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文章

·忻州市五台山普乐寺   &nb 05-16
·忻州市五台山普安寺(普庵寺) 05-16
·忻州市五台山狮子窝大护国文殊寺 05-16
·忻州市五台山法喜寺 05-16
·忻州市五台山弥陀院 05-16
·忻州市五台山真容寺 05-16
·忻州市五台山东台顶望海寺 05-16
·五台山南台顶普济寺 05-15
·忻州市五台山西台顶法雷寺 05-15
·忻州市五台山北台顶灵应寺 05-15

文库热门

·忻州市五台山普乐寺   &nb 05-16
·忻州市五台山普安寺(普庵寺) 05-16
·忻州市五台山狮子窝大护国文殊寺 05-16
·忻州市五台山法喜寺 05-16
·忻州市五台山弥陀院 05-16
·忻州市五台山真容寺 05-16
·忻州市五台山东台顶望海寺 05-16
·五台山南台顶普济寺 05-15
·忻州市五台山西台顶法雷寺 05-15
·忻州市五台山北台顶灵应寺 05-15

TOP

正名录 【十四卷】(五)
2017-11-09 12:39:39 来源:清净莲海佛学网 作者: 【 】 浏览:2113次 评论:0

正名录卷第五


衡阳後学智楷惟直氏述


洞宗世次备考之一


鹿门丹霞并出图

 

 

芙蓉下.并出鹿门丹霞二支。自宋徽宗时.至明末五百余年.从无异说。本朝顺治初。远门柱集五灯续略.不细参考。误将鹿门一脉.系於如净之下。以致祖孙倒置.世次叠讹。嗣後继灯缵续诸书.皆本续略。以讹传讹.几三十年。康熙壬子.白岩辑祖灯大统。得青州辩自书塔记。因而广考载籍.确知续略诸书之误。於是以鹿门一脉.还归芙蓉下。清出丹霞五代.厘正洞宗世次。迄今二十年矣。不意霁仑永公.集五灯全书。执泥续略诸书。以鹿门一脉.复系如净下者。大都识见不博.参考不广。不免疑误天下後世.关系法门非小。兹不得不以古碑文献.与之辨正。以释天下後世之疑误云尔。

   

鹿门丹霞两家岁月记


芙蓉楷出世.历住沂州马鞍山.仙洞山.洛阳招提.郢州大阳.随州大洪。崇宁三年.赴诏住东京净因。大观元年.蒙旨陞法云及天宁。晚年刱华严寺於沂之芙蓉湖。於徽宗重和元年戊戌示寂。载塔铭。


丹霞淳於徽宗崇宁三年.住丹霞。政和七年.迁大洪。宣和元年己亥示寂。去芙蓉寂时.仅一年。载塔铭。


崇先了於徽宗宣和五年.开法长芦。高宗建炎四年.住雪峯。绍兴五年.住育王。十五年.住径山。二十一年辛未六月.住崇先。十月一日示寂。去丹霞寂时.三十二年。载塔铭。


天童珏事迹.缺载。


雪窦监於南宋光宗绍熙三年壬子示寂。载明高僧传。去崇先寂时四十一年。历珏监两代。按雪窦锦镜池记载。监於孝宗淳熙十一年甲辰.住雪窦。至壬子示寂。仅九年。


天童净出世。六坐道场.未禀承。众有是请。净曰.我待涅盘堂里拈出果。临终拈香曰。如净行脚四十余年。首到乳峯失脚.堕於陷穽。此香今不免拈钝置我住雪窦足庵大和尚。并书辞世偈曰。六十六年.罪犯弥天。打个[跳-兆+孛]跳.活陷黄泉。咦.从来生死不相干。载续略。按净自谓四十余年.首堕乳峯陷穽。则临终合在理宗绍定末年壬辰癸巳间。去智监寂时四十一二年。寿六十六.则受嘱时.大约二十四五岁时也。天童志祖堂木主陶寅龄赋三说.皆曰元如净.此讹也。浙地以宋亡始称元。至元十六年己卯宋亡。去上壬子智监寂时.计八十七年。则三说之讹.不辨可知。向余亦曾引证。今知讹矣.故表於此。


鹿门觉塔记。其略曰.师讳自觉。青州王氏子。祖籍长安。幼以文章见知於司马温公。志事高尚。无意功名。元佑三年.落发受具。往参芙蓉楷於郢州大阳问胡笳曲子话.师资契合.遂蒙记莂。元符三年.蓉迁随州大洪。师与丹霞淳侍从焉。崇宁三年.蓉赴诏住东京净因。师赴诏住唐州大乘。大观元年.蓉蒙旨陞法云。开封尹孝寿李公奏.师道行堪补住持。特诏师继主净因。赐号慧定。政和元年.旨革襄州鹿门律寺为禅寺。赐额为政和万寿禅寺。特诏命师主之.为开山第一代。政和七年丁酉二月十六日示寂。建塔鹿门山口别墅。按元佑元符.皆宋哲宗年号。元符三年前.自觉已受芙蓉记莂。先如净於绍熙壬子前.受智监付嘱.计九十余年。此时不但如净未曾投胎.即智监亦未降生也。崇宁三年。开法大乘。先如净於壬子後出世计百年。政和丁酉示寂。先芙蓉一年.先丹霞二年.先崇先三十四年.先智监七十五年.先如净一百一十余年。况自觉行道.与芙蓉同时。续略缵续二书.收为如净法嗣.其错误一也。


