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文章

·忻州市钟楼寺 05-04
·阳泉市郊区辛兴圣泉寺 05-04
·阳泉市平定县洪济禅 05-04
·阳泉市报国寺 05-04
·阳泉市平定县寿圣寺 05-04
·阳泉市平定县资福寺 05-04
·阳泉市盂县文殊寺 05-04
·阳泉市矿区释迦寺 05-04
·阳泉市西烟镇麦坡村玉佛寺 05-04
·阳泉市郊区半坡王兰寺 05-04

文库热门

·忻州市钟楼寺 05-04
·阳泉市郊区辛兴圣泉寺 05-04
·阳泉市平定县洪济禅 05-04
·阳泉市报国寺 05-04
·阳泉市平定县寿圣寺 05-04
·阳泉市平定县资福寺 05-04
·阳泉市盂县文殊寺 05-04
·阳泉市矿区释迦寺 05-04
·阳泉市西烟镇麦坡村玉佛寺 05-04
·阳泉市郊区半坡王兰寺 05-04

TOP

大义释【十六卷】(五)
2017-08-08 20:55:54 来源:清净莲海佛学网 作者: 【 】 浏览:3046次 评论:0

[P.102] 第五 第一八偈经之义释


     
徧住〔自〕诸见第一   其人於世为最上
     

言此外者皆是劣     故无离越於诤论


(七九六)


「徧住〔自〕诸见第一」者,有恶见一类之沙门、婆罗门。彼等以六十二恶见之任何恶见,以「此是第一,是最高,是最胜,是最殊胜,是秀逸,是最上,是胜妙」而执、执着、执受、执取、住着、住於各自之见而共住、居住、徧住。譬如在家者住於家有罪者住於罪,有烦恼者住於烦恼,如是有恶见一类之沙门、婆罗门,彼等以六十二恶见之任何之恶见,以「此是第一,是最高,是最胜,是最殊胜,是秀逸,是最上,是胜妙」而执、执着,执受,执取,住着,住於各自之见而共住、居住、徧住。此是「徧住〔各自〕诸见第一」〔之义〕。


[P.103] 「其人於世为最上」〔之句中〕,「彼」者,是其也。「为最上」者,乃为最上、最高、最胜、最殊胜、秀逸、最上、胜妙也。此师乃为一切知者,以师为最上,最高、最胜、最殊胜、秀逸、最上、胜妙。此法是善说,此众是善行道,此见是贤善,此行道是善施设,此道能令出〔三界〕者,〔其等〕是最上,最高、最胜、最殊胜、秀逸、最上、胜妙,起、生起〔最上之思考〕。「人」者,是有情、人……乃至(三页参照)……摩奴所生者。「於世间」者,是恶趣世间……乃至(一〇页参照)……於处世间也。此是「其人於世为最上」〔之义〕。


「言此外者皆是劣」者,是以弃、投弃、弃舍自己之师、法说、众、见、行道、道以外他之一切教说。〔即〕彼师非一切知者,法不是善说,众不是善行道,见非贤善,行道乃非善施设,道不出三界,於此处无有净、清净、徧净、脱、解脱、徧脱者,於其处不成净、不成清净、不成徧净、不脱、不解脱、不徧脱、〔彼〕「是劣」,是贱劣,是下劣,是卑贱,是劣小,是小而如是言,如是语,如是话,如是说明,如是言说。此是「言此外者皆是劣」〔之义〕。


「故无离越於诤论」者,「故」者,是於其理由、其因、其缘、其因缘、不离越、不越度、不超越见之斗争、见之口论、见之异执、见之诤论、见之确执。此是「故无离越於诤论」〔之义〕。故世尊宣示:

     
徧住〔自〕诸见第一   其人於世为最上
     

言此外者皆是劣     故无离越於诤论

 

[P.104] 二

     
所有自己见闻戒     彼见功德务与觉
     

彼只执取於其处     见他一切为贱劣


(七九七)


「所有自己见闻戒,彼见功德务与觉」〔之句中〕,「所有自己」者,是於所有之自己。云恶见为自己。於自己之见:(一)现世之功德(二)来世功德之二功德。


(一)见於现世之功德者云何?或有有见之师者,乃有奉其见之诸弟子。诸弟子恭敬、尊重、尊敬、奉事、敬重有斯见之师。由其因缘而〔由彼等信者等〕得衣服、食物、卧坐所、病者之资具药品。此是「见於现世之功德」。


