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文章

·忻州市钟楼寺 05-04
·阳泉市郊区辛兴圣泉寺 05-04
·阳泉市平定县洪济禅 05-04
·阳泉市报国寺 05-04
·阳泉市平定县寿圣寺 05-04
·阳泉市平定县资福寺 05-04
·阳泉市盂县文殊寺 05-04
·阳泉市矿区释迦寺 05-04
·阳泉市西烟镇麦坡村玉佛寺 05-04
·阳泉市郊区半坡王兰寺 05-04

文库热门

·忻州市钟楼寺 05-04
·阳泉市郊区辛兴圣泉寺 05-04
·阳泉市平定县洪济禅 05-04
·阳泉市报国寺 05-04
·阳泉市平定县寿圣寺 05-04
·阳泉市平定县资福寺 05-04
·阳泉市盂县文殊寺 05-04
·阳泉市矿区释迦寺 05-04
·阳泉市西烟镇麦坡村玉佛寺 05-04
·阳泉市郊区半坡王兰寺 05-04

TOP

《教史》 第三篇 世界篇(三)
2018-03-14 23:03:42 来源:清净莲海佛学网 作者: 【 】 浏览:1413次 评论:0

第三章 亚洲佛教简史

    
◆香港佛教

 
  香港原属广东新安县,唐代时为南海贸易、交通必经之地,古称屯门。一八四二年,清廷割让给英国,始为英属地。迄今,已成为国际知名的东方港口。

 
  香港佛教,远在西元四二八年中国魏晋南北朝时代就由中国大陆传入。此地最早的佛教史蹟为唐代杯度禅师驻锡的道场,有杯度庵与灵渡寺,到今天还有杯度洞、杯度井等遗迹。当地几乎与广州同时有佛教的存在。

 
  自一八四二年英人接管香港以后,人口日渐增多,慢慢发展成今日闻名于世的世界大商港。一直到一九一六年,学佛人士才开始发起佛学会,两年后又设立极乐院。一九二○年,太虚大师应邀前来说法,开香港宣讲佛学的风气。一九二五年,真言宗人士筹组居士林。两年后,茂峰法师专程前往弘扬天台教义,带动了很多人学佛。于是有心人士开设蟠桃天、卫乐国、小祇园等素食馆,兼流通法器佛经,积极传扬佛教。一九二八年,「哆哆佛学社」设立,专弘净土。翌年,又有竹林禅寺、鹿野苑、女子佛学院创立,一时素食、讲经、弘法的风气颇盛,遂有一九三一年「香港佛教联合会」,一九三二年「香港佛教青年会」的相继成立,以及一九三五年《人海灯》月刊的发行。一九三六年,虚云和尚主持由东华医院举办的香港有史以来第一次的「万善众缘水陆法会」。至此,天台、净土、禅宗、密宗,乃至法相等宗都在香港次第展开,奠定了佛教相当的基础。自一九四九年至一九五六年,数百名僧侣陆续由大陆南来,一时全港约四十所的寺院都显得非常拥挤,可以说是人才济济。到了一九六○年,寺院的增建已达一百二十馀所。

 
  目前全港最大寺院为大屿山宝莲禅寺,夙有「香港第一禅林」之称,清末宣统年间(一九○九-一九一一),大悦、顿修二禅师自江苏金山来此开山。一九一二年以后,大雄宝殿历经多次扩建,到一九六九年落成,该寺遂成为东南亚着名佛寺之一。又该寺兴建有全世界最大的铜製佛像一尊,高二十六尺,重二百四十八吨,于一九九四年开光。
 

  香港佛教最大特色是以大乘教义为主,各宗并容,其中禅宗、净土宗、法相宗和密宗最为兴盛。据一九八八年香港佛教联合会提供有关香港佛教近况指出,目前寺院佛堂已有四百五十所、佛教团体三十馀个、佛学院二所、比丘三百人、比丘尼二千人、佛教徒六十五万多人。
 
  

兹略述香港佛教弘法活动如下:
 
    
一、文化事业

 
  除有超过十种以上的佛教刊物流通外,亦大量出版佛经、佛学着作和译着,并举行不定期的佛教文化展览,尤以一九八二年举行的清版《龙藏》展览以及一九七三、一九八七年之「此岸彼岸」弘法活动展(包括一系列讲演)最具特色,且最能普及社会各阶层。
 
    

二、教育事业

 
  香港佛教教育在佛教团体热心推动下,现有佛学院、大专书院、中小学、幼稚园等计七十多所,另有八所佛教图书馆开放给香港民众阅览和自修。
 
    

三、弘法事业

 
  佛学讲座有传统「开大座」和「现代讲演」两种方式,并有电台和视听弘法节目。其他如禅坐、佛七、禅七、诵经、放生、合唱团、朝圣团、短期出家等,尤其是每年由佛香精舍举办的「星云大师佛学讲座」,更广泛接引有志青年、政府官员、知识份子,甚至影歌星等社会各界大众探讨佛理,使佛教更落实于社会各阶层。此外,宝莲禅寺每年一次传授千佛三坛大戒,绍隆佛种。
 

  一九九○年由永惺法师主办的「香港佛教此岸彼岸弘法会」,在红磡体育馆举办三天的「星云大师佛学讲座」,共吸引六万多位听众前来闻法,使得香港社会大受震撼。此后,星云年年在香港红磡体育馆佛学讲座,闻法群众有增无减,改变了香港佛教,提昇佛教在香港的地位,奠定了佛教在香港的弘法基础。
 
    

四、慈善事业

 
  慈善事业包括佛教医院、坟场、诊疗所、护理院、安老院、托儿所、青年康乐营等。香港佛教慈善机构除了提供火灾、水灾、风灾、地震等救助外,每年均举办冬令赈济活动。

 
  经三十年来的长期发展,香港佛教在若舜、霭亭、倓虚、乐果、觉光、洗尘、常惺、圆果法师及林愣真、严宽祜、霍韬晦、黄允畋等居士努力下,已有若干明显的进步。
 
    

◆马来西亚佛教

 
  马来西亚,昔名马来半岛,又名马来亚,一九五七年脱离英国统治,国家独立。一九六三年,马来亚的十一州联合婆罗州的沙巴和砂.越,组成联邦国家,改称马来西亚,首都建在吉隆坡。
 

  马来西亚是个多元种族、宗教与文化的社会,同时也是一个君主立宪的法治国家,虽然回教是国教,但其他宗教如佛教、耶稣教、印度教与锡克教等,都能和平共处。每个宗教也能自由宣扬教义,举行各种宗教仪式。国家宪法明文规定,全国人民享有宗教自由,包括内阁部长在内的国家重要人物,皆常应邀参加佛教法会,并大力资助各佛教团体举办活动。政府更将「卫塞节」(佛诞节)颁定为国定假日,使全国佛教徒能欢庆此一神圣节日。
 

    
一、马来西亚佛教的传播

 
  根据历史记载,第一个在马来西亚建立的佛教国家是狼牙修(Langkasuka),又称狼士须。狼牙修的建国大约是在西元二世纪,兴盛时,领土有吉打与吉兰丹二州,以吉打城作为贸易港,中印交通非常密切。直至西元十三世纪,狼牙修一直是受到印度文化影响的佛教王国。

 
  一般而言,佛教传入马来西亚,可分为早期与近期两个时期。最早自西元二世纪至十五世纪,在印度文化、宗教、艺术、政治的输入和影响下,马来西亚陆续建立了许多邦国,并且信奉婆罗门教或佛教,但都不统一。由于麻六甲(Malacca)海峡自古即是中印海路交通要道,因此苏门答腊、爪哇、马来半岛就成了各国的贸易中心。中印两国僧侣由海路往来的,也必须经过此地。例如西元五世纪,东晋法显大师从斯里兰卡航海回中国,途中遇到风浪,漂流抵达印尼,后来到马来西亚弘法。西元七世纪,唐朝义净大师到印度取经,回程时也到过马来西亚。因此,在十五世纪以前,马来半岛各邦国的宗教信仰普遍是以佛教或婆罗门教为主。

 
  十四世纪,回教初入马来西亚;西元十五世纪初叶,麻六甲王朝兴起,太子伊斯干达沙(IskandarShah)迎娶回教国家巴散的公主为妻,回教势力因此快速发展。伊斯干达沙太子深受公主影响,继位后,即运用强大的政权,下令全国人民一律改信回教。回教兴盛,早期的佛教就此趋向衰亡。

 
  西元十七世纪中,大批中国人渡海到南洋谋生,佛教才再度传入马来西亚。中国僧侣接踵而至,佛教寺院到处林立,佛教又在马来西亚繁盛起来,虽然直接传自印度的佛教早已没落,但从中国传来的佛教却在此落地生根。
 
    

二、马来西亚佛教概况

 
  马来西亚目前的佛教团体可分为三种类型,即全国性团体、区域性团体以及寺院庵堂。
 

   
第一类:全国性的佛教团体


    一、马来西亚佛教总会,简称「大马佛总」或「马佛总」。马来西亚的佛教徒佔全国宗教人口的第二位(次于回教),一九五九年,佛教界有识之士在槟城极乐寺正式成立「马来亚佛教会」。一九六三年,因东马沙巴、砂磱越的加入,改称为「马来西亚佛教总会」,成为马来西亚华人佛教寺院及各地佛教团体的代表机构,首任会长竺摩法师。
 

  马来西亚佛教总会成立之初,除了组织弘法团巡迴全国弘法外,也在一九六二年成功地向政府争取将「卫塞节」列为国定假日。另一方面,为了保障佛教徒的权益,马佛总也时常与政府对话,包括首相署、内政部、教育部、外交部与国家电影检查局等。多年来,一直积极地向国家电影检查局争取禁映诬蔑佛教的影片及删除侮辱佛教的剧情。此外,该会设立有施诊所、佛教图书馆、文物流通处、槟州弘法会、佛学函授班,以及创立历史长达三十馀年的马来西亚佛学院,并与佛青总会成立考试委员会,每年在全国各地举办中、英文佛学考试,出版《无尽灯季刊》,定期举办佛学讲座等。

