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文章

·忻州市钟楼寺 05-04
·阳泉市郊区辛兴圣泉寺 05-04
·阳泉市平定县洪济禅 05-04
·阳泉市报国寺 05-04
·阳泉市平定县寿圣寺 05-04
·阳泉市平定县资福寺 05-04
·阳泉市盂县文殊寺 05-04
·阳泉市矿区释迦寺 05-04
·阳泉市西烟镇麦坡村玉佛寺 05-04
·阳泉市郊区半坡王兰寺 05-04

文库热门

·忻州市钟楼寺 05-04
·阳泉市郊区辛兴圣泉寺 05-04
·阳泉市平定县洪济禅 05-04
·阳泉市报国寺 05-04
·阳泉市平定县寿圣寺 05-04
·阳泉市平定县资福寺 05-04
·阳泉市盂县文殊寺 05-04
·阳泉市矿区释迦寺 05-04
·阳泉市西烟镇麦坡村玉佛寺 05-04
·阳泉市郊区半坡王兰寺 05-04

TOP

梵网古迹抄 【八卷】(三)
2018-02-15 23:00:53 来源:清净莲海佛学网 作者: 【 】 浏览:1865次 评论:0

梵网古迹抄第三


三经佛下弟子二 初牒经摽章。


(私云三轮中第三第子也如文)。


二言下随文释义四 初释比丘二初行古义。


(今疏不釈经国王等与减注上云删补云国者域也有限域故小郡曰邦大国曰国王者徃也人皆归徃(明旷疏同之)王子者明旷云王之所生故云王子(文)百官者与减云百司之官总举其数如云百姓非只百人官者观察人情决断是非也宰相者扑扬疏云宰相者宰由割也相者相国之化言居此位者观国之光利用賔王断割时[(弟*ㄆ)/刀]故云宰相(文 道璿注同之)已上今疏不釈之比丘者则非当机之众梵网会无实类声闻故遥令被后时渐机故云比丘等也 问花严入法界品中有身子是实类也如何云无乎 荅此虽依宗不同依法相宗意入法界品则成道六年或十二年以后彼既制多林会也制多林者即祇薗精舎也彼成道六年或十二年造之见是故有实类也此经成道最初说也故无实类(为言)与咸云比丘翻云乞士也比丘尼者扑扬疏云尼翻女也(文)明旷疏云比丘者此云勤事男比丘尼此云勤事女从小入大二众通湏(文)勤事男之翻名常途未见相乱近事男是故常以怖魔乞士破烦恼翻之也(云云)有说廻心受戒等者义寂疏作二尺今引釈难破也寂疏云大小先后者于中有二一先小后大二先大后小若先受小后受大者前小乗戒为捨为在又不杀等与声闻同为更新得为即前戒一云若廻心时小转成大故前小戒不捨而在而不可名为小乗戒以廻心故共声闻戒更不新增若不共戒受时新得二云廻心新受时虽不捨前而由期心异更增离杀等如受具足时更得离杀等先大后小者若大入小即失大戒若不退大随学小者不失前大虽受声闻戒不名为小乗人(文) 问疏云转成菩萨戒非也者通别二受中依何如是破乎 荅(知足房)有义云大小乗戒誓愿期心大差别一切转成不可许之(云云)依之文云菩萨乗心别种子生等尤叶道理者欤传云于此一叚能所两破俱未尽理也不分别通别二受异故文集注蕳通别异云有说转成菩萨戒者若言声闻受得戒转成菩萨通受戒者其理不尒如疏所破期心近远思愿异故若言声闻所受戒转成菩萨别受戒者如所引章有何妨难期心同故作法同故(文) 问转成菩萨戒者廻心后俱于本种上运运增长名菩萨别受方号转欤亦更本种上戒全移大乗种倍[乞-乙+、]增长则名转欤 荅传云二乗心所受戒待菩提心胜缘方移大乗种是则菩萨别受也凢定大小乗差别依乗性不同既廻一切善根为皆向佛果因何今戒法独小乗法运[乞-乙+、]增长乎纵有漏位不许之转成无漏时不移何若尒有漏时本种上防非[工*刀]能依菩提心胜缘移大乗种都不可遮之 问付此义移大乗种者本种上廻心后犹有防非[工*刀]能大小两种俱运[乞-乙+、]增长欤亦本种上[工*刀]能全移但大乗种上运[乞-乙+、]增长欤 荅全移大乗种本种上都无防非[工*刀]能何廻心已后犹有小乗法乎(云云)问小乗戒境一大千界若许转成戒境更增至不可说乎 荅既廻心知不可说三千界若言不遍对他三千界众生作非可非犯戒乎戒境自元总发若尒廻心已去广本境至不可说境都无所妨(云云)有助大力者述云一义(西大寺)云廻心向大人菩萨别受戒受时小戒转成菩萨别受戒故云有助大力(云云)一义(招提寺)云有助大力者已前受小戒终为菩萨远缘故云尒必非谓转成(云云 取意记之))。


二菩下立自义。


(于彼所熏别起无表者彼小乗心所熏种上犹别有运[乞-乙+、]防非[工*刀]能也(云云))。


二释十八梵二 初合数。


(十八梵者俱舎颂云十六七八天大梵无想故如次萨婆多经部上座部(文)大乗瑜伽意同上座部云十八天第四禅广果天中开无想故唯外道所居也(云云)初禅三天梵众天(寿半刧明旷云谓梵民)梵补天(一刧谓梵王臣)大梵天(一刧半谓梵王)第二禅三天小光天(二刧身光劣故)无量光天(四刧光量多故)极光净天(八刧光躰遍故)第三禅三天小净天(十六刧)无量净天(三十二刧)遍净天(六十四刧例上釈之)第四禅九天无云天(百二十五刧下地有云上无云地名无云)祸生天(二百五十刧以胜福徃生)广果天(五百刧胜福感果故名广果已上三天凢夫生处广果天中有无想天外道生处也修无心定因生彼天故名外道天)无烦天(一千刧离繁杂故名无繁天)无热天(二千刧离下地烦恼热故)善现天(四千刧果德竭顕故)善见天(八千刧渐见律彻故)色究竟天(一万六千刧已上五天唯定性那含生此中故云五净居离欲烦惑名净净身所止曰居文)无想初后许有心故者 问初后有心故可许受戒乎 荅不尒但外道生处故今且出有心之分不许受戒也西天论家异义有三或初后俱无心或初后俱有心或初无心后有心(云云)而初后俱有心义是正义也是故今疏依正义云尒也 问初后有心者一刹那欤通多时欤 荅有宗学者云婆沙中异说也妙音义一刹那也世夭正义云多时有想也(云云))。


二善下徵释二 初引徵。


(善戒经云等者上釈无想天竟自此已下但釈五净居也乐定圣者住无色入灭乐恵圣者住净居入涅槃净居圣者必定姓那含也依之疑难出来而一性宗诸师此疑难不生一切可许故五性宗人师皆俱烦此事依之有三师异义也 问今三师谁人义乎 荅第二第三义寂师义也彼疏云经说净居下来受佛记故知亦有发心受戒(私云当今第三义也)有云别有十八梵天无想净居不入其数如本业经列色天众(文 私云当今第二义也))。


二有下有释三 初言总意别。


(六群者餙宗记云六群比丘者多论第四云一难途二跋难陀三迦留陀夷四阐陀五马师六满宿(文))。


二有下别有十八。


(本业经上曰梵天梵众天梵辅天大梵天水行天水微天水无量天水音天净居天无想天徧净天净光明天守妙天微妙天极妙天福果天果胜天大净天(文)问既云除无想净居别有十八然而彼本业十八天中出无想净居二天如何 荅净居无想非五净居天净居(乃至)无想天无想欤既除彼别云有十八故义寂疏净居天名徧净天也又常五净居在第四禅今本业经净居天者第三禅也不可相乱也)。


三有下据实成佛二 初正明。


(此第三义当义寂一义也观无量经疏云(义寂作) 问彼土净居天为亦定性不还乎 荅依五净居无廻心者许亦无失又秽土净居尚不可言无廻心者何[工*兄]净土以不空罥索经教化彼天令发心故又璎珞经等授彼诸天菩提记故成唯识论云然五净居无廻趣者(文 经不说彼发大心故此文釈般若经文非谓彼天无廻心者))。


二然下会论。


(然唯识论等者第三师会论文也论云然五净居○发大心故(文 如引次上)总唯识论有二师义一云圣者廻心必欲界(如三周得记声闻)异生廻心通色界二云圣者廻心通欲色二界下三禅唯除第四禅论家正义第四禅无廻心今有说所会文是也 问会意云何 荅论且依不了义大般若经云净居无廻心也彼经不说二乗廻心之教故至广果天有发菩提心之言至净居无发菩提心之言故实依法花深密等许二乗廻心唯识论依彼深密等可许净居廻心(为言)此有说意净居圣者通不定姓义寂三藏门人而许净居廻心知法相宗犹及异义欤而慈恩唯识疏意五净居廻心都所不许也大般若总设未来流通之相非唯[户@勺]一座仍可为宗家证文何云未建立等哉例如生天笁阿踰闍国人皆菩萨种姓八岁发大心生净居者必定姓那含亦复如是次于馀经说发心之文者周记会云是佛菩萨之所化作来于佛边受菩萨戒非实净居(文)问三有说中今疏意顺何师乎 荅第一言总意别义也上总摽釈约通途十八梵釈之故非第二义也亦唯识学记不许净居廻心故非第三义也唯识学记云测云圣无凢极乐处故心生乐着故不发心基云如生净居必不生上亦不廻心取灭近故(文)经庶民者寂疏云庶民者无官位人(文)日本记训タ、也黄门者明矌疏云生等五种皇家掌门名为黄门(文)善珠疏下涅槃音义云取无根人与着黄衣令守王门故名黄门(文)[婬-壬+(工/山)]男[婬-壬+(工/山)]女者明矌疏云欲界男女通有贪[婬-壬+(工/山)]此举[宋-木+取]多乃至衒卖云[婬-壬+(工/山)]男女(文)奴婢者法花玄[(天*天)/贝]二云奴古者罪人使官入贱为奴或为仅字婢女之卑称也(文)八部者天龙夜叉等也金[(罩-卓+止)*寸]神者与咸云金刚力士犱金刚杵之神也(文)利涉疏云金[(罩-卓+止)*寸]神者天帝釈之外护也湏[方*尒]四角有四高峰有金[(罩-卓+止)*寸]神常依彼住(文)反化人者藏疏上云反化人者如龙反为人小乗入难此中通也(文)元晓疏上云 问无色人者何以故非列乎 荅亦得言反化以摄许上皆大乗中得受戒(文)与咸云四空处既能[听-王]法亦应得戒但业报虚妙故略不说(文)准宗家等解釈不许此义虽有定果不如思所发色强故(具如上抄之))。


