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文章

·邢台北盆水龙泉寺 09-17
·邢台泰兴寺 09-17
·邢台观音寺 09-17
·邢台天宫寺 09-17
·邢台天元普贤寺 09-17
·邢台石佛寺 09-17
·邢台北和寺 09-17
·邢台法灵寺 09-17
·邢台宁晋县云台寺 09-17
·邢台普光寺 09-17

文库热门

·邢台北盆水龙泉寺 09-17
·邢台泰兴寺 09-17
·邢台观音寺 09-17
·邢台天宫寺 09-17
·邢台天元普贤寺 09-17
·邢台石佛寺 09-17
·邢台北和寺 09-17
·邢台法灵寺 09-17
·邢台宁晋县云台寺 09-17
·邢台普光寺 09-17

TOP

观呼吸-平静的第一堂课 (一)
2019-05-10 10:54:31 来源:清净莲海佛学网 作者: 【 】 浏览:401次 评论:0

观呼吸-平静的第一堂课


 

作者:德宝法师


一、内容提要 作者简介


  当代西方禅修第一畅销书。此书已被选为泰国高中课程的教材。 以呼吸为专注的焦点,时时观照当下的身心,保持正念正知,方可安详面对生命的起伏。

  

内容提要


  呼吸是一个人人皆拥有且可供专注的对象。呼吸是生命的基础,观察呼 吸,不仅加深对生命本身的认识,还会让心变得稳定、敏锐和专注。 本书作者开篇即指明禅修的目的,以及常人对禅修的种种误解,然后以 生动活泼的口吻,系统地介绍了如何通过单纯觉察与清楚掌握整个呼吸的过 程,达到正念。按照书中一步步的禅修指导,以呼吸为专注的焦点,观看一 切身体经验、感受与思想的变化,进而观察你所认知的整个世界,方能以觉 醒、智慧的心,面对起伏的人生。 本书是作者用人人都看得懂的语言写成的禅修经典著作。现已被译成多 种语言,在世界各地相继出版。此书的泰文节译版本,还被选为泰国高中课 程的教材。

  

作者简介


  德宝法师,当代内观大师,北美地位最高的斯里兰卡佛教上座部长老。1927年出生于斯里兰卡,12岁出家为僧,后在美国大学获得哲学博士学位。他经常巡回北美、欧洲与澳洲各地讲学,并带领禅修闭关。1982年,创办西弗吉尼亚修行协会,并担任该协会会长和住持。著有《观呼吸》《八正道》《正念之旅》等畅销书。

 

二、观呼吸·读者评论·有止有观


  最近在研究《大学》,知止而后有定,养气的功夫第一关怎么做始终不得窍要。


  佛家对这方面的研究比较细致,流传下来的记录,心得和方法也很详细,加上四禅八定是共法,所以想通过佛家的相关文献入门。


  这本书很不错,一本研究小乘的亚裔禅师写的、针对西方人的、如何修炼禅定入门的小册子,言语深入浅出,富有现代感,佛法讲的不多,修炼的步骤却足够细致,像西方的教科书风格,细致而明确。从调息入手的止定修炼,也比较适合初学者。


  这是一本好书,实用。


  德宝法师在《观呼吸》一书的自序中说:“从个人经验中我发现,让别人了解你最有效的方式,就是使用最简单的语言。我也从教学中学习到,语言愈艰涩,效果就愈小。对于难懂的语言,人们不太给予响应,尤其是当我们尝试教导人们一些在日常生活中较少接触的事物时,更是如此。禅修不是人们熟悉的事物,有愈来愈多的人转向修禅,因此他们需要更简单的指导,以便在没有老师陪伴的情况下能自己练习。许多禅修者需要这样一本浅显易懂的书,这本书就是应他们的要求而写的。”


  今日所有内观的法门,开始所用的技巧虽然有所不同,但是后面的阶段必然是在行住坐卧中,内心轻松而开敞,保持正念正知,时时往内观照,看清当下的自己,不再执着身心为“我”,以觉醒和智慧的心去面对起伏的人生。能够这样,就和当年的佛弟子们走在相同的道路上,也唯有这样才能抵达相同的涅槃城——进入苦的完全止息。


  许多肺腑之言,可以从德宝法师《观呼吸》这本经验之作中得到。德宝法师的禅修法门,是从静态内观走向动态内观的一个很好的方法,他提醒学员们:


  “禅修中最重要的时刻,是你离开坐垫的那一瞬间。”


  “禅修是正念的开发,以及对于所开发出来正念加以运用。你不一定要坐着禅修,你可以在洗盘子的时候修禅,也可以在洗澡、溜冰或写信时修禅。”(见本书第十五章)


  愿所有的人都能有内观禅修的体验,并应用在日常生活当中!


