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文章

·邢台北盆水龙泉寺 09-17
·邢台泰兴寺 09-17
·邢台观音寺 09-17
·邢台天宫寺 09-17
·邢台天元普贤寺 09-17
·邢台石佛寺 09-17
·邢台北和寺 09-17
·邢台法灵寺 09-17
·邢台宁晋县云台寺 09-17
·邢台普光寺 09-17

文库热门

·邢台北盆水龙泉寺 09-17
·邢台泰兴寺 09-17
·邢台观音寺 09-17
·邢台天宫寺 09-17
·邢台天元普贤寺 09-17
·邢台石佛寺 09-17
·邢台北和寺 09-17
·邢台法灵寺 09-17
·邢台宁晋县云台寺 09-17
·邢台普光寺 09-17

TOP

三阶教残卷 【十七卷】(一)
2017-10-28 14:12:07 来源:清净莲海佛学网 作者: 【 】 浏览:3228次 评论:0

大藏经补编 第26册  No.147


三阶教残卷


【矢吹庆辉辑】
 
 

一、本邦所传三阶佛法四卷、炖煌所传对根起行法(第一断片)、无尽藏法略说(第八断片)并に七阶佛名经(第四断片)の一部を除き、他は底本の外、全く对校の异本を阙けり。


二、句点、返点は只管通读に资せんが为に、试に编者の加へしものとす。


三、语句通解し难きもの、文辞接续を阙くもの、脱衍の覩易きもの、鲁鱼の误れるもの等、及ぶ限り补修し改订して专ら文意の通达を期せり。是等并せて切に江湖の是正を俟つ。


四、本编に使用せる略符凡そ左例の如し。


坚说□□(为一)阶  破烂脱佚、不明を补修せるものは、右侧に六号活字を以て之を标す。


入佛(法)已来  脱字を推定せるものは括弧内に六号活字を以て之を标す。


第三段明修  衍字を推定せるものは右侧に●点を加ふ。


即是如来藏  异本に依りて脱字を补修せるものは右侧に〇点を附す。


恒沙(河)第七(一)人  异本に依りて语句を订正せるものは右侧に六号活字、左侧に〇点を附す。


能彻倒(到)断尽  异本に依うずして编者の私に订正せるものは右侧に六号活字を以て之を标す。


以上の外主として异本の对校を保存せんが为め、冠注を加へ大正新修大藏经の例に依りて下记の略符を使用せり。


一 贪瞋…不生=贪瞋无故痴亦不生(…は中略の符号)


二 〔贪瞋…不生〕八字-=贪瞋无故痴亦不生八字无(〔〕 -は无字の略符)


三 十恶+(十恶有)=十恶下有十恶有三字(+()は有字の略符)


四 能种子=能施种子=能种子作能施种子(=は作字の略符)


五 或=惑?=或恐惑欤(=?は欤字の略符)

 

小引


蓝吉富


三阶教是隋代僧人信行所创始的佛教修持团体,也是我国第一个具有实践意味与宗派意识的佛教教派。然而由於该教的若干主张与其他佛教徒不合,所以虽然具有崇高的宗教精神与宗教狂热,但是曾遭受到隋唐间的数次禁遏,而终告灭亡。有关该教的典籍,在古代也被判为伪经而无法入藏。关於该教的内容与历史,在近数百年来的我国佛教界,也几乎完全茫然无知。然而,五、六十年前由於日本矢吹庆辉博士的研究,终於使该教重新大白於世。三阶教典籍也再度为世人所注意。


矢吹博士曾先後两次赴英法等国蒐求敦煌古代佛教写本,并在该二地发现了三阶教的残卷。透过他的研究与整理,一部皇皇巨着:「三阶教之研究」乃告诞生。该书内容主要包含两大部份,其一是研究论文,其二是三阶教籍的整理。前者的中译本即数十年前墨禅法师所译的「三阶教研究」一书。後者即此处所收的「敦煌三阶教残卷」与「本邦(日本)所传三阶佛法」。


由於这是近数百年来,国内三阶教典籍的首度重现,国人知道「三阶教」为何物的恐怕不多,兹将拙作「三阶教典籍略介」及「信行与三阶教」二文转载於此,以供有意研读三阶教籍者参考。

 

三阶教典籍略介


蓝吉富


三阶教是我国佛教史上的奇特宗派,创建於隋朝僧人信行(五四〇~五九四)。其教盛行於隋唐二代,有狂热的信徒及财源充足的经济组织——无尽藏院。创始者信行具有头陀苦行的精神,与「誓愿顿舍身命财」的布施情操,而且精进、忍辱、热心度世,因此在隋代得到相当多信众的支持。