 
  马来西亚佛教总会在槟城建有规模宏大的佛总大厦,在首都吉隆坡也有佛教大厦,各州成立州分会或区域性支会,协助推行弘法、教育与慈善等佛教事业。

 
  二、马来西亚佛教青年总会,简称「马佛青」,成立于一九七○年,是大马唯一的佛教青年组织,目前拥有近三百个团体会员,在全国各州设有联络委员会,是一个活跃于全国的组织,曾主办多项活动,如佛青训练营、联谊会、座谈会、工作营、短期出家,赞助外国讲师巡迴全国讲学,参加国际青年交换计画、各种佛教学术会议,举办文物展览、园游会等。在出版工作上,编印中、英文对照的会讯以及出版《佛教文摘季刊》,也成立马来西亚佛教基金会来推广佛教弘法工作。
 

  三、马来西亚佛光协会,简称「马佛光」,一九九二年成立,在全国十三个联委会的群策群力下,佛光会通过主办各种活动,将佛光山人间佛教的理想,无远弗届地传遍各个角落。一九九五年,《传灯──星云大师传》一书在马来西亚的华人社会掀起一股抢购的热潮,本书因而跃居畅销书排行榜第一名;佛光协会与当地着名的华文报《星州日报》联办《传灯》万元徵文比赛,也获得读者热烈迴响。
 

  一九九六年四月二十一日,星云应邀在莎亚南体育馆(StadiumShahAlam)举行一场「人间佛教人情味」的佛学讲座,有八万人参加,两万人皈依三宝,佛教在此以回教佔优势的国家有如此突破性的创举,实属不易,也为佛教写下辉煌的历史。
 

  四、马来西亚僧伽会,简称大马僧伽会,是大马唯一包括南北传佛教僧众的总机构。一九九二年筹备成立,一九九五年获准注册。
 

  五、马来西亚斯里兰卡佛教会(Sasana Abhinurdhi Wardhama Society),简称大马兰卡佛教会。一八九四年,由大马斯里兰卡佛教徒发起,是大马南传佛教历史最久的组织,会员多属斯里兰卡裔的佛教徒。在马来西亚斯里兰卡佛教会的初期,建立了十五碑斯里兰卡佛寺,作为弘法中心,后成为大马南传佛教的中心。
 

  一九六二年,该寺住持达摩难陀上座创立大马佛教弘法会(BMS),定期弘法,开办週日学校,举行短期出家修道等活动。由十五碑斯里兰卡佛寺出版与流通佛教书籍、小丛书及定期刊物,尤其闻名全球的佛教之音(Voiceof Buddhist),对马来西亚受英文教育的佛教徒
具有莫大的影响。
 

  六、马来西亚泰裔佛教会(MIBO),简称泰僧总会,成立于一九六八年,是大马泰裔僧伽唯一的僧团,会员都是出家人,严谨地奉行原始佛教的生活及修持,其宗旨是协调马来西亚七、八所泰国佛寺的活动,并统理泰僧事务。
 
  

第二类:区域性佛教团体


  区域性佛教团体大概可分为四种,以州、县、地区及佛教教义命名。
 

  在马来西亚,上述佛教团体大约有五、六百个,其中比较知名的团体有:世界佛教徒友谊会槟城分会,除了代表世界佛教会之外,也是大马各佛教团体联合庆祝卫塞节的联络中心。此外尚有三慧讲堂、马来西亚禅坐中心、慧音社、北海佛教会、雪兰莪佛教会、迦玛噶举教会、慈航佛学社、菩提佛学院等。
 

  
第三类:寺院庵堂


  华裔以供养观世音菩萨的道场为最多,历史最悠久的是在明末清初麻六甲的青云亭。建于一九八五年的槟城极乐寺是大马规模最大的寺院,寺中有一座综合中、泰、缅三国型式的大佛塔,现在已成为槟城建筑物的象徵,也是大马建筑物的象徵。槟城另有一些寺院如玛兴达锡兰佛寺、平万安泰佛寺、竺摩法师住持的三慧讲堂、佛光山派下的佛光学舍,都有相当的影响力。在吉隆坡方面,觉莲苑泰佛寺、甘榜暹佛寺、观音亭、鹤鸣寺及佛光山派下的南方寺、青莲堂、东禅寺、佛光文教中心、六里村念佛会、东禅佛学院,都是非常活跃的佛教道场。

 
  根据马来西亚佛教总会的记录,已加入马来西亚佛教总会的大小佛教寺院庵堂,计有五百多座。近年来,佛教徒、寺院庵堂在不断增加中,因此政府对寺庙建筑有所限定。
 
    

◆新加坡佛教

 
  新加坡是马来半岛南端的小岛,在地理位置上,不但是亚、澳洲之间的桥樑,也是印度、太平两大洋间的孔道;在东南亚地区诸国中,是华人最集中的地方,全国人口有四分之三的居民是华人,因此北传大乘系的中国佛教在此广为流传,成为新岛佛教的主力。此外,也有一些斯里兰卡、缅甸、泰国、柬埔寨等国的移民,南传上座部佛教在此也有一定的影响力。

 
  新加坡的佛教与中国广东、福建等地的汉传佛教甚有渊源。西元一八九八年,由中国前来弘法的贤慧、会辉和转道等诸师在新加坡建造了第一座寺院──莲山双林寺,汉传佛教正式扎根立足。一九二六年,圆瑛大师和太虚大师相继赴新加坡弘法,受戒听讲者数千人,于是开始有「新加坡佛教会」、「中华佛教会」和「青年佛教会」等组织的设立。四○年代末,从中国大陆前来新岛的僧侣增多,随着移民人数不断增加,逐渐形成闽派和粤派两大系,分别属于净土和禅两大宗门。五○年代期间,新加坡的佛教主要受到台湾佛教界的影响,两地的僧侣往来密切,很多新加坡的僧侣都在台湾的佛寺出家或担任过住持。

 
  六○年代,新加坡和马来西亚等国的佛教界针对青年们不了解佛教,宗教观念日益澹薄的情况,展开「佛教青年运动」。他们开办各种佛教星期学校,编写和出版大量的佛教书刊,成立「新加坡佛教青年会」、佛学研究团体,这股青年运动一直持续到七○年代。佛教界为了鼓励社会大众关心佛教,还举办有佛教徵文大赛。一九八一年,新加坡举行主题为「依法生活」的法会,泰国和台湾的僧伽也参加了这次活动。一九八三年,新加坡举办「佛教文化史展」,有二十多个佛教文化团体和寺院参与展出,得到新闻界的热烈支持,报纸、电台、电视台都给予详细报导。
 

  新加坡的面积虽然只有五百八十五平方公里,是香港的一半,但是境内寺庙林立,属于北传的寺院有一百五十所。其中,双林寺既是该国第一座寺院,也是最大的丛林。毘卢寺于六○年代修建,香火鼎盛,寺内供养毘卢遮那佛。报恩寺是新加坡侨领李俊承居士为报答父母恩而修建的佛寺。光明山普觉寺是新加坡僧界领袖宏船法师的道场,也是新加坡最兴隆的道场。自度庵是着名的女众道场。其他的佛寺还很多,形成「两巷一庵,一街三寺」的特殊景象。新加坡的南传上座部佛教寺院约有二十馀所,他们分别由斯里兰卡、泰国、缅甸和越南的佛教徒管理。

 
  一九五一年,新加坡成立「世界佛教徒友谊会新加坡分会」,毕俊辉居士曾长期担任领导人,并担任过世佛联的副主席。一九五六年,成立「世界佛学社」,一九六六年,成立「新加坡佛教僧伽联合会」,他们都是各族佛教徒的联合组织,在该国很有影响力。其他组织有印度「摩诃菩提会新加坡分会」、「新加坡佛教联盟」、「佛教青年联合会」、「新加坡锡兰佛教会」、「中华佛教会」、「佛教居士林」、「英文佛教会」等。发行的佛教刊物有《佛教联盟时事通讯》、《南洋佛教》和《佛友资讯》等。
 

  在教育方面,从六○年代开始,致力于佛教教育的普及化,尤其是对青少年的教育。先后有灵峰菩提学院、弥陀学校、新加坡女子佛学院等佛教教育机构成立。近年来,新加坡佛教界与中国大陆佛教界的交流频仍,各佛教团体经常率领代表团前往参访。
 
    

◆印尼佛教

 
  佛教在印尼,是古老的宗教,也是再复兴的宗教。西元五世纪初,爪哇岛上已有少数佛教徒,东晋法显大师访问该岛时,看见婆罗门教盛行,而佛教还处于肇始的阶段。其后,经过二十多年,有比丘求罗弗文在此弘法、译经,佛教才正式传入,先后有王母后、国王及人民的皈依。到了七世纪,佛教已传入苏门答腊,当时巴邻旁王是苏瓦嘉耶。当义净大师在唐高宗咸亨二年(六七一)在广州泛海南行,途经巴邻旁时,就称道印尼佛教教育的兴隆,可媲美印度的那烂陀寺(此事见于《南海寄归内法传》序文)。义净后来又到室利弗逝(今苏门答腊东部)停留六个月,学习声明。回国途中,又经室利弗逝,留止两年,译出《杂经论》,着有《南海寄归内法传》、《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是我国在印尼从事译述工作的第一人。

 
  自七世纪到十一世纪的四百年间,是印尼佛教的鼎盛时期。七世纪时,在那烂陀寺大学任教三十年的达摩普罗,从康居到苏门答腊弘法。又室利弗逝王国兴起,全国上下都虔诚信仰佛教。当时全国有一千多位出家僧众,都以学问为要务,且多行托钵之法,其沙门仪轨与中印度大抵相同。八世纪中叶以后约百年间,着名的佛教建筑相继完成,如婆罗浮图(Borobudur),建于九世纪的赛朗度拉斯王朝时代,历时八十年才建造完成,为目前全球大乘佛教最大最壮观的圣地。馀如曼达特(Mendut)、卡拉森(Kalasan)、萨垒(Sari)等都是驰名宇内的佛教建筑,所以佛教兴隆的情形可想而知。当时,大乘佛教因世愣达罗王的护持而得以宣扬,他曾在拿愣陀、拉迦普敦二地兴建许多佛寺。此外,密宗也在这个时期传入印尼。
 

