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文章

·忻州市钟楼寺 05-04
·阳泉市郊区辛兴圣泉寺 05-04
·阳泉市平定县洪济禅 05-04
·阳泉市报国寺 05-04
·阳泉市平定县寿圣寺 05-04
·阳泉市平定县资福寺 05-04
·阳泉市盂县文殊寺 05-04
·阳泉市矿区释迦寺 05-04
·阳泉市西烟镇麦坡村玉佛寺 05-04
·阳泉市郊区半坡王兰寺 05-04

文库热门

·忻州市钟楼寺 05-04
·阳泉市郊区辛兴圣泉寺 05-04
·阳泉市平定县洪济禅 05-04
·阳泉市报国寺 05-04
·阳泉市平定县寿圣寺 05-04
·阳泉市平定县资福寺 05-04
·阳泉市盂县文殊寺 05-04
·阳泉市矿区释迦寺 05-04
·阳泉市西烟镇麦坡村玉佛寺 05-04
·阳泉市郊区半坡王兰寺 05-04

TOP

《教史》 第二篇 中国篇 (一)
2018-03-14 23:57:27 来源:清净莲海佛学网 作者: 【 】 浏览:3330次 评论:0

第一章 初传佛教的盛事


  当印度佛教兴盛之时,阿育王派遣众多传教师到四方传佈佛教教义,弘扬佛法。于是,佛教开始在印度以外的地区,如斯里兰卡、缅甸以及中亚、西域一带传播,印度佛教终于成为世界性宗教。佛教究竟在什麽时候传入中国,历来有多种的说法。大致可以推断,随着汉朝与西域交通的开拓发展,佛教逐渐经由中亚、西域一带进入我国。因此,自东汉以来,中国就已接触佛教,三国、两晋以前是佛教传入的适应期,南北朝更成为佛教译经事业的高峰。历经二千年的发展,由于历代祖师的播种耕耘,由印度传来的佛教在中国大地上生根、开花与结果,正式成为中国的佛教。
 
    

◆夜梦金人的汉明帝


  佛教传入的情形,有各种不同的史料记载,有的说秦始皇时有沙门室利房等十八人携带佛经来到咸阳城,却遭到拘捕下狱的不幸命运;有的说汉武帝派霍去病攻打西域,曾掳获一尊金人,带回汉土,武帝将其供奉在甘泉宫,当时以为金人就是佛像;也有的提到,汉哀帝元寿元年(西元前二年),博士弟子景卢曾接受大月氏王的使者伊存口授佛经,以上这些说法,都是佛教初传时期的传闻。
 

  但在各种传说中,以东汉明帝夜梦金人的故事最为人津津乐道。永平十年(六七),明帝梦见一位金人,身长六丈,相貌庄严美好,全身金光灿烂,在金鸾殿的上空飞翔。梦醒之后,明帝遍问群臣,所梦金人到底是什麽神?太使傅毅答说:「臣听说《周书异记》中有一段记载:周昭王即位二十四年甲寅岁四月八日平旦时分,所有江河泉池忽然泛升高涨,四处的井水也溢出来,狂风大作,宫殿、房舍、山川、大地也都震动起来。到了夜晚,有五色光芒入贯太微,在西方遍布成青红色。当时,昭王问太使苏由:『这是什麽祥瑞?』苏由回答说:『西方有大圣人诞生。』昭王问:『对天下有何影响?』苏由答道:『此时没有,一千年后声教被及此土。』于是昭王即派人把这件事情镌刻在石头上,埋在南郊的天祠前。如果以年代计算,刚好就是当今之时,陛下所梦的金人,想必就是佛陀无疑。」由于这个因缘,明帝便派遣使者蔡愔、秦景、王遵等十八人西行到印度求佛法。
 

  传说,秦始皇和汉武帝都曾经派人向东方蓬莱仙岛求取不死的仙药。自秦始皇之后,几乎所有的皇帝都迷信巫术,希望长生不死。为了达到目的,不断派遣专使向东方求仙,却始终不能如愿。皇帝们求长生不成,敬鬼神不灵,靠巫术也屡出差错,派人出海到东方求仙药又一去不回,于是转而经由西域这条通路向西方求佛。奉命出使西域的蔡愔,路过大月氏国,遇到了迦摄摩腾与竺法兰两位高僧,这是历史上空前的际遇,可以说,由于汉明帝一梦,从此促成了中国向西方求取佛法而开通西域的现实需要,佛教也因此在中国展开了历史的第一页。
 
    