三阶教的主要教义,主张时值末法时代(即第三阶时),众生倒见充斥,此时如果研究各经各论,往往无法如实得到正解。甚至於念佛法门也不适用。因为这些法门都是针对第二阶众生所施设的,到第三阶时代已经过时。


信行以为,生值第三阶时代的众生,最适当的修持法门是普敬众生,因为众生皆本具如来藏。在行为方面,即须日日不断地礼佛(不是念佛)、供养众生、布施、苦行等。这种看法在隋唐二代曾引起佛教界的轩然大波。不但义学诸家群起反对,即使净土系佛徒也对之大行口诛笔伐。加上该派佛徒之组织较他派严密,信徒狂热,经济来源充足,因此执政者对之亦甚为侧目。再经他派佛徒之建议,终使该教在隋唐数百年间,迭遭政府的禁断。这是我国佛教史上少见的教内宗派迫害事件之一。


已故日本学者矢吹庆辉为世界上研究该教成绩最卓着的学者。其「三阶教之研究」(日本岩波书店,昭和二年版)一书蒐辑散佚在我国、日本、伦敦、巴黎等地的三阶教资料(多为敦煌写本),考订研究,终成一划时代的钜构。此处拟就该书所收之三阶教重要典籍,择要略作介绍。以稍补今存大藏经未收三阶教籍之缺憾。

 

(一)、信行遗文


这是信行所撰的几段文字。主要一段在叙述学习三阶教「常乐我净行」的方法,亦即礼佛、布施、头陀行等事。此外并述及修持方式,如谓:「坐禅者常坐,莫问昼夜,一向不得卧。礼佛者各各须得净衣。一日一夜,三时洗浴。莫问昼夜,常礼不息。除半夜一时卧,昼日一时食之多少。坐禅礼佛一种唯得一食。」又信行有关布施之警句:「誓愿顿舍身命财,直到成佛」,亦收在此数段遗文之中。原写本收藏在大英博物馆。为斯坦因所收集。

 

(二)、三阶佛法卷二卷三


「三阶佛法」为研究该教教义的最根本典籍。此二卷即该书残本。原写本卷二为斯坦因所收集,现藏於大英博物馆。卷三为伯希和所得,现藏於巴黎国民图书馆。

 

(三)、日本所传三阶佛法四卷


此书为日本所流传之三阶教资料,为研究该教教义之较完整典籍。版本有法隆寺、正仓院、兴圣寺三种。兹摘引该书数段文字於此,以供参考:


卷一:「佛灭一千年已後,一切圣人一切利根真善正见成就凡夫,悉普灭尽。」


卷三:「一切第一第二两阶佛法内,有一切戒、见俱不破、有一切破戒不破见、两种正见成就众生。一切第三阶佛法内,唯有『一切行坏体坏、戒见俱破、颠倒一切』一种众生。」


卷四:「佛灭度一千年已後,一切比丘取我十二部经,竞共读诵。以上着中,以中着下,以下着上,中着前後。非义言义,亦如六师外道,各言我是。当尔之时,十二部经,虽行於世,无有威德。」

 

(四)、三阶佛法密记卷上


此书为「三阶佛法」一书的注释。原有上中下三卷,今仅存上卷。原写本为伯希和所得,现藏巴黎国民图书馆。关於该教所谓的「三阶」,本书即有注释云:「佛在世,佛自住持佛法。位判是第一阶时。佛灭度後一千五百年以前,由有圣人及利根正见成就凡夫住持佛法,位判是第二阶时。从佛灭度一千五百年以後,利根凡夫戒定慧别解别行,皆悉邪尽,当第三阶时。」

 

(五)、对根起行法


此书也是三阶教教义典籍。今存者不完全,仅为残卷。原写本为斯坦因所得,现藏在大英博物馆。


「对根起行」犹如通常所谓的「对症下药」。该教认为众生的根性,随时代的变异而有所不同。每一时代的众生,必须修行适合该时代的法门,始有效果。本书即说明此一原理及其方法者。兹徵引该书数段於次:


「别法就根者有二义,一者对根明淳益无损。……二者不当根学别法,淳损无益。何以故?由不当根,下人行上人所行法故。」


「普法无病者,如来藏佛性等体是普法。一切凡圣一切邪正同是一体,更无别法,唯是如来藏。一切凡夫,莫问根基上下,学之淳益无损。」

 

