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文章

·邢台北盆水龙泉寺 09-17
·邢台泰兴寺 09-17
·邢台观音寺 09-17
·邢台天宫寺 09-17
·邢台天元普贤寺 09-17
·邢台石佛寺 09-17
·邢台北和寺 09-17
·邢台法灵寺 09-17
·邢台宁晋县云台寺 09-17
·邢台普光寺 09-17

文库热门

·邢台北盆水龙泉寺 09-17
·邢台泰兴寺 09-17
·邢台观音寺 09-17
·邢台天宫寺 09-17
·邢台天元普贤寺 09-17
·邢台石佛寺 09-17
·邢台北和寺 09-17
·邢台法灵寺 09-17
·邢台宁晋县云台寺 09-17
·邢台普光寺 09-17

TOP

冥枢会要 【三卷】(一)
2017-08-09 13:07:27 来源:清净莲海佛学网 作者: 【 】 浏览:1652次 评论:0

国家图书馆善本佛典 第56册  No.8980


冥枢会要


【宋 释祖心编】

 
冥枢会要序


晦堂老人。以善权方便接物利生。随机浅深。应病与药。虽九流异习。辩剧连环。折伏慢幢。涣然冰释。故名公钜人宰官居士以见晚为恨。唱导之暇。取宗镜录揔括精微缀为一集。命之曰冥枢会要。庶学者简而易览。助发上机。默契正宗。不堕邪见。可谓因风吹火融入光明藏中。心法双忘。凡圣平等。一薄伽梵。门人普灯以是镂板。谒予为序。因笔三昧。少助赞扬。


荥阳潘 (兴嗣) 述


凡遇标起处是宗镜录中卷轴。


板数如欲广览请自寻检本文。

 

冥枢会要卷上


黄龙庵主 (祖心) 集


第一卷


【十板】


若欲研究佛乗。披寻宝藏。一一湏消归自己。言言使冥合真心。但莫执义上之文随语生见。直湏探诠下之旨契会本宗。则无师之智现前。天真之道不昧。如华严经云。知一切法。即心自性。成就慧身。不由他悟。

 

【十一板】


我此无碍广大法门。如虚空非相。不拒诸相发挥。似法性无身。匪碍诸身[去*页]现。湏以六相义该摄。断常之见方消。用十玄门融通。去取之情始绝。又若实得一闻千悟获大揔持。即胡假言诠无劳解释。舩筏为渡迷津之者。导师因引失路之人。凡关一切言诠。於圆宗所示。皆为未了。文字性离。即是解脱。迷一切诸法真实之性。向心外取法而起文字见者。今还将文字对治示其真实。若悟诸法本原即不见有文字及丝毫发现。方知一切诸法即心自性。则境智融通。色空俱泯。当此亲证圆明之际。入斯一法平等之时。又有何法是教而可离。何法是祖而可重。何法是[去*页]而可取。何法是渐而可非。则知皆是识心撗生分别。所以祖佛善巧。密布权门。广备教乗。方便逗会。才得见性。当下无心。乃药病俱消。教观咸息。

 

【十一板】


大涅盘经云。若人闻说大涅盘一字一句。不作字相。不作句相。不作闻相。不作佛相。不作说相。如是义者名无相相。释曰。若云即文字无相是常见。若云离文字无相是断见。若执有相相亦是常见。若执无相相亦是断见。但亡情即离断常四句百非一切诸见。其旨自现。当现入宗镜之时。何文言识智之能诠述乎。所以先德云。若覔经。了性真如无可听。若覔法。鸡足山中问迦叶。大士持衣在此山。无情不用求专甲。斯则岂可运见闻觉知之心。作文字句义之解。若明宗达性之者。虽广披寻。尚不见一字之相。终不作言诠之解。以迷心作物者。生斯纸墨之见耳。

 

【十二板】


以要言之。但一切无边差别佛事皆不离无相真心而有。如华严经颂云。佛住甚深真法性。寂灭无相同虚空。而於第一实义中。示现种种所行事。所作利益众生事。皆依法性而得。有相与无相无差别。入於究竟皆无相。

 

第三卷


【一板】


问悟道明宗。如人饮水。冷暖自知。云何说其行相。荅诸佛方便。不断今时。密布深慈。不令孤弃。已明达者终不发言。只为因疑故问。因问故荅。楞伽会上。为求法者亲说二通。宗通为菩[萨-产+(辛/工)]。说通为童蒙。祖佛俯为初机。少垂开示。此约说通。只为从他覔法随语生解。恐执方便为真实。迷於宗通。是以分开二通之义宗通者。谓缘自得胜进相。远离言说文字妄想。乃至缘自觉趣。光明辉发。若亲到自觉地光明发时。得云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如群盲眼开。分明照境。验象真体。终不摸其尾牙。见乳正色。岂在谈於鹄雪。当此具眼人前。若更说示。则非知时大法师也。

 

第四卷


【七板】


百门义海云。入法界者。即尘缘起是法。法随智显。用有差别是界。此法以无性故。则无分剂融无二相。同於真际。与虚空等。遍通一切。随处显现无不明了。然此一尘与一切法。各不相见。亦不相知。何以故。由各各全是圆满法界普摄一切。更无别法可知见也。经云。即法界无法界。法界不知法界。若如是。更无别法可知见者。云何言入。以悟了之处。名为入故。又虽入而无所入。若有所入。则失诸法性空义。以无性理同故。则处处入法界。若约情智。凡小所见。随染净缘成十法界者。即成其过。若依华严性起法门。悉为真法界。若成若坏。若垢若净。全成法界。如经云。分别诸色无量坏相。是名上智者。古释云。六道之色坏善坏定。二乗之色坏因。坏果。菩[萨-产+(辛/工)]之色坏有坏无。佛色者坏上诸坏。坏为法界。非坏非不坏。悉是法界。

 

第五卷


【六板】


随染缘之时。迷作阿頼耶。随净缘之时。悟成如来藏。本末展转。唯是一心。毕竟无别。如无生义云。众生身中有涅盘。即是末中含有本。众生是涅盘家用。即是本中含有末。贪欲即是道。即是末中含有本。贪欲即是道家用。即是本中含有末。故经云。一切凡夫。常在於定。问言常在何定。荅言以不坏法性三昧故。此是末中含有本。法性中含有众生。即是本中含有末。如氷与水。

 

【八板】


胜思惟梵天所问经云。梵天谓文殊言。仁者所说皆是真实。文殊曰。善男子。一切言说皆是真实。问曰。虚妄言说亦真实耶。荅曰。如是。何以故。是诸言说皆为虚妄。无处无方。若法虚妄无处无方。即是真实。以是义故一切言说皆是真实。善男子。提婆达多所有言说与如来语。无异无别。何以故。诸有言说皆是如来言说。不出如故。诸有言语所说之事。一切皆以无所说故得有所说。


○先德云。未念之时。念则未生。未生则是不有。不有之法亦无自相。现在之念。从缘而生。念若自有。不应待缘。待缘生故。即无自体。故知心无自性。缘起即空。如欲断其流但塞其源。欲免其生。但断其根。不用多功。最为省要。

 

第六卷


【八板】


问。不觉妄心元无自体。今已觉悟妄心起时无有初相。则全成真觉。此真觉相。为复随妄俱遣。为当始终建立。荅。因妄说真。真无自相。从真起妄。妄体本虚。妄既归空。真亦不立。

 

【九板】


问。既云真心绝迹。理出有无。云何教中广说无生无相之旨。荅。一心之门微妙难究。功德周备。理事圆通。知解罕穷。分别不及。目为无相实无有法可称无相之名。詺作无生亦无有法以显无生之理。

 

【十板】


问。以心为宗。禅门正脉。且心是名。以何为体。荅。近代以来今时学者。多执文背旨昧体认名。认名忘体之人岂穷实地。徇文迷旨之者何契道原。则心是名以知为体。此是灵知性自神解。不同妄识。仗缘托境作意而知。又不同太虚空廓断灭而无知也。


○问。诸法所生。唯心所现者。为复从心而变。为复即心自性。荅。是心本性。非但心变。华严经云。知一切法即心自性。成就慧身不由他悟。法华经偈云。三千世界中。一切诸群萌。天人阿修罗。地狱鬼畜生。如是诸色像。皆於身中现。即知心性遍一切处。所以四生九类。皆於自性身中现。以自真心为一切万有之性。故随为色空。周遍法界。循业发现。果报不同。处异生。则业海浮沉。生死相续。在诸圣。则法身圆满。妙用无穷。隐显虽殊。一性不动矣。


○问。若一切法即心自性。云何又说性亦非性。荅。即心自性。此是表诠。由一切法无性故。即我心之实性。性亦非性者。此是遮诠。若能超遮表之文诠。泯即离之情执。方为见性。己眼自然圆明。

 

第七卷


【三板】


。夫无常有二。一者败坏无常。二者念念无常。人只知败坏无常。而不觉念念无常。论云。若动而静似去而留。经说无常速疾犹似流动。据理虽则无常前後不相往来故如静也。虽则念念谢往。古今各性而住。当处自寂。故如留也。又虽说今古各性而住。当处自寂。而宛然念念不住。前後相续也。则非常非断。非动非静。见物性之原也。


○古德问云。各性而住似如小乗执诸法各有自性。又何异衲衣梵志言一切众生其性各异。荅。为破去来。明无去来。所以据体言之。故云各性而住。非决定义。则以无性而为性。不同外道二乗执有决定自性从此向彼。若不执有定性去来。亦不说各性而住。故论云。言往不必往闲人之常想称住。不必住释人之所谓往耳。


又刘湛注云。庄子藏山。仲尼临川。庄子意明前山非後山。夫子意明前水非後水。半夜有力[力/贝]之而趋者即生住异灭。四时念念迁流不停也。是以若心外取法。妄梦所见。情谓去来。则念念轮回。心随境转。尚不觉无常麄相。焉能悟不迁之密旨乎。若能见法是心。随缘了性。无一法从外而入。无一法从内而生。无一法和合而有。无一法自然而成。如是则尚不见一微毫住相。宁观万法往来。斯乃彻底明宗。透峯见性。心心常合道。念念不违宗。去住同时。古今一贯。故法华经云。我观久远。犹若今日。维摩经云。法无去来。常不住故。若了此无所住之真心。不变异之妙性。方究竟明不迁矣。

 

【七板】


是中无能现。亦无所现物。则妄心分别情计谓有。然有即不有。故云一切空无性。常有常空。是即万物之自虚。岂待宰割以求通哉。


○因缘无性论云。阿难调达并为世尊之弟。罗睺善星同是如来之胤而阿难常亲给侍。调达每兴害逆。罗睺则护珠莫犯。善星则破噐难収。以此而推谅可知矣。若云各有自性。不可迁贸者。此殊不然。至如鹰化为鸠。本心[去*页]尽。橘变成枳。前味永消。故知有情无情。各无定性。但随心变。唯逐业生。遂有从凡入圣之门。转恶为善之事。

 

【八板】


首楞严三昧经云。尒时长老摩诃迦叶。语文殊师利言。仁者。乃能施作如此希有难事。示现众生。文殊师利言。迦叶於意云何。是耆闍崛山谁之所造。是世界者亦从何出。迦叶荅言。文殊师利一切世界。水沫所成。亦从众生不可思议。业因缘出。文殊师利言。一切诸法。亦从不可思议。业因缘有。我於是事。无有功力。所以者何。一切诸法皆属因缘。无有主故。随意所成。若能解此所为不难。


○释曰。若了一切法。悉属因缘。皆无自性。但是心生。则凡有施为。何假功力。以无性之理。法尒之门。随缘舒卷。自在无碍。

 

第八卷


【四板】


维摩经云。我及涅盘。是二皆空。以何为空。但以名字故空。如此二法无决定性。得是平等。无有余病。唯有空病。空病亦空。无性缘生故空者。双牒前四句中两种空也。此二种空。并离断见。谓定有则着常。定无则着断。今缘生故空。非是定无。无性故空。亦非定无。定无者。一向无物。如龟毛兔角。今但从缘生无性故非定无。无性缘生故有者。亦双牒前四句中二有。并非常见。常见之有。有是定性有。今从缘有非定性有。况由无性有岂定有耶。从缘无性如幻化人非无幻化人。幻化非真故。亦云幻有。亦名妙有。以非有为有故名妙有。又幻有即是不有有。大品经云。诸法无所有。如是有故。非有非不有。名为中道。是幻有义。真空是不空空者。谓不空与空无障碍故。是故非空非不空。名为中道。是真空义。经云。空不空不可说。名为真空。