三于下释黄门等二 初明共不共二初通受。


(于中且依等者 问黄门等受戒通出家在家乎 荅寂疏二釈一云唯许在家不通出家二云二众俱许但戒成性不成(云云)取意釈性成否唯此釈也馀师今师未判定文集注文存寂初釈问业障边罪难等可同报障黄门等乎 荅传云业障可戒成性不成报障戒性俱不成(云云))。


二若下别受。


(若遍学行等者则通别遍学也)。


二有下引有问荅。


(有问若黄门等者问荅俱寂疏见本文如文集(私云经云者善戒经文也可见文集也)蹑上黄门等不得别受戒为难也 荅意约三聚以律仪为本故尒云也八云必先受小戒是名律仪(云云)不叶今疏釈者也传云彼经始终菩萨为练根先别受后通受见非廻心义善戒说相大同瑜伽三聚也而此问荅不得意经文相者欤(具如文集注文)大智律师等依善戒经立渐受次第北京依此别受必先受(云云)乃至南都古义依此文七众性成必依别受(云云)传云瑜伽等分明说通受七众故唯通受可成其性善戒文为练根受之更不为性成也(具如上抄之 云云) 问善戒文必[户@勺]自誓所不见何故注文但[户@勺]自誓乎 荅彼文出自受从他作法毕后有此文若尒俱通自受从他但自誓时殊用练根依之且如是注也实通自受从他也(云云))。


四皆下释第一清净。


(私云文集大般若八十六(并)智论三十五引之开可见也)。


大门第二经佛告下正说分二 初牒文惣分。


(第二正说分以下古迹上云经为此娑婆至一戒光明述曰大叚第二诫恶行门于中有三开序故正说故流通故(文)当常序正流通三叚也)。


二初下随文释义二第一重戒三初惣摽故二 初牒文科分。


(私云举数制持者有十重波罗提木刃举数也若受菩萨等制持也示相劝学者一切菩萨等文也凢菩萨戒相有二一略说相貌者过现当三世诸佛常恒重说重轻说轻无三世改转是三世不改相也二广说相貌者下所说十重六八戒也)。


二此下随文释义二 初举数制持故二初配文举傍义二 初配文。


(此初也三字也)。


二瑜下傍义三 初举数异说。


(瑜伽立四等者则因经有十重等文顕重戒诸文同异也地持亦同瑜伽立后四重则菩萨地同本异译故旧家昙无纤三藏译也如宗要释者彼云然菩萨戒意地为本(乃至)无恶不由贪瞋痴者亦无不为引好推恶所以后四为根本重(文)若善生经等者则优婆塞戒经也佛对善生优婆塞说之因为名也义寂疏云 问此经中既说十重何故善生唯弁前六菩萨地中唯说后四 荅此经中通就七众共所持故具说十重善生别约在家二众故唯前六判为重戒酟酒说过于在家众罪偏重故性重上增二为六后四于俗过微轻故于在家众不制为重准此后四于出家众其过偏重五六于道其过还轻是故地持偏说后四(文)以麁顕故者八怗抄等有二义一义云指在家机云麁顕法进沙[方*尒]经疏云五戒之相机麁戒细而易犯难持(文)一义云十重中但[煞-(烈-列)]生等身语六自意业罪过相麁顕故对在家制六重也悭嗔等意罪细恶难守故不制(为言)后义当理也依善戒经等者传云凢说三聚异说颇多而今善戒经说了义顕了三聚也不同今经前四重律藏所说四波罗夷也说[煞-(烈-列)]盗等如前摄律仪让五部律藏则对优婆离等五百比丘[方*尒]勒等一千菩萨说菩提萨埵修行法门其所说都不带意趣顕了诚说也大圣慈尊说瑜伽论偏依此经顕了正说故(云云)立有八重者 问善戒经不列前四何云八重哉是以济缘记云梵网顿制即具十夷善戒渐圎但列四重(文)尒者何云八重乎 荅彼经云菩萨八重前四重让尒前声闻藏云如先而正列相唯后四重也大智律师约正列云但列四今望总言云八重也则彼经云某甲谛[听-王]菩萨戒者有八重法四重如先(全文以下取意)第五重法自赞毁他第六重法坚惜戒第七重法嗔戒第八重法诽谤戒也(文)故俱无相[这-言+夌]也 问出家菩萨不可持沾酒谈他过失戒哉 荅此二戒俱虽可持今不列戒相事列共不共根本戒故也 问此八重何云出家戒哉云通道俗有何相[这-言+夌]哉 荅彼经说渐悟菩萨戒相故以前受五八十具戒后受今菩萨戒也是以灵芝釈云若善戒经是法花涅槃部唯比丘得受(文)解釈尤叶今疏也(云云)共不共等者凢于一代所说诸戒可有五阶不同一在家出家菩萨共不共谓梵网本业十波罗夷是二出家菩萨共不共谓今善戒经八重(前四共戒后四不共)三出家菩萨不共谓地持瑜伽后四重四出家菩萨共谓律藏所说篇聚戒也(摄律仪同诸律故)五在家菩萨共不共谓善生经前六重(前四三乗共重戒后二但不共重)天台等诸律戒相但小乗戒得意未明此五阶之不同也依之安然补通广釈云善戒瑜伽等戒藏通二教戒(文)妙乐釈云别圎两教专于梵网(文)不知梵网三聚名言略故方为不了善戒经三聚相貌广故方为顕了如是解釈出来也(云云)此经本业(乃至)以通摄故者 问通摄之言如何可得意异上[癈-殳+矢]立十重俱亘二众同得重罪故云通摄欤亦如上[癈-殳+矢]立俱说十夷戒相尽说故云通摄乎 荅见文叚伦次不越上限域也在家六重出家八重是故今经合说十重(为言)然于十重虽在家出家轻重不同俱护持之若依此义十戒俱亘二众依之亦云通摄理无所[这-言+夌](云云) 问善戒经云在家六重出家八重(文)即总合十重满足何不云通摄乎 荅彼经虽二众俱合总有十重前四重让律藏而不说但说后四重中间二重未知何物以今经挍合之则当酤酒谈他二戒欤具说之依何云通摄乎(云云))。


二颂下配业毒等二 初略颂三初一句配三业。


(此颂依瑜伽对法等疏主自结也非无依据初句三业次二句三毒后一句情非情也八怗抄云 问今经中说妄语戒云身心妄语等以身心犯语业戒依仙人恚嫌如[煞-(烈-列)]一国众生者以意行[煞-(烈-列)]生何判定四身三语等乎 荅○身心妄语等事能造犯所造业各别能造犯三业互虽作之所造业无所乱四身三语等[癈-殳+矢]立也寂法师釈身心妄语文云虽由二表(身心也)令他妄解而所造业语业所摄故云语也仙人恚嫌等皆以如此但南山等之意[乞-乙+、]可造身语[乞-乙+、][乞-乙+、]意业不可造也于身语中互可兼通也(文))。

 

 


二由下二句配三毒。


(由贪嗔痴等者 问犯何戒莫皆不由贪嗔痴何如此配属之乎 荅犯禁戒事虽不离三毒方便究竟其差别今此指究竟相也下釈方便相云此一[乞-乙+、]重各容贪嗔痴为方便(云云))。

 

 


(问三语由三得究竟者付今经釈成之若十不善业道门于语业开离间等四种时皆悉依三毒可究竟之乎 荅于语四种聊有不同麤语唯由嗔恚究竟也瑜伽六十等意也可见之 问自赞毁他意地罪也何入三语中云语业哉 荅总后四重虽云意地罪自赞毁他必假言故云三语也(委至下可知也))。


三[婬-壬+(工/山)]下情非情。


(委至长行可知也)。


二长行三 初配释三业二 初以制配业。


(釈颂第一句也)。


(智论十三云者彼十三明五戒饮酒相文也今引饮顕酤也(云云)私云前三者[煞-(烈-列)]盗[婬-壬+(工/山)]也第四六七者第四妄第六谈第七赞也馀三语随相为第六七者述云是述语家四业之中绮语恶口两舌三业也于第六七两戒有摄不摄义意云以恶言谈四众过自赞毁他者如次第六七戒堕也又离间之意作说过赞毁二罪如应亦是也绮语一种必不相离故在彼戒中也次然有下明不摄相下文且出绮语相馀二业准之可知故略之也(云云))。


三然下[打-丁+东]非戒业。


(此明不摄相也述云绮语未必馀三(妄恶两)第六谈七赞如染哥等也馀三语及六七其必绮语不相离故(云云))。


二此下配释三毒二初总摽。


(已下釈颂第二第三句也)。


(此一[乞-乙+、]重等者述云此釈第二句谓方便时虽通三毒究竟时各对也是以对法论第四曰[煞-(烈-列)]生业道贪瞋痴为方便由瞋究竟如[煞-(烈-列)]生麤恶语瞋恚业亦尒不与取业道贪嗔痴为方便由贪究竟如不与取欲邪贪欲业道亦尒虚诳语业道贪瞋痴为方便于三种中随由一究竟如虚[言*任]语离间语杂秽语业道亦尒邪见业道贪嗔痴为方便由痴究竟(文))。


二盗下别配二 初七戒单配。


(此正釈第二句也)。


([煞-(烈-列)]瞋由瞋者述云 问于[煞-(烈-列)]生[这-言+夌]其意不同[煞-(烈-列)]怨家等之时方便根本尤可起瞋恚其外何必可依瞋哉是以现见世间江海下网山野立机为活命行不律之軰未必起瞋恚剩得鱼鸟之时欢喜之馀併含咲聊不现嗔恚之相三时俱无忿恨加之瑜伽六十云复次如世尊言[煞-(烈-列)]有三种谓贪瞋痴之所生起乃至邪见亦复如是○若为血肉[煞-(烈-列)]生○或为衣食奉主教命○如是名一切贪所生[煞-(烈-列)]生业道○复次若谓彼于己乐为无义而行[煞-(烈-列)]害○如是一切名瞋所生业道复次若计为法而行[煞-(烈-列)]害○被因我[煞-(烈-列)]身坏命终当生天上如是一切痴所生[煞-(烈-列)]生业道文何况遣使令[煞-(烈-列)]生等通善心何由瞋究竟哉 荅补忘抄云[煞-(烈-列)]方便虽通三毒究竟必由嗔于他人加害[乞-乙+、]心所嗔分位故(云云)如疑难一徃江海下网人虽无嗔恚实彼等可云起嗔恚也凢于有情不起悲愍损害是则害心所行相也其害心所以嗔一分为躰而全离嗔恚更无别躰设虽不起根本嗔[煞-(烈-列)]生之时必具害心故一切[煞-(烈-列)]生悉依嗔烦恼可云究竟也唯识论第六云何为害于诸有情心无悲愍损恼为性能障不害逼恼为业谓有害者逼恼他故此亦嗔恚一分为躰离嗔无别害相用故(文)次瑜伽论文准之可得意因起实虽依贪痴害心相即瞋一分也故云[煞-(烈-列)]嗔由嗔无过也次如遣使[煞-(烈-列)]者对法抄设二尺彼第六云此[煞-(烈-列)]生何以瞋为究竟者遣使[煞-(烈-列)]生此人或受八戒引起善心等无间心云何由嗔究竟二义一云据自[煞-(烈-列)]二云处分时已嗔恚业道究竟故非据无表故不相[这-言+夌]馀一切皆如是(文)补云问纵虽自[煞-(烈-列)]以刀杖等加他后时或十日二十日其人死其时岂嗔恚生乎荅今由嗔究竟者加刀杖无间死者定之后时死亦究竟通馀心例如遣使[煞-(烈-列)]等也 问烧埋怀色宁贪乎 荅是亦于常途盗釈之欤烧埋等贪义难立故也)。


