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文章

·忻州市五台山普乐寺   &nb 05-16
·忻州市五台山普安寺(普庵寺) 05-16
·忻州市五台山狮子窝大护国文殊寺 05-16
·忻州市五台山法喜寺 05-16
·忻州市五台山弥陀院 05-16
·忻州市五台山真容寺 05-16
·忻州市五台山东台顶望海寺 05-16
·五台山南台顶普济寺 05-15
·忻州市五台山西台顶法雷寺 05-15
·忻州市五台山北台顶灵应寺 05-15

文库热门

·忻州市五台山普乐寺   &nb 05-16
·忻州市五台山普安寺(普庵寺) 05-16
·忻州市五台山狮子窝大护国文殊寺 05-16
·忻州市五台山法喜寺 05-16
·忻州市五台山弥陀院 05-16
·忻州市五台山真容寺 05-16
·忻州市五台山东台顶望海寺 05-16
·五台山南台顶普济寺 05-15
·忻州市五台山西台顶法雷寺 05-15
·忻州市五台山北台顶灵应寺 05-15

TOP

愣严经四依解 【十卷】(八)
2018-02-15 22:16:35 来源:清净莲海佛学网 作者: 【 】 浏览:2443次 评论:0

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愣严经四依觧卷第八


明湖南邵陵五台菴沙门观衡述


○二明灭妄始得名真详示十二圣位分二初总牒二颠倒因以明虚妄二缘灭二颠倒因以立行位。


○初总牒二颠倒因以明虚妄。


阿难如是众生(指上十二类生)一一类中亦各各[且/八]十二颠倒(上众生指报言此颠倒指惑言)犹如揑目乱华发生(揑目喻迷乱华喻妄)颠倒妙明真净明心(合十揑目)[且/八]足如斯虚妄乱想(合上乱华发生)。


此总牒二颠倒因虚妄无实下依观行转灭以成圣位也前云汝今欲修真三摩地直诣如来大湼槃者先当识此众生世界二颠倒因今总牒正是已识尽二颠倒因分剂虚妄了明无惑故能令其不生阿难下是法犹如下是喻颠倒下合明一一类中互[且/八]十二颠倒者谓众生一生即堕方世相涉顿变十二颠倒但随胜者轮转劣者冥伏岂非一一类中各各[且/八]此十二颠倒耶冥伏即种位必有发现之时亦能牵引轮转是则一一众生随自[且/八]十二颠倒互为轮转一类流转尽十二类为一周徧前云穷十二变为一旋复是也犹如二句喻上十二颠倒迷妄所有全无因依颠倒三句即前迷本圆明一句颠倒即迷字妙明真净明心即本圆明三字[且/八]足二句即前是生虚妄一句之义此中要在虚妄二字若颠倒实有则不能灭妄名真由虚妄无性故能令其不生即入真三摩地矣正观曰此诸颠倒种子一一类生异熟识内无始薰习各各[且/八]足至成熟位生自趋果一则现起馀则冥伏言颠倒妙明真净明心即如来藏为妄习所薰转名藏识故论云自性清净心为无明所薰由有染心以能受薰持种故曰[且/八]足如斯虚妄乱想然此种子体属有为本无今有由薰习故陀那识中妄种皆[且/八]非谓真如性中本有如是杂染法有失意者见此经文便谓一切染恶性中本[且/八]若性中本有十二倒想倒想应常不可对治则十二类生无由而免五十七位无由而成邪见之过岂有加于是哉涅槃经云本无今有本有今无三世有法无有是处此四句乃法王法印以此印定一切有为诸行无有自性彻底全空矣。


○二缘灭二颠倒因以立行位分二初详示所修行位二结示能修观行。


○初详示所修行位分二初发明灭妄妙行二详示名真圣位。


○初发明灭妄妙行分二初总标二别释。


○初总标分二初标义二标名。


○初标义。


汝今修证佛三摩地(牒欲修真)于是本因元所乱想立三渐次方得除灭(唯先息妄)如净噐中除去毒蜜以诸汤水并杂灰香洗涤其噐(喻上唯先息妄)后贮甘露(喻上佛三摩地)。


此标示修真灭妄立行之义也汝今下▆▆▆净下是喻法中本因元所乱想者谓此十二颠倒乱想乃世界颠倒无知觉无明薰如来藏法尔[且/八]足十二颠倒此是不思议薰不思议变与生俱有故曰本因元所立三渐次者立妙行灭上元所乱想因乱想有本末故立妙行有浅深从微而着自浅而深渐灭之次有三级故曰三渐次喻中净噐喻根中不生灭性此性虽为无明所染自性本净除去倒想而净体自现故云净噐因本净故可洗涤令净若本不净岂可洗涤令净哉毒蜜喻十二颠倒乱想汤水灰香喻戒定慧三无漏学甘露喻十二圣位不思议佛法即二转依果是佛正受此标立行之义因要灭妄故立妙行。


