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文章

·邢台北盆水龙泉寺 09-17
·邢台泰兴寺 09-17
·邢台观音寺 09-17
·邢台天宫寺 09-17
·邢台天元普贤寺 09-17
·邢台石佛寺 09-17
·邢台北和寺 09-17
·邢台法灵寺 09-17
·邢台宁晋县云台寺 09-17
·邢台普光寺 09-17

文库热门

·邢台北盆水龙泉寺 09-17
·邢台泰兴寺 09-17
·邢台观音寺 09-17
·邢台天宫寺 09-17
·邢台天元普贤寺 09-17
·邢台石佛寺 09-17
·邢台北和寺 09-17
·邢台法灵寺 09-17
·邢台宁晋县云台寺 09-17
·邢台普光寺 09-17

TOP

佛陀的勇士们(九)
2019-04-19 13:37:35 来源:清净莲海佛学网 作者: 【 】 浏览:2586次 评论:0

 

 

念处的意义


简介


班迪达大师经常提到「念处」(Satipaṭṭāna)的意义,他运用语源的说明,阐释禪修练习中,观察生起的身心目标的正确方法。


大师对「念处」这个词作详细且实用的说明,是非常难得的一件事。这说明是令禪修得以成功的妙方。如果谨慎地运用在个人的修行上,「法」将会很快地自我显露。

 

正念的七大利益


念处禪修的练习,能够让眾生的心得到净化(sattānaṁvisuddhiyā)、超越忧愁和悲泣(sokaparidevānaṁ samatikkamāya)、灭除身苦和心恼(dukkhadomanassānaṁ atthagamāya)、进入正道(ñāyassa adhigamāya),并证得涅槃(nibbānassa sacchikiriyāya)。

 

念处的语源


巴利文的Satipaṭṭāna,通常英译作正念的四个基础(Fourfoundations of mindfulness)。然而,将satipaṭṭhāna这个复合字拆解,再检视其个别成份与组合后的含义,将能够展现它完整的意义。


sati + paṭṭāna


或者


sati + pa + ṭhana


sati(念)源自意指「记忆」(sarati)的字根,但当它作為心所时(遍一切美心心所),则表示「心在场」、「对当下的警觉」、「觉知心」、「醒觉及留心」,而不是指对过去的记忆能力。paṭṭāna(住、处)是指「紧密、坚实而稳固的建立」、「运用」、「建造」。


组合这sati与paṭṭhāna两个字后,这复合词的意义就变成「紧密、坚实及稳固的建立起对观察目标的觉知」,这种觉知也可以说是supatiṭṭhita sati(稳固的正念)。

 

四念处


四念处只有一个本质 — 正念观察身心现象,它们有所区别,是因為正念运用在四种目标:1.身(kāya);2.受(vedanā);3.心(citta);4.法(dhamma)。最后的「法」包含五盖、五蕴、六根与六境(一般活动)、七觉支和四圣諦。

 

正念


巴利文的Sati(念)经常被英译作Mindfulness(注意或留意)。然而,这样的翻译还是无法呈现完整的字义。「观察力」(Observing Power)是比较贴切的翻译。它完整的字义,可以透过它的几个特色来理解,例如特相(lakkhaṇa)、作用(rasa, 味)、现起(paccupaṭṭhāna)、近因(padaṭṭhāna, 足处),以及其它可办视的特质。

 

特相:不漂浮


正念的特性是不摇摆(wobbling),也就是不从目标漂走(apilāpana lakkhaṇa *1 )。註释书举个南瓜的譬喻。乾的,挖空的南瓜丢进水中,会在水面上起起伏伏。同样地,观照和观察的心不应该只肤浅地掠过目标。心应该要沉入或投入到观察的目标之中,如同石头丢进水里,会直接沉入或投入到水底。


假设腹部是你正念修行的基本目标。试著把注意力稳固地专注在基本目标上,心就不会溜走,它会深深地沉入到腹部上升与下降的过程。一旦心穿透整个过程,便可以了悟其真实的本质:绷紧,压力,移动等等。

 

作用:保持目标歷歷在目


正念的作用是不迷惑,不忘失(a-sammosa rasa),表示观照心不应让目标离开、不错过目标、不忽略目标、不容许观察的目标丢失,换个积极的说法,正念的作用是永远保持目标能歷歷在目。如同足球选手的视线从不离开足球、羽球选手的视线不离开羽毛球,拳击手的视线不离开对手的移动一样,所以禪修者一样也不该让视线离开正念的目标。


