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文章

·邢台北盆水龙泉寺 09-17
·邢台泰兴寺 09-17
·邢台观音寺 09-17
·邢台天宫寺 09-17
·邢台天元普贤寺 09-17
·邢台石佛寺 09-17
·邢台北和寺 09-17
·邢台法灵寺 09-17
·邢台宁晋县云台寺 09-17
·邢台普光寺 09-17

文库热门

·邢台北盆水龙泉寺 09-17
·邢台泰兴寺 09-17
·邢台观音寺 09-17
·邢台天宫寺 09-17
·邢台天元普贤寺 09-17
·邢台石佛寺 09-17
·邢台北和寺 09-17
·邢台法灵寺 09-17
·邢台宁晋县云台寺 09-17
·邢台普光寺 09-17

TOP

禅宗五宗七家(六)
2013-02-06 11:07:22 来源:清净莲海佛学网 作者: 【 】 浏览:4875次 评论:0

曹洞宗 


    曹洞宗是中国佛教中禅宗五家之一。由于此宗的开创者良价和他的弟子本寂先后在江西高安县的洞山、吉水县的曹山,举扬一家的宗风,后世就称它为曹洞宗(一说曹洞的曹是指洞山上承曹溪而言)。良价(807~869),是禅宗六祖慧能下第六代,会稽诸暨(今浙江诸暨县)人,从五泄灵默(马祖弟子,747~818)披剃,受戒后,往诸方参学,首谒南泉普愿,次参沩山灵祐,最后到湖南沣陵攸县参云岩昙晟(782~841),因问“无情说法什么人得闻”有所领会。临别时又问昙晟说︰“和尚百年后,有人问‘还貌(一作邈)得师真否?’如何只对?”昙晟良久说︰“只这是。”良价还是有些怀疑,后因过水看见水里的影子,遂悟前旨,后在洞山广阐玄化。良价曾在泐潭寻绎大藏,编纂有《大乘经要》一卷(已佚)。此外撰有《宝镜三昧歌》、《玄中铭》、《新丰吟》、《纲要偈》、《五位君臣颂》、《五位显诀》等偈颂。关于他的言行,有《瑞州洞山良价禅师语录》及《筠州洞山悟本禅师语录》各一卷。法嗣有云居道膺、曹山本寂等二十六人。


    曹洞宗的思想渊源,可上溯到石头希迁,是“即事而真”的见解,从个别(事)上显现出全体(理)来指导践行的。希迁读《肇论》的“会万物为己者其惟圣人乎”一句而有会于心,写成一篇《参同契》,说明理事参同回互,每一门都有一切境界在。这样看一切事相,自能圆转无碍,而人的行为也可以随缘出没了,希迁传药山惟俨,俨传云岩昙晟,晟更提出“宝镜三昧”的法门。意谓人观万象,应该和面临宝镜一般。镜里的影子正是镜外形貌的显现,所谓“渠(影)正是汝(形)”,从而说明了“由事相上能显出理体”的境界。以后五位功勋,偏正回互等思想皆导源于此,实为曹洞宗密传之的旨。良价嗣法昙晟,由涉水睹影而大悟“渠正是汝”之旨,常说“只遮(这)个是”。曹山本寂也跟着说“即相即真”。都是说明这个道理的。


    洞山良价的宗风,到曹山本寂而大振。但此宗虽称为曹洞,而曹山的法系四传以后就断绝,只靠洞山法嗣云居道膺一脉,得以绵延。


    云居道膺递传同安(院名)道丕、同安观志、梁山缘观、太阳警玄(943~1027)。


    警玄寂后二十余年,投子义青(1032~1083)游方到浮山,参法远,体究三年,豁然大悟,又辛勤服侍三年。法远时常举示洞下的宗旨,悉皆妙契。于是法远即将警玄的皮履、布直裰交付他,令嗣传警玄的宗风。义青的法嗣有芙蓉道楷等九人。


