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文章

·邢台北盆水龙泉寺 09-17
·邢台泰兴寺 09-17
·邢台观音寺 09-17
·邢台天宫寺 09-17
·邢台天元普贤寺 09-17
·邢台石佛寺 09-17
·邢台北和寺 09-17
·邢台法灵寺 09-17
·邢台宁晋县云台寺 09-17
·邢台普光寺 09-17

文库热门

·邢台北盆水龙泉寺 09-17
·邢台泰兴寺 09-17
·邢台观音寺 09-17
·邢台天宫寺 09-17
·邢台天元普贤寺 09-17
·邢台石佛寺 09-17
·邢台北和寺 09-17
·邢台法灵寺 09-17
·邢台宁晋县云台寺 09-17
·邢台普光寺 09-17

TOP

六祖坛经.流通本.白话解(八)
2011-06-09 11:58:41 来源:网络转载 作者: 【 】 浏览:6348次 评论:0

顿渐品第八


  时,祖师居曹溪宝林;神秀大师在荆南玉泉寺。于时两宗盛化,人皆称南能北秀;故有南北二宗顿渐之分,而学者莫知宗趣。师谓众曰:‘法本一宗,人有南北,法即一种,见有迟疾;何名顿渐?法无顿渐,人有利钝,故名顿渐。’然秀之徒众,往往讥南宗祖师不识一字,有何所长?秀曰:‘他得无师之智,深悟上乘,吾不如也。且吾师五祖,亲傅衣法,岂徒然哉!吾恨不能远去亲近,虚受国恩。汝等诸人,毋滞於此,可往曹溪参决。


  注:当时,六祖住持曹溪宝林寺.神秀大师住持荆南的玉泉寺,那时南北两宗都很兴盛.人都称南能北秀.也有了南顿北渐的区别.然而,一般的学人都不知道两宗的宗旨.六祖对众人说:佛法本来是一宗.只是人有南有北.佛法原来也只是一种.只是因为人的见地有慢有快.什么是顿与渐呢?正法并没有顿与渐之分.只因为人的根性有利有钝.因此才有这顿与渐的假名罢了.然而,神秀的弟子,常常讥笑南宗六祖不认识一个字.还能有什么长处呢?神秀大师说:他得到了无师自悟的佛智啊,深深地证悟到了最上乘的境地,我不如他呀.况且我的师父五祖,亲自传给了他衣法.难道说是没有依据和理由吗?我恨不能远道前去亲近他呀.却是在这里枉受国家对我的恩宠.你们大家也不要总是留在我这里.也要到曹溪去参学呀.


  一日,命门人志诚曰:‘汝聪明多智,可为吾到曹溪听法;若有所闻,尽心记取,还为吾说。’志诚禀命至曹溪,随众参请,不言来处。时,祖师告众曰:‘今有盗法之人,潜在此会。’志诚即出礼拜,具陈其事。师曰:‘汝从玉泉来,应是细作。对曰:‘不是!师曰:‘何得不是?’对曰:‘未说即走,说了不是。’师曰:‘汝师若为示众?’对曰:‘常指诲大众,住心观净,长坐不卧。’师曰:‘住心观净,是病非禅;长坐拘身,於理何益?听吾偈曰:“生来坐不卧,死去卧不坐,元是臭骨头,何为立功过。


  注:一天,神秀命令他的弟子志诚说:你天资聪明而且又多才智.可以代我到曹溪去听六祖讲法.如果你有闻所未闻之说.一定要用心记住.回来后.再说给我听.志诚尊命就去了曹溪.他跟着大众一起参礼请安.也不说在哪里来的.当时,六祖就告诉大众说:现在有一位来盗法的人,隐藏在这个法会里.志诚听了这话,就出来礼拜六祖.把他来曹溪的原因都讲了.六祖说:你是从玉泉寺来的,应当算是细作了.回答说:不是.六祖问:为什么不是细作呢?志诚回答说:我没说明来意之前是,我说明了来意以后就不是.六祖说:你师父怎样开示大众呢?志诚回答说:恩师常开示大家:要把自己的心注于一处,这样让心静下来.而且,要大家常习静坐而不睡觉.六祖说:住心看静之法.是病而不是禅.长期静坐会拘束身体.在禅理上讲又有什么好处呢?听我为你说一个偈子:生来要是常常坐而不卧的话,死去就会常常卧着而不会坐着.原来就是这么一把臭骨头.为什么要在这上面做功课?


