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文章

·忻州市五台山普乐寺   &nb 05-16
·忻州市五台山普安寺(普庵寺) 05-16
·忻州市五台山狮子窝大护国文殊寺 05-16
·忻州市五台山法喜寺 05-16
·忻州市五台山弥陀院 05-16
·忻州市五台山真容寺 05-16
·忻州市五台山东台顶望海寺 05-16
·五台山南台顶普济寺 05-15
·忻州市五台山西台顶法雷寺 05-15
·忻州市五台山北台顶灵应寺 05-15

文库热门

·忻州市五台山普乐寺   &nb 05-16
·忻州市五台山普安寺(普庵寺) 05-16
·忻州市五台山狮子窝大护国文殊寺 05-16
·忻州市五台山法喜寺 05-16
·忻州市五台山弥陀院 05-16
·忻州市五台山真容寺 05-16
·忻州市五台山东台顶望海寺 05-16
·五台山南台顶普济寺 05-15
·忻州市五台山西台顶法雷寺 05-15
·忻州市五台山北台顶灵应寺 05-15

TOP

法海观澜 【五卷】(二)
2017-11-09 14:26:18 来源:清净莲海佛学网 作者: 【 】 浏览:882次 评论:0

法海观澜卷第二


三宗要典


天台宗    大智度论(一百卷)    中论(四卷)    大乘止观法门(四卷)    法华经安乐行义(一卷)    诸法无诤三昧法门(二卷)    南岳立誓愿文(一卷)    法华玄义(二十卷)    玄义释签(二十卷)    法华文句(二十卷)    文句记(二十卷)    摩诃止观(二十卷)    止观辅行传弘决(四十卷)    止观义例(二卷)    止观大意(十纸余)    禅波罗蜜(十卷)    坐禅法要(二卷)    觉意三昧(一卷)    四教义(六卷)    四念处(四卷)    法界次第初门(三卷)    禅门口诀(一卷)    观经疏(一卷)    妙宗钞(六卷)    金光明玄义(二卷)    玄义拾遗记(六卷)    金光明文句(六卷)    文句记(十二卷)    观音玄义(二卷)    玄义记(四卷)    观音义疏(二卷)    义疏记(四卷)    般若经疏(一卷)    请观音经疏(一卷)    观音疏阐义钞(四卷)    仁王经疏(五卷)    仁王经疏神宝记(四卷)    大涅盘经玄义(二卷)    发源机要(四卷)    大涅盘经疏(古十八卷南作二十六卷北作三十三卷)    观心论疏(三卷北作五卷)    八教大意(一卷)    智者别传(一卷)    国清百录(四卷)    永嘉集(一卷)    永嘉集注(二卷)    金刚錍(一卷)    始终心要(一纸)    十不二门(九纸)    指要钞(二卷)    指要钞详解    修忏要旨(九纸)    观心二百问(一卷)    教行录(七卷)    传佛心印记(八纸)    心印记注    四教仪(一卷)    四教仪集注(十卷)    三千有门颂略解   


贤首宗    华严疏钞(疏四十卷北作六十卷钞六十卷北作九十卷)    华严悬谈    会元记(四十卷)    一乘教义分齐章(三卷北作四卷)    华严指归(一卷)    华严经明法品内立三宝章(二卷)    圆觉经略疏之钞(三十卷)    金刚经疏论纂要(三卷)    刊定记(七卷)    心经略疏(九纸)    遗教经论疏节要(一卷)    注华严法界观门(一卷)    华严法界玄镜(一卷北作二卷)    妄尽还源观(十二纸)    金师子章    禅源诠(四卷)    原人论(八纸半)    原人论解(四卷)
   


慈恩宗    楞伽阿跋多罗宝经(四卷)    大乘密严经(三卷)    佛地经(八纸)    解深密经(五卷)    瑜伽师地论(百卷)    显扬圣教论(二十卷)    集论(七卷)    杂集论(十六卷)    辨中边论(三卷)    摄大乘论(二卷)    成惟识论(十卷)    相宗八要    百法明门论解    唯识开蒙

 

法海观澜卷第二


古吴澫益比丘智旭辑


中山汤学绅康民阅梓


教观警策


○大方广佛华严经问明品云。若欲求除灭。无量诸过恶。当於佛法中。勇猛常精进。 又云。非但以多闻。能入如来法。如人水所漂。惧溺而渴死。於法不修行。多闻亦如是。如人设美馔。自饿而不食。如人善方药。自疾不能救。如人数他宝。自无半钱分。如有生王宫。而受馁与寒。如聋奏音乐。悦彼不自闻。如盲缋众像。示彼不自见。譬如海船师。而於海中死。於法不修行。多闻亦如是。如在四衢道。广说众好事。内自无实德。不行亦如是。


须弥山顶偈赞品云。譬如暗中宝。无灯不可见。佛法无人说。虽慧莫能了。


十地品云。禅善巧决定观察智。不离善巧多闻。菩萨如是观察了知已。倍於正法勤求修习。日夜唯愿闻法。喜法。乐法。依法。随法。解法。顺法。到法。住法。行法。 又云。得闻法已。摄心安住。於空闲处。作是思惟。如说修行。乃得佛法。非但口言。而可清净。