二馀下三戒通配二 初通明三戒。


(馀三者妄谈赞三戒也由三者贪嗔痴也(釈颂第三句也))。


二于下别会赞毁。


(由嫉赞毁等者述云 问瑜伽论说自赞毁他戒云为欲贪求利养恭敬自赞毁他是名第一他胜处法(文)自赞毁他尤依利养恭敬可犯见随宗要中云虽有爱增不为利等○而非重故(文)依之新罗寂法师釈赞毁戒究竟成犯之义然究竟要由贪心(文)何况以瞋恚自赞毁他正列瑜伽轻戒中是以勘人师(胜庄)解釈云若不贪利养及恭敬故自赞毁他是轻非重文若尒三语由三之疏主釈似乖本论说如何 荅本论等文疏主下自会釈云是即多分以贪究竟若无所得但由嫉妬以瞋究竟此会釈意云瞋恚求利养义难有故由嗔恚上假立嫉妬可犯釈给也其故者唯识论说嫉妬行相云询自名利不耐他栄等(文)又对法论第一云嫉者躭着利养不耐他栄(文)既虽无所得存名利依之可犯此戒得意给也尒者不[这-言+夌]论文贪求利养义欤次宗要并本论义寂胜庄等是轻非重等解釈唯不带嫉妬等利养义嗔烦恼之时自赞毁他可轻戒摄今嗔上假立嫉妬故自赞毁他尤可重戒尒者不[这-言+夌]诸文也(云云) 问依嗔犯自赞毁他出何文乎 荅出胜万十大受也至彼戒辅行文集引之)。


三[婬-壬+(工/山)]下配情非情。


(除[婬-壬+(工/山)]嗔邪见馀情边结犯(云云)尸未坏者行事抄云若覚睡眠若死未坏少坏但使入[婬-壬+(工/山)]处如毛头皆犯(云云)虽盗非情主边结者 问盗法物宁望非情非结犯乎 荅于法物犯盗望本施主若护主结之法是非情故望法不结也(云云)但瑜伽六十云[煞-(烈-列)]生邪行妄语间语麤语嗔恚此六业道有情处起不与而取贪欲业道资财处起绮语业道名身处起邪见业道诸行处起(文)私云准此论文盗戒非情边犯见▆财处起云故但业门制门异故如此釈欤追可寻之)。


三复下配自作教他等二 初偈颂。


(长行一[乞-乙+、]釈之)。


二长行二 初正释四 初自造他境。


(如文易知釈第一句)。


二他造他境。


(他向于他等文也釈第二教他句也)。


三自于下自造自境三 初惣摽。


(釈第三句也)。


二谓下别明五 初自杀。


(捨利他自死为罪者由业道瑜伽明云不成今由犯戒故出之也菩萨戒尽未来际戒故自害犯重声闻戒形俱戒也断命捨戒由之但犯方便兰也 问罪业成就之位命终何心得[煞-(烈-列)]罪乎 荅第八识去[宋-木+取]后一[剁-几+ㄆ]那位成罪业此时即命断位犹是现在生得罪也第二[剁-几+ㄆ]那是已死位属后生自造他境时彼令断一[剁-几+ㄆ]那能[煞-(烈-列)]人得罪以此为例可知之也)。


二律下自[婬-壬+(工/山)]。


(四分律云尒时有比丘躰輭[苟*苟]以男根内口中彼疑我将无犯波罗井耶佛言犯时有比丘字蓝波那男根长持内大便道中彼疑我将不犯波罗井耶佛言犯(文))。


三善下自悭。


(自悭成悭者设不作毁辱悭心起可犯此戒也非众生不可谢即如嗔不受谢犯也首疏云悭望自他俱成悭心自施不成施由转坏贪故(文))。


四于下自瞋。


(于自发愤者嗔恨自身[卑-(白-日+田)+日]劣也法藏疏云又如有一不称意事推胸自嗔等是也)。


五谤下自谤。


(谤理性等者谤自身所具理性也发愤与谤理二事也 问勘下背正向邪戒谤别部大乗尚无毁第十戒岂依于自身谤无理性可犯第十戒哉是以法藏疏虽于自造自境出四罪未出邪见戒知不閞第十戒犯相欤尒者及邪见之解颇似无其谓如何 荅一义云所釈幽玄而虽难弁其旨且任下所釈分明于自身谤无理性不可犯第十重禁可云轻戒[这-言+夌]犯也谤一部大乗摄轻垢[这-言+夌]犯故一切众生悉有佛性者大乗至极妙理也邪见种类虽多何别自身一人不具理性可谤哉若至此谤者可为轻垢[这-言+夌]犯也一义云自造自境五种戒皆列重禁[这-言+夌]犯者[煞-(烈-列)][婬-壬+(工/山)]悭嗔四既是重禁也何此一句别为轻罪哉于自身谤无理性既为谤诸大乗经诸大乗经说一切众生皆有佛性然而还谤自身无佛性此谤即为谤大乗诸经彼[户@勺]一部一叚文故轻垢罪也此义胜也(云云))。


三皆下总结。


(如文)。


四他于下他造自境。


([婬-壬+(工/山)]有馀无等者自造境之时不问乐不乐入如毛头之位结重怨逼造境之时依乐不乐定犯设虽入如毛头作虵口火中等观不爱着之时不犯故云顺生爱染也但若作方便犹有贪爱准下无犯也(云云))。


二颇下问荅。


(有谓随喜者 问随喜意业也何云自不作乎 荅有人云凢云意业犯三毒也今随喜非三毒故云不作又云若见[煞-(烈-列)]生随喜即犯[煞-(烈-列)]生故意业虽起随喜自不作[煞-(烈-列)]生业故故云不作也谓不作所应作者 问此文意如何荅准下第九戒釈文菩萨于有利益事不作之故成不利益犯 问何无意业得犯戒成哉 荅且依无根本贪嗔痴云三业不动定可有懈怠心所等欤 问可云重罪哉 荅准知可犯轻垢罪欤 问何故来此哉 荅上虽约自作教他犯明犯相未明不依自作教他不依三业犯相故设此两箇问荅但为尽犯相因明业犯相此问荅来也未必閞十重也)。


二已辨下结前释本文(经非菩萨非佛种子者藏疏云非菩萨者失现行菩提心非种子者乖菩提心种子也又前失位后失行也(文)与今釈少异也)二经一下示相劝持故二 初释示相。


(示相者谓三世不改相貌也智论毗尼皆为世俗摄意者古义云为止俗人讥嫌制之不依重轻理(为言)而准彼论令摄众僧意非指俗人意智论八十四云问曰若尒者毗尼中何以言杀化人不犯杀戒 荅曰毗尼中皆为世间事摄众僧故结戒不论实相何以故毗尼中有人有众生遂假名而结戒为护佛法故不观后世罪多少(文)见此本文世间胜义相对戒法立人及众生遂世假名依之云世俗摄意者本文云摄众僧故(文)少与古义相[这-言+夌]虽然次下文云制戒意为众人讥嫌故为重(文)故今世俗摄意者世间胜义相望依世间令止讥嫌制之(为言)不观后世罪多少者大抄记第六釈云谓但据现在过轻重结戒不约未来得苦乐轻重而立戒也如道人[煞-(烈-列)]牛羊者大抄云望未来报其罪甚重而现讥过少故得提(文)赞歎女人者有点云赞歎(寸留和)女人则当僧残麤语戒(云云)此义不尒麤语必不限赞歎故传云赞歎(寸留和)女人可训也则向女歎身戒也 问资持釈智论文云歎女即麤语(文)若尒古点顺文欤 荅言麤语者具通二戒处[乞-乙+、]云二麤语故若尒指向女歎身云麤语亦无妨也法性常然者谓相称法性戒性定(为言)未必法性真理于依他之法重轻定故性者躰也称依他之法躰也是谓菩萨解脱相者师云于菩萨戒相有二种相貌以三世不改为略说相貌以十重六八为广说相貌也义寂疏云木刃相貌者不诵非菩萨即戒之相也三世皆学即戒之貌也(文)如此釈我已略说已下总结上二门见今疏釈未必如是也 问菩萨净戒三际决定文云三世菩萨已当今学(文)付之菩萨净戒有三聚摄律仪者即七众戒也瑜伽本地决择两文分明也若尒三聚俱可云法性常然之轨则乎 荅三聚俱可云法性常然之轨则也梵网所说十重六八之戒号三世常恒之说言法性常然之法併依今已当今学文若尒瑜伽所说三聚戒慈氏菩萨相羕过去灯明佛于釈迦正法中宣说彼受法羯磨云谓律仪戒(乃至)如是净戒如是学处过去一切菩萨已具未来一切菩萨当具现在一切菩萨今具(乃至)现在一切菩萨今学(文)是则受随俱三世常恒见若尒摄律仪戒法尒常恒之说更不可及异论者也 问付之尚难思菩萨摄律仪者律藏所制五篇七聚戒也此外别无有一物摄律仪然龙树智论釈毗尼皆为世俗摄意不论实相(文)涅槃中云佛知时冝轻重不定(云云) 何五篇七聚戒相法尒常恒之说佛[乞-乙+、]道同之法乎若强言三世不改所立颇鉾楯者欤 荅此难恐依不明三聚相貌所来疑难欤凢五篇七聚重轻阶级三世一同不可改转二百五十性遮戒相大途多分同制立此依之若大乗为本直说三聚摄律仪戒不待缘起六聚阶级不[这-言+夌]律藏成道最初第二七日方说之虽然今日出化之面声闻为本戒[乞-乙+、]悉待缘起轻重俱讥嫌为本釈迦法中无别菩萨僧者此谓也依之或云随冝说亦云不论实相併缘起为本机嫌为前故也虽然不越菩萨三聚限域都不[这-言+夌]法尒常恒律仪是故云摄律仪戒七众戒故也如多论众学着三衣戒如来观三世佛岂非三世道同之仪乎依之指五篇七聚云法尒常恒之说亦云随冝不定[乞-乙+、]法何无所[这-言+夌](矣) 问二百五十戒悉佛[乞-乙+、]道同所说乎 荅五篇七聚佛[乞-乙+、]道同说如上具述于枝条戒可有少[乞-乙+、]不同欤如当成佛时制食肉为犯重今教主律藏遂不制之如是少[乞-乙+、]不同亦不可遮之但五篇七聚大途多分可佛[乞-乙+、]道同也(如是甚深微细义门可秘[乞-乙+、][乞-乙+、]))。


