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文章

·邢台北盆水龙泉寺 09-17
·邢台泰兴寺 09-17
·邢台观音寺 09-17
·邢台天宫寺 09-17
·邢台天元普贤寺 09-17
·邢台石佛寺 09-17
·邢台北和寺 09-17
·邢台法灵寺 09-17
·邢台宁晋县云台寺 09-17
·邢台普光寺 09-17

文库热门

·邢台北盆水龙泉寺 09-17
·邢台泰兴寺 09-17
·邢台观音寺 09-17
·邢台天宫寺 09-17
·邢台天元普贤寺 09-17
·邢台石佛寺 09-17
·邢台北和寺 09-17
·邢台法灵寺 09-17
·邢台宁晋县云台寺 09-17
·邢台普光寺 09-17

TOP

佛光禅师解读《楞伽经》(二十二)
2011-06-28 10:41:15 来源:网络转载 作者:佛光禅师 【 】 浏览:11243次 评论:0

佛光禅师解读《楞伽经》第二十二讲


尔时,大慧菩萨摩诃萨,复白佛言:“世尊,诸识有几种生、住、灭?”

 

佛言:“大慧,诸识有二种生、住、灭,非臆度者之所能知,所谓相续生及相生,相续住及相住,相续灭及相灭。诸识有三相,谓转相、业相、真相。


我们上回讲到识的三种相,转相、业相、真相。识是众生心的一种现象,就是分别和执著。菩萨也分别但是不执著,他要看清楚问题但并不执著。但是你要知道只要分别就是识,就是属于众生心,众生心分三种相,从三个形象可以去观察,所谓的转相、业相和真相,我们那天大略讲了一下。


下面是说识有八种作用的现象,广说有八种性,八个体相可以去看。我们一般都知道八识的形象,前五识再加第六识叫分别,七识叫执著,八识叫含藏。略说则为二,现识和分别事识。现识是现量的一种本能,现量境的一种分别,什么叫现量境的分别?就是不加思维的分别判断称为现识。


大慧,识广说有八;略则唯二,谓现识及分别事识。


什么叫不加思维?眼前站着两个人,一个男生、一个女生,不用想,我就知道他是男生、女生,就是我一见的一会儿就已经知道他了,这就是现识,是直接显现的。不用比较所产生的分别那种作用叫现识,如果经过事相的比较就属于所谓分别事识了。分别事识用我们能听得懂的话解释就是对现象的观察和思维过程以后产生的,有时这个思维过程可能很短。


我们对自己是最不分别的,你不用想自己就知道自己是什么,你看别人的时候刹那间还在想。比如你俩在这坐着,虽说我很快知道你俩,能判别出来,但是还是有个刹那间的分别那种想的过程。我们心粗看不到,实际还是有过程的,纵使你是现识也是经过刹那间的分别思维过程,我们对自己的认识分别也是要经过刹那间的分别的。


看这个最明显的例子,不知你平常体验过这种感受没有?你睡得迷迷糊糊的时候,刚刚清醒还没完全清醒的时候,尤其你刚做完一个梦还没清醒又要清醒的时候,你肯定要分别,想一下是不是在梦里?梦醒没有?为啥?你梦到好梦的时候挺得意,躺到那儿会享受一回儿好梦的感觉;你做恶梦的时候立即就醒了,自己要想“咋回事呀?”,当时那会儿你一念之间,能分别清楚到底是梦里的是你还是现实是你?你分不清楚,还得再想一下、再分别一下,这就类似现识。但是现识还要分别一下,很快,一瞬间你就反应过来了,清醒过来了。通过这些生活中的现象你要多多去观察。


修学佛法证悟解脱唯独一个原则,不是说我们想象的所谓的修炼。就像练武功一样,练练练就成了一个什么,不是那样;是把原有的错误的作用过程规范正确,都让它归范到本体性当中去,本体性就是空性。我们现在一切的身心意识所有的运行轨迹,完全是围绕着如幻的缘起这个轨迹来运行的。你必须得建立所谓的缘起性,才能感受到所谓身心世界的存在,这是我们现有的生命体性。实际上我们心性的作用不需要所谓我们现在看到的如幻的缘起也能表现出来。因为它是不生不灭的,你有这个如幻的缘起它也在,没有它还在,这是我们的心性。


