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文章

·忻州市钟楼寺 05-04
·阳泉市郊区辛兴圣泉寺 05-04
·阳泉市平定县洪济禅 05-04
·阳泉市报国寺 05-04
·阳泉市平定县寿圣寺 05-04
·阳泉市平定县资福寺 05-04
·阳泉市盂县文殊寺 05-04
·阳泉市矿区释迦寺 05-04
·阳泉市西烟镇麦坡村玉佛寺 05-04
·阳泉市郊区半坡王兰寺 05-04

文库热门

·忻州市钟楼寺 05-04
·阳泉市郊区辛兴圣泉寺 05-04
·阳泉市平定县洪济禅 05-04
·阳泉市报国寺 05-04
·阳泉市平定县寿圣寺 05-04
·阳泉市平定县资福寺 05-04
·阳泉市盂县文殊寺 05-04
·阳泉市矿区释迦寺 05-04
·阳泉市西烟镇麦坡村玉佛寺 05-04
·阳泉市郊区半坡王兰寺 05-04

TOP

愣严经四依解 【十卷】(六)
2018-02-15 22:16:35 来源:清净莲海佛学网 作者: 【 】 浏览:2427次 评论:0

大佛顶如来密因脩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愣严经四依觧卷第六


明湖南邵陵五台菴沙门观衡述


○二观音广陈耳门殊胜分三初祖述观门有授二发明入观行相三结答本妙圆通。


○初祖述观行有授。


尔时观世音菩萨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世尊忆念我昔无数恒河沙劫(授法之时)于时有佛出现于世名观世音(授法之人)我于彼佛发菩提心(自发大心)彼佛教我从闻思脩入三摩地(彼授妙门)。


此从耳根入如来藏妙真如性之人述己最初之方便也观世音者乃从闻性究竟发明一心三藏圆照圆应之称也观即能观智乃闻性之见分世音即所观境乃闻性之相分此即以所观无量显能观圆明又以能观圆明方能圆应一切音声故名观世音法华经云若有无量百千万亿众生受诸苦恼闻是观世音菩萨一心称名菩萨即时观其音声皆得觧脱此即以所观无量显能观圆明亦即以利他显自利圆照自在之妙也此经云由我观[听-王]十方圆明故观音名徧十方界此即以能观圆明显所观无量亦即以自利显利他圆应无碍之妙也是则二利一体能所一如观即三观圆明世音即三谛圆证此就成德说若依发行说即菩萨自己返观闻性入流忘所能觧脱众生音声缠缚故名观世音经云一者由我不自观音以观观者令彼十方苦恼众生观其音声即得觧脱是也若尔当名观闻而名观音者何也曰此即音观闻若离音观闻即心外有法今逹音无体即观闻之自性古佛名同者以见师资一道古今一门发菩提心者即缘菩提果发起愿成菩提之心是依果名因故云菩提心依此经即发觉初心二决定义是也一要知不生灭性以为脩证之本二要知烦恼根本以为降伏之处此依智心明菩提心之体金刚般若经云十二类内所有众生我皆令入无馀涅槃此即悲心又云实无众生得灭度者此亦智心是以悲智二心显菩提心之用又惟智无悲则溺空惟悲无智则滞有必悲智双运方名清净菩提心又名无等等菩提心后文云十方圆明获二殊胜即悲智圆明之相也从闻思脩入三摩地者即彼佛所授之法门闻即闻性即前合空所喻击钟所验圆湛妙常之性因与声结故名闻性此是所依方便即所观之境思即觉观即前审观不生灭性审详烦恼根本之智从体得名故曰思此即能观之智脩即造行即前云脱粘内伏伏归元真后云十方圆明获二殊胜原始要终之行故曰脩此即依理之行与思并进即照用齐行三摩地即首愣严大定此定理智一如理即三藏一心坚固不动之体智即三观一智究竟脩证之用是则上思脩即究竟为能入之智三摩地即坚固为所入之理此以理智因果始终分能入所入其实总一究竟坚固之大定上祖述观门有授已竟。


○二发明入观行相分三初从假入空观二从空入假观三从二入中观。


○初从假入空观分三初入人空观二入法空观三入俱空观。


○初入人空观分三初中分根尘二外空声尘三内空闻根。


○初中分根尘。


初于闻中入流亡所。


此于闻根中思脩最初发轫之要也此闻与声结今初发行但从结心一觧两分使声与闻各不相结入流即根不吸尘亡所即尘不粘根即两离不结也流即闻性之光因逐境流转故名生死欲流亦名业流即奔流取境念念生灭今返之还源故云入流所即所闻之声因闻有相今闻既返入则声若无故云亡所又入流即内心不起亡所即外境不入又入流即逆流曰返流曰旋流曰守于真常曰内伏皆入流之义亡所即不循曰不随曰不分别曰弃于生灭曰脱粘皆亡所之义又此入流亡所先以思慧观察闻性是不生灭性声尘是生灭性思惟了然即以脩慧力行弃之守之脱之伏之皆自脩之行。


○二外空声尘。


所入既寂动静二相了然不生。


此承上声闻既觧则声不能自立故动静二种声尘了然不生也所入既寂一句牒上入流二字所字是语辞入即入流之入上云入流乃初与声觧虽返流内入其性未定今所入既久其性寂然不动不用工力降伏故曰所入既寂葢声尘乃闻性相分之境今闻之见分既寂则相分何由而起又既寂即闻性寂然不知有动亦不知有静故曰动静二相了然不生了然者即思慧觉了晓然脩慧入于空忍故也此思脩二行已空声尘之次此际声尘虽空而闻性但伏之尚未空。


○三内空闻根。


如是渐增闻所闻尽。


此承上声尘既尽则闻性亦空也如是二字承上动静不生之空相思脩二慧不住渐次前进故曰如是渐增闻所闻尽者即渐增之功由声尽渐增至于闻根亦尽闻所闻有二说一谓借所显能即闻所闻之闻根亦尽此上下二闻字皆是闻根但所字下畧一闻字若转所字当云闻声之闻亦尽此说但空闻二谓能所俱空谓上动静不生但空声尘至此合闻与声二俱已尽故曰闻所闻尽此上闻字即闻根下闻字即所闻声即能闻所闻并遣二说俱尽理前空声尘即不分别声尘亦不分别色香等以不分别即断分别我执分别我执者由我故起种种分别今所入即寂即伏住我执现行不起此际借小乘分位即当初果今闻所闻尽即断俱生我执俱生我执者即与身心俱生前分别是闻根现行此俱生即闻根种子前虽伏之寂然不起现行而此种子全在今复以思慧观察此闻根元无自性由声尘所粘假名为根若离声尘此闻何有后云旋闻与声脱能脱欲谁名是也此思慧观察觉了虚妄无疑脩慧随念深入依理净尽到此闻根种现俱无则此分别俱生二种我执俱尽此际分位即当小乘极果阿罗汉道前云此根初觧先得人空是也此依断我执故合小乘极果若依此经圆顿之教超小果远之远矣在圆当七信在别当七住又此空声与闻不唯空我执已断世间麄法执后所断皆理智微细法执此从闻中思脩入三摩地之少分尚未深入上入人空观已竟。


○二入法空观分二初遣观智二空谛理。


○初遣观智。


尽闻不住觉所觉空。


此承前闻性既尽觉察不住复前增进至于觉智亦空也尽闻二字牒上闻所闻尽之境虽云尽闻即六根俱尽后云一根既返源六根成觧脱是也此际根尘既空寂妙圆湛若小乘住此为涅槃即是六觧而一未亡未亡者即觉智爱此湛一之境故注之不亡今菩萨入首愣严大定随至随觉随觉随破直前力进故曰尽闻不住胜进不已将前空根尘之觉观亦空故曰觉所觉空上觉字即能觉智体所觉即所觉根尘即觉根尘之觉亦空此说亦是借所觉显能觉但空能觉若以空能觉带言所觉释者即能觉智与所觉根尘空相一切俱空前但空尘次根尘俱空此根尘觉观都空此空观是从畧至广从浅至深此正空在觉智其所觉是带言又此觉智即前空根尘思脩二慧初从闻中入流亡所是从有漏位中发起至此虽转入无漏尚属劣无漏其力不威勐若不遣除终为智障智不圆明不得发胜无漏智故亦空去。


○二空谛理。


空觉极圆空所空灭。


此牒上智空而空理亦空也空觉之空牒上觉所觉空之空字极圆二字即空觉已至满量无馀之地谓以能空之空空所空之觉空尽无馀是所空智觉极圆以显能空之空性亦极圆即前空性圆明是也空所空灭者承上句牒定空性极圆此极圆空性以思慧照破是法执边事亦不可住即以脩慧随照随遣净尽不存故曰空所空灭前云成法觧脱是也此空理如不空去即成理障障大涅槃而终不现前此是理爱并前智爱俱是法执前是俱生微细住照之法执此是俱生微细住寂之法执此空亦灭则法执顿[书-曰+皿]矣此中思脩二慧转细转深已入三摩地空观之多分也正脉曰此超小乘过之然定位于圆教即八信之十信于别教即八住之十住及十行十向二十三位而尘沙惑尽矣上入法空已竟。


○三入俱空观。


生灭既灭寂灭现前。


此承上根尘理智都灭人法俱空而不生灭性大寂灭海方现前也生灭既灭者牒上四重生灭俱灭尽矣初则声尘心灭则闻性心生次则闻性心灭则智觉心生后则智觉心灭则空性心生又则空性心灭总是生灭边事至此生灭灭已方尽生灭之相而寂灭心海方得明露故曰现前上句言生灭者以缘会而生缘散而灭因生有灭对灭言生是对待破坏之法此寂灭即圆成实性以本自不动曰寂以体自不生曰灭非对动言寂非对生言灭即如来藏妙真如性尽十方世界是一大寂灭海此寂灭现前一切变现不为烦恼皆合涅槃清净妙德故后从空入假种种变现皆寂灭之境也此即觧脱法已俱空不生是也末云是名菩萨从三摩地得无生忍但结之而已曰此际俱空不生何以科名入俱空观曰入俱空即二空俱不住即不生义此中思脩二慧已入三摩地极尽空观分剂后从空入假此二慧即转入慈力悲仰二种殊胜正脉曰此位应在初住虽分断一分无明分证一分真理而一断一切断一证一切证四十二地功德隐然具足其与别教初地位虽言齐而历别之与圆融实天地悬殊矣上从假入空观已竟。


○二从空入假观分二初总明殊胜二别明妙用。


○初总明殊胜。


忽然超越世出世间(牒上空根尘超越世间空理智超越出世间)十方圆明获二殊胜(总标从空入假)一者上合十方诸佛本妙觉心(十方圆明)与佛如来同一慈力(由上十方圆明与佛同体故同其慈)二者下合十方一切六道众生(十方圆明)与诸众生同一悲仰(由上十方圆明与众生同体故同其悲)。


此总标从空入假获二殊胜也忽然超越二句牒前空观以世间出世间俱空超越是远离义亦空义忽然即觧脱道一刹[邱-丘+(丹-、+一)]顷谓寂灭现前则空有顿超也十方圆明二句承上世出世间俱空则世出世间同一圆明空体前根尘理智该尽世出世间其世出世间已该十法界前未空则十界有迷悟染净差别不圆今既超越则十界合为一体故曰十方圆明十方即十法界既与十界同体亦与十界同用与佛同体故佛之慈即菩萨之慈与众生同体故众生之悲即菩萨之悲故曰获二殊胜又十方圆明即前思慧转成称法界大慧获二殊胜即前脩慧转成称法界妙行此二句是标一者下释明上合十方诸佛下合十方众生是释明十界同体十方圆明之义与诸如来同一慈力与诸众生同一悲仰是释明获二殊胜之义殊胜即超越权小之义彼无此妙用又慈力者慈能爱人同乐力能与现身说法悲仰者悲能愍人之苦仰能企求出离以施无畏。


○二别明妙用分二初明证同体慈能现应身二明证同体悲能施无畏。


○初明证同体慈能现应身分三初总标由闻薰三昧能现二别明应彼所知量随现三结明由闻薰三昧妙力。


○初总标由闻薰三昧能现。


世尊由我供养观音如来(推本于师)蒙彼如来授我如幻闻薰闻脩金刚三昧(感师所授)与佛如来同慈力故(同用)令我身成三十二应入诸国土(同用之妙)。


此总标三十二应身由闻薰三昧与佛同体之慈而能现也如幻者即于闻中以思脩二慧观察根尘等法虚妄不实之义初观声如幻不住于声次观闻如幻不住于闻后观觉如幻不住于觉再观空如幻不住于空从始及终皆依如幻思脩而入闻薰闻脩者二闻字皆闻性属本觉薰脩即思脩二慧属始觉薰即薰染义如香薰物物染皆香以思慧照闻性具圆通常闻性薰思慧亦同圆通常性又思慧照根尘等法如幻薰根尘等法应念化成无上知觉是思慧对闻性为所薰对诸法为能薰脩即脩习如羽习飞习久自举以脩慧如闻性习行习久自化便能真俗并融圆通无碍金刚即究竟坚固义通上如幻等是大定之别名三昧是总名又如幻是究竟金刚是坚固初以如幻觉观于闻中究竟一切虚妄即入坚固不动真性是始于如幻终于金刚故也又二闻字是所依理即金刚坚固薰脩是能脩智即如幻究竟即前云如幻三摩提金刚王宝觉是也今于闻中入故曰闻薰闻脩等三十二应身合唯四圣六凢开之成三十二应诸国土即四土俱该。


○二别明应彼所知量随现分二初应欣求心量二应厌离心量。


○初应欣求心量分二初应圣众二应凢众。


○初应圣众分四初应菩萨众二应独觉众三应缘觉众四应声闻众。


○初应菩萨众。


世尊若诸菩萨入三摩地进脩无漏胜觧现圆(感)我现佛身而为说法令其觧脱(应)。


此依慈力应身现佛身也此于四圣界中合佛与菩萨为之一界菩萨身感佛身应诸菩萨通指四教五十五位随位浅深各有所入三昧亦有浅深不同进脩无漏即脩慧趋真断惑此即缘因胜觧现圆即思慧如幻观察此即了因现圆者即诸菩萨于本位所脩无漏行已极智照亦圆将加行前进之际故曰现圆此际得佛现身说法一接即捨此前证故曰令其觧脱即觧脱旧行而得新证正观曰此应三贒十地至于等觉之求而现佛身也随位高下现身优劣说法浅深不应一凖正脉曰等觉菩萨岂假初住现佛说法耶荅闻法得觧何必求人复假胜身弥增内慧又等觉决无优劣之计观音亦非初住所局。


○二应独觉众。


若诸有学寂静妙明胜妙现圆(感)我于彼前现独觉身而为说法令其觧脱(应)。


此慈力应身现独觉身也若诸有学即指本乘凢在学地之者寂静妙明一句正是此乘三昧寂静是定妙明是慧胜妙现圆一句明彼所脩定慧已满即学地功行俱圆令其觧脱即证无学温陵曰独觉者出无佛世观物变易自觉无生故号独觉乐独善寂求自然慧故曰寂静妙明正脉曰此非天然外道以多生受佛小教薰习当历七生方证无学今出无佛世证期已至忽然触境觉悟故佛现同类身令证本习后究竟于佛乘也此乘开缘觉一界分出为二界也。


○三应缘觉众。


若诸有学断十二缘缘断胜性胜妙现圆(感)我于彼前现缘觉身而为说法令其觧脱(应)。


此慈力应身现缘觉身也有学如上说断十二缘者禀佛教观十二因缘流转还灭二门今从无明还灭至于老死[书-曰+皿]灭故曰断十二缘此句属观行缘断胜性一句是十二缘断尽所显空理故曰胜性胜妙现圆者明彼能断智所显理俱妙俱圆故觧脱如上说正脉曰胜性即因缘无生之性也。


○四应声闻众。


若诸有学得四谛空脩道入灭胜性现圆(感)我于彼前现声闻身而为说法令其觧脱(应)。


此慈力应身现声闻身也檇李曰三果以前贒位圣位俱属有学见道一十六心断四谛下惑证生空理故曰得四谛空初果后进断三界八十一品俱生品品皆证一分择灭无为故云脩道入灭胜性即人空灭谛上应圣众已竟。


○二应凢众分二初应天众二应人众。


○初应天众分二初应天主身二应天臣身。


○初应天主身分四初应梵王天主身二应帝释天主身三应自在天主身四应大自在天主身。


○初应梵王天主身。


若诸众生欲心明悟不犯欲尘欲身清净(感)我于彼前现梵王身而为说法令其觧脱(应)。


此慈力应身现梵王身也此名众生者拣异前四圣流类后诸众皆界内凢夫欲心即识欲尘即境欲身即根即根尘识三是也心曰明悟尘曰不犯根曰清净此亦根尘识三精莹分剂晓然可见矣梵王即初禅天主举一即四禅通摄以欲爱清净故曰梵王说法即说离欲等法觧脱即觧脱欲界身心证梵行身心孤山曰说法如金光明云大梵天王说出欲论是也。


