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文章

·忻州市五台山普乐寺   &nb 05-16
·忻州市五台山普安寺(普庵寺) 05-16
·忻州市五台山狮子窝大护国文殊寺 05-16
·忻州市五台山法喜寺 05-16
·忻州市五台山弥陀院 05-16
·忻州市五台山真容寺 05-16
·忻州市五台山东台顶望海寺 05-16
·五台山南台顶普济寺 05-15
·忻州市五台山西台顶法雷寺 05-15
·忻州市五台山北台顶灵应寺 05-15

文库热门

·忻州市五台山普乐寺   &nb 05-16
·忻州市五台山普安寺(普庵寺) 05-16
·忻州市五台山狮子窝大护国文殊寺 05-16
·忻州市五台山法喜寺 05-16
·忻州市五台山弥陀院 05-16
·忻州市五台山真容寺 05-16
·忻州市五台山东台顶望海寺 05-16
·五台山南台顶普济寺 05-15
·忻州市五台山西台顶法雷寺 05-15
·忻州市五台山北台顶灵应寺 05-15

TOP

因明入正理论后记 【六卷】(六)
2018-02-14 11:46:25 来源:清净莲海佛学网 作者: 【 】 浏览:1274次 评论:0

因明入正理论后记六卷


三四现比量门分三。


初总说。次分说。末显果。今初。


復次為自开悟。当知唯有现比二量。


復。為论列。就前文依次而说曰。若欲為自家开示悟入。当知惟有二量可摄。谓现量比量。


问。上文已说真似二能立门。未谈真似二能破。何故即说现比二量。答。真能立者。惟其悉知真能破故可极成。能立能破。如秤两头。低昂立现。无烦重说。似能破义。推此可知。是以真似二门竟。别说自悟四门。及末始列真似能破二门。略点数语。分说分二。初现。次比。今初。


此中现量。谓无分别。若[又/月]正智。于色等义。离名种等所有分别。现现别转。故名现量。


先说现量相。


论主谓现量有四。此文中意不尽摄。且说圣凡所共之无分别智。云何谓之无分别。言人若[又/月]五法中之正智。于色心法等义。能离名言种子等所有分别。故名无分别。虽无名种分别。然以现行识缘现前境。能了别而转。唯有智行。非是虗妄分别。故名现量。集论云。无分别智。復离五相。谓非无作意故。非超过故。非寂止故。非自性故。非于所缘作加行故。名无分别。所以者何。若无作意名无分别。[孰/火]眠醉等。应是无分别智。由彼不思惟诸法相故。若超过故名无分别。从第二静虑以上。一切地。应是无分别。由彼超过寻伺故。若尔。三界心心所法。是分别体言。即為相违。若寂止故名无分别。灭受想定。应是无分别智。分别心心法。扵彼寂止故。若尔。智亦应无。若自性故名无分别。色等应是无分别智。彼非分别自性故。若于所缘作加行故。名无分别。即分别性应是无分别智。若谓此是无分别。此加行相。即分别相应。是故无分别智。非彼五相。


五法者。一相。二名。三分别。四正智。五如如。广如楞伽经地论所说。此中但说离相名分别之正智。不说摄如如之正智。大宝积经云。所言智者。于内寂静。不行于外。惟依于智。不于一法而生分别。及种种分别。是名為智。又云无取无执。无有所缘。无所了别。无有分别。是名為智。此是如如之正智。非此中所说。


地论云。现量者。略说為四种所有。一色根现量。谓五色根所行境畍。如先所说现量体相。(先所说详见后註)二意受现量。谓诸意根所行境界。如先所说现量体相。三世间现量。谓即色根意受总摄為一。四清净现量。一共。谓诸所有世间现量。亦得名為清净现量。二不共。谓有清净现量。非世间现量。谓出世智。于所行境。有知為有。无知為无。有上知有上。无上知无上。如是等类。