  西元一○○六年,摩拉匹火山爆发,在火山灰的堙没下,婆罗浮图被世人遗忘了八百年之久,但也因而逃过回教传入爪哇时的劫难。而在同时,自回教传入后,到十九世纪间,印尼佛教可说是处在停顿状态中。直到一八一五年,由于婆罗浮图的发现,印尼佛教才逐渐复甦。一九○二年,开始整修与重建工作。婆罗浮图的光辉从一九一一年起,再度展现。一九一二年,灵智会的会员们为庆祝卫塞节,在婆罗浮图的顶上坐禅,以后每年都如期举行。
 

  从小就加入灵智会的体正法师,毕业于荷兰格诺能根大学,他对佛法有浓厚的兴趣。三十一岁时,他从缅甸剃度回国,开始走访乡村,弘法佈教,许多村民因他而皈依三宝,印尼佛教从此有了新的发展。
 

  在体正法师不断的努力下,于一九五四年成立「印尼佛教会」,代表上座部、大乘显教与密教三个主要宗派。一九五九年,法师又与十四位外国比丘共同组成「印尼僧伽会」,积极展开弘法度众工作,目前印尼佛教徒人数已达五百万人。
 

  今日,佛教在印尼,是一个需要再发展的宗教。二次大战后,佛教复甦。一九五三年,第一个居士林成立于日惹。尔后,居士林普遍设立。一九五七年,三宝壠的印尼佛学社、棉兰的苏岛佛学社也相继创立。一九五八年,「印尼佛教菩提总会」在佛陀伽耶寺召开第一次会员大会,全国十七个城市的代表参加会议,尔后各大城市均设立分会。六○年代印尼政府进行排华运动,规定不得使用中文,禁止中文教育,大乘佛教的传播受到影响,阅读中文佛经的人减少,但英文佛经仍然广为流通,英语成为佛教徒的主要语言。一九六七年,分散在印尼各地的佛教徒组织联合成立「印尼佛教徒联盟」,佛教界的活动有统一的趋势。七○年代印尼政府放宽对华人的禁令。一九七一年台湾东初法师应印尼佛教会的邀请,首次访问印尼,在雅加达等地受到广大华人佛教徒的热烈欢迎,参观了数十所佛寺,此时佛教有了更大的发展。
 

  一九七三年,佛教徒成立「印度尼西亚菩提达磨」组织。两年后,该组织召开首次会议,有三十八个分会的代表与会。代表们在会上提出要把佛教从印度教中分离出来,走上一条全新的道路。同年在雅加达等地陆续有四座佛寺开光或修建。一九七八年,三达磨会加入世佛联。新兴起的印尼佛教引起世界佛教界的注意,世佛联执委会曾经有意将第十四届世佛联大会在印尼召开,为此曾和印尼地区中心做了一系列准备,但最终未能如愿。经过几十年的辛勤耕耘,印尼佛教界逐渐得到政府的肯定。一九八三年,政府同意佛诞节为国家节日,苏哈托总统亲自关心的婆罗浮图修复工程也于这时全部完成。一九八四年十月,印尼佛教各大宗派联合在苏门答腊创立「印尼佛教学校」,获得政府批准登记备桉,这是印尼唯一的佛教学校,其中慧雄法师算是印尼佛教最有贡献的人物之一。
 

  一九八○年,永悟、宗开、道来等法师由台湾佛光山学成返国弘扬佛法,相继成立寺院道场,举办各种法会、讲经等弘法活动,更促使印尼佛教受社会重视。一九八七年,在雅加达召开首届妇女佛教徒会议。同年,印尼成立达磨杰卡佛学院,招收全国各地佛教僧侣数十人,为将来把三藏译成印尼语而培养专门人才。佛教在印尼继续发展,目前印尼除了印尼佛教徒联合会的全国性佛教组织外,还有由十六个佛教基金会创办的数十所佛教团体,近年来还成立了佛教青年团,可以看出未来的希望。
 
    

◆菲律宾佛教

 
  菲律宾,位于太平洋西南,隔巴士海峡与台湾相遥望,全国由七千以上的大小岛屿组成,面积三十万平方公里,全国人口百分之九十信仰天主教,是远东唯一的天主教国家。
 

  约在西元八至十三世纪间,建都在苏门答腊的佛教大帝国室利弗逝曾扩张势力到菲律宾群岛,佛教因此随之传入。现今菲律宾土语中仍保留有若干梵语,当地出土的文物中更有佛像、莲花等凋刻品,都可作为古代菲律宾确曾有过佛教的证明,可惜尚未生根,回教就从东进入。十六世纪开始,由于西班牙长期殖民,挟其强权武力,逼迫土民放弃原有信仰,皈依罗马天主教,直到一九四六年,在美国支持下,才成立独立政府。所以近代菲律宾佛教与古代毫无关联,是由华侨从我国传入,如首都马尼拉的中路观音堂、圆通寺,三宝颜市的福泉寺等,都是为因应侨胞消灾祈福的需要而创立的。但是这类佛堂,大多由在家信众主持,缺乏积极筹划的弘法活动,仅能视为菲律宾初期的华侨弘法佈教道场。
 

  一九三一年,侨界组织「旅菲中华佛学研究会」,翌年,发行《海国伽音》一期,并在一九三六年奠基启建寺宇,就是今天的大乘信愿寺,这是菲律宾为弘扬正法而兴建的第一座寺宇。这座寺院成立的次年,从我国迎请性愿寺法师主持,继续擘划经营,增建堂舍,购置经藏法器,举办讲经、念佛共修等活动,不久就成为侨众云集的信仰中心。除了信愿寺之外,陆续又有华藏、普陀、宝藏、隐秀、宿燕、灵鹫、莲花精舍等寺,也都庄严堂皇。各寺除了举办佛学讲座、青年佛学社等弘法事业外,在一九八二年设立电台,展开「佛陀法音」空中佈教。教育方面,一九四七年首由信愿寺捐资,创立普贤学校,嗣后,一九五九年创办能仁中学,宿雾市有普贤中学分校,三宝颜市有观音学校。另有一九七一年落成的乘愿学校。文化出版方面,过去曾有《海国伽音》及随报刊行的《甘露双週刊》、《慈航杂志》,一九七二年春,菲国施行军统,一切华文报刊均遭查禁,《慈航》因而被迫停刊。
 

  在参与国际性佛教活动方面,一九五二年,由瑞今法师率团出席在日本召开的「世界佛教徒友谊会」大会,后即成立「世界佛教徒友谊会菲律宾分会」,并曾先后多次出席在世界各地召开的「世界佛教徒友谊会」、「世界佛教僧伽大会」、「世界华僧大会」等国际性会议,对促进国际性的佛教文化交流,不但热心响应推行,且贡献良多。
 

  慈善与社会福利方面,一九五六年,「岁暮慈赠会」首先成立,是世界佛教徒友谊会菲律宾分会的附设机构,由热心社会公益的佛教徒所组成,筹募慈善基金,每逢岁暮,前往安老院、孤儿院、精神病院、儿童感化院、贫民窟等地慰问,致赠物品或分发善款。社会服务方面,华藏寺创办「佛教乘愿安老院」,专门收留孤苦无依的老人。「文莲施设所」为宿燕寺所创办,在一九七八年落成,每週两次施医赠药,是菲岛佛教界第一所最具规模组织的慈善机构。另外有「菩提念佛会」,每逢星期天前往老人院慰问;「菩提福利会」的赈济对象则由老人院扩展到孤儿、贫民、难民、教养所及其他临时救灾各方面。
 

  菲律宾佛教在短短数十年间,寺院由二、三所发展到近三十座,从首都大岷区扩展到各岛屿市镇。在诸大德法师披荆斩棘、默默耕耘下,展望未来佛教,具有相当发展的潜力。

 
  一九八七年,佛光山在菲律宾的西黑省苗戈律市建立分院圆通寺。翌年,菲律宾宿雾市天主教徒吕希宗、吕林珠珠夫妇为感恩奉孝,在这天主教国家建立一座近千坪的寺宇,命名为「慈恩寺」。一九八八年,建寺完成;一九八九年三月,由佛光山正式派遣慈容法师、永光法师等分任住持、监院。佛光山在此开始展开人间佛教的弘扬后,又在马尼拉建立佛光讲堂、设立佛光文教中心,并组成「菲律宾佛光协会」、「佛教青年会」,使菲律宾佛教更加朝气蓬勃,把佛教的教育、文化、慈善、朝圣等事业更传扬到国际上去了。
 
    

◆泰国佛教

 
  泰国位于中南半岛中央,古称堕罗钵底。居民为傣族,原住我国云南省西南部,由于受到汉人压迫,渐渐迁徙到湄南河、湄公河沿岸,西元七世纪左右,征服近邻,建立王国的基础。十三世纪中叶,于湄南河上、中游分别建立兰那泰王朝与素可泰王朝,至十四世纪中叶,两王朝合併定立国都,正式统一,建立阿踰陀王朝,我国称之为暹罗。统一之前,佛教信仰已颇兴盛,造佛建寺的风气也极普遍,据《南海寄归内法传》卷一所载,唐朝义净大师西行求法的时候,泰国佛法已经盛行。傣族人立国前的佛教大约可分为上座部佛教(西元前三世纪)、大乘佛教(八世纪)、蒲甘佛教(十一世纪)、锡兰佛教(十三世纪)的传入等四个时期。
 

  素可泰王朝初期的佛教兼扬上座部与大乘,第五代的立泰王精通内外典,着作《三界论》,详细论述佛教的宇宙观与人生观,又领导铸造佛像,就是现今供奉在彭世洛府大舍利寺的清那叻铜佛,与曼谷善见寺的大铜佛。十四世纪中叶,大城王朝取代素可泰王朝,曾兴建佛陀最胜寺、巴考寺;怛莱洛迦王更将旧王宫改为佛寺,命名为最胜遍知寺;拉玛铁波底二世更敕造十六公尺高的大佛;颂昙王少年时曾出家,法名净法,曾下令在苏槃那山创建佛寺,改名佛足山。
 

