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文章

·忻州市五台山普乐寺   &nb 05-16
·忻州市五台山普安寺(普庵寺) 05-16
·忻州市五台山狮子窝大护国文殊寺 05-16
·忻州市五台山法喜寺 05-16
·忻州市五台山弥陀院 05-16
·忻州市五台山真容寺 05-16
·忻州市五台山东台顶望海寺 05-16
·五台山南台顶普济寺 05-15
·忻州市五台山西台顶法雷寺 05-15
·忻州市五台山北台顶灵应寺 05-15

文库热门

·忻州市五台山普乐寺   &nb 05-16
·忻州市五台山普安寺(普庵寺) 05-16
·忻州市五台山狮子窝大护国文殊寺 05-16
·忻州市五台山法喜寺 05-16
·忻州市五台山弥陀院 05-16
·忻州市五台山真容寺 05-16
·忻州市五台山东台顶望海寺 05-16
·五台山南台顶普济寺 05-15
·忻州市五台山西台顶法雷寺 05-15
·忻州市五台山北台顶灵应寺 05-15

TOP

八正道(九)
2010-01-31 09:04:02 来源: 作者: 【 】 浏览:3568次 评论:0

佛陀首次为人类开示他所证悟的法(一套完整的思想与教育体系)


——四圣谛时,就这么说:


“道”圣谛就是“苦”灭之道。要明了这一圣谛,必须修证“八正道”。“八正道”是唯一通往涅槃的捷径。“八正道”也就是“中道”,它避开了两个极端——自我折磨、削弱智力的苦行和阻碍道德发展的极端自我享受。


八正道就是:正见、正思维、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


【正见】


什么是正见?


正见,就是对“四圣谛”的正确知见。也就是自己如实的真知、真见。见就是所谓的见地、见解。也就是对“我”的如实知见,充份的明了什么是“我执”、什么是“我所执”,明明白白的知道于此世间没有不灭的“神我”(灵魂)。对自己的行为、对自己的生活负责任,排除一切不良因素。


【正思维】


什么是正思维?


有了“了了分明”的“正见”后,就能导致清晰的“思维”成起。这就是“正思维”。


思维,就是心智境界的最初效应——“寻”(汉传佛教一般译作“觉”)。这是一项非常重要的精神境界,能够消除错误的观点和思想,使思维伴随道德,达到完美的圆满与究竟。


人类的思维净化或污染了他自身,人类的思维塑造了他个人的品质,驾驭个人的命运。善的思维令人高尚。反之,恶的思维则导致堕落。有时,一个不善的思维,能摧毁整个世界。


思维本身有双重特性,就是污染与清净。因此,正思维也分为三类:


一、离欲,舍离世界的欲乐或自私。能对治执着、自私和占有欲。在攀登精神领域的过程中,人们逐渐的放弃了对各种物欲享乐的粗和细的执着。正如在成长中的小孩子,逐渐放弃漂亮的玩具,我们理解到小孩子并不具备成人的理解能力,而小孩子也不可能了解短暂的快乐是无益的。但是,在成长的过程中,孩子们因心智的成熟,自觉并自愿的放弃了童稚时期所执着的玩具。当一位心灵道路上探索者,在精进不懈的修学禅定或止观时,在这种上进的过程中,认识到追求低下物质享受的无益,因此舍离这些毫无裨益的物欲及享受,转而追寻幸福、无染着、圆满究竟的正法。认为:“在这世界里,无染着为最乐,超越一切感官乐趣的乐。”这也是佛陀最早的教法之一。


二、慈爱,慈心、善心、仁爱。能对治嗔恚和怨恨。慈爱在巴利文字面上的意思是“无恶意”。对一切众生没有分别心,充满完美至上的慈悲心。人类最难控制的感情就是嗔恚、怨恨、恼怒、厌恶、嫉妒。而充满大慈大悲心的人,是绝对不会有嗔恚、怨恨、恼怒、厌恶、嫉妒。有如母亲把孩子看得比自己的生命更重要,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来维护孩子。一位心灵道路上的探索者,必须追随中道,以大慈大悲心、平等心对待他人乃至一切众生。


三、无害,悲悯、不伤害。能对治凶残、粗暴、无同情心。悲悯是一种无上的美德,它令拥有慈悲心的人显得更高尚,为他人的痛苦而“感同身受”。与大慈大悲心一样,悲悯心对佛教而言,也是广阔无垠、至高无上的。悲悯心不局限与宗教、民族甚至人类。有限度的同情心,不是真正的悲悯心。


拥有悲悯心的人,象花朵一样柔顺,他无法忍受他人的痛苦。有时,为了减轻他人的痛苦,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每一则“本生故事”都清除的阐述,菩萨致力于帮助痛苦和不幸的人,尽全力的使他们得到幸福。


母亲的慈爱,体现在解救生病孩子的痛苦上。悲悯心的特征,就是体现在无法忍受他人痛苦上。而体现悲悯心的形式,就在“无伤害”和“无暴力”上。真正的悲悯者,是绝对的“无伤害”和“无暴力”。痛苦之人,在孤独无援的情况下,是世间悲悯心的最好助缘。悲悯心的最高境界,就是消除一切残酷和暴戾。悲悯心的最大敌人也就是残酷和暴戾。而它的间接敌人就是一般的忧伤。


佛教的慈悲心对富有或贫穷的人都同样有感召力。而佛教的悲悯心,却教导佛教徒提高低贱者的地位,协助贫穷与不幸者,照顾病者,安慰悲恸者,同情罪恶者,启迪无知者。


悲悯心是在家或出家信徒的基本守则。


这些善与不善的思维,都同时存在于一切众生之中。只要我们尚未觉悟,在任何一个意料不到的时候,不善的思维就会以惊人的力量显露出来。不善的思维,如果完全被清除,就是阿罗汉的境界。这时,意识已达到究竟圆满、清净的境界。