○二应帝释天主身。


若诸众生欲为天主统领诸天(感)我于彼前现帝释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应)。


此慈力应身现帝释身也欲为天主即乐为欲界第二天之主此天居须弥顶有五峯周围四峯每峯有八天中间帝释所居共三十三天而帝释统之故曰綂领诸天说法即十善法孤山曰释提桓因种种善论是也。


○三应自在天主身。


若诸众生欲身自在游行十方(感)我于彼前现自在天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应)。


此慈力应身现自在天身也此天是欲界顶天梵语婆舍跋提此云他化自在天以变化为他事故曰他化不被乐拘故曰自在游行十方即自在故此游十方即六欲四洲之十方说法即说欲界定法又此天有二一正天二魔天俱自在天摄。


○四应大自在天主身。


若诸众生欲身自在飞行虚空(心感)我于彼前现大自在天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量应)。


此慈力应身现大自在天身也此天是色界顶天大论云三目八臂骑白牛执白拂者是也飞行虚空即大自在事如法华经言能过五百万亿国推寻供佛其游行自在超越前天故云大自在此中亦有二处一正凢夫天一魔王天俱大自在摄又前帝释天虽是欲界二天以四王天属天臣而帝释当欲界初天梵王是色界初天自在是欲界顶天大自在是色界顶天是欲色二界举初与顶以摄中间诸天不言无色界者以四空天不乐身故不现身菩萨别有方便饶益此中说法即说捨念清净等法上应天主身已竟。


○二应天臣身分二初应天将身二应四王身三应太子身。


○初应天将身。


若诸众生爱统鬼神救护国土(心感)我于彼前现天大将军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量应)。


此慈力应身现天大将军身也此属天臣正帝释天侍卫将帅也正脉曰此似四王主[帅-(白-日)]各有八将而韦驮为上首是也各綂所部鬼神即八部之属救护国土者还指人间国土所以摧魔护生也二说俱存俟再察定。


○二应四王身。


若诸众生爱统世界保护众生(心感)我于彼前现四天王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量应)。


此慈力应身现四王天身也此天为欲界初天应在天主列以臣于帝释故列臣次爱綂世界即四洲中一切国土保护众生与前救护国土情噐互举总是救护国土中所有众生不令魔扰令生善行。


○三应太子身。


若诸众生爱生天宫驱使鬼神(心感)我于彼前现四天王国太子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量应)。


此慈力应身现天太子身也温陵曰四天太子即那吒之类能驱鬼神正脉曰按綂纪四天王各有太子九十一人驱使者即八部是也正观曰统论天众亦各有行而致大约王者必仁覆生民之心也求是报必为说是因仁而且勇天将因也上应天众已竟。


○二应人众分四初应世谛男众二应秉教二众三应世谛女众四应童真二众。


○初应世谛男众分二初应人主二应臣民。


○初应人主。


若诸众生乐为人主(心感)我于彼前现人王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量应)。


此慈力应身现人王身也温陵曰自金轮至粟散皆人王也粟散即邦国小王散于天下如粟之多正脉曰问世之平人有妄志帝王者岂可与现身说法遂其私志耶答非也此必有德怀仁不忍世乱发愿世世为有道之君以理邦国以安天下故菩萨现身与说生贵之因如脩十善为轮王因是也非教以簒夺之术也或现居其位不善其政为说脩身诚意脩已以安天下之法亦不违理。


○二应臣民分四初应长者二应居士三应宰官四应术士。


○初应长者。


若诸众生爱主族姓世间推让(心感)我于彼前现长者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量应)。


此慈力应身现长者身也主族姓即一族之长世间推让即邦国之长或德风远布华夷皆推尊之故曰世间推让温陵曰具十德为长者姓贵位高大富威勐智深年耆行净礼备上叹下归是也。


○二应居士。


若诸众生爱谈名言清净自居(心感)我于彼前现居士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量应)。


此慈力应身现居士身也爱谈名言曰士清净自居曰处合曰处士亦名居士正脉曰此有德无位或谈道论德为人师范或着书立言埀教后世名言典章也如此方王通邵雍之类隐沦不仕者也。


○三应宰官。


若诸众生爱治国土剖断邦邑(心感)我于彼前现宰官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量应)。


此慈力应身现宰官身也爱治国土曰官剖断邦邑曰宰即宰割彊土而公治之故曰宰官温陵曰三台辅相州牧县长悉号宰官也。


○四应术士。


若诸众生爱诸数术摄卫自居(心感)我于彼前现婆罗门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量应)。


此慈力应身现净行身也婆罗门此云净行即四姓之一数术即和合占相推步之类摄卫即摄持数术精诣自到以卫护身家自处不屈节于人上居士以名言自处此净行以方术自处故皆云自居正脉曰此科似此方医卜杂技所摄如郭璞华陀之类是也西天最贵重之有十八姓上应世谛男众已竟。


○二应秉教二众分二初应出家二众二应在家二众。


○初应出家二众分二初应比丘众二应比丘尼众。


○初应比丘众。


若有男子好学出家持诸戒律(心感)我于彼前现比丘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量应)。


此慈力应身现比丘身也好学出家志也持诸戒律行也诸律自十戒以至进[且/八]二百五十也说法即说四分律法。


○二应比丘尼众。


若有女人好学出家持诸禁戒(心感)我于彼前现比丘尼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量应)。


此慈力应身现比丘尼身也尼女也别前男子出家故曰比丘尼禁戒别前常律更加严禁故诸戒亦自十戒进[且/八]五百也上应出家二众已竟。


○二应在家二众分二初应优婆塞众二应优婆夷众。


○初应优婆塞众。


若有男子乐持五戒(心感)我于彼前现优婆塞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量应)。


此慈力应身现优婆塞身也优婆塞此云近事男谓男子以五戒清净堪近事三宝说法即五常五戒等法是也。


○二应优婆夷众。


若有女子五戒自居(心感)我于彼前现优婆夷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量应)。


此慈力应身现优婆夷身也优婆夷此云近事女谓女子以五戒自居清净堪近事三宝亦可近事出家比丘尼上应秉教二众已竟。


○三应世谛女众。


若有女人内政立身以脩家国(心感)我于彼前现女主身及国夫人命妇大家而为说法令其成就(量应)。


此慈力应身现世谛女人身也内政简异男子天子公卿等掌外政王后妃嫔等掌内政政者即诚意脩身齐家治国之事家国以身为本故曰立身身立而家国齐故曰以脩正脉曰家通大夫以下国通诸侯以上女主即天子之后国夫人如论语邦君之妻曰君夫人命妇谓妻因夫荣者大家如后汉扶风曹世叔妻者同郡班彪之女名昭字惠姬和帝数召入宫令皇后贵人师事焉号曰大家(音姑)。


○四应童真二众分二初应童男众二应童女众。


○初应童男众。


若有众生不坏男根(心感)我于彼前现童男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量应)。


此慈力应身现童男身也不坏男根即有志全身一生不犯欲事。


○二应童女众。


若有处女爱乐处身不求侵暴(心感)我于彼前现童女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量应)。


此慈力应身现童女身也正脉曰处女亦名处子谓未出嫁之女也爱乐处身者愿常为处女终不出嫁故不求侵暴者谓幽处自洁不欲人有所犯说法即说离欲清净为生天之因等法自若诸众生乐为人主至此是应人众已竟并上天众名凢众合前圣众通一大科名应欣求心量已竟。


○二应厌离心量分二初应八部诸众二应人非人众。


○初应八部诸众此中阙迦楼罗部就分为七初应诸天众二应诸龙众三应轻捷众四应寻香众五应非天众六应歌神众七应大蟒众。


○初应诸天众。


若有诸天乐出天伦(心感)我现天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量应)。


此慈力应身现诸天身也前应天众乃天主天臣皆有自在义有饶益义故求其得此诸天即欲界中天之民众知天乐无常欲其脩进故愿求出离又此即风云雷雨诸部日月星辰诸宫一切灵祗皆天属摄故列诸龙大蟒等类以分八部非十善正因所感天人故生厌离心或天民亦在此列亦不违理正观曰前天欲求得此天欲求出非重也天报唯乐何以求出以耽乐沉迷报谢复苦故也经云诸天当自思我等何当得人身生释迦法中受比丘戒此诸天厌本伦之实证也。


○二应诸龙众。


若有诸龙乐出龙伦(心感)我现龙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量应)。


此慈力应身现诸龙身也龙有生类不同相貌不同住处不同善恶不同故曰诸龙厌本伦之苦故乐出离。


○三应轻捷众。


若有药乂乐度本伦(心感)我于彼前现药乂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量应)。


此慈力应身现药乂身也药乂此云轻捷能勇徤此鬼趋摄。


○四应寻香众。


若乾闼婆乐脱其伦(心感)我于彼前现乾闼婆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量应)。


此慈力应身现乾闼婆身也乾闼婆此云香隂新番寻香行帝释乐神。


○五应非天众。


若阿脩罗乐脱其伦(心感)我于彼前现阿脩罗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量应)。


此慈力应身现阿脩罗身也阿脩罗此云非天有天之福无天之德亦云无端正以女美男丑故从男彰名。


○六应歌神众。


若[监-皿+纟]那罗乐脱其伦(心感)我于彼前现[监-皿+纟]那罗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量应)。


此慈力应身现[监-皿+纟]那罗身也[监-皿+纟]那罗此云疑神以形似人而头有角故疑之此从相得名亦番歌神此天帝[纟*系]竹乐神小劣乾闼婆此从用得名。


○七应大蟒众。


若摩呼罗伽乐脱其伦(心感)我于彼前现摩呼罗伽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量应)。


此慈力应身现摩呼罗伽身也摩呼罗伽此云大蟒此八部于六凢界中已该天及脩罗鬼畜四趋上应八部诸众已竟。


○二应人非人众分二初应人众二应非人众。


○初应人众。


若诸众生乐人脩人(心感)我现人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量应)。


此慈力应身现人身也此乐人脩人即欣求心列于厌离心中者有二义一出厌离心所求之处二有乐必有厌即人道中或厌故脩新厌劣脩胜此亦厌离心也曰八部皆愿出本伦求生人道即人道亦愿不失人身何也曰六道中唯人道能修集无上正觉故裴公云地狱沉幽冥之苦鸟兽含[狂-王+戊]狖之悲脩罗方嗔诸天正乐可以整心虑证菩提唯人道唯能耳是也正脉曰此是现在人中而求捨身之后复得人身葢求不失人身世世脩进者也。


○二应非人众。


若诸非人有形无形有想无想乐度其伦(心感)我于彼前皆现其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量应)。


此慈力应身现非人身也此有形无形有想无想綂收五趋无形即摄无色界天无想即摄无想天等形与无形想与无想地狱总该馀则易知或此偏于地狱此人与地狱并前八部中四趋共成六凢界也长水曰有形如休咎精明等无形如空散消沉等有想如神鬼精灵等无想如精神化为土木金石等皆非人也此中无形难与现身无想难与说法此在如幻闻薰闻脩金刚三昧圆通妙力方能耳于无形中现无形之形于无想中发无想之想此类实劣益见菩萨妙力殊胜不可思议前天主人主等皆天人中有品位者虽共有十九众唯人天二界复以八部人非人等以尽六凢界并前四圣众合成十法界以应前十方圆明之义是现十法界身此中圣众唯四凢众阙迦楼罗共二十八总成三十二应上别明应彼所知量随现已竟。


○三结明由闻薰三昧妙力。


是名妙净三十二应入国土身皆以三昧闻薰闻脩无作妙力自在成就。


此总结明上三十二应身皆是闻薰闻脩金刚三昧故能现也是名下总结应身之数妙净即应也皆以下总显由闻性三昧之力无作妙力二句发明上妙净二字以徧现无作曰妙以自在无碍曰净又圣凢徧现曰妙去来无迹曰净又非二乘作意之通曰妙非凢小心外之境曰净正脉谓心如海而诸身如海之印纹缘至而现则来无所从缘尽而没则去无所止无碍无滞故称妙净之应也自世尊由我供养观音如来至此详明三十二应身之妙是发明前一者上合十方诸佛本妙觉心与佛如来同一慈力五句之义重在同一慈力故能妙应无尽上明证同体慈能现应身已竟。


○二明证同体悲能施无畏分三初总标由耳门三昧能施二别明随众生所念能施三总结明无畏功德名数。


○初总标由耳门三昧能施。


世尊我复以此闻薰闻脩金刚三昧无作妙力(此标能施三昧)与诸十方三世六道一切众生同悲仰故(此标同体悲即能施义)令诸众生于我身心获十四种无畏功德(此标所施无畏)。


此总标十四无畏功德之由皆是耳门圆照三昧所能也此中标金刚三昧与前三十二应标辞不同上减如幻二字下增无作妙力四字此四字前在结文故此承之为标辞又无作即如幻也于我身心者谓菩萨返闻自性十方圆明与众生同一法界众生身心即菩萨身心菩萨身心即众生身心故众生身心偶难菩萨身心资之顿脱以同一法界体故是则众生悲仰身心全在菩萨身心中故同菩萨获无畏也无畏约众生言以众生遭难即生怖畏蒙救得脱故无畏功德约菩萨言谓菩萨[且/八]足能施无畏之最妙功德故问此中独标六道众生不标三乘圣贒者何也曰圣贒已超苦故此因六道众生畏苦故施无畏圣贒已无畏故。


○二别明随众生所念能施分四初施八难无畏二施三毒无畏三施二求无畏四施一行无畏。


○初施八难无畏分八初诸苦无畏二火难无畏三水难无畏四风难无畏五兵难无畏六鬼难无畏七囚难无畏八贼难无畏。


○初诸苦无畏。


一者由我不自观音以观观者(菩萨身心)令彼十方苦恼众生观其音声(众生身心)即得觧脱(众生同菩萨身心后倣此)。


此悲仰能施无畏今标八难中第一总相故云苦恼以该尽三界一切苦难故也一者下标菩萨已觧脱身心之由谓由我不自观音即不随声尘所起知见即忘所即脱粘即弃生灭以观观者上观字是返观属始觉下观字是闻性属本觉即旋闻机返照自性即入流即内[仁-二+大]即守真常此菩萨不自观音而音声不能縳故身心俱觧脱也令彼下标众生未觧脱身心苦恼是未觧脱之事观其音声明未觧脱之元以众生观其音声而为声縳故身心俱未觧脱今菩萨以自不观音声身心令彼观音声身心同一法性顿脱苦恼故云即得觧脱此即众生身心于菩萨身心中获第一诸苦无畏功德有谓众生观音亦能观性若然者何以待菩萨加被即众生自能觧脱也有谓菩萨观众生持名音声既尔何以见菩萨妙力此正如众生之所短显菩萨之所长以菩萨不观音声能觧脱观音声众生乃见菩萨功德妙力如下知见旋复能加被入火众生观[听-王]旋复能加被入水众生是也又此经与法华详畧不同此经明因行故详于妙应法华明果用故详于众生心感。


○二火难无畏。


二者知见旋复(菩萨身心)令诸众生设入大火(众生身心)火不能烧。


此悲仰能施火难无畏也知见旋复一句明菩萨知见之光自已旋复内无烦恼火外火亦不能烧即觧脱身心令诸众生二句明众生内[且/八]烦恼火故外见相火即未觧脱身心此菩萨自已无火能令入火众生火不能烧是众生身心于菩萨身心中获火难无畏之功德旨在知见旋复同一法界体故檇李曰与天台释火难有三种一果报火下从地狱上至初禅二恶业火通三界三烦恼火通三乘火难既尔他皆倣此正脉曰若三火通收则三圣亦应蒙救前标文虽畧理亦[且/八]焉。


○三水难无畏。


三者观[听-王]旋复(菩萨身心)令诸众生设入大水(众生身心)水不能溺。


此悲仰能施水难无畏也观[听-王]属水意同前释。


○四风难无畏。


四者断灭妄想心无杀害(菩萨身心)令诸众生入诸鬼国(众生身心)鬼不能害。


此悲仰能施风难无畏也断灭妄想二句明菩萨内风已息而外风亦不能飘皷即觧脱身心何以知断灭妄想为内风息耶曰五卷中瑠璃光法王子圆通章云观身动止观心动念诸动无二等无差别皆是妄缘风力所转是知妄想即心念妄动即内风今断灭即内风不起无疑矣令诸众生二句明众生身心为内外风飘即苦恼入诸鬼国者谓非无因而自入此正由黑风吹其船舫漂堕罗刹鬼国是自妄想风未息则外境风能吹动鬼不能害者由菩萨无杀害心风加被[且/八]杀害众生同免杀害之风难自有杀害是心动鬼来能害是身动二俱属风菩萨以无杀害无妄想等风觧之。


