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文章

·邢台北盆水龙泉寺 09-17
·邢台泰兴寺 09-17
·邢台观音寺 09-17
·邢台天宫寺 09-17
·邢台天元普贤寺 09-17
·邢台石佛寺 09-17
·邢台北和寺 09-17
·邢台法灵寺 09-17
·邢台宁晋县云台寺 09-17
·邢台普光寺 09-17

文库热门

·邢台北盆水龙泉寺 09-17
·邢台泰兴寺 09-17
·邢台观音寺 09-17
·邢台天宫寺 09-17
·邢台天元普贤寺 09-17
·邢台石佛寺 09-17
·邢台北和寺 09-17
·邢台法灵寺 09-17
·邢台宁晋县云台寺 09-17
·邢台普光寺 09-17

TOP

佛陀的勇士们(十)
2019-04-19 13:37:35 来源:清净莲海佛学网 作者: 【 】 浏览:2587次 评论:0

 


过去曾经长满如同蓬鬆地毯的野草,遍满农田,一望无际,直达地平线的尽头。当寒冬逐渐地被耨暑所吞噬,清凉绿荫转换变為黄色、橙色、奶油色,棕色和黑色等所拼凑而成的混搭色彩,蓬鬆乾燥的花朵,被悄然伸展杂乱锋利的枯萎树丛取而代之。枯木残枝随处可见-秃枝裸干,满地散佈,天乾物燥之下,是否引燃森林火灾,实乃不可预料。农人為了清除农地,燃烧乾枯草丛,大气之中佈满尘土灰烬,令人窒息,而随处窜升的烟柱,更添鬱闷难耐。


更甚地,骄阳猛烈炙烤著泥巴道路,每当推车、自行车或者机动车经过时,他们兴高采烈地对著空旷大气搅动尘土巨浪,犹如大肆宣扬著他们的到来;云朵难得一见,天空难得清净,太阳难得明朗;热气囚困在地面和扬起的尘土之间,缅甸的夏天就是如此的窒闷难受;即便是在乡村,也是热浪迫人,酷烈,鬱闷。


当在此仲夏时分的某地,从地平线上的山丘那边,乌云瞬间翻涌过来,阵阵和风轻轻吹拂,和近日以来炽烈、燠热、乾燥的风成為明显的对比。瞧!轰隆响雷接著带来了本季的第一场阵雨。


炎夏中的雨滴,能让所有的生物得到及时的舒缓;他们帮助降温,清净污染的大气,提供水份帮助植物生长,补给水源供予人类和动物使用。在这第一场阵雨之后,我们才能再度呼吸到清凉新鲜、未受污染的空气,感受那变得宜人舒爽的气候,再次看见明亮的阳光,挥撒著穿透过覆盖的绿叶和枝干。第二天早晨,细小的青嫩草叶开始发芽,秃枝尖端绽出小巧可爱的新芽。只要再多下几场阵雨,甚至连沙漠花儿都将绽放呢!


在一个由贪婪、仇恨、欺瞒、自傲,以及大批具有负面、破坏性精神能量的人们所炙燃的世界中,班迪达大师的忠告,确实如同炎夏中的雨滴一般,让人得到舒缓、利益和清凉。季节中的第一场降雨,也许不是那麼纯净,因為他们冲刷著污染过的天空时,挟带了尘土,但是当一场又一场的阵雨持续来到,他们会越来越纯净,直到最后,雨珠将变得如同水晶般的透明。


同样地,这本為缅甸人说的大师的忠告汇集,现已翻译成英语,第一部分根据佛教教义讨论较世俗之事(例如:工作、疑难问题、孩子、生活、出家眾、老师、传教工作、布施)。话题变得越来越深奥,论及戒律的重要性,并以生动的譬喻来叙述实际内观禪修的技巧。


如果有人认為内观老师是过时,严肃和冷漠、无情的,那麼,至少就班迪达大师而言,他便错了。本书的论题多样化,便可以作為証据,儘管它尚无法忠实呈显大师深度关切人道,并且积极地以他深信最有效的方式,尝试著去开创更文明、更祥和的世界。就个人而言,他是个具有不屈不挠的精神,精力充沛、热情洋溢的人,一点也不固执或者太过严肃,反而经常散发著慈爱的光茫 ─ 仁慈和蔼,或者使用著像「湿润粘著的慈悲」。这样具有个人独特风格的言词;高兴的时候,欣然露出迷人的微笑,或是像个被逗弄的孩童般露齿而笑;而当他教授密集内观禪修时,同时也以高标苛求、严守纪律闻名,这些看来似乎自相矛盾,但这便是他「名色」运作的方式。


在缅文原著中,大师的开示被大略地分类作:(一)通论、


(二)布施、(三)戒律和(四)禪修。现在的译本,并未使用这些标题,但是保留原来开示的次序,因此仍然可以轻易地参照原文出处。我们也增加一个关於佛教文化课程的附录,提供关於大师经常提到的佛教文化课程的详细讯息。


最后,我们由衷地希望,您在阅读、思惟《炎夏中的雨滴》后,不仅得到心灵抚慰,重新振作,更将在教法中成长茁壮,如同荒漠在一场罕见的阵雨浇灌后,绽放花朵。

 

炎夏中的雨滴


§1.名声


从事一项工作的时候,完美的表现远比追求名声来得重要。完美无缺,自然会带来名声

 

§2.选择工作


工作有三种:


想要的、合宜的和可能的。


应该从想要的工作当中,选择合宜的来做;并从合宜的工作之中,选择可能的工作来做。

 

§3.朝向更大的成就


如果人能不因成功而自满、得意,反而填补空隙,增加欠缺之物,并修正错误,他将会更有成就。

 

§4.成功之后


人有所成就后,往往变得得意、散漫,也会变得多话、夸大其词。我们必须注意这种倾向。

 

§5.伟大事业的果实


我们的佛陀完成一件真正伟大的事业。因此,他达至成就的顶端,成為一切智者。

 

§6.工作与获益


工作不艰难时,获益也就不大。

 

§7.不要说大话


很重要的是多做,而不是说大话。

 

§8.腰果树般的活动


腰果树在结果实之前,种子会先发芽。在佛陀的教法 *1 中,这种腰果树般的行為,丝毫不值得学习。 *2

 

§9.行动之前


当你打算做某件事时,请先考量这件事是否有利益,又是否合宜,如果它既有利益且合宜,就去做!

