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文章

·忻州市五台山普乐寺   &nb 05-16
·忻州市五台山普安寺(普庵寺) 05-16
·忻州市五台山狮子窝大护国文殊寺 05-16
·忻州市五台山法喜寺 05-16
·忻州市五台山弥陀院 05-16
·忻州市五台山真容寺 05-16
·忻州市五台山东台顶望海寺 05-16
·五台山南台顶普济寺 05-15
·忻州市五台山西台顶法雷寺 05-15
·忻州市五台山北台顶灵应寺 05-15

文库热门

·忻州市五台山普乐寺   &nb 05-16
·忻州市五台山普安寺(普庵寺) 05-16
·忻州市五台山狮子窝大护国文殊寺 05-16
·忻州市五台山法喜寺 05-16
·忻州市五台山弥陀院 05-16
·忻州市五台山真容寺 05-16
·忻州市五台山东台顶望海寺 05-16
·五台山南台顶普济寺 05-15
·忻州市五台山西台顶法雷寺 05-15
·忻州市五台山北台顶灵应寺 05-15

TOP

选佛谱 【六卷】(六)
2017-11-09 13:11:23 来源:清净莲海佛学网 作者: 【 】 浏览:1018次 评论:0

选佛谱卷第六


十二别教位次门(凡五十二位)


谱曰。行人先信中道佛性。然後次第修行三观以克证之。此是独菩萨法。不与声闻辟支佛共。所有教。理。智。断。行。位。因。果。别前藏通二教。别後圆教。故名别也。(教则独被菩萨。理则隔历三谛。智则三智次第。断则三惑前後。行则五行差别。位则位不相收。因则一因迥出。果则一果不融。)由修次第三观。故有外凡十信。内凡三贤三十位。及以十地圣位差别。并後等觉。妙觉。总成五十二位因果法门。从浅阶深。不相融摄也。


初信心  (那那 那谟 谟谟。皆五停心 阿阿。二念心 阿弥。三精进心 弥弥 阿陀。皆四慧心 弥陀。五定心 陀陀。不退心 那佛。五定心 谟佛。六不退心 阿佛。发心住 弥佛。圆五品 陀佛。圆十信 佛佛。上品上生)


谱曰。闻说因缘假名。无量四谛。及中道佛性。常住三宝之理。随顺不疑。名为信心。那那等三。烦恼障重。须修助道。故借用三藏五停心也。阿阿以下。如次升进。阿佛登初住者。於本教中。虽无顿超之义。亦有渐超义故。弥佛圆五品者。按位转入故。陀佛圆十信者。开麤成妙故。佛佛上品上生者。既信大乘。又承佛力。必速悟无生法忍故。


二念心  (那那 那谟。皆五停心 谟谟。初信心 阿阿。三精进心 阿弥。四慧心 弥弥 阿陀。皆五定心 弥陀。不退心 陀陀。护法心 那佛。六不退心 谟佛。七心 阿佛。治地住 弥佛。圆五品 陀佛。圆十信 佛佛。上品上生)


谱曰。既信佛性。忆念不忘。发菩提心。披弘誓铠。名为念心。


三精进心  (那那。五停心 那谟。初信心 谟谟。二念心 阿阿。四慧心 阿弥。五定心 弥弥 阿陀。皆六不退心 弥陀。护法心 陀陀。回向心 那佛。七护法心 谟佛。八心 阿佛。修行住 弥佛。圆五品 陀佛。圆信 佛佛。上品上生)


谱曰。既发大心。勤修止观。名精进心。


四慧心  (那那。初信心 那谟。二念心 谟谟。精进心 阿阿。五定心 阿弥。不退心 弥弥 阿陀。皆七护法心 弥陀。回向心 陀陀。九戒心 那佛。八回向心 谟佛。九心 阿佛。生贵住 弥佛。圆五品 陀佛。圆信 佛佛。上品上生)


谱曰。既修止观。即以止观次第破惑。故名慧心。


五定心  (那那。二念心 那谟。三精进心 谟谟。四慧心 阿阿。六不退心 阿弥。护法心 弥弥 阿陀。皆八回向心 弥陀。九戒心 陀陀。十愿心 那佛。九戒心 谟佛。十愿心 阿佛。五方便具足住 弥佛。圆五品 陀佛。圆信 佛佛。上品上生)


谱曰。虽以观慧破惑。但除其病。而不除法。譬如金鎞。去膜护珠。故名定心。


六不退心  (那那。四慧心 谟谟。五定心 阿阿。七心 阿弥。八心 弥弥 阿陀。皆九心 弥陀。十心 陀陀。初住 那佛。十心 谟佛。初住 阿佛。六住 弥佛。圆五品 陀佛。圆信 佛佛。上品上生)


谱曰。於定心中。如次修行三十七品。令其调适。能伏烦恼。名不退心。然犹未证三种不退。但较前五心稍坚固耳。故那谟相杂。虽可不行。而那那纯见。谟谟纯爱。犹未能永伏也。


七护法心  (那那。五心 谟谟。六心 阿阿。八心 阿弥。九心 弥弥 阿陀。皆十心 弥陀。初住 陀陀。二住 那佛。初住 谟佛。二住 阿佛。七住 弥佛。圆五品 陀佛。圆信 佛佛。上品上生)


谱曰。善修助道。以事扶理。令观慧法。保持不失。名护法心。


八回向心  (那那。六心 谟谟。七心 阿阿。九心 阿弥。十心 弥弥 阿陀。皆初发心住 弥陀。二住 陀陀。三住 那佛。二住 谟佛。三住 阿佛。八住 弥佛。圆五品 陀佛。圆十信 佛佛。上品上生)


谱曰。乍得轻安。不生增上慢心。明识次位。善能回因向果。名回向心。


九戒心  (那那。七心 谟谟。八心 阿阿。十心 阿弥。初发心住 弥弥 阿陀。皆二治地住 弥陀。三修行住 陀陀。生贵住 那佛。修行住 谟佛。四生贵住 阿佛。九住 弥佛。圆五品 陀佛。圆信 佛佛。上品上生)