(六)、无尽藏法略说、大乘法界无尽藏法释


此二写本俱为斯坦因所得,现藏大英博物馆。「无尽藏法」是三阶教根据布施波罗密多所发展出来的法门。主张众生应行布施,以了却前生的宿业。信徒将财物布施到三阶寺院,三阶寺院则将该等财物用来救济天下贫苦百姓及补助其他贫穷寺院。三阶教寺院内有此类财政组织,名为无尽藏院。即专为处理此等事情的。


这二种写本,即系说明无尽藏法的文献。兹摘引大乘法界无尽藏法释之一段文字於次,以供参考:


「若不因作无尽藏,陪(赔)无始已来百千生百刧……,尔许债负,何由得了?行者今因无尽藏施,无始宿债,一时顿停。不畏债主,更为障道业障报障一时顿灭。父母兄弟六亲眷属顿出三涂,岂非大益?」

 

(七)、七阶佛名经


此写本录三阶教徒礼忏、劝读、随喜、廻向、发愿之文词及称礼之佛名等。可供研究三阶教仪式者参考。原本为斯坦因所得,现藏於大英博物馆。

 

敦煌本「三阶佛法」表解


取自「佛书解说大辞典」


【卷第一】


第一大段 就根行位分为三段


第一段 以根对法


第二段 就行通说


此两段俱文少不分子段


第三段 就位别说有三阶(三子段)


第一子段 明第一阶根机於中有三(五本五末义)


第二子段 明第二阶根机於中有五子句


前四子句 明第二第三阶同显共第一阶别


第五子句 明第二第三异显下两阶别


第三子段 明第三阶根机兼明最广一切经律论常说纯说颠倒


次明所依甚深大乘机(涅盘华严) 次後对诸门办同异


卷末因三阶自相对辨同异即明七种最大别恶颠倒

 

【卷第二】


第二大段 就现在人行赏罚出世分为三段


第一段 明三阶人行邪正即分为三子段


第二段 明三阶人赏罚行轻重不同复分为三子段


第一子段 明第一阶人赏罚行(於中具明三阶能行赏罚人行位尽)


第二子段 明第二阶人赏罚行(於中兼明诸佛菩萨真应两身凡圣善恶邪正大小同异难识肉眼凡夫不别即明善恶两种颠倒)


第三子段 明第三阶人赏罚行(於中具明三阶起教法及能知教人并所起教法同异及起行意别明不轻菩萨能起教人起教多义文有四子句後明第三阶人十子句金刚恶即是五本五末中自他义)


第三段 明三阶人出世行浅深不同复分为三子段


第一子段 明第一阶人出世行(於中初明位上六住已去通凡及圣普别违顺俱行尽次後明合学别所由略明八种佛法验普习气本末远近普教别简根机具足成根源由)


第二子段 明第二阶人出世(於中具明普别两种三乘根机次後广说邪正四依)


第三子段 明第三阶人出世行(於中明第三阶人正合学普真普正八种佛法兼观住持三宝是有缘根机当根破病次後对第二阶明根机药病四子句次後明三宝癈兴末後广明护法损益)

 

【卷第三.卷第四】


第三大段 就三阶佛法赏罚出世及所依境分为四段


第一段 明三阶文教法有上中下分为三子段


第二段 明三阶赏罚法轻重不同复分为三子段


第一子段


第二子段 明第二阶赏罚法(於中具明三阶人七种忏悔灭罪证验同异难义)


第三子段 明第三阶赏罚法(於中明最大多罪因最大多阿鼻地狱果学别上四子句即是五本五末中上下义)


第三段 明三阶出世法七别七普浅深不同又分为三子段


第三子段 半在第三卷末


第三子段 半在第四卷初


合为第三阶出世子段


於中初具明八种佛法次明学别十三子句初五子句即明五种不救并第六子句即是六部经说最多颠倒


第七子句广明十二种颠倒所依经文并在第三卷末於第四卷初别明十一部经说邪尽颠倒次明四部经说出颠倒惣属第七子句余大子句明不合作人主法主所由即第十三子句尽即是


五本五末中普别义後六子句明不合作僧官都统所由即是善恶义惣属第三阶出世子段竟


第四段 就悲敬二田明三阶人依境起行损益多少所由法於中有三段


第一段内段 明悲敬二因厚薄


第二段内段 明能敬行心有浅深


二俱文少不分子段


第三段内段 以圣人正人对第三阶邪人明赏罚轻重损益不同分为四子段


第一子段 明圣人正人轻敬重治罚有七种益广说


第二子段 明圣人正人重敬轻治罚有七种损略说


第三子段 明第三阶邪人轻敬重治罚有七种损广说


第四子段 明第三阶邪人重敬轻治罚有七种益略说


卷末引大集月藏分像法决疑经证悲敬二因为胜此是第三第四卷指文竟

 

