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文章

·邢台北盆水龙泉寺 09-17
·邢台泰兴寺 09-17
·邢台观音寺 09-17
·邢台天宫寺 09-17
·邢台天元普贤寺 09-17
·邢台石佛寺 09-17
·邢台北和寺 09-17
·邢台法灵寺 09-17
·邢台宁晋县云台寺 09-17
·邢台普光寺 09-17

文库热门

·邢台北盆水龙泉寺 09-17
·邢台泰兴寺 09-17
·邢台观音寺 09-17
·邢台天宫寺 09-17
·邢台天元普贤寺 09-17
·邢台石佛寺 09-17
·邢台北和寺 09-17
·邢台法灵寺 09-17
·邢台宁晋县云台寺 09-17
·邢台普光寺 09-17

TOP

佛陀的勇士们(七)
2019-04-19 13:37:35 来源:清净莲海佛学网 作者: 【 】 浏览:2567次 评论:0

 

教授阿闍黎班迪达大师


Ovādacariya Sayādawgyi


U Paṇḍitabhivaṁsa


经验丰富的禪师总是杰出卓越,


大师具备了所有的崇高行為。


藉由稳健的速度解说《大念处经》,


阐述经文旨要言简义丰。


禪修者应留意的所有指示简单精确,


各阶段的观智皆甚深妙。


噢!少说、少吃、清醒、勿昏沉!


我们应修习、保持这甚深法。


根除瞋、无明、贪等所有烦恼,


直至终究证得涅槃的果实!

 

前言


[v]教授阿闍黎班迪达大师(Ovādacariya Sayādawgyi UPaṇḍitabhivaṁsa)是最罕见的业处教授师(Kammaṭṭhānacariya),眾所週知,他是马哈希大师的传统中最杰出的禪师之一。大师已教导了数以千计的学生,遍及整个佛教界。身為伟大的禪修大师,他的大悲和不懈的精进带给我们不断提升的活力,正念地迈向圣者的解脱道。


我们非常感谢大师从1983年开始,在檳城的马来西亚佛教禪修中心(MBMC)指导禪修者。所有的禪修者从他清楚而卓越的指导中获益良多。我们同样由衷感激大师的弟子图沙那禪师(Sayādaw UThuzana),在马来西亚佛教禪修中心辛勤努力地指导禪修者。


[vi]在此,我们藉此机会感谢译者玛.沙露达希妮法师(SayālayMa Caruda-sini),将大师的缅文开示翻译為英文。对於她精确无误又清晰的翻译,我们深表谢意。期盼未来几年都可以聆听到大师这般深具啟发与振奋人心的开示。


Fong Ngan Guet於2007

 

在禪修中提升心的活力的方法


教授阿闍黎班廸达大师在MBMC(马来西亚佛教禪修中心)


驻留七天(2006/10/20週五至2006/10/26週四)


教授阿闍黎大师所开示的题目是「在禪修中提升心的活力的方法」。当我们要改善身体健康的时候,我们可以摄取适当的营养品,以提升身体的活力。同样地,如果我们要提升心的活力,必须练习禪修。因此,大师将解释如何透过禪修,提升你的心的活力。


小孩从出生的那天开始,他的身体特徵就依照他的「业」(kamma,即行為)而决定。随著婴儿的成长,他的业也跟随著影响。為了改善他的身体特徵,母亲会以营养品餵食婴儿。藉由适当的营养品,婴儿逐渐成长,最后长大為成年人。业和心(citta,或称识)是婴儿长大為成年人的基础。為了心理的成长,必须摄取营养。只要营养适当,身体的活力就得以发展。[2]另一方面,必须有合适的心理营养品。如果人没有心理营养品,虽然身体健康,但缺乏心理健康。因此,必须兼具身体的活力和心的活力。


人类,尤其是女性,為了身体的成长,需要摄取适当的营养品。


人类需要各种口味的营养品;甜的、酸的等等。不同类型的食物提供不同的维他命。适当的食物会提升身体的活力。新的细胞生长,旧的细胞死亡。适当的食物带来健康。再加上适当的身体运动,有助於提供适合身体成长的活力。


