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文章

·忻州市钟楼寺 05-04
·阳泉市郊区辛兴圣泉寺 05-04
·阳泉市平定县洪济禅 05-04
·阳泉市报国寺 05-04
·阳泉市平定县寿圣寺 05-04
·阳泉市平定县资福寺 05-04
·阳泉市盂县文殊寺 05-04
·阳泉市矿区释迦寺 05-04
·阳泉市西烟镇麦坡村玉佛寺 05-04
·阳泉市郊区半坡王兰寺 05-04

文库热门

·忻州市钟楼寺 05-04
·阳泉市郊区辛兴圣泉寺 05-04
·阳泉市平定县洪济禅 05-04
·阳泉市报国寺 05-04
·阳泉市平定县寿圣寺 05-04
·阳泉市平定县资福寺 05-04
·阳泉市盂县文殊寺 05-04
·阳泉市矿区释迦寺 05-04
·阳泉市西烟镇麦坡村玉佛寺 05-04
·阳泉市郊区半坡王兰寺 05-04

TOP

梵网古迹抄 【八卷】(五)
2018-02-15 23:00:53 来源:清净莲海佛学网 作者: 【 】 浏览:1863次 评论:0

古迹抄第五


轻戒已下。


正宗分第二经佛下经三 初结前生后二 初牒文。


(如文)。


二述解三 初标列配文。


(问声闻戒分五篇七聚何故菩萨但立二篇乎荅凝公云菩萨机强不用广开故但立波罗夷与轻垢罪小乗根劣不细何知故委细开之也(云云)疏此下别诵轻戒者法藏疏云第二弁名者轻垢者简前重戒是以名轻简异无犯故亦名垢又释点污净行名垢躰非重过称轻善戒地持轻戒惣名突吉罗瑜伽翻为恶作谓作非顺理故名恶作又作具过恶故名恶作亦名恶说即语过也善生经中名失意罪谓妄念所作乖于本志故名失意(文)又云第四轻重者此四十八中几唯是轻几唯是重谓六戒兼重所馀反此 一(第十一)谓国使杀生戒于中为使故入此篇杀生故帯重罪 二(第十四)故火焚烧戒中焚烧故入此篇随所损物故为重 三(第十七)依官强乞戒中持官势故入此篇强取物犯重戒 四(第十六)为主戒中为主失仪故入此篇损三寳物故亦犯重 五(第三十)[这-言+夌]禁行非戒中以诈现亲附等故入此篇自身谤三宝故入重収又杀盗故犯重六齐三长月作非入此篇収 六(第卅二)畜作非法戒中轻秤小斗等入此篇収取人财物等是犯重故第五多少者几唯一戒几具多戒谓有十戒一具多戒(乃至) (第十二)贩卖戒(乃至) (第二十)不能救生戒(乃至) (第廿三)轻新求学戒(乃至) (第廿九)恶[仁-二+(敲-高)]损生戒(乃至) (第三十)[这-言+夌]禁行非戒(乃至)(第卅二)畜作非法戒(乃至) (第卅三)观[听-王]作恶戒(乃至) (第卅七)故入难处戒(乃至) (第卅九)应讲大乗戒(乃至) (第四十)受戒乖仪戒(乃至)上来十内散说三十五种又前门中六戒内各有所含重戒亦具二戒也所馀三十二戒各唯一种是故总有七十九戒应知(文))。


二此下准论惣解二 初惣标。


((补云)此诸轻戒等者谓瑜伽说重戒竟欲说轻戒发端文付此诸师及异釈遁伦记及今师同为轻戒发端之词今疏先标此诸轻戒后出有犯无犯等故伦记第十云自下第二明轻戒中文分为三先惣劝知(以下如文集)然元晓持犯要记云于有犯中有其二种重内应知[而/火]中上品轻中当识是染非染(文)如此释今论文轻重中间说前后相见师云约本论现文时重戒中但说三品缠相不明染非染轻戒但云是染非染不说三品缠若由此义元晓大师解釈亦有其谓然而约其躰时重兼染非染义轻备耎中上品相依此伦记并今师于轻戒中具云是染非染等亦顺论文说处也持犯要记云且就初中以示其相于一赞毁有四差别若为令彼起信心故自赞毁他是福非犯若由放逸无记心故自赞毁他是犯非染若于他人有爱恚心自赞毁他是染非重若为贪求利养恭敬自赞毁他是重非轻(文)由此解釈元晓大师亦于重戒作染非染相也今师意亦同宗要中有犯染相对四句未蕳轻重准上釈可料蕳也法藏疏云约境有三品一于二师二于长友三于同类于此三境犯上中下三罪可知二约心亦三品谓一以嫌恨心恚恼心犯上品二无嫌恨等但由憍慢痴心是中品三懈怠妄念是下品(文)于轻戒分三品相此文亦明若尒是染非染耎中上品俱亘轻重然而任说处则轻戒始今师于轻戒釈之尤可然欤述云有犯者轻戒[这-言+夌]犯相无犯者一向无[这-言+夌]犯是开不犯也是染非染者上有犯中有染污犯非染污犯也耎中上品染不染犯上有之此等皆轻戒发端语也故先标此诸戒也(云云))。


二就下别释二 初释是染非染。


(述云下引瑜伽云慢心嫌心恚心染犯懈怠妄念是犯非染(文)意云染者汎名一切烦恼虽然今且分轻重根本贪嗔痴慢疑等重烦恼相应犯名染犯不然随烦恼懈怠等烦恼相应犯名非染犯也宗要釈非染罪云此罪助恶招彼果故(文 补云)伦记引圎侧师义云相应烦恼之犯名是染不相应于烦恼无记无污所作为非染犯也(文)又云懈怠忘念者惣说善无记心[乞-乙+、]法暂时不进义说懈怠忘念非随烦恼故非染犯也(文)由西明意非染[这-言+夌]犯不相应烦恼见若由今师解釈不然釈非染既云设有烦恼相应名不染犯(文)故知非染亦相应烦恼也则恶意乐烦恼所作名染犯非恶意乐懈怠等烦恼所作号非染也 问以恶意乐为染犯瑜伽四十三轻戒第一供养三宝戒云若不恭敬懒惰懈怠而[这-言+夌]犯者是染[这-言+夌]犯若误失念而[这-言+夌]犯者非染[这-言+夌]犯(文)既以懈怠为染犯颇[这-言+夌]今师所立欤 荅师云凢染非染相依戒可有不同欤于三宝不可有以慢心等不供养恶意乐犯难生是故彼戒中懈怠等亦名染[这-言+夌]犯对失念亦可号恶意乐也自馀诸戒等有慢心嫌心等恶意乐故对此亦懈怠等非染[这-言+夌]犯也(云云))。


二随下释耎中上品二 初标列三品。


(于轻戒中以心境等可分三品别(为言)法藏疏具分之如上引(述云)问若尒者虽同轻罪可有轻重不同乎 荅随心境等于业虽有轻重于制罪者可一品故上云[这-言+夌]教之罪轻重虽同随心境等业有轻重(文) 问上中下三品于染犯中分之欤将合非染分之欤 荅八怗抄云法藏意染犯上中二品非染下品见法藏釈第一轻戒约心分三品(全文如上引之)合染非染分三品也遁伦记云明轻戒中分文为三先惣劝知犯非犯相心犯重罪时有品阶降故言耎中上也(云云)今此釈意于轻戒中犯重罪时有三品差别染非染犯中指染犯云重罪欤见(云云 已上)私云文集所引伦记文但云犯罪不云犯重罪尒者八怗抄义无其谓欤仍可勘本文也(云云))。