○二标名。


云何名为三种渐次(徵前立三渐次之名)一者修习除其助因二者真修刳其正性三者增进违其现业。


此徵明三渐次之名也一者修习标第一渐次之名除其助因释修习之义谓修净身心习学除其十二颠倒之助因故也即五种辛菜凢六尘中有助淫杀盗者皆是助因能除此助因即超世界颠倒二者真修标第二渐次之名刳其正性释真修之义谓真实力进修净身心刳尽十二颠倒之正性故也正性者正是颠倒之本性刳者搜剔净尽无馀能刳尽正性即破众生颠倒此二渐次属戒行为入真三摩地之方便葢修真三昧本为超越世界众生故须先除此二颠倒因方能入真三摩地若不除此所修三昧皆属颠倒是须决定先除方为净噐三者增进标第三渐次之名违其现业释增进之义谓增进趋入真三摩地降伏六根现行不起根境俱寂故也能违现业根境不偶即众生世界二俱觧脱此一渐次属定慧二行正是修入真三摩地十二圣位始终不出此一渐次但始终浅深不同耳上总标已竟。


○二别释分三初释除助因二释刳正性三释违现业。


○初释除助因分三初徵起二详释三结成。


○初徵起。


云何助因。


此徵起助因因于何法助生何事故徵之也。


○二详释分二初释明所因二释明能助。


○初释明所因分二初明疎因二明亲因。


○初明疎因。


阿难如是世界十二类生不能自全依四食住(标)所谓叚食触食思食识食(释明四食)是故佛说一切众生皆依食住(结明)。


此明助因之因因于食故綂叙一切众生不能自全皆依食住以明有生不能免此世界颠倒也言疎因者此食是通食后五辛是别食由食故至于食五辛由食五辛故生淫恚是则五辛亲生淫恚如父此食如祖祖较父稍疎故此通食为淫恚疎因正脉曰标必依食住者见界内众生身命慧命安危所係修习不可不知所拣择而戒断也温陵曰四食者人间叚食谓所食必有分叚鬼神触食但歆触而饱禅天思食食至或但思之而饱识天识食既无形色但以识想○此中思食之思是心所即禅悦法喜之心念能住身命故称思食识食之识即心王以四空天惟依识住故称识食。


○二明亲因。


阿难一切众生食甘故生食毒故死(明食有损益为身命安危所係)是诸众生求三摩地当断世间五种辛菜(由上既损益于身亦损益于慧今五辛能损慧命故命先断)。


此正示助因之因因于五辛能助生众生颠倒故教修真三摩地者先断此五辛以净身心养慧命也阿难下明食有损益为身命安危所係是诸下承上既有损益于色身亦有损益于慧命此五辛能助淫恚损慧命故当先断而后可求真三摩地孤山曰五辛者愣伽经云[芴/心]蒜韮薤兴渠也应法师云兴渠梵音讹也正云兴宜慈愍三藏云根如萝葡出土辛臭慈愍冬至彼土不见其苖此方无故不翻也上释明所因已竟。


○二释明能助分二初明助生烦恼二明助生业报。


○初明助生烦恼。


是五种辛熟食发淫生噉增恚。


此明五辛为烦恼助因也文中虽但举婬恚其实该尽一切烦恼以婬恚能生种种过患故初句指上五辛是所因之物下二句正明能助之实正脉曰此明五辛有发婬增恚之过熟食必壮相火故发婬生噉必动肝气故增恚佛智所鑑不爽毫釐物性必然宜敬信而戒之。


○二明助生业报分二初明助生鬼道业报二明助生魔道业报。


○初明助生鬼道业报。


如是世界食辛之人纵能宣说十二部经(标指食辛修慧命者)十方天仙嫌其臭秽咸皆远离(业能远善)诸饿鬼等因彼食次舐其唇吻常与鬼住(业能近恶)福德日消长无利益(助生恶报)。


比明五辛为鬼道业报助因也如是下标指不断五辛求三摩地修慧命者十方下出其不断五辛之过天仙是净众故嫌臭秽而远离饿鬼是杀傥故爱辛秽而相近此远善近恶皆食辛之业福德消无益长正明食辛之报此是现报当来之报与后魔道俱同此中能宣说经明修慧命天远鬼近明损慧命因不断五辛纵修不成返损也正脉曰今见世人[且/八]斋戒者尚于食辛之人多畏避之何况天仙饿鬼歆于不净故常亲近天远故福日消鬼近故长无益常见天时疫疠世人咸谓辛能避瘟由经观之斯葢招瘟之端而世人业力所使颠倒滋祸如此不可不知所警也。


○二明助生魔道业报。


是食辛人修三摩地菩萨天仙十方善神不来守护(业能远正)大力魔王得其方便现作佛身来为说法非毁禁戒讃婬怒痴(业能近邪)命终自为魔王眷属受魔福尽堕无间狱(食辛之报)。


此明五辛为生魔道业报之助因也此节与前科义同但文稍异及鬼魔之分也初二句指此不断五辛修三摩地者前说十二部经约慧说此修三摩地约定说前慧非不求定此定非不修慧是前后互出耳菩萨下拣过前止言天仙此多出菩萨善神是前畧后详前云远离此言不来守护亦是前后互明此菩萨善神既远离失护决不能成真三摩地此五辛能障圣道其利害若此大力魔王下正明能助生魔业及恶报魔王拣异饿鬼鬼止能暗损福增罪魔力能现身说法其害更大得其方便因无守护现身说法毁戒讃婬等皆魔业命终下明因助生魔业必堕魔类之报及无间之极苦从如是世界食辛之人至此明助因之助字谓此五辛虽非婬杀盗等性恶而能助生也其害与婬杀等可不惧哉正脉曰毁讃者非禁戒繫縳为小乘讃三毒无碍为大道上详释已竟。


