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文章

·忻州市五台山普乐寺   &nb 05-16
·忻州市五台山普安寺(普庵寺) 05-16
·忻州市五台山狮子窝大护国文殊寺 05-16
·忻州市五台山法喜寺 05-16
·忻州市五台山弥陀院 05-16
·忻州市五台山真容寺 05-16
·忻州市五台山东台顶望海寺 05-16
·五台山南台顶普济寺 05-15
·忻州市五台山西台顶法雷寺 05-15
·忻州市五台山北台顶灵应寺 05-15

文库热门

·忻州市五台山普乐寺   &nb 05-16
·忻州市五台山普安寺(普庵寺) 05-16
·忻州市五台山狮子窝大护国文殊寺 05-16
·忻州市五台山法喜寺 05-16
·忻州市五台山弥陀院 05-16
·忻州市五台山真容寺 05-16
·忻州市五台山东台顶望海寺 05-16
·五台山南台顶普济寺 05-15
·忻州市五台山西台顶法雷寺 05-15
·忻州市五台山北台顶灵应寺 05-15

TOP

小义释 【十九卷】(十八)
2017-08-08 20:48:30 来源:清净莲海佛学网 作者: 【 】 浏览:3490次 评论:0

[P.268] 十六学童所问结语之义释


「世尊且住於摩竭陀国之波沙那迦塔庙,已说以上〔之诸偈〕。为门弟子之十六人婆罗门所请,所问,所问而解说质问」。


「世尊说以上」,说以上之彼岸道(波罗延)。「世尊」者,是尊重之同义语……乃至(一二页以下参照)……此谓世尊〔语〕……是与作证共同施设者。此是「世尊说以上」〔之义〕。


「且住摩竭陀国」者,是且住於名摩偈陀地方,且动作,且活动,且护持身,且持续,且维持。「波沙那迦塔庙」者,是佛之坐所言波沙那迦塔庙。此是「且住於摩竭陀国之波沙那迦塔庙」〔之义〕。


「门弟之十六人婆罗门」,宾祗耶婆罗门是婆和利婆罗门之最胜、最第一之门弟子。彼等与宾祗耶共同十六人。如斯,为门弟子十六人之婆罗门〔之义〕。或又彼等十六人之婆罗门应为佛世尊之最胜最第一之门弟子。如斯亦是「门弟十六人之婆罗门」〔之义〕。


[P.269] 「所请,所问,所问而解答质问」〔之句中〕,「所请」者,是被求。「所问所问」者是所问、质问,被乞、求、信乐。「於解答质问」者,是解答於质问而言、示、施设、确立、开显、分别、显示、说明。此是「所请,所问,问而解答质问」〔之义〕。


「若了知一一质问之义,已了知法者,应行道法随法,应到於老死之彼岸。此等诸法是令到於彼岸者故,此法教名称为彼岸道」。


「若一一之质问」者,是若一一之阿耆多所问〔经〕,若一一之帝须弥勒所问〔经〕,若一一之富那迦所问〔经〕,若一一之弥多求所问〔经〕,若一一之度多迦所问〔经〕,若一一之优波私婆所问〔经〕,若一一之难陀所问〔经〕,若一一之醯摩迦所问〔经〕,若一一之刀提耶所问〔经〕,若一一之劫波所问〔经〕,若一一之闍都乾耳所问〔经〕,若一一之跋陀罗浮陀所问〔经〕,若一一之优陀耶所问〔经〕,若一一之布沙罗所问〔经〕,若一一之莫伽罗闍所问〔经〕,若一一之宾祗耶所问〔经〕。此是「若一一之质问」。


[P.270] 「了知义,已了知法者」〔之句中〕,法者,是此质问。义者,是解答。了知义、知、考量、度知、辨知、明了。此是「了知义」已了知法者,是了知法、知、考量、度知、辨知、明了。此是「了知义已了知法」〔之义〕。


「应行道法随法」者,是正行道、随顺之行道、无害敌之行道、随义之行道、应行道法随法之行道。此是「应行道法随法」〔之义〕。


「应到老死之彼岸」〔之句中〕,老死之彼岸者,是不死、涅盘。〔即〕所有彼一切行之止、一切依之舍遣、渴爱之尽灭、离贪、灭、涅盘。「应到老死之彼岸」者,可到彼岸,可达於彼岸,可触达於彼岸,可作证彼岸。此是「应到老死之彼岸」〔之义〕。


「此等诸法可令到彼岸者」,是此等诸法可令到彼岸者,令达於彼岸,令到着於彼岸,令到达於彼岸,令至於度老死。此是「此等诸法可令到於彼岸者」〔之义〕。「故在此之法教」〔之句中〕,「故」者,故是彼之理由,彼之因,彼之缘,彼之因缘。此是「故」。「在此之法教」者,在此彼岸道(波罗延)。此是「故在此之法教」〔之义〕。


「有名称彼岸道」〔之句中〕,「彼岸」者,是不死、涅盘。〔即〕所有彼一切行之止,一切依之舍遣、渴爱之尽灭、离贪、灭、涅盘。「道」者,道也。所谓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名称(增语)者名、称、名称、 [P.271] 施设……乃至(一〇页参照)……称呼。此是「有名称彼岸道」〔之义〕。

 

     
阿耆多、帝须弥勒     富那迦又弥多求
     

度多迦、优波私婆     难陀又与醯摩迦


(一一二四)

 

     
刀提耶、劫波两人    闍都乾耳为贤者
     

〔还〕有跋陀罗浮陀   优陀耶与布沙罗
     

莫伽罗闍有慧者     乃至宾祗耶大仙


(一一二五)

 

     
彼等接近佛〔世尊〕   乃具足行之仙人〔佛〕
     

为诸微妙之质问     乃是接近最胜佛


(一一二六)


「彼等接近佛世尊」〔之句中〕,彼等者,是婆罗门。佛者,是彼世尊自存者、无师者。於未曾闻之诸法自正觉真谛,又於其处得一切知性,得自在性者。佛者,是由何之义而为佛耶?觉〔真〕谛故而为佛(觉者)。人人之令觉者故是佛。一切知者故是佛。一切见者故是佛。知道者故是佛。明照者故是佛。由漏尽者之称是佛。由无烦恼者之称是佛。一向离贪者故是佛。一向离瞋者故是佛。一向离痴者故是佛。 [P.272] 一向无烦恼故是佛。行一行道故是佛。正觉独一无上正等觉故是佛。破害不觉故,获得觉故是佛。佛之名,非由母作,非由父作,非由兄弟作,非由姊妹作,非由友人、同僚作,非由亲戚者作,非由沙门、婆罗门作,非由诸天神作。此佛是诸佛世尊於菩提树下一切智者之获得作证已共同之施设者。此是「於佛」。「彼等接近於佛」者,是彼等行近於佛、近至、近侍、徧问而徧问。此是「彼等接近佛世尊」〔之义〕。


「乃具足行之仙人」〔之句中〕,「行」者,是戒行之完成。亦行戒律仪,亦行根律仪,亦行知食(适)量,亦行向警寤之勤励,亦行七妙法,亦行四禅。「令具足行」者,令具足行,有最胜行,有秀逸行,有最上行,有胜妙行。此是令「具足行」。「仙人者」,是仙人(大求者)。世尊求大戒蕴、觅求、徧求故是仙人(求者)……乃至(九〇页参照)……又由有大权势诸有情,「佛是於何处耶」?「世尊是於何处耶」?「天中天是於何处耶」?「人牛王是於何处耶」?被求、觅求、徧求故是仙人。此是「乃具足行之仙人」。


「为诸微妙之质问」〔之句中〕,「为质问」者,是问、乞、求、信乐。「诸微妙之 [P.273] 质问」者,是甚深、难见、难随觉、善、胜妙、不入於思择、微妙,贤者知得之质问。此是「为诸微妙之质问」〔之义〕。


