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文章

·邢台北盆水龙泉寺 09-17
·邢台泰兴寺 09-17
·邢台观音寺 09-17
·邢台天宫寺 09-17
·邢台天元普贤寺 09-17
·邢台石佛寺 09-17
·邢台北和寺 09-17
·邢台法灵寺 09-17
·邢台宁晋县云台寺 09-17
·邢台普光寺 09-17

文库热门

·邢台北盆水龙泉寺 09-17
·邢台泰兴寺 09-17
·邢台观音寺 09-17
·邢台天宫寺 09-17
·邢台天元普贤寺 09-17
·邢台石佛寺 09-17
·邢台北和寺 09-17
·邢台法灵寺 09-17
·邢台宁晋县云台寺 09-17
·邢台普光寺 09-17

TOP

禅宗五宗七家(一)
2013-02-06 11:07:22 来源:清净莲海佛学网 作者: 【 】 浏览:4906次 评论:0

临济宗


一, 临济义玄

   
(一)生平

   
【临济义玄(?~867)】


    临济宗之祖。唐代曹州(河南)南华人,俗姓邢。幼负出尘之志,及落发受具足戒后,便慕禅宗,初到江西参黄檗希运,又礼谒高安大愚、沩山灵祐等。后还黄檗,受印可。宣宗大中八年(854),至河北镇州住于临济院,设三玄三要、四料简等机法接引徒众,更以机锋峭峻著名于世,别成一家,遂成临济宗。师接化学人,每以叱喝显大机用,世有“德山棒、临济喝”之称。其对参禅行者极为严苛,然学徒奔凑,门风兴隆,为我国禅宗最盛行之一派。咸通八年四月示寂,敕谥“慧照禅师”。其语要由门人慧然编成镇州临济慧照禅师语录一卷。嗣法者有兴化存奖、三圣慧然、灌溪志闲等二十二人,皆为宣扬祖风之佼佼者。[临济慧照禅师塔记、宋高僧传卷十二、景德传灯录卷十二、传法正宗记卷七](《佛学大词典》临济义玄条)

   

(二)语录


(镇州临济慧照禅师语录,收于《古尊宿语录》卷四)


    【自信是佛,不假驰求】


    师乃云。今时学佛法者。且要求真正见解。若得真正见解。生死不染。去住自由。不要求殊胜。殊胜自至。道流。只如自古先德皆有出人底路。如山僧指示人处。只要你不受人惑。要用便用。更莫迟疑。如今学者不得。病在甚处。病在不自信处。你若自信不及。即便茫茫地。狥一切境转。被佗万境回换。不得自由。你若能歇得念念驰求心。便与祖佛不别。你欲得识祖佛么。只你面前听法底。是学人信不及。便向外驰求。设求得者。皆是文字胜相。终不得他活祖意。莫错。诸禅德。此时不遇。万劫千生轮回三界。狥好境掇去。驴牛肚里生。道流。约山僧见处与释迦不别。今日多般用处。欠少什么。一道神光未曾间歇。若能如是见得。只是一生无事人。大德。三界无安。犹如火宅。此不是你久停住处。无常杀鬼一刹那间不拣贵贱老少。你要与祖佛不别。但莫外求。你一念心上清净光。是你屋里法身佛。你一念心上无分别光。是你屋里报身佛。你一念心上无差别光。是你屋里化身佛。此三种身。是你即今目前听法底人。只为不向外驰求。有此功用。


    大丈夫汉不作丈夫气息。自家屋里物不肯信。只么向外觅。


    【净信是佛,疑散是魔】


    问。如何是佛魔。师云。你一念心疑处是佛魔。你若达得万法无生。心如幻化。更无一尘一法。处处清净是佛。然佛与魔是染净二境。


    智胜者。于一切处不疑。不得一法。名为智胜。


    如大器者。直要不受人惑。随处作主。立处皆真。但有来者。皆不得受。你一念疑。即魔入心。如菩萨疑时。生死魔得便。但能息念。更莫外求。物来即照。你但信现今用底。一个事也无。


    【孤明历历,无依道人】


    大德。你且识取弄光影底人是诸佛之本源。一切处是道流归舍处。是你四大色身不解说法听法。脾胃肝胆不解说法听法。虚空不解说法听法。是什么解说法听法。是你目前历历底。勿一个形段孤明。是这个解说法听法。若如是见得。便与祖佛不别。但一切时中更莫间断。触目皆是。