 

【六板】


居见闻之地。即见闻之不及。处思议之际。即思议之不测。皆由不思议体自不可得。故即思不可思。经云。所思不可思。是名为难思。

 

第九卷


【三板】


华严疏云。由迷境唯心。方能现妄境。正由无性方成万境也。故云诸法性如是。应观法界性者。即真如理观。一切唯心造者。即唯识事观。以理观唯识之性。诸佛证此为成佛之体。以事观唯识之相。众生达此为出离之门。如华严演义云。良以一文之妙。摄义无遗。一偈之功。能破地狱。故普贤菩[萨-产+(辛/工)]告善财言。我此法海中。无有一文。无有一句。非是舍施转轮王位而求得者。非是舍施一切所有而求得者。释曰。以一是一切之一故称性之一故。纂灵记云。有京兆人姓王。失其名。本无戒行曾不修善。因患致死。被二人引至地狱。地狱门前见一僧。云是地藏菩[萨-产+(辛/工)]。乃教诵偈云。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菩[萨-产+(辛/工)]授经已谓之曰。诵得此偈。能破地狱苦。其人诵已。遂入见王。王问此人有何功德。荅云。唯受持一四句偈。具如上说。王遂放免。当诵此偈时。声所至处。受苦之人。皆得解脱。後三日方苏。忆持此偈向诸道俗说之。叅验偈文。方知是华严经。夜摩天宫无量菩[萨-产+(辛/工)]云集所说。即觉林菩[萨-产+(辛/工)]偈。意明地狱心造。了心造佛。地狱自空耳。故知若观此心。言下离苦。不唯破地狱界。乃至十法界一时破。以入真空一际法故。则平等真法界。无佛无众生。此非妙术神通假於他势。以法如是故。可验自心不可思议神妙之力。高而无上渊而不深。延而不长。促而非短。广而无相。显而无踪。有而不常。无而不灭。照体独立。称性普周。妙万物故称之为神。孕一切故名之为母。统御该摄通变无穷。任照忘疲。若明镜之写像。应缘无作。犹虚谷之传声。居方而方相分明。处圆而圆文显现。在悟而悟成诸佛。堕迷而迷作众生。迹任千途。本地不动。

 

【七板】


经云。舎利弗问何故诸贤复发此言。从今日始不以佛为圣师。诸比丘报曰。从今日始。自在其地。不在他乡。自归於己。不归他人。以为师主。不用他师。是以故往不以佛为圣师。乃至於是世尊赞诸比丘。善哉善哉。其於诸法无所得者。乃为真得。此乃但可自知。方见真实。所以千圣拱手。作计校不成。

 

【七板】


问。若言无师自证者。即堕自然之计执。从他解者。仍涉因缘之门。且大道之性非是自然。亦非因缘。云何开示而乖道体。荅。为破他求。故说湏自证。为执自解。故从他印可。若当亲省之时。迷悟悉空。自他俱绝。非限量之所及。岂言论之能诠。所以牛头初祖云。夫道者。若一人得之。道即不遍。若众人得之。道即有穷。若各各有之。道即有数。若总共有之。方便即空。若修行得之。造作非真。若本自有之。万行虚设。何以故。离一切限量分别故。明知说自说他言得失者。若约圣教。则是随世语言。破执方便。若依意解。尽是限量分别。不出情尘。但不执教以徇情。则方见性而达道。


○问。初心学人。悟入此宗。信解圆通有何胜力。荅。若正解圆明。决定信入。有超劫之功。获[去*页]成之力。虽在生死。常入涅盘。恒处尘劳。长居净刹。现具肉眼。而开慧眼之光明。匪易凡心。便同佛心之知见。如太子具王仪之相。似迦陵超众鸟之音。将师子筋为琴弦余音断绝。似善见药而治病众患潜消。若那罗箭之功势穿铁皷。似金刚鎚之力拟碎金山。则烦恼尘劳。不待断而自灭。菩提妙果。弗假修而自圆。乃至等冤亲。和诤论。齐凡圣。泯自他。一去来。印同异。融延促。混中边。世出世间。不可称。不可量。不可说。不可说之力。莫能过者。亦名佛力。亦名般若力。亦名大乗力。亦名法力。亦名无住力。所以先德释云。无住力者。则持大劫。不离一念。又云色平等是佛力。色既平等。则唯心义成。故知观心之门理无过者。最尊最贵。绝妙绝伦。有刹那成佛之功。[去*页]绝苦轮之力。

 

【十五板】


入法界体性经云。文殊师利复白佛言。以何因缘名以三昧为宝积耶。佛告文殊师利。譬如大摩尼宝善磨莹已。安置净处。随彼他方。出诸珍宝。不可穷尽。如是文殊师利。我住三昧观於东方见无量阿僧只世界现在诸佛如来阿罗诃三藐三佛陀。如是南西北方四维上下。如是十方无量阿僧只世界。我皆现见是诸如来住此三昧为众说法。文殊师利。我住此三昧不见一法然非法界。释曰。宝积三昧者。即一切众生心。是无量功德聚。犹如世间宝积。若能住此一心宝积三昧。有何功德宝而不知。故能见十方佛宝普照无余。所以云。不见一法然非法界。是以万类之中。唯心为贵。

 

第十卷


【一板】


夫凡圣一心境界。如何是自在出生无碍之力。荅。一是法尒。二由诸佛菩[萨-产+(辛/工)]行愿。三即众生信解自业感现。又揔具十力。一法如是力。二空无性力。三诸佛神力。四菩[萨-产+(辛/工)]善根力。五普贤行愿力。六众生净业力。七深信胜解力。八如幻法生力。九如梦法生力。十无作真心所现力。

 

【九板】


不坏者。诸法缘集。起无所从。不异真如。故不可坏。如镜中影。以因镜故。不可坏也。

 

【十二板】


问。今宗镜录以录为义者。是约法相宗立。约法性宗立。荅。若约因缘对待门。以法相宗即本识为镜。如楞伽经云。譬如明镜现众色像。现识处现亦复如是。现识即第八识。以法性宗即如来藏为镜。如起信论云。复次觉体相者。有四种大义。与虚空等。犹如净镜。又占察善恶经。立二种观门。为钝根人立唯心识观。为利根人立真如实观。又起信论云。心若驰散。即当摄来。令住正念。其正念者当知唯心。无外境界。即复此心亦无自相。念念不可得故。若唯心识观。及正念唯心。当法相宗。若真如实观。与其心念念不可得。即法性宗。若约法性融通门。皆归一旨无复分别。今论正宗取胜而言。约法性宗说。若揔包含。如海纳川。以本摄末。岂唯性相。无有一法而遗所照。


○问。此宗镜如何信入。荅。但不动一心。不住诸法。无能所之证。亡智解之心。则是无信之信。不入之入。

 

【十三板】


大法炬陁罗尼经云。佛言憍尸迦。如来弟子。见诸世间。犹如幻化。无有疑网。所以者何。彼信如来。即自见法。是故自信。不唯信他。何以故。若世间人既自见已。彼人终不更取他言。憍尸迦。如人裸露在道而行。设有一人语众人言。此人希有锦衣覆身。憍尸迦於意云何。彼虽有言自余众人信此言不。不也世尊。何以故。眼亲见故。佛言如是如是。憍尸迦。诸佛如来。诸有弟子。自见法故。不取他言。其义亦尒。

 

第十一卷


【四板】


大乗本生心地观经。观心品云。文殊师利白佛言。世尊。如佛所说。唯将心法为三界主。心法本元不染尘秽。云何心法染贪嗔痴。於三世法谁说为心。过去心已灭。未来心未至。现在心不住。诸法之内性不可得。诸法之外相不可得。诸法中间都不可得。心法本来无有形相。心法本来无有住处。一切如来尚不见心。何况余人得见心法。一切诸法从妄想生。以是因缘。今者世尊。为大众说三界唯心。愿佛哀愍如实解说。尒时佛告文殊师利言。如是如是。如汝所问。心心所法。本性空寂。我说众喻。以明其义。善男子。心如幻法。由遍计生。种种心想。受苦乐故。心如水流。念念生灭。於前後世不暂住故。心如大风。一刹那间遍历方所故。心如灯熖。众和合而得生故。心如电光。湏?之顷不久住故。心如虚空。客尘烦恼所覆障故。心如猿猴。游五欲树不暂住故。心如画师。能画世闲种种色故。心如僮仆。为诸烦恼所策役故。心如独行。无第二故。心如国王。起种种事得自在故。乃至善男子如是所说。心心所法。无内无外亦无中间。於诸法中求不可得。去来现在亦不可得。

 

【九板】


问。一心平等。理绝偏圆。云何教中又说诸法异。荅。随情说异虽异而同。对执说同虽同而异。将同破异。将异破同。虽同虽异。非异非同。如云捉子之矛刺子之楯。亦如骑贼马逐贼。以声止声。所以云。朝四暮三。令众狙而喜恱。苦涂水洗。养婴儿以适时。皆是俯顺机冝。善权方便。如庄子云。劳神明为一而不知其同也。谓知朝三。

 

第十二卷


【四板】


问。唯心妙旨一切无名者。若众生之号乃假施为诸佛之名岂虚建立。荅。因凡立圣。圣本无名。从俗显真。真元不立。并依世俗文字对待而生。文字又空。空亦无寄。若是上机大士。胡假名。相发扬。对境而念念知宗。遇缘而心心契道。如大智度论云。如经说师子雷音佛国。宝树庄严。其树常出无量法音。所谓一切法毕竟空。无生无灭等。其土人民。生便闻此法音。故不起恶心。得无生法忍。当此之时。何处有三宝名字。但了无生之旨。自然一体三宝常现世闲。若取差别之名。即失真常之理。但了一切法无自性。则一切处佛出世。无一法而非宗。

 

【七板】


古德歌云。只为无心学无学。亦复正修於不修。若人不知如此处。不得称名为比丘。洞山和尚云。吾家本住在何方。鸟道无人到处乡。君若出家为释子。能行此路万相当。所以初祖大师云。若一切作处即无作处无作法即见佛。若见相时则一切处见鬼。何者。若作时无作者无作法。即人法俱空。觉此成佛。若迷无作法则幻相现前。故经云。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如热病所见岂非鬼耶。

 

【九板】


以理在一为内。在多为外。事亦以一为内。以多为外。何故如是。一多内外。相遍相在而无障无碍。唯是一心圆融。故寄理事以彰之。以体寂故目之为理。以用动故目之为事。以理是心之性。以事是心之相。性相俱心故。所以一切无碍。

 

第十三卷


【一板】


由此真理全为事故。如事显现。如事差别。大小一多变易无量。又此真理即与一切千差万别之事俱时历然显现。如耳目所对之境。亦如芥瓶亦如真金为佛菩[萨-产+(辛/工)]比丘及六道众生形像之时。与诸像一时显现。无分毫之隐。亦无分毫不像。今理性亦尒。无分毫隐。亦无分毫不事。不同真空。但观理夺事门中唯是空理现也。故菩[萨-产+(辛/工)]虽复看事。即是观理。

 

【四板】


先德云。证佛地者。为尘空无我无性是也。乃至称理而言。非智所知。如空中鸟飞之时。迹不可求依止迹处也。然空中之迹既无体相可得。然迹非无。此迹寻之逾广。要依飞鸟。方诠迹之深广。当知佛地。要因心相而得证佛地之深广。然证入此地。不可住於寂灭。一切诸佛法不应尒。当示教利喜。学佛方便。学佛智慧。夫佛智慧者。即一切种智。所以般若经中。以种智为佛。则无种不知。无种不见。斯乃以无知知一切知。以无见见一切见。

 

【十板】


问。如何是一切法皆是佛法。荅。一切法唯心。心即是佛。心即是法。如学人问忠国师经云。一切法皆是佛法。杀害还是佛法不。荅一切施为皆是佛智之用。如人用火香臭不嫌。亦如其水净秽非污。以表佛智也。是知火无分别。兰艾俱焚。水同上德。方圆任噐。所以文殊执劒於瞿昙。鸯掘持刃於释氏。岂非佛事乎。若心外见法而生分别。直饶广作胜妙之事。亦非究竟。