  志诚再拜曰:‘弟子在秀大师处学道九年,不得契悟;今闻和尚一说,便契本心。弟子生死事大,和尚大慈,更为教示!’师曰:‘吾闻汝师教示学人戒定慧法,未审汝师说戒定慧行相如何?与吾说看。’诚曰:‘秀大师说,诸恶莫作名为戒,诸善奉行名为慧,自净其意名为定,彼说如此,未审和尚以何法诲人?’师曰:‘吾若言有法与人,即为诳汝。但且随方解缚,假名三昧。


  注:志诚再一次向六祖顶礼说:弟子在神秀大师那里,修学佛道已经九年了,不能契悟明心.今天听和尚你一开示.就能契悟本心而有所了悟.弟子的了脱生死之事重大,和尚你具大慈悲心,再给我深层次的教诲.六祖说:我听说你师父教诲学人戒定慧法.不知道你师父所说的戒定慧法如何修持?你说给我听听.志诚说:神秀大师说:一切恶事不做就是持戒.一切善事都要去做就是智慧.自己清净自己的心就是入定.就是这样说的,不知道和尚用什么样的戒定慧法教人啊?六祖说:我如果说有固定的戒定慧法来教人的话,就是在欺骗你呀.只是随顺方便为学人解粘去缚而矣.姑且假设个名字叫三昧.


  如汝师所说戒定慧,实不可思议,吾所见戒定慧又别。志诚曰:‘戒定慧只合一种,如何更别?’师曰:‘汝师戒定慧,接大乘人;吾戒定慧,接最上乘人。悟解不同,见有迟疾;汝听吾说,与彼同否?吾所说法,不离自性;离体说法,名为相说;自性常迷,须知一切万法,皆从自性起用,是真戒定慧法,听吾偈曰:“心地无非自性戒,心地无痴自性慧,心地无乱自性定,不增不减自金刚,身去身来本三昧。


  注:像你的师父所讲的戒定慧法,确实不可思议.可是.与我所说的戒定慧还不一样啊.志诚说:戒定慧法只应该有一种啊,怎么说还有不同的呢?六祖说:你师父所讲的戒定慧法.是接引大乘人的.我所说的戒定慧法.是接引最上乘人的.彼此的解悟不同.见地就会有慢有快呀.你听我说.看一看相同吗?我所说的法,不离开自己的心性,离开了自性的本体来说法.是有相之说呀.自己心性常常迷昧不觉,要能了知一切万法,都是从自性生起相用.才是真的戒定慧法呀.听我为你说一个偈子:保持自心没有过失就是自性持戒.保持自心没有愚痴的想法就是自性智慧.保持自心不被外境干拢散乱就是自性入定啊.没有增也没有减的自性本体坚如金刚.任运从容自由来去就是自性三昧.