「乃是接近最胜佛」〔之句中〕,「佛」是彼世尊……乃至(二七三页以下参照)……此谓佛名……是与作证共同施设者。「最胜」者,是最高、最胜、最殊胜、秀逸、最上、胜妙。此是「最胜」。「近」者,是行至近,近至、近侍、徧问而徧问。此是「乃是接近最胜佛」〔之义〕。


故如斯能说:

     
彼等接近〔佛世尊〕   乃具足行之仙人
     

为诸微妙之质问     乃是接近最胜佛

 

     
佛向彼等之质问     世尊如实为解说
     

由向诸问之解说     牟尼满足婆罗门


(一一二七)


「佛向彼等已解说」〔之句中〕,「向彼等」者,是十六人应到彼岸之婆罗门。佛,是彼世尊……乃至(二七三页以下参照)……此谓佛之名……已与作证共同施设者。「已解说」者,是佛已向彼等解说,言、示、施设、确立、开显、分别、显示、说明。此是「佛向彼等已解说」〔之义〕。


「所质问於如实」〔之句中〕,质问者,是以问问,乞、求、信乐。如实者,如应说而说,如应说示而说示,如应施设而施设,如应确立而确立,如应开显而开显, [P.274] 如应分别而分别,如应显示而显示,如应说明而说明。此是「所质问於如实」〔之义〕。


「由向诸问之解说」者,是由向诸问之解说而宣说、说示、施设、确立、开显、分别、显示,说明。此是「由向诸问之解说」〔之义〕。


「牟尼满足婆罗门」〔之句中〕,已令满足者,是令满足、满悦、信乐、愉悦、适意。诸婆罗门,是十六人到彼岸之婆罗门。牟尼者,以智言牟那。即所有慧、知解……乃至(一〇三页参照)……超越着、网之此牟尼。此是「牟尼满足婆罗门」〔之义〕。故如斯说:

     
佛向彼等之质问     世尊如实为解说
     

由向诸问之解说     牟尼满足婆罗门

 

     
彼等依日种具眼     佛世尊甚示满足
     

最胜优异慧者许    〔出家〕而为行梵行


(一一二八)


「彼等依具眼〔者〕示甚满足」〔之句中〕,彼等者,是到彼岸十六人之婆罗门。「示满足」者,是满足、满悦、信乐、愉悦、适意。具眼〔者〕,是世尊由五眼具眼者。即由肉眼为具眼者,由天眼为具眼者,由慧眼为具眼者,由佛眼为具眼者,由普眼 [P.275] 为具眼者。世尊由肉眼为具眼者云何?……乃至(二四〇页以下参照)……如斯世尊由普眼为具眼者。此是「彼等依具眼(者)示甚满足」〔之义〕。


「日种佛」〔之句中〕,「佛」者,是彼世尊……乃至(二七三页以下参照)……此谓佛之名……是与作证为共同施设者。「日种」〔之句中〕,太阳言日。彼〔太阳之〕姓是瞿昙,世尊姓亦是瞿昙。世尊由姓为太阳之亲戚,由姓为亲类。故佛日种(太阳之亲戚)。此是「日种佛」〔之义〕。


「为行梵行」〔之句中〕,「梵行」者,远离犯不妙法,离、离去,〔不如法之〕离、离去、不作、不行、不干犯、不越限,为桥之破坏。又不依教说(经典说),〔依於阿毘达磨说而言〕,梵行者,是八支圣道,所谓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行梵行」者,是行梵行、受持而行动。此是「为行梵行」〔之义〕。


「最胜优异慧者许」〔之句中〕,「优异之慧者」者,是最高之慧者、最胜之慧者、秀逸之慧者、最上之慧者、胜妙之慧者。「许」者,是於许,於周边,於近,於不远,而近在。此是「最胜优异慧者许」〔之义〕。故斯言:

     
彼等依日种具眼     佛世尊甚示满足
     

最胜优异慧者许     〔出家〕而为行梵行

 

     
对一一之问            由佛如所示
     

[P.276] 如欲行道者     此岸到彼岸

 

(一一二九)


「对一一之问」者,是对一一之阿耆多之质问,对一一帝须弥勒之质问……乃至……对一一宾祗耶之质问。此是「对一一之问」。


「由佛如所示」〔之句中〕,佛者,是彼世尊……乃至(二〇〇页参照)……此谓佛之名……是与作证共同施设者。「由佛如所示」者,是由佛如所说,如所示,如所施设,如所确立,如所开显,如所分别,如所显示,如所说明。此是「由佛如所示」。


「如欲行道者」,是正行道、随顺之行道、无害敌之行道、随义之行道、法随法之行道者。此是「如欲行道者」。


「由此岸到彼岸」〔之句中〕,「彼岸」者,是不死、涅盘。〔即〕所有一切行之止,一切依之舍遣,渴爱之尽灭、离贪、灭、涅盘。「此岸」者,是烦恼与蕴之行。「由此岸可到彼岸」者,是由此岸可到彼岸,可到达彼岸,可触达彼岸,可作证彼岸。此是「由此岸到彼岸」〔之义〕。故彼斯言:

     
对一一之问     由佛如所示
    

如欲行道者     此岸到彼岸

 

     
修习最上之道者           由此岸可到彼岸
     

[P.277] 彼可到彼岸之道    是故〔称为〕彼岸道


(一一三〇)


「由此岸可到彼岸」〔之句中〕,「此岸」者,是烦恼与蕴之行。「彼岸」者,是不死涅盘。〔即〕所有一切行之止、一切依之舍遣、渴爱之尽灭,离贪、灭、涅盘。「由此岸到彼岸」者,是由此岸可到彼岸,可到达彼岸,可触达彼岸,可作证彼岸。此是「由此岸可到彼岸」〔之义〕。


「修习最上道者」〔之句中〕,道者,是八支正道,正见……乃至……正定。「最上」者,是最高、最胜、最殊胜、秀逸、最上胜妙也。此是「最上之道」。修习者,是修习、习行、多作者。此是「修习最上之道者」〔之义〕。


「彼可到彼岸道」〔之句中〕,道者,是道、道路、路径、直道径路、船、渡桥、回廊通路。「可到彼岸」,可到彼岸,可到着彼岸,可到达彼岸,可度生死。此是「彼可到彼岸道」〔之义〕。


「是故〔称〕及彼岸道」〔之句中〕,「故」者,是故,於彼之理由,於彼之因,於彼之缘,於彼之因缘。彼岸者,是不死、涅盘。〔即〕所有彼一切行之止、一切依之舍遣、渴爱之尽灭,离贪、灭、涅盘。道者,道也。「及」者,乃此句之接续……乃 [P.278] 至(一〇页参照)……句之次第。此是「是故称及彼岸道」〔之义〕。

 


尊者宾祗耶〔婆和利〕曰:

    
「我将随诵彼岸道     〔世尊〕离垢广智者
     

已如所见之为说         无欲无薮之龙象     以何因是语虚妄」


(一一三一)


「我将随诵彼岸道」者,我将由〔佛〕诵而随诵,我将由〔佛〕语而随诵。我将由〔佛〕告而随诵。我将由〔佛〕话而随诵。此是「我将随诵彼岸道」〔之义〕。「尊者宾祗耶曰」〔之句中〕,曰(斯)者,是此句之接续……乃至(一〇页参照)……句之次第。「尊者」,此是敬语、敬重语、尊敬语。「宾祗耶」是彼长老之名、称、名称、施设(概念),世间之言说、名、名业、命名词文、称呼。此是「尊者宾祗耶曰」〔之义〕。


「已如所见之说」者,是已如所见之说,言、示、施设、确立、开显、分别、显示、说明。〔即〕「一切行是无常」……乃至(一九页以下参照)……「所有集法皆是 [P.279] 此灭法」已如所见之说,言、示、施设、确立、开显、分别、显示、说明。此是「已如所见之说」〔之义〕。


