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文章

·忻州市钟楼寺 05-04
·阳泉市郊区辛兴圣泉寺 05-04
·阳泉市平定县洪济禅 05-04
·阳泉市报国寺 05-04
·阳泉市平定县寿圣寺 05-04
·阳泉市平定县资福寺 05-04
·阳泉市盂县文殊寺 05-04
·阳泉市矿区释迦寺 05-04
·阳泉市西烟镇麦坡村玉佛寺 05-04
·阳泉市郊区半坡王兰寺 05-04

文库热门

·忻州市钟楼寺 05-04
·阳泉市郊区辛兴圣泉寺 05-04
·阳泉市平定县洪济禅 05-04
·阳泉市报国寺 05-04
·阳泉市平定县寿圣寺 05-04
·阳泉市平定县资福寺 05-04
·阳泉市盂县文殊寺 05-04
·阳泉市矿区释迦寺 05-04
·阳泉市西烟镇麦坡村玉佛寺 05-04
·阳泉市郊区半坡王兰寺 05-04

TOP

梵网古迹抄 【八卷】(四)
2018-02-15 23:00:53 来源:清净莲海佛学网 作者: 【 】 浏览:1864次 评论:0

梵网古迹抄第四


四故心妄语戒二 初牒经。


(故者简误不犯等词也妄语者法藏疏云第二尺名者言非称实为妄令他领解为语戒防此失此从所为名(乃至)第三次第者先身业次语业事为次第(文))。


二述释二 初制意二 初引文顕过二 初智度论二初妄语过。


(智论十五云(云云)今出十三调卷不同也(云云)譬如覆瓶者法藏疏云彼论云复次佛子罗云其年[纟*刀]稚未知填口人来问之世尊在不诡言不在时人问罗云世尊在不诈言佛在有人语佛佛语罗云澡盘取水与吾洗足已语罗云覆澡盘如勑即覆佛言以水注[乞-乙+、]已住问言水入中不荅言不入佛告罗云无惭愧人妄语覆心道法不入亦复如是(文))。


二又下实语德。


(如文)。


二瑜伽论二 初引文。


(所犯学处重修行支者五十三卷付近事律仪立三支方摄五戒此即第二支也彼云一受远离[宋-木+取]胜损他事支([煞-(烈-列)]生偷盗邪[婬-壬+(工/山)]也远离损害他命损坏他财损他妻妾名初支也)二违越所受重修行支(远离妄语是第二支伦记云若已犯前三师僧捡得由不妄语发露忏悔重修前三也云云)三不越所受支(远离诸酒众放逸处文是第三支)周记云由妄语故覆藏己罪不肯忏悔重修戒也(文)意云犯前三戒等云[这-言+夌]越所受其[这-言+夌]越戒而忏悔云重修行也对不犯前修行今又修行云重修行不覆藏所犯修行云离妄语覆藏所犯即妄语故也(云云))。


二妄下反证。


(如文)。


二既下因过示次。


(颠坠恶趣者花严经云妄语之罪亦令众生堕三恶道若生人中得二种果报一者常被诽谤二者为人所诳(文))。


二释文四 初违犯相门二 初标章举经。


(如文)。


二言下别释方便。


(方便者假诧馀事者十诵律云我今日不入世间禅定若人问言昨日云何荅言亦不入如是语应得何罪荅言得偷兰遮若说禅法得波罗夷(文 取意)天台义记曰方便妄语如蜜涂树(文)与咸注云顶山云以蜜潜涂其树以物掩之众蜂奔集诈言得神通尒或问三性之义以不解故妄云我今日不入定故不能荅皆方便妄语之相(文))。


二次下违犯性门二 初标章举经。


(五十九曰妄语业道事者谓见闻觉知不见不闻不觉不知想者谓于见等或翻彼想欲乐者谓覆藏想乐说之欲烦恼者谓贪瞋痴或具不具方便究竟者谓时众及对论者领解(文))。


二此下指略馀文。


(此中问荅如大论记者宗要序因述瑜伽纂要三卷准此今师就瑜伽论作纂要记三卷给今指彼云如大论记也然而未流行问荅趣不弁其旨相传云付今戒究竟诸师解釈不同所谓瑜伽论等说究竟相前人领解料蕳此领解或以信解云领解或以闻知云领解虑大论记问荅定决此事欤今师御意前人虽不信只领解妄语言可成重见于今戒者分明解釈虽无之见下法化[这-言+夌]宗戒云准妄语业虽不信犯(文)解釈意趣分明也智首疏云诳人知解结罪不待其信(文)法砺疏同之胜庄师对佛菩萨妄语不成(文)若尒彼师取信解欤(云云))。


三境界事门三 初摽章配文。


(如文)。


二为下随文略释三初释乃至二 初大小对简。


(如文)。


二或下四言对简。


(或见闻等者摄馀闻触知也反即八语也以此四配六根时眼耳意三即如次见闻知也鼻舌身三合为触也(云云))。


二释身妄。


(身妄语者虽不发语言由身表令人妄解也四分律云时有檀越语常供养比丘言若大德是阿罗汉者脱僧伽梨比丘即脱现相不语疑佛言偷兰遮(文))。


三释心妄。


(心妄语者今记主意于不见事起见想而离言不见等也法藏同之然而义寂师不同此欤彼疏云心妄语者如说戒时嘿表清净虽由二表令他妄解而所成业语业所摄故云妄语(文) 问诳言不见等者若尒何云心妄语哉既假言说成即是常途语业是以勘馀师解釈述心妄语者云如说戒时嘿表清净法铣釈同之见此等解釈都无假语业然而今师釈以覆所知说名心妄语似无其谓如何 荅今师解釈之趣唯非意念业欤于不见事而起见想欲诳他人未出言说时未成业必出言说方成其业故必假言唯意念位未成然此心妄语者自称前事故非语妄语但覆自所知令他妄解故是名意妄语也非如常途嘿妄意念罪虽然依想成犯故出心妄语之相也(云云) 问妄语者依自表彰令他生异解是名妄语罪而于意念他人不知之又所出言语称实事无前妄解义尒者何名妄语乎荅实今所说称前事故虽非语妄语异自意念令他生异解故名意业妄语也望自妄念云妄解也尒者无过欤(云云))。


三又如下引出世戒。


(如文)。


四结成罪门二 初标经。


(如文)。


二菩下释义二 初正行。


(私云科文正行者经而菩萨正语正见釈叚故云尒也为蕳覆想者有义云即上心妄语也蕳心妄语云正见(云云)今云一切妄语皆覆想也由[这-言+夌]想成犯故但蕳邪语言正语蕳邪想云正见也下覆想正知岂[户@勺]心妄语乎(云云))。


二而下反结二 初成犯。


(如文)。


二若下开文二初正引论文。


(覆想正知者谓覆想知之则妄语想也仍训文云覆想(奈利土)正知(师手)此等皆宗家等意但[户@勺]地上也若依今师意亦通凢夫也理趣分疏云如在路行见人逐[少/兔]他问见不应坐荅言我实不见为护[煞-(烈-列)]事即现坐相云我不见非是立时我不见也不犯妄语护[煞-(烈-列)]事故(文)师云为助他命开之但无利益如是现异相可成方便妄语欤设为利生不假如是相直作妄语于地前者不可开之也(云云))。


二不下无利反结。


(如文)。


(已上妄语戒毕)。


五酤酒生罪戒二 初牒文。


(法藏疏云第二釈名者令人惽醉名酒货授与人曰酤防止此患为戒亦从所治为名(乃至)饮唯损己一身过未深故属下轻垢酤损多人故今制重又为菩萨二利之中利他为[宋-木+取]但乖益生已为非理况乃成损故非所冝(文) 问生罪之时结此罪欤 荅不尒也即下自釈云酒已属彼即为究竟(文)明知酒前人手取位即犯也然而摽生罪者为顕酟酒之过重摽之也非明结犯分齐(云云))。


二述释二 初制意二 初制戒意二 初躭酒过。


((文集云)智论十三曰酒有三十五失何等三十五一者现在世财物虚竭何以故人饮酒酔心无节限用费无度故二者众疾之门三者闘诤之本(乃至)六者覆没智恵(乃至)八者伏匿之事尽向人说九者种[乞-乙+、]事业[癈-殳+矢]不成弁十者酔为愁本等(云云 同)善生经第三曰若复有人乐饮酒者是人现世喜失财物身心多病常乐闘诤恶名远闻丧失智恵心无惭愧得恶色力常为一切之所哥责人不乐见不能修善是名饮酒现在恶报捨此身已处在地狱受飢渴等无量苦恼是名后世恶业之果若得人身心常狂乱不能繫念思惟善法是一恶人因缘力故一切外物资产臰烂(文))。


二制下酤酒过。


(此不共戒者 问今戒至第十戒悉不共戒(云云)后四重但菩萨不共妙戒更非所论中间二戒亦号不共说相不共故如前四重虽名不共躰可云共彼乎亦如后四重躰性不共故得不共称乎 荅付中间二重诸师解釈非一准元晓疏并遁伦记前六重悉名共戒今师(并)法藏疏后六重称不共依此学者义解徃[乞-乙+、]传云致中间二戒共不共诸师解釈非一彻虽然何无相[这-言+夌]由躰共戒酤酒三十贩卖中一类谈他僧残二谤并九十说麤罪中随时可摄是故遁伦师及元晓名共戒元晓疏云第五酤酒戒○大小同小乗上二众同一切贩卖犯第三篇下三众者犯第五篇大乗中酤酒七众同犯重(文)若由说相大不共彼制轻罪此制重罪故今师及法藏疏号不共戒藏疏云上来四戒大小同犯名共戒自下六种小乗非重名不共戒(文)是故中间二戒躰性是共说相大不共可得意也问由说相不共十重俱说相不共何独中间二重号说相不共乎 荅于说相不共有重[乞-乙+、]凢今经孝顺慈悲为前戒[乞-乙+、]皆制修善利生障若依此义十重俱不共二于四戒分大小声闻以断人命为夷罪以断畜生命为波逸提今菩萨戒[煞-(烈-列)]至一切有命者盗至一针草同得波罗夷名由此亦四重俱号不共(是二重)由此二义文集注文梵网广本但说后二戒相不说摄律仪(云云)虽如是不共前四重犹含断人命过五钱等俱名夷罪则有全同义故亦名共由此今师并香象大师前四重号共戒三酤酒谈他虽大小同制小但制轻罪大但制夷罪不同前四重有一分全同义是故但云不共也(是三重) 问中间二戒躰性全共若[这-言+夌]犯时可致律仪忏乎 荅付此亦异义多至下轻戒第四十一戒具抄之(亦有躰性不共传云云同至下戒抄之))。