 

第十四卷


【一板】


夫释迦文佛。开众生心成佛知见。达磨初祖。直指人心见性成佛。若体此一心。云何是成佛之理。荅。一心不动。诸法无性。以无性故。悉皆成佛。华严经云。佛子如来成正觉时。於其身中普见一切众生成正觉。乃至普见一切众生入涅盘。皆同一性。所谓无性。无何等性。所谓无相性。无尽性。无生性。无灭性。无我性。无非我性。无众生性。无非众生性。无菩提性。无法界性。无虚空性。亦复无有成正觉性。知一切法皆无性故。得一切智。大悲相续。救度众生。佛子譬如虚空。一切世界。若成若坏。常无增减。何以故。虚空无生故。诸佛菩提。亦复如是。若成正觉不成正觉。亦无增减。何以故。菩提无相。无非相。无一。无种种故。佛子。假使有人能化作恒河沙等心。一一心复化作恒河沙等佛。皆无色无形无相。如是尽恒河沙等劫无有休息。佛子。於汝意云何。彼人化心化作如来。凡有几何如来性起。妙德菩[萨-产+(辛/工)]言。如我解於仁者所说义。化与不化。等无有别。云何问言凡有几何。普贤菩[萨-产+(辛/工)]言。善哉善哉。佛子。如汝所说。设一切众生於一念中。悉成正觉与不成正觉。等无有异。何以故。菩提无相故。若无有相。则无增减。佛子。菩[萨-产+(辛/工)]摩诃[萨-产+(辛/工)]。应如是知成等正觉同於菩提一相无相。

 

【六板】


华严经。直以全佛果。不动智等。十智如来。示凡信修。如有凡夫。[去*页]昇宝位。身持王位。遍知臣正。一切群品无不该含。华严经中法门。菩[萨-产+(辛/工)]行相亦复如是。从初发心十住之始。[去*页]见如是如来法身佛性无作智果。遍行普贤一切万行。随缘不滞。悉皆无作。

 

【九板】


百门义海云。发菩提心者。今了达一切众生及尘毛等。无性之理以成佛菩提智故。所以於佛菩提身中见一切众生成等正觉。又众生及尘毛等。全以佛菩提之理成众生故。所以於众生菩提中见佛修菩提行。是故佛是众生之佛。众生即佛之众生。纵有开合。终无差别。如是见者。名菩提心。起同体大悲教化众生也。又策林问云。众生为迷。诸佛为悟。体虽是一。约用有差。若以众生通佛。佛亦合迷。若以佛通众生。众生合悟。荅。恒以非众生为众生。亦以非佛为佛。不碍存而恒夺。不妨坏而常成。随缘且立众生之名。岂有众生可得。约体权施法身之号。宁有诸佛可求。莫不妄彻真原。居一相而恒有。真该妄末。入五道而恒空。情谈则二界难通。智说乃一如易就。然後双非双是。[牙-(必-心)+?]坏[牙-(必-心)+?]成。见诸佛於众生身。观众生於佛体。仰山和尚问沩山禅师云。真佛住何处。沩山云。以思无思之妙。反思灵焰之无穷。思尽还原。性相常住。事理不二。真佛如如。斯则无住无离。能见真佛。履平等道矣。故云六道之道。离善之恶。离恶之善。二乗之道。离漏之无漏。菩[萨-产+(辛/工)]之道。离边之中。诸佛之道。无离无至。何以故。一切诸法即是佛道故。所以先德云。夫大道唯心。即心是佛。只依一心而修。即是根本之智。亦是无分别智。即能分别无穷。自具一切智故。不同起心遍计。故知凡有心者。悉皆成佛。如今行是佛行。坐是佛坐。语是佛语。默是佛默。所以云。阿鼻依正。常处极圣之自心。诸佛法身。不离凡下之一念。此非分得。可谓全収。以不信故决定为凡。以明了故旧来成佛。然成佛之义。约性虚玄。随相对机。即有多种。

 

【十二板】


如悟入宗镜中。成佛不离一念。若前念是凡。後念是圣。此犹别教所収。今不动无明。全成正觉。故华严论云。如将宝位直授凡庸。如夜梦千秋觉以随灭。傅大士白梁武帝云。今欲将如意宝珠。清净解脱照彻十方。光色微妙难可思议。意欲施於人。主若受者。疾至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知若一念决定信受者。不隔刹那。便登觉位。如维摩经云。维摩诘言。然汝等便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是即出家。是即具足。又法华经云。尒时龙女有一宝珠价直三千大千世界。持以上佛。佛即受之。龙女谓智积菩[萨-产+(辛/工)]尊者舎利弗言。我献宝珠世尊纳受。是事疾不。荅言甚疾。女言。以汝神力观我成佛复速於此。故知一切含生。心珠朗耀。理无前後。明珠随机。或因闘而隐肤中。对明镜而显现。或因游而沉水底。在安徐而得之。或处轮王髻中。建大功而受赐。或系贫人衣里。醒智愿而犹存。宗镜明文。同证於此。如是信者究竟无余。即是一念知一切法是道场。成就一切智故。据此诸圣开示。心佛了然。设有抱疑退屈之者。虽未信受。若成佛之理未曾暂亏。如人不识真金认为铜铁。铜铁但有虚名。金性未曾暂变。如今执者。不知本是却谓今非。亦匪昔迷而方始悟。如上广引委曲证明。只谓即生死中。有不思议性。於尘劳内。具大菩提身。以障重之人闻皆不信。甘称绝分。唯言我是凡夫。既不能承绍佛乗。弘持法噐。遂乃一向顺众生之业。背觉合尘。生死之海弥深。烦恼之笼转密。所以遍集祖佛言教。[去*页]释群疑。令於言下发明。直见无生自性。方知与佛无异。万法本同。始信真诠。有兹深益。


○问。六祖云。善恶都莫思量。自然得入心体。洞山和尚云。学得佛边事。犹是错用心。今何广论成佛之旨。荅。今宗镜录正论斯义。以心冥性佛。理合真空。岂於心外妄求。随他胜境。如华严记云。若达真空。尚不造善。岂况恶乎。若邪说空谓豁达无物。或言无碍不妨造恶。若真知空。善顺於理。恐生动乱。尚不起心慕善。恶背於理。以顺妄情。岂当可造。若云无碍。不碍造恶。何不无碍。不碍修善。而断恶耶。猒修善法尚恐有着心。恣情造恶。何不惧着。明知邪见恶众生也。乃至入理观佛。犹恐起心。更造业思。特违至理。故楞伽经云。佛告大慧。前圣所知转相传授妄想无性。菩[萨-产+(辛/工)]摩诃[萨-产+(辛/工)]独一静处自觉观察。不由於他。离见妄想。上上昇进入如来地。是名自觉圣智相。又云一切无涅盘。无有涅盘佛。无有佛涅盘。远离觉所觉。是相。能觉是见。远离觉所觉。名自觉圣智。以亡能所处成佛故。夫限量所知从他外学。欲穷般若海莫得其原。如於恒河中投一升盐。水无盐味。饮者不觉。若内照发明。彻法原底。无理不照。无事不该。如经云。佛言我住於无念法中。得如是黄金色身三十二相。放大光明。照无余世界。

 

第十五卷


【七板】


○问。若不具神变。将何摄化。荅。若纯取事。相神通有违真趣。如辅行记云。修三昧者。忽发神通。湏急弃之。有漏之法。虚妄故也。故止观云。能障般若。何者种智般若。自具诸法。能泯诸相。未具已来。但安於理。何湏事通。若专於通。是则障理。又不唯障理。反受其殃。如郁头胜意之徒。即斯类矣。夫言真实神变者。无非演一乗门。谈无生理。一言契道。当生死而证涅盘。目击明宗。即尘劳而成正觉。刹那而革凡为圣。湏?而变有归空。如此作用。岂非神变耶。所以宝积经云。文殊师利白佛言。世尊。夫说法者为大神变。若是下劣根机之者。诸佛大慈不令孤弃。一期方便。黄叶止啼。如维摩云。以神通慧化愚痴众生。若上上根人。只令观身实相。观佛亦然。如昔有彭城王问诸大德等。贵若证果即得成圣者。与我左腋出水。右腋出火。飞腾虚空。放光动地。我即礼拜汝为师。牛头融大师荅云。善哉善哉。不可思议。今若责我如此证果者。恐与道乖。审如是成佛者。幻师亦得作佛。且与诸大德及诸人士证者。昔释迦在於僧中演无上道。与僧不异。维摩在俗说解脱果。与俗不殊。胜鬘女人说大乗法。女相不改。善星比丘行阐提行。僧相不移。此乃证据其内心。解与不解以为差隔。何关色身。男女相皃衣服好丑。若言形随证改。皃逐悟迁。是圣者。则瞿昙形改方成释迦。维摩相迁乃成金粟。即知证是心证。非是形迁。悟是智变。非关相异。譬如世闲任官之人。为迁改官。官高岂即皃别。又古云。不改旧时人只改旧时行履处。设或改形换质千变万化皆是一心所为。乃至神通作用出没自在易小令大展促为长岂离一心之内。故知万事无有不由心者。但证自心言下成圣。若不识道。具相奚为。故金刚经云。若以三十二相见如来者。转轮圣王即是如来。又偈云。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古人云。若不达此理。纵然步步脚踏莲华亦同魔作。庞居士偈云。色声求佛道。结果反成魔。若决定取神通胜相作佛者。不唯幻士成圣。乃至天魔外道妖[狂-王+爪]精魅鬼神龙蜃等皆悉成佛。彼咸具业报五通尽能变化故。若不一一以实相勘之何辨真伪。但先悟宗镜法眼圎明。则何理而不通。何事而不彻。一切佛事摄化之门。自然成就。

 

【十一板】


清凉华严疏曰。经云。了知境界如幻。如梦。如影。如响。亦如变化。若诸菩[萨-产+(辛/工)]能与如是观行相应。於诸法中不生二解。一切佛法。疾得现前。初发心时。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知一切法即心自性成就慧身不由他悟者。夫初心为始。正觉为终。何以初心便成正觉。故云知一切法即心自性。故觉法自性。即名为佛。故经颂云。佛心岂有他。正觉觉世间。斯良证也。斯则发者。是开发之发。非发起之发也。何谓现前之相。夫佛智非深。情迷谓远。情亡智现。则一体非遥。既言知一切法。即心自性。则知此心即一切法性。今理现自心。即心之性已备无边之德矣。成就慧身者。上观法尽也。正法当兴今诸见亡也。佛智爰起觉心则理现。理现则智圎。若镜净明生。非前非後非新非故寂照湛然。不由他悟者。成就慧身即无师自然智也。又不由他悟是自觉也。知一切法是觉他也。成就慧身为觉满也。成就慧身必资理发见。夫心性岂更有他。若见有他。安称为悟。既曰心性。自亦不存。寂而能知。名为正觉。故法华经云。为一大事因缘故出现於世。开示悟入佛之知见。夫一者。古今不易之一道。大者。是凡圣之心体。故十方诸佛。为此一大事出现於世。皆令众生於自心中开此知见。若立种种差别。是众生知见。若融归一道。是二乗知见。若一亦非一。是菩[萨-产+(辛/工)]知见。若佛知见者。当一念心开之时。如千日并照。不俟更言。即是祖师西来。即是诸佛普现。故云。念念释迦出世步步弥勒下生。何处於自心外。别求祖佛。则知众生佛智本自具足。若欲起心别求。即成遍计之性。故六祖云。本性自有般若之智。自用智慧观照。不假文字。若如是者。何用更立文字。今为未知者。假以文字指归今见自性。若发明时。即是豁然还得本心。於本心中无法不了。

 