    道流。即今目前孤明历历地听者。此人处处不滞。通贯十方。三界自在入一切境。差别不能回换。一刹那间透入法界。逢佛说佛。逢祖说祖。逢罗汉说罗汉。逢饿鬼说饿鬼。向一切处游履国土。教化众生。未曾离一念。随处清净。光透十方。万法一如。道流。大丈夫儿。今日方知本来无事。只为你信不及。念念驰求。舍头觅头。自不能歇。


    【动与不动,俱无自性】


    是你若取不动清净境为是。你即认他无明为郎主。古人云。湛湛黑暗深坑。寔可怖畏。此之是也。你若认他动者。是一切草木皆解动。应可是道也。所以动者是风大。不动者是地大。动与不动。俱无自性。你若向动处捉他。他向不动处立。你若向不动处捉他。他向动处立。譬如潜泉鱼。鼓波而自跃。大德。动与不动是二种境。还是无依道人用动用不动。


    【诸法空相,唯心所造】


    问。如何是真正见解。师云。你但一切入凡入圣。入染入净。入诸佛国土。入弥勒楼阁。入毗卢遮那法界。处处皆现国土成住坏空。佛出于世。转大法轮。却入涅槃。不见有去来相貌。求其生死了不可得。便入无生法界。处处游履国土。入华严世界。尽见诸法空相。皆无寔法。唯有听法无依道人是诸佛之母。所以佛从无依生。若悟无依。佛亦无得。若如是见得者。是真正见解。


    道流。真佛无形。真法无相。你只么幻化上头作模作样。设求得者。皆是野狐精魅。并不是真佛。是外道见解。夫如真学道人。并不取佛。不取菩萨罗汉。不取三界殊胜。迥然独脱。不与物拘。乾坤倒覆。我更不疑。十方诸佛现前。无一念心喜。三涂地狱顿现。无一念心怖。缘何如此。我见诸法空相。变即有。不变即无。三界唯心。万法唯识。所以梦幻空花。何劳把捉。唯有道流目前现今听法底人。入火不烧。入水不溺。入三涂地狱如游园观。入饿鬼畜生而不受报。缘何如此。无嫌底法。


    道流。是你目前用底。与祖佛不别。只么不信。便向外求。莫错。向外无法。内亦不可得。你取山僧口里语。不如休歇无事去。已起者莫续。未起者不要放起。便胜你十年行脚。约山僧见处。无如许多般。只是平常著衣吃饭。无事过时。你诸方来者。皆是有心求佛.求法.求解脱.求出离。三界痴人。你要出三界什么处去。佛祖是赏系底名句。你欲识三界么。不离你今听法底心地。你一念心贪是欲界。你一念心嗔是色界。你一念心痴是无色界。是你屋里家具子。三界不自道我是三界。还是道流目前灵灵地照烛万般酌度世界底人与三界安名。大德。四大色身是无常。乃至脾胃肝胆。发毛爪齿。唯见诸法空相。你不念心歇得处。唤作菩提树。你一念心不能歇得处。唤作无明树。无明无住处。无明无始终。你若念念心歇不得。便上他无明树。便入六道四生。披毛戴角。你若歇得。便是清净身界。你一念不生。便是上菩提树。三界神通变化。意生化身。法喜禅悦。身光自照。思衣罗绮千重。思食百味具足。更无横病。菩提无住处。是故无得者。道流。大丈夫汉更疑个什么。目前用处。更是阿谁。把得便用。莫著名字。号为玄旨。与么见得勿嫌底法。古人云。心随万境转。转处实能幽。随流认得性。无喜亦无忧。
 

    【本一精明,分在六用】


    道流。心法无形。通贯十方。在眼曰见。在耳曰闻。在鼻嗅香。在口谈论。在手执捉。在足运奔。本是一精明。分为六和合。一心既无。随处解脱。


    【但有来者,相逢不识】


    问。只如石室行者踏碓。忘却移脚。向什么处去。师云。没溺深泉。师乃云。但有来者。不亏欠伊。总识伊来处。若与么来。恰似失却。不与么来。无绳自缚。一切时中莫乱斟酌。会与不会都来是错。