○五兵难无畏。


五者薰闻(闻根)成闻(闻性此句是一根返源)六根消复(此句是六根觧脱)同于声[听-王](喻上消复无质碍故已上三句是菩萨身心)能令众生(众生身心)临当被害刀叚叚坏(此能害不坚)使其兵戈犹如割水亦如吹光性无摇动(此所害不实即上同于声[听-王])。


此悲仰能施兵难无畏也此科名兵难义实地难地即坚碍义兵是最坚硬最刚利是即地大并前火水风成四大之难六根消复二句正明菩萨内地性销融同于声[听-王]了无质碍而外地不能触能令下正明菩萨无触身心加被众生不受诸触割水吹光皆明无质碍不受触之相持地菩萨圆通章云微尘自性不相触摩乃至刀兵亦无所触此亦地大消复之证。


○六鬼难无畏。


六者闻薰精明明徧法界则诸幽暗性不能全(菩萨身心)能令众生药乂罗刹鸠槃茶鬼及毘舍遮富单那等虽近其傍(众生身心)目不能视。


此悲仰能施鬼难无畏也此科名鬼难义实空难以幽暗属空故前云觉明空昧又云空晦暗中后云若以空性观昏钝先非觉是幽暗为空无疑矣前示七大之文四大皆以空翻空以觉翻今明徧法界即觉义正翻空暗闻薰精明二句正明菩萨内空暗以消化为精明觉体徧照法界则诸幽暗二句正显上明徧法界明能破暗则外之顽空幽暗亦顿化为大光明藏故曰性不能全能令下明菩萨光明身心加被众生幽暗身心同一光明故幽暗鬼魅不能近视如赫日之下无暗故正观曰药乂此云轻捷罗刹此云可畏鸠槃荼即厌魅鬼毘舍遮噉精鬼富单那热病鬼正脉曰首二句言返闻功极发本明耀圆照法界次二句言鬼神隂隐想习向暗背明返不堪于光耀如枭鸟夜视昼肓罗刹向日不见是也。


○七囚难无畏。


七者音性圆销观[听-王]返入离诸尘妄(菩萨身心)能令众生(众生身心)禁繫枷鎻所不能着(能令众生身心同于菩萨身心)。


此悲仰能施囚难无畏也此科名囚难义实根性觧脱前云闻薰精明重在明又前云六根销复重在空此观[听-王]旋复正重在根谓根结一觧则内外一切俱觧脱也初句无尘累次句尽根结三句成上根尘两觧不相依倚则远离一切虚妄缠縳正观曰音性圆销则内无所繫观[听-王]返入则外无所累故枷鎻自脱也。


○八贼难无畏。


八者灭音圆闻(即全音皆闻性)徧生慈力(由闻圆一体故徧生慈力此菩萨身心)能令众生经过险路(众生身心)贼不能劫。


此悲仰能施贼难无畏也此科名贼难无畏义实远离识性之难灭音即无境圆闻即唯心即三界唯心万法唯识全无外境唯一真心徧生慈力者承上灭音圆闻处处皆是自心无有分别普为护惜故曰徧生慈力弥勒菩萨脩习唯心识定号曰慈氏亦同此义皆同体慈也此二句明内无识性之贼贼不能劫者由菩萨内空烦恼贼外贼亦空加被未空烦恼贼之众生外贼亦不能劫六识从来名六贼亦名烦恼贼初卷云由汝无始至于今生认贼为子失汝圆常故受轮转正指此分别识心名贼此内贼不起分别故外贼不能劫又慈力周徧外贼亦同其慈此脱识贼即识大前观[听-王]返入觧根结即见大又前破幽暗空性即空大并前四大共七大是此七科觧脱七大之难但前四大文义显然后三大文隐而义[且/八]智者详焉纵后三犯牵强为配前四成七大以全一章之义亦不过甚不然则前有属而后无属也上施八难无畏已竟。


○二施三毒无畏分三初贪毒无畏二嗔毒无畏三痴毒无畏。


○初贪毒无畏。


九者薰闻(入流)离尘(亡所)色所不劫(菩萨身心)能令一切多婬众生(众生身心)远离贪欲。


此悲仰能施离欲无畏也薰闻离尘者即薰脩闻根尽除一切色尘影子永断根本无明色所不劫者由上句根中既无尘习则外之色尘无因而入即一切变现不为烦恼能令下以己施人故。


○二嗔毒无畏。


十者纯音无尘根境圆融无对所对(菩萨身心)能令一切忿恨众生(众生身心)离诸嗔恚。


此悲仰能施离嗔无畏也纯音无尘者纯音即如前云妙音密圆乃声之自性即如来藏心无尘即无动静二相此句即全性无相下二句即融相一如故无能对所对即根境一如又上句内无嗔习下二句外无嗔境以嗔从敌对违拒起今无对所对即无嗔境能令下如前释。


○三痴毒无畏。


十一者销尘旋明法界身心犹如瑠璃朗彻无碍(菩萨身心)能令一切昏钝性障诸阿颠迦(众生身心)永离痴暗。


此悲仰能施离痴无畏也尘即暗也前云空晦暗中结暗成色是则此尘内依无明外依空昧而成故不明彻销尘旋明亦是融相归性相暗性明故曰旋明又销尘即前灭音旋明即前圆闻前约根名性故言闻此直就性言故云明此句言本觉性明下三句显明之相法界身心一句是法法界是依报身心是正报犹如瑠璃二句是喻喻上依正二报同于瑠璃朗彻无碍能令下以己施人阿颠迦此云无善根愚痴最重者此破三毒初曰薰闻离尘次曰纯音无尘后曰销尘旋明辞殊而义一总是返妄归真全性融相唯一妙净明心顺境不能动故色所不劫违境不能扰故离诸嗔恚尘境不能蔽故永离痴暗此三毒是心苦恼前八难是境苦恼无畏即心境俱超有谓八难畏其现是苦果三毒畏其必成苦因此说殊不知三毒炽盛亦是现前苦果正观曰内业有十坏灭法身惟婬怒痴为甚故偏说之上施三毒无畏已竟。


○三施二求无畏分二初求男无畏二求女无畏。


○初求男无畏。


十二者融形复闻(闻性)不动道塲涉入世间不坏世界能徧十方(形同闻性往来无碍)供养微尘诸佛如来各各佛边为法王子(菩萨身心)能令法界无子众生欲求男者(众生身心)诞生福德智慧之男(众生于菩萨身心获得男子之道)。


此悲仰能施求男得男无畏也形指身言全身复于闻性闻性周徧无碍形亦周徧无碍故不动步而能周徧十方上三句明融正报无碍不坏世界二句明融依报无碍故云不坏能徧以依报无障无碍故能不坏而徧上依正互融往来无碍得男子之体供佛为法王子禀男子之教此菩萨自[且/八]男子之道故能应人所求檇李曰涉入世间不坏世界即方便智方便属权权能干事故生于男温陵曰供佛足福禀法足慧而能绍法王有男之道也正脉曰由福慧二足故能与福德智慧之男非无自而然也。


○二求女无畏。


十三者六根圆通(见闻觉知不能分隔)明照无二(成一圆融清净寳实觉)含十方界(净极光通逹寂照含虚空)立大圆镜(实智)空如来藏(如理此理智皆净义)承顺十方微尘如来秘密法门领受无失(菩萨身心)能令法界无子众生欲求女者(众生身心)诞生端正福德柔顺众人爱敬有相之女(众生于菩萨身心获得女子之道)。


此悲仰能施求女得女无畏也六根下明自利德能令下明利他德六根圆通一句是总标下四句是别明六根既圆而为一通而不二即一清净寳觉由圆通故明照不二由圆通故含十方界由圆通故转成大圆镜智由圆通故证空如来藏体此四义皆圆通二字尽矣无二是寂静义含界是包容义镜智受持义空藏无碍承顺义皆是坤道此四义得女子之体承顺十方四句明上镜智空藏之用即具女子之道此明菩萨自具广大圆通承顺妙德故能应求女之道又空藏承顺无为无漏秘密法门镜智受领有为无漏法门能令下以己施人上施二求无畏已竟。


○四施一行无畏。


十四者此三千大千世界百亿日月(此一佛世界)现住世间诸法王子(菩萨众)有六十二亿恒河沙数(明上菩萨众多)脩法埀范教化众生(菩萨事)随顺众生方便智慧各各不同(明法门多种)由我所得圆通本根发妙耳门然后身心微妙含容周徧法界(菩萨身心)能令众生持我名号(众生身心)与彼共持六十二亿恒河沙诸法王子二人福德正等无异(众生于菩萨身心获得殊胜功德)世尊我一名号与彼众多名号无异(牒上一行与众行无异)由我脩习得真圆通(结明无异之由)。


此悲仰能施持名一行功德无畏也此科名一行者以持名念佛名一行三昧此亦持名故又对彼持众多名号亦名一行此三千下明一佛界中有六十二亿恒沙数菩萨同埀教化此菩萨虽众多止周徧一佛世界由我下明观音菩萨获圆通本根身心俱周徧法界是则观音一人教化周徧十方超越上众多菩萨一界中教化远矣自此三千大千至此是借劣显胜总显观音身心周徧殊胜圆通本根者即圆通本自之根此虽言本根未出名是何根下句方出本根之名故曰发妙耳门发开发也谓开悟发明耳门具圆通常三种真实有谓备离深圆之三妙故谓妙门亦应理又发生也谓圆通出生于耳门故然后身心三句正显圆通之妙上三句是明所脩耳门方便具真圆真通此三句是明能脩身心亦得能圆能通故云微妙含容周徧法界微妙含容身心互通周徧法界身心互圆能令下明菩萨身心殊胜加被持名众生身心亦殊胜故持一名与持多名福德无二世尊下菩萨又自发明一多无异之由谓由得圆通本根故上别明随众生所念能施已竟。


○三总结明无畏功德名数。


是名十四施无畏力福备众生。


此总结上十四无畏功德行相如此也前八难三毒是畏其不能速脱加被令其速脱故无畏后二求一行是畏其不能速得加被令其速得故无畏自世尊我复以此闻薰闻脩至此总是分别十四无畏之义发明前二者下合十方一切六道众生与诸众生同一悲仰之义重在同一悲仰故能福备一切此悲仰并前慈力皆前思脩二慧转增殊胜之妙已到极则之处但从薰脩而至亦是无功用行故名无作妙力下四不思议乃真如全体之用不假薰脩故超于此上从空入假观已竟。


○三从二入中观分二初总标二别明。


○初总标。


世尊我又获是圆通脩证无上道故(此标不思议之由)又能善获四不思议无作妙德。


此总标不思议名数也我又二字别前空假二行获是二字仍指前耳门方便是真实圆通故曰我又获是圆通脩证此无上道正是超前胜处即依此圆通本根脩证究竟至于中道了义超越空假诸行故曰无上以空不得言无上假亦不得言无上唯中道第一义谛再无可加可上故称无上不思议妙德即显无上三昧所发无上妙用此妙用自真如体上发不属思脩故不可思议。


○二别明分四初一体多形咒不思议二多体各形咒不思议三感化人供我不思议四普供我奉人不思议。


○初一体多形咒不思议分三初总标二别明三结成。


○初总标分二初标所证觉体二标所现妙用。


○初标所证觉体。


一者由我初获妙妙闻心(即闻心)心精遗闻见闻觉知不能分隔成一圆融清净宝觉(即闻性出缠)。


此标所证究竟宝觉即不思议之体也由我初获二句是标心精下释明谓由我初发心时获得圆通本根发妙耳门本具圆通之妙即闻妙脩证究竟至于清净宝觉是自性圆通之妙即心妙故曰妙妙闻心心精即上闻心之心遗闻即上闻心之闻谓从闻中返性获性而遗闻此即一根返源见闻二句即六根觧脱此即见闻通隣六用合为一体是一妙成一圆融二句即互用清净一体圆徧六用又一妙具此二妙故曰妙妙又此闻心本圆是一妙本通是一妙亦云妙妙又此闻心证于究竟超出一切空观是一妙超出一切假观又一妙故云妙妙圆融者谓六即一一即六即一多圆融无碍一多既无碍小大延促依正空有威慈定慧一切俱无碍故曰圆融宝觉正脉曰交彻互用曰圆融无障无碍曰清净万用具足曰宝觉。


○二标所现妙用。


故我能现众多妙容(现形妙用)能说无边秘密神咒(说咒妙用)。


此承上圆融清净宝觉标示能现多容能说多咒也此于一身之上现出众多首臂及目欲言一又有众多首臂欲言多又是一体此即一即一切一切即一故不可思议又于一一容能说无边神咒此即秘密不思议上总标已竟。


○二别明分三初众多妙首二众多妙臂三众多妙目。


○初众多妙首。


其中或现一首三首五首七首九首十一首如是乃至一百八首千首万首八万四千烁迦罗首。


此释明上众多妙容之妙首有如是众多之数也温陵曰烁迦罗此云坚固不坏也。


○二众多妙臂。


二臂四臂六臂八臂十臂十二臂十四十六十八二十至二十四如是乃至一百八臂千臂万臂八万四千母陀罗臂。


此释明上众多妙容有如是众多妙臂也温陵曰母陀罗此云印各有妙印也。


○三众多妙目。


二目三目四目九目如是乃至一百八目千目万目八万四千清净宝目。


此释明众多妙容之妙目也此首此臂此目皆从本数[〦/兄]至八万四千表依本智破八万四千尘劳成就八万四千法门也温陵曰首为六用之总臂表提接之悲目表照了之智此释明一科但释妙容而畧神咒义必具焉。


○三结明。


或慈或威或定或慧(示现不一)救护众生得大自在(自在无二)。


此结明上现众多首臂目种种差别皆圆融不二自在无碍也慈是摄受之容威是折伏之容定是空净之容慧是开导之容如上首臂目皆具此四种差别咸为护念众生以证究竟宝觉唯是利他之行慈不碍威慧不碍定故曰得大自在即不思议故又举此威慈定慧无碍一切俱无碍又威慈多属相即摄小大一多依正延促之不思议定慧多属心即摄空有真俗迷悟染净之不思议众容如此神咒亦然上一体多形咒不思议已竟。


○二多体各形咒不思议分三初标能现之本二示所现之用三结无碍之名。


○初标能现之本。


二者由我闻思脱出六尘如声度垣不能为碍。


此标能现形说咒之本本于闻思超越无碍也闻思即前闻心脱出六尘即前心精遗闻见闻觉知不能分隔但前是脱根根脱非不脱尘此言脱尘尘脱非不脱根前后互举亦各有所主但前明一身多容无碍故唯就根言此明徧入尘刹无碍故就尘言如声度垣二句喻上脱尘无碍之妙又前明一身多容是一多无碍此明徧入尘刹是依正无碍故云如声度垣观此喻即前不动道塲涉入世间不坏世界能徧十方是也。


○二示所现之用。


故我妙能现一一形说一一咒(示现虽别)其形其咒能以无畏施诸众生(利他是同)。


此示所现妙用现身说咒俱不可思议能以无畏施诸众生也如法华经陀罗尼品现形说咒是也施无畏即破习袪恶如愿等事正脉曰现一一形对各机而各现身诵一一咒于各身而说各咒施无畏或现形脱怖或说咒脱怖问此与十四无畏何别曰十四无畏但明自利而能利人示同体之悲是可思脩事此是徧入尘刹分身无量是不可思议事故前后逈别。


○三结无碍之名。


是故十方微尘国土皆名我为施无畏者。


此结明上徧入尘刹现形说咒能施无畏故无畏施名徧闻尘刹也上多体各形咒不思议已竟。


○三感化人供我不思议。


三者由我脩习本妙圆通清净本根所游世界皆令众生捨身珍宝求我哀愍。


此明所过感化不思议也由我下三句明感化之本本于脩习耳门圆通即性清净不染不欲故所过感化所游下四句明感化之实以捨其所重求其哀愍非感化之切不能有此温陵曰本根清净一切无着故令众生捨诸悭着也求我哀愍者哀愍受之而为施作佛事也正脉曰众生懢心最难破捨心最难发求心不可强致今所过即感众生破悭捨施哀求是诚不思议威神所使然也。


○四普供我奉人不思议分二初所证圆满二所用广大。


○初所证圆满。


四者我得佛心(始悟)证于究竟(终证)。


此标由所证三藏妙心究竟圆满以家珎满足取用不竭故后能普供十方无穷无尽也佛心即前闻心前因耳门证入故名闻心此明究竟满觉故名佛心正脉曰我得佛心者妙契诸佛净圆真心也证于究竟者已入妙庄严海无量佛法宝藏悉现在前也。


