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文章

·忻州市五台山普乐寺   &nb 05-16
·忻州市五台山普安寺(普庵寺) 05-16
·忻州市五台山狮子窝大护国文殊寺 05-16
·忻州市五台山法喜寺 05-16
·忻州市五台山弥陀院 05-16
·忻州市五台山真容寺 05-16
·忻州市五台山东台顶望海寺 05-16
·五台山南台顶普济寺 05-15
·忻州市五台山西台顶法雷寺 05-15
·忻州市五台山北台顶灵应寺 05-15

文库热门

·忻州市五台山普乐寺   &nb 05-16
·忻州市五台山普安寺(普庵寺) 05-16
·忻州市五台山狮子窝大护国文殊寺 05-16
·忻州市五台山法喜寺 05-16
·忻州市五台山弥陀院 05-16
·忻州市五台山真容寺 05-16
·忻州市五台山东台顶望海寺 05-16
·五台山南台顶普济寺 05-15
·忻州市五台山西台顶法雷寺 05-15
·忻州市五台山北台顶灵应寺 05-15

TOP

房山云居寺石经──经文、题记、碑铭等拓片之选辑 【五卷】(四)
2017-10-28 14:44:56 来源:清净莲海佛学网 作者: 【 】 浏览:934次 评论:0

图版说明


一 唐刻 贞观二年静琬题刻


高四一、宽三四公分


此题刻是研究房山石经历史最早的一件实物资料。碑石现在雷音洞外左壁。四周残缺,仅存九行约六十字。据元至正元年(西元一三四一年)贾志道为高丽国僧慧月修补石经事所撰之《重修华严堂经本记》碑记载,此题刻可读的文字如下:「□□□□□□□□□□□□□□〔释迦如来正法像法凡千五百余岁〕,至今贞观二年,□□□□〔已浸末法〕七十五载。佛日既没,□□〔冥夜〕方深,瞽目群生,从兹失导。静琬为护正□〔法〕,率己门徒知识及好□□〔施檀〕越,就此山顶刊华严□□〔经等〕一十二部,冀於旷□□□〔劫济度〕苍生一切道俗,□□□□〔同登正觉〕。」

 

二 唐刻 静琬涅盘经堂题刻


高三三、宽七八公分


原石已残作两半,刻造年月已缺损。据唐元和四年(西元八〇九年)刘济《涿鹿山石经


本说明在引用石经文字时,凡经石漫漶,不可辨识的缺字,用「□」表示,其中据它处引文或据文义可以校读出的字,在「□」後加「〔〕」号注出。不能确知缺漏字数的,用「………」号。


堂记》:「贞观五年涅盘经成」记载,似应为贞观五年(西元六三一年)题刻。

 

三 唐刻 贞观八年静琬题刻


高二七、宽五七公分


唐贞观八年(西元六三四年)刻造。原石已残作两半。前半部存九行,丙申年拓印石经时发现;後半部存七行,现藏於旅顺。石尾尚有「癸未三月紫霞君阅石」小字一行可见。

 

四 唐刻 总章二年玄导刻经题记


高二一.五、宽六〇公分


唐总章二年(西元六九六年)刻造。原石嵌於雷音洞门楣上,为洞前屋檐所遮盖,长期以来,未为人们所知。丙申年修缮雷音洞时发现,得以公诸於世。题记下部和尾部略有缺损,内容尚可辨明,是研究唐初玄导刻造石经的重要史料。

 