谱曰。能於强輭二魔。安忍不动。防非止过。护净善根。名为戒心。


十愿心  (那那。八心 谟谟。九心 阿阿。初住 阿弥。二住 弥弥 阿陀。皆三住 弥陀。四住 陀陀。五住 那佛。四住 谟佛。五住 阿佛。十住 弥佛。圆信 陀佛。上中生 佛佛。上上生)


谱曰。不着有漏似道法爱。则不随禅受生。但观可化众生之处。随愿往生。故名愿心。(外凡位竟)


初发心住  (那那。无生忏 阿阿。二住 阿弥。三住 弥弥。阿陀。皆四住 弥陀。五住 陀陀。六住 那佛。五住 谟佛。六住 阿佛。初行 弥佛。圆信 陀佛。方便净土 佛佛。圆十住)


谱曰。菩萨於多劫中。修行信心。已得成就。能断分别我见。及从分别所起恶烦恼业。创见真空寂灭之理。悯物昏迷。常怀济度。名发心住。此即内凡三十心中最初心也。此心既发。便与须陀洹果及见地齐。何故尚须无生忏耶。良由菩萨化物心重。自行则轻。不务断结。从十信心。即便出假。既出假後遇大违缘。则分别心生。退菩提愿。如舍利弗。往昔已曾得六住心。由婆罗门乞眼因缘。舍其大愿。还趋小果。是故六住已前。烦惑未尽。犹得有退转义。那那须修无生忏也。阿阿等八。按位渐进。如常可知。阿佛亦得渐超。故阶初行。弥佛按位可接。故成圆信。陀佛归方便净。永离退缘。佛佛开麤显妙。亦是胜进接也。(从净土来者。不行那那。下五位准知。)


二治地住  (那那。无生忏 阿阿。三住 阿弥。四住 弥弥。阿陀。皆五住 弥陀。六住 陀陀。七住 那佛。六住 谟佛。七住 阿佛。二行 弥佛。圆信 陀佛。方便净土 佛佛。圆住)


谱曰。常随空心。净诸法门。名治地住。准位应同斯陀含向。


三修行住  (那那。无生忏 阿阿。四住 阿弥。五住 弥弥。阿陀。皆六住 弥陀。七住 陀陀。八住 那佛。七住 谟佛。八住 阿佛。三行 弥佛。圆信 陀佛。方便净土 佛佛。圆住)


谱曰。长养众善。名修行住。准位应同斯陀含果。


四生贵住  (那那。无生忏 阿阿。五住 阿弥。六住 弥弥。阿陀。皆七住 弥陀。八住 陀陀。九住 那佛。八住 谟佛。九住 阿佛。四行 弥佛。圆信 陀佛。方便净土 佛佛。圆住)


谱曰。生在佛家。种性清净。名生贵住。准位应同阿那含向。


五方便具足住  (那那。无生忏 阿阿。六住 阿弥。七住 弥弥。阿陀。皆八住 弥陀。九住 陀陀。十住 那佛。九住 谟佛。十住 阿佛。五行 弥佛。圆信 陀佛。方便净土 佛佛。圆住)


谱曰。多习无量善根。故名方便具足。准位应同阿那含果。


六正心住  (那那。无生忏 阿阿。七住 阿弥。八住 弥弥。阿陀。皆九住 弥陀。十住 陀陀。初行 那佛。十住 谟佛。初行 阿佛。六行 弥佛。圆信 陀佛。方便净土 佛佛。圆住)


谱曰。成就第六般若法门。名正心住。准位应同阿罗汉向。


七不退住  (阿阿。八住 阿弥。九住 弥弥 阿陀。皆十住 弥陀。初行 陀陀。二行 那佛。初行 谟佛。二行 阿佛。七行 弥佛。圆信 陀佛。方便净土 佛佛。圆住)


谱曰。入於无生毕竟空界。名不退住。准位应同阿罗汉果。已办地也。


八童真住  (阿阿。九住 阿弥。十住 弥弥 阿陀。皆初行 弥陀。二行 陀陀。三行 那佛。二行 谟佛。三行 阿佛。八行 弥佛。圆信 陀佛。方便净土 佛佛。圆住)


谱曰。不以邪倒破菩提心。离诸过失。名童真住。准位应同辟支佛地。能侵习也。


九法王子住  (阿阿。十住 阿弥。初行 弥弥 阿陀。皆二行 弥陀。三行 陀陀。四行 那佛。三行 谟佛。四行 阿佛。九行 弥佛。圆信 陀佛。方便净土 佛佛。圆住)


谱曰。佛为法王。今从佛法生解。当绍佛位。名法王子。应同通教菩萨地也。


十灌顶住  (阿阿。初行 阿弥。二行 弥弥 阿陀。皆三行 弥陀。四行 陀陀。五行 那佛。四行 谟佛。五行 阿佛。 十行 弥佛。圆信 陀佛。方便净土 佛佛。圆住)


谱曰。既绍佛种。必受佛职。名灌顶住。界内尘沙惑尽。俗谛理明。堪作人天师导故。(初贤十住位竟)


初欢喜行  (阿阿。二行 阿弥。三行 弥弥 阿陀。皆四行 弥陀。五行 陀陀。六行 那佛。五行 谟佛。六行 阿佛。初向 弥佛。方便净土 陀佛。圆住 佛佛。圆行)


谱曰。从空入假。徧学一切出世法门。尽行诸佛所有善行。故名十行。欢喜行者。即是施波罗密增上能生自他欢喜心故。 弥佛即生方便净者。不离佛故。陀佛圆住者。胜进接故。佛佛圆行者。开麤成妙故。下皆准知。


二饶益行  (阿阿。三行 阿弥。四行 弥弥 阿陀。皆五行 弥陀。六行 陀陀。七行 那佛。六行 谟佛。七行 阿佛。二向 弥佛。方便净土 陀佛。圆住 佛佛。圆行)


谱曰。饶益行者。戒波罗密增上。灭恶生善。摄化众生。令其得法利故。


三无瞋恨行  (阿阿。四行 阿弥。五行 弥弥 阿陀。皆六行 弥陀。七行 陀陀。八行 那佛。七行 谟佛。八行 阿佛。三向 弥佛。方便净土 陀佛。圆住 佛佛。圆行)