○二所用广大分二初上供十方诸佛二傍及六道众生。


○初上供十方诸佛。


能以珎宝种种供养十方如来。


此承上究竟佛心具足无量功德法财故能以种种珎宝供养徧法界一切如来也正脉曰种种供佛如行愿品衣[鬘-又+(万-一)]香灯拟妙高而同四海尽虚空而徧法界也。


○二傍及六道众生。


傍及法界六道众生(能受之人)求妻得妻求子得子求三昧得三昧求长寿得长寿如是乃至求大涅槃得大涅槃(所供之品)。


此依自心宝藏家珎等心普供一切众生也傍及法界二句言众生住处品类无量无边不可思议求妻得妻等言众生欲乐之心及菩萨应彼所欲之供俱无量无边不可思议妻子是外财长寿身命是内财此二属财施即与世间乐三昧是因法涅槃是果法此二属法施即与出世间乐乃至二字是超畧二施中更有多品不能备举财施如官位金银等法施如一果二果三贒十地等又此并前悲慈总不出一施字三十二应是法施十四无畏是无畏施此四德三施备焉通论此四不思议一是相不思议二是名不思议三是德不思议四是用不思议若以四法界收之前从假入空是理法界二从空入假是事法界三从二入中此四不思议即理事无碍法界及事事无碍法界正脉曰夫圆人虽其发心究竟二无有别而前后德相神用不无优劣似可别焉寂灭现前超越世出世间似在初住三十二应亲劳现身说法且所被之机皆知希求厌离上善易化之境似是三贒功能十四无畏但以名号威神能救下凢苦难而一名力敌多名似是十地神用四不思议中前三似是等觉德相第四自称佛心究竟彷彿妙觉极证矣上发明入观行相已竟。


○三结荅本妙圆通分二初结明自脩耳门方便二结明彼佛印证圆通。


○初结明自脩耳门方便。


佛问圆通(牒佛问)我从耳门(方便)圆照三昧(即前十方圆明)缘心自在(即前获二殊胜及四不思议)因入流相(总括始终三观德相)得三摩地(因)成就菩提(果)斯为第一(显妙)。


此结上所证耳门微妙观相以荅如来圆通之问也正脉曰因入流相二句即初返闻至于不生灭性为因地心也成就菩提者即然后圆成果地脩证也末句结其殊胜详夫诸圣皆称第一各尊所得耳非真第一也斯则对机真实文殊所谓圆通超馀者观世音为最是乃真实第一也。


○二结明彼佛印证圆通。


世尊彼佛如来歎我善得圆通法门于大会中授记我为观世音号由我观[听-王]十方圆明故观音名徧十方界(此结明名不虚受)。


此以彼佛印证证前所说圆通无谬也彼佛下印许所证法善得二字是能入三观圆通法门是所入耳门方便于大会下授记圣号以名如已显所证不异是印许之极即师资道合由我下结明由实得名因名显实二俱周徧法界故超越诸门远矣前三种妙观不出观[听-王]圆明四字尽矣上诸圣自陈本因已竟。


○三诸佛瑞应圆通分二初智瑞示现圆通二境瑞示现圆通。


○初智瑞示现圆通分二初诸佛交光二大众获益。


○初诸佛交光分二初瑞应自他圆通二瑞应依正圆通。


○初瑞应自他圆通。


时尔世尊于师子座从其五体同放宝光(表诸根圆通)远灌十方微尘如来及法王子诸菩萨顶(表因果圆通)彼诸如来亦于五体同放宝光从微尘方来灌佛顶并灌会中诸大菩萨及阿罗汉(表自他圆通)。


此诸佛彼此交光灌顶以表自他圆通是无上顶法也其中诸根因果一切无碍总示圆融清净宝觉之相。


○二瑞应依正圆通。


林木池沼皆演法音(依通正)交光相罗如宝[纟*系]网(正同依)。


此林木交光即依正互融以表依正圆通也前诸根因果自他皆是正报无碍此林木本依报能演法音通于正报交光本正报罗如宝网可观即同于境是即依正圆通此言林木以该尽噐世间上诸佛交光已竟。


○二大众获益。


是诸大众得未曾有一切普获金刚三昧。


此大众覩上圆通瑞相感悟获证也上二句是覩金刚三昧之瑞相感悟希有即欢喜义下二句是证金刚三昧之实理获证甚深即相应义金刚即圆通实性不可破坏故上智瑞示现圆通已竟。


○二境瑞示现圆通分二初瑞应行理圆通二瑞应观[听-王]圆明。


○初瑞应行理圆通。


即时天雨百宝莲华青黄赤白间错纷糅十方虚空成七宝色(即是俗谛)此娑婆界大地山河俱是不现(即是真谛)唯见十方微尘国土合成一界(即示第一义谛)。


此以境瑞示现圆通之相也即时下莲华表行百寳即表万行众色纷糅即表万行圆通十方下表理谛圆通空成色即真而俗大地不现即俗而真合成一界即真俗融通是第一义也。


○二瑞应观[听-王]圆明。


梵呗咏歌自然敷奏。


此瑞应观[听-王]圆明以结显上圆通瑞相皆妙妙闻心所致故以梵呗耳门之境彰观[听-王]圆明之妙也正脉曰承上圆通瑞应必获圆通法乐故以梵呗敷奏表法乐无穷也上诸佛瑞应圆通已竟。


○四文殊拣选本根分二初世尊特命二文殊奉勅。


○初世尊特命。


于是如来告文殊师利法王子(告能观人)汝今观此(亲命)二十五无学(以果通名)诸大菩萨及阿罗汉(教乘别名)各说最初成道方便(十八界七大)皆言(对上各说)脩习真实圆通(说方便各别言圆通皆同)彼等(牒上二十五无学)脩行(牒上各说最初方便)实无优劣前后差别(质上皆言)我今欲令阿难开悟二十五行谁当其根兼我灭后此界众生入菩萨乘求无上道(兼益未来)何方便门得易成就(就机问何门得易成故)。


此世尊特命文殊观察诸圣所说方便谁是真实圆通也告文殊者有三义一智为行首今欲发行因以智为先导此菩萨实智第一故二智能分别此菩萨具择法眼故三徵信于人此菩萨是诸佛之师亦从此耳门方便证入故汝今观此下命观能说圆通之人各说下命观所说圆通之法彼等下命观所说谁优谁劣此中实字是返徵质问之辞谓彼等所说果真无优劣或亦有优劣此言陈谓无意许恐有此就二十五圣质之命文殊观察果何如也如实无优劣可已如有优劣不容不选以求易入我今下正出命文殊观察之意谓我命汝观察诸行果无优劣等者为令阿难开悟诸行何方便门以当阿难之机兼我下又出令决择之意不独为阿难一人兼益未来一切何方便门二句唯就此方之机令选何门易悟易入以结命选之意易成就即真实圆通之门也。


○二文殊奉勅分二初脩敬请加二陈偈选拣。


○初脩敬请加。


文殊师利法王子奉佛慈旨即从座起顶礼佛足承佛威神说偈对佛。


此文殊奉佛观察诸圣所说本因谁是圆通之命先顶礼求佛加被而后拣选也此文是经家结叙正脉曰此之顶礼固尊师命言之常仪然亦即求加被故下明乘佛威神也是虽果后大人而顺仪彰[车*丸]如此足警我慢流也。


○二陈偈拣选分四初叙拣选之由二依次第拣选三报佛请加被四白自心真实。


○初叙拣选之由分二初由迷真成妄故须返妄归真二因归路多门故应拣选易入。


○初由迷真成妄故须返妄归真分三初标立真源二依真起妄三返妄归真。


○初标立真源。


觉海性澄圆圆澄觉元妙。


此二句偈标立一真法界以为起妄之本归源之宗也此中澄圆圆澄与前四卷中性觉妙明本觉明妙同旨此澄字即彼妙字澄妙皆寂义此圆字即彼明字圆明皆照义二句上下互言即寂照不二之义乃一真法界之相正脉曰觉海性者以觉海二字彰性之体量也葢性以知觉为体以深广为量故又觉海二字有二释一者作法喻双彰显本觉深广即吴兴所谓真觉之性譬如大海是也二者直称觉性为海非是取喻水海葢凢具深广之量者皆称为海如华严所谓刹海劫海等是也若必喻水海犹有不齐之过以性海横[监-皿+立]无际水海尚有边底是则后说为优下句元妙二字成上澄圆圆澄不二之义乃本然之妙非心力可及也。


○二依真起妄分二初顿起妄源二渐成妄相。


○初顿起妄源。


圆明照生所所立照性亡。


此于澄圆圆澄一真体上圆明不澄一念妄动顿起无明也初句正明圆明不寂照而生所照字翻上澄字谓圆明而澄则妙今圆明而照照即强明返晦顿成无明故云照生所所即无明如目睛瞪久自然成劳即前云性觉必明妄为明觉是也下句正明无明返背于觉性谓上句因觉照妄动故生所此句所妄既立而能生照性返晦而亡是则因明生所缘所失明遂成转相迷失本真妄见现相故云照性亡即前云所既妄立生汝妄能是也此所字不可谓方所若指方所即属虚空等相此所尚在转相之前岂可作现相等释耶是则此所作业相照性亡作转相下虚空等作现相其指方顺又俟高明再订。


○二渐成妄相。


迷妄有虚空依空立世界想澄成国土知觉乃众生。


此承上照性亡转成妄见故现起虚空世界众生等相也迷妄二字即上照性亡属转相承此转相故有虚空等现相又虚空是现相中总相国土众生是现相中别相想澄即无知觉此即前所同异中炽然成异异彼所异因异立同同异发明因此复立无同无异是也正脉曰首句即经前所谓晦昧为空亲依无明虚空先现次句即空晦暗中结暗成色三句即温陵所谓妄想凝结成无情国土四句即彼谓妄识知觉成有情众生又上二句空界显彰下二句依正成就上依真起妄已竟。


○三返妄归真分二初明[耳*少]小可返归二明虚妄可返归。


○初明[耳*少]小可返归。


空生大觉中如海一沤发有漏微尘国皆依空所生。


此明上虚空国土众生三种妄相微小不可耽着故应速返而归广大之真也首句是法次句是喻此二句先明虚空[耳*少]小如此下二句明虚空中所有国土众生其[耳*少]小易可知有漏二字兼情噐言以所依虚空尚尔如海之一沤其能依情噐又何可状哉是知妄相[耳*少]劣可厌不可耽着故应速归真趣此即前因此虚妄终而复始等义但前明生灭此明[耳*少]小稍异其明虚妄可复一也。


○二明虚妄可返归。


沤灭空本无况复诸三有。


此明上三种妄相虚妄无实故可顿灭而速归本有也初句法喻兼举沤灭是喻空本无是法此句明所依虚空本无下句是承上所依既本无以况能依情噐岂有是明国土众生亦本无故云况复诸三有此三有者即欲有色有无色有又分为九有更开为二十五有以该尽十方三界依正等妄此与前科元是一义前明因妄故忽成有此明由妄故可还无但前比沤喻切于[耳*少]小此明本无切于虚空故作二释义实??具总明由[耳*少]小虚妄故可顿灭复真设使非虚岂可灭乎上由迷真成妄故须返妄归真已竟。


○二因归路多门故应拣选易入分二初明归路多门二明门有迟速。


○初明归路多门。


归元性无二(此明所归之性无二)方便有多门(此明能归之门不一)圣性无不通(圣性通于诸门)顺逆皆方便(此明诸门皆可以逹圣性)。


此承上明妄性既可归真其归路多门皆逹圣性以圣性圆徧无有不通之处故也初二句是正标次二句是释明方便有多门之义逆顺者诸门具圆通者顺于圣性不具圆通者逆于圣性逆于圣性返而合之难而迟顺于圣性契而入之易而速是则逆顺则有难易迟速不同其必能通之一也又具圆自在慧者逆顺皆不二。


○二明门有迟速。


初心入三昧迟速不同伦。


此正出选择之由也此承上方便既有多门不无迟速具圆自在慧者固不容选择其初心欲入三昧者逆则迟顺则速日劫相倍故须选择以求易入可矣今选择者为门有迟速门有迟速为返妄归真返妄归真为迷真成妄迷真成妄为真本非迷故始于标立真源终于门有迟速皆是叙拣选之由也上叙拣选之由已竟。


○二依次第拣选分四初拣去诸门二选取耳门三指授当机四引证结成。


○初拣去诸门分四初拣去六尘二拣去五根三拣去六识四拣去七大。


○初拣去六尘分六初拣色尘二拣声尘三拣香尘四拣味尘五拣触尘六拣法尘。


○初拣色尘。


色想结成尘精了不能彻(拣过)如何不明彻(牒过)于是获圆通(拣去)。


此拣去色尘也尼沙陀观不净相柝色明空妙色密圆是因逆门而入者今依逆拣之谓留碍不通彻故也初句色想是色因即坚固妄想尘字是色相即留碍之体由坚固妄想凝结成此尘质次句明上尘质留碍故云精了不能彻此精了有二释一指见精谓初心见精虽明了不能透彻留碍之色二直就色言谓色既成尘虽精洁明了洞如瑠璃亦有隔碍三句牒上之过末句依不通拣去。


○二拣声尘。


音声杂语言但伊名句味(拣过)一非含一切(牒过)云何获圆通(拣去)。


此拣去声尘也憍陈那悟四谛声妙音密圆亦因逆门而入者今依逆拣之谓语言名句即声教之声初句音声是径直声即声体语言是屈曲声即声用体用不离故云杂次句明上屈曲语言但诠彼本名本句中之义理而已不能徧该一切义理故云但伊名句味伊彼也味旨也即义意三句牒上名句之过谓此名不含彼名之义彼句不含此句之旨即理圆而言徧故云一非含一切末句依不圆拣去。


○三拣香尘。


香以合中知离则元无有(拣过)不恒其所觉(牒过)云何获圆通(拣去)。


此拣去香尘也香严观香无生尘气倐灭妙香密圆亦因逆门而入者今依逆拣之谓香尘合有离无不恒其觉故依不常拣去。


○四拣味尘。


味性非本然要以味时有(拣过)其觉不恒一(牒过)云何获圆通(拣去)。


此拣去味尘也药王药上徧知味性因味觉明位登菩萨亦因逆门而入者今依逆拣之谓味尘非本然自有待尝味方有初句味性之味是所味之境次句味时之味即能味之根是境待根有三句牒上因待有不能恒一之过亦依不常拣去。


○五拣触尘。


触以所触明无所不明触(拣过)合离性非定(牒过)云何获圆通(拣去)。


此拣去触尘也跋陀婆罗忽悟水因得无所有妙触宣明成佛子住此亦因逆门而入者今依逆拣之谓触尘亦不能自有必以所触之身合之方显若无所触之身则不见触相此亦境待根明不能定有亦依不常拣去前香曰不恒觉味曰不恒一此触曰性非定此三文变而义同皆不常之过。


○六拣法尘。


法称为内尘慿尘必有所(拣过)能所非徧涉(牒过)云何获圆通(拣去)。


此拣去法尘也摩阿迦叶观尘变坏脩于灭尽妙法开明此亦因逆门而入者今依逆拣之谓法尘能所对待不能圆融涉入故在劣次初句出法尘之体谓法尘名为内尘者拣非外五尘实境是外五尘落谢影子见闻所不能及故云内尘此内尘属带质独影二境次句拣上内尘之过谓法既称尘依尘推之即意根所对之境即前云于汝意中必有所思是也三句牒上有所之过谓既有所思必有能思能所对待不得徧圆末句依不圆拣去通论六尘谓此六尘皆属无情与觉性相背从此入者皆由逆门而入此逆门中又有不圆不通不常是逆中逆者故并拣去上拣去六尘已竟。


○二拣去五根分五初拣眼根二拣鼻根三拣舌根四拣身根五拣意根。


○初拣眼根。


见性虽洞然明前不明后(拣过)四维[亏-隹+豆]一半(牒过)云何获圆通(拣去)。


此拣去眼根也阿那律陀因脩乐见照明三昧旋见循元此因劣门而入者今依劣拣之初句纵其顺于觉性不得谓逆门故云见性虽洞然次句拣之谓虽洞然不逆却劣故云明前不明后三句牒上明前不明后之过故云四维[亏-隹+豆]一半四维即四隅谓眼见前方全明前二隅亦明后方全暗后二隅亦暗故云[亏-隹+豆]一半此以前后对说云一半若以左右傍观则三分中止缺一分末句以不圆拣去。


○二拣鼻根。


鼻息出入通现前无交气(拣过)支离非涉入(牒过)云何获圆通(拣去)。


此拣去鼻根也周利槃陀调出入息返息循空印成无学此亦因劣门而入者今依劣拣之正脉谓鼻之功德出息入息及与中间初句纵鼻根具出息纳香入息闻香二分功德次句拣之谓此鼻息虽出入能通而无交气即缺中间一分功德交气即中间也是三分中缺一分故在劣拣三句牒上无交气之过攴离不附合非涉入不融和总无交气之义以不合不和即不圆融涉入末句依不圆拣去。