(二)见於来世之功德者云何?「此之见确令〔人人〕至龙界、金翅鸟界、夜叉界、阿修罗界、犍闼婆界、大王界、帝释界、梵天界或天界。此见确令〔人人〕至净、清净、徧净、脱、解脱、徧脱。由此见而〔人人〕成净、清净,成徧净、脱、解脱、徧脱。由此见而我净、清净、徧净、脱、解脱、徧脱」而期待未来之果。此是「见於来世之功德」。


於自己之见彼等见此等之二功德。於见净亦见二功德,於闻净亦见二功德,於戒净亦见二功德,於务净亦见二功德,於觉净亦见二功德。〔即〕现世之功德与来世之功德。


(一)於觉净现世之功德者云何?或如有有见之师,有奉彼见之诸弟子……乃至(前页参照)……此於觉净现世之功德。


[P.105] (二)於觉净来世之功德者云何?此之见确令〔人人〕至龙界……乃至(前页参照)……此於觉净来世之功德。於觉净〔彼〕亦见、覩、眺、省思、普观此等之二功德。此是「所有自己见闻戒,彼见功德务与觉」〔之义〕。


「彼只执取於其处」〔之句中〕,「彼只」者,是彼恶见也。「其处」者,乃於己见、己忍、己意欲、己意见。「执取」者,乃执、执受、执着、执取、住着「此是第一、最高、最胜、最殊胜、秀逸、最上、胜妙」也。此是「彼只执取於其处」〔之义〕。


「见他一切为贱劣」者,乃见、覩、眺、省思、普观「他之」师、法说、众、见、行道、道是劣,是贱劣、是下劣、是卑贱、是劣小、是小。此「见他一切为贱劣」〔之义〕。故世尊宣示:

     
所有自己见闻戒     彼见功德务与觉
     

彼只执取於其处     见他一切为贱劣

 

     
所有依止者     见他成为劣
     

诸善巧者言     彼亦为有系
     

见闻觉戒务     比丘不应着


(七九八)


「诸善巧者言,彼亦为有系」〔之句中〕,「诸善巧者」,乃所有蕴善巧者、界善巧者、处善巧者、缘善巧者、念处善巧者、正勤善巧者、神足善巧者、根善巧者、力善巧者、觉支善巧者、道善巧者、果善巧者、涅盘善巧者。彼等诸善巧者如次言,〔即〕如是言、如是语、如是话、如是说明、如是言说:「此是系,此是悬,此是缚, [P.106] 此是碍」。此是「诸善巧者言,彼亦为有系」〔之义〕。


「所有依止者,见他成为劣」〔之句中〕,「所有依止者」,乃依止、止着,系着,近着,缚着,所有师、法说、众、见、行道、道令信解者。「见其他为劣」者,乃见、覩、眺、省思、普观他之师、法说、众、见、行道、道是劣,是贱劣、是下劣、是卑贱、是劣小、是小。此是「所有依止者,见他成为劣」〔之义〕。


「故见闻觉戒务於比丘不应依着」,「故」者,是其理由、其因、其缘、其因缘,见〔即〕见净,闻〔即〕闻净,觉〔即〕觉净,戒〔即〕戒净,务〔即〕务净,不应依着,不应执,不应执取,不应住着。此是「见闻觉戒务於比丘不应依着」〔之义〕。故世尊宣示:

     
所有依止者     见他成为劣
     

诸善巧者言     彼亦为有系
     

见闻觉戒务     比丘不应着

 

     
无论依智戒与务     於世不可〔起〕营见
     

不应见做自他等     成劣成胜不应思


(七九九)


「无论依智戒与务,於世不可〔起〕营见」者,乃无论依八等至之智,依五神通 [P.107] 之智,依邪智,依戒,依务,依戒与务,「不可营见」,不可令生,不可令发生,不可起,不可令生起。「於世间」者,乃於恶趣世间、人世间、天世间、蕴世间、界世间、处世间。此是「无论依智戒与务,不可於世〔起〕营见」〔之义〕。


「不应见做自他等」者,是依於生、姓、家世、丽容、财、〔吠陀之〕诵学、事业、技术、学术、博识、辩舌又於任何之根据,不应见自己为「我是等」。此是「不应见自做他等」〔之义〕。


「成劣成胜不应思」,依生、姓……乃至……又任何之根据,不应见自己「我是劣」。依生、姓……乃至……又任何之根据,不应见做自己「我是胜」。此是「成劣成胜不应思」〔之义〕。故世尊宣示:

     
无论依智戒与务     於世不可起营见
     

不应见做自他等     成劣成胜不应思

 

     
舍断自己无取着     彼对智亦不依止
     

不至违和异诤中     何等〔恶〕见不到来


(八〇〇)


