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文章

·忻州市五台山普乐寺   &nb 05-16
·忻州市五台山普安寺(普庵寺) 05-16
·忻州市五台山狮子窝大护国文殊寺 05-16
·忻州市五台山法喜寺 05-16
·忻州市五台山弥陀院 05-16
·忻州市五台山真容寺 05-16
·忻州市五台山东台顶望海寺 05-16
·五台山南台顶普济寺 05-15
·忻州市五台山西台顶法雷寺 05-15
·忻州市五台山北台顶灵应寺 05-15

文库热门

·忻州市五台山普乐寺   &nb 05-16
·忻州市五台山普安寺(普庵寺) 05-16
·忻州市五台山狮子窝大护国文殊寺 05-16
·忻州市五台山法喜寺 05-16
·忻州市五台山弥陀院 05-16
·忻州市五台山真容寺 05-16
·忻州市五台山东台顶望海寺 05-16
·五台山南台顶普济寺 05-15
·忻州市五台山西台顶法雷寺 05-15
·忻州市五台山北台顶灵应寺 05-15

TOP

菩提道次第略论 【六卷】(四)
2017-12-24 21:12:38 来源:清净莲海佛学网 作者: 【 】 浏览:1511次 评论:0

菩提道次第畧论卷四(共上士道)


黄教祖师宗喀巴着


邢肃芝 译


如是长时修习种种生死过患,见一切有如同火坑,欲得解脱息灭惑苦,由此希求策逼其意,学三学道,能证解脱,脱离生死。又此解脱,非如善趣,可再退失,然所断过及所证得仅是一分,自利尚且不满,由此利他亦唯少分,最後世尊劝发当趣大乘,故具慧者,理从最初即入大乘。如摄大乘论云:二乘毕竟当舍弃,无力成办世间利,应趣佛乘悲所示,一味利他为自性。当知此中士夫安乐,士夫威德,士夫胜力,谓能荷负利他重担,唯缘自利,共旁生故,故诸大士本性,谓专一趣注行利他乐。弟子书云:饥极撮草畜亦食,渴极获水欢畅饮,凡是士夫勤利他,安乐威德胜力夫,日光徧照游行乘,地不择担负世间,大士无私天性然,一味勤勇利世间。如是见诸众生众苦逼恼,为利他故无有喘息,是名士夫亦名善巧,即前书云:照见世间无明烟云覆,众生迷堕苦火无自在,如救头然精勤无喘息,是等士夫亦名大善巧。是故能生自他一切利乐本源,能除一切衰损灵丹,一切智士所行大道,见闻念触悉能长益一切有情,由利他行兼成自利,具足广大善巧方便,有此大乘可趣入者,当思甚奇希有,我今所得诚为善妙,当尽士夫胜力趣此大乘,依是大士道修。


此中分三: 己一 显示入大乘门唯是发心, 己二 如何发心理趣, 己三 既发心已学行理趣。 今初。


如是若须趣入大乘,能入之门又复云何?此中佛说谓波罗密多乘及密咒乘,此外更无其余大乘。於此二乘,随趣何者,然能入门唯菩提心,若於身心何时生起,他德纵未能生,亦得安立为大乘人。若於身心何时舍弃,纵有通达空性等德,亦仅堕於声闻等地,退失大乘。大乘教典多所宣说。由理辨证亦得成立。故大乘者以随逐有无此心为进退。如入行论云:发此心後一刹那,即入佛子数。慈氏解脱经云:善男子!譬如金刚宝石碎粒,既能映蔽一切胜妙金饰,亦不失为金刚宝名。并能遣除一切贫穷。善男子!如是发起一切智心之金刚宝,虽离殷重,然能映蔽声闻独觉一切功德胜妙金饰,亦不失为菩萨名数,并能遣除一切生死贫穷。此说虽未正学胜行,若有此心,便名菩萨。金刚手灌顶续云:诸大菩萨,此最广大,此最甚深,难可测量,秘密之中最为秘密尼罗尼咒大曼陀罗,不应开示诸恶有情。金刚手,汝说此为最极希有,昔末闻此,此当对何有情宣说?金刚手答云:曼殊室利,若有正行修菩提心,何时此等成就菩提心,曼殊室利,尔时此诸菩萨行菩萨行,行密咒行,当令入此大智灌顶陀罗尼咒大曼陀罗。若菩提心未圆满者,是不当入亦不令彼见曼陀罗,亦不於彼显示印咒。故法虽是大乘之法,未为满足,最要是彼补特伽罗入大乘数。又大乘人依菩提心,若无此心,仅唯解了,所谓大乘者亦尔,若具此心,因相圆满,则成真净,故当励力,勤修此心。如华严经云:善男子!菩提心者,犹如一切佛法种子。因须获得定解,故当解释。譬如地水肥料阳光等,若与稻种会合,则发稻芽,若与豆麦等种子会合,则发豆麦等芽,是共因故,如是麦种任遇何缘,终不能发稻豆等芽,是因系麦芽不共因故。由是所摄水土等既成麦芽共因,无上菩提心者,佛芽因中,犹如麦种唯生麦芽,是不共因,证得空性慧者,等同水土等事,是三种菩提共因,故上续云:信解大乘种子父,能生佛法慧为母。龙树菩萨亦云:不论无上佛菩提,声闻独觉亦当依,此是唯一解脱道,除此决定无余等。此赞智慧波罗密多,声闻独觉亦须依此,故说智慧波罗密多为母。以是大小乘二子之母,故证空性之慧不能判别大乘小乘,当以菩提心及广大行而分判之。宝鬘论云:声闻乘法中,未说菩萨乘,愿行及廻向,何能成菩萨。此说不以见判,而以行分。如是证达空性之慧,尚非大乘不共之道,况诸余道哉。是故必须修习菩提心而为首要。


己二 如何发心理趣分三: 庚一 修菩提心次第, 庚二 发起之量, 庚三 仪轨受持法则。 今初。


从大觉喎所传来者说分二种,谓修七种因果教授及依寂天菩萨着述所说而修,七种因果者:谓正等正觉从菩提心生,心从增上意乐,意乐从悲,大悲从慈,慈从报恩,报从念恩,念恩从知母生,是为七种。


此中分二: 辛一 於其次第生起定解, 辛二 如其次第正修。 初又分二: 壬一 宣示大乘道之根本,即是大悲。 壬二 诸他因果,是此因果理趣。 初又分三: 癸一 初重要, 癸二 中重要, 癸三 後重要。 今初。


谓由大悲发动其意,为欲拔除一切有情出生死故,起决定誓,若悲力微劣,不能如是,故能负荷度尽有情重担,赖此悲故。不荷此担,不能入大乘数故。故悲为首要。如智慧无尽经云:大德舍利弗,又诸菩萨,大悲无尽,所以者何,为前导故。大德舍利弗,如呼息出入是人命根之所前导,如是菩萨大悲,亦是成办大乘前导。伽亚果梨经云:妙音!诸菩萨行,发起云何,依於何处,妙音告曰:天子,诸菩萨行,起於大悲,依於有情。


癸二 中重要。


如是一次发如是心趣入正行,然因有情数量众多,行为暴恶,学处难行,广大无边经无量刧,见已畏怯,堕於小乘。故不仅一次发起大悲应常修习令渐增长。全不观待自身苦乐,不厌利他,自能圆满一切资粮。


癸三 後重要。


诸佛获得果位时,不如劣乘住於湼盘,尽虚空界义利有情,亦是由於大悲威力,此若无者,则同声闻。譬如稼穑,初播种子,次灌以水,後得成熟最为重要。佛之稼穑,初中後三,悲为最要,此为大德月称所说。香纳穷登巴云:於觉喎所,虽请开示,唯说舍世间心,修菩提心,格西登巴愧怍而告之曰,此是觉喎教授中心,是知法要。得决定解,唯此最难,故当数数积聚修习,阅华严经等及诸释论求其坚定不移。


壬二 诸他因果是此因果理趣分二: 癸一 初从知母乃至大慈为因之理, 癸二 增上意乐及以发心为果之理。 今初。


总欲离苦,若是数数思惟有情诸苦即能生起,然令此心易生,且生而坚固有力,必先爱乐有情具有爱悦之相,譬如亲属有苦则痛,仇敌有苦则快,怨亲平等者则心存中庸。此中初者,因有可爱,此复随其几许亲爱,便生尔许不忍其苦,中下品爱,下品不忍,上上品爱,苦虽极细,亦生极大不忍。若见仇敌有苦,非但不生拔除之心,反愿其苦增长广大永不相离,此是心不爱悦所致。此亦由其不悦心量欣乐其苦而有差别,亲怨平等,则於其苦,既无不忍,亦无欣乐,此乃由於中庸心量之所致耳。如是而修有情为亲属者,是为令起悦意之相,亲之最极莫若父母,故修知母,忆念母恩,及报恩三,是为引发悦意心相,爱护有情,犹如独子,此种慈念,是前三果。由是即能引发悲心,希求与乐会合之慈及悲,因果无定。又发菩提心因,修诸有情皆为亲属,是月称及大德月莲花戒论师等之所宣说。