二欲下释劝持。


(无为空死等者遗教论釈云七者于晚时自知有馀悔不及事故如经后致有悔故(文)住法记云晚时自知者或约衰老或取将终有馀悔者言其甚也老则力衰死则时促虽悔无济故云不及事也(文))。


初快意杀生戒二 初牒文摽分。


(快意者智论十三云快心[煞-(烈-列)]生得[煞-(烈-列)]罪非狂痴(文)义寂疏云快意[煞-(烈-列)]生者于内无迷谬于外无逼切以了[乞-乙+、]心行[煞-(烈-列)]生也(文)文集注云而反更自恣心快意[煞-(烈-列)]生以摽戒名以下诸戒摽名准之(文)[煞-(烈-列)]生者义寂疏云报形相续假名为生[这-言+夌]缘逼害名之为[煞-(烈-列)](文)法藏疏云息风名生依身心转隔断不续名为[煞-(烈-列)]生戒者能治行从所治为名云[煞-(烈-列)]生戒(文))。


二初下随科解释二 初制意二 初明极重意。


(如智论云者彼论十云复以[煞-(烈-列)]为罪中之重何以故人有死急不惜重宝但以活命为先○一切宝中人命第一人为命故求财不为财故求命以是故佛说十不善道中[煞-(烈-列)][宋-木+取]在初五戒中亦[宋-木+取]在初(文)便失其性者谓[这-言+夌]慈悲作[煞-(烈-列)]生等即失慈性善戒经第一云云何为性性有二种一者本性二者客性言本性者隂界六入次第相续无始无终法性自尒是名本性言客性者谓所修集一切善法得菩萨性是名客性(文)八云今文言失性者即失客性也(云云)师云此义可尒本性者法尒无漏种子本性住种姓也客性者习所成种姓就习所成种姓有二种一者无漏依闻等薰习所被资闰法尒无漏四智种子也二者有漏正有漏心所薰习闻等种子也今所失性者当有漏习所成种姓欤(云云))。


二如瑜下明为初意。


(大悲为躰者幽[(天*天)/贝]云菩萨由悲建立故于生死堪忍众苦(文)崆峒记云由大悲故具摄六度故说菩萨由悲建立(文)由此[宋-木+取]初制者科文意者以瑜伽文为由欤或义指上二科云由此云戒[宋-木+取]初所由在上二科故也则法藏疏以二意釈[宋-木+取]初由当今二科也(云云 藏疏可见述迹抄也) 问菩萨戒成道最初制之(云云)声闻戒[婬-壬+(工/山)]盗等四重于何时制之乎 荅抄批(七末)云如僧祇中成道后第五年中十月二十七日制于[婬-壬+(工/山)]戒第六年九月十日制盗戒亦以其九月二十四日制[煞-(烈-列)]戒亦以其年十月三日制大妄语戒(文))。


二释文二初牒章科分。


(如文)。


(经若佛子者明旷疏云初言若佛子者通指之辞谓发菩提心受菩萨戒从佛法生通名佛子(文)寂疏云就文有三一摽人即佛子也未受菩萨戒非此所明故如声闻戒若比丘例(文)定賔疏上云若比丘者善受得戒名为比丘或容犯此戒故复言若也(文)藏疏云 问未知菩萨至何位得佛子名 荅诸圣教说有多种一约绝[工*刀]用[工*刀]用不行同佛作用名为佛子如愣伽经八地菩萨名最胜子二约证得佛法分名为佛子如佛性论初地名佛子三约不退佛法名为佛子如璎珞等经说十住即名佛子四约入大乗发菩提心受菩萨净戒即名佛子如此经说五约入佛法纵入小乗亦名佛子如四分律序中说今此通前四以诸位同持此戒故或亦通五以摄小令廻故(文))。


二初下随文解释四 初违犯相门。


(经自[煞-(烈-列)]者明旷疏云自[煞-(烈-列)]在二一[煞-(烈-列)]自身二[煞-(烈-列)]他身[煞-(烈-列)]自身有三义一恶心自[煞-(烈-列)]二猒身自[煞-(烈-列)]并[这-言+夌]圣教俱结轻垢故经云说身无常不说猒离于身也三为生为道忘身济物如萨埵王子等是故下文今捨身命则得福无犯二自[煞-(烈-列)]他具缘犯戒(文)教人[煞-(烈-列)]者法藏疏云教他有二义一教他令自死二教他令[煞-(烈-列)]生 问自[煞-(烈-列)]或教他所[煞-(烈-列)]未亡自身先死后所[煞-(烈-列)]亡未知得重以不荅依小乗不犯夷以彼未命终未成罪故命终已后戒已失故菩萨戒既经生不失故还得夷(文)准之得罪在后生方便[煞-(烈-列)]者寂疏云方便[煞-(烈-列)]者如倚拨与药等(文)赞叹[煞-(烈-列)]者同疏云由我赞叹前人死也藏疏云赞叹[煞-(烈-列)]者此亦有二一叹能[煞-(烈-列)]之人有胜德二叹所用[煞-(烈-列)]法有[工*刀]能(文)见作随喜者寂疏云由我随喜前人死也(文)元晓疏云见作随喜者见[煞-(烈-列)]人者随喜故彼人见我喜故造[煞-(烈-列)]业能随喜人犯重乃至若既死以后喜者大乗中犯轻垢罪若小乗者吉(文)乃至咒[煞-(烈-列)]者寂云谓毗陀罗等咒由读此咒前人被死[煞-(烈-列)]事多种略馀取此故云乃至(文))。


二违犯性门二 初摽章牒文。


(问何故此门号[这-言+夌]犯性乎荅具因缘法业四种正成犯故犯戒只依此五支是故成犯戒能成性也)。


二谓下随文解释三 初正陈自义。


(谓具五支等者凢今经文与疏所牒有少别御所覧不同也)。


(问五支相貌云何 荅论藏明业道成就相则出五支今以经因缘法业四配釈之也瑜伽第八对法第四所说事意乐方便烦恼究竟列之瑜伽五十九所说事想欲乐烦恼方便究竟也(文集)对法论第四曰又杀生等应以五门分别其相谓事故(未论第七曰谓有情数非有情数如其所应依此处所起[煞-(烈-列)]生等)意乐故(谓于此事起此想意乐及起当作此业道意乐)方便故(加行者谓此作用或自或他发身语意)烦恼故(谓贪瞋痴如其所应或总或别)究竟故(由彼彼加行如是如是业圎满或于尒时或于后时于此义中杀生事者谓有情数意乐者谓此想及必害意加行者谓为害故加刀杖等烦恼者谓贪等究竟者谓彼众生由加行故或无间死或后时死)已上对法瑜伽第八同之五十九文如文集问今疏[癈-殳+矢]立不依瑜伽五十九依第八及对法配釈其意云何 荅师云谅有深意今经说一切有命者不得故[煞-(烈-列)](文)对人境虽作非畜想[煞-(烈-列)]尚可成犯重见依之疏主破有说义述虽想颠倒而犯重故(支)业道门不尒想颠倒等不成圎满业道业道取畅满故想颠倒非畅满也故业道犯重宽狭大别然本论第八对法所说顺犯戒相是故以因缘法业四依事意乐方便烦恼究竟[癈-殳+矢]立釈之五十九说相不符顺制戒相依之不由五十九说相也 问今经说制戒[这-言+夌]犯貌都不明五支具足业道成就相何由疏主配釈乎荅菩萨戒专依因果感赴道理制之是故犯戒之相与圎满业道五支具足相大相似故以彼五支釈顕今经犯重之义也要云于五支有二种一业道五支五十九所说是也二制戒五支第八及对法所说是也由此今疏由犯戒五支不配当业道五支也(云云)此义不足言也先犯戒业道二种五支何文出来哉自安立名目不足依用(是一)又五十九卷第八卷决择分则决择第八卷五支不了若五十九别[癈-殳+矢]立业道五支方非决择分大[这-言+夌]论始终(是二)亦熘洌大师业道章中二论相对会开合不同若实各别不及会釈(是三)○故知分制业五支颇[这-言+夌]诸文者也不可信用(云云)(述)问五支中事与境界事门事不同如何 荅境界事广摄一切有心者云事今对一境且云事此总别不同欤(云云))。


二依下因举他义二 初依上立义。


(依此有说者依科文意上科但依对法等配属五支故指上五支云依此也 问今有说者指谁人乎 述荅此有说者且指义寂师等欤(云云 寂疏引之可见也))。


二如下引论文证二 初引文二 初举先见思。


(述如瑜伽等者引此瑜伽意云瑜伽论利益时以善心或无记心虽[煞-(烈-列)]生无[这-言+夌]犯此则烦恼欲乐二支阙故不犯重故知不成业道无所[这-言+夌]犯也(为言))。


二如下明犯不犯二 初牒如思作。


(或以善心或无记心者 问为利生方便行[煞-(烈-列)]生湏[户@勺]善心何云或无记心乎 荅伦记云测云此中杀生据大地菩萨说若八地已去于一切时恒入观故唯有善心杀生七地已下有出入观位故得有无记心[煞-(烈-列)]非地前(文笠置)上人传云行利益[煞-(烈-列)]生时虽至极善心行[煞-(烈-列)]生之间时节长故善无记心杂起也非云单以无记心行利益[煞-(烈-列)]生也)。


二由此下正定不犯。


(如文)。


二此下正证。


(私云善心无记[煞-(烈-列)]生烦恼欲乐阙故不成业道又无犯戒也(为言))。


三今下还成自义三 初反古立义。


(今解不然等者意云不具足五支故虽不成业道经一切有命者不得故[煞-(烈-列)]说故可成犯戒想颠倒不成业道犯重戒故)。


二况下引上位[工*兄]。


([工*兄]随分戒等者此不成业道犯戒证文也 问付今文不明凢今经说相十重六八戒不通地上深位所行若言不通者此义不尒今经五位通信经十地菩萨乃至妙覚究竟如来犹半月[乞-乙+、][乞-乙+、]诵之何但[户@勺]凢位乎依此言通者今釈文云随位制别(文)随上卷科下卷戒相云传初发心外门戒(云云)亦经文言为此地上凢夫痴闇之人(文)两方俱不明云何 荅凢今十重六八戒相因果俱依学凢圣同修证更不及异论其证如一方所举但今釈文此经所说戒相俱通地上取通且属初地上更持称之为深位戒实十重六八俱通凢圣然今经面凢夫为本制之是故或云为此地上凢夫痴闇之人亦云初发心外门戒不同文殊问经世间出世两戒各别说之也)。