在这虚幻迷离的世界,“贪”和“嗔”加上“痴”,是导致一切罪恶存在的主要因素。


“贪”,是整个世界的敌人。“贪”,导致一切罪恶有接近一切众生的机会。当“贪”,受到某种因素的阻挠时,就会转化为强烈的愤恨——嗔。”


一个人不是执着与外界一切令人喜爱的事物,就是嗔恚一切令人讨厌的事物。由于执着,便沉湎于物欲的享受,想方设法的来满足自己的欲望。由于嗔恚,便尽量回避厌恶之物,甚至毁灭它们。当一个人理解内在如实智慧的存在后,便会放弃自我,在这种“无我”的境界,“贪”和“嗔”才会自然的消失。


佛陀曾经这么告诫第zi:


“……无论他人如何议论你:有理、无理,正当、不正当,礼貌、野蛮,理智、愚蠢,善意、恶意。你们必须这样的自我反省:我们的心保持平静,绝对不口出恶言,心中长存慈悲,不动恶念,以永不沉落的慈悲心护持每一个人。更以此再进一步自我反省:我们以恒久、广大、无量、无边、无嗔、无怨的慈悲心照耀一切众生乃至整个大千世界。”


摆脱自私和欲望、嗔恚和怨恨、残忍和暴戾的人,长住圆满究竟的安乐;内心充满无我、此在乎悲悯。这对于自己或对他人而言,都是一件可喜可贺的事。这就是正思惟。


【正语】


什么是正语?


正语由正思维产生。不说妄语(谎话),不两舌(造谣),不绮语(奉迎),不恶语。


致力于弃除“贪”的人,不可能为了自私的意图或目的,放纵自己说妄语、两舌等不善的语言。一位修行者,应该是诚实、值得信赖,并且能发现他人的优点。而不是欺骗、毁谤、谴责或企图**他人者。“无害”能引发“慈悲心”,决不可能先贬低自己的人格,然后又伤害他人。一位修行者所说的话,不但动听,还真实、可靠、有益、有意义。


【正业】


什么是正业?


正业就是排除“杀”、“盗”、“淫”等“不正业行”,从事于“正业行”。


“杀”、“盗”、“淫”这三种恶业是由“贪”、“嗔”和“无明”所引发。当一位心灵探索者,在思想上逐渐消除了这些因素后,“身”、“口”、“意”三业获得清净,污染便不再显现。他将不会再以任何借口制造各种恶业。心灵上的纯净,使他过着清净的生活。


【正命】


什么是正命?


当“身”、“口”、“意”三业获得清净后,所过的生活就是“正命”。一位心灵上的探索者,将致力与净化自己的生活,远离各种不正当的生活方式——从事屠杀人类的武器买卖,贩卖人口、毒品等一切危害人类的活动,屠宰或贩卖动物生命以谋取个人私利。一切危害众生的行为,就称为“邪命”。从严格佛学的角度来说,正语、正业、正命所指的是戒,而不是相对应的善善功德行。


【正精进】


什么是正精进?


精进就是勤。正精进所指的就是四正勤:


一、已生恶令灭。  二、未生恶令不生。


三、未生善令生。  四、已生善令增长。


在“八正道”中,正精进占据了重要的地位。一个人必须通过自己不断的精进努力,而不是依赖他力、祭祀或祷告来获得解脱。


每个人身上都有罪恶的垃圾槽或善德的贮藏所。通过自己的精进努力,清除垃圾,培养喜善功德。


【正念】


什么是正念?


正念就是《大念住经》所揭露的四念住。于身处观身不净,令身念安住于净。于受处观受是苦,令受念安住于乐。于心处观心无常,令心念安住于不动的恒常。于法处观法无我,令法念安住于真如之我。四念处是行,目的是令四念安住,得入涅槃的常、乐、我、净。在修行未臻圆满之前,执取于、常、乐、我、净,则成为四颠倒。正念就是指对“身”、“受”、“心”、“法”四根进行永不休止的正确意念,消除了污染(身)、痛苦(受)、恒常(心)和我(法)的错误观念。


【正定】


什么是正定?


当正精进和正念,制心于一处,就能引发正定。正定于修行上指的是禅那。于生活上指的就是那股一心不乱,能令人理智的洞察事物的本质与实相的强大力量。


【八正道与戒定慧】


“八正道”中蕴含了“戒”、“定”、“慧”三学。此三学是佛教徒必修的课业。


正见、正思维属于“慧学”。


正语、正业、正命属于“戒学”。


正精进、正念、正定属于“定学”。


【八正道的功德利益】


一、令各种戒行坚固。


二、获得与五戒、八戒、沙弥戒、比丘戒相等的功德利益。


三、成起无限的智慧。


四、成就止观、禅那、三摩地(定境界)、三摩钵底(等至境界)。


五、成就涅槃。


【总结】


严格来说“八正道”是“心所法”不是“心法”,只有“正定”带出的“四念住”属于证悟涅槃的四种“出世间心法”。无论是“心法”还是“心所法”,“八正道”都代表了解脱道上的探索者努力追求解脱的心态。


“八正道”不仅适合于“道圣谛”的修证,它同时也是一门生活的学问。


依“八正道”生活,过“八正道”的生活。

Tags: 责任编辑:admin
】【打印繁体】【关闭】 【返回顶部
上一篇七觉支 下一篇没有了
清净莲海佛学网: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交流论坛 联系我们
本站声明:本站资源来源于互联网,如侵犯了你的版权,请你联系我们,我们将在收到消息后24小时内删除。
清净莲海佛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