二或下列次意。


(或对五戒等者法藏疏云第三次第者前四同声闻四重此戒非彼故在第五又五戒于此当第五不饮酒戒但以饮唯损己一身过未深故属下轻垢酤损多人故今制重(文 円公)有义云以法藏疏挍今疏明此戒列次意有二意可料蕳也此不共戒者第一意也凢列罪自麤至细故十业道门列身三语四意三此戒亦如是是故先列共戒列身三语一毕身业尤麤语业次故酤酒已下亦不共戒故亦由麤身业先列次及语意不共中酤酒身业戒冝可为不共第一所以亦列不共戒配立身一语二意三也由此云此不共戒当法藏此戒非彼故在第五解釈也或对五戒等者即列次第二意也当藏疏次釈也依之难科文云大背文相(云云)若不分二意或言对何乎今桉云藏疏二釈见但向今疏此不共戒为列次由谅难思或言科文意亦无相[这-言+夌]就釈列次可有多意且出一意故云或也如是诸师常习也不可始惊矣)。


二馀下释文二 初总指四门。


(补行文集云经曰若佛子至教人酤酒(私曰[这-言+夌]犯相门)酤酒囙至酤酒业([这-言+夌]犯性门)一切酒至起罪因缘(境界事门)而菩萨至波罗夷罪(结成罪门 云云))。


二具下略释二门二 初释违犯性。


(酒已属彼即为究竟者法藏疏云前人领入手便犯(文)义寂疏云方便究竟者一云授与人时便犯不待前人饮与不饮一云待前人饮方犯(文 胜庄疏亦有二尺与此同)虽义寂胜庄及两尺今师并法藏但前人领受便犯欲乐既求利究竟何待饮若尒领受便犯解釈尤可胜欤(云云))。


二事下释境界事。


(唯除破僧者智论云多闻持戒有清净人方能破僧(文)饮酒酔乱者其事诚难作故也经明逹之恵者矌疏云明逹恵者实相般若也(文)晓疏云明逹恵者照理为明知事者为逹(文))。


(已上酤酒戒毕)。


六谈他过失戒二 初牒经。


(补云藏疏云第三次第者于此十戒初四同声闻四重后四同瑜伽菩萨四重中间更加酤酒说过酤酒麤顕故先弁说过细隐故后论(文)又云 问何故不制说佛及法过 荅以彼无过故若无失而说即是谤故属第十戒修行之者劣位有失易嫌说故是故制也(文) 问所说罪过为通轻重但[户@勺]重罪 荅诸师解釈不同庄疏云言罪过者自有两釈一云说他十重七逆罪者犯他胜处法若说轻罪是轻非重一云不论轻重但是坏他利养及恭敬故说彼过罪皆是犯重(文)具出两尺俱无取捨寂疏云具缘中事者谓有戒人所有罪过向无戒人说七逆十重是正所制自馀轻过亦兼制也(文)同下云(轻戒第十三戒下也)向无戒人说有戒过若说重罪犯重前戒正制若说轻过犯轻前戒兼制(文)义记云所说过者谓七逆十重(文)则天台义寂两师但[户@勺]重罪见于今师解釈虽不分明但[户@勺]七逆十重见下问荅于七逆十重分别之故知但[户@勺]重罪见就中今师多分同义寂法藏时有不同自即破之然今疏不分明寂疏明[户@勺]重罪仍今师解釈同寂疏可得意也况解釈趣同彼釈上更不可及馀义也八云见制意云说佛法过必坏他信(云云)无蕳但云说过故知宽通轻重说之可成此戒犯(云云)此义恐不足言也制意为顕过重通漫举之结罪必不依此如酤酒戒举酔乱失究竟但取前人领受如是诸戒常例何不明文相始终强立非义冝捨此义勿守株矣)。


二述释二 初制意二 初述过彰名。


(说佛法过(云云 述云)问此戒所制通三宝欤将限僧众欤 荅佛法二宝无过失也若但谤者犯第十谤戒故此戒唯限僧宝[乞-乙+、][乞-乙+、]有凢圣二位于凢僧者行有持破故说此过之时犯此戒然而佛法二宝并假僧弘若僧坏之时佛法随灭故云尒也(云云))。


二如下引文示苦二 初引苦果。


(如文)。


二大智下引先踪。


(大智论云等者准彼论胜意者是文殊因位也喜根比丘无戒者以现破戒相云无戒非谓一向无戒也论第八云先过无量阿僧祇刧○有二菩萨比丘一名喜根二名胜意是喜根法师容仪质直不捨世法亦不分别善恶喜根第子聡明乐法好闻深义其师不赞少欲知足不赞戒行头陀但说诸法实相清净语诸弟子一切诸法[婬-壬+(工/山)]欲相嗔恚相愚痴相此诸法相即是诸法实相无所罣[得-彳]以是方便教诸弟子入一切智○胜意法师持戒清净行十二头陀得四禅四无色定○胜意异时入聚落中至喜根弟子家于坐处坐赞说持戒少欲知足等呰毁喜根言是人说法教人入邪见中是说[婬-壬+(工/山)]欲嗔痴无所罣[得-彳]相是杂行人非纯清净是弟子利根得法忍 问胜意言大德是[婬-壬+(工/山)]欲法名何等相 荅言[婬-壬+(工/山)]欲是烦恼相○居士言若[婬-壬+(工/山)]欲非内非外非东西南北四维上下来遍永实相不可得是法即不生不灭若无生灭空无所有云何能作烦恼胜意闻是语已其心不恱不能加荅从座而起说如是言喜根多诳众人着邪道中○从居士家至林树间入精舎中语诸比丘当知喜根菩萨虚诳多令人入恶邪中何以故其言[婬-壬+(工/山)]欲恚痴相及一切诸法皆无[得-彳]相是时喜根作是念此人大嗔为恶业所覆当堕大罪我今为说甚深法虽今无所得为作后世佛道因缘是时喜根集僧一心说偈[婬-壬+(工/山)]欲即是道恚痴亦如是三事中无量诸佛道○说如是等七十馀偈时三万诸天子得无生忍等是时胜意菩萨身即陷入地狱受无量千万亿岁苦出生人中七十四万世常被诽谤是喜根菩萨于今东方过十万亿佛土作佛其土号宝严佛号光踰日明王文殊师利言今时胜意比丘我身是也(文) 问以何义说烦恼即是道乎 荅庄严论会之云由离法性外无别有诸法是故如是说烦恼即菩提依理会之于贪起正思于贪得解脱故说贪出贪嗔痴出亦尒于事会之(云云)初会釈之意云法性之外别不可有诸法何烦恼之外别有菩提道哉是故说烦恼即菩提也次会釈意云于贪烦恼起正思惟观察思惟贪躰相远离之者即得解脱由此义说烦恼即道也嗔痴亦如是实非三毒则菩提欤凢[婬-壬+(工/山)]欲即道诸法无行经说也(云云)又不思议光等者彼经云尒时毗婆尸如来法中有二菩萨一名贤天二名饶财贤天菩萨于无上道得不退转得陀罗尼○彼时饶财菩萨习学头陀为贤天菩萨作给使彼人恒徃聚落城邑多诸事务是贤天菩萨呵责教化○彼便生嗔念以忿恚故毁败身心败身心已嗔恚骂詈轻贱[婬-壬+(工/山)]女儿私通所生从他人得不识其父又不识母况汝当有戒闻定恵彼嗔骂已后不悔过○恒有忿心嗔贤天菩萨贤天菩萨即便捨弃既捨弃已倍生嗔恚骂詈扬恶以此不善业行因缘身坏命终生[婬-壬+(工/山)]女胎为彼贤天菩萨所护不生地狱[婬-壬+(工/山)]女生已恒常弃之为[狂-王+爪]狼犳之所餧食大王以是因故九十一刧常如是死生[乞-乙+、]常弃为多人众之所骂詈是[婬-壬+(工/山)]女子被弃空处[狂-王+爪]狼食○彼饶财今此不思议光菩萨是也○彼贤天菩萨今○名曰德藏(文))。


二释文二 初违犯相门二 初标章配文(如文 口字现流布本无之所覧不同乞)二今下兼境界事四 初畧标。


(述云初门兼摄境界事门者 问馀戒无此义至此戒[这-言+夌]犯相门摄境界事门有何故乎荅此戒说出家在家菩萨比丘[乞-乙+、][乞-乙+、]尼四众之过之时[这-言+夌]犯今戒依之有名说四众过戒之人师若[这-言+夌]犯相门无左右如[煞-(烈-列)]生戒等若自说罪过教人说过等云者一切众生罪过谈之者皆可犯此戒疑之故为遮蕳之故初门兼举之也)。


二此下释文三 初菩萨。


(初二受菩萨戒者瑜伽四十云云何菩萨一切戒略有二种一在家分戒二出家分戒是名一切戒又即依此在家出家二分清净戒略说三种一摄律仪戒二摄善法戒三饶益有情戒(文))。


二声闻。


(后二声闻者法藏疏云 问此中何故制说小乗僧尼过哉 荅俱是佛法相住持故是自内众故(文)文集注意比丘摄沙弥比丘尼摄式沙广尼沙[方*尒]尼总摄五众也)。


三俱下总结。


(如文)。


三若下决难二 初举难。


(如文)。


二犹下释难二 初立义。


(文意易知传奥疏云大悲经说出家人左手携男右手携女从一酒家至一酒家不出贤刧当般涅槃是故于彼不应说过(文)又金刚般若[(天*天)/贝]述云(慈恩)龙树釈云如有七宝处金为最大乃至无好物处铁鍻为[宋-木+取]大如是有三宝时佛[宋-木+取]大乃至于末后时破戒僧为[宋-木+取]大等(文))。


