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文章

·忻州市五台县法华寺 05-10
·忻州市五台县玄真寺 05-10
·忻州市五台县碧霞寺 05-10
·忻州市五台县西建安福田寺 05-10
·忻州市五台县六度庵 05-10
·忻州市五台县天宁庵 05-10
·忻州市五台县慈云寺 05-10
·忻州市五台县白云洞寺 05-10
·忻州市五台县大福源寺 05-10
·忻州市五台县五台寺 05-10

文库热门

·忻州市五台县法华寺 05-10
·忻州市五台县玄真寺 05-10
·忻州市五台县碧霞寺 05-10
·忻州市五台县西建安福田寺 05-10
·忻州市五台县六度庵 05-10
·忻州市五台县天宁庵 05-10
·忻州市五台县慈云寺 05-10
·忻州市五台县白云洞寺 05-10
·忻州市五台县大福源寺 05-10
·忻州市五台县五台寺 05-10

TOP

《弟子》 壹、中国(五)
2018-03-16 12:56:34 来源:清净莲海佛学网 作者: 【 】 浏览:8227次 评论:0

空有相融道生大师


  道生大师为晋末宋初佛教史上特出的思想家,他所创「顿悟成佛」、「阐提成佛」之说,为历来学者屡述不厌。而当年「生公说法,顽石点头」的点头石,至今犹座落于姑苏城北,成为中国大陆的名胜之一,即「虎丘一景」。


  道生善解佛理,为阐述「一阐提人亦可成佛」而屡遭摈斥,直至《大般涅槃经》东传,人们始知其真知灼见。捨寿时,果如其誓言--「据狮子座」示寂,使得昔日驱摈道生,以卫道之士自居者,惭愧不已。
 

  道生上承「般若」,下开「涅槃」,倡导「佛性论」的同时,又大力宣扬「顿悟成佛」之旨,使得禅宗「顿悟说」成为众多流派之主流,进而影响宋明理学达数百年之久,乃中国佛教史上,开一代风气之大师。
 
    

慧解为本 通权达变


  道生大师(西元三五五-四三四),本姓魏,钜鹿人(河北平乡),寓居彭城(江苏徐州),家世仕族,父为广戚令。道生生而颖悟,父亲见其不凡,知其日后必成大器,故疼爱有加,后依竺法汰披剃,随师姓竺。


  道生出家后,专心道业,研究经句妙义能自得胜解,十五岁登上讲座,谈吐论辩宛若珠玉,即使当代宿学名僧,亦莫敢酬抗,王公贵族纷纷慕名前来入法席。二十岁受具足戒后,器识深厚,道业愈精,颇受钦敬于当世。
 

  东晋隆安年间(西元三九七-四○一),道生入庐山隐居七年,从慧远大师问道,随僧伽提婆学习毘昙,并以慧解为入道之要,鑽研佛经,博览诸论。其后,得悉鸠摩罗什大师在长安致力于经论的传译,于是与慧叡、慧严、慧观等法师万里求法,同往事师,参与译经事业。
 

  秦王姚兴久闻道生慧悟,于逍遥园与其面晤,命他与罗什大师得意弟子道融论难。道生才思敏捷,切中题要,令姚兴及关中僧众无不佩服其英秀焕发,堪为佛门龙象,因此与僧肇、道融、僧叡等人并称「什门四杰」(什门四圣);此外,尚有「什门八俊」(什门八宿)、「什门十哲」等说,道生皆荣列其首。当时世人对罗什大师的弟子曾有如斯评语:「通情则生、融上首,精难则观、肇第一。」
 

  不久,道生回到首都建康,备受南朝宋武帝礼遇,请道生下榻于青园寺,后改名为「龙光寺」。一时僧俗弟子纷至影从,不数日而学徒数百。一日,武帝宴请众僧,因故耽误用斋时间,当时众人怀疑已过午时,不敢举箸动食。宋武帝连忙表明午时未过,但众人面面相觑,依然不敢轻举妄动。此时,道生从容表示:「白日丽天,天言始中,何得非中?」并率先取食,于是众人不再犹疑,随道生用餐。
 