    道楷住在汴京十方净因禅院及天宁寺等,后来在芙蓉湖畔结庵接化学人,其下有丹霞子淳(?~1119)、鹿门自觉等。子淳下有天童正觉及长芦清了等九人,洞宗至此又大盛。


    正觉(1089~1157),隰州(今山西隰县)人,幼年出家,十八岁时到诸方参学。首先往汝州的香山谒枯木法成。宣和六年(1124)继承子淳的法席。平生历主泗州的普照寺、舒州的太平寺、江州圆通寺、能仁寺、安定长芦寺、明州天童寺、杭州灵隐寺等。其中住持天童的时间最长,前后差不多三十年。有《宏智禅师广录》九卷行世,法嗣有雪窦嗣宗等十四人。正觉认为心是诸佛的本觉、众生的妙灵,只因疑碍昏翳,自作障隔。如能静坐默究,净治揩磨,把所有的妄缘幻习去掉,不被一切包裹,清白圆明,便能事事无碍。正觉正是根据这种思想,唱导和大慧宗杲的“看话禅”相对立的“默照禅”。


     清了(1091~1152),号真歇,左绵安昌人,出家后参子淳,契悟。既而辞别子淳游五台,入汴京,访谒禅讲名席。又南游真州(今江苏仪征县)到长芦山,谒祖照道和。宣和五年(1123),继承道和的法席,学者达千七百人。其后历主四明的补陀、台州的天封、福州的雪峰、明州的育王、温州的龙翔、杭州的径山、皋宁的崇先等寺。关于他的言行,有《真歇清了禅师语录》二卷。法嗣有天童宗珏等十三人。清了作有《华严无尽灯记》,融华严家的思想入禅。又作有《净土集》,说“功高易进,念佛为先。”并主张“直将阿弥陀佛四字作个话头,二六时中自晨朝十念之顷,直下提撕。”有融会禅、净、教各宗思想的倾向。


    禅宗五家中,沩仰、云门、法眼三家,宋以后皆失传,只有临济、曹洞二家并存。然而曹洞的法脉远不及临济之盛,有“临天下,曹一角”之说。特别是到了清代,只上述寿昌、云门二支传衍。然而慧经下元来一系很早就无从考核,元贤一系到太平天国军兴之后也一蹶不振,只圆澄下以江南诸寺仅焦山获免于兵火,得以绵延迄于晚近。(黄忏华)


    [参考资料] 郭朋《宋元佛教》;蒋维乔《中国佛教史》;李淼编《中国禅宗大全》;阿部肇一着•关世谦译《中国禅宗史》;石井修道《宋代禅宗史の研究》;结城令闻编《日本佛教の宗派》;斋藤昭俊、成濑良德编《日本佛教宗派事典》;忽滑谷快天《禅学思想史》。

 

一,洞山良价


(一) 生平


【良价(807~869)】


    中国曹洞宗开祖。唐代筠州会稽(浙江会稽)人。俗姓俞。幼从师诵《般若心经》,至“无眼耳鼻舌身意”时,忽以手扪面,问曰︰“我有眼耳鼻舌等,何故经言无?”其师异之,知其资禀异赋,遂令至五泄山从灵默披剃。二十一岁,至嵩山受具足戒。不久,谒南泉普愿,深领玄旨。又访沩山灵祐,参“无情说法”之话头。然不契。遂依灵祐之指示往诣云岩昙晟,举前因缘有省,然犹涉疑滞。于是更历参鲁祖宝云、南源道明等人。后于过水睹影时,豁然开悟。乃嗣云岩之法。大中(847~859)末年,于新丰山提撕学徒,不久,移豫章(江西省)洞山普利院盛振法化。咸通十年(869)三月朔,剃发沐身,鸣钟辞众,大众恸哭不止。师忽开目谓曰(大正51•323b)︰“出家之人,心不附物,是真修行,劳生息死,于悲何有。”遂令主事僧办愚痴斋。由于众心恋慕不已,乃延七日,至八日斋毕,在方丈室端坐而寂,年六十三。 敕谥“悟本禅师”,世称洞山良价或单称洞山。嗣法弟子有云居道膺、曹山本寂、龙牙居遁、华严休静、青林师虔等二十六人。著有《玄中铭》、《丰中吟》、《宝镜三昧歌》等。


