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文章

·忻州市五台山普乐寺   &nb 05-16
·忻州市五台山普安寺(普庵寺) 05-16
·忻州市五台山狮子窝大护国文殊寺 05-16
·忻州市五台山法喜寺 05-16
·忻州市五台山弥陀院 05-16
·忻州市五台山真容寺 05-16
·忻州市五台山东台顶望海寺 05-16
·五台山南台顶普济寺 05-15
·忻州市五台山西台顶法雷寺 05-15
·忻州市五台山北台顶灵应寺 05-15

文库热门

·忻州市五台山普乐寺   &nb 05-16
·忻州市五台山普安寺(普庵寺) 05-16
·忻州市五台山狮子窝大护国文殊寺 05-16
·忻州市五台山法喜寺 05-16
·忻州市五台山弥陀院 05-16
·忻州市五台山真容寺 05-16
·忻州市五台山东台顶望海寺 05-16
·五台山南台顶普济寺 05-15
·忻州市五台山西台顶法雷寺 05-15
·忻州市五台山北台顶灵应寺 05-15

TOP

维摩经文疏(二十七)
2013-09-13 22:29:41 来源:清净莲海佛学网 作者: 【 】 浏览:12239次 评论:0

维摩罗诘经文疏卷第二十七


香积品


香是离秽之名而有宣芬散馥馨香之用故无量义经道风德香熏一切理中无上戒定慧香芬芳叵竭故名为香积是聚集为义积诸功德集成法身无所积集乃名为藏若就佛题品称为香积从国以标目应号众香今依正报胜人以标故称香积品此品来意正为室内明非真非有之中能道观双流净秽俱显圆通不碍融会无妨入不二门双亡二边正入中道此品双照二谛净秽俱融广上非真非假之文成於道观双流之义显出圆通自在之用今文异上双照二谛之用上问疾品末广明双用结成菩萨行具举诸行虽知诸佛国土永寂如空而现种种清净佛土是菩萨行今文还释上二用明净秽二土相涉文中处处释净土之意故知此经始末竝皆释成佛国因果其义宛然此文明净秽二土之行既尔诸行亦然举此以例诸也故有此品来。


於是舍利弗心念日时欲至此诸菩萨当於何食。


就此品大为二意一明身子念食二明大士讥呵身子起教之人为两事故須念食一者古佛道法过中不飡此诸大人食时将到是故須起念二者上文云应以何法起菩萨根上来室内敷说胜法音声佛事即是音声起菩萨根次应用香味二法起菩萨根时众将用鼻舌两根闻於大乘禅悦法喜机在不久故身子扣此机端而致念也大士呵者明其二乘八解久有禅悦不以自资而外念求食是故讥之。


时维摩诘知其意而语言佛说八解脱仁者受行岂杂欲食而闻法乎。


第二讥呵为五一讥二许食三遣化请四明二土佛行化不同五时众得益第一呵如文。


若欲食者且待須臾当令汝得未曾有食。


第二许食中云且待者机时不至故未曾有者明身子八解之中无此法喜禅悦也。


时维摩诘即入三昧。


第三请食中为四一入三昧二遣请饭三到彼问讯四受饭而还就入三昧为三一入三昧二现请饭之国三大众皆见。


以神通力示诸大众上方界分过四十二恒河沙佛土有国名众香佛号香积今现在其国香气比於十方诸佛世界人天之香最为第一彼土无有声闻辟支佛名唯有清净大菩萨众佛为说法其界一切皆以香作楼阁经行香地苑园皆香其食香气周流十方无量世界时彼佛与诸菩萨方共坐食有诸天子皆号香严悉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供养彼佛及诸菩萨。


今言彼国以香为佛事用香证理鼻根受道无有声闻纯诸菩萨者此语似如实报之国莲华藏土然同居之土亦有秽有净亦有一乘之化无三差別者未知彼土定判属何文云天子皆号光严既有天人之名復似随缘净土但天语是通何必如此间之天人或可用菩萨为第一义天人以权者名菩萨实者是天人或应如此然未敢定判。


此诸大众莫不目见。


时维摩诘问众菩萨诸仁者谁能致彼佛饭。


第二遣请饭为五初觅请饭之人二文殊神力众无言者三净名呵四文殊引证为答五化作菩萨设问讯请饭之辞。


以文殊师利威神力故咸皆默然。


第二文殊神力咸默然者为二一明宾主之仪设食本是主人何容客为致饭第二为欲显净名胜德故令默然。


维摩诘言仁此大众无乃可耻。


三净名呵如文。


文殊师利曰如佛所言勿轻未学。


第四文殊引佛语为答勿轻未学若有得不思议解脱致饭不难其未得亦有得义故不可轻。


於是维摩诘不起于座居众会前化作菩萨相好光明威德殊胜蔽於众会而告之曰汝往上方界分度如四十二恒河沙佛土有国名众香佛号香积与诸菩萨方共坐食汝往到彼如我词曰维摩诘稽首世尊足下致敬无量问讯起居少病少恼气力安不愿得世尊所食之余当於娑婆世界施作佛事令此乐小法者得弘大道亦使如来名声普闻。


其余如文。


时化菩萨即於会前昇于上方举众皆见其去到众香界礼彼佛足。


第三到彼问讯宣旨问讯为二一正宣旨问讯请饭二彼菩萨嗟歎就宣旨中为二一礼敬。


又闻其言维摩诘稽首世尊足下致敬无量问讯起居少病少恼气力安不愿得世尊所食之余欲於娑婆世界施作佛事使此乐小法者得弘大道亦使如来名声普闻。


二宣旨。


彼诸大士见化菩萨歎未曾有今此上人从何所来娑婆世界为在何许云何名为乐小法者即以问佛。


就彼诸菩萨嗟歎中为四一歎未曾有二生疑三问佛。


佛告之曰下方度如四十二恒河沙佛土有世界名娑婆佛号释迦牟尼今现在於五浊恶世为乐小法众生敷演道教彼有菩萨名维摩诘住不可思议解脱为诸菩萨说法故遣化来称扬我名并赞此土令彼菩萨增益功德。