  一七六七年,皇室倾轧,内乱频仍,缅甸乘机入侵,后由汉人郑信光复,建立吞武里王朝,但只维持了十五年就发生叛乱,郑信的部将昭披耶查克里,乘机杀害郑信,开创曼谷王朝。昭披耶查克里就是现今泰国王室之祖拉玛一世(一七八二-一八○九在位)。拉马一世曾校订三藏,改革僧团;拉玛三世(一八二四-一八五一在位)谕令翻译三藏及特别论典为泰文;他的弟弟是四世(一八五一-一八六八),曾出家二十七年,法号金刚智,提倡严格持戒,创立法宗派,原有的众多僧侣就称为大宗派,泰国僧团自此分成两派,流传至今;五世朱拉隆功王(一八六八-一九一○)以泰文刊行巴利语圣典,创建大舍利寺学院为高级巴利文研究中心,皇冕学院为高级佛学研究中心,并发行《法眼杂志》迄今,是泰国佛教流通最久的刊物;拉玛六世(一九一○-一九二五在位)着有《佛陀觉悟什麽》、《东方犹太》等书;拉玛七世(一九二五-一九三四在位)改编巴利三藏,成为泰国现行最完备、最新编的巴利三藏;拉玛八世(一九三四-一九四六在位)时,佛教僧伽组织曾彷照国会形式,僧王为最高领袖,下设僧伽部长、僧伽议会、僧伽法庭。拉玛四世到六世期间所修建的佛统大塔,高约一二○馀公尺,周围二四○公尺,为泰国最大的佛塔。

 
  佛教是泰国代代相承的传统宗教,也是泰国人的生活重心。在四千七百万人口中,佛教徒佔了百分之九十五。由于泰国历代国王都护持佛教,所以佛教成为泰国国教,僧侣备受敬重,在社会各阶层有很大的发言权。甚至王室仪式、国民教育及生活种种,都以佛教作为规范,而且规定男子年满二十岁时,至少需要出家三个月,每天清晨出外托钵、过午不食。大部分青年僧侣是学生,泰国约有九千所教授巴利文和佛学的佛学院,另有两所佛教大学,只教授佛学,长老比丘指导静坐及修行,或致力于佈教、教会行政和心理谘询。

 
  每年有四个佛教节庆,都是国定假日,法师们透过电视与广播开示佛法,民众要受持八关斋戒。佛教与泰国人的一生息息相关,如新居落成、婴儿出生、生日、结婚等场合,都要邀请法师诵经祈福,尤其重视超荐法会。

 
  一般家庭通常设有佛龛,出外常带佛像项鍊。路经佛寺,必定恭敬礼拜。每日晨间,自动准备食物,供养托钵僧侣。每逢佛寺举办活动,人们便带着各种粮食前往供养,同时听闻佛法。

 
  泰国有两个主要佛教教会,下设各省分会。一九三三年二月二十八日,「泰国佛教总会」在皇室赞助下成立,全国各地设有七十五个省分会。另有「泰国佛教青年总会」,在一九五○年创立,亦由皇室赞助,全国共有四十五个省分会。「世界佛教徒友谊会」是个国际组织,成立于一九五○年,以促进佛教发展、实践佛教理想为宗旨,永久会址设于曼谷。一九八八年,假美国佛光山西来寺举行第十六届世界佛教徒友谊会,星云被推为荣誉会长,这是该会自成立以来,第一次在西方国家举行大会,有中国北京与中华台北两岸的代表,在分裂四十年后,第一次同桌开会。

 
  和平无忧寺和法身寺的建立最为泰国信众瞩目。在曼谷那孔巴东佔地一千英亩的佛陀曼陀罗公园,是为庆祝佛诞二千五百年而建,公园内有一尊高达十六点二五公尺的佛陀立像。

 
  现代泰国佛教备受泰王和人民护持。僧俗二众共同面对西方文明的冲击,与政府一起引进西方现代教育制度,建立新式教会行政,奠定佛教教育现代化的基础。泰国所出版的巴利藏经,称为「暹罗皇家三藏」,普获各界赞誉。另设立皇家图书馆,以保存佛教圣典。摩诃马固和摩诃朱拉隆功是特为僧侣设立的两所佛教大学,一者利于进修佛学,再者便于接受现代教育。

 
  社区发展是泰国佛教另一重要课题。佛教大学和寺院均设有社会福利及乡区发展的课程,并安排课程训练农村弘法人员。最近十年来,各寺院及佛教寺院特别在假期举办短期出家。
 

  近二十年,青年僧侣赴国外,尤其是往印度深造的人数显着增加。由泰国皇家推荐来台湾佛光山研习大乘佛法的耀康法师,非但在佛光山接受大乘教育,并且完成了台湾大学的学位,今已返国弘法。另有满藏法师和觉和法师,亦完成佛光山丛林学院的课程。一九八八年,星云率领「佛光山泰北弘法义诊团」,深入泰北美思乐、金三角、热水塘等偏远地区义诊弘法,并成立佛光山信徒援助泰北难民村建设功德会,多次组团赴泰国参访,更在一九九六年设立佛光山曼谷道场,将大乘人间佛教思想带到泰国,为南北传佛教的融和播下种子。
 

  近年来,西方人士亦纷纷来到泰国修习佛法,修行一段时日后,多数请求披剃出家,有些在曼谷的禅坐中心学静坐,大多数则入山林苦修。同时,泰国人亦掀起了研究佛教教义的热潮,禅坐中心四处林立,大专院校佛学社团亦逐年增加,许多受过优良教育,来自城市高阶层家庭背景的青年,也纷纷加入僧团。另一方面,高级研究机构对佛教学术研究颇有进展,各大学及研究机构都设有巴利文、梵文、佛教及其他宗教课程。此外,也有许多人研究阿毘达磨藏,师资多数为在家学者,尤以女性居多。

 
  以国家教会组织而言,在国际间,泰国僧团可说是个完善的组织,目前有二万八千座寺院和四十万僧侣团结在这一组织下。全国僧侣获得政府全力资助,并能统一所有的教育行政,以及各种教育、庆典仪式等活动。在金字塔式的中央系统管理下,所有的教会活动皆经由适度的辅导督促,以保持佛寺的律法,并迅速将讯息由曼谷行政中心传遍全国寺院。泰国僧团与政府间有完善和谐的合作关係,尤其在团结民心、稳定国策上,僧侣提供了很多贡献。唯一欠缺的是:千年来,没有比丘尼教团的成立。今日僧团应再共同为四众教团的完整性努力,使佛教更趋于健全圆满。
 
    

◆缅甸佛教

 
  缅甸位于中南半岛西部,东北与我国西康、云南相接,西边与印度、巴基斯坦为邻,东面接连泰国、寮国,南边临孟加拉湾。最早入居缅甸的是得愣族,次为缅族、掸族等。
 

  据《锡兰岛史》记载,西元前三世纪,印度阿育王曾派遣须那、鬱多罗二人到金地国传教;有人认为,「金地国」就是现在下缅甸的「打端」一带;更有不少缅甸人一再强调,说五世纪中叶的注释家佛音,就是出身「打端」的。此外,佛陀成道时,最初布施食物的两位商人,相传是缅甸人;又盛传佛陀曾亲临上缅甸的蒲甘佈教。
 

  根据当地出土的文物,约可推定上缅甸是北印度的文化系统,下缅甸文化则是来自南印度。有关缅甸的宗教,首先传入的是印度的婆罗门教,稍后佛教由孟加拉、奥立沙等地传入。最初传入缅甸的是上座部佛教,西元十世纪以后,大乘佛教及密教才开始传入。
 

  在十一世纪以前,缅甸有一种「大乘阿利僧派」存在,这一派的僧众,身着蓝色法服,蓄髮,认为如果造恶,只需念诵救护咒,就可不受因果报应。可以说,这一派较印度性力派更为极端,他们是阿奴律陀王之前,蒲甘一带教派中势力最盛的一派。直到蒲甘王朝兴起后,缅甸早期佛教各派及阿利僧派先后衰亡。
 

  西元一○四四年,阿奴律陀统一全国,建都蒲甘,称为蒲甘王朝(一○四四-一二八七),一○五七年,征服打端,请回比丘、三藏圣典、佛舍利、宝物等,又由高僧阿罗汉(Arhan)领导改革僧团,虔诚信仰上座部佛教,原先的大乘佛教、密教、婆罗门教逐渐消失。不久,在蒲甘修建瑞德宫佛塔,历经两代才完工。锡兰国王毘舍耶婆诃一世曾遣使到缅甸,求赐三藏,请派僧团,一时缅甸成为南传佛教的中心。

 
  在蒲甘佛教的全盛时期,上缅甸共有一万三千座塔与僧院。其中,大寺派影响力最强,缅甸开始有留学锡兰的僧侣,缅甸高僧车波多即在大寺受戒,留学十年。十二世纪时,僧团分裂为锡兰宗派与原有的缅甸宗派。锡兰宗派不久更分为尸婆利、多摩陵陀、阿难陀等三个僧团。虽然分裂,各派仍极力弘扬佛法,所以佛教仍非常兴盛。

 
  西元一○七七年,蒙古人南侵,蒲甘王朝没落,十年后政权转移到掸族手中,此后缅甸不再出现统一王国,直到十六世纪中叶。在二百馀年间,不论北方的阿瓦王朝,或南方的庇古王朝,都重视并发扬佛教,例如《名义明灯》、《声韵精义》、《迦旃延文法注》等,就是这一时期的名着。十五世纪中叶,南方共分为六个宗派,受比丘戒的有一万五千多人,后来经达磨悉提王的改革,僧团才告统一。
 

  代掸族而起的仍是缅甸人,建立东固王朝(一五三一-一七五二),对佛教贡献很大。这个期间,编成《达磨他憍》、《拘僧殊》两部律典,完成《摩尼珠论》、《法王七事论》、《阿毘达磨颂》、《律庄严疏》、《誉增论》等论着或注疏,并建造了摩诃摩尼佛塔、耶舍摩尼须罗佛塔、加多奇佛塔。当时的着名高僧有毘陀罗毘那婆斯、雅利安愣伽罗、最胜法、智愿等。
 

  十八世纪,缅甸佛教发生着衣论争,形成偏袒派与通肩派两派的对立,百年后,开始由主张着衣时覆盖双肩的通肩派获胜,当时,东固王朝已灭亡,贡榜王朝(一七五二-一八八五)代之兴起。百馀年间,佛教仍受到王室保护,陆续有缅甸文经典的翻译。西方的势力也因此时仰光闢为通商口岸而不断入侵,一八八六年,缅甸沦为英国殖民地,至一九四七年宣告独立,期间六十馀年,英国人并未以政治干涉宗教,所以在一九○六年有「缅甸佛教青年会」的成立,号召缅甸独立,此后便有很多僧侣参与独立运动。

