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文章

·邢台北盆水龙泉寺 09-17
·邢台泰兴寺 09-17
·邢台观音寺 09-17
·邢台天宫寺 09-17
·邢台天元普贤寺 09-17
·邢台石佛寺 09-17
·邢台北和寺 09-17
·邢台法灵寺 09-17
·邢台宁晋县云台寺 09-17
·邢台普光寺 09-17

文库热门

·邢台北盆水龙泉寺 09-17
·邢台泰兴寺 09-17
·邢台观音寺 09-17
·邢台天宫寺 09-17
·邢台天元普贤寺 09-17
·邢台石佛寺 09-17
·邢台北和寺 09-17
·邢台法灵寺 09-17
·邢台宁晋县云台寺 09-17
·邢台普光寺 09-17

TOP

禅宗五宗七家(四)
2013-02-06 11:07:22 来源:清净莲海佛学网 作者: 【 】 浏览:4907次 评论:0

法眼宗


【法眼宗】(《佛学大词典》法眼宗条)


    我国禅宗五家七宗之一。以法眼文益(885~958)为宗祖。出于南宗青原行思之法系。文益夙参罗汉桂琛,于后唐清泰二年(935)得心印,其后历住崇寿院、报恩禅院、清凉大道场,盛倡禅道,吴越王钱氏亦归依之。文益又作宗门十规论一卷,痛论当时禅家之流弊,并提出“明事不二,贵在圆融”与“不着他求,尽由心造”之主张,四方学徒咨叩,蔚成一派,遂展开以浙江、福建地方为中心之教线。嗣法之子弟子有六十三人,其中以天台德韶、清凉泰钦、灵隐清耸、归宗义柔、百丈道常、永明道潜、报恩法安、报恩慧明、报慈行言、报慈文遂、净德智筠、归宗策真等为着。德韶受吴越忠懿王之归崇,大振禅法;泰钦传云居道齐,道齐下有云居契环、灵隐文胜、瑞岩义海、广慧志全、大梅居熙、南明惟宿等;行言弘阐宗猷,四方来归者常及二千余众;智筠先后驻锡庐山栖贤寺、净德道场,频唱不二法门;策真历主庐山归宗寺、金陵奉先寺、报恩道场等,大力阐扬祖道。


    文益禅风繁兴一时,法道虽四布,仍以天台德韶之门庭最荣,以永明延寿为首,有长寿明彦、五云志逢、报恩永安、光庆遇安、齐云遇臻等百余人。永明延寿初于天台国清寺行法华忏,后移永明大道场接化徒众,撰有宗镜录百卷、唯心诀一卷,彰显佛法要诀,又着万善同归集,提倡禅净共修,世人媲美为慈氏下生。高丽王光宗尝受其感动而致书执弟子礼,又高丽之僧来习者亦多,得法者有三十六人,法眼禅风乃得流布海东。本宗于宋初极盛,中叶以后则渐衰而至绝法脉,其间不过百年,然于高丽犹兴盛不衰。


    本宗在教学上之最大特征,为强调禅旨与净土思想之融合。此外,本宗之禅师最喜拈弄古则公案,每每于个人著作中附上对古则之着语,成为本宗另一特色,如永安道原所编纂之景德传灯录三十卷中,即收录不少法眼宗禅师对古则之着语。又本宗之师家接化学人之特点为“先利济”,即随顺学人之根机,恳切提撕,接化自在。如碧岩录第七则所载之著名公案“慧超问佛”,慧超尝问法眼文益(大四八•一四七上):“如何是佛?”文益答曰:“汝是慧超。”慧超于言下大悟。故人天眼目卷四谓此宗(大四八•三二五上):“箭锋相拄,句意合机。始则行行如也,终则激发,渐服人心,削除情解,调机顺物,斥滞磨昏。”[宋高僧传卷十三、景德传灯录卷二十四至卷二十六、联灯会要卷二十六至卷二十八、五宗原、五家宗旨纂要卷下、五家参详要路门卷五]


    [参考资料] 《人天眼目》卷五;《五家宗旨纂要》卷下;邓克铭《法眼文益禅师之研究》;忽滑谷快天《禅学思想史》(上);铃木哲雄《唐五代禅宗史》;阿部肇一《中国禅宗史》。(《中华佛教百科全书》法眼宗条)
 