我们现在把不正确、不规范的生命轨迹给它规范调整,这是我们要修行的目的。就像我们知道我们现在学佛是正事,你就会产生一种很强烈地认识,世间人所做的事情不是我们应该做的,但是并不代表你没有过,你是从里头解脱出来的。你是从原有的状况转化过来的,通过识心的变化转化过来,又重新规范你的身心世界的运行轨迹,产生良好的状态。这样好像是说你得到个什么,实际上你什么也没有得到,只是一个作用性变了,作用轨迹变了作用现象就变了。我们不按照原来的思维习惯模式来运行了,我们原来要分别跟执著。我们以前就觉得跟人交往,跟朋友打交道都是正常的,我们通过学佛知道那里头有因果,我们不去背那个因果、业障,我们就要去换一种方式,这就是我们现在要修学的智慧。


现在我们学到这种智慧,我们按照现在的轨迹来运行,那你生活世界的作用现象就会为之改变了。最有发言权的是我们YL同志,他在这儿是这种形象的时候就知道念佛是正经事儿,他可以不用上班呀忙活其他事。他现在换了一种形式轨迹变了,实际他的心性作用还是那样,但是作用性质就不一样了,他会知道向单位请几天假在这儿,这边是暂时的,那边是恒久的,所以在这儿运行几天发现时间到了的时候,就开始分别了,他那种轨迹就开始运行了。在那个轨迹里是什么样的呢?贪嗔痴烦恼就开始了,上边要跟老板算计,下边要跟客户算计算计,就开始了。同样的心性,他不运行空性了,他运行如幻的缘起有法了,患得患失:你看这老板抠得不行,怎么样怎么样就开始了。实际上没有多少,记住在那个境界里不会少什么,在这个境界里也不会多什么,只是你这个作用性质变了,作用现象就发生变化了,这是真相。


前天说这段经文的时候,我给你们说过,业识的三种相,你可以通过这三种相来修行直接顿断生死,什么叫顿断生死?我们不再按照缘起有法患得患失的法则运行自己,换一种清净无为的那种理性运行,你就已经生死了脱了。生死法是你业识分别执著那种烦恼性的作用,是烦恼性作用的就出现生死法,说白了你出了这个门去上班,你就得给人家算钱,你就得搞贪嗔痴,就得去算计,你愿意少干活多拿钱,这是人性,正常的,你不要指望这个过程里会解脱,你解脱不出来。为什么?你全部的生命占大多数就是那样运行的,这是法则,空性不碍有法,不会妨碍你造业,也不回妨碍你受报。


换一个规程你就变了,你就会获得清净安详,获得快乐,获得智慧和光明,这就是这个法则。不然释迦牟尼佛在王宫里成佛算了,为什么还要舍弃王宫去雪山修道六年呢?其义在此,业识的转化。人家有大德成就了可以在人间游戏三昧,你行吗?我们不行,我们还是按照人家的轨迹先把自己搞定,然后再进去晃,没事儿,淹不死你,这是最真实的。


我们学佛学什么?这是人家告诉你的最真实的形象概念,所以H大居士、PY大居士都值得赞叹,为什么?能够去看破那些规矩,安心在这儿学修,对你自己是真正的利益。不但你自己有利益,跟你有缘的众生全部都得利益,不是暂时利益,得究竟利益,这是生命真正的价值所在,所以我们要清楚现识和分别识的作用。


我们在生活过程里头现识和分别事识是你的两面性,一个本能,一个所谓聪明不能称为智慧,我们生活世界里两种感觉就是我们所说的现识和分别识。哪种是现识?你总有种冲动的感觉那叫现识;聪明的感觉那叫分别识。