 
  现今缅甸佛教僧团主要有哆达磨、瑞景、达婆罗三派,他们在教学上,对于所遵奉的三藏圣典大抵是一致的,只有在戒律上,特别是对于所持的用物、着衣法及生活仪礼等,有着若干差别。前二者是传统的宗派,组织庞大,僧众较多;达婆罗派成立最晚,约在十九世纪末叶由旧哆达磨派改革而成,戒律上主张严格实践,僧众最少。

 
  依照缅甸的一般习俗,男子在十四、五岁时,须入寺短期出家。在各国佛教中,以缅甸僧侣的测试制度最为严格,通过律藏测试的人,称为持律者;三藏全部通过的人,称为三藏师,这是缅甸僧侣的最高荣誉。
 

  一九五○年,缅甸政府设立僧伽法庭、宗教部和佛法院。僧伽法庭分设二处:一在仰光,一在曼达勒,负责僧伽戒律的指导和监督,并解决僧俗间的法律问题。宗教部的设立目的,在于制定法律辅助僧伽,由政府资助成立佛教大学、训练师资,因此,政府和佛教之间有极其密切的接触。佛法院是全国佛教徒的代表机构,成立宗旨是在国内外弘扬佛法、设立佈教中心、开办课程和机构、举办佛典口试和笔试。曾于一九五四年五月至一九五六年五月召开第六次佛教经典结集大会,大会场所设于仰光郊区,係彷照佛陀入灭后于灵鹫山所举行第一次结集时的七叶窟。这次结集的成果,根据第五次结集所镌刻的七二九块大理石刻文为依据,并参考锡兰文版、泰文版、高棉文版和伦敦「巴利圣典协会」的版本,作详细考订,而出版整套的巴利文南传经典。这次的结集大会成绩斐然,约有三千名青年佛子剃度出家。
 

  在经过许多的困难之后,一九六一年八月二十六日终于通过宪法,宣布佛教为缅甸国教。目前,缅甸由军政府掌权,宪法只在第二十条规定,佛教是一个拥有特殊地位,并为多数人民所信仰的宗教。

 
  一九七○年,宏意、超凡二位法师至台湾佛光山丛林大学研习大乘佛法,并求受大乘戒法。目前二人分别在美国德州玉佛寺和纽约住持,弘扬大乘佛法。

 
    
◆越南佛教

 
  越南地处中南半岛诸国之最东,是热带国家,在东南亚诸国中,只有越南自古受中国文化薰陶,并且传入大乘佛法,其他如缅甸、高棉、泰国、寮国等,都是由锡兰(今斯里兰卡)传入的上座部佛教。所以,在东南亚国家中,越南是唯一北传属系的国家。越南北接中国的云南、广东,西邻高棉、寮国,东面与南面濒临南海,国土呈S状的狭长形。早在秦代时,就将越南的河内纳入版图,当时称为象郡,汉武帝改为交趾郡,西晋时,越南称交州,唐代则设立安南都护府,只是当时的越南仅指今天的北越一带而已。

 
  早在西元三世纪,佛教就传入越南。康僧会曾因父亲经商而移居交趾,当时越南已有出家人,而且有三藏教典。到八世纪时,越南受印度的影响很大,在《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中,记载有明远、僧伽跋摩、昙润、慧命等高僧经过印度抵达交趾的事蹟,同时也记载有运期、解脱天、窥冲、慧琰等交趾出身的僧侣。
 

  自十世纪后半至十四世纪末,是越南佛教的发展期,这四百年也是越南佛教的鼎盛时代。期间有丁朝的丁先皇,在西元九七一年颁定文武僧三道品阶。后来黎朝继起,帝黎桓曾经遣使来宋,乞请大藏经回国。一○一○年,李朝王统继起后,对佛教护持最力。李朝先后八主(一○一○-一二二四),都是三宝的有力护法,成为越南佛教的黄金时代,当时深受宋朝的影响,或是迎请三藏教典,或者倣效宋朝考试度僧的制度,并设立戒场以传授戒法。李朝第三主圣宗甚至与「印度阿育王」相媲美;第四主仁宗、第六主英宗、第七主高宗等,都是崇信佛法的护教君王;第八主惠宗时,退位出家为僧,法号「惠光大师」。总计李朝八主,共二百十五年之中,先后兴建天御寺、五凤星楼、胜严寺、天王寺、崇度报天寺、永隆圣福寺、真教寺等诸多名刹,其间更出现许多高僧。李朝之后为陈朝(一二二五-一四○○),共历一百七十五年,十二主,也採取护佛政策。陈朝灭亡,佛教即告衰落。
 

  十五世纪后,中国的明代大兴儒学,越南也大量传入儒学,当时道教和喇嘛教的势力日益隆起,王统佛教却日益衰退,释、道、儒三教溷合的新局面代之而起。大抵来说,王室侧重儒学,但民间则对佛教仍保有相当信仰。十九世纪末期,法国佔领越南,由于法国殖民政府支持天主教,颁布各种限制佛教发展的法令,越南佛教因此极度衰颓。这样的颓势,一直到二十世纪越南佛教展开复兴运动之后,才得到复甦。
 

  大抵来说,越南佛教以盛行中国南宗禅为特色,可归纳为毘尼多流支派、无言通派、草堂派等三大法统。到了十七世纪,禅宗一时绝迹,由净土宗取代禅宗的地位,新成立竹林莲宗一派,以阿弥陀佛为主要信仰中心,后来成为北越佛教的主流。
 

  越南寺院多属中国式建筑。在许多溷合信仰的佛寺中,正殿中央备有五、六段坛台,前段供奉佛陀的诞生像,左右为阿难与目连二尊者,其次供奉道教诸神、最上三宝及孔子、老子诸像。除南部少数受南传佛教影响,同于上座部型态外,大多数接受北传文化。越南古来盛行的佛典,除了汉文经典以外,还有在陈朝时代彷效汉字而製成的「字喃文字」经典,如《金刚经国语》、《法华经国语》、《阿弥陀经演义》等。现今因为罗马拼音普及,所以字喃文字几乎不再使用。
 

  一九一七年,吴文昭等人统合释、道、儒三教,成立新的宗教──高台教。虽然有些人并不主张将其视为佛教的分派,但该教却採用了净土教和道教的世界观。
 

  一九二○年,越南佛教逐渐复甦。一九三一年,在西贡首先成立「南折佛学研究会」;其后,中、北越相继成立佛学会,共同致力于复兴禅宗、培养佛教青年,倡用越语代替汉文,并陆续出版越文译本的佛教经典及杂志。第二次世界大战,这一复兴运动一度停顿,战后,越南独立,佛教逐渐重振。
 

  一九四九年开始,在素莲、智海法师的领导下,重修寺院,整顿制度,创办佛学院,并确立体制严格而全盘统筹的佛学院制度,推动恢复翻译、着作、出版等佛教文化工作,设立慈善机构。一九五○年,中越、北越成立联合性的新佛学会,致力于佛教的统一工作。一九五四年,「日内瓦协定」后,越南分裂为南越与北越,佛教的统一因此受阻。在北越,以胡志明为首的共党政权,宗教活动遭受全面扼杀。在南越,吴廷琰的共和政府,主张反共、宗教自由、民主选举等,但是后来仍走向专权政治,利用政治权力迫害佛教。一九六三年,广德大师等七位僧尼为了护教,自焚殉教。经过这一次的教难后,由十一个佛教会在西贡组织的「越南佛教总会」更加积极弘法,号召力及影响力之大,已凌驾任何派系。
 

  二十世纪中叶,佛教徒虽佔越南人口的百分之八十,但大部分人并不认识真正的佛教。在推动新佛教运动中,以「越南佛教总会」推动最为有力,在总会之下,包括南越僧伽教会、南越佛学会、越中僧伽教会、北越驻南部的僧伽教会、中部驻南部佛教会、越南佛教会等,从事佛法的宣扬及指导外,并设立佛学堂,保送僧侣出国,利用传播媒体积极扩展会务。其中,南越佛学会所建立的舍利寺,已经成为当时越南佛教的领导中心。
 

  一九七三年后,越共统治越南,一九七五年西贡沦陷,整个越南佛教即告瓦解,大量僧侣和数十万难民开始流亡世界各地。
 
    

◆高棉佛教

 
  高棉位于中南半岛南部,古名扶南国、柬埔寨。据《梁书.海南诸国传》第四十八、《通典》卷一八八记载,在三国时代,扶南的国势逐渐扩张,吴国曾派遣康泰、朱应到该国,当时该国国人都是裸裎袒形,劝他们着衣,才开始叠布,穿着横幅。西晋永宁元年(三○一),该国国王遣使来献镂金龙佛像与象牙塔。可知早在三、四世纪之交,佛教已经传播到此地。据《南齐书》列传第三十九记载,南齐永明二年(四八四),扶南王侨陈如,派遣天竺道人释那伽仙来献龙王坐像与象牙塔时,释那伽仙曾上书,谓扶南国是摩醯首罗天神的守护地,也是佛法的流通处。
 

  又据《历代三宝纪》卷十一记载,梁天监(五○二-五一九)初年,扶南国的沙门曼陀罗仙携带梵本来献贡,又与僧伽婆罗在扬都共译《宝云经》等三部十一卷;天监五年,再与僧伽婆罗译出《阿育王经》、《解脱道论》等十一部三十八卷。
 

  大同五年(五三九),梁武帝听到该国有一条长达一丈二尺的佛髮,遂派遣沙门宝云前往迎接,适逢真谛三藏也驻锡在此,于是邀请真谛赴梁。由此可知,唐代之前,不仅大乘佛教流布此国,南传佛教的重要论书也曾盛行一时。直到崇拜印度教的信仰盛行以后,佛教才逐渐衰微。
 