○三结成。


阿难修菩提者(牒)永断五辛(结义)是则名为第一增进修行渐次(结名)。


此结成除其助因为第一渐次也初句牒定脩三摩地之人言菩提约果说以变文耳次句正结决定要除助因永断即一除字是名下结渐次之名问六尘中皆有能助生婬杀盗妄者此但约味尘言之何也谓世间婬声妖色香触邪法能生人婬杀等心者人皆易知独味尘损益助生婬杀等事人皆忽畧故佛约人所忽者明之馀五尘人所易知者不言可晓此一渐次稍清世界颠倒上释除助因已竟。


○二释刳正性分三初徵起二详释三结成。


○初徵起。


云何正性。


此因前徵明助因故复徵起正性以明其义方知刳之也。


○二详释分二初释明能刳行法二释明已刳利益。


○初释明能刳行法分三初教示能刳净行二教示所刳观法三教示进刳次第。


○初教示能刳净行分二初正示清净二返明决定。


○初正示清净分二初示能刳行名教令清净二示所刳正性释明清净。


○初示能刳行名教令清净。


阿难如是众生入三摩地要先严持清净戒律。


此别释刳正性之义先示能刳净行之名教令清净也清净即刳之也戒律即能刳净行之名示其名以明净刳之义此中初二句指前除五辛修三摩地者次二句承上入三摩地必欲超出生死是须先要严持净戒刳尽生死正因而生死自空矣正脉曰此示定因戒生。


○二示所刳正性释明清净。


永断婬心不飡酒肉以火净食无噉生气。


此示所刳正性释明上严持清净戒律之义也此中永断不飡无噉皆严持清净之义即能刳之行婬心酒肉生气皆所刳正性观其文但[且/八]婬杀二性其实义该十二颠倒即此则知十二颠倒不出婬杀盗妄四根本尽之矣又婬是生死根本故首举之圆觉经云众生皆以婬欲而正性命亦即此义酒能致乱以滋婬肉属血气以滋杀故不宜食生气者即无情有生活者此以无情有生气尚不可噉深示有情命者决无可噉之理是戒杀之至也又永断二字是直示净刳之义不飡无噉是曲尽净刳之相又生气者似物性有主助婬有主助杀故以火净绝其性故称净食又俟高明裁之温陵曰律中五果皆须火净示不噉生气也上正示清净已竟。


○二返明决定。


阿难是脩行人若不断婬及与杀生出三界者无有是处。


此以返成正也初句仍指前入三摩地者修行人是变文也若不下是返前永断以不断婬杀必不能出三界成上入三摩地者决定要严持戒律永断婬杀方能出生死是此以返明上永断为决定明诲上教示能刳净行已竟。


○二教示所刳观法。


当观婬欲犹如毒蛇如见怨贼。


此承上已示能刳净行恕不能刳故示之以观法使知其利害若此自生远离之心也唯观婬欲者谓四根本中此一习是生死亲因自有生死以来缠眠无间积深浓厚最难顿断似此非观力不能降伏故偏示之又似十二颠倒皆依婬欲一倒为根蒂何也以婬为生死亲因有生则有十二倒想若无有生则一切倒想依何而立是则一切倒想依于有生有生依于婬欲是婬欲为十二倒想之根蒂实矣根蒂若无枝叶自尽唯观婬欲是总一切倒想也如毒蛇怨贼者以婬爱难捨故以可畏可惧之观破之温陵曰如毒蛇怨贼者能害法身损慧命故。


○三教示进刳次第。


先持声闻四弃八弃执身不动(先浅)后行菩萨清净律仪执心不起(后深)。


此承上既示观法深知婬欲等恶毒当断故示之进断次第也先浅后深从麄至细是进刳之次第即事非顿除因次第尽也正脉曰此处方全该四重四弃即婬杀盗妄而尼加触八覆随亦多防婬执身谓禁七支犹麄下进菩萨律仪方细凖前道塲中说菩萨亦但于四重律从心止绝一念不生为细非三千八万也上释明能刳行法已竟。


○二释明已刳利益分二初觧脱世间业报益二成就出世功德益。


○初觧脱世间业报益。


禁戒成就则于世间永无相生相杀之业偷劫不行无相负累亦于世间不还宿债。


此明已刳行成益中觧脱世间业报益也初句承上永断婬心等即严持清净戒律则于下正明利益婬心刳尽则无相生之业杀心刳尽则无相杀之业生杀是报业是婬杀二行此脱婬杀业报偷劫不行等明脱偷心业报初二句脱业次二句脱报前永断正性中畧此一行故此详出偷劫之名正脉曰偷谓窃取劫谓强取无负累者无负债之业累也约位言之此应在圆家观行之中即别十信而小七贒也。