○三拣舌根。


舌非入无端因味生觉了(拣过)味亡了无有(牒过)云何获圆通(拣去)。


此拣去舌根也憍梵跋提观味之知非体非物还味旋知成无学果是亦从劣门而入者今依劣拣之初句拣舌不自有无端即无因谓非无因自有次句承上非无端以明因味而有尝味之知故云因味生觉了觉了即尝知三句又承上因味有觉牒之味亡则觉了之知同于乌有故云味亡了无有末句依不常拣去。


○四拣身根。


身与所触同各非圆觉观(拣过)涯量不冥会(牒过)云何获圆通(拣去)。


此拣去身根也毕陵伽婆蹉观觉觉痛觉清净心无痛痛觉纯觉遗身是亦从劣门而入者今依劣拣之初句标能触之身与所触之尘同偏次句承上同字拣过谓身与触同者同非圆观故云各非圆觉观各非者以身触二地言之三句牒上各非圆观之过故云涯量不[宴-女+六]会涯是边际量是分叚即能所各有分剂末句依不圆拣去。


○五拣意根。


知根杂乱思湛了终无见(拣过)想念不可脱(牒过)云何获圆通(拣去)。


此拣去意根也须菩提旷劫空寂空性圆明旋法归无此即优门而入者以意根具千二百功德故属优门今依乱思不脱拣之亦在劣次是优中之劣初句标知根体即恒审思量属七识一分不恒恒心故云杂乱思次句承上杂乱拣过谓知根因杂乱思方有若使乱思湛寂则知根之体同无故云湛了终无见三句承上湛了无见牒定想念决不能脱以定其过末句依不常拣去通论五根此五根俱顺觉性但以不圆不常拣之上拣去五根已竟。


○三拣去六识分六初拣眼识二拣耳识三拣鼻识四拣舌识五拣身识六拣意识。


○初拣眼识。


识见杂三和诘本称非相(拣过)自体先无定(牒过)云何获圆通(拣去)。


此拣去眼识也舍利弗旷劫以来心见清净见觉明圆得大无畏此从浅门而入者此六识非六尘之逆又次六根之劣唯虚妄浮想故以浅别前二今依浅拣之初句标眼识之体因合和有故云识见杂三和识见语倒应云见识即眼识也三和者根境并识故次句承上三和诘之识体本无自性故云诘本称非相诘于根离尘无相诘于尘离根无相诘于识自体离根尘亦无相三句牒上诘于三处无相是知识体无有定归即浮想不常末句依不常拣去。


○二拣耳识。


心闻洞十方(圆)生于大因力(拣过)初心不能入(牒过)云何获圆通(拣去)。


此拣去耳识也普贒用心闻能知十方众生心数分别自在此即从深门而入者六识随六根之浅深而浅深之此闻识因闻根圆故亦圆洞十方即深门今依初心拣之初句标深门之相次句拣过谓心闻虽是深门唯大因大力能入故云生于大因力因即行即具称法界行不思议力方能洞闻十方分别自在三句承上大因方生故以初心不能入牒定被机不普之过末句仍依不圆拣去即被机不圆也。


○三拣鼻识。


鼻想本权机秪令摄心住(拣过)住成心所住(牒过)云何获圆通(拣去)。


此拣去鼻识也孙陀罗观鼻端白息久发明明圆灭漏此亦从浅门而入者鼻想其门浮浅权为摄心其行浮浅今依浅拣之初句双标行门正脉谓鼻想者于鼻端作观白之想本权机者本为对治而权假设想非鼻识本有次句出上权机之意为摄散心三句依上住字牒定不圆之过以有所住则不徧一切末句依不圆拣去。


○四拣舌识。


说法弄音文开悟先成者(拣过)名句非无漏(牒过)云何获圆通(拣去)。


此拣去舌识也富楼[邱-丘+(丹-、+一)]说法无上降伏魔冤消灭诸漏此亦从深门而入者以宣说苦空深逹实相成就世出世间甚深智慧故属深门今依名句拣之初句标说法假于音声文字此句有褒有贬说法固是无碍辩才音文属于有为生灭音即名文即句次句明上说法深智非初心能入能成此说法辩才实开悟先已成就智慧善根者故云开悟先成者有此深智佛复教之故能助佛转轮此带拣非初心方便三句以上音文属有漏法牒定其过末句依不常拣去。


○五拣身识。


持犯但束身非身无所束(拣过)元非徧一切(牒过)云何获圆通(拣去)。


此拣去身识也优波离持戒清净身心寂灭成无学果此亦从浅门而入者今依浅拣之初句标持犯功过唯依身识建立故云但束身此言身即身识次句承上但束身拣其无身则无持犯之相以成上持犯决定但束身而已三句以束身不能身界周徧牒过此中二句三句总是上但束身三字末句依不圆拣去。


○六拣意识。


神通本宿因何关法分别(拣过)念缘非离物(牒过)云何获圆通(拣去)。


此拣去意识也目犍连旋湛意识神通发明自在无畏此亦从深门而入者以意根周徧密容十方三世意识亦如之今依缘物拣之亦在劣次初句标神通本宿习所成次句承本宿因以别非意识此二句有互成之义以本宿因即不关意识以不关意识即本宿因其正意要明神通不关意识事法分别即意识谓法尘分别识三句牒过谓既是法分别即不离法尘之物离物即无分别性故云念缘不离物念即意识缘即分别物即法尘末句依不常拣之通论六识此识比尘有觉匹根浮动故以浅别之但耳舌意三识随根深以深判之耳根梦想能闻其识亦不可谓无常故以不被初机拣之舌意二识虽深以所说名句所缘诸物俱繫生灭因以不常拣之问前以破此六处识心是缘尘影子不可依之错乱脩习今此六圣何亦依之得成圣果耶曰此虽从六识而入乃借门而入堂奥由相而入真性非认门为堂认相为性此中脩习或降伏此识或转识为智皆在作用一边非认之为不生灭性如外此识心则不见圣性无不通又不见圆自在慧之妙正脉曰通观拣识之文多明六圣所证各皆别有资藉非真由彼识心能至圆通也上拣去六识已竟。


○四拣去七大分七初拣地大二拣水大三拣火大四拣风大五拣空大六拣识大七拣见大。


○初拣地大。


若以地性观坚碍非通逹(拣过)有为非圣性(牒过)云何获圆通(拣去)。


此拣去地大也持地平地发明尘销智圆成无上道此从逆门而入者今依逆拣之初句标观地性此观字并下五观字皆前佛命文殊汝今观此之观次句拣所观地性之过非通三句牒平地之行属有为生灭与不生灭性相返故曰有为非圣性如依地性过在非通因前色尘已拣不通故此牒有为之行以结过末句依不常拣去。


○二拣水大。


若以水性观想念非真实(拣过)如如非觉观(牒过)云何获圆通(拣去)。


此拣去水大也月光观诸水性一味流通得无生忍此亦因逆门而入者今依逆拣之初句如前次句不观水性拣观行谓初观身中水性无夺渐周法界一味流通皆是观行之力想念变现故见水满一室及周法界非世界实则成水故云想念非真实三句牒上想念之过谓想念属生灭不顺如如不动之性故云如如非觉观末句依不常拣去。


○三拣火大。


若以火性观厌有非真离(拣过)非初心方便(牒过)云何获圆通(拣去)。


此拣去火大也乌刍瑟摩观婬欲火成智慧火登无上觉此亦从逆门而入者今依行拣之上二句拣过谓观身心煖触者是厌婬业成勐火聚故曰厌有既厌业火而生远离心非真离谓不畏火则不厌离如悟婬行不净是幻是生灭或悟即不生灭方是真离三句约行非常脩习以结过故云非初心方便前心闻非初心是太深此厌有非初心是太浅谓此一行最浮浅非有行者所重又最偏局行人未必皆犯此病是乃一期即事之方便非常轨也末句依不常拣去即教行不常。


○四拣风大。


若以风性观动寂非无对(拣过)对非无上觉(牒过)云何获圆通(拣去)。


此拣去风大也瑠璃光观察风性来去无依悟菩提心此亦从逆门而入者今依逆拣之上二句拣风性动静对待不常三句牒定对待逆觉末句依不常拣去。


○五拣空大。


若以空性观昬钝先非觉(拣过)无觉异菩提(牒过)云何获圆通(拣过)。


此拣去空大也虚空藏观察虚空无二无边得无生忍此亦从逆门而入者今依逆拣之前诸门或不圆不通不常拣之此空大似圆似通似常因以不觉逆于真觉拣去。


○六拣识大。


若以识性观观识非常住(拣过)存心乃虚妄(牒过)云何获圆通(拣去)。


此拣去识大也弥勒菩萨谛观唯识识性圆明入圆成实此从深门而入者以唯心识三昧能含吐十方世出世间依正等法此识总归八识有云藏识如海是也今依生灭拣过故云观识非常住前云陀那微细识习气成瀑流是也三句依非常住牒定存心即唯识虚妄即生灭而八识体虽深广尚有微细生灭故云存心乃虚妄问经云藏识海常住云何此言非常住曰彼对前七波浪观八识似湛故言常住此对真如不生灭性观八识故非常住又彼依性言此依相言末句依不常拣去。


○七拣见大。


诸行是无常念性元生灭(拣过)因果今殊感(牒过)云何获圆通(拣去)。


此拣去根大也大[执/力]至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入无生忍此从顺门而入者以六知根俱顺觉性今依念性生灭拣之初句标六根皆属行隂迁流运转故云是无常如行隂若[书-曰+皿]六根虚净无复驰役此标六根体次句拣六根用念性即六根之用如念佛虽是净念相继亦是生灭行故云元生灭此生灭与无常变文耳三句以生灭因不能获不生灭果牒定末句依不常拣去通观二十四圣其所证如来藏性皆同前云归源性无二是也观其所入之门不无差别前云方便有多门是也此差别诸门有相差别即根尘识七大有性差别即优劣深浅逆顺迟速观六尘无知非觉即逆门五根虽觉或非圆通常即劣门六识虚妄分别即浅门此从多分言之其实根尘识三逆即浅劣劣即逆浅三事皆具其中或有优有深有顺者于圆通常不备亦拣之七大总相亦同此观大不出四义不圆不通不常不觉正脉曰二十四圣原其入门畧有四缘所以当拣一者不对方宜二者不便初心三者别有资藉四者非常脩学返显耳根对方宜便初心不劳资藉通常可脩上拣去诸门已竟。


○二选取耳门分二初标指耳门二显胜劝脩。


○初标指耳门。


我今白世尊(先啓后白)佛出娑婆界(佛出之处)此方真教体清净在音闻(随处立教)欲取三摩提实以闻中入(随教入理)。


此正直标出耳门是圆通本根也前云圣性无不通逆顺皆方便葢十八界门门都是教体但随宜而入故十方佛土随方设教不同总不出十八界等即支那一国之中亦有从别门而入者有见桃花而悟心有闻竹声而见性或嗅梅香或咬菜味若一[跍-十+水]以豁然若返思而顿了此乃震旦门门教体之实证但我释迦文佛出此娑婆世界此界众生耳根偏利人情物理唯声能诠表是佛托音声而为教体又无闻则无声声由闻显理由声诠是音与闻和合而为教体故曰此方真教体清净在音闻是随此方音胜闻利合为教体又音是相教是生灭法闻是性教是不生灭性即音所诠之理乃能闻之性是则教体备在于闻不在于音当捨音从闻得教之本体故云欲取三摩提实以闻中入不劳觉观思惟即能顿悟顿证此一部愣严经所诠者一心三观入此三观者在最初方便方便虽多妙在圆通本根具圆通者唯此耳根一门是则实以闻中入一句诚一经之关键众妙之枢机从五卷至此重重叠叠发挥圆通之妙未曾决破是何根此句方的的指出唯妙耳门以发前后之桉正脉曰此科显其正对方宜番前不对方宜也葢诸教体如来必随一方机宜而立若教不投机化应不胜又常途惟取音声为教似不兼闻而不知离闻根则音声泯然无托教体奚得而存耶末二句言教体既在音闻而欲入正定者岂可捨教体而别取哉故应惟从耳根闻性而入良以声教但为弄引闻性实为妙心故领悟虽双托音闻而修定但宜取其闻性 故曰实以闻中入。


○二显胜劝修分二初显示耳门之胜二劝依耳门而修。


○初显示耳门之胜分二初显能修耳门人胜二显所修耳门法胜。


○初显能修耳门人胜分二初显自利胜二显利他胜。


○初显自利胜。


离苦得觧脱(自利)良哉观世音(指人)。


此显能证圆通之人先自利超胜一切也正脉曰离苦者离分叚变易二种生死苦也即觧结中人法俱空之力得觧脱者得离繫自在二种觧脱乐也然离繫即忽然超越世出世间自在即十方圆明获二殊胜此虽自利已备利他体用良善也良哉者赞其善能究竟自利离苦觧脱亦赞善得圆通妙门独超诸门也。


○二显利他胜。


于恒沙劫中([监-皿+立]穷三际)入微尘佛国(横徧十方)得大自在力无畏施众生(难思妙行)妙音观世音梵音海潮音(称行妙名)救世悉安宁(世间乐)出世获常住(出世间乐)。


此承上良哉观世音一句是能证圆通之人此显彼圆通妙行能饶益一切即利他行也此中初二句标劫海尘刹显下妙行历劫海无尽徧尘刹无穷入劫海显妙行真常入刹海显妙行真圆真通徧入无碍即通次二句正显圆通妙行总赞四不思议妙德以四不思议中明言救护众生得大自在又明言其形其咒能以无畏施诸众生亦摄悲慈二益得大自在力摄慈力三十二应现身说法亦是无作妙力自在成就无畏施众生摄悲仰十四无畏福备众生妙音观世音二句赞上大自在施无畏之名是有是妙行必有是妙名此四名亦因四德而称妙音者即初获妙妙闻心能现众多妙容能说无边秘密神咒以现容说咒不可思议故称妙音观音者即闻思脱出六尘能以无畏施诸众生此即观其音声即得觧脱故称观音梵音者即脩习圆通清净本根过化无着净德感人故称梵音海潮音者即我得佛心证于究竟供佛及众圆应不失故称海潮音此四音亦摄慈力悲仰二行妙音梵音摄慈力谓现身说法无碍无染故也观音海潮音摄悲仰谓寻声救苦随求随应故也问按经文二殊胜在前四不思议在后如得大自在力二句当以殊胜摄不思议何以不思议摄二殊胜耶曰后四德名不思议者以妙绝言思超过二种殊胜不然何更别出耶又前二殊胜是从空入假后四德是从二入中其优劣明矣以优摄劣其理自然以劣摄优无有是处末二句总上沙劫尘刹妙行妙名所为之事普利世出世间上句利世间?苦与乐下句利出世间超凢入圣温陵曰以说法无滞为妙音寻声救苦为观音音性无着为梵音应不失时为潮音上显能修耳门人胜已竟。


○二显所修耳门法胜分三初显圆胜二显通胜三显常胜。


○初显圆胜。


我今啓如来如观音所说譬如人静居十方俱击皷十处一时闻此则圆真实。


此显观音所修耳根妙门具圆真实超胜一切不圆之根也初句啓白于佛次句白述观音之言譬如下四句正所述辞义譬如人静居者借取无事扰心之时以清闻次句明多皷之声一齐俱到三句明闻无前后以见闻性圆照四句结明真实能圆。


○二显通胜。


目非观障外(离中不通)口鼻亦复然身以合方知(合自不通)心念纷无绪(缘念不通)隔垣[听-王]音嚮(障碍能通)遐迩俱可闻(远近能通)五根所不齐(以劣显胜)是则通真实(结明真通)。


此显耳根具真实通性以超胜馀根也初四句借五根非通以显耳根能通次四句显耳根能通以胜馀五根非通目非观障外者即隔窓[纟*氐]不见外物隔皮肤不见脏腑此最近最薄尚成隔碍况远厚岂能通乎口鼻身三合而方知离于尺寸即不觉岂能通远通碍乎心念虽远近隔碍能通但照此不能照彼照远不能照近以念纷有碍亦非通隔垣[听-王]音嚮者番目非观障外遐迩俱闻者番合知不遐心念遐迩不能齐通五根不齐者总结五根非通以显耳根能通之妙不齐即不及。


○三显常胜。


音声性动静闻中为有无(闻动为有闻静为无)无声号无闻非实闻无性(声自有无闻非有无)声无既无灭声有亦非生(发明上非实闻无性之义)生灭二元离(牒上二句以显性常)是则常真实(结明真常)纵令在梦想不为不思无(此明[穴/(ㄐ*未)]时常在)觉观出思惟身心不能及(此结五根不常以显耳根真常)。