第十六卷


【五板】


○问。若一切众生即心是佛者。则诸佛何假三只百劫。积功累德方成。荅。为复学一乗实法为复趣五性权机。此论自证法门。非述化仪方便。且楞伽经说有四佛。一化佛。二报生佛。三如如佛。四智慧佛。随机赴感名之为化。醻其往因名之为报。本觉显照名曰智慧。理体无二故曰如如。华严经明十种佛。所谓於安住世间。成正觉佛无着见。愿佛出生见。业报佛深信见。住持佛随顺见。涅盘佛深入见。法界佛普至见。心佛安住见。三昧佛无量无依见。本性佛明了见。随乐佛普授见。又佛总具十身。一众生身。二国土身。三业报身。四声闻身。五缘觉身。六菩[萨-产+(辛/工)]身。七如来身。八智身。九法身。十虚空身。若别依五教。随教不定。一。小乗教有二身佛。一生身。二法身。二。大乗初教有三身佛。一法身。二应身。三化身。三。终教有四身佛。一理性身。二法身。三报身。四应化身。四。[去*页]教唯一佛身。一实性佛。五。一乗圎教有十身佛。又约性成佛。五教差别不同。小乗唯悉达一人为佛性。初教半成半不成以有性无性分故为佛。终教凡有心者。当得作佛。除草木等。[去*页]教无佛无性离言说相为佛。圎教无所不有佛性。以三种世间。皆是为佛。若三种世间皆是为佛者。则内外心境无非佛矣。又约心成佛。小乗以善心修所得为佛。初教以心性为佛。终教以心性相泯为佛。[去*页]教以心本不生为佛。圎教以心无碍无尽为佛。又天台四教佛。一藏教佛。二通教佛。三别教佛。四圎教佛。若以如如佛。心佛。本性佛。谁人不具。若以国土身。法身。虚空身。何法不圎。则处处而皆是宝坊。丘陵谁立。念念而咸成证觉。妄想何分。如盲者不覩光明。非朝阳夕魄之过咎。似小果不闻圎[去*页]。岂佛心妙旨之亲踈。但以法弱由於根微。道广在乎量大。浅机自感妙有证作无常。薄福所冝。珍宝化为瓦砾。空迷己眼。错认他身。分实际以千差。致化仪之百变。

 

【六板】


华严经云。不离觉树。而昇释天者。疏释云。佛得菩提。智无不周。体无不在。无依无住。无去无来。然以自在即体之应。应随体变。缘感前後。有住有昇。阎浮有感见在道树。天宫有感见昇天上。非移觉树之佛而昇天宫。故云不离觉树而昇释殿。法慧偈云。佛子汝应观。如来自在力。一切阎浮提。皆言佛在中。此不离也。我等今见佛。住於湏弥顶。此而昇也。


○不思议经云。若我分别佛即现前。若无分别都无所见。想能作佛。离想无有。如是三界一切诸法。皆不离心。

 

【十一板】


○就佛身上自有十身。一菩提身。二愿身。三化身。四力持身。五相好庄严身。六威势身。七意生身。八福德身。九法身。十智身。

 

第十七卷


【二板】


○但悟本体五现量识。一切万行皆悉具足。即是菩提。如涅盘经云。一切众生本来成佛。无漏智性。本自具足。又[去*页]从渐得名。俱称方便。古释云。若据说[去*页]。亦是方便。若云[去*页]渐俱是。亦谤於佛。俱不是。亦谤於佛。是以本觉体上。离[去*页]离渐离言说。何处有[去*页]渐名字。第六识动有分别。不动即等周法界。五现量识等。一一根皆遍法界。眼见色时色不可得。元来等法界。法华经云。是法住法位。世间相常住。即知世间一切诸相本来常住。何行位能知。唯佛於道场知已导师方便说。为众生迷不知故说。若知不俟更说。方知有说。皆属方便。

 

【六板】


○佛在时三人为伯仲。闻毗耶离国[婬-壬+(工/山)]女名庵罗婆利。舎卫国有[婬-壬+(工/山)]女湏曼那。王舎城[婬-壬+(工/山)]女名优鉢罗盘那。有三人各各闻人赞三女端正无比。昼夜专念。心着不舍。便於梦中梦与从事。觉已心念彼女不来我亦不往而[婬-壬+(工/山)]事得办。因是而悟一切诸法。皆如是耶。於是往到跋陀婆罗菩[萨-产+(辛/工)]所问是事。跋陀婆罗荅诸法实尒。皆从念生。如是种种为此三人方便。巧说诸法空。是时三人即得阿[鞥-合+田]跋致。是知人不来往而乐事宛然。当如是念佛。

 

【九板】


○问。三宝如虚空相。非见闻之所及者。教中云何说见道。又称见佛。荅。约本智发明。假称名见。非眼所覩。唯证乃知。离见非见。方明真见。

 

【十板】


○大涅盘云。有业有报。不见作者。如是空法名第一义空。所以见性之时。性本离念。非有念而可除。观物之际。物本无形。非有物而可遣。故云。离念之智。等虚空界。

 

第十八卷


【四板】


○问。众生业果种子。现行积劫所熏。犹如胶漆。云何但了一心。[去*页]断成佛。荅。若执心境是实。人法不空。徒经万劫修行。终不证於道果。若[去*页]了无我。深达物虚。则能所俱消。有何不证。犹如微尘扬於猛风。轻舸随於迅流。只恐不信一心自生艰阻。若入宗镜何往不从。且如勇施菩[萨-产+(辛/工)]。因犯[婬-壬+(工/山)]欲。尚悟无生。性比丘尼。无心修行亦证道果。何况信解一乗之法。谛了自心而无尅证乎。或有疑云。岂不断烦恼耶。解云。但谛观煞盗[婬-壬+(工/山)]妄从一心上起。当处便寂。何湏更断。是以但了一心。自然万境如幻。何者。以一切法皆从心幻生。心既无形。法何有相。所以高城和尚歌云。说教本穷无相理。广读元来不识心。识取心。了取境。识心了境禅河静。若能了境便识心。万法都如闼婆影。

 

第十九卷


【一板】


○因觉有不觉。若无真。妄无所依故。如烟。无火不起。又觉因不觉。若随噐之金还待噐显。事能显理故。所以唯真不立。单妄不成。唯真不立者佛果无生故。单妄不成者无所依故。

 

【二板】


○处胎经云。魔梵释女。皆不舍身。不受身。悉於现身得成佛。故偈云。法性如大海。不说有是非。凡夫贤圣人。平等无高下。唯在心垢灭。取证如反掌。

 

【五板】


○宝箧经云。佛界众生界。一界无别界。此是圎智圎觉。诸法遍一切处。无不明了。虽五无间。皆生解脱想。虽惽盲倒惑。其理存焉。斯理灼然。世间常住。有佛不能益。无佛不能损。得之不为高。失之不为下。故言众生即佛。此理也。

 

【六板】


○经云。众生身中。有佛。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坐宝莲华与佛无异。但为烦恼所覆。故未能得用。此是具有佛知见根性。未有知见用。即时犹故愚。乃至譬如小儿。具有大人六根与大人不异。在其身中而未能有大人用。至渐长大复湏学问。乃有大人知见力用也。若根性是有。作用岂无。如种子本甘。结果非苦。只恐不知有。自认作凡夫。真性常了然。未曾暂隐覆。如佛言。如来实无秘藏。何以故。如秋满月。处空显露清净无翳。人皆覩见。

 

【十板】


○李长者论云。此华严经云。为十住为见道。十行十向十地十一地为加行。修行令惯熟故。佛果於初先现。以普贤悲愿。令智悲大用惯熟自在故。以自如来根本普光。明智光现故。始终本末揔无延促时日分剂故。以法身根本智如实而言。不同三乗权教情所解故。皆湏约本而观之。毕竟佛果惯习已成。普贤行愿已满。一往但以教化一切众生为常恒。从初至末。无始无终无成无坏。但以普遍十方一切六道。以智对现利生为永业也。

 

第二十卷


【七板】


○大集经云。住一心中。能知一切众生诸心。观众生心悉皆平等如幻化相。本性清净。观诸众生身业平等皆如水月。见诸众生悉在己身。己身亦在众生身中。犹如影现。能令众生悉作佛身。亦令己身作众生身。一切无有能转动者。又经颂云。诸佛一似大圆镜。我身犹若摩尼珠。诸佛法身入我体。我身常入诸佛躯。虽然互入而无所入。若有所入。即成二法。

 

【八板】


○维摩经观众生品。文殊师利问维摩诘言。菩[萨-产+(辛/工)]云何观於众生。维摩言譬如幻师见所幻人。菩[萨-产+(辛/工)]观众生为若此。如智者见水中月。如镜中见其面像。如热时炎如呼声响。如空中云。如水聚沫。如水上泡。如芭焦坚。如电久住。如第五大。如第六荫。如第七情。如十三入。如十九界。菩[萨-产+(辛/工)]观众生为若此。如无色界色。如焦糓芽。如湏陀洹身见。如阿那含入胎。如阿罗汉三毒。如得忍菩[萨-产+(辛/工)]贪恚毁禁。如佛烦恼习。如盲见色。如入灭尽定出入息。如空中鸟迹。如石女儿。如化人烦恼。如梦所见已窹。如灭度者受身。如无烟之火。菩[萨-产+(辛/工)]观众生为若此。文殊师利言。若菩[萨-产+(辛/工)]作是观者。云何行慈。维摩诘言。菩[萨-产+(辛/工)]作是观已。自念我当为众生说如斯法。是即真实慈也。净名私记释云。今明观众生品大精。只依其中一句行则足。得一句摄心常照。行之一切万行足。只令汝自观。观汝身心如此毕竟空。则是菩[萨-产+(辛/工)]观众生。菩[萨-产+(辛/工)]名道。道能通。通汝色心本性令离虚妄。即是菩[萨-产+(辛/工)]。菩[萨-产+(辛/工)]只在汝身中。观汝身心如第三手。为毕竟无身心。

 

【九板】


○天台净名疏释。不观色。不观色如。不观色性。不观色者。心如幻师。幻作种种色。若知幻师是诳。则不得所幻之色。今色从心幻师幻出。尚不得此心。何处见有此色。故不应观色。不观如者。若见色与如异。是则泯色入如。今不见色如之别。故不观如。不观性者。即不观佛性。不观色是空俗。不观如是空真。不观佛性是空中道。以其计中道有佛性而起顺道爱生。是为顶堕。故经云。我及涅盘是二皆空。唯有空病。空病亦空。今不观性。是无顺道爱故。夫受世间差别果报。皆为一念心异分别情生。取众生相为凡。执诸佛境为圣。如经所说。观众生如幻师见幻。观如来则三际体空。二见於是双消。情量为之俱泯。则可以成诸佛之喜。除菩[萨-产+(辛/工)]之忧。信此一心。能入宗镜。

 

第二十一卷


【五板】


於一心实相中。不见有世间过患障碍之法。则何所舍。亦不见有出世殊胜尊妙之法。则何所取。得自己法身之髓。到一心智海之原。初阿已摄无边。过茶无字可说。

 

【七板】


净名经云。佛说[婬-壬+(工/山)]怒痴性即是解脱。又云不断[婬-壬+(工/山)]怒痴亦不与俱。故云得之者隐。傍之者现。若於[婬-壬+(工/山)]怒痴。情生味着得其事者。则道隐。若傍善观之了其性者。则道现。虽了而不着故云亦不与俱。若非久行根熟菩[萨-产+(辛/工)]。方能理事无碍。如先德偈云。久种善根深。逢尘尘不侵。不是尘不侵。自是我无心。


清凉疏问。法性身土。为别不别。别则不名法性。性无二故。不别则无能依所依。荅经论异说统収法身。略有十种。一依佛地论。唯以清净法界而为法身。亦以法性而为其土。性虽一味随身土相而分二别。智度论云。在有情数中名为佛性。在非情数中名为法性。假说能所而实无差。唯识论云。虽此身土体无差别。而属佛法性相异故。谓法性属佛为法性身。法性属法为法性土。性随相异故云尒也。今言如虚空者。唯识论云。此之身土俱非色摄。虽不可说形量大小。然随事相。其量无边。譬如虚空遍一切处故。如虚空言通喻身土。

 

【十板】


肇法师云。万事万形。皆由心成。心有高下。故丘陵是生。又云。佛土常净。岂待变而後餙。盖是变众人之所见耳。是以众生见为土石山河。皆是自业之影起。菩[萨-产+(辛/工)]纯为妙慧。即是真智之所为。离凢圣心。无真俗境。如华严论云。此华严经。明缘起法界门。理事无二。无缘不寂。无事不真。十方世界一真性海。大智圎周为国土境界。揔为性海为一真法界。非有情无情随业说故。为华严中纯真境界。揔为智故。十住菩[萨-产+(辛/工)]以慧为国。十行菩[萨-产+(辛/工)]以智为国。十回向十地以妙为国。不说情与无情二见差别。以华严经为彰本法。异三乗权学教故。是无情是有情。有生有灭故。