二如下别证上品。


((述云)今六十八文引证意此文亘轻重戒顕所犯成重相非谓成重禁之重也第一制重限十重第二事重馀四篇中性戒于今菩萨戒中说之者四十八轻戒中性戒后四种者通轻重二篇俱可有之除第一制重馀五种于轻戒中谈之具一种者轻戒中重罪不具一者轻戒中轻罪瑜伽文意如此故引此文证随心境等有三品差别也(云云 补云)谓彼本文通亘轻重五篇俱入此六种名重今且引证轻戒六种中第一教制为重者则[婬-壬+(工/山)]盗等四重诸教同制重故第二事重者则断畜生命等戒也由事是性罪亦号重罪此上二种若望菩萨戒俱重罪不可为今证○第三以下俱亘轻重故取轻边证轻戒上品也智力劣者如愚人作罪也不速悔者谓作罪而不忏覆藏亦成重也(云云)(引萨婆多律六种亘轻重旨釈之可见之)(述云)问此六相如何配属心境乎 荅初二是境三四五六即可属心欤(云云))。


三如此下料蕳诸戒。


((补云)问如此诸戒之言但于轻戒论之欤将又冝重戒论之乎 荅今文既上摽此诸轻戒若尒如此诸戒之言上下符顺若由馀师釈据实义时宽通轻重诸戒也传云于菩萨三聚戒有三类不同一瑜伽所说顕了共不共三聚二璎珞所说断恶门三聚三一[乞-乙+、]戒具三聚此中今师解釈中但说初后二断恶门三聚未见及釈文今疏文釈一[乞-乙+、]戒具不举教忏戒出顕了门三聚义寂疏中三门悉顕彼疏下云此五中随文尅取皆通三聚叚[乞-乙+、]皆说离恶摄善益生义故(私曰则一[乞-乙+、]戒具三聚也圎宗料蕳名撗三聚是也)从宗多论前十重戒判为律仪后四十八分为馀二经说摄律仪戒所谓十波罗夷(乃至)又四十八中前三十戒多为摄善后十八戒多为利生也地持四十四轻戒中前三十三亦为摄善后十一戒为利生故彼此戒相虽有出没举宗判相亦相似故○(私曰则由本业经釈断恶门三聚也)论弁戒度九种相中第二一切戒(乃至)略说三种一律仪戒(乃至)者谓诸菩萨所受七众别解脱律仪即是苾蒭戒至近事女戒如是七种依止在家出家二分如应当知是名菩萨律仪戒(文 私云即是瑜伽所说共不共顕了三聚也)法藏疏上云第十摄三聚戒者有二义一若从胜为论此十戒惣是律仪摄以俱止过故(私曰亦是断恶门律仪也)二若通弁皆具三聚谓于此十中一[乞-乙+、]不犯律仪戒摄修彼对治十罪之行摄善収谓一慈悲行(乃至)十讃三宝行以此二戒教化众生令如自所作即为摄众生戒是故十戒一[乞-乙+、]皆具三聚(文)扑扬疏一云又以义推十重四十八轻戒一[乞-乙+、]戒皆为断恶修善化一切众生即一[乞-乙+、]戒皆具三聚净戒之义(文)准此等诸文通亘轻重具三聚戒义理在绝言(云云)○随要开合等者则明轻戒多少瑜伽戒本四十三轻戒(或四十二 四十三 四十四 四十五异说颇多然而伦记并戒[口/面]意四十三)地持善戒大同梵网本业仁王立四十八但仁王经标数不说相也善生经有二十八是故云开合不定也有义云三聚净戒开合不定(云云)不可依用也)。


二不敬下次第诵出五 第一十戒四 初护自心念门二初不敬师长戒第一二 初标名牒经。


(法藏疏云第一轻慢师长戒(乃至)第二次第者既创得戒理湏从师受教若怀轻慢教授无由故湏先制以随戒广行頼此而立故第三釈名者于师及长心轻身慢戒防此失从所离为名(文)法铣疏云[言*爪]导为师学先为长不敬为轻陵蔑为慢此是戒之所防戒是能防能所通举故云轻慢师长戒(文)藏师戒名同法铣戒名号轻慢师长戒此两师戒名言今师戒名虽少异至义理者无差异故下釈叚还以轻慢示此戒犯相(云云)寂疏云具缘成犯理湏应备论然既非性罪未必皆具五缘故轻垢中犯缘存略然五缘中事想欲乐方便究竟虽非性罪业道必应具有第四烦恼若染犯亦有不染犯中不必有也(文))。


二随文述解二 初惣判十戒。


(次三护他心行者食肉戒食五辛戒不举教忏戒三也次三[仁-二+印]修佛法者住不请法戒不能游学戒背正向邪戒也后二救护众生者不瞻病苦戒畜[煞-(烈-列)]生具戒也)。


二受下别释此戒四 初释先受菩萨戒二初牒经惣标。


((述云)问见下戒多分以制意釈文二门述之然而今戒无制意者如何 荅得意此戒诸师异说仍今疏引述二传无取捨依此制意一边难弁故略不宣也或可云上云于侨逸处制轻慢故是此制意故又重不述也义寂意述制意云既欲摄善必凭胜缘若[怡-台+严]于所尊即妨于进善故制令敬事(文)传说有二(云云) 付此戒文有二师诤初师此戒可名不重受戒得意也以前既虽受戒受王等位之时制更令重受云也后师意名不敬师长得意也惣制不敬非谓制重受也初师许重受重发第二师不许重受也初师以经文为本后师以经后文为本也(云云))。


二有下别出二义二 初重受戒义三 初标义。


(此第一师今戒名不重受戒虽前既受受王等位之时制更令重受若不重受犯轻垢罪(为言))。


二表等下会论二 初正会。


(则此师许重受重发也然瑜伽论四十云若诸菩萨转受馀生妄失本念值遇善友为欲觉悟菩萨戒念虽数重受而非新受亦不新得(云云)此文相[这-言+夌]重受重发义则设会通云表等缘等具等也意云重受之时动发胜思所熏种子别发得运[乞-乙+、]防非[工*刀]能前戒躰外别得无表也但瑜伽论云不新受得者菩萨戒尽未来际法故也世[乞-乙+、]生[乞-乙+、]无失故虽数重受与前戒躰同类非别物故也次下更引例证云如对法说等)。


二如下引例。


(对法意云由三乗解脱涅槃起顺解脱分善根初起则为至果要由此后时云不新起犹如趣千里道无初一步不能至顺解脱分顺决择分善根亦复如是非后时不熏生种例此今亦非新得论文非不许重受重发(为言)述云此初有说当义寂师义欤(云云))。