○二成就出世功德益。


是清净人脩三摩地父母肉身不须天眼自然观见十方世界覩佛闻法亲奉圣旨得大神通游十方界宿命清净得无艰险。


此明已刳行成益中成就出世功德益也初二句仍指前严持清净戒律者又前益云禁戒成就依行言此云是清净人指人言是人法互举又前脱世间因果故但言禁戒此明出世智通须是戒定相资故云脩三摩地父母下正明利益父母肉身二句谓即此现身肉眼不待后报天眼即七卷中云是善男子即此父母所生肉身不得心通十方如来便为妄语是也观界遥见依报无碍覩佛遥见正报无碍此属天眼通闻法亦是遥闻诸佛说法此是天耳通亲奉圣旨等三句即游历十方亲近诸佛此属神境通宿命清净二句属宿命通得无艰险即成上清净之义谓宿命了知得无障碍此于六通中畧他心漏尽二通义必[且/八]之或漏尽不能速得而他心与宿命可并通逹或[阿-可+(急-(色-巴+(正-一)))]于得无艰险一句以知他心无碍即无艰险正脉曰肉眼见十方界即色隂[书-曰+皿]相后文云十方洞开无复幽暗是也按位当在初信齐小初果次四句受隂[书-曰+皿]相后文云去住自由无复留碍又云得意生身随往无碍今言覩佛闻法等即随往无碍也按位当在二三两信齐小二果末二句想隂[书-曰+皿]相后文云于觉明心如去尘垢一伦生死首尾圆照今言宿命清净则明去尘垢而照生死也又言得无艰险者既以彻通宿命除己愿力永不误入恶趋所谓离诸生死险恶道故按位当在四五两信对小三果正观曰世之仙人能伏欲即发五通矧兹永绝耶即法华六根清净位也上释明已竟。


○三结成。


是则名为第二增进修行渐次。


此指上刳尽婬杀等正性成就净戒及觧脱智通等益以结第二渐次之名也别前助因故云第二此刳正性永绝生死因果即灭除众生颠倒上释刳正性已竟。


○三释违现业分三初徵起二释明三结成。


○初徵起。


云何现业。


此徵现业也其三次徵文不言除刳违但徵所除所刳所违者以除刳违是能灭法大意颇同易知而助因正性等色心差别不同故须徵明而分剖方知故也又徵所必从能发明是不待徵而自明矣。


○二详释分二初明能违行相二明已违境界。


○初明能违行相分二初牒明前行相二正明违现业。


○初牒明前行相。


阿难如是清净持禁戒人心无贪婬(牒明脱世间业报)于外六尘不多流逸(牒明成出世功德)。


此正牒前刳正性亦摄助因若不除助因亦不得名清净持禁戒故也初二句指前持禁戒人心无贪婬下依清净人牒清净行依此净行进成违现业之胜行又心无贪婬止明清净禁戒末二句是明入三摩地以非定不能摄流逸之心是则此总牒前戒定二行之相又此唯言贪婬者有二义一举一以摄馀故二示婬为十二颠想之首故不多流逸者谓非全不流逸以初摄心有间断故。


○二正明违现业。


因不流逸(承)旋元自归(违)尘既不缘(明上不流逸)根无所偶(明上自归)返流全一(总按旋归不偶)六用不行(结成现业尽违)。


此正明违现业之行相也初句承前次句正是违行谓因不流逸于前尘则根自旋归本元此二句即根尘两分自归之自字即示离尘独根而归又上句即脱粘亡所下句即内伏入流又旋元之旋字即前云汝今欲逆生死欲流之逆字元字即前云返穷流根之根字是则此一句正是能违之行尘既不缘二句是依此旋元自归一句发明所违之义谓根既逆流自归不去缘尘则根无所对之境无对则根尘互失是则一自旋元则根尘俱冺上二句根尘始离此二句方根尘俱不生又尘既不缘即动静二相了然不生根无所偶即闻所闻尽是也返流全一二句是依上根尘不生之义结示违现业之相返流按上旋元自归全一按上根尘不偶是返六和合之欲流全归一精明之本体按定全一不偶下句方结示现业尽违故曰六用不行前心无贪婬止断欲界九品思惑位齐三果此六用不行已断尽界内思惑位齐四果小乘极证惟此止矣前云虽得六销犹未忘一是也又此中旋字返字不偶不行即违字曰流曰根曰六用皆现业是也现业即六根现行上明能违行相已竟。


○二明已违境界分二初明颠倒不生境界二明真三摩地境界。


○初明颠倒不生境界分二初明世界颠倒麄重不生二明众生颠倒麄重不生。


○初明世界颠倒麄重不生。


十方国土皎然清净譬如瑠璃内悬明月。


此明现业既违之益所现世界净妙之境也初二句是法下二句是喻瑠璃明月喻上皎然清净之义葢六尘本是一真妙境由根去分别故成麄重有漏之尘相今根既旋元不去缘尘而尘自净妙故曰十方国土皎然清净等此即世界麄重颠倒不生之相。