人都在两种矛盾心里存在,我举个例子你就明白了,你们一体会就体会得到。两口子打架,你静下心来想想,对方没有一点儿好吗?要没有一点儿好,你何苦再想他呢?静下心来想人家还真有点儿好,但是马上开始本能的自我执著了,好归好,还不是我希望的标准,两种矛盾心理就开始了,实际上就是这两种意识在作用。我们人要看不清楚,总生活在这两种矛盾心理当中,所以你就不得而知,是是非非总熄灭不了。


那你怎么办?记住,这两种识都不能当真,两种感觉都不能当真。最有意思的YL同志注重感觉的,那感觉一来了,哎呀真好,怎么怎么,一会儿感觉又没了。他不想的,别看他好想,但他不是如理地想这个理,他注意感觉,就是两种意识的作用。等这个过程过去了,啥都忘了,这种人容易生长善根,也容易造业,因为你的心波动性太强。人要是不顺应理性的话,人心的波动力量特别大,容易顺境界波动。


我们认识这个道理了,让自己的心跟情(心是认识、观点,情是执著),就是你的本能、感受两个都趋于平和,用你的认识来约束你的感觉,用你的感觉来鼓励你的认识,升华加强你的认识,这是维系中道之法。


把这两个弄好了叫定慧等持,我们的情执翻过来就是定向,我们的心念(心念就是我们的思维分别)翻过来就是禅那、般若。怎么翻过来?方向一掉过就翻过来了,我们不去思维生死了,不去思维患得患失了,去思维究竟解脱了,这叫方向调转了,你就可以成就解脱了。一定要审视自己身心世界的缺憾,不要觉着自己很完美,因为你身心世界的缺憾所以你的生命就会产生纰漏、错误、误区、盲区。误区跟盲区还不一样,误区是什么?可弥补性,你的错误可以弥补,盲区则不然,盲区那是没得弥补了,只能叫你下一劫再说,千万不要产生盲区噢。


啥叫盲区?就是你自己不愿意正视也不愿意看到自己心灵阴暗的东西,那是最可怕的,我们一定要把自己心灵世界里最不好的东西都翻露出来,那样才能真正地去迎接光明,这是真实的,每个人心里都有自己心底里最深的东西,你一定要好好去发露忏悔,这样的话才能真实地面对自己,不要糊里糊涂地过,糊里糊涂地过很麻烦的,到最后自己只能一事无成。


大慧,如明镜中现诸色像,现识亦尔。大慧,现识与分别事识,此二识无异,相互为因。


“大慧,如明镜中现诸色像,现识亦尔”,明镜中现诸色像是打了个比方,现识就是这样,现识是一种影现的作用,不需分别的,思维的过程很短可以忽略不计。就像你认识一个人,你再见他不用想就知道他,虽说你不用想但是很刹那刹那还是有,所以叫识不叫智也就在于此,因为它还有一个细细微微的过程我们看不到,你这一念之间的反应还有一个反应的过程但是很短了。


“大慧,现识与分别事识,此二识无异”现识和分别事识这两种作用实际上是没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只是一个分别的相能看清楚(分别的过程能看清楚),一个是分别的显像过程可以忽略不计。


“相互为因”,我们认识一个问题的时候,你先通过现识认识它,我们说现识你们可能不太明白就是你的感受、直觉,你的直觉认识它你自然就产生一种分别的执著作用,那就成了分别事识了。我们直觉认识它的时候,我们的思维过程就开始了,然后下一次再见这种东西的时候,我们就很容易的把现识的作用(直觉)又拿出来了,是这么个过程。


就像两个熟人很多年没有见面了,他见了以后第一念感觉是什么?他得想一下,在想他心里那个意识,实际上就是过去的直觉,他在想的时候就开始用分别事识,就是我们的思维的过程,但是这两个是互为因果的,可以互为转化的因缘,以分别识(思维心)做因的时候,你的现识(直觉)就成缘(所缘境界)了。实际上你见了他不是想他这个人,你是在翻自己的记忆,正所谓的睹物思人。