青州辩自书塔记。其略曰.参自觉和尚於襄州鹿门山。政和五年冬.承印可。随命见芙蓉。寻住泗水龙门。宣和间.开法青州。天宁八载。遂至燕京。初住奉恩。次住华严.即万寿寺。後住仰山。天眷三年.复住万寿。皇统六年.退归仰山。九年己巳示寂。即南宋高宗绍兴十九年也。去鹿门寂时.计三十二年。按政和宣和.皆徽宗年号。政和五年.承印可。先如净受嘱七十余年。此时如净尚未投胎。宣和间开法.先如净八十余年。皇统己巳示寂。先崇先二年.先智监四十三年.先如净八十余年。二书收为如净三世孙.其错误二也。


甘泉通塔记。其略曰.辩和尚先参鹿门觉。次侍芙蓉楷。後方领众青社。师於天会间.参辩於仰山。承印证.为洞宗第十一世。辩入灭後。师继席仰山。大定五年乙酉住甘泉.是年示寂。即南宋孝宗乾道元年。去青州寂时.计十六年。按通为鹿门三世孙。至谓辩先参鹿门.次侍芙蓉。则楷觉辩公孙父子。亲承记莂。更何容插入丹霞五代耶。至谓印为洞宗十一世。则丹霞五代.原不在世次中明矣。按天会间.承印证。先如净得法六十余年。皇统己巳後.继席仰山。先如净出世四十余年。大定乙酉示寂。先智监二十七年.先如净六十余年。则通寂时.如净尚未降生。二书收通三世祖.为如净之嗣。其错误三也。


磁州宝.虽碑铭不存。据王山体塔铭.谓先参宝和尚於齐之灵岩。及宝迁燕之仰山.磁之大明.师皆侍从十余年。至正隆五年九月.始辞大明。正隆乃金主亮年号。五年为庚辰.即南宋高宗绍兴三十年。则宝开法灵岩时.先智监住雪窦三十余年。先如净开法五十余年.二书收宝为净四世孙。其错误四也。


王山体塔铭。其略曰.正隆五年重九日.辞大明。宝和尚以偈付之。正隆六年.开法大原王山。大定五年.迁住汾阳天宁。即南宋孝宗乾道元年乙酉。大定十一年.还居王山。即乾道七年辛卯。十三年九月二日示寂。即乾道九年癸巳也。去青州寂时.计二十五年。历宝体二世。按正隆庚辰受嘱。先如净三十余年。次年开法。先智监住雪窦二十四年。先如净三十余年。大定癸巳示寂.先智监二十年。先如净六十年。二书收体为净五世孙。其错误五也。


胜默光事迹.载王山寺记。内曰.大定十三年.体和尚示寂。监院圆祥与众.请住王山。甫七年退去。则胜默住王山.先智监住雪窦十二年.先如净开法二十余年。二书收光为净六世孙。其错误六也。


雪岩满事蹟.亦载王山寺记。内曰.因胜默退去监院。圆宗与众.奉两衙疏.亟往敦请住持。则雪岩先智监住雪窦六年.先如净开法二十余年。二书收满为净六世孙。其错误七也。


万松秀.初开法邢台净上寺。明昌四年.金章宗诏入宫中说法。即南宋绍熙四年。载续略。万松嗣雪岩为鹿门六世孙。智监寂绍熙三年.万松宫中说法.相去仅一年。则初开法邢台.是与监同时在宋金行道可知矣。此时如净尚未受付嘱.况开法乎。是则万松受嘱在如净前。开法在如净前。二书收万松六世祖.为如净之嗣。即其矛.刺其盾。其错误八也。已上鹿门丹霞两家岁月事实.所考如此。


五灯缵续曰.青原下十七世天童净禅师法嗣.襄州鹿门觉禅师。参长翁.值翁上堂。(参长翁值翁上堂七字.系续略揑出。)一个乌梅似本形.蜘蛛结网打蜻蛉。蜻蛉落了两片翼.堪笑乌梅齩铁钉。(此系如净颂灵云见桃花之语。)师不觉失笑曰.早知灯是火.饭熟已多时。後承印记.出住鹿门。(此二十四字.亦续略揑出。)示众。尽大地.是学人一卷经。尽乾坤.是学人一只眼.以这个眼.读如是经。千万亿劫.常无间断。(万松秀云看读不易。 此示众着语.载从容录。)


