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文章

·忻州市五台山普乐寺   &nb 05-16
·忻州市五台山普安寺(普庵寺) 05-16
·忻州市五台山狮子窝大护国文殊寺 05-16
·忻州市五台山法喜寺 05-16
·忻州市五台山弥陀院 05-16
·忻州市五台山真容寺 05-16
·忻州市五台山东台顶望海寺 05-16
·五台山南台顶普济寺 05-15
·忻州市五台山西台顶法雷寺 05-15
·忻州市五台山北台顶灵应寺 05-15

文库热门

·忻州市五台山普乐寺   &nb 05-16
·忻州市五台山普安寺(普庵寺) 05-16
·忻州市五台山狮子窝大护国文殊寺 05-16
·忻州市五台山法喜寺 05-16
·忻州市五台山弥陀院 05-16
·忻州市五台山真容寺 05-16
·忻州市五台山东台顶望海寺 05-16
·五台山南台顶普济寺 05-15
·忻州市五台山西台顶法雷寺 05-15
·忻州市五台山北台顶灵应寺 05-15

TOP

《教理》 如何实践佛法(四)
2018-03-18 21:03:05 来源:清净莲海佛学网 作者: 【 】 浏览:1286次 评论:0

第四篇 四无量心


壹.四无量心的意义

 
  四无量心是指菩萨普度众生所应具备的四种精神──慈无量心、悲无量心、喜无量心、捨无量心,以现代的话来说,就是以无量的与乐心、拔苦心、欢喜心和包容心来广度一切有情。

 
  「无量」两个字,涵盖了「四心」的因、缘、果、德种种相状,具有下列殊胜的意义:

 
  1.因无量:也就是发心无量。我们的思想主宰了一切的行动,因此唯有发心,才能产生力量,尤其像普度众生这麽艰钜的使命,如果没有无量的发心,徒有行动,还是无法产生广大的效益。因此,我们要行长远的菩萨道,就必须发起无限的菩萨心。

 
  2.缘无量:指无量的助缘。


   (1)众生无量:佛法在众生中求,众生就是菩提的根,若无众生可度,就没有菩提可修,也就完成不了菩萨道,成就不了佛果。我们要成就无上正等正觉,就要以无量的众生为助缘,做到不捨弃任何一个众生。


   (2)时间无量:在世间上,我们想要成就一番非凡的事业,都需要长久的努力,何况是要成就无上的菩提,更需要将自己投入无限的时间里,勤行佛道。十方三世诸佛也都是在累劫精进中,累积自己的福德因缘,方得以成就正觉。所以,我们凡夫福薄德浅,更需要以无量的恒常心来求得佛法。


   (3)空间无量:根据《本生经》的记载,佛陀在因地修行时,轮迴苦趣,犹不忘以各种身份来度脱六道众生;不仅如此,在《法华经》中,佛陀曾自述:「我于尘点劫前,早已成佛,自是以来,常在此娑婆世界说法教化,亦于馀处百千万亿那由他阿僧祇国导利众生。」其他如:观世音菩萨早在无量劫前成就正觉,但为度脱众生,因此倒驾慈航,游诸国土,常行佛道;普贤菩萨遍一切处实践十大愿,无怨无悔;地藏菩萨发誓度尽地狱众生,方证菩提……。凡此都说明了诸佛菩萨之所以会成为佛菩萨,就在于他们将慈心悲愿遍覆法界,而无有拣择憎爱之心。我们要实践菩萨道,上求佛道,下化众生,就应当效法诸佛菩萨的勇勐精进,难行能行,难忍能忍,无论在何时、何处,都要以广度众生为己志。
 

  3.果报无量:「因」无量加上「缘」无量,我们与无量的人、地、时、空结下善缘,自然会产生重重无尽不可思议的无量依正「果报」。
 

  4.福德无量:「四无量心」的福德无有穷尽,在诸经论中多有记载,今举《清净道论》说明如下:


   (1)安稳入眠,不作恶梦:「日有所思,夜有所梦。」由于日间心怀慈悲,常行喜捨,所以不但在夜晚能够安稳入眠,而且能见吉祥之梦。


   (2)常为一切众生所爱敬:常行「四无量心」的人,犹如戴上道德的宝冠,常为人、非人等一切众生所敬爱。


   (3)诸天守护,善神拥戴:常怀「四无量心」以度众利他的行者,便能得到诸天善神的守护爱戴。


   (4)逢凶化吉,消灾免难:常行「四无量心」,积集无量福德以为善缘,自然能减轻业障,逢凶化吉,消灾免难。


   (5)容光焕发,仪表堂堂:常怀四无量心的人,因为常行正念,相随心转,自然就会显得容光焕发,仪表堂堂。


   (6)临终不乱,趣向善道:以「四无量心」为行持的人,直至临终也能提起正念,所以能趣往善道。即使终其一生不能证果,死后必能上昇梵天享受诸乐。
 
    