谱曰。无瞋恨行。亦名无违逆行。忍波罗密增上。不生嫌恚。常有谦恭故。


四无尽行  (阿阿。五行 阿弥。六行 弥弥 阿陀。皆七行 弥陀。八行 陀陀。九行 那佛。八行 谟佛。九行 阿佛。四向 弥佛。方便净土 陀佛。圆住 佛佛。圆行)


谱曰。无尽行。亦名无屈挠行。精进波罗密增上。功德无尽。无能屈伏令阻挠故。


五离痴乱行  (阿阿。六行 阿弥。七行 弥弥 阿陀。皆八行 弥陀。九行 陀陀。十行 那佛。九行 谟佛。十行 阿佛。五向 弥佛。方便净土 陀佛。圆住 佛佛。圆行)


谱曰。离痴乱者。禅波罗密增上。有慧故无痴。有定故无乱也。


六善现行  (阿阿。七行 阿弥。八行 弥弥 阿陀。皆九行 弥陀。十行 陀陀。初向 那佛。十行 谟佛。初向 阿佛。六向 弥佛。方便净土 陀佛。圆住 佛佛。圆行)


谱曰。善现行者。般若波罗密增上。生生常在诸佛会中。於一切法皆明了故。


七无着行  (阿阿。八行 阿弥。九行 弥弥 阿陀。皆十行 弥陀。初向 陀陀。二向 那佛。初向 谟佛。二向 阿佛。七向 弥佛。方便净土 陀佛。圆住 佛佛。圆行)


谱曰。无着行者。方便波罗密增上。於生死涅盘二边。皆不着故。


八尊重行  (阿阿。九行 阿弥。十行 弥弥 阿陀。皆初向 弥陀。二向 陀陀。三向 那佛。二向 谟佛。三向 阿佛。八向 弥佛。方便净土 陀佛。圆住 佛佛。圆行)


谱曰。尊重行。亦名难得行。愿波罗密增上。所有善根。最为尊重。极难得故。


九善法行  (阿阿。十行 阿弥。初向 弥弥 阿陀。皆二向 弥陀。三向 陀陀。四向 那佛。三向 谟佛。四向 阿佛。九向 弥佛。方便净土 陀佛。圆住 佛佛。圆行)


谱曰。善法行者。力波罗密增上。说法授人。成物轨则故也。


十真实行  (阿阿。初向 阿弥。二向 弥弥 阿陀。皆三向 弥陀。四向 陀陀。五向 那佛。四向 谟佛。五向 阿佛。十向 弥佛。方便净土 陀佛。圆住 佛佛。圆行)


谱曰。真实行者。智波罗密增上。照一切法。非如非异。得悟真实性故。(中贤十行位竟)


初救护众生离众生相回向  (阿阿。二向 阿弥。三向 弥弥 阿陀。皆四向 弥陀。五向 陀陀。六向 那佛。五向 谟佛。六向 阿佛。圆信 弥佛。方便净土 陀佛。圆住 佛佛。圆向)


谱曰。十住入空。十行入假。回此二边。以向中道。名为十回向也。由不住空。故名救护众生。由不住有。故名离众生相。双遣二边。正观中道。故常行六道。不受六道诸果报苦。虽不实受。示同有受。非诸凡夫外道及二乘人所能测也。 阿佛圆信者。得相似中观故。亦是按位接故。 弥佛方便者。恒净佛国土故。亦仍不离佛故。 陀佛圆住者。仍是胜进接故。 佛佛圆向者。亦开麤成妙故。下皆准知。


二不坏回向  (阿阿。三向 阿弥。四向 弥弥 阿陀。皆五向 弥陀。六向 陀陀。七向 那佛。六向 谟佛。七向 阿佛。圆信 弥佛。方便净土 陀佛。圆住 佛佛。圆向)


谱曰。空有二边。并皆可坏。由修中观。似解分明。故名不坏也。


三等一切佛回向  (阿阿。四向 阿弥。五向 弥弥 阿陀。皆九向 弥陀。七向 陀陀。八向 那佛。七向 谟佛。八向 阿佛。圆信 弥佛。方便净土 陀佛。圆住 佛佛。圆向)


谱曰。三世佛法。一切时行。故名等一切佛也。


四至一切处回向  (阿阿。五向 阿弥。六向 弥弥 阿陀。皆七向 弥陀。八向 陀陀。九向 那佛。八向 谟佛。九向 阿佛。圆信 弥佛。方便净土 陀佛。圆住 佛佛。圆向)


谱曰。以大愿力。普入一切国土。供养一切诸佛。故名至一切处


五无尽功德藏回向  (阿阿。六向 阿弥。七向 弥弥 阿陀。皆八向 弥陀。九向 陀陀。十向 那佛。九向 谟佛。十向 阿佛。圆信 弥佛。方便净土 陀佛。圆住 佛佛。圆向)


谱曰。以常住法。授与前人故名无尽功德藏也。


六随顺平等善根回向  (阿阿。七向 阿弥。八向 弥弥 阿陀。皆九向 弥陀 陀陀 那佛 谟佛。皆十向 阿佛。圆信 弥佛。方便净土 陀佛。圆住 佛佛。圆向)


谱曰。行一切善。普皆回向众生。同成佛道。更无二趣。故名随顺平等善根。 陀陀。谟佛。亦皆十向者。於教道中。未得出世正慧。更无可胜进故。下诸位中。准此应知。


七随顺等观一切众生回向  (阿阿。八向 阿弥。九向 弥弥 阿陀 弥陀 陀陀 那佛 谟佛。皆十向 阿佛。圆信 弥佛。方便净土 陀佛。圆住 佛佛。圆向)


谱曰。观诸众生所有善恶。一相无二。皆顺实相。故名随顺等观一切。


八真如相回向  (阿阿。九向 阿弥 弥弥 阿陀 弥陀 陀陀 那佛 谟佛。皆十向 阿佛。圆信 弥佛。方便净土 陀佛。圆住 佛佛。圆向)