  扶南国到初唐时为止,呈现独立的局势,到贞观(六二七-六四九)初年,则被真腊国所合併。两国合併以后,约在九世纪初,闍邪跋摩二世开始定都安哥城(位于现今洞里湖之北),创立了安哥王朝。城中所有宫室、伽蓝等建筑,历经十馀代,到十二世纪才完成,与爪哇的婆罗浮图并为人类现存早期建筑艺术中的双璧。安哥城南方六公里处,另有安哥寺,是十二世纪中叶的苏利耶跋摩二世所建。安哥城与安哥寺原来都属于佛教建筑,如安哥城所凋刻的世自在神像就是观世音像。后来因为佛教衰微,这二个建筑物渐被改建为印度教寺院。至十四世纪,由暹罗等国传入南传佛教,佛教逐渐复兴后,两个建筑物便由暹罗的僧众负责管理,在圣殿或其他殿堂都供奉佛菩萨像。十五世纪时,泰人攻陷安哥城,安哥王朝南迁,安哥城遂告荒芜,时日久远,渐为热带丛林所淹没,直到一八五一年至一八六一年间,由法国学者亨利莫特、伯希和等人发现,安哥古蹟才又重现于世。一直到今天,安哥寺仍是高棉的精神所在地,象徵着古代文明和高棉的精神,这也是安哥寺被绘置在高棉国旗的缘故。
 

  自一八六三年开始的九十年左右,法国在高棉建立了殖民政府,高棉沦为法国的「保护国」,但王室仍然存在,佛教仍在全国盛行。一百多年前,巴拉安端王不但下令收集佛教文物,并大力提高僧伽教育,鼓励研究三藏圣典,并亲自在夜间讲授巴利文。二十年后,帕拉诺路当姆王下令在金边的皇宫教授佛经,并大力提倡巴利文的研究。一九二五年,帕拉丝寿瓦王建立皇家佛教图书馆,开放给国内外学者研究,并在安哥寺创办巴利文学校。到丝寿瓦曼尼峰王又建译场,聘请专家学者将巴利文典籍译成高棉文。
 

  至一九五四年的「日内瓦协定」,法国才结束在高棉的殖民统治。一九五六年,施哈努捐地出钱在金边建了一所佛教大学,由政府与其共同管理。他以寮、泰、高棉语弘法。
 

  上座部佛教是高棉的国教,全国至少有百分之九十五的人口信奉佛教,宝塔及寺院共有二千八百座,僧众八万多人。僧团约分为两大系统,一为远离尘俗,居于深山禅修的僧侣;一为青年僧侣,他们使佛教寺院成为宗教及世学的中心。男子一生至少要出家一次,纵使是国王或王公贵族,也不能例外。未曾出家的男子,则被国家社会视为未成熟、粗俗不雅的人。高棉是典型的佛教国家,国王和僧侣均以身作则,养成国民朴实、谦虚、礼让和忍耐的美德。
 

  一九七○年,高棉发生战争。一九七五年,佛教失去传统的王室庇护,有些僧侣流亡海外,八万僧侣大多还俗或殉教,所有寺塔几乎全被封闭。一九七九年以后,新政府开始关心佛教的复兴,不过仍限制五十岁以下男子不能出家,妇女出家也须经过严格考核。然而,青年僧侣还是偶而能在乡间见到。
 

  目前除了还俗的僧侣获准恢复身分外,一些曾遭破坏的寺院也着手重建,保存良好的古经典和佛教书籍也逐渐收集起来,僧侣在若干限度之内拥有举办法会的权利和自由。许多外国佛教组织来访,给予财力、物力的支援,并重印古老的文献,佛教显然已在复兴之中。
 

  至于驻锡在外的僧侣们,也在国外积极弘法,尤其是美国,已有五十所以上的高棉道场。高棉佛教虽然一度面临危机,但佛法早已在高棉人心中根深蒂固,一切外在因素都不能动摇他们对佛法的信心和热忱。
 
    

◆寮国佛教

 
  寮国为中南半岛的内陆国,古称老挝,北接云南,东邻越南,南连高棉,西南临缅甸,并依湄公河与泰国为界。种族繁多,主要有寮、卡、苗三族。寮族源出我国西南边区,从唐代到元代,期间六百多年,颇受中印文化影响,曾经盛行佛教,但特别重视祭祀鬼神,兼含浓厚的民族色彩,往后渐渐南移,而定居于寮国,佔有人口的三分之二。

 
  寮国史上明确记载有佛教信仰,是在法昂王(一三五二-一三七三在位)创建南掌国之后。法昂王幼年曾追随父亲流亡高棉,受到摩诃波沙曼多长老教养。王后是高棉王之女,是虔诚的佛教徒,法昂王受她影响,于是恭请高僧、铸造佛像、建立波沙曼寺,寮民也渐渐转信佛教。明代永乐二年(一四○四),南掌国获得中国的承认,封为「老挝宣慰司」,当时正值拍耶三成泰王在位之时,曾建立摩那兰寺,并大力提倡佛学。维苏王时,建立有名的维苏寺来供奉佛舍利。到了悉达提拉王,更在都城永珍北边创建寮国最伟大的建筑物──大舍利塔。
 

  十七世纪中叶,寮国成为东南亚佛教的中心。后来,寮国陷入长期分裂状况,十九世纪初,永珍甚至沦为泰国的一省。到十九世纪中叶,因为泰国、越南两国对立,寮国才得到安定,但后来又受到法国人势力的入侵,在一八九三年成为法国的「保护国」。
 

  在法国殖民统治时期,佛教失去传统国家的保护与支持,难以发展。许多僧侣流布到泰国、美国,甚至欧洲各国,少数僧侣则还俗,所幸人民绝大多数仍虔信佛教。过去的旧式教育是以佛寺为中心,佛寺是学校,住持当校长,僧侣是教师。在法国的统领下,虽曾将教育权收归政府,但因国民教育不普及,佛寺仍为高深知识与佛法研究的重镇,法人无法强加禁止。

 
  二十世纪初,佛教施行分层级的机构组织,国家之下为州县,次为乡村,乡村各佛寺都有出家人专职管理。与泰国、缅甸、高棉等国相同,寮国亦盛行男子一生至少须出家一次,至于时间长短,则随个人意愿。
 

  直到一九五四年的「日内瓦协定」,寮国获得独立,但一九六○年随即爆发内战。在独立后的几年中,佛教蓬勃发展,古都琅勃拉邦市郊的富士寺成为佛教中心,寺中供有铸于十五世纪,重达四百七十八公斤的金佛像。古都北面二十公里处有北墟洞,洞中佛像不计其数,所以有万佛洞之称。每年佛诞节,寮王亲临举行浴佛盛典。

 
  寮国僧侣教育完全由国家支持,分小学、中学和佛学院(相当于高中)三级,后者由教育部负责,毕业生被加上「摩诃」的尊称。一九五九年,寮国政府公布「寮国僧伽法例」,规定全国僧侣必须服从僧王。当年境内有一千多所佛寺,最盛时僧侣人数曾高达一万二千人左右。华侨佛教徒在永珍创立「中寮佛教社」。寮国境内的越南侨民大多信仰大乘佛教,建有「邦廊寺」,弘扬佛法。

 
  寮国信奉的佛教,属于南传巴利系统。皇家图书馆藏有贝叶本巴利文、泰文等各种佛教经典。寮国比丘受到人民的恭敬供养,与邻国无异。人民多行布施,喜欢前往寺院听经闻法,受持斋戒。
 

  一九六一年,寮国通过宪法第七条规定:「佛教为国教,国王是最高的保护者。」第八条规定:「国王必须是热心的佛教徒。」在这个情形下,佛教得到国家充份的护持,僧伽及佛教徒也很团结,无任何派系分歧。根据当时调查统计,在全国八百万人口中,佛教徒几乎佔百分之百,俨然是一个佛教国。然而因为政府经常处在分裂状态,几乎年年有内战或暴乱,社会经济凋敝,人民生活困苦,佛教也只能在艰困的条件下缓慢发展。
 
    

◆印度佛教

 
  印度是佛教的发源地,佛陀不仅在印度修行成道,在印度说法度众,更在印度进入涅槃。遗憾的是印度佛教在十一世纪已被全面性的破坏灭亡,所幸至今仍有许多古代寺院留下大量纪念碑文和遗蹟,遍及全印度,足以与现存的三藏典籍及佛教文献相互印证佛教文化曾经在此兴盛、辉煌。

 
  一八九一年,斯里兰卡籍的达摩波罗法师率先发起光复佛教文化遗产圣蹟运动,创立「摩诃菩提学会」,次年吉大港的格里巴沙兰法师创立「孟加拉佛教会」,这是印度佛教初见曙光。一九三三年,达摩波罗法师圆寂,由门人哇里新哈居士担任印度摩诃菩提学会的秘书长,鞠躬尽瘁,直到一九六八年逝世为止。该会总部设于加尔各答,分会散布全球,目前在印度共有十一个分支会。

 
  孟加拉佛教会成立后,积极展开弘法佈教工作。一九○一年,格里巴沙兰法师在加尔各答建立第一座现代印度佛寺--佛法精舍,作为该会会所,并成立其他分会。孟加拉佛教会日益获得广大民众的支持与合作,并有巴鲁阿博士加入理事会,积极参与会务,使得会务蒸蒸日上。

 
  由于摩诃菩提学会和孟加拉佛教会创办人的努力,才引起阿苏陀斯穆克基爵士的响应。他是佛教经典和哲学研究的先驱,曾与格里巴沙兰法师合作,将巴利文和佛学研究纳入加尔各答大学课程中,其他大学亦效法跟进。
 

  自一九二○年以来,安贝克博士一直在为解救被压迫的贱民而奔走努力,他呼吁民众皈依佛陀的感人事蹟,为印度佛教史写下光辉的一页。数十万群众在一九五六年十月十四日清晨,于玛哈拉斯特拉省的纳坡,举行第一次正式的集体皈依盛典,由来自古希那拉的詹特拉玛尼法师传授五戒后,安贝克博士引导五十万人同时皈依佛教,盛况空前。
 

  目前印度僧侣仍然不多,因此斯里兰卡和印度共同组织国际佛教会,正努力从事接引当地青年出家,给予训练,使能担负起弘法利生的工作。印度僧侣于一九七○年组织「全印度僧伽会」,总部设在菩提伽耶。迦叶法师创办那兰陀国际巴利文学院,目前印度的佛寺将近有五百所,新寺院多是在一九五六年以后兴建的,寺中有日常课诵、法会、节日庆典及其他活动。