按此中现量。乃共清净现量。非不共清净现量。


解深密经云。证成道理。由五种相。名為清净。一者现见所得相。此為世间现量所得故。


此契经说世间之共清净现量也。


色等。等取色心法。名种等。等取习气随眠麤重。


地论云。现量有三种。一非不现见。二非已思应思。三非错乱境举。


第一非不现见有四种。一者诸根不坏。作意现前。相似生故。相生者。如欲界根现欲界境。上地根得上地境。已生已等生。若生若起皆是也。二者超越生故。谓上地界根现下地境。已生等如前。三者无障碍。此復四种。一非覆障所碍。二非隐障所碍。三非映障所碍。四非惑障所碍。黑暗无明不澄清色。名覆鄣。药艸力。术咒力。神通力。為所造境。名為隐障。小為大映。少為多映。星為月映。不净映净。无相映相。是名映障。无此四种。名无障碍。四者非极远。此復三种。一処极远。二时极远。三损减极远。以上总名非不现见。


第二非已思应思者。復有二种。一纔取便成取所依境。谓若境能作。纔取便成取所依止。犹如良医。授病者药。色香味触。皆悉圎满。有大[执/力]力。成[孰/火]威德。当知此药色香味触。纔取便成取所依止。药之所有大[执/力][孰/火]德。病若未愈。名為应思。其病若愈。名為已思。二建立境界取所依境。谓若境能為建立境取所依止。如瑜伽师于地思惟水火风界。若住于地。思惟其水。即住地想转作水想。住水火风思惟餘者。亦復如是。此中地想。即是建立境畍之取。地者即是建立境界取之所依。建立境界取所依境。非已思惟。非应思惟。地等诸界解若未成。名应思惟。觧若成就。名已思惟。


第三非错乱境界者。復分五种。或有七种。五种者。一想错乱。谓如阳燄。于[鹿-比+(ㄙ*ㄙ)]渴想中起水相。二数错乱。如目瞖眩人。见第二月。三形错乱。如于旋火见彼轮形。四显错乱。如病眼者见色悉是黄相。五业错乱。如结捲驰走。见树奔流。现现别转四字。现现释现字。别转释量字。四字次第有表。第一现字。表是现前。𠔥显现义。如说诸根不坏。是识能现。作意现前。方成现行。第一现字义也。问。凡作意时皆成现量耶。荅以第二现字表之。须是现境。如本界现本境。上畍缘下地现前境。无有障碍。境相显现。问。现识缘现境。成现量耶。答。以第三别字表之。须是了别。若极远则境不可了。识不能了。若已思应思。则现在不了。问。已了别者得成现量耶。答。以第四转字表之。须是转似。若错乱等。识虽了境。而不能转。何以故。不转似本相故。[(冰-水+〡)*(夕/寸)]此四字核定。共世间清净现量义足。


问。前似宗过条。有现量相违。与此现量同否。答。前说是第三世间现量。此中是第四之一共清净现量。此可摄前。前不能摄此。问。地论云。正寻思如是道理。有至教量。有内证智。有比度法。有立成法性(云云)。内证智即现量否。答。即是。离名种等所有分别。是内证。此分别即正智。问。论云。现量為依。说名思惟。思惟是缘虑心。云何是现量。答。但说為依。不说思惟即是。又出世智之所行境。言语道断。心行路绝。此中且说言语道断。未及心行路绝。说思惟亦得。心所有思想二。识行必俱。了别转时。岂无心所。问。论云。若见若思。二种言说。是依现量。如何离名言之分别。為言说所依。答。即妄依真起义。问。此量名自悟门。能悟他否。答。亦能悟他。既是世间共清净现量。若不可悟他。云何名世间共。问。然则何以判入自悟。答。凡夫异生。各各可以自悟。故名自悟。不待比度义相能成能破。他始悟也。故非悟他。


次比量。


言比量者。谓藉眾相而[(共-八+隹)*见]于义。相有三种。如前已说。由彼為因。于所比义。有正智生。了知有火。或无常等。是名比量。


次说比量相。


藉者藉赖。[(共-八+隹)*见]者[(共-八+隹)*见]察。义者宗之义相。说言比量者。谓藉彼眾相而[(共-八+隹)*见]察于宗上义相。得决定也。言眾相者。谓相有三种。一徧是宗法性。二同品定有性。三异品徧无性。如前文因有三相条中。曾已说示。云何言藉。言观义。谓由彼三相為因。于所比知宗义。有内证之正智生起。能比是智。所比是义。所谓比也。如见烟故。了知有火。或所作性故。了知无常。等此所了知。所谓量也。是故说名比量。此中正智。依止现量而得。由彼比义而生。了知。谓正智所了知也。二种比量。一者五识所现见。比知事物。二者意识依止现量。比知道理。见烟是现量。所作性依现而知。故表以或字。无常外有苦空无我等。故表以等字。


