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文章

·忻州市五台县法华寺 05-10
·忻州市五台县玄真寺 05-10
·忻州市五台县碧霞寺 05-10
·忻州市五台县西建安福田寺 05-10
·忻州市五台县六度庵 05-10
·忻州市五台县天宁庵 05-10
·忻州市五台县慈云寺 05-10
·忻州市五台县白云洞寺 05-10
·忻州市五台县大福源寺 05-10
·忻州市五台县五台寺 05-10

文库热门

·忻州市五台县法华寺 05-10
·忻州市五台县玄真寺 05-10
·忻州市五台县碧霞寺 05-10
·忻州市五台县西建安福田寺 05-10
·忻州市五台县六度庵 05-10
·忻州市五台县天宁庵 05-10
·忻州市五台县慈云寺 05-10
·忻州市五台县白云洞寺 05-10
·忻州市五台县大福源寺 05-10
·忻州市五台县五台寺 05-10

TOP

《弟子》 壹、中国(七)
2018-03-16 12:56:34 来源:清净莲海佛学网 作者: 【 】 浏览:8228次 评论:0

皇帝菩萨梁武帝


  梁武帝为中国历史上极富传奇性的人物,一方面由于他在位四十八年,为六朝统治时间最长、政治最安定,也最有作为的帝王;另一方面更因为他定佛教为国教,被誉为「中国的阿育王」。
 

  佛教史上,梁代为南朝佛教最盛时代。当时,梁武帝广造佛寺、注经弘法、度僧修福,留下种种慈善事蹟,而他的「断酒肉文」更影响中国僧侣成为素食的奉行者。梁武帝捐弃荣华,四次捨身同泰寺,更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佛化的帝王。
 
    

才华洋溢 文武兼善
 

  梁武帝萧衍,字叔达,生于南朝宋孝武帝大明八年(西元四六四),兰陵(江苏武进)人。武帝青年时代即崭露头角,精通玄学、儒学及文史之学,《梁书武帝纪》描述他「六艺备閒,棋登逸品;阴阳纬候,卜筮占决,并悉称善。」南齐文宣王萧子良集聚文人学士相与交游时,武帝已是着名的八友之一(萧衍、沉约、谢朓、王融、萧琛、范云、任昉及陆倕),可见其广学博究,兼具士大夫与文人雅士气质。


  同时,武帝也是骁勇善战的武将。王融颇具鑑人识才眼光,他肯定萧衍「宰制天下,必在此人」。果然建武二年(西元四九五),武帝出兵大破北魏军。隔两年,又立军功,转任雍州刺史。后因齐主东昏侯残暴无道,他在攻陷建康后,别立和帝。中兴二年(西元五○二),和帝禅让,三十四岁的萧衍即位,改国号梁,开启南朝建国最长的朝代。
 
    

皈依佛教 尊重儒道


  即位后,武帝虽日理万机,仍手不释卷。他平日自奉俭朴,葛布粗衣,日中一食,戒绝辛羶,努力持守佛门戒律。
 

  武帝信仰佛教前,曾崇奉道教,其「会三教诗」云:「少时学周孔,弱冠穷六经;中复观道书,有名与无名;晚年阐释卷,犹月映众星。」而武帝的学佛因缘,早在与萧子良等八人同游时,便植下深厚基础。即位后第三年(西元五○四)四月八日,他与道俗二万人聚于重云殿,手书「捨道归佛文」,誓文充分表露出世思想及对佛法的虔诚,播下后来以佛治国的种子。
 

  梁武帝虽然鼓励王公贵族乃至平民百姓信仰佛教,但仍尊重儒、道「乃世间之善」。当时人心浮薄,以儒学作为处世准则的士大夫,多不能保持品格与气节。梁武帝为拔擢人才,设置五经博士,广开馆宇培养后进,曾下诏:「建国军民,立教为首;砥身砺行,由乎经术。」令皇太子、宗室、王侯等亦学儒。而武帝为〈中庸〉所作的注释,更开启自唐朝李翱以后,中国尊重〈中庸〉的端始。可知他的治国理念,尚遵循儒家优秀的传统。
 

  对于道教方面,虽言捨道,但仍採取包容尊重的态度。东晋以来,南朝士大夫和当时一般社会贤达对老庄思想十分推崇。武帝崇道,可由他与道士陶弘景交游的情况一窥梗概。武帝即位前与陶弘景素有来往,即位后,仍以礼相待,亦曾遣使拜访,提供珍贵药材炼治神丹;遇有国事决策,武帝也曾致书谘询,因而人们尊称陶弘景为「山中宰相」。此外,武帝亦着有《老子讲述》等书。
 