青原下十八世鹿门觉禅师法嗣.青州普照寺一辩禅师。参鹿门。问.如何是尽乾坤.是学人一只眼。门曰.汝被一卷经遮却也。师拟对。门摇手曰.不快桼桶。去。师於是有省.得言外旨。出住中都万寿。(此机缘出载洞灯纪略。)按如净语录.一个乌梅似本形.是颂灵云见桃花颂.非上堂语也。而续略妄以此为鹿门如净契合事。亦犹辟妄救以普慈嗣东明故事.同一辙耳。今即此示众机缘为据.以证二书之误立见。按鹿门示众.载从容录。青州机缘.载洞灯纪略。可谓徵从有信.信从有本.非破簏败纸比。按万松作从容录.始於金宣宗兴定二年戊寅。去绍熙壬子智监寂时.仅二十七年。此时如净虽弘道宋国.却与万松於金国作从容录同时。准二书收鹿门为如净之嗣.则净为万松七世祖.鹿门为六世祖。六世祖有法语.为六世孙收入从容可也。七世祖与七世孙同时.有是事乎。当斯时也.宋金敌国.不通往来。净虽出世宋浙.未必即有法嗣。何遽有七世孙.在金燕同时弘道耶。且万松受嘱在如净前.开法在如净前。况自觉乎。自觉自崇宁三年出世.至政和七年示寂。凡三主大刹.历年仅十四载.净因自觉.鹿门自觉.先後住持.原是一人明矣。历考住持鹿门者.并无二自觉。会元载净因自觉者.以次主净因.纪住处故也。二书以自觉嗣如净.出住鹿门。岂不是以一鹿门觉为二鹿门觉。其错误九也。观鹿门示众。尽乾坤是学人一只眼。青州问.如何是尽乾坤是学人一只眼。所谓承机进问.因此有省。据青州塔记.自述政和五年冬.承鹿门印可。六年.往参芙蓉。则此示众机缘.出在政和年间。二书以政和年间之鹿门.为绍定年间如净之嗣。其错误十也。可见一个乌梅上堂等语.为续略妄引伪捏明甚。洞灯纪略曰.青原第十三世芙蓉楷禅师法嗣.襄州鹿门觉禅师。参芙蓉。问胡笳曲子不堕五音话.得契。上堂。牛角不用有.有也不妨。兔角不用无.无也不得。何故。天下事但得其情可恕.何妨其理难容。


青原第十四世鹿门觉禅师法嗣.青州希辩禅师。参鹿门。问.如何是尽乾坤是学人一只眼。门曰.汝被一卷经遮却也。师拟对。门摇手曰.不快桼桶。去。师於是有省。按此书系汝州(一说济州)普照编集。始自鹿门觉.收至无方从止。出在明朝。至本朝康熙庚申.楚州南庵和尚补订寄白岩时.灯统业已告成五年矣。其间有若干人.未经收入.致有遗珠之叹。观其载鹿门问胡笳曲子话.得契.与鹿门塔记所叙相同.可谓徵从有据。且直纪鹿门为青原十三世.则丹霞五代为叠出明矣。二书以鹿门嗣如净。妄引伪捏乌梅等语以为契合.列为青原下十七世者。其错误十一也。缵续载青州参鹿门机缘.出自此书.可谓据从有根。此书明载青州为芙蓉三世孙。二书收为如净三世孙。其错误十二也。


鹿门法灯塔铭.洪觉范所撰.载石门文字禅中。谓法灯自沂州礼辞芙蓉楷和尚。复至京师。於政和七年夏.奉诏继席襄州鹿门山政和万寿禅寺。初慧定禅师自觉革律为禅.开刱未半而逝。灯为一新。靖康二年示寂。建塔於山口别墅.慧定塔之东。按铭谓灯继席政和万寿禅寺。洎革律为禅.建塔别墅。与觉辩二祖塔记.事蹟脗合.可谓根从有本。灯与觉同嗣芙蓉.同住鹿门.同系徽宗时人。事事可考.一一可据。二书收鹿门嗣如净。其错误十三也。


又祭法灯文.其略曰.慧定既化.迁住鹿门。既孝其师.又悌其兄。亦载石门文字禅中。觉范乃济宗尊宿也。祭文既谓芙蓉为法灯之师.鹿门自觉为法灯之兄。则鹿门觉嗣芙蓉楷明甚。二书以鹿门嗣如净。其错误十四也。古云.一字之真.可以决千古之疑。以此四句语.证已上诸塔记.无不可徵可验。证已下源流世次.无不可凭可据。并无一字可致疑者。而缵续.续略.继灯.诸疑误之书.质之此四句语.如片雪投之红炉.不待瞬目已销矣。彼纷纷末流矫强之论.何屑与辨。第涉诡谲之异.伏瞬昧之机.不得不与辨明。已上据祖父塔碑.所考如此。