 

【十三板】


夫一切诸法。随缘幻生。体用俱无。隐显互起。或多中现一。一中现多。若不知起。尽之根原。则任运但随境转。或随好境而欣集。或逐恶缘而怖生。若能明了一切。凡圣等法。悉是自心境界。以此一印。众怖潜消。所以持地经云。佛告阿逸多。菩[萨-产+(辛/工)]於一切法。於一菩[萨-产+(辛/工)]法莫生恐怖。於一切辟支佛法亦莫恐怖。於一切声闻法亦莫恐怖。於一切凡夫法亦莫恐怖。乃至於静於乱亦莫恐怖。於假於实亦莫恐怖。於信不信亦莫恐怖。於善念不善念亦莫恐怖。於住不住亦莫恐怖。如是菩[萨-产+(辛/工)]於一切法莫生恐怖。阿逸多。我於往昔修如是等无畏法。故得成正觉。悉能了知一切众生心之境界。而於所知不起知相。以我所证。随机演说。能令闻法诸菩[萨-产+(辛/工)]等。获得光明陀罗尼印。得法印故。永不退转。释曰。了一无畏法。能除五怖畏。入此一心门。当生欢喜地。

 

第二十二卷


【四板】


○不动真际建立诸法。则性不可坏。不坏假名而说实相。则相不可坏。斯则天魔外道等皆法印故无能坏。且五逆四魔尚法界印。况无漏净智一真相好而能障实相之妙旨耶。

 

【六板】


○宝积经。化乐天王白佛言。世尊。彼实际者。徧一切处无有一法而非实际。世尊。谓菩提者。亦是实际。世尊。何者是菩提。一切法是菩提离自性故。乃至五无间业亦是菩提。何以故。菩提无自性。五无间业亦无自性。是故无间业亦是菩提。是以了心本性。自体无生。从无生中建立诸法。观无性之心。说无性之教。随净缘而无性成佛。随染缘而无性为凡。不见纤尘。暂出性空之理。未有一念。能违平等之门。所以大般若经偈云。有法不成有法。无法不成无法。有法不成无法。无法不成有法。

 

【八板】


○问。菩提即自身心者。云何教中说菩提者不可以身心得。荅。夫言菩提之道即心者。乃是自性清净心。湛然不动。盖是正觉无相之真智。其道虚玄。妙绝常境。聦者无以容其听。智者无以运其知。辩者无以措其言。像者无以状其仪。以迷人不了。执色隂为自身。认能知为自心。故云菩提者。不可以身心得也。

 

【十板】


○经云。佛言菩提心者。非有非造。离於文字。菩提即是心。心即是众生。若能如是解。是名菩[萨-产+(辛/工)]修菩提心。是则心外无菩提。何所求耶。菩提外无心。何所得耶。

 

第二十三卷


【一板】


○问。有念即众生。无念即佛。云何言凡圣一等。荅。众生虽起念。不觉念本无念。与佛无念等。妄堕有念中。佛得无念知念本无。众生虽现在念中。佛知念即无念。斯佛无念与众生无念义同。又以众生不知念空。於念成事。似有差别。若实了念空。则於苦乐境不生执受。何者以境从念生。心空则境何有。既无有境。相缚自除。能所俱空。谁生取着。既不取着。生死自无。如经云。知是空华。即无流转。亦无身心。受彼生死。

 

【二板】


○最胜王经云。佛言。修菩提行者。於诸圣境。体非一异。不舍於俗。不离於真。依於法界。行菩提行。时善女天白佛言。世尊。如上所说菩提正行。我今当学。时梵天王问曰。此菩提行难可修行。汝今云何於菩提行而得自在。善女天曰。我今依於此法而得安乐住是实语者。愿令一切五浊恶世无量无数无边众生。皆得金色三十二相。非男非女。坐宝莲华。受无量乐。乃至作是语已。一切五浊恶世所有众生皆悉金色。具大人相。非男非女。坐宝莲华受无量乐。犹如他化自在天宫。


○问。如常所论犹叙古引文。如何是即今之佛。荅。如今一念才起。了不可得。无有处所。是过去佛。过去不有。未来亦空。是未来佛。即今念念不住现在佛。但一念起时。莫执莫断。不取不舍。则三际无踪。一念圎具十法界。非因非果。而因而果之法。若能如是一念而达者。则念念相应。念念成佛。凡圣悉等。今古皆齐。故云。了了识心。惺惺见佛。是佛是心。是心是佛。念念佛心。心心念佛。欲得早成。戒心自律。净戒律心。净心即佛。除此心王。更无别佛。欲求万法。莫染一物。心性虽空。贪嗔体实。入此法门。端坐成佛。

 

【三板】


○问。一念成佛已入信门。如何得目前了了分明而见。荅。目前无物。是真见佛。如文殊师利巡行经。以经中说文殊遍巡五百比丘房。皆见寂定。因以为名。最後难舎利弗以显甚深般若。问舎利弗言。我时见汝独处一房。结加趺坐折伏其身。汝当为坐禅耶不耶。荅云。坐。难云。为当欲令未断者断故。坐禅耶等。因此广显性空无得之理意。五百比丘从坐而起。於世尊前高声唱言。从今已去。更不复见文殊身。不复闻其名字。如是方处速应舍离。所有文殊一切住处亦莫趣向。所以者何。文殊烦恼解脱一切说故等。舎利弗令文殊为决了。文殊言。实无文殊而可得故。若实无文殊而可得者。彼亦不可见等广为说法。四百比丘漏尽得果。一百比丘更谤陷入地狱後还得道。广如彼说。所以无见是真见。无闻是真闻。不见不闻。文殊。是真见真闻文殊矣。若不信此说。虽起谤而陷狱。以曾闻故终熏种而得道。何况闻而信耶。则成道不隔於一念。故知宗镜见闻。无不获益矣。

 

【六板】


○问。既众生已成理事圎备。则诸佛何以出世更化众生。荅。众生不如是知。所以湏化。故经云。俱同一性所谓无性。大悲相续救度众生。随门不同。种种有异。约成佛门一切成也。同一无性故得现成。妄性本虚生元是佛。真性叵得非今始成。故皆成也。物物无性故成种智。证斯同体而起大悲。一得永常。故云相续。只由不知无性故教化不绝。虽现报化法体不迁。如随色之摩尼。众相现而本体不动。似应声之虚谷。群响发而起处无心。不着自他。岂见众生之相。本非出没。常冥大觉之原。

 

【八板】


○问。绝待真心本无名相。云何成佛。又作异生。若云随顺世法立此假名。又因何法而得成立。荅。实际理中本无凡圣可得。以一切众生迷无性理。以无性故不觉起妄。於真空中妄立名相故名为凡。了名相空复称为圣。凡圣之号因五法成。犹如幻化。名相非真。且如幻以术成形因业有。术业俱假形幻同空。但有迷悟之名。本无凡圣之体。五法者。瑜伽论云。一名二相三妄想四正智五真如。古释云。名相妄想三法成凡。正智真如成圣。名相妄想者是凡夫法。名相二法是凡夫境。妄想一法是凡夫六识。迷事缘境而起故名妄想。经偈云。不了心及缘。则生二妄想。正智真如者。是圣人法。正智是圣人对治金刚缘。修无漏断惑智。亦名能觉智。真如是圣人心中所证之理。真如是体。正智是用。异者未曾异同者未曾同。同者是真如。异者是正智。正智常用故障生灭。真如常体故无生灭。体用无碍。法界不思议真实义也。又凡夫心惑。不达名相空故妄计为有。不空名之为妄。从妄起心名之为想。正智者。觉知名相本来空寂。以知空故妄想自息。息妄归真显理分明。正智现前不立名相故名正智。经偈云。了心及境界。妄想不复生。真如者。即此正智心性真故即名真如。故知但是一法。无中执有成凡。达有本空成圣。不唯五法乃至恒沙。义出无边理恒一道。此唯心之道。即是如来行处。步步履法空故。亦是摩诃衍处。念念无所得故。


○问。云何说入此宗镜。一念相应。见道速疾。超过劫量。荅。实有斯理。世况可知。若不直下[去*页]悟自心功德圎满。即於心外妄求徒经劫数。若能内照。如舩遇便风。一念圎成所作无滞。故知不遇宗镜之风。有为行舩终不能速渡生死之波。直至涅盘之岸。有兹大利。广集无劳。唯嘱後贤转相传授。

 

【十板】


○问。此一心宗成佛之道还假历地位修证不。荅。此无住真心。实不可修不可证不可得。何以故。非取果故不可证。非着法故不可得。非作法故不可修。以本净非莹。法尒无成。若论地位。即在世谛行门。亦不失理。以无位中论其地位。不可起决定有无之执。经明十地差别如空中鸟迹。若圎融门。寂灭真如有何次第。若行布门。对治习气。昇进非无。又染净堦位。皆依世俗名字分别。则似分堦降。不坏一心。譬如众生位如土噐。菩[萨-产+(辛/工)]位如银噐。诸佛位如金噐。土银金等三种。噐量虽殊。然一一噐中虚空遍满平等无有差别。虚空即喻一心法身平等之理。诸噐即况根噐地位阶降不同。道本无差。随行有异。

 

【十四板】


○不思议佛境界经云。尒时湏菩提又问言。大士汝决定住於何地。为住声闻地。为住辟支佛地。为住佛地耶。文殊师利菩[萨-产+(辛/工)]言。大德汝应知我决定住於一切诸地。湏菩提言。大士汝可亦决定住於凡夫地耶。荅曰如是。何以故。一切诸法及以众生。其性即是决定正位。我常住此正位。是故我言决定住於凡夫地也。湏菩提又问。若一切法及以众生即是决定正位者。云何建立诸地差别而言。此是凡夫地。此是声闻地。此是辟支佛地。此是佛地耶。文殊师利言。大德譬如世闲以言说故。於虚空中建立十方。所谓此是东方。此是南方。乃至此是上方。此是下方。虽虚空无差别。而诸方有如是如是种种差别。此亦如是。如来於一切法。决定正位中。以善方便立於诸地。所谓此是凡夫地。此是声闻地。此是辟支佛地。此是菩[萨-产+(辛/工)]地。此是佛地。虽正位无差别而诸地有别耳。所以天台云。四教如空中四点。四点虽历然不坏虚空性。然此地位至究竟位中。若理若行方可穷尽。

 

【十七板】


○问。若即心是佛者。则一切含生皆有此心尽得成佛。教中云何不见授劫国名号之记。荅。劫国名号。乃是出世化门之中现前别记。欲知真记者。净名经云。一切众生亦如也。一切法亦如也。华严经颂云。显佛自在力。如说圎满经。无量诸众生。悉受菩提记。又颂云。一一心念中。普观一切法。安住真如地。了达诸法海。又颂云。一一微尘中。能证一切法。如是无所碍。周行十方国。斯则人法心境。悉记成佛。以一念具足。一尘不亏。念念证真。尘尘合体。同居常寂光土。俱号毗卢遮那。终无异土别身。圣强凡劣。与三世佛一时成道前後情消。共十类生同日涅盘。始终见尽。免起有情无情之妄解。不生心内心外之邪思。可谓上无所求。下无可化。冥真履实。得本归宗。俱登一际解脱之门。尽授平等菩提之记。又古德问。既色心不二。修性一如。何不见木石受菩提记耶。荅。一一诸色但唯心故。心外无法。岂唯心灭。而色犹存。但佛记有情摄无情也。譬如幻事要藉幻心。心在幻中能持幻事。若其心灭幻事同无。故但灭心不复灭事。众生色心亦复如是。皆如幻相。一切外境从幻心生。岂犹灭心而存幻色。此则有情得记无情亦然。是故无情不湏别记。夫立劫国名号。授记作佛者。为引未发心者。令向慕耳。

 

第二十四卷


【一板】


○夫成佛本理。但是一心者。云何更立文殊普贤行位之因。释迦弥勒名号之果。乃至十方诸佛国土。神通变现种种法门。荅。此是无名位之名位。无因果之因果。是心作因是心成果。是心摽名。是心立位。普贤观经云。大乗因者即是实相。大乗果者亦是实相。释论云。初观实相名因。後观境名果。故知初後皆心。因果同证。只为根机莫等所见不同。若以一法逗机。终不齐成解脱。湏各各示现引物归心。虽开种种之名。皆是一心之义。若违自心。取外佛相胜妙之境。则是颠倒。所以华严经颂云。若以威德色种族。而见人中调御师。是为病眼颠倒见。彼不能知最胜法。