离世间品云。若诸菩萨不如说行。当知是人於佛菩提则为永离。是故菩萨应如说行。


入法界品普贤菩萨云。我法海中。无有一文。无有一句。非是舍施转轮王位而求得者。非是舍施一切所有而求得者。善男子。我所求法。皆为救护一切众生。


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普贤行愿品云。牛饮水成乳。蛇饮水成毒。智学成菩提。愚学为生死。如是不了知。斯由少学过。是故我国人。多闻无厌怠。 又云。菩萨不但以闻思慧解。而能证入一切法门。具足十法。得此解脱。一者远离诸不善法。二者不违如来制戒。三者远离一切悭嫉。四者供养一切如来。五者勤修一切福业。六者具足智慧。七者具足方便。八者具足大愿。九者具足厌离。十者具足精进。


○增益阿含经云。虽诵千章。不义何益。不如一义。闻可得道。


长阿含经云。若有比丘为人说法。作如是念。我为彼人而说於法。当令彼人信敬於我。能多与我饮食衣服病瘦医药。若作是说者。是名不净。若有比丘为人说法。欲令听者证解佛法。除现在苦。离诸烦恼。不择时节。导示善趣。为其显现。乃至能令智者自知不从他教。离於生老病死忧悲苦恼。能令听者闻其所说。如说修行。为令听者於长夜中。得法得义得利得安。如是说者。名为清净慈悲之说。怜愍利益。欲使正法得久住故。


正法念处经云。若人能说法。利益於他人。其人如父母。示以涅盘城。若为他人说。一句之善法。则为善导师。为众生所尊。 又云。一切善法胜根本者。所谓觉法。一切法觉。要因闻法。若不闻法。於法不觉。 又云。听法功德。出生死中。最为第一。


杂阿含经云。不因说法故受彼食而食。但为利益他。说法不受食。


○大宝积经三律仪会云。复次迦叶。当於尔时。有人诈现修菩萨行。便自显扬。生於放逸。生放逸已。谓胜独觉及阿罗汉。住於非理。名不可治。当堕恶趣。


菩萨藏会云。多闻解了法。多闻不造恶。多闻舍无义。多闻得涅盘。善听增长闻。闻能增长慧。慧能修净义。得义多招乐。聪慧得义已。证现法涅盘。闻法净黠慧。证得第一乐。 又云。若诸含识。於菩萨藏微妙法门。虽复听闻而不如理方便作意。当知是人。於彼圣道不能正行。 又云举要言之。如来所演八万四千法藏声教。皆名为文。诸离一切言音文字理不可说。是名为义。


文殊师利授记会云。菩萨说法心无所着。则能摄受十种功德。一者不生恶欲。二者不求他人识知。三者不起名闻心。四者於檀越家心不系着。五者不占护他家。六者於极下劣四事供养而生喜足。七者说法令他信受。八者善神守护。九者不生邪觉。十者起念佛心。


富楼那会云。受持读诵。如所说行。是名第一供养於佛。


授幻师跋陀罗记会云。有四法多闻无厌。一者增长自他正智慧故。二者於他疑惑能断除故。三者於佛正法能摄受故。四者於诸如来赞无尽故。复有四法多闻坚实。一者闻正法已。能善解了。二者闻正法已。不作诸恶。三者闻正法已。为他开示。四者闻正法已。回向菩提。复有四法令他信乐所说之法。一者心少欲故。二者常知足故。三者语柔软故。四者身顺法故。 又云。复有四法得净辩才。一者於说法人无所违逆。二者尊重法师。恭敬听受。三者不以多闻而自憍慢。四者於少闻人不生轻贱。


摩诃迦叶会云。若满三千大千世界珍宝乐具。施诸众生。若有为他人说一四句偈。令其得闻。所得功德胜前功德无量无边阿僧只数。何以故。珍宝乐具。不能令人离於生老病死忧悲苦恼。惟有正法。能大利益。离於生老病死忧悲苦恼。复次若有菩萨以满无边世界珍宝施诸如来。若有菩萨以大悲心为一众生说四句偈。功德胜彼。


净信童女会云。菩萨成就八种法故。得陀罗尼。辩才无碍。一者尊重法。二者承事和尚阿闍黎。三者求法无厌。四者如闻演说。五者不悭吝法。六者不扬他恶。七者爱敬法师如和尚。八者不见他过。劝离过。


普明菩萨会云。菩萨有四法退失智慧。不尊重法。不敬法师。所受深法秘不说尽。有乐法者。为作留难。说诸因缘沮坏其心。憍慢自高。卑下他人。有四法得大智慧。常尊重法。恭敬法师。随所闻法。以清净心。广为人说。不求一切名闻利养。知从多闻。生於智慧。勤求不懈。如救头然。闻经诵持。乐如说行。不随言说。 又云。譬如有人漂没大水。渴乏而死。有诸沙门多读诵经。而不能止贪恚痴渴。法水漂没。烦恼渴死。堕诸恶道。譬如药师持药囊行。而自身病不能疗治。多闻之人有烦恼病。亦复如是。虽有多闻。不止烦恼。不能自利。


文殊师利所说不思议佛境界经云。多闻以八法而得清净。一者敬顺师长。二者摧伏憍慢。三者精勤记持。四者正念不错。五者说释无倦。六者不自矜伐。七者如理观察。八者依教修行。