  平静的第一堂课:观呼吸·读者评论·迈向全新的生命体验


  陈定南 中央研究院欧美研究所副研究员王玉叶女士,今年(二00三年)


  三月间来函建议本部在监所推荐「内观十日」的禅修课程,以增进教化功能。日前又有机会先睹《平静的第一堂课——观呼吸》一书原稿,跟清楚了解「内观」的精神所在。内观禅修是一种细致的心理活动,教导人以全新的观点,去体会这个世界,甚至要人忘掉理论、偏见与陈规,不必一味接受他人之解释,一切用「亲自见证」来作为。「亲自见证」正是一种挑战,一种自信的展现。禅修的过程本是不折不扣的挑战,也绝对需要自信。这本书告诉你将遇到的,也提供你修炼应对的方法,平实而真切,这是我读完本书第一个感觉。首先必须肯定作者以深入浅出的笔法,为我们开启迷悟。或许很多人有一错误观念,认为只要写到「禅」、讲「禅」,必定如打偈语,如猜哑谜,非「悟性」高之人难窥其妙,此一成见,使很多人不得其门而入,的确可惜。但这本书告诉你内观禅修是一段值得探索的旅程。至于如何继续,能获得什么,那就完全取决于你自己。「师父引进门,修行看个人」,这本书不是畅谈学理,而是引导实践。一个人终其一生的努力,多半是为了对抗势不可挡,且如影随形的苦厄。相信每个人都努力过,甚至也得到过宁静幸福的感觉,只是它们来得快,消逝得也快。德宝法师要大家去追求另一种视野,一个完全不同的世界观。那是一个有趣的看待世界的方式,重要的是它是可以学会的技巧。用一种全新的观点来生活——「你做一个人应该做的事,但是却不让自己受到欲望的迷惑和压迫;你可以想要某种东西,但是却不需要追着它跑……」这种修行虽然很难,但是困难总比不可能要好。「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禅修当然难,除了时间、精力的投入,更需要勇气、决心和魄力,何况还要对抗平常你不喜欢或想尽办法要逃避的个人特质,当然困难。有困难,亦必有坦途,本书是一个简明禅修的自学手册,没有高悬目标,不要误陷迷障,用正确的态度,从专注于呼吸开始练习;学习明确而审慎地使用身体;在呼吸的观察里,避免昏沉与思考;规画好禅修时机,也要懂得忍耐自律;将麻烦视为机会,培养处理问题的能力;选择一个适合自己禅定的方法来克服分心,作者并且期许大家开发慈心,滋养让人心本有的种子,直到慈的力量绽放为止。为了让欲一窥禅修之人「扫荡神经网络内的渣滓」,德宝法师告诉我们许多对禅修常见的误解,尤其一般人更有「禅修是圣贤所为,不适合一般人」的误解。其实古有所谓三不朽——「立德、立功、立言」之说,亦可破此误解。「立德」列于首,并非标榜道德自然高超,乃因道德具一般性和普遍性,官、民亦可修德,贫富皆能行善;而禅修乃众生平等,无分贤愚贵贱,禅修要的是有心人。作者告诉我们禅修不是「离尘绝俗」,纯然天性,直指本心,禅修正是踏实自己的根本。品尝字句,如师长之恳切叮咛,如父母之温婉良善,皆似励志金言、慰籍之语。如「我们应该把为我们指出缺点的人,看成为我们挖掘宝藏的人」、「别期待速成的幸福,攀爬阶梯也需要付出时间、精力与耐心」、「不要为你自己设定遥不可及的目标,对你自己温柔一点」、「不要强迫你自己强忍疼痛打坐,只为了对别人说你已经坐了一个小时」,此类温馨之言,俯拾即是,对读者而言平添信心与助力,若因之而体会禅修堂奥,作者之文字用心大矣。禅修要成功,作者也不忘提醒须先有不要「有所期待的态度」。坚持不达目的,绝不罢休之心态,已远禅修心境;唯去我执,才能自由自在。桃花源之所以复寻未果,乃因好事渔人处处作志,太守又遣人依志而寻,机心强求,终不可得,寓意自明;梁启超先生亦有读书趣味乃在「无所为而为之态度」上。没有目的就是目的,非关偈语,禅修的确需要这般。案前一书,就如良师在侧,点迷津,引方向,循循善诱,谆谆教诲,它告诉禅修者如何练习对自己百分之百诚实,苦口婆心!唯要人「诚实」真难,好逸恶劳本天性,趋吉避凶亦自然,忠言又常左耳进,右耳出,良药也多入不了口。从练习对自己诚实开始,的确真切!虽不敢断言此书必能启悟后生,点化顽石,但却处处透著它的谦卑含蓄,它的字句平易贴心,它的提醒温柔敦宽;提供的练习之道,素朴简单;而目标也真切平实——遵守正道而达到快乐。相信依其所示修习正念的技巧,必有助于你增强定力。爱书人最大的喜悦是巧遇好书,先睹已是快意十足,而读本书却另有一种沉静怡然之自得,如饮佳茗,喉深韵味,久化不去。本人涉猎宗教典籍不多,但印证古人诚意、正心、修身之道,以及定静安虑得的体会,却颇多相互阐发之处,如籍此书因缘,使你迈向一个全新的生命经验,那是值得恭喜的。介绍此书,一大乐事,如种绿苗,苍翠已可预见。