一, 清凉文益法眼


(一)生平


【文益(885~958)】


    五代禅僧。法眼宗之开祖。俗姓鲁,余杭人。年七岁,依新定智通院全伟落发,弱冠于越州开元寺受具足戒。后入明州鄮山育王寺,跟随希觉学律典。不久,南游至福州,参长庆。继而与同伴一起云游,在前往湖湘途中遇暴雨,乃寓于城西地藏院,谒见桂琛。因受桂琛启发而大有省悟,并随侍多年。其后,游方至临川,州牧请住于崇寿院。开堂之日,四方云集而来之求法僧,不下千数。南唐主李氏慕其道风,乃迎至金陵,住报恩禅院,赐号“净慧禅师”。未几迁至清凉院,力扬玄沙之禅风,诸方丛林咸仰其风。后周显德五年闰七月五日示寂,享年七十四,谥“大法眼禅师”,葬于江宁县丹阳乡,塔名“无相”。后又追谥为“大智藏大导师”。


    嗣法弟子六十三人,以德韶、慧炬、文遂等十四人最胜。著作有偈颂、真赞等数万言,代表作为《宗门十规论》一卷。


    [参考资料] 《宋高僧传》卷十三;《景德传灯录》卷二十四;《禅林僧宝传》卷四;忽滑谷快天《禅学思想史》。(《中华佛教百科全书》文益条)

 

(二)语录


(《五灯会元》卷十)


   【离声色,着声色】


    僧问︰“如何披露即得与道相应?”师曰︰“汝几时披露即与道不相应?”问︰“六处不知音时如何?”师曰︰“汝家眷属一群子。”师又曰︰“作么生会,莫道恁么来问,便是不得。汝道六处不知音,眼处不知音,耳处不知音。若也根本是有,争解无得?古人道︰离声色,着声色;离名字,著名字。所以无想天修得,经八万大劫,一朝退堕,诸事俨然,盖为不知根本真实,次第修行,三生六十劫,四生一百劫,如是直到三祇果满。他古人犹道,不如一念缘起无生,超彼三乘权学等见。又道弹指圆成八万门,刹那灭却三祇劫,也须体究,若如此用多少气力!”


   【语平理幽,机锋不露】


    江南国主,重师之道,迎住报恩禅院,署净慧禅师。僧问︰“洪钟才击,大众云臻,请师如是。”师曰︰“大众会,何似汝会?”问︰“如何是古佛家风?”师曰︰“甚么处看不足?”问︰“十二时中,如何行履,即得与道相应?”师曰︰“取舍之心成巧伪。”问︰“古人传衣,当记何人?”师曰︰“汝甚么处见古人传衣?”问︰“十方贤圣皆入此宗,如何是此宗?”师曰︰“十方贤圣皆入。”问︰“如何是佛向上人?”师曰︰“方便呼为佛。”问︰“如何是学人一卷经?”师曰︰“题目甚分明。”问︰“声色两字,甚么人透得?”师却谓众曰︰“诸上座且道,这个僧还透得也未?若会此僧问处,透声色也不难。”问︰“求佛知见,何路最径?”师曰︰“无过此。”问︰“瑞草不凋时如何?”师曰︰“谩语。”问︰“大众云集,请师顿决疑网。”师曰︰“寮舍内商量,茶堂内商量?”问︰“云开见日时如何?”师曰︰“谩语真个。”问︰“如何是沙门所重处?”师曰︰“若有纤毫所重,即不名沙门。”问︰“千百亿化身,于中如何是清净法身?”师曰︰“总是。”问︰“簇簇上来,师意如何?”师曰︰“是眼不是眼?”问︰“全身是义,请师一决。”师曰︰“汝义自破。”


   【不着他求,尽由心造】


    师颂“三界唯心”曰︰“三界唯心,万法唯识,唯识唯心,眼声耳色,色不到耳,声何触眼,眼色耳声,万法成办,万法匪缘,岂观如幻,山河大地,谁坚谁变?”


   【禅教不碍,理事圆融】


    颂“华严六相义”曰︰“华严六相义,同中还有异,异若异于同,全非诸佛意,诸佛意总别,何曾有同异?男子身中入定时,女子身中不留意,不留意,绝名字,万象明明无理事。”


    参见《禅宗宗派源流》的解释:


忽滑谷快天在评价法眼宗之禅风时说:“其宣扬法门,禅教融合,浑然无瑕(一个王字旁,一个此字)。语不险而理幽,机锋不露而用活。不隐当时之禅弊者,盖益一人耳。益法道之特色是发挥石头明暗理事回互之妙用,体现华严之圆理于禅,兼带三界惟心、万法惟识之真理者。”禅教融合,体华严圆理于禅,此确是法眼宗又一鲜明特点。