「离垢广智者」〔之句中〕,「离垢」者,贪是垢,瞋是垢,痴是垢,忿是垢,恨是垢……乃至(三九页参照)……一切不善行是垢。彼等诸垢於佛世尊所舍断、根绝,如截顶之罗树成为灭无,於未来不生起者。故佛是无垢者、离垢者、非垢者、垢之离去者、垢之舍断者、垢之离脱者、一切垢之离越者。「广」者,是言地。世尊等於此地,广大,扩而具备慧。智者是慧也。即所有慧、知解……乃至(一八页参照)……是不痴、择法、正见。世尊具此之智慧、正具、达、成、正成之具备故佛是广智者。此是「离垢广智者」〔之义〕。


「无欲薮之龙象」〔之句中〕,「欲者」,概言之,则事欲与烦恼欲之二欲……乃至(二七页参照)……此等言为事欲……乃至(二八页参照)……此等言为烦恼欲。佛世尊徧知事欲,以舍断烦恼欲。事欲之徧知故,烦恼欲之舍断故,世尊不欲诸欲,不冀求诸欲,不希望诸欲,不热望诸欲。欲诸欲,冀求,希望,热望诸欲所之人 [P.280] 人,是欲之欲者、贪之贪者、想之想者。世尊不欲诸欲,不冀求诸欲,不希望诸欲,不热望诸欲。故佛而为无欲者、非欲者、舍断者、唾弃欲者、脱欲者、舍断欲者、舍遣欲者、离欲者、离去贪者、舍贪者、唾弃贪者、脱贪者、舍断贪者、舍遣贪者、无爱者、〔烦恼〕消灭者、清凉者、乐之觉受者、为梵而自住。此是「无欲」〔之义〕。「无薮」者,贪是薮,瞋是薮,痴是薮,忿是薮,恨是薮,……乃至(三九页参照)……一切不善行是薮。彼等诸薮於佛世尊已舍断、根绝,如截顶之多罗树成为灭无,於未来不生起者。故佛是「无薮者」、非薮者(涅盘者)、薮之离去者、薮之舍断者、薮之离脱者、一切薮之离越者。此是无薮。龙象者,是世尊不行罪恶故是龙象,不行故是龙象,不来故是龙象……乃至(一〇〇页以下参照)……如斯不来故是龙象。此是「无欲无薮之龙象」〔之义〕。


「以何因耶语虚妄者」〔之句中〕,「以何因耶」是以何因耶,由何理由耶,由何缘耶。此是「以何因耶」〔之义〕。「语虚妄」者,是语妄言,语妄语,语非圣语。於此或者在集会中,又在会合中,又在亲戚之间,又在法廷中被连出作为证人,於被问时「卿!须语汝所知」,彼不知而言,「我知」,知而言:「我不知」,未见而言:「我见」, [P.281] 又已见而言:「我未见」。如斯,为自己,又为他人,又为某等之利益语故意之妄语。此言为妄言。又由三行相而有妄语。〔即〕(一)於彼豫「我有妄语」〔之心〕。(二)於现且有〔妄〕言者「我於现有妄言」〔之心〕。(三)於既妄言者「我有妄言」〔之心〕。由此等三行相而有妄语。又由四行相而有妄语。〔即〕(一)於彼豫「我将有妄语」〔之心〕……乃至……由五行相、六行相、七行相、八行相而有妄语。〔即〕(一)彼豫「我有妄语」〔之心〕。(二)於现且有妄言者「我现有妄言」〔之心〕。(三)於既妄言者「我有妄言」〔之心〕。(四)自己之见相异,(五)忍於相异,(六)意欲相异,(七)想相异,(八)於实况相异而〔妄语〕。由此等八行相而有妄语。〔佛〕以何因耶而语虚妄、说、说明、言说,此是「以何因耶而妄语」〔之义〕。故宾祗耶长老言。


尊者宾祗耶曰:

    
「我将随诵彼岸道     世尊离垢广智者
     

已如所见之为说       无欲无薮之龙象     以何因是语虚妄」

 

     
舍断垢与痴     舍断慢与覆〔佛〕
     

言辞表赞叹     如何我将述


(一一三二)


[P.282] 「舍断垢与痴」〔之句中〕,垢者,贪是垢,瞋是垢,痴是垢,慢是垢,见成为垢,烦恼是垢,一切恶行是垢。「痴者」,对苦而无智……乃至(一二页参照)……是无明闩、痴、不善根。以此言痴。垢与痴,佛世尊已舍断、根绝,如截顶之多罗树成为灭无,於未来不生起者。故佛是「舍断垢与痴」。此是「舍断垢与痴」〔之义〕。


「舍断慢与覆」〔佛〕〔之句中〕,「慢」者,(一)有一种慢。〔即〕所有心之高贡。(二)有二种慢。〔即〕称扬自己之慢与贬下他人之慢。(三)有三种慢。〔即〕我胜之慢、我等之慢、我劣之慢。(四)有四种慢。〔即〕由利得而生慢、由名声而生慢、由称赞而生慢、由乐而生慢。(五)有五种慢。〔即〕我得可意之色而生慢、我得可意之声、香、味、触而生慢。(六)有六种慢。〔即〕由眼之具足而生慢、由耳之具足、鼻之具足、舌之具足、身之具足、意之具足而生慢。(七)有七种慢。〔即〕慢、过慢、慢过慢、卑慢、增上慢、我慢、邪慢。(八)有八种慢。〔即〕由利得而生慢,由不利得而生卑慢、由 [P.283] 名声而生慢、由不名声而生卑慢、由称赞而生慢、由毁訾而生卑慢、由乐而生慢、由苦而生卑慢。(九)有九种慢。〔即〕胜者「我胜」之慢,胜者「我等」之慢,胜者「我劣」之慢,等者「我胜」之慢,等者「我等」之慢,等者「我劣」之慢,劣者「我胜」之慢,劣、劣者「我等」之慢,劣者我劣之慢。(十)有十种慢。〔即〕於兹或者生、姓、家世、丽容财、诵学、事业、技术、学术、博识、辨舌又由某种之根据而生慢。如斯所有慢、慢心、高慢、高贡、高举〔心之〕幢幡、傲慢、心之旗帜,以此言慢。「覆」者是覆、覆伪、伪善、嫉视业。以此言覆。於佛世尊慢、覆已舍断,根绝,如截顶之多罗树成为灭无,於未来不生起者。故佛是舍断慢、覆。此是「舍断慢与覆」〔之义〕。


「言辞表赞叹,如何我将述」〔之句中〕,「然我」者,「然」是此句之接续……乃至(一〇页参照)……句之次第。「将述」者,是具赞辞、正具、达、正达、成、正成、 [P.284] 具备「言辞」、语、语路、我将述发言、示、施设、确立、开显、分别、显示,说明。此是「言辞表赞叹,如何我将述」〔之义〕。故宾祗耶长老言:

     
舍断垢与痴     舍断慢与覆〔佛〕
     

言辞表赞叹     如何我将述

 

一〇

     
世尊除闇者     觉者普眼者
     

知世间边者     越度一切有
     

〔佛〕为无漏者   舍断一切苦
     

切实名梵者     使我为近坐


(一一三三)


「世尊除闇者,觉者、普眼者」〔之句中〕,除闇者,世尊是除、排除、舍断、除去、灭除、已灭无贪闇、瞋闇、痴闇、慢闇、见闇、烦恼闇、恶行闇、闇黑者、无眼者、无智者、灭慧者、害敌之党不至涅盘者。此是除闇者。觉者彼世尊……乃至(二七三页参照)……此之觉者(佛)之名……与作证共同施设者。普眼者〔之句中〕,普眼是一切知智……乃至(一一六页参照)……如来〔已具备〕彼之普眼。此是「世尊除闇者,觉者、普眼者」。