 

【八板】


○香积佛国之香饭经云。无尽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功德具足者。所食之余终不可尽。以一心真如无尽之理。五分法身资熏之功。自体性空。无作妙用。岂有尽乎。又云食此饭者。发大乗意。乃至一生补处。然後乃消。犹饮药攻毒。毒灭药消耳。诸大菩[萨-产+(辛/工)]虽复舍生受生。後身之中识中有种子。种子遇缘还生香饭。相续不断。流至初地。发无漏心。断惑证真名之为消。非是食灭名为消也。故知食此饭何法不消也。

 

【九板】


○华严经中。具足优婆夷得菩[萨-产+(辛/工)]无尽福德藏解脱门。能於如是一小噐中。随诸众生种种欲乐。出生种种美味饮食。又如明智居士得随意出生福德藏解脱门。尒时居士知众普集。湏?系念仰视虚空。如其所湏。悉从空下。一切众会普皆满足。然後复为说种种法。且如优婆噐内。明智空中。随意而出无限珎羞。系念而雨众多美食。凡来求者。皆赴所湏。得之者尽证法门。食之者咸成妙道。可谓无一尘而不具足佛事。无一法而不圎满正宗。但随众生心应所知量。循业发现。所见不同。外道见为自然。凡夫见为生死。声闻见为四谛。缘觉见为因缘。小菩[萨-产+(辛/工)]见为但空。大菩[萨-产+(辛/工)]见为中道。诸佛见为实相。若入宗镜诸见并融色尘为佛事也。

 

【十五板】


○现相品云。尒时诸菩[萨-产+(辛/工)]光明中。同时发声说此颂言。诸光明中出妙音。普遍十方一切国。演说佛子诸功德。能入菩提之妙道。乃至逆顺善恶无非佛事。如从二乗至佛是顺行。从地狱至魔王是逆行。又如释迦纯行善。调达纯行恶。身子志诚信。善星坚不信等。妍丑同归无非佛事。故经云。平等真法界。诸佛不能行不能到。又云实际理地。大魔王不能行不能到。以佛魔俱不出法界之门实际之地。以是一法故。若有行有到。则有人有法在法之外。成二见故。

 

第二十五卷


【三板】


○维摩经者。此云净名。即是一切众生自性清净心。此心弗澄而自清。弗磨而自莹。处凡而不垢。在圣而不净。故云自性清净。所言名者。以心无形但有名故。文中所说以四海之渺弥摄归毛孔。用湏弥之高广纳入芥中。飞佛土於十方未移本处。掷大千於界外。含识莫知。日月悬於毫端。供具现於体内。腹纳劫烧之焰。火事如然。口吸十方之风。身无损减。斯皆自心转变不动而远近俄分。一念包容无碍而大小相入。天台疏云。以湏弥之高广纳芥子中无所增减。湏弥山王本相如故。而四天王不觉不知己之所入。唯应度者乃见。湏弥入芥子中是名不可思议解脱法门。又以四大海水入一毛孔等。此是明不思议大用也。正以实慧与真性合。故得有斯莫测之用。此如大智论偈云。水银和真金。能涂诸色像。功德和法身。处处应现往。若湏弥高广纳於芥子而无增减。亦不迫迮。不觉不知者。具不思议解脱者。迹居依报之境得自在也。此义难解。有师言神力能尒。今谓不思议性。非天人修罗佛之所作。神力何能尒。有师言小无小相大无大相故得入也。今谓小是小大是大是自性小大。不得相入者小大大小既是他性之小大何得入也。今解华严经。明一微尘有大千经卷。观众生一念无明心即是如来心。若见此心则能以湏弥入芥子无相妨也。下诸不思议事穷劫说不能尽。皆是此意耳。

 

【四板】


○辅行记释云。且约一念刹那心所起。故言小也。即此一念。具足法身一切佛法。即是能容湏弥之大。大小常遍。理事无碍。本来相即故。所以不断烦恼而入涅盘。只指凡夫一念刹那心具足。难思法身之体。本来相在故。

 

【六板】


○经云。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以瞥有一毫起处悉落见闻。从分别生俱非真实。若不达无相即相则是取相。凡夫若了相即无相则成唯心大觉。既不可取相求悟亦不可离相思真。不即不离。觉性自现入宗镜中理当绝学。百氏之说一教能明。万化之端一言可蔽。

 

【八板】


华严经云。一念於一切处为一切众生示成正觉。是菩[萨-产+(辛/工)]园林。法身周遍尽虚空一切世界故。又云。一切菩[萨-产+(辛/工)]行游戏神通皆得自在。是菩[萨-产+(辛/工)]宫殿。善游戱诸禅解脱三昧智慧故。是以正报依报。皆成佛法。所以净名私记云。取妙喜来此土者。辩於净秽无二也。虽来入此土亦不增减。本性如故。虽来毕竟不动。何意如此。好自思之。故知万法施为。隐显往复。若事若理。皆不出一真心矣。

 

【九板】


○华严颂云。金刚铁围数无量。悉能置在一毫端。若明至大有小相。菩[萨-产+(辛/工)]以此初发心。以大小无性。广狭随缘。若能明见至大无外之相。即至小无内之相。皆是一毫端心地法门名为见道。故云菩[萨-产+(辛/工)]以此初发心。如是解者。不易凡身生如来家
。成佛真子。


问。如上所说芥纳湏弥毛吞巨海。既唯一心。湏弥为复入芥子不入芥子。若言入。经何故云湏弥本相如故。若言不入。又云唯应度者见之。荅。若有所入处。即失诸法自性。若言不入。又成二见。或又云小是大家之小。大是小家之大。或云芥子湏弥各无自性。此皆是以空纳空有何奇特。故知未入宗镜。情见难忘。[户@句]大小於方隅。立见闻於妙道。致使一真潜隐。万法不融。今明正义者。所谓入而不入即识湏弥之本相。不入而入能了诸法之自宗。还原观云。所言入者。性相俱泯。体同法界。入无入相名为入也。经偈云。如来深境界。其量等虚空。一切众生入。而实无所入。华严经云。悉入法界而无所入。若别有一入处。则入时失本相。不得说种种诸法。以当体自虚名入法界无别可入。则不坏种种。又经云。虽诸法无一。无异而说一异。故知要由事相历然不入。方得相资相遍耳。若入则失缘则无诸缘各异义。不入则坏性用。不得力用交彻。则无互遍相资义。若具入。不入则成俱存无碍义。具此三缘方成缘起。了此缘性则能变通。遂乃方而能圎小而能大狭而能广短而能长。无非我心神德自在则触目皆是湏弥入芥。举足住不思议解脱矣。故云。吾心之常分。岂假於他术也。

 

【十二板】


○若实亲省现证自宗。尚无能证之智心。及所证之妙理。岂况更存能知能解有得有趣之妄想乎。近代或有滥叅禅门不得旨者。相承不信即心即佛之言。判为是教乗所说未得幽玄。我自有宗门向上事在。唯重非心非佛之语。并是指鹿作马。期悟遭迷。执影是真。以病为法。只要门风紧峻。问荅尖新。发狂慧而守痴禅。迷方便而违宗旨。立格量而据道理犹入假之金。存[失*见]矩而边隅如添水之乳。一向於言语上取办。意根下依通。都为能所未忘。名相不破。若实见性。心境自虚。匿迹韬光潜行密用。是以全不悟道。唯逐妄轮回。起法我见而轻忽上流。恃错知解而摧残未学。毁金口所说之正典。拨圎因助道之修行。[后-口+十]二乗之菩提。灭人天之善种。但欲作探玄上士。俲无碍无修。不知返堕无知。成空见外道。唯观影迹。莫究圎常。积见不休。徒自疲极。如孔子迷津问渔父。渔父曰。人有畏影恶迹。疾走不休绝力而死。不知处隂以休影。之静处以息迹。愚亦甚矣。何不以一心为道。息诤除非。自然过量超情还淳返朴。若以道自养则不失。以道济他则不诳。以道治国则国泰。以道修家则家安。故不可湏刻忘道矣。所以道德经云。故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义。失义而後礼。夫礼者。忠信之薄。日以衰薄而乱之首。庄子云。五色不乱。孰为文彩。五声不乱。孰为六律。白玉无瑕孰为珪璋。残朴以为噐者。工匠之罪也。毁道德而为仁义者。圣人之罪也。君能焚符破玺贼盗自止。剖斗折衡而民不诤。圣人生而贼盗起。圣人死而贼盗止。故知仁义礼智信而利天下者少。害天下多矣。曷如开示如是不思议大威德广大法门。普廕十方群生等润。可谓深达妙旨。冥合真归。如香象渡河步步到底。似养由驾箭一一穿杨。尽为破的之文。皆是穷原之说。此是圎[去*页]义。非权冝门如水月[去*页]呈更无来去。犹明镜[去*页]照。岂有前後。

 

第二十六卷


【十四板】


○经云空心不动具足六波罗蜜何者。经云。无可与者名为布施。岂心外有法可住相耶。经偈云。戒性如虚空。持者为迷倒。宁执事法分持犯耶。经云。忍者於一刹那尽一切相及诸所缘。又云何谓菩[萨-产+(辛/工)]能行忍辱。佛言见心相念念灭。岂可伏捺自心对治前境而为忍受耶。经偈云。若能心不起。精进无有涯。又云何谓菩[萨-产+(辛/工)]能行精进。佛言求心不可得宁着有为妄兴劳虑耶。经云。不见心相名为正定。岂避喧杂而守静尘耶。经云。不求诸法性相因缘是名正慧。宁外徇文言强生知解耶。

 

第二十七卷


【一板】


○天台教云。观於一心。欻有一切心。观一切心。倏无诸心。心无有无。通至实相。即神通也。义海云。谓此尘无体。不动尘处恒遍十方刹海。无来去之相是神足通。不起子本座遍游於十方。又见尘法界无际。而有理事教义。一切菩[萨-产+(辛/工)]皆同证入。皆同修习此法更无别路是他心通。见尘法界解行现前之时。即知过去曾於佛所亲闻此法。以观心不断是故今日得了。是宿命通。又见尘性空寂无相可得。即不二见。若见相即为二也。由无相即无有二。名天眼通。经云。不以二相见。名真天眼。又了尘无生无性空寂即执心不起。是漏尽通。经云。断结空心我是则无有生。又闻说尘法界差别之声。即知一切声全是耳不复更闻也。然此闻无缘无得。於声悟一切法是常闻一切佛法为天耳通。

 

【二板】


○於一心正观之中最为枢要。少用心力成大菩提。故华严私记云。此经中揔是法身作多种名字。如人天十善五戒为身。声闻四谛。缘觉十二因缘。菩[萨-产+(辛/工)]六度。佛种智为身。身是聚义。於法身中随行位功德聚处名身。若有情身相皆是法身所起。若无情国土尽从佛智所现。终无纤毫於宗镜外。别有异体。而能建立故。

 

【七板】


○华严经云。文殊师利问德首菩[萨-产+(辛/工)]言。佛子。如来所悟。唯是一法。云何乃说无量诸法。现无量刹。化无量众。演无量音。示无量身。知无量心。现无量神通。普能震动无量世界。示现无量殊胜庄严。显示无边种种境界。而法性中此差别相皆不可得。时德首菩[萨-产+(辛/工)]以颂荅曰。佛子所问义。甚深难可了。智者能知此。常乐佛功德。譬如地性一。众生各别住。地无一异念。诸佛法如是。亦如火性一。能烧一切物。火焰无分别。诸佛法如是。亦如大海一。波涛千万异。水无种种殊。诸佛法如是。亦如风性一。能吹一切物。风无一异念。诸佛法如是。亦如大云雷。普雨一切地。雨滴无差别。诸佛法如是。亦如地界一。能生种种芽。非地有殊异。诸佛法如是。如日无云曀。普照於十方。光明无异性。诸佛法如是。亦如空中月。世间靡不见。非月往其处。诸佛法如是。譬如大梵王。应现满三千。其身无别异。诸佛法如是。故知此宗镜一心之旨名具足道。是圎[去*页]门。就缘起则无边。约真性则无二。一多交彻。存泯同时。