三于下会有说证。


(补瑜伽四十一曰又一切处无[这-言+夌]犯者谓若彼心增上狂乱若重苦受之所逼切若未曾受净戒律仪当知一切皆无[这-言+夌]犯(文)师云增上狂乱者则上品狂也蕳中下云增上也传说亦应等者寂疏云通缘五者一已受菩萨净戒二住自性非狂乱等三非重苦所逼反此无犯故菩萨地云(乃至 如辅行文集)义加二人一有忆念谓转生时若忆先受随作成犯若不忆念虽作无犯二无利生缘若有利生处许行[煞-(烈-列)]等故前三及二为通缘五(文) 问义加二缘亦本论中见何云传说乎 荅本论始终虽其义见四十一卷一切处无[这-言+夌]犯不说此依此今疏及义寂云传说义加也(云云)述云于诸犯处等者引开不犯文远证今义意也见诸戒不犯但是五人未有馀开故知虽想颠倒何不犯重哉若是不犯者何出不犯处不出之哉(为言))。


三境界事门二 初摽章牒文。


(如文)。


二声下随文解释二 初大小相对释四 初对小释文。


(补寂疏云乃至一切有命者古判举轻[工*兄]重今谓结犯分齐也(文)天台义记下云乃至一切有命下第三举轻[工*兄]重(文)则义记(并)明旷与咸等皆同如诸律但取断人命举轻况重云一切有命(云云)义寂法藏(并)今师俱不蕳趣生悉得重罪经云一切有命故不同声闻但取[煞-(烈-列)]人为重仍釈所由故云彼随事重等也如[煞-(烈-列)]生盗妄二重明旷等举轻况重(云云)皆与今异(云云) 私云此下补忘抄律仪结犯委细分别(并)于菩萨戒分广略二门事色[乞-乙+、]问荅有之可见之恐繁不引之 彼随事重者事即境界也五支中境界名事故也约理制者理即道理也如所引涅槃经也)。


二如下引文证大。


(证大乗约理制重义也声闻随世俗事制戒故人犯重菩萨约法道理制戒故六趣四生俱重道理者如文云寳命重死二俱无异是也(云云)心(尒)初(加津手是相羕样也)心(尒)初(业师免与利北亰等文点))。


三若下因释疑难。


(以加(师手)彼(之)苦缘(于)具足(世师无留于)故(云云 御点如是)意云前生境加刀杖等苦缘具足苦缘(为言)有点云以加(师手)彼苦缘具足(对留于)故(云云)则能[煞-(烈-列)]人具足五支故云缘具足也)。


四违下明制业别。


(补[这-言+夌]教之罪轻重虽同等者一义云轻重者谓轻重诸戒也谓杀生戒不蕳心境一切有命皆同罪不敬师长戒不问心境一切不敬有德同轻垢虽有心境不同制罪均等重轻诸戒俱同依此云轻重虽同等也心有勐不勐别境亦父母汎人异依之业报不同故云随心境等也(云云)此义今[这-言+夌]教之罪等文必不[户@勺]今戒宽解釈诸戒也一义云但付此戒可料蕳文谓今重戒不蕳境轻重皆制夷罪人趣与馀类父母与汎人同重罪制故虽然非无业门轻重(为言))。


二问下问荅陈经意。


(补自品烦恼等者三毒各[乞-乙+、]具三品品[乞-乙+、]各对云自品也上品三毒俱等中下亦等(为言)麁细虽等者上品三毒皆麤下品三毒俱细故云虽等所[这-言+夌]有异者出离门贪欲尤重大悲门嗔恚为重正理门愚痴为重无明迷正理发拨无邪见殊背正理故经约相通者一义云彼经[煞-(烈-列)]父母为痴[煞-(烈-列)]生世间通相此为重罪由之经痴[煞-(烈-列)]生为重也故云约相通一义云三毒中痴烦恼相通馀烦恼是故偏为重唯识论云诸烦恼生必由痴故(文)二义中后义胜也(云云))。


四结成罪门二 初标牒示意。


(对正行翻者自是菩萨至方便救护明菩萨正行也而反更下反上正行行[煞-(烈-列)]生故云翻结罪也)。


二常下随文解释二 初陈正行。


(补常住慈悲心等者法藏疏云常住有二义一起此慈等恒在心中无蹔时忘故云常住二制令起顺真理之慈故云常住前自相续后顺凝然(文)○师云戒[乞-乙+、]云慈悲心孝顺心下缘众生发?苦与乐心云慈悲心也孝顺心者三义门一上缘诸佛菩萨惭愧心今疏釈此也二一切众生众生父母故众生上不作恶非即成孝顺法藏疏云由具持菩萨净戒当得道力救护一切诸众生故于过现父母亦为孝顺(文)三真如法性寂静湛然离诸过非是故十重六八戒本性一味妙戒平等理性德用持一[乞-乙+、]戒契如[乞-乙+、]性一致勤修顕法身理如来所证法身离妄发善二种德用且开重轻二聚与菩萨上乗顿机依此持此戒顺法性真理依之云孝顺至道之法亦说皆入佛性戒中虽不假断惑理证持一戒时直顕真理当知约性凝然本性妙戒不生不灭法约相念[乞-乙+、]倍增胜法三身能成妙因依此元照律师釈戒相云一开净戒躰用高深即是如来无漏果德故云见也(云云)如是甚深徵密义门愚意永绝闻者欤(云云)有情法尒等者唯识论第十云诸有情类无始时来种姓法尒更相繫属或多属一或一属多故所化生有共不共(文)心地观经三云或一菩萨多佛化或多菩萨一佛化(文)述抄云凢今文意云菩萨发慈悲愍一切众生自早可成佛而反[煞-(烈-列)]众生堕地狱等此时繫属我众生同堕恶趣故若愍一切自成佛繫属众生可成佛(为言)问纵虽属我类彼不作善恶业何依我业彼可昇沇乎若彼虽无业依我业昇沇无他作自受之理是正性相所判也何[这-言+夌]此道理乎 荅私云属我故我修善时彼修善我作恶时彼作恶故法尒繫属故俱作善恶业同昇沇也(云云) 问属一佛者自初发心之时至成等正觉繫属一佛之类可有之乎 荅此事先德传分二然且可存申有此类也 问付之不明菩萨行愿是广大故宽曆事诸佛普修学大乗何从初发心至终繫属一佛成正覚哉是以瑜伽论中述若诸菩萨以无数量上妙供具供养无量无边三寳一切菩萨皆供养无量佛愿涅槃经中菩萨四依间供养二十六恒沙佛(文)如何 荅菩萨种姓法尒繫属使然可有不共类也但至供养二十六恒沙诸佛之难无始法尒繫属偏约自受用身论之今此报佛现二十六恒沙身土供养一佛所现诸佛有曆事诸佛义[工*兄]如繫属多佛菩萨犹于一佛所现二十六恒沙数中供养例是可尒故不相[这-言+夌]也且如繫属釈迦菩萨能化釈迦或现安养净[剁-几+ㄆ][方*尒]陀身土令所化菩萨谓生西方曆事[方*尒]陀十方净土悉以尒也故佛地论云一[乞-乙+、]佛尽未来际常住世间教化无量诸有情类而随所冝现种[乞-乙+、]化或现等觉或现涅槃或名釈迦或名慈氏等(文)故知一[乞-乙+、]诸佛併随所化机冝或现慈氏或示釈迦不各别佛也(云云)(犹有问荅略之)补志抄云当宗云法尒繫属花严宗云但约结缘不必法尒(云云)凢付法尒繫属异论徃[乞-乙+、]一义云且依声闻小乗机云种姓繫属如智胜如来昔预教化诸大声闻今亦被引摄得菩提记菩萨大乗机不尒奉仕多佛证菩提故无法尒繫属(云云)一义云大乗机根地前有法尒繫属地上不如是(云云)上缘胜品者缘佛菩萨所行也(云云))。


二菩下变结罪三 初正明反结。


(如是二心者慈悲心孝顺心也)。


二律下对小律简。


(非人[乞-乙+、]想者声闻唯制人非人非所制设虽有人想境阙故非重菩萨制一切有命故设虽非畜所制境故犯重也)。


三波下翻梵释名三 初翻梵音。


(善自恶他等者利涉疏云善法养已名自恶法损己名他十戒不犯善胜恶劣名自胜处随犯一重恶胜善劣名他胜处(文)持犯所依者资持云持谓犱持犯则侵犯并从本受而建此名(文))。


二此下结畧意二 初正释此戒。


(此文略意等者以前广以四门釈成戒门今此文取大意一行结之彼[乞-乙+、]相差别犯中者即[这-言+夌]犯相门也以五缘犯者即[这-言+夌]犯性门五缘者即五支也经名因缘法业对法名五门瑜伽号五相今疏名五支亦名五缘俱同躰异名也翻正得罪者即结成罪门也 问何故略境界事门乎 荅一义云畧无也亦云[这-言+夌]犯性门中摄境界事门五支中第一事者即境界故(云云)后义尚胜也凢此科总通四门虽然依隣近科文且属结成罪门也)。


二馀下指诸戒文。


(如文)。


三此下配六释。


(依主为名者诸师立戒名不同或名不[煞-(烈-列)]生戒此不[煞-(烈-列)]生即戒也持业釈也[煞-(烈-列)]生戒者[煞-(烈-列)]生之戒依主釈也今师号快意[煞-(烈-列)]生戒即快意[煞-(烈-列)]生之戒釈依主釈也法菀林章第一云依主釈者亦名依士依谓能依主谓法躰依他主法以立自名云依主釈(文))。


(已上[煞-(烈-列)]生戒毕)。


二刧盗人物戒二 初摽章牒文。


(义寂疏云盗犹不与取之名也窃取名偷顕夺名刧盗通二也(文)新訳云不与取则含多义也 问盗非畜物犹犯夷罪何故戒名但举人物乎 荅多分依结成罪门方付戒名经终云而反更盗人财物故也)。