    [参考资料] 《瑞州洞山良价禅师语录》;《宋高僧传》卷十二;《景德传灯录》卷十五;《武溪集》卷九〈筠州洞山普利禅院传法记〉;《祖堂集》卷六;阿部肇一着•关世谦译《中国禅宗史》;宇井伯寿《禅宗史研究(三)》;忽滑谷快天《禅学思想史》。(《中华佛教百科全书》良价条)

 

(二)语录


(《五灯会元》卷十三)


【宝镜三昧歌】


如是之法,佛祖密付。汝今得之,宜善保护。


银碗盛雪,明月藏鹭。类之弗齐,混则知处。


意不在言,来机亦赴。动成窠臼,差落顾伫。


背触俱非,如大火聚。但形文彩,即属染污。


夜半正明,天晓不露。为物作则,用拔诸苦。


虽非有为,不是无语。如临宝镜,形影相睹。


汝不是渠,渠正是汝。如世婴儿,五相完具。


不去不来,不起不住。婆婆和和,有句无句。


终不得物,语未正故。重离六爻,偏正回互。


叠而为三,变尽成五。如荎草味,如金刚杵。


正中妙挟,敲唱双举。通宗通途,挟带挟路。


错然则吉,不可犯忤。天真而妙,不属迷悟。


因缘时节,寂然昭著。细入无间,大绝方所。


毫忽之差,不应律吕。今有顿渐,缘立宗趣。


宗趣分矣,即是规矩。宗通趣极,真常流注。


外寂中摇,系驹伏鼠。先圣悲之,为法檀度。


随其颠倒,以缁为素。颠倒想灭,肯心自许。


要合古辙,请观前古。佛道垂成,十劫观树。


如虎之缺,如马之馵。以有下劣,宝几珍御。


以有惊异,黧奴白牯。羿以巧力,射中百步。


箭锋相值,巧力何预。木人方歌,石女起舞。


非情识到,宁容思虑。臣奉于君,子顺于父。


不顺非孝,不奉非辅。潜行密用,如愚若鲁。但能相续,名主中主。

 

【五位君臣颂】


(1)正中偏 三更初夜月明前,莫怪相逢不相识,隐隐犹怀旧日嫌。


(2)偏中正 失晓老婆逢古镜,分明觌面别无真,休更迷头犹认影。


(3)正中来 无中有路隔尘埃,但能不触当今讳,也胜前朝断舌才。


(4)偏中至 两刃交锋不须避,好手犹如火里莲,宛然自有冲天志。


(5)兼中到 不落有无谁敢和,人人尽欲出常流,折合还归炭里坐。

 

【功勋五位颂】


(1)圣主由来法帝尧,御人以礼曲龙腰。有时闹市头边过,到处文明圣朝。(此是“君向臣不共”,是指“正中偏”。)


(2)净洗浓妆为阿谁,子规声里劝人归,百花落尽啼无尽,更向乱峰深处啼。(此是“臣奉君一色”,是指“偏中正”。)


(3)枯木花开劫外春,倒骑玉象趁麒麟。而今高隐千峰外,月皎风清好日辰。(此是“君视臣功”,是指“正中来”。)


(4)众生诸佛不相侵,山自高兮水自深。万别千差明底事,鹧鸪啼处百花新。(此是“臣向君共功”,是指“偏中至”。)


(5)头角才生已不堪,拟心求佛好羞惭。迢迢空劫无人识,肯向南询五十三。(此是“君向臣功功”,是指“兼中到”。)

 

   【三种渗漏,多方施设】


    师又曰:“末法时代,人多乾慧。若要辨验真伪,有三种渗漏。一曰见渗漏,机不离位,堕在毒海。二曰情渗漏,滞在向背,见处偏枯。三曰语渗漏,究妙失宗,机昧终始,浊智流转。于此三种,子直知之。”
《禅宗宗派源流》