    文益在《宗门十规论》中,针对丛林的弊端,指出:“大凡祖佛之宗,具理具事,事衣理立,理假事明,理事相资,还同目足。若有事而无理,则滞泥不通,若有理而无事,则汗漫无归。欲其不二,贵有圆融。且如曹洞家风,则有偏有正,有明有暗,临济有主有宾,有体有用。然建化之不类,且血脉而相通,无一而不该,举动皆集。又如法界观,具谈理事,断自色空,海性无边,摄在一毫之上;须弥至大,归藏一芥之中,故非圣量使然,真猷合尔。又非神通变现。诞性推称,不著它求,尽由心造,佛及众生,具平等故……苟或不知其旨,妄有谈论,致令偏正滞于回互,体用混于自然,是其五。”“若欲举扬宗乘,须先明佛意,次契祖心。……傥或不议义理,只当专守门风,如辄妄有引证,自取讥诮,是其八。”文益批语专守门风不识义理,不明佛意之人,也批评对于偏正、体用的宗旨不明之人,主张禅与教,理与事融通。


    文益还要求其门下阅读法藏《华严奥旨》、《华严经义海百门》、《华严论》、《涅盘经》等经论,同时要活用,不要滞于教,滞于相,他批评有些门徒“只凭么念策(册)子,有什么用处。”他用华严六相义来接引学人。《华严六相颂》说:“华严六相义,同中还有异,异若异于同,全非诸佛意,诸佛意总别,何曾有同异,男子身中入定时,女子身中不留意,不留意,绝名字,万象明明无理事。”“华严六相”,是就所缘境界进行辩证思维,不偏执于某一点、某一方面,于有无、能所、动静、成坏圆融无碍,从而求得解脱。《宗镜录》说:“若究竟欲免断常边邪之风,须明华严六相义门,则能住法施为,自忘能所,随缘动静,不碍有无,具大总持,究竟无过矣。”六相的具体内容是:“六相者,一总、二别、三同、四异、五成、六坏。总相者,譬如一舍是总相,椽等是别相,椽等诸缘和合作舍,各不相违,非作余物,故名同相;椽等诸缘,递相互生,一一不同,名异相;椽等诸缘,一多相成名成相;椽等诸缘,各住自法不作,故名坏相。则知真如一心为总相,能摄世间出世间法故,约摄诸法得总名,能生诸缘成别号,法法皆齐为同相,随顺不同称异门,建立境界故称成,不动自位而为坏。”总相即对世间、出世间的总体把握;其本体即真如一心。别相是指世间、出世间一一具体现象、具体境界。诸相之相互关联同相。诸相不同特点称异相;一种境界产生、形成叫成相;这种境界停滞不前,固步自封,叫坏相。


    总、别、同、异、成、坏、是对世间、出世间一切境界及其关系的性质的总体把握。它们之间是相互对待的。而“空”作为一切有质碍之“色界”与无质碍的“无色界”的本质抽象,则是绝对的,无待的,因此,文益与永明道濳的机缘法语中就谈到“空还具六相也无”的问题。《文益禅师语录》说:“永明道濳禅师,河中府人。初参师,师问云:子于参请外,看什么经?道濳云:《华严经》。师云:总别同异成坏六相,是何门摄属?濳云:文在十地品中,据理,则世、出世间一切法,皆具六相也。师云:空还具六相也无?濳懵然无对。师云:汝问我,我向汝道。濳乃问:空还具六相也无?师云:空。濳于是开悟,踊跃礼谢。”道濳始认为世间、出世间一切法皆具六相,从经文益启发,认识到“空”是对诸法本质的概括,因而它不存在着总与别、同与异、成与坏问题。空本身就是不能有任何规定性的,是无待的,绝对的。所谓“何须待零落,然后始知空”,不管是零落还是不零落,都是“空”,这总是对一切色、法、一切色界、无色界的彻底的悟。由此看来,文益对于禅教之融合,对于华严理事圆融思想的证悟,是达到相当高的思辩水平的。

 

二, 永明延寿


(一)生平


【延寿(904~975)】


    唐末五代僧。净土宗六祖,法眼宗三祖。临安府余杭(浙江杭县)人,俗姓王。字仲玄。号抱一子。初为吏,三十岁依龙册寺翠岩令参禅师出家。后往天台山参谒德韶国师,初习禅定,得其玄旨。后于国清寺行法华忏,颇有感悟,于是朝放诸生类,夕施食鬼神,读诵法华经,又精修净业。后住明州雪窦山传法,法席甚盛,并复兴杭州灵隐寺。建隆二年(961)应吴越王钱俶之请,迁永明大道场,接化大众,故世称永明大师。师倡禅净双修之道,指心为宗,四众钦服,住永明十五年,时人号慈氏下生。师曾召集慈恩、贤首、天台三宗僧人,辑录印度、中国圣贤二百人之着书,广搜博览,互相质疑,而成宗镜录一百卷。对当时各宗派间之宗旨分歧,持调和之态度。高丽王见此书,乃遣使叙弟子之礼,并派国僧三十六人前来学法,法眼之禅风遂盛行于海东。开宝八年示寂,世寿七十二。赐号“智觉禅师”。另著有万善同归集六卷、神栖安养赋一卷、唯心诀一卷等六十余部。[宋高僧传卷二十八、景德传灯录卷二十六、传法正宗记卷八、宗门统要续集卷二十、佛祖统纪卷二十六](《佛学大词典》延寿条)