适当的食物和适当的运动带来健康。同样地,我们需要适当的心理营养品。佛陀给了[以下]七种心的活力:


1. 信(saddhā)


2. 精进(viriya)


3. 念(sati)


4. 定(samādhi)


5. 慧(paññā)


6. 惭(hiri)


7. 愧(ottappa)


為了得到心理的健康,有必要食用心理营养品。当一个人摄取适当的营养食品,他可以提升身体的活力,变得健康而强壮。当一个人摄取心理营养品时,他的心理变得心理很稳健。心的活力因此被发展与培育。


[3]心的第一项营养品是对三宝的「信」(saddhā)。信在此并非对每一个事物都有信心。当对某个值得深信的事物发展信心时,真正的信才生起。佛陀的功德值得深信,法的功德值得深信,具足戒德的僧眾值得深信。


信是基本的重要準则。当人对三宝有信心,只有那样他或她才会开始禪修而获得利益。我们练习禪修的时候,发展正念。如此,得到定。当定发展与进步,智慧就生起或成熟。


第一个能提升心的活力的是信。刚开始的阶段是觉悟之信。这种觉悟之信会带给我们适当的心理健康。当正念被发展,会导至定。定被发展,则会导向智慧的生起。这种智慧是透过禪修的练习,而禪修就是良好的心理发展。应该要培育信,只有那样,心的活力才得以成长。因此,透过修习念处(satipaṭṭhāna)毗婆舍那(vipassanā)以滋养心的活力是很重要的。


当有人想改善他的身体健康时,他遵循保健护理师所给与的指示与引导。他们教他合适的身体运动,[4]并摄取适当的食物。当他对这些身体保健护理师有信心时,他的健康很快就得到改善。同样地,我们也有心理指导师。禪修老师和父母就是我们的心理指导师。如果我们遵循禪修老师的指示,那麼我们就会得到心理上的进步,并增长心的活力。


当一个人禪修时,可以看到修习毗婆舍那的成长。他可以看到内心烦恼如何主宰、因和果如何发生,以及无常、苦、无我的本质。当他看到藉由禪修而去除烦恼时,就理解禪修的利益。从这裡开始,他发展心的活力和坚强的信心。这种信心是透过修习毗婆舍那而產生。当他持续修习时,就持续发展这种觉悟之信,提起坚强的心精进以激励与滋养信心,并透过修习毗婆舍那而得以觉悟。


為了发展强而有力的毗婆舍那,必须聆听法的开示,阅读法的典籍,还需要和禪修老师小参。然后,信就变得坚强。修习毗婆舍那,让心变得坚强。阅读法的典籍,让信变得坚强。如果不聆听法的开示,不阅读法的典籍,不听从禪修老师的指导,那麼他就会错失觉悟坚强的信〔的机会〕。


[5]坚强的觉悟之信必须应用在看到、听到、闻到、嚐到、触到和想到的瞬间,时时观照。持续的观照能激励心力。因此,修习毗婆舍那时,信变得坚强。如果持续观照一小时,那麼信就会被激励而变得更坚强。


对三宝有信心时,对修习就有信心。如果一个人知道禪修的性质和利益后,藉由聆听法的开示和阅读法的典籍,可以让自己的信和确信觉醒。当他知道修习[四]念处有很大的利益时,就会有强烈的意愿要修习,然后也会到禪修中心,精勤地致力於修习。当他有了觉悟之信,也知道正确的修习方法,聆听法,并谈论法,透过修习,就可以发展觉悟之信。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厂商為了促销他们的產品,刊登商业广告来促销商品。当我们看到產品广告,觉得它有用,就会把它买下。然后,也应该知道如何使用產品。同样地,佛陀修习〔四〕念处。同时,他也指出修习念处的道路或方法。虽然如此,但开始的时候,我们并不知道如何使用念处的方法。总之,当一个人的信已觉醒,他就能够培育这种修习。当他修习得更多,就会发展这种觉悟之信。