  诚闻偈悔谢,乃呈一偈:‘五蕴幻身,幻何究竟?回趣真如,法还不净。师然之。复语诚曰:‘汝师戒定慧,劝小根智人;吾戒定慧,劝大智根人;若悟自性,亦不立菩提涅盘,亦不立解脱知见。无一法可得,才能建立万法;若解此意,亦名佛身,亦名菩提涅盘,亦名解脱知见。见性之人,立亦得,不立亦得,去来自由,无滞无碍;应用随作,应语随答;普见化身,不离自性,即得自在神通,游戏三昧;是名见性。


  注:志诚听了偈子以后,向六祖悔罪谢恩.于是也呈一首偈子说:五蕴假合成幻身,这个幻法又怎么能是究竟?要是回趣自性真如本体.那么.你有要回趣真如的心念就会是不净.就见不到真如本体了.六祖称赞他的见地是对的.又对志诚说:你师父的戒定慧法,是劝小根性少智慧人的.我所讲的戒定慧法,是劝导大根性大智慧人的.如果能够了悟自性,也就不必建立菩提涅磐.也不必建立解脱知见了.只有到了没有一法可得的境界.才能在自性上随顺而建立万法呀.如果能够明了这个道理.就可以建立佛身,菩提涅磐,解脱知见等这些名相.已经见性的人.立这些名相也可以.不立这些名相也可以.生死去来.自由自在.没有任何滞碍.当用之时能随缘作用.当说之时能随缘应答.普现一切化身而应用不离自性.就是证得了自在神通和游戏三昧.这就叫见性.


  志诚再启师曰:‘如何是不立义?师曰:‘自性无非、无痴、无乱;念念般若观照,常离法相,自由自在,纵横尽得,有何可立?自性自悟,顿悟顿修,亦无渐次,所以不立一切法。诸法寂灭,有何次第?’志诚礼拜,愿为执侍,朝夕不懈。


  注:志诚再一次请教六祖说:怎样才是不立的意义呢?六祖说:自性之中没有过非.没有愚痴.没有被干扰.当下每一念都用般若智慧来观照.不执著于诸尘法相.这样.自由自在.纵横驰骋,悠然自得.还有什么可以建立的呢?自已证悟自性.顿时契悟.顿时修持.也没有什么渐次.所以,不用建立一切法.诸法本来寂灭.有什么阶级次第?志诚顶礼谢拜.发愿做六祖的侍者.早晚不曾懈怠


  一僧志彻,江西人,本姓张,名行昌,少任侠;自南北分化,二宗主虽亡彼我,而徒侣竞起爱憎。时,北宗门人,自立秀师为第六祖,而忌祖师传衣为天下闻,乃嘱行昌来剌师。师心通,预知其事,即置金十两於座间。时,夜暮,行昌入祖室,将欲加害,师舒颈就之。行昌挥刃者三,悉无所损。师曰:‘正剑不邪,邪剑不正;只负汝金,不负汝命。


  注:志彻比丘,江西人,俗姓张,名字叫行昌.少年时是一位侠客,自从禅宗南北分化以来.两宗的主人虽然都没有发生彼此争端.可是徒弟们却总是尊爱自宗憎恨他宗的敌对情绪.当时,北宗的弟子自己推立神秀大师为第六祖.却忌讳五祖传给六祖衣法之事被天下人知道,于是就买通行倡,让他来暗杀六祖.六祖已得他心通.提前就知道了这件事.就在座位间放了十两黄金.时间到了夜晚.行倡潜入六祖内室.就要刺杀六祖.六祖伸长勃子就让他用刀砍.行倡举刀就砍.连续砍了三次.都没有砍伤六祖.于是,六祖说:你是为了正义而行侠,你的剑就不会砍偏.如果你的行为是为了邪恶势力.那你的剑砍下去也不会正好砍到对方.我宿昔只是欠了你的黄金债.并没有欠你人命啊.