 

(二)语录


    【禅净双修,理事无碍】 (《中国佛教百科全书》永明延寿禅净四料简条)


    略称“禅净四料简”。五代宋初僧永明延寿撰。系叙述禅净双修之要义的偈文。永明延寿,浙江余杭王氏子,曾参谒法眼嫡嗣德韶,有所契悟,又于国清寺修法华忏,乃决心不唯耽修禅定,且誓力诵经万善。师见当时禅宗徒众唯执理迷事,而讲教家执事迷理,两者皆堕于偏见。乃为说明理事无碍,空有相成之义趣。极力唱说理事合一,禅净双修之要义。


    本偈文即延寿主张参禅念佛兼修的作品之一,其文曰︰


有禅无净土,十人九蹉路,阴境若现前,瞥尔随他去。无禅有净土,万修万人去,但得见弥陀,何愁不开悟。有禅有净土,犹如戴角虎,现世为人师,来生作佛祖。无禅无净土,铁床并铜柱,万劫与千生,没个人依怙。


    清僧济能编《角虎集》一书,谓延寿四料简之文,出自《宗镜录》。然《宗镜录》中,似未载此文。该文究出自延寿之何等著作,仍待考。


    ◎附︰虚云《禅宗与净土》(摘录)


    “四料简”一出,禅净二宗顿起斗争。净土宗徒说:“有禅无净土,十人九蹉路。”单修禅宗,生死不了;单修净土“万修万人去”。又参禅又念佛,“犹如戴角虎”。“无禅无净土”,是世间恶人。净土宗徒,以此批评禅宗,至今闹不清,屡说参禅之弊。又引证“戒禅师后身为苏子瞻,青草堂后身为曾鲁公,逊长老后身为李侍郎,南庵主后身为陈忠肃,知藏某后身为张文定,严首座后身为王龟龄。其次则乘禅师为韩氏子,敬寺僧为岐夫子。又其次善旻为董司户女,海印为朱防御女。又甚而雁荡僧为秦氏子桧,居权要,造诸恶事,此数公者,向使精求净土,则焉有此。(中略)为常人,为女人,为恶人,则展转下劣。即为诸名臣,亦非计之得也。甚哉!西方之不可不生也”云云。


    我认为修行人后身“展转下劣”,在人不在法。唐僖宗时,“颖州官妓口作莲花香。蜀僧曰:此女前为尼,诵《法华》二十年”。诵《法华经》而转世为妓,不可谓《法华》误之,犹参禅人后身“为常人,为女人,为恶人”,亦不可谓参禅误之。观音菩萨三十二应,应以何身得度,即现何身而为说法。难道观音应身也是“展转下劣”么?阿弥陀佛化身为永明禅师,永明禅师后身为善继禅师,善继禅师后身为无相居士宋濂。善继在苏州阊门外半塘寿圣寺,血书《华严经》一部,他的弘法事业比永明禅师退半了。宋濂为臣,不得善终,则又不如善继禅师,难道可以说阿弥陀佛也“展转下劣”么?


    禅宗的泰首座刻香坐脱,九峰不许。而纸衣道者能去能来,曹山亦不许。净土行人亦常以此批判禅宗的不对,没有审察到这种批判原出于九峰和曹山,这正是禅宗善知识的正知正见,应当因此注意禅宗,何反以之低估禅宗呢?我们现在谁能坐脱立亡,我们连泰首座、纸衣道者都不如,而敢轻视禅宗么!我认为宗下有浅深,显教密教有顿渐邪正,念佛也一样,禅之深浅,区别起来就多了,外道、凡夫、小乘、中乘、大乘,都各有各的禅。中国禅宗的禅是上上乘禅,不同以上所举的禅,但末世行人参禅,确实有走错路的,无怪永明‘四料简’中所责。