  过午不食,乃印度佛教传来的习俗,但道生能通权达变,临机巧用,化解尴尬的场面,众人莫不赞歎他枢机得衷。而当代名士王弘、范泰、颜延之等人,也因钦敬道生风范,争相前往问道参学。
 
    

穷究空有 得鱼忘筌
 

  挂锡龙光寺期间,道生曾于宋少帝景平元年(西元四二三),与慧严法师礼请罽宾律师佛驮什与于阗沙门智胜至龙光寺,翻译法显大师请自狮子国的梵本《弥沙塞部五分律》三十四卷,及《弥沙塞比丘戒本》、《弥沙羯磨》各一卷,以助律学传播。
 

  道生从罗什大师游学多年,通达龙树与提婆的法要,因而慨歎时下学者拘泥于经文,疏于体悟圆满的义理,曾表示:「夫象以尽意,得意则象忘;言以诠理,入理则言息。自经典东流,译人重阻,多守滞文,鲜见圆义。若忘筌取鱼,始可与言道矣!」象本为表明心意,既已得意,象便失去作用;语言文字旨于表达理趣,既已入理,则语言文字便了无意义。经典由印度东传,因此译文晦涩难懂,如欲掌握经典的圆融妙义,自不能粘滞于表面的文字。
 

  道生穷究有空因果的道理,创见「善不受报」、「顿悟成佛」的理论,撰着《二谛论》、《佛性当有论》、《法身无色论》、《佛无净土论》、《应有缘论》等作品,以阐明大意。
 
    

孤明先发 顽石点头
 

  东晋安帝义熙十四年(西元四一八),法显大师于建康译出《大般泥洹经》六卷,经文言及一切众生皆有佛性,皆得成佛,唯一阐提(断绝一切善根的人)除外。然而道生剖析经理,洞入幽微,却不受经文的束缚,大胆发挥自己的见解,以为一切众生皆有佛性,自不应独排同属众生的一阐提人,因此,他于宋文帝元嘉五年(西元四二八)提出一阐提人也有佛性,亦得成佛的主张。
 

  这种思想在北凉昙无谶所译《大般涅槃经》中有所记载,但当时尚未传入南方,而南方僧众执取《大般泥洹经》经句,指摘道生独到的创见为邪说惑众,违背佛经原旨,大众激愤难平,决定将离经叛道的道生逐出僧团。陷入孤立的道生,在众人指摘下,仍坚守自己的理念,面色凛然而庄重地立誓:「若我所言不合经义,请于现身即见恶报;若实契佛心,愿捨寿时据狮子座(法座)。」言罢即拂袖而去。


  道生黯然离开建康后,前往苏州虎丘山。一日,相传道生聚集许多石头为听众,滔滔不绝地宣讲一阐提也有佛性时,便问石头:「如我所说,契佛心否?」那些听他说法的顽石,竟然个个点头应和,「生公说法,顽石点头」的典故,自此流传千古。


  道生不拘泥于经论的言教文句,不受当时旧说的束缚,敢于独立思考,提出自己的见解,主张「一阐提人皆得成佛」之说,后来与昙无谶译本《大般涅槃经》中所说完全契合,此时,南方大众始佩服他的慧解真知。
 
    

端坐圆寂 应验前誓


  元嘉七年(西元四三○),道生遭摈,再度来到庐山,撰着《法华经疏》,宣讲昙无谶所译《大般涅槃经》。元嘉十一年十月,道生在庐山精舍说法。道生登上狮子座,神色朗然,法音宏亮,切理中肯,穷理尽妙,听众莫不法喜充满。当法席即将结束时,道生手执的麈尾(拂子)忽然坠落,道生已在法座上端坐圆寂,颜色如生,宛如入定。其后,弟子将之葬于庐山,王微为之作传,慧琳为之作诔。