癸二 增上意乐及以发心为果之理。


如是渐修其心,悲心若起,便能引发为 利有情,欲得佛位,仅此足矣,何故於此更加增上意乐,夫令有情得乐除苦慈悲无量,声闻独觉虽共有之,然能负荷一切有情离苦得乐重担为己任者,唯大乘者得而有之,故须发起心力强盛之增上意乐。海慧请问经中了义宣说。如是若起度有情心,然观待目前,虽一有事情,亦未圆成,纵得二阿罗汗位,亦仅利益少分有情,仅得解脱而已,不能安立於一切种智,故当思维能成办无边有情,圆满此等有情究竟现前一切义利,则知唯佛而有此能,故能引发为利有情欲得佛果。


辛二 如其次第正修分三: 壬一 修习希求利他之心, 壬二 修习希求菩提之心, 壬三 明所修果即是发心。 初中分二: 癸一 成办生起此心所依, 癸二 正发此心。 初中分二: 子一 於诸有情合心平等, 子二 修此一切成悦意相。 今初。


如前下中士道所说前行及诸次第,於此亦应取而修习,又若此中不从最初遮止分党,令心平等,则於有情,一类起贪,一类起嗔。所生慈悲,皆有党类,缘无党类,则不能生,故当修舍。此复有二,谓修有情无贪嗔等烦恼之相,及於有情自性离贪及嗔令心平等,此是後者,修此次第,为令易生,先以中庸无利无害为所缘事,次除贪嗔修心平等。若心平等已,次缘亲友修平等心,若是心未平等,或由贪嗔分别党类,或贪轻重令不平等,此若能平,次於怨敌修平等心,若未能平,专於怨敌而起嗔恚,此若平已,则於一切有情,修平等心。此复二事,就有情言,一切求乐厌苦皆悉同故,若於一类执为亲近而与利益,或於一类执为疏远而作损害,此不应理,就自身言,当作是思,无始以来,於生死中,所有有情,莫不百次为我亲属,何者当嗔,何者当贪,此是修次中篇所说。又於亲属起贪爱时,如胜月童女请问经云:我昔曾尽杀汝等,我亦为尔所杀戳,一切互相为仇杀,汝等如何起贪心。又如前说无定过患时中,一切亲仇迅速变改所说理趣当善思之。则能俱遮贪嗔二心。此取怨亲差别事修,故不须遣怨亲之心,若以怨亲作为因相,而起贪嗔判为党类,是为此中当遮。


子二 修此一切成悦意相分三: 丑一 修母, 丑二 修念恩, 丑三 修报恩。 今初。


轮廻无始,我所受生亦无边际,生死相续,於轮廻中,未有不受此身,更无未有不生此处者,故亦未有不曾为我母者,此是经中所说。此复不仅曾为我母,於未来世亦将为母,如是思维,是为我母,当求定解,此解若生,次念恩等易生,此若不生则念报恩等无所依故。


丑二 修念恩。


修习一切有情是母之後,若缘现世母修,疾速易生,如布朵巴所说而修,先修面前母相明显,彼从无始以来,曾为我母,不可量计如是我母为母之时,一切损害悉能救护,一切安乐均能成办,尤其今世首住胎藏,次分娩时,黄毛疎竖,偎以体暖,十指捧抱,哺乳喂食,口拭涕秽,手抹便溺,种种方便,无厌抚养,又饥渴时,与以饮食,寒时给衣,乏时给财,均是自所储积未肯服用,所有受用皆非易得,受尽艰辛及恶名称,求来授与;又若子染病痛,宁愿自死,求免子死,宁愿自病,求赦子病,出自诚心,于愿替代,用尽方便解除其苦。竭尽智能,凡有利乐,无不成办,凡有损害,无不驱除。於此等理,应当专心思维。如是修已,若念恩心真实生起。非徒空言。次於父母等诸余亲友,亦当知母如上修习。次於平等者亦修知母,若能生起此心亦如亲友,则於怨敌亦如知母而正修习,若於怨敌亦起如母之心,次於十方一切有情,知母为先,而渐增广起修。


丑三 修报恩。


如是流转生死,不仅不识是我有恩之母,孤苦无依,舍弃无挂,只求自脱生死,熟有无惭甚於此者,弟子书云:亲属趣入生死海,犹如卷入激流中,隔胎不识便舍弃,只求自脱岂有惭。故若弃舍如是有恩,於下等人尚不应理,况於我教岂能随顺,如是思已,即能负起报恩重担。若尔正行报恩当如何者,生死富乐母自能得,然此一切无不欺诳,我因往昔惑魔所伤,如生热疮更注硝盐,自性已苦,更生种种大苦,慈心饶益,应当援引彼等达到究竟湼盘之乐。而报其恩。总之想念我母未住正念,心狂目盲,更无导师,步履跄踉,趣入险境可惊可怖,其母若不寄望其子,更望子谁,其子不从险处援救其母,谁又能救,故须从此而救度之。如是曾经为母一切有情,由于烦恼魔所侵害,自心狂乱无主,又无慧眼观善趣生及究竟胜,并缺真实善友予以引导,一一刹那造作恶行,步伐跄踉,堕临险崖,总于生死,别于恶趣,悬险奔驰,母既望子,子当济母,如是思已故当拔出生死而报其恩。集学论云:烦恼狂痴盲,极多悬险道,步履而跄踉,自他常忧事,众生苦皆同。如是观已,则不於他寻求过失,虽见一德亦觉希有,所说苦恼,理与此同。


癸二 正发此心分三: 子一 修慈, 子二 修悲, 子三 修增上意乐。 今初。


谓不具足安乐有情。行相者,谓念云何令遇安乐,惟愿令其获得安乐,我应令其得遇安乐。利益者,三摩地王经云:充满无边俱胝刹,尽其无量众供养,以此常供诸大士,不及慈心数一分。此谓较以广大财物,于究竟福田,常时供养,其福尤大。文殊佛土庄严经云:於东北方有大自在王佛,其世界名千庄严,其中有情皆具安乐,如诸苾蒭入灭尽定。设於彼土修净梵行,经百千俱胝,若於此土乃至最下一弹指顷,缘一切有情发生慈心其所生福较前尤多,况其慈心昼夜长住。宝鬘论云:每日三次施,三百罐饮食,然不及须臾,修慈福一分,天人皆慈爱,彼等恒守护,怡悦多安乐,毒兵不侵害,任运事成办,能生梵世间,纵未得解脱,得慈法八德。谓若有慈,天人慈爱自然集会,佛以慈力战败魔军,故成守护最胜。修慈次第先於亲修,次於中庸,次于怨敌起修,其後徧於一切有情如次第修习。修习道理,如於有情数数思维苦苦道理,便生慈愍,如是亦当于诸有情,数数思维缺乏有漏无漏诸乐,乐缺之理,若修习此,欲遇乐心任运而起,又当作意种种妙乐,施诸有情。


子二 修悲。


谓由三苦如其所应苦恼有情,行相者,谓念云何令离此苦,愿其舍离我当令离。修习次第:先於亲友,次於中庸,次於怨敌,其後徧於十方一切有情而修。如是於其等舍慈悲区分其境,次第修者,是莲花戒论师随顺阿毘达磨经说,极为扼要。若不区分,初缘总修,似生起时,各各思维,皆悉未生。若於别别生起变意感觉,如前说者,渐次增多。後缘总修随缘总别,则能清净生故。修习理趣,当思为母,此诸有情堕生死中,如何感受总别诸苦,已如前说。修悲生起之量者,修次初篇云:何时犹如爱子身不安乐,如是亦於一切有情欲净其苦,此悲行相任运而转,自性相应而转,尔时即是悲心圆满,得大悲名。此喻自心最爱幼儿,若有痛苦其母能生几许悲痛,即以此例而为心量,若於一切有情悲任运转,即说此为大悲因相圆满。如是大悲生起之量,亦当了知。


子三 修习增上意乐。


如是既修慈悲之後,应作是思,噫,此诸有情,为我所爱,为我所悦,如是乏乐,众苦逼恼,如何令得安乐,解脱众苦,使能负此救度重担,下至言说不忘修心。前报恩时虽亦畧生,然此所说,遇乐除苦所生慈悲,未为完足,故特宣示须有能引成办一切有情利乐慈悲之心,又此非唯於正修时,即修法後一切加行时中均能相续不断修习。此是修次中篇所说。


壬二 修习希求菩提之心。


依据前此所说次第,便见利他定须菩提,於此而起求得之心,然仅唯此不为满足,如前归依时中所说,思维身语意事业功德等,首须尽力增长净信,是说信为欲依,於彼功德发起诚心求证之欲,则定了知,纵是自利,亦必证得一切种智不可。


壬三 明所修果即是发心分二: 癸一 总相, 癸二 差别。 今初。


如现观庄严论所说,发心为利他,圆正等正觉。


癸二 差别。


随顺华严经义所说。入行论云:将行及正行,如知其差别,善巧者当知,此二次第异。是说愿行二者相异,此中异说虽多,然作是念,为利有情愿当成佛,此是愿心。受律仪已,即是行心。修次初篇作如是说。


庚二 发起之量分三: 辛一 思维自他更换利益及不能更换过患, 辛二 宣说若修此心定能生起, 辛三 修习自他更换次第。 今初。


如入行论云:凡於自他等,希求速救度,当自他更换,密最胜当行。又云:所有世间乐,悉从利他生,所有世间苦,均从自利来。何须再烦说,愚夫唯自利,能仁则利他,观此二差别,若不真能换,自乐及他苦,非仅不成佛,生死亦无乐。故当思惟,爱我执者,是一切衰损之门,爱他执者,是一切利乐根源。