地论云。比量者。谓与思择俱。已思应思所有境界。此復五种。


第一相比量。谓如见幢知有车。见烟知有火。以王比国。以夫比妻。以𧢲犎等比知是牛。以肤髮容色。比知老少。以执持被服比知道俗。以乐闻远离比知正信。以善说善作比知聪睿。以所造所得比知圣凡。以见彼少年故。虽老时见。比知是彼。


第二体比量。谓以现见比未现见。我见一分比其餘分。如以过去比知现前。以近事比知远事。以现在比知未来。又如饮食等一分得失。比知一切。


第三业比量。如见远物鸟居其上。比知是杌动摇移走比知是人。大跡比象。曳行知蛇。嘶知是马。咆知是牛。见比于眼。闻比于耳。灰热比知有火。枝掉比知有风。执杖知盲。侧听知聋。所造所行比知圣凡。等类无量。


第四法比量。如无常比苦。苦知空无我。生老死法。由一比一。有见有对比有方所。及有质碍。生住灭法。比知有漏有為。否则无漏无為。


第五因果比量。如见有行比知至处。见善事主比知禄位。人作善恶比知获报。预卜兴衰。见食多少知其病否。凡见修因必知得果。如上等事。若见得果亦比知因。


按前节指第三四五比量。了知有火依第一说。无常等依第四说。


集论云。比量者。谓观餘信解。此復云何。谓除现量所得餘不现事。决定俱转。先见成就。令现见彼一分时。於所餘分正信解生。谓彼于此决定当有。由俱转故。如远见烟。知彼有火。是名现量為先比量。按此论言。谓比量以现量為依。故此正智。即依现量之正智而名。


解深密经云。五种清净相。第二名依止现见所得相。谓一切行皆剎那性。依他有性。净不净业无失坏性。由彼能依麤无常性。现可得故。由诸有情种种差别。依种种业。现可得故。由诸有情若乐若苦。净不净业以為依止。现可得故。由此因缘。于不现见可為比度。按此即集论所依而说。


清凉疏钞云。自他共等三种比量。自立之量。如萨婆多立无表色。量云。我无表色定是实色。许色性故。如许色声等。此即自比量。谓自立义令他[解-土+(人/人)]也。(此乃似能立。非真能立。引之但明自比。非表正量。)他比量者。于他立中。出他宗因过。如大乗破萨婆多云汝无表色。非定实色。许无对故。如心心所。(此是真能破)三共比量者。又于他立中出比量过。


问。此中比量。三种中何种。答。是自比量。然但说其义相。不说量支。量则有喻。而此処不显。為求自悟。唯依现见比知。无烦出喻故。前节说比量之义。此节说比量之例。


问。能立能破。皆是比量。云何摄入自悟。答。现量境离名相。自悟為多。比量依现而起言说。既能自悟。又能悟他随顺现量而起。可说自悟。自悟為依。方可悟他。故名自悟。


末显果。


于二量中即智名果。是证相故。如有作用而显现故。亦名為量。


此节总示量果。為有问曰。立量定有量果。此処无立破能成。何者是果。答。悟他以能立破為果。自悟以自证為果。于此现比二量中。有正智生。即此正智。得名為果。如彼色等為因。有正智生。因果义成。葢正智者。是内证因相之智故。即名证果。问。说名為智。云何不名比智。而名比量。答。智从内证。无作用。非显现。然其了别而转。如有作用。而显现故。约内证则名智。约义相亦名為量。


地论云。其相违者。于為成就所立宗义。不能為量。故不名量。不相违者。于為成就所立宗义。能為正量。故名為量。


○无正智生。故不名量。观察能成就其义。故名為量。


解深密经云。于所成立。决定能成。当知是名圎成实相。


○实相显现。是得量果。


问。疏钞云。依因明论。谓一切法上实义。皆名自相。以诸法上自相共相。各附己体。不共他故。若分别心。立一种类。能詮所詮。通在诸法。如缕贯华。名為共相。此要散心分别假立。是比量境。一切定心。离此分别。皆名现量。其义与此同否。答。此虽散心分别。正智生故。无妨假立。若非共相。藉谁观察。可言同也。彼说定中现量。此已简别不摄。故以此中二字简之。可言异也。