佛祖传法偈碑。其略曰.六祖下分五派。曹洞正传青原思.石头迁.药山俨.云岩晟.洞山价.云居膺.同安丕.同安志.梁山观.大阳玄.投子青.芙蓉楷.鹿门觉.青州辩.磁州宝.王山体.雪岩满.万松秀.雪庭裕.少林泰.少林遇.少林才.大觉彝.云云。按此碑在胜果寺大殿前。近大觉寺里许。彝公尝住大觉胜果故立此碑.碑中述佛祖传法偈.灯录备载.兹不赘。轮庵和尚有同门月函和尚.尝出洞宗世次疑问一书。谓初见云门澄和尚.原本语录。拈香称大觉念和尚.为曹洞正宗第二十六世。後见翻刻语录.称念为三十一世。不知孰是.述以问世。後得此碑.刻附疑问之末。有跋。其略曰.曹洞源流世次之错讹者.只在芙蓉鹿门上下师承之间。我法兄轮庵和尚.昨从都中来.摹得曹洞古源流碑。自青原思.历叙至芙蓉楷下.即曰.鹿门觉青州辩。则丹霞淳至天童净五代.原不在源流中明矣。云门澄和尚.称大觉念和尚为曹洞二十六世.诚为不错。而曹洞源流中.叠出丹霞五代。余今日晓然明白.无复疑矣。月函和尚得此碑刻.以徧告天下.可谓法门千古之公心公论也。不惟洞宗知识称善。即济下尊宿.亦无不称善也。轮庵和尚.亦可谓洞宗之功臣也。二和尚此心此德.直与日月并明於千古之下。较彼暗昧之徒.惟务掩人之是.揭人之非.实霄壤矣。


佛祖来源大万寿禅寺开山传法历代宗师实蹟记。曰.吾曹洞宗.自曹溪下正传法胤.青原思.石头迁.药山俨.云岩晟.洞山价.云居膺.同安丕.同安志.梁山观.大阳玄.投子青.芙蓉楷.鹿门觉.青州辩.辩乃万寿仰山开山初祖也。传法得磁州宝。王山体.雪岩满.万松秀.雪庭裕云云。按.万寿寺在京之南城瑠璃厂西。明景泰六年敕改永光寺。碑之前後文偈.不及录。


月舟载行实碑。天童怀让虚禅师譔。碑阴有曹洞正传宗派图.曰.初祖达磨大师.二祖慧可大师.三祖僧璨大师.四祖道信大师.五祖弘忍大师.六祖慧能大师.青原思.石头迁.药山俨.云岩晟.洞山价.云居膺.同安丕.同安志.梁山观.大阳玄.投子青.芙蓉楷.鹿门觉.青州辩.磁州宝.王山体.雪岩满.万松秀.雪庭裕.灵隐泰.宝应遇.淳拙才.松庭严.凝然改.俱空斌。无方从。


幻休润行实碑记。东吴袁了凡居士譔。碑阴有洞宗正统图.曰.初祖达磨大师.二祖慧可大师.三祖僧璨大师.四祖道信大师.五祖弘忍大师.六祖慧能大师.青原思.石头迁.药山俨.云岩晟.洞山价.云居膺.同安丕.同安志.梁山观.大阳玄.投子青.芙蓉楷.鹿门觉.青州辩.磁州宝.王山体.雪岩满.万松秀.雪庭裕.灵隐泰.宝应遇.淳拙才.松庭严.凝然改.俱空斌.无方从。月舟载宗镜书.月函和尚曰.曹洞源流之错讹者.只在芙蓉鹿门之间。据上四碑载.芙蓉楷下即曰鹿门觉。则丹霞五代叠出明甚。而宗镜书出幻休润.润出大觉念.念出云门澄.此又近代之耳目所昭昭者。


增集续传灯。其纪雪庭裕来源曰.裕嗣万松秀.秀嗣雪岩满.满嗣王山体.体嗣磁州宝.宝嗣青州辩.辩嗣鹿门觉.觉嗣芙蓉楷。按增集乃南石琇辑.出在永乐年间。至顺治年间.灵岩储重刻。琇储皆济下尊宿也。据增集直纪鹿门觉嗣芙蓉楷.则丹霞五代叠出明甚。再考增集.纪如净法嗣.惟孤蟾莹石林秀.绝无所谓鹿门觉也。此增集及四碑纪洞宗源流.逆叙顺叙.代代皆父子相承.毫无所杂。二书以鹿门一脉.系如净下。其错误十五也。已上据祖父源流.所考如此。


