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文章

·忻州市五台山普乐寺   &nb 05-16
·忻州市五台山普安寺(普庵寺) 05-16
·忻州市五台山狮子窝大护国文殊寺 05-16
·忻州市五台山法喜寺 05-16
·忻州市五台山弥陀院 05-16
·忻州市五台山真容寺 05-16
·忻州市五台山东台顶望海寺 05-16
·五台山南台顶普济寺 05-15
·忻州市五台山西台顶法雷寺 05-15
·忻州市五台山北台顶灵应寺 05-15

文库热门

·忻州市五台山普乐寺   &nb 05-16
·忻州市五台山普安寺(普庵寺) 05-16
·忻州市五台山狮子窝大护国文殊寺 05-16
·忻州市五台山法喜寺 05-16
·忻州市五台山弥陀院 05-16
·忻州市五台山真容寺 05-16
·忻州市五台山东台顶望海寺 05-16
·五台山南台顶普济寺 05-15
·忻州市五台山西台顶法雷寺 05-15
·忻州市五台山北台顶灵应寺 05-15

TOP

东坡禅喜集 【九卷】(七)
2017-10-28 13:33:37 来源:清净莲海佛学网 作者: 【 】 浏览:1684次 评论:0

东坡禅喜集(卷之七)


日本 森大狂 校订


序传文疏书第七


○送钱塘僧思聪归孤山叙


天以一生水。地以六成之。一六合而水。可见虽有神禹不能知。其孰为一孰为六也。子思子曰。自明诚谓之性。自明诚谓之教。诚则明矣。明则诚矣。诚明合而道。可见虽有黄帝孔丘不能知。其孰为诚孰为明也。佛者曰。戒生定。定生慧。慧独不生定乎。伶玄有言。慧则通。通则流。是焉知真慧哉。醉而狂。醒而止。慧之生定通之不流也审矣。故夫有目而自行。则褰裳疾走常得大通。无目而随人。则车轮曳踵。常仆坑穽。慧之生定。速于定之生慧也。钱塘僧思聪。七岁善弹琴。十二舍琴而学书。书既工。十五舍书而学诗。诗有奇语。遂读华严经入法界海慧。今年二十有九。老师宿儒皆爱敬之。秦少游取楞严观世音语字之曰闻复。使聪日进而不已。自闻思修以至于道。则华严法界海慧尽为蘧庐。而况书诗与琴乎。虽其苦之。学道无自虚空入者。轮扁斲轮。伛偻承蜩。苟有以之具巧智。物无陋者。聪若得道。琴与书皆与有力。诗其尤也。聪能如水镜以一含万。则书与诗当益奇。吾将观焉以为聪得道浅深之。候。

 

○僧圆泽传


洛师慧林寺。故光禄卿李憕居第。禄山陷东都。憕以居守死之。子源少时。以贵游子豪侈。善歌闻于时。及憕死悲愤。自誓不仕不娶不食肉。居寺中五十余年。寺有僧圆泽。富而知音。源与之游甚密。促膝交语竟日。人莫能测。一日。相约游蜀青城蛾眉山。源欲自荆州沂峡。泽欲取长安斜谷路。源不可曰。吾已绝世事。岂可复道京师哉。泽默然久之曰。行止固不由人。遂自荆州路。舟次南浦。见妇人锦裆负甖而汲者。泽望而泣曰。吾不欲由此者为是也。源惊问之。泽曰。妇人姓王氏。吾当为之子。孕三岁矣。吾不来。故不得乳。今既见。无可逃者。公当以符呪助我速生。三日浴儿时。愿公临我。以笑为信。後十三年中秋月夜。抗州天竺寺外当与公相见。源悲悔。而为具沐浴易服。至暮泽亡而妇乳。三日。往视之。儿见源果笑。具以语王氏。出家财葬泽山下。源遂不果行。反寺中问其徒。则既有治命矣。後十二年。自洛适吴赴其约。至所约闻葛洪川畔有牧童扣角而歌之。曰。三生石上旧精魂。赏月吟风不要论。惭愧情人远相访。此身虽异性长存。呼问泽公徤否。答曰。李公真信士。然俗缘未尽。慎勿相近。惟勤修不惰。乃复相见。又歌曰。身前身後事茫茫。欲话因缘恐断肠。吴越山川寻已徧。却回烟棹上瞿塘。遂去不知所之。後二年。李德裕奏源忠臣子笃孝。拜谏议大夫。不就意死寺中。年八十。