自在王菩萨经云。一切诸经皆是了义。以依义故。一切法不可说故。菩萨如是。名为依了义经。若人於一切经。不能如是依义。是名不了义。何故名不了。是人不了义故。行尘垢道。常为物牵。为谁所牵。为声所牵。了义者。不随於声。


大方等大集月藏经云。若有众生唯依读诵。欲求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是人多喜着於世俗。以世俗故。尚不能调己心烦恼。何能调伏他人烦恼。善男子善女人。乐着读诵求菩提者。便有嫉妒。求名利富贵。高心自是。轻慢毁他。以自高故。尚不能得欲界善根。何况能得色无色界一切善根。又不能得声闻菩提。何况能得辟支佛道。及无上菩提。


佛说大乘入诸佛境界智光明庄严经云。若见缘生。即能见法。若能见法。即见如来。彼诸所见。若其如理审伺察时。是中亦无少法可见。 又云。如其虚空。菩提亦然。如其菩提。诸法亦然。如其诸法。众生亦然。如其众生。刹土亦然。如其刹土。涅盘亦然。此说即是涅盘平等。为一切法毕竟边际清净之因。无对治。离对治因。本来清净。本来无垢。本来无着。如来了知彼一切法如是相故。现成正觉。然後观察诸众生界。建立清净无垢无着游戏法门。以是名字。於诸众生大悲心转。


地藏十轮经云。三乘皆应修学。不应憍慢妄号大乘。谤毁声闻独觉乘法。偈曰。痴慢号大乘。彼无有智力。尚迷二乘法。况能解大乘。譬如阙坏眼。不能见众色。如是阙坏信。不能解大乘。无力饮池河。讵能吞大海。不习二乘法。何能学大乘。先信二乘法。方能信大乘。无信诵大乘。空言无所益。内怀真断见。妄自号大乘。不护三业罪。坏乱我正法。彼人命终後。定堕无间狱。 又云。譬如有人。痴狂心乱。为作音乐。不能了知。如是众生。於二乘法未曾修学。贪瞋痴等。猛利烦恼。扰乱其心。执着无因。及断灭论。根机未熟。为说大乘。虽经多时而不能解。譬如有人不着甲胄。不持刀杖。辄入阵中。必遭伤害。受诸苦恼。如是众生。於二乘法。未曾修学。智慧狭劣。根器未成。为说大乘。必生妄执。由此展转。造恶无穷。如是痴人。不久便当肢体废缺。於多日夜。结舌不言。受诸苦毒。痛切难忍。命终定生无间地狱。於诸恶趣。轮转往来。 又云。夫大乘者。受持第一清净律仪。修行第一微妙善行。具足第一坚固惭愧。深见深畏後世苦果。远离所有一切恶法。常乐修行一切善法。慈悲常徧一切有情。恒普为作利益安乐。救济度脱一切有情所有厄难。生死众苦。不顾自身所有安乐。惟求安乐一切有情。如是名为住大乘者。 又云。若不修行十善业道。设经十方一切佛土微尘数劫自号大乘。或说。或听。或但发心。或发誓愿。终不能证菩提涅盘。亦不令他脱生死苦。


贤护经云。夫求法者。师若有须。乃至应当自割其身。肌肤肢体供养於师。师若须命。尚无爱惜。况余外物。


思益梵天经云。是法无余能报。惟有一事。如说修行。若人於此法中。能如说修行者。是名能报师恩。乃至是名转於法轮。


月灯三昧经云。虽广读众经。恃多闻毁禁。多闻非能救。破戒地狱苦。自恃持戒慢。而不学多闻。持戒报尽已。还复受诸苦。多闻与持戒。二俱不自恃。恃慢薄福人。由是起众苦。


大法炬陀罗尼经云。法师应勤精进。速灭无明。亦劝他离。常当如是思惟。我今所处。即是如来师子之座。随彼众生一切问难。我当解释皆令欢喜。作是念已。诸有诤论彼我之心。自然消灭。复次法师常应慈愍爱语谦下。将护众心。何以故。若怀瞋妒。心存胜负。获大重罪。慈心说法。成大功德。能令佛法久住於世。凡所生处。常得值遇诸佛菩萨及众贤圣。能消世间种种供养。假以高大师子宝座。亿数无价名衣奉上法师。岂能报彼恩德。而彼虽受是事。应生惭愧。勿起贪心。应生慈心。不得我慢。无令消灭施主善根。当令众生。咸得欢喜。 又云。若人常说法。若人常来听。如是二种人。咸得无量福。


大威德陀罗尼经云。汝等当取实义。於实义中。当勤方便。莫为文字庄严。


华手经云。菩萨为求法故。当学多闻。多闻方便。其多闻者。从他所闻。多闻方便者。能自思量专心正念。从他闻者。诸佛所说顺道之言所谓十二部经。何谓思量专心正念。於法方便。善知五阴。十二入。十八界。十二因缘。从缘生法。是白是黑。是好是丑。分别拣择。皆入法性法相法位。如是通达。名为正念。 又云。其甚深者。即法实相。若取法空。即是妄取。若取无相。是则为相。若取无愿。是亦为愿。法性本来不增不减。是则名为深达诸法。 又云。若为众生演说法时。应先称扬佛之功德。众生闻已。或能发心求佛智慧。以发心故。佛种不断。