二如下引证二 初证菩萨二众。


(本业经下云其受戒者入诸佛界菩萨数中超过三刧生死之苦是故应受等(已下如今疏引))。


二又下证比丘比丘尼二 初引文。


(占匍花者抄枇第五云瞻卜花者中梵正音瞻愽迦此云黄花而小香西域多有(文)或抄云树似踯躅香甚芬馥(文)若有戒若无戒者一义云此句于破戒中约失戒不失戒述之欤谓以中下缠犯之者不失故有戒上品缠犯者失戒故无戒也(云云)一义云可云无十三难等得戒故是有戒若身具十三难等者不得戒故则无戒也此本受不得者也常途无戒者非此所论(云云) 一义云大集月藏经云若有为佛剃除鬚髮被服袈裟不受禁戒○其[剁-几+ㄆ]利王与作恼乱骂辱打缚者得几许罪佛言○若有人于万亿佛所出其身血得罪多彼(文)准此文今云无戒者为解脱出家剃髮着袈裟未受戒者欤说此等人过所以其罪重者同经云何以故如是为我出家剃髮着袈裟片虽不受戒或受毁犯是犹能为诸天人示涅槃道是人便已于三宝中心得敬信胜于一切九十五道其人必速能入涅槃胜于一切在家俗人唯除在家忍辱者是故天人应当供养(文))。


二解云下解意。


(述云 问五逆七逆中有出佛身血岂不障道乎 荅自虽障道于佛多人未坏信又佛无生烦恼有此道理故云不能障道等也(云云))。


四是下结励三 初劝求德。


(麟角圣者从喻为名独覚作世无二佛国无二主思三千界中一人出现如是彼兽国君有道希出现故以喻比也蕳正记云此麟形如马有一角京房云是肉角非骨也尾似牛脚似人手[狂-王+郎]蹄头有五色腹下黄高一丈二尺寿二千岁三千年一现此兽有德行不折草木不踏虫蚁不入罗网不寄穽之中亦号为似人兽君王有德则现尧时曾获麟于野(文)有失可取等者俱舎光记二十九云若于有情乐求德者(乃至)以于断善者有德可录先福业果貌端正等现可见故若于有情乐求失者以于麟喻独覚有失可取先罪业果貌黑疲等现可见故(文)若由文集意以自利心为失(云云)大顺文意断善德引涅槃文出佛性疏意颇异光记若尒麟角失必不依形貌欤金[(罩-卓+止)*寸]般若赞述云基龙树釈云如有七宝处金为[宋-木+取]大乃至无好物处铁锡为[宋-木+取]大如是有三宝时佛[宋-木+取]大乃至于末后时破戒僧为[宋-木+取]大故经云瞻愽迦花等(文))。


二如下证求德。


(涅槃经二十四曰菩萨广诃萨虽见众生诸恶过咎终不说之何以故恐生烦恼若生烦恼则堕恶趣如是菩萨若见众生有少善事则赞歎之云何为善所谓佛性赞佛性故令诸众生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等(云云))。


三世下诫谈佗二 初正诫。


(如文)。


二如下引证二 初大集经。


(补云十六行云等者师云十六行中无此文即说十六行隣近文叚也故尒云也(云云) 大集经二十六曰复有五种一持戒已不生憍慢二见毁戒不生轻慢三见持戒心无嫉砳四终不求声闻之乗五者不念辟支佛乗(文))。


二诸下无行经。


(久[乞-乙+、]亦得道者法藏疏云又大慈经中说出家人左手携男右手携女从一酒家至一酒家不出贤刧当般涅槃等是故见有少许佛法所被之处皆应赞歎(文))。


二结成罪门三 初总摽章配文。


(经外道恶人及二乗恶人者铣疏下云一者外道二者二乗[乞-乙+、][乞-乙+、]之人谓初心者若是得果以无我见不合说他以初心人不信大乗人过亦名恶人即如诸部小乗不信大乗者是(乃至)即是外道通说佛法二乗别说大乗之过言惣意别(文)矌疏云言外道者除七众外并名外道外道即恶人也二乗恶人者(乃至)利他心劣(乃至)此心即恶名为恶人(文))。


二言下别释常生悲心。


(想似[工*刀]德者瑜伽四十六云又诸菩萨略有五种相似[工*刀]德○一者于其暴恶毁犯净戒诸有情所由是因缘作不饶益二诈现种[乞-乙+、]具足威仪三者于顺世间文词咒术外道书论相应法中得预智者聡[(止/(谷-口+目))*殳]者数四者修行有罪施等善行五者宣说建立像似正法广令流布(文))。


三问荅决外疑二 初问。


(下轻戒云若佛子以恶心故无事谤他良人善人法师师僧国王贵人言犯七逆十重于父母兄弟六亲中应生孝顺心慈悲心而反更加于逆害堕不如意处者犯轻垢罪(文))。


二荅二 初同法异道荅。


(如文)。


二或下无事有事荅。


((补云)问今荅文有二尺为相违釈为边[乞-乙+、]釈 荅八云边[乞-乙+、]釈也非相[这-言+夌]釈谓实犯向异道说为重罪不实犯向同法说是轻罪(为言) 问实犯向同法说不实向异道说其罪何 荅俱轻也(云云)传云见今文叚不尒二尺俱相[这-言+夌]釈依初荅不问实不实向异道说为重向同法说为轻次釈不问同法异道实犯重罪不实轻罪(为言)义寂轻戒下有两釈分明如是见仍今师例同可得意也 问若相[这-言+夌]釈以何可为今师正义乎 荅以第二尺为正上文言若实有犯说过何失(文)今戒但[户@勺]实犯欤下轻戒名无根谤毁戒无根俱轻亦分明也加之彼戒下釈云离三根故亦言无事(乃至)于彼自行通轻重故(文)则付有根无根蕳大小乗不同实犯[户@勺]重不实[户@勺]轻旨分明也同法异道釈馀处都所不见仍为不正义寂疏以初同法异道釈为正重戒下云具缘中事者谓有戒人所有罪过向无戒人说(文)致第十三戒名不毁良善戒以第二实不实釈为有人义故知寂师以初釈为正今师以第二釈为正可得意也(云云)说彼(云云)文字倒可作彼说也(云云)问今戒究竟时分何 荅法藏疏云七前人领解故成犯也(文))。


(已上第六谈他过失戒毕)。


后四重惣分别。


((补)问瑜伽论中于前后四重出随顺根本二种得名云何配当乎 荅诸师釈不同义寂(并)集解意则以前四重名根本四重三乗根本故后四重号随顺[乞-乙+、][乞-乙+、]前四重故又今师(并)胜庄等以前四重为随顺以后四重为根本宗要云无恶不由贪嗔痴者亦无不为引好推恶所以后四为根本重(文)乃至今疏后四重戒[乞-乙+、]皆有为根本重言故后四重根本前四重随顺今师所存欤(胜庄抄畧之) 问宗家意何 荅同今师解釈胜万述记云唯持其性非遮唯重非轻唯根本非随顺也于中有四即四波罗夷(文)具出后四重故知宗家以后四重名根本明镜而集解釈以宗家同寂师所以不见胜万述记也 问后四重结犯待语言方成其犯亦但居意地得重罪称乎 荅赞毁一戒必待语言诸师一同更无异解经言自赞毁他等釈云四身三语仍无相滥于悭戒已下三戒人师解釈不同等(云云 委细如补忘抄必可见之也))。


七自赞毁他戒二 初牒经。


(自赞毁他者法藏疏云顕扬己德为自赞耻辱有德名毁他防治此失故称为戒(文)此戒名者依通途犯相摽名亦有自毁赞他等犯相至下釈叚可知也)。


二述释二 初制意二 初明义通一切二 初引儒教。


(且孔丘云等者不引内典先引儒教故云且也史记云鲁衰公二十二年孔丘生名丘字仲尼姓孔氏长九尺有六寸(文)朗咏注云孔子之名丘也顶凹如尼丘山顶故名丘也孔子之顶凹可容三合又名孔丘又名仲尼又名宣尼也(文)天台止观六云我遣三圣化彼真[舟-(白-日)]等(文)弘决六云清净法行经云月光菩萨彼称颜回光净菩萨彼称仲尼迦叶菩萨彼称老子天竺指此震旦为彼(文 弘明集少异之)吾有一言等者论语第八云子曰君子不以言举人(苞氏曰有言者不必有德故不以言举人)不以人[癈-殳+矢]言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者乎子曰其怒乎己所不欲勿施人(文))。


二此下明此戒。


(义通一切者凢此戒意恶事自向己好事与他人是为正行而反好事自向己恶事与他是为所制过此义者通诸戒如[煞-(烈-列)]盗等比之可知赞毁之言虽限第七戒其义理通一切故云义通一切也宗要云恶无不为引好推恶(文))。


二菩下明为根本重。


(誓处生死者若由三类各别传且依悲增一类尒云也若依大悲为躰传俱通三类也述记云六七以前代诸有情受三途苦乃是实身(文))。


二释文四 初违犯相门二 初摽章配文。


(寂疏云亦教人自赞毁他者此有二一教前人赞彼自德毁他人失二教前人赞我自德毁他人失二俱应犯(文)初釈律常教人也次釈律所谓遣使也俱同犯重扑扬疏云畧无赞喜(文)今师意同准盗戒可解(云云) 私云经口自赞毁他者御所覧异欤)。