 

§10.无效的教法


我们应该试著建立不离「教理之教」的「实修之教」 *3 ,以及不离「实修之教」的「教理之教」 *4 。缺乏理论根据的实践,以及缺乏修行基础的理论,都是无效的。


----------------------------------------


*1 Buddha sāsana。


*2 大师藉由这个譬喻,暗示在从事佛法活动时的傲慢态度。人应该隐藏自己的戒行、特质与能力等的优点,如同大多数水果的种子那样〔隐而不显〕,避免自我标榜。


*3 「实修」或「行」(paţipatti):实践戒、定和毗婆舍那(内观)禪修。


----------------------------------------

 

11.兄弟们,让我们修正自己


如果学问僧与禪修僧彼此指责对方:「你如何又如何⋯⋯」。那麼,他们就像兄弟在彼此抱怨:「你如何又如何⋯⋯」。如缅甸俚语所说的:「父亲与儿子!让我们修正自己,共坐一处。」同样地,兄弟们!让我们修正那样的言语。

 

§12.禪修老师须知


禪修老师必须尊重律 *5 ,经常研读佛典,每天精进禪修。 *6

 

§13.维持表像与实修


仅维持表像,但未维持实修的比丘,不能体验烦恼 *7 止息的平静。所以,比丘应该不仅维持表像,也要维持实修。

 

§14.好的士兵与好的比丘


仅是穿上军服,却不能在前线战胜敌军的士兵,称不上好的士兵;只是身著袈娑,却无法在战场上降服烦恼敌军的比丘,称不上是好的比丘。


----------------------------------------


*4 「教」(pariyatti)是学习佛教经典、实修的理论。


*5 律(vinaya):出家人的规范。


*6 大师显然是在指身為出家眾的禪修老师。


*7 烦恼(kilesa):精神上的染污,如贪、瞋、痴、慢、嫉妒等等。


----------------------------------------

 

§15.给利他的老师之忠告


人若想要成為利益眾人的老师,应该知道如何避所当避,行所应行。需要智慧,也需要悲心。

 

§16.关於利他服务的忠告


在从事利益眾人的工作时,应该特别注意的是要和谐、有善意,且态度公正。

 

§17.避免自私的个人主义


(与他人合作)从事利益眾人的工作时,应该避免仅想展现个人能力的自私心态。

 

§18.能言善道的优秀干部


要成為一位能言善道的优秀干部,凡有所言,皆应真诚不虚,能够增进友谊与和谐,亲切而有礼,且言之有物。

 

§19.成為佛法传播者的条件


想要担任传播佛法工作的人,必须具备以下几个条件:


1、如果不算俊美 *8 ,至少要和蔼可亲。


----------------------------------------


*8 在此,大师是承认容貌在生活中扮演一定的角色。通常,拥有俊美外表的人容易吸引别人;其貌不扬或者残缺的人,则无法拥有这样立即的吸引力。但是,单有美丽的外表当然是不够的,以弘法团的例子来说,尚必须兼具良善的人格。大师也经常强调整齐和清洁的重要性;举例来说,比丘的僧衣必须穿著整齐,凌乱不整的习惯反映出凌乱不整的心。当然,最后对戒与慧的要求是最重要的。在此脉络中,外貌是次要的,其貌不扬的人〔在弘法工作上〕也能够做得很好。


----------------------------------------


2、如果不够突出,至少要整齐、清洁。


3、拥有真实的好声誉。


4、努力在戒、定、观慧与佛典研习上达到应有的标準。

 

§20.解决问题


当医生与专业人员群聚一处帮助病人时,他们必须彼此商量、讨论,以治疗病人的疾病為唯一目标,提出治疗的方法。尝试解决问题时,也是一样,人们必须相互商量、讨论、协商,只以获得解决方法為唯一目标。

 

§21.问题出现时


如缅甸的谚语所说的:「有人群,就会有〔法律〕案件」。在团体中,问题出现是很自然的。如果出现问题,应像一家人一样去正视、深思问题,然后用善意与耐心,寻求解决之道。

 

§22.耐心


应该像这样 — 让自己对别人有耐心,而不是期待别人对自己有耐心。

 

§23.无关比丘的事


有些人会说:「这不是比丘的事,比丘不瞭解。」实际上他们不知道,佛陀的教导无所不包,含盖各种人情事故。

 

§24.修补裂缝


载有许多旅客的大船在海上旅游时,假如发现船身漏水,应该要立即修补,否则水持续渗漏,船可能很快便会沉没。假使发现这艘佛法大船进水,也应该立即修补,否则水持续渗漏,大船很快便会沉没。

 

§25.不能让佛教文化的血液冷却


為了防止佛陀教法在缅甸灭亡,每位佛教徒的身、心之中,均需要有佛教文化 *9 的血液不断的流著,需要让佛教文化的血液保持健康、温暖,不让它冷缺。

 

§26.侵入佛教文化的空隙


空间一旦有了空隙,空气自然会进入;佛教文化一旦出现曖昧不明、软弱无力、因循传统、有名无实的空隙,其他宗教信仰、外国文化、咒语力量的依赖、神祇的崇拜、异教徒、毒品酒类等,便会迅速地侵入这个空隙。


----------------------------------------


*9 大师经常论及佛教文化,以及将之传承给年轻世代的重要性,大师用所谓「佛教文化」指全面性的戒、定和慧,范围从礼节、戒律、根防护到最高的道果智成就。他一针见血的指出,佛陀的教法和缅甸佛教文化遗產的未来,掌握在年轻人的手中 ─ 不是都说,今日的孩童是明日的领袖吗?这个极有远见的体认,一直是他热切支持「佛教文化课程」的趋力,从课程开始至今已超过二十个年头。关於大师独创的这个课程之细节,请参见附录。


----------------------------------------

 

§27.心灵的自我防卫 *10


外国宗教人士就像肿瘤一样,正侵蚀、吞噬佛教徒的内部。他们如同从落叶中长嫩芽的植物一般,正在分裂人们,吞併缅甸族群。犹如凤眼兰令池塘和湖泊淤塞一般,他们也积极活动,带著强大的决心想摧坏缅甸民族和佛陀的教法。犹如榕树伸展其根部,终将所有事物包覆其中。他们正蚕食缅甸民族和它的宗教。佛教徒应该对此有所準备,培养自我防卫能力 ─ 他们应该研读并实践佛教文化,直至自身的学习和实修经验达到令人满意的标準。