[P.285] 「知世间边者,越度一切有」〔之句中〕,世间者,有一世间,有世间。有二世间,是成具之有世间与毁失之有世间。有三世间,是三受。有四世间,是四食。有五世间,是五取蕴。有六世间,是六内处。有七世间,是七识住。有八世间,是八世间法。有九世间,是九有情居。有十世间,十随烦恼。有十一世间,是十一欲有。有十二世间,是十二处。有十八世间,是十八界。「知世间边者」,世尊到世间之终边,达於终边,到於终点,达於终点……乃至(一〇三页参照)……到於涅盘,达於涅盘。彼(梵行)已成,所作已办……乃至(一〇二页以下参照)……为最後之生、老、死轮回,彼无再有。此是「知世间边者」。「越度一切有」〔之句中〕,有者,是业有与结生再有之二有。业有者云何?是福行、非福行、不动行。此是业有。结生之再有者云何?结生色、受、想、行、识。此是结生再有。世尊越度业有与结生再有、超越、离越。此是「知世间边者,越度一切有」。


「佛为无漏者,舍断一切苦」〔之句中〕,无漏者——「漏」者是欲漏、有漏、见漏、无明漏之四漏——此等之漏,佛世尊已舍断、根绝,如截顶之多罗树成为灭无,於未来不生起者。故佛是无漏者。「舍断一切苦,彼〔世尊〕是一切结生之生苦、老苦、 [P.286] 病苦、死苦、愁悲苦、忧恼苦……乃至(一四页以下参照)……失正见苦之舍断、根绝,如截顶之多罗树成为灭无,於未来不生起者」。故佛是「舍断一切苦」。


「切实名梵者,使我为近坐」〔之句中〕,「有切实之名者」,是等於真实之名。〔即〕毘婆尸世尊、尸弃世尊、毘沙浮世尊、迦鸠孙陀世尊,拘那伽摩那世尊、迦叶世尊与佛世尊有同等之名,同等真实之名。是故「切实名梵〔者〕」。「使我为近坐於梵者」是我彼侍坐世尊,近坐、近侍、徧问、速徧问。此是「切实名梵者,使我为近坐」〔之义〕。故宾祗耶长老言:

     
世尊除闇者     觉者普眼者
     

知世间边者     越度一切有
     

〔佛〕为无漏者   舍断一切苦
     

切实名梵者     我使为近坐

 

一一

     
譬如鸟舍於山林     止住果多之森林
     

斯我舍诸少见者     如鹫鸟到大海洋


(一一三四)


[P.287] 「譬如鸟舍山於林,止住果多之森林」〔之句中〕,鸟(二生者),鸟是(有翼者)。由何言鸟为二生者耶?二生者(鸟)是由母胎、卵壳之二回生。因此而言鸟为二生者。「譬如舍山林」者,譬如鸟於山林,〔即〕舍、弃、越去、离越食少、水少、贫乏之林,而得达於他之果多、食多、树多之大林森林,所有、获得、於彼森林以营住居。此是「譬如鸟舍於山林,止住果多大森林」〔之义〕。


「斯我舍诸少见者,如鹫鸟到大海洋」〔之句中〕,「斯」者,是譬喻与事实照合之句。「舍诸少见者」,是婆和利婆罗门及他之彼诸师比於佛世尊为少见者、小见者、仅少见者、下劣见者、贱劣见者、劣小见者。舍少见者、小见者、仅少见者、下劣见者、贱劣见者、劣小见者之彼等婆罗门、舍断、过去、超越而得达最高见者、最胜见者、最殊胜见者、最上见者、胜妙者、无等者、无等等者、无比类者、无比肩者、天中天、人牡牛、人师子、人龙、人良马、人牛王、人轭兽、十力者、如同者佛世尊使我所有、获得。譬如鹅鸟为不动而得达无量水之大人工池、阿耨达池、又大海洋,所有、获得、斯宾祗耶婆罗门不动而有无量威力,有明了智、明开之眼, [P.288] 证得巧慧分别无碍解,达於四无畏,净信解,有白盖〔者〕,说不二而如同,公言如实不小,伟大、甚深、不可量、难沈潜、有多实、等同海洋、具备不分舍、无比、广大、为如不可量之同者,胜道之说者、山、岳中之须弥,二生者(鸟)中之金翅鸟、兽中之师子、河海中之大洋,胜妙之胜者、得达,所有,获得之佛世尊。此是「斯我舍诸少见者,如鹫鸟到大海洋」〔之义〕。故宾祗耶婆罗门言:

     
譬如鸟舍於山林     止住果多之森林
     

斯我舍诸少见者     如鹫鸟到大海洋

 

一二

     
瞿昙教之前       人人曾语我
    

「有斯应有斯」    已为之解说
     

一切此〔之语〕    成为受卖说
     

一切此思择           (忘相)增〔寻〕物


(一一三五)


[P.289] 「人人曾向我解说事」〔之句中〕,「事」者,是婆和利婆罗门及其他彼阿闍梨〔师〕等「解说」自己之见、自己之忍、自己之意欲、自己之持说、自己之意乐、自己之意趣,说、示、施设、确立、开显、分别、显示、说明。此是「人人曾向我解说」〔之义〕。


「瞿昙之教前」者,由瞿昙之教前,由瞿昙之教以外,由瞿昙之教以前,是由瞿昙之教、佛之教、胜者之教、如来之教、阿罗汉之教开始。此是由「瞿昙之教前」。


「有斯应有斯」者,实有如斯,实应有如斯。此是「有斯应有斯」〔之义〕。


「一切此为受卖说」者,此一切是受卖之说(传闻)。由於传说,由於传承,由於藏〔经〕之说,由於思择,由於推论,由於行相之审思而由见、省思、忍之物,而非自己知通〔之语〕,而非自现见法之语。此是「一切此为受卖说」〔之义〕。


「一切此思择为增物」,一切增此思择,增寻,增思惟,增欲寻,增恚寻,增害寻,增亲里寻,增国土寻,增不死寻,增关系他人之怜悯寻,增关系利得恭敬赞叹寻,增关系不轻贱寻之物。此是「一切此思择为增物」〔之义〕。故宾祗耶长老言:

     
瞿昙教之前        人人曾语我
    

「有斯应有斯」     已为之解说
     

[P.290] 一切此之语   成为受卖说
     

一切此思择        (妄想)增〔寻〕物

 

一三

     
〔烦恼之〕闇独坐除   彼具光者光照者
     

瞿昙乃是广慧者     瞿昙是为广智者


(一一三六)


「烦恼之闇独坐除」〔之句中〕,「独」者,是世尊(一)由出家之称为独。(二)由无伴义为独。(三)由渴爱之舍断义为独。(四)一向离贪故为独。一向离瞋故为独。一向离痴故为独。一向无烦恼故为独。(五)行一行道(一乘道)故为独。(六)独自正觉无上正等觉故为独。


(一)世尊由出家之称为独者云何?世尊年少而黑发之青年,具备善福,青春,於〔人生〕之第一期。不欲〔舍〕〔彼出家〕泪颜涕泣之父母,〔舍〕亲戚众,断一切家居之障碍,断妻子之障碍,断亲戚之障碍,断友人同僚之障碍,剃除须发,着袈裟衣,由家出家而非家,为无一物之状态、独行、行作、动作、活动、获持、持续、维持。如斯「世尊由出家之称为独」。


[P.291] (二)世尊由无伴义而独者云何?彼如斯出家,(独)住阿练若、森林之边鄙、无〔人〕声、无〔骚〕音、无人之境观隐人而住,於禅思用适当之卧坐所,彼独行,独立,独坐,独卧,独入村行乞,独由行乞归,独密坐禅,独为经行,独行,行作,动作,活动,护持,持续,维持。如斯,「世尊由无伴义为独」。


(三)世尊渴爱之舍断故为独者云何?彼如斯无伴,不放逸而热心住於精勤,於尼连禅河畔之菩提树下精勤大精勤,击破放逸亲类之恶魔障解脱之军,舍断渴爱、网罟、〔轮回之〕流,舍断、爱着、除去、灭除、令之灭无。