三若下准文。


(经若佛子之言召已受戒言既有戒故制犯轻垢罪若不许重发此文云何可得意乎(云云))。


二有下不重受义四 初标义。


((补云)此第二师云别解脱戒轨则同小乗彼既不许重受重发例菩萨戒方可尒(云云)一小乗中假宗许重受重发资持记云据本律得更重受(文)若实法宗不许重受重发故行事钞云依萨婆多宗戒不重发亦不重受罪不重犯等(文)今对实法萨婆多宗云如比丘戒也(云云 述云)对初有说别发得戒躰云义不许别躰增故指如比丘等非谓全同不发别躰之边同彼计故云尒也(云云))。


二由下引证二 初理证。


((补云)次以理证意云地前一大僧祇所受戒法至初地之时转捨转受也但前戒转胜成圎满无漏之法是云转受非有漏戒之外更有无漏戒若许重发无漏之位更别得无漏戒然而但本有漏戒待无漏增明缘得胜捨劣是号转成无漏也声闻先无戒故由要期心见道位始得戒是名见谛得菩萨不尒初受之时誓愿不萎渴故依位捨劣得胜无漏之位更不新得若尒则成不重发润色也(云云) 一转成无漏委细分别事疏云由此菩萨入初地已捨有漏戒受无漏戒(文) 问转成无漏之相其义云何 荅付此宗学者各存一义有义云有漏戒为胜增上缘无漏种上更始生无漏戒躰也谓酬地前一大僧祇熏力法尒无漏种子始生无漏现行此无漏初念所熏种子上生无表而以前有漏思种之上防非[工*刀]能亦不失漏无漏种上俱时各[乞-乙+、]倍[乞-乙+、]增长也至佛果初念有漏戒法随所依为所弃捨躰唯识论护法正义意会摄论诸出世间法从何种子生从[宋-木+取]清净法界正闻熏习种子所生之文二解初云无漏性者非所断摄与出世法正为因缘第二解云此正因缘微隐难了有寄麤顕胜增上缘方便说为出世心种(文)非可有漏正生无漏[乞-乙+、]无漏种子各别故由此如是釈今戒法亦尒也不可许有漏种上戒全移无漏种有漏三界逼迫之法无漏破裂三有之法躰既各别故不许转反也 问无漏新得无表支类如何 荅有漏种上无表世第一法末后假令四万支无漏种上始成十支无表运[乞-乙+、]倍增也 问漏无漏种上俱倍[乞-乙+、]增长何云捨有漏戒乎 荅顕胜隐劣故云捨如转识得智例无漏之位岂无心王今亦如是(云云 已上彼义)八云菩萨入初地时无新得之义初受得之时誓愿尽未来际故只转前有漏戒令成无漏之戒也譬如竹樋水流至金樋(云云)师云以前两义俱以非也先第一义有漏种上犹倍[乞-乙+、]增长无漏始得戒大背文相既云先有戒故见道不得(文)见道之位不新得釈文分明加之初发心受得戒念[乞-乙+、]倍增遥至佛果不许成圎满法何故号无尽戒亦名尽未来际法何况真见道位唯住无分别观更无受戒轨则由何成无漏戒次八怗抄义亦颇非也漏无漏种子法尒各别其上防非[工*刀]能亦差别何云以凢位无表至圣位传云不尒从初受得种子防非[工*刀]能俱念[乞-乙+、]生灭[工*刀]能倍[乞-乙+、]增长也乃至一大僧祇末后世第一法位有漏思种之上前灭而次刹那初无漏所薰思种之上后生也前灭无表增一万者后生无表更倍可二万所依种虽别能依戒一物而前灭后生前灭无表有漏后生无表无漏(后生二万支一万支曾得无表后生一万支未曾得)有漏戒既前灭已何云有漏戒至无漏乎今文云捨有漏戒亦约此前灭后生之位从前殊转明义又前有漏思种上从此以后无有防非[工*刀]能若曾得若未曾得是故望种躰亦名捨然念[乞-乙+、]相续更无间断故非捨戒受无漏戒者不作法受得新移转无漏种上云受[乞-乙+、]领纳义故由有漏熏增力移住无漏种子故云无漏戒也 问今宗定物躰由种子定之既依有漏种子发得戒岂至无漏种种子躰无表用也躰不离用[乞-乙+、]不离躰处[乞-乙+、]常例水湿物用宁移火躰乎有漏逼迫法无漏不繫之法其躰大别若尒转成义颇不足信用如何 荅此难由不知戒防非作用如是难势来也凢论躰用有亲踈若如自躰分上具相见二分用水上带湿物作用躰用全不相离是用即望躰甚亲岂有水不带湿物用火不具烧物用今戒法不尒虽种躰生未得无表第三羯磨竟始发得之故是用异馀物望躰甚踈望防非用种子增上缘无表种之上假法由此论云假法如无非因缘故(文)虽然离种无别躰是种之上假法最初发心之位无限远期来际其心所熏种子上假立无表故世第一法无间欲得见道初无漏远荅来际广大之期愿近酬寻思如实之观力有漏种上所假立无表移转无漏种上譬如春虽青叶由凉风慕雨力秋变红叶青与红实别种所生如漏无漏躰别如由叶躰实虽无差别依春秋缘有青黄不同防非止恶戒躰虽无差别依漏无漏缘可有染净不同譬例可解转自本亘捨与得二门故捨有漏染污义成无漏清净戒名转也 问若尒八怗抄义有何失乎 荅言竹捅上水即躰至金捅上不易水躰则合无表躰全躰同故有漏无漏溷乱失若由捅易水躰合漏无漏其义可许也 问见道始得妙观平等二智[乞-乙+、][乞-乙+、]中由何立之乎 荅可由妙观察智相应思心所种子立也转识得智之时妙观察智转第六识所得智故既有漏位第六相应思种假立故无漏位可转彼智相应思种也 问本有新熏中可由何种立乎 荅新熏种上假立有漏既尒无漏何异乎 问四智初起唯本有生也何云由新熏种乎 荅见道初念实虽唯本有生生现行即念熏种子故其所熏种上可假立也种子生现行[乞-乙+、][乞-乙+、]熏种子自本一念同时故如是得意都无相[这-言+夌] 问今疏见道位转成见决择抄中至佛果转成见相[这-言+夌]云何 荅扑扬解釈由别受釈之今疏釈通受故不相[这-言+夌] 问由通别何故转成时分不同 荅通受远期来际要期远故决定经见道至佛果由此随位进得胜捨劣别受不尒但期尽形思愿促故纵经见道是非决定要期时限故见道不转至佛果转成也问由思愿分限釈遟速至佛果何故转乎 荅彼位惣弃一切有漏岂戒法独留因位不尒故转不转异(云云 已上)此外重[乞-乙+、]问荅补忘抄可见并重发不重发委细分别在之畧之)。


二故下文证。


(此引文证瑜伽文分明更不劳曲釈(云云))。


三不同下会先二 初会对法。


(对法所说不閞受戒轨则有无天地遥异岂成例证(云云))。


二虽下会准文。


(佛子之词虽未受无失发菩提心故今戒结犯由生憍慢不敬师长结之经言欲受国王等受王等位特起憍慢故偏举之制憍慢戒号不敬师长戒何为不重受犯乎问二师中何师可为正义哉 荅○传云此戒结犯第二师顺今师解釈至重发不重发以初师可为正先道理者表等缘具引无表故之解釈道理诚难遮三业思种别既发之能依无表不重发道理恐难立者也等(云云))。