 
  印度独立之后,佛教地位提昇,国旗亦以象徵佛教的法轮为标志。阿育王石柱亦被承认为国家的标记。一九五六年,印度总理尼赫鲁曾特别安排扩大庆祝佛诞二千五百週年纪念,轰动一时。印度主要佛教圣地,如菩提伽耶、王舍城、鹿野苑、拘尸那拉、毘舍离和阿姜达等地,都已修葺或重建完成,沿途道路也已整修,气象一新。
 

  一九五九年,西藏精神领袖达赖喇嘛抵达印度,当局曾给予协助。目前在达兰沙拉和其他几个藏人难民居住区,西藏人得以继续保有佛教信仰及传统文化。
 

  菩提伽耶有中华大觉寺、日本寺、西藏寺、泰国寺、缅甸寺、锡兰寺、越南寺、印度寺、不丹寺等来自世界各国的佛教寺院林立,宛如国际佛教圣城。鹿野苑中华佛寺曾于一九八七年邀请台湾佛光山法师主持寺务。佛光山依华法师于一九八三年负笈到印度留学,成为中国佛教史上第一位到印度求学的比丘尼。
 

  星云曾于一九七九年到一九八五年,多次组团前往印度朝圣,参访各大圣蹟,并于各处道场随缘布施,解囊响应修复圣蹟,唤起世人对佛教圣蹟重建维护的重视。
 

  近年来印度佛教界掀起禅修热潮。许多以英文和印度各种文字印行的佛教书刊、小册子,在全国各地均可购得,佛教出版业亦逐渐兴隆。
 

  佛教在印度从最黑暗时期重露曙光,至今已近百年。佛法起源于印度,渐次弘扬于世界各国,今日各佛教国家承受法乳,茁壮成长,随着各国文化的发展而具有不同的特色,并渐能关注佛陀的故乡,于几次世界性佛教会议中,提出回馈佛法母国,或于印度建立世界佛教村的议桉,共同期待佛光重新照耀于印度的土地,为世界和平带来光明。
 
    

◆斯里兰卡佛教

 
  斯里兰卡,古名锡兰,依梵文称作僧伽罗、新哈腊,意译师子,所以中国古代都称之为师子国。一八○二年称英属锡兰,坎底国王时代末期的一八一五年,英国迫使斯里.维克拉马.拉加新哈(狮子王)退位。一九四八年独立,一九七二年复名斯里兰卡。
 

  斯里兰卡是印度东南方印度洋上的岛国,是世界第二十四大岛,形似珍珠、泪滴、芒果或梨,是世界上最美的国家之一。本岛人口溷杂,宗教众多,语言分歧,一九五○年以后,人口迅速增加,预估西元二○○○年以后,将会有二千万人。佛教在印度广泛传播以后,西元前三世纪,印度阿育王派遣其子摩哂陀把佛教传入斯里兰卡,斯里兰卡的国王天爱帝须受摩哂陀影响而信奉佛教。随着佛教在印度衰落,斯里兰卡却成为南传佛教的中心。在斯里兰卡,佛教对艺术、文学、建筑和政治的影响,都是不可忽视的。

 
  佛教在斯里兰卡已流传了两千多年,是南传上座部佛教的主要根据地之一,大致可将其分作三个时期:

 
  1.西元前三世纪至西元后十一世纪的一千多年间,是兴盛时期。由于国家政治及人民生活安定,故能自由地信奉佛教。

 
  2.十二世纪至十八世纪的六、七百年间,为衰落时期。由于国势日衰,常受外国侵略,因此政治、经济与宗教都遭到极大破坏。

 
  3.从一七五三年至今的两百多年,为复兴时期。

 
  西元前三世纪,阿育王在第三次结集后,派遣儿子摩哂陀至锡兰,为天爱帝须王说法,使得国王以及百官庶民都信奉了佛教。天爱帝须王在首都为他建造大寺及支帝耶山寺。其中大寺延续了一千多年,是锡兰上座部佛教的起源。摩哂陀的妹妹僧伽蜜多又把佛陀成道处的菩提树分枝带来锡兰种植,使该树至今仍是锡兰的国宝。僧伽蜜多并传授比丘尼戒法,使教团完整成立。
 

  在婆多伽摩尼王(西元前四四年-西元十七年)的时代,建筑无畏山寺,收留被大寺所放逐的摩诃帝须。至此,锡兰佛教分成两派,因而常为争取佛教的领导权而相互倾轧。初期,以大寺派为统一教团的中心,大寺派也常以正统自居。但在西元三世纪大乘佛教传入锡兰后,无畏山寺兼弘大乘学说,声望逐渐提昇。但是无畏山寺又分裂一部分为逝多林派,只是两派的差异并不大。此后一直以无畏山寺的势力最盛。大寺派虽然教团渐衰,但在教学方面却很突出,他们在西元前二十六年以罗希多长老为首,举行第四次结集,将一向口传的经典以巴利文写在贝叶上保存下来,所以对佛学的研究贡献至钜。

 
  西元五世纪时,北印度的觉音上座将大寺上座部所传的三藏(在四世纪改译为锡兰语)重新译成巴利文,又翻译注释本,并完成一部佛教百科全书的钜着《清净道论》,奠定了大寺派再度兴盛的基础。与他同时期的觉授、护法、阿难陀、阿罗陀、摩诃沙密及达摩尸利等诸大论师,也分别为律部、论部作注释。着名的史书《岛史》和《大史》也分别在四、五世纪完成。《岛史》是锡兰现存最古的编年史史诗;《大史》则是摩诃那摩所编的王统编年史诗,可视为大寺派所传的佛教史。

 
  西元四一○年,中国的法显大师参访锡兰,在无畏山寺参学两年,在他的游记里记载有当时锡兰佛教的盛况。西元七世纪时,在印度游学的玄奘大师曾想到锡兰参学,但以其国王战死,国内饥荒而作罢。他在《大唐西域记》叙述当时大寺派排斥大乘,学习小乘,无畏山寺派则学兼二乘、弘演三藏的情形。
 

  八世纪中期,唐朝「开元三大士」之一的不空三藏,奉其师金刚智阿闍黎的遗命,到印度和锡兰广求密藏。他在锡兰备受国王阿迦菩提六世的崇敬,从普贤阿闍梨学会「金刚顶瑜伽」,受五部灌顶,并获得密部经论五百馀部及其他密教文物,可知当时锡兰已盛行密教。

 
  十一世纪初,锡兰遭受南印度的朱罗国人入侵达数十年,不但王宫宝物被劫,精舍与舍利塔也遭破坏,首都化为废墟。直到毗闍耶跋怙王才将他们驱逐,努力复兴佛教。十二世纪中期,波罗羯磨跋怙一世统一锡兰,力振佛教。当时无畏山寺及多林寺已没有受戒的僧侣,于是大寺派成为锡兰佛教仅存的正统,国王到处创建寺院、佛塔,又命令摩诃迦叶及沙利补多底举行圣典结集,整理和注释上座部的三藏,并加以注释。这个工作使得十二世纪末到十三世纪初,产生了许多研究学问的僧侣。

 
  继波罗羯磨跋怙一世之后的毗闍耶跋怙三世及四世两位国王,也是不遗馀力的邀请南印度的高僧前来编修佛典。又把佛钵、佛牙安奉在卑罗斯罗山,在各地设大供养会,以及明令僧团举行传戒法会。
 

  十三世纪,锡兰又遭到迦陵伽国人与爪哇人的入侵。十四世纪时,回教徒入侵。十六世纪时,葡萄牙人接踵而来,强迫人民信仰天主教。在葡萄牙人初到锡兰时,岛上已经是分裂成多国的状态,各国对立,有的还依附于葡萄牙的势力,改信天主教来巩固自己的权力。各国经常举兵互相攻打,最后在一五八二年,由性情残暴的罗闍斯诃一世统一大部分的国土,改信印度的湿婆教,并全力破坏寺塔经典,杀戮僧侣,以致锡兰境内没有比丘。其后的国王虽多力图复兴佛教,却难以收到效果。
 

  十七世纪时,荷兰人取代了葡萄牙人,命令人民改信耶稣教。直到西元一七五三年,才由泰国长老优波离等十人,为锡兰的僧侣授戒,逐渐有三千多位比丘。这个泰国系统的佛教被称为喀罗尼派(Kelani),只和贵族、富人交往。因此,另一派僧侣便传承缅甸系统的阿摩罗补罗派的戒法,另立教团。

 
  英国人从一七九五年起,统治锡兰,虽然表面上承认人民所信仰的佛教,但却从教育上抬高耶稣教的地位。直到西元一八三三年刊行了英译的《大史》等书,才展开欧洲人研究锡兰佛教的端绪,并刺激当地佛教的复兴。

 
  僧伽组织分成三大系:最大的是暹系,成立于一七五三年:其次是阿玛拉布拉系,创立于一八○三年,约佔全国僧伽百分之二十;囉曼那系是属暹系中的改革者,于一八六五年创立。暹系由泰国传入,后两系则由缅甸传入。三系在基本教义上并无不同,主要差异在于地域、阶级、身分和持戒的精严程度。

 
  在南传佛教国家中,斯里兰卡已成为当代佛学研究的先进国家。明增佛学院和愣伽佛学院先后提昇为佛教大学,接受僧俗学生。较资深的斯里兰卡大学也设有初、高级巴利文及佛学研究课程。可伦坡阿难陀学院和穆沙兀学院,伽列的玛兴达学院和坎底的法王学院,都是较为着名的佛学研究中心。

 
  在斯里兰卡的居士团体中,创立于一八九八年的「青年佛教会」,目前已发展为主要的佛教团体组织;「斯里兰卡佛教徒议会」,是由全国各佛教团体代表所组成,讨论整个佛教界的大事;「斯里兰卡佛教联盟」,也是由各佛教团体代表所组成,是佛教徒的守护团体,在保护佛教权益方面,扮演了极其重要的角色。此外,「斯里兰卡摩诃菩提学会」创立于一八九一年,总部设在可伦坡,致力于弘扬佛法,甚至远及国外,并发行《新哈腊佛教》期刊。

 
  斯里兰卡对国际佛教的推动,贡献卓越。除上述摩诃菩提学会外,一九五○年创立「世界佛教徒友谊会」。到一九七五年为止,派遣到国外弘法的法师,人数仅次于日本。在亚洲、美洲和欧洲各城市中,都可见到驻锡在精舍或寺院的斯里兰卡僧侣。