五 唐刻 大唐云居寺石经堂碑


高二二〇.五、宽一〇二公分


此碑在石经山历代碑刻文献中未见记载。丁酉年九月拓印石经时在第一洞内发现,惜已毁残,成二十余块,塞於洞底作为垫撑经版之用。经拓印工人细心拼合,基本上恢复了原状。碑石形制钜丽,书法秀逸,为盛唐时期杰作。正面碑文共二十五行,行四十二字,正书。两侧和碑阴都有经主题刻。碑额隶书《□□〔大唐〕云□〔居〕寺石□〔经〕堂碑》九个大字,左右雕饰蟠龙。碑文前六行中部和第十一行至第十七行下部已经残缺,各个残块拼合接缝处也有一些字无法辨认,尤其是碑文作者和书写者姓名磨损,书写者只存「惟良」二字。据末行记造碑年代处尚存「开元□四年」字样及碑文内容推测,此碑可能造於唐开元十四年(西元七二六年)。由於此碑的发现,对了解石经堂的历史和第一、二洞的开凿者及其年代有重要帮助。残碑全文如下:「大唐幽州大都督府云□□□□□□□□□□□□□□□□□□□□□□□镇撰,京兆□惟良书。自大海沸腾,群山振烈□□□□□□□□□□□□陵崔□□□□□□□□□□□道系□轮,已冥茫於金榇,言存镂简,尚昭□□□□□□□□□□□□□寂正□□□□□□□□□无远不届,赤鸟阚泽之说。大矣哉□觉皇之声□□□□□□□□□□□□□愔之□□□□□□□□□必因,故示权以顺物。则魏焘之毒□万法,周邕□□□□□□□□□□□□人缘□□□□□□□□□炬。力持七灯,藏四偈於名山,救三灾於末劫。□□□□□□□□□□□□□人心□□□□□□一切也。前临大泽,鸣水伏流;却倚崇山,栖霞俯瞰。夏冰冬卉,寒暑隔阂於幽深;月牖风关,晦明倚伏於开阖,信□都之望也。初此堂之经营也,绵乎十纪。作者三人。刻贯花之言,日不暇给;保系草之志,岁而後凋,可谓先觉□能尽善矣。至於幽涧积阻,悬磴穹崇,步咫尺而三休,历嵌空而九折,半由斯道,以冒垂堂。经营者久之,颠沛必於是,有上座暹公者,道流□□,梵域五□。指禅树之华,爰求最乐,棹法河之水,更思兼济。以为生生之资,期□汲引,汲引之利□□律□□□足而不安□发心乎何□,遂乃购倕石,执坚钢,□峭巘,填深陴□为佛经□西天乃□□□□□□□於旧堂之下,更造新堂两□。其始皆削青壁,不骞不崩,卜其可□功以无竞,莫不□□□□□□□□□□且空硩剥伊赖,始乎肤寸,□乎□丈,□钢以击,於砺以磨,岁聿云幕者五之。然後滑易而□□□□□□□□月,朱鬣骞时燕赵佳人,幽并侠客。不远千里,动盈万计。皆相与褫修袖、牵长緪、揭石版,跻□□□□□□□□下,左右徒呼,□作朋至。夫薨薨增增,言之不可得而胜也。□乃香盖三匝,珠幡十里,灵花□□□□□□□□□梵林。中谷无风而自响者,岁一□而至焉。及既登□於新堂,劼之以石扃,锢之以金□□□□□力□□□□□□□慧日载阳,识微言之尚在,盖暹公之志也,□而□□□坤道□□□□□□增覩□缘□生气犹□□□□□闻其名乎,死而不朽。爰有静流、玄法二上座者,非暹公之徒欤?能越众流,轻舟适运□超彼岸,此□犹存。克纂前修,咸熙至愿。夫人缘功着,事以类□。崇山之前,遐窥策府,碧海之下,缅闻经藏。道虽兼於隐见,□不浃於生灵。与□虑出混□,制先绳木。十乌并□,□□金刚之坚,三兔齐飞,更得宝函之旨,岂同年而语哉!大苾刍玄英,释门之清俊也。垂髫甫岁,勤逾刺股,落[髟/采]中年,□□鍱腹。痛二师之已丧,将述斯文,忝三人之并行,见推不敏。敢无愧色。爰为铭云:西方之圣兮,彼皇者觉,其道正兮!其道正兮,在我性兮。西方之仁兮,彼坚者觉,其道真兮!其道真兮,在我身兮。山有木,工则考,我有大车,是驰觉道。宛其灭矣,暹公是保!山有金,工则锻,我有大筏,是超彼岸。宛其灭矣,暹公是缵。硺石丁丁,妙音明明。□春之日,迁於石室,克巩克固,是扃是窒。百川沸腾,山塚□崩,高岸为谷,深谷为陵。寂然兮不动,法力兮所凭。开元□四年二月八日建。」

 

六 唐刻 大方广佛华严经世间净眼品第一


高二三二、宽五八.五公分


此经为东晋佛驮跋陀罗译,六十卷,简称为《六十华严》,静琬最早所刻石经之一。无年月题记。据《贞观八年静琬题刻》所记,似应为贞观八年(西元六三四年)以前所刻。此经共六十卷三十四品,全部刻成,约刻经版一百六十条。可惜每条经石上未刻条数,且多数文字漫漶。又,此经除第一条外,其余各条均未见经名。

 

七 唐刻 妙法莲华经序品第一


高八六、宽六一公分


唐初静琬所刻石经之一,嵌於雷音洞壁间,无年月题记。此经拓片为清代以来通行的房山石经拓片中最常见的一种。

 

八 唐刻大般泥洹经序品第一


高二四二、宽五五公分


唐初静琬所刻石经之一。据唐元和四年(西元八〇九年)刘济《涿鹿山石经堂记》所记,此经刻成於唐贞观五年(西元六三一年。)

 

九 唐刻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高八五、宽五六公分


唐显庆六年(西元六六一年)刻造。经题经文共十二行,题记四行,经石下部数字残缺。此为石经山所刻《心经》中刻造年代最早的一部。

 

一〇 唐刻 四分戒本、心经、观世音经


高一五七、宽六〇公分


此石所刻经律及题名共四段。上段刻《四分戒本》(後一部分)一卷,为「唐麟德二年(西元六六五年)二月八日石山贵施刻」。第二段刻《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一卷,为「总章二年(西元六六九年)四月八日,幽州录事参军部郎令敬造」。第三段刻《佛说观世音经》,经末称《佛说高王观世音经》。经主前署「幽州长史裴囧合家供养」,後署「易州涞水县令潘彦真合家供养」。第四段题名:「云居寺沙弥僧玄敬供养」以下列署无隐、玄寂、惠云等「童子十六人,同心供养」。「童子」亦称童行,已取法名,为候补沙弥之通称。

 

一一 唐刻 胜天王般若经卷第一


高一五五、宽六一.五公分

 

一二 唐刻 胜天王般若经卷第七


高一七二、宽六七公分


陈月婆首那译,共七卷。此经刻造年月虽未见记载,而经末经主题名甚详。题记云:「此经总七卷,用石廿一条,检校人常乐寺僧惠庆、云居寺僧玄导、尼正因、尼法成、尼智琼、尼如观、尼惠端、尼普行。范阳县令梁玄祚,夫人寝氏、息国子明经承嗣、息松龄、侄男承先、□□〔致仕〕田玄达、夫人成、息尚简、息尚谦、尉魏贞。涿城府司马诸葛行楚。」据此推断,此经为唐高宗时期,玄导主持云居寺时所刻造。经石书法端整秀丽,具有初唐风格。卷一前部为《经序》,计四百六十余字。这篇《经序》自宋《碛砂藏》、乃至明南藏、北藏、《嘉兴藏》、以及《频伽藏》等都未见着录。《大正新修大藏经》卷第八第七百五十二页《胜天王般若经》依圣语藏本载入《经序》。其《经序》载於卷第七之末,石经的《经序》则载於卷首。用房山石经的《经序》校勘,发现《大正藏》的《经序》有二十六个误字和脱字。紧接《经序》之後为《通达品第一》。卷第七系经中《二行品》的後半部及《赞叹品》第十五。