直觉和思维心互为转化的过程构成了你的身心世界,就是我刚才给你说的,你两种感觉总搅和不清,一回儿冲动,一回儿理智;一回儿理智,一回儿冲动。这两个看清楚,调剂好了,你就会平和,你会很理智地看待一切问题,而不会心里慌里慌张。再给你讲这两种作用再细一点儿的现象境界,你看YL在单位请了几天假,前几天就决定了要请几天假来我们这里,这是什么作用呢?分别识,为什么?因为他通过思维,然后什么冲动就开始了?时间快到的时候他就要有感觉了,那种所谓的直觉现识就开始了,因为他现识直觉就要设定那个思维来我们这儿那个概念程序了,这叫互为因果。他那是个因,这儿的缘就开始起作用了,因缘聚合就开始觉得闹心了,这就构成了你的烦恼开始了,不平了嘛,你就想吧实际上没有什么,都是自己在设定的一个东西。


我可以叫自己设定出来,我可以叫自己熄灭,甚至我可以很强地把自己设定到一个环境里头,我起都起不来,那就是所谓的定力。为什么你成就不了智慧?因为你的直觉跟思维分别这两个你调和不了,所以你就没有办法把它真实的作用发挥出来。


怎么调和好?它有两个基本作用点,一定要围绕一个核心思想这两个东西就驾驭好了,哪个核心思想?你弄清楚你想干什么没有?你一定要弄明白自己究竟想干什么,你就不慌了可以很自在地处理这两个感觉,很容易地调和它们。就像前两天HY要去苏州,我问你到那干啥去?你到那儿心里就没烦恼了吗?在师父这里你还调服不了烦恼呢你到那里能调吗?哎,你一下就有智慧有善根了,是啊,主要目的弄清楚了,所以感性和理智都调和了,一下就成就你的中道义了,好的作用出现了。如何解脱?这样就出来了,你所有的事情都这样去观,先搞清楚你究竟想达到什么目的,很清楚,然后你去做,不会有过失。


实际上我们前天应该去订车票,今天让YL走,最满他意,我为什么故意今天才买票?其意义就是让他感觉一下,因为这个因缘我设定好的,你放心今天就是没票,实际上我们昨天订票肯定有,我就观察他这缘起,如果真的人家该走那就今天有票,要是今天不该走的话那就明天再说,果不其然,明天才有票,这就是你那QQ上写的那句话,善用其心,果报是现成的。


你成佛也是一样要善用其心的,善用这颗心,互为因果,这也叫因果同时。你的直觉感受从哪来?从你的分别意识来,分别意识能带给你直觉什么呢?这两个互为因果转化的,你调和不好就是烦恼,调和好了就是解脱。顺应一个核心就行,要是顺应如幻的假的核心你肯定就是烦恼,假的就是我呀,我患得患失总落两边,总落是非。这两个本来是一体,你总要分开,所以你总不得解脱。你那认识总跟不上感受,感受总比不上认识,我想得挺好就是没感觉。就跟QB前两天似的,修着修着“没感觉”,他念经都挺好为什么烦恼?这就是你的认识跟感受不能协和,为什么?核心有点多,所以修行的直觉跟分别这两种作用中间核心最少有两个三个,所以他就没感觉了,为什么呢?顾不着了,乱的。


如果只是一个目标很简单,就是以假我来修行调和的话也会有感受,念经轻安呀智慧增长啊,不错,感觉不错呀嘴皮子溜溏了,你问他有没有口才增长的现象?跟别人辩论起来也能辩论几句,那也是感受。偶尔地去分别一下益义就出来了,但是核心有点多,三分之一在PX身上,三分之一在家里,三分之一在念佛,他认为哪一个都应该跟他修行的全部的感觉不是一样的,因为他是用的全部的心在修,但是他分的是三个方面,所以他直觉跟思维总挂不上钩。想的(思维的)三个方面都要照顾好,直觉就一个方面,总挂不上钩。就像我们的愿力,为什么你总不能如愿呢?起意义就在于此,想法太多,做得太少。