信行与三阶教


蓝吉富


有关三阶教创始人信行的生平及三阶教的详细内容,日人矢吹庆辉「三阶教之研究」钜着中曾有详细周密的研究。而且其书附录,也收有现存世界各国之三阶教相关史料。真可谓集三阶教研究之大成。所以,虽然各种大藏经都不收三阶教典,然而现代人之有意探索该教内容者,仍然可依矢吹氏之书而按图索骥。


由於我国学术界对三阶教未曾有人作过较详细的专题研究,因此乃使现代的中国佛教徒多半不知该教为何物。即使对信行其人,也多半未曾闻及。以一个曾在隋唐民间佛教界流行数百年的佛教支派,其在现代中国佛教界与学术界中竟然如此地乏人理睬,无论如何,这总是一件不算小的缺憾。


职是之故,在本文中,笔者拟对该教教义略作叙述,并拟为信行其人的风格与应得的历史地位,略作描述与判定。

 

一、信行其人之传略与风格


信行(五四〇~五九四),俗姓王,魏州卫国人。 「少而落[髟/采],博综群经。蕴独见之明,显高蹈之迹,与先旧德,解行弗同。不全声闻,兼菩萨行。(於相州法藏寺)舍二百五十戒。居大僧下在沙弥上。门徒悉行方等。结净头陀乞食,日止一餐。在道路行,无问男女,率皆礼拜。欲似法华常不轻行。」 「誓愿顿舍身命财,直到成佛。」 「四远英达,皆造门而诘问之。行随事直陈,曾无曲指。……开皇之初,被召入京。仆射高熲,邀延住真寂寺,立院处之。乃撰对根起行三阶集录,及山东所制众事诸法,合四十余卷。……又於京师置寺五所,即化度,光明,慈门、慧日,宏善寺是也。自尔余寺,赞承其度焉。莫不六时礼旋,乞食为业。虚慕洁诚,如不及也。末病甚,勉力佛堂日别观像,……卧视至卒。」 「春秋五十有五。以开皇十四年正月四日卒於真寂寺。即以其月七日,柩於雍州终南山鵄鸣埠屍陁林所。舍身血肉,求无上道。生施死施,大士有苦行之踪。……於是法师净名,禅师僧邕,徒众等三百余人,夙以(信行)禅师为善知识,三业追随二十余年,……遂依林葬之法,敬收舍利。起塔於屍陁林下。」


从上面所徵引连缀的各种有关信行其人的史料原文,可以看出这位三阶教创始人的一生,实已显现出一种极为崇高难得的宗教风格。而与一般纯以义学名世的学僧迥然异趣。


「自反而缩,虽千万人吾往矣」的宗教意识,与毫不怀疑的苦行行为是信行一生行事之最凸出的风格。「与先旧德解行弗同」而受到众多信众的支持,其必为一般沙门的反对,自是可以逆料。「历代三宝纪」卷十二曾谓「但人爱同恶异,缘是(信行)时复致讥。」然而他并不因为受其他僧人之讥诮而气馁。仍然禀其所信而一往直前。甚至为了兼菩萨行,居然连比丘戒都加舍除。这种宗教勇气是其特徵之一。


信行在相州时,有「头陀乞食,日止一餐」的苦行。入京以後,虽然受到仆射高熲的礼敬,且其化大行。然而他并不因此沉溺於名闻利养之中,仍然「六时礼旋,乞食为业。虔慕洁诚,如不及也。」生前誓愿顿舍身命财,死後又舍身血肉。这种苦行、布施的宗教精神是其特徵之二。


信行不隐居深山,不修小乘独善之行。而於京师置寺五所,以弘阐其衷怀所信的思想。「续高僧传」卷十九僧邕传曾载一事,颇可见其大乘入世之风格。其文云:


「有魏州信行禅师,深明佛法,命世异人。……知邕遯世幽居,遣人告曰:修道立行,宜以济度为先。独善其身,非所闻也。宜尽弘益之方。昭示流俗。乃出山与行相遇。同修正节。」