大报恩经云。先自调伏烦恼诸根。然後听法。非时不听。至心听法。恭敬说者。尊重於法。是名菩萨知恩报恩。


海龙王经云。菩萨当学深妙之法。若舍深妙法。说杂句饰。则为断绝正法之化。


○大般若经云。初得无上正等觉时。作是思惟。我依谁住。谁堪受我恭敬供养尊重赞叹。作是念时。都不见有一切世间。若天。若魔。若梵。若沙门。若婆罗门。人非人等。与我等者。况当有胜。复自思惟。我依此法。已证无上正等菩提。此法微妙。甚深寂静。我当还依此法而住。供养恭敬。尊重赞叹。何谓此法。所谓般若波罗蜜多。憍尸迦。我已成佛。尚遵如是甚深般若波罗蜜多依止而住。供养恭敬。尊重赞叹。况善男子善女人等。欲求无上正等菩提。而不於此甚深般若波罗密多至心归依。精勤修学。以无量种上妙华鬘涂散等香。衣服璎珞宝幢幡盖。众妙珍奇。妓乐灯明。尽诸所有供养恭敬。尊重赞叹。 又云。勤求多闻。常无厌足。於所闻法。不着文字。 又云。若菩萨摩诃萨。不学一切法。终不能得一切智智。 又云。若一善法未能圆满。而得无上正等菩提。无有是处。 又云。莫以世利名誉心故。随逐法师。但为爱重恭敬供养无上法故。随逐法师。又说法师见汝求请甚深般若。都不眷念。反加凌辱。汝於此中。不应瞋恨。转增爱重恭敬法心。常逐法师。勿生厌倦。 又云。复次善现。住菩萨乘诸善男子善女人等。书写受持。读诵修习思惟演说。如是般若波罗蜜多甚深经时。得大名闻。恭敬供养。所谓衣服饮食卧具医药。及余资财。是善男子善女人等。受着此事。退失般若。所引无边殊胜善业。当知是为菩萨魔事。 又云。是菩萨摩诃萨心。以调伏贪瞋痴。及无贪瞋痴。远离贪瞋痴。及无贪瞋痴。为性为相。为状为貌。若成就如是性相状貌心。乃於如是甚深般若波罗蜜多。能生净信。及生胜解。 又云。诸菩萨众。常应精进修真事业。厌离生死。不着三界。 又云。甚深般若波罗蜜多。不为非器诸有情说。不为外道恶见者说。不为懈怠不信者说。不为求法贸易者说。不为贪爱名利者说。不为嫉妒秘吝者说。不为生盲聋哑者说。 又云。财施有竭。法施无穷。 又云。应净修持身语意戒。何以故。为欲引发闻思修故。 又云。诸欲供养佛世尊者。当修三法。一者发菩提心。二者护持正法。三者如教修行。若能修学此三法者。乃得名为真供养佛。 又云。受持此经。有十种法。一者书写。二者供养。三者施他。四者谛听。五者披读。六者受持。七者广说。八者讽诵。九者思惟。十者修习。 又云。诸有情类。不应保信微少善根。谓彼即能脱诸恶趣。勤行精进亦不可保。乃至於法未具正见。於诸恶趣。犹有堕落。若於正法圆满修学。得顺忍已。能不复造感恶趣业。不复懈怠。起顺退分。於下劣位。不恐退转。於所修行。心不慢缓。


○大般涅盘经云。有四种法。为大涅盘而作近因。一者亲近善友。二者专心听法。三者系念思惟。四者如法修行。不以闻故得大涅盘。以修集故。得大涅盘。譬如病人。虽闻医教及药名字。不能愈病。以服食故。能得差病。 又云。宁当少闻。能解义味。不愿多闻。於义不了。愿作心师。不师於心。


大悲经云。应学三事。一者欲。二者精进。三者不放逸。汝等若住三事。我此阿僧只劫所习无上法宝库藏。则得久住。复次阿难。我於阿僧只劫所习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三事因缘。当有隐没。一者无信。二者不住决定之行。三者不忏悔。