◆迎接第一尊佛像


  传说迦摄摩腾与竺法兰两位西域高僧随着蔡愔等人,用白马驮着佛像图卷轴及《四十二章经》等,自西域到中国弘扬佛法,这时是永平十年十二月三十日。蔡愔等人将携回的佛像呈给明帝。明帝一见,正与梦中的金人相同,惊喜万分,令人临摹多幅,分别供奉在南宫清凉台及高阳门显节寿陵上,这是中国历史上记载有佛像的开始。


  蔡愔等人所带回的图卷中描绘的佛像,正是当年优填王派人以栴檀木凋刻的释迦像的画像。
 
    

◆最初东来的印度高僧


  迦摄摩腾是中印度人,精通大小乘经典。竺法兰也是中印度人,能够诵出几万章的经论。他们随着汉明帝的使者来到洛阳传教,并受到明帝隆重欢迎。在那个时代,中国皇帝本来是盲目信仰神仙方术的,佛教的出现,令当时的人耳目一新。西域高僧迦摄摩腾与竺法兰远自西域而来的事,引起当时道士的惶恐不安,故有一场轰动的佛道比试。


  永平十四年(七一)元旦,正当五岳各方道士循例向皇帝贺年的时候,以褚善信、费叔才等为首的道士六百九十人,藉机议论佛教与道教的是非。结论是:「皇上竟然摒弃了我国的道教,去远求胡人的教法,这是万万不应该的。」于是,褚、费二人率领众道士,各将自家所持道教经典带出,一同上表向明帝请愿,想与佛教一比高下真伪。明帝敕令尚书令宋庠,将佛道两教人士引入长乐宫前,下诏宣告:「在元宵日当天,道士与佛教僧侣一起集合在白马寺南门外比试,并先立东西两坛焚经台,以辨验各自的神通本事。」


  比试当天,先令佛道分据焚经台,在东西两坛各示经典供置。褚善信等辈使出神通变化,有的骑草龙飞昇,有的在虚空中往来等,虽有奇异,但皆寻常所见。然而,神通才显,却见焚经台下西坛的六百多卷道教经典,顷刻之间,忽然焚烧殆尽,褚善信等人也顿失神通,不能再飞昇往来,一时窘相尽出。当时有人从火中抢出《道德经》,因此后世的道教人士认为,只有《道德经》是真的,其馀全都是唐朝末年的道士杜光庭所撰。今日形容伪作为「杜撰」,就是来自这个典故。再看东坛的情形,熊熊火燄化作红舌灿莲,悉数涌现在空中,因而佛像与佛经丝毫未损。又见空中绽放五色神光,宝花玉鬘由天上缤纷落下,天乐齐鸣。明帝与左右群臣看到如此的祥瑞景象,都赞歎不已。当此之际,迦摄摩腾与竺法兰踊身虚空,为明帝说出偈颂:
  

狐非狮子类,灯非日月明,池无巨海纳,丘无嵩岳荣。
  

法云垂世界,法雨润群萌,显通希有事,处处化群生。


  太傅张衍对诸道士说:「既然你们道教经典经过比试,证明道教神通没有灵验,你们就应当皈依佛法了。」
 

  道士褚善信与费叔才等人深感愧疚,都羞愤而死,其馀的道士,有的跳井身亡,有的上吊自杀,此外,还有司空刘峻等二百六十人、京师士庶张子尚等三百九十人、后宫阴夫人王倢等一百九十人、五岳道士吕惠通等六百二十人,都纷纷脱去道袍,请求出家。明帝一一允许,并敕令在洛阳创建十所佛寺,其中七寺建于城外,安置比丘,三寺在城内,安置比丘尼,佛教从此流传天下。
 
    

◆东土第一座佛寺


  最初,汉明帝以极隆重的仪式亲自迎奉两位高僧,招待他们住在洛阳鸿胪寺。「鸿胪」,本来是掌管诸侯和外国来朝觐者所住的宾馆;「寺」,原本是当时官署的名称。经过佛道比试之后,明帝敕旨将鸿胪寺改名为白马寺,用以赞扬两位高僧以白马驮经来到洛阳,因此取名「白马寺」。


  然而,据《梁高僧传》卷一记载,「白马寺」的命名由来是:相传,某天竺国的国王,曾破坏诸寺,仅有招提寺尚未遭损毁,夜里有一匹白马绕塔悲鸣。此事传至国王耳里,国王乃令中止破坏寺庙,因此改招提寺为白马寺。据说,汉明帝就是沿用这个天竺白马寺的典故,把寺名取为白马寺。
 