 

○南华长老重辨逸事


契嵩禅师常瞋人。未尝见其笑。海月慧辨师常喜人。未尝见其怒。予在钱塘。亲见二人。皆趺坐而化。嵩既茶毘。火不能坏。益薪炽火。有终不坏者五。海月比葬。面如生且微笑。乃知二人以瞋喜作佛事也。世人视身如金玉。不旋踵为粪土。至人反是。余以是知。一切法以爱故坏。以舍故常在。岂不然哉。予迁岭南。始识南华重辨长老语终日。知其有道也。予自海南还。则辨已寂久矣。过南华吊其众。问塔墓所在。众曰。我师昔作寿塔南华之东数里。有不悦师者葬之别墓。既七百余日矣。今长老明公独奋不顾。发而归之寿塔。改棺易衣。擧体如生。衣皆鲜芳。众乃大服。东坡居士曰。辨视身为何物。弃之尸陀林以饲鸟乌。何有安以寿塔为。明公知辨者。特欲以化服同异而已。乃以茗果奠其塔。而书其事。以遗其上足南华塔主可兴师。时元符三年十二月十九日。

 

○祭龙井辨才文


呜呼。孔老异门。儒释分宫。又于其间禅律相攻。我见大海。有北南东。江河虽殊。其至则同。虽大法师自戒定通。律无持破。垢净皆空。讲无辩讷。事理皆融。如不动山。如常撞钟。如一月水。如万窍风。八十一年。生虽有终。遇物而应。施则无竆。我初适吴。甞见五公。讲有辨臻。禅有琏嵩。後二十年。独余此翁。今又往矣。後生谁宗。道俗欷歔。山泽改容。谁持一盃。往吊龙井。(龙井一作井龙)我去杭时。白叟黄童。要我复来。已许于中。山无此老。去将安从。噫参寥子。往奠必躳。岂无他人。莫写我胸。

 

○舍铜龟子文


苏州报恩寺重造古塔。诸公皆舍所藏舍利。予无舍利可舍。独舍盛舍利者。敬为四恩三有舍之。故人王顺为武功宰。长安有修古塔者。发旧葬得之以遗余。余以藏私印。成坏者。有形之所不免。而以藏舍利。则可以久存。藏私印。或以速坏。贵舍利而贱私印。乐久存而悲速坏。物岂有是哉。余其并是舍之。

 

○请净慈法涌禅师入都疏


京师禅学之盛。发于本秀二公。本既还山。秀复入寂。驸马都尉张君子来聘法涌继扬宗风。东坡居士适在钱塘。实为敦劝。太丘道广。广则难周。仲擧性峻。峻则少通。法涌童子画沙已具佛智。维摩无语。犹涉二门。虽吾先师。不异是说。质之孔孟。葢有成言。不为穿窬。仁义不可胜用。博施济众。尧舜其犹病诸。我愿法涌。广大慈悲。印宗仁得仁之侣。深严峻峙。呵未证谓证之人本自不然。伏惟珍重。

 

○重请戒长老住石塔疏


大士未曾说法。谁作金毛之声。众生各自开堂。何关石塔之事。去无作相。住亦随缘。长老戒公。开不二门。施无尽藏。念西湖之久别。本是偶然。为东坡而少留。无不可者。一时作礼。重听白椎。渡口船回。依旧云山之色秋来雨过。一新钟鼓之音。

 