 

§28.果实须由幼苗培育起


藉由插枝法培植出的树,会长出种子大、皮厚、肉少并且纤维多的果实。经由种子培育而成的果树,则会长出种子小、皮薄、肉多并且纤维少的果实。对年老的人传授佛教文化,效果并不好,只有向年少的人传授,才会得到最佳的成效。

 

§29.长大后才开始餵养


婴儿在须要牛奶时,若得不到充足的餵养,或者小孩在需要营养时,若缺乏适当的营养,将会长得瘦小、发育不良,身体虚肿。在熟龄之后所供给的营养,不能使身体变强壮、结实、高大并具备好体格;同样的,儿童必须在他们仍是年少之时,适当地给与佛教文化的营养与牛奶,因為,如果之后才提供这些,效果将不再那麼显著。


----------------------------------------


*10 在此,大师是在关切某些外国宗教人士试著使缅甸佛教徒改变信仰时使用的不道德手段。以合法的方式,尝试传播、告诉他人自己的宗教信仰,这并没有问题。但是,当他人使用不道德的手段使人改变信仰时,便需要警示同行法友。大师的回应是要求佛教徒研读并了解他们自己的宗教,这是应付传教的最佳自我防卫。


----------------------------------------

 

§30.被欺侮的小孩


营养不良、腹大却矮小瘦弱的孩子,被强壮的小孩欺侮时,将无力抵抗攻击,只能低头承受。同样的,在(佛教)文化上,营养不良、腹大又矮小瘦弱的人,一旦被其他宗教的人士引诱,也是无力抵抗,很快便屈服,改变信仰。

 

§31.三脚桌


三脚的桌子如果断了其中一脚,便不可能稳定站立,若断了两隻脚,或者三脚全断,就更不用说了。同样的,要让小孩沉浸於佛教文化之中,有三种人是密不可分的重要:小孩、父母和师长。

 

§32.令人欣悦的佛教之宝


每个信仰佛教的父母皆必须试著将佛陀教法的基因 *11 、习惯与(禪修,尤其是内观)经验传承给下一代,如果他们能够这样做,那麼培育出有教养的孩子的欣喜愉悦,将远胜於拥有财富和宝藏的喜悦。

 

§33.禪修者的小孩


若父母不仅止是传统、有名无实的佛教徒,更拥有念处禪修的经验,则遗传了此种父母之基因 *12 的小孩子,他的身心素质,会比起父母只是传统、有名无实的佛教徒的小孩子更為优秀。


----------------------------------------


*11 大师以「佛陀教法的基因」意指小孩子遗传自曾深入内观禪修的父母之基因。


----------------------------------------

 

§34.带来欢乐的孩子


父母若想要有能為家族、佛教和国家带来欢乐的孩子;首先,他们自己必须在佛陀所教导的戒、定、慧上,具有实修的经验。

 

§35.培养新一代的佛教徒


每位佛教徒都有责任培养良善的下一代,為他们注入佛教文化的基因 *13 、习俗和(禪修,特别是内观的)经验。

 

§36.世界和平


為了使我们自己的小世界和平安详,我们应该试著亲自实现佛陀的教诲。 *14 我们也应该依据自己的能力,试著向周遭所及之处的小世界,诸如家庭、亲戚、朋友们等等,传播佛陀的教导,如此他们也能得到和平与安详。

 

§37.高品质的生活


如果你追求高品质的生活,请实践佛陀的教诲。


如果你追求高品质的生活,想做一个言行有教养的人,请持守戒律。


----------------------------------------


*12 请参照注脚11。


*13 请参照注脚11。


*14 亲自实现佛陀的教诲,意思是指,至少成就预流的道、果。


----------------------------------------


如果你追求高品质的生活,想做一个心灵有教养的人,请修习禪修。


如果你追求高品质的生活,想做一个修心,深观的人,请修习内观禪法。

 

§38.请保持清洁、整齐和默然


為了张开内观之眼,保持清洁、整齐与默然是不可或缺的。

 

§39.庄严


人们仅会庄严身体,但涉及庄严自心时,往往进展迟缓。佛陀是最伟大的美容师,能,让在轮廻 *15 裡的眾生变得庄严美丽。戒、定、慧的实践,如同化妆品一样,实践一点点,你就庄严一点点;实践多一些,你便更庄严一些;彻底的实践使你变得彻底的庄严。


仅庄严身体,却不庄严心灵,只有身体好看而已,心却黯然失色。庄严身与心,能使身心变得美丽。

 

§40.只要纯粹地修行


在法的领域裡,重视名闻并不合适。这个世界容易忽视纯粹修行的人,然而,瞭解这个世界的本质时,我们便应该只是纯粹修行。

 

§41.创造利润


----------------------------------------


*15 轮廻是生和死的循环。


----------------------------------------


销售员出售货物,不是為了回收成本或赔钱,而是為了创造利润。同样的,我们既生而為人,又得闻佛法,就不该仅对回收成本感到满足,更不该赔本亏损,应当创造利润。如果来生再度投生為人,这只是保本而已;万一沦落恶趣,便是赔本;然而,假使生至天界或梵天界,这就是创造利润。不过,这种利润仍缺乏保障 ─ 不保证从此不再沦入恶趣。所以说,涅槃是最可靠的利润。

 

§42.教法的三种状态


教法的状态有三种:已死、尚存和强健。在不持守(僧、尼)戒律的人身上,教法已死。在持守戒律的人身上,教法尚存。在修习止、观(毗婆舍那)的人身上,教法则从一息尚存的状态变得强健、开展。

 

§43.三种护卫


护卫(paritta) *16 有三种:聆听的护卫,持诵的护卫,以及实修的护卫。我们不该仅只停留在聆听、持诵的护卫。实修的护卫意指定慧的护卫,唯有它们才能真正保护我们,让我们避开那最近的内在危险(即贪、瞋、痴和其他烦恼)。


----------------------------------------


*16 Paritta意思是护卫,就一般大眾而言,这指《宝经》、《蕴经》、《慈经》等经典。唱诵这些经典时,可以保护唱诵者和听眾,大师想要延伸此字的通俗意义以包括其他的护卫方法,因此加上形容词来限定不同的护卫。如此,「聆听的护卫」是指,藉由聆听他人(通常是僧眾)唱诵「护卫经」而得到的保护。「持诵的护卫」的意思是,自己持诵「护卫经」所得到的保护。「实践的护卫」指亲身修习戒、定、慧所得到的保护。


