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文章

·阳泉市千佛寺 05-07
·忻州市兴国寺 05-07
·忻州市净莲寺 05-07
·忻州市原平寿宁寺 05-07
·忻州市原平市楼烦寺 05-07
·忻州市原平市轩岗东泉寺东泉寺 05-07
·忻州市钟楼寺 05-04
·阳泉市郊区辛兴圣泉寺 05-04
·阳泉市平定县洪济禅 05-04
·阳泉市报国寺 05-04

文库热门

·阳泉市千佛寺 05-07
·忻州市兴国寺 05-07
·忻州市净莲寺 05-07
·忻州市原平寿宁寺 05-07
·忻州市原平市楼烦寺 05-07
·忻州市原平市轩岗东泉寺东泉寺 05-07
·忻州市钟楼寺 05-04
·阳泉市郊区辛兴圣泉寺 05-04
·阳泉市平定县洪济禅 05-04
·阳泉市报国寺 05-04

TOP

第五章、印光大师净土思想的实践方法(一)
2009-09-30 14:28:56 来源: 作者: 【 】 浏览:1888次 评论:0

印光大师对于净土法门的实践方法,有其个人的特色。陈荣捷博士 曾指出“他主要的志趣是在宗教生活,而非宗教哲学”(注一)。他是经 由智慧的抉择,实际的需要,调和儒、释,而实践于净土法门中。事实 上,印光大师的出家,是基于本身对佛教真理的自觉而来,有实践的长 久体验在。因而反映在实践的方法上,即是此种经验的延伸。他实践方 法,大体上可分为以下五个方面:一是从敦伦尽分闲邪存诚入手(注二)二是以家庭教育和因果报应相结合,三是以居家修行适应时代需求,四 是以至诚念佛医治众生的病,五是对摄心念佛及十念记数的见解。这其 实也是传统佛教与儒家伦理中,最为民众熟知的部份,却因印光大师本 人的人格感召和大力提倡,而重获了新的生命。以下即分别加以讨论。

 

第一节 从敦伦尽分闲邪存诚入手


自古儒家辟佛,多系指摘出家的行为是背弃了人伦,不顾及对于家 庭、社会的责任而消极遁世;所以印光大师则持重于在家修行,强调实 践人伦,主张“敦伦尽分,闲邪存诚。”(注三)

 

这种很明显的融合会通, 正是促进儒佛合一的思想,更收比儒顺佛的宝效。这是他的超格表现, 值得我们特别注意的。例如他说:


欲皈依佛法,了生脱死,超凡入圣,必须要克尽伦常之道。(中略) 要孝亲敬长,兄弟姊妹,夫妇主仆,一一各须尽自己之职分。(中略)尽 其职分,即为世间贤人善人。贤善之人念佛,则易于感佛,欲了生死, 不可不注意伦常也(注四)。


佛法是与生活相应,所以基本的做人道理必须具备,才能入道;儒 家重视孝道,不单是对父母要孝,还要扩而充之,大孝于天下,爱天下 人,谓之大孝。为政的人以孝子之心为政,所以说“求忠臣必于孝子之 门。”(注五)

 

一个人真能爱父母、爱家庭、爱社会,也一定是忠臣。也 就是说:是否成为有用的人,观察他居家行止如法与否,就知道答案了。 因此,印光大师认为:念佛之人,必须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 修十善业。又须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和妇顺,主仁仆忠,恪尽己分。 能于家庭与社会尽谊尽分是名善人。善人念佛求生西方,决定归终即得 往生,以其心与佛合,故感佛慈接引也。若虽常念佛,心不依道。或于 父母兄弟,妻室儿女,朋友乡党,不能尽分,则心与佛背,便难往生。 以自心发生障碍,佛亦无由垂慈接引也(注六)。

 

印光大师所强调的力行 伦常,尽谊尽分,广行众善。这一切都成为做个堂堂正正的人所必备的 条件。故我们修持要注意言行的相应,既然想念佛求生净土,世间善不 能忽略不做;这与《论语》学而篇“弟子入则孝,出则弟(悌),谨而信, 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注七)

 

有异曲同工的意思。 由此可知,净土教的修持,不是只要一心求生西方,对于现实人间的世 事,就不闻不问。印光大师并不教人废弃世事,相反的,常常勉人居尘 学道,善尽做人的义务。如《文钞》正编复宁波某居士书云: 人生世间,不可无所作为,但自尽谊尽分,决不于谊分之外,有所 觊觎,士农工商,各务其业,以为养身养冢之本,随分随力,执持名号, 决志往生。(注八)


总之,是教我们随分随力以修行,而不是远离人群独自修道,也就 合乎儒家伦常思想与不废弃世事。


在《文钞》三编里,又发现一般他以为佛法与儒家思想相融之点: 书云:唯圣罔念作狂,唯狂克念作圣。佛经云:世间有二健儿,一 者自不作罪,二者作已能悔。改过不吝,为儒者希圣之方。发露罪愆, 乃佛子复本之要(注九)。


为人处事,不怕做错事,只怕错了不知悔改,故《论语》子罕篇第 九云:“过则勿惮改。”有过失不能畏惧而不纠正。万一,误作恶行,须 赶紧断除相续心,起殷重忏悔心,借忏悔的力量,洗刷前过。


印光大师常将儒佛思想融为一体,或许与他从小接受儒教的洗礼有 关,故他又主张:


尽性学佛,方能尽伦举孔;尽伦学孔,方能尽性学佛,试观古今之 大忠大孝,与夫发挥儒教圣贤心法者,无不深研佛经,潜修密证也。儒 佛二教,合之则双美,离之则两伤,以世无一人不在伦常之内,亦无一 人能出心性上外,具此伦常心性,而以佛之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为克 己复礼,闲邪存诚,父慈子孝,兄友弟恭之助,由是父子兄弟等,相率 而尽伦性,以去其幻妄之烦惑,以复其本具之佛性,非但体一,即用亦 非有二也(注一0)。

 

 印光大师的儒佛和合,并不是互并、或归于儒、或归于佛,而是各 显其美,学儒之“尽伦”,学佛之“尽性”,亦惟有“尽性学佛,方能尽 伦学孔,尽伦学孔,方能尽性学佛。”“尽伦”不妨说为儒家之所重,“尽 性”固是佛教之极致,然尽伦正有助尽性,尽性正所以尽伦,二者之所 重或特殊,亦不必互掩,而是互尊藉以互成(注一一)。

 

事实上,人生在 世,能恪尽个人职分之外,要能奉佛修心,趋向善提,才是究竟之路。 但是,历代来为什么有儒家辟佛的出现呢?印光大师对此有精到的 看法,他说:


以儒者多主于事相,而不致力于悟明心性,若不得佛法为之先导, 则自己之心,尚非所知,况圣人之心法乎?以故泥迹之儒,多辟佛教, 以不知佛法虽为出世间法,亦复具足世间一切善法。举凡伦常修齐之道, 固已极力宏阐,毫善弗遗,遇父言慈(中略),随己随分,各尽其义,固 与世间圣人所说无异。然世间圣人,只教人尽义尽分,佛则详示其尽与 不尽之善恶果报。尽义尽分,只能教于上智,不能普摄下愚。若知尽与 不尽之善恶果报,纵属下愚,亦必歆善报而惧恶果,虽不欲尽义尽分, 亦必勉力尽义尽分矣(注一二)。 


事实上,佛教注重的伦常日用之道与儒教所说大致一样;所不同的 是:佛教说明三世因果,善恶报应。使人心存敬畏,不敢随心所欲而胡 作非为,即使在暗室独处之中,常如面对佛天。故纵属下愚者,也喜欢 听闻做善事可得到好的果报。俗语说:“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假如每 个人行事之前都先考虑到这种观念,消极上阻吓着坏人的作奸犯科。积 极上鼓舞着大家去行善,因此使社会上坏事因而减少,好事因而增多。 或许一开始无法做得很完美,但渐渐的,常受佛法因果报应实事的薰陶, 而勉励自己“尽义尽分”的做好。此即印光大师融合儒佛思想之所在。 再看他指导少年学佛的经过,即知他的灼见,是与一般人不大相同:


少年学佛,必须要敦伦尽分(原注:即实行孝弟忠信礼义廉耻等), 闲邪存诚,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深信因果,及与轮回。信愿念佛,求 生西方。以此自行,复以化他。行有余力,则研究一切大乘经论,及古 今儒释古德各著述。(中略)如是则决定现生优入圣贤之域,临终即入极 乐之邦矣(注一三)。


教导少年学佛,是有其次第可寻的,先让他们明白做人的道理,将基 本的伦常教育巩固住,就是“本立而道生”。 接着示以深信因果,信愿 念佛,求生西方。由虔诚心念佛,及信愿行坚固之后,行有余力,再研 究大乘经论和儒家经典。这样循序而进,努力修持,则不但实际生活上 可跻入圣贤的境界,临终也必可往生极乐净土。可以说,将儒家伦理思 想和佛教的净土信仰,做了最完美的结合。

 

[注释] 


注一:陈荣捷《现代中国的宗教趋势》,页八四。


注二:印光《印光大师全集》册二、页八七四,〈复云南王德周居士 书二〉,敦伦尽分,闲邪存诚——这八个字于《文钞》中处处可见,闲为 动词,有防范的意思,这是印光大师独特的见解,对邪的必须有所防范, 而保存“诚敬”。


注三:印光《印光大师全集》册二、页九九八,〈复海门蔡锡鼎居士 书三〉。


注四:印光《印光大师全集》册二、页一O 五九,〈复金益平居士书 二〉。


注五:印光《印光大师全集》册一、页一六八,〈复汪梦松居士书〉。


注六:印光《印光大师全集》册三、卷下、杂着,页九七。


注七:《四书读本》,台北德兴书局印行,论语学而篇,页七0 。


注八:印光《印光大师全集》册一、页二五三,〈复宁波某居士书〉。


注九:印光《印光大师全集》册三,卷上、书,页一九三,〈复章道 生居士书〉。


注一0:印光《印光大师全集》册一、页三二五,〈复安徽万安校长 书〉。


注一一:印光《印光大师全集》册五、页二七二二,张廷荣〈印光 法师与中国宗教文化三型范〉。


注一二:印光《印光大师全集》册一、页五七五,〈儒释一贯序〉。


注一三:印光《印光大师全集》册二、页一0六三,〈复无锡佛学会 少年学佛社书〉。

Tags: 责任编辑:admin
】【打印繁体】【关闭】 【返回顶部
上一篇第四章 印光大师净土思想的理论.. 下一篇第六章、印光大师对时代的影响
清净莲海佛学网: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交流论坛 联系我们
本站声明:本站资源来源于互联网,如侵犯了你的版权,请你联系我们,我们将在收到消息后24小时内删除。
清净莲海佛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