二述下随文解釈二 初制意二 初陈制意。


(施摄六度等者付此有多义如文集引瑜伽七十八摄论第九则依引发后[乞-乙+、]道理云施摄六度也依持净前[乞-乙+、]道理恵等亦摄六度具如宗要波罗蜜多摄门(云云) 问引发后[乞-乙+、]义如何 荅由行布施引生持戒行财施者岂盗他财物行无畏施者宁[煞-(烈-列)]他人是故依施引生戒依持戒制伏业非忍辱行自生行忍辱精进自生勤行精进禅定现前由证得定无分别现前是则引发后[乞-乙+、]义也 问持净前[乞-乙+、]义云何荅行施时若盗他物施人非施波罗蜜若持不盗戒布施自成波罗蜜持不[煞-(烈-列)]戒无畏施自备亦行忍辱戒波罗蜜清净三业忍不作恶故如是精进净持忍辱勇勐忍辱自成自心澄净精进[方*尒]增般若妙智生则前五波罗蜜悉清净是则持净前[乞-乙+、]义也(云云)又有义云以三种施配属六度金刚般若[(天*天)/贝]述云檀度摄六谓施有三一财施此有二谓内财外财二无畏谓离苦得乐不令怖畏故三法施谓随机应病为说法于中财施摄一谓檀度无畏摄二谓忍戒于已作恶未作恶令不生怖畏故法施摄三谓进定恵正说法时不起疲恼故观心知机明简択故(文)二利俱丧者述自他二利即指上句法藏疏云五失所化故谓偷盗之人一切众生眼不喜见[工*兄]受其化六怀信心故谓作此极恶令诸众生应信不信已信者皆怀(文)犯戒自利阙依之不利生利他缺也如应障道等者谓此盗重罪如重障道(为言)法藏疏云谓非理偷刧障道太深屓此重[亿-音+(天*天)]岂堪入道(文)述一义云上正怀坛二利俱丧世间丑谓盗二如应配当也谓障道当正怀坛等依怀六度行不得道故招苦配世间谓依盗业现得丑后招恶道故也)。


二故下摽次第。


(如文)。


二释文二 初摽分。


(如文)。


二初下正释四 初违犯相门。


(经方便盗者藏疏云或因市易或馀种[乞-乙+、]但使方便侵他财物(乃至)名方便盗也(文)则市小斗卖物大升诳他物类也(云云)咒盗者寂疏云诵咒令物自来也(文)赞歎随喜略而不论者谓十重中盗已下诸戒无赞歎随喜言依之诸师解釈非一准寂疏云无赞喜者不由赞喜成自业故(文)藏疏云赞叹随喜但非正盗故在方便中(文)此二师意今此盗戒赞喜二种不犯本罪见今师(并)扑扬法铣与咸处行皆同畧无(云云)处行注云寂德云赞喜者不由赞喜成自业故愚谓寂德解前喜[煞-(烈-列)]云由我随喜前人死也而釈此戒言不由赞喜成自业者岂不自矛揗也若有欲令喜[煞-(烈-列)]岂无欲令喜偷此若不成彼亦应尒藏公云赞美随喜但非正盗故在方便中摄也愚谓此亦不然既言喜[煞-(烈-列)]岂正[煞-(烈-列)]缘喜偷非正偷以理相例并可同然(文))。


二其下违犯性门二 初指世俗门。


(因缘法业具足五支准前戒可知也一事他所摄物通六趣也二意乐盗心也三烦恼方便时三毒究竟之时贪四方便起盗取方便也五究竟离处犯重也)。


二此下明出世门。


(如文)。


三境界事门二 初摽章配文。


(如文)。


二此下随文解释四 初释乃至言。


(此中摄重等者一义云乃至言摄五钱已上故云摄重也传云有主物有五种举最下鬼神物畧重三寳物等故乃至言摄重境(为言)藏疏云始从人天下至非人故云乃至鬼神也(文)道璿法铣疏大与藏疏同)。


二然下释有主言二 初总列有主。


(如文)。


二僧下正释二主二 初明三寳物二初通明三寳物二 初属物二 初明互用犯重三初释互盗二 初互犯重三 初僧祇律。


(僧祇律第三曰若比丘作摩摩帝塔无物众僧有物便作是念天人所以供养众僧者皆蒙佛恩供养佛者便为供养众僧即持僧物修治塔者此摩摩帝得波罗夷(文))。


二寳梁经。


(佛法物无有主者 问有主物出三寳物何云无有主乎 荅于佛者在世虽名有主灭后佛物(并)法物望当躰无主故云尒也上于三寳物望护主云也 问盗无护主佛物之时可犯夷罪乎 荅若有盗心者可名波罗夷也又无护主法物准之可知也常住招提者凢于僧物有四种一常住[乞-乙+、][乞-乙+、]戒疏云堂宇园人畜米麵等(文)抄枇云[户@勺]限常[户@勺]此处故曰常住即此当所亦不得分复曰常住[乞-乙+、][乞-乙+、]也(文)二十方常住如僧家供僧常食躰通十方(十方)唯[户@勺]本处(常住)三现前[乞-乙+、][乞-乙+、]抄批云谓施主唯[户@勺]此处现前安居之人资持云人[户@勺]现数物据即分故云双也四十方现前抄云如亡五众轻物也疏云以此物施通拟十方有僧皆得故(文) 问招提僧物者指何物乎 荅虽有异义且一义意十方常住物也抄批云七众造立房舎用施众僧通于三世于四事供养不绝拟十方僧经游来徃名招提也(文)补云招提者则别坊施也恵菀釈云招提訳云四方招此云四提此云方(文))。


三若依下会经律。


(如文)。


二互下[工*兄]盗用。


(如文)。


二若尒下释疑难二 初举难。


(涅槃经第七云此大乗中若有比丘犯偷兰遮不应亲近何等名为大乗经中偷兰遮罪若有长者造立佛寺以诸花[肆-聿+((彰-章)/(罩-卓+万))]用供养佛有比丘见花贯中缕不问輙取名偷兰遮若知不知亦如是犯若以贪心破坏佛塔犯偷兰遮(文)以佛已下今师釈也知不知犯偷兰者一义云抄批云言若知不知犯偷兰遮者应云比丘盗此缕知得罪亦犯不知得罪亦犯(云云)此约罪论知不知欤一义此檀越供养物以属佛不同知是有施主缕及不知是有施主缕但望佛边结兰由属佛故(云云)此义约施主也如是虽有异义且依资持釈约知法不知法彼中一下云知即识法故[这-言+夌]不知谓愚教迷犯(文)此义胜欤)。


二汉下释难二 初纵荅。


(如文)。


二然下夺荅。


(述问涅槃经全不见说小乗戒说大乗经中偷兰遮故尒者何云说小乗乎 荅彼经虽大乗假小乗名云偷兰遮故云小乗戒然而假小乗戒名说大经中是以云大乗经中偷兰遮欤可勘之或又勘彼全文具云此大乗中若有比丘犯偷兰遮不应亲近何等名为等如上引此文意此大乗众中小乗比丘犯偷兰不共见踏之云何等大乗中出小乗偷兰也尒者云说小乗戒无过欤(云云))。


三凢三下定护主。


(述云大集云等者凢于大集经有两处文法藏(并)补行文集引大集第三十二文总四果分二人初二三果为一人第四果为一人故是以彼三十二文云有二种人堪持僧事守护僧物何以为二一者具八解脱阿罗汉人二者湏陀洹等三果学人此二种堪知僧事供养众僧诸馀比丘或不具足心不平等不令是人为知僧事(文)今疏及事钞引同二十八文无二三两果故彼经二十八云僧物难掌我今[听-王]二人掌护一者阿罗汉比丘具八解脱二者湏陀洹人大王除是二人无有能掌护僧物(文)彼事钞中一引二十八文故二三两果不见依之诸记设会釈资持云文举初后二三两果何以不明或可知故或约二惑尽处故(文)大抄记云举初后二人取中二人故也(文)又有二人者(文集)寳积经百十三曰佛告迦叶我[听-王]二种比丘得营众事何等二一者能净持戒二者畏于后世喻如金刚复有二种何等二一者识知业报二者有诸慙愧及以悔心等(文))。


二然下互用不犯二 初明用净施物二 初引文。


(瑜伽三十九曰云何菩萨方便不施谓诸菩萨不忍直言遣来求者谓我不能恵施于汝要当施设方便善巧晓喻发遣云何施设方便善巧谓诸菩萨先于所畜一切资具一切施物为作净故以净意乐捨与十方诸佛菩萨譬如苾[卄/(雪-雨+(雪-雨))]于己衣物为作净故捨与亲教轨范师等如是菩萨净施因缘虽复[贝*守]畜种[乞-乙+、]上妙一切资具一切施物犹得名为安住圣种生无量福等(文))。


(菩萨御注云私曰彼论正文既方便不施(乃至)譬如苾[卄/(雪-雨+(雪-雨))]于己物等假说净物非实佛物然今疏意以彼文为证成亦用佛物义其深意难详(文) 御注意则今疏文准瑜伽方便不施方立义其理不相应(云云))。


(信愿上人云但通受人依今文可行说净不用制教说净通别兼受人通用二法(云云)传云律仪作法止作二持俱依律藏瑜伽摄律仪让律藏故就中今说净作法以衣奉佛等殊假相见不足依用也(云云))。


二由下述意。


(和上云者相传云西明弟子道证师[乞-乙+、][乞-乙+、][乞-乙+、]弟子太贤也故指道证师云和上也(云云)文意顕也)。


二但下引小律准证三 初举互犯意。


(虽佛即法者约本一躰理躰三寳云虽佛即法欤化相住持其相各别故)。


二然四下引互不犯。


(四分出五十二五分出二十二僧祇出第三十诵出三十四如文集)。


三小下正结准证。


(如文)。


二问十下即体二 初问。


(述云若盗卖者犯罪者此文サハタ文非十诵文欤彼サハタ云若盗佛像为供养故无罪若为得钱转卖得钱兰遮(文)准之如此釈欤)。


二荅二 初纵荅。


(法对方生解者 问暗诵经可无犯乎 荅资持记云纵能暗诵亦容忘故(文))。


二然下夺荅。


(如文)。


二问下明三寳差别二 初问。


(方等经四重五逆我亦能救者藏疏引云又方等经花树菩萨云五逆四重我亦能救盗僧物者我所不救(文)花树菩萨自我称见非如来自称欤尼钞中云花严树菩萨法藏疏严字脱欤)。


二荅二 初会大集方等。


(破僧蹔时者必一日中和合故(云云))。


二非下会瑜伽俱舎。


(非亲障道者提婆破僧时一千世界法轮不转故盗僧物不障圣果故云非亲障道也八云不障布萨等事故云非亲障道(云云)大背文意不足言之(云云))。


二言下刧贼物二 初举律不许夺。


(述云刧贼物者寂疏云本虽是我物若刧夺而取即成贼者物也物无定属随取成主故(云云)法藏疏云四句一自未作捨心贼得想未成夺取不犯重(如五分争衣比丘是也)二自心未捨贼已作得想夺亦成重以贼作得想物已属贼贼业成竟夺则自成贼故律云贼物故(如疏引律是也)三自心已捨贼未得想取亦成重以[这-言+夌]本想故谓已作捨心物非己有岂容得取(戒疏云可夺以像不具故事钞云还出不犯者为贼得重)四己已捨贼已得成重无疑(文))。