-------------------------------------------


*1 巴利文apilāpanatā(a-pilāpana-tā)的英文字面翻译有「表面性的相反」(opposite of su-perficiality)、「不漂浮」(non-floating),延伸义為「投入到目标中」(plunging into itsobject)。


-------------------------------------------

现起:面对与保护


正念有两个现起结果,即面对目标和保护。

 

面对目标


正念主要的现起结果是「面对」 — 心直接面对观察的目标。巴利文visayābhimukha bhāva paccupaṭṭhāna,意思是,念显现成:心处在正面(abhimukha)面对目标或所缘境(visaya)的状态(bhāva)。


据说人的脸是性格的指标。因此,如果你想要评价一个人,你必须跟那个人面对面并且小心的研究他的脸。如此,你的判断就会很正确。但如果你跟那个人,站斜了一个角度、站在他后面或是离他太远,你就很难去分辨他脸上明显的特徵。


同样地,当观察腹部上升时,如果你的心确实地正对著腹部上升移动,你将会注意到上升过程中有不同的感受,例如绷紧、压力、热、冷或移动等。

 

保护


如果观照心面对观察的目标,持续相当一段长的时间,禪修者能发现心因為少了烦恼而变得清净。这清净便是正念另一个现起的结果 — 护卫、保护心不受烦恼攻击(ārakkha paccupaṭṭhāna)。正念现前时,烦恼便没有机会进入意识之流。


正念,可以比喻成一个警卫,因為它守护著六根门。警卫不会容许不良的破坏份子通过,只会让善良和有益的人通过。正念不会容许不善心(akusala),只允许善心(kusala)。因為不接受不善心,所以心得到保护。

 

近因:牢固的想、四念处


正念生起的近因是:牢固的想(thirasaññā padaṭṭhāna)及四念处(kāyādi satipaṭṭhāna padaṭṭhāna)

 

(1)牢固的想


為了能念住於目标,对目标具有强烈及坚固(thira)的想(saññā)是必要的。想越是坚定,强壮及稳固,正念就越坚定,强壮与稳固不变。


想的两个作用是:对诸行(saṅkhāra)作1记录及2识别,无论它们是善或不善。可以把想(saññā)与录音机或录影机的录音功能作比较。录音动作的进行,不会管演讲的内容与品质如何。清楚高品质的录音 — 如利用最先进的数位录音,将古典音乐会或歌剧录在光碟片(CD)上 — 是重播录音内容时產生清楚、强烈且印象深刻的听觉经验(正念)之要因。


同样地,在禪修练习中,对於观察的目标,具有强烈、清晰的想(记住或标记),对强壮、清晰、稳定的正念而言,是非常强大的支柱。

 

(2)四念处


正念生起的另一个近因是四念处(kāyādi satipaṭṭhānapadaṭṭhāna)。换句话说,正念本身就是正念的近因。事实上,正念的发展是持续动能的结果,这剎那的正念会引生下一剎那的正念。


这好比我们受教育的过程,假设学生好学且恭敬地做家庭作业。


低年级学习的课程是学习高年级课程的要因,国小教育是中学教育的要因,而这些又成為大学及高等教育的要因。


简单的说,正念会引发出更為庞大及强壮的正念。

 

即时性


即时觉知所观的目标,相当重要。目标生起与观照之间不应该有任何间隔。目标出现和观照的心不该在不同时间出现。对当下生起的目标之观察,应该立即发生,没有任何的延迟。观察应该是立即的事。目标一出现,就应立刻观察。


如果观照有所延迟,那麼当观照心转向它时,目标早已溜走了。过去与未来的目标是无法被正确了知的,如果注意力无法在目标出现时立即跟上,它就不是毗婆舍那禪修,也观察不到真实法。

 

同时性


所谓同时性的现象,就是两个或多个事件在同一时间进行著。而观照心与所观的目标的同时性,是正念一项非常重要的特质。例如目标一出现,观照心即在它生起时同步地击中目标,与目标同步。

 

非凡的正念


念处的巴利文sati-paṭṭhana的pa这个接头词,指出念应该具有非凡、突出(visiṭṭha)的特质,或者极度、密集且持续(bhusaṭṭha)的特性。一般的念,在密集的念处禪修中是不适合的。这是pa一词的特性,也表示它在实践上的意涵。以下将要讨论这一点:

 

衝入(pakkhanditvā)