    所谓“渗漏”,指错误见解,包括见渗漏、情渗漏、语渗漏、即指从见解、情志、语言文字等三个方面,背理执事,坠入世俗错误知见。作为对治“渗漏”之方,良价指出三种手段即“三路”,鸟道、玄路和展手。鸟道者无踪迹可行,示参学者需直下体悟;玄路者如“夜半正明,天晓不露”,说明明暗“回互”,学人要蹈此路。而展手者,示学人事理变明,体用无滞,尽展两手,直入般若门。
 


二,曹山本寂


(一)生平


【本寂(840~901)】


     唐代禅僧。泉州莆田(福建古田)人,俗姓黄。为禅宗曹洞宗之祖洞山良价之法嗣。世称曹山本寂。幼习儒学,十九岁入福州福唐县灵石山出家。二十五岁受具足戒。咸通年间(860~873),禅风极盛,乃谒洞山良价,往来请益,遂得密受宗门玄旨。后开堂于抚州吉水,改名曹山,以表思慕曹溪之情。未久,迁住荷玉山(或谓师以该山改名曹山),学徒云集,大振洞门宗风,讲授洞山五位之旨诀,成为丛林之标准,并注解寒山诗以飨学人。时有洪州钟氏,屡请不赴,仅书写大梅法常之山居颂一首答之。天复元年六月,焚香安坐而终,世寿六十二。敕谥“元证禅师”。其后,洞山、曹山之风益盛,门徒日众,遂称曹洞宗。著有曹山语录二卷。门人有曹山慧霞、金峰从志、鹿门处真、荷玉光慧、育王弘通等。[宋高僧传卷十三、景德传灯录卷十七、五灯会元卷十三](《佛学大词典》本寂条)

 

(二)语录


(《五灯会元》卷十三)


   【五位君臣旨诀】


    师因僧问:“五位君臣旨诀?”师曰:“正位即空界,本来无物。偏位即色界,有万象形。正中偏者,背理就事。偏中正者,舍事入理。兼带者冥应众缘,不堕诸有,非染非净,非正非偏,故曰虚玄大道无著真宗。从上先德,推此一位,最妙最玄,当详审辨明。君为正位,臣为偏位。臣向君是偏中正,君视臣是正中偏。君臣道合是兼带语。”僧问:“如何是君?”师曰:“妙德尊寰宇,高明朗太虚。”曰:“如何是臣?”师曰:“灵机弘圣道,真智利群生。”曰:“如何是臣向君?”师曰:“不堕诸异趣,凝情望圣容。”曰:“如何是君视臣?”师曰:“妙容虽不动,光烛本无偏。”曰:“如何是君臣道合?”师曰:“混然无内外,和融上下平。”师又曰:“以君臣偏正言者,不欲犯中,故臣称君,不敢斥言是也。此吾法宗要。”


     参见《禅宗宗派源流》解释:


    “君臣五位”重在阐释理与事、本体与现象、一般与个别之间存在的五种关系,其中有四种是片面的、失当的,只有一种是事理俱融、全面正确的。


    用以上正偏五次来说明理事关系,犹嫌不足,以君臣二者来进一步明其大体,就是“君为正位,臣为偏位,君视臣是正中偏,臣向君是偏中正,君臣道合是兼带语。”显然,“兼带”也好。“君臣道合”也好,总是曹洞宗的理想哲学模式:克服各种片面的认识,达到由事见理,即事而真,事理圆融,混然内外,和融上下,方为至上境界。

 