像这种「修道立行,宜以济度为先。独善其身,非所闻也。」的态度,实远非那些故鸣清高、不问外事的出家人所能企及。这种入世度人的精神,是信行行事的第三项特徵。


按道宣「续高僧传」将信行传收入习禅篇内,实在不甚恰当。元朝沙门昙噩的「六学僧传」,收之入弘法科,似较道宣之分类为妥切。以信行一生的行事看来,「习禅」二字当然不足以总括其一生之行事特徵。「弘法」二字虽属平常字眼,然而总较「习禅」为更适合用来形容信行之行事与为人。

 

二、信行之三阶教法的根本大义


信行的一切学说,有一最基本的立场,即「对根起行」。他认为众生的根性随时代而有不同。所以,每一时代就须有适合该一时代众生的佛法,而不能一成不变地代代沿用。因此,化度众生时,最重要的原则是依据各时代众生之根性,而教以适当的修行沙门。唐、怀感「释净土群疑论」卷四:


「按(信行)禅师立教之意,以当根佛法为宗。」


所谓「当根佛法」,亦即对根起行之法门。与常人所谓的「应病予药」的寓意,也大体相同。


信行认为从释迦成佛以来到信行之时为止,这一段期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亦即所谓的「三阶」。「三阶佛法密记」卷上:


「佛在世,佛自住持佛法,位判是第一阶时。佛灭度後一千五百年以前,由有圣人及利根正见成就凡夫住持佛法,位判是第二阶时。从佛灭度一千五百年以後,利根凡夫戒定慧别解别行,皆悉邪尽,当第三阶时。」


关於第三阶的年限问题,该教内有两种不同的说法。依「三阶佛法」与「三阶集录」所载,则谓是在佛灭一千年之後。虽然有此异说,但对三阶教义并无妨碍。因为该教最重要的前提,是在承认信行之世已是第三阶之末法时期。至於千年或一千五百年的历史问题,对该教而言则并不重要。


信行以为在三阶内的众生,由於时代环境之不同而根器亦各有异。而当时正是佛灭千年以後之第三阶时代,善根普灭,正见不存。众生行为俱告违反佛戒。日本所传「三阶佛法」卷三:


「一切第一第二两阶佛法内,有一切戒、见俱不破、有一切破戒不破见,两种正见成就众生。一切第三阶佛法内,唯有『一切行坏体坏,戒见俱破,颠倒一切』一种众生。」


同书卷一:


「佛灭一千年已後,一切圣人一切利根真善正见成就凡夫,悉普灭尽。……又於一切利根空见有见众生内,……皆悉普名破戒。」


在这种倒见充斥、众生破戒的第三阶时代里,出家比丘纵然读诵佛经,也无济於事。非但不能受用,而且还会执着经言,淆乱经义。日本所传「三阶佛法」卷四:


「佛灭度一千年已後,一切比丘取我十二部经,竞共读诵。以上着中,以下着上,中着前後。非义言义,义言非义。亦如六师外道,各言我是。当尔之时,十二部经,虽行於世,无有威德。」


时代环境既然如此,众生如要修行,则旧传的佛法是不适宜的。必须要选择一种当根佛法,修行者才有证果的可能。「冥报记」卷上亦云:


「(信行)以为佛所说经,务於济度。或随根性,指人示道。或随时宜,因事判法。今去圣久远,根时久异。若以下人修行上法,法不当根,容能错倒。」


既然前此之各种法门对当时之第三阶众生都不当根,则信行所揭櫫者当然是他所认为最适合的法门。这种法门,信行及其教团称之为「普佛法」,「普法」,或「普真普正佛法」。其主要特徵,是不去详究经论的奥义。只着重信仰。并对一切圣凡众生,俱加礼敬。具有这种低调信仰的众生,就像生为盲人之不辨景物一般。所以这种佛法又称为「生盲众生佛法」。「释净土群疑论」卷三:


「如三阶禅师等,咸以信行禅师是四依菩萨。於诸大乘经中撰集三阶集录。言今千年已後,第三阶众生唯合行普真普正佛法,得生十方佛国。」


日本道忠之「群疑论探要记」卷六引「三阶集录」云:


「第三阶若学普法,不堕爱憎,不谤三宝,唯有纯益,无有损坏。此普亦名生盲众生佛法。譬如生盲不分众色,普法亦尔。於一佛乘及三乘法,不论是非,普能信故。於诸贤圣及一切凡,莫辨胜劣,俱归敬。」