五六似现比量门。分二。


初现。次比。


今初。


有分别智。于义异转。名似现量。谓诸有智。了瓶衣等分别而生。由彼于义。不以自相為境界故。名似现量。


初说似现量。有分别。乃名种等所有分别。假智也。于义异转。不似本相者也。瓶衣由和集而成。分散则无实物。假相也。一切法上实相。名曰自相。


言似现量者。谓詴分别之假智。于色等义上。异相而转。名相似之现量。云何名有分别智。谓诸凡夫异生。有世俗邪智。了知瓶衣等。名言分别。而生假相。云何谓之于义异转。谓由彼邪智。于色等义。為名种所障。不以色等自相。為所缘境畍故。虽彼自谓了别而转。但名相似现量而已。实非量也。


龙树因明论云。一切世俗有中。瓶等数等举等有性。瓶等性智。皆似现量。此文言瓶衣等。等取数举等一切。数者。外道数论。执数是常。举者。举动屈伸。凡夫执此為实。


疏钞云。男女天地等。见一合相。名似现量。一合相者。眾缘和合故。揽眾微以成于色。合五阴以成于人。名一合相。如是见者。是有分别智。于义异转。故名似现。此中瓶衣等。一合相所摄。


次似比量。


若似因智為先。所起诸似义智。名似比量。似因多种。如先已说。用彼為因。于似所比。诸有智生。不能正解。名似比量。


似因之智。则非由彼三相之正因。似义之智。则非所比之实义。皆邪智也。似因多种者。前似能立门所列十四种似因也。非正智安能正解。


言似比量者。若以似因之智為先导。所起诸般似义之智。非正因则不可比。非实义则不成量。故名似比量。所言似因者。谓有多种。如先前似能立中。已经说示。言為先者。谓用彼十四种為囙。先导其似。于似所比之义。诸所缘境相。有邪智生。故曰所起诸似义智。谓之似者。简非真正不能正解。真实义相。但名似比量而已。亦非量也。


七八能似破门分二。


初能。次似。


今初。


復次若显示能立过失。说名能破。谓初能立闕减过性。立宗过性。不成因性。不定因性。相违因性。及喻过性。显示此言。开晓问者。故名能破。


说真能破。缺者不圎。减则不满。似立宗有九种宗过。四种不成因过。六种不定因过。四种相违因过。十种喻过。


復為论列。就前文依次而说曰。若能显明开示彼论似能立之过失。说名能破。所言过失者。谓此论初条能立方隅。不能如法圎满。而有缺减之过性。成似能立。所言缺减者。谓立宗过性。不成因性。不定因性。相违因性。及似喻过性。如前已说。既有过失。如器破缺。不成器用。如数减短。不成丈尺。若能显示此等过失言辞。开列晓喻来问难者则其宗义难立。故名真能破斥。


彼宗既破。问者自知其非。得悟他果。过性者。过失之体性义性。


次似能破。


若不实显能立过言。名似能破。谓于圎满能立。显示缺减性言。于无过宗。有过宗言。于成就因。不成因言。于决定因不定因言。于不相违因。相违因言。于无过喻。有过喻言。如是言说。名似能破。以不能显他宗过失。彼无过故。且止斯事。


说似能破。翻前真能破。


前条真能破。為能显示一一过失也。若不能依于实义。而显示其能立之过。以為言说。名似能破。云何谓之不能实显。谓于彼宗。实是圎满能立。乃反显示其有缺有减之过性。虗驾不实之言辞。云何是不实言辞。谓于实无过之宗性。反有过宗之虗言。于成就之因性。反说不成就因之虗言。于决定之因性。反说不决定因之虗言。于不相违之因性。反说相违因之虗言。于无过之喻。反说有过喻之虗言。如是等言说。不依实有而说。故名似能破也。若彼能立虽然有过。或在因而不在喻。或宗即有过。或显过不中其窾。如因不成而说不定。或不定而言相违。如是等类。俱以不能显示他宗过失。皆似破所摄。谓彼所斥之处。无过失故。是以论人若未审知能立能破方隅。且止斯破斥之事。无得轻对敌者申论。