     
渴爱为友之人人     长时〔不断〕入轮回
     

由此状态他状态     向彼轮回为超度
     

渴爱苦发生之缘     如此知为大过患
     

离去渴爱无有取     有念比丘应普行


如斯,「世尊渴爱之舍断故为独」。


(四)世尊一向离贪故为独者云何?贪之舍断故,一行离贪故为独。瞋之舍断故一向离瞋故为独。痴之舍断故一向离痴故为独。烦恼之舍断故一向离烦恼故为独。


[P.292] (五)世尊行一行道故为独者云何?一行道者,是四念处……乃至……是八支圣道。

     
有情利益者     见生尽灭边
     

怜愍者〔之佛〕   知解一行道
     

过去由此道     〔诸佛〕是已度
     

现在亦正度     未来度暴流


如斯,「世尊行一行道故称为独」。


(六)世尊独正觉无上正等觉故为独者云何?觉(菩提)者,是於四〔沙门〕道智、慧、慧根、慧力……乃至……择法觉支、观慧、观(毘鉢舍那)、正见。世尊由彼觉智而觉「一切行是无常」……乃至(一九页以下参照)……已觉「所有集法皆是此灭法」。或又所有应觉、随觉、别觉、正觉、得达、触达、所作证之一切物由觉智而觉、随觉、别觉、正觉、得达、触达、作证。如斯,「世尊独正觉无上正等觉故为独」。


[P.293] 「除闇」者,是世尊对贪闇、瞋闇、痴闇、慢闇、见闇、烦恼闇、恶行闇,令除闇黑者、无眼者、无智者、灭慧者、害敌之党不至涅盘者,排除、舍断、除去、灭除、令之灭无。坐者,是请世尊能坐於波沙那迦塔庙。

     
苦之彼岸已到达     牟尼而坐於山侧
     

有三明而破死神     诸弟子来为近侍


如斯世尊「坐」。或又世尊於一切龌龊之安息故,梵行已成,〔所作〕已辨而坐……乃至(一〇二页参照)……为最後之生、老、死、轮回,彼无再有。如斯亦世尊「坐」。此是「独坐除闇」〔之义〕。


「彼具光者照者」〔之句中〕,「具光者」,是具光者、贤者、具慧者、觉慧者、有智者、辨知者、具智者。「光照者」,是明照者、光耀者、燃灯者、照耀者、辉耀者。此是「彼具光者光照者」〔之义〕。


「瞿昙是广慧者」,瞿昙以广〔慧〕为标识,以智为标识,以慧为旗帜,以慧为幢幡,以慧为主,思择多,简择多,沈思多,默考多,明了法而住,行此,多为此,重此,向於此,倾於此,赴於此,信解此,以此为主。

     
旗帜乃车之标识     烟乃是火之标识
     

王是国家之标识     夫是〔妻〕女之标识


[P.294] 如斯瞿昙以广慧为标识,以智为标识,以慧为旗帜,以慧为幢幡,以慧为主,思择多,简择多,沈思多,默考多,明了法而住,行此,多为此,重此,向於此,倾於此,赴於此,信解此,以此为主。此是「瞿昙为广慧者」〔之义〕。


「瞿昙是广智者」〔之句中〕,「广」者,是言地,世尊等於此地,具备广大、扩展之慧。「智」者是慧。即所有慧、知解……乃至(一八页参照)……是不痴、择法、正见。世尊具此之智慧,正具、达、正达、成、正成、具备。故佛是广智者。此是「瞿昙为广智者」〔之义〕。故宾祗耶长老言:

     
烦恼之闇独坐除     彼具光者光照者
     

瞿昙乃是广慧者     瞿昙是为广智者

 

一四

     
即时有果现〔能〕见     尽灭渴爱无患恼
     

〔彼已〕向我说示法     决无可譬於彼者


(一一三七)


「彼向我说示法」〔之句中〕,「彼」者,是彼世尊、自存者、无师者。於未曾闻之诸法自正等觉真谛,又於其处而得一切知性,於诸力而得自在性者。「说示法」〔之句中〕,「法」者,是初善、中善、後善、有义有文,是完全圆满徧净之梵行、四念处 [P.295] ……乃至……八支圣道、涅盘、至涅盘行道。说〔彼法〕,「说示」、施设、确立、开显、分别、显示、说明。此是「彼向我说示法」〔之义〕。


「现见即时有(果)」者,是自见,无时的,可证见,导引,智识者是各自可知者。如斯是「现见即时有(果)」。或又於现世而修习八支圣道者,彼圣之无间直後证得〔圣〕果,所有、获得。如斯亦是「现见即时有(果)」〔之义〕。譬如人人某时布施财,无间(直後)非得於〔彼果〕,待〔迄得果〕时,如斯者非此之法。於现世而修习八支圣道者,彼(圣)道之无间直後证得〔圣〕果,所有、获得,不在於他处,不在於他世间。如斯亦是「现见即时有(果)」〔之义〕。此是「现见即时有果」。


「尽灭渴爱无患恼」〔之句中〕,「渴爱」者,是色爱、声爱、香爱、味爱、触爱、法爱。「尽灭渴爱」者,是令渴爱尽灭、贪尽灭、瞋尽灭、痴尽灭、趣尽灭、生起尽灭、结生尽灭、有尽灭、轮回尽灭、轮转尽灭也。「无患恼」者——患恼是烦恼、蕴、行——是患恼之舍断、患恼之寂灭、患恼之舍遣、患恼之安息、不死、涅盘。此是「尽灭渴爱无患恼」〔之义〕。


[P.296] 「决无可譬於彼者」〔之句中〕,「彼」者,是涅盘。「无可譬者」,是可譬无可比较者,无等者,无可比肩者,不存在,不能得。「决」者,是决,於任何,於何处,於内,於外,於内外亦是。此是「决无可譬於彼者」〔之义〕。故宾祗耶长老言:

     
即时有果现〔能〕见     尽灭渴爱无患恼
     

〔彼已〕向我说示法     决无可譬於彼者

 

一五

     
宾祗耶!虽须臾间     汝由彼而离住耶
     

由有广慧之瞿昙       由有广智之瞿昙


(一一三八)


「汝由彼而离住耶」?汝由彼佛离而住耶?离耶?离去耶?无佛而住耶?此是「汝由彼而离住耶」〔之义〕。


「宾祗耶!虽须臾间」者,是虽须臾、刹那、一时、暂时、瞬时亦是也。此是「虽须臾间」〔之义〕。「宾祗耶」者,是婆和利呼彼甥之名。此是「宾祗耶!虽须臾间」〔之义〕。


「由有广慧之瞿昙」,以广〔慧〕为标识,以智为标识,以慧为标识,以慧为幢幡,以慧为主,思择多、简择多、沈思多、默考多、明了法而住,行此,多为此,重此,向於此,倾於此,赴於此,信解此,由以瞿昙为主。此是「由有广慧之瞿昙」〔之义〕。


[P.297] 「由有广智之瞿昙」〔之句中〕,广者,是言地。世尊等於此地,具备广大,扩展之慧。智者是慧。即所有慧、知解……乃至(一八页参照)……是不痴、择法、正见。世尊具此之智慧、正具、达、正达、成、正成、具备。故佛是广智者。此是「由有广智之瞿昙」〔之义〕。故彼婆和利婆罗门言:

     
宾祗耶!虽须臾间    汝由彼而离住耶
     

由有广慧之瞿昙     由有广智之瞿昙

 

十六

     
现能见即时有〔果〕   尽灭渴爱无患恼
     

决无可譬於彼者     向汝之所说示法


(一一三九)


「向汝之所说示法」〔之句中〕,「之所」者,是彼世尊……乃至(二九五页参照)……於其处而得一切知性,於诸力已得自在性者。「说示法」〔之句中〕,「法」者,是初善……乃至(八七页以下参照)……说至於涅盘行道,说示、施设、确立、开显、分别、显示、说明也。此是「向汝之所说示法」〔之义〕。


