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文章

·邢台北盆水龙泉寺 09-17
·邢台泰兴寺 09-17
·邢台观音寺 09-17
·邢台天宫寺 09-17
·邢台天元普贤寺 09-17
·邢台石佛寺 09-17
·邢台北和寺 09-17
·邢台法灵寺 09-17
·邢台宁晋县云台寺 09-17
·邢台普光寺 09-17

文库热门

·邢台北盆水龙泉寺 09-17
·邢台泰兴寺 09-17
·邢台观音寺 09-17
·邢台天宫寺 09-17
·邢台天元普贤寺 09-17
·邢台石佛寺 09-17
·邢台北和寺 09-17
·邢台法灵寺 09-17
·邢台宁晋县云台寺 09-17
·邢台普光寺 09-17

TOP

仪注备简 【十卷】(二)
2018-02-11 22:44:20 来源:清净莲海佛学网 作者: 【 】 浏览:1761次 评论:0

第二卷


置毒发毒


妙玄云。大经第二十七卷云。譬如有人置毒乳中。则能杀人。乃至醍醐。亦能杀人。此譬两用。一通约渐顿明不定教。处处皆得见佛性也。二约行不定。行人心行譬之如乳。实相智譬之以毒。毒有殒命之能。此智有破无明之力。久远刼来说实相毒置於凡夫心乳毒慧开发。不可为定。或於初味发。或於後味发。不得次第往判。故言置毒乳中乃至醍醐。徧五味中悉有杀义。若众生始於凡地。得闻华严即便见理入佛慧者。此是血乳杀人。若先得十住。今华严得悟。即是酪中杀人。十行悟者。是生苏杀人。十廻向悟者。是熟苏杀人。诸地更悟。是醍醐中杀人。若过去先是圆教中假名相似之位。今闻华严得悟者。亦是乳中杀人。亦是酪生熟等苏中杀人。若先是诸住诸行等位。今更闻华严得增道损生。即是於醍醐中杀人。(云云)。

 

金光明等别为一缘


妙玄云。南师以金光明胜鬘。楞伽。殃掘之流。以别为一缘。为偏方不定教。以不定於顿。不定於渐故。

 

一音


辅行云。言一音者。名通大小。言小乗者。如毘昙云。佛为四王作圣语。说於四谛。二解二不解。佛又作毘陀罗语说。一解一不解。佛又作黎车语。说四王俱解。问若圣语说二天不解。佛若能者。岂有不解。若不能者。偈云何通。偈云。佛以一音演说法。而现种种若干义。众生皆谓独为我解说诸法不为他。答。一音者。梵音也。若大会中有多贪等。皆谓世尊独为我说。以此四天各念不同。故佛三说以赴彼念。复破众生谓佛独能圣语说法。复有众生须变形言而受化者。有不须变是故不同。大乗一音。言大乗者。如起信等。圆音一演。异类等解。又如八十好中一音。能报众声。殊方异类。莫不获益。如来本非一切音辞。而能徧赴一切音辞。竝与不定义同。

 

当分跨节


妙玄云。当分者。如三藏佛赴种种缘。说种种教。缘异故教别。主一故教通。依此教。教行有能契所契。种种名理。理无种种。通别圆为例亦尔。跨节者。若开方便门。示真实相。即向身是圆常之身。向法是圆常之法。向理是真实之理。

 

考彼问辞自见


释签云。问。华严鹿苑大小永隔才说方等。则同座竝闻者何。答。若以秘密横被。无时不徧。若约横论竪。则隐显在机。(私释)签云秘密横被无时不徧者。言通意别也。此意但在三时中。不通第五。何以知然。考彼问辞秪约前三对问。谓说华严时。小不堪大。聋哑不解。则大隐於小。在鹿苑时。唯谈生灭。大所不乐。则小隐於大。才说方等。大小同座。显然竝闻者。何也。答云。秘密横被无时不徧者。意谓岂前二时彼此相隐而有秘密。当知方等四教相对。亦有秘密。故云无时不徧。此约味味横论。若约此横以论三时之竪。前二味彼此相隔隐也。方等同闻显也。此乃在机。非关教也。

 

五味半满相成


释签云。若直用五味。犹同南师无慧方便。虽有方便。无实慧故。故名为缚。若直用半满。犹同北师无方便慧。虽有实慧。无方便故。故名为缚。次正明相成中。意则不尔。互相成益。五味则一道竪进。味味有半满相成。复於味味皆有秘密及以不定。是则慧得方便故慧解。方便得慧则方便解。权实俱游。於兹明矣。

 