佛陀教导培育念处(即正念的基础)的修行。佛陀教给我们一个简单的修习方法。因此,我们可以了解自己。坐禪时,禪修者必须在内心观照腹部的上升与下降。在目标生起的这个瞬间,他或她知道并观照现前的目标。亦即必须要观察、观照并清楚地知道它的上升与下降。禪修老师鼓励他或她要觉知目标,从它一开始上升一直到上升结束為止,包括整个过程从开始到结束。从一开始上升一直到上升结束,持续的观照并标记说「上」。应该精进努力,心不可以气馁,心应该是警觉而活泼,并準备好〔随时〕观照〔目标〕。训练心能跟著腹部的上升与下降,并让「观照心」沉入目标。然后,念处就得以发展。当观照心是平静而活泼,这叫做「定」(samādhi)。运用正念,禪修者可与佛陀在教导中所要确保的做对照。你会知道你的经验与佛陀所确保的是否一致。当你观照现前正生起的目标,心是净化的。这是净化心唯一与可靠的方法。当你致力於维持正念,并让心落在目标时,你可以看到心是否清净。


[7]当心以持续的正念固定於禪修的目标,那时候定就会发展。


〔那时〕没有贪的烦恼,其他烦恼也没有机会生起。心清净时,心便能精进地观照著。持续的正念,让烦恼没有机会生起。当精进、正念和定现起,那时候的心是清净的。观照现前正在生起的名色目标,以培育觉悟之信(saddhā)。


从修习的一开始就提起精进是很重要的。当人没有希望或目标时,他就变得懒散,这是人的天性。如果心不警觉或活泼,心就变得懒散。然后,他就会懈怠於修习。懒散是烦恼的製造者。当懒散生起,你就会打鼾。对禪修者而言,懒散是危险的。要消除睡眠和懒散。用精进让懒散和其他烦恼枯竭。当你提起精进,你不会对烦恼让步。不要接受懒散。如果你不提起精进,那麼你正在接受懒散。


如果你提起精进,那麼你正在消除懒散。提起精进与念,那麼定(samādhi)就会发展。保持观照心能贴近目标,让观照心黏在目标上。但有时精进(viriya)过多,或有时精进不足。


[8]如果你太热切,则精进过多,观照心过度捉取目标。当精进不足,观照心则跟不上目标。你必须把心瞄準目标,以便让观照心直接面对目标。必须训练到观照心能直接瞄準目标。当每一秒都以精进瞄準,且应用正念时,观照就可以被发展。以瞄準的精进去观照目标,有什麼利益呢?懒散是我们最近的敌人,它带给我们麻烦。


当心準确地瞄準并观照目标时,心变得清新而活泼。当观照心是清新、活泼又警觉,就与紧缩、懒散的心相对。懒散是由於心缺乏活力,心离开了修习。懒散的心是紧缩的。懒散的相对就是清新、警觉和瞄準目标的心。用瞄準的精进让懒散枯竭。精进地观照目标。以压倒性的力量,应用二种因素克服懒散,也就是「瞄準心」或「寻」(vitakka)和「持续的观照心」或「伺」(vicara)。


运用观照力、瞄準和精进,那麼观照心就不会离开目标。透过瞄準力,心可以保持清新、警觉和活泼。如果以精进心瞄準目标,懒散就没有机会生起,它也不会困扰你。如果你提起精进,那麼不善的杂染(kilesas)(亦即「不净」)就被封锁,取而代之的是打开善道。这是[9]由直接瞄準目标〔所得到〕之禪修的直接利益。当念(sati)被发展,心是平静的,并集中在目标上。定(samādhi)发展心的力量。因此,要连续不断地发展念和定。如果你想要培育坚强的念和定,那必须〔持续地〕培育它们数週。连续不断地培育念和定,那麼每个腹部的上升与下降,就可以一而再、再而三地被观照到。以坚强的念和定观照现前的目标,那麼懒散就不会生起。念和定可以剎那剎那地培育。当念被发展,这被称為「修习」(bhāvanā)或心的培育。在一分鐘当中,就有六十个瞬间(moment)的清净观照心。发展清净心,培育清净心,并增长心的力量。目标生起时观照心生起。面对面瞄準目标或正面迎向它。那麼,心就可以準确地落在目标上。