四若曾下惣结。


(如文)。


二言上下释见上座等。


(上座(云云 述云)义寂疏云于上无人为上座(文)法藏釈同今师釈也就通为论若别分位者毗尼母论云从无复至九复是下座十复至十九复名中座二十复至四十九复名上座五十复已上一切沙门国王之所尊敬是耆旧长老(文)和上(云云)藏疏云和上亦邬婆陀耶此云亲教师也然有三种一十戒和上二具戒和上三菩萨戒和上诸佛是也今此约前二说(文)私云菩萨戒和上出诸佛一徃釈也(云云)阿闍梨(云云)寂疏云阿闍梨者若正应云阿遮梨耶此云轨范此有五种一剃髮二出家三教授四羯磨五依止(文)今疏出三种等言顕馀欤藏疏云然有六种一十戒闍梨二大戒羯磨三威仪教授四受业五依止六授菩萨戒(文)同学等者法藏疏云大同学者谓同于一师学菩萨藏年复先已之类也五同见六同行谓同见大乗菩萨藏法同行菩萨所行[乞-乙+、]等初则同解后则同行(文)有抄云同见者同学法相同学天台等也同行者同宗中同欣安养同求知足类也 问小乗人长自我不恭敬犯罪否 荅藏疏云又釈亦通小乗解行之人悉是所重以亦同是佛法内故(文)由此釈经且约本云大乗小乗人复数长我不恭敬亦犯罪(云云)经礼拜(云云)行宗记云三品出智论一口礼言相问讯名下礼二屈脥即跪立名中礼三头至地即[秋/首]首名上礼九品出周礼(文)经问讯(云云)尒雅云讯者言也即用言问彼言小病小恼起居轻利(云云))。


三言七下释七寳等。


(藏疏云七宝约轮王位有二义一是金轮等七一轮宝二玉宝三马宝四象宝五珠宝六兵臣宝七主藏宝菩萨皆悉布施非是所卖二约馀七宝一金二银三瑠璃四颇梨五赤珠六车璩七马恼百物是通一切诸所有等此中七宝百物有二义一是前卖同上男女二是供具谓以此等供彼所湏故云而供给之(文)今师解釈供具见同第二釈谓卖国城等取七宝可供也(云云))。


四言若下释结犯二 初正释经文。


(如文)。


二瑜下引犯不犯二 初违犯二 初染犯。


(如文)。


二懈下非染。


(如文)。


二无下无违犯。


(护僧制者被僧治罸人而守僧制不敬无犯故也)。


(已上不敬师长戒毕)。


二饮酒戒第二二 初标名牒经。


(酒者智论云酒有三种一者糓酒二者果酒三者药草酒(文)藏疏云第二次第者前则离外仪不?今则内无惛乱故次明也(云云)又云具缘者一是酒二起想三无重病四饮便犯(云云))。


二随文述解二 初制意。


(昔是伏龙(云云)五分第九云佛未制饮酒波纶髮梵志住处有毒龙娑伽陀比丘降之入鉢中俗欢喜致其家食肉饮酒饱满也僧坊外酔卧佛自汲水使阿难洗衣湏?转侧伸侧伸足踏佛佛言先能伏龙今不能降虾蟆(文 取意 有人云正虾蟇在胷上者未见诸律不足依用)(云云))。


二言下释文三 初释过失无量二 初正释文。


(如文经文故饮酒者寂疏云故饮酒者似开悮饮而律中酒非酒想亦犯若始终无饮酒心悮迷唯谓饮水理应开之若本有饮酒心虽饮时谓非亦应犯也(文))。


二如下定性遮二 初申自义。


(故知遮罪四字非论文今师义决也意云今师先引俱舎定自义也即同论主之义也寂疏云虽非性恶而发性恶故云过失无量(文)胜庄疏云如是三戒酒戒肉戒五辛戒瑜伽中云护圣教制皆遮罪摄(文)此等解釈皆以定遮罪也(云云))。


二持下引有义二 初持律者义二 初标义。


(彼论自引持律者之别义也)。


二邬下引证二 初文证。


(持律者引二事为证立义也初邬婆离之事彼论文同疏所引故略之也(云云))。


二又下理证。


(此理证意云经生圣者性戒成就虽经多生不[这-言+夌]犯性戒然而如[煞-(烈-列)]生等饮酒亦不犯由此故知性罪(为言)述云经生圣者者指初二两果圣者初果圣者七反生下界第二果圣者一度生欲界故云经生也 问经生圣者不犯性戒(云云)若尒沙伽陀比丘是罗汉也如何得饮酒乎荅为诫未来恶比丘等为缘起人引起制戒也(云云))。


二诸下对法师义二 初标义。


(对法师者谓论师也论名对法故对法属教师属于人本文言对法诸师文义弥顕也(云云))。


二然下会证三 初会文证。


(后于异时遮饮酒者谓会上持律诸文证也世尊先为病者开遮罪后为有染病释种遮饮酒毕故云后于异时也八云由分别[工*刀]德论祇桓病比丘波离问病者所乐求五斗酒佛令施之但病时开之无病时不开之今指无病时不开云后于异时等也(云云)此义不足言也持律者立性罪义以文理二证成立对法师立遮罪义会上一证理证次下会之何不会文证持律者不引分别[工*刀]德论方为[这-言+夌]文强设会釈加之彼说旦一时一会开之不常途事如佛度三逆逸多阿难以善来度五百仙人是皆一时一会事非教所定何引彼方定持犯误又甚勿过此(焉)二义中遮戒义是正义(云云)犯性罪故者俱舎十四釈五戒云 问何缘于彼诸遮罪中不制离馀唯遮饮酒颂曰遮中唯离酒为护馀律仪(文))。


二又一下会理证。


(如文)。


三乃下会伏难。


(述云 乃至小分等者此遮伏难也有难可言若云圣者具慙愧故恐失正念不饮酒者湏小分酒有何酔乱遮此疑难云如毒药量不定等也下居虽小分如毒药故(云云))。


二言下释制分齐二 初以过器况自饮二初释经文意。


(经过酒器与人等者寂疏云一云过有酒器与之令饮一云唯过空器与彼令斟前说遣他饮后说教化饮义皆无爽(文)又云五百世无手者谓手犱酒器与故得无手之报如蚓虫等类或生人中得无手也藏疏云杜顺禅师釈云以俱是脚故云无手即畜生是也(文)极增上恶等者令他人醉乱失正念之意是恶心也下疏云无利益心故言恶心故蕳非善心等也(云云))。


二若下许善心施。


(瑜伽论三十九云若有众生来求毒火酒等物或为自害或为害他即不应施若有众生来求毒火刀酒等物或自饶益或饶益他是应施(文)次十住文彼论第六云若以酒施应生是念今是行檀波罗蜜时随所湏与后方便教使离酒得念智恵令不放逸何以故檀波罗蜜法悉满人愿在家菩萨以酒施者是则无罪(文))。