四佛答佛答中为三一正答国土近远化主功德。


彼菩萨言其人何如乃作是化德力无畏神足若斯。


二重问大士之德。


佛言甚大一切十方皆遣化往施作佛事饶益众生。


三佛答甚大。


於是香积如来以众香鉢盛满香饭与化菩萨。


第四蒙饭而还为四一佛遣饭二九百万菩萨俱发心欲来三奉授饭与大士四命大弟子共食。


时彼九百万菩萨俱发声言我欲诣娑婆世界供养释迦牟尼佛并欲见维摩诘等诸菩萨众。


就九百万菩萨来为三一陈其欲来二佛诫三与化菩萨俱来。


佛言可往摄汝身香无令彼诸众生起惑着心又当舍汝本形勿使彼国求菩萨者而自鄙耻又汝於彼莫怀轻贱而作碍想所以者何十方国土皆如虗空又诸佛为欲化诸乐小法者不尽现其清净土耳。


就佛诫中为三一摄香诫二摄形诫三勿轻心诫心诫中又释出居秽国之意明诸佛国土皆如虗空有何定净秽之可取故不应生轻心也如文。


时化菩萨既受鉢饭与彼九百万菩萨俱承佛威神及维摩诘力於彼世界忽然不现須臾之间至维摩诘舍维摩诘即化作九百万师子之座严好如前诸菩萨皆坐其上。


俱来为三一俱承力来二净名化座三菩萨皆坐。


化菩萨以满鉢香饭与维摩诘饭香普熏毗耶离城及三千大千世界。


第三就授饭中復为二一明饭香熏烈遍此大千。


时毗耶离婆罗门居士等闻是香气身意快然歎未曾有於是长者主月盖从八万四千人来入维摩诘舍见其室中菩萨甚多诸师子座高广严好皆大欢喜礼众菩萨及大弟子却住一面诸地神虗空神及欲色界诸天闻此香气亦皆来入维摩诘舍。


二明有缘应得此食者缘召自来自来中为三初诸居士等来二月盖来三诸神来。


时维摩诘语舍利弗等诸大声闻仁者可食如来甘露味饭大悲所熏。


第四命食中为四一命食二劝舍小心三异声闻窃念四化菩萨弹。


无以限意食之使不消也。


初劝莫以小意食者不消此今其若不发心慕大此味势终自不消如涅槃毒鼓虽无心欲闻远近皆死诸菩萨食者即悟无生此是近故死二乘虽前未死到法华中皆死舍小发大名为死。


有异声闻念是饭少而此大众人人当食。


化菩萨曰勿以声闻小德小智称量如来无量福慧四海有竭此饭无尽使一切人食搏若須弥乃至一劫犹不能尽所以者何无尽戒定智慧解脱知见功德具足者所食之余终不可尽。


化菩萨呵中为二一歎饭功德。


於是鉢饭悉饱众会犹故不赐其诸菩萨声闻天人食此饭者身安快乐譬如一切乐庄严国诸菩萨也又诸毛孔皆出妙香亦如众香国土诸树之香。


二述饭功能。


尔时维摩诘问众香菩萨香积如来以何说法。


第四二土菩萨问答明二佛行化不同此正是品之来意为将此证成道观双流中道菩萨能净秽俱游通达无碍然机悟不同所以诸佛方便随其根缘以之起教若是此方耳根利用声诠理化刚强之人名为秽土彼界鼻舌两根利用香味为教化於纯一大乘无三差別名为净土今但欲明净秽双游故此土属秽彼土为净若究寻其义未必全尔何以故至如西方是净土宝树池流皆说无生忍生声又莲华藏国別教之土纯诸菩萨色像无边音声无边此中犹有音声为佛事何得定判声属秽土若耳根起道通净秽二国鼻根起道亦应如是何以故知若香在彼国纯化大乘曲入娑婆遂使三乘同禀香味既三乘蒙香味入道者岂不是香味通於秽国耶例如释迦寂灭道场声色无边尊特之佛名为净土为罪众生作三乘化即名垢国土彼净国之杳来化娑婆亦復如是凡夫食之正位乃消正位服之发心乃消发心服之无生忍乃消即是分纯一之香逗於三种岂不香通垢净今正辨净秽俱游据別为语而判净秽也问佛命菩萨令摄身香何不摄饭香答饭香亦被摄何故尔饭在彼国周流十方得来娑婆止薰三千之界减折一乘之饭逗彼三乘亦是摄义但菩萨辞游异土彼佛诫之饭是佛遣已自裁量无容佛自命佛令减饭香今以义往推三乘同服止薰大千则知已摄今言令菩萨摄香非是除永尽摄是止节筹量为义契当根机不令过分呼此为摄耳次料简正傍但香积之上香为正教如菩萨在香树下即入德藏三昧便得悟道名为利根其有未悟之者即与大众方共坐食故知味为傍也此正傍两道逗钝利两根今娑婆国人钝故香味相带来正助两门化於钝者例如此间病有重轻药有通別受身常病故言为轻四大增动外来内发故名为重以身常饥苦故即用通药来治食饮补养得食病止不得必死此是通药以治轻病若增剧兼加诸病者今时此食非復其治不能愈病更加余味苦澁辛酸大黄巴豆助此食味共治重病病得除愈故言別药治重病今正助两道亦復如是若利根之人如快马见鞭影即驰但用正不須於傍钝马加之杖捶苦楚方去是故須正助相成同是一杖而马有利钝同是一香而用有正助也此间声义亦尔利者一闻即悟钝者假诸方便或眼见神通心思诸境假助方悟也此中二土菩萨互有问答净名问者欲显他方起根不同净秽有异故須问。


彼菩萨曰我土如来无文字说但以众香令诸天人得入律行菩萨各各坐香树下闻斯妙香即获一切德藏三昧得是三昧者菩萨所有功德皆悉具足。


第二答律行者即大乘波罗提木叉如净名为优波离教二比丘其如是者真奉律无二边之非得中道之行名之为律。


彼诸菩萨问维摩诘今世尊释迦牟尼以何说法。


第二彼菩萨问净名为六一问二答三彼菩萨称歎四净名述成五更问此土菩萨行六净名答。


维摩诘言此土众生刚强难化故佛为说刚强之语以调伏之言是地狱是畜生是饿鬼是诸难处是愚人生处是身邪行是身邪行报是口邪行是口邪行报是意邪行是意邪行报是杀生是杀生报是不与取是不与取报是邪婬是邪婬报是妄语是妄语报是两舌是两舌报是恶口是恶口报是无义语是无义语报是贪嫉是贪嫉报是瞋恼是瞋恼报是邪见是邪见报是悭悋是悭悋报是毀戒是毀戒报是瞋恚是瞋恚报是懈怠是懈怠报是乱意是乱意报是愚痴是愚痴报是结戒是持戒是犯戒是应作是不应作是障碍是不障碍是得罪是离罪是净是垢是有漏是无漏是正道是邪道是有为是无为是世间是涅槃以难化之人心如猨猴故以若干种法制御其心乃可调伏。