  道生的圆寂应验当年的誓言--据狮子座而逝,僧俗大众无不扼腕歎息,悲泣不已,尤其当初在建康摈斥他的诸僧,更感到惭愧内疚与无限追悔。


  道生着作,史载有《维摩》、《法华》、《泥洹》及《小品般若》等诸经义疏,但现存者,仅《法华经疏》二卷。梁朝宝亮等所编《大涅槃经集注》,保存道生《泥洹经疏》的一部分,而《维摩经疏》则散见于僧肇的《维摩诘经注》、唐代道掖的《净名经集解关中疏》和《净名经关中释抄》中。又谢灵运的《辨宗论》也保存了道生的顿悟学说,僧肇的《维摩诘经注》更阐发其中深旨。此外,有关佛性义的《涅槃三十六问》,其中仅存「答王卫军书」(答王弘问顿悟义)一文,收入于《广弘明集》卷十八,其馀作品则已佚失。
 
    

真空妙有 相融无碍


  道生早年精于「般若空」,晚年盛谈「涅槃有」,在《般若实相》中提出「佛身常住」理论,使「有」更具圆融精神,融会般若空观和涅槃佛性说精义而自成一家。道生以「非有非空」的「般若实相」为宇宙的本体,在万法说「法性」,在佛说「法身」,在众生说为「佛性」。而实相和法身均无形相,也无法用言语表达,但却是真实的存在,只要亲身证得实相之理,与实相合而为一,泯除差别对待,即可证得涅槃。他如此「以空融有」,使「真空」、「妙有」契合无间,此为他对佛教义理「慧解为本」的思想特色。


  道生又主张顿悟之说。所谓顿悟,是领悟般若实相之理,而般若实相在众生身上的体现即为佛性。由于佛性为烦恼所障,因而不为凡夫众生所知,一旦顿悟断惑,佛性便得显现,因此众生证悟实相,亦即反归自身本性,此即所谓「见性成佛」。


  道生虽然主张顿悟,却不废渐修。他认为「悟不自生,必藉信渐」,如欲获得大彻大悟,则必须借助读经修行,以坚定佛教信仰,然后「悟发信谢」,一旦顿悟,即臻佛性真常不灭的涅槃境界,毋须再藉修学。
 

  道生的顿悟学说,在宋朝风行一时,当时谢灵运曾作《辨宗论》与法勋等僧俗二众,往复问答议论其中道理以声援道生。道生圆寂后,更有道猷作《胜鬘经》的注释以宣扬道生之说;道猷又应宋文帝的祈请,到宫廷中申述道生的「顿悟成佛」。龙光寺沙门宝林及其弟子法宝也都遵述道生学说,分别着有《涅槃记》及《金刚后心论》等,涅槃学从此盛行。梁代名僧僧旻即明白表示:「宋贵道生开顿悟以通经。」后世为纪念道生,遂推崇他为「涅槃圣」。此外,道生又将释迦如来一代的教法分为善净法轮、方便法轮、真实法轮、无馀法轮,世称「生公四轮」。此四种法轮与慧观的「二教五时」同为后世判教的渊源。
 

  综观道生大师一生,一如印顺法师《顽石点头》一书所描绘:「生公有澹泊的操守,卓越的深见,真诚的勇气,他想使佛教中国化,使他合理化,使佛教的真理显发出来;他不肯阿世取容。这一切,在两千年的中国佛教中,能有几人?」

 


复兴北魏佛教的昙曜法师


  北魏太平真君七年(西元四四六),太武帝下令废佛,佛教一片凋零。续后七年,主事者崔浩、寇谦之及太武帝相继去世,佛教的复兴事业始出现一线生机,而实际担任复佛重任的沙门统正是昙曜法师。由于他积极致力复兴佛教事业,北魏时代佛教盛行的基础因而确立。


  在各种复佛事业中,昙曜所开凿的云冈石窟,其石凋佛像和石窟内凋饰之奇伟,可谓当世之冠,也是中国佛教艺术史上灿烂的奇葩。而他所确立的「僧祇户」、「僧祇粟」和「佛图户」制度,不仅改善当时的经济生活,更是经济史上的一大贡献。
 
    

出家持戒 不动心志


  昙曜法师,北魏僧,籍贯、生卒年均不详。《续高僧传》里描述他:「少出家,摄行坚贞,风鉴闲约。」年少出家的昙曜坚守戒律,节操高拔,深得太子拓跋晃(恭宗)的知遇和礼敬。