  明帝除了在寺中安置佛像,并明令该寺为迦摄摩腾与竺法兰的安居处所,所以后代僧尼的住所就通称为寺。白马寺因而成为中国的第一座佛寺。
 

  一日,明帝来到白马寺,迦摄摩腾进言:「寺的东边是何地?」明帝回答:「过去此地原是高起的山丘,将它夷平,却又隆起。夜里曾出现灵异神蹟,于是百姓称它为圣塚,以为是洛阳神的显灵而祭拜之。」迦摄摩腾说:「昔日阿育王藏佛舍利于天下,建八万四千塔,中国境内就有十九处之多,此处当是其中之一。」明帝大吃一惊,马上偕同迦摄摩腾前往礼拜,见塚上涌现圆光,光中有三佛。一旁的侍卫都欢呼赞歎,同称万岁。明帝大悦,「今天若不是遇到两位大士,那里知道这就是大圣遗祐赐福!」于是下令造塔于塚上,以供奉佛舍利,塔共有九层,高两百尺。第二年,又见塔上光芒万丈,塔顶还浮现出金手,天香四处飘盪。当明帝亲临瞻礼时,光芒也随步旋绕,从午时到申时才散灭。这是有佛塔藏舍利的传说。


  五百多年之后的大唐盛世,太宗游洛阳时,特别到白马寺礼拜,深有所感,就在焚经台上题诗,缅怀汉明帝当年佛道比试的事蹟。这首「题焚经台诗」云:
  

门径萧萧长绿苔,一回登此一徘徊,青牛漫说函关去,白马亲从印土来。
  

确定是非凭烈燄,要分真伪筑高台,春风也解嫌狼籍,吹尽当年道教灰。
 

  白马寺创立距今,已有一千九百多年的历史。关于它的创建过程,散见于《理惑论》、《后汉纪》、《冥祥记》、《高僧传》、《水经注》、《洛阳伽蓝记》、《魏书》等文献中。白马寺是我国第一古刹,也是我国佛教早期的传播中心,印度梵学及佛法发展的第一座道场,因此被后世佛门弟子尊为「祖庭」和「释源」。
 
    

◆汉译佛经的滥觞


  迦摄摩腾与竺法兰熟闇西域方言,到洛阳后开始学习汉语,随后翻译出《四十二章经》等。汉明帝曾敕令将《四十二章经》收藏在朝廷藏书的兰台中。《四十二章经》,旨在宣扬佛教的基本教义,被推崇为中国第一部汉译佛经。
 
    

◆倡导奉佛的贵族


  随着汉明帝的建寺,迎请高僧来华、建寺造塔,佛教逐渐流布东土。但在当时,佛教仍未普遍,人们以为佛教是中国流行的神仙方术,所以把佛陀与黄老一同祭祀,以祈福消灾。


  东汉明帝有一位异母弟弟楚王英,当明帝还是太子的时候,二人感情非常好。楚王英年轻时喜好结交宾客,晚年信仰黄老,诚心斋戒,祭祀浮图,是中国第一位信仰佛教的皇亲贵族。
 
    

◆禅经的最初译者


  自从汉武帝时代开拓西域,「丝绸之路」成为一条贯通中西的贸易孔道,往往伴随着贸易而进行文化交流、宗教传播。许多西域、天竺僧侣随着商队来到中国,成为中国佛教的播种者、拓荒者。


  继迦摄摩腾与竺法兰之后,来华的西域高僧有安息国(古波斯,今伊朗)的安世高,月氏国的支娄迦谶、支谦,康居国的康僧会,以及印度的昙柯迦罗等人。因为他们都是西域人或印度人,在不熟悉汉语,又缺乏原典的情况下,只能根据他们口述的经文大意,再由中国人记录为文字。藉由初期译经僧的译文来弘传佛法,中国人开始接受佛教的思想与知识。


  继第一部《四十二章经》译出后,译经僧来华愈多,也开始有完整经论的翻译。据载:安世高放弃安息国王位而出家求道,他原本就通晓天文与医术,又博综经藏,尤精于阿毗昙学,一生奉持禅经;来到中国后,很快地学会了汉语,从桓帝建和年间到灵帝建宁年间(一四八~一七二),共二十几年,翻译了许多佛经。其中,较重要而且有影响力的是:《安般守意经》、《阴持入经》、《大小十二门经》、《道地经》、《人本欲生经》等。当时各译经僧所传译的诸经,或有谬误的情形,而安世高所译的经典,义理明晰,文字允正,是佛教传入初期译经僧中的翘楚。他译的经典多属小乘,以宣扬法数与禅观为主,如《安般守意经》是一部禅定修行的指南书,经中指出数息、相随、止、观、还、净等六阶段禅法的过程。关于数息的方法,带给中国佛教的影响很深。法数,即阿毗昙(阿毘达磨),就是佛教的基本教义以「数」的形式将教法加以分类,如四圣谛、五蕴、八正道、十二因缘等。可以说,继迦摄摩腾、竺法兰之后,在中国佛教史上,安世高是以最初翻译经典而享有盛名的。
 