「舍断自己无取着」〔之句中〕,「舍断自己」者,乃舍断自己之见。舍断自己者,是舍断自己之执。舍断自己者,是舍断,〔恶〕见三执、执取、住着、缚着、所信解 [P.108] 者。舍断、除去、灭除、令灭无。「舍断自己无取着」者,是由四取而不取着、不执、不执取、不令住着。此是「舍断自己无取着」〔之义〕。


「彼对智亦不依止」者,乃无论对八等至之智,对五神通之智,对邪智,不为爱依或见依,不令生,不令发生,不起,不令生起。此是「彼对智亦不依止」〔之义〕。


「不至违和异诤中」者,乃彼实是分裂者、对立者、生二派者、种种见者、种种忍者、种种意欲者、种种意见者、种种见依止者、趣於欲趣者、趣於瞋趣者、趣於痴趣者,是趣於怖畏趣者中不趣於欲趣,不趣於瞋趣,不趣於痴趣,不趣於怖畏趣,由贪而不趣,由瞋而不趣,由痴而不趣,由慢而不趣,由见而不趣由悼举而不趣,由疑而不趣,由随眠而不趣,行於违和诸法,不被导、运、带去之事。此「不至违和异诤中」〔之义〕。


「何等〔恶〕见不到来」,彼舍断六十二恶见,断绝,令寂灭,令安息,令不得生,以智火烧之。彼於何等之〔恶〕见亦不到来,亦不还来。此是「何等恶见不到来」〔之义〕。故世尊宣示:

     
舍断自己无取着     彼对智亦不依止
     

不至违和异诤中     何等〔恶〕见不到来

 

[P.109] 六

     
兹对两边种种有     此界他界无愿(渴爱)者
     

取着诸法且确知     彼无何等住着事


(八〇一)


「兹对两边种种有,此界他界无愿者」〔之句中〕,「者」者,是阿罗汉、漏尽者。「两边(极端)」者,乃触是一边,触之集是第二边。过去是一边,未来是第二边。乐受是一边,苦受是第二边。名是一边,色是第二边。六内处是一边,六外处是第二边。有身是一边,有身之集是第二边。渴爱云为「愿」,即所有贪、染贪……乃至(九页以下参照)……贪欲、贪、不善根。「对种种有」者,是对於种种有之业有、再有。〔即〕於欲有对业有,於欲有对再有,於色有对业有,於色有对再有,於无色有对业有,於无色有对再有,乃对再三之有、再三之趣、再三之生起、再三之结生、再三之身体发生。「此界」者,是自己之身体,他界者,是他人之身体,此界者,自己之色、受、想、行、识。他界者,是他人之色、受、想、行、识。此界者是六内处,他界者是六外处,此界者是人世间,他界者是天世间,此界者是欲界,他界者是色界无色界,此界者是欲界色界,他界者是无色界也。


[P.110] 「兹对两边种种有,此界他界无愿者」者,乃对两边,对种种有,对此界、他界无有愿事,无存,无能得,被舍断,被断绝,寂灭,安息,不能生起,以智火烧之者。此是「兹对两边种种有,此界他界无愿者」〔之义〕。


「彼无何等住着事」〔之句中〕,住着者,是爱住着与见住着之二住着……乃至(五六页参照)……此是爱住者……乃至(五六页以下参照)……此是见住着。「彼」者是阿罗汉、漏尽者。「彼无何等住着事」者,是无有,不存,不能得,被舍断,寂灭,安息,不得生起,以智火烧之。此是「彼无何等住着事」〔之义〕。


「取着诸法且确知」〔之句中〕,「诸法」者,是对六十二恶见。「且确知」者,是且确知,简择,思择,考量,度知,辨知,明了也。〔取着〕者是制限取、一分取、胜妙取、部分取、合取、综合取。〔彼〕者,「此是真实,是如理,是如实,是事实,是如真,是不颠倒」,而无有取、执取、住着、信解之事,不存,不能得,被舍断,断绝,不得生起,以智火烧之。此是「取着诸法且确知」〔之义〕。故世尊宣示:

     
兹对两边种种有     此界他界无愿者
     

取着诸法且确知     彼无何等住着事

 

     
於彼对兹见闻觉     徧计微想事尚无
     

彼婆罗门不见取     何须此世〔妄想〕分别


(八〇二)