 

一三 唐刻 大乘大集地藏十轮经序、序品第一


高一五一、宽六〇.五公分 碑侧题记高一五三、宽七.五公分


唐玄奘译,十卷。据神昉序记载,译成於唐永徽二年(西元六五一年)。经序刻於第一石卷一之前,全文约七百字。《大正藏》第十三卷的同经经序,载於卷第十之後。据其经序脚注:宋元明三本及宫内省图书本(旧宋本)「经序在卷第一前」,似与石经相同。两者的经序,文字无多出入。其中如《大正藏》序文:「(神)昉以薄业,不偶真应。幸达圣制乱於未肇,後贤传灯於既夕」数句中「达圣」二字,石经作「前圣」;如与下句「後贤」为对句,应以「前圣」为是。又,「未肇」二字,石经作「来兆」,并与《大正藏》同处小注所引各本:「未肇=米兆宋宫,未兆元明」均不同。经文题记刻於第一卷第一石之侧。题记云:「云居寺寺主僧玄导供养。慎州刺史李怀仁、夫人靖、息文义府长上果毅师感、妻郡君严感、息上柱国处泰刺史,妹龙华寺尼善遇、女尼善贤、女净光寺尼善信供养。大经主瀛州常乐寺僧慧庆供养。仁弟高陵府长上左果毅道海、郡君刘、息上柱国师秀、妻孙海、女龙华寺尼善成供养。」

 

一四 唐刻 摩诃般若波罗蜜多经知识品


高一五二、宽六〇.五公分


此经略称《大品般若经》,二十七卷,九十品,姚秦鸠摩罗什译。这是本经卷第十五的《知识品第五十二》经文。经石无条数、面、背及年月题记,唯经末有经主题名,其文如下:「都检校僧惠度、僧惠茂、僧玄导,大经主徐君遐,卢龙镇副阎去愁供养。」从玄导的署名来看,他还未称云居寺主,但据《总章二年玄导题记》所记,是属於他主持时期所刻的石经。

 

一五 唐刻 思益梵天问经卷第一


高一五〇、宽六二公分


此经共四卷,具称《思益梵天所问经》,略称《思益经》,姚秦弘始四年(西元四〇二年)鸠摩罗什译,与西晋竺法护所译的《持心梵天所问经》为同本的异译。此石两面中部,俱有漫漶之处,无年月题记。从其字体风格及《总章二年玄导题记》看,当为总章年间玄导刻经之一。

 

一六 唐刻 佛地经


高一四〇、宽六三公分


此经《大正藏》作《佛说佛地经》,唐贞观十九年(西元六四五年)玄奘奉诏译。此经共刻二石,第一石右角中部已磨灭不明。第一行经文旁有「沙门……」题记字样,惜其名已不明。依《总章二年玄导题记》,当为玄导所刻石经之一。

 

一七 唐刻 金刚经、妙法莲华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第二十五


高二一三、宽五一公分


刻於唐武则天长安四年(西元七〇四年),有经主及题铭人题记。经石正面刻《金刚经》後一部分;背面刻《妙法莲华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一卷。其下年月题记采用武周新字。其文如下:「经主幽州蓟县朝请郎、行曹州离狐县尉上柱国汤怀玉,守易州榆城戍主上护军弟承嗣、陪戎副尉弟怀敏,今为亡考妣敬造此经。姑清信女大娘并合家供养。长安四年二[匚@出]八B26p0113_01.gif,遂在此山,乃为铭记。」中间一行书「多心经主清信女焚女焦娘娘」,末行署「燕州白鹤观南岳子焦履虚」。焦履虚似为当时对佛教颇为友好的有名道士。这个记载,可供唐代佛道关系史研究者的参考。

 

一八 唐刻 佛说阿弥陀经、大通方广忏悔灭罪庄严成佛经卷中


高一五四、宽六〇公分


这部石经未刻译者鸠摩罗什之名,全经分为十五段,每段空一格。未见年月记载。经末题云:「经主瀛州任丘县比丘尼员业同学等敬造弥陀经、方广二部,普为法界师僧父母。」从字体看,当为盛唐时代石刻。石经经文和现行本略有出入,试依金陵刻经处重刊浙江天童寺《禅门日诵》本所载《阿弥陀经》校勘如下:「是故彼国名为极乐」石经「为」作「曰」。「雨天曼陀罗华」石经「雨天」作「而雨」。「其土众生,常以清旦」石经「土」作「国」。「白鹤孔雀」石经「鹤」作「鹄」。「彼佛国土,无三恶道」石经「道」作「趣」。「尚无恶道之名」石经「尚无」後多一「三」字。「自然皆生念佛、念法、念僧之心」石经「自然皆生」作「皆自然生」。「诸菩萨众,亦复如是」石经无「众」字、无「复」字。「但可以无量无边阿僧只说」石经「说」字前多一「刼」。「不可思议功德之利」石经无「之利」二字。「何故名为一切诸佛所护念经」石经无「为」字。「闻是经受持者,及闻诸佛名者」石经「闻诸佛名者」作「闻是诸佛所说名及经名者」。「皆为一切诸佛之所护念」石经「之」作「共」。「彼诸佛等亦称赞我不可思议功德」石经「赞」作「说」。最後「作礼而去」四字,石经缺。经文最後接《佛说阿弥陀咒》八十九字,与《大正藏》第十二卷第三百五十二页所收《阿弥陀佛说咒》文字相同。