○二明众生颠倒麄重不生。


身心快然妙圆平等获大安稳。


此明现业既违之益得身心圆妙之境也初句是标次二句是释上快然之义葢众生身心本是常住真性与万物同体平等无诸障碍由妄见分别故见有彼有此有憎有爱横生种种颠倒今尘不引根根自归性性体妙圆物我平等故曰身心快然快然者即物我无障碍故也即见思麄重净尽一切通利也妙圆平等者物我无坏无杂曰妙物我无欠无馀曰圆物我无二无别曰平等由此妙圆平等见思不起故获大安隐此即众生麄重颠倒不生之相上明颠倒不生境界已竟。


○二明真三摩地境界分二初得果地觉为因地心二依因地心圆果地觉。


○初得果地觉为因地心。


一切如来密圆净妙皆现其中(得果地觉)是人即获无生法忍(为因地心)。


此明承上颠倒不生斯则如来真三摩地之境也一切如来是果人密圆妙净是果地人所证圆满觉体皆现其中者皆字照上一切如来现其中即现行人妙圆平等身心之中葢一切如来所证法身果觉徧一切处有情无情无有间断但众生身心不妙不圆故与如来觉体相背故不现耳今由自己身心妙圆平等与如来密圆净妙相应故当处显现有云苟无烦恼等病法身当处现前是也上妙圆平等是行人身心转变属智此密圆净妙是如来所证极果是理上智虽妙圆是生灭性此理本有是不生灭性行人见此性现方悟无生故曰是人即获无生法忍是人指上颠倒不生之人无生法即如来密圆净妙觉体本无生灭故名无生法忍字乃依此无生法所生之智即前妙圆平等之心深忍安住此无生法不疑不异故是智从理得名也此忍即因地心得此因地心然后圆成果地脩证者经说入地方得无生忍华严经说等觉后方证今经信前即获此忍诸说不同何也葢彼说脩证无生忍故说入地等觉后方得今经明悟无生忍故信前即获此忍如不获此忍何以成信是则十信皆此无生法忍差别分位一悟此忍则世界众生一切名相悉皆空寂后文云理则顿悟乘悟併销是也彼入地等觉后之无生与此忍是一体但此方初信彼乃脩进圆证是则脩证无别所得但脩证最初所悟之理又此无生法名密圆净妙者即情噐生佛共此一心无间曰密无欠曰圆无杂曰净无坏曰妙此以如来密圆净妙之体现于行人妙圆平等心中行人妙圆平等之心安于如来密圆净妙觉中是智理冥一故名真三摩地获无生忍正脉曰此即前云生灭灭已寂灭现前但彼约自心此约佛理二义平等也此当十信相似慈云覆涅槃海葢圆顿理融故今似位全似地上也。


○二依因地心圆果地觉。


从是渐脩随所发行安立圣位。


此承上无生忍为因地心而圆成果地脩证也从是之是字指上无生忍即如来密圆净妙之体渐脩者谓从是无生因地而渐造究竟果地又从是即依理而发行即事非顿除因次第尽随所发行二句是依渐脩二字分别次第浅深以安立五十五圣位之名是因渐脩故有次第因次第故有前后圣位差别此二句始于十信终于等妙悬示一切圣位不出此真三摩地渐脩之行又此渐脩与前顿现理事并入故称真三摩地又此正荅阿难所问至何渐次得脩行目上释明已竟。


○三结成。


是则名为第三增进脩行渐次。


此结违现业渐次之名也此三渐次初曰除次曰刳后曰违者以五辛属外尘浮浅易断故曰除但拂去而已以婬杀等属内心积习深密难?故须着力剜刳方尽故曰刳以六根现行元是精明流逸之光此光非心非色不可遣除但禁止不流逸返本还源而已故曰违又此除刳违三字即前灭妄名真一灭字也次又云汝今修证佛三摩地于是本因元所乱想立三渐次方得灭除方证下文所言一切圣位但名真二字而已上发明灭妄妙行已竟。


○二详示名真圣位分九初明乾慧地二明十信位三明十住位四明十行位五明十向位六明加行位七明十地位八明等觉位九明妙觉位。


○初明乾慧地分二初牒前行以明乾二明本位以显慧。


○初牒前行以明乾。


阿难是善男子欲爱乾枯根境不偶现前残质不复续生。


此牒前行以明欲习初乾之义也欲爱乾枯牒前已刳正性根境不偶牒前能违现业此二句明因乾现前残质谓果縳犹存不复续生谓子縳已尽此二句明果乾即三界因亡四生果丧正观曰不因六根所起新业故此生报尽不复续生正脉曰续生以根境为因欲爱为缘乾枯不偶则因缘双绝果报无托故不受后有也。