  
(本文作者为台湾法务部长)

  

观呼吸·读者评论·内观——组织管理的艺术

  
卢普·鸠蒂(Roop Joyti)


  内观是许多事情的艺术。首先,内观是生活的艺术。如何生活得快乐而和谐?如何在生活中保持平等心?人生不意事十常八九,就算我们享有丰盛的物质,我们的愿望依旧无法实现。我们或许自认早就懂得这番道理,但是当外境的考验来临时,我们却仍受情绪所控制,因而失去心的平衡。我们屈服于贪欲和嗔念之下,成为心的奴隶,并因此而受苦。因此,我们必须成为心的主人。我们应该降伏我们的情绪,保持平等心。内观使这些成为可能。内观是我们得以过着快乐、和谐与安详的生活。内观让我们保持平静安详每一个生命都有尽头,这是自然规律,每个人都如此,没有人例外。当快乐的生命结束时,要在安详平静中逝去,而不是充满悲惨与痛苦。内观让我们能够平静而有尊严地死去。如果一个人在活着的时候,能够了解无常,能够对贪欲及嗔念保持警觉,能够远离执着,那么在死亡的时刻,也必定能够如此。毕竟,我们最大的执着在于我们本身,以及我们的生命。所以,我们只要学会远离这些执着,在死亡时便可以平静而安详,不会悲惨而痛苦。所以,内观也是死亡的艺术。我的父亲摩尼哈夏·鸠蒂(Maniharsha Joyti),在一九九二年七月发现患有肺癌,并与一九九三年过世。我有机会在他生命的最终阶段,非常亲近地观察他。他是很认真的内观修行者,在治疗过程中,每当遇到挫折,内观都能使他的心重获平衡,让他保持平静安详。在他最后一趟的曼谷之行,我们带他去做化学治疗,他知道他所剩下的时间十分有限了。籍由内观的帮助,他放下对生命的执着,因此在生命最后的几天里,他非常的平静。就像水分蒸发于无形,他的去世也不起涟漪。直到最后一刻,他都保持平静安详,没有痛苦。看著他安详地去世,我们围绕在旁,也能保持平静安详。虽然,他的去世对我们而言是一件多么不幸的事情。这启发了我们,「原来正法的保护是这样!正法并不是去避免老、病、死这些迟早会发生的事情,正法是给予我们内在的力量,用宁静而平等的心来面对这些状况,而不被痛苦所吞没。」内观教我们不起烦恼,内观不只是生和死的艺术,还有更多。内观与每一个人都有关,不论是哪一种人、哪个社会阶层,哪一种人间活动。内观也与企业界有关、与贸易及商业有关、与制造业有关、也与经济活动有关。内观教导人们如何平静地处理生命中的起起伏伏。如果从事贸易业,商品价格时有高低。如果从事制造业,则会面临种种问题与不确定性,例如生产问题、劳工问题、原料问题、市场问题、财务问题……等等,不胜枚举的问题。从事企业活动,也总是会有种种问题、种种不确定性,总是有起有落;我们希望销售量增加,它却偏偏减少;我们希望利率降低,它却偏偏提高;我们希望利率下滑,它却上扬;我们希望商品成本压低,它却抬高。我们能够平静地面对这些情境吗?可以,只要我们修习内观,并应用在日常生活上。内观教导我们如何在生命中不起烦恼。企业管理涉及与人打交道,好的人、不好的人,各式各样的人。有些人举止合度,有些则否。有些人是好客户,有些不是。有些员工服从指示,有些并不。在种种不确定性所组成的迷阵中,有一件事是确定的——我们不能选择我们接触的人。不管我们是否喜欢我们的上司、自己的部属,不管我们是否喜欢自己的工作环境,是否喜欢这份工作,我们都没有任何立即可做的选择。此时心烦意乱,有帮助吗?没有,心烦意乱只会让事情更糟,不仅对自己如此,对我们身边的人,也是如此。但是我们却常常心烦意乱,除非我们学过内观,并且持之以恒地练习。内观教导我们如何不对外境的刺激产生习性的反应。好端端的会议,变成竞相叫骂;和善的客户,忽然动怒;员工不听指示;工人提出不可行、不切实际的要求;老板交下不合理、不可行的任务。