「现见即时有果」,是自可见,无时的,可证见,导引,智识者是各自可知者。如斯是「现见即时有果」。或又现世修习八支圣道者,於彼〔圣〕道之无间直後证得〔圣〕果,所有、获得,如斯亦是「现见即时有(果)」。譬如人人於某时为布施财, [P.298] 於无间〔直後〕非得〔彼果〕,〔待迄得果〕时,而於斯者非此之法。於现世修习八支圣道者,彼〔圣〕道之无间直後证得〔圣〕果、所有、获得,不於他处,不於他世间。如斯亦是「现见即时有(果)」〔之义〕。此是「现见即时有(果)」。


「尽灭渴爱无患恼」〔之句中〕,「渴爱者」,是色爱、声爱、香爱、味爱、触爱、法爱。「尽灭渴爱」者,是令尽灭渴爱、尽灭贪、尽灭瞋、尽灭痴、尽灭趣、尽灭生起、尽灭结生、尽灭有、尽灭轮回、尽灭轮转。无患恼——患恼者,是烦恼、蕴、行——是患恼之舍断、患恼之寂灭、患恼之舍遣、患恼之安息、不死、涅盘。此是「尽灭渴爱无患恼」〔之义〕。


「决无可譬於彼者」〔之句中〕,「彼」者,是涅盘。「无可譬者」,是无可譬者,无可比较者,无有等者,无可比肩者,不存在,不能得。「决」者,是决,於任何,於何处,於内,於外,於内外亦是。此是「决无可譬於彼者」。故彼婆和利婆罗门言:

     
现能见即时有〔果〕   尽灭渴爱无患恼
     

决无可譬於彼者     向汝之所说示法

 

一七


婆罗门!虽须臾〔间〕  我不由彼为离住
     

由有广慧之瞿昙     由有广智之瞿昙


(一一四〇)


[P.299] 「我不由彼为离住」,我不离彼佛而住,不离、不离去而非无佛。此为「我不由彼为离住」〔之义〕。


「婆罗门!虽须臾间」者,虽须臾、刹那、一时,暂时、瞬时亦是。「婆罗门!」是尊敬称呼叔父。


「由有广慧之瞿昙」,以广慧为标识,以智为标识,以慧为旗帜,以慧为幢幡,以慧为主,思择多、简择多、沈思多、默考多、明了法而住,行此,多为此,重此,向於此,倾於此,赴於此,信解此,瞿昙为彼之主。此是「由有广慧之瞿昙」〔之义〕。


「由广智之瞿昙」〔之句中〕,「广」者是言地。世尊等於此地,具备广大扩展之慧。「智」者,是慧。即所有慧、知解……乃至(一八页参照)……不痴、择法、正见。世尊具此之智慧,正具、达、正达、成、正成、具备。故佛正是广智者。此是「由有广智之瞿昙」〔之义〕。故彼婆和利婆罗门言:

     
宾祗耶!虽须臾间    我由彼而不离住
     

由有广慧之瞿昙     由有广智之瞿昙

 

一八

     
现能见即时有果          尽灭渴爱无患恼
     

[P.300] 决无可譬於彼者    为我之所说示法


(一一四一)


「为我之所说示法」〔之句中〕,「之所」者,是彼世尊,自存者、无师者。於未曾闻之诸法而自正等觉〔真〕谛,又於其处而得一切知性,於诸力得自在性者。「说示法」〔之句中〕,「法」者,是初善、中善、後善、有义有文,为完全圆满徧净之梵行、四念处、四正勤、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觉支、八支圣道、涅盘,是至於涅盘行道。说〔彼法〕,是「说示」、施设、确立、开显、分别、显示、说明。此是「为我之所说示法」。


「现能见即时有〔果〕」,是自可见,无时的,可证见,导引,智识者是各自可知者。如斯是现见即时有〔果〕。或又於现世修习八支圣道者,於彼之〔圣〕道之无间直後证得〔圣〕果,所有、获得、如斯为「现见即时有〔果〕」。譬如人人某时布施财,於无间〔直後〕而非得〔彼果〕,待〔迄得果〕时,於斯者非此之法。於现世为修习八支圣道者,於彼之圣道之无间直後证得〔圣〕果,所有、获得,不於他处,不於他世间。如斯亦是「现见即时有〔果〕」〔之义〕。此是「现能见即时有〔果〕」。


[P.301] 「尽灭渴爱无患恼」者,渴爱者是色爱、声爱、香爱、味爱、触爱、法爱。尽灭渴爱者,是令尽灭贪、尽灭瞋、尽灭痴、尽灭趣、尽灭生起、尽灭结生、尽灭有、尽灭轮回、尽灭轮转。「无患恼」——「患恼」者,是烦恼、蕴、行——是患恼之舍断,患恼之寂灭,患恼之舍遣,患恼之安息、不死,涅盘。此是「尽灭渴爱无患恼」〔之义〕。


「决无可譬於彼者」〔之句中〕,「彼」者,是涅盘。「无可譬」者,是无可譬者,无可比较者,无等者,无可比肩者,不存在,不能得。「决」者,是决定,於任何,於何处,於内,於外,於内外亦是。此是「决无可譬於彼者」。故宾祗耶长老言:

     
现能见即时有〔果〕   尽灭渴爱无患恼
     

决无可譬於彼者     为我之所说示法

 

十九

    
「婆罗门!」昼夜不放逸    我以意眼见世尊
     

过夜继续礼拜〔彼〕       故我思惟不离住


(一一四二)


[P.302] 「我以意眼见世尊」,譬如以眼眺人,见诸色、覩、眺、省思、普观,如斯我以意见佛世尊,覩、眺、省思、普观。此是「我以意眼见世尊」〔之义〕。


「婆罗门!昼夜不放逸」者,是夜、昼以意继续修习而不放逸。此是「婆罗门!昼夜不放逸」。


「过夜继续礼拜彼」〔之句中〕,「继续礼拜」者,是由身不断礼拜,由语不断礼拜,由意不断礼拜,由随义之行道不断礼拜,由法随义之行道不断礼拜,不断恭敬、不断尊重、不断尊敬、不断奉事、不断敬重、过昼夜、过暮。此是「过夜继续为礼拜」〔之义〕。


「故我思惟不离住」,我思惟修习彼佛随念〔与佛〕不离住,我思惟不离住,斯知、斯了知、斯识知、斯别知、此是「故我思惟不离住」〔之义〕。故宾祗耶长老言:

    

「婆罗门!」昼夜不放逸    我以意眼见世尊
     

过夜继续礼拜彼          故我思惟不离住

 

[P.303] 二〇

     
我信与喜与意念     此等不离瞿昙教
     

广慧者赴各方角     其处必是我归向


(一一四三)


「我信与喜与意念」〔之句中〕,「信」者,是对於世尊所有信、信凭、信赖、信乐、信根、信力。「喜」者是对於世尊所有喜、悦喜、欢喜、喜悦、幸福、雀跃、适意、心之甚欣乐。「意」者,是对於世尊所有心、意、意所、心脏、净白(心)、意、意处、意根、识、识蕴、随顺於〔触等法〕之意识界。「念」者,是对世尊所有念、随念……乃至(一八页参照)……正念。此是「信与喜与意念」。


「此等不离瞿昙教」,此等四法是瞿昙之教、佛之教、胜者之教、如来之教、阿罗汉之教不离、不去、不舍离、不失。此是「不离瞿昙教」〔之义〕。


「广慧者赴各方角」者,是〔世尊〕「趣」、行、步、过於「所有方角」,即於东方, [P.304] 於西方,於南方,於北方亦是。「广慧者」是广慧者、大慧者、利慧者、博慧者、疾慧者、速慧者、择慧者。此是「广慧者赴各方角」。