----------------------------------------


§44.善终


只有好好活,才会善终。

 

§45.由亡者赠予而来的真价


為亡者而做的布施功德行,可以说是一种由亡者布施,生者受施的功德。

 

§46.给口渴的人的凉水


我们会為甫从烈日下回来,极為口渴的人準备凉水,而不是热水或温水。同样地,对於渴求分得功德的亡者,我们应该分享给他们清澈、凉爽的善意,而不是给与忧伤和哀愁。

 

§47.恶与德


在每一个人的身上,都可以发现恶,德则不然。

 

§48.小心


慎防能言善道的人,他们善用美妙的言辞,几乎能让顽石点头;同样的,也要慎防缺乏实修经验,却又博学的吹牛者。

 

§49.难以离开


一旦亲近一位老师,便很难离开。如果他误入歧途,最后也会对你造成不利的影响。你不该只因听说某人很特别,就去亲近。如果只是因為老师很有名气便去亲近,你可能只是喜爱他的名气。这时,你很难离开他。女眾在依止老师时,很容易因為狂热盲信而受到操控,也容易沦為周遭群体诽谤指控的牺牲者。

 

§50.机会主义者与个人主义者


成就果但未成就因*17 的人,可称為机会主义者;因、果皆成就,却不為眾人谋利益的人,可称為个人主义者,不会得到眾人的尊敬。佛陀既不是机会主义者,也不是个人主义者。

 

§51.三思而后行


考虑是否合乎利益且适当之后,再付诸身、口的行动。

 

§52.不要随著偏好


眾生不该只随顺偏好,应该依循合宜之事。营养丰富的食物,即使不喜欢,也应该食用;另一方面,有害健康的食物,即使喜欢仍应该避免。仅管不喜欢行善,仍该勉而為之;至於恶行,即便喜欢也须极力避免。


----------------------------------------


*17 「成就果」意思是说,成功地达成某个目标,例如:成為一位合格医师。


「成就因」,意思是用合法的方式达成目标,例如:经由课程研习和实习,成功地得到全科医师(或医学博士)学位、专业管家等。成就果而未成就因的一个例子是,一个庸医宣称自己是合格的医师并照常执业,然而却未成功完成正统研读和实习的课程。佛陀的「果成就」是為了眾人的利益而成為一切知智者。他的「因成就」是在整个轮迴无数生命中圆满波罗密。


----------------------------------------

 

§53.无过的行為、善的果报


如同食用合适的食物有益营养、健康,同样的,无过的行為也会导致善报。又如同食用不宜的食物会引生疾病,同样的,可责的行為会感招恶报。

 

§54.黑和白


一个人如果在烈日下穿著黑色衣服,黑色会吸热;如果换上白色的衣服,白色会折射。惭愧 *18 的白法现前时,能抵挡烦恼 *19 的热度;如果无惭、无愧的黑法现前,便无法抵抗烦恼热了。

 

§55.接近涅槃


迫切感(厌离心)愈强,愈会去修习戒、定、慧;修习得愈多,便愈能净化烦恼;烦恼净化得愈彻底,就愈接近涅槃。

 

§56.开创详和欢乐的世界


如果人人能自我形塑良善(道德)的人格(attasam-māpanidhi),那麼,朋友间、家庭间、社会间与国家之间将能彼此携手、拥抱,共创详和、欢乐的世界。

 

§57.见佛


如果见到法,你便见到佛陀。如果了解法,你就了解佛陀。


----------------------------------------


*18 惭(hiri)是厌恶(或者羞愧)不健康的身、语、意行為。愧(Ottappa)是对它们感到畏惧。无惭无愧(Ahiri-Anottappa)是惭愧的反义词。


*19 烦恼(kilesas)是心灵的染污。


----------------------------------------


如果法德现前,佛德便现前。

 

§58.有价值的生活


有价值的生活远比成功的生活更為重要。

 

§59.成长的威胁


树木若种在不见阳光的树荫覆盖下,纵使种子、土壤、气候都很合适,也无法枝繁叶茂。佛法也是一样,遮荫佛法的「阴影」 *20 威胁到佛法的健康成长,因此应该避免。

 

§60.有益的布施


布施善行,不该成為挥霍享受的託词,应真正有利益,是善法,谨慎地布施,避免浪费金钱,毫不考虑娱乐消遣。

 

§61.布施时的為与不為


布施时,你不该希求名声,期待世俗利益,执著布施的物品。对於受施者,应怀有爱心、慈心和了解。再者,应以谨慎的态度行施。

 

§62.枯萎的树不会结果


在修心与修慧的时候,言、行清净很重要。如果言行不清净,心灵就不清净;心不清净,便无法修心,观也难以开展。树木的枝条若断裂或枯萎,便无法长出果实,使其成长。同样的,如果戒的枝条断裂或枯萎,便无法修得道果,使其成长。


----------------------------------------


*20 遮蔽佛法的阴影,意指一切阻碍个人修行或弘法工作的影响力(人或环境)。


----------------------------------------

 

§63.普世之戒


称為五戒的五条戒,不仅是关係个人而已,也不仅与佛教徒有关,它关係到每一个人,无论人信仰的是什麼宗教。每个人都应该遵守五戒。因為五戒关係到整个宇宙,所以可以称為普世之戒;它也可以称為世间的戒,因為它与整个世间有关。

 

§64.磨过的木材愈发耀眼


木材经过刨平、磨砂和擦拭后,变得更加耀眼。除了谨慎、有智慧地受持「止持戒」 *21 (五戒)外,禪修者也受持「作持戒」 *22 (即八戒中最后三条戒)。作持戒可在禪修期间消除种种会诱发感官欲望的干扰。如此,禪修者的戒,变得如同磨光过的木材一样耀眼。

 