二言不下以教他况自饮。


(如文 经不得教一切人饮(云云) 问与下句及一切众生饮酒如何不同乎荅义寂云不得教一切饮者谓不得教他令饮及一切众生饮酒者不得遣与人饮(文)此解釈约教遣分不同也○意云遣者遣酒令他饮教者但令教他饮也又一义云上句限人趣故云一切人饮下句通六趣故云一切众生也即是宽狭异也(云云))。


三若下惣结违犯二 初随文结犯。


(如文)。


二然下引制开文二 初引文二 初文殊问经二初正明酒开制。


(文殊问经文为病开小酒多药也(云云))。


二不下因引馀开制。


(一具文故因引之也非今所要律中服油无因缘不许也风澹冷三病也澹唾吐病也佛成道时受之食观三世诸佛以鉢为食知见之时四天各以一石鉢奉之也(云云))。


二未曾有经。


(恱心生善者未利夫人将美酒献王王生善心令免臣下罸佛言不犯等也出家不许也(云云))。


二况下释意。


(如维广等(云云)引例证也凢入酒家者律文所禁而为利益维广诘入酒肆准彼为利益何不开饮酒(为言)维摩经上云游诸衢饶益众生入治政法救护一切入讲论处导以大乗入诸学堂诱开童蒙入诸[婬-壬+(工/山)]舎示欲之过入诸酒肆能立其志(文))。


(文集注云私曰但此经意开入酒肆立离酒志非开饮酒菩萨护戒性遮等故文如涅槃(文))。


(已上饮酒戒毕)。


二护他心行门三 初食肉戒第三二 初标名牒经。


(藏疏云第二次第者前离惛乱之饮令离损命之食(文)铣疏云问佛初成道已制此戒何故涅槃重复制之 荅此制菩萨不待犯缘彼制声闻待犯缘方禁彼文云我今与诸声闻弟子唱断肉制(文)由此佛在世间虽不共戒涅槃已后大小同禁(文)寂疏云声闻涅槃已前[听-王]三种净自馀不[听-王]涅槃已后一切不[听-王]菩萨前后一切不[听-王](文)法菀珠林九十三云于渐教中说三种净肉离见闻疑不为己[煞-(烈-列)]鸟残自死者开[听-王]食之○至涅槃夜大圣慇懃始终不开(文))。


二随文述解二 初制意。


(必至于[煞-(烈-列)]者如[斑-文+夕]足王好肉故肉断之时[煞-(烈-列)]少儿令食遂为食人鬼十二年间飞行食人之事是也(云云))。


二文下释文二 初引馀文二 初制断。


(如文)。


二若下开许二 初开[听-王]。


(问自腐烂欲食得食者声闻许肉食三种净肉皆[听-王]食之不为我[煞-(烈-列)]又为我见闻疑三根无之许食之然而今大乗文殊问经所说何与声闻不同乎 荅声闻不问利益不利益三种净肉[听-王]食之菩萨不尒无利益时准下文自死肉不得食也今云欲食得食者准下大慈悲心为教化众生无罪之文为众生利益者自死之肉可得食亦必可诵咒又设虽为利益为己[煞-(烈-列)]肉不可食成教他[煞-(烈-列)]生之业故不可开之(云云)扑扬疏云七通塞者约别教三贤位人以不见机一向皆塞初地已上见机而作或以食肉因缘令诸众生发菩提意成菩提心断恶生善破惑见理故应为之(文 璿注亦同)准此等釈亦[户@勺]地上欤(云云))。


二文下决疑二 初文殊疑。


(文殊因上开许起疑问也文所列四经准知文殊问经以前经文殊列四经疑起佛也(云云))。


二佛下如来荅二 初述断意三 初正明断肉。


(佛告文殊以下佛荅初宣断肉之由给(云云))。


二文下泛明随机。


(已下说随机故说法异也初说头陀法为例也意云为乐扫衣者说扫衣为乐施主衣者开擅越衣人为乐常乞食者说乞食法为乐僧食者许受常住食馀头陀例此可知如彼头陀之法此亦尒也众生怀[煞-(烈-列)]害心故制食肉若无害心住慈悲心食自死肉无罪过也(为言))。


三文下重明断肉。


(如文)。


二若下述开意。


(无有罪过(云云)资命为教化一切众生自腐烂肉可食也故无过也(云云))。


二言下释此经三 初释断大慈悲性种。


(断大慈悲性等者藏疏涅槃云夫食肉者断大慈大悲种此则食肉[这-言+夌]害大悲性种失自利也众生见捨失利他(文))。


二言下释见而捨去。


(鹰遂之鸽等(云云)智论十一云佛在祇桓住晡时经行舎利弗从佛经行是时有鹰遂鸽飞来佛边住佛经行过之影覆鸽上鸽身安稳怖畏即除不复作声后舎利弗影到鸽便作声战怖如初舎利弗白佛言佛及我身俱无三毒以何因缘佛影覆鸽[乞-乙+、]即无声不复恐怖我影覆上鸽便作声颤憟如故佛言汝三毒习气未尽以是故汝影覆时恐怖不除(文)涅槃经云畜生见食肉人头上有血光念言我身有肉彼人食肉彼若得我要当食我[乞-乙+、]遂惶怖而走(文))。


三言下释得无量罪。


(一切智光明仙人(云云)彼名一切智光明仙慈心因缘经彼云乃徃过去阿僧祇刧有婆罗门名一切智光明○必得成佛号[方*尒]勒即入深山修行乞食七日不食林中有五百白兔有一兔王母子二兽见仙人七日不食而作此言此仙人为佛道故不食多日命不远我今为无上大法不惜身命以身欲供法自投火中时树神白仙人兔王母子为供养故投身火中今肉已[就/火]汝可食之仙人闻已悲不能言愿我世[乞-乙+、]不起[煞-(烈-列)]想恒不噉肉乃至成佛制断肉戒作是语已自投火坑今时白兔者我身是仙人者[方*尒]勒是成佛所说经典亦名慈三昧光大悲海云所制木刃不行慈者名犯禁人其食肉者犯重禁后身生处常饮热铜(文 以上取意具如文集)当成佛时制食肉犯重者 问十重六八三世不改说也若制食肉为重可为十一重四十七轻戒乎 荅今经三世常恒说都不可有不同是故此经中犹可轻罪而由因位本愿于馀经中制重戒彼经云所说经名慈悲经制肉可为重(取意)故知馀经也(云云))。


(已上食肉戒毕)。


二食五辛戒第四二 初标名牒经。


(藏疏云第二次第者前食有命之身分今则犯无命之荤[土*孛]故次第也(文)寂疏云大小俱制七众亦同准律女应小重以发花色故(文)今戒虽不见僧戒本尼律单提中制之比丘得吉(云云)故亦共戒也四分律云(杂揵度)尒时世尊在祇恒中与无数百千众围遶说法时有比丘噉[卄/秝]远佛住世尊知而故问阿难此比丘何故远住阿难云此比丘噉[卄/秝]佛告阿难宁可食如是味而[听-王]法耶自今已去一切不应噉[卄/秝]尒时舎利弗风病医教服[卄/秝]佛言[听-王]服(文)准此非尼律中揵度又制之(云云))。