问。此论重在悟他。云何乃言且止斯事。答。对敌若蹈似能破门。一者不能高建法幢。则法门有辱。二者不能阐扬佛旨。非佛子孙。三者凡外乗隙而入。或堕负処。有愧僧名。即此一举。三寳俱被损坏。是以论主于其论末。郑重置言。以示警诫。若非自悟。必犯其过。或者自悟。而不能[孰/火]悉因明。及无辩才。则亦不能悟他。反[(招-刀+(美-(王/大)))]其咎。我教中人。当深体论主此意也。


末结颂。


已宣少句义。為始立方隅。其间理非理。妙辩於餘处。


凡作论者。多分造颂以结。此末结颂也。方者方向。隅者四隅。知此四方四隅。则行路不迷。知此因明方隅。则论者不误。说因明之经论。甚多甚多。此中所说。仅一二耳。故曰少。餘処则多也。


颂意曰。说因明旨趣之经论。句义甚多。此処论文。已宣扬多分中之少句少义。何以故但说少句。但為始立因明之方隅耳。至于广陈轨范。尚未竟说。其间大乗正宗之正理。及破斥凡外宗之非理。若欲依因明法则而立破之。当观其妙辩于餘処经论也。


餘処妙辩。契经所说已多。论主所见诸论。亦復不少。论主之后。復多论列。文繁不暇广引。今就麤显易明之条。略引数种。聊申问答。以為发端。


问显扬论(十一)云。若有依五论庄严相兴言论者。当知復有二十七种称讚功德。第四者。于他所宗。深知过隙。第五者。于自所宗。知决定德。十三者。恱可信解因明论者。因明有功德如是。何故我土比丘。言者甚少。答西竺外道多。𠔥有小乗。因明重在悟他凡小。我土无小乗。外道人少智劣。不烦摧邪。又信心人多。不烦显正。故习者少。


问论又云。非义相应者。当知有十种。第八义不决定。第九成立已成。既云已成。何谓非义相应。答。彼宗已成。我蹈袭说量。不烦重立。即相符极成过。於能立义不相应也。无功能故。无悟他果故。


问集论云。自性假立寻思者。谓于诸法。能詮所詮相应中。推求自体。惟是假立言说因性。差别假立寻思者。谓于诸法能詮所詮相应中。推求差别。唯是假立名言因性。既是假立。云何是因明实相。答因明实相。惟妙观察智能照。本离言说。智论云。如以著心取相。说五眾无常。乃至无生无灭。是相似般若。若以不著心取相。说五眾无常。但為破常颠倒故。不著无常。是真实般若。可见著心取相建立宗。虽合因明。亦是相似能立。著心破斥敌者。亦是相似能破。若但為悟他。不执己见。方名能立能破。何以故。名言皆是假立因性故。


问阿毘达摩杂集论说。三支比量云。比量者。谓以有為法与无為法。比类而度量也。一立宗。宗犹主也。要也。谓如五蕴等法。皆假因缘而生。实无自性。于中求我。决不可得。故对执我论者。先说诸法无我也。二立因。立因者。谓破执有我者而立因也。若于五蕴等法。施设实有我者。此之五蕴。既从眾缘而生。皆是生灭之法。蕴既生灭。我不成就。若离五蕴而于餘処施设有我者。我无所因。我亦无用。是则皆无有我也。三立喻。谓以别法。喻所立法也。如于现在世。施设实有过去相者。此现在相。已生未灭。不应于已生未灭法中。施设过去之相。若离现在而于餘処施设过去相者。然过去世相既灭坏。不应施设有相。此过去相既不可得。以喻诸法皆不可得也。如论(云云)。云何立量。答。五蕴等有法。(有法)求我不可得。(宗)眾缘生灭故。(因)如过去世相。(喻)即是量相。