这个做是什么?要用直觉,你的直觉要真的符合佛理才行,为什么我们总不能如愿以偿呢?就是因为我们想的太多感觉太少,就是我们用直觉心那个直觉正受太少。你的直觉正受都跑到哪了?都跑到五阴烦恼境界里去了,不在思维空性里头,所以你总感觉“哎呀,我也在感受佛理呀怎么感受不到佛法的力量呢?”,你想的不是佛理,你的感受在你的五蕴烦恼里头呢,在分别执著那个现象里头呢,一个往东、一个往西。为什么你念佛我也念佛,你打坐我也打坐,结果不一样呢?用心体去感受,而不是用心去想,我们不要用分别去想的,因为你想的够多了。


众生就是沉迷在见思惑里头,见思惑都是因为分别意识,见思惑的缘起就是分别事识所感召的,见思惑的见就是你的分别意识造成的。什么叫见思惑?知见和你的想法这叫见思惑,跟你的生命感受是两个概念,是两种作用体,是心识的两个作用方面,就是你的分别意识的作用。分别意识作用到细微处具体到某种方法的时候叫思惑,具体到理性概念的时候叫见惑,我们用分别意识去分别你的感受去,不要去分别你的分别意识去,不要单独把他作用起来。让它围绕一个核心去作用,两个都要围绕一个核心是什么?解脱。


你不围绕这个核心也行,你围绕假我的时候也能起到很好的作用,你就是这个世界上的所谓的完人,就是好人嘛贤人。就像孔夫子包括老子,他们那种身心世界就可以善用这两个东西,所以他们就可以得所谓的解脱,他的感受跟认识是统一的。我们的感受跟认识是差距的、反差性的,我们的认识很清楚,感受很糊涂,所以你没有恍兮惚兮,惚兮恍兮,你就不能见到其中精啊。


这是从根儿上解决你的烦恼性,这需要本事的,需要你自己的信心、念力,从而产生定力。定力说白了就是习惯,给自己养个好的习惯,你就解脱了。这个习惯是建立在绝对的道理上的,你不会乱,你就解脱了。


《楞伽经》为什么称为佛祖最高法要?人呐真的就是这样的,把这个“理”想明白,你不解脱都不可能,为什么?它是世界生命的根本,一切宇宙人生的根本的运转法则就是这样。所以说YL请几天假值了,票价值了,我们不是吹牛,往后再过五百年给你解《楞伽经》的也不会有几个人。因为《楞伽经》你不去证入现量境你解不了,他们解的文字意告诉你,你听不懂,什么叫文字意?一会儿你看看电视上那个解文字意的,词儿套词儿,“玄之又玄,众玄之门”弄个玄门在那挂着你进不去。


很玄、看着也很高你就是进不去,为啥?人家告诉那很高你就进不去,很高嘛,要不就是高僧大德?高僧大德肯定不是你,所以你永远跟人家比不上,人家高大你肯定矮小嘛。但是你要知道六祖大师见到五祖的时候说什么?五祖磕碜他,你个葛僚你还学佛么?六祖大师当时就给他驳回去了,人有分别,佛性有分别吗?我见和尚只为成佛。哎呀,豪言壮语啊,以后要崇拜佛的无见顶相,那是最好的。


这两种识的作用互为因果,“相互为因”,因果是同时的。你想也能想明白,你看我们一种嗜好(习惯)能产生一种感受(观念),这就是因果同时的。你总喜欢乐,你一定长鱼尾纹,你总喜欢开心肯定身体就好,这就因果同时了,你就形成一个好的概念。互为因果,你有好的概念,自然你懂得好的感受并维护它。我们用思维分别意识一定要去获得解脱,我们的感受一定要跟得上,你不要我这儿想着解脱,那儿想着五蕴执著,你肯定就感觉我好像放不下。不是好像放不下,是肯定没放下,因为一个东拉一个西扯有用吗?一边往地狱里拽你,思维分别往天堂拽你,撕心裂肺的痛苦就出来了。