    大丈夫儿。莫只么论主论贼。论是论非。论色论财。论说闲话过日。山僧此间不论僧俗。但有来者。尽识得伊。任伊向甚处出来。但有声名文句。皆是梦幻。却见乘境底人是诸佛之玄旨。佛境不能自称我是佛境。还是这个无依道人乘境出来。若有人出来问我求佛。我即应清净境出。有人问我菩萨。我即应慈悲境出。有人问我菩提。我即应净妙境出。有人问我涅槃。我即应寂静境出。境即万般差别。人即不别。所以应物现形。如水中月。


    不如无事。相逢不相识。共语不知名。


    【杀父害母,治病解缚】


    道流。你欲得如法见解。但莫受人惑。向里向外。逢著便杀。逢佛杀佛。逢祖杀祖。逢罗汉杀罗汉。逢父母杀父母。逢亲眷杀亲眷。始得解脱。不与物拘。透脱自在。如诸方学道流。未有不依物出来底。山僧向此间从头打。手上出来手上打。口里出来口里打。眼里出来眼里打。未有一个独脱出来底。皆是上他古人闲机境。山僧无一法与人。只是治病解缚。


    师云。无明是父。你一念心求起灭处不得。如响应空。随处无事。名为杀父。云。如何是母。师云。贪爱为母。你一念心入欲界中。求其贪爱。唯见诸法空相。处处无著。名为害母。 


    【且要平常,莫作模样】


    若是真正道人。终不如是。但能随缘消旧业。任运著衣裳。要行即行。要坐即坐。无一念心希求佛果。缘何如此。古人云。若欲作业求佛。佛是生死大兆。大德。时光可惜。只拟傍家波波地学禅学道。认名认句。求佛求祖。求善知识。意度莫错。道流。你只有一个父母。更求何物。你自返照看。古人云。演若达多失却头。求心歇处即无事。大德。且要平常。莫作模样。


    师示众云。道流。佛法无用功处。只是平常无事。屙屎送尿。著衣吃饭。困来即卧。愚人笑我。智乃知焉。古人云。向外作工夫。总是痴顽汉。你且随处作主。立处皆真。境来回换不得。纵有从来习气。五无间业。自为解脱大海。今时学者总不识法。犹如触鼻羊。逢著物安在口里。奴郎不辨。宾主不分。如是之流。邪心入道。闹处即入。不得名为真出家人。正是真俗家人。夫出家者。须辨得平常真正见解。辨佛辨魔。辨真辨伪。辨凡辨圣。若如是辨得。名真出家。若魔佛不辨。正是出一家入一家。唤作造业众生。未得名为真出家。只如今有一个佛魔。同体不分。如水乳合。鹅王吃乳。如明眼道流。魔佛俱打。你若爱圣憎凡。生死海里浮沉。


    师示众云。道流。切要求取真正见解。向天下横行。免被这一般精魅惑乱。无事是贵人。但莫造作。只是平常。


    你若求佛。即被佛魔摄。你若求祖。即被祖魔缚。你若有求皆苦。不如无事。


    古人云。路逢达道人。第一莫向道。所以言。若人修道道不行。万般邪境竞头生。智剑出来无一物。明头未显暗头明。所以古人云。平常心是道。大德。觅什么物。现今目前听法无依道人。历历地分明。未曾欠少。你若欲得与祖佛不别。但如是见。不用疑误。


    【三玄三要】


    上堂。僧问。如何是第一句。师云。三要印开朱点窄。未容拟议主宾分。问。如何是第二句。 师云。妙解岂容无著问。沤和争负截流机。问。如何是第三句。师云。看取棚头弄傀儡。抽牵都藉里头人。师又云。一句语须具三玄门。一玄门须具三要。有权有用。汝等诸人作么生会。下座。


    【四种料简】


    师晚参示众云。有时夺人不夺境。有时夺境不夺人。有时人境俱夺。有时人境俱不夺。时有僧问。如何是夺人不夺境。师云。煦日发生铺地锦。婴孩垂发白如丝。僧云。如何是夺境不夺人。师云。王令已行天下遍。将军塞外绝烟尘。僧云。如何是人境两俱夺。师云。并汾绝信。独处一方。僧云。如何是人境俱不夺。师云。王登宝殿。野老讴歌。