贰.「四无量心」的内容

 
  菩萨怀抱慈无量心,慈爱众生,因此常求安稳乐事以饶益有情。以悲无量心,悲悯众生轮迴六道,受种种身苦、心苦,所以发心为之拔除。以喜无量心,令众生得大欢喜。以捨无量心,捨以上三种心,对众生不憎不爱。
 
    

一、慈无量心

 
  慈无量心是一种希望众生得到快乐的心。慈与悲合称慈悲,是佛教的根本。佛经上说:一切佛法如果离开慈悲,则为魔法,可见慈悲思想与佛教关係的密切。
 

  《大智度论》卷二十将慈悲分为三种:

 
  1.生缘慈悲:观一切众生因起惑造业,而在生死中轮迴受苦,因此而生起与乐拔苦的慈悲心,称为生缘慈悲。这是一般凡夫的慈爱,因为不明我、法二空,所以还是不能出离生死。


  2.法缘慈悲:证悟无我所起的慈悲。这是已证得阿罗汉果位的二乘,以及初地以上的菩萨的境界。


  3.无缘慈悲:是诸佛如来无限的慈悲,即彻证我、法毕竟空的般若智而生起的慈悲。因为心中已无差别,所以视众生与自己平等一如。一切有缘无缘的众生都给予所需。
 

此外,依慈悲的层次,又可分为:
 
  
1.消极的慈悲、积极的慈悲  2.热闹的慈悲、寂寞的慈悲
  

3.直接的慈悲、间接的慈悲  4.广大的慈悲、微小的慈悲
  

5.一念的慈悲、无限的慈悲  6.有缘的慈悲、无缘的慈悲
  

7.有情的慈悲、无情的慈悲  8.有求的慈悲、无求的慈悲
  

9.有相的慈悲、无相的慈悲  10.一时的慈悲、永恒的慈悲
 
    

二、悲无量心

 
  悲无量心,是解除众生痛苦的心。《法华经》说:「以大慈悲力故,度苦恼众生。」菩萨经过累劫修行,断除一切烦恼,成就一切梵行,本来可以证得清净涅槃,然而为了怜悯众生,不住涅槃,不断生死,乘愿受生六道,广开甘露法门,转无上法轮。例如:佛陀因地割肉喂鹰、捨身饲虎;观世音菩萨倒驾慈航,寻声救苦;地藏菩萨「地狱不空,誓不成佛」等等,都说明了菩萨之所以能普度众生,正是由于悲心愿力所产生的伟大力量。所以经上说:菩萨因众生而生大悲心,因大悲心而长养菩提,因菩提而成就佛道。如果菩萨看到众生的忧苦,不能激发感同身受的悲心,进而上求下化,拔苦与乐,就无法成就菩提大道,因此悲无量心是菩萨成佛的必要条件。
 
    

三、喜无量心

 
  慈心令众生乐,喜心令众生喜,喜与乐有什麽差别呢?《大智度论》卷二十说:乐是在五尘中所生的快乐,而喜是在法尘中所生的喜悦。譬如:怜悯穷人,先施与财宝,是先给他快乐;然后教导他谋生的技能,则是使他在生活中产生欢喜。所以,乐是比较表相的感受,喜是深层的感受。因此,《大智度论》说:「初得乐时名乐;欢心内发,乐相外现,歌舞踊跃,是名喜。譬如:初服药时,是名乐;药发遍身,是名喜。」
 

  我们为什麽要给众生欢喜呢?因为欢喜是世界上最宝贵的财产。一个人没有了欢喜,即使坐拥金山银窟、华厦美眷,也没有意义;只要我们心中欢喜,即使是粗食澹饭,梅妻鹤子,也觉得充实自在。

 
  佛陀以「苦」来教诫弟子,是要我们正视苦的原因,然后实践佛教真理来离苦得乐。所以,「示教利喜」才是佛陀说法的真正目标。在佛经上,我们常看到诸弟子请法时「愿乐欲闻」,及闻法后「欢喜踊跃」、「欢喜赞歎」的辞句,可见法喜禅悦才是佛教的真谛宝藏。
 