二随文述解二 初制意。


(梵网经私记云五辛经云昔罗吉头国有长者名善德请一比丘食之讫取一辛与比丘[乞-乙+、][乞-乙+、]食已去毗首天云(净居天)汝食不净故常时护汝天神皆捨汝去尒时比丘欲至恒河[口*束*页]口河神不[听-王]后至林中悔责命终堕于屎狱经曆千刧后生猪中千刧(文)愣严经云是五种辛[就/火]食发[婬-壬+(工/山)]生噉增恚如是世界食辛之人纵能宣说十二部经十方天仙嫌其臭秽咸皆远离(文))。


二法下释文二 初释五辛。


(家[卄/秝]者常今[卄/秝]也胡葱者胡国葱也有人口传云今时殊大○立葱是胡国葱也家葱者常小葱类也 问今时菲如何 荅五辛异说太多如五辛经五辛各五合二十五(云云)故今疏釈菲虽不入五道璿注入五辛愣伽经亦制之仍不可食(云云)问今时萝卜(大根)如何 荅无苦也与减注云若兴渠者于阗国有之其根白叶如蔓菁臭如[卄/秝](文)则相似大根依之有人云大根五辛随一也与减釈如是加之蘓悉地经中食囉[卄/补]神咒无威验(云云)又[卄/秝]婆呼童子经上云○亦不饮酒及以食肉葱薤韮胡麻罗卜(乃至)若食此等食者不名持真言人念诵无验(文)由此先师菩萨亦不食故知大根五辛随一也(云云)此则大误与减釈兴渠云有于阗国云云世间常无物见萝卜世间常有故知不同也口传云大峯有兴渠云物其形相似与减釈而非大根(云云)次真言经禁之必由五辛不禁之若彼所禁一切五辛胡麻亦五辛乎俱禁之故[乞-乙+、]知不由五辛禁之也次先师和尚不食自示言我偏胜馀爱彼由此不食(云云)故知以萝卜为五辛大非也(云云)芸台(俱礼之于毛)阿魏药者扑扬疏云阿魏药树故知树名也阿魏药本草云[户@勺]锡云今人之[亦/火][卄/秝]白为假者真者极臭令下细虫极効(文)故知下药也(云云))。


二如是下明开制二 初正明。


(除自重病等者与减注云毗尼母云舎利弗囙风疾医令服[卄/秝]佛[听-王](文))。


二如下引证二 初证开制。


(如文 问五辛禁忌其日数何哉 荅引经律示之报恩经云七众等不得食肉重辛赞诵经论得罪有病开在伽蓝外白衣家服已满四十九日香汤澡浴竟然后许读诵经论不犯(文)僧祇律三十一云在一边小房中不得卧僧床蓐不得僧大小便处行不行入温室○不行遶塔在露处得下风遥礼七日行随顺法至八日澡浴洗衣○入僧中(文))。


二又下证开意。


(十诵律三十九云身中有八万户虫若烧身者当[煞-(烈-列)]此虫佛言今死时诸虫亦死(文))。


(已上五辛戒毕)。


三不举教忏戒第五二 初标名牒经。


(藏疏云第二次第者前则自絜己身今则不与秽行同居故也(文))。


二随文述解二 初制意。


(犯戒苦因转者谓教令苦因忏(云云)维摩经等者是维摩大士受病时釈尊遣文殊令问病维摩大士荅文殊言如文集等)。


二此下释文三 初释犯八戒等三 初明通大小。


(今师解釈意律藏所说五八十具之戒即为菩萨摄律仪戒以小乗心受之成小乗戒以大菩提心三聚通受之时为摄律仪戒也故云通声闻菩萨戒也此即任瑜伽诚说致料蕳也)。


二瑜下引经论证二 初证七众通菩萨。


(引瑜伽证七众通大即通受菩萨戒也)。


二涅下证八戒通菩萨。


(次引涅槃上七众中不摄八戒是以引涅槃证八戒通大也则别受八戒也寂疏云八戒五戒是在家戒也十戒是沙[方*尒]戒也毁禁者即是比丘[乞-乙+、][乞-乙+、]尼又十戒谓十重毁禁谓四十八轻垢(文))。


三言下释经毁禁。


(及以菩萨摄律仪戒(云云)问菩萨摄律仪戒全是七众戒则瑜伽文分明也尒者八戒五戒十戒比丘戒即可菩萨摄律仪何此外云及以菩萨摄律仪戒乎荅于律仪有共不共瑜伽且出共律仪一边云摄律仪戒七众戒故也摄善法戒广故后四重摄之也若由不共后四重名律仪戒故本业经云摄律仪戒所谓十波罗夷也此指不共摄律仪述及以菩萨摄律仪也是以唯识述记云然菩萨戒自息恶戒是何戒摄今欲为前别故所以且说七众其实菩萨戒亦得是律仪戒等(文))。


二七下释七逆等二 初指七逆。


(如文)。


二八下释八难三初以八无睱释二 初标列二 初列数。


(八难者异说颇多八无睱经以边方为八难一玄[(天*天)/贝]九云边地摄北列文无佛法边地也北列着乐不能修道依之为八难随一也长寿天者惣有二说一云惣色界天名长寿天唯除五净居唯圣所居故○一云非[乞-乙+、]想天名长寿天八万刧久故等(云云)佛前佛后者[方*尒]勒出世前釈迦入灭后也然有佛法人能解说犹名佛世灯云言值佛者有佛教法从他[听-王]闻亦名值佛龙宫天藏像末之后佛法岂无以此准知但天上人间无人传说名无佛世(文)若由此文增刧人寿六万岁犹佛出世也七万岁罗汉入灭以后[方*尒]勒以前正佛前佛后时分(此亦且依一说明也))。


二彼下释名。


(如文)。


二彼是下释疑二 初惣标。


(明矌疏列八难了云此八是果[乞-乙+、]由因尅见所犯因可令忏懈其因者何谓毁戒堕狱因悭贪饿鬼因无惭畜生因为求人间寿持三归五戒即此北冽因为求天乐持八戒等即长寿因不为解脱集学世俗防护三业即世智弁聡因折损有情身分毁谤正法诸根不具之因不思惟修习大小观法生佛前后因(文)此釈与今师解釈大途同小异(云云))。


二此下别释。


(此中十恶等者十恶上品招地狱中品生饿鬼下品堕畜生论藏意也世善者不欣出世道修善也邪定感长寿者此釈叶无暇经非想天之文欤(云云))。


二有下以十三难释二 初举八难。


(十三难者边罪污尼贼住破内外道黄门[煞-(烈-列)]父[煞-(烈-列)]母[煞-(烈-列)]阿罗汉破法轮僧出佛身血非人畜生二形也此内五入七逆除之残之八云八难也)。


二虽下推释疑。


(于上八可忏业障二形等报障不可忏是故云取污尼等也寂疏云今谓十三难中除二形黄门畜生非人及破二道馀名八难二形等四既是报障无忏除义破二道者以在异道还入佛法故无同住同利养义是故此五不入教忏数中(文)与今有说少不同藏疏不[这-言+夌]今疏具出二说大同(云云))。