三,天童正觉


(一)生平


【正觉(1091~1157)】


    宋代曹洞宗僧,后世多称之为“宏智正觉”。为宋代默照禅的弘扬者。俗姓李,山西隰州人。幼明敏,七岁日诵数千言。十一岁就郡内净明寺本宗剃度。十四岁依晋州慈云寺智琼受具足戒。初往汝州(河南省)谒枯木法成,深受器重。后闻丹霞子淳道誉高,前往咨询,言下开悟。时年二十三。宣和二年(1120)随子淳迁大洪寺,掌笺记,旋擢升首座。后出世泗州(安徽)普照寺,嗣法丹霞。建炎元年(1127),历住太平、圆通、能仁三刹,寻游云居谒圆悟。悟喜师来,乃与安定郡王共请师入长芦寺。建炎三年(1129)至明州(浙江)礼补陀山,旋为天童寺住持。九月奉旨住灵隐寺。十月再迁天童寺。师于天童寺前后达三十年,令寺观焕然一新,学徒盛集,世称天童中兴之祖。时值北宋末年乱世,宗风不振,流弊丛生。师有鉴于此,乃思有以匡正其弊。因此提倡坐禅,而以“默照”法教导学人。世称默照禅、宏智禅。其教团与大慧宗杲所倡之看话禅教团,并为宋代宗门之两大派别。绍兴二十七年(1157)九月,告别诸护持居士;十月七日还山。翌日沐浴更衣,端坐书偈后示寂,年六十七。谥号“宏智禅师”。弟子有嗣宗、法智、慧晖、法恭、法真、思彻、法为、芦琳等人。有《宏智觉和尚语要》一卷、《宏智觉禅师语录》四卷、《宏智广录》九卷、


《天童百则颂古》等书传世。(《中华佛教百科全书》正觉条)

 

(二) 语录


【默照铭】


(《宏智禅师广录》卷八)


默默忘言。昭昭现前。鉴时廓尔。体处灵然。


灵然独照。照中还妙。露月星河。雪松云峤。


晦而弥明。隐而愈显。鹤梦烟寒。水含秋远。


浩劫空空。相与雷同。妙存默处。功忘照中。


妙存何存。惺惺破昏。默照之道。离微之根。


彻见离微。金梭玉机。正偏宛转。明暗因依。


依无能所。底时回互。饮善见药。檛涂毒鼓。


回互底时。杀活在我。门里出身。枝头结果。


默唯至言。照唯普应。应不堕功。言不涉听。


万象森罗。放光说法。彼彼证明。各各问答。


问答证明。恰恰相应。照中失默。便见侵凌。


证明问答。相应恰恰。默中失照。浑成剩法。


默照理圆。莲开梦觉。百川赴海。千峰向岳。


如鹅择乳。如蜂采花。默照至得。输我宗家。


宗家默照。透顶透底。舜若多身。母陀罗臂。


始终一揆。变态万差。和氏献璞。相如指瑕。


当机有准。大用不勤。寰中天子。塞外将军。


吾家底事。中规中矩。传去诸方。不要赚举。

 

   《禅宗宗派源流》解释:


    正因为切中修行实践要害,找准了新的理论生长点,正觉认为“默照禅”能给曹洞学人以中规中矩、不被赚举之信心。这里,既包含和坚持了偏正回互、理事泯融的形而上理念,又更是一种切实便利的习禅方法,他明确否定北宗禅法,认为神秀所谓“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是区分“雪里粉”、“墨中煤”的荒谬之举,指出默照者并非观心看净,没有一个身、心一类的特定观照对象,不仅要求习此禅法者去除一切观照对象之念,而且连坐禅者自身也要休歇、融入“空”中:“照与照者二俱寂灭,于寂灭中能证寂灭者是你自己。若恁么,桶底子脱去,地水火风,五蕴十八界,扫除无余。”


    通观“默照禅”之禅法,正觉既坚持和发展了石头希迁以来禅法宗旨,并将其推展到彻底空心之极致,使曹洞禅法落到实处、站稳脚跟,同时又大胆扬弃了洞、曹二宗师名相过于繁琐之弊,一改本宗素来不事张扬宣传传统,提出简便易行、富于吸引力的主张,所传心要,较之往圣,删繁就简,明白晓畅,号召力极强。其矛头所向,直指人心:“参禅一段事,其实要脱生死,脱生死不得,唤什么作禅?”如此直下了当,不能不令曹洞生命力全活,宗风大振!