初答復为二一开五乘之教化刚强众生二譬显今言六度乘但处中者明初开三藏之时菩萨未断结但有大心化物行行不在三应供之限非五种佛子故次人天乘属凡夫数也就人乘中者明初开藏之菩先举果苦即是说三恶道却论因令知恶果过患即止其因也因者即是三业开为五戒开身业为三戒口四五戒为一妄语即摄得三口过意为一饮酒戒故邪命摄得意之恶是故意口二业不开但身业为三合五戒制人乘也邪行者邪僻之法招得三途邪恶果报愚人者行三恶业智人者行三善业禀五戒人乘也次开五戒为十善具明因果即是天乘从悭去是六蔽治此六蔽明六度即是菩萨乘次从是结戒去是声闻乘三藏之教结戒者明如来初制此戒故云是结戒顺故名持违故为犯不动是毗尼故言是应作动非毗尼故不应作波逸提名煑烧覆障故是障碍或云是事遮为障碍不遮为不障碍犯七聚故是得罪三种羯磨忏故是离罪又作法取相无生三种忏故离罪结戒藏是净是垢去是定藏言戒是乱心杂法垢法定是寂静名为净法欲界中多浊恶名垢四禅中离五盖等名净又味着诸禅名垢不贪不味为净从是有漏是无漏去是慧藏有漏者如从凡夫至燸等也无漏者苦忍真明发即是无漏从此无漏之法即分为二乘修此无漏行六波罗蜜破除六蔽修行之时虽未断结发无漏而望无漏修行至树王下发真入无漏道与二乘不异故知同约无漏开菩萨乘破六蔽报者如菩萨戒中说破悭蔽除饿鬼业破梵戒蔽除地狱业破瞋恚蔽除畜生业破懈怠蔽除修罗业破乱心蔽除人业破愚痴蔽除天业破六道因谢六处苦除名之为道六蔽断除名灭证有余无余时究竟永寂约此无漏开声闻乘以无漏心修四谛观知苦断集证灭修道约此无漏开辟支佛乘以无漏法修十二因缘观无明灭则老死灭为支佛乘虽约此无漏开於三乘无漏不殊观法有异故为三乘也是正道是八正也有为者方便道中无为者发真见谛所得断名无为又从須陀洹至罗汉所得智慧名有为所得断名无为无为即是有余涅槃是涅槃者即是无余涅槃问三乘各有观法亦各有戒不答戒是和众若復別立支佛之戒即是二戒二众不名为和故戒不別立乘是观法所习不同故須分別菩萨在俗非僧数摄故別开戒二乘若为白衣不入僧名为支佛一世无二佛不许別众同声闻众众既同不开戒(云云)。


譬如象马[怡-台+龙]悷不调加诸楚毒乃至彻骨然後调伏如是刚强难化众生故以一切苦切之言乃可入律彼诸菩萨闻说是已皆曰未曾有也如世尊释迦牟尼佛隐其无量自在之力乃以贫所乐法度脱众生。


第三彼菩萨称歎为二一歎佛。


斯诸菩萨亦能劳谦以无量大悲生是佛土。


二歎菩萨。


维摩诘言此土菩萨於诸众生大悲坚固诚如所言然其一世饶益众生多於彼国百千劫行所以者何此娑婆世界有十事善法诸余净土之所无有何等为十以布施摄贫穷以净戒摄毀禁以忍辱摄瞋恚以精进摄懈怠以禅定摄乱意以智慧摄愚痴说除难法度八难者以大乘法度乐小乘者以诸善根济无德者常以四摄成就众生是为十。


第四净名述成其歎为二一总歎二历別十事此中不述歎佛者明如来任运自在故不可思议但诸菩萨未同如来犹有缘累而能如是劳谦故述此也言此国一世为行多净国百千劫数者但净国众生善根纯熟易可开晓用功则易此间烦恼稠密度脱为难如释论中云菩萨成佛时欲令国无三毒之名当学般若即难云佛是毉王出世为治人病国无三毒出世化谁答虽无邪三毒而有正三毒虽有正三毒易可化诲此间娑婆有邪三毒尘劳尤重虽闻佛音不即得悟就此应作三譬往释如大猛将能退强敌其勳则重静於小宼勳绩不多治难愈病是毉最胜治易差病小復为劣今娑婆众生烦恼怨贼最为坚靳而能方便使得解脱比之净土约此论胜此土见思最为尤重而能逗药设方便令法身慧命不断故得饶益力多復次如人微贱之时能曲相将接解衣推食损施无几济之事深惟此厚恩常思报答比至位在方伯或復高迁之日念其昔恩酬泽则厚若施富贵人物恩报事微娑婆之国最是贫善法处而能施以法财令离困苦遂得发真断结富七法财是追念昔恩实为重大为发真七财之人说法力用事弱用此二义譬於此国菩萨能化为胜净国比之为劣若传望浅深从凡至圣处处有怨贼处处有贫义至如同居之土自有净秽净者贫病乃轻於秽国比之方便有余犹是贫病者方便有余比別教实报国復是重者实报圆教十信未及初住十住未及十行十行未及十回向十回向未及十地如是传传为重今取凡夫最初坚靳須好勇将用妙毉药是故言胜也用此二义约十法而明一一法中作此二义如以布施摄贫穷者即是破其悭贼治其贫病施其富贵之财如净戒摄毀禁即是破其犯戒之贼违律之病施其净戒之财历十法乃至四教具作(云云)。


彼菩萨曰菩萨成就几法於此世界行无疮疣生于净土。


第五彼菩萨问成就几法无疣之行得生净土之行者即是观解大乘之心疣者起余缘念累此正行行杂故名疣如呵阿难中增谤损谤损谤名行损若起诸妄见即是增谤义约此明乘急戒缓戒急乘缓俱急俱缓明於行疣大乘之行观解纯熟乘急者行净戒无数犯不起身口之非此明无疮疣即是乘戒俱急得生於净土也若是乘急戒缓者大乘之观乃当真正不能防禁身口毀损於戒此是有行而戒污故是有疮疣以其有乘故生輙见佛行有疣故生杂杂同居秽国也若但戒急而无乘是则声闻缘觉俱缓故是凡夫。