什么感觉问YL,两种矛盾激烈冲突,最后没办法就看哪个能拽过哪个,理念拽过了就安住了,感觉拽过就离开了,结果YL还是感觉拽过了。好歹还有点儿善根种性,还不错又能转回来了,不过已经变了样了,以后慢慢再说吧。


你要学过法相唯识,世间的事没有你不清楚的。所有人的心理变化,事态的发展趋势,你扪儿清。你就把这两句话参透弄明白了,你说谁的样儿你不清楚?你去观察人跳不出这两个东西,你说世界上还有啥?实际上世界上没啥,啥也没啥。


《楞伽经》精彩极了,这是第一卷,才开始,往后更精彩。


大慧,现识,以不思议熏变为因;分别事识,以分别境界及无始戏论习气为因。


你看,还是我说那话。所以你要是通达了不用看经文就知道后面都讲的是这意思,因为道是相同的。“现识”是感觉执受,就是我们的觉,感受,感受从哪来?从熏习来的。啥叫熏习?熏染,在环境里总去熏熏熏,就有感觉了,你想他总在重庆觉得重庆还不错就喜欢重庆,实际上他是湖北人,你说他不是叛变嘛,这就是熏染。


“以不思议”,不是你想象出来的,它不通过想的一种熏染,就是不通过分别的一种熏染。尤其你对自己家环境的那种感受,为什么一想到家、一进到家里就有感觉呢?这种执受从哪来?你总在熏所以你一旦回到家或者离开家或者想起家都有感觉,感觉从哪来?执受就是从你的熏染得来的。


由此你再去引申一步,你怎么去产生佛的感觉?熏染空性,熏染佛法僧三宝,熏染一切跟佛法的缘起,而且是不加分别的,不加思维的,你熏熏熏,就产生佛的感受。这是善因,你不明事理的时候这样干,善根力发显的时候也能成,极乐世界不就是这样吗?到极乐世界告诉你六尘说法呀什么什么反正保证你成佛,其意义就在于此,让你熏染意识,熏染熏染就产生力量了。


要熏染,为什么叫你每天拜佛、供佛?它实际上在产生力量。你平常在做好像没有什么感觉,不用去想它,什么时候就有力量了?一旦遇到境界的时候你那个力量就现行了。你平常在家里有感觉吗?平常在家里时候没什么感觉。什么时候有感觉了?一离开家或者离开家多长时间或者你在外边想起家的时候就有感觉了,这叫熏习。这是我们的执受,正受是这么来的。


能思维分别的心“以分别境界及无始戏论习气为因”怎么产生分别意识?我们对现象的分别判断以及你过去所谓的业识,就是认识,我们所谓的潜藏的观点,这种力量称为它发起的一种力量。你怎么去产生所谓的思维分别?你分别的观念不一定是你现在形成的,是你无始以来就形成的那种观点。


比如我们说好坏男女的分别,好坏怎么分来的?顺我就为好,我是什么也不知道。这是无始以来的戏论的观点就是假说,因为你总在假说里头,如幻的缘起这种观点熏习戏论习气为因,所以你产生所谓的“分别事识”就是我们所谓的思维分别的心。


你依这个心也能成就,怎么成就?就是你要把这种分别的力量去分别它空性力量那种本体去,你去在你的一切境界里都去观察空性究竟义,你去思维这个空性理去,用你的直觉感受去熏修身心环境感受,去熏修缘起,用你的分别心去分别佛法的理,这样的话就福慧两足,定慧等持,你就成就解脱道了,所以说我们要离开这两种作用。


大慧,阿赖耶识虚妄分别种种习气灭,即一切根识灭,是名相灭。大慧,相续灭者,谓所依因灭及所缘灭,即相续灭。所依因者,谓无始戏论虚妄习气;所缘者,谓自心所见分别境界。