○十住毘婆沙论云。问曰。三乘所学。皆为无余涅盘。若无余涅盘中无差别者。我等何用於恒河沙等大劫往来生死。具足十地。不如以声闻辟支佛乘。速灭诸苦。荅曰。是语弱劣。非是大悲有益之言。若诸菩萨效汝小心无慈愍意。不能精勤修十地者。诸声闻辟支佛。何由得度。亦复无有二乘差别。所以者何。一切声闻辟支佛。皆由佛出。若无诸佛。何由而出。若不修十地。何有诸佛。若无诸佛。亦无法僧。是故汝所说者。则断三宝种。非是大人有智之言。不可听察。 菩萨有八法能集一切功德。一者大悲。二者坚心。三者智慧。四者方便。五者不放逸。六者勤精进。七者常摄念。八者善知识。是故初发心者。疾行八法。如救头然。然後当修诸余功德。 若闻佛语。即能自解。如丈夫能服苦药。小儿则以蜜和。 於曲人中。行质直心。败坏人中。行真正心。谀谄人中。行无谄心。不知恩中。行於知恩。不知作中。而行知作。无利益中。能行利益。邪众生中。行於正行。憍慢人中。行无慢行。不随教中。而不愠恚。罪众生中。常作守护。众生所有过。不见其失。(亦见律宗。) 若人自度畏。能度归依者。自未度疑悔。何能度所归。若人自不善。不能令人善。若不自寂灭。安能令人寂。若能自安身。在於善处者。然後安余人。自同於所利。若自成己利。乃能利於彼。自舍欲利他。失利後忧悔。 空自发愿。不如说行。欺诳众生。是名欺佛。复次一切法中。不如说行。名为欺佛。 何等法失菩提心。一不敬重法。二有憍慢心。三妄语无实。四不敬知识。更有余法。悋惜最要法。贪乐於小乘。谤毁诸菩萨。轻贱坐禅者。若於善知识。其心怀结恨。亦有谄曲心。贪诸利养等。不觉诸魔事。菩提心劣弱。业障及法障。亦失菩提心。许施师而诳。其罪甚深重。人无有疑悔。强令生疑悔。信乐大乘者。深加重瞋恚。诃骂说恶名。处处广流布。於诸共事中。心多有谄曲。如此四黑法。则失菩提心。乃至失身命。转轮圣王位。於此尚不应。妄语行谄曲。能令诸世间。一切众生类。於诸菩萨众。而生恭敬心。若有人能行。如是之善法。世世得增长。无上菩提愿。 若无有志干。好乐下劣法。深着名利养。其心不端直。悋护於他家。不信乐空法。但贵诸言说。是名败坏相。 菩萨不得我。亦不得众生。不分别说法。亦不得菩提。不以相见佛。以此五功德。得名大菩萨。成阿惟越致。 菩萨未得至阿惟越致地。应常勤精进。犹如救头然。荷负於重担。为求菩提故。常应勤精进。不生懈怠心。若求声闻乘。辟支佛乘者。但为成己利。常应勤精进。何况於菩萨。自度亦度彼。於此二乘人。亿倍应精进。东方善德佛。南栴檀德佛。西无量明佛。北方相德佛。东南无忧德。西南宝施佛。西北华德佛。东北三乘行。下方明德佛。上方广众德。如是诸世尊。今现在十方。若人疾欲至不退转地者。应以恭敬心。执持称名号。阿弥陀等佛。及诸大菩萨。称名一心念。亦得不退转。 说法者应行四法。一者广博多学能持一切言辞章句。二者决定善知世间出世间。诸法生灭相。三者得禅定智慧。於诸经法随顺无诤。四者不增不损。如所说行。 处师子座。复有四法。一者先应恭敬礼拜大众。然後昇座。二者众有女人。应观不净。三者威仪视瞻。有大人相。敷演法音。颜色和悦。人皆信受。不说外道经书。心无悋畏。四者於恶言问难。当行忍辱。复有四法。一者於诸众生。生饶益想。二者於诸众生。不生我想。三者於诸文字。不生法想。四者愿诸众生。从我闻法。於无上菩提而不退转。复有四法。一者善能安住陀罗尼门。深信乐法。二者善得般舟三昧。勤行精进。持戒清净。三者不乐一切生处。不贪利养。不求果报。四者於三解脱。心无有疑。又能善起诸深三昧。具足威仪。忆念坚固。有念安慧不调戏。不轻躁。不无羞。不痴乱。言无错谬。守护诸根。不贪美味。善摄手足。所念不忘。乐行头陀。分别世间出世间法。心无疑悔。言辞章句。不可穷尽。为诸听者。求安隐利。不求他过。有如是法。应处师子座。复有四法。一不自轻身。二不轻听者。三不轻所说。四不为利养。 何等为四谛相。一求一切善法故。勤行精进。二若听受读诵经法。如所说行。三厌离三界。如杀人处。常求勉出。四为利益安乐一切众生故。自利其心。谛名真实不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名为不虚。复有四法。为三圣称叹。一乃至失命。不为恶事。二常行法施。三受法常一其心。四若生染心。即能正观染心。起染因缘。是染根者。何名为染。何者是染。於何事起。谁生是染。如是正忆念。知虚妄无实。无有决定。信解诸法空故。无所有法故。如是正观染因缘故。不起诸恶业。余一切烦恼。亦如是观。 若人有三十二妙法。亦能发愿。是名真实菩萨。一深心为一切众生求诸安乐。二能入诸佛智中。三自审知堪任作佛不作佛。四不憎恶他。五道心坚固。六不假伪结托亲爱。七乃至未入涅盘。常为众生作亲友。八亲疎同心。九已许善事。心不退转。十於一切众生。不断大慈。十一於一切众生。不断大悲。十二常求正法。心无疲懈。十三勤发精进。心无厌足。十四多闻而解义。十五常省己过。十六不讥彼阙。十七於一切见闻事中。常修菩提心。十八施不求报。十九持戒不求一切生处。二十於一切众生忍辱无瞋碍。二十一能勤精进修习一切善根。二十二不随无色定生。二十三方便所摄智慧。二十四四摄法所摄方便。二十五持戒毁戒。慈愍无二。二十六一心听法。二十七一心阿兰若处住。二十八不乐世间种种杂事。二十九不贪着小乘。三十见大乘利益为大。三十一远离恶知识。三十二亲近善知识。 因舍心。生广快心。作是念。我若舍是众闹当得禅定。因禅定生妙广快法。得是法已。其後则能利益众生。胜今千万倍。是故为多利益众生。少时舍心。权舍众闹当得禅定五神通等。利益众生。菩萨何故作如是方便。为得大心而作是念。大人乐大利益故。不存小利。是故我今当求大人之法。随而修学。应如是勤加精进。为大利益。所谓禅定神通灭苦解脱等。佛地经论云。菩萨不应於声闻不生恭敬。由是赞叹声闻功德。亦令其余於声闻众生净信故。 一切众生无始时来。习善时少。造恶时多。是故善法虽遇强缘。亦难生长。恶法虽遇少小外缘。则便炽盛。