维摩诘言菩萨成就八法於此世界行无疮疣生于净土何等为八饶益众生而不望报代一切众生受诸苦恼所作功德尽以施之等心众生谦下无碍於诸菩萨视之如佛所未闻经闻之不疑不与声闻而相违背不嫉彼供不高己利而於其中调伏其心常省己过不讼彼短恒以一心求诸功德是为八法。


上来十行约权化大士以辨难思胜行此中无疮八法约实行之者行不杂秽克生净国也八法在文(云云)。


维摩诘文殊师利於大众中说是法时百千天人皆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十千菩萨得无生法忍。


第五时众得益如文。

 

菩萨行品


正说中为三段佛国品是如来当宗演畅第二从方便品去至香积品大士助扬圣化第三从此品至阿閦品还归佛所印定成经此二品来意有五一大士助佛阐扬有缘之众缘缚既尽化功已毕須还佛所二佛初明佛国因果大士助宣此义殊辞异辨若不还归印定物或疑网不除是故須归佛所復宗明义故师弟相对復宗敷演更明佛国三室内既是別座当机之徒或生疑网为断此疑还佛所对扬四机宜应在佛所得悟不从余人故还佛所也五虽室内诠量至道不蒙佛印则不成经为印定故須往佛所品之来意如此也菩萨行品者此中香积来者分別菩萨法门明净佛国土垢秽之行菩萨依此而行故名菩萨行品。


是时佛说法於庵罗树园其地忽然广博严事一切众会皆作金色。


就此二品文为二第一从此品首至阿难歎未曾有净名为掌擎大众同入庵园名为归佛段第二从佛述阿难如是如是去讫阿閦品名为復宗说佛国因果彼有时发始开二品为二初品明佛国之行是復宗明义次见阿閦佛品正明显果一掌擎大众俱往庵园二阿难闻香即起疑问就第一掌擎中为六一现相二阿难见相白佛三佛为说四维摩唱欲往五文殊问六用神力擎往庵园同金色者表净名所化之者缘缚已除皆入性净常寂之土同一金光。


阿难白佛言世尊以何因缘有此瑞应是处忽然广博严事一切众会皆作金色佛告阿难是维摩诘文殊师利与诸大众恭敬围遶发意欲来故先为此瑞应於是维摩诘语文殊师利可共见佛与诸菩萨礼事供养文殊师利言善哉行今正是时。


维摩诘即以神力持诸大众并师子座置於右掌往诣佛所到已着地稽首佛足右遶七帀一心合掌在一面立。


六擎大众中为二一到佛申敬二佛慰问申敬为三一大士申敬。


其诸菩萨即皆避座稽首佛足亦遶七帀於一面立。


二诸菩萨申敬。


诸大弟子释梵四天王等亦皆避座稽首佛足在一面立。


三释梵申敬。


於是世尊如法慰问诸菩萨已。


二慰问为三一慰问。


各令復坐。


二命復座。


即皆受教众坐已定。


三奉命復座。


佛语舍利弗汝见菩萨大士自在神力之所为乎。


第二阿难疑问中为二一佛问舍利二阿难疑香就问舍利中为四一问汝见大士神力为乎二答三更问何如四答是不思议之法不可以思议心智图度测量佛所以问者只为印成室内之事亦为室内怀疑未了者若闻佛印即不復有疑无疑故生信印故成经。


唯然已见汝意云何世尊我覩其为不可思议非意所图非度所测。


尔时阿难白佛言世尊今所闻香自昔未有是为何香。


从阿难问中为二一问香二问消问香中为五一阿难问。


佛告阿难是彼菩萨毛孔之香。


二佛答。


於是舍利弗语阿难言我等毛孔亦出是香。


三身子云我身亦香。


阿难言此所从来。


四阿难问得香之缘。


曰是长者维摩诘从众香国取佛余饭於舍食者一切毛孔皆香若此。


五身子答从净名国得饭。


阿难问维摩诘是香气住当久如。


就问消中为二一阿难问二净名答三阿难称歎。


维摩诘言至此饭消。


就答中为二初总答二別答总答云此香随於饭饭若消者香亦随消。


曰此饭久如当消曰此饭势力至于七日然後乃消。


更重问久如消即別答为二一事二理事者答七日方消譬如世食持身止饥一日乃歇此食七日乃消又譬如服一种药药持食七日可消药势薰身至其疾愈此是事解。


又阿难若声闻人未入正位食此饭者得入正位然後乃消已入正位食此饭者得心解脱然後乃消若未发大乘意食此饭者至发意乃消已发意食此饭者得无生忍然後乃消已得无生忍食此饭者至一生补处然後乃消譬如有药名曰上味其有服者身诸毒灭然後乃消此饭如是灭除一切诸烦恼毒然後乃消。


若理解不尔约声说转法轮中此土有半满之教若二乘名半字大乘名满字若半字中三转法轮一示二劝三证示者示於四谛见谛故发真二劝劝断思惟惑三证无学道故名三转今香来诠理亦诠半字三转法轮此中具其义用前七日为方便五停心总別念处约煗顶四法今言凡夫位食此香饭转入七方便乃消七方便中食者转入正位乃消不入即不消要见谛发真乃可消也此名示转从正位食者不入思惟不消得入思惟乃消此名劝转若思惟食者不得无学不消得心解脱成无学乃消此名证转四处辨消即是三转四谛法轮示劝证义宛然也復次此香诠大乘满字三转义者先责半字未入正位食饭入位乃消如身子等已断三界证心解脱得尽智无生智此饭復进何果若不进果饭则不消若进果即是大乘义也当知罗汉虽证四果三界结断若未发大乘之心犹是大乘理外未是方便位中故法华云止宿门外住立草庵若能发大乘心即名饭消是住方便位也故云七日乃消从此方便位食者入正位乃消即如身子於法华中入佛知见蒙记別名为入正位约大乘中作三根未知欲知根知根知已根若入发心即是欲知根从发心食饭至无生忍乃消名知根无生中食饭至补处乃消名知已根即是香教诠三无漏根故云转满字法轮逗於大乘有缘之者譬如上药去譬显明身诸毒灭者何但灭三界分段之毒上通教別教变易別毒实报中无明分分之毒皆能消灭此应将毒鼓为譬释成此义莫论近远闻之皆死具如前释(云云)。