  当时北魏太武帝听从宰相崔浩、道士寇谦之的意见,欲崇儒教、道教,大事排佛,弹压沙门。一回,太武帝出兵至长安,见地方寺院有弓矢、矛盾、酿酒用具、密室及州郡长官富豪所託寄物品等,即怀疑佛门有不清净行为,加上崔浩趁机进言镇压,太武帝因而断然下诏,诛尽长安所有沙门,焚烧寺院,毁弃佛像。举目所见,尽是残经败卷,满目疮夷,一时北魏顿成人间地狱。《高僧传》形容此时的情况:「伪太平七年,遂毁灭佛法,分遣军兵烧掠寺舍,统内僧尼悉令罢道。其有窜逸者,皆遣人追捕之,得则必枭斩,一境之内无复沙门。」


  在此风声鹤唳的情况下,许多僧人纷纷还俗以免惨遭杀害。太子唯恐昙曜遭到不测,一再劝诫他明哲保身,并要求他还俗以为朝廷所用。然而昙曜道心坚固,誓守沙门生活,暗中还将法物、法器带在身边,因而赢得时人的钦佩与赞歎。
 
    

复佛事业 直下承担


  太平真君九年,寇谦之去世;十一年,崔浩因滥用权力,导致亲眷、部僚百馀人满门遭灭;隔两年,太武帝也为其官宦宗爱谋弑。三人相继身亡,原应给予佛教复兴事业带来契机,然因宦官宗爱的离间,太子早在真君十年即已忧愤而死,因此,迟至真君十三年十月,太子之子文成帝(拓跋濬)即位,复佛事业才得以开始。
 

  真君十三年十二月文成帝下诏表示,佛教有助于王政的建立,增益仁智的善良本性,袪除邪恶,明辨真理。所谓上有好者,下必甚之,加上当时人民亲见崔浩满门处死,太武帝暴毙,及僧亮开示因缘果报的道理,而深感因果昭然,加速佛教的复兴。


  文成帝下诏后,便准许各州郡县、都邑各设一座寺院,并且只要有乡里出示良家出身、德行端正的证明,都允许成为沙门。此外,诏书又明示出家人必须勤于教化,摒恶行善,尽力于佛教的复兴。
 

  废佛期间隐于山中的昙曜,此时也被召回京中,协助「道人统」(中央所设立统治、监督寺院造像、法会、度僧等之最高掌管者)师贤大师(罽宾国师)进行复佛的工作。在「监福曹」(中央统治及监督佛教教团的机构)和「僧曹」(地方州郡设立管理佛教事务的官衙)这些僧官的监督下,僧众受国家委託,担任教化民众的责任。
 

  西元四六○年,师贤大师圆寂后,昙曜承其志业,继任「沙门统」(道人统改名),成为整个复兴运动的中心人物。
 
    

灿烂辉煌 建窟祈愿
 

  昙曜的复佛事业中,首推云冈石窟的营造最为灿烂辉煌。他在平城西方武州塞的狭谷石壁上,开凿佛教石窟。其中包括道武帝以下至当今皇帝,分别置于十六至二十等五所窟殿,每一窟高二十馀丈,约可容纳三千人;而每一窟内的佛像高有六十或七十尺,凋饰奇伟特秀,型态庄严伟岸,神情各不相同而栩栩如生。第七、八窟中描绘佛陀的前生到成佛、说法等情形;第五、六窟则取材自《维摩诘经》、《法华经》、《金光明经》等大乘经典,气势之磅,令人歎为观止。
 

  其中,尤其值得一提的是石窟中少数的「造像铭记」,这是造立佛、菩萨像的祈祷发愿文,内容首先祈愿帝室和国家隆盛安泰,祈愿造立者的解脱,最后祈愿同乡道心增进,并刻上「太和七年(西元四八三)八月三十日」及村中善男信女五十四人姓名,可知云冈石窟的开凿并非独赖帝室和国家之力,而是集合民间力量创作而成,此点尤为难能可贵,并且深具意义。
 

  云冈石窟的建造,在中国建筑艺术史和佛教艺术史上,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佛法教化 安定民心