 

第二十八卷


【一板】


○华严经有十种无碍。今於事法上辨此十无碍。例余法准知。


○一性相无碍者。如经云此莲华叶即具此十义。谓此华叶即同真性。不碍事相宛然。


○二广狭无碍。即此华叶其心普周无有边际。而恒不舍本位分剂。此则分即无分。无分即分。经云。此诸华叶普覆法界。


○三一多无碍。即此华叶。具无边德。不可言一。融无二相。不可言多。


○四相入无碍。此一华叶舒已。遍入一切差别法中。复能摄取彼一切法令入己内。是故即舒恒摄。同时无碍。


○五相即无碍。此一华叶必废已。同他举体全是彼一切法。而恒摄他。同己令彼一切即是己体。是故己即是他。己不立他。即是己他不存。他己存亡。同时显现。


○六隐显无碍。此华叶既遍一切。彼一切法亦皆普遍。此能遍彼。则此显彼隐。彼能遍此。则彼显此隐。如是彼此各有隐显无碍。


○七微细无碍。又此华叶中悉能显现微细刹土。炳然齐现无不具足。经云。一尘中微细国土。旷然安住。


○八帝网无碍。又此华叶一一尘中各有无边诸世界海。世界海中复有微尘。此微尘内复有世界。如是重重不可穷尽。非是心识思量境界。


○九十世无碍。此一华叶撗遍十方竪该九世。以时无别体。依华以立。华既无碍。时亦如之。


○十主伴无碍。又此华叶理无孤起。必摄无量眷属围绕。经云。此莲华有世界海微尘数莲华以为眷属。此经中所有眷属互为主伴。具德圎满。

 

【三板】


○会通纯杂文云。万行纷披。比华开锦。上者。意取五彩相宣。华色虽异。一一之线。皆悉通过。通喻於纯。异喻於杂。故常通常异。名为无碍。不同绣画但异不通。释曰。若异而不通失一性圎融之道。若通而不异。无万行庄严之门。常异常通无间无断。则真体冥寂。不碍随缘。大用现前无妨正性。可比华开锦上。犹云起长空矣。

 

【四板】


○三摩地经云。於其一切有情身中。普能示现一有情身。又能於一有情身中。普现一切有情之身。有情身中能现法身。又能於法身中现有情身。乃至能以一身随念悟入一切众生无际劫数。普现所作业果异熟。随其所应开悟有情。悉令现见皆得善巧。

 

【九板】


○此重玄门名言路绝。随智所演。以广见闻。唯证方知。非情所解。若亲证时悉是现量之境。处处入法界。念念见遮那。若但随文义所解。只是荫识依通。当逆顺境时还成滞碍。遇差别问处皆堕疑情。如盐官和尚勘华严大师云。华严经有几种法界。对云。略而言之有十种法界。广而言之则重重无尽。师竪起拂子云。是第几种法界。当时低头拟祗对次。师呵云。思而知。虑而解。是鬼家活计。日下孤灯。果然失照出去。

 

【十一板】


○首楞严三昧经云。文殊言。若人得闻一句之法。即解其中千万句义。百千万劫敷演解说智慧辩才不可穷尽。是名多闻。大涅盘经云。若见如来常不说法。是名具足多闻。又云宁愿少闻。多解义理。不愿多闻。於义不了。即是入此宗镜一解千从。虽广引文只证此理。上根一覧已断纤疑。中下再披方能具信。对根故耳。非法合然。所以胜天王般若经云。佛复告善思惟菩[萨-产+(辛/工)]言。贤德天子。已於过去无量百千亿劫修习陀罗尼门。穷劫说法亦无终尽。善思惟菩[萨-产+(辛/工)]白佛言。世尊。何等陀罗尼。佛言。善男子。名众法不入陀罗尼。善男子。此陀罗尼过诸文字。言不能入。心不能量。内外众法皆不可得。善男子。无有少法能入此者。故名众法不入陀罗尼。何以故。此法平等无有高下。亦无出入。无一文字从外来入。亦无一字从此法出。又无一字住此法中。亦无文字共相。见者亦不分别法与非法。是诸文字说亦不减。不说无增。从本已来无起造者。无坏灭者。善男子。如文字心亦如是。如心一切法亦如是。何以故。法离言语。亦离思量。本无生灭。故无出入。是名众法不入陀罗尼。若能通达此法门者。辩才无尽。何以故。通达不断无尽法故。善男子。能入虚空者。则能入此陀罗尼门。

 

【十四板】


○问。信入此法还有退者不。荅信有二种。一若正信坚固。谛了无疑。理观分明乗戒兼急。如此则一生可办。谁论退耶。二若依通之信。观力麄浮。习重境强。遇缘即退。如华严论云。如涅盘经闻常住二字。尚七世不堕地狱。如华严经云。设闻如来名及所说法。不生信解。亦能成种。必得解脱至成佛故。何故经言第六住心。及从凡夫信位犹言有退。此意若为和会。解云。十信之中胜解未成。未得谓得。便生憍慢。不近善友。不敬贤良。为慢怠故。久处人天。恶业便起。能成就大地狱业。若一信不慢。常求胜友。即无此失。若权教中第六住心可有退位。实教中为稽滞者责令进修。如舎利弗是示现声闻。非实声闻。所作方便皆度众生使令进策。如权教中第六住心可说实退。何以故。为权教中地前三贤揔未见道。所修作业皆是有为。所有无明皆是折伏。功不强者便生退。还若折伏有力亦不退失。如蛇有毒为呪力故毒不能起。但於佛法中种於信心。谦下无慢。敬顺贤良。於诸恶人心常慈忍。於诸胜己者咨受未闻。所闻胜法奉行无妄。所有虚妄依教蠲除。於三菩提道常勤不息。夫为人生之法。法合如然。但不长恶而生何湏虑退。华严疏云。深心信解常清净者。信烦恼即菩提方为常净。由称本性而发菩提心。本来是佛更无所进。如在虚空退至何所。

 

第二十九卷


【一板】


○问。法唯心说者。云何教立五时。听分四众。荅。诸佛无有色声功德。唯有如如及如如智独存。凡有见闻皆是众生自心影像。则说唯心说听唯心听。离心之外何处有法。如思益经云。梵天言何故说不听法者乃为听经。文殊言。眼耳鼻舌身意不漏是听经法也。所以者何。於内六入不漏色声香味触法乃为听经。乃至梵天问得忍菩[萨-产+(辛/工)]。汝等岂不听是经耶。荅。如我等听。以不听为听。古德如来演出八辩洪音。闻者托起自心所现。如依状皃变起毫端。本质已无影像。如在群贤结集自随见闻。依所闻见结集自语。良以离自心原无有外境。离境亦无内心可得。诸传法者。非授与他。但为胜缘令自得法。自解未起。无以悟他。自解不从他来。他解宁非自起。是故结集及传授者。皆得影像。不得本质。无有自心得他境故。是知结集乃是自心所变之经。至传授者。传授自心所变之法。得影非质。思而可知。若能常善分别自心所现。能知一切外性非性。此人知见可与佛同。所说之法与佛无异。悟入自觉圣智乐故。宝性论偈云。天妙法皷声。依自业而有。诸佛说法者。众生自业闻。如妙声远离。功用处身心。令一切众生。离怖得寂静。佛声亦如是。离功用身心。令一切众生。得证寂灭道。又偈譬如虚空中。雨八功德水。到咸等住处。生种种异味。如来慈悲云。雨八圣道水。到众生心处。生种种解味。释曰。如天皷声应诸天所知之量。犹龙王雨。随世间能感之缘。证自法而不同。成异味而有别。法亦如是。随见差殊。於一乗而开出诸乗。从一法而分成多法。

 

【三板】


○说听全収。生佛相在者。略举二喻。一者如一明镜。师弟同对说听。以师取之即是师镜。弟子取之是弟子镜。镜喻一心。师弟喻生佛。是谓弟子镜中和尚为和尚镜中弟子说法。和尚镜中弟子听弟子镜中和尚说法。诸有知识。请祥斯喻。此喻犹恐未晓。又如水乳同和一处而互为能和所和。且顺说以能和为说。所和为听。且将水喻於佛。乳喻众生。应言乳中之水和水中之乳。水中之乳受乳中之水。虽同一味。能所宛然。虽能所宛然而互相在相遍相摄。思以准之。又众生心中佛者。此明众生称性普周而佛不坏。相在众生心内。言为佛心中众生说法者。此明佛心称性普周而众生不坏相在佛心内也。更无别理但说听之异耳。是知一切众生语言皆法轮正体。若离众生言说即佛无所说。

 

【四板】


昔人颂云。说通宗不通如日被云曚。宗通说亦通。如日处虚空。故知若先了宗。说则无过。又凡有证表形於言教者。皆是明心。不诠余法。或言广大自在。此约德相以明心。或言寂灭无为。此约离过以明心。乃至或说事是心之事。或说理是心之理。故千经万论皆是言心。岂止宗镜耶。如法华经云。为一大事因缘故出现於世。凡言大者。莫越於心。於五大中虚空最大。尚为心之所含。故首楞严经云。空生大觉中。如海一沤发。又云。寂照含虚空。此大非对数量称大。又非形待称大。故云一大事。又此一非一。如法句经颂云。森罗及万像。一法之所印。一亦不为一。为破诸数故。是知诸佛出世。祖师西来。皆明斯旨。非为别事矣。

 

【八板】


○如尺蠖。虫食黄而身黄。食苍而身苍。且八识藏中十法界种子具有随所闻法。即发起现行。若闻宗镜之文。即熏起佛乗种子。然湏染神入心穷源见性。不俟耳入口出但记浮言。如孙[夕*即]子云。君子之学乎神。着乎心。布乎四支。动静皆可为法。小人之学。入乎耳。出乎口。口耳之间则四寸耳。何足美七尺之躯者哉。

 

【十板】


○维摩经云。法施会者无前无後一时供养。一切众生是名法施之会。什法师云。若一起慈心则十方同缘。施中之最。莫先於此。故曰无前後也。肇法师云。夫以方会人不可一息期。以财济物不可一时周。是以会通无隅者弥纶而不漏。法泽冥被者不易时而同覆。故能即无疆为一会而道无不润。虚心怀德而物自賔。曷为存濡沫之小慧。舍江海之大益。置一时之法养而设前後之俗施乎。夫财养养身。法养养神。养神之道存乎冥益。何则群生流转以无穷。为尘路冥冥相承莫能自返。故大士建德不自为身。一念之善皆为群生。以为群生故行愿俱果。行果则己功立。愿果则群生益。己功立则有济物之能。群生益则有返流之分。然则菩[萨-产+(辛/工)]始建德於内。群生已蒙益於外矣。何必待哺养启导然後为益乎。菩提者弘济之道也。是以为菩提而起慈者。一念一时所益无际矣。则是承宗镜之光遍法界之照宁有遗余乎。

 

【十二板】


○大庄严论偈云。远离於法界无别有贪法。是故诸佛说。贪出贪余尒。如佛先说我不说有异贪之法能出於贪瞋痴亦尒。此义是经旨趣。又偈云。於贪起正思。於贪得解说。故说贪出贪瞋痴出亦尒。

 

【十三板】


○楞伽经偈云。不生现於生。不退常现退。同时如水月。万亿国土现。一身及无量。然火及霔雨。心心体不异。故说但是心。心中但是心。心无心而生。种种色形相。所见唯是心。又偈云。心中无断常。身资生住处。唯心愚无智。无物而见有。又偈云。佛子见世间。唯心无诸法。种类非身作。得力自在成。何以故。若得心王一切自在。要成即成。非他所碍。

 

第三十卷


【九板】


○众生心行中求得三种解脱。众生心性即真性解脱。痴爱即实慧解脱。诸不善行即是方便解脱。是知此一心真性解脱。能空烦恼系缚九结十使等。如一旃檀树改四十。由旬伊兰林悉皆香。能能令烦恼即菩提故。又若断惑忏罪比余渐教。如[叠*毛]华千斤不如真金一两。故云若欲忏悔者。端坐念实相。则直了无生之心。当处解脱。

 