谱曰。心得自在。等三世佛。常照有无。不得二相。故名真如相也。


九无缚解脱回向  (阿阿 阿弥 弥弥 阿陀 弥陀 陀陀 那佛。皆十向 谟佛。初地 阿佛。圆信 弥佛。方便净土 陀佛。圆住 佛佛。圆向)


谱曰。照了三世诸法。非有非空。本无缚着。故名无缚解脱也。 谟佛初地者。於教道中。而入证道。虽有佛慧。仍带权故。次位那佛。准此应知。


十法界无量回向  (阿阿 阿弥 弥弥 阿陀 弥陀 陀陀。皆方便净土 那佛。初地 谟佛。二地 阿佛。方便净土 弥佛。圆住 陀佛。圆行 佛佛。圆向)


谱曰。觉一切法中道无相。故名法界无量也。 阿阿等六。皆方便净土者。缘修已极。功不唐捐。既未发中道佛慧。必归有余国故。(上贤十向位竟 已上内凡三十心竟)


初欢喜地  (阿陀。二地 弥陀。三地 陀陀。四地 那佛。三地 谟佛。四地 阿佛。圆住 弥佛。圆行 陀佛。圆向 佛佛。圆地)


谱曰。出生一切佛法。荷负法界有情。名之为地。初欢喜地者。初破无明。证真中道。舍异生性。入同生性。故大乐欢喜也。分得如来十力。四无所畏。十八不共法等。初入实报无障碍土。能於百佛世界。示现八相成道。利益羣品。故云证道同圆。今约教门。故阿阿等散善不行。唯阿陀等三。名为定善。及那佛。谟佛。可以渐增品位。若阿佛。则按位便同圆住。弥佛。陀佛。则胜进便成圆行圆向至於佛佛。则开麤显妙。即为圆地也。下皆准知。


二离垢地  (阿陀。三地 弥陀。四地 陀陀。五地 那佛。四地 谟佛。五地 阿佛。圆住 弥佛。圆行 陀佛。圆向 佛佛。圆地)


谱曰。以正无相入众生界。具净尸罗远离起微细犯诸烦恼垢。名离垢地也。此地能於千佛世界示现作佛。自此以下。地地倍胜。具如华严十地品说


三发光地  (阿陀。四地 弥陀。五地 陀陀。六地 那佛。五地 谟佛。六地 阿佛。圆住 弥佛。圆行 陀佛。圆向 佛佛。圆地)


谱曰。成就胜定大法总持。能发无边妙慧光明。名发光地也。


四焰慧地  (阿陀。五地 弥陀。六地 陀陀。七地 那佛。六地 谟佛。七地 阿佛。圆住 弥佛。圆行 陀佛。圆向 佛佛。圆地)


谱曰。安住最胜菩提分法。烧烦恼薪。名焰慧地也


五难胜地  (阿陀。六地 弥陀。七地 陀陀。八地 那佛。七地 谟佛。八地 阿佛。圆住 弥佛。圆行 陀佛。圆向 佛佛。圆地)


谱曰。真俗两智。行相互违。合令相应。名难胜地也。


六现前地  (阿陀。七地 弥陀。八地 陀陀。九地 那佛。八地 谟佛。九地 阿佛。圆住 弥佛。圆行 陀佛。圆向 佛佛。圆地)


谱曰。住缘起智。引无分别最胜般若令现前故。名现前地也。


七远行地  (弥陀。八地 陀陀。九地 那佛。八地 谟佛。九地 阿佛。圆住 弥佛。圆行 陀佛。圆向 佛佛。圆地)


谱曰。至无相住功用後边。出过世间及出世间二乘道故。名远行地也。 阿陀不行者。依教道中。八地真无生法忍最难阶故。


八不动地  (弥陀。九地 陀陀。十地 那佛。九地 谟佛。十地 阿佛。圆住 弥佛。圆行 陀佛。圆向 佛佛。圆地)


谱曰。无分别智任运相续。相用烦恼不能动故。名不动地也。


九善慧地  (弥陀。十地 陀陀。等觉 那佛。十地 谟佛。等觉 阿佛。圆住 弥佛。圆行 陀佛。圆向 佛佛。圆地)


谱曰。成就微妙四无碍解。能徧十方善说法故。名善慧地也。


十法云地  (弥陀 陀陀。皆等觉 那佛。等觉 谟佛。圆住 阿佛。圆行 弥佛。圆向 陀佛。圆地 佛佛。圆等觉)


谱曰。大法智云。含众德水。荫蔽一切。充满法身。故名法云地也。陀陀亦等觉者。於教道中无可进故。


等觉菩萨  (那佛 谟佛。皆圆行 阿佛。圆向 弥佛。圆地 陀佛。别妙觉佛 佛佛。圆究竟妙觉)


谱曰。边际智满。入重玄门。若望法云。已名为佛。若望妙觉。犹名菩萨。故称等觉也。於教道中。更无可进。故弥陀等亦皆不行。须遇佛字。方得开显增进耳。陀佛成别佛者。应界外机。示圆满报。徧坐尘刹道场故。佛佛成圆佛者。尽无明源。显究竟觉。不异圆家十行故。


别教妙觉佛位  (阿阿 阿弥 弥弥。皆赠一 阿陀 弥陀 陀陀。皆赠二 那佛。赠一 谟佛。赠二 阿佛。赠三 弥佛。赠四 陀佛 佛佛。皆究竟妙觉)


谱曰。金刚後心。朗然大觉。妙智穷源。无明习尽。翛然无累。寂而常照所证真如。名为法身。所转四智相应心品。及无垢识所变无漏身土。尽未来际。常住不灭。名自受用报身。为地上菩萨。示坐莲华台藏世界。现有刹尘相好庄严。名胜应身。亦名他受用报身。但由平等性智之力。令其得见。不须别起成事化故。为地前菩萨。及利根三乘。示现色究竟天最高大身。名带劣胜应身。亦名大化身。从成所作智所示现故。为钝根三乘。及博地凡夫。示现菩提树下父母所生之身。名劣应身。亦名千百亿化身。为一切异生。示现种种杂趣殊形。名随类化身。此二亦皆成所作智所示现故。当知四十二品无明未尽。未得圆满无上菩提。终不得名妙觉极果。但以别教被钝根故。仅说无明止十二品。遂计断十二品无明。便成妙觉。然此妙觉。必是圆妙觉位之所示现。故於此位。再得陀佛。便可开权显实。开迹显本矣。况更得佛佛耶。