    【喝明四种,棒显三玄】


    上堂。有僧出礼拜。师偈便。僧云。老和尚。莫探头好。师云。你道落在什么处。僧便喝。 又有僧问。如何是佛法大意。师便喝。僧礼拜。师云。你道好喝也无。僧云。草贼大败。师云。过在什么处。僧云。再犯不容。师便喝。是日两堂首座相见。同时下喝。僧问师。还有宾主也无。师云。宾主历然。师云。大众要会临济宾主句。问取堂中二首座。便下座。


    道流。如禅宗见解。死活循然。参学之人。大须子细。如主客相见。便有言论往来。或应物现形。或全体作用。或把机权喜怒。或现半身。或乘师子。或乘象王。如有真正学人便喝。先拈出一个胶盆子。善知识不辨是境。便上他境上作模作样。学人便喝。前人不肯放。此是膏肓之病。不堪医。唤作客看主。或是善知识不拈出物。随学人问处。即夺学人被夺。抵死不放。此是主看客。或有学人应一个清净境。出善知识前。善知识辨得是境。把得抛向坑里。学人言。大好。善知识即云。咄哉。不识好恶。学人便礼拜。此唤作主看主。或有学人披枷带锁出善知识前。善知识更与安一重枷锁。学人欢喜。彼此不辨。呼为客看客。大德。山僧如是所举。皆是辨魔拣异。知其邪正。


   
二, 风穴延沼

   
(一)生平

   
【延沼(896~973)】


    北宋临济宗僧。浙江余杭人,俗姓刘。少年即魁伟有英气,博览诸书。依开元寺之智恭律师剃发受具足戒,复游学讲肆,学法华玄义,修习止观定慧。其后依止南院颙公,问法从学六年。长兴二年(931),入汝州之风穴古寺,留止七年,徒众闻风来集,信徒并重建此地,改为丛林。天福二年(937),州牧闻其风,待之以礼。宋太祖开宝六年八月示寂,世寿七十八。有风穴禅师语录一卷传世。[景德传灯录卷十三、佛祖历代通载卷十八、五灯会元卷十一](《佛学大词典》延沼条)


    [参考资料] 《景德传灯录》卷十三;《宗门统要续集》卷十一;《嘉泰普灯录》卷十五;《五灯会元》卷十一;《禅林僧宝传》卷三;《祖庭事苑》卷六;阿部肇一《中国禅宗史》;忽滑谷快天《禅学思想史》。(《中华佛教百科全书》延沼条)

   

(二)语录公案


    【风穴一尘】 (《碧岩录》第六十一则)


    风穴垂语云:“若立一尘,家国兴盛;不立一尘,家国丧亡。”雪窦拈拄杖云:“还有同生同死底衲僧么?”


    盖平等一相之本体,空空寂寂,不见一物。然于其上,若立一尘,即动毫厘,有山有河,有迷悟、有染净,有佛凡、有苦乐,历然罗列千差万别之相;反之,不动一尘之微,就无迷悟、染净、苦乐之别,是存大用现前之境。则此二即非二,二即不二,立与不立,兴盛与丧亡,正是同生同死之机。雪窦拈拄杖全提活用,即见其所以。


    【风穴铁牛】 (《碧岩录》第三十八则)


    风穴在郢州衙内,上堂云:“祖师心印,状似铁牛之机,去即印住,住即印破。只如不去不住,印即是?不印即是?”时有卢陂长老出问:“某甲有铁牛之机,请师不搭印。”穴云:“惯钓鲸鲵澄巨浸,却嗟蛙步辗泥沙。”陂伫思。穴喝云:“长老何不进语?”陂拟议,穴打一拂子,穴云:“还记得话头么?试举看!”陂拟开口,穴又打一拂子。牧主云:“佛法与王法一般。”穴云:“见个什么道理?”牧主云:“当断不断,返招其乱。”穴便下座。


    风穴云“祖师心印,状似铁牛之机”,以此喝破此则公案之眼目。铁牛乃黄河之镇守神,其形尨大,为铁制;因其为铁,故洪水不能动;为神,故能护河。如死牛活牛,全无著手处,故以铁牛之机表祖师心印,来显人人之心印。


    【三玄三要,四种料简】 (风穴禅师语录,收于《古尊宿语录》卷七)