念处的巴利文satipaṭṭhana的pa,也可以解释作巴利文的pakkhandana,意思是衝入、跃向、突进。观察的目标一旦出现,心必须疾倏地,带著强大的力量与勇气衝向观察的目标。它毫不犹豫攻击目标,无经思索、反省、分析、想像、寻问、考虑、推测或幻想。如此,「衝入」包括好几个面向:


夹带著力道、速度,或说强大的威力、力量与动能,进行激急、迅速、快捷的移动。


比喻:犹如急速地将病人送往医院。


骤然攻击而掳获、抓住或逮捕;做出迅速的攻击或袭击,衝锋比喻:士兵用迅雷不及掩耳的的强大火力击败并掳获敌人军队。


群眾成群且急切地移动到一个特定的场所


比喻:群眾在球赛将开始前,衝向足球场的入口。


以极快的速度、紧急、迅速、匆忙地的移动


比喻:在工作中的人会说,「我身处在非常可怕的匆忙中」;或是,如俗话说的「打铁趁热」,趁目标还「新鲜」、「热腾腾」的时候,就要立即观察目标。


禪修者的观照不应该走走停停。觉察力不应该鬆懈、懒惰、随意;不应有落后或延迟;更不应停住不动。其间不应该有散乱的心,应该不给杂念生起的机会。观照不应该冷漠或有所犹豫,而应该有系统、有次序地衝向目标。

 

牢固地紧握住目标(upaggaṇhitvā)


农夫种田在收割稻米时,需要牢牢地紧抓住一把的稻子,这样他才能用镰刀割断它。同样地,禪修者也要牢牢地紧抓住观察的目标,如此心才不会溜掉,或跟丢观照的目标。


当正念变得稳固时,禪修者将能紧抓住较粗显的目标。更多练习之后,注意力可以持续停留在更微细的目标上,到最后,每个非常微细的目标都会被心紧紧抓住。因此,在尝试把握较微细的心理目标(像动机,念头)之前,禪修者第一步要试著去捕捉身体的目标。

 

涵盖、遍佈整个目标(patthāritvā)


观 照 的 心 必 须 完 整 涵 盖 观 察 的 目 标 , 遍 满 整 个 目 标(patthāritvā),包围目标,并全面的掌握。从目标的出现开始,进行,到结束的所有过程都要观照,不是只观照目标的一部份而已。

 

持续转起(pavattati)


就实修而言,这特质表示对当下目标的观照,应该连续不中断的;也就是,一剎那的正念紧接著下一个剎那的正念,持续而不停。前一剎那的正念应该连接著下一个剎那的正念。简单的说,正念要能相续。

 

比喻:


如果两块木地板的中间有空隙,那麼灰尘和沙子就很容易跑进去。同样地,如果正念不连续,中间有了空隙,烦恼就很容易跑进去。


在过去,我们需用两根棍子摩擦生火。如果无法连续地摩擦,而是停一下摩擦一下,那麼就生不了火。同样地,如果正念不能连续发生,就无法击发智慧之火。


再从反面来重申这一点,对目标的观照或正念,不应有间隙,要能连续不断。不能在走走停停的方式下进行。很多人的练习都是断断续续,经常中断然后又重新开始。保持正念一段时间,然后又停下来做白日梦,这被称為「变色龙的禪修者」。

 

不加操控


无我(anattā)这个共相,可以运用在观照身心现象的过程之中。禪修者必须极小心的观察目标,不要操弄、控制或想去主宰目标。应该只是单纯地观察存在的目标,而不是他所期待的应存在的目标。

 

结论


现在我们该如何说satipaṭṭhāna(念处)呢?念处是用正念衝向、进入和遍佈在任何观照的目标,心因此牢固地贴近目标。当观照「上升」时,心进入到观照的目标;也就是腹部的上升移动。正念衝入目标,同时遍佈它,因此心牢固地贴紧在目标上。然后,观照「下降」等在身心生起的其他目标时,重复这相同的过程。


因此,得到的结论是,正念应该是强有力且勇於面对的。正念应该扑向目标,完整涵盖目标,穿透它并且不放过任何一个部份。如果你的正念有这些特质,你的禪修保证会有快速的进步,一定能圆满修行,证悟涅槃。


 

Tags: 责任编辑:思过黑鹰
】【打印繁体】【关闭】 【返回顶部
上一篇班迪达尊者文集 下一篇一生的旅程:班迪达西亚多/传记
清净莲海佛学网: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交流论坛 联系我们
本站声明:本站资源来源于互联网,如侵犯了你的版权,请你联系我们,我们将在收到消息后24小时内删除。
清净莲海佛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