十二别教位次门竟

 

十三圆教位次门(凡八位)


谱曰。圆妙。圆满。圆足。圆顿。故名圆教。一切因缘所生法。无不即空假中。三谛圆融。不可思议。是为圆妙。举一即三。言三即一。三一相即。无有缺减。是为圆满。由有理具三千。方有事造三千。由观事造三千。即显理具三千。圆见事理一念具足。是为圆足。迷之不减。悟之不增。当下圆成。体非渐证。是为圆顿。故云心佛众生。三无差别。众生如。佛如。一如无二如。一色一香。无非中道。一切诸法。皆是佛法。前三教人。乃至一切众生。从来不出此理性中。但由日用不知。虽终日行而不自觉。一觉此理。则如演若歇狂。本头如故。翳病既尽。华处全空。故云圆满菩提。归无所得也。以此圆解历一切法。则一切法无不皆圆。治世语言。资生产业。皆与实相不相违背。况前三教。本是为实所施之权。岂不一一皆圆妙耶。古人所以简偏圆者。正是简情原非简法若谓有法独圆。则必更有不圆之法与之为对。既有对待。便是不妙。不满。不足。何能独顿。故知末世谈圆。有名无义久矣。问。既云圆顿圆足。何容更立位次。答。若执定无位次。亦非圆足圆顿。以不具足因果修证法故。以不得一位一切位。一切位一位之妙体故。所以欲达圆宗。须明六即。谓始终迷悟。故言六。一性无殊。故言即。不变随缘。故言六。随缘不变。故言即。全性起逆顺两修。故言六。全逆顺两修皆在性故言即。知六而不知即。必生退屈。知即而不知六。必生上慢。又设不知即。则依何有六。设不知六。则即何所即。故六即义。双照性修事理圣凡迷悟因果。无不圆也。然理即在迷。众生本证。由闻名字。乃修圆顿妙观。故须五品观成。方阶圆位。又以分证位长。略分为六。所谓住。行。向。地。及以等觉。金刚後心。至於妙觉极果。乃是诸教之所同归。即位次而非位次。不应列入因位中矣。问。果位若不列入因位。则前三教佛果。何以各列因位後耶。答。前三佛位。各约当教。假名为果。若望圆位。则总属因故也。


圆五品位  (那那 那谟 谟谟。皆无生忏 阿陀 弥陀 陀陀。皆圆十信 那佛。上品中生 谟佛。上品上生 阿佛。圆十住 弥佛。圆十行 陀佛。圆十向 佛佛。圆十地)


谱曰。言外凡五品观行即佛者。依法华经立。一随喜品。谓随顺妙法。庆己庆他。二读诵品。谓受持文义。以资理观。如膏助火。愈益其明。三讲说品。谓理观转胜。弘誓熏心。导利前人。化功归己。四兼行六度。谓理观既熟。傍兼事行。能令少施功德与虚空等。持戒等亦复如是。五正行六度。谓自行化他。事理具足。观心无碍。转胜於前。此五品位。分作三心。谓初二品。名为初心。任运能感同居净土中品下生。第三。第四。名为中心。任运能感中品中生。第五一品。名为後心。任运能感中品上生。然非胜进之旨。故不列之。那那等三无生忏者。若在观行之中。自能圆伏五住烦恼。或时出观。未免现起烦恼。故须观罪实相也。阿弥等三不行。唯行阿陀等三者。须藉定善。方可净六根故。那佛上品中生者。已能善解义趣。又承化佛授手故。谟佛上品上生者。已能读诵修行。又得佛光迎接故。阿佛圆住者。妙观力强。径入阿字门故。弥佛圆行。陀佛圆向。佛佛圆地者。圆人善超。一生能顿入故


圆十信位  (阿阿 阿弥 弥弥 阿陀 弥陀 陀陀 那佛 谟佛。皆方便 阿佛。圆十住 弥佛。圆十行 陀佛。圆十向 佛佛。圆十地)


谱曰。言内凡十信相似即佛者。谓善修平等法界。即成信心。善修慈悲誓愿。即成念心。善修圆妙止观。成精进心。善破三惑。即成慧心。善知通塞。即成定心。善调圆妙道品。成不退心。善修助道。成护法心。善知次位。成回向心。善修安忍。即成戒心。善修无着。即成愿心。此与别教十心。名虽是同。义则永异。别教用生灭观。从假入空。仅伏见思烦恼。圆教用妙三观。直观法性。圆伏无明。发相似解。於初信心。任运先断见惑。至七心时。三界思尽。与四果齐。八九十心。圆断界内界外尘沙。虽断见思尘沙皆尽。非本所期。不以为喜。何以故。本意唯欲断无明入佛住故。譬如冶铁。意在成器。麤垢先落。未遂本期。不生喜也。此十信位。亦分三心。从初至七。同别七住。皆名初心。任运能感同居净土上品下生。八心。九心。拟同别教十住十行。名为中心。任运能感上品中生。第十愿心。拟同别十回向。名为後心。任运能感上品上生。然亦未名胜进。故不列之。阿阿等八。皆方便净土者。十信满心。若未发真。必归界外有余国故。阿佛等四。仅与五品同者。五品亦云即十信故。


圆十住位  (阿阿 阿弥 弥弥。皆圆十行 阿陀 弥陀 陀陀。皆圆十向 那佛。圆十行 谟佛。圆十向 阿佛。圆十地 弥佛。圆等觉 陀佛。金刚心 佛佛。究竟妙觉)