 
  设在坎底的佛教出版协会,成立于一九五八年,透过所发行的刊物,在弘扬佛法上有辉煌的成就。尤其是定期发行的《法轮》和《菩提叶》两种刊物,读者遍及九十个国家,对佛法的传扬,影响更是深远。又斯里兰卡是世界上第一个推动捐献眼角膜的国家。
 

  大致来说,斯里兰卡比其他佛教国家更积极加强促进非佛教国家对佛教的了解和修习,是上座部佛教传统的代表,于国际弘法上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尼泊尔佛教

 
  尼泊尔,唐朝时称为尼波罗(梵Nepala),位于中南亚,中国西藏的南方。国土十分之九为喜马拉雅山所盘踞,东邻西孟加拉、锡金,南接印度,首都加德满都。

 
  尼泊尔与佛教的关係可以追溯到佛陀的时代。悉达多太子的出生地──迦毘罗卫国天臂城间的蓝毘尼园,即在今尼泊尔西部毗邻印度边境一带。据传,西元前三世纪,阿育王巡礼佛蹟时,曾小住于此,并立塔、石柱,至今已成为尼泊尔现存最古的遗迹。《大唐西域记》卷七载,尼波罗国的人民邪正兼信,大小乘兼习,该国的国王是刹帝利栗呫婆种,笃信佛法。佛教传入尼泊尔的时间,大约是在阿育王统治时代,至今加德满都附近还保存一座当时所建的佛寺。在七世纪玄奘大师抵达印度时,当地僧众约有二千多人。当佛教在印度衰微之后,尼泊尔佛教仍很兴盛。

 
  另外,义净的《西域求法高僧传》卷上,描述该国天王寺的僧侣擅长梵语、梵书,可知七世纪末叶,梵语教学盛行于尼泊尔了。

 
  七世纪到九世纪时,该国隶属于西藏,因此在这个期间,不少的西藏佛教徒来到加德满都,如:玛尔巴大师和密勒日巴尊者是当时前来参学的两位着名的噶举派宗师。十三世纪初,由于印度本土的佛教受到迫害,不少印度僧侣移居尼泊尔,携入大量经典,形成尼泊尔佛教鼎盛时期。可惜这些经典并未受到完善保存,以致虫蠹腐坏。一直到十九世纪初叶,英国学者荷吉森(B.H.Hodgson)发现古代梵文佛典,于一八二六年公开发表,震惊学界,当时一共搜集梵语写本三百八十一部,分别在加尔各答、牛津、伦敦、巴黎等地加以研究,法人布诺夫(E.Burnouf)因而着有《印度佛教史序说》、法译《妙法莲华经》等二书。十九世纪末叶,英、法、日学者分别获得梵本写经多本,目前大部分珍藏于英国剑桥、日本东京及京都等各大学。
 

  加德满都谷地是全国人口集中地区,其佛教状况足以代表尼泊尔的佛教现况。目前大致可分南传佛教、西藏佛教和那哇尔佛教。南传佛教近代开始传入。一九二八年,摩诃般若法师在印度古希那罗(拘尸那罗)出家,是尼泊尔的第一位南传比丘。一九四三年,第一座南传佛寺完工,其他各寺也陆续兴建。般若难陀法师是当时僧腊最高的上座比丘。那哇尔佛教可能是世界现存最古老的佛教,远在阿育王巡礼尼泊尔以前已经存在,一直延续至今。西元八世纪,与印度教和民间信仰溷合而成为密教形态。那哇尔佛教传统与藏密不同,只传亲族而不传外人,由此渐趋没落,传承渐失。
 

  二次大战后,尼泊尔政府重视佛教,生机渐燃。一九五六年及一九八六年,「世界佛教徒友谊会」就在加德满都召开。蓝毘尼园在联合国支援及世界各佛教国资助下,目前正复建中。现存佛教建筑中,以加德满都的斯瓦扬普那多寺最着名,佛陀那德塔庙则是尼国境内藏人最尊崇的建筑物,而最美观的则首推健额那拉央塔,这些寺塔都保存了古代的风格,因此每年吸引世界各地前来朝圣的佛教徒络绎于途,为尼泊尔佛教的发展带来新机运。
 

  一九七九年、一九八五年,星云曾多次领众参访尼泊尔,并解囊捐助蓝毘尼园的复建,使得佛教复兴的脚步加速。其皇族顾问Mr.LokeDonshan也曾率团参访台湾高雄佛光山。
 

  目前,由于教育普及,许多知识份子纷纷远赴亚、美、欧等地学习佛法,一九八八年,达摩哇帝率满乘、法地等五位法师前往佛光山美国西来寺求受三坛大戒,重整比丘尼僧团于尼国。达摩哇帝并派遣其徒满乘等人陆续到佛光山学习人间佛教,今已返国弘扬大乘佛法。
 
    

◆不丹佛教

 
  不丹是位于喜马拉雅山东麓的小国,面积四万七千平方公里,北界西藏,南邻印度,西接锡金,大部分为险峻的山区,对外交通困难,一向有「祕境龙国」之称。住民多为藏人系统的不丹族,分成僧侣、贵族、庶民等阶级,最奇异的风俗为不论僧俗,男女均蓄短髮,唯贵族皇女准许留长髮,服装大体承袭西藏。不丹人崇奉西藏佛教的宁玛派,这是由于八世纪中叶,印度的莲华生大士从西藏返印时,中途经过不丹,驻留宣教的缘故。当年多处弘法足迹已成为今日重要的朝圣地。
 

  到了西元十一、十二世纪,西藏佛教各派已在不丹十分活跃,尤以竹巴噶举派最为兴盛。十六世纪中叶以后,开始有寺院建筑及大藏经目录的开凋,可惜在十八世纪的一场内乱中被烧毁了。十六世纪中叶,曾有一位竹巴噶举派的喇嘛教主入境,宣称是不丹的领导者,这就是不丹称教主为法王的由来。这位法王组织中央政府,任命地方官,採取政教合一政策,行政由在家居士统筹,法王以转世方式来统治不丹。因此,竹巴噶举派成为不丹的国教,一直持续到二十世纪初。
 

  目前不丹人几乎全部是佛教徒,佛教和不丹王国的历史是不可分离的;喇嘛在社会各行各业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即使在乡间小镇,也经常可以见到成千上万的祈福轮,天空点缀着多彩的旗帜,上书「唵嘛呢叭吽」六字大明咒在微风中飘舞,佛教已深深地融入不丹的立国精神和文化中。不丹佛教最大的庆典是每年四月在巴罗(Paro)举行的巴罗大祭,节庆共进行四天,主要是纪念莲华生大士。
 

  不丹人严格遵循传统,每户至少要选派一个男孩入寺出家。但今日已有观念上的变化,出家僧侣多属自愿;虽然如此,寺院中仍有许多的沙弥。近年来,随着「世界佛教徒友谊会不丹分会」的成立,许多年轻僧侣纷纷前往世界各佛教国家参访,一九八八年有沙弥尼帕摩(TharptenPalmo)前来佛光山美国西来寺求受比丘尼具足戒,成为不丹国的第一位比丘尼,并返国弘扬佛法。
 
    

◆孟加拉佛教

 
  孟加拉位于印度半岛的东北角,东、北、西三面毗连着印度,南边濒临孟加拉湾,人口密度高居世界第一位。孟加拉就是过去的东巴基斯坦,一九七一年脱离巴基斯坦独立后,才改称孟加拉。由地理位置可以了解孟加拉佛教几乎与印度佛教本身一样悠久,都曾经是佛教的中心。七世纪时,孟加拉的佛教已相当兴盛,单是首都一地,已有二百位比丘及三十座精舍。

 
  自七世纪卡伽王朝至十二世纪末巴拉王朝覆亡的四百年间,是孟加拉佛教的黄金时代。阿底峡尊者与戒贤上座为这期间的两位圣哲,他们都曾经在当地大弘佛法。十三世纪至十九世纪,可说是孟加拉佛教的「黑暗时代」,唯有摩诃斯他皮尔法师发起佛教改革运动,纠正长久以来的宗教异说,重组孟加拉僧团,佛教在孟加拉才慢慢地重燃生机。

 
  目前孟加拉有百分之八十五的人信仰回教,百分之十四的人信仰印度教,佛教徒只佔总人口的千分之六,属于上座部佛教。

 
  孟加拉现有六百多间佛寺,僧侣六百多人。有些寺院年代久远,是当地佛教徒的朝拜圣地,也是宗教、文化和社会活动的中心。孟加拉国还有许多考古场所,如拉赤沙希的帕布尔废墟、哥美拉附近的米亚衣那麻地,在出土古物时,都曾发现庞大的精舍遗迹,中间建有佛塔。达摩拉几迦佛寺是孟国佛教的辉煌古蹟,也是「孟加拉佛教协会」的坚强堡垒。该组织的成立,主要是配合孟加拉共和国的理想与政策,为全国佛教徒谋福利,负责推动慈善事业和社会宗教活动。

 
  该国共有一百五十所附属于寺院的佛学院,均由政府资助。在政府的直接管理下,另设有巴利文和梵文委员会。

 
  在社会文化活动方面,孟加拉佛教协会及其分会和青年会,都倾全力致力于社会福利。其他的重要佛教团体尚有「孟加拉比丘训练中心」,创办孤寡之家的「日本孟加拉吠檀多协会」。孟国人民对佛教讨论的兴趣与日俱增,佛教也引起各宗教知识份子的关心和重视。

 
  孟加拉广播电台和电视台都有佛教节目播出。当地佛教徒热心参与代代相传的宗教活动,如卫塞节月圆日、结夏安居月圆日、许愿树节、袈裟布施日等庆典。孟加拉佛教传统规定每位男性佛教徒至少须出家七天,学习出家戒律。

 
  佛教在孟加拉虽属弱势宗教,但仍具有一股强盛的力量,无论是在净化人心方面,或是在促进世界佛教团结方面,都具有一定的重要性。

Tags: 责任编辑:思过黑鹰
】【打印繁体】【关闭】 【返回顶部
上一篇《教史》 第二篇 中国篇 下一篇佛教丛书 《宗派》
清净莲海佛学网: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交流论坛 联系我们
本站声明:本站资源来源于互联网,如侵犯了你的版权,请你联系我们,我们将在收到消息后24小时内删除。
清净莲海佛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