  行昌惊仆,久而方苏,求哀悔过,即愿出家。师遂与金,言:‘汝且去,恐徒众翻害於汝,汝可他日易形而来,吾当摄受。’行昌禀旨宵遁,后投僧出家。具戒精进,一日,忆师之言,远来礼觐。师曰:‘吾久念汝,汝来何晚?’曰:‘昨蒙和尚舍罪,今虽出家苦行,终难报德,其惟传法度生乎?弟子常览涅盘经,未晓常无常义,乞和尚慈悲,略为解说。’师曰:‘无常者,即佛性也;有常者,即一切善恶诸法分别心也。


  注:行倡听完六祖所说的话,一时惊慌瘫倒在地.好久才醒过来,向六祖哀求忏悔.立即发愿要出家.六祖于是就给了他黄金.说:你先走吧.恐怕我的弟子听说这件事不肯容你.你可以改天换一身衣服再来.我一定收下你.行倡尊命趁夜跑了.后来投奔僧团出家,受了具足戒,精进修行.一天,想起了六祖说的话,就从很远的地方前来参礼六祖.六祖说:我想你很久了.你为什么来得这么晚呢?行倡回答说:过去承蒙和尚慈悲宽恕.现在虽然出家勤修苦行.我始终觉得难以报答你的恩德.大概只有跟随你弘法利生才能报此恩德吧?弟子出家以来常看涅磐经.不能通晓常与无常的法义.希望和尚你能慈悲,为我解说一下啊.六祖说:所说的无常,指的就是佛性啊,所说的有常,指的就是一切善恶诸法的分别心啊.


  曰:‘和尚所说,大违经文。’师曰:‘吾传佛心印,安敢违於佛经?’曰:‘经说佛性是常,和尚却言无常;善恶诸法,乃至菩提心,皆是无常,和尚却言是常;此即相违,令学人转加疑惑。’师曰:‘涅盘经,吾昔听尼无尽藏读诵一遍,便为讲说,无一字一义不合经文,乃至为汝,终无二说。’曰:‘学人识量浅昧,愿和尚委曲开示。


  注:行倡说;和尚你所讲的.完全违背了经文.六祖说:我是传授佛的心印,怎么敢与经文相违背?行倡说:经文上说佛性是常,可是和尚你却说是无常.善与恶诸法,以至于菩提心,都是无常,可是和尚你却说是常.这就是与经文相违背.让弟子我更加疑惑不解啊.六祖说:涅磐经,我从前听比丘尼无尽藏读诵一遍,就可以为她解说,没有一字一义不符合经文的.一直到了为你解说.也没有不同的说法.行倡说:弟子我的见识短浅而且又愚迷无知,希望委曲一下和尚,为我慈悲解说一下啊


  师曰:‘汝知否?佛性若常,更说什麽善恶诸法,乃至穷劫,无有一人发菩提心者;故吾说无常,正是佛说真常之道也。又一切诸法若无常者,即物物皆有自性,容受生死,而真常性有不遍之处;故吾说常者,正是佛说真无常义。佛比为凡夫外道,执於邪常;诸二乘人,於常计无常,共成八倒故,於涅盘了义教中,破彼偏见,而显说真常、真乐、真我、真净。


  注:六祖说,你知道吗?佛性如果是常.还说什么善恶诸法,以至于穷劫.<所有的人都成佛了>.就不会有人再发菩提心了.因此我说无常,正是佛所说的真常之理呀.又一切诸法如果是无常,那么万物都有自性.允许他们轮回生死.那么,真常的自性就会有不遍到的地方.因此,我说常的道理,正是佛所说的真无常的道理呀.佛都是因为凡夫外道颠倒愚迷,执著于邪见之常.一切二乘学人又执常为无常.凡夫与二乘人共成八种颠倒见.所以在涅磐经的了义教中.破除他们这些偏见.从而明确涅磐所具有的真常真乐真我真净四德.


  八倒:凡夫对生死之无常无乐无我无净.执定为常乐我净.如此而成凡夫的四颠倒见.二乘人对涅磐之常乐我净,执定为无常无乐无我无净.如此又成二乘人的四颠倒见.共成八种颠倒见.


