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文章

·邢台北盆水龙泉寺 09-17
·邢台泰兴寺 09-17
·邢台观音寺 09-17
·邢台天宫寺 09-17
·邢台天元普贤寺 09-17
·邢台石佛寺 09-17
·邢台北和寺 09-17
·邢台法灵寺 09-17
·邢台宁晋县云台寺 09-17
·邢台普光寺 09-17

文库热门

·邢台北盆水龙泉寺 09-17
·邢台泰兴寺 09-17
·邢台观音寺 09-17
·邢台天宫寺 09-17
·邢台天元普贤寺 09-17
·邢台石佛寺 09-17
·邢台北和寺 09-17
·邢台法灵寺 09-17
·邢台宁晋县云台寺 09-17
·邢台普光寺 09-17

TOP

楞伽经参订疏(一)
2011-06-20 20:54:40 来源:网络转载 作者:明 广莫参订 【 】 浏览:3250次 评论:0

8卷


楞伽经参订疏序


楞伽参订疏者。西吴沙门释广莫氏之编也。标玄订谬。将以翼经而正心学。其亦佩心印者之流欤。夫心学之难明也久矣。吾儒。上自唐虞之君。即曰。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此虞圣之传大禹以为治平之常法也。先儒解曰。夫发于形气者人心也。发于义理者道心也。人心易私而难公。故危。道心难明而易昧。故微。惟能精以察之。而不杂形气之私。一以守之。而纯乎义理之正。天下后世。治平之道必本乎此耳。今夫竺干氏之论心也。则曰真心妄心。其所谓寂照冥通。 空有不二。卓然而独存者真心也。乃若根尘虚构。情想幻出者妄心也。必使空诸妄而融诸真。然后为得其正。则与吾儒所传人心道心。名虽异而体实同也。大率此心之邪正偏圆。而楞伽详示之矣。然不独指其形气之私。而又兼规乎识见之谬。则与吾儒格致之学。意颇相符。信乎其为责善之功有补世教。故我太祖高皇帝。以天地高博之仁。敕天下寺观 僧尼道俗。皆令传习而讲解此经。意使人人得正其心辅扬圣化。大矣哉圣皇之心。渊乎远矣。第此经辞气艰涩。义埋幽玄。非解卒莫能入。而解之者。亦未能尽达其源。吾闽三山居士林君尚琼。远示此疏。并乞余序。余乃乘侍万机之暇。退而闭阁。阅之数过。掩卷思。所以治之之道。与余所以用之之心。殊似淴乎无外之体备见于此疏也。寻流讨源。删华摭实。而条贯参析。超胜前解。余因详序编首而使传之。更以此经。并吾儒先圣所遗之典。置之座右。庶可俾余日用之操。奚翅半部论语。


皇明万历癸丑夏四月浴 佛日文渊阁大学士太子太保礼部尚书闽中叶向高撰

 

楞伽阿跋多罗宝经参订疏叙


楞伽一经。我佛直语此心之妙。而决择名数。使不混淆于 魔外也。夫此心也者。真醇融粹。虚彻灵明。超群数而非无。涉众名而非有。生佛一体。物我同根。岂四句之可拟。群情之能测哉。由诸 众生。迷乎自心。执夫外性。遂起胜妙。微尘。有。无。一。异。神我等见。实皆妄计也。 世尊逐一斥破。显出自觉圣智。谓本然具足。不从他得。此与达磨直指人心见性成佛同义。因嘱二祖云。楞伽四卷。可以印心。意在此欤。或谓达磨别传心印。不立文字。故称直指。以教拟禅。殆非义矣。不知此经。亦遣言说之指。明实义之月。非不立直指而何。即如禅者。言即言非。门庭施设。曲拈情解。业已枉矣。直指之称安在哉。盖直指以明实。拈情以达权。曾不相违耳。此经化仪。亦复如是。则禅教固异名而同体也。先儒蒋之奇宋濂辈。以达磨之禅。为禅定。为六度之一。此则非唯不会达磨之禅。亦复不知此经之义矣。此经品名佛语心。心。即达磨直指之心也。达磨直指之心。即世尊拈华示迦叶所云 涅槃妙心也。寻源会宗。有自来矣。第此经文义奇奥。读解良难。望崖而退者有之。所幸古遗注释。学者因之得入。然犹不能深诣而远寻宗旨。缘旧注未详故也。如经云。五法三自性八识二无我。即八识一种。与杂华密严等经。唯识瑜伽等论。相为符证。旧注往往略之。不亦惜乎。(广莫)思欲阐明大道。不揣已愚。乃寻经论。及诸古注。并魏唐二译。参订成疏。于经之隐而难解者。会彼二译。附于其下。俾可意会得之。注已明者摭之。其晦者明之。题名曰参订疏。盖不贵窜句游心。以乱人之聪明。务令本文无滞则已矣。疏成。寿梓以布诸方。志在就正同业。知我罪我。所不计也。