二必下随文畧释三 初释文。


(别赞别毁别得两轻者付此义寂法藏两师解釈不同寂疏云又要具赞毁方结重若毁而不赞[乞-乙+、]而不毁唯犯轻垢或先赞后毁或先毁后赞但令运赞毁心备二结重先赞后毁赞时方便轻毁时成本重先毁后赞亦尒如尼八事一[乞-乙+、]作时方便故兰具八事时方结夷罪若单欲赞或单欲毁虽前后具二别结两轻不成重也如断心数取四钱不成重也(文)今师解釈与此疏同也藏疏云一单自赞亦重如善戒经说彼云菩萨若为贪利养故自赞身德犯菩萨戒住地是名菩萨第五重法楼戒经亦同此说二单毁他亦重如此文云他受毁者犯重故(文)则与今师解釈不同 问如藏疏引善戒经文但自赞得重见如今经毁他因毁他缘等但毁他亦得夷罪见若尒藏师解釈颇符本文今师云何会之 荅由今师及寂师义经且举一边可会奥疏云畧于自赞理必有之(文)今经且举一途证也又胜庄疏云瑜伽第四十云若诸菩萨为欲贪求(乃至)并善戒经及地持论亦同瑜伽(文)既以善戒同瑜伽若尒彼亦且举一边也(云云) 述云重云今经及瑜伽论等之意必具二义可成重见今经云若自扬己德隐他人好事令他人受毁者是菩萨波罗夷罪(文)瑜伽云为欲贪求利养恭敬自赞毁他是名第一他胜处法(文)若单自赞单毁他者引好推恶二义各阙二义故非重也(云云)一别毁轻罪与第六戒差别事补忘抄有问荅略之一第六戒与第七戒不同事(补云)一前[户@勺]七逆十重此通卑贱等事○二前[户@勺]实犯此通实不实三前依损境意此依希求利养意四前但[户@勺]毁他此通赞毁应作四句一第六非第七虽说七逆十重无利养意二第七非第六如说他种姓卑贱形相好恶重赞自德贪求利养三亦六亦七说他七逆十重作损境意贪求意准谤妄离合可分单腹四俱非说形相好恶无贪求意是也次轻重相望亦可作四句一第六第七非轻戒如前俱句二轻非六七如贪求利养说他种姓卑贱即不赞自德有贪求意故犯此戒方便不具自赞故亦非重罪不说重过故亦非第六三亦第六亦轻非第七说他实犯七逆十重作损境意乐作贪求意乐故具犯轻重二戒但不赞自故非第七重四俱非如盗[煞-(烈-列)]等馀戒非轻亦非六七故(云云) 问第六戒但[户@勺]损境上玄谈云三语由三得究竟(文)第四六七三戒依三毒究竟见若尒第六贪心犯必非损境欤若非损境但以贪心犯第六罪与今戒别毁何异乎 荅第四六七三戒依三毒究竟其罪更非所论云三语由三得究竟故但由贪究竟损境义可通欤欲得自利养若不言没他我利养难得是故无恚但为利养损境心方生是名贪谈他也若尒以损境意说七逆十重方则犯第六由贪求利养心别毁边得轻罪也(云云)有义云七逆十重一切第六犯纵别毁不可得别毁轻今言别毁得轻且由馀别毁不由说七逆十重也)。


二犹下引例。


(如文)。


三馀下指广。


(宗要云若于自他赞毁必罪设毁赞者亦是福耶谓有四句或有赞毁罪毁赞福如次他边损害故饶益故或有赞毁福毁赞罪摧邪等故倿引利故或有赞毁亦福亦罪毁赞亦尒谓顺浅小[这-言+夌]深广等或有赞毁[乞-乙+、]赞非罪非福谓如彼心增上狂乱或重苦逼或未受戒无记所作(文))。


二违犯性门二 初标章配文。


(法藏疏云具缘成犯者具六缘一正境谓自他二起彼想三作赞毁意四为名利等五正加毁赞六前人领赞受毁便犯(文))。


二次下业重相摄。


(问前以三语随相摄第六第七了今又出其义似无用何荅此可有别所以欤意既于[这-言+夌]犯性门摄之[这-言+夌]犯性门以五支成[这-言+夌]犯究竟门也瑜伽论中于离间等出五支相以彼五相可知第六七犯相(为言)依之今此以第六七相摄离间等见十不善门无第六七犯相故其相以难知寄离间等如此所釈也其意尤可然也(云云)妄语虽通等者法藏疏云解云此中亦摄恶口两舌绮语等三从首为名以过患相起故智论云四种口业中妄语实重故复次但说妄语已摄三事后次诸法中实为[宋-木+取]大若实语四种正语皆已摄故(文)准此等文得意今解釈妄语中虽通馀三前第四戒别既制妄语一种故彼不摄今第六七两戒摄馀三种也法藏等意妄语中摄馀三智论等文亦尒然而今师御意不尒故安虽字痛之欤或可云第六七戒中通虽容有妄语前戒既为一戒制之故不摄妄语也(为言))。


三略下境界事门二 初示文阙。


(补问畧无第三境界事门者今师以何为境界事哉 荅八云以所毁事所毁人为境界事寂疏云具缘成犯中事者有二一所毁人二所毁事○大贤意与此同欤(云云)若由科文意然下引论补(文)则以贪求利养恭敬为境上云畧无第三次云然瑜伽云等以利养恭敬为境界事旨明若以所毁事人为境界事第六第七全无差异若以利养恭敬为境二戒都无溷乱两义不同得失遥明(云云 述云)此科文义不审凢境界者以为所毁者为境界事利养恭敬所求非如此之事也全非出境界事也所毁何不为所毁境界事哉但引瑜伽文为顕赞毁戒犯相也(云云)此事可思之)。


二然下引论补二 初引论文。


(私云瑜伽论前四重让律部唯后四重说故云是名第一他胜处也)。


二是下解论意二 初正出论意。


(如文可知之)。


二若下点嫉妬重。


((补云)但由嫉妬等者瑜伽但出贪心犯今依胜[肆-聿+((彰-章)/(曼-又+万))]经釈之也唯识论六云嫉妬者闻见他荣深怀忧慼不安隐故此亦嗔恚一分为躰离嗔无别嫉妬相用故(文)镜水抄云 问疾妬何别 荅缘他人学问道德名嫉缘他人荣乐名利称妬又见外相名妬见内德名嫉(文) 问依嗔赞毁无利养希求心乎 荅有人云既云以嗔究竟无名利希求心也若有希求心则以贪究竟也非嗔犯故(云云)今桉云此义不尒既此戒境界事者利养恭敬也何但[户@勺]贪犯不通嗔犯境界是一贪嗔方别若依贪嗔境界更别大背文相(是一)亦以希求但属贪此亦不尒希求行相则是别境中欲心所也若尒欲心所但与贪相应不相应嗔乎(是二)又今嗔犯者源出胜[肆-聿+((彰-章)/(曼-又+万))]彼述记云深生嫉妬所有造作皆为名等今既无嫉所作不为名等也(文)嫉妬犹希求名利证据诚明(是三) 问若尒贪嗔二犯差别云何 荅欲引利养恭敬赞毁是名贪犯虽希求名利意勐利我今引利养思不可叶以嫉妬心赞毁是号嗔犯也虽贪嗔差别何为名利也(云云))。


四第下结成罪门二 初释正行。


(私云科文正行者指利他行欤)。


二引下反结罪二 初正结罪。


(如文)。


二若下因释疑二 初问。


(如文)。


二谓下荅。


(寂疏云前人无道毁菩萨时菩萨作念如有的箭中无则无所中由有我身故众生兴恶无我身则无由起[乞-乙+、]恶由我恶在我也是则恶事自向己也又作是念由前人毁我故我得修戒而防若无前人我善何缘而生生善由彼善在彼也是则好事与他人也(文)藏疏云 问若自无恶而认若他无善而推岂非謟曲而妄语乎 荅自居不足安得无失谓无失者唯佛一人以累尽故又他无馀善犹有佛性即是真善若意至此而认推者非直无謟亦无妄语而乃具发无量善根令戒清净故为持也(文))。


八悭生毁辱戒二 初牒经。


(寂疏云菩萨地中直云不施财法不言加毁应名不恵施戒秘吝财法名悭骂辱前人为毁从所防过为戒名也(文)法藏疏云云何故嗔依本名贪就悭性说谓嗔障慈悲乖菩萨行重贪或容有顺悲愍故是故约悭[这-言+夌]慈齐说(文)同疏云次第者前赞毁自他以求名利望未得之财追求时过今约已得属己悭吝不捨之财贮畜时过前麤此细义次第故来也(文) 一(补云)自下三戒未待语言悭心决定可生毁辱则犯重罪都不可[这-言+夌]业道门依此文集引后三业道配当自下三戒此戒当贪欲业道而业成少异是故文集注文釈不同云此戒以悭自有为制业门以欲他财为罪当以业门准知之耳(文)业门以贪欲为罪于他财物作决定属己思则成究竟制门以悭心为罪故于自所有悭心决定可生骂辱则不待语言结之也唯识论釈悭相云躭着财法不能恵施秘吝为性能障不悭畜积为业(文)今戒犯相准此可解但[留-田+早]悭吝三杂染中惑也未为此戒犯故浮现业则为戒所防非由此取悭心决彻可生骂辱裎意则为犯也 一问此戒必对乞者不与方犯重罪亦虽无乞者悭心决彻故若有人乞时应生骂辱虽不对人应结其犯乎 荅有人云必对乞者方犯重罪法藏疏云具六缘成犯(乃至)二乞者现前(乃至)六前人空廻故犯也第五阙缘义者(乃至)次阙第二缘(乃至)无乞不犯乃至虽无乞者而不捨施福田(乃至)皆得方便罪非正犯重(文)今师解釈虽不分明准经文随前人所湏等文依香象大师解釈必对乞者方起悭吝即犯重罪但无乞者起悭心可犯轻罪也(云云)师云勘今疏上下文叚纵虽不对乞者若起悭恡假令有人乞之可生骂辱则可犯今戒也上文云自悭即成悭(文)不对人犯今戒分明亦下戒云非众生不忏谢若对起嗔亦成犯取意彼既不对情境亦犯重夷今戒例可尒若尒法藏釈自本别师解釈更不及会文私云今悭生毁辱戒意必至骂辱犯夷罪欤事五怗抄论义也可见之 一文集注文经畧无境界事门(文) 问寂疏云具缘中事者谓所辱众生及所惜财法○所惜财法者文云乃至一钱一针一草等(文)既经文明出境界何注文云畧无乎 荅别不立境界事门结成罪门中有而但出[宋-木+取]下一针一草等其躰实狭由此且云畧无引论文广明之也(云云) 私云经自悭教人悭者[这-言+夌]犯相门也经悭因悭缘等者[这-言+夌]犯性门也经而菩萨见一切等下结成罪门也故别无境界事门境界事门结成罪门说加欤)。