○二明本位以显慧。


执心虚明纯是智慧慧性明圆蓥十方界(义)乾有其慧(按上义)名乾慧地(结名)欲习初乾未与如来法流水接(重释乾义)。


此承前欲乾以生慧而成乾慧之位也初二句乃前身心快然等一叚即众生颠倒转为虚明智慧执心之执字即前违现业之违字由违止现行之心不与境接故虚净由虚净故生明明炽成慧故曰执心虚明等次二句乃前十方国土皎然清净等一叚即世界颠倒化为智慧光明以此身心世界内外虚明纯是智慧故名乾慧地由此位生起一切圣位故曰地欲习初乾等重释明乾字之义有二一竭尽欲习为乾二未接法流亦为乾此合前刳正性违现业二行成此一位至身心快然妙圆平等获大安隐止以未接如来法流水故也此位已含常途十信至后一切如来密圆净妙皆现其中等即入初信以接法流水故正观曰无着曰虚不昧曰明执者谓以定力执持此心内不着空外不涉缘内外无着真元自着故纯是智慧正脉曰执者二执惑尽双空智纯也孤山说乾慧合十信为是后十信位为初住开出理无可疑。


○二十信位分十初信心二念心三精进心四慧心五定心六不退心七护法心八回向心九戒心十愿心。


○初信心。


即以此心(乾慧心)中中流入圆妙开敷(一切如来密圆净妙皆现其中)从真妙圆(如来密圆)重发真妙(即获无生法忍)妙信常住(牒上真妙)一切妄想灭尽无馀(即十二生灭乱想)中道纯真名信心住(结名)。


此明十信位第一信心也初句蹑前乾慧心次句即乾慧心中生起加行增进深入上一中字即乾慧心不住空不住有即中道观下一中字即乾慧心所观理非空非有即中道谛以中道观观中道理念念深入故曰中中流入由乾慧加行深入故一切如来密圆净妙皆现其中故曰妙圆开敷圆妙即密圆净妙开敷即皆现其中此二句即乾慧心接法流水也从真妙圆二句即依此密圆净妙之真理重发起真智故曰重发真妙此即转乾慧成妙慧也此真妙即前获无生法忍之忍字由真理生起此真妙真圆之慧此慧仍照此理深忍乐欲专注不移故曰妙信常住此句即牒上真妙二字一切妄想二句是明上妙信常住之相谓由妙信常住真理之中则不见有少法生亦不见有少法灭垢净增减一切妄想悉皆不见故曰灭尽无馀末二句结名中道即妙信常住纯真即妄灭无馀此句按定上义下句方结名故曰名信心住信者即不疑不异义允从愿乐义若论十信位总是一无生忍此位初见无生深忍乐欲安住不移故独标信心之名后九心亦同是此忍渐入渐深故立名不同又则此位并前乾慧通是第三渐次之行乾慧通前二渐次但乾欲习所生之慧尚未入真三摩地此信唯第三行已获无生忍始入真三摩地后五十五位皆资此无生忍亦不出此第三增进之行又此位即转二颠倒因成理智二妙圆也正脉曰此五根中信根也。


○二念心。


真信明了一切圆通隂处界三不能为碍如是乃至过去未来捨身受身一切习气皆现在前是善男子皆能忆念得无遗忘名念心住。


此明信位中第二念心也初句蹑前位次句标本位一切圆通者由前位真信妙圆明了无惑深忍无生一切分别妄想灭尽无馀故隂处界三过去未来悉无分别圆明一念故曰一切圆通隂处下是发明圆通之相隂处界三总是一界字过去未来总是一世字是明世界不能为碍捨身受身三句总是明众生不能为碍此以世界众生二倒无碍发明上一切圆通之相是善男子下以义结名是善男子指一切圆通之菩萨由世界无碍故积习皆现在前由多劫现于一念明历不忘故名念心住此由忍力虚明圆照一切又此即转二颠入圆通之妙也又前位忍真灭妄此位智明惑现由皆现故能尽除也正脉曰问入住菩萨何有捨受之事答圆顿人不取变易常于分叚得大自在故也此属宿命漏尽二通五根中念根故结念心又前位是深信本有佛性此位是忆念近习种性此二位所以别也。


○三精进心。


妙圆纯真真精发化无始习气通一精明惟以精明进趋真净名精进心。


此信位第三精进心也初二句蹑前信心转胜转精初句正蹑信心次句明信心转胜以成本位谓由信心纯真故念念开敷转胜更为真精次二句蹑前念心转明转精初句正蹑念心次句明念心转明以成本位谓由念心圆明发变转化无始习气同一精明智体又真精发化转能发化智愈精通一精明转所发化习成智是上二心转胜以入精惟以下按上真精之智复趋真净之理以结精进之名此位是转二颠成智理精净也前位习气始现念心与习能所历然此位习气与念心通一精明无能所相正脉曰葢精明即菩提体亦如如智体真净即涅槃体亦如如理体今言精明而进趋真净即以如如智契如如理矣此五根中进根也。


○四慧心。


心精现前纯以智慧名慧心住。


此信位第四慧心也初句蹑前位心精者由无始习气通一精明无妄相杂故曰心精现前纯以智慧者纯字应上精字由心精无杂转明转照故曰纯以智慧末句结名此唯转智即转众生颠倒成智慧之妙也上位习气方转成精明此位精明转炽智燄圆照故名慧心此无生忍精明圆照之相又前乾慧云纯是智慧唯竭欲爱乃破妄之慧如日破暗此云纯以智慧已竭种习乃照真之慧如日照空前云是即生起义此云以即运用义正脉曰此五根中慧根也。