阿难白佛言未曾有也世尊如此香饭能作佛事。


第三阿难嗟未曾有昔但闻声诠起半满三转而今香中具足劝示证等故歎为未曾有。


佛言如是如是阿难或有佛土以佛光明而作佛事有以诸菩萨而作佛事有以佛所化人而作佛事有以菩提树而作佛事有以佛衣服卧具而作佛事有以饭食而作佛事有以园林台观而作佛事有以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而作佛事有以佛身而作佛事有以虗空而作佛事众生应以此缘得入律行有以梦幻影响镜中像水中月热时焰如是等喻而作佛事有以音声语言文字而作佛事或有清净佛土寂寞无言无说无示无识无作无为而作佛事。


第二因阿难问即明復宗就此为二一从此去讫此品末明佛土不同起根各异者此即是品之来意五重中之两意也若化功已毕即是掌擎大众入庵罗园是其义也次室中疑情未决或復須印即是佛告舍利弗汝见大士自在神力之所为乎中意即是印定室内所说亦是有疑皆断也若大士称扬虽復別论余法皆为显於净国净国既显復宗还归佛所说即此中文意也又众生机悟在佛意亦今文中上开宗中长者前问果次问因佛前答其果二答其因果中有二一明果二解释因中亦二一明因二解释此中復宗亦具二意一復宗说果即是佛国佛事不同二復宗明因即是诸菩萨请菩萨行就果中为二一正明果二释其意因中亦二一正明菩萨行二释前後相对义意孱齐故知是復宗明义也上果门明义一者随所教化众生而取佛土二调伏众生取土三随以何法入佛慧取土四以何法起根取土今此果门亦备四义成上当宗佛国之说宛然是同但不次第前後为异耳良由言不叠出语不重安所以互说欲令行者不定执前後类如法华三周说法名异义同又如涅槃三十六问答中义相对当名字不同义意若正名异非嫌此中虽前後不次而名义孱齐今第一释上第四虽復名殊其义是一第四释上第一具列在文此中释起菩萨根有十三句明诸佛国起根不同同用六尘之法来起六根也若是毗昙明色是质碍不得通於余尘眼但见色不能兼用大乘明义则异於此根尘之中则能互用圆通诸法如眼对纸墨之色此色能诠一切诸法若空若假若中世间出世一切诸法无不具有只是一墨而已含容之德圆通无碍故大品云一切法趣色是趣不过乃至一切法趣味是趣不过於食等於法亦等当知根尘备一切法故用此根尘起此菩萨根也今将一尘为语者此是从胜为名如鼻根入道最利故用香尘起之如身根利故用光明触之此间耳根利故用声尘起之未必但有声尘便无五尘如此间以声为佛事亦放光明亦香云香盖衣服等为佛事但从胜者为正其余是傍的判声为佛事耳余国若举一尘者亦復例尔光明为佛事者放光明触身具诠诸法随触得解何但他国以光为佛事此国亦以光明化人如诸大乘经皆放光骇动一切但非此国入道正意佛事正通意耳当知光明中具足一切法如思益所辨又如大品放光众生遇者即发菩提之心如华严明光名无贪灭除诸贪欲蔽等皆是以光为正皆具诸法也但小乘中或言光到触大乘明不思议而辨到触化人为佛事者如須扇多佛留化佛度众生或有佛有所施作利益众生用化人化菩萨等起众生根又如说般若化菩萨说般若即是此间以化为佛事也菩萨为佛事者或有佛土纯用菩萨为眷属利他导众佛但为尊主而已此间亦有此义如说华严四大菩萨诸地功德佛但为主当知亦用菩萨为佛事此菩萨语既通不可定判支在化人故属根尘也菩提树为佛事佛在其下得道庄严此树放光说法成熟众生若作覆阴清凉为佛事即是起於身根別作观树亦经行即是起眼根如此间亦坐菩提树得道经中或应有用菩提树为佛事处即释此意(云云)园林台观此亦有覆阴观覩两义不可判定所属相好者即是色尘起眼根但见相好相好自有所诠能令物悟解如此间说般若时或现尊特身巍巍或现常身断疑当知亦用相好为佛事虗空者但示空相空相能诠诸法如不二门中云四种空种为二若达四种空与空种不异即入不二法门若见此虗空为空空则无见见则非空豁无障碍因悟诸法但用此为佛事故如阿难欲见佛腹佛言授头即见腹中空无所有也如虗空藏来至此界一切法空此间亦用空为佛事梦幻十喻作佛事常说此法此法多有所诠或有悟梦幻空乃至悟梦幻非空非有具如通教以十喻被大小乘小乘但取梦幻空菩萨得有若地论师以十喻为诳相者此乃得小乘之空永失大乘之有若言既是诳相般若以此为佛母者母既是诳子亦不实故知梦幻义通不可定执则失大乘之意也若言有佛土用梦幻为佛事此之佛土则诳相不实音声者如此国起耳根也寂寞者示心轮虽无言说不妨有寂寞之乐若非乐者何得言作佛事耶若佛不示心十地不知若示心者蜫虫能知当知是示心义此间亦用无说无示为佛事如净名杜口文殊称述佛或时默然身子又默然广说则无量略示有十三种国也齐此是復宗明佛国释上第四起菩萨根义也。


如是阿难诸佛威仪进止诸所施为无非佛事阿难有此四魔八万四千诸烦恼门而诸众生为之疲劳诸佛即以此法而作佛事是名入一切诸佛法门。


第二次从如是阿难诸佛威仪施为是佛事去是对上第三明入佛慧义此即为二一明善门二明恶门从进止威仪去明善门即是净国义明四魔尘劳去是明恶门是垢国义上文明随众生用何国入佛慧佛慧者法华名为佛知见此中明入佛法门诸佛现国垢净不同为令众生得入佛慧若众生应见善法威仪进止安详光相尊特入者即为现之宜用恶入者现为四恶烦恼而令得入如华严云女人示贪欲法门若凡夫之人为此堕落善财一触即悟无量百千法门此则是示欲魔入佛慧如善财满足王行如幻法门忿咤煞无量人因是得悟即是因恚魔得入如见婆罗门投岩赴火放身一去佛法现前即是用痴魔入佛慧从此三毒起等分四分生八万四千尘劳诸使众生入佛慧既善恶两门入慧不同故诸佛现垢净二国虽復垢净之殊入门一种此上第三入於佛慧义。