二鸟俱游


释签云。二鸟。鸳鸯鸟也。游止共俱。不相舍离。取其雌雄共游止息。今言俱游者。以喻生死涅盘俱有常无常。在下在高双游竝息。事理相即。二即中。中即二。非二中。而二中。事理雌雄义竝成也。故双游俱约六即。

 

虽复俱游行藏得所


妙玄云。今明五味不离半满。半满不离五味。五味有半满。则有慧方便解。半满有五味。有方便慧解。权实俱游。如鸟二翼。虽复俱游。行藏得所。若华严顿满。大乗家业。但明一实。不须方便。唯满不半。於渐成乳。三藏客作。但是方便。唯半不满。於渐成酪。若方等弹诃。则半满相对以满斥半。於渐成生酥。若大品领教。带半论满半则通为三乗。满则独为菩萨。於渐成熟酥。若法华付财废半明满。若无半字方便调熟钝根。则亦无满字开佛知见。於渐成醍醐。如来殷勤称叹方便者半有成满之功。意在此也。

 

妙法


妙序云。但法有麤妙。若隔历三谛麤法也。圆融三谛。妙法也。今经正直舍方便。但说无上道。故建立此经名之为妙。当知华严兼阿含。但方等对。般若带。今经专是正直无上之道故称妙法也。妙玄云。南岳举三种谓众生法佛法。心法。众生法妙者。如经为令众生开示悟入佛之知见。若众生无佛知见。何所论开。当知佛之知见蕴在众生也。佛法妙者如经止止不须说我法妙难思。佛法不出权实。是法甚深妙。难见难可了。一切众生类。无能知佛者。即实智妙也。及佛诸余法。亦无能测者。即佛权智妙也。如是二法。唯佛与佛乃能究尽诸法实相。是名佛法妙。心法妙者。如安乐行中修摄其心观一切法不动不退。又一念随喜等。又诸佛解脱。当於众生心行中求。华严云。心佛及众生。是三无差别。破心微尘。出大千经卷。是名心法妙也。

 

莲华


妙玄云。譬莲华者。例有麤妙。云何麤。狂华无菓。喻外道空修梵行。无所尅获。或一华多菓。喻凡夫供养父母。报生梵天。或多华一菓。喻声闻种种苦行。止得涅盘。或一华一菓。喻缘觉一远离行亦得涅盘。或前菓後华。喻须陀洹却後修道。或前华後菓。喻菩萨先藉缘修。生後真修。皆是麤华。不以为喻。莲华多奇。为莲故华。华实具足。可喻即实而权。又华开莲现。可喻即权而实。又华落莲成莲成亦落。可喻非权非实。如是等种种义便。故以莲华喻於妙法也。

 

迹门三喻本门三喻


妙玄云。一为莲故华。譬为实施权。文云。知第一寂灭。以方便力故。虽示种种道。其实为佛乗。二华敷譬开权。莲现譬显实。文云开方便门。示真实相。三华落譬废权。莲成譬立实。文云。正直舍方便。但说无上道。又莲譬於本。华譬於迹。从本垂迹。迹依於本。文云。我实成佛已来久远若斯。但教化众生作如是说。我少出家得三菩提。二华敷譬开迹。莲现譬显本。文云。一切世间皆谓今始得道。我成佛来无量无边那由他刼。三华落譬废迹。莲成譬立本。文云。诸佛如来法皆如是。为度众生皆实不虗。是以先标妙法。次喻莲华。

 

开权同体异体之辩


释签云。所开法体。即前四味中所谈藏通别之法也。能开之妙。即今法华纯圆之妙法也。有谓圆与三教彼此历别故开权者。开此三教之异体也。若今圆与昔圆无二无别。是同体者。故不须开也。此约教别与之意也。有谓不但开异体。亦开同体。此亦约部通夺之意也。故曰同体异体之辩。然约下有佛意机情两意不同。而开权的开异体之三教。不开圆也。

 

权实之语非独今经


妙乐云。诸经说权智等者权不即实。致令教法皆非自在。诸机不融。故教主别尔。诸经明实智等者。竝是权外之实。故破疑不徧。尚不及此经说施权意。已破诸惑。故云即实而权。况复今经本为显实。有疑皆断。故云即权而实。所以权实之语非独今经。相即之言出自於此。不收於小。是故异也。文句释广开权。显实。偈文云。於诸菩萨中。正直舍方便。但说无上道之文也。

 

时人谓华严胜


释签云。自古弘经论师。不晓佛意唯见华严事广文长。菩萨致请。而谓华严加胜法华。近代已来读山门教者。仍有此说。而人师偏着。人师但以请主胜劣相形。不云法门观智胜此。而近代匠者更以教体谓胜法华。岂非悞耶。

 