三传下并结二义。


(如文)。


三言下释犯轻垢罪二初牒文。


(如文)。


二除下明开二 初正明。


(举罪五德者四分律云一知时不以非时二真实不以虚妄三利益不以损减四[弟/木]耎不以麤鑛五慈心不以瞋恚(文))。


二瑜下引证。


(不可与语者不受能举词也若观待时者可待时冝也非时者贪嗔痴时大风雨时嫁娶时等此外为时也不可责治罸等者不呵责下品过不治罸中品过不駈摈上品过也传奥疏云瑜伽说轻过呵中过罸重过摈不尒成犯(文))。


(已上不举教忏戒毕)。


三仰修佛法门三 初住不请法戒第六二初标名牒经。


(藏疏云第二次第者前则于失者不教悔今则于德者不敬请故也(文)戒名住者有二义一云住(都上免手)不请法戒谓制住法师不请法也一云住(师手)不请法戒谓住字属能犯人对下不能游学之言次义为胜顺(文)故(云云))。


二随文述解三 初制意三 初立义。


(涅槃经第四云诸佛所师所谓法也是故如来恭敬供养以法常故诸佛亦常(文) 问若佛以法为师者三寳中以法可为初乎 荅报恩经荅此问云法虽是佛师而法非佛不弘所谓道由人弘是故以佛在初(文))。


二遗下引证。


(问引遗教经意如何 荅引顕智德顕法[工*刀]力依法生智依智断惑依惑尽故证涅槃也引意实有其谓者欤闻思修恵者三恵中先二散恵后一定也闻谓先文后义思谓先义后文修谓文义俱照也(云云))。


三菩下结理。


(如文)。


二言下释文五 初释僧房等。


(如文)。


二释日日三时。


(法藏疏云日[乞-乙+、]三时者约时分也谓震旦供养小食斋时供正食馀时供非时汤药等故为三时也(云云))。


三日下释日食三两金二 初释文。


(日食三两金者法铣疏云因中说果故云食金(文)智论三十三云或时以因说果如言一月食千两金[乞-乙+、]不可金因金得食故言食金(文)明矌疏云三两金者举重况轻末代知法[(天*天)/日]补佛处(文))。


二何下述意。


(二财差别等者瑜伽第五云又非圣财所生乐有怖畏有怨对有灾横有烧恼不能断后世大苦圣财所生乐无怖畏无怨对无灾横无烧恼断后世大苦(文))。


四常下释常请法师三时说法。


(如文)。


五言下释为法灭身请法。


(魂洗雪山者洗字写误合作沇宗要(并)古本皆作沇釈迦菩萨四十超刧之内雪山童子时超十二中刧也(文))。


三有下开缘。


(如文)。


(已上住不请法戒毕)。


二不能游学戒第七二 初标名牒经。


(藏疏云第二次第者前则通请大法今则别[听-王]毘尼故次来也(文)第六戒何住处知法人来不请法制也今此戒者不徃彼讲法处制也(云云))。


二随文述解二 初制意三 初述意。


(付今戒一疑来凢为出离但修一门以为足好广学非自要旨何此戒制多闻乎为遮此疑述万行一门等也万行者不可过六度十波罗密之行断恶修善利生之义此等诸行但一门也一门者谓菩提一门为菩提修行一切皆为成佛因依因行[工*刀]成成菩提果故云无非是也是以上釈云得发大心所有愿行皆成因性(文)大集经第九云如耆婆医王常作是言天下所有无非是药菩萨亦尒说一切法无非菩提(文)五怙抄云问付菩提萨埵行愿且新学菩萨一切讲法处悉徃可[听-王]受欤将闻随一法精进奉行欤进云今经中是新学菩萨(乃至)一切说法处悉至[听-王]受若不[听-王]受者犯轻垢罪(文)故悉可[听-王]受见付之不明凢新学菩萨先坚一行然后可[听-王]受馀法若初闻多法无所奉行者宛可如贫穷人日夜中常数他寳自无半钱分既是圣教所毁也何可云萨埵妙行乎彼如釈尊与阿难同于空王佛所虽发菩提心阿难好多闻故今尚居小位修行勤惰差别挍量可知者也若尒者制立今禁戒令进修菩萨位地事其趣不明如何 荅先亲近善友次[听-王]闻正法次思惟义理后行法行是则萨埵妙行轨则也尤徃讲肆所悉可[听-王]受者也是以优婆塞经说四十里中有讲法处不能徃[听-王]得失意罪(云云)即同今经意凢已发菩提心之后所作事悉是菩萨行也设虽此法设虽彼法同归一门无有差别毫若发偏犱心者是则菩提障也何不閞犯戒乎但于多闻精进相对胜劣者此则古迹问难趣也正荅文云彼但为遮闻为究竟不遮多闻圣恵本故(云云)今既为正恵闻之冝加赞叹何可毁责乎即勘瑜伽说多闻能知法多闻能远恶多闻捨无义多闻得涅槃(云云)次于阿难事者大圣化用难测輙不可推定之望其事捈得者也(云云))。


二如下引证。


(设满世界火(云云)无量寿经下曰经文也此明要誓故云必过要闻法等也(云云))。


三所下徵释二 初徵问。


(如文)。


三如下引论二 初引文。


(补云以恵为躰等者四智为躰故也此有二重能引所引一云第六恵为能引前五波罗密为所引也文云恵能引发所馀等是也二云六度惣名能引菩提因故菩提为所引万行果故文云于彼菩提及能引法等是也(述云)问于彼菩提及能引等皆起邪行(文)菩提是佛果于佛果位岂起邪行乎 荅于菩提果不可有起邪行何度于所修行可立邪正然云于菩提及馀五度起邪行者第六智菩提为本亦于馀五度成本故于此智恵非正理者为彼菩提修行非正行亦馀五度皆为邪行也等(云云)畧抄之)。


二是故下述励三 初述义徵。


(如文)。


二颂下引文释。


((述云)文集注云若指诸文结颂示欤(云云)意云勘诸经论无此颂文故设疑釈也诸经论中取赞智恵文贤师结此颂(为言))。


三问下决来难二 初问。


(如文)。


二荅二初直荅。


(如文)。


二如下引证。


(捨无义(云云)彼论次文述颂意云发增上恵由此能捨一切苦本烦恼无义证得涅槃(文)准此文无义者指烦恼生死轮廻本是烦恼即是无义也(云云)镜水抄三十一云多闻捨无义者生死恶法名无义利故即由多闻能捨生死恶法无义之法也(文))。


二言毗下释文三 初释毗尼。


(经法毘尼经律(云云)义寂疏云文中讲法毘尼经律者诠法名经诠毘尼名律(文)此解釈意法毗尼者但举所诠次经律者皆出能诠经者贯持之义贯持所诠之义故四谛十二缘六度之法皆经所诠故云法也律者轨则之义定罪业轻重故于律有法分笔三义是名能诠之教所诠毘尼者旧訳云灭新訳翻调伏也调和身口意恶伏灭七支十恶之诸业故云毘尼是以宾疏云毗奈耶者翻为调伏世亲摄论第一卷云调者和御伏者制灭调和控御身语七非制伏除灭诸恶行故(文))。