 

一九 唐刻 大方广佛花严经卷第一


高一七一、宽七二公分


据辽赵遵仁《续镌成四大部经记》载,「韩绍芳曾於太平七年(西元一〇二七年)从石室间取出经碑。验名对数,得《大华严经》一部八十卷,计碑二百四十条」,应是唐译《八十华严》。但现在仅发现经石一条,为此经之卷第一,其他七十余卷经文全未发现。《四大部经记》所记《正法念经》、《大涅盘经》、《大般若经》三经所刻条数和实物对勘,虽略有出入,但条数相差无多;独此唐译《华严》八十卷,迄今仅见一条。这有两种可能性:一是韩绍芳命人验名对数时,只见《八十华严》第一卷,即照前例以每卷三条类推,故得二百四十条结论;一是其余各卷石经至今仍藏於未知的石室,尚未发现。


《华严》前後凡三译,《六十华严》佛驮跋陀罗译於东晋义熙四年(西元四〇八年);《八十华严》,实叉难陀译於唐武则天圣历二年(西元六九九年);《四十华严》,般若译於唐贞元十四年(西元七九八年)。此《八十华严》卷第一经石的第一行经题之下题记云:「银青光禄大夫守左散骑常侍致仕杨公,小娘子敬造。」未见年月记载,但从书体风格判断,似近於晚唐。

 

二〇 唐刻 佛说药师经


高二二〇、宽五六公分


唐开元十年(西元七二一年)造。经题作《佛说灌顶章句拔除过罪生死得度经》,经末称《佛说药师经》一卷。考《药师经》自东晋至唐凡四译,或加刘宋大明元年(西元四五七年)秣陵鹿野寺慧简抄撰未入藏的《药师琉璃光经》称为五译。初译名《佛说灌顶章句拔除过罪生死得度经》,即《佛说灌顶经》第十二卷之经名。《开元释教录》第三作东晋帛尸梨蜜多罗译。二译,隋大业十二年(西元六一六年)达摩笈多译,名《佛说药师如来本愿经》。三译,唐永徽元年(西元六五〇年)玄奘译,名《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经》。四译,唐神龙三年(西元七〇七年)义净译,名《药师琉璃光七佛本愿功德经》。石经《佛说药师经》为初译,书法整秀,为盛唐开元时期杰作,其末行题记云:「开元十年四月八日,幽州良乡县清信女仇二娘敬造《药师经》一卷。……范阳县进士阳子推书。」

 

二一 唐刻 佛说造立形像福报经


高一五〇、宽六三公分


唐咸亨二年(西元六七一年)张愿子造。此经石碑首雕造蟠龙,正面阳刻坐佛一尊,背面碑首中刻「张愿子□父母造像碑」九字,上部略呈漫漶,经文字迹端好。经石正面下部题词云:「故於法华堂内,树碑经额,上造弥勤佛一铺。」这个「法华堂」也许是唐初雷音洞的名称。

 

二二 唐刻 佛说恒水流树经、摩达国王经


高一四四、宽六六公分


唐开元十一年(西元七二三年)妫州长史梁践悊造。此经石合刻以上二经,碑首正中綫刻佛坐像,左右男女供养人像。背刻梁践悊《造报愿经颂并序》,经碑两侧有施资经主题名。经铭题云:「弟子朝散大夫行妫州长史上柱国梁践悊造报愿经颂并序。」末行题云:「大唐开元拾壹年岁次。」《恒水流树经》各家经录未见着录,但自清乾隆间查礼在《游莎愿、上方二山日札》中介绍石经洞时说:「自窗棂闚之,碑石或卧或立,时见一二。大洞之右第一洞(即今第四洞)刻《佛说恒水流树经》。」其後此经遂为金石学家所注意。

 

二三、二四、二五 唐刻 梵网经卢舍那佛所说心地品第十


高二一〇、宽五七公分


姚秦鸠摩罗什译,日本《大正藏》收於第二十四卷,律部三,名为《梵网经卢舍那佛说菩萨心地戒品第十》。宋《碛砂藏》收於第二百五十册克号,称为《佛说梵网经菩萨心地品》。俱为上下二卷,一般略称为《梵网经》。石经的《梵网经》一卷,属於卷下《菩萨心地品》之下。此经共刻三条六面,除第一条面第一行开始刻《梵网经卢舍那佛所说心地品第十》(僧肇《梵网经序》说:「《梵网经》一百二十卷,六十一品,其中菩萨心地品第十专明菩萨行地」)外,其余五面俱题作《梵网经》,下记条第及面、背。石经《梵网经》文字与《碛砂藏》经文偶有出入。如「杀」字石经俱作「煞」字。《碛砂藏》「佛告佛子,若自杀,……乃至咒杀、杀业、杀法、杀因、杀缘」,石经作「佛告佛子,若自煞,……乃至咒煞、煞因、煞缘、煞法、煞业」,(《大正藏》与石经同)文字顺序亦略有不同。又如说「轻垢罪」时,《碛砂藏》载:「日食三两金,百味饮食床座供事法师,一切所须,尽给与之。」石经於「床座」下,多「医药」二字,(《大正藏》与石经同)又於「发十大愿」处,《碛砂藏》载:「宁以铁锤打碎此身,从头至足,令如微尘,终不以此破戒之身,受信心檀越,恭敬礼拜。」石经作:「……终不以破戒之身,受於信心檀越,恭敬礼拜。」这部石刻《梵网经》,书法端庄优美,刻工技术精湛,且无多漫漶,极为可贵。但经主题名及刻造年月未见记载,从其书法风格看来,与唐开元天宝间所刻《大般若经》等极为类似,当为盛唐作品。