「於彼对兹见闻觉,徧计微想事尚无」〔之句中〕,「於彼」是阿罗汉、漏尽者。「见」 [P.111] 〔即〕对见清净,闻〔即〕对闻清净,又「觉」〔即〕对觉清净以想为先行以想为主〔见〕——依想异执,依想而建立,〔所营作、计度〕,所作为,令所住立之见——〔於彼〕事无有,不存在,不能得,舍断,断绝,寂灭、安息,不得生起,以智火烧之。此是「於彼对兹见闻觉,徧计微想事尚无」〔之义〕。


「彼婆罗门不取见」〔之句中〕,婆罗门者,乃拒外七法故为婆罗门……乃至(一〇四页参照)……无依止者此言「婆罗门」。「彼婆罗门不取见」者,是不令取见,不执,不执取,不住着是彼婆罗门。此是「彼婆罗门不取见」〔之义〕。


「何须此世妄分别」〔之句中〕,「分别」者,是爱分别与见分别之二分别……乃至(五六页参照)……此是爱分别……乃至(五六页以下参照)……此是见分别。彼乃舍断爱分别,舍遣见分别。舍断爱分别、舍遣见分别故,何有「彼贪可染」而分别焉!何有「瞋可怒」而分别焉!何有「痴可昏昧」而分别焉!何有「慢可结缚」而分别焉!何有「见可执取」而分别焉!何有「掉举可散乱」而分别焉!何有「疑可不决定」而分别焉!又何有「随眠可强力」而分别焉!彼已舍断彼等之诸行。舍断诸行之故何有依趣而分别彼焉!〔即何有分别彼〕「地狱有情」、「畜生」、「饿鬼」、「人」、「天」、 [P.112] 「有色者」、「无色者」、「有想者」、「无想者」、又「非想非非想者」焉!无其因缘、无其缘、无其原因,岂陷於分别焉!「此世」者,是恶趣世间、人世间、天世间、蕴世间、界世间、处世间。此是「何须此世妄分别」〔之义〕。故世尊宣示:

     
在彼对兹见闻觉     徧计微想尚无事
     

彼婆罗门不见取     何须此事妄分别

 

     

〔诸漏尽者於诸法〕     不与分别不重视
     

诸法〔六十二恶见〕     不被彼等所认受
     

婆罗门由戒与务         不被导〔运与连行〕
     

如斯行者到彼岸        〔舍断烦恼〕不还来


(八〇三)


「〔诸漏尽者於诸法〕,不与分别与重视」〔之句中〕,分别(一)是爱分别(二)是见分别之二分别。


(一)爱分别者云何?依於渴爱之物而为「此是我之物,彼是我之物,此等是我之物,此各各是我之物,唯此是我之物,〔此是〕我之色、声、香、味、触、敷物、衣物、奴婢、奴仆、山羊、羊、鷄、豚、象、牛、马、牝马、田园、宅地、金〔银〕、货币、村、镇、王市、国土、地方、〔四兵之〕营舍、仓库」而无境界、限界、限定、制限而只要是我执把取所执物——又一切大地亦依渴爱而为我执——,乃至令百八渴爱之作用。此是爱分别。


[P.113] (二)见分别者云何?乃有二十事之有身见,有十事邪见,有十事边见,於所有如是类之见、恶见、见执、见难路、见曲邪、见异动、见结、执、执取、住着、取、邪道、邪路、邪性、异学处、邪倒执、违邪执、颠倒执、邪执、对不如实而如实执乃至六十二见。此是见分别。


彼等以舍断爱分别,舍遣见分别。舍断爱分别舍遣见分别故,不分别爱分别或见分别,不令生,不令发生,不起,不令生起。此是「不分别」〔之义〕。


不重视〔之句中〕,重视者,是爱重视与见重视之二重视……乃至(前之爱分别参照)……此是爱重视……乃至(前之见分别参照)……此是见重视。彼舍断爱重视,舍遣见重视。舍断爱重视舍遣见重视故,无论於爱、见皆不重视而行,不以爱为幢幡,不以爱为旗帜,不以爱为主,不以见为幢幡,不以见为旗帜,不以见为主,无论於爱见不从而行。此是「不与分别与重视」〔之义〕。


「诸法〔六十二恶见〕,不被彼等所认受」〔之句中〕,「诸法者,是六十二恶见」。「彼等」者,是阿罗汉、漏尽者。「不被认受」者,以「世间是常,唯此为真实,其他为虚妄」而不被认受。「世间是无常……乃至(七七页参照)……如来死後非存在非不存在,唯此为真实其他为虚妄」而不被认受。此是「诸法〔六十二恶见〕,不被彼等所认受」〔之义〕。