§65.不可或缺的嘴


戒就像人的嘴。只有拥有嘴,食物才能进入身体;只有食物进入身体之后,身体才会强壮。同样的,只有拥有戒的嘴,定与慧才能进入心,只有定与慧进入心之后,心才会有力量。


----------------------------------------


*21 止持戒(vāritta sīla):禁止性的戒律,指的是那些必须遵守的戒律。无法持受便有罪,或是业力的罪,或是比丘才有的罪,或者属二者。


*22 作持戒(cāritta sīla):训练性的戒律,指的是那些了解且遵守后会带来特殊利益的戒律。若由於无知而未加遵守,除了受责外,并不犯什麼重罪。


----------------------------------------


§66.不要受伤


受了伤,人虽会活著,但总是不好。同样地,佛教活在谨守戒律的人身上,若触犯微细的戒而受伤,对他总是不好。

 

§67.每日修习护卫禪


禪修者每日应该修习四种护卫禪 ─ 佛随念、慈心观、不净观以及死随念 ─ 至少各一分鐘的时间。

 

§68.佛陀德行的花园


佛陀的德行,宛如花团锦簇的花园。爱花的人,一进入花园,凝视著第一株花,绕著它以便仔细欣赏。满意后,接著一株株、一处处的观赏下去,很难得到全然的满足;他们对这些花朵如此著迷,以至於难以离开花园。

 

§69.湿、粘的慈心


某物如果是乾的,便不易粘贴在另一物上,但是,两个潮湿的物质一旦接触,很容易就粘在一块儿。同样的,眾生内心,如果没有湿、粘的慈悲,将很难和别人相连。因此,眾生若要彼此相连、亲善相待,湿、粘的慈心是不可或缺的。

 

§70.慈心的强大力量


如果慈心生起与持续仅止於内心,力量便不够强大。只有展现在言语与行為之中,才可以说是强而有力的。

 

§71.彼此慈心对待


如果人在身、语、意上,以慈心对待他人,便会绽发出相互的慈心;诚如缅甸的谚语所说:「慈心相待」。

 

§72.看别人的优点


如果你宽容别人可憎的缺点,并且知道如何或试著去发现他们可爱的优点,那麼,慈心 ─ 愿他人获得利益与幸福的真诚愿望 ─ 就会生起。

 

§73.长寿的秘诀


一般情况下会腐坏的食物,放在冰箱裡,便可以保存较久一点,低温可以防止物质腐坏,延长贮存期限。


或许可以这麼想:因為有冷藏效果的梵住:慈、悲、喜、捨,所以梵天的寿命很长。

 

§74.由丑生美


观照身体的丑陋,如此心便可变得庄严美丽,也就是说,应修习不净观。

 

§75.从死得不死


如果你盼望不死,那麼你应该思惟死亡无可避免,也就是说,应修习死随念。

 

§76.奢摩他与毗婆舍那


奢摩他(止禪)是把心放在单一所缘上,并未观见所缘是无常、苦、仅只是现象(没有恒常、主宰的「我」),最终目标是在获得禪那与神通后进入梵天。然而,即使不入佛教,也能到达梵天。


毗婆舍那则观察任何生起的事物是无常、苦以及无我的现象。它的最终目标是道、果和涅槃,这些只存在佛教之中,而不存在佛教之外。

 

§77.追求知识


修习奢摩他的安止定时,如果定力生起,人很容易便获得舒适感。但是,修习毗婆舍那定时,则容易感到不舒服,即使那时剎那定已有些力量。


在家裡寻求知识的人,只会获得在家中可得的知识。因為他哪裡也没去,自然不会感到疲惫。但与此同时,对於外面的世界,他仅有少数一般的常识。


奢摩他禪修的安止定犹如那种在家裡追求知识的人;而毗婆舍那禪修则像那种(在家裡)也在外面追求知识的人。

 

§78.玻璃杯与不銹钢杯


世间安止定,就像玻璃杯一样,并不可靠。毗婆舍那、道、果,则如不銹钢杯,非常可靠。

 

§79.透视无常


毗婆舍那是了知生起的所缘之无常、苦、无我三共相的智慧。当热的感受被观照為『热』之时,热的出现是anicca(一种无常之物);热出现之后又消失,是aniccalakkhaṇa(无常相);观察它消失后,体会它的无常性,是aniccānupassanā(无常观);如果见了三共相中的无常,便算是见到苦和无我。

 

§80.研究自己


修习毗婆舍那禪修,是在努力发现「我」是什麼,无非就是在研究自己。

 

§81.正念守门人


正念如守门人,阻挡坏人,只允许好人进入;阻挡恶业,只允许善业进入。

 

§82.念处的重要性


修习念处(正念)非常重要,因為


a.它是一定得成功的任务;


b.是只能亲力亲為的任务;


c.必须及时、规律地修习。


d.具有许多利益。

 

§83.拨出时间来修习


你也许有家庭与俗事要照料,但是,无论如何你仍应该拨出时间修习念处禪修。俗事与念处修行之间,应该有所区隔。

 

§84.清新、乾净的空气


生命需要清新、乾净的空气,否则会昏眩、生病,甚至死亡。如果你经常修习,能够轻易获得清新、乾净的念处空气,它便会随时随地跟随著你。

 

§85.追求清净、详和所需要的力量


犹如良好的身体健康需要好的抵抗力,心的清净、详和也需要心的力量。但是,这种力量不是自发的,需要培养,如果有效地修习念处,念处便可以提供我们充足的心灵力量。

 

§86.生命的方向盘


开车时,必须能够掌握好方向盘。同样的,行驶在生命的旅途上,也必须好好掌握念处的方向盘。

 

§87.趁天晴时,製作乾草


既然有机会获得难得的人身,值遇佛陀的教法,应该每日规律地修习念处禪法以修心、修慧,至少修习到(将来轮廻流转 *23 之中的)生处得到保障,如此便收成得人身且值遇佛教的稀有利益。

 

§88.电池自动充电中


身体劳动工作时,会消耗与工作量相符的体力。心修习念处禪修时,则反而会获得与工作量相符的心力,它就像汽车电池运转引擎时会自动充电一样。

 

§89.世界和平始於内心


修习念处禪法,就是在每个(禪修的)人内在建立小小的和平世界。如果我们小小的内在世界没有和平,握拳、举臂大喊世界和平,便值得好好思考了。

 

§90.幼稚、脆弱的心


人可能年长,但心仍然幼稚、脆弱,这并不是件好事。幼苗和青涩果实无法抵御大自然环境,同样的,幼稚、脆弱的心承受不起生命的无常变化。


----------------------------------------


*23 大师在这裡的意思是,至少必须达到初果预流的阶段(sotāpanna)。预流者在成為阿罗汉之前,最多七次生死。


----------------------------------------

 