我们是不是因此受到刺激,而习惯地以一顿脾气反应?我们通常就是如此,而使事情变得更糟,不利于自己,也不利于他人。除非我们修习内观,学会观察自身的感受,体会内在自然的生灭震动,(使身心平静)情况才会改变。内观使你懂得处理生命中的各种问题内观让我们有能力可以沉着、平静且平稳地处理生命中的各种环境。而比起生命中的其他层面,这样的能力在企业组织中,尤其有用、尤其适用,也尤其重要。身为一个企业家,我做决定时会考虑成本效益及交换条件。当我们只有有限的金钱,必须决定用在何处时,我们会精打细算,用在何处利益最大,甚至能节省未来的花费。同样地,当我们的时间有限时,我们也必须精打细算,把时间用在何处利益最大,甚至能在未来为我们节省时间。我从内观已经得到许多实际的利益。我不会轻易地烦乱、恼恨或动气。就算有,也是很少或短暂的。所以我不会在这类事情上浪费时间。如果我在某些事情上犹豫不决,「戒律」及「正法」会为我指点明路,我对于自己该负的责任,更加清楚了。我成为更有效率的经理人。当我们能平心静气地告诉他人错在何处以及应如何更正时,是要比怒目叫骂,容易让人接受,不管是对员工或是对小孩,都是如此。亲身体验到这些好处,虽然我的时间永远不够用,我总是会拨出时间修习内观。内观是如何发挥助益的呢?内观帮助我们驾驭自己的心。追根究底,所有的痛苦都源自失控的心。我们想要这个,想要那个;我们不想要这个,不想要那个;我们渴望事情这样,渴望事情不要那样,诸如此类,没完没了。反复不断,因而我们受苦,我们烦乱,我们恼怒,变的悲惨痛苦。如果我们能够成为心的主人,不再受心的奴役,这一切都得以改变。不管发生什么事,我们都可以保持快乐、镇定和平静。内观帮助我们去除心中的不净。我们的自我不断增长:整整一辈子,我们不断累积忧惧、气恼、怨怼、嗔恨、贪欲,但是我们从来没有学会如何摆脱,如何根除它们。我们懂得如何清洗自己的身体,却不懂得如何清洗自己的内心。内观教导我们如何净化我们的心,如何保持心的清净纯洁。从一些企业的经验显示,把内观介绍给组织内的成员,可以改善组织气氛、合作态度、工作纪律以及人际和谐。管理阶层在面对经营的不确定时,变得更有耐心;在处理问题员工时,也变得较为宽容。员工阶层变得更有纪律,更能完成任务,即使是从事单调重复的例行工作亦然。看到了内观的好处,许多企业及非营利组织都开始让员工带薪休假,参加内观课程。有些把内观当做训练课程,有些把内观纳入人力资源发展计划,有些则把内观当成员工福利。内观减少了对立抗争的事,并避免不必要的冲突。毕竟,内观使个人活得快乐,而快乐的个人则组成了快乐的组织。员工感谢雇主给他们机会修习内观,雇主则收到生产力以及工作士气提高的回报。内观教你更能前瞻行动,内观教导我们如何承担责任而不产生执着。内观并不会使我们变得冷漠,而是使我们更加清楚自己的责任。内观训练我们不做身不由己的反应,而是适当地前瞻行动。内观并不会使我们毫无企图心,而是让我们更有才略。内观让我们有力量坚持正确的行动,让我们更有耐心、更有毅力。内观教导我们如何忍一时之痛,获长期利益。我们也须为组织竭尽一己之力,但结果却不如所愿。我们是不是因此感到烦乱、不平、恼恨、失望、挫败?如果是。我们已经产生了执着;如果不是,我们会不厌倦地继续努力,不放弃地寻找更合宜的办法,不断寻求更适当的方式。如此一来。我们学会更成功地完成自己的责任。内观使我们能够做到这些,因为内观让我们觉察到内在的自我。藉着内观,我们得以去除负面情绪,净化自己的心,而依循正法的清净心,所做的一定是正确的决定,正确的行动、内观是「压力管理」的艺术,内观是「人事管理」的艺术,内观也是「冲突管理」的艺术。有关管理的科学也许还有很多,而内观似乎可以说是「全面组织管理」的艺术。