菩萨入此门者若见一切净好佛土不以为喜不贪不高若见一切不净佛土不以为忧不碍不没但於诸佛生清净心欢喜恭敬未曾有也。


第三若入此门见净不喜见垢不忧此释上第二调伏众生而取佛国但诸佛为柔伏一切刚强之人示有垢净那得见此净秽而起高下忧喜之心心若忧喜不名调伏无忧无喜是调伏相譬如良毉为差病故授甘苦二药药虽有异差病无殊若见此良毉处二种药为愈病故不於毉所生憎爱心佛亦如是但为调伏众生不见净垢为疑也。


诸佛如来功德平等为教化众生故而现佛土不同。


第四从诸佛平等去是释上第一诸佛为教化众生故而取佛土此中明十方如来功德平等一身一智慧力无畏亦等既其等那忽一佛国净一佛国垢垢净既殊何谓为等但为教化众生於平等中而起慈悲作等不等为化众生致有垢净不同耳即释成上为教化众生也四种土义一无乖僻证知復宗宣说结撮始终成就前後明净佛国土义。


阿难汝见诸佛国土地有若干而虗空无若干也。


第二从诸佛国土去即是释成四种垢净之意显出方便随缘性净寂光之土就此为四一就虗空结释二略明身智三广明身智四约三号今就虗空结释对上佛国辨果意即用譬如有人欲於虗空造立宫室终不能成依地即成虽復依地若无虗空即亦不成此言菩萨直就法性真空之理则无万行功德诸波罗蜜庄严法身若依俗谛则有成就众生净佛国土虽復万行功德终是约法性空有所成就若无法性空凡有所作则不能成今此结释与上立室同明随缘之土为化众生欲令调伏使入佛慧起菩萨根虽砂石为地七宝为地乃至方便有余自性实报种种之国约於众生而有若干差別之异性净之土为极智所栖无有垢净高下优劣之事也故引虗空无若干为譬虽虗空无若干而遍若干之国若干之国不得离无若干之空终不离若干之外別有一无若干空也今四种随缘之土虽復垢净不等皆约常寂光土故有随缘化他常寂光土亦遍方便之国离方便国无別常寂光土故经云其佛住处名常寂光遍一切处无处不有极智所观观一切法无非法性故知法性名为常寂经言无明明名毕竟空毕竟空即是无明之性此性明故名为寂光常住不变名之为常是故同虗空无若干释成垢净土也。


如是见诸佛色身有若干耳其无碍慧无若干也。


第二次略举佛身智释成二种之国如释迦丈六弥勒千尺至万延量此即是应身差別化物大小而有短长若是释迦三藏之佛所得智断获五分法身无碍之慧与弥勒所得无碍之慧正习俱除復有何异十方诸佛一身一智慧力无畏復有何异常寂法性此处无殊或但为应身随现长短之像随缘优劣差降不同故有丈六千尺垢净之异耳故言以身智释成垢净之国也。


阿难诸佛色身威相种性戒定智慧解脱解脱知见力无所畏不共之法大慈大悲威仪所行及其寿命说法教化成就众生净佛国土具诸佛法悉皆同等。


第三广明身智若作广略明义此前属略後属广若作思议不思议明义略属思议二谛三藏佛无碍慧从广明身智属不思议二谛明无碍慧非但不思议真谛有异於思议三藏中真不思之俗亦异於三藏若干之俗身相差別亦復如是何以故若三藏中取应生父母之身辨其若干取真谛五分法身辨无若干极智栖托於法性常寂之境此处无有若干若明色身门内长者尊特之身莲华藏中大相小相现此胜应为若干取极智所栖常寂法身之境为无若干当知真俗永异也今十方佛色等者一者应身之身垢国行化亦皆同等法身妙色堪然安住此处亦等智慧等者应身三藏佛十力无畏慈悲亦等乃至法身胜应十力无畏亦復不殊姓等者应身刹利婆罗门贵姓中生其事一等法身之姓习种性圣种性乃至妙觉法性亦皆同等化众生等应身是化众生胜应亦是化实报中众生此诸处既等垢净依报亦復是等何但诸佛独有净国释迦亦有净国名为无胜而在西方何但释迦独娑婆行化涅槃云一切诸佛亦於此中现转法轮故知诸佛皆有随缘若干之国等有常寂无碍之慧故言广约身智释成垢净之国也此之身智国土互得相释若是为众生故而取国土致有净秽之殊是则依报优劣不等依报既不等为众生所受正报身智亦復不等此是将国土释身智为此义故即是以身智释国土约此即是显於净秽(云云)。


是故名为三藐三佛陀名为多陀阿伽度名为佛陀。


第四约三号释二国名者为二一正释三号二辨义广难受一正释者三藐三佛陀名正遍知若是三藏明正遍知正者对六十二见偏邪得名观真不观俗虽名遍知若望大乘终名为偏非究竟正也知者穷真徧俗皆悉明了释论明知知於数法非数法若常若无常皆知遍知非数法即是真谛其慧无若干也遍知数法即是俗谛深识根缘随缘方便随有若干也约此故名遍知自觉者觉真觉他者觉俗觉俗故即是随缘方便若干不同觉真即是性净无碍慧无若干也不思议中正者三谛普照名遍知三谛故名知但中道之中非数非非数非常非无常深悟此理名无碍慧双照二谛俗中差別知病识药随缘方便垢净不同调伏众生故有若干也真俗自觉觉他例前(云云)故名正遍知也多陀阿伽度名如法相解如法相说若三藏中明如法相解者即是契於真如之理亦称俗理而知亦名如法相解故是无碍慧无有若干应以何法教化何法调伏何法入佛慧何法起根机感差別而作若干说之虽復异说皆实不虗故言如法相说故名如来释成垢净之义也不思议中如是佛陀名觉亦名知例如前释。


阿难若我广说此三句义汝以劫寿不能尽受。


就二辨三句义中为五一明三句义广阿难所不能持。


正使三千大千世界满中众生皆如阿难多闻第一得念总持此诸人等以劫之寿亦不能受如是阿难诸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无有限量智慧辩才不可思议。