    又问。汝道四种料简语。料简何法。对曰。凡语不滞凡情即堕圣解。学者大病。先圣哀之。为施方便。如楔出楔。云。如何是夺人不夺境。  曰。新出红罏金弹子。簉破阇黎铁面门。又问。如何是夺境不境人。曰。刍草乍分头脑裂。乱云初绽影犹存。又问。如何是人境俱夺。 曰。蹑足进前须急急。促鞭当鞅莫迟迟。又问。如何是人境俱不夺。曰。常忆江南三月里。鹧鸪啼处百花香。又问。临济有三句。当日有问。如何是第一句。临济云。三要印开朱点窄。未容拟议主宾分。师随声便喝。又问。如何是第二句。临济云。妙解岂容无著问。沤和争赴截流机。师曰。未问已前错。又问。如何是第三句。临济云。但看棚头弄傀儡。抽牵全藉里头人。师曰。明破即不堪。于是南院以为可以支临济。


    参见《禅宗宗派源流》解释:


    实际上四料简亦可以作境界会。“夺人不夺境”指已破本参,有所入处,悟得身心无非四大和合而成,无有实体,此即无我的境界;“夺境不夺人”,指踏初关后,不住光明澄彻境界,不于死水中做活计,力求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再求个出处,此时须否定已证之境而存精进之意志——我;“人境俱夺”,此时禅功证德俱臻上乘,可以狮子举步;无所畏惧,龙象出没,天下横行,火里红莲,汤镬中行,色空无碍,得大自在,此种境界或称透重关,或称得个用处;“人境俱不夺”则功夫入于化境,无明执著自然消落,一切修为自然了办,家即途,照即用,体斯用斯,主斯宾斯,无一物非我身,无一物是我已,此即了处。风穴以诗作答,对四种境界的体证和描述颇中肯綮,的确非深入正定、大死大活之过来人不能言。“造破阇梨铁面门“所示破“我执”之艰难,“乱云初绽影犹存”所标光明境界中自主“我”这依稀,“促鞭当鞅莫迟迟”所指由体达用之急切,“鹧鸪啼处百花香”所显了无罣碍、自然透脱之平淡,皆大有过人处。南院感叹,“汝乘愿力,来荷大法,非偶然也。”
   


三, 汾阳善昭


(一)生平

   
【善昭(947~1024)】


    宋代临济宗僧。太原(山西)人,俗姓俞。少有大智,于一切文字常能自然通晓。十四岁时父母相继去世,遂剃发受具足戒,游历诸方,参访七十一位硕德尊宿,至汝州首山参省念禅师而大悟,嗣其法。后游衡湘、襄沔之间,郡首力邀,请住诸名刹,师皆不允。及首山省念入寂,方应西河道俗之请,住汾阳太子院,广说宗要,以三句四句、三诀、十八唱等机用接化学人,名震一时。师足不出户达三十年之久,道俗益重,不敢直呼其名,而以“汾阳”称之。宋仁宗天圣二年示寂,世寿七十八。谥号“无德禅师”。有汾阳无德禅师语录、汾阳昭禅师语录、汾阳昭禅师语要等传世。[景德传灯录卷十三、天圣广灯录卷十六、建中靖国续灯录卷一、禅林僧宝传卷三、联灯会要卷十一、五灯会元卷十一、佛祖历代通载卷十八](《佛学大词典》善昭条)


    [参考资料] 《景德传灯录》卷十三;《天圣广灯录》卷十六;《建中靖国续灯录》卷一;《禅林僧宝传》卷三;《联灯会要》卷十一;《五灯会元》卷十一;《佛祖历代通载》卷十八;《释氏稽古略》卷四;《续传灯录》卷一;《人天眼目》卷一、卷六;忽滑谷快天《禅学思想史》下卷。(《中华佛教百科全书》善昭条)


   

(二)语录


(汾阳昭禅师语录,收于《古尊宿语录》卷十)


    【汾阳四句】


    僧问。如何是接初机底句。师曰。汝是行脚僧。曰。如何是辨衲僧底句。师曰。西方日出卯。 曰。如何是正令行底句。师曰。千里持来呈旧面。曰。如何是立乾坤底句。师曰。北俱卢州长粳米。食者无贪亦无嗔。乃曰。将此四转语验天下衲僧。才见你出来。验得了也。