  
(本文作者为尼泊尔工商巨子,文章由内观教育基金会提供,林崇安教授翻译)


  
观呼吸·读者评论·内观的法流


  约在西元前五三一年的一天清晨,悉达多太子在印度的菩提树下,看清了自己身心的实相,灭除无明而成佛了。从此,释迦牟尼佛便在印度开始教导内观的法门——往内观察自己当下的身心实相,看清身心现象的无常、苦、空、无我,不再执着身心为「我」而灭除烦恼和痛苦。在释迦牟尼佛的指导下,成千上万的弟子们以此内观法门得道证果,灭除了烦恼,过着安详自在的生活。佛陀入灭以后,到了西元前二五四年左右,阿育王派遣弘法者往印度四周的国家弘扬佛法,因而内观法门也传到了锡兰(今斯里兰卡)、缅甸、迦湿弥罗(今喀什米尔)等地区,也利益了当地的群众。此中,传往锡兰、缅甸以及寮国、泰国等地区的佛法,形成今日的「南传佛教」。至于印度本土,经过长期的变动,佛教内部也形成许多不同的部派,到了西元三五0年左右,无著菩萨编集《瑜伽师地论》一百卷,此中保留了内观法门的许多重要资料。从这一时期开始,唯识宗的观修法门也开始兴起,到了西元六OO年又有密宗的修行法门在印度传播开来,相形之下,能指导原始的内观法门的人就愈来愈少了。到了西元一二OO年,受到回教军队的侵入,整个印度佛教全面势微了。约西元一五O年起,佛教开始传到中国,初期的译师们也将内观法门传了进来,所修的以「观呼吸」为主要的入门方法,由于被误解为是「小乘」,因而在汉地难以盛行。到了西元六四八年,玄奘法师讲《瑜伽师地论》从梵文翻译成汉文,此中的<声闻地>详细叙述禅修者(瑜伽师)如何准备修行的资粮、如何安住所缘、如何达到心一境性、如何以六事(义、事、相、品、时、理)来修内观(毗婆舍那)、如何去除禅修的障碍(五盖等),这些都有完整而详细的解说。但是能依照所述的内观法门来指导的禅师毕竟不可得,因此,虽有很好的教材,但是长久以来被束之高阁,到了民国初年,此论又被重视,但也只限于学术上的义理探讨而已。另一方面,南传到泰国、缅甸、锡兰的内观法门,在西元一九八九年起,透过翻译和出版,在台湾开始受到注意。最初出版的是南传大师的法语和传记,例如,阿姜查的《我们真正的归宿》、《以法为赠礼》、《森林里的一棵树》、《静止的流水》,佛使比丘的《菩提树的心木》、《人类手册》,以及摩诃布瓦的《尊者阿迦曼传》等等。这些译著的通行,使国内学佛者发现竟有一种「新」而实用的禅修方法,可以使佛法与生活结合起来;只要在日常生活中时时观照自己当下的身心,在行住坐卧中时时保持正念正知,便可以过得安详自在,而非采用一般习见的消灾、拜忏、加持、求神保佑的方式。这些译著促使不同背景的学佛者往泰国、缅甸等地区去参加内观禅修营,并学习不同传承下的内观法门。就我而言,我是看到葛印卡老师的英文内观资料后,在一九九五年二月去尼泊尔参加十日内观禅修营,禅修时闭起眼睛,全神贯注于「观察呼吸」而后「观察感受」,十日下来,觉得这是一个很好的静态内观法门,所以,当年八月便邀请老师,借用中坜圆光佛学院校本部举办了台湾第一期的十日内观课程,共有二二O位学员参加,此后一期接着一期,连续三年借用不同的寺院举办了五十多期的内观课程,一直到在台中县新社乡有了稳定的场所,其后由其他热心的学员接办下去。我个人则一方面回到义理与各家内观法门的研究,以厘清内观的原始面貌,一方面学习动态的内观法门(正念动中禅),期使视野广些。此时,南传大师们的法语、开示译本更多了;不同传承体系下的南传内观老师,例如帕奥禅师(一九九八年)、戒蒂腊禅师(二OO二年)等,也陆续接受不同单位的邀请来台亲自指导,参加的学员也非常踊跃。禅师们所指导的内容也呈现出静态和动态内观的多种方法,各有其特色,可以让禅修的学员们在修行中看清自己的盲点并得到提升。静态内观与动态内观什么是静态和动态的内观呢?此处所说的静态内观,是指禅修时保持肢体不动,闭起眼睛,全神贯注于身上一点,进而观察感受与心念。动态的内观,则是眼耳自然地放开,内心轻松地一直觉知自己当下的肢体动作;以经行(或称行禅)为例,经行时轻松地来回行走,一直觉知自己当下脚的移动;以观察呼吸为例,则是轻松地一直觉知当下自己呼吸的进出而不专注于一点。如此训练久了,在行住坐卧中,可以培养出持续不断的正念,从而看清感受和念头,不再卷入烦恼中。如果回到释迦牟尼佛在《阿含经》中的教导,可以看出佛弟子们从早到晚都是以经行和宴坐来净化内心,而整个禅修的核心基础(资粮)是「戒律仪」、「根律仪」、「于食知量」、「初夜、后夜常勤修习觉寤瑜伽」、「正知而住」——这种核心的训练便是使佛弟子们在动静中,时时内观,时时活在当下,使生活和禅修融合为一。德宝法师的禅修法门,是从静态走向动态内观的好方法.今日所有内观的法门,开始所用的技巧虽然有所不同,但是后面的阶段必然是在行住坐卧中,内心轻松而开敞,保持正念正知,时时往内观照,看清当下的自己,不再执着身心为「我」,以觉醒而智慧的心去面对起伏的人生。能够这样,就和当年的佛弟子们走在相同的道路上,也唯有这样才能抵达相同的涅槃城——进入苦的完全止息。许多肺腑之言,可以从德宝法师的《平静的第一堂课——观呼吸》这本经验之作中得到。德宝法师的禅修法门,是从静态内观走向动态内观的一个很好的方法,他提醒学员们:「禅修中最重要的时刻,使你离开坐垫的那一瞬间。」「禅修是正念的开发,以及对于所开发出来正念加以运用。你不一定要坐着禅修,你可以在洗盘子的时候修禅,也可以在洗澡、溜冰或写信时修禅。」(见本书第十五章)愿所有的人都能有内观禅修的体验,并应用在日常生活当中!