皇明万历三十年八月十五日吴兴后学沙门广莫书于西湖秦亭山院

 

楞伽经参订疏序

 

夫正心之学有常。而邪见之情不一。何则。盖心非有也。而妙性昭昭。不可以谓无。心非无也。而幽灵默默。不可以谓有。有亦非有。无亦非无。双亦双非。极尽有无之量。而吾心之体。未始疏其涓滴也。是故古之人。四句横流。百非妄作。曷尝益于是心哉。初祖有言。欲明是心。当以楞伽印之。印之为义。闲邪之谓也。群邪既破。印何所施。榛莽已辟。大道坦夷。则无适而非真际也。然则。何心非法。何法非心。心法两空。空空亦空。始可与言楞伽矣。楞伽。历刘宋元魏李唐三译。而四卷者盖宋本也。以初祖付授之言。其传独显然。是经也。辞涩而义详。情真而理到。解而入者难乎其人。惜古师创有解者不存。其名泯然而不睹其全书。次得受公集注。一往参诣。厥旨甚微。第疲于引据而忽于源流。又次得泐公解。大略与受公同。今时清公。出观楞伽经记。虽思虑通长。然于才性偏忽。而旁采臆说。厕乎圣经。此岂巧于用短而拙于用长也欤。及余归自朝解。解脱世网。晚年同仁安莫公。憩于西湖之滨。问尝商确此经。闻其超超玄论。令人洞心骇耳。标精义。申微旨。婉而有归。要皆诸名贤寻味所不到者。悉发扬之。事核而理畅。词平而气和。灿然出数万言以示余。余乃更为仇订而寿诸梓。其庶乎正心学于将来。空情尘于本际。劫可尽也。而功不可尽也。余知莫公舌根不坏以此。


时万历三十四年丙午夏四月佛诞日赐进士出身承直郎奉来赞画蓟辽保定山东等处军务从征外国加四品服兵部职方司主事武塘袁黄撰

 

楞伽参订疏叙


如来出世。达磨西来。拈华示众。面壁传灯。皆直指心印。为佛宗祖。夫佛即心。心即佛也。佛与心。有二乎哉。非圣智自觉。不足以言佛。非灵鉴虚涵。不足以语心。心得佛。以显示第一义。佛因心。以化度人天。故佛佛出世。唯语此心。心之外。无法可说。识此义者。可与谭楞伽矣。昔闻西域[马*夌]伽城。山临大海。傍绝门户。非神通力。不可升往。故名阿跋多罗。言无上也。佛以自觉圣智境界。其究竟直离心意识妄想。非邪智可到。而此经直指妙心。亦绝蹊径。盖心一而已。出此心。为外道。为恶见。为世间法。大约有五法。三自性。八识。二无我。种种异论。是为谤因果见。拔善根本。坏清净因。凡若此者。当堕地狱。何望圣真。故大慧 菩萨。通达 大乘。能以百八句大义。仰咨世尊。世尊随问随答。要以破一切异见。如世界不实。破以幻梦犍闼婆城热焰水月光。如有无识三缘。不能生法。破以龟生毛沙出油。如言说诸妄想相。破以四种言说。如妄立是非。破以是句非句。如无始妄想二缘六因。破以泥瓶缕氎草席种芽酪酥及灯照色等。如七种性自性。破以七种境界第一义心。如藏识转识不异。破以泥团微尘猛风海水波浪。其反覆启露。逐一斥破。众义既破。自觉全显。自觉即佛。佛即一心。心体本空。本然寂静。惟远离诸相。是名不取。是名牟尼。则三世性空。复其本然之静矣。佛岂从他得哉。此经大部。旧有十万偈。百万句。三千六万言。总一百五十一品。今经止佛语心一品。是百五十一之初品也。言简而理到。与达磨直指人心。见性成佛同义。故达磨曾语二祖曰。楞伽四卷。可以印心。意有在矣。世传。达磨不立文字。故称直指。不知楞伽。已了佛心。达磨之不立文字。抑亦述而不作欤。余本凡愚。乍脱世网。幸遇仁安法师。飞锡秦亭。吟咏自适。忽以参订一疏示余。朝夕玩诵之。见其旁引曲证。合异归同。真能默会世尊之密语。洞彻此经之妙谛矣。六节时周。五明中启。静夜伏思。窃为佛语四卷。可以四字括之。四字者何。悟修随证是也。盖道非悟则不入。非修则不行。非随则无渐。非证则不了。何以故。三有众生。以无明故。依内心外境。造种种业。受种种苦。如梦未觉。如醉未醒。若能言下大悟。认取二障。了境如幻。自心所现。则灭妄想三有苦。及无知爱业缘。能以圣慧眼入。分别谛理。能所既寂。境观双融。体用互收。寂照冥摄。不与外道断见性相共。而宗旨不堕矣。既悟何可不修。修行者入禅三昧。须离群。须远俗。须少睡眠。以专精静业。尤当离恶见经论言说。及诸 声闻缘觉二乘。务在策进胜行。然修有四禅。有愚夫禅。有观察义禅。有攀缘如禅。有如来清净禅。四禅中择取圣智三相。所谓无所有相。一切诸佛自愿处相。自觉圣智究竟之相。惟此当勤修学。修行得此。方能舍跛驴心。超外道见矣。然无上正觉。岂一蹴能至哉。则当继之以随。随者。佛地不同。至无所有境。方为佛地。七地已前。未离有作。登第八地。始号不动。于是渐升诸地。住三昧境。了达三昧皆惟自心。得如幻定。即经所云随入无相处。随入从地至地三昧境界。随入如来身。随入如如化。皆有增进次第相续。入于第一真实之义。疾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则具足其自觉圣智。而证无生法。证出世间上上法。始是如来大涅槃。以其随机赴感。名为化佛。以酬其报因。名为报佛。以本觉显照。名为智慧佛。以理体无二。名曰如如佛。当是时。自然殊胜庄严。至法云地。住大莲华微妙宫殿。即有同类眷属围绕。就座灌顶。显示神力。面见诸佛如来。又乘二种无量神力。分别诸法。利益众生。吾事毕矣。然而总之。只了吾灵鉴虚涵之妙心而已。宁有他法哉。故谓此经为佛语心可。为佛语佛可。为无佛无心亦可。夫心岂可语哉。佛而语心。皆化佛。非法佛也。读是经者。当自得之。