这真是一项大胆的宣布,可以不问一乘三乘而俱加信仰,可以不辨圣凡优劣而俱加礼敬,并且公然宣称所提倡的是生盲众生佛法。信行这种态度,在佛教义学极为昌盛的隋唐二代,当然要引起佛教界的排斥与骚动。不只此也,信行甚至於认为生值第三阶的众生,不但不能研读大乘经典,而且也不能行念佛三昧之易行法门。因为这些法门对第三阶众生而言,都是不当根法。「释净土群疑论」卷三


「(信行以为)若行别真别正佛法及读诵大乘经等,即时不当根法。堕於十方地狱。今无量寿经等即是别真别正,是第二阶佛法。千年已前,合行此法。千年已後,既无此机,斯教即废。」


同卷又载:


「信行禅师及於三阶集录之中……言千年已後,唯合行普,不合行别。遂将念佛三昧等法,为不当根佛法。」


提倡不研读大乘经典,是对其他义学名僧的挑战;主张不念佛,又是对净土宗人的挑战。信行这种革命性主张,真是截断众流,横扫一切。而其作风之如此违背传统,当然是难以见容於正统佛教界的。


依「对根起行法」所载,学第三阶佛法,有三项主要内容。即普敬、认恶、与空观。普敬是先礼敬众生之本体(如来藏),从而普敬一切具有如来藏的众生。认恶是去体认第三阶时代众生之颠倒错谬,亦即去体认「一切利根空见有见众生行坏体坏,戒见俱破。」空观是体认所学一切解行之毕竟空寂。


又据现存的「信行遗文」可知,第三阶之道俗众生,其具体的修行方式,有下列几大类:


一、行四种无尽行,日日不断地礼佛,转经,供养众生,与供养众僧。


二、随喜助施。


三、依十二头陀,常行乞食。


四、依法华经行不轻行。


此中所谓的「十二头陀」,是指修苦行者的十二种苦行方式。亦即在日常生活中尽量刻苦自己。例如穿着他人所委弃的衣服,乞食为生,日只一食,常坐不卧……等皆是。「行不轻行」是指效法「法华经」内常不轻菩萨的行为。「法华经」常不轻菩萨品第二十:


「(常不轻菩萨)不专读诵经典,但行礼拜。乃至远见四众,亦复故往礼拜赞叹。而作是言:我不敢轻於汝等。汝等皆当作佛。四众之中,有生嗔恚心不净者,恶口骂詈……(而常不轻菩萨仍)不生嗔恚。常作是言:汝当作佛。」


可见这是一种普敬与忍辱的修持态度。依照「信行遗文」所载,修行上述四大类事时,必须日日不断,精进以赴。即不断地诵经,布施、苦行……等,直到成佛为止。由此可见,信行是要修行者将全副生命投掷入佛教大海之中,而不徒务义理的解析与玄谈。因此、精进、忍辱、苦行、坚信等项,正是信行教法的最主要特徵。尤其对「布施」一道,信行的实践与提倡更是不遗余力。「信行遗文」中曾载其一封致某州知事的书信,信内即有「誓愿顿舍身命财,直到成佛」的语句。可见其愿力之深宏与精进,实远超过一般沙门。至於「无尽藏法」的实施,尤可见信行教法对布施一事的重视。其事在拙作「隋代佛教史述论」第三章第四节「寺院的经济基础」中已曾加以述论。兹不复赘。


此上所述,为信行所倡法门之基本要义。其与一般传统佛法确是大相迳庭。而信行之所以力倡其法,自是认为这种法门比其他法门更为优越。关於三阶佛法与传统佛法的优劣比较,信行也曾言及。兹略述如次。


信行以为,其所倡的普法,最大特色是能普遍与众生的根性配合。而一般传统或已过时的佛法是「别法」,其弊病即是必须针对适当的根性始能奏效。否则有损无益。「对根起行法」:


「别法就根者有二义,一者对根明淳益无损。……唯是第一第二两阶一乘三乘人是别根当位,学法由称根故,淳益无损。二者不当根学别法,淳损无益。何以故,由不当根,下人行上人所行法故。」


然而修习信行的普法则没有这种危险。因为普法的基本教理是普敬如来藏。而如来藏则是一切众生的本体。因此,修习这种法门时,众生的根性必定能与所修法门相配合,而不会有「不当根」的弊病。所以该法门是「淳益无损」的。「对根起行法」:


「普法无病者,如来藏佛性等体是普法。一切凡圣一切邪正同是一体,更无别法。唯是如来藏。一切凡夫,莫问根机上下,学之淳益无损。」


修习普法的正面效用,是可以断除贪嗔痴三毒,从而断绝一切邪恶。善根乃不至为邪魔所破坏。「对根起行法」:


「问曰:末世学道,邪魔至多。不畏坏其善根?答曰:不畏。但此普法,乃是出魔境界。何以故?由行法具足故。敬他身上八种佛法,自知己身有十二种颠倒,嗔即不生。作一切空观不净观,故贪即不起。已贪嗔无故,痴亦不生。贪嗔痴无故,一切恶自然息。……若三毒灭者,一切诸恶亦随灭,若诸恶无者,一切邪魔,何能得便为作留难?」


信行以为,普法的这些优点正是其他法门所没有的,这也是他盛倡此道而贬抑其他法门的主要原因。

 

三、信行之三阶佛法的历史意义


尽管信行其人,没有较明显的师承系统可寻。然而其佛教思想也并非全无渊源。关於三阶佛法的思想背景问题,汤用彤先生曾加论述,并且明谓其为「北朝流行之信仰所产生之结晶品。」因此,此处不拟再作蛇足之论。


三阶佛法在传统中国佛教界并不受重视。而且与中国民间佛教的主流净土宗不能相容。在隋唐二代曾屡受禁抑与排斥。尽管如此,其在历史上实具有相当重要的地位。矢吹庆辉在其「三阶教之研究」一书「自叙」中,即曾对该教的历史地位作过多方面的肯定。该文说:


「三阶教是……大乘佛教之一归趋,佛教各派之一异彩,日本新兴诸宗之前锋,隋唐思想史上之一系,无所有思想之极致,无尽施一法之实践的鼓吹,末法佛教的首唱,普法佛教的宣扬,圣者同行之集团,民间佛教之先驱,他宗诽难之焦点,笔祸禁断之特例等。」


矢吹氏这些评断是客观的描述,对该教并未过份揄扬。兹依信行之思想及三阶教之发展,略述其在历史上所具之特殊意义如次:


(一)信行的佛教思想是中国佛教思想家对所有佛法的总批判。其对前二阶佛法及经典义理之效用的否定,除了显示末法思想之特徵外,并且也象徵信行其人对经论义理的反动。此从其「一生之不曾对经论作注疏式的钻研」之风格亦可徵知。


(二)信行的当根佛法与生盲众生佛法等观点,可代表中国民间佛教徒的一种信仰态度。其学说也可被视为中国佛教徒自创的民间佛教思想体系。其与净土系教徒的冲突,正显示出印度易行道佛教思想与中国易行道佛教思想的对立。


(三)从信行教法之能盛行於隋唐民间佛教界一事,可知吸引民间教徒的主要因素,并不是教义的深奥或玄妙。只要创始者具有崇高的宗教精神与弘法热忱,以及教团具有较严密与实际效用的组织(如无尽藏院),则教义虽然简单,仍然能使所弘阐的法门盛行於世。


(四)信行弘法,对僧俗不作严格的分别。不像传统佛教之以出家人为主,以在家人辅。据高僧传、信行本传所载,信行在相州法藏寺时,即「舍具足戒,亲执劳役,礼通道俗。」可见其时即已略具居士佛教的倾向。而信行有一弟子裴玄证,在信行迁化後,更自行结集一个居士佛教集团。前引信行传载:


「(裴玄)证本出家,住於化度。信行至止,固又师之。……末从俗服,尚绝骄豪。自结徒侣,更立科纲。」


从裴玄证之「自结徒侣,更立科纲」,可见这一居士教团颇有组织与法度。可惜的是其後似乎未见有较为有力的後继者,因此该一教团也就未能发展成全国性的居士佛教组织。按我国佛教每在极盛之时,即易滋生流弊。寺院的大量建造,与国家经济利益常生冲突。僧徒的冒滥,也常造成许多社会问题。这种流弊,正是历代毁佛者所持的主要理由之一。愚意以为,在家佛教的提倡,正是解决这种困局的最佳途径。如果还俗的裴玄证,能将该一集团扩大发展,并奠定坚固的理论基础。则其人未尝不能成为中国佛教界的马丁路德(MartinLuther)。


(五)信行的三阶教团,是我国第一个具有宗教意义的佛教宗派。前此的摄论宗、地论宗……等,只不过是以研究佛教义理为主的学派而已,并不能算是具有宗教意义的宗派。愚意以为一个佛教宗派的形成,至少须具足下列条件:第一,须有特属於该宗的寺院。第二,在教义上,须有不同於一般佛教徒的独特体系。第三,该宗徒众及一般佛徒对该宗派持有宗派及宗祖意识。