 

三、人人都能看得懂


  从个人经验中我发现,让别人了解你最有效的方式,就是使用最简单的语言。我也从教学中学习到,语言愈艰涩,效果就愈小。对于难懂的语言,人们不太给予回应,尤其是当我们尝试教导人们一些在日常生活中较少接触的事物时,更是如此。禅修不是人们熟悉的事物,有愈来愈多的人转向禅修,因此他们需要更简单的指导,以便在没有老师陪伴的情况下能自己练习。许多禅修者需要这样一本浅显易懂的书,这本书就是应他们的要求而写的。我在写作本书的过程中曾经受到许多朋友的协助,我深深感谢他们。在此特别要对以下诸位献上我诚挚的谢意,包括约翰·派迪寇德(John M. Peddicord)、丹尼尔·翁斯泰德(Daniel J. Olmsted)、马修·弗里克斯坦(Matthew Flickstein)、卡罗·弗里克斯坦(Carol Flickstein)、派翠克·汉密尔顿(Patrick Hamilton)、洁尼·汉密尔顿(Genny Hamilton)、比尔·梅尼(Bill Mayne)、鸠提卡比丘(Bhikkhu Dang Pham Jotika)、梭拿比丘(Bhikkhu Sona)等等,他们在我撰写此书的过程中,给了我许多宝贵的建议、批评与指正。伊丽莎白·瑞德(Elizabeth Reid)对于在新版中加入后记,提供了最宝贵的协助。另外,我也要特别感谢萨玛尼师(Reverend Sister Sama)与克里斯·欧基菲(Chris O'Keefe)共同协助相关的出版事宜。