此显耳根自性真常诸根不及也初四句借音声动静显闻性非有无次四句以声自有无显闻性非生灭末四句借五根窹寐不常结显闻性独妙真常音声性动静二句是泛论无声号无闻二句[监-皿+纟]要谓无声号无闻者此是俗见亦是倒见声静只可言无声不可谓无闻故曰非实闻无性下二句顶此一句谓声无闻性不无是闻性不随声无而灭故曰声无既无灭下句又顶此一句谓声无既不随灭声有亦不随生故云声有亦非生此闻性既不随声之有无生灭是本来无生灭故云生灭二元离此对境显常纵令即设使也谓此闻性不独窹时常存设使寐时在梦想中亦不曾无不思即寐时意识不行诸根皆昏独耳根常明故于梦中犹闻砧杵声别为皷响以此窹寐恒存证其常性五根皆不能及故云觉观出思惟身心不能及觉观是闻性体用思惟即明了意识身属外四根心属内意根此对根显常正脉曰闻性窹寐恒一不假思惟出思惟外也所以前拣月光如如非觉观者正为彼是思惟觉观非此出思惟之觉观又色香味不能通于梦中触虽能通离亦不能至于意之缘法又已忘尽是则五根皆不能接梦外之五尘而有觉惟独耳根能觉梦外之声所以声尘得通梦中一呼便觉超彼身心皆不及也上显示耳门之胜已竟。


○二劝依耳门而脩分二初明必脩之缘二兴真修之劝。


○初明必脩之缘。


今此娑婆国声论得宣明众生迷本闻循声故流转阿难纵强记不免落邪思岂非随所沦(牒上循声迷闻之实)旋流获无妄(缘失返闻而修为得)。


此明必依耳门而脩之缘也缘此迷闻循声逐声流转故应返闻循性乃得真常也今此娑婆国二句明循声流转之缘因此方以音声为教体故曰声论得宣明宣明即声教文句显着昭明众生又逐文句精明返迷本闻循诸名言念念生灭是此声论宣明为循声流转之缘众生迷本闻四句明必脩之缘谓众生不能即声论以悟闻性多迷本闻循声流转是不可不返流循性而脩如不返闻而脩其流转等苦终无底止众生迷本闻一句接上句缘声论宣明故迷本闻又缘迷闻故循声流转阿难纵强记二句指证流转之实谓不但泛常众生迷闻循声即出世间学者如阿难强记多闻亦不免循声流转故云不免落邪思邪思者即循名言分别戏论遂不免误堕之失故曰岂非随所沦旋流获无妄者承岂非随所沦一句谓如阿难强记尚落邪思若此故应离声旋闻始获无妄无妄即真常正脉谓此方众生多循声迷闻故应都从闻循性是则耳门能被一切机更切于初心以番前诸门有不被初心者。


○二兴真脩之劝分二初召示观名二劝脩观行。


○初召示观名。


阿难汝谛[听-王](召令专意)我承佛威神(遵佛威神显大法不易说)宣说金刚王(即前金刚王宝觉)如幻不思议(即前如幻三摩提)佛母真三昧(即前是名妙莲华是佛知见故)。


此召示观名以冠下妙行皆是般若法华不思议三昧也又金刚王即前生灭灭已寂灭现前即空一切法不思议即前又能善获四不思议无作妙德即无上菩提佛母即前二种殊胜能集无上菩提故云佛母此为傍释如究竟则若空若假若中皆是金刚不思议佛母此三名总一首愣严大定。


○二劝脩观行分三初警知畜闻成过二策发缘过应脩三详示应脩妙行。


○初警知畜闻成过。


汝闻微尘佛一切秘密门欲漏不先除畜闻成过误。


此明指阿难一向多闻未全道力误堕婬室警知现在将来徒事多闻不除欲漏者可谓深戒也正脉曰将以激其返闻先出其不返闻之大错也上二句显其极为多闻盖无数生中受持诸佛深法欲漏不先除者盖惟务多闻不脩无漏胜业故欲漏深重种习未尽其馀诸漏未尽可知畜闻成过误者言徒积多闻殊不得力而竟成堕婬之过误。


○二策发缘过应脩。


将闻持佛佛何不自闻闻。


此策发阿难大众缘上畜闻成过应返闻真脩也将闻即闻根佛佛即上微尘佛之法藏自闻闻者上闻亦是闻根下闻即闻性意谓将闻根记持诸佛法藏即不得力何不返闻根闻自闻性则一切过误所不能至可不妙耶又前四句畜闻不如除欲漏所重在戒后二句持佛不如闻闻所重在定下闻非自然生因声有名字二句即属妙慧此三无漏学是为妙行。


○三详示应脩妙行分二初明所脩法次二明能脩人位。


○初明所脩法次分三初法示二喻显三合明。


○初法示分三初示妙觧二示妙行三示妙证。


○初示妙觧。


闻非自然生因声有名字。


此将示旋闻脱声先示闻声无性即妙觧也上句明本自无生下句明从缘而有二句皆互明闻声无自性必先示者如闻有自性则不能旋而归无声若有性则不能脱而成寂是须先觧其无性然后依觧起行方能旋脱此觧即从闻思修之思慧。


○二示妙行分二初觧根身二超噐界。


○初觧根身。


旋闻(入流)与声脱(亡所)能脱欲谁名(即闻所闻尽)一根既返源(牒上闻根一复)六脱成觧脱(六根同源亦脱)。


此妙行但从闻根一门而觧则六根俱脱也此六根俱脱即内脱根身亦番前众生世界生缠縳故之桉即前云一门深入彼六知根一时清净是也正脉曰一觧六脱者谓根相虽六性体为一本以一性而顿结六根所谓一结一切结也故觧一根性净而馀根依性齐脱所谓一觧一切觧也譬如片锦六花花虽各别而底线相连故折一花而馀花皆坏花喻六根底线喻性其意可知此横喻六根同一成坏又一根返源妙行至简六根齐脱妙行至要。


○二超噐界。


见闻如幻翳三界若空华(见闻是三界根幻翳是空华本)闻复翳根除(言闻已该六根此句即根本不生)尘销觉圆净(言尘即该三界此句即枝末乌有)。


此承上见闻内根既觧则外噐三界之相亦顿空也未有无根本而有枝末是则六根之幻翳既复三界之空华顿消矣上二句明尘依根有下二句明根尽尘亡此中虽根尘对言正意在空尘但借根以破尘相之因此亦番前于噐世间不能超越之桉觉圆净者觉即性觉真空圆净即徧净根尘一切幻相正脉谓由是情尘既寂之后本觉之体圆满清净所谓逈脱根尘灵光独耀矣此根身一觧世界随消其功行至易而甚速矣此妙行即前从闻思脩之脩是也上示妙行已竟。


○三示妙证。


净极(即前生灭灭已寂灭现前)光通逹(即前十方圆明获二殊胜)寂照含虚空(即前成一圆融清净宝觉)却来观世间犹如梦中事(此二句结上三观之相皆如幻梦事)摩登伽在梦谁能留汝形(此二句证前旋流获无妄以证阿难畜闻成过误)。


此示妙证三谛之极致也净极者前云觉净但净根尘此云净极并觉空俱灭是世出世法尽净无馀此即真谛亦是空观乃金刚王宝觉是也光通逹者即三十二应十四无畏沙劫尘刹通逹无碍是佛知见此即俗谛亦是假观乃佛母真三昧是也寂照者即真俗不二有无俱超应前觉海性澄圆圆澄觉元妙此二字即大觉心海含虚空者应前空生大觉中如海一沤发等义即大觉心海包一空沤起灭无从此即第一义谛亦是中观乃如幻不思议是也却来观世间二句承上寂照心体包于空外是从世间超去至于出世间外却从出世间外回来观心内虚空空内世间等相皆是幻化不实若有若无全一梦事此以真证妄摩登伽在梦二句是以妄证错谓摩登伽幻术皆空中梦事岂能加于空外之心哉阿难不觉其幻妄返被所迷者是积劫多闻之错不务返闻真脩故也此妙证即从闻思脩入三摩地之入字是也此净极光通逹寂照含虚空总是首愣严大定却来观世间等即大定中如幻境相正脉谓以含空寂照观察世间是皆如幻了无罣碍甚言超越世界得大自在无复拘滞矣问此大科名妙行何觧行证俱备耶曰觧是行因证是行果是借因果显行故以行科之上法示已竟。


○二喻显。


如世巧幻师幻作诸男女(喻亦幻妄而有根尘)虽见诸根动(喻六根各有取境之用)要以一机抽(喻一精明体能起六用)息机归寂然(喻从一根息精明之机寂然不动)诸幻成无性(喻根成圆净)。


此因前梦喻未详复以幻师喻之以显一机既息六根齐脱也此喻正形容如幻不思议之幻以幻故空以幻故有以幻故有而不有空而不空即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亦名为假名亦名中道义是也是则三观不出如幻二字尽矣正观曰幻师以幻术幻作男女喻如来藏随无明缘而为众生一机喻阿黎耶识即一精明也机依幻师而动喻阿黎耶识依如来藏而转一机若动诸幻皆作一机若息诸幻皆寝喻一精流逸六用妄生一精常寂六用皆息矣正脉曰详法说既有情噐双超之旨则喻中亦应具之归寂然者即男女诸根不动喻根身也诸幻成无性即所依幻处亦无喻噐界也或归寂然但说精明诸幻兼于情噐亦可。


○三合明。


六根亦如是(合辞)元依一精明(合上要以一机抽)分成六合合(合上虽见诸根动)一处成休复六用皆不成(合上息机归寂然即一根返源六根觧脱)尘垢应念消(合上诸幻成无性)成圆明净妙(并上句合明前尘消觉圆净)。


此以法合喻明上根身噐界始终如幻有无境相如此也依一精明者究六根之体元是一精明即阿黎耶识亲依如来藏精细本明故曰精明六和合者即阿黎耶识之用分一精明体而成六根之用因与六尘和合而有故曰六和合以六根用别体一故一根休复归体体寂而六根之用皆寂然不起故曰一处成休复六用皆不成尘垢应念消者以尘依根立故根不成而尘界垢染应念顿消或尘指六尘垢指六识亦可以前云想相为尘识情为垢是也成圆明净妙者以根尘顿消不隔曰圆根尘不蔽曰圆明根尘不染曰净根尘不碍曰妙即前云今汝诸根若圆?已如是浮尘及噐世间如汤消雪应念化成无上知觉是也上明所脩法次已竟。


○二明能脩人位。


馀尘尚诸学(有学菩萨地位)明极即如来(无学如来地位)。


此分上尘垢应念消成圆明净妙二句之义以别能脩之人有深浅之位也馀尘尚诸学分上尘垢应念消之消字消即断也言馀尘亦兼馀垢即烦恼故此分所断烦恼有馀未尽尚居学地馀尘者或尽根而馀尘或尽根尘而馀觉智或尽觉智而馀空理能蔽真心皆馀尘也尚诸学地从十信已去至等觉未至妙觉皆是学地以尘尽无馀即如来地明极者分上成圆明净妙之明字此即所证真如性明此明未极即是馀尘在诸学地此明已极即是尘尽果地故曰即如来自如观音所说至此是显胜劝脩从佛出娑婆界至此选取耳门一科已竟。


○三指授当机。


大众及阿难旋汝倒闻机(旋流脱声)反闻闻自性(入流闻性)性成无上道(即上成圆明净妙)圆通实如是(指上耳门胜妙行相)。


此承上选取耳门具真实圆通胜妙殊伦指授大众阿难是谓靣授亲领也初句召知下三句授与末句指实倒闻机者谓闻根循声流转迷己为物实为颠倒故云倒闻机是背觉合尘为倒闻背尘合觉曰反闻今旋之而反即不倒也自性即不生灭性是因地心依此心建立菩提涅槃七常住果是则因果唯是一心故曰性成无上道此性即上自性之性上属因地心此属果地觉此依妙行因果以授耳闻之妙末句指上三种真实及觧行证微妙境相谓圆通微妙实在此耳根一门馀无有二也。


○四引证结成。


此是微尘佛一路涅槃门(此引多佛即十方佛)过去诸如来斯门已成就(诸佛已证故云过去)现在诸菩萨今各入圆明(菩萨正脩故云现在)未来脩学人当依如是法(劝学人当脩故云未来)我亦从中证非唯观世音(文殊自证)。


此引诸佛菩萨及文殊自己都从耳门入道以证现在未来脩学人当依耳门而入决无有误也初二句微尘佛照下三世即当十方下六句三世义意斟[甚*勺]佛不得言今入当依故云已成就菩萨说不得已成当依故云今各入学人固不得谓已成或可谓今入以标未来故云当依文殊以己类人故云亦从此中曰一路曰斯门曰圆明曰如是法曰中皆指耳门此选圆通一科初拣去诸门次选取耳门既选定耳门复指授当机既指授已又引诸圣作证明方结成选择一桉正脉曰我亦从中证者盖自不脩而惟劝人脩人或不从身先入而率人同入人皆乐与故文殊明己亦从耳根脩证所以啓人之必信从也上依次第拣选一大科已竟。


○三报佛命请加分二初复佛命二请加被。


○初复佛命分二初复谁当其根之命二复实无差别之命。


○初复谁当其根之命。


诚如佛世尊询我诸方便(即前命云汝今观此二十五圣各说最初方便谁当阿难之根)以救诸末劫(即前云兼我灭后此界众生)求出世间人(即前云入菩萨乘之人)成就涅槃心(即前云求无上道)观世音为最(即前云离苦得觧脱良哉观世音及救世悉安宁出世获常住以复当根之命)。


此独报耳门具圆通常能当此方之机也佛问谁当此复耳最故也初二句遵佛所命诚如是钦承之义次三句述命之旨末句报耳门独契佛旨故云为最最字具三种真实四种优胜。


○二复实无差别之命。


自馀诸方便皆是佛威神即事捨尘劳非是常脩学浅深同说法。


此报二十四圣所修方便不当圆通之选以复彼等脩行实无优劣前后差别之问也佛问实无优劣前后此复浅深同说是所说圆通虽同所脩不无浅深差别以馀皆非常脩学返显耳门是常脩学故正观曰非是常脩学等者如触水销尘触刺入觉等皆即其所遇之事偶尔心空顿捨尘劳或佛力所加令得成就非是从因至果始终常脩之式也若耳根闻性人皆现具但能入流返寂则结可除性可证始于发心终于佛果观察趋入不离一真如来藏性也言浅深同说者若尘性之观不净继道之脩数息唯小乘浅行耳药王之观诸味普贒之脩心闻唯大乘深行也唯浅则大行不造唯深则初心莫能今于闻中入流返寂则凢夫能入佛果可期六觧则麄垢先除一亡则无明究尽同浅同深者其唯耳根圆通欤上复佛命已竟。


○二请加被。


顶礼如来藏无漏不思议(此顶礼自心三寳)愿加被未来于此门无惑方便易成就(信悟无惑脩证易就)。


此承前既复佛命复请求加被也文殊初选乘佛威神加被自己不误选也既选定矣复请三宝加被一切不惑易悟易入也初句总标心源次句赞德此如来藏性有大智慧光明义即佛寳有大寂灭义即法宝有不断不常义即僧寳故云无漏不思议未来者难遇难信之时故请加被加被此门者[且/八]圆通妙性故上报佛命请加已竟。


○四白自心真实。


堪以教阿难及未劫沉沦(圣凢同脩浅深均入)但依此根脩圆通超馀者真实心如是。


此毕选圆通之命陈白自心真实无妄抑扬也堪以二字承上此门而来谓此耳根妙门堪以教阿难及末劫众生是则不论大力初心浅深同入但依此根者承上堪教阿难末劫常可脩学故但当依此不须别求圆通超馀者又出上但依此根之义谓此根圆通胜妙超越诸门故但依于此馀门都不能及末句指上四句皆出真实心而文殊自白真实者欲上下信其所选上世尊密授最初方便一大科已竟。


○三阿难大众领悟获益分四初身心了然二获法眼净三成阿罗汉四发菩提心。


○初身心了然。


于是阿难及诸大众身心了然得大开示(标悟)观佛菩提及大涅槃犹如有人因事远游未得归还明了其家所归道路(释明)。


此阿难及同行大众得闻耳门胜妙了然开悟成佛始终了无馀义也身心了然者根识俱融晓然无碍也得大开示者自诸圣之自陈诸佛之瑞证文殊之决择此非一人一语可尽故曰大开示观佛下释明上了然二字谓明了归趋菩提涅槃之门路此中了然观字明了皆开悟之智观佛菩提二句是法犹如下是喻人喻一精明因事远游喻因六尘牵引分为六根远游四生未得归还喻为生死所繫此喻迷明了下喻悟其家喻如来藏即菩提涅槃也道路喻耳门方便。


○二获法眼净。


普会大众天龙八部有学二乘及诸一切新发心菩萨(标类)其数凢有十恒河沙(标[(米/大)*ㄆ])皆得本心(证理)远尘离垢(断惑)获法眼净(证智)。


此叙普会大众获益也天龙下明上大众有人天有小乘有大乘三类数有十恒河沙此标能证人类数之多皆得下是所证法正脉曰此得本心与三卷末获本妙心同一心相但彼悟得此证得也良以圆人初后二心不别故初住即证得本觉真心矣尘垢即四卷末想相为尘识情为垢二俱远离觉所觉空则尘远空所空灭则垢离得法眼净者资中曰庄严论觧法眼净初地见道依圆教即十住初心葢生灭灭已寂灭现前方是法眼净此位是证彻圆通因地心成果地初步四卷末云则汝法眼应时清明是也。