灵峯慧撰古岩就塔铭.曰。曹溪下析为二宗.青原四传至洞山价.价七传至芙蓉楷.楷六传至万松秀。


月舟载.因竖龙潭古山仙行实碑於祖庭.碑末署大少林禅寺当代住持嗣曹洞正宗第二十三世金台文载立。


宗镜书譔法王碧潭清道行碑.自署少林禅寺.嗣曹洞正宗第二十四世宗书譔。


郑藩德庆王譔宗镜书行实.及塔铭.皆曰.住持少林禅寺.嗣曹洞正宗第二十四世。


憨山清譔大方迁塔铭曰.元雪庭裕禅师.揭洞上一宗於少林二十四传.至大章书禅师.中兴其道.今迁为嫡嗣也。载梦游集。大章乃宗镜书号也。


华亭陆树声居士譔幻休润塔铭曰.敕赐嵩山大少林禅寺.传曹洞正宗第二十五代。


新安汪道昆居士譔幻休润塔记曰.是为曹洞之正宗.历世二十有五.载大涵集。


无言道建地藏殿碑记.自署少林住持.传曹洞正宗第二十六代。道嗣幻休润。


太仓王锡爵居士譔无言道碑铭曰.敕赐嵩山大少林禅寺住持.曹洞正宗二十六代。


耒阳曾凤仪居士譔无言道行实碑曰.少林禅寺住持.传曹洞正宗二十六世。


华亭董其昌居士譔无言道碑铭曰.嵩山少林寺赐紫住持曹洞正宗二十六代。载容台集。


杭州虞淳熙居士送无言道住少林序曰。曹洞宗第二十六代。载德园集。


大觉念.付云门澄法卷曰.传曹洞正宗第二十六世清凉方念书付。


又塔在显圣南山.题曰.传曹洞正宗第二十六世北京大觉慈舟方念禅师之塔。天启四年甲子岁立。


云门澄.别号散木。於万历甲寅开法广孝。明年.开法径山。其拈香.俱曰.供养北京大觉堂上传曹洞正宗第二十六世清凉大和尚.用酬法乳之恩。


重兴云门显圣寺碑.署传曹洞正宗第二十七代散木圆澄书。明天启元年秋日立。


又尝譔思益经简注序.涅盘经会疏序.金刚三昧经注解序.重刻正法眼藏序.赵州语录序.玄沙语录序.无趣语录序.无幻语录序.宗门或问序.皆曰.传曹洞正宗第二十七世云门显圣寺住持圆澄譔。


显圣寺有佛牙铁塔一座.高二丈余。上铸.天启五年传曹洞正宗第二十七代圆澄立。


塔曰.传曹洞正宗第二十七世中兴云门显圣开山第一代湛然圆澄禅师之塔。


又付宝寿方弁山雪等法卷.皆署传曹洞正宗第二十七世云门散木圆澄书付。


宝寿方初开法天华.弁山雪初继席显圣.其拈香.俱称.供云门显圣堂上传洞山正宗第二十七世散木澄和尚.用酬法乳之恩。


香雪具足明有禅师之塔.在显圣南山。署明传曹洞正宗第二十八世。崇祯三年庚午岁立。


历然相崇祯九年开法梅山.拈香称.供弁山龙华堂上传达磨正宗第三十八世瑞白雪和尚.用酬法乳之恩。据上三十余种世次.较之.核之.则丹霞五代叠出明甚。二书厕五代於世次之中.其错误十六也。已上据祖父世次所考如此。


费隐解惑篇曰.湛老和尚一支.自大觉老宿而上至云居膺廿六世。远门柱出辨惑驳之曰.大觉上至洞山二十六世.至云居二十五世.而云廿六世。近处尚不能尽心考究.其他可知矣。吾师翁广孝拈香则曰.大觉堂上嗣洞山正宗第二十六世清凉大和尚。柱公辨惑出在顺治甲午夏。续略稿成於崇祯末年。其寿梓在顺治初年。辨惑既知大觉为洞山二十六世.则妄引一个乌梅作上堂等语.以鹿门系如净之下.置大觉於三十一世.其错误亦自知矣。幸诸祖有灵.碑铭文献多在.得以考正.不然.几莫能辨.兹以柱公之辨惑.证柱公之续略。其错误十七也。


按缵续首册有在公序曰.敕赐静善禅师续洞宗二十八世同参弟金台别山释性在和南谨譔。第二册有宽公缘起曰.祖庭大少林禅寺传曹洞正宗第二十八代嗣祖沙门邢襄释海宽谨述。宽在同嗣心悦喜.喜嗣无言道。道为洞山二十六代.具载碑铭.见少林寺。二公自署二十八代.盖遵祖训也。则丹霞五代叠出明甚。及列章次.以鹿门一脉系如净下。以致列道为青原下三十四世。列在公洎自己为青原下三十六世。则又厕丹霞五代於世次中者.盖为续略所误故也。故卷首曰.洞宗三十四世支提山释净柱采集。观此.固知缵续被续略所赚.孟浪属笔.以致错误十八也。