二菩下明利益夺二 初引论文。


(述云菩萨不然者问五分本取衣物不犯何云菩萨不然菩萨取还出不犯[打-丁+羡]哉 荅引小乗引律不许夺五分许夺二文毕云菩萨不然先引瑜伽夺贼物出无过[打-丁+羡]次以义争得衣[这-言+夌]慈出犯罪[打-丁+羕]也瑜伽对蕳初律次义对蕳上五分也(云云)宰官者今官人也又官武官也补云勿令受用长夜苦者 问盗举离成犯若尒受用时犯何等罪劝令逼夺乎 荅盗业谅举离成其业如受用佛物后时用之盗罪上亦可有破损佛躰失故逼夺大有其益亦后时用之随喜心生若尒三时俱重定业然夺取之后起心方可有悔心故亦夺有益(为言))。


二如下会五分。


(述、由悭财罪者 问重戒悭生毁辱犯欤如何 荅今虽不分明可悭生重罪欤既云悭财罪故然法藏疏云若大乗戒应犯轻垢以顺悭贪[这-言+夌]悲恵故今不同欤)。


三如下定犯不犯二 初定犯。


(如文)。


二若于下不犯二初明有主无主三 初全不犯。


(如文)。


二若于下犯方便。


(如文)。


三若于下反成犯。


(如文)。


二云何下问决无主物二初正问决。


(善见论云乃至后父母死者资持云此土父母死属官(云云)则不可取也二国中间者蕳正云五天之外二国分壃中间有隔或河或山(乃至)其处有物不属两边是名无主(文)如此釈如唐土以新罗百齐可分欤(云云))。


二若下转问决。


(不尒国王拟彼养故者 问如是佛拟养一切众生何盗佛物令犯重乎 荅凢佛意拟利一切众生虽然[这-言+夌]施主意或望守护人犯重欤)。


四声下对小释文。


(如文)。


四言菩下结成罪门二 初明正行。


(述云孝顺慈悲名为佛性者意云佛性之孝顺心依主釈为欲证佛性涅槃上缘胜果生惭愧不住生死也佛性之慈悲心依主釈为度脱佛性具足众生下缘群品起慈心不住涅槃也(云云)补云即佛性言通孝顺慈悲也则行佛性故云异二乗也(云云)述云经常助一切人生福生乐者法藏疏云常助者明长时无间也一切人者明度摄无馀生福者令种乐因也生乐者令得乐果也此二通世出世大小二乗可知(文))。


二而下明结罪二 初释文。


(如文)。


二如下引证。


(智论十三曰 问曰不盗有何等利 荅曰人命有二种一者内二者外若夺财物是为夺外命何以故命依饮食衣被等故活若刧若夺是名夺外命如偈说如疏引(文))。


(已上盗戒毕)。


三无慈行欲戒二 初牒文。


(述云此戒名有多别或不净行或非梵行或[婬-壬+(工/山)]戒或无慈行欲戒是也法藏疏云第二釈名者染情逸荡躭滞专固故谓之[婬-壬+(工/山)]约俗书此字有二水边[采-木+(工/山)]者是为过咎也女边[婬-壬+(工/山)]者是为邪私也(文) 问今此戒名无慈行欲者有慈可行[婬-壬+(工/山)]乎荅一义云在家菩萨于无属女有利彼慈心许[婬-壬+(工/山)]无慈不许之故云无慈行欲(云云)此义属在家菩萨不通出家故不尽理也一义云行[婬-壬+(工/山)]即云无慈菩萨不共行以大慈为本大慈者度众生令出离然[婬-壬+(工/山)]欲缚有情令处生死菩萨以此欲与众生此则殊乖菩萨行是无慈行相也即今师下釈净法与人经文云菩萨应以离欲法门施与众生度生死苦则此意也不净行等自馀三名但望自利行未必利他故小乗以馀三名为题名不立无慈名可知无慈行名唯属菩萨自馀三名通三乗故蕳通名摽别名也凢依经无慈悲心文题此戒名如以前戒名等也)。


二解释二 初制意三 初总解二初述难出离过二 初立义。


([婬-壬+(工/山)]为枷鏁者此从喻为名也繫缚罪人为不令去以枷在项以鏁在项腰也[婬-壬+(工/山)]欲亦如是繫缚众生在生死海永不令去也玄[(天*天)/贝]第十云木在项名枷铁在项腰名鏁(文))。


二如下引证。


(蕳正记云[婬-壬+(工/山)]欲之法如[煞-(烈-列)]生偷盗不恼众生相共和作心繫缚者能所繫缚心也立为大罪者 问声闻求现涅槃故立为大罪菩萨不求现在涅槃徃返生死具资粮何制此戒为重乎 荅此难不尒声闻为自禁之为重菩萨为他制之为重非不猒生死是以地持论云声闻深乐涅槃畏猒烦恼百千万倍不及菩萨深乐涅槃畏猒烦恼谓诸声闻但为自利菩萨不尒普为众生(文))。


二瑜下述欲为最过。


(馀自然伏者 问指嗔等烦恼欤 荅不尒上既云诸爱之中故同于贪烦恼中指财欲等云馀也意云贪财食色三也俱虽贪爱色欲之贪尤重也若色欲贪断者财食之贪自所伏也今必非对贪等三毒欤(云云))。


二然此下别释二 初标列。


(如文)。


二初下解释三初苦而似乐故三 初略颂二 初二句法。


(不忍烦恼病者入道章云烦者扰也恼者乱也扰乱有情不令出离故名烦恼(文)疏结三颂皆取诸经意疏主私结之也(云云))。


二犹下二句喻。


(如抓[疗-(一/日/小)]者智论三十一曰复次如人患疥搔虽小乐后转伤身则为大苦愚人谓之为乐智者但见其苦如是世间乐颠倒病故着五欲乐烦恼转多以是故行者不见乐但见苦如病如痈如疮如刺○未离欲人以为乐离欲人以为苦(文))。


二释颂二 初正释畧颂二 初举喻。


(如文)。


二欲下合法。


(如文)。


二然下因述虚伪二 初标示。


(如文)。


二如下引论二 初举经文。


(瑜伽论中说欲贪出八种喻欲如枯骨者初树端烂菓者终也乃至言摄六种也如齿骨故令无饱期者还釈第一欲如拈骨句也)。


二如齿下引论释。


(如齿骨者正法念处经五云譬如狗咬离肉之骨涎汁和合望得其髄如是贪狗齿间血出得其味已谓是骨汁不知自血有如是味以贪味故不覚次第自食其舌○愚痴凢夫亦复如是虚妄分别眼识见色贪着喜乐思量分别以色枯骨着眼口中境界如齿如是咬之染意如涎爱血流出贪爱血味谓色为羙于色得羙犹如彼狗等(云云)开宗记云欲无实味犹如拈骨(文)无定属主者既死肉成叚[乞-乙+、]者多有情食无属一人有情是以十住毗婆娑五云妻有三相非我相无定属相假借相(文)开宗记欲集众患其如叚肉(文)如草炬者如草火烧物[婬-壬+(工/山)]欲火烧人法身也是以法励云[婬-壬+(工/山)]欲草炬烧人法身手(文)如火坑故者如大火坑无水润极渴[婬-壬+(工/山)]欲无善润唯增渴爱也又理趣分疏云谓贪欲由渴爱生故名渴爱谓如鹿渴遥见汤熖将以为水而起贪求奔走徃趣有情亦尒由烦恼见不净物谓以为净广起贪求故名渴爱(文)如蠎毒者恵菀云尒雅蠎王虵也虵之最大者故曰王(文)法花第二云更受蠎身其形长大五百由旬聋騃无足宛转腹行(文)[婬-壬+(工/山)]欲如蠎毒诸贤圣众悉远离之也(云云)如梦见者智论云欲无实如梦所见(文)如借严具者砺疏云欲乐不久尚如假借(文)智论云五欲不久亦如假借湏?(文)如[就/火]菓者瑜伽抄云人天之身名所依地由欲失财故危也(文))。


三如下惣结。


(如文)。


二云何下少味多灾故 初徵。


(如文)。


二颂下释二 初畧颂二 初二句喻。


(犹如罗刹女者译梵下云罗刹具云罗刹婆(乃至)若女则名罗刃私(乃至)乃恶鬼之通名此云可畏又暴恶又食人鬼(文)(文集)涅槃经十二云善男子云何如罗刹女妇善男子譬如有人得罗[剁-几+ㄆ]女纳以为妇是罗[剁-几+ㄆ]女随所生女生已便食食子既尽复食其夫善男子爱罗[剁-几+ㄆ]女亦复如是随诸众生善根子随生随食善男子既尽复食众生令堕地狱畜生饿鬼唯除菩萨是名如罗刹女妇(文))。


二诳下二句法。


(如文)。


二释颂二 初释喻。


(如文)。


二五下释法三 初正述多灾。


(如文)。


二如下引证多灾二 初引经证二 初引文。


(无苦不受者六波罗蜜经云一百三十六地狱皆依财色欲堕也(文))。


二爱下述意。


(如蛾投火者心地观经第六云譬如死蛾见火光以火故而竸入不知熖炷烧燃力委命火中其自焚世间凢夫亦如是(文)十住心论云贪色飞蛾拂熖灭身躭酒猩[乞-乙+、]瓫边被捕(文))。


二五下引古踪二 初正引。


(五百登空者智论十九云如五百仙人飞行时闻甄陀罗女歌声心着狂醉皆失神足一时堕地(文)一角仙人者智论十九云形类如人唯头有一角其足似鹿○一时上山值大雨泥滑其足不便躃地○又伤其足便大瞋恚以军持盛水咒令不雨仙人福德诸龙鬼神皆为不雨不雨故五糓五果尽皆不生人民穷乏○十二年○王思惟言若十二年不雨我国了矣无复人民○婆罗柰国有[婬-壬+(工/山)]女名曰扇陀(已下取意)此女与五百羙女俱徃彼山以羙酒欢喜凡共仙人乃至手[弟/木]软触之便心动欲心转增遂成[婬-壬+(工/山)]事即失神通天雨大下七日七夜令得欢喜饮食(云云)委细如文集也)。


二是下转证二 初引律。


(文集僧祇律(并)四分律等引之)。


二又下引论。


(智论龙树说也彼论十四云巧察人意女人之智大火烧人是犹可近清风无形是亦可捉蚖虵含毒犹亦可触女人之心不可得实何以故女人之相不观富贵端正名闻智德族姓[打-丁+(敲-高)]艺辩言亲厚爱重都不在心唯欲是视譬如蛟龙不择好丑唯欲杀人又复人不瞻视忧苦憔悴(文))。


