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文章

·忻州市五台县天宁庵 05-10
·忻州市五台县慈云寺 05-10
·忻州市五台县白云洞寺 05-10
·忻州市五台县大福源寺 05-10
·忻州市五台县五台寺 05-10
·忻州市五台县望台寺 05-10
·忻州市福田寺 05-10
·忻州市慈云寺 05-10
·忻州市观音寺 05-10
·忻州市华严寺 05-09

文库热门

·忻州市五台县天宁庵 05-10
·忻州市五台县慈云寺 05-10
·忻州市五台县白云洞寺 05-10
·忻州市五台县大福源寺 05-10
·忻州市五台县五台寺 05-10
·忻州市五台县望台寺 05-10
·忻州市福田寺 05-10
·忻州市慈云寺 05-10
·忻州市观音寺 05-10
·忻州市华严寺 05-09

TOP

《弟子》 壹、中国(二)
2018-03-16 12:56:34 来源:清净莲海佛学网 作者: 【 】 浏览:8225次 评论:0

净土宗祖庐山慧远


  净土思想源自释迦牟尼佛于耆闍崛山宣讲《无量寿经》,经过龙树、世亲、马鸣诸菩萨的造论宣扬,再由支娄迦谶译出《般舟三昧经》,中国才渐渐有净土方面的经典,然而真正确立中国净土思想并成立宗派的,则是东晋慧远大师。


  慧远栖止庐山三十馀载,学风圆融,庄严宏远,为禅净并弘、空有兼施的创始者,更上表力争沙门超然地位,使佛法得以流布江南而不坠,慧远于佛教的建树,实具有承先启后、继往开来的贡献。庐山能成为南方一大佛教中心,慧远居功甚伟,堪称为我国南方释教的开山大师。
 
    

儒门才子 力破邪说


  东晋成帝咸和九年(西元三三四),慧远生于雁门楼烦(山西崞县)一户贾姓人家,祖先世代为官,承袭儒风,自幼好学深思。十三岁时,跟随舅父令狐氏前往文人宿儒云集的洛阳、许昌游学,结交不少耆宿大德;又因通达六经、老庄,深受当时学者推崇。二十一岁时,慧远原欲拜师于江东名儒范宣子门下,无奈时局溷乱,交通不便,慧远行至中途即因寇乱而受阻。正感前途茫茫之际,听说太行恒山道安大师立寺说法,声名远播,便与弟慧持二人欢喜前往听法。


  此时正逢道安大师宣讲《般若经》,原本沉浸于老庄的慧远,未曾听过如此缜密、智慧超绝的道理,豁然契理印心,不觉歎道:「儒道九流皆糠秕也!」兄弟二人遂披剃于道安大师座下。


  慧远出家后,精勤修道,不敢稍有懈怠,即使生逢乱世,生活清苦拮据,亦无损于求道的心志。三年后,慧远已可代道安大师陞座宣讲《涅槃经》。由于义理深奥,在座听众无法领会圣心妙谛,频频问难,此时慧远灵光一现,将过去所学老庄思想顺手拈来,辅助解说,即刻令迷者晓悟。然而,他的方式与当时一般藉老庄之名,揣度般若空义之格义佛教大有不同。后经道安大师认可,自此特准慧远不废俗书。
 

  晋穆帝升平三年(西元三五九),慧远二十六岁。是年,旱灾蝗祸,寇贼纵横,慧远等五百多人随道安开始七、八年困顿流离的生活。师徒一行人逐步向南迁移,最后到达襄阳檀溪寺,总计停留襄阳十五年。此时北方适值秦、燕交兵,无暇南图,荆、襄一带得以少安。于是道安大师开始着手釐订经典,製作目录,注疏般若诸经,慧远朝夕承受教诲,佛学日益精进,着名的《晋襄阳丈六金像颂》便于此时撰成。


  一回,道安派遣慧远前往荆州探望同学竺法汰病情,适逢竺法汰以长老身分召集各地高僧,破斥比丘道恒「心无义」的论调。然而双方论辩一直难分胜负,于是第二天,竺法汰请前来探病的道安得意门生慧远上阵一试。慧远提出「本无义」以对之,慧远逻辑周密,谈吐沉稳有力,辩才无碍,使得道恒渐居弱势,甘拜下风。
 
    