谱曰。言分证即佛者。谓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共四十一圣位也。有谓顿悟即佛。无复位次之殊。又谓顿悟初心。即是究竟圆极。而有四十二位者。是化钝根。方便立浅深之名。又有谓初顿悟至十住。即是十地。而说有十行。十回向。十地者。是重说耳。智者大师判云。诸解悉是偏取。然平等法界。尚不论悟与不悟。孰辨浅深。既得论悟与不悟。何妨论於浅深。究竟大乘。无过华严。大集。般若。法华。涅盘。虽明法界平等。无说无示。而菩萨行位。终自炳然。大论云。譬如入海。有始入者。到中者。至彼岸者。普贤观云。大乘因者。诸法实相。大乘果者。亦诸法实相。论诸次位。非徒臆说。(文)今依此义。故於分证佛中。仍分住。行。向。地。等觉。之殊也。问。既分四十一位。何不广列。如别教耶。答。为破行向地为重说。故须略明阶次。为显圆人善超。一念便能开示悟入。不同别教历别艰辛。故不须广列也。今先明十住者。初发心住。乃至十灌顶住。名不异别。义亦永殊。别教用无生观。初住断见。七住尽思。十住仅断界内尘沙。今用圆妙一心三观。直断一品无明而入初住。即能百界作佛。八相成道。与别教欢喜地齐。故华严云。初发心时。便成正觉。成就慧身。不由他悟。清净妙法身。湛然应一切。(文)慧身。即般若德。了因慧心开发也。妙法身。即法身德。正因理心开发也。应一切。即解脱德。缘因善心开发也。如此三身三德发得本有。故名初发心住。次从二住以去。各断一品无明。各增一分三德。乃至十住。便齐别教十法云地。譬如月体虽无增减。而黑相渐减。则白光渐增也。


圆十行位  (阿阿 阿弥 弥弥 那佛。皆圆十向 阿陀 弥陀 陀陀。皆圆向赠一掷 谟佛。圆向赠一 阿佛。圆十地 弥佛。圆等觉 陀佛。金刚後心 佛佛。究竟妙觉)


谱曰。从十住後。更断十品无明。成十行位。名亦与别教同。然初欢喜行。即与别等觉齐。二饶益行。即与别妙觉齐。三行已去。所有智断。并非别教行人所知。以别教教道仅说十二品无明故。然亦应知别教圆满报佛。决非局在圆教二行。必是圆妙觉佛之所示现。故须开迹显本也。问。阿陀等四。何不径登圆地。乃仅圆向赠一耶。答。地法尊胜。故须阿佛。乃能登之。如大佛顶经。於十回向後心。更明四种妙圆加行。即此意也。


圆十回向位  (阿阿 阿弥 弥弥。皆赠一 阿陀 弥陀 陀陀。皆赠二 那佛。赠一 谟佛。赠二 阿佛。圆十地 弥佛。圆等觉 陀佛。金刚心 佛佛。究竟妙觉)


谱曰。名亦与别教同。但须十行之後。更破十品无明。乃成十回向也。


圆十地位  (阿阿 阿弥 弥弥。皆赠一 阿陀 弥陀 陀陀。皆赠二 那佛。赠一 谟佛。赠二 阿佛。圆等觉 弥佛。金刚心 陀佛 佛佛。皆究竟妙觉)


谱曰。十回向後。更破一品无明。乃成十地。故名虽亦同别地。而智断则永异矣。阿佛方阶等觉者。自十地望之。已如佛故。


圆等觉位  (阿阿 阿弥 弥弥。皆赠一 阿陀 弥陀 陀陀。皆赠二 那佛。赠一 谟佛。赠二 阿佛。金刚後心 弥佛 陀佛 佛佛。皆究竟妙觉)


谱曰。十地後心。更断一品无明。入等觉位。於变易生死海中。唯余一生。故名一生所系菩萨。 阿佛金刚後心者。入重玄门。徧修普贤行愿海故。


金刚後心  (阿阿 阿弥 弥弥 那佛。皆赠一 阿陀 弥陀 陀陀 谟佛。皆赠二 阿佛 弥佛 陀佛 佛佛。皆究竟妙觉)


谱曰。等觉位中。更开出金刚後心者。大佛顶经云。从乾慧心。至等觉已。是觉始获金刚心中初乾慧地。如是重重单复十二。方尽妙觉。成无上道。智者大师净名疏云。圆教始从初住。终至法云。圆断诸见。犹有习在。等觉入重玄门。千万亿劫重修凡事。见理分明。习气微薄。直至最後金刚喻定。断余微习。方得究尽本来妙觉明体。而成无上道也。问。既云入重玄门。千万亿劫重修凡事。何以阿佛即登究竟妙觉。答。大佛顶经又云。识阴若尽。则汝现前诸根互用。从互用中。能入菩萨金刚乾慧。圆明精心。於中发化。如是乃超信。住。行。向。十地。等觉。入於如来妙庄严海。圆满菩提。归无所得。由是观之。则金刚後心。欲入妙觉。特一间耳。纵历千万亿劫。何异弹指顷耶。


十三圆教位次门竟

 

十四净土横超门(凡十三位)


谱曰。佛土有四。一者凡圣同居土。若是五浊重者所感。则杂有四恶趣苦。名之为秽。如娑婆世界等。若复五浊轻者所感。则纯是人天善侣。名之为净。如西方极乐等。二者方便有余土。若从析空拙度得生。则沈空滞寂。名之为秽。若从体空巧度得生。则见佛闻法。名之为净。三者实报庄严土。若从次第三观所感。则虽证道同圆。而无明习重。智慧稍钝。名之为秽。若从一心三观所感。则虽法界无别。而无明习轻。智慧猛利。名之为净。四者常寂光土。若约别教。则仅断十二品无明所显。未尽法源。名之为秽。若约圆教。则是断尽四十二品无明所显。究尽体性。名之为净。然此四土。有竖有横。若以自修行力。断尽见思。方出同居而入方便断尽尘沙。兼破无明。方出同居方便而入实报。断尽无明。方出同居方便实报而入寂光。即名为竖。若仗阿弥陀佛愿力。未断见思。即能出娑婆秽。生极乐净。既生极乐。即於彼土得证方便实报寂光三种净土。不必舍身受身。然後证入。故名为横也。约四教分别者。藏教析空观成。出同居秽。入方便秽不能生同居净。况生方便净耶。通教体空观成。出同居秽。入方便净。然不能於未断惑前生同居净。别教知有他方佛国。十信位中。若能发愿往生。即生同居净土。若不发愿。仍不得生。十住。行。向。能生方便净土。十地等觉。仅能生实报秽。教道妙觉。仅能证寂光秽。圆教五品观位。若能发愿。任运感同居净土中三品生。若不发愿。则未必生。圆十信位。若能发愿。任运感同居土上三品生。即便横证方便净土。既悟无生。亦即横证实报寂光二种净土。若不发愿。须至七信。方任运生方便净土。唯初住以上。无论发愿与否。任运分证实报寂光两种净耳。是故设依自修行力。则四教并名竖入。唯依阿弥陀佛愿力。始可横超也。问。十恶猛心。人天小善苟能忏悔回向发愿。皆得往生极乐世界。何谓藏通二教不生西方。答。藏通二教。不闻他方佛名字故。若得闻我阿弥陀佛万德洪名。忏悔回向发愿往生。即属别圆二教所摄机故。问。圆教法门。不纵不横。何得亦名竖入。答。不纵不横。乃约所诠理谛。并称理所修妙观言耳。至如六即辨位。分毫不滥。岂非竖义。故唯净土方得名横超也。问。藏通二教。既不得生。何故彼土仍有证小果者。答。往生论中。曾辨此义谓由临终回心发大乘愿。方得生彼。既生彼已。阿弥陀佛顺其小习。为说苦空无常无我等法。令其即证小果。旋即回心入大乘法。不同此土定性声闻。故曰二乘种不生也。思之。