辛二 宣说若修此心定能生起。


譬如昔为仇敌,闻名惊怖,後因和顺相结为友,若无彼时,当生极大忧恼,均是随心而转,故若能修观自如他亦能生起,观他如自。即此论云:艰难不当退,是由修习力,先闻名怖畏,後无彼不乐。又云:自身弃如屣,如是无艰难。若作是念:他身非我身,何能於彼能生如自之心耶?即此身体,亦是父母精血所成,属他体分,而由往昔串习力故,生起我执,若於他身修习爱执,亦能生起宛如自身。即此论云:如何於他分,一滴精血聚,虚妄执为我,如是应修他,若能善思过患利益,则能至心修,爱乐修,乃至定能生起而修。


辛三 修习自他更换次第分二: 壬一 遣障阻, 壬二 变心位。 今初。


谓自他更换,是说以自为他以他为自,非是於他强念为我,及於他眼念为我所,而修其心,乃是改换爱着自己弃舍他人。


壬二 变心位。


应当发心爱他如自,弃自如他,故说更换自乐他苦,应知亦是於我爱执视为怨敌,灭除重视我之安乐,於他爱执视为功德,灭除轻视他人痛苦,殷重修习,驱除他苦,总以不爱自乐驱除他苦为要。修习此心有二障碍,一谓执着自他苦乐所依自他二身,犹如青黄,各各类别,次於依此所生苦乐,作是念云:此是我者,应修应除,此是他者,应弃应舍,能治此者,谓观自他自性非有类别,唯互观待,於自亦能起如他心,於他亦能起如自心,如此山彼山,言彼山者,是就此岸起彼山心,若至彼山,则生此山之觉,此不同青色,任待於谁,唯起青色之心,不起余心,亦如集学论云:修自他平等,坚固菩提心,自他唯相对,虚妄分彼此,此岸非是彼,观谁而成此,自且不成自,观谁而成他。此说唯由所观待处而假安立,全无自性。二谓又念他之痛苦,与我无损,不需励力,遣除他苦,为除此种障碍,谓若如是,则如惟恐老时受苦,不应少时聚敛财物,以老时苦,无害於少故。如是足痛手不须除,是手之他故。此者仅是一例,上下午等亦均如是,若谓老幼是一相续,其手足等是一身聚,此与自他不同,应知相续与身聚,是於多刹那多支分,而假安立,并无独一自性,自我他我亦皆於假聚相续而安立。故言自他,皆相对有,无有自性。然由无始串习爱执增上力故,自所生苦便不忍受,若是於他亦修爱执,则於他苦亦能生起不忍之心。二正修理趣者,谓由於自贪着力故,起我爱执,由此无始以来乃至现在,生起诸多不可爱相,唯求自身圆满,故以自利为主,行非方便,经无数刧,自他二利均无所成,不仅不成,且受苦逼若自利心移作利他,则早定成佛,当能圆满自他一切义利,由未如是,故经长时劳而无益,今乃了知第一怨敌即爱我执,应依念知,多所励力,未生者不生,已生者不令相续,决定坚固,数数修习。如是数数思维爱他执之一切功德,当由至心生起猛利弃他之心,未生不生,已生不再相续,於他令发可爱可乐可意之相如前於自爱乐执着,今者於他应当生起爱执之心。如觉喎云:藏人知否,有不知修慈悲之菩萨?若尔当如何者,须从最初次第修习。朗日塘巴云:夏日瓦与我,有十八种人方便,一种马方便,人方便者谓发殊胜菩提心,凡所作事,均学利益有情,马方便者,谓我爱执,能令菩提心未生者不生,生既不住,不令增长,故特於此尽力对治,面对有情尽力利益。康绒巴亦云:我等於此依情有情倒行逆施,有情对於我等当亦如此。是故立与未立大乘根本,入与未入大乘之分,均系於此,应一切时观察此心令其生起,能生固善,如未生起莫令空过,应依止开示此法善知识,常与修如是心伴侣共同居住,并阅宣说此等经论,勤修此因积聚资粮,净治罪障,自亦如是净修其心,则定能播圆满种子,万勿忽畧理应欢喜。大觉喎云:欲入大乘门,除暗息热恼,觉心如日月,经刧励令生。第二发起之量,如前已释应当了知。


庚三 仪轨受持法则分三: 辛一 未得令得, 辛二 已得护持不失, 辛三 如有失坏还出方便。 初中分三: 壬一 所受之境, 壬二 能受之身, 壬三 如何受持仪轨。 今初。


诸先觉说:俱定愿心,住其学处,非为完足,必须行心律仪相应。此与胜敌论师所说相同。


壬二 能受之身。


谓天龙等身及意乐,堪发愿心者,均可为此所依,然此中如道灯释论说,厌离生死,念死无常,有慧有悲,如前所说,诸道次第已修心者,於菩提心转变其意畧有所得,正为能受所依。


壬三 如何受持仪轨分三: 癸一 加行仪轨, 癸二 正行仪轨, 癸三结行仪轨。 初又分三: 子一 特别皈依, 子二 集积资粮, 子三 净修其心。 初又分三: 丑一 洒净处所,安置塔像,陈设供品, 丑二 劝请皈依, 丑三 宣说皈依学处。 今初。


先扫幽静处所,涂抹牛身五物,洒以栴檀上妙香水,散布鲜艳香花,设以塑铸三宝等像,经卷典藉,菩萨像等,安置壁架,或妙高台,旛葢香花诸供养具无所缺少,并设伎乐饮食,香花敷设大善知识所坐之座,往昔大德,先供僧伽,施食鬼趣,积集资粮。若无供物,应如贤刧经说:虽一方布,亦成供养,若有供物,应无诡谲,殷重广求,友伴心中,咸感满足,普与供养。藏境先诸大德尝於莽境及桑耶等处,从大觉喎请求发心开示:供养太劣不生,谓所供佛像是圣教主尊,必须开光。所供经典亦须摄颂以上诸般若经。此後迎请圣像,弟子沐浴着鲜净衣合掌而听,上师宣说福田等功德,至心生信,自观本身住佛菩萨前,徐徐念诵七友供养。


丑二 劝请皈依。


谓於上师起大师想,礼敬供献,右膝着地正为菩提心故,合掌启白:如昔如来,阿罗汗,正等正觉佛等,及住大地诸大菩萨,先於无上菩提心而正发心,如是我名某某亦启请阿闍黎尊於无上正等正觉而发其心。乃至三说。次於我佛世尊,法之主体灭道二谛,永不退转菩萨圣者僧,即从今时乃至未得菩提之中,为度一切有情,归佛为师,正皈敬法,皈僧为伴,先具此意乐总相,特能猛利发起令如是心在一切时中永不退失,如前所说而受归依,阿闍黎尊存念,我名某某从今时起乃至证得菩提藏中,归依佛薄伽梵两足中尊,阿闍黎等存念,我名某某从今时起,乃至证得菩提藏中,皈依寂静离欲诸法众法中尊,阿闍黎尊存念,我名某某从今时起乃至证得菩提藏中,皈依不退菩萨圣僧诸众中尊,如是三说,如是皈依每一种宝,各别启请,归法文句虽不尽同,均如觉喎所造仪轨。


丑三 宣说皈依学处。


如前下士所说学处,今於此中阿闍黎亦当宣说。


子二 积集资粮。


谓於正传承诸上师等及资粮田前修七支供。


子三 净修其心。


谓令慈悲所缘行相皆悉明显,俱如前说。


癸二 正行仪轨。


谓於阿闍黎前,右膝着地,恭敬合掌,而发其心,此非唯念为利他故,当得佛位而发其心,应立誓愿,缘所发心直至未得菩提终不弃舍,应依仪轨发此意乐。愿心容有二类若於愿心学处不能学者,不当发心。若依仪轨,仅起是念,为利有情,我当成佛,则於发心学处能不能学,亦属可授。至依仪轨受取行心,若於学处不能学者,则不能授,或说龙树无着所传律仪轨,对多种人有可授及不可授之差异不应道理。圣光明教授经云:若不能学施等学处,虽仅发心,亦能积聚多福,修次初篇亦说,若不能修学诸种波罗密多,亦获大果,方便摄受亦当发心。此谓不能修学施等学处,亦可发心,不能受取律仪至为明显。受取发心仪轨者:维愿现住十方诸佛菩萨於我存念,阿闍黎尊於我存念,我名某甲,若於此生,若於他生,所有布施自性,持戒自性,修行善根,自作教他见作随喜,以此善根,如昔如来应正等觉及住大地菩萨摩诃萨,於无上菩提而发其心。如是我名某某,从今为始乃至菩提,亦於无上正等菩提而发其心,有情未度而当度之,未解脱者当令解脱,未安息者令安息之,未般泥桓者令般泥桓,如是三次启白,皈依仪轨及此发心仪轨,虽未明说须随师念,然实须要。有师如此,若未能获得阿闍黎时当如何者?觉喎所造发心仪轨云:如是无阿闍黎,自发菩提心之仪轨者,自心观想释迦如来以及十方三世如来,普修礼敬供养,不须启白阿闍黎语,皈依等次悉如前说。


癸三 结行仪轨。


谓请阿闍黎为弟子等宣说愿心学处。


辛二 已得护持不失分二: 壬一 修学此生发心不退失因, 壬二 修学他生不远离因。 初中分四: 癸一 为於发心增欢喜故修学恒念利益, 癸二 正令增长所发心故修学六次发心, 癸三 应令其心不舍有情, 癸四 应於福慧资粮双修。 今初。