弥勒菩萨所问经论云。菩萨有四种非善知识。一者求声闻人。但欲自度。二者求缘觉人。喜乐小事。三者读外经典路伽耶等。四者习学一切文辞。严饰所有。亲近此四种者。但增世利。不增法利。 菩萨有四种真实功德。一者能信解空。亦信因果。二者知一切法无有吾我。而於众生起大悲心。三者深乐涅盘。而游生死。四者所作施行。皆为众生。不求果报。若如是者。即生在佛家。


大宝积经论云。不以空故。令诸法空。但法性自空。不以无相故。令诸法无相。但法自无相。


胜思惟梵天所问经论云。外道之人。依粗无智。是故不识无我体相。自他身中。执着有我。声闻分知无我。法相复有不知。是故名为中无智闇。始发心菩萨。少分能知诸法无我。复有不知有微无智。离於有相。取於无相。


大智度论云。诸结使。皆属爱见。属爱烦恼。覆心。属见烦恼。覆慧。如是离爱故。属爱结使亦离。得心解脱。如是无明离故。属见结使亦离。得慧解脱。 舍除五阴。名弃担。荷负佛法中。自利利他二种功德。名能担。 诸外道辈。自着於法。若请若不请。而自为人说。佛於诸法。不着不爱。为怜愍众生故。有请说者。佛便为说。不以无请。而初转法轮。 若不以理求一切法。则不可得。若以理求之。则无不得。譬如钻火。以木则可得。析薪求火。火不可得。 非但言说。名为法施。常以净心善心。以教一切。是名法施。 如佛所说。利养疮深。譬如断皮至肉。断肉至骨。断骨至髓。人着利养。则破持戒皮。断禅定肉。破智慧骨。失微妙善心髓。 若无精进。则众事不办。精进者。无处不有。既总众法。而别自有门。譬如无明使。徧在一切诸使中。而别有不共无明。 问曰。诸法实相。无为无作。精进有为。有作相。云何以实相为首。荅曰。虽知诸法实相。无为无作。以本愿大悲。欲度众生故。於无作中。以精进力。度脱一切。复次。若诸法实相。无为无作。如涅盘相。无一无二。汝云何言实相。与精进相异耶。 邪见人。虽口说一切空。然於爱处生爱。瞋处生瞋。慢处生慢。痴处生痴。自诳其身。佛弟子实知空心。不动一切结使。生处不复生。 菩萨闻一切音声语言。分别本末。观其实相。知音声语言。念念生灭。音声已灭。而众生忆念取相。念是已灭之语。作是念言。是人骂我。而生瞋恚。称赞亦如是。是菩萨能如是观。众生虽百千劫骂詈。不生瞋心。若百千劫称赞。亦不欢喜。知音声生灭。如响相。又如鼓声。无有作者。是无住处。毕竟空故。但诳愚夫之耳。是名入音声陀罗尼。菩萨能令一切法。悉为佛法。无有声闻辟支佛法。凡夫之法。种种差别。 以无始空。破无始见。又不堕有始见。譬如救人於火。不应着深水中。令破是无始。亦不着有始中。是则行於中道。 为破凡夫所知故。名为圣智。若无凡夫法。则无圣法。如无病。则无药。是故经言。离凡夫法。更无圣法。凡夫法性。即是圣法。 有人着常颠倒。故舍常相。不着无常相。是名法印。非谓舍常着无常者。以为法印。我乃至寂灭亦如是。 地有色香味触。重故。自无所作。水少香故。动作胜地。火少香味故。势胜於水。风少色香味故。动作胜火。心无四事故。所为力大。又以心多烦恼结使系缚故。令心力微少。有漏善心。虽无烦恼。以取诸法相故。其力亦少。二乘无漏心。虽不取相。以智慧有量。及出无漏道时。六情随俗分别。取诸法相故。不尽心力。诸佛及大菩萨。智慧无量无边。常处禅定。於世间涅盘。无所分别。诸法实相。其实不异。但智有优劣。 得不可得者。堕於断灭。不得不可得者。是为慧方便。不堕断灭。若无慧方便者。取三事相。若以三事空。则取无相。有慧方便者。从本以来不见三事相。是故不堕有无中。 佛以般若为母。般舟三昧为父。 无常破常。不应以无常为是。苦乐我非我等亦如是。 空破悭而不破檀。余五法亦如是。 诸法毕竟空。而亦不断灭。生死虽相续。亦不是常。无量阿僧只劫业因缘虽过去。亦能生果报而不灭。是名微妙难知。 非但度众生得成佛。诸佛深法应当听闻故。 不求名利供养恭敬。不贪弟子。不恃智慧。亦不自高。轻於余人。亦不讥刺。但念十方诸佛。慈心念众生。我亦如是学佛道。说法无所依止。适无所着。但为众生。令知诸法实相。如是清净说法。世世不失智慧光明。乃至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凡夫法。虚诳不可得。故非缚。圣人法。毕竟空不可得。故非解。 诸烦恼不牵堕凡夫中。故言不缚。不以诸无漏法。破烦恼。故言不解。 行者以有为患。用空破有。心复贵空。着於空者。则堕断灭。 初略後广。为解义故。初广後略。为易持故。 离别常人易。离别知识难。离别知识易。离别父子难。离别父子易。自离其身难。自离其身易。离其心者难。 贪除。则五盖尽去。犹如破竹。初节既破。余节皆去。 四正勤。四如意足。虽各各别位。皆在四念处中。慧多。故名四念处。精进多。故名四正勤。定多。故名四如意足。(欲定。精进定。心定。思惟定。) 菩萨出家持戒。说法能断众疑。或时自恃而生憍慢。应作是念。我剃头着染衣。持鉢乞食。此是破憍慢法。云何於中生憍慢。又此憍慢。覆没功德。人所不爱。恶声流布。後世常生弊恶畜生中。