§91.恒温的正念


唯有体内血液保持温暖,身体才能远离疾病;血液一旦失温或凝结,疾病就会入侵。同样的,只有透过精勤的动能,保持正念血液的温暖,才能免除烦恼疾病的侵袭。如果正念的血液失温或凝结了,烦恼疾病便会侵入心中。

 

§92.不适合修行四念处的人


呆头呆脑的人(如陷恍惚双眼无神的人)、惯於思考的人,以及懒惰的人,不适合修习念处禪法。

 

§93.心灵改革的关键要素


在改革心灵的工作上,念处禪修非常重要。

 

§94.何谓念处


念处是念住观照的目标,让心沉入、衝进所缘,遍布其间,如此心便能紧密、稳固地停在目标上。观照「上升」时,心进入观照的目标,即腹部的上升移动,衝进、遍布在目标之中,如此心便能紧密、稳固地停在目标。观照「下降」等其他目标时,也是如此。

 

§95.背部相黏在一起跑步的两个人


惯於思考的人与禪修实践,就像背部黏在一起跑步的两个人。禪修时,思考会减慢内观的进展;偽装成智慧的疑心,很难治癒(疑心具有思虑推究的外表)。

 

§96.只阅读说明不能治病


只阅读药瓶上的说明,并不能治好你的病。只有按照说明服药,你才能痊癒。同样的,只阅读、聆听佛教经典的教导,并不能治好心的疾病,惟有按照教导加以实践,才能够治好心的疾病。

 

§97.一次更成功的旅行


旅行的时候,如果跟著一位优秀的导游,这样的旅程会比照著地图走更易成功。走在通往涅槃的旅程时,如果跟随一位优秀的导游(即好老师),这样的旅程也将会比仅依照地图(指导手册)更容易成功。

 

§98.适时呼叫消防车


家裡的灭火器可以扑灭屋子的小火,这就够了!然而,若是熊熊烈火,就需要消防车的协助了,因為唯有它们能扑灭大火。同样的,虽然断除内心的烦恼火,有时候并不需要老师的协助;但是遇到烦恼大火时,只有依靠好老师的帮助,方能将它扑灭。

 

§99.在战场上必须服从命令


前线的士兵,必须遵循长官的命令;禪修者与内心的烦恼作战时,也必须遵循禪修老师的指导。

 

§100.最好跟随老师修行


人生病时,接受具备理论和经验的专业医师治疗,会比自己阅读医书治疗自己来得更為有效。同样的,初学的禪修者会发现,跟随一位解行并重的老师禪修,将比自己靠禪修书籍禪修,更為有效。

 

§101.正确的药方


禪修老师就像治疗病人的医生一样。如果病人的陈述正确,医生的药方就会正确,病人的疾病也能轻易治癒。如果禪修者的小参报告正确,禪修老师的指导才能正确,禪修者的禪修也才容易有进步。

 

§102.迅速抵达目的地


為了迅速抵达目的地,旅客们或到码头乘船,或去机场搭飞机,或往车站坐火车,或在巴士站坐巴士。他们必须搭上各自的交通工具。如此,才能迅速抵达各自的目的地。


同样的,前往涅槃的旅行者,必须到禪修中心 — 这是前往涅槃的快乐渡口 — 修习禪修。唯有如此,他们才能迅速到达目的地。

 

§103.禪修者的任务


只是持续不断地观照当下生起的目标,这就是禪修者的任务。

 

§104.观察、了知、描述


禪修者必须观察当下生起的目标,并能说出自己了知到什麼。换句话说,他必须能够告诉他的老师自己观察了什麼,又见到什麼。

 

§105.从防御到攻击


想要击倒拳击冠军,必须锻鍊好体力。想要击倒烦恼强敌,也必须锻鍊强健的心力。你必须循序渐进:从防御的力量提升到驱敌的力量,从防御的策略转為进攻的策略。

 

§106.杂草丛生


树木如果杂草丛生,便无法成长。同样地,心如果布满五盖 *24 杂草,也将无法成长。

 

§107.僵硬、迟钝的心灵


黄金若掺杂五种瑕疵物质,就不再柔软、耀眼。同样地,心若有五盖 *25 现前,便不再柔软、明亮。

 

§108.不离视线


----------------------------------------


*24 五盖:贪慾、瞋恚、昏沉和懒惰、掉举和后悔。


*25 五盖:贪慾、瞋恚、昏沉和懒惰、掉举和后悔。


----------------------------------------


橄欖球球员绝对不会让他们的橄欖球离开视线,羽毛球员之於羽毛球,拳击手之於对手的每个举动,也是如此。同样地,禪修者绝对不会让正念的所缘离开视线。

 

§109.稳若磐石


丢进水裡的软木塞,会浮在水面;丢入水裡的岩石则会沉入水中。禪修者观照禪修目标的正念,必须像岩石一样稳重,不该像软木塞那样摆动不定。

 

§110.独特、难捨的寂静


禪修者因智慧与善心增长而观见名、色迅速生、灭的时候,将体验到一种独特、难捨的寂静。

 

§111.当务之急


整理农田的杂草时,只需要拔除茂盛的野草,不必理会其餘的小草。同样地,密集禪修时,禪修者的当务之急是维持正念,為佛像供花等表虔信的仪式,便可暂时搁下。

 

§112.请说公式


解答数学问题,如果只写出答案,没有提出运算公式,是行不通的。禪修者如果只报告所觉察到的所缘,而没有提及观照的过程,同样也是行不通的。

 

§113.亲眼看见


禪修者不能把所想当成所见,须以明确坚定的方式如实报告;亲身、来自经验的见,对禪修者而言,是不可缺少的。

 

§114.先别改变所缘


如果对基本目标的注意力并未分散,即使另一个目标生起,也不需要改变观照的目标。

 

§115.嚐到滋味


唯有好好咀嚼食物,才能品嚐它的味道。同样地,唯有专注於所观照的目标,对它保持正念,禪修者才能了知目标的真实本质。

 

§116.谁是谁


如果人们称每一个人為「人」,没有另外给予其他的名字,如此一来,便无法分辨谁是谁。只有赋予诸如『白先生』、『罗先生』等名字,人们才能清楚知道谁是谁。同样地,禪修者观照生起的目标时,应该使用日常用语,也就是标记「上升」、「下降」等。唯有如此,才容易培养出定力。