净土疑城  (那佛 谟佛。皆初住 阿佛。初行 弥佛。初向 陀佛。圆信 佛佛。圆住)


谱曰。大宝积经无量寿如来会云。佛告弥勒。若有堕於疑悔。种诸善根。希求佛智。普徧智。不思议智。无等智。威德智。广大智。於自善根。不能生信。由闻佛名。起信心故。虽生彼国。於莲华中不能出现。於五百岁。不见佛。不闻法。不见菩萨及声闻众。不得供养奉事诸佛。不得问於菩萨法藏。远离一切殊胜善根。往昔世中过失尽已。然後乃出。当知疑惑为大损害。(文)由此观之。即是信他而不信自。未开圆解。但持佛名以种善根之所致也。然亦永离退缘。远胜非非想处多矣。故一遇佛。即得见佛闻法。证入别圆诸位也。


下品下生  (弥佛。初住 陀佛。七住 佛佛。圆信)


谱曰。准十六观经。十二大劫。莲华方开。故阿阿乃至阿佛皆不行也。莲华开已。闻法欢喜。即发菩提之心。故弥佛登发心住。陀佛登不退住。佛佛成圆十信。


下品中生  (那佛。初住 谟佛。二住 阿佛。十住 弥佛。十行 陀佛。十向 佛佛。方便净土)


谱曰。经於六劫。莲华乃敷。故阿阿等不行。闻说大乘甚深经典。应时即发无上道心。故那佛登发心住。乃至陀佛登别十向。佛佛则横超方便净也。


下品上生  (阿陀。初住 弥陀。七住 陀陀。十住 那佛。七住 谟佛。十住 阿佛。十行 弥佛。十向 陀佛。初地 佛佛。圆住)


谱曰。经七七日。莲华乃敷。故阿阿等三不行。闻说甚深十二部经。信解发心。故阿陀初发心住。经十小劫。具百法明门。得入初地。故陀佛登欢喜地。若夫佛佛。则证道同圆。故开权显实也。


中品下生  (弥弥 阿陀。皆见地 弥陀。薄地 陀陀。离欲地 那佛。薄地 谟佛。离欲地 阿佛。已办地 弥佛。支佛地 陀佛。圆信 佛佛。方便净土)


谱曰。经七日已。闻法欢喜。得须陀洹。故阿阿等二不行。而弥弥即登见地。以净土既无定性声闻。必应呼见地为初果也。过一小劫。成阿罗汉。故阿佛登已办地。陀佛则按位成妙。佛佛则横超方便矣。


中品中生  (弥弥。见地 阿陀。薄地 弥陀。离欲地 陀陀。已办地 那佛。离欲地 谟佛。已办地 阿佛。菩萨地 弥佛。圆信 陀佛。方便净 佛佛。圆住)


谱曰。七日华敷。闻法欢喜。得须陀洹。故亦弥弥方登见地。经半劫已。成阿罗汉。故陀陀谟佛。皆登已办。弥佛则按位妙。陀佛则横超。佛佛则胜进妙也。


中品上生  (阿阿。已办地 阿弥。支佛地 弥弥 阿陀。皆九住 弥陀。十住 陀陀。初行 那佛。十住 谟佛。初行 阿佛。圆信 弥佛。方便净土 陀佛。圆十住位 佛佛。实报净土)


谱曰。临命终时。见佛作礼。未举头顷。即得往生。莲华寻开。闻叹四谛。即得阿罗汉道。故阿阿登已办地。从此增进。乃至佛佛。便得横超实报净也。


上品下生  (阿陀。初地 弥陀。二地 陀陀。三地 那佛。二地 谟佛。三地 阿佛。圆住 弥佛。 圆行 陀佛。圆向 佛佛。圆地)


谱曰。一日一夜。莲华乃开。七日之中。乃得见佛。虽得见佛。於众相好。心不明了。三七日後。乃了了见经三小劫。得百法明门。住欢喜地。故阿阿等三不行。须阿陀乃入位也。从此增进。亦可例知。


上品中生  (弥弥 阿陀。皆圆信 弥陀。圆住 陀陀。圆行 那佛。圆住 谟佛。圆行 阿佛。圆向 弥佛。圆地 陀佛。圆等觉 佛佛。金刚後心)


谱曰。此紫金台。如大宝华。经宿则开。经於七日。即於无上菩提得不退转。故阿阿等二不行。而弥弥证圆信也。经一小劫。得无生忍。现前受记。故弥陀那佛皆圆住也。其中多有一生补处。故陀佛成圆等觉。佛佛金刚後心。


上品上生  (阿阿。圆住 阿弥 弥弥 阿陀。皆圆行 弥陀 陀陀。皆圆向 那佛。圆行 谟佛。圆向 阿佛。圆地 弥佛。圆等觉 陀佛。金刚後心 佛佛。寂光上上)