续略凡例曰.一曹洞宗.至宋季尤盛於河北。所以元世祖大集沙门.惟雪庭裕祖高贤鳞附。缵续凡例亦曰.曹洞宗至宋季尤盛於河北。所以元世祖大集沙门.惟雪庭裕祖高贤鳞附.洵至盛矣。二说皆出自雪庭碑中.发言有本。夫大集沙门於京师.在至元八年辛未.即南宋度宗咸淳七年.去绍定壬辰癸巳间如净寂时.三十八九年。以雪庭之嗣嗣如净.尚不可.何也.以有宋元敌国之隔。二书以雪庭七世祖鹿门嗣如净.其错误十九也。


续略纪雪庭裕参万松於燕之报恩.蒙印可。壬辰中兴少林。壬辰乃金哀宗天兴元年.即南宋理宗绍定五年。此时如净尚在世.与裕同时.弘道於宋金之国。二书收裕为净八世孙。其错误二十也。


续略纪林泉伦参万松.松奇之。出世住万寿。至元九年.世祖诏入内殿.对御谈禅。即南宋度宗咸淳八年壬申.去如净寂时虽隔四十年。然伦与裕同门.二书收伦为净八世孙。其错误二十一也。


续略纪全一温参万松得法.世祖召见与语大悦.锡号佛国普安。至元丁卯示寂。去如净寂时.只三十四五年。二书收为净八世孙.其错误二十二也。


续略纪丞相楚材参万松.三年乃获印证.为序从容录。按序从容.在金哀宗正大元年甲申.去智监寂时仅三十二年。此时如净正在宋浙弘道.与金燕楚材同时。二书收为净八世孙.其错误二十三也。


缵续纪李屏山遇万松於邢台.岁越二周.得造不疑之地.屏山乃金世宗朝翰林。万松於世宗大定年间开法邢台.即南宋孝宗淳熙年间。於金章宗明昌四年赴诏入燕。则屏山遇万松於邢台时.如净尚未嗣法。辄收为净八世孙.其错误二十四也。


缵续纪弘明照参仙岩德.付以衣法。出世住燕之归义.次主邢台净土十载。岁戊戌迁天宁。太保刘公学道於师。按戊戌乃蒙古太宗十年.即南宋理宗嘉熙二年。则住净土时当理宗绍定元年戊子.与如净同时行道。收为净八世孙.其错误二十五也。


缵续纪仲复颜投弘明照於净土.下发後.随照徙天宁.遂佩其印。照徙天宁在戊戌。此仲复佩印时.去如净寂时.不过七八年。则在净土下发时.如净尚在世。收为净九世孙.其错误二十六也。


缵续纪太保刘秉忠初从弘明照於天宁为僧.遂嗣其法。此亦去如净寂时不过七八年。收为净九世孙.其错误二十七也。


缵续纪万安恩依古冀晖受具.兼承心印.构开元寺於顺德.时燕都大万寿寺开资戒大会.万松延师登坛说戒。万松复奉敕主万寿.在金哀宗正大七年庚寅.即南宋理宗绍定三年。则恩公说戒洎构开元.与如净同时。收为净七世孙.其错误二十八也。


续略纪万松秀初开法邢台净土寺.於明昌四年.金章宗诏入宫中说法。其下小注曰.即南宋绍熙四年。万松望鹿门六世祖.其在宫中说法.去智监寂时只隔一年.而未被诏。前开法邢台与监同时.在宋金行道可知矣。此时如净尚未受嘱.二书收万松六世祖为如净之嗣.其错误二十九也。


续略纪万松於金章宗承安二年丁巳.奉诏住仰山栖隐寺.即南宋宁宗庆元三年。去智监寂时仅六年。此时如净纵然出世.与万松同时在宋金行道。二书收为净七世孙.其错误三十也。


摘欺说表示续略所得诸祖言句出处曰.雪岩满得自从容录下二十纸。胜默同参话得自请益录上四十纸。上堂得自请益录序第一纸。万松作从容请益二录.始於金宣宗兴定二年戊寅。即南宋宁宗嘉定十一年.去智监寂时二十六年.此时如净虽弘法於世.而万松初开法邢台.尚与如净之师智监同时。况雪岩乃万松之师.其出世先智监住雪窦六年。二书收为净六世孙.其错误三十一也。


又曰.胜默光前一段得自从容录下一百七纸。後一段得自从容录上四十七纸。胜默与雪岩同门.於大定十三年出住王山.次住燕京万寿洎庆寿。续略谓万松过庆寿参胜默老人.後参雪岩於磁之大明.承付嘱。开法邢台.与智监同时。则胜默住庆寿与天童珏同时。二书收为如净六世孙.其错误三十二也。