  武帝在位期间,大弘佛法,整敕文教,为南朝士大夫兼具儒家、道家思想的典型,国势因而强盛,武帝并有「皇帝菩萨」的雅号。
 
    

积极入世 普施无遮


  从个人身心修持,到利济社会人民的佛教事业,乃至与僧团往来密切,梁武帝信奉佛教日笃,由于他全心投入,使梁朝佛教臻于鼎盛,而成为梁朝的国教。唐诗人杜牧如是描写南朝佛教中心--建康(今南京):「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其盛况不难想见。
 

  武帝为孝顺的帝王,他所建造的大爱敬寺、大智度寺、光宅寺、同泰寺、开善寺等着名寺院中,前二者即为追荐父亲(太祖文皇帝)、母亲(献后)而造,期为二老荐福。天监十一年(西元五一二),锺山大爱敬寺创建后,武帝每到此地,躬申供养,欷歔哽咽,不能自己,连侍从左右亦不禁感动泪下。
 

  武帝十分积极于社会福利事业,设立十三个「无尽藏」储蓄寺院募集的财物,在每月斋会中布施贫民。此种金钱的运用,对于当时的经济活动助益良多。武帝曾以百十四万钱广行布施,命家臣张文休四处买放待宰的家禽、走兽、鱼龟、鸟类等,随缘放生。此外,武帝常聚集道俗,举办各种法会,包括救苦济会、平等会、无碍法喜食,还有多次无遮大会及孝亲报恩的盂兰盆会等,甚至在政治上实行大赦。同时,命宝唱法师撰集佛教忏仪约上百卷,我们熟知的《梁皇宝忏》便在此时完成。武帝不仅施行仁政,还以本身的孝行作为百姓的典范,同时引导人们从佛教仪礼中恭敬礼忏、改过向善,达到心灵的净化。梁朝能在动盪的大时代中,安稳四十八年,其来有自。
 
    

通达义理 演广长舌


  梁武帝阐扬佛教义理不遗馀力,带动当时学术风气,译经事业因而盛行。
 

  当时,南方交通发达,诸国或仰慕梁朝佛法兴隆及法会盛况,或赞颂武帝盛德,或欣羡扬都繁荣,纷纷遣使入朝,来华的佛教僧侣逐渐增多,包括伽婆罗、曼陀罗仙、僧伽婆罗、月婆首那,乃至后期对中国佛教思想有重要影响的真谛三藏。对于这些外国僧侣,武帝都给予相当的援助与礼遇。其中,真谛三藏受武帝之邀来华,曾到建康宝云殿谒见武帝,后虽因侯景之乱而展转颠沛,但他所译的《摄大乘论》等学说,成为南北朝到唐朝这段时间,中国佛教思想变迁、佛教转盛的桥樑。
 

  梁武帝十分尊重译经事业,每每亲临法座,笔受经文,再对照原译本,请宝唱法师等人作成完整译本,所译章句华丽,结构谨严而不失本旨。译经之外,武帝博览群书,勤于着述,《梁书本纪》称他:「虽万机多务,犹卷不辍手,燃烛侧光,常至戊夜。」尤长释典,「製《涅槃》、《大品》、《净名》、《三慧》诸经义记数百卷。」其中包括《净业赋》、《注解大品经序》、《金刚般若忏文》、《摩诃般若忏文》等重要论文、忏本,创作量十分丰富,而从他所注《大品》序中,援引《法华经》、《涅槃经》相互比较,可知武帝的佛学造诣深厚。


  此外,武帝也善于讲经,所讲经文有《摩诃般若波罗蜜经》、《金字三慧经》、《金字般若经》等。武帝讲经,与会人士包括王室、宗亲、外戚,乃至外国使节、义学僧等千馀人,一时名人缁素、知识百官云集。


  中大通五年(西元五三三),武帝广开法筵,当时一位外国沙门沙呵耶奢,年已百岁,原在檀特山坐禅,听说中国有大规模讲经活动,不远万里前来听讲;更有波斯使者安拘越或语言不通者,经过翻译后也法喜充满,可谓颇具国际规模的讲经法会。
 
    