谱曰。如弹指顷。往生彼国。见佛闻法。悟无生忍。於诸佛前。次第受记。故阿阿即证圆十住也。佛佛即证寂光上上品者。至圆至顿。不思议故。(同居净土位竟)


方便有余净土  (阿阿。圆住 阿弥 弥弥 阿陀。皆圆行 弥陀 陀陀。皆圆向 那佛。圆行 谟佛。圆向 阿佛。圆地 弥佛。实报净土 陀佛。寂光净土 佛佛。究竟妙觉)


谱曰。方便有余土。乃是修方便道三乘所居。故大智度论云。出三界外有净土。一切声闻缘觉出生其中。受法性身。非分段生。(文)若统论生方便土。其有九人。一者藏教第四果。二者藏教辟支果。是人虽生灭度之想。自谓永入无余涅盘。不知已受变易生死之身。但以沈空滞寂。如醉如痴。直俟三昧酒消。然後从禅定觉。是名方便秽土也。(智论用对同居。故亦名净。此就方便分别。自有净秽。)三者通教已办声闻。四者通教辟支佛地。五者通教七地菩萨智增上者。(若悲增上。则誓扶习气。受三界身。不出三界故。)六者别教七住以上菩萨。七者十行菩萨。八者十回向菩萨。九者圆教七信以上菩萨。三界惑尽。若非大悲增上誓力。必皆生在方便净土之中。就此七人。亦得分为九品。故幽溪选佛图中。乃与实报寂光皆详列之。今谓净土及圆教。并是顿超直入法门。故唯同居净土。依凭十六观经而列九品。上三净土。皆但总列一名而已。况同居上品。已属圆信所生。即与方便净土无别。故今方便净土所有升进。一往与彼上上品同。


实报庄严净土  (阿阿 阿弥 弥弥。皆赠一 阿陀 弥陀 陀陀。皆赠二 那佛。赠一 谟佛。赠二 阿佛。寂光净土 弥佛 陀佛 佛佛。皆实报上上品)


谱曰。实报净土。约修德所感称实果报言之。谓色心无碍。身土难思。毛孔徧含刹海。十世不离刹那。此亦可分九品。初发心住。为下下品。乃至究竟妙觉。为上上品。今但除上上品入极果位。余之八品。束为此位。表其至圆顿故。


常寂光净土  (阿阿 阿弥 弥弥。皆赠一 阿陀 弥陀 陀陀。皆赠二 那佛。赠一 谟佛。赠二 阿佛 弥佛 陀佛 佛佛。皆寂光上上品)


谱曰。寂光净土。约修德所显真实法性言之。谓如智不二。依正圆融。真俗两忘。自他不二。尘尘罔非法界。念念贯彻古今。常即法身。寂即解脱。光即般若。三德秘藏。不纵不横。具足常乐我净。迥超四句百非。然亦可分九品。初发心住所证。为下下品。乃至究竟妙觉所证。为上上品。今亦但除上上一品入极果位。束余八品。总为此位。表其至顿至圆故也。


十四净土横超门竟

 

十五圆极果位门


佛  圆教究竟妙觉位  圆满菩提
归无所得
实报寂光上上品  身土不二
理智一如
谱曰。佛者。觉也。自觉。觉他。觉行圆满。自觉异凡夫。觉他异二乘。觉满异菩萨。此则通释四教佛相。然藏通佛。仅於真谛而起三觉。别佛虽於中谛起三种觉。既有次第。复未穷源。不得称觉满也。唯圆妙觉。乃能究尽诸法实相。乃能彻证本源心地。故名圆满菩提。而所谓究竟。止是证得众生本具理体未尝增一丝毫。故曰归无所得也。顺修之极。举凡众生迷倒所起惑业苦三。应念化成般若解脱法身三德。即以三德为身。亦即以三德为土。能依所依互融徧故。重重无尽。无尽重重。是名上上实报净土。非於性德之外。别有修德可成也。性德理显。由於圆妙三止三观。能破三惑而显三谛。智外无理。理外无智。是名上上寂光净土。非於修德之外。别有性德可证也。盖如来藏妙真如性。一切众生之所共有。不生不灭。统摄无余。故无一法而非性具。只此藏性不变随缘。具造十界。故无一法而非修德。但理即位中。唯是逆修。名字位中。方为顺修之始。妙觉极果。方是顺修之终。理即纯逆。妙觉纯顺。中间四位。逆顺相兼。一念乍迷。即名为逆。一念觉悟。即名为顺。逆顺虽殊。皆是全性所起。皆不在於性外。是知从无始劫。至尽未来。无论圣凡。总无一刹那顷。不起逆顺二修。总无一刹那顷。离於性德之体。是故诸佛所证性修二德。全是众生本有性修二德。如金佛。金蛇。金本无二。工巧亦无二也。嗟嗟。世容有不为佛不为蛇之顽金。而决无不为十法界之顽性。故须念念觉悟此理。以此觉他。则觉行不患不圆满矣。直至觉行圆满。亦岂有加於性修哉。


选佛谱卷第六(终)

 

纪事


蕅益道人五十五岁。尽遣学侣。单丁行脚。至歙浦。是为五月初三。越十日无事。举笔述谱。至二十五日稿成。凡十三日。次於二十六日清出。至六月十一日完。凡十五日。愿以此功德。普施法界有情。同开妙解。深知法界事理性相。同发大愿速生
西方极乐世界。


扬州藏经院念佛僧观如募刻阅藏知津款内划拨英洋一百二十八元刻此
选佛谱全部连圈计字六万九千八百六十九个并印送五十部伏愿见闻随喜悉发道心洞晓阶差誓登不退往生净域直证菩提


施资姓氏详载阅藏知津卷尾


光绪十七年秋八月金陵刻经处识

Tags: 责任编辑:思过黑鹰
】【打印繁体】【关闭】 【返回顶部
上一篇蒲室集 【十五卷】 下一篇正名录 【十四卷】
清净莲海佛学网: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交流论坛 联系我们
本站声明:本站资源来源于互联网,如侵犯了你的版权,请你联系我们,我们将在收到消息后24小时内删除。
清净莲海佛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