又曰.磁州诠得自从容录上七十二纸。诠与雪岩胜默同门。二书收为如净六世孙.其错误三十三也。


又曰.王山体得自请益录上六十六纸。三种狮子话得自请益录下十七纸。尊贵旨得自请益录上十二纸。王山嗣.法先如净三十余年.示寂先如净六十年。二书收为净五世孙.其错误三十四也。


又曰.仁山恒得自从容录上四纸。仁山与王山同门.二书收为如净五世孙.其错误三十五也。


又曰.磁州宝示众得自请益录下九十二纸。宝为万松之曾祖也。於皇统间出世灵岩.如净尚未投胎。二书收为净四世孙.其错误三十六也。


又曰.慈云觉得自青州百问。慈云与磁州宝同门.二书收为如净四世孙.其错误三十七也。


又曰.青州辩前一段.得自续文献通考。垂问得自本录。本录即青州百问也。辩於天会六七年间住万寿.时垂百问以勘学者。先智监住雪窦五十六七年矣.此时不但如净未受智监付法.即智监尚未受天童珏付在.二书收为如净三世孙.其错误三十八也。


又曰.鹿门觉示众得自从容录上六纸。据觉辩二祖塔记洎法灯塔铭祭文诸古碑文献参考之.则鹿门觉嗣芙蓉楷.在哲宗元符初。其开法大乘在徽宗崇宁三年。万松作从容录.始於金宣宗兴定二年.去崇宁三年计一百一十七年.历觉辩宝体满秀六代。大凡考事.当原之以情.断之以理可也。鹿门为万松六世祖.相去有一百一十七年。智监为万松八世祖.反与松同时弘法.有是理乎。况兴定二年作从容录.此时如净虽正弘道.岂其法嗣预於一百余年前开法於世.有此示众法语.为六世孙收入从容录中.有是理乎。二书收徽宗时之鹿门.嗣理宗时之如净.其错误三十九也。据此则一个乌梅等语.益知为续略妄引伪捏明甚。已上据二书所考如此。


佛祖通载曰.金世宗大定二年壬午.敕建大庆寿寺成.诏请玄冥禅师顗公为开山第一代。顗嗣磁州宝望鹿门四世祖。壬午.即宋绍兴三十二年。此时如净尚未投胎.二书收顗四世祖嗣净.其错误四十也。


又曰.虚明亨出世.住嵩山之戒坛.韶山之云门.郑州之普照.林溪之大觉.嵩山之法王.中都之潭柘.济州之普照。奉章庙旨.主庆寿寺。後住少林数年.示寂於兴定己卯。去智监寂时二十七年。此时如净虽正弘道.而亨公初出世.却与智监同时。二书收为如净五世孙.其错误四十一也。


又曰.金国章宗明昌四年.诏请万松长老於禁庭.陞座。帝亲迎礼.闻未闻法。开悟感慨.亲奉锦绮大衣。后妃贵戚罗拜拱跪.各施珍爱.以奉供养。续略所载本此.缵续略之。此时如净受智监付嘱不二三年.二书收万松六世祖为净之嗣.其错误四十二也。


叉曰.丁巳金国特诏万松住仰山。陞堂.有偈曰.莲宫特作梵宫修.圣境还须圣驾游云云。续略以此偈作上堂盖本此。缵续载泰和丙寅住仰山。虽去丁巳十年.此时如净不过才出世.二书收万松六世祖嗣如净.其错误四十三也。


日下旧闻曰.大定二十年正月.敕建仰山栖隐寺.命玄冥顗公主之。(续文献通考)此书乃秀水朱彝尊所辑.纪洞宗事数段.此其一也。凡得之某书.小注其下。此段得自续文献通考.後仿此。他如通载曰.金世宗大定二年敕建庆寿寺.诏玄冥禅师顗公主之。八年.迁住东京清安寺。二十年迁栖隐。顗望鹿门四世祖智监.於南宋孝宗淳熙十一年甲辰.始住雪窦。则顗住栖隐先五年矣。住清安先十七年矣。住庆寿先二十三年矣。此时如净尚未投胎。二书收顗四世祖嗣如净.其错误四十四也。


又曰.仰峤丛林.为燕京最。泰和中.主事僧奏请万松老人住持.上许之。万松忻然奉诏云云。(湛然居士集)按李屏山作万松塔铭.谓泰和六年住仰山.虽去智监寂时十五年。而松初开法邢台.却与监同时。二书收松六世祖嗣如净.其错误四十五也。


又曰.金元间.有僧自称万松野老.居燕京从容庵。耶律楚材见之.参学三年.僧以湛然居士目之。(帝京景物略)万松因湛然请评宏智颂古以居庵名其书.故曰从容录。其从事载笔.始於金宣宗兴定二年。此时如净与松同时。收松嗣如净尚不可.以宋金敌国故也。二书收松六世祖嗣如净.其错误四十六也。