○五定心。


执持智明周徧寂湛寂妙常凝名定心住。


此信位第五定心也初句即本位定心执持前位慧心以标定之功用葢智慧若无定力执持即流入分别散动之境照而返晦即失其慧有定力执持寂而常照照愈发明次二句发明上执持之相周徧寂湛者谓由定力执持智明圆照身心世界一切空寂此即圆定之相寂妙常凝者谓由定力执持智明若出若入无有散动此即恒定之相末句结名此即无生智忍明照愈寂之相此即转众生颠倒成大定之妙也前位慧此位定二相易明正脉曰此五根中定根也。


○六不退心。


定光发明明性深入惟进无退名不退心。


此信位第六不退心也此位即前定慧二心互相资发转深之行初句明定生慧谓心既澄凝理自此现次句明慧生定谓慧既明彻定愈深入三句牒上定慧互资互无退失末句结名前精进心方通妄习成一精明着力方进故名精进此位即精明智体转明转寂转寂转明惟进无退故名不退此即无生智忍明静深入之相此亦转众生颠倒成定慧均等之妙也正脉曰自此以下属五力如果木结根既久有不可?之力用此精进力也。


○七护法心。


心进安然保持不失十方如来气分交接名护法心。


此信位第七护法心也初二句承前位惟进无退一句之义心进者谓前惟进之进不是事行乃自心密契于理寂照双流之精进安然者明上进字是寂照互资不觉用力保持不失者即定慧互相保持故互不退失次二句明本位十方如来气分交接有二义一气分即如来密圆净妙之心由定慧均持与如来究竟真心寂照相合故曰交接此以智合理二气分即如来五分法身之智由定慧均等与如来究竟妙觉寂照相合亦是气分交接此以智合智末句结名此以菩萨之智与如来理智相合不背故名护法心护即交接法即如来气分由定慧交接如来气分故前位定慧互资不退此位定慧与果不相背此二位浅深不同此即无生智忍明静深入与如来密圆净妙理智冥合之相前乾慧云未与如来法流水接入信十位皆与如来法流水接于此位明言方证矣此转二倒成护法之妙也正脉曰此定力也葢进安已成定力故也。


○八回向心。


觉明保持能以妙力回佛慈光向佛安住犹如双镜光明相对其中妙影重重相入名回向心。


此信位第八回向心也初句蹑前位即定慧互资护法之心故云觉明保持次句即本位之行承前位定慧相资而定慧转妙以成此位之行回佛慈光下明本位之相慈光即前气分前位因心果觉方交接[泳-永+曶]令此位即因果互相涉入囬佛慈光二句谓以定慧妙力观佛气分不从外来由自己定慧现起是佛慈光即是自心故曰回佛慈光应补云向于自心又观自己定慧不外果觉由佛妙体开发是自因心即佛果体亦应补云回自心光向佛安住此二句中补此二句其义方足又上句回佛向自自心同佛下句回自向佛佛同自心心佛既同故如双镜对照传辉无尽其中妙影重重相入者以二镜相对传辉不尽之相喻明因心果觉回向涉入因中有无限之果果中有无限之因重重无尽之义末句结名此无生智忍与如来果体相同相涉之相此转二倒成圆融之妙也正脉曰此五力中慧力也。


○九戒心。


心光密回获佛常凝无上妙净安住无为得无遗失名戒心住。


此信位第九戒心也初二句蹑前位心光即因心密回即互相涉入之妙力获佛即果觉常凝即因果妙影无坏无杂之定力次二句明本位无上妙净即前妙影重重以因果[泳-永+曶]同无有高下曰无上以重重涉入不可思议曰妙此是心光定境不属尘相曰净安住无为者即以观力不见无上妙净之相一一皆真空实际安住于大寂灭海故曰安住无为若不安住无为真空即属生灭幻影即有散失以安住无为则无散失故曰得无遗失末句结名以无为无漏故名戒心此无生智忍妙入无为真空此转二倒成性戒之妙也正脉曰此五力中信力以奉戒依于笃信故。


○十愿心。


住戒自在能游十方所去随愿名愿心住。


此信位中第十愿心也初句蹑前位以安住无为性戒无往而非自心故曰自在次二句明本位由性戒自在无碍故能游历十方去住随愿随愿即自在义又随愿即供佛利生之愿也末句结名此即无生智忍满足之相斯转二倒成依正自在之妙也此十信位总一无生智忍由此智忍深忍于理理又轨生此忍是因心果觉相对相资转明转净转深转妙故分十心初由忍智深信曰信心次由忍念明记曰念心复由忍力增进曰精进心再由忍性圆明曰慧心又由忍执不散曰定心重由忍进不息曰不退心更由忍善保持曰护法心续由忍密回照曰回向心后由忍定无为曰戒心末由忍欲从愿曰愿心此十心[且/八]足而无生智忍方至圆满乃能发菩提心馀经论位入住方悟无生为见道后行向等为修道此经信位即获无生忍已见如来密圆净妙真心是知此经圆顿之妙超越馀经远矣正脉曰此五力中念力也以愿即心念故上明十信位已竟。