无论阅读佛经或从师闻,应思菩提心诸种利益,华严经中已详宣说,应当参阅,经中引说,此为一切佛法种子,总摄菩萨一切愿行,此是总说,若广宣释,支分无边,所谓总说,即摄一切,故谓总说又如嗢柁南,总摄一切菩萨道之扼要,说为嗢柁南菩萨地中所说利益,是愿心利益,彼从最初发坚固心有二胜益,一成殊胜田,二能摄受无恼害福,前者如云,人天世间皆应敬礼,谓发心无间,即为一切有情所供养处,又如说云:发心无间,由种性门即能映蔽诸阿罗汗,谓成上师尊长。又云:虽作小福,而得无边大果,犹如大地,成一切世间所依,故为福田,此谓等同九有众生之父。二者如说二转轮王护者常护,若寝若狂或放逸时,诸恶药叉宅神,非人宅神不能扰害,若余有情为欲息灭疫疾灾横所用无验咒句明咒,若有此者,必能灵騐,何况已验由此显此息灾等业,发心坚固则易成办。修共成就亦以有此为速,随所居处,所有恐怖饥馑,非人伤害,未生不生,随转他生少灾无病,能忍他恼不恼於他,难生恶趣,设有生者亦速解脱,即於恶趣生少苦受,以此为缘厌离生死,於彼有情起大悲心。菩提心福,若有形像,尽虚空界难以容纳,以诸财宝供养诸佛,仍不能及此福一分。勇施请问经云:菩提心福德,设若有形像,尽其虚空界,其量有余剩,若人以诸宝,恒河沙数量,充满佛刹土,供养世间尊。若有唯合掌,归敬菩提心,此是最胜供,功德无边际。当大觉喎绕金刚座时,心中作念,当如何修,乃能速得圆满菩提,时诸小像起立请问诸大像曰,欲速成佛,当如何修,答曰唯菩提心,是所当学。又见寺上空中,有一少女问一老妇亦如前答,故於菩提心,心极坚定。由是能摄大乘教授一切扼要,一切成就极大宝藏,超出二乘大乘特法,策发菩萨行广大行,应知即是大菩提心。修此心时当勇喜渐增,如渴时求饮,乃至多刧以甚奇希有智,深细观察诸道,诸佛菩萨唯见此为速能成佛胜方便故,如入行论云:多刧细观察,能仁见此利。


癸二 正令增长所发心故修学六次发心分二: 子一 不舍所发愿心, 子二 学令增长。 今初。


如是於佛菩萨善知识前而起誓愿,有情未得度者当令得度,俟见有情数量众多,行为暴恶,须经多刧时间漫长,二种资粮,无边难行,皆须修学,因而怯弱,弃舍发心重担,此较失坏别解脱罪,尤为重大。入行论云:若舍所发心,则须长夜漂流恶趣。又云:盲人於粪聚,获得末尼宝,如是偶然得,我发菩提心。谓当思维,我得此者,极为希有,不当弃舍一切种。又依所攀缘心,更应多立誓愿,虽一刹那亦不弃舍。


子二 学令增长。


如是唯不舍弃犹非满足,应当日间三次夜间三次猛力励力令作增长。此复若能如前所说仪轨广修,则当如是,若不能者,则明想福田,供奉供物,修慈悲等,六次摄受。此之仪轨:诸佛正法众中尊,直至菩提我皈依,我以所作施等善,为利有情愿成佛,每次三反。


癸三 应令其心不舍有情。


谓舍有情心之所从生,是因造作少许非理事缘,便起是念,从兹不作似此义利。


癸四 应於福慧资粮双修。


谓从受持愿心仪轨,当日日无间供养三宝积聚资粮,而作增长菩提心因。


壬二 修习他生不远离因分二: 癸一 断除为患四种黑法, 癸二 受学能不为患四白法。 今初。


四黑法中,谓欺诳亲教不敬。规范师及本师福田,境是二师易知,言本师者谓欲饶益,福田者,谓虽非前数而具功德。即於此等当如何作能成黑法,谓於此等随一,明知故诳,即成黑法。然非诳之欺者,下当解释是须诳所成欺。集学论说,断诸黑法,即是白法,对治此者,即是四白法中第一法故。於他无悔,令生追悔,此有二类:境者於他补特伽罗所修善事,不具追悔。所作如何?谓令意乐忧悔,不当悔处生起忧悔。此等二法,能不能欺,生不生悔,皆同犯罪。说正趣大乘诸有情之恶名等,境者,发菩提心,现正具足。所作如何,瞋恚等起说恶名称,对於何境而宣说者,了义即可。过失深重,前已畧说。又如菩萨起毁訾心,则此菩萨须经尔刧恒住地狱。最寂决定神变经说:唯除毁訾诸菩萨罪,余等业不能令诸菩萨堕於恶趣。摄颂亦说:若未得授记菩萨,忿诤得记菩萨者,如其所生尔许瞋恚,尽尔许刧流转诸道。故於一切种当灭忿心,设有现起,无间励力悔除防护。非增上意乐,现行欺诳,境者,谓於随一他等有情,所作如何?谓行欺诳,谓於秤斗行狡诈等,如胜智生意欲遣人往惹马,而云遣往堆壠,後彼自愿往惹马,集论中说,诳者诈现不实功德,谄者隐饰自身过患。


癸二 受学能不为患四白法。


初白法者:境者,谓凡诸有情,事者,谓於彼所命或戏笑,断除明知故妄,如是则能於亲教及规范师殊胜境前,不以虚妄欺惑,第二白法,境者,谓诸有情,事者,谓住无所欺诳增上意乐,心正直住。此能对治第四黑法。第三白法,境者,一切菩萨,事者,生起似大师想,於四方所,宣扬菩萨真实功德。夏日瓦云:我辈须修相似微善,增长相无,毁灭相多,谓由瞋恚訾毁破坏菩萨伴友而致穷尽,故能断此及破坏菩萨,集论说:依於补特伽罗所生损害,悉不得生,然於何处有菩萨,不能得知,如迦叶请问经云:普於有情生大师想,修清净相,赞扬功德,谓有听者时至,非说不往四方宣扬,便成过失。此能对治第三黑法。第四白法,境者,谓我所成熟有情,事者:谓不乐小乘,令其受取正等菩提,此是仅就自身所化须行大乘,若是所化不起此心,并无过咎。非所能故。由此能断第二黑法,若由至心欲令他等获究竟乐,定不令他而有极微忧恼,以无令他忧恼之加行故。狮子请问经云,何故一切生,不失菩提心,梦中不舍弃。醒时又云何。答云:於村或城市,或随所住境,令正入菩提,此心不弃舍。此复断除慢嫉悭三,见他圆满心生欢喜,具此四法,不舍大愿,此是曼殊宝利庄严国土经中所说。宝积经云:若於一切威仪道中修菩提心,随作何善,均以菩提心为首,於他生中亦永不舍如此心宝,众多人等应作如是观。所说极明。


辛三 如有失坏还出方便。


谓除舍愿心,不舍有情心,犯余学处,乃至未具菩萨律仪,此无依於菩萨所犯罪,仅违中类善性学处,是成恶行,应以四力而悔除之。


己三 既发心已学行理趣分三: 庚一 既发心已须学学处因相, 庚二 宣说完满智慧方便一分不能成佛, 庚三 正释修学学处次第。 今初。


如是发愿心已,若不修学施等学处,虽如前引慈氏解脱经云有大德益,然不修学菩萨学处心要,则难成佛,故当学行。三摩地王经云:是以当修心要,此复云何?童子若能正修心要,无上菩提非难得故。修次初篇亦云:如是发心菩萨,既知自未调伏,不能伏他,自於施等,极善修学。如无正修,不得菩提。所谓正修,从受律仪,学其学处。


庚二 宣说完满智慧方便一分不能成佛。


既已趣入成佛方便,又此方便须无错谬,若於错道几许励力终不生果,如欲构乳而扯其角,或道虽正,而分不全,纵然励力,亦无果实。等同种子,水土日光若缺其一,不能发芽。若尔,何为圆满无谬因缘耶?如大日如来现证菩提经云:秘密主!一切智智者,从大悲根生,从菩提心因生,是方便所达究竟。此中大悲,前已解释。菩提心者,谓有世俗胜义二种菩提心之分。方便者,谓施等圆满,此是莲花戒大师所说。