  昙曜复兴佛教的另一项功绩是经济上的成就。


  由于当时佛教团体急速增加,佛教事业不断发展,人力与净财出现短绌的现象。另一方面,北魏强迫齐地降伏的汉人迁移到平城附近居住,政府当局以农奴待之,给予百般苛役。这些汉人心中原存不满,加上被视为农奴,受到胡族朝廷的监视,又苦于凶年、饥馑,于是不断出现反叛的怨民,致使社会隐藏一股危机,昙曜不仅注意到这些问题,并且费尽心思,谋求解决之道。
 

  昙曜首先将这些被视为累赘包袱的齐地汉人,移到自己统辖的「僧曹」之下,藉佛法教化的力量,给予引导、教育,鼓励他们振兴农业,参与社会公益及佛教的福利事业。这些人每年缴纳六十斛粟粮给僧曹,称之为「僧祇户」,所纳的粟粮则为「僧祇粟」。这些粮食储存下来,平时可以活用,作为资助百姓的融资,遇到荒年,更可以供作赈灾解厄的资粮。
 

  实行的结果,僧祇户日渐增加,丰富的僧祇粟使得融资更为快速,财源因而大增。将这些净财运用在佛教各项事业上,佛教社会教化的功能也因而日益活络。
 

  此外,昙曜成立「佛图户」,藉由佛教的教化,对于叛乱的重犯、俘虏、投降者施以辅导、管理,以他们的劳力为寺院清扫或耕作,此引用自律部所提的「净人」(杂役劳务者)和「园民」(田园耕作者)制度。他们不仅兴隆三宝,并且经由佛门劳动作务的潜移默化,也使得心灵逐渐净化,乃至为己修福修慧,植种善根。昙曜这两项措施,不仅改善当时的经济,也为社会民心注入一股安定的力量。
 
    

疑经译经 隆盛佛教


  北魏时代「疑经」风气盛行。所谓「疑经」,根据僧祐律师《出三藏记集》所解:「模彷汉译经典,作伪经或饰虚构之说,乱经典之真善者。」因太武帝下诏废佛,许多经典都遭焚毁,即使偶存零星数卷,也都是断简残篇,不足为庶民所归信。


  昙曜一方面向民众宣扬佛法,致力使民间信仰与传统文化相融合,一方面也积极邀请沙门大德,于云冈石窟通乐寺共同译出《入大乘论》二卷、《净度三昧经》一卷、《付法藏因缘传》四卷等。这些疑经虽非真经,然而内容却融合中国文化、思想、民俗等,明白易解,广为人民所接受,因此提供人民心中信仰的安定力量,并且对于传播佛法,提供有力的研究方向。


  其中《净度三昧经》内容提及受斋戒者可得善神守护,如法实行能增福延寿,升天获福,此为广大庶民在修学佛法上,开闢一条人天增上道,也正符合当时情况所需。经文并云:「人民依沙门,沙门依佛,佛依人民。人民若依于沙门,得若干种福。」此则引导民众以沙门为依归处,修慧增福,行于圣道。经中亦明白揭示,不知精进于佛道之沙门与白衣弟子,为遭逢毁佛的原因之一。此对规范僧俗二众,守持戒律助益颇深,亦可见出昙曜致力复佛的方向。由于此经通俗浅近,很快盛行于民间,使得百姓乐于信受佛法,而使佛教呈现重建后急速发达兴隆的盛况。此外,《付法藏因缘传》则明示教法东传历史的可考性,并且昭示传灯来由,法藏住持不绝。在人心惶惶的时代,此经无疑提供人民心灵依归的力量。


  昙曜一生处于风云变幻的时代,然而他以大无畏的气度,展开一连串复兴佛教的工作,无论在政治、经济、教化、艺术或译经,都将佛教带向复甦、繁荣的景象,可谓为北魏复佛的一代法将。

Tags: 责任编辑:思过黑鹰
】【打印繁体】【关闭】 【返回顶部
上一篇佛教丛书 《弟子》 下一篇《弟子》 贰、印度
清净莲海佛学网: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交流论坛 联系我们
本站声明:本站资源来源于互联网,如侵犯了你的版权,请你联系我们,我们将在收到消息后24小时内删除。
清净莲海佛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