○三成阿罗汉。


性比丘尼闻说偈已成阿罗汉。


此叙摩登伽所证也前四卷中佛言摩登伽心婬火顿歇成阿那含故此闻偈即臻四果正脉曰阿罗汉即圆之七信借小圣名称大凢位问安知非小答若闻圆乘而证小果譬如食纯甘而得苦味无斯理也纵有小种先以取证以今法力不成定性增慢之流断我伏法何非菩萨按圆通即此根初觧先得人空而文齐于闻所闻尽在会同证斯位应多但举登伽者以登伽婬女最劣举劣况胜多证可知。


○四发菩提心。


无量众生皆发无等等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此叙发心之众也正观曰智无与等悲与物等名无等等即二殊胜四不思议圆通妙德也阿耨至菩提此云无上正等正觉发心仰求名菩提心吴兴曰按天台释法华分别功德品发菩提心初入十信故仁王般若云十善菩萨发大心长别三界苦轮海正脉曰据此位在初信已发直深大悲之三心按圆通当至动静不生是也从四卷中二决定义起至此究竟入观方便一大科已竟。


○二究竟摄心方便分二初阿难陈请二世尊宣示。


○初阿难陈请分二初经家叙辞二阿难请辞。


○初经家叙辞。


阿难整衣服(将礼装仪)于大众中合掌顶礼(将请先礼)心迹圆明(身心了然)悲欣交集(感悟交状)欲益未来诸众生故(叙请之心)稽首白佛。


此经家叙阿难陈请之心迹也正脉曰心谓本有真心迹谓脩证事迹不逹本有之心则积行[月*暴]腮徒劳无益不逹脩证之事则尘埋宝藏莫救贫穷今性脩毕逹故曰心迹圆明悲谓悲旷劫之双迷欣谓欣一时之圆悟由此而取证有期故感激之深切如此。


○二阿难请辞分二初陈请主意二正请方便。


○初陈请主意分二初已得自悟意二先愿利他意。


○初已得自悟意。


大悲世尊(称賛)我今已悟成佛法门(耳根圆通)是中脩行(三观妙行)得无疑惑(身心了然)。


此阿难自叙已悟成佛妙门已满自利之意也阿难初恨多闻未全道力乃请得成菩提最初方便意在自利今已悟耳门方便又知旋流返入之要及一觧六亡之妙因心果觉始终圆明成佛一桉了然无疑是初求之意已满矣下所请者皆利他事也。


○二先愿利他意。


常闻如来说如是言(依佛言作证)自未得度先度人者菩萨发心自觉已圆能觉他者如来应世(此述所闻佛言)我虽未度愿度末劫一切众生(依佛所言发菩萨愿)。


此依佛言如菩萨发心度生是发请之意也此正意在我虽未度三句问菩萨自未度先度人如来自已觉而觉他分位何殊曰此明菩萨与如来皆以利生为事菩萨在因地故言自未得度如来是果位故言自觉已圆是未度已圆分别因地果地虽别利生之心皆同非言先后有别但菩萨是因行望期自果如来是果行复种他因上陈请主意已竟。


○二正请方便。


世尊此诸众生去佛渐远(末法之时)邪师说法如恒河沙(末法之害)欲摄其心入三摩地(摄散乱心入正定聚)云何令其安立道塲(多摄身亦摄心)远诸魔事(要摄心亦摄身)于菩提心得无退屈(一入字)。


此正为末法众生请摄心方便也此诸众生下明请方便之因因去佛远邪师众故欲摄其心下正请方便之要故云云何令其安立道塲意在远邪护正此邪师即下诸魔鬼神群邪是也说法即赞歎婬欲言食肉得道恐人失心之法正脉曰此请欲佛说与定式邪说不得乱真也魔事扰动定心不成脩正觉心必至退屈故求远魔也上阿难陈请已竟。


○二世尊宣示分二初赞许诫[听-王]二究竟宣示。


○初赞许诫[听-王]。


尔时世尊于大众中称赞阿难善哉善哉(赞辞)如汝所问安立道塲救护众生末劫沉溺(赞意)汝今谛[听-王]当为汝说阿难大众唯然奉教。


此赞阿难请意善故诫谛[听-王]许为宣示也正脉曰善哉有二意一善发利他心得菩萨正行二善其请道塲意得利他法要。


○二究竟宣示分三初正示摄心要行二详示立坛[车*丸]则三宣示神咒章句。


○初正示摄心要行分二初明摄心行二明摄心果。


○初明摄心行分六初明持戒摄心二明持咒摄心三明依师摄心四明安居摄心五明发愿摄心六明克期摄心。


○初明持戒摄心分二初总示三学为脩行之要二别明戒学为脩行之要。


○初总示三学为脩行之要。


佛告阿难汝常闻我毘奈耶中宣说脩行三决定义所谓摄心为戒因戒生定因定发慧是则名为三无漏学。


此欲示持戒摄心先总示三学以类戒学同是无漏决定之义也佛告下总标义数所谓下别列名次决定义者欲成菩提决定要戒决定要定决定要慧此三行缺一即漏落生死故云决定义温陵曰三藏之中毘奈耶律藏也此大小乘戒通称小乘禀法为戒麄治其末大乘摄心为戒细绝其本法戒则无犯而已心戒则无思犯也夫能摄心则定由是生慧由是发三者圆明则诸漏永尽故名三无漏学下示四重则十戒之初婬杀盗妄四波罗夷为根本重罪所谓其心不婬其心不杀等者皆使无思犯也摄持[车*丸]则莫尚乎此正脉曰此摄心之行仍是耳根圆通但为业习深重者特加持律道塲持咒等事妨护不至于退屈流入群邪也至于阿难初果已能不入色声等六尘但加返闻而已亡尘不劳费力况初果已上者耶故知斯行特为尘劳素重不待声引而自发婬等四念者加此持戒等行以为返闻之前助缘方便耳。


○二别明戒学为修行之本分三初总徵戒名二别释戒相三结明戒德。


○初总徵戒名。


阿难云何摄心我名为戒。


此蹑前摄心为戒一句徵起摄心名戒之义也下明四根本重罪释明此义。


○二别释戒相分四初制婬戒相二制杀戒相三制盗戒相四制妄戒相。


○初制婬戒相分三初发明持犯之相二宣明决定之义三结明邪正之说。


○初发明持犯之相分二初明摄心之相二明纵心之相。


○初明摄心之相。


若诸世界六道众生其心不婬(摄心行)则不随其生死相续(摄心相)。


此标依戒摄持婬心能远魔事不落生死也其心不淫断生死因生死不续断婬心果正脉曰其心不婬则是于诸淫欲非但不动身口亦不生一念思想之心方为不犯方与摄心为戒相应馀三倣此温陵曰众生皆因淫欲而正性命故缠生死若欲爱乾枯则残质不续矣。


○二明纵心之相分二初纵淫坏正二纵淫成邪。


○初纵淫坏正。


汝脩三昧本出尘劳(标正)婬心不除(纵婬)尘不可出(坏正)。


此明不摄淫心能害正行故违所期也尘劳与前生死互言正脉曰三昧即耳根圆通尘劳即界内见思菩萨虽不实出三界亦须于见思自在不为生死所縳方为出尘劳矣今淫欲为尘劳上首故不除必不出也。


○二纵婬成邪分二初堕魔类二作魔业。


○初堕魔类。


纵有多智(有慧)禅定现前(有定)如不断淫(无戒)必落魔道(成邪)上品魔王中品魔民下品魔女(魔类)。


此于定慧脩习中不绝欲念不唯菩提不成返堕魔道也正脉曰多智谓慧能通逹演说诸法禅定谓善入住出发妙境界不断婬者于禅定时不决定捨绝婬念纵其思惟也必落魔道者以境随心召心逐境迁今所念既在欲境欲境莫胜于魔是则心逐境行安有不堕于中者哉如隂魔中行空禅者却留尘劳广化宝媛是也此葢定慧心灵触境流住方有斯堕若无定慧徒有婬习则直堕地狱安有魔宫之报乎上中下随福厚薄以为阶降耳。


○二作魔业。


彼等诸魔亦有徒众各各自谓成无上道(大妄语业)我灭度后末法之中(魔出之时)多此魔民炽胜世间广行贪婬为善知识(破律仪业)令诸众生落爱见坑失菩提路(坏善根业)。


此脩定慧不摄婬习堕魔道复作此魔业也彼等指上王民女三等魔众多此魔民者谓王与女非全不有间或亦有但民多故王尊女劣故唯民能炽盛此中三种大业阿鼻大狱不足酬之正脉曰未证谓证未得谓得七慢中增上慢也亦是非果计果魔民者即先世带婬脩禅之軰来为教师智慧神通密教行婬以为佛事[递-虎+(土/巾)]相传授故曰广行此胜行婬非止心念师徒皆当直堕阿鼻矣落爱见坑者爱即思惑见即见惑以婬爱为教思惑偏重以婬为道即大颠倒见上发明持犯之相已竟。


○二宣明决定之义分二初标决定之名二释决定之义。


○初标决定之名。


汝教世人脩三摩地先断心婬是名如来先佛世尊第一决定清净明诲。


此承上发明持犯利害之相命教世人脩正定者先断心婬以见戒学决定之义也汝教下命阿难传教决定之行是名下本诸佛印证决定之教温陵曰诸经戒杀居首为设化以慈悲为先此经婬戒居首为真修以离欲为本葢欲气麄浊染污妙明欲习狂迷易失正受续生死丧真常莫甚于斯故须首戒而为第一清净明诲也观阿难起教示遭邪染而[厂@(羊*欠)]初发心先厌欲浊至于三渐次中一一首惩然后身心妙圆获大安[隐-工]十信初心由欲爱乾枯而慧性圆明遂阶等妙诸世间人由心不流逸澄莹生明渐乎六天是故真脩内摄必先离欲也。


○二释决定之义分二初返释决定不成涅槃二正释决定能成菩提。


○初返释决定不成涅槃分三初牒法二举喻三法合。


○初牒法。


是故阿难若不断婬脩禅定者。


此承上脩三摩地先断心婬而反牒之下以喻发明决定不成涅槃路也以反不成决定要断方成是以反为成正则见断欲脩心是决定清净明诲也。


○二举喻。


如蒸砂石(以婬心脩禅)欲其成饭(欲成菩提)经百千劫秪名热砂(纵经尘劫只是婬根)何以故此非饭本(非不生灭性为因地心)沙石成故(元是婬根)。


此以蒸砂不能成饭喻婬心脩禅决定不能成菩提也。


○三法合。


汝以婬身求佛妙果(合上如蒸砂石欲其成饭)纵得妙悟皆是婬根(合上经百千劫只名热砂)根本成婬轮转三途必不能出(合上此非饭本砂石成故)如来涅槃何路脩证(结明决定不成)。


此以法合上喻决明若不断婬脩禅定者决定不成以婬非涅槃之本如砂非饭本故也正脉曰婬禅妙悟即沙之暂热相耳以带婬之念为根本而发妙悟故曰皆是婬根暂生魔宫恣造巨恶三途备历求出无期末二句以婬非涅槃之本故无脩证路也。


○二正释决定可成菩提。


必使婬机身心俱断断性亦无于佛菩提斯可希冀。


此正释上脩三摩地先断心婬如此身心俱断断性亦无斯乃决定可期菩提也此菩提与上涅槃互言耳正脉曰机者发动之由谓身机在心心机由念一念不生方得身心俱断断性亦无者谓断性若存终与欲对欲之缘影犹在触机即发必使机绝影灭方为真净法噐可贮甘露矣上宣明决定之义已竟。


○三结明邪正之说。


如我此说名为佛说(决定明诲)不如此说即波旬说。


此结明上决定要婬机身心俱断断性亦无方是如来清净明诲反此即波旬说也此决定邪正之教以证末法当从佛说莫误从魔说故正脉曰凢行人遇知识慿经指诲绝婬念脩圆通者即如阿难并释迦先佛亲来至心依从之凢言婬欲无碍即魔王亲来速当惊避矣上制淫戒相已竟。


○二制杀戒相分三初发明持犯之相二宣明决定之义三结明邪正之说。


○初发明持犯之相分二初明摄心之相二明纵心之相。


○初明摄心之相。


阿难又诸世界六道众生其心不杀(摄心之行)则不随其生死相续(摄心之相)。


此明摄心为戒中第二摄杀心之相也正脉曰此中所断之杀非但人畜下至蝇虱蛇蝎等皆勿杀也亦非但亲杀虽食肉服身亦所不许又非但只禁身口虽心念亦止绝矣负命索偿为生死缘故不杀则不续也。


○二明纵心之相分二初纵杀害正二纵杀成邪。


○初纵杀害正。


汝修三昧本出尘劳(求正)杀心不除(纵杀念)尘不可出(坏正)。


○二纵杀成邪分二初堕鬼道二作鬼业。


○初堕鬼道。


纵有多智(有慧)禅定现前(有定)如不断杀(无戒)必落神道(成邪)上品之人为大力鬼中品则为飞行夜乂诸鬼帅等下品当为地行罗刹(鬼类)。


此明脩三昧者纵有智慧神通若不断杀必落鬼道之类也此中三品上品即八部中如药乂乾闼婆等是也中品即年岁昼夜廵官并山海空风等神又即富单那鸠槃茶等一切鬼帅是也下品即世间有罗刹鬼国其国所产皆罗刹不能飞行故也或坛社祠庙并诸狱卒皆此类也正脉曰鬼神虽分优劣而均是恶趋故从人入者谓之堕落也然唯识中有九品此三品葢是上品内三品也中下多以悭悋为堕因而此三品皆有神力富乐一同人天斯则脩禅不断杀心为堕因大力鬼即天行罗刹今人间尊奉称帝称天者多是此类。


○二作鬼业分二初正明二防难。


○初正明。


彼诸鬼神亦有徒众各各自谓成无上道(大妄语业)我灭度后末法之中多此鬼神炽盛世间自言食肉得菩提路(破律仪业)。


此正明鬼神所作之业谓杀生食肉得无上道真大妄语成堕无间狱是也言食肉得菩提即教人杀生亦坏他人善根亦同前妄语破戒坏人三业备矣正脉曰前言杀生此言食肉以因食肉而杀生者多故也经云为利杀众生以财网诸肉二俱是恶业死堕号呌狱故食肉即杀生。


○二防难分三初明权设非实二明权设所因三明非权必报。


○初明权设非实。


阿难我令比丘食五净肉(权教)此肉皆我神力化生本无命根(非实)。


此因上明肉食为鬼神之业故此防其难也恐难云食肉既为鬼神之道佛令比丘食五净肉岂非鬼神因故此释曰我令比丘食五净肉者权也权假肉味以就初机非实有命根之肉皆如来神力化作耳正脉曰佛于藏通律中[听-王]彼教声闻菩萨除人蛇等二十种外食三净肉今言是佛在时神力所为则灭后岂可复食乎孤山曰五净肉者律明三净不见不闻不疑今言五者加自死鸟残二也。


○二明权设所因。


汝婆罗门地多蒸湿加以沙石草菜不生(因不生菜等)我以大悲神力所加因大慈悲假名为肉汝得其味(权假非实命根)奈何如来灭度之后食众生肉名为释子(结责如来灭后食众生身肉即非比丘)。


此因上明佛令比丘食净肉为权设非实命根恐谓如来不依实而从权者何也故此出权之所因谓因彼地多蒸湿沙石草菜不生无可堪食故佛权假肉味以[〦/兄]初心之食奈何下责其谬不当食时而复食之即非佛子比因有二一因草菜不生二因大慈悲故正脉曰此可见凢佛许食肉者皆佛在权变渐引慈化耳及灭后即实夺命根之肉可更食哉而深经废权不许者皆将灭示实极护末法之误堕有志者务从实而不可引权自欺也。


○三明非权必报。


汝等当知是食肉人(指脩禅定者)纵得心开(能见远方能知过未)似三摩地(似而非真不成无漏)皆大罗刹(以杀心观之现前即罗刹)报终必沉生死苦海(禅定报终必沉三涂苦海)非佛弟子(应上罗刹)如是之人(指脩禅食肉之人)相杀相吞相食未已(明上必沉苦海之因)云何是人得出三界(决定必沉)。


此因上明权设比丘食五净肉恐佛灭后为効者故此深戒之也谓非佛权化而食众生身命之肉必招恶报现招罗刹之名当招三涂之苦可不慎哉又此文释明上奈何名为释子之义即不当名释子复名何哉当知如是食肉之人即大罗刹岂名释子又云非佛弟子即结明只可名罗刹不可名释子如是之人下结明尚不得名佛子云何得出三界之果以相杀相食循环无已故也上发明持犯之相已竟。