当禪修者观照到腹部的上升时,如果知道硬,就观照硬;如果知道紧,就观照紧。了解「名」(nāma)与「色」(rūpa)(亦即「心」与「物质」)。硬和紧是「物质」。清楚地知道硬和紧的是「心」。当禪修者知道腹部的移动,就观照移动。「移动」是一回事,「观照心」是另一回事。移动是物质,观照移动的观照心是心。如此,禪修者了解心与物质的现象。因此,发展对目标的持续正念是很重要的。


[10]如果一个人想要发展信,这种信必须先透过听到信应具有的性质而获得。但如果他没有从自己的实际经验中体验,他将无法发展足够的信与确信。这种只透过听闻而发展的信并不特别。如果配合适当的教导、有系统的修习来练习,并且透过自己的经验来体验的话,那麼他会经验到真实、真正的信。


心的净化有七个阶段。如果禪修者自己有过心净化的亲身经验,就会确认或接受这样的修习是真实的。在练习禪修之前,他或她的相信是基於可能的真实,因為那是一位值得被尊敬的比丘所说。请从自己确实的练习中发现〔这修习的真实性〕。為了有信,他需要被引导,当他具备观或发展观后,他可以透过体验而做出决定——这个修习是真实的。〔然后,他〕发展了坚定的信与确信。


例如,在医药界,有一家公司针对一种特殊的疾病研发出某种药。这家公司会刊登广告说这种药可以治疗某某疾病。看到这样的广告,人们可以接受这种药,因為这是一家值得信赖的公司所提出的。如果有个人生病,吃了这个药之后完全痊癒,他是透过自己的经验而知道这个药的功效。这种透过吃了药所发展出来的信心,强过另一个人只阅读药效说明〔所得到的信心〕。


[11]当比丘教导禪修,只要听到开示,禪修者可以对心的净化有信心。但是,如果他从未练习禪修,如何具有真正的信心呢?当他修习并亲身经验到种种利益后,那时他不能否认修习的利益。例如,在你面前有一碗糖,你已经听说糖是甜的。如果你从不品嚐它,如何确实地知道呢?正如格言所说:「布丁好坏,不嚐不知。」你只是根据传闻而接受「它是甜的」这个事实。如果一个人透过自己的修习而亲身经验到,那他对接受「修习念处将带来心净化的利益」的便得到证实,并非只来自传闻而已。


初学的禪修者被教导要观照的基本目标是腹部的上升和下降。如果你观照它,你将知道真实的本质。以清新、活泼和开放的心,面对面观看著腹部的上升和下降的这个目标。在巴利,这叫做「寻」(vitakka)或称「瞄準心」。当一个人应用寻,清新、活泼和开放的瞄準心可以克服昏沉与睡眠。当一个人发展强壮的瞄準心,昏沉与睡眠便没有机会生起。同样地,其他烦恼也没有机会生起。这种警觉的瞄準心的利益,让人可以克服昏沉与睡眠,消除呆滞的心,并根除懒散。充满精进的活泼心会帮助人得到心的力量,得到强烈而压倒性的信,并去除昏沉与睡眠。


[12]当一个人未使用精进(viriya),他便没有克服懒散。如果心不能安住在禪修的目标,就不能消灭烦恼,也没有开放的心。当一个人有了正念,他会封锁不善道,这将有助於打开善道。正念守护著心,因此,烦恼不会入侵。如果一个人具正念地观看著腹部的上升和下降,这具正念的心会防卫烦恼,因而阻止烦恼入侵。因此,没有贪、爱、瞋或其他烦恼可以入侵心。所以,正念是守护者,因為它守护一个人的安全,远离烦恼和危险。


一颗平静而清净的心,不受贪、瞋、无明所扰动,不会到处游走,只会保持平静而专注地观照目标。正念守护和保护心远离烦恼,正念有助於保持心清净。透过正念,积聚一颗清净的心,这叫做「修习」(bhāvanā)或「心的培育」。培育和滋养一颗清净的心,从小到大,从脆弱到成熟,从劣到胜的状态。尽可能积聚一颗清净的心,直到它成熟。