问。密严经云。由现量故。由比量故。由圣教量故。由五种相。名為清净。地论云。由三量故。如实观察。谓由至教量故。道现量故。由比量故。由此三量证騐道理。诸有智者。心正执受。安置成立。如是等名证成道理。经论既三量备举。云何此论独遗圣教。答。此论不列圣教有三义。一者不当列。二者不可列。三者不能列。不当列者。圣教可摄因明。因明不能摄圣教。圣教摄因明者。此因明是圣教中之一端。此正理是圣教中之一种。处处说因明正理。即是圣教。岂有遗耶。地论云。若诸菩萨求因明时。為欲如实了知外道所造因论。是恶言说。為欲降伏他诸异论。為欲于此真实圣教。未净信者。令其净信。已净信者。倍令增广。故菩萨求因明。即是求圣教。说因明。即是说圣教。又内五明中之内明。即是圣教。内明可摄因明也。因明不能摄教者。密严经云。密严佛土。是最寂静。是大涅槃。是妙解脱。是净法界。亦是智慧。及以神通诸[(共-八+隹)*见]行者所止之処。本来常住。不坏不灭。水不能润。风不能燥。非如瓶等勤力所成。何以故。宗及诸分。是不定法。诸宗及因。各差别故。密严佛土。是转依识。超分别心。非诸妄情所行之境。又华严经云。解脱明行者。无数非等伦。世间诸因量。求过不可得。清凉云。因量者。谓诸因诸量。因量立量。依世俗分别。故曰世间。今体绝有无。故彼莫能过也。如说佛声。非定有故。不同外道立常。从法性生。离造作故。不同菩萨所立无常。三科皆尔。岂将佛德判属无常。由二经[(共-八+隹)*见]之。不能摄之证也。故诸经论。有时说不可量。有时说可量。如前二经。说可量者。如华严经又云。眾生如是说。某日佛成道。如来得菩提。实不繫于日。如来离分别。非世超诸数。三世诸导师。出现皆如是。譬如净日轮。不与昏夜合。而说某日夜。诸佛法如是。三世一切劫。不与如来合。而说三世佛。导师法如是。如上四偈。清凉说作六量。即一不繫日宗法。分立三因。第一因约离分别义。偈云。日体无分别。不与昏夜合。如来无分别。不与三世合。量云。菩提是有法。定不繫时是宗法。因云无分别故。同喻如日轮。与偈合之。日体无分别也。第二因约非世说。偈云。日不属于时。不与昏夜合。佛非世法故。不与三世合。量云。宗喻同前。因云体非三世故。与偈合之。日体非三世也。第三因约超诸数说。偈云。日轮无出没。不与昏夜合。如来非有為。不与三世合。立量云。菩提是有法。定不繫时是宗法。因云非有為故。同喻如日轮。与偈合之。日体非有為也。又若以超时现时等四句為宗。又成三量。初量云。菩提自有法。定不繫日。随机说日。是宗法。因云。体无分别。不碍分别故。同喻如日轮。日离分别随时殊故。次量。有法宗法如前。因云体非三世不碍三世故。同喻如日轮。日体恒明随映见殊故。第三量有法宗法如前。因云体非有為。不碍无為故。同喻如日轮。日非有念随时殊故。此是经中量义也。二者不可立。谓学人信圣教有二。一者闻教思修。功行深时。以自证智了悟。此信受而奉行者。二者虽未内证。知是金口诚言。决定生信。不敢不许。如是二种。何必藉此因量。然后随顺。故可不陈圣教。假如教中弟子。已信佛言六根互用。即说声非耳所闻。岂违现量。已信涅槃经。即说常说我。岂违自教。已信佛说天界诸事。即说魔摄其眾遁藕丝中。岂违世间。说法四十九年。其中不说一字。岂违自语。此等言辞。向内人说则可。向外人说。即[(招-刀+(美-(王/大)))]量过。而此因明之法。义重悟他。接引凡外之不信者。故知圣教量备在内明。非因明所摄也。


问。一切道理。现量為凖。云何论中说现量少。说比量多耶。答。因明全属比量。而比量所依。则在现量。说比相应多。说所依冝少。又现比二量。彼此可摄。除现量义。无可比量。真比量义。即是现量。不可说多少分轻重也。


问似宗九过。前相违五过。因喻亦有犯此过者。云何似因似喻中不说。答。在似因似喻。亦有犯此五过者。已从过重処易其名。轻者可略。如两俱不成一条。立声无常。因云眼所见性。犯现量比量世间三相违过。义重在因之不成。所立法不成一条。立声常宗。无质碍故。喻如觉。亦犯世间相违。(虽无质而有碍大声碍听细语)义重在喻之不成。所言义重者。谓但明此因此喻符此过之式。不暇弹他过也。其他凖此可推。