  汝今依言背义,以断灭无常,及确定死常,而错解佛之圆妙最后微言,纵览千遍,有何所益?’行昌忽然大悟,说偈云:‘因守无常心,佛说有常性,不知方便者,犹春池拾砾;我今不施功,佛性而现前,非师相授与,我亦无所得。’师曰:‘汝今彻也,宜名志彻。’彻礼谢而退。


  注:你执著于经文上的文字.而与真正的义理相违背.以有断灭现象的为无常,以固定的死板的为常.这就错解了佛说最后教诲的圆妙深义呀.你这样,纵然阅读一千遍经文,又有什么好处呢?行倡听后忽然大悟.说了一个偈子:因为有执守无常的本心,所以佛说有常性.不明白这是方便破执之法,就像在把春天的池塘中石头当成宝贝.我现在不用任何功用造作.佛性却常常现前.不是因为师父的教诲.我也还是无所得.六祖说:你现在彻悟了,应当送你法名叫志彻.


  有一童子,名神会,襄阳高氏子,年十二,自玉泉来参礼。师曰:‘知识远来艰辛,还将得本来否?若有本则合识主,试说看。’会曰:‘以无住为本,见即是主。’师曰:‘这沙弥争合取次语。’会乃问曰:‘和尚坐禅,还见不见?’师以柱打三下云:‘吾打汝是痛不痛?’对曰:‘亦痛,亦不痛。’师曰:‘吾亦见,亦不见。’神会问:‘如何是亦见,亦不见?师云:‘吾之所见,常见自心过愆,不见他人是非好恶;是以亦见亦不见。


  注:有一位童子,叫神会.襄阳高家的孩子.十二岁.从玉泉寺来参礼六祖.六祖对他说:善知识,你远道而来,不辞劳苦.还把本带来了吗?如果有本,那么你就是认得主人翁.你试着说一说.神会说:以无所住心为本.见性就是主.六祖说:你这个小沙弥,怎么可以耍嘴皮子.<也就是口头禅>神会于是说:和尚你坐禅,还见不见性呢?六祖听完就用柱杖打他三下说:我打你,你是痛呢,还是不痛呢?回答说:也痛也不痛.六祖说:我又见又不见.神会问:怎样才是又见又不见呢?六祖说:我所说的见,是常见自已心中的过错.而不见他人的是非好恶.所以又见又不见.


  本:本性.自性.本来面目.


  汝言亦痛亦不痛,如何?汝若不痛,同其木石;若痛,则同凡夫,即起恚恨。汝向前见不见,是二边;痛不痛,是生灭。汝自性且不见,敢尔弄人?’神会礼拜悔谢。师又曰:‘汝若心迷不见,问善知识觅路;汝若心悟,即自见性,依法修行。汝自迷不见自心,却来问吾见与不见。吾见自知,岂待汝迷?汝若自见,亦不待吾迷,何不自知自见,乃问吾见与不见?’神会再礼百馀拜,求谢过愆,服勤给侍,不离左右。


  注:你说也痛也不痛如何解释呢?你如果不痛,那就与草木瓦石一样.如果说痛.就与凡夫一样.会生起嗔恨心.你前面说的见与不见是二边.痛与不痛是生灭.你的自性都不能得见.还敢来愚弄人啊?神会听完之后立刻顶礼谢罪.六祖又说:你如果自心迷昧不能见性.就要请教大善知识,问取见性之路.你要是能够了悟自心.就是见自性,就此依法修行就可以了.你自己愚痴迷昧而不能明见自心.却来问我有没有见性.我见性我自己知道.岂是你能迷惑得了吗?你要是自己见性.我也迷惑不了你呀.你为什么不去自知自见.却来问我见与不见呢?神会再次礼拜有百余遍.请求六祖宽恕他的过错.做六祖的侍者.殷勤服侍.不离六祖身边


  一日,师告众曰:‘吾有一物,无头无尾,无名无字,无背无面,诸人还识否?’神会出曰:‘是诸佛之本源,神会之佛性。’师曰:‘向汝道无名无字,汝便唤作本源佛性。汝向去有把茅盖头,也只成个知解宗徒。’祖师灭后,会入京洛,大弘曹溪顿教,著显宗记,盛行于世;是谓荷泽禅师.