开示悟入四意消之


文句云。开者。即是十住破无明。开如来藏。见实相理。示者惑障既除。知见体显。法界众德。显示分明。悟者。障除体显。法界分明。事理融通更无二趣。入者事理既融。自在无碍。流注任运。从阿到茶入萨婆若。一道慧。见道实性。实性中得开佛知见也。二道种慧。知十法界诸道种别。解惑之相。一一皆示佛知见也。三一切智。知一切法一相寂灭。寂灭。即悟佛知见也四一切种智。知一切法一相寂灭相种种行类无不皆知。即入佛知见也。空门。一空一切空。即开佛知见也。有门。一有一切有。即示佛知见也。亦有亦空门。一切亦空亦有。即悟佛知见也。非空非有门。一切非空非有。即入佛知见也。能通则四。所通则一。开示悟入是能通之门。所知所见是所通之理也。观於心性三谛之理。不可思议。此观明净。名开。虽不可思议。而能分别空假中心。宛然不滥。名示。空假中心。即三而一。即一而三。名悟。空假中心非空假中。而齐照空假中。名入。是为一心三观。而分开示悟入之殊也。

 

不妨高位不弃众生


妙乐云。问。若入初住方名开者当知此经凡夫绝分。何故不许他从高位。何故论文云为凡夫。答。四释之中。约智约位唯圣方开约观约门。乃通名字。况为令之语。令凡入圣。结缘之益凖此可知。所以四释方显今意不妨高位不弃凡夫。法华论四句。文句云。论明证不退转地。今作四位释。论知如来能证实。今作四智释。论明同义。今作观心释。论明不知究竟处。今作四门释。签云。论有三释。一番约二乗。又一番约菩萨。三番约凡夫。今於初释乃离为四。即成三番各有四释。但举二乗以例余二。亦是举难况易。二乗难故。二乗既然。菩萨凡夫例皆如此。是则三类皆须圆教教门以为能通。入观修智方能到位。知见佛境。若作余释为令之说徒施。佛之知见何在。

 

四种四谛


妙玄云。藏教生灭。通教无生。别教无量。圆教无作。

 

四不可说


涅盘经云。生生不可说。生不生不可说。不生生不可说。不生不生不可说。如次泯四教也。

 

八不净


涅盘经云。一田宅。二种植。三贮稻谷。四畜奴婢。五养六畜。六积金宝。七象犀等。八钗钏等。

 

赎常住命之重寳


释签云。疑云。法华既以显实。涅盘何复施权。故即释之。释言赎命重寳。涅盘十四云。如人七寳。不出外用名之为藏。是人所以藏积此寳。为未来故。所谓谷贵。贼来侵国。值遇恶王。用为赎命。财难得时乃当出用。诸佛秘藏亦复如是为未来世诸恶比丘。畜不净物。为四众说如来毕竟入於涅盘。读诵外典不教佛经。如是等恶出现世时。为灭诸恶为说是经。是经若灭。佛法则灭。今家引意指大经部以为重寳。

 

二经教意起尽是同


释签云。法华以本迹二门为初後二分。初则开权显实断奠声闻。後明本门增道损生重更辩前开权。化主久远成佛。故涅盘正说开为四叚。初纯陀品去。明涅盘施。断奠三修。二长寿品去十四品。明涅盘义。三现病品去五品。明涅盘行。四师子吼品去三品。明涅盘用。故知初已断奠声闻。後但明於涅盘义用。是故二经起尽同也。

 

十六意拣二经


妙乐中。问。前会三云说法华。今还引大经云出涅盘。云何得同。答。一家明义。多处说之。无烦广辩。欲重论者。更述大猷。判味同时。而有部异。约理名别。咸归常住。约机彼称捃拾。约法彼存三权。论意彼带律仪。语证彼兼小果受益。彼无广记。说时长短永殊。谈常过未不同。论譬大阵余党。现瑞表彰各别。破执难易不同。领解远近迹乖。述成被根不等。用治生死不同。付嘱有下有此得十六意。凖此畧知。事异意同。不可失旨。失斯同异。讲授殊难。岂唯两经。余亦不易。

 

别教复有四


妙玄云。别教十住。修生无生。十行修於无量。十向修於无作。登地证无作。故云有四。又十行中习诸佛法具足习於一十六门。亦名为四。问。住以习八。何故行中更习十六。答。前是自行。随用一门。後是化他。是故行中更习前八。是故十六俱须广习。问。十行无作与十向无作。若为同异。答。十向无作可云实道。十行无作且顺权方。

 