二述释二 初总明佛制戒意二初述不悭财意。


(留生死身者瑜伽四十四云为益诸有情故誓受长时生死流转文同四十七云于内身命尚能恵施何况外物(文))。


二故下述根本重意。


(故悭施障等者法藏疏云初制意者初檀为万行首故摄六度故是捨悭成施(文)多求广施等者五戒威仪经云菩萨为他人故从百千非亲里波罗门居士尽力所求衣鉢为他人故应乞缕等(文)故为轻罪者问指何戒云故为轻罪乎 荅有人云为利益令多求广施若不多求广施则制轻罪文集引五戒威仪经其意如是(云云)今桉云文集且为顕多求广施相引五戒威仪经文凢今文意此戒不制贪心则制悭心为顕贪悭不同如是釈意云虽悭由贪起贪犹有顺大悲义依此染污贪制不为重罪爱顺大悲故罪为劣意也瑜伽论第二十三轻戒云若诸菩萨安住菩萨净戒律仪起贪欲盖忍受不捨是名有犯有所[这-言+夌]越是染[这-言+夌]犯(文)今指此戒云故罪为劣也若由多求广施不起贪欲方为犯罪若为利益起贪欲大顺大悲由此庄严论云由利群生意起贪不得罪(文)何指顺大悲多求广施云贪不深[这-言+夌]乎若云不深[这-言+夌]有少分[这-言+夌]若有少分[这-言+夌]制令多求广施圣言颇弔揗者欤故知为顕贪不深[这-言+夌]由引多求广施非云指多求为轻罪(云云)私云多求广施事五怗抄论义在之可见之也)。


二释下别释结成罪文二 初正行二 初释所施境二初牒经文。


(经一切贫穷人来乞者藏疏云但世人贫有二种一财贫二法贫故云一切也菩萨施此二事故云一切给与(文 扑扬同之))。


二菩下引论文二 初引文意二 初有胜利施。


(欲以财摄易化导故者智论四十五云 问曰佛何以说檀为初门 荅曰摄众生法无过于檀大小贵贱乃至畜生檀皆摄之乃至怨家得施则为中人[乞-乙+、][乞-乙+、]得施则成亲善(文))。


二若下无利不施二 初摽义。


(瑜伽论三十九云谓诸菩萨若知种[乞-乙+、]内外施物于彼众生唯令安乐不作利益或复于彼不作安乐不作利益便不施与若知种[乞-乙+、]内外施物于彼众生定作利益不定安乐或复于彼定作利益定安乐即便施与(文)凢利与乐相对有多别然今此疏意以济后世为利与现世乐为乐又以出世为利以世间为乐欤(云云))。


二何下徵释。


(如文可知也)。


二此中下指广文二初正指。


(如文)。


二略下略摄。


(是弁摄众生戒文彼论长行也而今贤师以义作略摄颂述彼六处也所谓自他财衰财盛法衰法盛是名六处也(全文如文集)遁伦记云即失于三学失于三恵名为法衰与此相[这-言+夌]即名法盛○菩萨为他经管财物给施众生自失三恵及失三学此不应为(文) 问菩萨利他为先设虽自衰何不为此乎 荅此亦不为自利化度众生以法可引摄之故云不衰自法也是以幽[(天*天)/贝]中釈輙不施与法之义云若不施增智资粮当丰巧恵亦为爱念此及馀生若施彼时便唯念此如是不施非[这-言+夌]净戒等(云云))。


二言随下明能施差三 初牒经文。


(如文)。


二七下引论文二 初引瑜伽明施别二 初引文。


(如文易知也论文彼所者所从也(云云)指上僕从欤)。


二今下会经。


(如文)。


二如下引十住明施意。


(十住毗婆论第四云身如药树○众生有用根荎枝叶花实等各随意与取无遮护菩萨亦如是为利众生故能自捨身作是念若众生取我头目手足支节○血肉骨髄等随其所湏皆能与之(文) 问如彼论文者喻菩萨于身肉手足无恡惜也然而今疏所引喻意似无想无所得之心云何相[这-言+夌]乎 荅一徃釈文相之时似不同深桉义理之时还彼此同其所以者若有吝惜心者设虽施身肉等必定可有分别之心若有所吝惜能捨与之者随分别心以所吝物施人故依之于彼众生谓有重恩还欲受报恩是即有分别也无恡惜心者反之其相可知也故今师深得彼论意引之令知施意也)。


三若下释疑难二 初标问。


(如文)。


二不下解荅二 初略摄颂。


(未许者人不许物也自无能者我力不堪物也)。


二菩下广解释三 初释有恩故不施二初依有利无利。


(身命者瑜伽论三十种不施中二三四五四种也毒刀酒等者第六不施也以上并无利益时不施之故云不施若有利之时者开之故云但有义利施与也(云云))。


二父下设利不施。


(父母师长等者第十七不施也是无开文故云定不应施也瑜伽论云若有来求父母师长定不应施何以故诸菩萨于其父母尊重师长乳哺养育微有恩者于长夜中常思顶戴不生猒倦恒持自身繫属随顺任所屠害捶缚货买尚自不敢窃坏施心何况顕然施来求者(文))。


二言下释未许故不施二 初标分。


(如文)。


二一下解释二 初他所有未许。


(他所有者我妻子等之物也有罪福者瑜伽四十六云出五种相似[工*刀]德中第四云四者修行有罪施等善行(文))。


二自所有未许二 初标章引论二 初论文二初明不能施二 初未许。


(述自所有者直我妻子等施也准藏疏瑜伽三十种不施内第十八十九两种也从初至来求者是第十八不施之物也自虽复晓喻至作奴婢者是第十九也(云云))。


二虽下已许。


(如文易知)。


(述云问第十九虽复晓喻等之人已是许何科文言下釈未许故不施云属未许科乎 荅隣次上第十八未许科故[(冰-水+〡)*ㄆ]之也(云云))。


二不以下明不施意。


(述云不以妻子等者述上怨家恶者所不施人躰及其意也准此非怨家恶者者虽妻子耎[苟*苟]族姓男子可施之欤(云云 同)问正见今经文随前人所湏一切给与(云云)设虽作奴婢前人有乞求者何可惜哉是以湏逹拏太子对波罗门施两儿令作奴婢见尒者今论文如何 荅布施行相随位可有其不同何必可一准哉菩萨意乐于一切众生平等可愍之以族姓男女等施怨家恶者令生苦恼者平等慈悲似有所阙但今经云一切给与正言晓喻令生欢喜又来乞者非怨恶之人者可有施与欤或又得忍菩萨头目皮骨一切可施之故至深位行如此布施欤今论文云不以妻子等或对怨家恶者或指不晓喻之类或付浅位相或依不欢喜之类如此说欤尒者经论一徃无相[这-言+夌]者欤 问梵网说初心外门戒何云深位之所作说乎 荅梵网唯非[户@勺]初发心既云十地诸菩萨等总举五十二位故无相[这-言+夌]也(云云补云)有人难云今论文三种见初一切晓喻可与来求者(是一叚)次虽复已下有二叚初虽晓喻不与怨恶者(是二叚)次不以已下虽复晓喻不以耎族男女施来求者(是三叚)而科文不以下明不施意(文)甚背论文如何 荅师云本论文尒也但今师引之后引湏太拏太子备问荅之言彼亦晓喻故知晓喻亦可施也故上云不晓喻不施付耎族男女言之虽族姓男女晓喻亦可施(为言)惣今问荅趣少背道理挍论藏太子所行大[这-言+夌]而今俱会釈与论令同深有意趣为顕如来因行不思议事假问荅故顺今疏文科文如是科若由本文科之次问荅乖各若由实理如本文可分三叚 问若尒湏太拏太子所行云何会之 荅深位所行仍不可为难(云云) 问太子何位号深位乎荅有人云十囬向中第六廻向花严经二十一云第六囬向(乃至)布施妻妾男女如湏逹拏太子现庄严菩萨(文)既出第六囬向引湏逹拏太子故知第六囬向位(云云)师云为顕布施男女行相引此举上例下处[乞-乙+、]常例不知登地所行未以此文成明证追可寻之矣)。


二此意下解意。


(述以下文者今师述上两种不施之意也)。


二若尒下问荅决疑二 初疑。


(就前科晓喻之言微难之也)。


二彼下释二 初正释。


(述问前云不令恶者施族姓男女作奴婢云何太子以两儿施波罗门令为奴婢乎 荅是波罗门非恶者故施之给欤 问尒者何两儿不肯随去以鞭捶之而出血流地乎 荅恶者者或作十恶五逆不律仪人欤或又非理逼恼他人或又损害诳惑于人等人也然而是婆罗门者非如此等人以两儿不去为欲从随打之计也敢非无惭放逸打之欤(文意易知))。


二问下转难二 初以不去难。


(西域记云三国乃至弹多落迦山(旧曰檀持山误也)乃至有率都婆太子于此山以男女施婆罗门[乞-乙+、][乞-乙+、][乞-乙+、]捶其男女流血染地今诸草木犹带绛色(文述云)太子泪下者此父湏逹拏太子泪也(云云))。


二荅下以待母荅 孃。


(女良反也(云云) 平声阳唐也又如常反)。


三言下释自不能不施二 初正明三 初明非分不施。


(如文)。


二为下引非分施退。


(智论十二云如舎利弗于六十刧中行菩萨道欲渡布施河时有乞人来乞其眼舎利弗言眼无所住何以索之若湏我身及财物者当以相与荅言不湏汝身及以财物唯欲得眼若汝实行檀者以眼见与尒时舎利弗出一眼与之乞者得眼于舎利弗前嗅之嫌臭唾而弃地又以脚蹹舎利弗思惟言如此[敞/廾]人等难可度也眼实无用而强索之既得而弃○不如自调早脱生死思惟是已于菩萨道退廻向小乗等(文)(补云)问鶖子退位权耶实乎 荅天台花严云权退不思议境界经云(花严贤首品同品异訳也)舎利弗等五百声闻皆是他方极位菩萨(文)由此等经文云权退也法相宗意付舎利弗有权实二类花严七处八会中前六会舎利弗是权不思议境界经由此尒也入法界品已后舎利弗实类此舎利弗古三千尘点当初智胜如来所预覆讲法花莚发菩提心既至第六住而遇乞眼[这-言+夌]缘趣小乗浅近行是实退也法花论中如是见由此宗家实退(云云)而今疏示退之迹者权退见宗学者云今师本花严宗人后改宗随本习如是釈摄釈中釈云鶖子权行诱引实人(文)是权退见然而扑扬大师本天台宗人亦由串习釈之例彼得意因旧古本宗疏主权退釈唯识学记二尺恐繁不引问玄賛云不退有四一信不退十信第六名不退心自后不退生邪见故二位不退十住第七名不退位自后不退入二乗故三证不退初地以上即名不退所证得法不退失故四行不退八地已上名不退地有为无为法皆能修故(文)身子既至第六住则信不退位何故本业经云作大邪见及五逆无恶不造(文)乎 荅宗大论也一义云虽实不造且毁行云作大邪见也亦开示抄中付信分事理二理信不退所以与目连同契味甘露于事信犹有退是故云作大邪见也信不退且依理信也(付鶖子退有重[乞-乙+、]论义(云云)且注大途追可受学述云)水抄云有三品发心上品更不退生邪见中下品有退也不妨鶖子当时发中下心(文))。