或有一类,於如是道,颠倒分别,如支那和尚等云:凡是分别,况恶分别,固何须说,即善分别,亦能系缚生死,其所得果不出生死,金索草索,同是系缚,乌云白云均障虚空,黑白犬咬均生痛苦,是故唯有无分别住是成佛道。布施持戒等者,是为未能正修如是了义愚夫而说,若已获得如是了义而仍修彼行,如王降为民,得象求迹。和尚於此引八十种赞叹无分别经证成其说,此说一切方便分,皆非真实成佛之道,是大毁损,以於圣教心藏所谓无我,破除别观察慧所抉择,故亦远离胜义理趣。莲花戒大师於此,业以清净教理,善为破除,宏扬如来所爱善道。现时仍有轻毁行品持戒等事,修道之时,舍弃此等,宛如和尚所教而修。又有一类,除不轻毁方便行分,知见相同。更有一类,舍别观察智,寻求真实,全不起念,许和尚法,而为善哉。此等均是不了修习空性法品,纵行许空,若云,善修空性者,唯当修空,不须修习世俗行品,此与一切圣教相违,且亦违越正理之道。以诸大乘者所当成办,是不住湼盘。其能不住生死者,是由通达真实义慧,依於胜义道次,甚深之道,智慧资粮,所谓慧分等之所成办故。其能不住寂灭者,是由了悟尽所有慧,俗谛道次,广大之道,福德资粮,方便分等之所成办故。如是亦如秘密不可思议经云:智慧资粮者:谓能断尽一切烦恼。福德资粮者,是能长养一切有情,薄伽梵以是因缘,菩萨摩诃萨当勤修习福慧资粮。说无垢称经亦云:何为菩萨系缚解脱?方便未摄慧为系缚,方便所摄慧为解脱。慧所不摄方便为缚,慧所能摄方便为脱。伽耶经亦云:菩萨道畧有二种,何等为二,方便智慧,此等要义,道灯论亦云:若离般若行,不能断二障,无余能断除,烦恼所知障。当修般若行,常与方便俱,离方便般若,离般若方便,何故名缠缚,此二不能断。又云:除去般若度,施等波罗密,一切善资粮,佛说为方便,凡修方便者,并修般若行,菩提能速得,非仅修无我。於蕴界处等,能现证无生,了自性本空,此谓智慧度。又宝顶经云:是须修学圆满一切施等方便分具一切种最胜空性。摄研磨经云:若诸菩萨,为证菩提,而修六度,然诸愚夫作如是说,菩萨唯应修学般若波罗密多,何须余等波罗密多,此是毁坏意念。又诸愚夫作如是说,唯以一法而证菩提,谓以空法,此等均是未了修行。设作是念,修施等行,是未获得坚固空解,若有空解即此便足,此亦非理,若如是者,则证得初地等菩萨,尤其特於无分别智获得自在之八地菩萨,不须修行。十地经云:於十地中,虽每一地,於施等行各各增上,然於余行,非不起修。故一一地中,皆说修六度或修十度。尤其证得八地时,灭尽一切烦恼,安住息灭一切戏论胜义境界,诸佛於彼作是劝云:唯达空性,不能成佛,声闻独觉亦能得故。当观我身,智慧,刹土等,此等无量。我之力等汝亦非有,故当精进,又当思惟,未能息灭有情种种烦恼之所逼恼,忍亦不当弃舍。八地菩萨尚须如是学行,余无论矣。密咒无上瑜伽部份,与此虽有差异,总之咒乘及波罗密多乘,於无上菩提发心,及学六度行同是共道,如前已释。若作是说,我并非说,不须施等,是於无所思中,完具施等,不着能施所施施物,完满无缘施,如是色摄余等,经中亦说一一度中摄六六故。若仅由此便为圆足,则诸外道心一境性等持时中,亦当具足一切波罗密多,不躭着故,特如十地经中说:声闻独觉通达法性无分别时,应成大乘,包摄一切菩萨行故。


若以经说一一度中统摄六六,便为完足,则供曼陀罗中,具牛粪水即是施,亦说色摄六种,应唯修此。故见所摄行,方便所摄慧者,譬如母丧爱子忧伤所逼,与他人等正言说时,任起何心,因忧伤力,虽未暂舍,然非一切心均是忧虑,如是证得空性慧,若势力猛利,则於布施,礼拜,旋绕等时,缘此诸心,虽非证空,然与证空势力相属而转,并不相违,如初时起修,若菩提心势猛为先,入空定时,其菩提心虽非现有,此所摄持,亦不相违,方便智慧不离之理,当知亦尔。又经说福德资粮果,是生死中,身体受用,长寿等事,亦莫误解。此是说若是方便智慧二者相离,虽则如是。若是二者互摄,极能为证得解脱一切智因。如宝鬘论云:总大王色身,从福德因生,教证无边。又汝有时说,生死过患及一切烦恼,是恶趣之因,此亦能成佛之因。有时又说能为善趣因之布施持戒等善,仅为生死因,不为菩提因,是为令心正住而说。又如经说,正着施等,是为魔业。三蕴经说:堕所缘故而行布施,由执戒胜而护戒等,如是一切皆当忏悔。梵问经云:尽其所有一切观择皆是分别,全无分别即是菩提。此亦不能误解。初经说义,是於二我颠倒执着,所起施等不清净故,说为魔业,非说施等即是魔业,若不尔者,说堕所缘,而行布施,则不须说堕所缘故,应当总说一切施等当悔。然未作如是说故。修次後篇於此有最切要之回答,若於此倒解,则一切行类,均为补特伽罗及法我相执,许为有相故。又若念舍此物之舍心,及念防护恶行之防护心,如是等类,诸善分别,均是执着三轮之法我执,则诸已得法无我见者,如瞋慢等,一切种相,理合断除不应习近,又念此念彼,一切皆是三轮分别法我执者,则思善知识功德,暇满义大,念死无常,恶趣诸苦,皈依三宝,从如是业生如是果,慈悲菩提心行,行心学处,一切学处,均思此为此,此从此生。思维此中有是功德过患,而引定解,於如是等增长定解,当是渐增法我执,又於法无我增长定解,彼道定解渐趣微弱,见行二类违如寒热,是於二类猛利垣常定解之处。全未生起。故如果位安立法身,为所应得,及立色身为所应得二无相违,於如是道时,二我相执所缘,虽微尘许戏论永离,引生定解,此此此生,此中有是功德过患,引生定解,二俱无违。


此复依於因位正见,抉择二谛理趣,故以教理,抉择生死涅盘诸法,於自本性,少许自性无故,立胜义量。及因果法,各各决定,无少颠倒,安立因果名言之量,此二相互何能说为能损所损,实为彼此助伴,若获定解,其後斯为能证二谛义,是为能入获得圣教各数。


第三经义,当说经时,正是观择生等之时,故说施等真实无生,言分别者,唯是分别假立,非说施等不当习近而予弃舍,此乃修次後篇所说。又说不可单修一边,集经论亦云:若诸菩萨离善巧方便,不应勤修甚深法性。秘密不可思议经亦云:善男子如火从因燃,无因则熄,如是从所缘境心乃炽然,若无所缘,心当息灭,此善巧方便菩萨般若波罗密多,徧清净故,亦了所缘息灭,於诸善根,不灭所缘,於诸烦恼不生所缘,安立波罗密多所缘,空性所缘,亦别观察,於诸有情亦以大悲心观缘。此中说有所缘说无所缘二种理趣,须善分辨。是以烦恼及执相缚应当解除,学处之索应当坚系,二罪俱毁,一切善业不当坏灭。防护学处,与相执缚,二者非一。护戒弛散与我执缚松弛,二亦不等。故毁灭与自脱等义,当善明办。莲花戒阿闍黎所破不作意理趣,非是破除诸法实相抉择正见,既抉择已,不起任何作意专缘一境而修,是破其见於法实相,既无抉择又不分别,如如而住,谓能成办所修空性。如前所说,密咒虽与波罗密多乘二所共同,然此二者,是否同以别观察智抉择而修,理趣如何下当解释。


庚三 正释修学学处次第分二: 辛一 於总大乘学习理趣, 辛二 於别金刚乘学习理趣。初中分三: 壬一 净修欲学菩萨学处, 壬二 受持菩萨律仪, 壬三 如何正学理趣。 今初。


律咒二种,若先未受各各律仪,不能听闻,诸等学处,此不同彼,先行善知所有学处,净相续已,後乐受持,乃可授与律仪,故能善知诸等学处,作为意境,并於学处至心爱乐欲修学已,再受律仪,极为坚固,此为最妙方便。