「其处必是我归向」,此〔我〕必归向於彼佛之处,向於彼处,倾於彼处,赴於彼处,信解於彼处,以彼处为主。此是「其处必是我归向」〔之义〕。故宾祗耶长老言:

     
我信与喜与意念     此等不离瞿昙教
     

广慧者赴各方角     其处必是我归向

 

二一

     
我老而为力弱身       是故身无至彼处
     

〔然欲〕思惟为常赴    婆罗门!我意与彼佛结合


(一一四四)


「我老而为力弱身」〔之句中〕,是「老」者,是老、长、老年、重龄、达於老龄,「成为老」。「力弱」者,是力弱、力少、力小。此是「我老而为力弱身」。


「是故身无至彼处」,身弱无至佛之处,不赴、不行、无趣至。此是「是故身无至彼处」〔之义〕。


[P.305] 「然欲思惟为常赴」,以思惟令行,以寻令行,以智令行,以慧令行,以觉令行而我赴、行、趣至。此是「然欲思惟为常赴」〔之义〕。


「婆罗门!我意与彼为结合」〔之句中〕,「意」者,是所有心、意、意所、心脏、净白(心)、意、意处、意根、识、识蕴、随顺於〔触等法〕之意识界。「婆罗门!我意与彼为结合」者,是我意与彼佛结合、相应。此是「婆罗门!我意与彼为结合」〔之义〕。故宾祗耶长老言:

     
我老而为力弱身     是故身无至彼处
     

然欲思惟为常赴     婆罗门!我意与彼为结合

 

二二

     
不断战栗卧泥中     洲渚洲渚我漂流
     

我见无漏正觉者     彼乃已度於暴流


(一一四五)


[P.306] 「不断战栗卧泥中」〔之句中〕,「卧泥中」者,是卧於欲泥、欲污泥、欲染、欲鈎、欲热恼、欲障碍、伏卧、且横卧。此是「卧於泥中」〔之义〕。「不断战栗」,由爱颤而颤动,由见颤而颤动,由烦恼颤而颤动,由加行颤而颤动,由异熟颤而颤动,由恶行颤而颤动,由贪所染而颤动,由瞋怒而颤动,由痴蒙昧而颤动,由慢所结缚而颤动,由见所执取而颤动,由掉举散乱而颤动,由疑不决定而颤动,由随眠强力而颤动,由利得而颤动,由不利得而颤动,由名声而颤动,由不名声而颤动,由毁訾而颤动,由赏赞而颤动,由乐而颤动,由苦而颤动,由生而颤动,由於老而颤动,由病而颤动,由死而颤动,由愁悲苦忧恼而颤动,由地狱苦而颤动,由畜生界苦而颤动,由饿鬼界苦而颤动,人界之苦,以入胎原因之苦、在胎原因之苦、出胎原因之苦、随结生者之苦、生者之受他所支配苦、令自苦之苦、为他所苦之苦、行苦、坏苦、眼病之苦、耳病之苦、鼻病之苦、舌病之苦、身病之苦、头病之苦、外耳病之苦、口腔病之苦、齿病之苦、咳、喘息、外鼻病、热病、老腹病、气绝、赤痢、腹痛、虎列剌、癞、痈、疱疮、肺病、癫癎、轮癣、疥癣、风癣、抓伤、皲裂、出 [P.307] 血、糖尿病、痔痰、疙疸、溃疡、胆汁等起病、痰等起病、风等起病、〔胆汁、疾风〕集合病、气候变化所生病、不等姿势所生病、伤害所生病、业报所生病、寒、暑、饥、渴、大便、小便、虻、蚊、风、炎热、与爬行类之接触〔之苦〕,母死之苦、父死之苦、兄弟死之苦、姊妹死之苦、亲子死之苦、亲女死之苦、失亲戚之苦、失财富之苦、失〔健康〕疾病之苦、失戒之苦、由失〔正〕见之苦而颤、战栗、布动、颤动。此是「不断战栗卧泥中」〔之义〕。


「洲渚洲渚我漂流」者,是由师向师,由法说向法说,由众向众,由见向见,由行道向行道,由道向道,我漂流、流浪。此是「洲渚洲渚我漂流」〔之义〕。


「时我得见正觉者」〔之句中〕,「时」者,是此句之接续……乃至(一〇页参照)……句之次第。「得见」者,是见、观、通达。「正觉者」,是彼世尊……乃至(二七三页以下参照)……此谓佛名……与作证共同为施设者。此是「时我得见正觉者」〔之义〕。


[P.308] 「度暴流」者,是世尊度欲流、度有流、度见流、度无明流、越度、超度、超、超越、离越。彼〔梵行〕已成,所作已办……乃至(八二页以下参照)……为〔最後之〕生、老、死、轮回,彼无再有。此是「度暴流」〔之义〕。「无漏」——漏者,欲漏,有漏,见漏,无明漏之四漏……此等之漏,於佛世尊被已断,根绝,如截顶之多罗树於未来不生起者。故佛是无漏〔者〕。此是「无漏度暴流」〔之义〕。故宾祗耶长老言:

     
不断战栗卧泥中     洲渚洲渚我漂流
     

我见无漏正觉者     彼乃已度於暴流


二三

     
譬如薄迦利     跋陀罗浮陀
     

阿逻毘瞿昙     彼已为信解
     

如斯宾祗耶     汝亦须信解
     

然汝死领域     将至於彼岸


(一一四六)


「譬如薄迦利,跋陀罗浮陀,阿逻毘瞿昙,彼已为信解」,譬如薄迦利信解,重信、以信为先,以信信解,以信为主,已达於阿罗汉位;譬如跋陀罗浮陀信解,重信、以信为先、以信信解、以信为主,已达於阿罗汉位;譬如阿逻毘瞿昙信解,重信,以信为先,以信信解,以信为主,已达於阿罗汉位。此是「譬如薄迦利,跋陀罗浮陀,阿逻毘瞿昙,彼已为信解」〔之义〕。


[P.309] 「如斯汝亦须信解」,如斯汝亦出信、放、放出、现出、置。〔即〕「一切行是无常」……乃至(一九页以下参照)……出信「所有集法皆是此灭法」,放、放出、现出、置。此是「如斯汝亦须信解」〔之义〕。


「然宾只耶!汝死领域,将至於彼岸」。「死之领域」者,是烦恼、蕴、行。「死之领域之彼岸」者是不死、涅盘。〔即〕彼一切行之止,一切依之舍遣,渴爱之尽灭、离贪、灭、涅盘。「然宾只耶汝死领域,将至於彼岸」,此汝将至彼岸、到达、触达、作证。此是「然宾只耶汝死领域,将至於彼岸」〔之义〕。故世尊宣示:

     
譬如薄迦利     跋陀罗浮陀
     

阿逻毘瞿昙     彼已为信解
     

如斯宾祗耶     汝亦须信解
     

然汝死领域     将至於彼岸

 

[P.310] 二四


     
而由闻牟尼之语     我益信乐此〔佛教〕
     

开烦恼蔽无栽(顽迷)  具应辩之正觉者


(一一四七)


「我益信乐此」者,是我益信乐此,信、信解、信赖。〔即〕「一切行是无常」……乃至(一九页以下参照)……「所有集法皆是此灭法」,我益信乐,信、信解、信赖。此是「我益信乐此〔佛教〕」〔之义〕。


「而由闻牟尼之语」〔之句中〕,牟尼者,是言智为牟那。即所有慧、知解……乃至(九〇页以下参照)……超越着、网,此是「牟尼」。「而由闻牟尼之语」,由闻尊师之语、语路、说示、示教、教训、听、把取、保持、观察。此是「而由闻牟尼之语」〔之义〕。


「正觉者开烦恼蔽」〔之句中〕,「蔽」者,是爱蔽、见蔽、烦恼蔽、恶行蔽、无明蔽之五蔽。彼等之蔽佛世尊已所开、摧破、害破、舍断、正断,令寂灭、安息、不得生起,以智火所烧。故佛「开蔽」〔者〕。「正觉者」,是彼佛世尊……乃至(二七三页以下参照)……此谓佛名……与作证共同施设者。此是「正觉者开烦恼蔽」〔之义〕。