宗镜录四十九卷云。未审三量行相如何。又八识各具几量。答。古德释云。现量者。现谓显现。即分明证境。不带名言。无筹度心。亲得法体。离妄分别。名之谓现。言量者。量度是楷定之义。谓心于境上。度量楷定法之自相。不错谬故。比量者。比谓比类。以比类量度而知有故。非量者。谓心缘境时。于境错乱。虗妄分别。不能正知。境不称心故。又现量者。如五尘色法。是第八识所变相分。前五转识。并明了意识缘此之时。最初过境。未起分别。能缘之智。亲证境体。得法自性。名為现量。得自相也。若前五识及第八识。于一切境时。皆是现量。得法自相。不简因果漏无漏位。一切皆尔。若第六识缘彼五尘境时。于彼法体。生分别心而起言说。言说所及。不能亲证。以是假智所缘。名得共相。不简因中果位。但于境体生分别心。及起言詮之时。皆名得于共相。若佛后得智缘事境时。起分别故。起言说故。亦是假智。非是得彼自相法体。但是得彼共相也。按此说不审。佛果安可言假智。安可以自相共相分别。佛得共相。皆自相也。后文经云。如来一切现量所得。非比量知。则知此说之非矣。


又云。因明疏解现量义。略有二解。一现之量。谓前五识依所依根。于现在世。缘现有境。根与识同照前境。有发识用。根义显胜。得显现名。虽照于境。以体是色。无缘虑用。不能量度。但有现义。不得量名。唯心心所量度于境。缘[雨/思]用增。体具现义。亦有量境之能。今从能发之根。显所发识。名现之量。依主释也。二现即量。谓明了意识一分。除餘散意识及独头起者。并取定意识。及第八识能缘见分。亲缘现境。作用显现。而彼所依意根界体。非显现故。故不取之。但就能缘见分。现即是量。持业释也。


又云。问。若假智所詮。但得共相之义。不得共相法体。如口说色时。口应被碍。以彼色体。以质碍為自相故。既不被色碍。故知不得彼体。但得彼义者。且如第八识及与眼识。并明了意识。现量智起缘火之时。既言现量得法自相。寧不烧心。若不被烧。应不得火自相。何名现量境也。若许被烧。即世间现见火时。眼不被损。便有世间现量相违过。答曰。虽不被烧。亦得自相。名為现量。所以者何。以心细色麄故。心细无状。色麄有形。故缘火时。虽不被烧。亦名现量。又彼麄色。实亦不能坏扵细色。何况心法。如火灾起时。欲畍但烧自界。不烧色畍定地。殊妙细色。问。既言心细色麄。如阿罗汉化火焚身。心智随灭。此如何通。答曰。化火焚身。但烧浮尘根。非烧清净色根。及彼心智。彼清净根心智。以无所依浮尘。缘闕不生。得非择灭。虽是定火。亦不能烧。麄细异故。定火对世火较细。而对心犹麄。以是色法有形质故。


按此叚所说。全成戏论。口说是声。色体安有被碍。眼照是见。火不烧见。心量其法是知。火不烧知。若舌身二根识缘火。寧不被烧。又麄细之说。亦非合理。江河水大。亦润一尘。一星之火。不容寸铁。又界有各别。彼此无关。人间之火。不烧地狱。水虽清净。鬼见是脓。岂人间水火麄。地狱鬼类反细耶。又魂魄无尘根可依。而见色闻香。心智不灭。罗汉涅槃依方便有餘土。心智不灭。若言有灭。便是断见。不应以择灭之灭為例。定火岂有形质。定火与心。岂可较量麄细。此等分别。俱為赘疣。凡宗镜录所谈唯识一门。佳処固多。败闕処亦復间出。学者当分别观之。无一一泥其所说。若以此解经。反晦经旨。当永明时。所慿以谈唯识之师。见未甚精。其中嘉禾与稂莠杂陈。而唯识宗义相繁碎。永师已获驪珠。不復辨其鳞甲。以故一皆[扠-、]入录中。学者又不得以未辨牝牡驪黄。誚九方歅之不能相马也。