若生人中。卑鄙下贱。以破憍慢故。常生尊贵。终不在下贱家生。 如雨堕。不住山顶。必归下处。若人憍心自高。则法不入。若人恭敬善师。则功德归之。 若有能开释深义。解散疑结。於我有益。则尽心敬之。不念余恶。如弊囊盛宝。不得以囊恶故。不取其宝。又如夜行嶮道。弊人执炬。不得以人恶故。不取其炤。菩萨亦如是。於师得智慧光明。不计其恶。复次菩萨作是念。法师好恶。非是我事。我所求者。惟欲闻法以自利益。如泥像木像。无实功德。因发佛想故。得无量福。何况是人。智慧方便。能为人说。以是故。法师有过。於我无咎。 若说声闻辟支佛事。犹为无益之言。何况余事。(亦见律宗。) 菩萨深入实相。然後悲念众生。譬如人有一子。得好宝物。深心爱念。欲以与之。 凡夫人法。虚诳无实。虽复肉眼所见。与畜生无异。是不可信。 示人好丑善不善应行不应行。生死为丑。涅盘安隐为好。分别三乘。分别六度。如是等名示。教言。汝舍恶行善。是教。未得善法味故。心则退没。为说法引导令出。汝莫於因时求果。汝今虽勤苦。果报出时。大得利益。令其心利。故名利。随其所行而赞叹之。令其心喜。若乐布施者。赞布施则喜。故名喜。以此四事。庄严说法。 不破清净住。但破计我邪见取相心住。譬如治田。去其秽草。 是般若波罗蜜虽毕竟空。而不堕断灭。虽分别有三乘。亦不生着心。於三事中。不取定相。是事甚深微妙。 般若波罗蜜。无觉观语言相。而因此语言经卷。能得此般若波罗蜜。是故以名字经卷。名为般若波罗蜜。 譬如毒蛇欲食虾蟇。常随逐之。虾蟇到摩只药所。蛇闻药气。毒即消灭。坏法恶人。亦复如是。欲坏行智度人。常随逐之。以般若力故。瞋恚邪见毒灭。有降伏得道者。有作弟子者。有复道还去者。 若一心深信。则供养经卷胜。若不一心。虽受持而不如。 若有行者。一心求佛道。折伏结使。衣服净洁。所说法处清净。华香旛葢。香水洒地。无处不净。是故诸天欢喜。亦利益诸听者。 有为善法。是行处。无为法。是依止处。余无记不善法。以舍离故不说。此是新发心菩萨所学。若得般若方便力。应无生忍。则不爱行法。不憎舍法。不离有为法。而有无为法。 独行读诵。正忆念虽难。或以我心故。功德小。以经卷与他者。有大悲心。作佛道因缘无吾我故。功德为大。 名字语言同。而心义异。如以着心取相。说五阴等无常。乃至无生无灭。是相似般若。若以不着心。不取相。说五阴无常。但为破常颠倒故。不着无常。是真实般若。 新发意菩萨。先教取相随喜。渐得方便力。尔乃能行无相随喜。譬如鸟子。羽翼未成。不可逼令高翔六翮成就。则能远飞。 如人着木屐践刺。刺则摧折。佛以禅定智慧屐。摧五欲刺。名灭。 假名相者。如车屋林军。众生诸法和合中。便有是名。无明力故。取是假名相。起诸烦恼业。 法相者。五阴。十二入。十八界等。肉眼观故有。慧眼观故无。是故法亦虚诳。妄语应舍离。 离是二相。余但有无相相。有人取是无相相。还生结使。是故亦不应取无相相。 若但行般若。则心散乱。不调顺。多生疑悔邪见。失般若智慧相。若与五波罗蜜合行。则调顺不错。能成办众事。 分别诸法大小。有所得为失。着不大不小等空相。亦是失。 先世罪重。今世不如所说行。故不得般若力。非般若过。 知色等法。不可思议。若住是不可思议中。则不具足般若波罗蜜。取不可思议相故。 若悋惜法。则常生边地无佛法处。 法师爱法着法。求名声故。自恣乐说。无有义理。如逸马难制。又如大水暴涨。众秽浑杂。是为魔事。 闻持陀罗尼。能持能诵。不能解义。或得诸法实相陀罗尼义。而不能次第读诵。 师徒宜应和合。一切恶事。不应计念。 下者闻般若。直信听受。不问义。中者闻已问义。而不能行。上者闻解能行。 如小火能烧。何况大者。菩萨亦如是。新学时。能以般若转世间法。令毕竟空。烧诸烦恼。何况得力具足。 闻所说而信者。不名为信。智慧知已。名为信。 但说无法。所利少。若说有法。所利亦少。今说有无二法具足故。得无生忍。譬如二轮具足故。能有所至。 因缘生法无自性。无自性故。即是毕竟空。是毕竟空。从本以来空。非佛所作。亦非余人所作。诸佛为可度众生故。说是毕竟空相。即是一切诸法实体。不因内外有。 观一切法空。空亦空。故不着空。不妨怜愍众生。观怜愍众生。亦不着众生。不取众生相。但引导入空。故不妨空。 诸神天轻贱妄语人。若菩萨不如所说行。则五种执金刚神舍离。不复守护。恶鬼得便。是人喜生恶心。恶心故。则生恶业。恶业故。则堕恶道。 语言能持义。若失语言。则义不可得。 当来世求三乘人。闻佛说空无所有性。以罪重智钝故。取空相。便言凡夫恶人。何以名垢。出家得道人。何以名净。是人不解佛语深义。以何事而说。着是空故。言何用持戒等为。即生邪见。破正见。破戒。破威仪。无所畏忌。堕三恶道。 若不修道。尚无少许摄心乐。何况道果。若心取相修道。虽有摄心禅定乐。无有道果。若不取相着心修道。则有道果。 诸佛以说法猛风。吹却颠倒云翳。令得清净。而诸法性。常自无垢无净。是菩萨知一切法性空故。能行一切种种道度众生。 菩萨远离怜愍众生心。但行般若求诸法实相。或堕邪见中。