 


四、导言


  这本书的主题是内观(vipassana,音译为毗婆舍那)禅修。重复,练习。这是一本禅修手册,一步一步具体引导你进入内观禅。这意味着它是实际而且可行的。这本书要告诉你「禅修怎样做」。坊间已经有许多详细探讨佛教哲学与禅修理论的书籍,如果你有兴趣的话,我鼓励你们去读,其中有很多写的都很棒。这本是则是告诉你「怎么做」。它是为了那些真的想要修禅的人而写的,尤其是为那些正要起步的人。在美国只有少数合格的佛教禅师,在此我们想要提供你动身遨游之前所需具备的基本资料。只有那些遵从本书指示的人才能说我们是成功或失败,也只有那些规律与精进的禅修者才有资格评判我们的努力。没有一本书能涵盖禅修者可能会遭遇到的所有问题,最后你还是需要一位合格的老师。但是,在此同时,本书提供了一些基本原则,充分了解这些讯息,将能帮助你前进一大段路。禅修有许多种风格,每一个主要的宗教传统都有一些颇似禅修的程序,这个词经常被滥用。本书专门讨论内观禅修,它是南亚与东南亚佛教教学与修行的主题。vipassana是巴利文,意思就是「内观」,这个系统的目标是让修行者洞见事物的本质,清楚了解每一样事物运作方式。整体而言,佛教完全不同于西方人最熟悉的神学宗教。它直通心灵或圣境的入口,无需神祗或其他「媒介」的帮助。它的精神非常科学,更接近所谓的「心理学」而非一般所称的宗教。佛教的修行是持续不断地探求实相,深入观察整个认知的过程。它的目的是厘清我们习以为常的虚妄观点,揭发事物的究竟实相。内观禅正是这样一种古老而精致的技巧。教你深入内心探索自己。上座部(Theravada)佛教①提供了一个有效的系统,可以帮助我们深入探索内心,直探意识本身的根源。它同时也提供了一个相当值得参考的仪式系统,修行的方法就包含在里面。这个美好的传统,是在南亚与东南亚高深的传统文化内,历经两千五百年的发展而自然得到的结果。在本书中,我们将尽一切努力把外饰与本质两者区分开来,只呈现单纯的实相。那些喜欢仪式的读者可以从其他书本中学习上座部的做法,找出丰富的习俗与仪轨,那是一个充满庄严与意义的传统。而讲求实用的读者则仅使用方法本身,随其意愿在理性或感性的背景下使用它们。只有修行才是重点。内观禅修与其他禅修形式截然不同,需要被充分了解。佛教的禅修主要有两种,它们是不同的心灵技巧或操作模式,有不同的意识特质。在巴利语,即上座部佛教文献的语言中,它们被称为vipassana与samatha(音译为奢摩它)。修习内观,是一种渐进过程。入定之后,一种深沉的平静会遍布身心,那种祥和的状态唯有亲身体验过的人才能了解。多数禅修体系都只强调定的成分,禅修者将心集中在单一对象,例如祈祷、诗歌、烛焰,或宗教形象上,排除内心其他一切思维与感受。这种禅定的乐受②会一直持续到禅修者下座为止。它是美好、愉悦、有意义与吸引人的,不过却也是短暂的。另一个禅修的成分是修观。修习内观者以禅定为工具,让洞见得以打破障蔽实相光明的妄念之墙。这是一种渐进的过程,先逐步增强洞见,以深入实相的领域。也许经过几年之后,有一天,禅修者会突然打破围墙,发现光明。转化的过程完成之后,即名为「解脱」,它是持久的。解脱是一切佛教修行体系的目标,不过达到目标的路径却有很多条。佛教内部存在许多部派,可以分成两大思想主流:大乘(Mahayana)与上座部。大乘佛教流行于整个东亚地区,影响所及包括中国、韩国、日本、尼泊尔、西藏与越南等地的文化。最广为人知的大乘系统是禅宗(Chan或Zen),盛行于中国③、日本、韩国、越南与美国等地。上座部的修行体系则流行于锡兰、泰国、缅甸、寮国与柬埔寨等南亚与东南亚的国家。本书所谈的内容是关于上座部的修行。透过觉知和呼吸达到正念。传统上座部文献详细解说了修止与修观的技巧,根据巴利文献的记载,禅修的主题共有四十种④,它们都可以被拿来做为修习禅定与开发内观的对象。由于这是基础手册,因此我们将只集中讨论最根本的对象:呼吸。本书将介绍如何透过单纯觉察与清楚掌握整个呼吸的过程,达到正念。以呼吸为专注的焦点后,禅修者可以进而观察他的整个认知世界。禅修者学习观看一切身体经验、感受与思想的变化,并且学习研究他自己的心理活动与意识转变。这一切改变不断发生,我们随时都可以经验得到。禅修是一种活泼的活动,一种根植于经验的活动。它不能只被当成学理来讲授。这个过程活泼的精神一定得来自老师自身的体验。话说如此,还是有不少关于禅修的典籍流传下来,其中有许多乃是出自这个世上最有智慧与内心最光明者之口,这类典籍就相当值得参考。本书大多数的论点都援引自「三藏」(Ti-pitaka),即三种佛陀原始教法的合辑。这三藏包括律藏(Vinaya-pitaka),内容是比丘、比丘尼与在家弟子的戒律;经藏(Sutta-pitaka),佛陀公开的说法;以及论藏(Abhidhamma-pitaka),一套深奥的心理与哲学教法。在第一世纪时,一位著名的佛教学者优婆提沙(Upatissa),写下了《解脱道论》(Vimuttimagga),将佛陀对于禅修的开示做了一番归纳整理。第五世纪时,另一位伟大的佛教学者,名为觉音(Bhuddaghosa),在同样的基础上完成了第二部论述,《清净道论》(Visuddhimagga),今日依然是禅修的范本。我们在此尝试为英语世界,做最清晰与最简明的内观禅法的指导。本书提供你入门的基础,至于是否继续向前去找出你是谁以及人生的意义为何,则完全取决于你自己。这是一段值得探索的旅程,祝你成功。