  注:一天,六祖跟大众说:我有一物,没头没尾,没名没字.没有背面与前面.大家还认得吗?神会站出来说:这是诸佛的本源.也是我神会的佛性啊.六祖说:刚刚对你说了:没名没字,你还叫它本源,叫它佛性.你以后就是成名了也只能是个知解宗徒啊.六祖圆寂后,神会来到京城洛阳.大力弘扬曹溪六祖的顿教法门.著有显宗记.盛行于世.神会就是:荷泽禅师.


  把茅盖头:字面意思是,一把茅草盖在头上.而实际是指禅师住持居住的寺院.引申为.禅师成就,为人宗师之意!在当时,一些禅师得道后,很多人择山筑庵而居.孤峰顶上,盘结草庵.乃是禅门中极普遍的现象.如:道场山的如讷禅师:自翠微受诀,止于道场山,剔草卓庵,学徒四至,遂成禅院.广阐法化.所以.用把茅盖头来比拟这种草庵.后来就引申为禅师住持居住的寺院.也就是说:成就了的禅师.为人宗师.公案:云居问:如何是祖师西来意?师曰:者梨向后有把茅盖头,或有人问者梨.且作么生向伊道?这是禅宗行话.此解来自: 祖惠 居士所注<<禅宗行话小解>>

     
  师见诸宗难问,咸起恶心,多集座下,愍而谓曰:‘学道之人,一切善念恶念,应当尽除;无名可名,名於自性;无二之性,是名实性,於实性上,建立一切教门,言下便须自见。’诸人闻说,总皆作礼,请事为师.


  注:六祖眼看诸宗学人都来问难佛法.都起了不良之心.有很多这样的人汇集在座下.就怜悯地对他们说:学道的人,一切善念与恶念,都应当除却.这种境界难以名状.权且假立一个名字叫自性.这种无善无恶等等无二边对待的自性.就叫真如实性.在真如实性上建立一切教法.在所立教法言下立见本性.诸人听完六祖的演说都虔诚礼拜.请求事奉六祖为师。


顿渐品第八学习重点:


在这一品中,六祖主要阐述了:法本一宗,人有南北.法即一种,见有迟疾.法无顿渐,人有利钝.因此才有顿与渐之假名.


继而,六祖又阐述了禅宗关于戒定慧的理解.六祖说:心地无非自性戒.心地无痴自性慧.心地无乱自性定.若悟自性,亦不立菩提涅磐,亦不立解脱知见,无一法可得,方能建立万法.若解此意.亦名佛身,亦名菩提涅磐.亦名解脱知见,立亦得,不立亦得.去来自由,无滞无碍.应用随作,应语随答.普见化身.不离自性,即得自在神通.游戏三昧.是名见性.这里,六祖精彩的论述.一定要了悟.见性之人.任运从容.纵横无碍.


另外.还要注意:佛法.本来就没有定法.用六祖的话说:吾若言有法与人,即为诳汝,但且随方解缚.六祖因行倡执著于佛性为常.所以说佛性无常来为其破执.因为行倡执著于善恶诸法无常,所以用常来为其破执.大家都知道,佛性非常非无常.常与无常,二执尽除,才能显出中道胜义的理体.佛性才能发明,自性才能显现,常与无常,二道相因,相因互破.方显中道.这就是六祖所说的随方解缚.随机对治.应缘说法.不拘形式.洒脱自如.

Tags: 责任编辑:思过黑鹰
】【打印繁体】【关闭】 【返回顶部
上一篇六祖坛经.白话注解 下一篇六祖坛经大义
清净莲海佛学网: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交流论坛 联系我们
本站声明:本站资源来源于互联网,如侵犯了你的版权,请你联系我们,我们将在收到消息后24小时内删除。
清净莲海佛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