二明假使多阿难亦不能持。


阿难白佛言我从今已往不敢自谓以为多闻。


三明阿难悔责。


佛告阿难勿起退意所以者何我说汝於声闻中为最多闻非谓菩萨。


四明佛慰喻。


且止阿难其有智者不应限度诸菩萨也一切海渊尚可测量菩萨禅定智慧总持辩才一切功德不可量也阿难汝等舍置菩萨所行是维摩诘一时所现神通之力一切声闻辟支佛於百千劫尽力变化所不能作。


五释不能持之义如文。


尔时众香世界菩萨来者合掌白佛言世尊我等初见此土生下劣想今自悔责舍离是心。


第二明彼菩萨请菩萨之行即是对上復宗明佛国因即为三一请法二佛为说三称歎还本请中为三一悔责。


所以者何诸佛方便不可思议为度众生故随其所应现佛国异。


二领解。


唯然世尊愿赐少法还於彼土当念如来。


三请法请法者明香积之国以香味二法来此度人今欲将此土之法还彼作佛事所以请法也彼菩萨虽是大乘之机得悟中道而於双照二谛犹未深远於小乘断伏俗中未了是故如来为说双照之义令其於化导无壅譬如王国备有文武两种随其静乱用有兴废无贼之世器钝人羸有寇之时兵利将勇今明十方佛法具有三谛之义但娑婆多难於权化为明诸菩萨等於双照纯熟彼土善根深厚於中道实慧速得通达权道有疑菩萨欲游於十方須遍行三谛故須请也。


佛告诸菩萨有尽无尽解脱法门汝等当学。


佛上答因义有二一横明二竖明此中亦有二总释別释虽与上文名异义同也今就佛答中为三一总标劝学二明释三结。


何谓为尽谓有为法何谓无尽谓无为法如菩萨者不尽有为不住无为。


释又二一略释二广別释。


何谓不尽有为。


別释中为三一先明不尽有为二明不住无为三叠释二种就明不尽有为中为三一标二释三结。


谓不离大慈不舍大悲深发一切智心而不忽忘教化众生终不厌惓於四摄法常念顺行护持正法不惜躯命种诸善根无有疲厌志常安住方便回向求法不懈说法无悋勤供诸佛故入生死而无所畏於诸荣辱心无忧喜不轻未学敬学如佛堕烦恼者令发正念於远离乐不以为贵不着己乐庆於彼乐在诸禅定如地狱想於生死中如园观想见来求者为善师想舍诸所有具一切智想见毀戒人起救护想诸波罗蜜为父母想道品之法为眷属想发行善根无有齐限以诸净国严饰之事成己佛土行无限施具足相好除一切恶净身口意生死无数劫意而有勇闻佛无量德志而不倦以智慧劒破烦恼贼出阴界入荷负众生永使解脱以大精进摧伏魔军常求无念实相智慧行少欲知足而不舍世法不坏威仪而能随俗起神通慧引导众生得念总持所闻不忘善別诸根断众生疑以乐说辩演法无碍净十善道受人天福修四无量开梵天道劝请说法随喜赞善得佛音声身口意善得佛威仪深修善法所行转胜以大乘教成菩萨僧心无放逸不失众善。


释中凡历四十句以明不尽有为今言尽无尽者不尽於俗而广行万行不住於无不同灰断真俗俱照道观双游净秽融通权实自在俗谛是生死有为可尽之法故名为尽真谛是涅槃无为空法名不可尽故尽无尽门众生应以此门得度即以此法起菩萨根入佛慧也亦是释成室内所明如是病者非真非有之意若入此门乃能净秽双游道观自在则不为净名所呵私问若香土菩萨方请此法云何能游此娑婆私答以权引实故有斯问以实随权故能游娑婆(云云)文中禅定如狱生死如园者此借子在难父在宅虽有五欲常如受苦若得拔难其心乃悦(云云)。


行如此法是名菩萨不尽有为。


何谓菩萨不住无为。


第二从不住无为者亦为三一标二別释三结。


谓修学空不以空为证修学无相无作不以无相无作为证修学无起不以无起为证观於无常而不厌善本观世间苦而不恶生死观於无我而诲人不倦观於寂灭而不永寂灭观於远离而身心修善观无所归而归趣善法观於无生而以生法荷负一切观於无漏而不断诸漏观无所行而以行法教化众生观於空无而不舍大悲观正法位而不随小乘观诸法虗妄无牢无人无主无相本愿未满而不虗福德禅定智慧。


就释中历十六句广明不住无为也如文。


修如此法是名菩萨不住无为。


又具福德故不住无为具智慧故不尽有为大慈悲故不住无为满本愿故不尽有为集法药故不住无为随授药故不尽有为知众生病故不住无为灭众生病故不尽有为诸正士菩萨已修此法不尽有为不住无为。