 

四,长芦清了


(一)生平


【清了(1089~1151)】


     宋代曹洞宗僧。左绵安昌(四川省)人,俗姓雍。号真歇。十一岁就圣果寺清俊出家,学《法华经》。十八岁受具足戒,入成都(四川省)大慈寺,习《圆觉经》、《金刚经》等经论。后登峨嵋山礼普贤,又参邓州(河南省)丹霞山子淳,嗣其法。复登五台山礼文殊,投长芦祖照门下,担任侍者。宣和三年(1121),祖照称疾,命师继席。四年七月,入主长芦寺。建炎二年(1128)六月退居,八月登补怛洛迦山礼观音。四年,应邀前往天台山国清寺。同年十一月入雪峰寺。绍兴五年(1135)退居。六年七月弘法于四明(浙江省)阿育王山广利寺。七年,以病辞退建康府(江苏省)蒋山之请。八年,将温州(浙江省)龙翔、兴庆二寺并为禅院。十五年五月,住径山能仁兴圣万寿禅寺。二十一年住崇先显孝禅院,为慈宁太后开法。同年十月朔旦示寂,享年六十三,法腊四十五。敕赐“悟空禅师”,塔名静照。著有《信心铭拈古》一卷。其门人编集《长芦了和尚劫外录》一卷。宏智正觉为师撰《崇先真歇了禅师塔铭》。


    [参考资料]《嘉泰普灯录》卷九;《五灯会元》卷十四;《续传灯录》卷十七;《佛祖历代通载》卷二十;《释氏稽古略》卷四;忽滑谷快天《禅学思想史》下卷。(《中华佛教百科全书》清了条)

 

(二)语录


(《真歇清了禅师语录》)


     【蓦然转来,应机自在】


     示众云。命根断底人蓦然转得来了日用全是本光逆顺得失。不见有一丝头许出没。应机得大自在。谓之随顺世缘无罣碍。既能常不昧。无闲断。一念通身恁么去。犹恐落在肯重。未得十成。更须转取旧时光彩。得到无辨处。巧妙向背净尽都忘。方知不动步常在屋里。但忘教似枯木石头墙壁瓦砾。绝知绝解。自然虚明历历。无一丝毫特地费心力处。珍重。


   【一念恁么,万事俱忘】


    示众云。尽十方世界是一颗明珠。镬汤炉炭剑树刀山。发大悲光。演微妙法。若具无碍智眼历历不昧。犹是蓦路相逢。未得稳坐。透玄关。出金锁。妙尽到家十成无辨。犹有气息在。所以道有一人无出入息。速道速道。则曰不道。为什么不道。则知不将来。只个不将来。还有穷得根底明足为奇。若也己见未明。不知有向上事。要构古人也太不容易。如今眼光落地。如生龟脱壳。似方木逗圆。为形躯所留。被风火所苦。盖一生念念散乱心识纷飞。临终之时暂欲澄心静虑。闭眉合眼不为幻妄磨灭。岂易得耶。也须是硬鱍鱍壁立千仞。一念恁么去。万事俱忘去。彻底剥了去。气息都无去。那边了却去。直去使行如鸟道。坐若虚空。空想亦无。个点灵然明密密地。任运卓尔恒无改变。岂知有今时周由者也。如石室在杏山踏碓。抬起脚了忘却放下。什么处去来。先圣则曰亲近来。又道拟亲即疏。拟近即远。要知此事大难大难。如今还有明暗尽处光景落时。不昧生死底么。(良久云)五蕴身全尚不知。百骸散后何处觅。

 

   【净土宗要】


    弥陀不离众生心。是三无别。极乐遍在一切处。举一全收。如帝释殿上千珠宝网。千珠光影咸入一珠。一珠光影遍入千珠。虽珠珠互遍。此珠不可为彼珠。彼珠不可为此珠。参而不杂。离而不分。一一遍彰。亦无方所。弥陀净土即千珠之一。十万佛国。一佛国土。各千珠之一。圣人善巧方便。示人专念阿弥陀佛。乃千珠直指一珠。见一佛即见十方佛。亦见九界众生微尘剎海。十际古今顿圆。了无余法矣。