三终下诫告总结。


(无猒期者宝积经七十六云[婬-壬+(工/山)]欲未曾满足时如渴饮醎水如众流归海终无有满足诸境界爱无猒足(文))。


三云何欲下不净似净故二 初徵。


(如文)。


二颂下释二 初畧颂二 初三句明法。


(如文)。


二似下一句合喻。


(如文)。


二此下释颂二 初释。


(述云此身不净等者此身以下至流漏者釈偈第一不净相次不净似净以下至烧害者釈偈第二似净相后然诸以下釈偈第三四两句也初中不净有五种一者生处不净二种子不净三自性不净四自相不净五究竟不净第一生处不净者内有生藏[就/火]藏屎尿不净外有烦恼业因缘风吹识种令入二藏中间第二种子不净者父母以妄想邪忆念风吹[婬-壬+(工/山)]欲火故肉髄膏流[就/火]反为精宿业行因缘识种子在赤白精中住也第三自性不净者从顶至足下四边薄皮其中所有不净充满颀海净此身不能令香洁也第四自相不净者是身九孔常流不净眼流眵泪耳结聍鼻中涕流口出涎吐厕道水道常出屎尿及诸毛孔污流不净譬如漏囊盛物也第五究竟不净者若投火则为灰若虫食则为屎在地则腐坏为土在水则胮胀烂坏也取智论十九意全文如文集引也累骨所成者三百六十骨八万户虫等者徃生要集上云从顶至趺从[瓜-、]至肤有八万户虫四头四口九十尾形相非一一[乞-乙+、]户复有八万细虫小于秋毫僧伽吒经说人将死时诸虫怖畏互相噉食受诸苦痛男女眷属生大悲恼诸虫相食唯有二虫七日闘诤过七日已一虫命尽一虫犹存(文)诳心媚眼者唐三藏天竺奉遇女帝御门说法之时偏依此意末语云一且凢夫心不止百千万刧落奈梨又云髑髅何处画蛾眉(文))。


二然下释合喻。


(如文)。


三所以下结制。


(随应莫犯者谓在家不犯邪[婬-壬+(工/山)]出家一切共不可行故云随应也法藏疏云身业犯中[煞-(烈-列)]望前境为恼最极是故在初盗[这-言+夌]戒次[婬-壬+(工/山)][这-言+夌]最劣或顺贪心故在第三(文))。


二第下释文四 初违犯相门二 初标章举经。


(如文)。


二声下随文释义三 初释教佗[婬-壬+(工/山)]。


(如小乗教自行方业道者上明制戒不同竟此明业门不同于小乗成实自作教他俱成业道今指萨婆多云自行方业道也伦记其意见如文集(云云 述云)媒他亦业道者媒嫁此遮戒也故无业道媒他令[婬-壬+(工/山)]处正是业道也(云云))。


二通下简正邪[婬-壬+(工/山)]二 初通释邪正。


(通制二众者法藏等任经现文在家出家俱禁正邪故云一切女人(云云)(扑扬同之)今师由瑜伽论等料蕳今文所以云据实在家等也(义寂胜庄同之))。


二云下别释邪行二 初徵问。


(如文)。


二如下引荅二初标事文。


(下一[乞-乙+、]釈之也一切男者男二处也不男者即黄门也玄賛第九云五种不男者谓生便除去嫉妬半月灌洒(文)摄釈云得他精血自男势起名为灌洒(文))。


二母下别释文三 初释不应行。


(如文)。


二除下简所应行四 初非支。


(如文)。


二若下非时。


(秽下者月水也胎圎满者瑜伽第二云于胎中经三十八七日私云二百六十六日也即是九月小四日虽然有月大小故即五大四小全当九月馀四日至第十月故云十月胎内也(已上私注也)此胎藏一切支分皆悉具足从此以后复经四日方乃出生或经九月或复过此若唯经八月此名圎满非极圎满若经七月六月不名圎满(文)饮儿乳时者智论云[婬-壬+(工/山)]其母乳则渴又以心着[婬-壬+(工/山)]欲不覆护儿(文)有病不冝[婬-壬+(工/山)]者古义云有病不冝[婬-壬+(工/山)](尒)则惣有病时一切不许之也传云有(那利)病之不冝[婬-壬+(工/山)](尒)则行[婬-壬+(工/山)]病增不许之若于病无增无苦可许此也)。


三若诸下非所。


(或灵庙中者遁伦记云制多者此云灵庙(文))。


四若过下非量。


(若过五返者利涉疏云一日一夜极多至五日不过二夜不过三过则非量(文))。


三不下释不应理。


(如文)。


三在下在家开正二 初开自分。


(补云问在家于自妻非时非处行[婬-壬+(工/山)]可云犯重乎○荅天台义记云自妻非道非处产后乳儿任娠等大论皆名邪[婬-壬+(工/山)](文)○优婆塞戒经云自妻非时不正犯重(文)如是有异说但今师解釈别无此委曲故如业道自妻非时非处同可犯重欤于善生经且任一机一相说欤此事尚可有义能[乞-乙+、]思之(云云 取意略记之)问[婬-壬+(工/山)]他人妇论文邪行中何所摄乎 荅初不应行摄一切他人所护悉不应行摄故论中云母等所护也)。


二虽下开胜利二 初开在家。


(母邑者遁伦记云母邑者翻应云母村西国呼女人为母同村邑人也(文)崆峒记云问论言母邑名义云何 荅少年之女后当为母从喻为名犹如村邑有出产也(文)行非梵行者补篇记四云非者不义梵者净义○问夫初犯戒污本所受皆是不净行何故[婬-壬+(工/山)]戒独得其名有人解云[婬-壬+(工/山)]者发于贪心以贪具三义故得名不净行一能发业二润业招生三是黑[乞-乙+、]业故有三义故得不净行名(文) 问无属女人产门正[婬-壬+(工/山)]邪[婬-壬+(工/山)]之中可属何乎若正[婬-壬+(工/山)]者在家菩萨本禁邪[婬-壬+(工/山)]何[户@勺]利益时开之若邪[婬-壬+(工/山)]者既无夫主何可云邪乎又虽有利益本论意不开邪[婬-壬+(工/山)]判旁难思如何 荅传云无属女人不邪[婬-壬+(工/山)]无夫主故但虽在家菩萨自妻外輙不可行之虽不成邪[婬-壬+(工/山)]护自妻意故依之利益之时开之云无所[这-言+夌]犯生多[工*刀]德(文)○问在家菩萨于无属女人依自欲心行欲法可名邪行乎 荅一义云若正邪俱禁受不[婬-壬+(工/山)]戒断[婬-壬+(工/山)]优婆塞无利益时行之可名邪行欤受斋戒时行[婬-壬+(工/山)]皆邪行见五戒断[婬-壬+(工/山)]例可尒(云云)今桉云见文相始终先定在家但制邪行其次引有缘开法则受不邪[婬-壬+(工/山)]戒菩萨上开之见若依断[婬-壬+(工/山)]优婆塞有缘开邪行何上会二论不同云瑜伽但开七非然其第三非性罪(云云)纵依自欲心行之不名邪[婬-壬+(工/山)]故知有义料蕳颇乖文相欤)。


二出下遮出家。


(问出家菩萨行[婬-壬+(工/山)]正邪中何乎 荅成实论云 问曰若出家人取妇免邪[婬-壬+(工/山)]否 荅曰不免所以者何无此法故出家法常离[婬-壬+(工/山)]欲但罪轻于犯他人妇(文)师云则出家人一切皆邪行见但依业道门可依常途邪[婬-壬+(工/山)]欤但罪轻于犯他人妇论文能[乞-乙+、]思之 问制门以毛头为犯分齐业门究竟取何时乎 荅师云与制门同取毛头为业究竟也论藏出究竟时云两[乞-乙+、]交会故(乗识房得业)有义云业取畅满则得出精方为究竟(云云)大背论藏所制不足言之(云云))。


二言违下违犯性门二 初摽章配文。


(法藏疏云具缘成犯者通缘如前应知别缘准论且有七一是有情类以木等无犯重故尸未坏等是情类故二是正境谓女三男二等以馀处不犯重故三起彼想谓以迷生为木及迷道非道皆不犯重故四有[婬-壬+(工/山)]心以睡眠等不犯故五有三毒以在家菩萨正直心方便化生开不犯故若约出家不开则无此缘六造趣以不动身仪不成重故七与境合谓入如毛头等若为怨逼开与境合禁其受乐(文))。


二且下随文略释二 初配世俗门。


(如文)。


二若下举出世门二初泛引两经。


(如文)。


二当知下决上引证。


(如文)。


三境界事门二初标章配文。


(如文)。


二女下随文释义二 初举重境三初定重所。


(如文)。


二言下释诸天女。


(如文)。


三言非下释非道。


(及非道[婬-壬+(工/山)]者 问疏出二师义今师同何义乎 荅既上定女三男二正是境也(文)故知疏主同藏师义也 问前四重中馀三戒皆与声闻别何至今戒无大小别哉是故寂法师釈似顺道理如何 荅除二道三道于馀支分结重或其道理难思依之见义寂古疏云馀恶语赞叹磨触出不净等皆是此戒方便悉犯轻垢此戒兼制(文)彼师釈前后差异不可一定次与声闻无别者凢声闻脱缚为本急制之故自然菩萨声闻一同无强相[这-言+夌]欤若强分不同者上文蕳云声闻法中自[婬-壬+(工/山)]方重今菩萨戒教他亦重(文)既于自作教他有不同何于道强分不同耶等(云云))。


二若下定违犯二 初自身趣境二 初境想。


(如文)。


二若下犯位。


(入如毛头者四分律意三处正道俱入如毛头位犯重五分同之欤十诵律意口中要过齿位犯重大小二道同四分摩得勒伽论意口中过齿大小二道过皮位方结重事钞中一见今师意同四分律欤三处无蕳云入如毛头故也)。


二若为下怨逼造境二 初依律意。


(禁受乐者可亘入住出三时何时受乐者皆犯重故[婬-壬+(工/山)]戒犯相不约出精但约乐欲心定犯入住出三时生乐欲心者正结重也凢[婬-壬+(工/山)]戒所对境通覚不覚情非情境于非情中有多别未坏小分坏成重半坏多分坏若以爱染污[婬-壬+(工/山)]欲心行之者初入结偷兰是[婬-壬+(工/山)]家方便兰也若以欲乐心行之者不净出时结僧残若精不出者残家方便兰也)。


二今下简菩萨。


(如文)。


四言结下结成罪门二初摽章配文。


(如文)。


二对下随文略释。


(如文)。


(已上[婬-壬+(工/山)]戒毕)。

Tags: 责任编辑:思过黑鹰
】【打印繁体】【关闭】 【返回顶部
上一篇般若心经注解 【一卷】 下一篇愣严妙指 【十卷】
清净莲海佛学网: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交流论坛 联系我们
本站声明:本站资源来源于互联网,如侵犯了你的版权,请你联系我们,我们将在收到消息后24小时内删除。
清净莲海佛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