以下看一个简单的譬喻。如果一秒相当於一个观照心,那麼一分鐘就有60个清净的观照心。五分鐘,就有300个清净的观照心。如此,藉由一次又一次的观照的过程,心会安住在现前的目标。恭敬地观照是很重要的。


[13]每个个别的观照是珍贵而有价值的。剎那剎那持续地观照目标,以发展一颗清净的心。


这是真的,当心持续地观照目标几分鐘后,心就会以一种特别的方式变得清楚而平静。当观照腹部的上升和下降,心可以观照到上升和下降的硬。有时则观照到上升和下降的紧。观照并观察硬和紧的真实本质,了知真实本质之种种。当禪修者具有正念,他或她观照到身体的硬、紧和移动。就在当下,心从怀疑和无明解脱。


当心小心翼翼地瞄準目标,他知道目标的样子和形状。这还不够,最好还知道目标的方式或形态。当定提升,他可以看到硬、紧或移动,也就是知道它的真实本质 — 这叫做「色」(rūpa)亦即「物质」。观照心叫做「名」(nāma)亦即「心」。他可以清楚地辨别名和色,了解心和物质。把硬看成硬,苦看成苦,紧看成紧。这符合bhūtaṃ bhūtato passati的教导,意思是:如实地观看目标真实的样子。当目标生起,在它生起的瞬间观照到它,并观察到真实、本来的现象。心在观照的瞬间从贪、瞋和痴解脱。当一个人观察到身体的硬、紧和移动,他的心[14]是清净的。他可以接受某种程度的真理,他可以证实和同意某种程度的真理,但这还不够。


在当下观照到心是非常重要的。在目标存在之前,这只是对不真实的某事物的一种猜想或假设而已。如果目标已经过了或消失,他亦无法知道它的真实本质。这也是一种虚假的假设。只有当目标存在,在当下观照到它,那麼,他可以知道真实的本质而不参杂任何其他事物。


色(rūpa)有三种类型:


1. 形色(Saṇthāna rūpa):观察到样子和形状。


2. 行相色(Ākāra rūpa):观察到方式或形态。


3. 自性色(Sabhāva rūpa):观察到真实的本质。


一个人在禪修以前,他知道「形色」 — 腹部的样子和形状。在刚开始禪修的时候,他可以知道「行相色」 — 目标的方式和形态。当他更深入修习时,他已经发展正念的技巧,因此,他可以知道得比「形状和形态」更深入,他可以了解「自性色」 — 真实的本质。


只有当你知道并明辨真实的本质时,然后你才会知道并不是腹部在上升和下降。你会了解「上升」和「下降」只是一个名称、惯用法或标籤,在上升和下降那个瞬间的腹部移动,有暖、冷、热、[15]硬的真实本质。持续地观照,你将得到第一观智,也就是关於心和物质的智慧〔或称名色智〕。成就第一观智时,心增强到某种程度,同样地,信也发展到某种程度。当精进、念和定现起,你可以看到真实的本质。当信、精进、念、定、慧等心的五根被完全地增强,只有在这时候,你可以深观心与物质〔名色观智〕。因此,保持不断地修习与增强五根,你的信与确信就会愈来愈强。


当你以精进瞄準上升和下降的目标,你知道硬、紧、暖、移动和麻是「身体」,或称「色」(rūpa);而观照心是「名」(nāma)。因此,你如实地知道上升和下降的真实本质。在心裡观照腹部的上升和下降是「施设」(paññatti),或称「概念智」;知道上升和下降的移动、硬、暖和紧是「胜义」(paramattha),或称「究竟智」。


有一种智叫做「名色智」,或称心与物质的智。硬和紧的智属於「色」,那是身体或物质的经验。硬和紧的智是经验苦諦(dukkhasacca)。观察目标的是「名」或心。因此,色是物质,名是心。