 

二六 唐刻 正法念经卷第七十


高二〇八、宽五五公分


此经具称《正法念处经》,七十卷,元魏瞿昙般若流支译。自辽清宁四年(西元一〇五八年)赵遵仁《续镌成四大部经记》记韩绍芳於太平七年(西元一〇二七年)游山时命人取出经碑,验名对数,曾说:「得《正法念经》一部全七十卷,计碑二百一十条。」以後,此经久为金石学者所知,志书亦多着录。但其正确条数到现在才弄清楚,计共一百八十一条。此经每石首行先刻条数而後卷第,这是它异於其他石经的特徵。最後一条已大部份磨灭,其首行为「《正法念经》条第一百□□〔八十〕□」,末二行是题记,可辨认者如下:「……□〔开〕元十七年岁次己巳四月日云居□□□□及四辈施主敬造,斯日毕功。以此福佑,惟愿□□□□永固,累圣承光,佛日长悬,法轮□□〔常转〕,□□□□□□□□随喜见闻,同□□〔登觉〕路。」此经书体带魏碑笔法,在石经中独具一格,对研究我国唐代书法很有帮助。从开元十七年(西元七二九年)完工时间判断,此经似刻於开元初年,这时正是静琬第四代惠暹主持石经的时期。此经在第二十四条以前,未见经主及年月题记。第二十五条(卷第十一)有「邑人靖守祥等造经一条,开元十年二月八日建」题记。第三十六条(卷第十五)有开元十一年(西元七二三年)题记。以是推之,其刻经进度在开元十年(西元七二二年)前後,每年约刻十条,自开元十一年(西元七二三年)後进度加速,到开元十七年(西元七二九年)刻成。

 

二七 唐刻 大方等大集经卷第三十


高二〇〇、宽五一公分


此经通常略称为《大集经》,共六十卷,分为前後两部,前部为北凉昙无谶译,後部为隋那连提耶舍等译。经中又分为许多品名和《宝幢分》、《虚空目分》、《宝髻菩萨品》、《日密分》、《日藏分》、《月藏分》等。石经《大集经》三十卷,其始为隋那连提耶舍译《日藏分经》、《月藏分经》,後为北凉昙无谶译《不瞬菩萨品》、《宝髻菩萨品》及《日密分》。最後卷三十《日密分、救龙品》,相当於《大正藏》第十三卷所载《大方等大集经》卷第三十三。此经共刻石八十九条。其中第十八条有「经主固安县檀子尚」,第五十八条有「清信土卢务[日*东]敬造石经一条合家供养」,第六十九条有「开元廿七年三月廿七日弟子李景炎施书」等隶书题记。最後一条卷第三十经石,大部份已漫漶不清,但最後二行卷数及刻成年月题记尚存,云:「大方等大集经卷第三十,右经三十卷合为一部,总用石……。开元廿九年岁次……」。此经书法与天宝年间所刻《大般若经》极为类似,都是盛唐时代的风格。

 

二八、二九 唐刻 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第一、卷第二


高二一五、宽五七公分

 

三〇 唐刻 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第九


高一九九、宽五五公分


此经略称《大般若经》,六百卷,唐玄奘译,是佛经中卷数最多的一部经。它大约从唐天宝元年(西元七四二年)至辽清宁十年(西元一〇四一年)前後三百年间始全部刻完。唐刻五百二十卷,辽刻八十卷。经石上最初所见题记刻於卷第九,第二十一条,云:「天宝元年二月八日,范阳县人李仙药为亡过父母敬造石经一条,合家供养。」此经书法优美,继承了《大集经》的风格。

 

三一 唐刻 妙法莲华经序品、方便品


高二一九、宽六二.五公分

 

三二 唐刻 妙法莲华经方便品、譬喻品


高二一九、宽六一公分

 

三三 唐刻 妙法莲华经化城喻品、五百弟子受记品


高二二〇、宽六二公分

 

三四 唐刻 妙法莲华经见宝塔品、劝持品


高二一九、宽六一.五公分


这是唐代继静琬以後所刻的第二部《妙法莲华经》,为唐幽州大都督府长史刘济於贞元五年(西元七八九年)刻造。在《譬喻品第三》条第三的经石背面,有刘济的题记一行。

 

三五、三六 唐刻 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第三百五十九、三百六十


高二〇一、宽六〇公分

 

三七、三八 唐刻 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第四百三十九、四百四十二


高二〇一.五、宽五八公分


此经卷第三百五十九、第八百二十二条经石下部有横刻题记云:「幽州石经社官卢庭晖、录事李闰、合邑一百廿五人等造经一条,贞元十年四月八日。」又卷第三百六十有横刻题记云:「幽州油行石经社邑人李永福合邑廿七人等送经一条,贞元十年四月八日上。」从这些题记可以看出唐代幽州地区的行业组织,是研究唐代社会经济史的材料。卷第四百三十九、四百四十二是刘济於元和四年(西元八〇九年)所刻《大般若经》的一部分。这两卷有同样的题记云:「唐元和四年四月八日,幽州卢龙节度支度营田观察处置押奚契丹经略卢龙军等使开府仪同三司检校司徒兼侍中幽州大都督府长史上柱国彭城郡王刘济奉愿圣寿延长,遵石经故事,敬刻大般若经於石,以今日运上山顶,纳於石室。」从这一行题记看,刘济是为奉承皇帝按照当时刻造石经的「故事」而刻造的。