○怪石供


禹贡。青州有铅松怪石。解者曰。怪石石似玉者。今齐安江上往往得美石。与玉无辨。多红黄白色。其文如人指上螺。精明可爱。虽巧者以意绘畵。有不能及。岂古所谓怪石者耶。凡物之丑好。生于相形。吾未知其果安在也。使世间石皆若此。则今之凡石覆为怪矣。海外有形语之国。口不能言。而相喻以形。其以形语。也捷于口。使吾为之。不己难乎。故夫天机之动。忽焉而成。而人真以为巧也。虽然自禹以来怪之矣。齐安小儿浴于江时。有得之者。戏以饼饵易之。既久得二百九十有八枚。大者兼寸。小者如枣菱茨。其一如虎豹有口鼻眼。处以为群石之长。又得古铜盆一枚。以盛石。挹水注之粲然。而庐山归宗佛印禅师。适有使至。遂以为供。禅师尝以道眼观一切世间。混沦空洞。了无一物。虽夜光尺璧与瓦砾等。而况此石。虽然愿受此供灌以墨池水。强为一笑。使自今已往山僧野人欲供禅师而力不能辨衣服饮食卧具者皆得以净水注石为供。葢自苏子瞻始。

 

○後怪石供


苏子既以怪石供佛印。佛印以言刻诸石。苏子闻而笑曰。是安所从来哉。予以饼易诸小儿者也。以可食易无用。予既足笑矣。彼又从而刻之。今以饼供佛印。佛印必不刻也。石与饼何异。参寥子曰。然供者幻也。受者亦幻也。刻其言者亦幻也。夫幻何适而不可。擧手而示苏子曰。供此而揖人。人莫不喜。戟此而詈人。人莫不怨。同是手也。而喜怒异世未有非之者也。子诚知拱戟之皆幻。则喜虽存而根亡。刻与不刻无不可者。苏子大笑曰。子欲之耶。乃亦以供之凡二百五十并二石盘云。

 

○答范蜀公书


承别纸示谕。麴蘖有毒。平地生出醉乡土偶作祟。眼前妄见佛国。公欲哀而救之。问所以救者。小子何人。固不敢妄对。公方立仁义以为城池。操诗书以为干楯。则舟中之人尽为敌国。虽公盛德。小子亦未知胜负所在。愿公宴坐静室。常作是念。当观彼能惑之性安所从生。又观公欲救之心作何形段。此犹不立。彼复何依。虽黄面瞿昙。亦须敛袵。而况学之者耶。聊复信笔以发公千里一笑而已。

 

○答毕仲擧书


所云读佛书及合药救人二事。以为闲居之赐甚厚。佛书旧亦尝看。但闇塞不能通其玅。独时取其麤浅假说以自洗濯。若农夫之去艹。旋去旋生。虽若无益。然终愈于不去也。若世之君子。所谓超然玄悟者仆不识也。往时陈述古好论禅。自以为至矣。而鄙仆所言为浅陋。仆甞语述古。公之所谈。譬之饮食龙肉也。而仆之所学猪肉也。猪之与龙则有间矣。然公终日说龙肉。不知仆之食猪。也实美而真饱也。不知君所行。於佛书者果何耶。为出生死超三乘遂作佛乎。抑尚与仆辈俯仰也。学佛老者。本期于静而达。静似懒。达似放。学者或未至其所期。而先得其所似。不为无害。仆常以此自疑。故亦以为献。来书云。处世得安稳无病粗衣饱饭不作冤业。乃为至足。三复斯言。感叹无竆。世人所作。举足动念。无非成业。不必刑杀无罪。取非其有。然後为冤业也。无缘面论。以当一笑而已。

 

○答参寥书


净慧琳老及诸僧知因见致恳。知为默祷於佛令丞还中州。甚荷至意。自揣省事以来。亦粗为知道者。但道心数起。数为世乐所移夺。恐是诸佛知其难化故。以万里之行相调伏耳。少游不知(知一作忧)其不了此境。但得他老儿不动怀。其余不足云也。


东坡禅喜集(卷之七终)

Tags: 责任编辑:思过黑鹰
】【打印繁体】【关闭】 【返回顶部
上一篇三阶教残卷 【十七卷】 下一篇鸣道集说 【五卷】
清净莲海佛学网: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交流论坛 联系我们
本站声明:本站资源来源于互联网,如侵犯了你的版权,请你联系我们,我们将在收到消息后24小时内删除。
清净莲海佛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