 

五,元明清时期发展概略


节选自《禅宗宗派源流》


(一)福裕少林寺一系


    在为时不满百年的元代,中国佛教禅宗在南方的传承多为临济宗等的法脉,而曹洞宗则多在北方弘扬,其中又以报恩行秀禅师(系雪岩如满师法嗣,为曹洞宗第十五世)的法嗣雪庭福裕、华严至温、林泉从伦诸禅师以及俗家弟子耶律楚材、李之能居士等为代表,尤以福裕在嵩山少林寺传承的一系为突出。

 

(二)寿昌法系


1,在江南


    明中叶曹洞宗少林法系中高僧辈出。其中有小山禅师法嗣蕴空常忠、幻休常润等。后者继主少林法席,前者则将法脉延衍于长江以南,师徒相续,连绵兴盛,成为明中叶后曹洞宗的又一大法系。

 

2,鼓山系


    曹洞宗寿昌系慧经禅师门下另一高徒元贤,获印可后相续主法于文丰博山、福州鼓山等处,于鼓山时间尤长,其门下法嗣甚众,代相传承,史称之为“鼓山系”。

 

3,东苑系


    慧经禅师的另一个门徒——元镜禅师,弘法于建州(今属福建省)东苑,传觉浪道盛等法嗣,形成慧经寿昌系的一大支派——东苑系。

 

(三)常润法嗣


    明中叶以后,曹洞宗在江南呈中兴之势,常忠传慧经而后形成的“寿昌法系”是重要的一支。而常润高足敬堂法忠与洪断诸缘在赣域的弘法,也建树卓著。


    诸缘离赣后,其门徒遵其嘱散及江西各地,后多成一方宗师,形成与寿昌法系并列的诸缘法系,推进了明末清初曹洞宗的中兴,在中国禅宗发展史上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1,云居山法系


    据新近发现清乾隆三年(1738)初刻、嘉庆三年(1798)增订重刻本《曹洞诸缘支宗传灯宗谱》(简称《诸缘公支派谱》)记载,继诸缘禅师之后,明末及清代在赣域承其法脉,建树卓著有秀峰常锦、味白常慧、云隐常月、首山常元、知悟常亨、丹田常鍊等人。


2,清代以来诸缘系的法脉:


    又据《曹洞宗诸缘支宗宗谱》载,诸缘禅师门下的法脉,入清以后极衍延不断。仅至清嘉庆三年(1798),云居山上常鍊、常慧法嗣已传十多代。常鍊门下有为慧、为智等第二十八代十余人。常慧门下有德衍、行衡等数十人,是为第二十七代。在敖阳(今属江西省上高县)、筠阳(今属江西省高安市)等处,则有常元、常月法嗣弘传曹洞宗法门,其中突出者为法祥、觉慧、觉峰、素怀、胜诚等人。


    综上所述,元、明、清以来曹洞宗的衍延传承颇为昌盛,而且宗风大进,名僧辈出,建树突出。雪庭福裕一系传至小山宗书后,下分出常调、常忠两支、常忠两支,常忠传无明慧经,繁衍出寿昌系,下又分出博山系、鼓山系、东苑系;常润一支传至诸缘、方念,又形成西云居山系及赣中的支系。而且,福裕的法嗣义云、邵元还把曹洞宗继续传向日本;博山系下的尚已一支,则通过了观,传往越南。这在中国禅宗、中国佛教史及至中外佛教交流史上都有十分重要的影响。

Tags: 责任编辑:思过黑鹰
】【打印繁体】【关闭】 【返回顶部
上一篇禅宗宗派源流 下一篇历代禅宗祖师
清净莲海佛学网: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交流论坛 联系我们
本站声明:本站资源来源于互联网,如侵犯了你的版权,请你联系我们,我们将在收到消息后24小时内删除。
清净莲海佛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