万历三十七年岁次己酉秋九月括苍李大生和南撰


疏经凡例


·按古凡释经。大科分三。一序分。二正宗。三流通。此约全部而言也。今经大部未至。来秪一品。其中虽有序分。然无流通。由是不拘此三。但直疏而已。


·又古释经。科分杂糅。义例蔓延。意使学者寻源会宗。知有由绪。而不知末世学人。愚者众而智者寡。寻枝摘叶。其心易疲。屡见有置之高阁。而经年不阅者。盖苦此耳。然而今经广破异见。唯显一心。随问即答。无定由绪。其中大段。关节易明。余诸琐末。详略皆可。去取由人。何劳于是。大都儒者之言。多不置此。今乃指示坦途。直造一心。别无牵制。


·此经三译。今疏者宋译也。三译中。有语异而义同者。则会彼二译。附本文下。使知同故。


·凡参订诸注。有事理谬误者。不敢极诋。而略明之。无伤大体则隐之。唯期开人顶眼识正趣故。


·注中凡引旧注。及诸经论成言。则先标其名。无某云者。是参订家语。


·经中逢梵语处。遂翻华言。附于其下。使不滞于文。通义趣故。


·经中所出外道。别有论义。若广引其详。则令学者泣岐。是故今疏。不贵语备。务在义周。使经义释然而已。


·疏式。经则大字一行直下。注则小字两行并区。余诸义例。意会通之。

 

所引经论目录


·魏译楞伽经·唐译楞伽经·华严经·密严经·解深密经·首楞严经·胜鬘璎珞经·长阿含经·法华经·涅槃经·本行经·地藏经·梵网经·密迹力士经·维摩诘经·仁王 般若经·大品般若经·普曜经·正法念经·瑞应经·金刚般若经·观佛三昧海经·思益经·杂阿含经·譬喻经·兴起行经·般泥洹经·第一义法胜经·楞伽集注·楞伽新说·楞伽古注·杨彦国楞伽纂注·泐公楞伽解·俱舍论·起信论·中论·瑜伽师地论·佛地论·成唯识论·摄大乘论·因明入正理论·摄大乘论·庄严论·僧佉论·华严论·大智度论·肇论·立世阿毗昙论·杂阿毗昙论·华严经疏钞·天台四教仪·法华玄义·四教仪集注·八识颂注·宗镜录·西域记·后汉郊祀记·开皇 三宝录·周书异记·止观辅行传弘决·百法论注·金刚经疏·八识颂·唯识三十颂·大乘律·善见律·法界次第初门·十诵律·翻译名义集·大明法数·四分戒本·译经图纪·黄帝算经·诗经·中庸·尚书·释氏要览·太极图说·提婆论


所引经论目录终

Tags: 责任编辑:思过黑鹰
】【打印繁体】【关闭】 【返回顶部
上一篇观楞伽经记 下一篇楞伽经宗通
清净莲海佛学网: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交流论坛 联系我们
本站声明:本站资源来源于互联网,如侵犯了你的版权,请你联系我们,我们将在收到消息后24小时内删除。
清净莲海佛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