又曰.万松老人.耶律文正王之师也。其语文正王曰.以儒治国.以佛治心.王亟称之。谓云门之宗.悟者得之於紧峭.迷者失之识情。临济之宗.明者得之於峻拔.昧者失之卤莽。曹洞之宗.智者得之於绵密.愚者失之廉纤。独万松老人全曹洞之血脉.具云门之善巧.备临济之机锋.诚宗门之钜匠.四海之所式范。其倾心至矣。(渌水亭杂识)文正王.即湛然居士。据此极力称赞万松.大振曹洞之宗於金燕。虽与宋浙如净同时.其先开法邢台.实与智监同时。二书收为如净七世孙.其错误四十七也。


又曰.辽清宁间.筑义井精舍於开阳门之郭.金大定中僧善祖营寺.朝廷赐额大觉。(湛然居士集)又曰.万松老人住持大觉寺.榜其斋曰昨梦。(湛然居士集)万松住大觉.虽未载有年甲.然两段文俱出湛然集.湛然乃万松弟子.系金朝人.纪万松住大觉.在金朝明矣。二书收为宋季如净七世孙.其错误四十八也。


又曰.永光寺.元大万寿寺也。曹洞下青州辩公居之。寺有大万寿寺开山传法历代宗师实蹟碑记。又明正统十一年一碑.称万松秀公居此.湛然屏山二居士为其上首外护。湛然.即耶律文正王楚材。屏山金李翰林纯甫也。(析津日记)按实蹟记述.辩和尚.乃万寿仰山开山之初祖也。盖辩自金初来燕.独唱新丰曲子.大振鹿门家声。嗣後接拍继和尽住金国.历传至万松为第五叶.计百年。法道之盛.观此片言可知。二书凡例谓洞宗大盛於北地.良有以也。然收金初之青艹辩.为宋季如净三世孙。收万松为净七世孙.收湛然屏山为净八世孙.其错误四十九也。


又曰.元初.京师禅学.分万松延洪为二门。比丘尼智公参万松者也.耶律楚材因请其开堂住报先寺。(析津日记)


楚材请智公开堂.则智为万松法嗣明矣。智望鹿门七世祖.既为金朝楚材请其开堂。亦与如净同时明矣。二书收智七世祖嗣如净.其错误五十也。


又曰.赵孟頫仰山栖隐寺满禅师道行碑记略曰.师名行满.字万山.俗姓曾氏.江右太和人。至元庚辰.至仰山.有会心处.遂薙发。礼泽庵琏公为师。後继席仰山.声闻大振。元武宗赐号佛慧镜智普照大禅师.洎织锦僧伽大衣。盖栖隐寺始建於辽.至师为二十六代。(松雪斋集)京西大觉寺有月岩琩禅师碑。按碑中纪世系曰琩嗣栖隐满.满嗣甘泉琏.琏嗣少林英.英嗣香山溪.溪嗣觉山福.福嗣香山俊.俊嗣磁州宝.则满望鹿门九世祖满至元庚辰薙发.去宋季如净四十余年。二书收满九世祖嗣如净.其错误五十一也。


藏中有辨伪录.言蒙古宪宗时.道士丘处机等占梵刹四百余所。岁乙卯.少林雪庭裕诣阙陈奏.玉音宣谕登殿辩对。道士义堕.奉旨焚经罢道为僧。按乙卯乃宪▆▆年.即南宋理宗宝佑三年也。虽去如净寂时二十二三年.其先中兴少林.却与净同时。二书收为净八世孙。其错误五十二也。


又曰.由乙卯以来.邪说犹妄惊渎圣情。由是至元十八年.玉音颁降.天下伪经尽烧。此是元世祖第三番烧道经也。彼时在廷辩对者.万松法嗣居多.曰圆福从超.曰资圣至温.曰报恩从伦.且命伦举火。皆去如净不远。二书收为净八世孙.其错误五十三也。


佛祖统纪曰.净因自觉禅师.初学於司马光云云。按觉祖塔记曰.幼以文章见知於司马温公.正此之谓也.会元亦如是载。温公历相英宗神宗哲宗三朝.则自觉学於温公.在哲宗时。二书以自觉嗣理宗时之如净.其错误五十四也。已上据古人文献所考如此。


正名录卷五终

Tags: 责任编辑:思过黑鹰
】【打印繁体】【关闭】 【返回顶部
上一篇选佛谱 【六卷】 下一篇开元寺志 【二卷】
清净莲海佛学网: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交流论坛 联系我们
本站声明:本站资源来源于互联网,如侵犯了你的版权,请你联系我们,我们将在收到消息后24小时内删除。
清净莲海佛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