    惟我平常留心典章,从未见到“四料简”载在永明何种著作中,但天下流传已久,不敢说他是伪托的。他所诃责“有禅无净土”,难道禅净是二吗?念佛人心净佛土净,即见自性弥陀,这净土与禅是不二的。但今人却必限于念佛为净,参禅为禅。昔日我佛逾城出家,“入檀特山修道,始于阿蓝迦蓝三年,学不用处定,知非便舍。复至郁头蓝弗处三年,学非非想定,知非亦舍。又至象头山同诸外道,日食麻麦,经于六年,(中略)八日明星出时,廓然大悟,成等正觉。乃叹曰:“奇哉一切众生,具有如来智慧德相,但以妄想执着,不能证得。”其时那里来的禅和净呢!以后说法四十九年,都未究竟。至拈花微笑,付法迦叶,亦未说出禅字。禅是最上一乘法,犹如纯奶,卖奶的人,日日加了些水,以至全无奶性。学佛法的人,也如纯奶渗了水,永明看到便对渗了水的禅说,“有禅无净土,十人九蹉路。”并不是说纯奶的禅“蹉路”。


    永明禅师上智者岩,作禅净二阄,冥心精祷得净阄,乃至七度。若禅是不好的,他决不作此阄。若净是他本心所好的,则他必不至拈至七度乃决。且永明禅师出身禅宗,是法眼宗第三代,那里会自抑己宗,说禅不好的道理。参禅的方法,要看父母未生前的本来面目,其目的只求明心见性。后人参禅违此方法,得些清净境界,通身轻飘飘的,一下子就开静,自以为有工夫了,其实滞于阴境,却不知一念缘起无生,怎能向百尺竿头进步。永明因此说,“阴境忽现前,瞥尔随他去。”倒不如念佛老实可靠。但他也不是说光念佛就能“万修万人去”,要有净土,才能去见弥陀。若以“但得见弥陀,何愁不开悟”为可靠,这又打错妄想了。


    《楞严经》阿难白佛言:“自我从佛发心出家,恃佛威神,常自思惟,无劳我修。将谓如来惠我三昧,不知身心本不相代,失我本心。”岂释迦佛威神不可恃,不能惠我三昧,而弥陀佛威神却可恃,却能惠我三昧耶!念佛决定比妄想三毒五欲等事好,如做好梦,醒来精神愉快,做恶梦醒来情思抑塞,所以瞎打妄想,不如一心念佛,如能法法皆通,则是最高尚的修行。“有禅有净土”如虎本有威,再加二角,更加威猛,为师作佛,理所当然。至于无善根者,不信禅亦不信净,糊里糊涂,则“万劫与千生没个人依怙”了。


    我平生没有劝过一个人不要念佛,只不满别人劝人不要参禅。每念《楞严》所指“邪师说法如恒河沙”而痛心,故把“四料简”的意旨略加辩说,希望一切行人,不要再于“四料简”中偏执不通,对禅净二法妄分高下,就不辜负永明禅师了。


      [参考资料] 《虚云和尚年谱》;望月信亨着•印海译《中国净土教理史》。

 

    【禅教净密,万善同归】 (《万善同归集》)


    夫万善是菩萨入圣之资粮,众行乃诸佛助道之阶渐……《法华》会三归一。万善悉向菩提,大品一切无二,众行咸归种智。……《目莲所问经》云:我说无量寿佛国,易往易取,而人不能修行往生,反事九十六种邪道,我说是人名无眼人,名无耳人。《大集月藏经》云:……当今末法,现是五浊恶世,惟有净土一门,可通入路,当知自行难圆,他力易就。……兹旨叮咛,须铭肌骨。


    【融会性相,会相归性】 (《宗镜录》)


    问。此宗镜录。何教所摄。


    答。真唯识性。理无偏圆。约见不同。略分五教。一小乘教。唯说六识。不知第八赖耶。二初教。说有赖耶生灭。亦不言有如来藏。三终教。有如来藏。生灭不生灭。和合。为赖耶识。四顿教。总无六七八识等。何以故。以一心真实。从本已来。无有动念。体用无二。是故无有妄法可显。五一乘圆教。说普贤圆明之智。不言唯识次第。又言。佛子。三界虚伪。唯一心作。亦摄入故。此宗则圆教所摄。乃是如来所说。法门之根本。以如来依此心。成佛故。此心得为如来根本之义。无有一法不收。无有一理不具。如明镜照物。曷有遗余。若宝印文成。更无前后。

Tags: 责任编辑:思过黑鹰
】【打印繁体】【关闭】 【返回顶部
上一篇禅宗宗派源流 下一篇历代禅宗祖师
清净莲海佛学网: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交流论坛 联系我们
本站声明:本站资源来源于互联网,如侵犯了你的版权,请你联系我们,我们将在收到消息后24小时内删除。
清净莲海佛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