  因为欢喜修道而体悟者,在佛经中也多有记载,例如:
 

  《释提桓因问经》:「我于喜乐念乐中,欲求五功德果。」


  《华严经.入法界品》:「欢喜恭敬心,能问甚深法。」


  《十地经》:「诸佛子菩萨,住于极喜地,极多欢喜、多净信、多爱乐、多适悦、多忻庆。」

 
  诸佛菩萨中,以「欢喜」成就佛道者,除了弥勒菩萨以外,还有:欢喜自在佛、欢喜庄严佛、欢喜藏佛、欢喜德佛、欢喜无畏佛、欢喜威德佛、欢喜王菩萨、欢喜念菩萨、欢喜意菩萨、欢喜力菩萨等,可见佛教是一个提倡欢喜的宗教。

 
  因此,我们奉行佛教,除了自求清净安乐外,更应该散播禅悦法喜给大众受用,使大家在佛光的普照之下,远离忧苦的阴影。
 
    

四、捨无量心

 
  慈悲固然能使众生得到福乐,但是行慈心、喜心时,容易生贪着心;行悲心时,又容易生忧愁心,因此佛陀告诉我们:需以捨心来去除一切分别妄想,并令一切众生都能以平等心进入佛道。

 
  捨,是一种无上的智慧。所谓:「捨得,捨得。」小捨小得,大捨大得。放开脚步,才能使我们向前迈进。同样地,我们以慈心、悲心、喜心来弘法度众,更要捨除对三心的执着,才能有更大的成就。「心、佛、众生,三无差别」,万法因缘和合而成,所以就胜义谛而言,无一众生可得,也无一心可得。若有得者,皆是有求,不能成就无量的功德;若能捨去一切分别妄想,就能冤亲平等,广度一切众生有如己子。好比虚空因为能包容万物,所以能成就一切万物。

 
  捨,是一种最高的境界,唯有「捨」,才能容纳异己,唯有「捨」,才能心包太虚。世界之所以动乱不息,就是因为世人都只知道向前获取,而不知道回头反省;只拼命向外追求有形有相的物质,而忽略了心内的精神世界更为辽阔。如果大家都能放下我执,尊重他人,捨得牺牲奉献,自然就能拥有一个圆融和谐的世界。
 
    

五、慈悲喜捨,本为一体

 
  由慈悲喜捨的内容看来,四无量心虽类别为四,其实都是慈心悲愿的延伸:先是欲令众生都能得到快乐,而施以慈心,继而看见有人不能得到快乐,悲心油然而起。接着又想令众生都能离去苦恼,得到无上法乐,喜心继之产生。以慈心、悲心、喜心度众,而不起憎爱贪忧,不生人法执着,就是捨心现前的境界。因此《大智度论》说:「慈是真无量,慈为如王,馀三随从如人民。」
 
    

参.长养四无量心的方法

 
  《华严经》云:「常行柔和忍辱法,安住慈悲喜捨中。」慈悲喜捨是我们依止安住的所在。我们想要培养「四无量心」,应从下列两点着手:

 
  1.建立自他互易的观念:常常换个立场为他人着想,将心比心,推己及人,就能长养「四无量心」。

 
  2.建立怨亲平等的观念:以业力轮迴而言,众生沉浮在生死海中,已不止千万劫以上,因此,六道众生无非是我们过去世中的父母亲朋;以法界缘起而言,众生与我本为一体,又何有亲疏之分?如果我们能由此建立怨亲平等的观念,就能泯除计较分别心,长养慈悲喜捨心。
 

  此外,当我们实践「四无量心」时,应该要有智慧做为引导,否则滥用、误用的结果,只会形成社会的乱源。例如:滥行布施,造成一些人不劳而获的观念;见到有人破坏社会正义公理,不能挺身而出,仗义直言,反而临阵逃脱,劝阻他人;父母供给儿女金钱吃喝嫖赌,甚至一意姑息,纵子犯罪;社会人士不当的放生,害死更多的生命等等,都是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

....................................................


一、试述四无量心的意义。


二、四无量心的内容是什麽?


三、慈悲喜捨的关係为何?


四、如何长养四无量心?


....................................................

Tags: 责任编辑:思过黑鹰
】【打印繁体】【关闭】 【返回顶部
上一篇《教理》 人间佛教的生活 下一篇《教理》 佛学的组织法
清净莲海佛学网: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交流论坛 联系我们
本站声明:本站资源来源于互联网,如侵犯了你的版权,请你联系我们,我们将在收到消息后24小时内删除。
清净莲海佛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