    

◆般若经典的初译


  与安世高的翻译禅学经典佔有同样开创意义的,翻译大乘般若学系统经典的是支娄迦谶。支娄迦谶,又称支谶,他也是东汉桓帝末年来到洛阳,而在灵帝光和、中平年间(一七八~一八九)译出《道行般若经》、《首愣严经》及《般舟三昧经》等共十四部。其中,《道行般若经》对弘扬般若思想,具有很大的影响力。
 
    

◆传教江南的先锋


  支谦是月氏的后裔,他的祖父早在汉灵帝时就率众数百人来华,因此受封为率善中郎将。支谦名越,字恭明,是一位居士,曾受业于支娄迦谶的门徒支亮。支娄迦谶、支亮、支谦三人,被世人称为「三支」,有「天下博知,不出三支」的美誉。他住吴国三十多年,先后受到吴主孙权、孙亮的礼遇,拜为博士。他译有《大明度无极经》、《大般泥洹经》、《维摩诘经》、《首愣严经》、《大阿弥陀经》等,一共三十六部。由支娄迦谶介绍的《般若经》,得到支谦的大力弘扬,形成所谓的「般若学派」,与安世高的「禅学派」成为初期佛教弘传的两大主流。


  最早把佛教传到江南一带的是支谦,继支谦之后,使佛教在江南扎根的是康僧会。康僧会的祖先是康居人,后来世居印度,其父亲因经商移居交趾。十几岁时,父母双亡,便在交趾出家,广读佛书,并博览儒家和方技之书,能文善辩。吴赤乌十年(二四七),康僧会从交趾来到建业,从安世高的弟子受业,学习安世高所传的小乘禅法,与陈慧共同注解《安般守意经》。


  康僧会在建业,除译经以外,立志要把佛法传播于江南,所以比较重视对一般民众的度化。他建造茅屋,设立佛像,常在市井之间托钵弘法。地方官员上奏孙权说:


  「有胡人来此,自称沙门,服装容貌皆异于常人,必须观察他的动静。」


  孙权答说:「我听说东汉明帝梦见金人,号称为佛,是沙门所事奉的,他是否为佛陀的遗风呢?」
 

  因此,孙权召见康僧会问道:「拜佛有何灵验?」
 

  康僧会回答:「自如来灭后至今,将近一千年,他的遗骨舍利灵验无比。昔日阿育王因此广为建造八万四千塔供养佛陀舍利,使佛法广布天下,这些寺塔正表示佛陀的遗风教化啊!」
 

  孙权听了,仍然不能信服,认为是怪诞荒谬之说,于是下令:「若能得佛舍利,自当建塔;如有虚伪,当处以国刑。」
 

  于是康僧会虔心斋戒,进入静室,置铜瓶于桉上,焚香祈愿舍利显现。七天过去了,十四天也过去了,依然不见舍利出现,康僧会还是信心十足,请求孙权再宽限七天。直到第二十一天的傍晚,仍然不见舍利。就在当夜五更之时,忽听铜瓶中有铿锵之声,一颗晶莹剔透,光彩夺目的舍利赫然在目。第二天,康僧会将舍利上呈孙权,五色光燄,晃耀瓶中,孙权亲自取出舍利,放在铜盘,那坚硬无比的铜盘竟然应声破碎,孙权叹为稀有,不禁肃然起敬。
 

  康僧会说:「此佛舍利遇火不能烧,以金刚杵击之亦不破。」孙权于是命大力士鎚击舍利,结果铁鎚破碎,而舍利却完好不坏。孙权惊服不已,因而发心建塔,供养舍利。
 

  这些传说,代表江南佛教逐渐兴盛的情形。因为首次在江南建寺,故称建初寺,这就是江南的第一座佛寺。孙权把建初寺一带之地命名为佛陀里,江南佛法因此兴起,康僧会的贡献应居首功。
 
    