 

三九、四〇 唐刻 金光明最胜王经卷第一


高一七一、宽六八公分


此经前後凡五译,以唐义净所译十卷本最为着名,通常称为《金光明经》。在唐代,此经在民间颇为流行,编造了许多因果报应的故事来宣传此经。经石作圭形,碑首刻有「金光明最胜王经卷第一」十字,两侧有菩萨立像綫刻及几何图案,造型优美。正面右刻《金光明经忏悔灭罪传》,中刻唐中宗的《大唐龙兴三藏圣教叙》,左刻《金光明最胜王经》卷第一(序品及如来寿量品)。经文字小行密,未见年月及经主题记,从经碑的造型看,似为晚唐作品。《忏悔灭罪传》文长约一千七百字,记述温州州官张居道提倡书写《金光明经》的故事,敍述甚为曲折,颇与日本矢吹庆辉氏《鸣沙余韵》一书所录《普贤菩萨说证明经》(《大正藏》第八十五卷,古逸部)附载的《黄仕强传》相类似。《大唐龙兴三藏圣教叙》,是研究唐代义净游学印度和译经事迹的重要史料。

 

四一、四二 唐刻 大佛灌顶经


高一六九、宽六七分分


此经为东晋帛尸梨蜜多罗译《佛说灌顶经第十一品》,又名《拔十八趣窈冥》。唐大和五年(西元八三一年)造。碑首刻有「大佛灌顶经奉为常侍敬造送往大石经山」,「大和五年四月八日建」等字。据《新唐书.百官志》:常侍是「掌规讽过失,侍从顾问」的近臣。这个常侍可能是李载宁。李载宁於大和二年(西元八二八年)「奉为司空庆寿日敬造」《大般若经》第四百六十四卷时,署的官衔是「涿州刺史使持节……检校右散骑常侍兼御史大夫李载宁」。从这块经碑上也可见当时为奉承官吏刻造石经的风气。

 

四三 唐刻 卢至长者因缘经一卷并赞


高一六一.五、宽六三.五公分


唐开成元年(西元八三六年)幽州卢龙军节度副大使史元忠所造石经之一。有铭和序,题云:「司徒四月八日於西山上佛经铭并序。卢龙节度巡官宣德郎试太常寺协律郎周曈撰赞。」

 

四四、四五 唐刻 善恭敬经、胜光天子说王法经


高一七九.五、宽六七.五公分


《善恭敬经》一卷,隋闍那崛多译。唐开成三年(西元八三八年)经主幽州卢龙节度副大使史元忠施刻。卢龙节度判官兼掌书记殿中侍御史寇公嗣为撰《仆射四月八日於西山上佛经铭一首》说:「立教之本虽无始终,护法之情贵其坚久。今幽州卢龙两节度右仆射杜陵史公,心与佛契,化与道侔。盖修宿境之因。遂获今来之果。故能勤奉於国荣养於亲。……每值上经之日,常从降佛之时。砻翠琰以勒真言,熔玄金以锢石室,总十六部,凡十一条……开成三年四月八日建。」《佛为胜光天子说王法经》,唐义净译。後附《洗浴真言》等,今本无。

 

四六、四七 唐刻 瓶沙王五愿经


高一五八、宽六六公分


唐开成五年(西元八四〇年),幽州卢龙军节度副大使史元忠造。经碑下有题记云:「司徒四月八日於西山上佛经铭并序。卢龙节度判官知书记大理司直兼殿中侍御史寇公嗣撰。」铭後题记如下:「起复守左金吾卫上将军贡外置同正员、幽州卢龙节度副大使知节度事观察处置、押奚契丹两蕃、经略卢龙军等使、检校司徒兼幽州大都督府长史御史大夫史元忠,开成五年四月八日造。」

 

四八、四九 唐刻 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经、造塔功德经


高一五五、宽六三公分


此二经皆为唐咸通三年(西元八六二年)张允伸施刻。张允伸自大中至咸通间为幽州卢龙节度副大使。在他任职期间,自大中六年(西元八五二年)至咸通四年(西元八六三年)前後刻经有题记者五六十部,比前任史元忠所刻者还多。他除刻造小部头石经外,并参与刻造《大般若经》。现《大般若经》卷第四百七十一有题记云:「幽州卢龙节度使检校司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张允伸,咸通二年四月八日建。」唐天宝间安史之乱,房山刻经并未停止。武宗会昌五年(西元八四五年)灭法,刻经虽暂受挫折,但到了大中年间,相隔仅几年时间,幽州官民又继续刻造。这些事实有助於我们对唐代中国佛教史的全面认识。

 

五〇 辽刻 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第五百五十三


高一五五、宽六三公分


辽重熙九年(西元一〇四〇年)造。此为辽代续刻的《大般若经》经碑之一,经碑既小,字又粗劣。碑侧经主题记云:「燕京北军都坊住人故秦晋国王府前行摄涿州录事参军王寿等合家施财镌此经字,同施李甫、妻贺氏,为报三宝国恩及为亡过父母冤家债主,法界有情,同生兜率内院,远证无上菩提。重熙九年四月十一日记。」经石边沿还刻有「面计七百一十九字」和「背计七百三十五字」各一行,可以窥见当时刻经的情况。