[16]当你观照到上升和下降的瞬间,你知道真理。如此,就没有无明。如果你在生起的瞬间观察它,你将知道真理,排除无明。在目标上升和下降的瞬间观照它,因此,他无法否认练习〔观察〕上升和下降是真正的修习。唯有当一个人在生起的瞬间观照,唯有那样,他才能知道究竟的真理。名色智是究竟真理的智慧,那是出世间真理的智慧。当一个人透过练习而得到这种智慧时,这不像从书本、老师或透过推理想像所得到的知识或智慧。


另一方面,透过阅读和推理想像所得到的知识或智慧,只是一个概念,是世间的智慧。当腹部的上升生起,并被观照到时,在这一剎那知道究竟真理。这也取决於禪修者有多贴近地观看目标。我们根据视距才能辨别视觉的目标。例如,有一排蚂蚁或白蚁在地方爬行。如果有人从远处看,他只能看到地上有一条线。如果他靠近一点看,目标变得更清楚,他清楚地看到个别的每一隻。


当禪修者清楚地看到目标,以瞄準和精进观照,就可以了解到腹部不是一个大的上升,知道[17]上升的现象包含2或3个步骤。他知道物质,即身体可以被看清楚。觉知到在腹部上升的瞬间,有时是硬的,有时是紧的,有时是软的。禪修者必须以瞄準和精进,一而再地反復观察生起的目标,直到禪修的目标变得愈来愈清楚。当观照心非常贴近目标,他知道目标的细节。


当你用正念观照每一个上升和下降的目标,你是以瞄準的精进在观照。心是平静的,心保持专注於目标,心是调伏的而不掉举。那时候,你可以清楚地辨别真实的本质。你克服粗重的烦恼,也克服微细的烦恼。当保持持续的正念,你积聚一颗清净的善心。就在这个瞬间,你得到一种看见心和物质现象〔即名色〕的真实本质的智慧。当心是平静的,清楚地看见上升和下降。你可以知道腹部的硬或软,也能了解腹部的上升和下降与空气的吸入和呼出有关。「吸气」引起「腹部上升」,「呼气」引起「腹部下降」。没有吸气与呼气,腹部就不会上升或下降。有时没有吸入,因此没有腹部的上升;有时没有呼出,因此没有腹部的下降。


[18]禪修者将了解「吸气」是因,而「观照腹部上升的移动」是果。同样地,「呼气」是因,而「观照腹部下降的移动」是果。禪修者了解到因和果的关係。他或她知道:有吸入的动机时,空气进入鼻孔;有呼出的动机时,空气离开鼻孔。保持观照心贴近目标。每个活动皆出於心所作的动机。


禪修者可以知道心和物质的真实真理,接著知道因和果的现象。当观照心贴近上升和下降的目标,禪修者知道「腹部的上升」是物质,而「观照上升移动的心」是心理现象。「吸入的动机」是因,而「空气进入鼻孔」是果。了解真实的因与果,就是体悟究竟的真理。结果,禪修者克服无因的邪见。因与果的关係环环相扣。如果没有「吸入」,就没有「腹部的上升」;如果没有「呼出」,就没有「腹部的下降」。


因此,当禪修者的心观看著腹部,他或她知道:过去「腹部的上升和下降」与「空气的吸入与呼出」有关,未来「腹部的上升和下降」也因「空气的吸入与呼出」而生起。没有人能控制腹部的上升和下降,没有控制呼吸的创造神。禪修者克服[19]「有我」的邪见。当禪修者透过自己的练习,了解到心和物质的现象〔即名与色〕以及因和果关係时,他或她克服「有我」或「有创造神」的邪见。这是透过自己的禪修练习而成就的智慧。


心和物质由於因和果而生起,它们并非一直保持不变。上升的硬和紧,也不是一直保持不变。当上升消失,硬和紧也消失。禪修者知道目标自动地生起和消逝。当他辨别了目标的生起和消逝时,他克服了憍慢,他确认了心与物质它们自己生起,没有创造神,没有灵魂,没有「我」的实体。然后,他了解到无常、苦、无我的真实本质。当信被发展到这个阶段,他对「事物不是随著事物自己的意愿而发生」有了完全的信心。当观智成熟时,信心也〔随著〕成熟。