第三十一卷


【一板】


○经云。知见立知见即无明本。知见无见斯则涅盘无漏真净。云何是中更容他物。是知世间生死出世涅盘等无量差别之名。皆从知见文字所立。若无知见文字名体本空。於妙明心中更有何物。如六祖偈云。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用拂尘埃。

 

【十板】


○迦叶问涅盘解脱之义。世尊荅。一百句解脱。释曰。上来百句解脱文现不繁更释大意只明一心真性解脱。以实慧解脱显此真性。然後成方便慧解脱。故能自觉觉他名之为佛。即是平等法身。天真之佛。

 

第三十二卷


【四板】


○华严论云。若也但修空无想法身即於智不能起用。若但一向生想不见无相法身。即纯是有为。又云如是大悲。如是智慧。如是万行。但为长养初发心住。初生佛家之智慧大悲令惯习自在故时亦不改。法亦不异。智亦不迁。犹如竹苇依旧而成。初生与终无有麄细。亦如小儿初生而後长为大无异大也。是知差别行门皆入毕竟空中无有分别。如龙树菩[萨-产+(辛/工)]问曰。若菩[萨-产+(辛/工)]知佛是福田。众生非福田。是非菩[萨-产+(辛/工)]法。菩[萨-产+(辛/工)]以何力故能令佛与畜生等。荅曰。菩[萨-产+(辛/工)]以般若波罗蜜力故一切法中修毕竟空心是故於一切法无分别。如畜生五荫十二入十八界和合生名为畜生。佛亦如是从诸善法和合假名为佛若人怜愍众生。得无量福德。於佛着心起诸恶因缘得无量罪。是故知一切法毕竟空故不轻畜生不着心贵佛。复次。诸法实相是一切法无相。是无相中不分别是佛是畜生。若分别即是取相故。

 

第三十三卷


【六板】


○论偈云。不生亦不灭。不常亦不断。不一亦不异。不来亦不去。能说是因缘。善灭诸戱论。我稽首礼佛。诸说中第一今以因果会释八不义。言不生者。如二十时为因。三十时为果。若离二十有今三十可言有生。若离二十则三十不可得是故不生。故中论云。离劫初谷。今谷不可得是故不生不灭者。则二十时不无故不灭。若二十时灭今不应有三十时。中论云。若灭今应无谷而实有谷。是故不灭也。不常者。则三十时无二十时。是故不常。中论云。如谷芽时种则变坏是故不常。不断者。因二十有三十相续是故不断。中论云。如从谷有芽。是故不断。若断不应相续。不一者。二十不与三十同体各性而住。故不一。中论云。如谷不作芽。芽不作谷。是故不一。不异者。不离二十有三十。若二十姓张。三十不异。中论云。若异何故分别谷芽谷茎谷叶是故不异。不来者。二十不至三十时是故不来。不去二十时当处自寂不复更生故不去也。达此理者。则离一切戱论。契会中道。则真谛矣。

 

【十二板】


○问。诸佛单住真如名无垢识者。无垢净识即是常住真心。为复诸佛决定有心决定无心。荅。据体则言亡四句。意绝百非。约用则唯智能明。非情所及。华严云。佛子。如来心意识俱不可得。但应以智无量故知如来心。

 

第三十四卷


【一板】


○夫境识俱遣。众生界空。诸佛究竟。成得何法。荅。一切异生因识对境。於生死中妄生执着起常等四倒。二乗之人於涅盘中妄求解脱。起无常等四倒。诸佛如来因境识俱空。能离八倒。成得真常乐我净四波罗蜜。宝性论云。依二种法如来法身有净波罗蜜。一者本来自性清净以同相故。二者离垢清净以胜相故。有二种法如来法身有我波罗蜜。一者远离诸外道边以离虚妄我戱论故。二者远离诸声闻边以离无我戱论故。有二种法如来法身有乐波罗蜜。一者远离一切苦。二者远离一切烦恼习气。有二种法如来法身有常波罗蜜。一者不灭一切诸有为行。以离断见边故。二者不取无为涅盘。以离常见边故。胜鬘经云。世尊。见诸行无常是断见非正见。见涅盘常是常见非正见。妄想见故。作如是见。所以如来唯证四德涅盘。秘密之藏。

 

【三板】


○起信论云。或有众生无善根力。则为诸魔外道鬼神之所惑乱。若於坐中现形恐怖。或现端正男女等相。常念唯心境界。则灭终不为恼。是知圣者正也。心正则圣。故云心正可以辟邪。如日月正当天。草木无邪影。故知此心是凡圣之宅。根境之原。只为凡夫执作頼耶之识成生死苦恼之因。圣者达为如来藏心。受涅盘常乐之果。

 

【五板】


○佛言。但觉自心现量。妄想不生。安隐快乐。世事永息。安隐快乐者。则寂静妙常。世事永息者。则攀缘已断。可谓遇圎满宝藏。顿绝希求。到常乐涅盘。更无所至。是凡圣之际。如达家乡。为迷悟之依已穷根本。

 

【六板】


○心垢则娑婆现相。心净则华藏含空。回转而常起识轮。交罗而匪离心网。故海幢不起寂定。广作十方佛事之门。善财不出道场。遍历一百十城之法。是以文殊即自心能证之妙慧。善财至弥勒一心佛果满後却令见文殊。因位将极。令返照心原更无有异。未始动念故。再访文殊。不见其身者。但了自心空般若故。是真见文殊。普贤是自心所证法界无尽妙行。善财虽遍法界叅诸善友欲见普贤。不假别指。便於初会始成之处如来座前而起念求。随念即见普贤在如来前初无动移。此正显观心即见希奇之相。见闻证入。由覩前相即是见心。所以普贤身相如虚空遍一切处。故以普眼等入百千三昧求覔普贤不见。只谓离念入定猒境求真。不知尘尘是文殊。念念即普贤故。是以善财一人运悲智而撗广十方。修愿行而竪穷三际。从初至後。因满果圎。明显一心。以为牓样。

 

【八板】


○法华经云。智者可以譬喻得解。今但取正解圎明。非论法说喻说。若不悟道。徒执绝言。今所言者。皆是提宗唱道之言。极妙穷原之说。如云。万句浮言。不及一句妙理。千般鱼目。不及径寸明珠。夫一句妙理者。即宗镜之言也。斯言不可辩而自通。不可解而自释。所以云。善言不辩。辩言不善。

 

【十一板】


○宝藏论云。知有有坏。知无无败。其知之知。有无不计。既不计有。无即自性无分之知。是以此真心自体之知。即无缘心。不假作意。任运常知。非涉有无。永超能所。又云。即体之用。曰。知即用之体为寂。如即灯之时即是光。即光之时则是灯。灯为体。光为用。无二而二也。又云。知之一字众妙之门。如是开示灵知之心。即是真性。与佛无异。故名显示真心即性教全同禅门第三直显心性之宗。故西域传心多兼经论无二途也。但以此方迷心执文以名为体。故达磨善巧拣文传心。摽举其名(心是名也)。默示其体。(知是心也。)喻以壁观令绝诸缘。绝诸缘时问断灭否。荅虽绝诸念亦不断灭。问以何证验云不断灭。荅了了自知言不可及。师即印云。只此是自性清净心。更勿疑也。若所荅不契。即但遮诸非。更令观察。毕竟不与他先言知字。直待他自悟。方验真实是亲证其体。然後印之令绝余疑。故云默传心印。所言默者。唯默知字。非揔不言。六代相传。皆如此也。至荷泽时他宗竸起。欲求默契不遇机缘。又思惟达磨悬丝之记。恐宗旨灭绝。遂言知之一字。众妙之门。问。悟此心已如何修之。还依初说相教中令坐禅否。荅。若惽沉厚重难可策发。掉举猛利不可抑伏。贪瞋炽盛触境难制者。即用前教中种种方便随病调伏。若烦恼微薄慧解明利。即依本宗一行三昧。

 

【十三板】


○遮诠表诠异者。遮谓遣其所非。表谓显其所是。又遮者拣却诸余。表者直示当体。如诸经所说真如妙性。每云不生不灭。不垢不净。无因无果。无相无为。非凡非圣。非性非相等。皆是遮诠。遣非荡迹。绝相祛情。若云。知见觉照灵鉴光明朗朗昭昭堂堂寂寂等。皆是表诠。若无知见等体显何法为性。说何法不生不灭等。必湏认得现今了然而知。即是我之心性。方说此知不生不灭等。如说盐云不淡是遮云咸是表。说水云不乾是遮云湿是表。空宗但遮性宗有遮有表。今时人皆谓遮言为深。表言为浅。故唯重非心非佛。无为无相。乃至一切不可得之言。良由只以遮非之词为妙。不欲亲自证认法体。故如此也。又若实识我心不同虚空。性自神解。非从他悟。岂藉缘生。若不对机随世语言。於自性上。尚无表示真实之辞。焉有遮非方便之说。如今实未亲证见性之人。但効依通情传意解。唯取言语中妙。以遮非泯绝之文而为极则。以未见谛故不居实地。一向托空随言所转。近来尤盛莫可遏之。若不因上代先贤多闻广学。深入教海。妙达禅宗。何能微细指陈。始终和会。显出一灵之性。剔开万法之原。是以具录要文。同明宗镜。


○认名认体异者谓佛法世法一一皆有名体且如世间称大。不过四物。如智论云。地水火风是四物名。坚湿煖动是四物体。今且说水。设有人问每闻澄之即清。混之即浊。堰之即止。决之即流。而能溉灌万物。洗涤群秽。此是何物(举功能义用而问之)。荅云。是水(举名荅之)。愚者认名为己解。智者应更问云何者是水(徵其体也)。荅云。湿即是水(尅体指也)。佛法亦尒。设有人问每闻诸经云迷之即垢。悟之即净。纵之即凡。修之即圣。能生世出世间一切诸法。此是何物(此举功能义用问也)。荅云是心(举名荅也)。愚者认名便为己识。智者应更问何者是心(徵其体也)。荅云。知即是心(指其体也)。此一言最亲最的。余字余说皆踈。如云非性非相能言能语等是体。缘虑动用等是心。即何异他之所问也。以此而推水之名体名唯一字。余皆义用。湿之一字贯於清浊等万用万义之中。心之名体亦然。知之一字亦贯於贪瞋慈忍善恶苦乐万用万义之处。直湏悟得水是名不是水。湿是水不是名。即清浊凝流无义不通也。以例心是名不是心。知是心不是名。即真妄善恶无义不通也。空宗相宗为对初学及浅机恐随言生执。故但摽名而遮其非。唯广义用而引其意。性宗为对久学及上根令忘言认体。故一言直示。(达磨云。指一言以直示。即是知字一言。若言即心是佛此乃四言矣。)若领解不谬。亲照灵知之性。方於体上照察义用。故无不通矣。

 

【十六板】


○湏先约三种佛教证三宗禅心。然後禅教双亡。佛心俱寂。俱寂即念念皆佛。无一念而非佛心。双亡即句句皆禅。无一句而非禅教。如此则自然闻泯绝无寄之说。知是破我执情。闻息妄修心之言。知是断我习气。执情破而真性显。即泯绝是显性之宗。习气尽而佛道成。即修心是成佛之行。顿渐互显空有相成。若能如是圎通。则为他人说无非妙方。闻他人说无非妙药。药之与病。只在执之与通。故先德云。执则字字疮疣。通则文文妙药。如上依教依宗撮略和会。挑抉宗旨之本末。开扸法义之差殊。校量顿渐之异同。融即真妄之和合。对会遮表之回互。襃贬权实之浅深。可谓卷教海之波澜湛然掌内。蔟义天之星象奂若目前。则顿释群疑豁然妙旨。若心外立法立境。起闘诤之端倪。识上变我变人。为胜负之由。渐遂乃立空。破有賔有非空。崇教毁禅。宗禅[后-口+十]教。权实两道常为障碍之因。性相二宗永作冤雠之见。皆为智灯熖短。心镜光昏。终不能入无诤之门。履一实之道矣。


冥枢会要卷上

Tags: 责任编辑:思过黑鹰
】【打印繁体】【关闭】 【返回顶部
上一篇仪注备简 【十卷】 下一篇空谷集 【三卷】
清净莲海佛学网: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交流论坛 联系我们
本站声明:本站资源来源于互联网,如侵犯了你的版权,请你联系我们,我们将在收到消息后24小时内删除。
清净莲海佛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