领众南下 创建莲社
 

  慧远四十五岁时,追随道安已有二十四年,佛学亦臻圆熟境地。晋孝武帝太元三年(西元三七八),苻丕攻陷襄阳,道安遭到拘禁,为使佛法继续弘传,道安不得已遣散弟子。而慧远与弟慧持、同学昙徽,则偕同弟子数十人南去荆州,住上明寺。后因想起曾与同学慧永相约结屋罗浮山,于是依约前去。行至浔阳,远看庐山閒旷清静,足以息心养性,遂决定改居庐山龙泉精舍。不料,精舍一带水源缺乏,慧远便以杖叩地,表示如果该山可以栖止,愿该朽壤即时流出清泉。立时清水泉涌,乃至后来浔阳亢旱,慧远也亲临池边,讽诵《海龙王经》,一时大雨滂沱,龙泉精舍亦因此改名龙泉寺。
 

  由于精舍褊狭,慧永请刺史桓伊发心在庐山东方离精舍十五里处为慧远建造佛寺,此即历史上着名的「东林寺」。从此慧远定居庐山,三十馀年不出山门一步,偶尔送客亦以虎溪为界。传说慧远送客倘若超过虎溪,山中老虎往往发出吼叫声。一回,陶渊明与陆静修来访,离去时因相谈契心,不觉超过虎溪,直至吼声传来,慧远才恍然警觉,三人相视,不禁大笑,「虎溪三笑」的逸事因而流传后世。
 

  驻锡东林寺期间,慧远不负师命,自武昌奉迎阿育王像,营筑龛室立图写佛影,率众行道晨昏不绝。当代世俗白衣有清修之意者皆纷纷云集,如彭城刘遗民、豫章雷次宗、雁门周续之、南阳张莱民及张季硕等,一一抛弃世俗的虚荣,甘愿追随慧远。
 

  安帝元兴元年(西元四○二),慧远在庐山之北的般若云台精舍,于阿弥陀佛像前依佛陀所开示的念佛法,与缁素一百二十三人共同结社,立誓往生西方,由刘遗民撰文以表众志。因寺前植有白莲,又愿求往生莲邦,故取名「莲社」。此为中国结社念佛之始,开创我国净土宗的法门。


  慧远的念佛法门,係属观想念佛与观像念佛并重,以《般舟三昧经》为宗,口唱佛名,心观佛像佛德,以求想寂思专,心智凝一,得入念佛三昧的境界。此种念佛法式注重观念,正与禅观同趣。慧远藉由禅、净、律三者的修持,形成圆融无碍、庄严宏远的风格,而此亦正是庐山学风的最大特色。
 
    

不厉而威 王权自屈


  影不出山,迹不入俗的慧远,虽然隐遯庐山三十馀载,但并非自求解脱的小乘行者。他内通佛理,外善群书,同时十分关怀社会国家,无怪乎当时文人高僧群起皈依,王侯士宦肃然敬仰。由于慧远通达无生实相的玄义,彻悟般若中道的妙谛,因此能不执不滞、无碍无着,从而妙智中生,悲情满怀,发度人觉世之悲愿。而坚持不出虎溪的自我约束,则係与朝廷之间保持超然立场的方便法门。


  义熙元年(西元四○五)晋安帝自江陵返京途中,路过庐山,下诏慧远迎见,慧远託病不出,皇帝非但不怪罪,甚且派遣使者殷殷慰问。又有一回,江州刺史桓玄率军经过庐山,闻慧远称病婉拒出迎,桓玄竟然亲自上山一睹真容,顺便让慧远见识军威浩荡。不意一见慧远却不自觉地礼敬,但毕竟心中傲气未除,不免出言挑衅,质问慧远:「古云:身体髮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你何以反而剃髮为僧?」慧远正色答道:「君未闻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孝之终也乎?」桓玄闻言,深为慧远的智德所折服,并向下属表示,法师如此高德,实乃前所未见。
 
    

淘汰沙门 庐山独免
 

  东晋佛教虽盛,仍不免良莠参杂,一般人对佛门逐渐失去往日的崇敬。元兴元年(西元四○二),太尉桓玄掌握大权,针对上述现象,首先筛选僧尼,计画管制僧团。然而,桓玄却特别交代,唯庐山道德所居,不在搜简之列。足见慧远德风远播,备受朝野敬重。
 