当一个人了解到无常、苦、无我的本质,他克服了懒散,心是清新、警觉而活泼的。举例而言,当身体经歷痛或不愉悦的感受时,禪修者无疑地会因為害怕疼痛而放弃。当禪修老师鼓励他或她更努力、耐心地用功时,遵循教导的禪修者最后可以克服不愉侻的感受。这位禪修者觉得自己可以克服这个大的负担,带著禪修老师的鼓励,接受挑战[20],观照目标而亳无遗漏、毫不间断。当练习〔的状况〕良好时,所得的观智会增长。


在这个观智的阶段,禪修者可以观照到目标的迅速生起与消逝。他经验到明亮的光、喜悦、满意和至乐。禪修者在这个阶段克服种种烦恼,经验到独特的法,那种愉悦远胜於世间其他任何感官的愉悦。由於强烈的信与确信之发展,对禪修者来说,继续禪修似乎很容易。观智指成就第一观名色、第二观因果、第三观见目标的生起与消逝。目标不断地生起、消逝,旧的目标快速地引生新的目标。在这一点,禪修者经验到极喜、轻安、甚深的心乐和身乐。在这个阶段,禪修者经验到比天界的欲乐更殊胜的乐。这是有美好经验的独特阶段。佛陀说為了达到这个阶段,禪修者必须到一个远离尘嚣、远离都市生活、安静而无人打扰的地方。然后,观照禪修的目标直到成就禪那(jhāna)。有二种禪那:也就是奢摩他禪那(samatha jhāna)和毗婆舍那禪那(vipassanā jhāna)。奢摩他禪那由观察单一目标而获得,毗婆舍那禪那[21]则由观察心和物质现象〔名色〕、了解因和果,以及体证无常、苦、无我而获得。当他以平静而和平的心观察现前生起的目标,可以获得毗婆舍那禪那。他必须努力地观察现前生起的目标。


心不被贪、瞋、痴所扰动。当心专注,心是平静而和平的。观照心辨别心和物质现象的生起与消逝。禪修的目标在这一瞬间生起,并在下一瞬间消失。当他看到目标的生起、消逝时,得到比天界欲乐更殊胜的甚深平静、喜悦和轻安。这种振奋向上的心在心理上和生理上都非常舒服。


心变得如此和平。这样的善心已经发展到一个特别的层次。在成就生灭智(udayabbaya ñāṇa) — 看到所有现象生起又消逝 — 这个层次所得到的乐是独特的。


当心缺乏控制,会受到因疏忽於做某善行而生起的遗憾和后悔所燃烧。当心受烦恼所燃烧,身、心二者都是粗重的。在刚开始修习时,禪修者是正直、有效率和熟练的。他对过去所犯的错误和邪行坦诚无欺。他诚实,心美丽,信也发展到一个特别的层次。在这个阶段发展了惭和愧[22]。有透过语言、身体和心[所展现]的惭,有因為做出错误行為而感到的惭和愧。他害怕别人会知道他所作的错事,因此,对於做恶,内心充满了羞惭与愧畏。当他成就生灭智(udayabbaya ñāṇa) — 所有现象的生起和消逝 — ,他的心是美丽的,并发展了强烈的信。当信与确信被发展,心变得勇敢而充满活力,并约束心它自己远离邪恶的事物。在生灭智这个阶段,不须费力就能善巧地观照。在观照的每个当下,禪修者将了解到生起与消逝的本质。甚至每个个别的活动或身体的移动,可以在它生起与消逝时,就自动被清楚地观照到。成就看到目标的生起和消逝这个层次的智慧,就像成就不死的甘露法。在这个阶段可以成就甚深的喜悦和轻安。佛陀讚扬生灭智这个层次是美心所(sobhana cetasika)。如果禪修者向前进并保持练习,他或她确定可以在这一生到达涅槃(nibbāna)。