○二宣明决定之义分二初标决定之名二释决定之义。


○初标决定之名。


汝教世人脩三摩地次断杀生是名如来先佛世尊第二决定清净明诲。


此标第二决定之教印证决定之行也。


○二释决定之义分二初反释决定不成大悲二正释决定能成觧脱。


○初反释决定不成大悲分三初牒法二举喻三法合。


○初牒法。


是故阿难若不断杀脩禅定者。


此承上明教脩三摩地先断杀生今反牒之不断不成大悲以成决定要断方成菩提也。


○二举喻。


譬如有人自塞其耳(喻脩三昧)高声大呌(喻不断杀)求人不闻(喻求涅槃)此等名为欲隐弥露(喻求出世反成堕落)。


○三法合。


清净比丘于岐路行不[跍-十+水]生草况以手?云何大悲取诸众生血肉[〦/兄]食。


此以法合上喻决明不断杀决定不成大悲也清净比丘四句是引况以生草无情之物尚不[跍-十+水]不?况伤杀有知有痛众生耶是决不应杀也云何下正合以食肉不成大悲合高声不成不闻上反释决定不成大悲已竟。


○二正释决定能成觧脱分三初正释二徵明三结成。


○初正释。


若诸比丘不服东方[纟*系]绵绢帛(蚕虫身分)及是此土靴履裘毳乳酪醍醐(毛群身分)如是比丘于世真脱酬还宿债不游三界。


此以轻况重众生身分尚不服食况杀身命耶如此断杀是极尽断也众生身与身分既不相犯与彼无酬偿之因故云于世真脱酬还宿债无因故不游三界可谓真觧脱也温陵曰酬还宿债不游三界上句应在下译人语倒也。


○二徵明。


何以故服其身分皆为彼缘(法)如人食其地中百糓足不离地(喻)。


此徵明上不服众生身分不游三界所以也谓服彼身分与彼有缘终不离彼之类如人食地中百糓生死皆不能离地是也令与彼无相犯之缘所以不游三界温陵曰足不离地者劫初之人体有飞光足若蹑云由乎食地肥啗香稻故其体坚重而足不离地也。


○三结成。


必使身心于诸众生若身身分身心二途不服不食我说是人真觧脱者。


此结成身心决定不犯众生身与身分方成大悲是真觧脱者也温陵曰身服食心贪求二途须并断也上宣明决定之义已竟。


○三结明邪正之说。


如我所说名为佛说不如此说即波旬说。


上制杀戒相已竟。


○三制盗戒相分三初发明持犯之相二宣明决定之义三结明邪正之说。


○初发明持犯之相分三初明摄心之相二明纵心之相三明摄心之方。


○初明摄心之相。


阿难又诸世界六道众生其心不偷(摄心之行)则不随其生死相续(摄心之相)。


此标第三盗戒摄心之相也正脉曰此之偷盗非只窃人之物但言行诈异詃惑恐动乃至一念希取利养者皆是也心不偷者忘其利欲贪得之心一念不起也。


○二明纵心之相分二初纵盗害正二纵盗成印。


○初纵盗害正。


汝脩三昧本出尘劳(求正)偷心不除(纵偷心)尘不可出(害正)。


正脉曰厌尘者方可以出尘贪世者岂能以越世。


○二纵盗成邪分二初堕邪道二作邪业。


○初堕印道。


纵有多智(有慧)禅定现前(有定)如不断偷(无戒)必落邪道(堕)上品精灵中品妖魅下品邪人诸魅所着(邪类)。


此明脩三昧不断偷心偷心邪思故堕邪道也精灵者如山精海精一切灵气有大通力者妖魅者即麟凤龟鹤猿蟒狐狸等年老成精能作妖孽者邪人者即人好事邪鬼邪神及为邪鬼所附通人吉凶及种种妖异之言者正脉曰委曲取利其心回邪言行不正故堕邪类。


○二作邪业分三初正明邪业二举正验邪三深责邪误。


○初正明邪业。


彼等群邪亦有徒众各各自谓成无上道(大妄语业)我灭度后末法之中(邪盛之时)多此妖邪炽盛世间潜匿姦欺称善知识(破律仪业)各自谓已得上人法詃惑无识恐令失心所过之处其家耗散(坏正念业)。


此正明妖邪所作之业本于偷心不除而堕斯类其诸所作皆亦偷心也偷者私利私名称善知识私名其家耗散私利潜匿姦欺偷心也正脉曰邪业多妖言妖行或现妖通自言自任诈称得道知识愚者不测倾家奉之。


○二举正验邪。


我教比丘循方乞食令其捨贪成菩提道(标)诸比丘等不自熟食(无贪聚心)寄于残生旅泊三界示一往还去已无返(无贪聚行释上乞食捨贪)。


此举比丘乞食捨贪之正命验上妖邪潜匿姦欺耗人家资之邪行也捨贪成道言浅而理深捨到无可捨处菩提涅槃亦复不立即无上道是则成佛要门唯一捨字尽矣正脉曰方处也随所到处乞食净命即循方乞也陆宿曰旅水宿曰泊。


○三深责邪误。


云何贼人假我衣服裨贩如来造种种业皆言佛法却非出家具戒比丘为小乘道由是疑误无量众生堕无间狱。


此承上乞食正教以责邪业颠倒为害极深也云何者例上之意谓比丘乞食若尔清正云何贼人若此颠倒为害贼人者反上比丘之意如前杀心不除不名释子名为罗刹此偷心不除不名比丘当名贼人裨贩者即不真也谓本非如来假如来衣助其威仪妄称如来受人礼敬即贩卖如来造种种业者即前潜匿姦欺耗人家资等业皆言佛法者以上造业邪法妄言佛法即非法说法却非具戒为小乘者即法说非法总是颠倒邪见由是下深责邪误谓由此贼人自己作此颠倒邪业疑误诸人亦同颠倒谤正为小以邪为正自成沦堕故曰堕无间狱上明纵心之相已竟。


○三明摄心之方分二初教捨身除爱二明捨身酬债。


○初教捨身除爱。


若我灭后其有比丘发心决定偷三摩提(牒发正心)能于如来形像之前身然一灯烧一指节及于身上爇一香炷(教行正行)。


此明摄偷心之方要于捨身也葢人之偷心本为爱身而后爱物是爱为偷本身为爱本今身尚不爱偷心何由生焉是则欲尽偷心无如捨身故教捨身以尽偷心之源也正脉曰三摩提即耳根圆通能于下义含虑有宿生盗业为障胜脩乃脩如是微因大凢烧然为消宿障脩大定方成妙因若为财利名誉仍获大罪矣。


○二明捨身酬债分二初正明二反明。


○初正明。


我说是人(捨身之人)无始宿债一时酬毕(一因能完多债)长揖世间(无业缠)永脱诸漏(无惑縳)虽未即明无上觉路是人于法已决定心(决定正法不决定邪法)。


此明上捨身之人一时一行能酬毕积劫宿债也我说下明得正果虽未下明得正因无始宿债者婬杀盗妄俱备婬者窃他美色固盗即夫妇间娇现婬声美色皆偷心也杀者私害他命固盗即以强欺弱随取而食即为巨盗皆偷心也至于大小妄语全是偷心所使要语业唯一偷心究偷心本为身爱故身爱一捨诸业尽脱矣故曰一时酬毕长水曰长揖永辞也正脉曰觉路即菩提路正谓圆通以方忏悔秉戒尚未臻定慧故曰未明已决定心者决定信其宿业必消觉路得明也若徒慕捨身勉强毁形现前盗业又复新作根心贪爱居然不改尚不免于业苦岂能决定明觉路哉。


○二反明。


若不为此捨身微因纵成无为必还生人酬其宿债如我马麦正等无异。


此以不捨身纵成妙果还生人间反显上捨身方能长揖世间也是则必藉捨身一行方毕定宿债温陵曰佛为宿诟比丘可食马麦故果成于毘兰邑食之示宿债必酬也上发明持犯之相巳竟。


○二宣明决定之义分二初标决定之名二释决定之义。


○初标决定之名。


汝教世人脩三摩地后断偷盗(命教决定行)是名如来先佛世尊第三决定清净明诲(标示决定名)。


○二释决定之义分二初反释决定不成三昧二正释决定得真三昧。


○初反释决定不成三昧分二初法二喻。


○初法。


是故阿难若不断偷修禅定者(依法反牒)。


○二喻。


譬如有人水灌漏巵(喻上不断偷心)欲求其满(喻上欲脩三昧)纵经尘劫终无平复(释明决定不成三昧)。


此法喻总明不除偷心决定不成三昧也上反释决不成三昧已竟。


○二正释决定得真三昧。


若诸比丘衣鉢之馀分寸不畜乞食馀分施饿众生(防贪)于大集会合掌礼众(防慢)有人[捶-(十*十)+北]詈同于称赞(防嗔)必使身心二俱捐捨(结上起下)身肉骨血与众生共(捨身无我)不将如来不了义说迴为己觧以误初学(捨心无我)佛印是人得真三昧(决定得证)。


此以身心俱捨偷心毕尽决定得真三昧是依正行释明决定之义也不畜除贪施人除悋正脉曰礼众必观佛性同体观人是佛也受毁同赞必观真如平等毁誉一如也身肉骨血与他共者必观苦空无我无常不净之物施作佛事也不了义说者谓如来不了义教中[听-王]百物各可畜一或许不入大会避辱不受又布施不及身分今但依上了义教不依不了义教迴为己觧者迴曲也谓不将不了义说曲引以为自己已觧已明以误初学若自己好畜不捨引佛不了义教曲引回互以餙己过谓言无碍愚蒙信之即误初学印即许也许其必证圆通观此一科令人惭愧堕泪可见末法祖师立为丛林亦因时慈悲曲就利生非得已也处此者时时每愧不能取证不萌一毫念利养之心仅免罪戾或遇人引斯经为难实言愧谢末法未能切不可巧言无碍上宣明决定之义已竟。


○二结明邪正之说。


如我此说名为佛说不如此说即波旬说。


上制盗戒相已竟。


○四制妄语戒相分二初结前起后二正制妄语。


○初结前起后。


阿难如是世界六道众生虽则身心无杀盗婬三行已圆。


此结前三行已圆犹有妄语一行未明故云虽则虽则者犹有未尽之意是为啓后之桉也。


○二正制妄语分三初发明持犯之相二宣明决定之义三结明邪正之说。


○初发明持犯之相分三初明纵心之相二明摄心之相三结纵心之过。


○初明纵心之相分二初标二释。


○初标。


若大妄语即三摩提不得清净成爱见魔失如来种。


此标脩三昧者不断大妄语即断灭佛种也正脉曰妄语有二发言不实为小妄语妄称证果为大妄语此中所断大妄语也温陵曰贪其供养求己尊胜名爱魔妄起邪见谓己齐圣名见魔。


○二释。


所谓未得谓得未证言证(大妄语相)或求世间尊胜第一(名爱见魔)谓前人言我今已得须陀洹果(初果)斯陀含果(二果)阿那含果(三果)阿罗汉道(四果)辟支佛乘(二乘)十地地前诸位菩萨(大乘)求彼礼忏贪其供养(明上求尊胜之实)是一颠迦消灭佛种(即上失如来种)如人以刀断多罗木(喻)佛记是人(大妄语人)永殒善根无复知见沉三苦海不成三昧(法合)。


此释上大妄语失如来种之义也所谓下释妄语之相求彼下释失如来种之义初二句总释得谓得道指理言证谓证果指位言或求尊胜二句出妄语之因因爱见而为妄语谓前人言下别出未得言得未证言证之类须陀洹等妄称小乘四果辟支佛妄称二乘十地等妄称大乘诸菩萨求彼礼忏二句结明妄语所因是一颠迦二句正明失如来种梵语阿颠迦此云无善根即消灭佛种如人以刀二句以喻明消灭佛种不复再生佛记是人下以法合明谓妄语断灭善根佛种永不成佛知见如以刀断多罗木不复再生也上明纵心之相已竟。


○二明摄心之相。


我灭度后勅诸菩萨及阿罗汉应身生彼末法之中作种种形度诸轮转(佛勅)或作沙门白衣居士人王宰官童男童女(顺行净形)如是乃至婬女寡妇奸偷屠贩(逆行秽形)与其同事(同事摄)称赞佛乘令其身心入三摩地(明上应身之事)终不自言我真菩萨真阿罗汉洩佛密因轻言未学(真自异邪)唯除命终隂有遗付。


此以菩萨罗汉应身世间不洩佛密因轻言末学以明摄心之相也摄心者摄心不欲人知我真菩萨真罗汉岂可妄称耶我灭下明应身之益终不应言下明摄心之密初我灭度七句标示或作沙门七句释明沙门白衣等释明种种形即应以何身得度即现何身此即随类化身与其同事四句释明度诸轮转一句同事即四摄中一摄既同身复同事随机与其说法意在佛乘故曰称赞佛乘令其身心开悟圆通妙性故曰入三摩地终不应言五句即秘密不欲人知密因即密机因密机以诱人泄之则不得人真心化事不成是则圣贒应世秘密深隐不得人识之其不泄之要在谨言故不可轻易泄言于晚学之人唯除命终二句意在使人信其所教生时若泄恐彼私其敬而不真去后不遗恐彼轻其信而不笃正观曰隂有遗付者如逹磨弃隻履觉贒竖三指是也。


○三结纵心之过。


云何是人(指上大妄语人)惑乱众生成大妄语。


此结上纵心妄语大过自害害人也云何者例上之意谓如上菩萨罗汉秘密若尔云何是人轻言惑众而妄作若此惑乱众生害人成大妄语害自上发明持犯之相已竟。


○二宣明决定之义分二初标决定之名二释决定之义。


○初标决定之名。


汝教世人脩三摩地后复断除诸大妄语是名如来先佛世尊第四决定清净明诲。


○二释决定之义分二初反释决定不成菩提二正释决定成正知觉。


○初反释决定不成菩提分三初牒法二举喻三合法。


○初牒法。


是故阿难若不断其大妄语者(反牒)。


○二举喻。


如刻人粪(喻大妄语)为栴檀形(喻妄称菩萨罗汉)欲求香气(喻求真得菩萨罗汉)无有是处(即决定不成)。


此以刻人粪像佛决无香气喻不断妄语妄称是佛决无觧脱也。


○三合法分二初举真形妄二喻妄自堕。


○初举真形妄。


我教比丘直心道塲于四威仪一切行中尚无虚假(举真)云何自称得上人法(形妄)。


此举比丘直心道塲之真以形未得言得未证言证之妄也温陵曰净名云直心是道塲无虚假故四仪行住坐卧也正脉曰自称妄称也上人法诸果人法也。


○二喻妄自堕。


譬如穷人妄号帝王(喻妄称圣果)自取诛灭(喻断灭佛种)况复法王如何妄窃(合上妄号帝王)因地不真(妄语为因)果招纡曲(果不成实)求佛菩提如噬脐人欲谁成就(合上自取诛灭)。


此以穷人妄号帝王自取诛灭喻明妄称得上人法亦自堕落不能得成菩提也因地不真牒上义即妄窃法王果招纡曲显下义即不成菩提正脉曰以大妄语为因故不真求进返退求昇返坠故曰纡曲温陵曰左传噬脐谓终不能及也。


○二正释决定成正知觉。


若诸比丘心如直弦一切真实入三摩地永无魔事(不招纡曲)我印是人成就菩萨无上知觉。


此以真实无妄脩三摩地正释决定能成无上菩提也温陵曰向以迂曲故终莫成就此能弦直故印其成就也上宣明决定之义已竟。


○二结明邪正之说。


如我此说名为佛说不如此说即波旬说。


此结明邪正之说犹如水火性不相循若此学人当知趋避不可误入魔说也如我此说指上决定之义名为佛说结上先佛世尊决定明诲不如此说者即不如佛上所说决定之义末句异佛即魔故此婬杀盗妄四重罪前三贪利后一贪名此从多分说贪利亦??名贪名亦有利总不出名利二心以此心求菩提真若刻人粪求香气终无是处且此心不除不惟当堕恶道即现前早成异类学人当自审之如婬心未除即魔也杀心未尽即罗刹鬼也偷心未死即贼人妖邪也妄心不歇即永断佛种也此心果未尽日与佛对法对僧对甘心为魔为鬼为妖可不悲痛哉何心于衣食哉上释明戒相已竟。


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愣严经四依觧卷第六(终)

Tags: 责任编辑:思过黑鹰
】【打印繁体】【关闭】 【返回顶部
上一篇愣严妙指 【十卷】 下一篇大日经疏指心钞 【十六卷】
清净莲海佛学网: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交流论坛 联系我们
本站声明:本站资源来源于互联网,如侵犯了你的版权,请你联系我们,我们将在收到消息后24小时内删除。
清净莲海佛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