◆汉僧入道的开始


  魏国初期对于宗教活动曾经明令禁止,但初传入的佛教依然在民间默默流传。到中期以后,禁令放宽,促使印度和西域来的僧侣又在洛阳积极从事译经和传教活动。第一位翻译戒律经典的昙柯迦罗,在魏嘉平年间(二四九~二五四)从中印度来到洛阳。魏地原来就有出家人,但没有受具足戒,只是剃除鬚髮,外貌上不同于一般人而已,他们举行斋戒,从事祭祀。昙柯迦罗来魏以后,目睹这种情况,译出《僧祇戒本》,是第一部汉译律本。因此,昙柯迦罗也被后世尊为中国律宗之祖。他创立传戒制度,使剃度的出家人正式受戒,成为真正的出家僧侣,朱士行就是当中最为知名的一位。根据史料记载,严佛调是中国第一位华籍出家人,而朱士行才是中国佛教史上第一位正式受戒的出家人。


  从汉末到三国,主要是透过这些印度、西域来华的高僧大德译经弘教,使佛教经典与佛教思想逐渐在中国播下种子。但在初传期间,佛教与中国固有的文化思想,如儒、道两家,必须经过一段适应与融和的过程,才能融入中国文化社会当中,成为中国的佛教。当佛教逐渐传播于民间之后,信仰的人越来越多,知识分子也在其后将近百年间,接受佛学思想,使佛教思想与中国文化思想完全融和。真正为中国佛教奠定深厚根基的,则是魏晋南北朝的印度高僧佛图澄、西域高僧鸠摩罗什,以及中国的道安、慧远、僧肇等几位高僧的卓越贡献。
 
    

◆第一部比丘尼传


  记载东晋比丘尼僧团种种事蹟的传记,称为《比丘尼传》,由南朝梁宝唱在天监十六年(五一七)撰着,蒐罗东晋升平年间(三五七~三六一)至梁天监年间,贞心高节的六十五位比丘尼的传记。这本书是中国佛教史上第一部比丘尼传记,也是历代诸部高僧传中,独一无二为比丘尼撰写的传记。
 

  东晋比丘尼僧团的建立,是东晋佛教的特色之一。从《比丘尼传》中,可以看出当时比丘尼活跃的情形。例如:东晋时,沙门僧建在大月氏国得到僧祇尼羯磨和戒本,礼请昙摩羯多于洛阳设立戒坛。当时有彭城(江苏铜山)的净检尼等四人登坛受比丘尼具足戒,因此,净检尼成为中国佛教史上第一位比丘尼,这也是中国佛教尼僧团的滥觞。净检善修戒行,志学不休,信施虽多,随得随散。
 

  出家行大孝的安令首尼,东莞人(山东沂水),从佛图澄与净检尼受大戒,后来建造建贤寺,据说当时跟随安令首尼出家者有两百多人,并造了五十六座精舍。由于安令首尼的德行四播,备受后赵王石虎的敬重。
 

  东晋司州太守杜霸,因为信奉黄老而憎恨佛教,一心想破坏寺院,危害尼僧。杜霸尤其嫉妒智贤尼的相貌庄严,容止安详,因而加以杀害毁容。智贤尼虽被毁容,但以丑僧俊道,倍加精进,守持戒律,修行办道,终于感化杜霸,因此闻风而来的门徒达一百多人。前秦王苻坚也久仰她的盛名而尊崇不已,特赐一件编织三年而成的袈裟,价值连城。
 

  东晋的尼僧,不但热心于宫中弘法,也与当时的士大夫有往来,例如受到何充尊敬的明感尼和慧湛尼。明感尼在出家以前,经常讽诵《观世音经》,感应佛的瑞相,因此精勤修行。到了晚年,其戒行愈加严谨,使得江北女子都来皈依门下。
 

  晋永和四年(三四八)春,明感尼与慧湛尼等十人渡江,来到何充辖境。何充见到明感尼的风度修养,即表示钦仰之意。当时在京师还没有尼寺的设置,何充就以别宅立寺,并请明感尼为寺命名。明感尼答说:「直到此时,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四众才算完备。檀越如今建寺就是造福业,可以命名为建福寺。」后来慧湛尼继之入住建福寺,该寺是江南的第一座尼寺。
 

  本传所载讲说、建寺、度众、禅定、德高的比丘尼比比皆是,足为后世典范。

..............................................


一、试述佛教传入中国的因缘及当时信仰的情况。


二、试述佛教初传时期,来华高僧的重大贡献。

..............................................

Tags: 责任编辑:思过黑鹰
】【打印繁体】【关闭】 【返回顶部
上一篇《教史》 第一篇 印度篇 下一篇《教史》 第三篇 世界篇
清净莲海佛学网: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交流论坛 联系我们
本站声明:本站资源来源于互联网,如侵犯了你的版权,请你联系我们,我们将在收到消息后24小时内删除。
清净莲海佛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