别圆知人法不可灰断


别行玄记云。人即假名所成之人。法即五阴能成之法。能成是实所成是假。此之假实。就大小教辩常无常。小明人法终归无常。大说假实究竟常住。如藏通教。始从凡地至有余涅盘皆有假实。若入无余。身智既?。假人安寄。若别圆教。二惑二死尽净之时。人之与法常住自在。假人是尊极众生。实法名常住五阴。以要言之若云惑尽人法永无。斯是小乗。亦称权教。若言惑尽。人法不灭。斯是大乗。亦称实教。凡言别圆。初後知常。盖知人法不可灰断。藏通反是。故曰不知。

 

藏通且须顺於二谛


别行玄记云观音人。普门法。约相非相即作四句。人非法。法非人。人即法。法即人。句虽有四。义实唯二。不出相非及相即故。如此二义皆通大小。欲示名言。须将理定。所辩人法。若其不以二谛中道甄其权实。但言即离。何能的显今之相即。故以部对句。明法即离。华严别教。实相法。观行人。不即。圆则人法相即。三藏空有二门。虽谈即离。俱非中道。方等四教。藏通唯二谛。别圆同华严。般若钝同前二谛。利同前别圆。涅盘四教。(云云)。

 

生酥益相熟酥益相


释签云。鹿苑已成藏人。於其不复须藏。故但说通。即於此座复以别圆而接通者。竝对而说。弹斥而说。即当相入意也。令其耻小慕大。即明说意。意欲令其转成生苏。谓受弹斥。令叹大自鄙。即其益相。通教利根及别圆人。自於一边得益无妨。是时如转酪成生酥。亦举譬。次心渐等者。至般若中不复同前悲泣之时。故云通泰。即为随情等三意说。别圆入别等者。前於方等义已成通。故至般若唯须此二。乃至长者之宅不思议业付与诸子皆使令知。即熟酥益相。得此益已。即成别人。即於此座以圆入之。令堪入法华。

 

密成通益密成别益


辅行云。鹿苑正用三藏。方等[〦/(句-口+方)]用三藏。正用三教以斥二乗。令二乗人密成通益。故云三人同一念处。次至般若[〦/(句-口+方)]用通教。正用别圆。加於二乗密成别益。故指大品为不共。

 

华严顿乳通则至後


妙玄云。以般若亦得名华严故。法华佛慧不殊初故。又像法决疑经云。今日坐中无央数众。各见不同。或见如来入涅盘。或见如来。住世一刼。若减一刦。若无量刼。或见如来丈六之身。或见小身。或见大身。或见报身。莲华藏世界海为百千亿释迦牟尼佛说心地法门。或见法身同於虗空。无有分别。(云云)。释签云。彼经既有住世无量刼之言。又见报身莲华海藏说心地法门等。故知华严至涅盘後。以彼像法决疑经结涅盘故。

 

三藏通亦至後


释签云。二人虽於法华得记。此後犹作三藏结戒之缘。故知三藏至後。迦留陀夷者。由非时入聚落为俗所疑。遂被打杀埋马粪中。佛令诸比丘求觅不得。从马粪出便入灭度。因斯佛制白入聚落。文在涅盘。故知涅盘共结小藏。又如身子於法华中而为请主。至灭度已。帝释供养已。收取三衣付沙弥。沙弥持和尚三衣奉佛。帝释以事白佛。若有所说。当受持。先至阿难所问已。阿难共来至佛所。佛问汝和尚戒身灭否。答言不灭。乃至解脱知见身灭不。答言不灭。阿难言。彼恒说法教化无我。故忆此耳。佛言止止。阿难过去诸佛可非灭耶。而五分不灭。何所忧愁耶。虽云五分不灭。终是小乗中意。故三藏至後。当知声闻。虽得受记小机未悟终自见小。

 

方等至法华後


释签云。言至法华後者。即指王城授记。同於法华。舍卫国记。即指方等在法华後。彼经下文又云。舍利弗闻文殊得记问文殊师利。於汝意云何。文殊语舍利弗。汝意云何。犹如枯树更生华不。亦如山水还本处不。蕉种生芽不。舍利弗言。不也。文殊言。若不可得。云何问我得记生欢喜不。授记无形无相无我。无有言语。无去来今。犹如野马。如是观者。乃名得记。此文是文殊破舍利弗得记之相。亦同弹诃。仍似般若。亦可云般若在前意也。

 

证昔通记


释签云。通记者昔日授记佛意不壅小乗情隔。自无悕取。况约秘密以记二乗据斯以论通至鹿苑。

Tags: 责任编辑:思过黑鹰
】【打印繁体】【关闭】 【返回顶部
上一篇结坛散食回向发愿文(首尾残缺) .. 下一篇冥枢会要 【三卷】
清净莲海佛学网: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交流论坛 联系我们
本站声明:本站资源来源于互联网,如侵犯了你的版权,请你联系我们,我们将在收到消息后24小时内删除。
清净莲海佛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