三如十下举应施分齐三 初引十住论。


(本文如文集)。


二由下引毗尼经。


(述云由此(云云) 问指上十住论欤 荅不尒也指凢今大科本旨也意云凢菩萨施行依分可行非分施行退菩萨行即如舎利弗是也故随分[乞-乙+、]出家菩萨者行法施在家菩萨可行财施如是行之时不失菩萨行各[乞-乙+、]成其行(云云) 问云何经论所说不同乎 荅且经论各述一边[乞-乙+、][乞-乙+、]义故似不同其意趣互不可遮之也纸墨笔类财施十住论意不可遮之亦金银等重物财施决定毗尼经意不可许之也亦在家出家菩萨相对之时在家菩萨法施不及出家菩萨法施故不赞之偏于出家菩萨明之若亦有胜利之时可许之故毗尼经许之十住论意不可遮之也依大途判之故不云有法施也(云云 补云)得忍菩萨者寂疏云得忍菩萨行三施(乃至)得忍应是十解已上(文)胜庄疏云彼无生忍菩萨应行三施(文)如寂疏十住已上号得忍胜庄师[户@勺]地上称得忍经云得无生忍若尒胜庄师意叶经文欤(云云))。


三然下会大集。


(大集十三云菩萨于如来所许念捨者所谓捨财捨法复次有捨身及命捨一切邪道(文)文集注云如是等文散在一部疏主取大意惣加会释欤(云云))。


二如下引证。


(本文如文集)。


二言有下反结二 初释有求法者二 初举法施二初明法施胜。


(涅槃经云若有能知如来常住无有反易或闻常住二字音声若经耳即生天上(文)譬喻经云若有凢人深经一句诵之有心念自身中三毒四魔八万垢门皆不能忍何况博採众经法为世福者(文)寂疏云四言为句四句为偈偈句不满为微法如欲闻无常言而不为说此无常言不成句也(文))。


二如下广指论经。


(瑜伽第七十出五相一者戝施于他身中发起恶行法施决定起诸善行二者财施于他身中发起烦恼法施能令对治烦恼三者财施于他身中无间引发有罪安乐法施能无间令引发无罪安乐四者财施若佛现世若不现世易可获得法施若无诸佛现世难可获得五者财施[乞-乙+、]与有尽法施[乞-乙+、]与无尽(文)八卷金光明经第二云其法施者有五种事何者为五者一法施彼兼利财施不尒二者法施能令众生出于三界财施不出三界三者法施利益法身财施增长色身四者法施增长无穷财施必皆有竭五者法施能断无明财施止伏贪心(文))。


二然下开不施。


(瑜伽三十九曰知欲秘藏亦不施与不求胜智亦不施与必求胜智若自了知于经卷等其义已辨即随所乐如应施与文)。


二言下释而反骂辱三 初明骂辱业果。


(悭财反骂等者法藏疏云得报者略弁七种一生饿鬼中如目连母等馀趣受苦二疥癞野干乃至无一毛可以覆身等三于人受贫穷苦○六由悭法世[乞-乙+、]常受愚痴○七由迟法眼恒无眼目(文))。


二瑜下明犯不犯别二 初违犯二 初染犯。


(补云瑜伽中付不施财由悭心不施为重戒由嫌恨恚恼心不施为轻罪则第三十八布施障第三戒也今疏文引彼轻戒且顕犯不犯也(云云))。


二若下非染。


(如文)。


二无下无违犯。


(永不冝物者毒刀酒等也王所匪冝者违勑人也(云云))。


三问以下因释大集文二 初问。


(如文)。


二颂下荅。


(大集经十四曰妻子珍寳及王位临命终时无随者唯戒及施不放逸今世后世为伴侣(文))。


九瞋不受谢戒二 初牒经。


(补云寂疏云含毒损人谓之嗔结恨不捨名不受谢亦从所防为戒名也(文)藏疏云第三次第者前悭贪次嗔恚故来也(文)此戒亦不待语言嗔恚勐盛不可受谢则犯重夷也寂疏云方便究竟者古云前人领解知彼不受被身口骂打结重随身口业多少结今谓不论前人领不领若决意结怨不受悔谢便结重也所以知然嗔即嗔恚业道(乃至)嗔恚业究竟者谓损害等期心决定故知不待前人解领(文)今师意亦三解釈与此同由此文集引嗔恚业道也胜庄疏云五方便究竟谓怀恨心不受彼悔前人领解(文)嚝疏云六前人领解便犯(文)此等诸师待语言结犯见大不得经意也○此师但心亦犯今戒见)。


二述释二 初制意二 初制戒意。


(唯识论云瞋唯不善损自他故(文)[听-王]闻集云 问安住净戒菩萨起嗔恚烦恼之时必成犯戒罪欤 荅未必然也(云云)论义也可见之也)。


二菩下根本意二 初标意。


(述云菩萨捨二乗有馀无馀二涅槃住无住处涅槃利众生也(云云))。


二如下引证二 初引论引经证。


(补云如世尊说等者瑜伽则引经也则当善戒经欤彼云若诸菩萨犯如恒河沙等贪如是菩萨不名毁戒若犯一嗔囙缘毁戒是名破戒何以故嗔恚之心能捨众生贪爱之心能护众生(文))。


二论下引论解意释二 初论文二 初解非贪所起二初解贪不犯。


(私云所作者利益众生所作欤)。


二非下解贪亦犯。


(非作所作等者谓非为利有情但由自情贪可成犯戒(为言))。


二若诸下解多分瞋起。


(如文)。


二解下疏解二初述贪实亦犯。


(如文)。


二非下述瞋非通犯二 初正释。


(补云但举麤顕相等者付此异义颇多且依科文三毒相望嗔自馀二毒第一麤顕然而于菩萨戒虽无无馀犯为顕嗔毒麤顕相经文偏举嗔恚深密无[乞-乙+、]馀犯义且顕有无馀犯相意只为禁嗔如是由实理菩萨戒无[乞-乙+、]馀犯极成毕由此上品邪见起时无[乞-乙+、]馀犯义难立问之也仍训文云但举 相示○义一义云但举以下属下问荅不釈上嗔恚实十戒俱虽无[乞-乙+、]馀犯十中举麤顕上品邪见且示无馀义(不许无馀犯同前义但付邪见得意为异)仍训文云但举麤顕相示○义一义云但举等一句结上贪嗔相对示深等一句生下上品邪见釈也则结前生后意云贪嗔相对麤顕门虽无[乞-乙+、]馀犯起上品邪见时可有无馀犯义(为言 此义于上品邪见许无馀犯义与上义大异也)仍训文云但举○相示○义(云云)已上三义俱八怗抄见第一义顺科文道理亦尤然仍可为相羕实义后二义中初义少有其谓第三义于上品邪见许无馀犯义大背前后文相能[乞-乙+、]思之(云云))。


二上品下问荅二 初举犯。


(上品邪见者 问三缠中上品名上品邪见乎 荅不尒于谤有全分谤一分谤今指全分号上品邪见于此中亦三品缠荅中尒时唯犯一波罗夷者是亦通污失二由三缠有不同故(云云) 问上品邪见者与断善同异如何 荅古义云上品邪见则断善(云云)师云此义大非也前后文相上品邪见唯犯一重不捨馀戒不同分心位捨戒见其不同分心者则断善前方便菩萨戒无断善捨(云云)瑜伽九十九卷云由此邪见为依止故有一沙门若婆罗门断诸善根(文)断善已前有拨无因果邪见见今指此云上品邪见则非断善也凢今师立随所犯支失戒律仪之义故于上品邪见犯重捨边随所犯支失戒律仪也由不同分心有惣捨不可溷乱(为言)付之有委细分别至下戒具抄之(云云))。


二尒下荅释。


(如上准可知之也)。


二释文二 初指犯相犯性。


(问今境界事门如何 荅结成罪门中摄则情非情等境也寂疏云具缘中事谓众生(文)寂师但[户@勺]情境犯今戒若由今师意通情非情如下应知(云云))。


二言下解结成罪门二 初明正行二 初标举。


(如文易知)。


二谓下解释二 初标。


(作三念者第一大集二卷出第二念同经二十五卷智论十五出第三念涅槃二十六出)。


二一下释三 初念本净。


(如文)。


二念本愿。


(如文)。


三念彼恩。


(如文)。


二言以下反结三 初释文。


(以恶口骂辱者语业也加以手打及以刀杖者身业也意犹以下意业也)。


二虽下释疑二 初述自解。


(补云以所等起顕嗔重故者谓意地因等起身语所等起由嗔三业方备以此顕嗔重(为言)述云此意地罪决定时结者此解釈祖师别义亦可亘前后两戒俱意地戒故(云云)虽非众生等者是述今师正解也今师意者木石等非情云非众生则上文云[婬-壬+(工/山)]瞋邪见亦非情今又釈不来忏谢故○凢今师意不待犹瞋不解之位意地决定之位结故设虽非情若对彼瞋恚勐利起设虽来谢忏不可受谢忏裎心者可结重(为言) 问今师意不待他来谢意地决定时犯何引瑜伽云他来谏谢不受○名他胜处哉何况云瞋不受谢戒其义云何 荅瑜伽论顕所等起云尒也示意地决定分斋也次瞋不受谢戒名约经现文一徃釈之也(云云)义寂疏云今谓不论前人领不领若决意结怨不受悔谢便结重也(文))。


二有下引有解。


(述云有人意者必加刀杖不受谢位犯重故非情木石等无此义分故云犯轻也依之义寂师于木石等非情者不犯重釈巴寂疏云圣人名非众生非处[乞-乙+、]受生故云非众生○又云若非情名非众生是深防语等(文)虽于非众生作二尺于非情不犯重庄疏云于非众生中者举轻顕重于非众生嗔非犯他胜故(文 元晓明嚝等同之)今疏摽有说指此等诸师也)。