关於这三点,信行的三阶教团都已完全具备。信行在京师所置的化度、光明等五寺,是特属於该教团的寺院。「三阶佛法」与「对根起行法」正是该教团特有的思想体系。而隋唐佛教界对信行的教团,也都视之为不同於一般佛教的团体。「历代三宝纪」卷十二:


「信行此途,亦是万衢之一术也。但人爱同恶异,缘是时复致讥。」


可见在隋代,一般佛教已视信行之教团为一自成一格的佛教团体。而在唐人资料中,修习三阶佛法的僧人,往往被称为「三阶僧」,「三阶师」,或「三阶行者」。由此可知当时佛教界对三阶教亦必存有宗派意识。而信行之为该教教主,亦为该教徒众所承认。「开元释教录」卷十八:


「而其徒众……即以信行为教主。」


综合上述各项条件,可见信行的三阶教团,确是我国第一个道道地地的佛教宗派。


四、从三阶教团的发展看信行在佛教史上的地位


信行生前,信仰其三阶教法的隋代百姓也已不少。「辩正论」卷四:


「高熲……又延信行禅师,别起禅院。五众云聚,三学星罗,道俗归依,莫斯盛也。」


而信行之僧界徒众,也有数百人。「故大信行禅师铭塔碑」:


「法师净名,禅师僧邕,徒众三百余人。夙以(信行)禅师为善知识。三业追逐二十余年。」


可见在隋代信行逝世之前,其教团势力已不可谓其为小。据现存史料所知,信行门徒之着名於当世者,有出家的僧邕、本济、净名、慧知、以及俗家弟子高显、裴玄证等人。因此,信行去世後,其教团由於其徒众的继续发展,乃更大盛於唐代。


三阶教法盛行於唐代一事,可由下列三事徵知。


其一,唐代净土宗着作中,颇多辟斥三阶教义的理论。如窥基的「西方要决释疑通规」第十一,道镜,善道共集的「念佛镜」末第十,以及怀感的「释净土群疑论」等书中,都有发扬弥陀净土抑制三阶教法的论调。由此可见当时的三阶教团必是一个已足以威胁到弥陀净土信仰的教派。


其二,三阶教典籍在隋文帝开皇二十年曾遭敕禁断,然而并未妨碍该教的发展。武则天证圣元年又敕禁三阶教典廿二部,并直斥三阶教法「违背佛意,别构异端」,然而该教势力仍不稍衰。玄宗开元十三年又禁断三阶寺院的无尽藏设施,而该教也并未因此而灭绝。从这种数度遭禁而不衰的现象,可以证知该教在唐代基础必甚稳固,必定极获民间百姓的支持。


其三,唐代三阶教兴盛之景况,可由其无尽藏内财物之贮积丰盈与信徒之踊跃布施窥见一斑。唐初三阶教的第一名刹化度寺,即因信徒之争相布施而成为天下闻名的全国佛教财务中心。「两京新记」卷三义宁坊条:


「(化度寺)内有无尽藏院,即信行所立。京城施舍,後渐崇盛。贞观之後,钱帛……积聚不可胜计。常使名僧监藏,供天下伽蓝修理。……燕凉蜀赵咸来取给,每日所出亦不胜数。」


当时化度寺所受信徒布施之热烈情景,「太平广记」曾录有一段生动的描述文字:


「士女礼忏,阗咽舍施。争次不得,更有连车载钱绢舍而弃去,不知姓名。」


从上述诸文,可见三阶教法在隋唐二代之盛况。盛行三、四百年的三阶教法,溯本追源,乃系因信行其人而有。以有信行其人,乃有上述隋唐数百年间的民间佛教狂热,乃使传统佛教界产生无数法诤,乃为佛教财政组织树立一最佳典范(无尽藏院)。凡此具体诸事,都可见信行在历史上应得的地位是相当崇高的。而由此也可见其所受中国历史学界的冷落,是并不公平的。

Tags: 责任编辑:思过黑鹰
】【打印繁体】【关闭】 【返回顶部
上一篇房山云居寺石经──经文、题记、.. 下一篇东坡禅喜集 【九卷】
清净莲海佛学网: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交流论坛 联系我们
本站声明:本站资源来源于互联网,如侵犯了你的版权,请你联系我们,我们将在收到消息后24小时内删除。
清净莲海佛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