大乘庄严经论云。八种过者。一懈怠。二不解义。三拒请。四不开义。五不断疑。六断疑不决定。七心有厌退。不一切时说故。八有悋。不尽开示故。一切诸佛如是八过。悉皆远离。是故得成无上说法。


方便心论云。凡所言说。但饰文辞。无有义趣。皆名为失。又虽有义理而无次第。亦名言失。


广百论释云。要具三德。名为法器。一者禀性柔和。无有偏党。恒自审察。不贪己见。二者常希胜解。求法无厌。不守己分。而生喜足。三者为性聪慧。於善恶言。能正了知得失差别。若无如是所说三德。虽有师资。终无胜利。 又云。劣慧者前。不应辄说空无我理。增其恶见。谓初我执。唯背涅盘。後恶取空。兼向恶趣。


大乘集菩萨学论云。於如来教。唯文字想而无入解。皆名谤法。


禅法要解经云。若能依义。一切诸经皆是了义。义毕竟空。不可说相故。若不依义。是人於诸经皆不了义。以无深智。随逐音声故。


○成实论云。佛法贵如说行。非但言说。 佛法应当自身作证。不但随他。如佛语比丘。汝等莫但信我语。当自思惟。是法可行。是不可行。


三法度论云。若能除婬怒痴。是多闻。余者。非多闻。


○出曜经云。所谓持法者。不必多诵习。若少有所闻。具足法身行。是谓持法人。以法自将养。虽多诵习义。放逸不从正。如牧数他牛。不获沙门果。 虽诵千章。不义何益。宁解一句。闻可得道。虽寿百年。无慧不定。不如一日。黠慧有定。


南岳思大师示众云。道源不远。性海非遥。但向己求。莫从他觅。觅即不得。得亦不真。偈曰。顿悟心源开宝藏。隐显灵通现真相。独行独坐常巍巍。百亿化身无数量。纵令逼塞满虚空。看时不见微尘相。可笑物兮无比况。口吐明珠光晃晃。寻常见说不思议。一语标名言下当。 又偈曰。天不能盖地不载。无去无来无障碍。无长无短无青黄。不在中间及内外。超羣出众太虚玄。指物传心人不会。


续高僧传云。道障之起。起乎心行。道则无滞。滞则障道。焉有多闻。能为道障。


有宋高僧传云。唐京兆大兴善寺含光至西土。有梵僧云。曾闻台教定邪正。晓偏圆。明止观。功推第一。再三嘱光。或因缘重至。为翻唐为梵附来。某愿受持。屡屡握手叮嘱。


续传灯录。灵隐本禅师示看经僧偈曰。看经不识经。徒劳损眼睛。欲得不损眼。分明识取经。


法海观澜卷二终

Tags: 责任编辑:思过黑鹰
】【打印繁体】【关闭】 【返回顶部
上一篇大藏经补编 第24册 目录 下一篇尚直编 【二卷】
清净莲海佛学网: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交流论坛 联系我们
本站声明:本站资源来源于互联网,如侵犯了你的版权,请你联系我们,我们将在收到消息后24小时内删除。
清净莲海佛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