  

注释


  ①上座部佛教,巴利语系的佛教。现在主要分布地点在斯里兰卡、泰国、缅甸等国。


  ②乐受,「受」乃是领纳对境而觉苦乐的精神作用。乐受,也就是领受顺情之境,而感到身心舒适喜悦。


  ③原书作者只提到日本禅(Zen)而没有提到中国禅(Chan),因此也没有将中国包括在内,这对做为禅宗发源地的中国来说,实在是一大讽刺。目前中国禅的研修重镇已经转移到台湾。


  ④四十业处,包括:(1)十遍处,指地遍、水遍、火遍、风遍、青遍、黄遍、赤遍、白遍、光明遍、限定虚空遍;(2)十不净,指膨胀相、青瘀相、脓烂相、断坏相、食残相、散乱相、斩斫离散相、血涂相、虫聚相、骸骨相;(3)十随念,指佛随念、法随念、僧随念、戒随念、舍随念、天随念、死随念、身至念、安般念、寂止随念;(4)四梵住,指慈、悲、喜、舍;(5)四无色,指空无边处、识无边处、无所有处、非想非非想处;(6)食厌想;(7)四界差别。《清净道论》第三品至第十一品都在讲定,对此有详尽的说明。


  禅修,将能帮助你悠游于顺境与逆境之中。它能控制你的紧张、恐惧与忧虑。你不再心神不定,激情也能获得控制。你开始明白事物,生命从挣扎的状态转变成自在地滑翔,这一切都是都是透过觉悟而来。禅修令你专注于思考的力量更加敏锐。然后,慢慢地,你自己潜在意识的动机与机制变得清楚起来。你的直观更锐利,思想的精确度也提高了,你逐渐抛开偏见与妄想,洞见事物的实相。这些理由是否足够支持你费工夫去禅修?大概不够。这些都只是纸上谈兵的论证而已,要了解努力修禅是否值得,只有一个方法:学习正确地做,并且亲自去体验。

Tags: 责任编辑:思过黑鹰
】【打印繁体】【关闭】 【返回顶部
上一篇德宝法师文集 下一篇佛教禅修直解
清净莲海佛学网: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交流论坛 联系我们
本站声明:本站资源来源于互联网,如侵犯了你的版权,请你联系我们,我们将在收到消息后24小时内删除。
清净莲海佛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