这里讲阿赖耶的观点,阿赖耶识就是我们的藏识,第七识是执著,第八识叫阿赖耶识。“大慧,阿赖耶识虚妄分别种种习气灭,即一切根识灭,是名相灭”,阿赖耶识不分别跟执著,只是藏,藏是蕴含的意思。我们很多事情不是想出来的但是那个力量从哪来?就是从阿赖耶识里翻出来的。阿赖耶识很难感受到的,因为你不去修禅定很难体会得到。


因为你体会到的是我执,第七识的作用。执就是放不下的感觉,你对环境对身心世界放不下的那种认识就叫我执,计算得失就叫我执。你对身心世界的分别作用叫第六识,这一切一切都在运行善恶好坏业力种子习惯的力量,最后消失在第八识阿赖耶里,都藏在里头遇缘就生。为什么遇缘就生?因为你第七识还在,还是第七识那个我执在作用,有它作用遇缘就生,没有它作用了就成了智慧了。


没有第七识我执的执著,没有第六识的分别,没有这两个作用的话全部境界都变成智慧了。前五识变成成所作智、第六识变成妙观察智、第七识变成平等法性智、第八识就是大圆镜智,转三身成四智。三身是法报化三身,转三身就是把贪、嗔、痴变成法身、报身和化身,转三身成四智,成就了四种智慧。


什么叫智慧?识跟智慧的差异是什么?智慧是不分别不执著。这里讲的不分别不执著是不用意识观念的区分,是包容性、整体性,这叫智慧。我们有分别就是识,什么叫分别就是识呢?我认识这个东西是香炉,这叫分别观点,然后你就认识了,我如果用智慧去包容,它无论是什么都在我的作用里头,不去分别它,每一个作用它是互相不妨碍的,都是体性圆融的。我们要是安住于分别的时候,你就会想这个东西放在这会碍事会把桌子划掉,这就是分别意识的作用,我们分别它,众生就称识。如果是智慧是怎么样一个现象呢?它放在哪都是缘起,划坏了也是缘起,你不会去理会它因为这就是它俩的缘起。


再引申一步,YL也好YP也好。他们在这儿也是学佛,不在这儿实际上念得更紧,你问他俩闹心不闹心就知道了。他俩离开就要闹心,为啥?缘起种性已经有了,但是你记住他们是众生哦,众生就要分别跟执著,他在分别哦,“哎呀,师父在那儿干啥来?”,他不懂得起智慧。我们不一样我们有智慧,他们在这儿也好不在这儿也好,对我来说我都起到我的作用了,这叫空性啦。这就把境转了,他在这儿我也欢喜,不在这儿我也欢喜,为什么?我的目的达到了,我能把他影响去学佛熏习法。


还有一个妙境界我没有给你们解释出来,什么妙境界?他无论在哪听到的法,都是我给他建的缘起,无论从哪里获得的正觉感受都是从这里发生的力量。这个他们感受不到,他们无论造善造恶都跟这里息息相关的,你们不会想到的但的的确确是这样的。原来我也不相信,我师父给我讲过,你无论将来什么时候哪个境界里头你是什么样的状况,你的一切都跟师父息息相关,我当时嘴里很感激,实际上心里头想不明白为什么,我想也许是老和尚法身的力量功德啊,就那么想吧。


但是我现在真的相信,他那种力量是充满世界虚空的,就像释迦牟尼佛一样,真真实实的。为什么?你那点儿心量根本跟他没法比,人家的心量就包容你,那叫绝对的空性,你无论善恶你跳不出人家的东西,为什么?人家把你圈定了,你没办法。上了通缉了你跑不掉,法网恢恢疏而不漏。我现在也明白了,我也编织了个法网,能漏了谁?谁也漏不掉。

Tags: 责任编辑:思过黑鹰
】【打印繁体】【关闭】 【返回顶部
上一篇楞伽经概说 下一篇大乘入楞伽经.白话
清净莲海佛学网: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交流论坛 联系我们
本站声明:本站资源来源于互联网,如侵犯了你的版权,请你联系我们,我们将在收到消息后24小时内删除。
清净莲海佛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