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文章

·邢台北盆水龙泉寺 09-17
·邢台泰兴寺 09-17
·邢台观音寺 09-17
·邢台天宫寺 09-17
·邢台天元普贤寺 09-17
·邢台石佛寺 09-17
·邢台北和寺 09-17
·邢台法灵寺 09-17
·邢台宁晋县云台寺 09-17
·邢台普光寺 09-17

文库热门

·邢台北盆水龙泉寺 09-17
·邢台泰兴寺 09-17
·邢台观音寺 09-17
·邢台天宫寺 09-17
·邢台天元普贤寺 09-17
·邢台石佛寺 09-17
·邢台北和寺 09-17
·邢台法灵寺 09-17
·邢台宁晋县云台寺 09-17
·邢台普光寺 09-17

TOP

六祖坛经.流通本.白话解(五)
2011-06-09 11:58:41 来源:网络转载 作者: 【 】 浏览:6349次 评论:0

坐禅品第五


  师示众云:‘此门坐禅,元不著心,亦不著净,亦不是不动。若言著心,心元是妄,知心如幻,故无所著也。若言著净,人性本净,由妄念故,盖覆真如,但无妄想,性自清净。起心著净,却生净妄,妄无处所,著者是妄。净无形相,却立净相,言是工夫;


  注:六祖开示大家说:禅宗门下的坐禅,原来不是执著于心,也不是执著于净.也不是坐在那里不动就有禅.如果说执著于心,心原来是虚妄,既然知道了心是虚妄不真.因此也就没有你所能执著的了.如果说执著于净有禅.而人的自性本来就是清净的.是由于有了这些颠倒妄想的原因,盖覆了真如自性.只要没有这些妄想,清净的本性自然显露,如果生起了执著于净才能见性这样的想法.恰恰生起了"净"相这种虚妄之相.虚妄之相是没有一定的所在的,只要你有所执那就是妄.净本来也是没有形相的,因为你的所执反而产生了这种净的相.反倒说这样是工夫.


  作此见者,障自本性,却被净缚。‘善知识!若修不动者,但见一切人时,不见人之是非善恶过患,即是自性不动。善知识!迷人身虽不动,开口便说他人是非长短好恶,与道违背;若著心著净,即障道也。


  注:有这样见解的人,会障碍自己的真如本性.被这种所谓的净相所束缚.善知识,如果真正修行不动法的人,只要是在见到一切人时,不去寻求他人的是与非 善与恶 等过患.就是自性不动.善知识,愚迷的人坐在那里,身体虽然没有动,可是,他一开口就议论别人的是非长短好坏.这样做正好与道相违背,这与前面说的执著于心与执著于净的人一样,障碍自已的真如啊!!!


  师示众云:‘善知识!何名坐禅?此法门中,无障无碍,外於一切善恶境界,心念不起,名为坐;内见自性不动,名为禅。’‘善知识!何名禅定?外离相为禅;内不乱为定。外若著相,内心即乱;外若离相,心即不乱。


  注:六祖开示大家说:善知识,什么叫坐禅呢?我们顿教法门中,一切自在而无障碍,外对于一切善与恶的境界,不起心动念,就叫坐.在内见得自性如如不动,就叫禅.善知识,什么叫禅定呢?在外离一切相叫禅,在内自性不乱为定.如果在外境上执著于相 ,内心就会乱,在外要是能够离相,心就不会乱.


  本性自净自定,只为见境,思境即乱。若见诸境心不乱者,是真定也。’‘善知识!外离相即禅,内不乱即定;外禅内定,是为禅定。菩萨戒经云:“我本性元自清净。”善知识!於念念中,自见本性清净,自修自行,自成佛道.


  注:自性本来就是清净的,就是如如不动的,只是因为遇见外境,思虑攀缘,所以内心就会乱.如果能够做到见到种种外境而心保持不乱,这才是真正的正定啊.善知识,外离诸相就是禅,内心不乱就是定,这样:外禅内定,就叫禅定!菩萨戒经说:自性的本原是清净.善知识,在念念之中,能够证见本性清净,亲自修证.亲自实践.这样,就自然会成就佛道!.....


坐禅品第五学习重点:


  在这一品中,六祖主要阐述了禅宗对坐禅的理解和态度.禅宗,要不要坐禅?该不该坐禅?答案是肯定的,禅宗不坐禅那还叫禅宗吗?可是.如何才是禅宗所倡导的坐禅呢?禅宗学人到底该怎样理解坐禅呢?在这里,六祖清楚地讲:外于一切境界,心念不起名为坐.内见自性不动名为禅.这就是说,能够做到面对一切外境而不起心动念就是坐.这个坐并不是我们讲究的要坐在那里.而是一切时中.一切处所.只要你在遇有外境时能够保持心念不起.这就是六祖讲的坐.当然这也包括打坐.也是证道歌上说的:行亦禅.坐亦禅,语默动静体安然的境界.在这里,我要说的是:禅宗贵在学人破执,就像文字.不立文字.也不能离开文字.坐禅也是如此.面对一些执著于坐的人.就要为其破掉这种坐相.面对一些钻研经文的学人.就要说:百年钻故纸,何日出头时.这就是打破执著.而且.六祖还讲了什么是禅定:外离相即禅.内不乱为定.外禅内定.是为禅定.只要大家读经的时候稍稍细心一点,我们就会发现.前面六祖说:内见自性不动名


  这禅.后面又说:内不乱为定.这就是说:禅是定中的禅.定是禅中的定.有定才是禅.无定也非禅.这一点上.一定要清楚!.....当然,在这一章中,有很多学人都有不同的看法.这没什么.佛以一言演说法,众生随类各得解.不同的人.处在不同的角度来参悟经文.所得到的悟处也是不同的.这就看我们每个人如何去参悟了...

Tags: 责任编辑:思过黑鹰
】【打印繁体】【关闭】 【返回顶部
上一篇六祖坛经.白话注解 下一篇六祖坛经大义
清净莲海佛学网: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交流论坛 联系我们
本站声明:本站资源来源于互联网,如侵犯了你的版权,请你联系我们,我们将在收到消息后24小时内删除。
清净莲海佛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