 

§117.持续转动引擎


只要持续转动引擎,船舶、火车、汽车与飞机,便能前往各自的旅程,并且安全抵达目的地。同样地,只要正念的引擎持续转动,禪修者便能展开涅槃之旅,并且安全到达目的地。

 

§118.游向涅槃


游泳的人必须一直划动手脚。同样地,禪修者必须不停地保持正念,正念的运用不能稍有懈怠。

 

§119.靶心


為了命中靶心,神射手先瞄準目标,然后射击。同样地,為了命中正念的目标(如腹部上下的移动),禪修者先瞄準目标,然后观照。

 

§120.锋利而发亮


刀子唯有磨过后才会锋利,否则就会变钝;器具唯有擦拭过后才会发亮,否则将会黯淡无光。同样的,唯有保持正念,禪修者的智慧才会锋利、发亮。

 

§121.没有目标,就无法命中目标


没有画布,油画家就不能作画;没有标靶,射手便无法练习。没有人可以在虚空作画,也没有人可以对著虚空练习射击。禪修者必须观照、标记当下生起的目标,清楚地辨别身心 — 身心之於禪修者,就如同画布之於画家,标靶之於射手一样。之后,禪修者继续观照,洞见身心的因果关係,并将进一步观见它们依照缘起法则生起又灭去。

 

§122.内观的力量


在世界上最快的东西之中,心的速度最快。唯有内观智慧有能力跟随、观照已经散乱的心 — 这一点连科学也不了解。

 

§123.当标记并非必要的时候


应观照的目标快速显现时,禪修者也许无法观照并标记每一个目标。这时候,他应该放弃标记,只是用心专注地观察目标。当然,如果他仍想要作标记,只需尽量标记即可。

 

§124.细心阅读


草率阅读的人,不会知道书裡所有的字。细心阅读,才能知道更多。同样地,正念肤浅的禪修者,无法完全了知观照的目标;若正念专注,领悟得会更多。

 


§125.装满油的钵


拿著满油的钵时,必须非常小心,得缓慢、沉著地移动,避免让油溢出来。走在宽度仅容一足的独木桥时,也必须非常谨慎、缓慢、沉者地移动,以免跌落。如同上述两种人一样,禪修者的每一个动作,都应该非常注意,必须保持正念,缓慢、沉著地做每一个动作。

 

§126.力量的平衡


四个人一起搬东西,力量若分配不均,搬运便会很困难;如果其中一人鬆懈他的努力,另外三人就得使出更大的力气。


如果信与慧,精进与定,这两对心所平衡的话,禪修者便能够获得殊胜的经验。如果(一对中的一个)鬆懈了,另一个就得付出更多,这样便没有平衡。

 

§127.实现愿望


假如你想去某地旅行,但不管什麼方向随便搭个车就走,你很可能会到达某个地方,但就是到达不了目的地。想要抵达目的地,首先必须让车子面向你想要的方向;若你只定好方向,却不驱车前往,仍然什麼地方也去不了。另一方面,如果漫无目的地开车,你也抵达不了目的地。所以,一定要先有个目标,然后驱车前往,这样你才能抵达目的地。唯有设定目标且恰当的实行,(重获以往的体验的)愿望与决心才能够实现。

 

§128.击倒


拳击手必须避免对手的攻击,还要等待机会与予还击。只要一有机会便还予重击。每次的进击,都能削弱对手一点的力量;对手受到越多的攻击,便会变得越弱。最后再给予击倒性的一拳,便会获得胜利。


禪修者也是如此,必须避免(烦恼)对手的攻击,并且要等待机会予以还击。一有机会就给予强而有力的观照重击。每次的观照重击,都会削弱烦恼对手的一些力量。受到许多的重击后,烦恼对手的力量会愈来愈弱。最后,禪修者将以预流道 *26 的重拳,击倒(部分的)烦恼,获得胜利。

 

§129.不倒翁式的生活


从毗婆舍那禪修获得心灵力量的人,不会受到兴奋或沮丧的情绪所扰动,能够过著不倒翁 *27 的生活 — 面对生命的盛衰浮沉,仍能保持沉稳的态度。与此同时,他也拥有知足、随遇而安、节俭、平顺的人际关係以及心灵健全等的特质。

 

§130.有放大作用的念力


透过强力的放大镜,可以看见微小的事物。同样地,当定强而有力时,禪修者将看见很微细的事物。


*26 预流道Sotāpattimagga。


*27 英译的Billiken,译自缅文pit-tain-thong。是一种重量在底部,每次被推倒后仍能保持立姿的玩具;它有不同的名称,如翻滚凯利、弹跳小丑等。

 

§131.更接近涅槃


走向大金塔的人,不论是否对大金塔有兴趣,每一个脚步都会使他更靠近大金塔一步。同样地,保持正念行走在涅槃大道的禪修者,无论是否对涅槃有兴趣,他的每一个观照,都会让他更靠近涅槃。

 

§132.正念的力量


当正念强而有力时,潜藏在禪修者生命中的事件将会浮现。

 

§133.到达顶峰


如果你遵守交通规则和路线开车,便不会惹上麻烦,能够顺利抵达目的地。如果你注意健康、教育、经济、政治与社会的事务,未曾忽略,你将会到达顶峰。

 

§134.坦承


犯人被密集、重复地审讯时,必得坦承真相。正念的所缘被密集、重复地观照时,也必然显露其无常、苦与无我(没有永恒的自我)的本质。

 

§135.挑战的胆识


曾在前线战胜过敌人一次的士兵,自然会受到激励,充满勇气,对於再度投入战场将毫不迟疑。


禪修者若战胜过想要从苦受退缩的怯懦念头一次,自然会受到鼓舞,勇於再战。如果他曾勇敢地面对大多数难忍的苦受,并逐一地加以克服,他就有胆识去挑战任何难忍的苦受。

 

§136.变得更好


婴儿要从躺姿成长到坐姿时,会变得烦躁,拉肚子 — 这只是成长过程中的变化而已。当禪修者将从一个观智阶段进到另一阶段时,也会变得烦躁 — 这也只是内观进展过程中的一个变化而已。

 

§137.熟练的禪修者


阅读熟练时,便不需要拼字,可以直接阅读。同样地,禪修者的正念淳熟时,将自动了知在觉察范围内的任何事物,不再需要作标记。

 