    【三玄三要】


    问。如何是学人著力处。师曰。嘉州打大像。曰。如何是学人转身处。师曰。陕府灌铁牛。 曰。如何是学人亲切处。师曰。西河弄师子。乃曰。若人会得此三句。已辨三玄。更有三要语在。切须荐取。不是等闲。与大众颂出。三玄三要事难分。得意忘言道易亲。一句明明该万象。重阳九日菊花新。


    复曰。若要于此明得去。直须得三玄旨趣。始得受用无碍。自求庆快。以畅平生。大丈夫汉。莫教自辜。触事不通。彼此无利济。与汝一切颂出曰。第一玄。法界广无边。森罗及万象。总在镜中圆。第二玄。释尊问阿难。多闻随事答。应器量方圆。第三玄。直出古皇前。四句百非外。闾氏问丰干。


    《禅宗宗派源流》解释:


    “闾氏问丰干”是一禅林典故。丰干,唐代国清寺与寒山、拾得齐名的奇僧,前行化于京兆(长安),为太守闾丘胤治病。闾氏受丰干指引,前往天台山访求寒山、拾得。其时寒山、拾得正围炉谈笑,闾氏处诚致拜,二人连声咄叱,寒山复执闾氏手笑而言曰:“丰干饶舌!”从此丛林遂有“丰干饶舌”之趣谈。汾阳的偈颂表述了他对三玄的理解,第一玄指法界之本质、万物之同根处;第二玄指应机之问答;第三玄指无明确指向之无义味语。一句具三玄,即禅师一言,可以同时有三重信息,或直指心体,让人命根立断,悟却万法一如之理;或就近取譬,随机化导,以有言悟无言;或一言不作一言用,虽有言而实无言,不入四句不涉百非,只为截断众流,逆行反本,让学人于“不历僧只劫,直出古皇前”会取。


    一句具三玄,是说这三重信息涵摄于同一句话中,学人根机不同,主酬机对答的时节因缘不同,同一句话呈现出不同的意义,师举三玄语曰:“汝还会三玄应时节么?直须会取古人意旨,然后自心明去,更得通变自在,受用无穷,唤作自受用身佛。不从他教,便识得自家活计。”三玄可以做话头参,不可做道理会,它只是接引学人入门之具,而非禅机悟境本身,要得禅功证量,须透过三玄三要,“自心明去”,也就是说,明心见性的功夫,还得从实际行履中出,而不能从玄妙语句中求。


    【六相颂】


    见是阿那律。分明无一物。大地及山河。演出波罗蜜。闻是跋难陀。声通总莫过。远近一齐了。更不念摩诃。香是殑加女。慈悲心遍普。净秽尽能知。即此我人母。味是憍梵钵。甜苦寻常说。入口辨辛酸。恰似当天月。触是瞬若多。善恶总能和。屠割无嗔喜。只个是弥陀。意是大迦叶。毗卢俱一法。幽室显然分。枝派千花叶。

   

四, 石霜楚圆

   
(一)生平

   
【楚圆(986~1039)】


    宋代禅僧。全州清湘(广西桂林)人,俗姓李。少为儒生,潜心举业。二十二岁回心向道,于湘山隐静寺得度。未久游襄沔之门,与守芝谷泉结伴入洛阳。闻善昭之道望为天下第一,遂赴汾州,依止二年仍未许入室。每见必诟骂,或毁诋诸方,所训亦皆流俗之鄙事。师一夕诉之,语未竟,昭熟视而骂曰(大五一•四八二上):“是恶知识,敢裨贩我!”举杖逐之。师欲伸解,昭更掩其口。师忽大悟,曰:“是知临济道出常情。”遂服役约十二年(一说七年),尽领其旨。后至并州,访唐明智嵩,更与当世名士杨大年、李遵勖时聚论道。后欲归乡省母,过筠州(四川),于洞山见晓聪,依止三年,又游仰山。时杨大年寄书宜春太守黄宗且,请师住于袁州(江西)南源广利寺,居三年,辞而省母。又谒神鼎洪諲。洪諲大加赞赏,由是声名大扬。既主潭州(湖南)道吾之席,次住石霜山崇胜寺,又转南岳福严寺,后迁潭州兴化寺。宝元二年正月于潭州兴化寺示寂,世寿五十四。谥号“慈明禅师”。垂寂之际,感染风疾,口吻已斜,侍者泣曰:“奈何平生呵佛骂祖,今乃尔!”师闻,以手正之,垂目而化。法嗣五十人中,以黄龙慧南、杨岐方会最为知名,且各成一派。遗有石霜楚圆禅师语录一卷(慧南重编)。[续传灯录卷三、禅林僧宝传卷二十一](《佛学大词典》楚圆条)