持守戒律 誓断酒肉
 

  武帝通达佛理,既有积极入世的热诚,又能躬持戒律,而逐渐归向恬澹的出世生活。晚年时,他穿着朴素,不听音乐,不食酒肉,有时只吃豆类、糙米等。武帝对啖食酒肉的态度尤其严厉,他根据《涅槃经.四相品》等大乘经典,于天监十年(西元五一一)亲至华林殿发表「断酒肉文」,严禁僧尼肉食--「弟子萧衍于十方一切诸佛前,于十方一切尊法前,于十方一切圣僧前,与诸僧尼共申约誓,今日僧众还寺已后,各各检勒,使依佛教,若复有饮酒噉肉不如法者,弟子当依王法治问。诸僧尼若披如来衣,不行如来行,是假名僧,与贼盗不异,如是行者犹是弟子国中编户一民,今日以王力足相治问。」又「弟子萧衍从今以去,至于道场,若饮酒放逸,起诸婬欲,欺诳妄语,噉食众生,乃至饮于乳蜜及以苏酪,愿一切大力鬼神,先当苦治萧衍身,然后将付地狱阎罗王与种种苦,乃至众生皆成佛尽,弟子萧衍犹在阿鼻地狱中。」
 
  
   武帝誓断酒肉及坚守戒律的决心,日月可鑑。


  数年后,武帝进一步颁旨废除宗庙牺牲,令出家僧侣应持佛戒,蔬食断欲,并下诏:「太医不得以生类合药。公家织官纹锦,并断仙人鸟兽之形以为亵衣,裁剪有乖仁恕,至遂祈告天地宗庙,以去杀之理披之含识。郊庙皆以麵为牲牷,其飨万国,用菜蔬,去生类。」此后,中国佛教僧侣及在家菩萨戒者,一律改为素食。同年,武帝废全国道观、道士。


  武帝以戒律巩固僧团,提高僧尼在广大信徒中的威信,佛教因此有了长足的发展,而提倡慈爱戒杀,也缓和日益激化的社会矛盾。
 

  天监十八年(西元五一九)四月八日,武帝发心依高僧慧约受菩萨戒,脱下龙袍,恭敬领受缦衣,誓愿守持净戒。影响所及,上从皇太子、王姬,下至道俗士庶等四万八千人,都成为正信佛弟子。
 
    

四次捨身 皇帝菩萨


  武帝一生中,最令人瞩目的,在于他四次捨身同泰寺。
 

  武帝尽脱御服,改着法服,行羯磨法,使用葛布、瓦器,自降帝位为「佛奴」,凡事亲执劳役。梁武帝澹然于荣华富贵,捨下名利地位,虽为一国之尊,亦能超然于俗世之外。然而终因身份特殊,诸侯百官纷纷前往寺中上陈奏章,请天子视事,再由群臣以万钱赎回,如此四次,在政治动乱的南朝竟未发生政变,实为一大政治奇蹟。
 

  梁朝由盛而衰,侯景反叛是为转捩点,这场浩劫将原有二十八万馀户人口的繁华京都,转瞬化为一片废墟。后人治史,往往将梁朝的加速灭亡,归咎于梁武帝大量从事佛教活动,加重人民负担,影响社会生产及风气。然而,当时风俗柔靡,浮虚不切实际,谈玄之风盛行,却是另一重要因素。《颜氏家训.涉务篇》叙述当时士大夫的风气:「梁世士大夫,皆尚褒衣宽带,大冠高履。出则车舆,入则扶持。郊郭之内,无乘马者。……及侯景之乱,肤脱骨柔,不堪行步,体羸气弱,不耐寒暑,坐死仓卒者,往往而然。」由此观知,武帝要求全国人民斋戒,实不无缘由。他最大的缺失,在于治国未能致力于巩固国防,始有小人觊觎之过,以致招丧国之祸。


  史实记载:武帝受困时,不废斋戒,因口苦索蜜不得,乃右胁而卧,安详示寂于净居殿,时年八十六。
 

  综观梁武帝一生,真可谓一佛教徒的衷心实践,从个人持戒修行到以佛治国,以出世的精神,积极入世行道,「皇帝菩萨」之名,真乃实至名归。

Tags: 责任编辑:思过黑鹰
】【打印繁体】【关闭】 【返回顶部
上一篇佛教丛书 《弟子》 下一篇《弟子》 贰、印度
清净莲海佛学网: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交流论坛 联系我们
本站声明:本站资源来源于互联网,如侵犯了你的版权,请你联系我们,我们将在收到消息后24小时内删除。
清净莲海佛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