二释[听-王]受谘问二 初牒经文。


(如文)。


二瑜下教用心二初引论标四处。


(如文)。


二何下徵述略摄颂。


(瑜伽三十云云何四处一专求领悟无难诘心处二深生?敬无憍慢心处三唯求胜善非顕己能处四纯为安立自他善根非求利养?敬名闻处如是正念到师(文))。


三菩下释结罪二 初违犯二 初染违犯。


(如文)。


二懒下不染犯。


(如文)。


二无下无犯。


(无[这-言+夌]犯中有病无力者二缘也本文一[乞-乙+、]安若字谓虽无病必无徃彼力开之(云云))。


(已上不能游学戒毕)。


三背正向邪戒第八二 初标名牒经。


(藏疏云第二次第者前虽离慢勤学而或心堕二乗故次制令专习大乗故也(文)又云第三釈名者心捨大乗故名背正遵崇邪小故曰向邪(文)述云凢邪正有通别二重一云内外相对时外道邪也大小二乗俱是正二若大小相对大正小正邪也不叶大乗实相故是以下文云二乗谤法空等名为邪见(文)背大乗正法向二乗外道可当戒犯也(云云) 问此戒结犯分斋受持小乗外道教之时结犯乎 荅此戒制意背大乗制向小乗等不为本意若不背大乗兼学小乗是菩萨遍学行故知以背大乗为此戒本制尒者背大乗教时犯也然而经云受持二乗外道经律具举所造行故云向邪也非谓待向邪犯也又或一义云待向邪犯也藏疏云一是大乗法二起彼想三心背语非四捨此受彼故结犯(文)此釈意受持彼时犯也顺经文亦符戒名也(云云))。


二随文述解二 初制意。


(如文)。


二问下释文三初释心背大乗二 初问。


(此问意心背大心时犯重亦引起不同分心可失戒何犯轻垢罪乎(为言)是为顕第十谤戒不同起此问也)。


二荅。


(此谤别教等者 问指法花等一经全部云别教欤又于一经中指一处一叚云别教乎荅瑜伽云若闻甚深最甚深所心不信解(文)则一处一叚见(述云)第十谤戒中惣谤谤一切大小经律别谤惣谤大乗教今此戒不尒于大乗中谤一部一叚别教故(云云 补云)师云依处或重或轻若闻涅槃经一切众生悉有佛性等文即发谤云众生无有佛性是虽一文一句谤之可犯重[这-言+夌]一切大乗故于自谤理性犹定犯重况惣谤佛性何非犯重若执法花一乗谤深密五性云非佛说此虽谤全部又犯此戒欤不通一切谤故(云云) 问自宗他宗诤可犯今戒乎荅不尒俱言佛说互谈权实故非犯若执一宗言馀非佛说随时犯轻重戒也智论云自法爱染故毁呰他人法虽持戒行人不免三恶道(文)仰推如来(云云)如恵心僧都云五性一乗之义期慈尊出世是也(云云))。


二释常住经律。


(付常住经律二尺由初釈常住与经律也能诠所诠异故由次釈经律即常住三世常住故(藏疏同之云云))。


三若其下释邪见经律。


(经邪见经律者如智论云五百异部闻毕竟空如刀伤心是也邪见属机教非邪故矌疏云受持一切禁戒者非正律仪鷄狗等戒不为解脱并名邪见[乞-乙+、][乞-乙+、]多念故云一切等(文 云云))。


(已上背正向邪戒毕)。


四救护众生门二 初不瞻病苦戒第九二 初标名牒经。


(藏疏云第二次第者前即背上胜法今则捨下病苦故次制也又前则于法有背今则于生不济故次制也(文)寂疏云声闻正在师友同法及被僧差此外不制本不兼物故大士一切应救本期兼摄故七众同制(文))。


二随文述解二 初制意。


(如文)。


二言下释文二初释供养如佛无异。


(义寂疏云供养如佛无异者佛是应敬之极病是应慈之至敬悲虽殊田义返同故无异也八福田中看病福田第一福田者崇敬义后救悲心初故田虽有八看病为上(云云)今师釈义同此也(云云))。


二释八福田二 初有义。


(八福田中设无遮会者如西天契日大王无遮会大唐清冷山无遮会也注未见圣教(云云)补行注云如此文散在经论然未见说八福田文(云云)经第一福田(云云)第字去声呼可得意即[宋-木+取]上义也若平声呼时次第义也不叶义也)。


二今解二 初标列。


(如文)。


二以下徵释。


(如文)。


(经百种病苦(云云)是百义也但非谓一百僧祇律云病有四百四也水火风难各有百一(文))。


三言下释犯轻垢罪二 初正释二 初违犯。


(如文)。


二无犯。


((述云)不犯缘惣有九种一若自有病(云云)私云不堪他看病裎病欤二若无气力者虽无病气力不能看病也三若传请他者论云若转请他有力随顺令徃供事(文)四若病者有依怙者地持论云若知彼自有眷属(文)五若知病者自能供事者论云若知病者自有势力能自供事(文)准下是非久病欤故自能供事也六了知等者次前自有力供事此虽无力长病故自支持也七修胜善令无间缺者论云若为勤修广大无上殊胜善品若欲护持所修善品令无间缺(文)论顕文二种见然今疏为一种欤或云疏但引一种欤八若自知钝等者论云若自了知上品愚钝其恵钝浊于所闻法难受难于所缘摄心令定九若先许馀为作供事者前既许馀病者故后有病者虽不见病无过也是先约他也(云云))。


二如下指馀。


((述云)此下指例也谓如看病于自馀苦为作助伴可救其拁鏁等苦(为言)非閞今戒欤(云云))。


(已上不瞻病苦戒毕)。


二畜[煞-(烈-列)]生具戒第十二 初标名牒经。


(藏疏云第二次第者前防自身不能济病今就依报不能畜非器故次制也(文)寂疏云大小俱制道俗共禁(文))。


二随文述解二 初制意。


(如文 经乃至[煞-(烈-列)]父母等者虽今戒唯制畜[煞-(烈-列)]具因有此具可有害我亲怨故因诫之通在家戒故常可有此事故也(云云))。


二乃下释文二 初释尚不可报。


(彼还等者所[煞-(烈-列)]父母自宿业也(为言)若瞋自害彼怨无所益故又有义云若嗔(对留和)自害(那留于毛手)无所益故者谓嗔他还自害故自当可受此果故云自害无益也二义俱无[这-言+夌]也无所益(云云)寂疏云又我亲既死不可还活设害彼亲于我何益故长寿王经云以怨报怨[乞-乙+、]终不灭以德报怨[乞-乙+、]乃灭(云云))。


二言下犯轻垢罪二 初牒文。


(如文)。


二若下明开。


(如文)。


(已上畜[煞-(烈-列)]生具戒毕)。

Tags: 责任编辑:思过黑鹰
】【打印繁体】【关闭】 【返回顶部
上一篇般若心经注解 【一卷】 下一篇愣严妙指 【十卷】
清净莲海佛学网: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交流论坛 联系我们
本站声明:本站资源来源于互联网,如侵犯了你的版权,请你联系我们,我们将在收到消息后24小时内删除。
清净莲海佛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