壬二 受持菩萨律仪。


戒品释中:最初如何正受道理,从此无间於根本罪及恶作罪防护道理,设有毁犯还出道理,已详抉择,受律仪前先须参阅,如彼而知。


壬三 如何正学理趣分三: 癸一 何所学处, 癸二 其中能摄诸种学处理趣, 癸三 於此如何学习次等。 今初。


详细分别,虽无边际,若以类摄,六波罗密,尽摄菩萨一切应学,六波罗密者,总摄一切菩萨道之扼要大搵陀南。


癸二 其中能摄诸种学处理趣分二: 子一 正义数量决定, 子二 兼说位次决定。 今初。


佛薄伽梵畧说六度搵陀南,最胜佛子如佛密意而为开解,解释如是因相扼要,引发定智,即此数量决定理趣,意若於此,获得定解,则执修持六度是胜教授。此中有六:观待善趣生数量决定者,凡圆满菩提广大行者,必经多生,此复进道若无圆满德相之身,如现在身但有少分,纵勤修习亦难增进,故须圆满一切身德,又须具足所受用财,自受用身,共受用伴,凡作业悉皆成办等四种圆满,又唯此等圆满,亦多变为烦恼之缘,应不为烦恼所转,不仅如此,并於取舍处所,无倒而转。善能分办违灭所缘。若不尔者,犹如芦苇水蕉结果即枯,骡不育嗣,即因圆满速陨没故。若有智慧,而知此是往昔妙业之果,更勤修因,令作增长。若无智慧,受尽前果,不增新因,当受後苦,以此为首。是故他生生起六事,既非无因,亦非不平等因,其随顺因,如其次第定为六度。道份受用等,即是现前善趣生身,圆满等究竟善身,唯佛地有。如庄严经论云:身财及眷属,事业圆满生,恒不随惑转,诸事无颠倒。观待引发二利数量决定者,以如是身学菩萨行,菩萨事业唯有二种,谓能成办自他义利,其修利他,先须以财而作饶益,此中若作损恼有情施事,则无功用,善遮损他及其所依,义利极大,故须尸罗。欲究竟此,不忍他所恼害,报一报多,难以净戒,故必极忍他所损恼。由不报复能免众多他所造罪,他若信乐而令行善,是大利他。自利者,谓以慧力得解脱乐,若是其心散乱不能得此,故以静虑等持其心,令於所缘,堪能如欲而住。若有懈怠,不能生起,故须昼夜精勤奋发无有劳倦,此为彼等之因。故修二利,决定於六度,如云:勤奋利有情修舍不害忍,住脱俱根本,一切自利行。此中非利他一切种,言住及解脱者,心住所缘,是静虑行迹。解脱生死,是般若行迹,若能明辨,则止观不致混淆。观待成办圆满利他一切种数决定者,先以财施,除其贫乏,次於一切有情,不仅无所损恼,且忍他所恼害,为他助伴,勤奋无厌,依於禅定以神通等调摄其心,堪为法器,次依智慧,善释抉疑,能解脱故,决於六度,如云:不贪及不害,忍害事无厌,令喜善说故,利他即自利。观待能摄一切大乘数决定者:谓不贪着已得受用,且不希求未得财物,全无顾恋,有是则能守护学处,受戒敬戒,依於情及非情所生众苦,能忍不厌,修作善事,欣喜无厌,止观瑜伽,无分别修,由此六事,尽摄一切能趣大乘。彼由六度次第引发,无须更多。如云:不爱乐受用,极敬二无厌,瑜伽无分别,摄一切大乘。依一切道或方便数决定者:谓於已得受用之境,无贪着道或方便者,谓行布施,能离贪故。诸未得境为得彼故功能散乱,防护方便谓持净戒,苾蒭律仪一切事业边际散乱悉不生故不舍有情方便,谓能忍辱,意不生起。一切能作恼害苦故,增长善法方便,谓之精进,由能精进善法增长。净冶罪障方便,谓後二度,禅定对治烦恼障,般若能治所知障故。故六度决定,如云:不贪诸境道,得彼防散乱,增不舍有情,余净治二障。观待三学数决定者:戒学自性即是戒度,此要有施不顾财物乃能正受,是戒资粮。既正受已,任由他辱,而不辱他,忍耐守护,是戒眷属。禅定是心学,般若是慧学,精进徧通三学所摄,故六度决定。如云:依三学增上,故佛说六度,初学摄前三,後二摄後二,一通三分摄。如是当以何等殊胜身,圆满何等自他义利,安住何乘,具足几种方便之相,修何学处,能圆满,能摄受如是「身」「利」「大乘」「方便」及诸学处。当知即是六度。总摄一切菩萨修行精要大搵柁南,乃至未获定解时中是当思维。


子二 兼说位次决定分三: 丑一 生起次第, 丑二 胜劣次第, 丑三 粗细次第。 今初。


谓不顾财物,离贪而施,则能受戒,若具防护恶行净足,则能忍恼害。既有坚忍,不厌难行,迢缘希少,故能精进,昼夜精勤,心住善缘,是生正定。若心定者,乃能如实通达真实。


丑二 胜劣次第。


谓前前下劣,後後殊胜。


丑三 粗细次第。


前较後者易行易作故相粗显。後较前者难行难作故相微细。庄严经论云:依前而生後,住胜住劣故,粗相细相故,说如是次第。


癸三 於此如何学习次第分二: 子一 於总行学习道理, 子二 特於後二度学习道理。 初中分二: 丑一 修学六度能成熟自佛法, 丑二修学四摄能成熟他相续。 初中分六: 寅一 布施, 寅二 持戒, 寅三 忍辱, 寅四 精进, 寅五 禅定, 寅六 智慧。 初又分三: 卯一 布施自性, 卯二 布施差别, 卯三 相续行理。 今初。


谓善舍思,及此等起身语业,此思即是身语施正行时思。圆满施度,不必观待於他舍所施财,亦不观待损除众生所有贫穷,是坏悭贪执着,即施舍果报亦至心舍他,由修此心到极圆满,则为布施波罗密多。


卯二 布施差别分二: 辰一 观待各各身异, 辰二 施本性异。 今初。


总之财施,唯是在家菩萨所修,出家菩萨当行法施,不行财施,此是菩萨别解脱戒经所说。集学论说:此中密意,是为闻思修等障碍,故遮出家,积聚财物而行布施,若不妨害自善所作,是由先福德力而多所得,是须财施。夏日瓦云:我不为汝说施功德,而说执持过患。此谓出家人辛勤追求积聚财物而行布施,是於戒体多生疮疣,不乐之语。


辰二 施本性异。


施性异中,法施者,谓无倒宣说正法,如理教诲工巧等明世间无罪事业边际,令受学处。无畏施者,谓从国王盗贼人中怖畏,狮子虎等非人怖畏,水火等大种怖畏普作救护。财施者,谓以财物施与他人。


卯三 相续行理。


唯是无余断除身财悭悋,犹非布施 波罗密多,悭是贪分,二乘罗汉并其种子亦能无余断除故,是以施障不唯破除悭执,应由至心发心施舍一切所有利益他等,故须修习守积过患,惠施利益。此中初者,如月灯经说:身不洁净,生命飘摇,如悬崖水,身命俱是随业所转,自无自在,如梦如幻,观其虚妄,灭除贪着,若不尔者为贪所制,造大罪恶,当堕恶趣。次如集学论云:如是我身心,一一刹那灭,若以无常身,垢秽常流注,得常净菩提,岂非得无价。正生起理趣如入行论云:身及诸受用,三世一切善,为利诸有情,故当无悋施。谓身财善根三法,为所缘境数数修习,思维惠施一切有情。现在力弱胜解未熟,意乐虽能将身施给有情,然未能实施自身血肉,此若不修能舍意乐,後亦不能能舍身命,集学论云:现在虽忍,而不能施舍身命,故从现在当修意乐。集学论又说:如是至心於诸有情,所舍衣食及房舍等,若受用时,当作是念,为利他故,受用此等,若忘此心,爱着自利,是染违犯,若无爱着或忘安住,攀缘利益一切有情之想,或贪利乐余一切有情,非染违犯,於己施他,作他物想,为自受用,成不与取。若价够足,犯别解脱他胜处罪。若谓受用他有情物作利他事,由作是念而受用者悉无违犯。犯他胜理,其密意者谓於人趣,至心廻施,他亦了知执我现前,作他物想,自利而取,若价够足,可成他胜。瑜伽师地论云:复次至心清净,意变无量种种所施之法,施给有情,信解如是信解行者,福德微时,可以增长无量福德。此亦菩萨慧施。故学施波罗密多时,亦当兼具六波罗密多,若如是修功能极大。如行法施时防止声闻独觉作意,是名持戒,於种智法信行堪忍,忍恕他骂,为令法施倍复增长,发起欲乐是名精进,心专一境不杂劣乘,廻向此善於大菩提,是名禅定,了知所施能施受者悉如幻化,是名般若,是名六足。


寅二 持戒分三: 卯一 持戒自性, 卯二 持戒差别, 卯三 相续行理。 今初。


从损害他及其根本令心厌舍,此名持戒,此以防护净戒为上首。由修此心增进圆满,为戒波罗密多,非由徧离余外有情损恼建立此名。入行论云:由得能断心,说名尸罗度。


卯二 持戒差别分三: 辰一 律仪戒, 辰二 摄善法戒, 辰三 饶益有情戒。 今初。


此有二种:若以等起说,即是断除十不善之十断,若以自性说,即是断除七种不善之身语七种断。菩萨地说,七众别解脱律仪,说为菩萨相续律仪戒者,是说若以具足别解脱律仪而住菩萨律仪者,若在家品,或出家品,所有真实别解脱律仪,及诸共同能断律仪,是律仪戒。若不堪为别解脱律仪之身而具菩萨律仪者,谓等同别解脱所断,自性罪及遮罪,随其所应能断律仪,是律仪戒。应知菩萨相续之别解脱律仪,虽是菩萨相续律仪戒,但非真正菩萨戒,余等是与菩萨律仪根本,和合而有。


辰二 摄善法戒。


谓缘自相续六度等善,未生令生,已生不失令倍增长


辰三 饶益有情戒。


谓从戒门,如其所应引发有情此生後世无罪义利。


卯三 相续行理。


如是能令尸罗清净,依赖於诸进止之处,如制行持,又此随逐猛利坚固欲守护心,故当久修,未护过失善护胜利而令发起欲护之心,此於中士道时业已解释。如摄波罗密多论云:毁戒不能办自利,岂有势力而利他。故劝善修利他者,於此缓慢非应理。又云:尸罗能获殊胜道,与诸悲性平等修,清净胜智以为性,离过第一庄严具。徧薰三界悦意香,涂香不违出家众,行相虽同若具戒,此於人中最超胜。又由依此能令相续展转增盛,与诸菩萨大悲性者共同学处,永断一切恶行种子得净妙智,余等庄饰不宜老幼着戴,尸罗庄严老少咸宜,若具足者徧生欢喜。故为最胜妙饰。余等香味顺风则散逆风则止是有方域,尸罗香味徧薰十方,栴檀等香虽除炎热,有违出家,除烦恼热涂香,无违出家,出家之相虽同,具戒宝者,胜出余等。即前论云:未经言宣未聚积,所须受用次第来,无匹世间徧敬礼,无贪无求得自在,不可说为自亲族,除暴安良均未作,曾未相识诸士夫,礼彼具戒胜士夫。足履吉祥诸尘土,最胜顶戴所摄持,徧为人天稽首礼。故当善自思惟。如是三聚戒中律仪戒者,谓於真实别解脱戒或此共戒而正进止,此於菩萨亦为初要。若守护此,亦能守护余二,若是於此不能守护,亦於余二不能守护,故若毁弃律仪戒者,名毁菩萨一切律仪,此为摄抉择分所说。