「婆罗门由戒与务,不被导〔运与连行〕」〔之句中〕,「不」者,乃否定也。婆罗 [P.114] 门者是拒外七法故为婆罗门……乃至(一〇四页以下参照)……无依止者此被言「婆罗门」。「婆罗门由戒与务,不被导〔运与连行〕」者,是婆罗门由戒或由务或由戒与务而不行,不被导,不被运,不被带去。此是「婆罗门由戒与务不被导运与连行」〔之义〕。


「如斯行者到彼岸,〔舍断烦恼〕不还来」〔之句中〕,彼岸者,是不死(甘露)、涅盘也。即所有之一切行之止、一切依之舍遣、渴爱之尽灭、离贪、灭、涅盘。「到彼岸」者,是到彼岸,达彼岸,到终边,达终边,到终点,达终点……乃至(二三页以下参照)……无再有之事。「不还来」者,是由须陀洹道舍断所有烦恼不再还来,不归来。由斯陀含道舍断所有烦恼不再还来,不归来。由阿那含道舍断所有烦恼不再还来,不归来。由阿罗汉道舍断所有烦恼不再不还来,不归来。此是「如斯行者到彼岸,舍断烦恼不还来」〔之义〕。


「如斯者」,是阿罗汉依五行相而如斯者(如同者)。(一)对好恶之物是如同。(二)已舍故是如同。(三)已度故是如同。(四)已脱故是如同。(五)说彼〔之德〕是如同。


(一)阿罗汉对好恶之物是如同者云何?阿罗汉对利得是如同,对不利得亦是如同,对名声是如同,对不名声亦是如同,对赏赞是如同,对讥訾亦是如同,对乐是如同,对苦亦是如同。假令以香涂一腕,虽以斧击一腕,对彼无有贪染,对此无有瞋恚。舍断随导〔贪〕与瞋恚,离越胜败,超越顺境、逆境。如是阿罗汉对好恶是如同。


[P.115] (二)阿罗汉已舍故是如同者云何?阿罗汉已舍贪、唾弃、脱、舍断、舍遣。已舍、唾弃、脱、舍断、舍遣瞋、痴、忿、恨、覆、恼、嫉、悭、谄、诳、强情、激情、慢、过慢、憍、放逸、一切烦恼、一切恶行、一切不安、一切热恼、一切热苦、一切不善行。如是阿罗汉已舍故是如同。〔任何阿罗汉亦皆同已舍一切烦恼〕。


(三)阿罗汉已度故如同者云何?阿罗汉已度欲流、度有流、度见流、度无明流、度一切轮回路、越度、度出、越过、超越、离越。彼〔梵行〕已成,〔所作〕已辨……乃至……彼无再有之事。如是阿罗汉已度故是如同。〔任何阿罗汉亦同已度〕。


(四)阿罗汉已脱故如同者云何?阿罗汉已由贪心脱、解脱、善解脱。由瞋心脱、解脱、善解脱。由痴心脱、解脱、善解脱。由忿、恨、覆、恼、嫉、悭、谄、诳、强情、激情、慢、过慢、憍、放逸、一切烦恼、一切恶行、一切不安、一切热恼、一切热苦、一切不善行之心脱、解脱、善解脱。如是阿罗汉已脱故是如同。〔任何阿罗汉亦同已脱〕。


(五)阿罗汉说彼〔德〕如同者云何?阿罗汉对彼戒是具戒者说彼〔德〕是如同。对彼信有信者说彼〔德〕是如同。对彼精进是具精进者说彼〔德〕是如同。对彼念有念者说彼〔德〕是如同。对彼定是具定者说彼〔德〕是如同,对彼慧是具慧者说彼〔德〕是如同。对彼明是三明者说彼〔德〕是如同。对彼神通是六神通者说彼〔德〕 [P.116] 是如同。如是阿罗汉说彼德是如同。〔任何阿罗汉亦同有种种之德〕。此是「如是行者到彼岸,舍断烦恼不还来」〔之义〕。故世尊宣示:

     
诸漏尽者於诸法     不与分别不重视
     

诸法〔六十二恶见〕   不被彼等所认受
     

婆罗门由戒与务     不被导〔运与连行〕
     

如斯行者到彼岸     〔舍断烦恼〕不还来


第五 第一八偈经之义释毕

Tags: 责任编辑:思过黑鹰
】【打印繁体】【关闭】 【返回顶部
上一篇所行藏经 【一卷】 下一篇小义释 【十九卷】
清净莲海佛学网: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交流论坛 联系我们
本站声明:本站资源来源于互联网,如侵犯了你的版权,请你联系我们,我们将在收到消息后24小时内删除。
清净莲海佛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