    [参考资料] 《天圣广灯录》卷十八;《建中靖国续灯录》卷四;《禅林僧宝传》卷二十一;《联灯会要》卷十二;《嘉泰普灯录》卷二;《五灯会元》卷十二;《鼓山永觉和尚广录》卷二十七;忽滑谷快天《禅学思想史》下卷。(《中华佛教百科全书》楚圆条)


   
(二)语录


(石霜楚圆禅师语录,收于《古尊宿语录》卷十一)


    【无明实性即佛性,幻化空身即法身】


    示众云。无明实性即佛性。幻化空身即法身。诸仁者。若也信得去。不妨省力。可谓善财入弥勒楼阁。无边法门悉皆周遍。得大无碍。悟法无生。是谓无生法忍。无边刹境。自他不隔于毫端。十世古今。始终不离于当念。且问诸人。阿那个是当念。只如诸人无明之性。即汝本觉妙明之性。盖为不了生死根源。执妄为实。随妄所转。致堕轮回。受种种苦。若能回光反照。自悟本来真性不生不灭。故无明实性即佛性。幻化空身即法身。只如四大五蕴不净之身。即无实义。如梦如幻。如影如响。从无量劫来。流浪生死。贪爱所使。无暂休歇。出此入彼。积骨如毗富罗山。饮乳如四大海水。何故。为无智慧。不能了知五蕴本空。都无所实。逐妄所生。贪欲所拘。不能自在。所以世尊云。诸苦所因。贪欲为本。若灭贪欲。无所依止。汝等若能了知幻身虚假。本来空寂。诸见不生。无我。人。众生。寿者。法皆如故。幻化空身即法身。法身觉了无一物。唯有听法说法。虚玄大道。无著真宗。故云本源自性天真佛。又云。五阴浮云空去来。三毒水泡虚出没。若如是者。为度一切苦厄。乃至无量无边烦恼知解悉皆清净。是为清净法身。若到这个田地。便能出此入彼。舍身受身。地狱天堂。此界他方。纵横自在。任意浮沉。应物舒光。随机逗教。唤作千百亿化身。恁么说话。可谓无梦说梦。和泥合水。撒屎撒尿。不识好恶。乃呵呵大笑云。若向衲僧门下。十万八千。未梦见他汗臭气在。虽然如是。事无一向。但以假名字。引导于众生。喝一喝。


    《禅宗宗派源流》解释:


    慧能的弟子永嘉玄觉禅师,曾研读《维摩经》,修天台止观,后在慧能座下机缘相投,一宿而觉。永嘉禅师从自身开悟经验中领悟到禅不离教,教不离禅,遂作《证道歌》,阐释自己对禅和教的证悟和见地。其开篇即曰:“君不见!绝学无为闲道人,不除妄想不求真。无明实性即佛性,幻化空身即法身。”佛性、法身都是讲的禅体或道体。一从因地说,一从果地说,永嘉又进一步阐发道:“法身觉了无一物,本来自性天真佛,五阴浮云空来去。三毒水泡虚出没。”


    永嘉禅师的《证道歌》对后世影响很大,在思想内容上,它开启了禅教合一的思想先河,后来的圭峰宗密禅师,永明延寿禅师等都是遵循这一路数而展开其思想体系的。它以韵文词赞的形式表达其思想,给人耳目一新之感,对后世禅师以偈颂解禅,也有影响。


    慈明禅师在其示众法语中,曾专门论及佛性,法身,从中可以看出永嘉《证道歌》的思想痕迹。

Tags: 责任编辑:思过黑鹰
】【打印繁体】【关闭】 【返回顶部
上一篇禅宗宗派源流 下一篇历代禅宗祖师
清净莲海佛学网: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交流论坛 联系我们
本站声明:本站资源来源于互联网,如侵犯了你的版权,请你联系我们,我们将在收到消息后24小时内删除。
清净莲海佛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