§138.没瞄準就命中


神枪手不需要特别瞄準目标,就能準确射中靶心。同样地,禪修者养成正念的习惯且正念淳熟时,不需要特别瞄準,就能够準确地觉知目标。

 

§139.禪修者的好事


禪修者有四种好事:轻快、清凉、寧静、寂灭。轻快好事是喜(pīti),清凉好事是轻安乐(passaddhi sukha),寧静好事是捨的寂静(upekkha santi),寂灭好事是涅槃(寂静乐santisukha — 清凉、平静、超越现世的快乐)。 *28

 

§140.全方位的洞察力


已经茁壮的观照心,仅观照一个目标,也会觉察其他的目标。观照一个目标,变成了知许多目标。由於念增上,观慧变得牢固,具备全景的视野。

 

§141.缝隙


木块地板之间如果有缝隙,就会堆积灰尘和砂粒。同样地,如果正念未连续,出现缝隙,烦恼便会侵入。也就是说,如果定力退失,烦恼便会趁隙而入。

 

§142.接近目的地时


短跑选手在即将抵达终线时,仍必须毫不鬆懈地持续奔跑。同样地,禪修者在接近目的地时,也必须无有懈怠,持续精进观照。

 

§143.雨刷与旋转视窗


察觉禪修时生起的烦恼,就像挡风玻璃的雨刷;持续的正念,则如〔船用的〕旋转视窗。雨刷会清除掉落在挡风玻璃上的水滴和落雪。旋转视窗则以每分鐘五百转的速度旋转,完全不允水滴和落雪掉落在自己身上。在烦恼生起后加以观照,只是去除构成意业的烦恼水滴和落雪。然而,持续转起而令烦恼不生的正念,则完全不允许烦恼靠近自己。


----------------------------------------


*28 体验到「轻安乐」的清凉、寧静之乐,是因為没有了扰动的烦恼(也就是说,由於念和定的动能,烦恼不会和善心同时出现)。体验到涅槃清凉、寂静的出世乐,是因為一直生灭的名色现象熄灭、不存在了(也就是说,它们不在道心、果心的觉察范围内)。


----------------------------------------

 

§144.正念的统计学


观照一次,你便净化烦恼一次。以每秒观照一次的速度计算,观照一分鐘,你便被净化六十次,观照一小时,便被净化三千六百次。

 

§145.亲证之知


经由实际(禪修)的经验所获得的法的知识,远比从书本、老师或思考所获得的知识更為殊胜。换言之,修所成慧远远胜过闻所成慧和思所成慧。

 

§146.禪修者


禪修者(yogi)是拥有三种精进的人:


a.开始修心修慧所作的精进。


b.更加强化,直到克服厌烦的精进。


c.逐渐增强,直到证得涅槃的精进。

 

§147.美


由於精进、瞄準和稳健的观照,心能够固定在所观照的目标。这时候的心是美善的,口(语言)与身(行為)也是如此。

 

§148.步向安详与快乐


防护得越好,就越安全。


越是安全,就越自在。


越是自在,就越安详。


越是安详,就越快乐。

 

§149.欲乐


蚂蚁在蜂蜜罐不断爬进爬出,只是為了食用蜂蜜。在这个过程当中,有的蚂蚁会溺死。如果他们必须食用蜂蜜,不用不行,那麼他们必须小心地食用。


眾生也是在忙於追求欲乐时遇上麻烦。如果必须享用欲乐,没有不行,那麼无论如何不能过量;感官欲乐是一种会让你陷入麻烦的快乐,不是远离麻烦的快乐。眾生能够而且应该选择远离麻烦的快乐。*29

 

§150.美国的饿鬼


「住在这个科技进步,按个钮几乎可以得到任何想要的物品的地方,美国人的生活,彷若活在天界。」


----------------------------------------


*29 在此,大师是指禪修的快乐,这是一种没有麻烦的快乐。


----------------------------------------


有一次,我在美国主持密集禪修这麼说,想知道美国人会怎麼反应。一位女性禪修者回答说:


「大德!事实上,我们过著这样的生活:身在冷气房中,心却被烤焦了。」


「这一定是你个人的意见!」我这样说。


她回答说:「不只是我,大德!几乎每个美国人都处在相同的困境。」


其餘在场听法的禪修者,也表示认同她的说法。


他们说:「这是真的,大德!其他人也和她一样。」


他们甚至补充说:「我们的生活像是饿鬼一样。」


因此,為了不在冷气房中被烤焦,你必须饮用能令心清凉的念处凉饮,食用能消除饥渴的念处之食。

 

§151.缅甸最好的出口品


国外来的禪修者告诉我,缅甸最好的出口品就是念处。

 

§152.有效但未起作用


药物即使具有强效,假若不遵照医师的指示按时服药,便无法治癒本可以治癒的疾病。佛陀的教法即使很有力量,若不按照他的教导付诸实践,便无法治癒自己的烦恼疾病。

 

§153.内观的进展


展开一个完全不熟悉的旅程时,最好依循优秀导游的引导,他会带领旅行者顺利到达目的地,没有中途停顿,甚至不必介绍沿途村、镇的名称。若有旅客闷闷不乐,则会给予鼓励。他也会指出正确与错误的道路之间的差异;沿途使用小树枝做记号,带著旅客走正确的道路,远离错误的道路。因為走在正确的道路,终能顺利抵达正确的地点。


同样的,若想要圆满观智,展开未曾走过的念处之旅,禪修者必须依循好导游(老师)的指引。他会带领禪修者顺利到达目的地,没有中途停顿,甚至不必介绍过程中经验到的观智之名称。如果禪修者感到沮丧,则会给予鼓励。他也会指出正确与错误道路之间的差异;他记下自己证得的观智,带领禪修者走正确的道路,远离错误的道路。因為走在正确的道路,终将抵达正确的地点。


讲述内观的进展,只是说出自己旅途中各站的名称,只是(按照佛典)在来时路上竖立站牌而已。

Tags: 责任编辑:思过黑鹰
】【打印繁体】【关闭】 【返回顶部
上一篇班迪达尊者文集 下一篇一生的旅程:班迪达西亚多/传记
清净莲海佛学网: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交流论坛 联系我们
本站声明:本站资源来源于互联网,如侵犯了你的版权,请你联系我们,我们将在收到消息后24小时内删除。
清净莲海佛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