 

五一、五二 辽刻 善思童子经卷下


高一五〇、宽七〇公分


《善思童子经》二卷,隋闍那崛多译。此碑为其卷下、食号、第二石之背。经文书法和题记书体等都是辽刻石经的优秀作品。经末题记中所列官名都是辽时的显宦。而校勘、提点石经诸沙门也是辽代云居寺的名僧。此经刻於辽道宗大安元年(西元一〇八五年),卷上为张恭良书,卷下为张龙图书、可聿刻石。


题记如下:「朝散大夫尚书都官郎中通判涿州军州事提点经碑飞骑尉借紫张阊、大横帐银青崇禄大夫检校司空使持节安州诸军事安州刺史充本州团练使知涿州军州事兼管内巡检安抚屯田劝农等使兼侍御史轻车都尉漆水县开国侯食邑一千户食实封百户耶律佶、推忠同德功臣崇禄大夫行刑部尚书兼门下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监修国史知枢密院事上护军安定郡开国侯食邑壹千户食实封壹百户梁颖、军事判官承务郎守太子洗马云骑尉赐绯银鱼袋齐毂。奉宣校勘讲百法论沙门法明、见都和沙门可聿。奉宣勘校讲百法唯识论沙门法式、见尚座讲百法论沙门去息。奉宣校勘讲上生经沙门可寿、寺主持念沙门可成、当手分本司李邵迪。奉宣校勘提点诵法华经沙门法选。大安元年。」


题记下部奉宣校勘沙门署名已磨灭不明,此处为参照大安二年(西元一〇八六年)所刻《持世经》题记补入。张阊是当时涿州的通判,负责提点经碑;耶律佶是契丹贵族,清宁四年(西元一〇五八年)随其母,「漆水郡夫人耶律氏」在赵遵仁《续镌成四大部经记》共同署名时,称「检校国子祭酒兼监察御史云骑尉男佶」。梁颖是当时的宰相,曾同相国杨遵勖「奏闻道宗皇帝赐钱造经四十七帙」(见辽天庆八年(西元一一一八年)释志才《续秘藏石经塔记》)。当时云居寺义学沙门亦因「奉宣校勘」石经而列名经碑。这些记载说明辽王朝对石经的重视和当时佛教风行的一些情况。

 

五三 辽刻 持世经卷第一


高一五〇、宽六六公分


《持世经》,一名《佛说法印经》,四卷,姚秦鸠摩罗什译。辽大安二年(西元一〇八六年造)。经石题记与《善思童子经》相同,是辽刻石经的代表作品。

 

五四、五五 贤劫经卷第一


高一五五.五、宽六八公分


西晋竺法护译。辽大安九年(西元一〇九三年)刘洙等施造。经末的题记如下:「大辽燕京右北西罗内住,文林郎试太子正字武骑尉刘洙,奉为先祖并亡过父母及合家眷属敬造经碑二条。父秦晋国妃中门使准、母赵氏、出家妹戒师崇谛、同成办妻赵氏、长女曹郎妇、次女庙哥、弟济悉、妇赵氏、长侄男银哥、次侄男金刚奴、侄女小师姑、次侄女端哥。大安九年四月一日造。邵师宁刻。」此经字体端整,刻工精湛,可以窥见辽代的书法风格。题记中经主的子侄名字如「曹郎妇」、「金刚奴」、「小师姑」等,是研究辽代风俗史的资料。

 

五六 辽刻 大方等陀罗尼一


高七八、宽四五公分


北凉法众译,共四卷。辽乾统八年(西元一一〇八年),陈国别胥造,共刻石三十二条。此经石为卷第一的末後部份。题记云:「乾统八年七月日造。故守太保令公、施主陈国别胥、故通理大师门资勘造经主讲律比丘善伏。」这个署名为「陈国别胥」的施主,在乾统至天庆间,刻造石经颇多,从他的官职名称(有时题作「故守太保北宰相陈国别胥」或「金吾太师」)看来,是辽室的元老重臣。

 

五七 辽刻 发菩提心戒一本


高三八、宽七三公分


辽乾统八年(西元一一〇八年)石经寺志仙造。此《发菩提心戒》,我国经录未见着录。唯宋元佑间高丽沙门义天到我国搜访经律章疏,归国後所编《新编诸宗教藏总录》(略称《义天录》)三卷中载有《发菩提心戒本》三种:一为唐澄观述,一卷;二为辽道宗「御制」,二卷(《义天录》卷一);三为辽名僧思孝述,三卷(《义天录》卷二)。房山石经《发菩提心戒》一本,无撰述者姓名,是否为唐澄观所述的一卷本,未能遽定。其全文分为八段:第一「奉请圣贤」、第二「想陈妙供」、第三「忏悔罪愆」、第四「受三归依戒」、第五「翻邪归正」、第六「正受菩提心戒」、第七「遣相」、第八「普皆回向」。末题「石经寺主讲经律沙门志仙,乾统八年十月十五日记」。这是参照律藏中授戒仪式因时制宜而撰述的一种方便戒本。据日本野上俊静博士《辽金之佛教》(第二十四页)考证,辽道宗耶律洪基有《华严随品赞》十卷及《发菩提心戒本》二卷(《义天录》卷一,署名「御制」)。《随品赞》载於义天《圆宗文类》卷二,而《发菩提心戒本》今已无传。志仙所刻的这部《发菩提心戒本》,或即系辽道宗耶律洪基所撰的佚本而略作一卷的。

 

