得戒。即有无作。故性罪之上加违无作。出家等戒无作别生。是故持则功等虗空。破乃随对一支一境。举持劝受。加罪遮违。况犯已法除。复本清净。止观云。如伐草害畜罪同。对首忏二罪俱灭。大论解云。违无作罪同灭耳。而偿命犹在。故知受得之戒与性戒有异也。止观中。如伐草下。畧出遮性同异之相。如草畜俱有违制之罪。作单提悔。二遮俱灭。然於害畜仍有性愆。故大论云。偿命犹在。故知受得之戒与性戒有异也。

 

性戒即旧戒


辅行云。论不缺等。义兼性制故。且初引论释於性戒。因此对辩客旧三学。初明旧三学有无。所言性者。即旧戒也。不待佛制。性是善恶。故名为性。并旧定慧。名旧三学。旧戒通为十戒根本故。论十戒即客三学。何者。初之三戒即是客戒。义兼於旧。次一即是客定。次六即是客慧。初引论二文。或八或十。竝是性戒。论十戒者。一不缺戒。二不破。三不穿。四不杂。五随顺。六无着。七智所赞。八自在。九随定。十具足。

Tags: 责任编辑:思过黑鹰
】【打印繁体】【关闭】 【返回顶部
上一篇结坛散食回向发愿文(首尾残缺) .. 下一篇冥枢会要 【三卷】
清净莲海佛学网: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交流论坛 联系我们
本站声明:本站资源来源于互联网,如侵犯了你的版权,请你联系我们,我们将在收到消息后24小时内删除。
清净莲海佛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