第三就叠释不尽不住即释成上佛国之中横竖二意横则十七句句句之中皆约三藏通別圆等四教四门以明横相竖则从直心彻至佛果有十三句之浅深亦有结释横竖之义今此中先历別四十句广辨不尽有为次十六句广辨不住无为对上横竖明法相深广之意次有四双叠释三种权实二智自地竖深化他愿满释成横竖义前横竖说之中不尽在前不住在後叠释中不住在前不尽在後後前互辨者明无前无後前後双融之意今言不住无为则是於实谛无滞自行事成不尽有为则是於俗谛遍知化他无壅权实双照自他兼达若三谛圆明自能深彻则是无碍慧无若干若以化他无所壅碍故能垢净双游方便若干也就此叠释中有四双初福德智慧为一双二慈悲誓愿为一双三识药授药为一双四知病识病为一双约此应明权实二智自有自行权实自行化他权实化他权实自修中道之理为实双照二谛为权此是自行明权实若是自观二谛之理为实为他说二谛为权是名自行化他明权实若是化他明权实者此则约缘无定或说权为实或说实为权或於权中而辨权实或於实中而辨权实逗机深浅逐物便宜不可復定约此判思议不思议二种二谛若是自行权实一向判属不思议二思议若自行化他权实此中亦属不思议亦属思议何故尔如通教所明二谛含中道在真谛中故言三乘人同以无言说道断烦恼入涅槃若是含真入俗者如涅槃云我与弥勒共论世谛五百比丘谓说真谛即是此义也虽不正中道之名而有中道其义两属故名为通通者通於二乘见真谛之空若通別教圆教则亦见於空亦见不空能通见空即是思议见空见不空即是不思议见空智慧如萤火见不空智慧如日月日月照用既广治惑亦大二乘人智慧既小所断亦小若菩萨自行则见空不空化他利物但见於空不见不空故知自行化他权实亦属思议亦属不思议也若是化他权实一向是思议二谛何以故思议二谛无中道体故明真时则永寂如空明有时如石里有金有异於永寂之空真俗条別是则以永寂之意而测真如石金之心以解俗故言是思议二谛但思议之真有渐顿义譬如石金渐渐融冶销磨鑛尽金现思议之真亦復如是有三种如一切森罗对目千种万形原其同是四大名为下如四大虽復遍成诸物俱是无常生灭之法名为中如生灭虽復迁谢同是无生无灭入於真谛此岂非渐顿也不思议则不如是为有中道之本体约体明二谛名不可思议譬如意珠能雨种种七宝珠中毕竟无所有求不可得只言毕竟空而能雨宝不思议理亦如是非真非俗毕竟清净而能真俗具足圆备一切真俗俱不可图度故称不可思议若约此珠以譬通教者如珠雨宝时则无有金银相貌此与凡珠何异即是於俗破之求宝毕竟空无此空与真谛断空何异约此明可思议相是三藏思议二谛也若知其功能发愿求宝能於空中即出种种资生之物此空不同二乘之人真空也所出之宝异於世间珍玩此不同凡夫俗有如菩萨深见不思议二谛亦是开合真俗具出二种如前今将三种权实释於不尽权实双游之义也復次历四教明不尽不住今约三藏教明之若观真断结以空为证则同二乘灰断住於无为何由能得三阿僧祇成就佛法故不得住於无为不尽有为者慈悲六度本约有修行教化俗中众生若入真则无此事今若断尽诸有之因因尽则果亡云何得处三界广行佛法今以不尽有为结漏而修佛法能成道转法轮以三藏化他权实具足也通教不尽不住者若尽有为则同二乘若住无为乖菩萨道是故方便从空出假利益众生如空中种树巧妙方便故故不尽有为不取空证故故不住无为別教不尽不住者若但用二观为方便道得入中道是为住无为尽有为今虽得入中道之理但尘沙佛法悉未现前皆知皆学岂得保此中道应須照俗是故从中反照二谛名不住无为若除二谛之俗更无俗可观今照此二谛遍行佛道故言不尽有为不保中道故言不住无为圆教中还约別教明义若但观中即是尽二谛不照二谛即是住无为今三谛同观一时能了了真不住於真了俗不尽於俗不住不尽一时双照权实俱明(云云)若是此间多恶故治兵讲武多以化他二谛逗之於自行二谛未了故香饭来此使三乘之人近远皆如身子之流食此饭者至发心乃消於法华中开佛知见即是三种权实而得具足彼土无恶但制礼作乐唯以自行权实於化他权实未了是故殷懃请此方便还香积土施作佛事令彼实行之者三种权实皆悉圆通自在无碍也问彼土菩萨在香树下得功德藏三昧一切佛法皆在其中云何言於化他权实未了答有二义一者虽具有彼土不行此化则於二乘小道知根知药不得明了二者彼土虽净有权有实实者但禀一实之教未禀方便是故请法也復次将福德誓愿识药知病四双历四教一一作相分明成就(云云)今且约圆教作之福德庄严是五度之法必須遍约有作无作两种四谛彼土中修行诸度具足尘沙佛法若於分段中修福德满能坐三藏道场作佛教化众生故言不尽有为也若方便有余中行福德满即其土坐道场乃至別教满圆教报土福德满即坐道场作佛今为遍满此等福德庄严故不尽有作无作二种有为为智慧故不尽有为者境能发智若却分段有余变易等何所观察既不知分段尘沙境界相貌是则智慧不满智慧不满不能得随缘诸土而坐道场故不尽有为为增智慧故此是用福慧二严结成菩萨行也第二双不尽有为者欲以大慈悲拔苦与乐此之大慈何但拔思议二谛有作之苦与其思议真谛之乐亦拔不思议无作四谛之苦与其中道究竟之乐若分段苦尽即能道树断结为三藏佛乃至变易苦尽即为別教之佛以此大慈悲利益一切故言不尽有为也满本愿者则是昔时起四弘誓愿广缘无作有作二种四谛起此誓愿愿既未满那得尽有为第三集法药亦如是尘沙佛法约有而论深浅根机大小性欲善恶对治若色若香一切法悉須遍知未具佛法不应灭受而取证是故不住无为无为之中无病无药无能授今欲作度老病死大毉王授与众生治烦恼药岂得断尽有为以不尽故作三藏佛知二乘四谛因缘法药治分段之病乃至能作別教卢舍那佛授与中道法药若尽有为无此等也第四众生是有为今住无为则不入有为巨海何得识知其病贪欲瞋痴种种相貌既不识其病差机说法是众生怨妄授於药非是明毉为知病故不住无为为灭病故不尽有为所言灭者非是灭无之灭诸佛菩萨随所调伏众生处名为解脱自於中无缚能解他缚亦不缚不脱令众生得不缚不脱名之为灭为调伏故不尽有为得解脱故名为灭病。


是名尽无尽解脱法门汝等当学。


第三结如文。


尔时彼诸菩萨闻说是法皆大欢喜以众妙华若干种色若干种香散徧三千大千世界供养於佛及此经法并诸菩萨已稽首佛足歎未曾有言释迦牟尼佛乃能於此善行方便言已忽然不现还到彼国。


第三彼菩萨闻此方便化他权实之法欢喜解悟敬礼辞別还於本土上文初请法时惭愧悔过者悔於化他权实未明故忏悔除盖请於胜法即得开解三种权实具足圆满此是他土来此得益也若是此土悔过得益者如身子等食香饭已於法华中惭愧尅责自悔过咎只是悔过未见行权实既尅责覆盖得除於法华中开佛知见入於佛慧受记成道自行化他三种权实宛然圆满即是此土蒙他得益也二土双游垢净不二成就圆满双观之义究竟在此(云云)。


维摩罗诘经文疏卷第二十七

Tags: 责任编辑:思过黑鹰
】【打印繁体】【关闭】 【返回顶部
上一篇维摩诘经【三卷】 下一篇维摩经疏记(淨名疏二十八卷),(..
清净莲海佛学网: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交流论坛 联系我们
本站声明:本站资源来源于互联网,如侵犯了你的版权,请你联系我们,我们将在收到消息后24小时内删除。
清净莲海佛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