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文章

·忻州市五台山普乐寺   &nb 05-16
·忻州市五台山普安寺(普庵寺) 05-16
·忻州市五台山狮子窝大护国文殊寺 05-16
·忻州市五台山法喜寺 05-16
·忻州市五台山弥陀院 05-16
·忻州市五台山真容寺 05-16
·忻州市五台山东台顶望海寺 05-16
·五台山南台顶普济寺 05-15
·忻州市五台山西台顶法雷寺 05-15
·忻州市五台山北台顶灵应寺 05-15

文库热门

·忻州市五台山普乐寺   &nb 05-16
·忻州市五台山普安寺(普庵寺) 05-16
·忻州市五台山狮子窝大护国文殊寺 05-16
·忻州市五台山法喜寺 05-16
·忻州市五台山弥陀院 05-16
·忻州市五台山真容寺 05-16
·忻州市五台山东台顶望海寺 05-16
·五台山南台顶普济寺 05-15
·忻州市五台山西台顶法雷寺 05-15
·忻州市五台山北台顶灵应寺 05-15

南传佛教名家文集

互动─法的分享与回馈
互动─法的分享与回馈 作者:明法尊者 互动谈法是两人以上进行切磋法义,把自己对法的闻、思、修、证的体验提出来分享,或把自己的疑惑提出来讨教,接受别人的回溃这样的互动,在经典中经常可以看到,甚至阿罗汉与阿罗汉之间也常有互动。互动时若有高人在场,既使他不表白身份、证量,参与者..
更新:2019-04-08   / 点击:164    【查阅全文】
培养直观的能力
培养直观的能力 作者:明法尊者 直观(vipassana,内观)是解脱之钥,它是当下进行直接观察五蕴,直接明白五蕴的实相:无常、苦、非我,而得到解脱。 直接观察是单纯的观察、感受,没有语言、思惟,就如佛陀提示婆希说:“见只是见,闻只是闻,觉只是觉,知只是知。”(《自说经》第一品、..
更新:2019-04-08   / 点击:155    【查阅全文】
观心念及其果报
观心念及其果报 作者:明法尊者 观察心念,观心有无有贪(saragam)、离贪(vitaragam)、有嗔(sadosam)、离嗔(vitadosam)、有痴(samoham)、离痴(vitamoham)、收摄(savkhittam)、涣散(vikkhittam)、大至心(mahaggatam色、无色界心)、无大至心(amahaggatam)、有上心(sa-uttaram世间心)、无上心(anu..
更新:2019-04-08   / 点击:169    【查阅全文】
地狱与天堂
地狱与天堂 作者:明法尊者 以人的经验来说,最苦的地狱与最乐的天堂,离我们并不远,并不一定要有禅定经验或天眼通才能发现。《杂阿含经》210经佛陀说:“六触入处地狱,众生生彼地狱中者,眼所见不可爱色,不见可爱色,见不可念色、不见可念色,见不善色、不见善色,以是因缘故,一向受忧苦..
更新:2019-04-08   / 点击:154    【查阅全文】
谤法
谤法 作者:明法尊者 「诽谤」的意思是说人坏话。诽谤正法是用语言藐视、扭曲正确的真理。依经典的意思,不正确的传递佛法也算是谤法。谤法不只是不懂佛法所为,有时是学法者依自己的看法,把正法律(佛陀教法)看作非法律,把非正法律看作正法律。造成谤法大多由轻慢、不恭敬、无知开始发飙,..
更新:2019-04-08   / 点击:172    【查阅全文】
发愿
发愿 作者:明法尊者 善愿可导至今生.来世的善向、善果,发善愿时,内心即刻有和平、温馨之感;发恶愿可导至今生.来世的恶向、恶果,而未伤害人.物时,已即刻伤害自己。 《中部》第六经《愿经》,佛陀说比丘祈愿“为同行者所爱、所敬重”“得衣.食.床.药”“施衣.食.床.药者得大果报”…乃..
更新:2019-04-08   / 点击:146    【查阅全文】
善恶因果
善恶因果 作者:明法尊者 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因果法则,是循著必然的路径,决非偶然的,因缘成熟时,必有果报、必生此因果系列之果、不生别的因果系列之果。即使是已断尽烦恼的阿罗汉也无法免除过往所造善恶之报。 生起任何无贪、无嗔、有慧之心念,必受善报,善报包括未来身心受喜乐、..
更新:2019-04-08   / 点击:150    【查阅全文】
诸恶莫作
诸恶莫作 作者:明法尊者 诸恶莫作是诸佛的重要教诫之一。不造恶的思想、语言、行为,能阻塞恶趣之门。 三毒(贪.嗔.痴)、五盖皆是恶,造恶时的心理状态是痴、无惭、无愧、掉举。痴是无知或漠视正理,瞎了心眼。无惭是无耻为恶,不尊重自己。无愧是无惧为恶,不尊重他人。掉举是散乱、不安..
更新:2019-04-08   / 点击:182    【查阅全文】
杰克·康菲尔德文集
杰克·康菲尔德 个人履历 杰克·康菲尔德[JackKornfield],生长在美国东岸的一个科学及知性家庭。 一九六三年就读于美国新罕布什尔州达特茅斯学院[DartmouthCollege]主修亚洲研究,在学期间开始学佛。 一九六七年毕业后,即前往东南亚修学,在阿姜查主持的巴蓬寺寺出家,也曾经在马..
更新:2019-04-06   / 点击:203    【查阅全文】
踏上心灵幽径