五八 辽刻 清净观世音菩萨普贤陀罗尼经


高八〇、宽四四公分


辽保大元年(西元一一二一年)造。这是辽代後期的石经,共刻石三条,此为最後一条。经末题记如下:「施主安次县耿村耿殿直,为生身父母办到经碑。隗台崇仁寺沙门惟和书,当寺沙门志学刻。保大元年四月二十九日成造。」惟和也是着名的《涿州涿鹿山云居寺续秘藏石经塔记》的书写者。

 

五九 金刻 底哩三昧耶不动使者念诵品


高七九、宽四六公分


金天会十五年(西元一一三七年)沙门玄英和史君庆等合造。此经是密宗念诵的经文和咒语,介绍各种结印方法,共刻石七条,此为第七条。其题记云:「施主山西奉圣州保宁寺沙门玄英,俗弟子史君庆等,奉为先亡生身父母、法界众生,同成佛道,续办此经碑。维天会十五年岁次丁巳九月庚申朔十四日癸酉申时成办。当寺沙门惟和书、志桐刻。」

 

六〇、六一、六二 金刻 释教最上乘秘密藏陀罗尼集序、卷第三十


高四一、宽七五公分


金皇统七年(西元一一四七年)造。《陀罗尼集》三十卷,撰述者行琳,为唐代最後一位密宗着名学者。此经曾着录於《至元法宝勘同总录》卷十,称《沙门行琳集》,编在「并岳宗」三号,但书已亡佚,行琳的事迹亦不可考。石经《陀罗尼集》编於「俊刈密」三帙,卷首的行琳序文,长凡一千五百余字,撰於大唐乾宁五年(西元八九八年)。卷三十经末题记云:「维皇统七年岁次丁卯六月癸巳朔二十三日酉时成造此陀罗尼集记,当寺书经沙门惟和笔,同蓝镌字比丘刻。」行琳住上都大安国寺,为唐代长安名刹之一,赞宁《宋高僧传》三十卷中即有唐上都安国寺僧子邻、良贲、僧彻、好直、和和、藏用等的传记,而柳公权《玄秘塔铭》所述大达法师端甫也是安国寺名僧之一,但迄今未曾发现行琳的传记。故这一发现对研究行琳的思想和生平,以及唐代密宗的历史提供了重要史料。

 

六三、六四 金刻 大藏教诸佛菩萨名号集序


高四三.五、宽七五公分


金皇统九年(西元一一四九年)造。此集见於《至元法宝勘同总录》卷十的「恒岱」二帙,略称《一切佛菩萨名号集》,接於行琳所集的《陀罗尼集》後,称为「沙门思孝集」。但房山石经编於「勿多」二帙。据思孝所撰的序文说。这部《名号集》是利州太子寺德云法师所集,非浊所增补。序文长一千六百余字,署名是:「觉花岛海云寺崇禄大夫守司空辅国大师赐紫大师思孝奉诏撰」,时在辽重熙二十二年(西元一〇五三年)。思孝是辽代有名的学僧,少举进士,博学而多述作,仅高丽《义天录》所载即达二十余种之多,但都佚而不传。据民国二十六年日本神尾戈春氏《契丹佛教文化史考.契丹学僧小传与其孝学的倾向》介绍,朝鲜金罗南道顺天郡松广寺保存高丽国所刻《妙法莲花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三玄圆赞科》一卷,思孝科定,其书衔题为「觉花岛海云寺崇禄大夫守司空辅国大师赐紫沙门思孝科定,寿昌五年己卯高丽国大兴王寺奉宣雕造」。这个官衔与房山石经《名号集序》所署相同。此序的发现足可解决《名号集》的作者问题,并可窥见思孝的佛学和文学造诣。

 

六五 明刻 法宝坛经赞


高三一、宽九七.五分分


明万历四十八年(西元一六二〇年)赵琦美施造。《法宝坛经》,具称《六祖大师法宝坛经》,亦称《六祖坛经》、略称《坛经》,是唐代禅宗六祖慧能在韶州大梵寺说法时弟子法海的记录。此赞为宋明教大师契嵩所撰。通行木刻本向与元德异的序同刻於《坛经》的卷首,而石刻本,则以房山石经为嚆矢。此赞二千五百余字,後附刻施造人赵琦美的《题坛经》短跋。赵琦美说、「道本无言,坛经非言耶?言则道晦矣。坛经毋乃蛇之足乎!………坛经虽言,而鉴师无口矣。此美向梓坛经跋语也。今复镌石藏白带山,不得更有言矣。……请宣原跋於後。时万历四十八年岁在庚申六月吉旦、海虞清常道人赵琦美、闽中学人真静书丹。」

 

六六 明刻 大方广佛华严经卷三十六、三十七


高三一、宽九六.五公分


明天启三年(西元一六二三年)黄朝文造。此经是唐贞元十四年(西元七九八年)罽宾国般若三藏依《华严经普贤行愿品》梵本所译,名《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普贤行愿品》,共四十卷,故亦称为《四十华严》。本图系《四十华严》的卷三十六之三十七。经石边沿刻有「天启癸亥仲冬日弟子邵之亨施刻」和「休宁黄朝文壹两为母孙氏求长寿」题记二行,经文字体清秀,是房山石经中最後刻造的石经之一。

Tags: 责任编辑:思过黑鹰
】【打印繁体】【关闭】 【返回顶部
上一篇大藏经补编 第26-27册 目录 下一篇三阶教残卷 【十七卷】
清净莲海佛学网: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交流论坛 联系我们
本站声明:本站资源来源于互联网,如侵犯了你的版权,请你联系我们,我们将在收到消息后24小时内删除。
清净莲海佛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