又云。三量八识分别者。前五转识唯是现量。以前五识显现真境。不作行解心。得法自性。任运转故。第六意识。徧通三量。有二。一明了意识与五同缘。通三量。初念得五尘自性。是现量。第二念至作解心时。若量境不谬。是比量。若心所不称境知。即是非量。二独头意识。有三。一散位独头。亦通三量。而比非為多。若前五引起独散意识。名现量。谓第一念缘前来五识所缘尘境。得其自性者。二定中独头。惟是现量。三梦中独头。惟是非量。内二分是现量。第七末那。约有漏位中。惟是非量。妄执第八见分為我法故。本来第八见分是白净无记。然非是我。今被第七妄执為我。不称境知。故名非量。若第七内二分惟现量。凡散位心心所。若具四义。则名现量。一任运缘。二不带名言。三惟性境。四无计度分别。第八识四义具足。极成现量。按此文中说意识之见分。惟是非量。此语有疵。前五引起独散意识。及定中独头。岂闕见分耶。又心所五位。作意便非任运。想且思。即落计度。而八识同有心心所法。现与比如何判得。


又问。真似现量如何分别。答。古释现量有二。一真。二似。真现量者。谓五识及五俱意识。诸自证分。诸定心。及第八识。此等诸心心所有六义名现。一现有。简龟毛等。二现在。简过未。三显现。简种子无作用故。四现离照现。谓能缘之心。行相远离诸分别故。谓离随念计度名言种类诸门等分别心故。因明疏云。无分别者。即显能缘行相。不筹不度。任运因循。照符前境故。五明现。谓诸定心澄湛。随缘何境。皆明证故。六亲现。谓亲冥自体。如一切散心。若亲于境明冥自体。皆名现量。第五第六。简诸邪智等。如病眼见空华毛轮等。虽离分别任运而缘。然不能明证眾境。亲冥自体故。非现量也。似现量者。约有五种。一散心缘过去。二独头意缘现在。三散意缘未来。四缘三世疑智。五缘现在诸惑乱解。又随先所受。分别转故。名似现量。然有二种。一无分别心。谓愚痴辈。及见空[卄/(伞-(企-止)+一)]等。不能分明冥证境故。二有分别心。现带名言。不得自相故。又男女天地等。见一合相。名似现量。此以眾缘合故。如揽眾微以成于色。合五行以成于人。名一合相。如是见者。是有分别智。于义异转故。名似现量。真现量者。如一合相相不可得。金刚经云。如来说一合相。即非一合相。以从缘合即无性故。无性之性。是所证理。如是知者。是正智生。是自相処之相。名真现量。又拂能所证之跡。為真现量。谓若有如外之智。与如合者。犹有所得。非真实证。能所两㤀方為真现。唯识颂云。若时于所缘。智都无所得。尔时住唯识离二取相故。经云。亦无如外智。能证于如。乃為真现量也。是以诸佛施為。悉皆现量。如守护国界主陀罗尼(经)云。如来悉知彼诸眾生。出息入息。种种饮食。种种资具。种种相貌。种种根器。种种行[解-土+(人/人)]。种种心性。死此生彼。剎那流注。生灭相续。如来悉知。如是一切。现量所得。非比量知。云何现量。谓不动念如实而知。非流注心入于过去。如是知时。智慧具足。随眾生心。种种说法。


按文中前说六种。第一至三。现现可摄。第四至六。别转可摄。似现五种。翻前可推。次似现二种之无分别心。似与论文有违。然论文即表正智。则不违后说。所谓无分别者。非是不能分别而无。后说直作不能分别讲则过矣。一合相不可得。拂能所迹。诸佛施為。皆无分别可摄。然是不共之清净现量。非此论现量义。

Tags: 责任编辑:思过黑鹰
】【打印繁体】【关闭】 【返回顶部
上一篇百法问答闻书抄 【六卷】 下一篇表無表章詮要鈔 【六卷】
清净莲海佛学网: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交流论坛 联系我们
本站声明:本站资源来源于互联网,如侵犯了你的版权,请你联系我们,我们将在收到消息后24小时内删除。
清净莲海佛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