「无栽具应辩」〔之句中〕,「无栽」——贪是栽(顽迷),瞋是栽,痴是栽,忿是栽,恨是栽……乃至(三九页参照)……一切不善行是栽——此等诸栽於佛世尊已舍断、根绝,如多罗树之截顶成为灭无,於未来不生起者。故佛是「无栽」。「具应辩」, [P.311] 是(一)对教说具应辩者,(二)对徧问具应辩者,(三)对证得具应辩者之三具应辩者。


(一)对教说应具辩者云何?於此或者是佛语。〔即〕如为学得契经、祗夜、记说、偈、自说、如是语、本生、未曾有法、毘陀罗,依(彼之)教说而〔具应辩者〕应辩。此是「对教说应具辩者」。


(二)对徧问应具辩者云何?於此某者徧问有关义、所知、相、原因、处非处(理非理)而徧问,依彼徧问而〔应具辩者〕应辩。此是「对徧问应具辩者」。


(三)对证得应具辩者云何?於此某者证得四念处、四正勤、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觉支、八支圣道、四沙门果、四无碍解、六神通,彼知义、知法、知词(文法),〔应具辩者〕对於知义者应说义,知法者应说法,知词者应说词。对此等〔义、法、词〕三者之智是应辩无碍解。世尊具此应辩无碍解,正具、达、正达、成、正成、具备。故佛「具应辩」。


[P.312] 亦无有教说,亦不徧问,亦未所证得者〔应具辩者〕将如何应辩。此是「无栽应能具应辩」〔之义〕。故宾祗耶长老言:


而由闻牟尼之语         我益信乐此〔佛教〕
     

开烦恼蔽无栽(顽迷)    具应辩之正觉者

 

二五

     
知通超天者     知彼此一切
     

师对诸质问     修令告其终
     

有疑问人人     公言无疑问


(一一四八)


「知通超天者」〔之句中〕,「天」者,是(一)世俗天、(二)生起天、(三)清净天之三天。(一)世俗天者云何?王、王子、王后。此等言世俗天。(二)生起天者云何?是四大王天、三十三天、〔夜摩天、都率天、化乐天、他化自在天〕梵众天及彼上之天。此等言生起天。(三)清净天者云何?是如来之弟子诸阿罗汉漏尽者及辟支佛。此等言清净天。知通「世尊是超世俗天中之天者」,知通「超生起天中之天者」,知通「超清净天中之天者」、知、考量、度知、辨知、明了。此是「知通超天者」〔之义〕。


[P.313] 「知彼此一切」,世尊知、了知、触知、已通达自己及他人之超天法。(一)自己超天之法者云何?是正行道、随顺行道、无害敌行道、随义行道、随法行道、诸戒完成、诸根守护、对食知量、向警寤之努力、念正知、四念处……乃至……八支正道。此等言自己超天之法。(二)他人超天之法者云何?是正行道……乃至(前说参照)……八支圣道。此等言超天之法。如斯世尊知、了知、触知、已通达自己及他人超天之法。此是「知彼此之一切」〔之义〕。


「师对诸质问,终令告其终」,世尊对彼岸道之诸质问,终令告其终、告终边、告断灭、告终止。对群集之诸质问令告其终、告终边、告断灭、告终止。对宾祗耶之诸质问令告其终、告终边、告断灭、告终止。对帝释之诸质问、非人之诸质问、比丘之诸质问、比丘尼之诸质问、优婆塞之诸质问、优婆夷之诸质问、王之诸质问、刹帝利之诸质问、婆罗门之诸质问、毘舍之诸质问、首陀之诸质问、梵天之诸质问,以令告其终、告终边、告断灭、告终止。此是「师对诸质问,终令告其终」。师是师(队商)。世尊是队商主(导师)。譬如队商主为诸队商度难所,度盗贼难所,度猛 [P.314] 兽难所,度饥馑难所,度无水难所,上度,下度,〔到达安隐地〕,如斯世尊为队商主,为诸有情令度难所、度生、老、病、死、愁悲苦忧恼之难所、度贪执、度瞋执、度痴执、度见、烦恼、恶行执,令上度、下度、到达不死、涅盘之安稳地。如斯世尊是队商主。或又世尊是导者、调伏者、指导者、令知者、令解者、令观者、令信乐者。或又世尊是未起道之令起者、未生道之令生者、未说道之宣说者、知道者、解道者、达道者。又现今,随从道诸声闻(弟子)仿世尊具备诸德而住。如斯世尊是队商主(导师)。此是「师对诸质问,终令告其终」〔之义〕。


「有疑问人人,公言〔无疑问〕」者,有疑问而来者令至无疑问,有困惑而来者令至无困惑,有迷惘而来者令至无迷惘,有疑而来者令至无疑,有贪而来者令至离贪,有瞋而来者令至离瞋,有痴而来者令至离痴,有烦恼而来者令至无烦恼。此是「有疑问人人,公言无疑问」〔之义〕。故宾祗耶长老言:


[P.315] 知通超天者    知彼此一切
     

师对诸质问          修令告其终
     

有疑问人人          公言无疑问

 

二六

     
无可譬之物     决为无所有
     

不摇与不动    〔不死之涅盘〕
     

确切我将至     兹我无有疑
     

我心令信解     如斯能认受


(一一四九)


「不摇与不动」〔之句中〕,「不摇」者,是不死、涅盘。即所有彼一切行之止,一切依之舍遣,渴爱之尽灭,离贪、灭、涅盘。「不摇」者,由贪、瞋、痴、忿、恨、覆、恼、嫉、悭、谄、诳、强情、激情、慢、过慢、憍、放逸、一切烦恼、一切恶行、一切不安、一切热恼、一切热苦、一切不善行而不动摇常、恒、不变易法。此是「不摇」。「不动」者,是不死、涅盘。即所有一切行之止、一切依之舍遣,渴爱之尽灭,离贪、灭、涅盘。不认生起,对无所衰灭者,确承认为常、恒、常恒、不变易法涅盘。此是「不摇与不动」〔之义〕。


「无可譬之物,决为无所有」〔之句中〕,「所之」者,是涅盘。「无有可譬之物」,无可譬之物,无可比较之物,无相等之物,无可比肩之物,不存在,不能得。此是 [P.316] 「无有可譬之物」。「决」者是决定,於任何、於何处、於内、於外,於内外亦是。此是「无可譬之物,决为无所有之」。


「确切我将至。兹我无有疑」〔之句中〕,「确切我将至」者,是确切我将至,将到达,将触达,将作证。此是「确切我将至」〔之义〕。「兹我无有疑」,关於得此涅盘,无疑问、无疑、无迷惘、无疑惑、不存在、不能得,〔疑〕已舍断、正断、寂灭、安息,不得生起,以智火烧之。此是「确切我将至,兹我无有疑」〔之义〕。


「我心令信解,如斯能认受」〔之句中〕,「如斯能认受」者,是如斯省察我。「我心令信解」者,是向於涅盘,倾於涅盘,赴於涅盘,信解涅盘。此是「我心令信解,如斯能认受」〔之义〕。故宾祗耶长老言:

     
无可譬之物     决为无所有
     

不摇与不动    〔不死之涅盘〕
     

确切我将至     兹我无有疑
     

我心令信解     如斯能认受


彼岸道〔之义释〕毕

Tags: 责任编辑:思过黑鹰
】【打印繁体】【关闭】 【返回顶部
上一篇大义释【十六卷】 下一篇汉译南传大藏经 论藏/法集论 【4..
清净莲海佛学网: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交流论坛 联系我们
本站声明:本站资源来源于互联网,如侵犯了你的版权,请你联系我们,我们将在收到消息后24小时内删除。
清净莲海佛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