人终其一生,必须正直并老实地修习。在他成就生灭智的观智之前,必须经歷许多疼、痛、麻、种种难以承受的状况、沮丧、失望和气馁。直到他到达这个层次之前,他从未在禪修中嚐到内在的和平。在生灭智这个层次,他熟练於观照目标。心是善巧、警觉、锐利又精準的。这样的禪修者也极為诚实。如果他希望[23]能更进一步,他必须持续练习而不懈怠。他必定就在这一生到达涅槃的至乐。这类禪修者在到达生灭智的阶段之后,具备真正的信和正精进等要素。由於他在练习中所得到的亲身经验,他可以接受这是真正的道路。在这个阶段他或许有病,但他的心是清新而活泼的。旧有的疾病被克服。他不隐瞒自己所犯的错误,也不会假装诚实。在这个层次的观智,他非常努力用功。他的精进既不懈怠,也不过多。他的精进不会减退,相反的,他的精进愈来愈昇进,并衝力十足。如果他以信心和精进继续禪修,必然就在这一生到达涅槃的至乐。


所得的生灭观智,导向成就不死,这是极喜、轻安、身乐和心乐的甚深本质。这种甚深的快乐超越天界眾生的世间层次。在禪修中,禪修者必须让心和信增强。观照所有生起的好的感受或不好的感受。当它们生起时,要观照心的状态。用正精进直接瞄準目标,观照并知道所有这些目标。不论在身或心生起什麼,都要观照它。


我们在家的时候,生活奢华而舒适。当我们来到禪修中心,我们把这些舒适留在家裡,减少睡眠时间,饮食适量。当我们修习时,我们将达到[24]比天界乐更殊胜的至乐。如果我们把这些舒适留在家裡,那麼修习会更具意义。我们修习而得的法乐,胜过世间的欲乐好几倍。修习不要懒散,努力用功直到经验到涅槃的至乐。激励心的活力。禪修者会在修习中得到过去未曾经验过的特殊经验。如果你没有法的知识,可能误以為自己已经到达圣者(ariya)的阶段。这是修习中的巨大障碍,将无法再有任何的进步。


即使一个人有法的知识,因為在修习中有特别或极好的经验,他对好的修习有微细的执著。这是一种极微妙的执著,它不是对世间粗重欲乐的执著,而是对好的禪修练习的执著。禪修者必须小心!如果你执著於好的经验,那麼将无法再进步,也不能到达涅槃。


信、精进、念、定、慧五根必须平衡。如果这五根不平衡,对於做邪恶事又没有惭或愧,那麼就必须再多加修习。如果得到好的经验,必须观照「好的、好的」。如果你觉得快乐,就观照「快乐、快乐」。如果觉得冷,就观照「冷、冷」。舒适,就观照「舒适、舒适」。[25]喜欢,就观照「喜欢、喜欢」。正在享受,就观照「正在享受、正在享受」。因此,以这个方式,禪修者可以克服达到生灭智阶段时对愉悦感受的执著。如果克服了对禪修中好的感受的这类执著,那麼就可以在禪修上更向前迈进。不要执著於法乐,要超越这个层次的观智体验。好的禪修经验不是你的目标,到达涅槃才是你的目标。放弃练习中所得到的好感受,并在禪修练习中更向前迈进。


如果禪修者以《大念处经》(Mahāsatipaṭṭhāna Sutta)為基础练习禪修,他将知道离苦之道,他对三宝有真实而正确的信,「有我」的邪见被消除,他可以投生於善趣。我希望所有的禪修者努力用功,因為禪修者有这个难得的机会,应该依据佛陀的教导修习,并得到真正的和平与快乐。我鼓励所有禪修者要修习戒,藉由练习四念处培育定力并修得智慧。四念处可以确保禪修者在这一生从苦解脱!


善哉!善哉!善哉

Tags: 责任编辑:思过黑鹰
】【打印繁体】【关闭】 【返回顶部
上一篇班迪达尊者文集 下一篇一生的旅程:班迪达西亚多/传记
清净莲海佛学网: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交流论坛 联系我们
本站声明:本站资源来源于互联网,如侵犯了你的版权,请你联系我们,我们将在收到消息后24小时内删除。
清净莲海佛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