三百下定躰二 初徵。


(如文)。


二即下释二 初立义。


(唯识论第六云云何为忿依对现前不饶益境愤发为性能障不忿执杖为业谓怀忿者多发暴恶身表业故此即瞋恚一分为躰离嗔无忿相用故(文))。


二如下引证。


(他来谏谢者 问此他经文前人求悔人嗔所对人欤将傍人等欤 荅胜庄疏云他者自有三尺一云怀嗔心时有馀善友他来谏谢作如是言何湏如是勐利嗔恨长老思择更不湏嗔如是谏时不捨怨结犯他胜法非怨家来不捨怨结犯他胜法若怨来求悔不受其悔止轻非重瑜伽云○一云所对怨家来求谏谢不受其悔犯他胜处所言他者怨家名他非善友他故地持云○一云此中他者怨家及善友皆名为他○问怨家来谢不受其悔犯他胜处如前所引轻罪何异解云若有怨家犯触菩萨彼还求悔菩萨不受其谢是轻非重如前所引若此菩萨犯触于他[乞-乙+、]怀恐怖来求谏谢不受其谢不捨怨结犯他胜处故有差别(文 义寂同之)意云他来对我作过彼还谢不受为轻罪我对他作过他来谏我不受为重罪(为言)师云今师解釈必不如是嗔恚勐利及忿意乐则为重罪但由嫌恨意不受谢为轻罪(云云)瑜伽轻戒中第十七他侵来谢不受戒文云若诸菩萨安住菩萨净戒律仪他所侵犯彼还如法平等悔谢怀嫌恨心欲损恼彼不受其谢是名有犯有所[这-言+夌]越是染[这-言+夌]犯(文) 问由忿恨分轻重恨犹可重所以者何唯识论釈恨行相云由忿为先怀恶不捨结怨为性热恼为业(文)既云由忿为先故知忿轻恨犹重见今何颠倒乎 荅唯识论且由重恨一徃釈之若不至忿心所但起恨心岂非恨心所若非恨心所随烦恼中何摄当知及盆意乐犱杖为业嫌恨恚恼一切俱可为重罪若不及忿意乐嫌恨恚恼悉为轻罪(文))。


(已上第九戒毕)。


十毁谤三寳戒二 初牒经。


(藏疏云第二釈名者胜德可珎故称三寳非理尘黩故名为谤戒防此失故以为名第三次第者前瞋次邪见故来也(文) 问谤三寳样如何荅胜庄疏云谤佛寳者谓如有一是外道类作如是言世间无有一切知者或作是言佛非其实唯是幻化谤法者法有四种谓教理行果○怀嗔恚故诽谤如来甚深经典作如是言非佛所说非法律○谤毁僧者谓作是言世间无有真阿罗汉菩萨僧也(文) 问今经通举三宝瑜伽但言谤菩萨藏相[这-言+夌]如何荅寂疏云第十毁谤三宝戒地论唯云谤菩萨藏三中谤法过偏重故(文)意云地持瑜伽唯云谤菩萨藏且由重云也法是佛僧师也故重佛僧实彼论意通三宝谤之俱为重罪(为言) 一(补云)藏疏云第四具缘有五一对人众二三宝境三起彼二想四作邪见五发谤言便犯(文)又云阙第五缘言未发故或异言故皆重方便(文)明矌疏云别具六缘○五言说了[乞-乙+、]六前人领解便犯阙缘犯轻(文)此等诸师今戒皆待语言见义寂师(并)今师意不待语业结之见○ 问性相所定后三业道必由方便思贪欲业道作属己思嗔恚业道作害命思邪见业道欲宣说人诽谤决定成业道俱皆方便意也今谤戒必方便意可犯乎荅悭戒已下三戒多分顺业道门其中少[乞-乙+、]有异制业两门自元差别故若尒不欲宣说内心起拨无见可犯重戒也胜庄疏云一切倒见皆名邪见而此中意但取诽谤为波罗夷于诸邪见此[宋-木+取]重故(云云))。


二述释二 初制意二 初制戒意。


(必证常乐者涅槃四德常乐我净也常沇苦海者法藏疏云诽谤三宝罪同五逆堕阿鼻地狱等(云云))。


二行下根本意。


(述云因邪见谤三宝终引起断善根等故云尒也)。


二释文二 初通指三门。


(私云科文三门者[这-言+夌]犯相门[这-言+夌]犯性门境界事门欤)。


二言下别释结成二 初释如鉾[利-禾+(光-兀+天)]心二 初牒文引证。


(经见外道及以恶人者寂疏云外道者谓佛法外行异道者恶人者谓佛法中起恶见者(文)见者谓闻如见也寂疏云见者闻见(文)经一言谤佛音声者奥上云谤佛者不言法僧畧有二意一文不便故二以本说未故为法是佛所说僧是佛弟子故也(文)如三百鉾[利-禾+(光-兀+天)]心者与咸注云鉾者长二丈建于兵军勐刹也三百即表三毒各具诸恶以三百言之(文))。


二众下合证释意。


(无过谤法者伦记第三云问何故谤法不说为逆乎解云谤法本重超于逆类故[乞-乙+、]无不立也○依萨遮[后-口+匕]揵子经说五逆者谤三乗法为第二逆也(文))。


二言下释况口自谤二 初牒文引证。


(经况口自谤(文)[听-王]闻集云问诽谤三宝戒必依语业成犯欤将虽不假语言唯许意业犯欤两方若必假语业者见古迹上文述四身三语意亦三以诽谤戒正摄意业爰知尤可许意业犯也若依之如此者正见今经文或云见外道(乃至)一言谤佛音声或述况口自谤等文相无诤必可依语业见是以勘法藏师解釈妄语说毁谤是语业犯也(云云)旁不明如何 荅依邪见谤三宝名之他胜处法设外虽不出谤声内心中勐利邪见决定之时可有拨无三寳之义何不犯第十戒哉是以新罗寂法师釈究竟犯位相究竟者谓诽谤决定(云云)故于第十戒设虽不假语声可有犯义欤太贤师既以此戒属意业许意业犯事无疑但本经文者犯彼谤戒之人其类应不同正出谤声之时其心勐利故可有结犯之軰此类通相也是故顕所说如此欤或又[这-言+夌]犯必虽结意地诽谤正是语声[工*刀]能也故云谤佛音声说况口自谤事又以如此谤心决定之人遂必有发谤声旁无其相[这-言+夌]欤次法藏师釈者法门义理多途也何无其趣乎(云云)像似正法(云云)瑜伽论九十九云云何名为像似正法谓略有二种像似正法一似教正法二似行正法若于非法生是法想顕示非法以为是法令他于中生正法想○若广为他如是宣说令他受学亦自修行妄法想习诸邪行而自憍慢称言我能修是正行应知是似行正法○于诸经中安置伪经于诸律中安置伪律如是名为像似正法(文)胜庄疏云瑜伽云(如引)解云相似正法者有两尺一云外道及小乗教名相似正法一云外道教名相似正法不能顕示出世方便故虽有两尺初说为胜所以者何执小谤大犯他胜处毁菩萨藏故(云云)寂疏云像似正法者谓五法等相状似正法而非正法故(文)瑜伽文或随他转者谓随他受也或自信解但自起邪见或随他转由邪师发邪见故地持云或从他受(文))。


二此下通释邪见二 初明无断善捨。


(此通增益损减者上论文爱乐建立增益谤菩萨藏损减也上论所制通增损二见(为言)金刚般若釈云有遍斗所犱名增益无依圎名损减是是无着义依龙树义犱有俗谛名增益拨无真谛名损减(文)菩萨戒无断善捨者 问此釈意云何 荅本论中于捨戒缘声闻五缘菩萨四缘然而声闻五缘中有断善捨菩萨四缘无断善捨故云菩萨戒无断善捨也意云于受戒心有生得加行二心生得心劣故待断善其戒方捨加行心强故断善前加行方捨声闻戒通二心受得故立断善捨菩萨但加行心方成其戒故所受戒断善方便方捨也表无表章云断善根者有二心受戒谓生得加行断生得善非加行善[乞-乙+、][乞-乙+、][乞-乙+、]心受者断善根前加行道其戒已失断善为缘亦名断善若生得心受要邪见起现在前其戒方失(文)决択抄云方便心受断善方便其戒即捨生得心受正断善时其戒方捨所以然者断善根但断生得善根无力能断方便善故为此其戒捨有前后 问生得善心如何得戒感于果乎 荅求三乗果名为方便求三界果等皆生得收所以生得亦能受戒(文 述云)于比丘戒者求三界等胜果尚许之菩萨戒唯求无上菩提果不欣三界果故不许生得受戒也(为言 补云)问菩萨净戒断善前方便捨者何位捨乎 荅诸师釈不同由今师意凢及断善有三阶心见一拨无邪见位瑜伽云由此邪见为依止故(乃至)断诸善根(文)则断善前方便必发拨无邪见上戒云尒时唯犯一波罗夷(文)今戒云若至上缠亦失净戒(文)则不及退菩提心拨无位可有上缠捨义若此位及上缠但失此戒于犯重捨今师云随所犯支失戒律仪故二起不同分心位虽起拨无邪见未别起弃捨菩提有情心不退菩提心拨无见决彻后别发弃捨菩提有情心是名退菩提心是位惣捨一切戒上戒云然必引生不同分心(文)今戒云必起不同分心(文)此也此位菩萨净戒悉捨无馀故无断善捨也三正断善位文集所引畧纂具明其相此位生得善悉捨畧纂云善根有二一种子二现行唯断现行非种子折伏势力令不起现行名之为断非断种子唯断生得非加行善加行善胜前方便时已不起故(文) 问续善时分云何 荅瑜伽云云何续善谓由性利根故见亲朋友修福业故谓善丈夫闻正法故因生犹预证决定故还续善根(文) 问及断善有三阶大难思拨无见起后欣求何物不退菩提故知拨无位可退菩提心何更别重立退菩提心乎 荅见今师始终解釈断善方便必可有二心见其釈文如上挍之凢邪见心迷惑正理拨无三宝等也起此心已起佛果难期众生难度等心是退菩提心若拨无位一切退菩提第十戒可无犯重捨一切退菩提故若尒下文云若至上缠亦失净戒(文)今戒有犯重捨理在绝言有人料蕳今文云凢于拨无二种若至上缠等釈依一分谤釈之若全分谤一切退菩提无犯重捨(云云)此义大非也上出全分一分竟后云若至上缠等岂不亘全分有人云拨无见即断善(云云)此等大[这-言+夌]论藏等说断善方便拨无见诸文分明如是诸义恐不足言事也(云云))。