是故若执别解脱律是声闻律,弃舍此所开遮等制,而说另须修学菩萨学处,是来了知菩萨学处所有扼要,以曾多次宣说律仪戒者,是後二种律仪所依处故。律仪戒之最主要者,是断性罪,摄诸性罪过患重者,厥为断除十种不善,虽等起心莫令现起。摄波罗密多论云:不应失此十业道,是生善趣解脱路,住此思能利众生,意乐殊胜定有果。应当善护身语意,总之佛说为尸罗。此为摄尽尸罗本,故於此等应善修。总之以此为本,於自所持戒学,数数修习防护心等,是为持戒。所谓具足六波罗密者,自住戒已,亦能将他安住尸罗是尸罗施。余如前说。


寅三 忍辱分三: 卯一 忍辱自性, 卯二 忍辱差别, 卯三 相续行理。 今初。


耐他怨害,安然忍受自身所生众苦,且极安住於法胜解。此相违品亦有三种,谓瞋恚心,怯弱心,不信解无其乐欲。圆满忍辱波罗密者,唯由自心灭除忿等修习圆满,非为观待一切有情悉离暴恶。


卯二 忍辱差别。


(一)他怨害忍,(二)安受苦忍,(三)思择法忍。


卯三 相续行理分二: 辰一 修学忍辱利益, 辰二 修学不忍过患。 今初。


谓当来世怨敌微少,亲不乖离,身心快乐,临终无悔,此身坏後当生天界。应当思维。如摄波罗密多论云:若有弃舍利他心,佛说忍为胜方便,世间圆满诸善事,由忍救护忿过失,是大力者妙庄严,是难行者最胜力,息害恼心野火雨,现後生害忍能除。诸大士夫忍辱铠,恶人粗语箭难透,反成赞叹妙莲华,名称花鬘极悦意。忍为工巧成色身,功德端严胜妙饰。故当於此利益,直至未得坚固猛利定解之时而勤修习。


辰二 修学不忍过患。


如入行论云:千刧所施集,供养善逝等,此一切善行,一恚能摧毁。此是如其圣勇尊者所作录於入行论者。曼殊室利游戏经说:摧毁百刧所集众善,须瞋何境者,或说菩萨或说总境。前者与入中论相符,如云:由瞋诸佛子,百刧施戒善,刹那能摧坏。生恚之身者。入中论释说:菩萨生瞋且坏善根,况非菩萨而瞋菩萨。境为菩萨随知不知,见可瞋相随实不实,悉如前说能坏善根,总其能坏善根,非是定须瞋恚菩萨。集学论中引说一切有教云:若诸苾蒭,於发爪塔生起净心,由诸支分而作敬礼,覆此地下乃至金轮尽其中间所有沙数,则此苾蒭应受千倍尔许转轮王位,乃至,又此善根,若於同梵行所而为疮患,为疮患已消灭永尽。故於枯树且不应起损害之心,况於有识之身。坏善根义者,少许智者作如是说:摧毁先善速疾感果之功能,令果久远。反而先感瞋等之果,非後遇缘不生自果。以世间道皆不能断所断之种,定不能断烦恼种故。此理不定,如诸异生以四对治力净治不善所获清净,虽非断种,然遇後缘其异熟果定不生故,又加行道得忍顶时来断邪见及恶趣因不善种子,然遇缘时,亦定不起邪见,不生恶趣故。又如前引诸业於生死随生随先熟一善不善业,暂遮余业成熟之位,仅以此义不能立为坏善不善,亦未说故。又异熟暂远不能立为坏善根义,若不尔者,应说一切有力不善业,皆坏善根故,故於此中清辨论师如前所说,由四种力对治不善,及由邪见损恼心二者,毁坏善根,俱如败种,虽遇助缘而不生芽,纵会多缘亦不生果。又如前说,虽以四力对治所集罪业,而至清净,而与上道生起迟缓无违。有一类师,虽坏布施护戒之果,身财受用圆满。然不能坏修习能舍及能断心作用等流,後仍能生施戒善根。又有一类,虽坏施戒作用等流同类相续,然未能坏发生圆满身资财等,又有一类如前所说,若不嗔恚受记菩萨,一刧所能圆满道证,由起嗔心,自相续已有之道,虽不弃舍,然一刧中进道迟缓,总之如净不善,非须尽净一切作用,故坏善根亦非坏尽一切作用,此极重要。


唯应依据佛陀圣教,及其正理,而善思察,故当善阅经教而予思择。如是能引极不可爱粗猛异熟及能灭除余业所引最极可爱无量异熟,是非现前可见之过患。现法过患者,意不调柔心不寂静,又先前所有喜乐失坏,後不复得,睡不安眠,心不平等而住,若嗔恚重,虽先恩养,忘恩反杀,亲眷厌舍,虽以施摄亦不安抚,又入行论云:无如嗔恚恶,无如忍难行,故应种种理,殷重修堪忍,故应思维功德过患,从多种门而修堪忍。然能双具引大异熟,及坏善根所有恶行,除嗔而外当多,谓诽谤因果之倒见及谤正法,并於菩萨上师起轻蔑心及起我慢等,如集学论应当了知。


如是修习能忍损害之理者,谓先观察,作及不作损害,有无自在,若有自在,应不起害,然起损害欲者,是由宿习烦恼种子境界现前,非理作意因缘和合,由此复起损害加行,由此加行生他苦故,此补特伽罗无少主宰,以他亦随烦恼自在,为烦恼使而随转故。若他自己全无自在,为他所使作损害者,亦不应瞋,譬如有人中魔,为魔所使,於来解救饶益我者,反作损害,起捶等行,应作是念,此为魔使使无主宰,故如是行。毫不起嗔,仍勤努力令离魔恼,如是菩萨亦应如是行。如四百论云:嗔虽由魔使,医生不动恼,能仁见烦恼,非惑缠众生。月称论师亦云:此非有情过,此是烦恼咎,智者善观已,不瞋诸有情。复次由作损害感受所生苦者,是受先所集积恶业之果直至受尽其所造业。若是於此修忍,不再新造感受後苦之因。若起嗔恚,业力增长,当受大苦。如为医治重病,当忍针灸等方便,为灭大苦,而忍小苦,极为应理。


修习忍受苦报理趣者,若已生苦有可治者,是则其意,无须不喜,若不可治,纵不欢喜,亦无利益,非但无益,且有过患,若过娇爱虽极微苦亦极难忍,若不娇爱,苦虽极大亦能安忍。


心於苦类受持理趣者,若无如是苦,不起出离欲,故有激励其意解脱功德,由苦逼迫,坏诸高慢,故有遣除傲慢功德,若受猛烈苦时,则知其苦从不善生,不爱其果,须止其因,故有羞耻作恶功德,由苦逼恼希求安乐,若求安乐,须修其因,故有欢喜,修善功德。由比我心度余有情,知皆是苦,於诸漂流生死海者能发悲愍,於此等苦,心能坚住,数数修心。如云:学而不易成,其事定无有,由修忍小恼,当忍大恼害,若能执持受苦意乐坚甲,杂诸小苦次第修习,则忍苦力渐次增广。


修习於法坚定心胜解忍者:一清净境者谓三宝,二现证境者二无我,三乐欲境者佛菩萨广大神力,四五取舍境者谓妙行恶行因及此等果,六七所修境者,谓当得义大菩提,及得此方便菩提学道。八闻思境者,谓十二分教正法,於此等理,无所偏执,而修信解。


寅四 精进分三: 卯一 精进自性, 卯二 精进差别, 卯三 相续行理。 今初。


菩萨地说:为摄善法及利有情,其心勇往直前,及此所起三门动业。


卯二 精进差别分三: 辰一 被甲精进, 辰二 摄善法精进, 辰三 饶益有情精进。 今初。


谓诸菩萨於发精进加行之前,其心勇迈,被意乐甲,虽以大百千俱胝倍数三无数刧,为除一有情苦故,唯住地狱,乃至成佛,我亦勇迈。为圆满菩提所作精进,既发精进终不懈废,况时间较短,其苦较微,如是名被意乐甲。