  远自晋成帝时,即曾为沙门是否应礼敬王者而有过激烈的辩论,及至桓玄,又欲重新提出整顿,因此上表以沙门应礼敬王者,然为表尊重,仍先致书慧远。慧远回以《答桓太尉书》,申明僧众对国家社会无形的贡献:「夫称沙门者何耶?谓能发矇俗之幽昏,启化表之玄路又袈裟非朝宗之服,钵盂非廊庙之器,沙门尘外之人,不应致敬王者。」其后,桓玄于江东自立为王,慧远又着《沙门不敬王者论》,将出家人乃方外之属,不宜礼敬王者的观点,深入列点分析。此后,出家人与朝廷之间的关係得到明确的界定,僧众在寺院中的清修也获得保障,慧远着实居功厥伟。
 
    

延请高僧 翻译经典
 

  儘管慧远迹不入俗,不屈于官场的威赫,然而对于西域高僧大德的来到,却礼遇有加。太元十六年(西元三九一),罽宾僧伽提婆来到浔阳,慧远请他重译《阿毘昙心论》与《三法度论》;义熙年间,觉贤自北方来,慧远也延请他译《达摩多罗禅经》;元兴三年,弗若多罗到了长安,仅译出《十诵律》全文的三分之二,便倏忽辞世。后来昙摩流支律师来到姚秦,慧远赶紧命弟子昙邕修书礼请,将另外三分之一译出,使得《十诵律》得以在江南流传。除此以外,慧远亦感于律典及禅法的不足,遣弟子法净、法领于太元十七年远赴印度求取经典。
 

  东晋隆安五年(西元四○一),慧远闻鸠摩罗什来到长安,心中喜不自胜,特致书表达仰慕之意。当时佛教界以老庄思想附说佛学,尤其般若空学的格义风气大盛,往往违背佛理而不觉,各家所诠释的佛法更是千差万别,慧远心中早已对此耿耿难抒,因此,专擅大乘的鸠摩罗什一入关,慧远便迫不及待向他请教般若奥义。
 

  两位大师虽然一直未曾谋面,但经由书信往来,却促进南、北佛教的交流。慧远对新传入的大乘教义提出许多问题,鸠摩罗什则详尽回覆,二人往来的书信集录成《大乘大义章》。罗什译出《大智度论》时,秦主姚兴特别送请慧远作序,慧远因见《大智度论》文字繁複,初学者不易阅读,于是抄录要论二十卷。而慧远的般若学研究,以文字记录成《法性论》,在当时般若经典缺乏的时期,是一部探讨空性的钜着,鸠摩罗什阅后,赞歎其论契合义理。


  由于慧远鼓励僧众向鸠摩罗什学习,以致打开参学的风气。《高僧传》云:「葱外妙典,关中胜说,所以来集兹土者,远之力也。」
 
    

金石戒行 一代完人
 

  晚年时,慧远对于儒、释、道三教次第又有不同体会,以为老庄顿悟名教只是应变的虚谈,沉冥的志趣应以佛理为先。慧远以佛理为「宗」的思想体系,至此圆融。
 

  慧远从来不因深居庐山而弃尘世于不顾,也未因弘法及译经事业而荒废修行,终生以念佛为务,持律严谨。义熙十二年(西元四一六)八月初,慧远患疾,病况渐趋沉痾,徒众为他准备药用的豉酒,慧远以持戒为重,坚持不用。徒众又准备米汁、蜜水等,慧远都拒绝饮用。大众着急,跪在床前苦劝,慧远虚弱地要求徒众翻查律典,以确定是否可以饮用,然查阅未毕,慧远已溘然辞世,世寿八十三岁。慧远视戒律重于生命的精神,照耀后世的僧团。
 

  慧远遗诫云:「死后露骸松林下,视同土木。」门徒将其灵塔筑于西山,由当代文豪谢灵运撰写碑文。唐宣宗时敕諡「辨觉大师」,南唐昇元年间諡「正觉大师」,宋太宗再諡「圆悟大师」,南宋孝宗加諡为「等遍正觉圆悟大师」。
 

  慧远一生极力推动译经事业,并派遣徒众至印度西域各国寻求佛经,六十卷的《华严经》便是在于阗求得,此为当时第一部比较完整的《华严经》,由于此经的译出,而开展中国思想的意境,并成立了「华严宗」一派。

Tags: 责任编辑:思过黑鹰
】【打印繁体】【关闭】 【返回顶部
上一篇佛教丛书 《弟子》 下一篇《弟子》 贰、印度
清净莲海佛学网: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交流论坛 联系我们
本站声明:本站资源来源于互联网,如侵犯了你的版权,请你联系我们,我们将在收到消息后24小时内删除。
清净莲海佛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