踏上心灵幽径 APathWithHeart 【美】杰克•康菲尔德【JackKornfleldj】 易之新黄璧惠释自A译 西方最受欢迎的禅修大师关于灵性修行的经典之作 继《西藏生死书》之后,又一开启智慧与慈悲的灵性巨著! 杰克.康菲尔德为禅$的道路提供了亲切、温暖而实用的指引,充满澄澈..
更新:2019-04-06   / 点击:3542    【查阅全文】
狂喜之后
狂喜之后 作者:杰克·康菲尔德 第一部分:序言推荐序 最贴近真实的心灵地图——胡因梦 渴求真理,追求良师的指引,加入一个探索生命真相的团体,在其中获得归属感,并且开始踏上内心的探险之旅,这是全世界的探寻者在真理之道上最初始的共通流程。 然而一旦打开内心之门,接下..
更新:2019-04-04   / 点击:256    【查阅全文】
当代上座部佛教大师
当代上座部佛教大师 LivingBuddhistMasters 杰克·康菲尔德JackKornfield 呈献 这本书的出版我要呈献给我的父亲,从他那里我学到道德的力量和向善。 还有,这本书若没有以下的法友的慈悲和帮助法出版:StephenLevine,SumedhoBhikku,AchaanChaa,JosephGoldstein,AchaanAsabha,DanGole..
更新:2019-04-04   / 点击:3047    【查阅全文】
达弥卡法师文集
达弥卡法师 舍卫城‧达弥卡法师(VenerableShravastiDhammika),一九五一年生于澳洲。早年在印度落发为僧,后来到斯里兰卡修行,并由于致力于推广佛教而闻名该国。 舍卫城‧达弥卡法师(VenerableShravastiDhammika),一九五一年生于澳洲。早年在印度落发为僧,后来到斯里兰卡修..
更新:2019-04-04   / 点击:239    【查阅全文】
佛陀法语
佛陀法语 作者:达弥卡法师 前言 佛陀曾发表过无数的演说,任何人只要专心阅读其中几则,即刻会意识到包含在其中的调和、宁静、超越、稳固、不变的慈悲与无量的耐心。这些演说包含了无数的忠告、格言与提示,是达成心的宁静的方向与方法。 —荷盟贺士(HermannHesse) 佛陀说教的目标..
更新:2019-04-04   / 点击:185    【查阅全文】
沙尘上的足迹
沙尘上的足迹 作者:达弥卡法师 译:施性国 在历史上,只有两位伟大的宗教师在他们有生之年,看到自己所创办的宗教成功地、稳建地成立和发展。他们是佛陀,即悉达多乔达摩,和先知默罕莫德。他们都用了很长的时间从事教导的工作。 著名的研究印度学的学者巴商(A.L.Basham)著书说,佛教..
更新:2019-04-04   / 点击:243    【查阅全文】
比丘与比丘尼的僧团生活
比丘与比丘尼的僧团生活 作者:达弥卡法师 施性国译 多少个世纪以来,印度的宗教分为两大迥然不同的派系:正统的婆罗门派系和非正统的沙门派系。婆罗门派系认为只要做好父亲或孩子应尽的责任,并诚心诚意的遵守一定的宗教仪式,那么他便可以获得解脱。婆罗门的祭司大多是结婚的,有些甚至..
更新:2019-04-04   / 点击:642    【查阅全文】
世尊妙相具
世尊妙相具 作者:达弥卡法师 佛陀是多么的不平凡,佛陀是多么的慈祥与充满智慧。遇见佛陀的人,他的一生将随着改变,因此即使是佛陀在世时,已经有许多关于他的传说。在佛陀入灭后的几个世纪,这些传说和神话模糊了佛陀原本做为人的真实性。人们把他当做神来膜拜。其实,佛陀是人,但又有别..
更新:2019-04-04   / 点击:246    【查阅全文】
佛教与喜马拉雅山
佛教与喜马拉雅山 作者:达弥卡法师 喜马拉雅山是世界上最高的山脉。巨大的山脊大约有2500公里长、200至300公里宽,而且很准确地划定了印度次大陆以北的界线。《本生经》形容喜马拉雅山是“区域广袤,高有五百由旬(yoganas),宽有三千(本生经第五册415页)。对古印度人来说,它是“千峰之山”..
更新:2019-04-04   / 点击:257    【查阅全文】
隆波通禅师文集
隆波通禅师简介 隆波通禅师于1939年5月14日出生于泰国的东北部,依照南传佛教的习俗,于22岁时出家为僧。在接下来的七年中,他研习并通达了上座部佛教教理。 苦修 1967年是他修行中最重要的一年。这一年,他有幸遇见了正念动中禅的导师隆波田尊者,并依止隆波田尊者精进修习正念动中禅..
更新:2019-04-02   / 点击:272    【查阅全文】
通往自由与智慧之路
通往自由与智慧之路 作者:隆波通禅师 一通往自由与智慧之路 每个人都想要自由,也都在追寻自由。自由有两种:外在的自由与内在的自由。有些人相信只有外在的自由,而忽略了内在的自由。他们向自身之外追求,而错失了真正与永恒的自由,错失了智慧所带来的自由。 真正的自由必须由..
更新:2019-04-02   / 点击:223    【查阅全文】

清净莲海佛学网: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交流论坛 联系我们
本站声明:本站资源来源于互联网,如侵犯了你的版权,请你联系我们,我们将在收到消息后24小时内删除。
清净莲海佛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