辰二 摄善法精进。


为修六度故,修彼加行。


辰三 饶益有情戒。


如前所说。


卯三 相续行理。


勤修精进利益,如庄严经论云:善资粮中勤最胜,谓依於此後得,被精进现法乐住胜,能得世出世成就。精进能得三有财,精进能集净妙善,精进能坏萨迦耶,精进能满胜菩提。摄波罗密多论亦云:若具无厌大精进,无有不得不证者。又云:非人且喜勤利益,能得一切三摩地,昼夜诸时不空过,功德资粮无缺劣。胜过人法大义利,如青莲华欣向荣。不精进过患者:海慧请问经云:凡懈怠者:菩提最极遥远遥远,凡懈怠者,无有布施,乃至无有智慧。凡懈怠者,无利他行。念住经亦云:唯一烦恼根,此即是懈怠,谁有此懈怠,即无一切法。正修精进有二违缘:一於善法,虽见能修而不趣入,二因怯弱谓我岂能如是修习,初又分二:一推延懈怠谓念後时有暇能修,二虽非如是,然由贪着覆蔽诸下劣事。对治前者,谓所得身,速当坏灭,命终之後当堕恶趣。难得如此善巧人身。修此云者,前已解释。对治後者:谓观正法是能出生今後无边喜乐之因,无义谈论,掉等散乱,是能失坏现前大义,明见後世当生众多苦处而正灭除,第二怯弱亦分三种,一於应得无边佛功德谓我不能得,二布施手足等无量难行谓我不能行,三生於轮廻处所须无数次,尔时思及生死苦所恼害,便尔怯弱。初对治者,往昔诸佛,亦非先得甚深道,是唯如我道渐昇进而得成佛。佛薄伽梵尚且授记,劣於我者,能证菩提,我若不舍精进,何故不能证得菩提。次对治者,舍身等行,若起难行想时,不须即舍,舍如给菜,不难而舍,如是当思。後对治者,菩萨已断过恶,不起过恶苦受之果,坚固通达生死无有自性,如幻如化,故心无苦。身心安乐增盛,虽处生死,无厌患义,思此便能遮止怯弱。


正修精进依止顺缘分四:初胜解力者,谓修善果,能引取舍二种欲故。


二坚固力者,未善观察,不当趣入,既善观察而趣入已,即於彼事而至究竟。三欢喜力者:如童子贪着游戏,无有饱足,如是精进亦复如是。止息力者:谓发精进身心疲劳,须暂止息,休息无间,仍起精进。如是依止顺缘,遮止违缘,能令身心轻快,犹如棉絮,随风而舞,翻胜之间,精进不懈。正修此时,当具六波罗密多者,谓自住精进已,令他安立精进,此谓精进施,余如前说。


寅五 禅定分三: 卯一 禅定自性, 卯二 禅定差别, 卯三 相续行理。 今初。


住所缘善,心一境性,是名禅定。


卯二 禅定差别。


就自性分,有世出世间定。就品类分,有奢摩他毘鉢舍那及止观双运三者,就作业分,有身心现法乐住定,引发功德定,饶益有情定,初谓住定即能引生身心轻安所有静虑,二谓能引神通解脱遍处胜处等,共诸声闻所有功德。三谓有定能成办十一种饶益有情事。


卯三 相续行理。


谓当思维修定德益及不修过患,此於奢摩他时当广释之,禅定当具六波罗密多者,自住禅定亦安立他,是禅定施,余如前说。


寅六 智慧分三: 卯一 智慧自性, 卯二 智慧差别, 卯三 相续行理。 今初。


慧谓於所观事,能简择法,此处是说通达五明处等慧。


卯二 智慧差别。


谓通达胜义慧,通达世俗慧,通达饶益有情慧。初谓有从总相觉悟或由现量觉悟无我真实。次谓善巧五明处慧。三谓通达有情现法後法能引无罪义利。


卯三 相续行理。


谓思维生起智慧德益及未生智慧过患,初如般若百论云:慧为见不见,一切功德本,为成办此二,故当摄受此。菩萨将自血肉施给求者,如同撷药,无慢平等分别变异,此因智慧现证真实,又由般若能见三有涅盘衰损,为利他故修学尸罗,能令戒净,由慧通达忍与不忍功德过失,降伏其心,邪行及苦无能劫夺。由慧明辨所应精进事,即勤修彼道而获升进。又住真实义所有静虑最胜喜乐,亦是由慧依止正理而能引发,故净施等前五波罗密多,以慧为依。又二功德虽似相违,由具足慧,则不相违,譬如菩萨作转轮王,王四大洲,然能不随欲尘而转,是因具足慧臣仆力,如是见诸有情极可悦意,虽生猛利慈心,然无少分贪欲杂染。见有情苦,虽生恒常猛利不忍大悲,然无懈怠忧恼不乐善行,又虽具足欢喜无量,心於所缘全无散动,又虽具足大平等舍,然於有情所有义利刹那不舍,均是由慧所成。以慧力故灭除此等对等力障。如赞应赞云:不弃舍法性,亦随顺世俗。谓诸相缚所执之事,虽微尘许亦不可得,故於法性,获大定解而不弃舍,且与世俗,内外因缘,各别生果,所获定解随顺无违,又诸余人认为极相违事,由有慧力,均无相违,如前论云:若开若遮者,佛语或决定,或则无决定,均彼此无违。谓大小乘经咒二者之中见有众多开遮不同,如以一人双喻二事,寻求无边经论密意时诸无慧力者,虽觉相违,然诸智者实见无违。亦因慧故。无慧过患,若离智慧,施等五度,不能清净。如摄波罗密多论云:无慧求果报,施体不能净,利他为胜施,余唯为增财。又云:无破闇慧光,不能成净戒,多由无慧故,尸罗成杂染。又云:慧倒心混浊,不信住忍德,不乐办善恶,如无道国王。又云:智士所赞扬,无比最深细,欲尘所不障,直指心要道,无慧不能往。又云:心不勤修慧,其见不能见。此中国王名称,如无道国主,才正其位,即失其德。故须引发智慧,并随力能,多阅起慧清净经论,如摄波罗密多论云:寡闻疑旨不知修,彼无多闻何所思,故应勤求多闻因,如思起修广生慧。至尊慈氏亦云:三轮诸分别,许为所知障,悭等诸分别,许为烦恼障,除慧无其他,能断此二障,闻为胜慧本,故闻为第一。集学论云:应忍求多闻,次当住山林,精勤修等引。诸先德亦云:前所闻法,浮现於心,数数思维称量观察,若忘其法,当学守持其心,则无助伴,故上品修者是上法师,修中品法者是中法师,如其所修仅知彼法,更须渐次增广,如是思维,定解坚固,则诸恶友唱说,一切善不善思,皆是分别,悉应弃舍者,经中无有是语,善知识亦未宣说,便能不随他转,若无此解,唯信是奉,而无智慧,见哭则哭,见笑则笑,犹如流水,随波逐流,以他所说,执为真实。学般若时,具足六度者,谓自住般若,令他亦自住般若,是般若施,余如前说。


丑二 修学四摄能成熟他相续分四: 寅一 施摄, 寅二 爱语摄, 寅三 利行摄, 寅四 同事摄。 今初。


施摄者,如前诸度时中所说。


寅二 爱语摄。


谓於所化开示诸度。


寅三 利行摄。


谓如其教义,令所化机如实起行,或令正受。


寅四 同事摄。


谓教他修,自亦应修,与他同事,如庄严经论云:施同示劝入,自亦随修等,是许爱乐语,利行及同事。何故定为四摄耶?为摄受眷属,令修善行故,首须令他欢喜,此亦先施以财,饶益其身,既欢喜已,引入於道,首须令知,如何应修,故以爱语宣说正法,除其无知,断其疑惑,令其无倒受持正理。既了知已,由其利行令修善行,自若不修而为他说应取应舍,彼不信受反作是难,自且不修,何以教他,汝今当须为他所训,修则不尔,若自实修,教我修者,他亦自修,我若修此,必获利乐,未修新修,已修不退,故须同事。佛说此为成办一切众生义利贤妙方便,故摄眷属,应须依此。如云:诸摄眷属者,应正依此理,能成一切义,赞为妙方便。又此根本後得时,经如何修者?如尊者云:菩萨广大行,六波罗密等,根本後得行,坚修资粮道。谓初业菩萨受菩萨戒,住资粮道,根本後得皆不出六波罗密多。故六度中有是根本定时所修,有者是於後得时修,谓禅定自性止,及慧度自性观之一分,是根本定时修,前三波罗密多及禅定般若一分,是後得时修,精进俱通根本後得,忍中一分定思深法,根本定时亦修。如尊者云:根本定起时,徧观一切法,修幻等八喻,後分别能净,方便学为主,正根本定时,止观分平等,应常时修习。若是未习如是希有难行,闻而忧恼,应念菩萨於最初时亦不能行,然由先所了知,所作愿境渐修,後可不得功力可任运转,故其串习,极为重要。若见不能正行,即便放弃,全不修心,是使净道更为遥远,如无边功法赞云:凡所闻法为令世间起怖畏,世尊於此亦经久远未起行,佛於此等渐次串习成任运,故诸功德不修难增长。是故受持菩萨律仪者,无有不学方便诸行,诸有未受行心仪轨者,亦当励力修求学心,若於诸行喜乐增盛而受律仪,则极坚固,故当励力。兹已释竟上士道次中,净修愿心,及学菩萨行总分道次。

Tags: 责任编辑:思过黑鹰
】【打印繁体】【关闭】 【返回顶部
上一篇大圆满 【一卷】 下一篇菩提道次第直讲 【六卷】
清净莲海佛学网: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交流论坛 联系我们
本站声明:本站资源来源于互联网,如侵犯了你的版权,请你联系我们,我们将在收到消息后24小时内删除。
清净莲海佛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