二邪下明犯失差别。


(问一分谤有断善乎 荅师云无断善义不谤馀故(云云 述云)问执小乗谤大乗之时必引起不同分心欤乎 荅今师意者退菩萨道捨大乗向小乗道此类必起不同分心捨戒不退菩提执小不信大此类非引起退菩提心若至上缠品犯者亦可失所犯一支故云若至上缠亦失净戒也又于大乗中别谤法花花严等别教故犯轻戒第八背正向邪戒既今师云此谤别教非惣背故(文) 问上品邪见惣拨一切若至上缠第十一戒分一切可捨乎(曰公) 荅有人云全分谤时约境可失一切然而约心七毒拨立中可有所残故亦第十一戒亦非全捨也若亦一分谤约境亦有所残(云云)能[乞-乙+、]思之(云云)义寂疏料蕳(并)宗家解釈略之 问犱大谤小为重罪乎 荅胜庄疏云若有犱大谤小作如是言声闻藏教非佛所说是轻非重一云此亦犯重(文)犯无取捨今师意顺胜庄初釈欤出一分谤但云谤大乗若大小俱犯重何独出大乗哉(取意略记之) 问若尒全分谤时望大乗犯重望小乗犯轻乎 荅思之有义云全分谤时不蕳云犯重大小俱犯重见故知别谤小乗俱犯重全谤既大小同犯重一分谤时小乗岂不犯重乎(云云))。


二已上所下结指胜义门。


(述云已上所说皆世俗门者 问上所明之出世门戒尚取世俗门乎 荅八怗抄意犹取世门也一义云已上所说等者且指当经十重护持相云皆世俗门(云云)此义可然欤三轮净者如宗要以戒罪人云三轮亦古迹上卷云受者授者及所受戒不可得故三轮空也文少与宗要别开合不同更无

相[这-言+夌](文))。


第三经善下结成故二 初牒经摽分。


(经善学诸人者法藏疏云善学诸人者此有二义一谓此诸人是善学戒者二是学善之者告此诸人谓大众也又是当来无学菩萨道人也(文))。


二初下随文解释三 初劝不毁犯故二 初解善学二初正明。


(二乗不究竟学者二乗一切对菩萨皆不究竟学所修行品但[户@勺]谛缘所证果德亦极无馀土限三千佛解五分朝夕观念纔空人我实有之犱昼夜勤修只存禁恶防非之理退他本自终残所知一分即证生空一理四智中纔妙观察智中生空智一分法空妙智犹绝闻况自馀三智二乗不究竟学
其理谅尒)。


二如下引证。


((述云)二乗小乗人设虽至究竟位望菩萨行时不其行究竟菩萨虽初心坚固发三聚菩提心尽未来际誓利乐一切众生故于一切有情悉有恩分故一切天人等欲供养此菩萨二乗者反之可知故(云云))。


二此下解不犯微尘三 初积成大故二 初标义。


(虽过轻微积成大者依小罪后终致犯重非云小罪聚成重罪也)。


二如下引证。


(如经颂曰(云云)此涅槃经文也彼经十四曰舎卫国有一丈夫罗网捕鸟得已笼繫随与水糓而复还放世尊知其本末因缘而说偈言(如疏引也))。


二或下愚人罪重故二 初标义。


((述云)凢圣相对蕳之凢夫不得智故依所造恶业堕恶趣也圣者等得恶趣不生故设虽犯遮戒等不得恶道报依修智恵也意云今经所说殊令被凢夫地前机故是皆愚人故云不应一[乞-乙+、]犯如微尘许也若有[这-言+夌]犯者可堕恶道故如是诫之也(云云))。


二如下引证二 初引有颂。


(如有颂曰俱舎文也光记十二云故有颂言愚作罪小亦堕恶趣无慙愧故智为罪大亦能解脱恶趣苦果有惭愧故(文))。


二即下引智论二 初述意。


(智论四十一云譬如铁器中空故在水能浮中实则没菩萨亦如是行般若波罗密智恵心虚故不没重罪凢夫人无智恵故沇没重罪(文)私云此文凢圣相对见(云云))。


二问下释疑二 初问。


(如文)。


二荅三 初正荅。


(如文)。


二谓下举喻。


(如文)。


三愚下合结。


(如文)。


三十下小善成重故。


(科文小善成重者谓愚人由小善小罪亦成重(为言)私云十住论第五卷文也如引文集而准本文斗字可作升池字可作海字欤(云云)疏文可知之经何况具足犯十戒者寂疏云具足五缘成十根本故云具足犯十戒也(文)此釈意具足之言指五支具足然见文相具犯十戒故云具足欤(云云))。


二示犯失坏故二 初明因失三 初标章牒文。


(如文)。


二此下释经密意。


(宗要云然此经中约犯七遮密意惣说犯十重者现身不得戒(文)意云指十重之中入七遮罪说若有犯者不得现身等也更非说一切犯譬如[煞-(烈-列)]生戒中若[煞-(烈-列)]父母罗汉等者于现身中不得发菩提心得菩萨戒也(已上五怙抄取意记之)瑜伽论四十一云若诸菩萨以上品缠[这-言+夌]犯如上他胜处法失戒律仪应当更受(文)本业经下卷云十重有犯无悔得便重受戒(文)此等文可重受见但于今经文者为诫新学菩萨付入七遮之罪如是说也(云云))。


三问荅决疑 初问。


(本业经下云菩萨戒有受法而无捨法有犯不失尽未来际(文)全文如文集)。


二荅二 初引有义二 初约三乗一乗解二 初彼解。


(八怗抄云 问何故三乗教退失一乗教不退失乎荅三乗教浅顺事故有退失一乗教深顺理故无退失欤彼师游心安乐釈菩提心相云于中有二一者随事发心二随理发心言随事者烦恼无数愿悉断之善法无量愿悉修之众生无边愿悉度之于此三事决定期愿(乃至)此心果报虽是菩提于其花报在于净土(乃至)是明随事发心相所言随理发心者信解诸法皆如幻梦非有非无离言绝卢依此信解发广大心虽不见有烦恼善法而不拨无可断可修是故虽愿悉断悉修而不[这-言+夌]于无愿三昧虽愿皆度无量众生而不存有能度所度能随顺于空无相(乃至)是名顺理发心相也随事发心有可退义不定性人亦得能发顺理发心即无退转菩萨性人乃得能发如是发心[工*刀]德无边(文)三乗教菩提心当随事发心一乗教菩提心当顺理发心也(云云)他宗人难云瑜伽愿我决定等发心随事发心未知顺理发心所以权教也师云此难颇管见至欤顕扬论出二种菩提心一世俗发心(菩萨戒作法从今日等文也)二法性发心(云云)不见此等文致问难也(云云))。


二然下今破。


(问新教宗者指能破欤将指所破欤乎 荅一义云所破云新教宗法相三论等宗义自天竺传来此久花严五教天台四教等令于震旦初立此义故云新教宗云三乗权一乗真实新义故难可依定也一义云能破云新教唐三藏以后所翻经教云新教也意云新译法相宗意不立权菩萨故唯三车是以今师同此义不依用彼义故云难可依定也又凢于教虽许立权实以瑜伽论为权教云事深不可许之故也(云云))。


二义下约[工*刀]能种子解二 初彼解。


(寂疏云以躰从[工*刀]故言捨戒以能从躰故经云不失(文))。


二此下今破。


(寂疏又云 问若尒声闻戒五缘应不失 荅据躰实应然但佛为彼声闻教中多就[工*刀]能说戒是色是故不说永在不失(文)准此今疏问难彼疏问荅然而彼会尺不当理故疏主亦犹例难欤)。


二指今解。


(宗要云下乗向大有应捨法弃菩萨戒无应尒故或菩萨戒无无馀犯无有惣尽如前说故(文) 问今师意廻心向大之时可小乗戒所捨哉然何捨戒五缘中不列之哉 荅先小戒不可谢成菩萨别受戒也其义如上述也然而今云捨者捨小乗心依大乗心护持之故云捨也其道理可知也此外胜庄等以中下品缠犯菩萨戒无捨之义故本业经以中下品缠犯相说无捨法也法铣同之(云云))。


二言下明果失二 初惣标。


(扑扬疏云若持十戒为国王因由破戒时王因则失果位亦失此是小国王(并)粟散王等也转轮王位者金银铜铁四种通名转轮王亦皆失也(文))。


二当下别释三 初失世间与二乗果。


(失国王位者失花报也下佛性常住者失实报也(云云)私云二乗果者有馀无馀果欤经失比丘等者寂疏云失比丘等者失胜类也不复堪入二众数故下三众亦随类摄(文)法疏云失比丘者谓犯此戒应入地狱定不得为人作比丘又由犯重现在不成比丘用故云失也(文))。


二何下失出世之大乗果二 初总明失。


(如文)。


二言下略释文。


(佛性常住(云云)庄严论说常有三种一本性常谓法身此身本来性常住故二不断常谓受用身恒受法乐无间断故三相续常谓反化身没已复现化无尽故如是法身虽离一切分别戏论而无生灭故说名常二身虽有念[乞-乙+、]生灭而依常身无间断故恒相续故说名为常(文)通馀二身(云云)报身化身也(云云))。


三不下惣结于二世无救。


(世间及出世间(云云)二刧三刧间在三恶道中不被世间父母救济及出世三宝加被故云无能救也(云云))。


三馀下诫学指广故。


(经八万威仪者与减疏云八万者熙抄云准三千威仪经○约二百五十戒各有四威仪合为一千指三世转为三千威仪配身口七支为二万一千又对三毒等分则成八万四千诸文举其大数但云八万威仪然今大乗顿戒恐不应以篇聚增数釈之彼文约小可然更请详之(文)已上熙抄义与减不许之良以八万威仪形相互异故知一[乞-乙+、]各有其相若增数计义甚不可减师不许实有由乎(云云))。

Tags: 责任编辑:思过黑鹰
】【打印繁体】【关闭】 【返回顶部
上一篇般若心经注解 【一卷】 下一篇愣严妙指 【十卷】
清净莲海佛学网: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交流论坛 联系我们
本站声明:本站资源来源于互联网,如侵犯了你的版权,请你联系我们,我们将在收到消息后24小时内删除。
清净莲海佛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