○二明十住位分十初发心住二治地住三脩行住四生贵住五[且/八]足住六正心住七不退住八童真住九法王子住十灌顶住。


○初发心住。


阿难是善男子以真方便发此十心心精发辉十用涉入圆成一心名发心住。


此住位第一发心住也阿难下总牒信位十心心精下明本位真方便者有行有理有行者即三渐次永绝妄缘为入道真方便后云如是皆以三增进故善能成就五十五位真菩提路是也有理者复有二义一通方便即发觉初心第一决定以不生灭性为真方便即依如来密圆净妙真心发此十种忍智故云以真方便发此十心二别方便即耳根圆通葢初于闻中入流亡所至于生灭灭已寂灭现前为真方便心精发辉者心即上十心纯真无妄曰心精因精无妄智明转胜曰发辉此句方转信位十用涉入二句即成本位十用者以信位十心皆依真体所起智用前初起未圆则有差别分剂今发辉满足一即十十即一故云十用涉入圆成一心末句结名即十心满足方名发心是则信位十心即菩提心别相此初住即十心之总名旧注谓开初住为十信义见于此盖无生忍至此圆明转名菩提心若是等觉后无生忍圆明即转入菩提道此即转众生颠倒为发心之妙也。


○二治地住。


心中发明如净瑠璃内现精金以前妙心履以成地名治地住。


此住位第二治地住也初三句牒前位次三句明本位心中发明者即十用圆成一心之心此心满足十用圆明故曰心中发明如净瑠璃二句喻明上发明之境相前信位中十心差别各照理未圆此心十用圆明照理愈精故如净瑠璃内现精金净瑠璃喻智精精金喻理精前三渐次中犹如瑠璃内悬明月喻世界洞开此喻理智圆明以前妙心者按上十用圆成一心故曰妙心因心妙转明照理精到依理造行无诸险阻安隐平坦故曰履以成地结名治地者即智净之理可行止故此即智转世界颠倒成治地之妙也前位重智明此位重理精。


○三脩行住。


心地涉知俱得明了游履十方得无留碍名脩行住。


此住位第三修行住也初二句是理智圆明心地即前妙心履以成地属理知即前心中发明属智涉字通乎理智理涉智智得明了智涉理理得明了故曰俱得明了即始本二觉俱明也游履十方二句明上理智圆明之行由智明则所照理无碍由理精则能照智无碍故随所在处皆是真如妙境故曰游履十方得无留碍结名脩行者以理智圆明诸有所作远离留碍过患皆顺正理故曰脩行前二信明了无碍是了妄此位明了无碍是全真此超二颠为修行无碍之妙也。


○四生贵住。


行与佛同受佛气分如中隂身自求父母隂信冥通入如来种名生贵住。


此住位第四生贵住也初句蹑前位因游履无碍故行同佛行次句明本位承行同佛行体即佛体故曰受佛气分如中隂下以喻发明中隂身自求父母者通喻前三位集信位十心以成发心求入佛道佛道不过权实二智父喻权智母喻实智隂信冥通二句喻本位隂信冥通喻妙行暗与佛同入如来种即受佛气分潜入佛种此即因心冥通果觉入此果觉结为真因能发生菩提故名为种又即理智妙行密契如来藏心此如来藏能出生一切如来故名如来种结名生贵者既入佛种超越权小故此即转众生颠倒入正觉之妙也前信位中气分交接即因心精明果觉显现如中隂身始见父母故云交接此位即因心冥入觉体如中隂身已入母胎故曰受入华严四地名生法王家亦合此位孤山曰分真智与究竟智等名行与佛同分真理与究竟理等名受佛气分此即秉佛遗体初託圣胎也。


○五[且/八]足住。


既游道胎亲奉觉胤如胎已成人相不缺名方便[且/八]足住。


此六位第五[且/八]足住也初二句蹑前位处胎言游者即经历五七分位故亲承觉胤者即亲承觉体之嗣也如胎已成二句明本位此二句但就喻说以胎成不缺克肖父母喻明菩萨道胎既成六根圆妙方便善巧克肖如来智行二严结名方便[且/八]足者以此菩萨利生方便善巧圆满不缺故此超众生颠倒成方便善巧之妙也。


○六正心住。


容貌如佛心相亦同名正心住。


此六位第六正心住也初句牒前位即方便善巧一切权智同佛故曰容貌如佛次句明本位即般若内照如实空理清净实智如佛故曰心相亦同葢方便善巧虽同于佛若无实智照空即动而不寂落于有为今心相实智亦同于佛则虽动而恒寂结名正心者即如理正照之心又正心即定心华严云此菩萨有十种心定不动是也此即超众生颠倒得佛正心之妙也。


○七不退住。


身心合成日益增长名不退住。


此住位第七不退住也初句牒前位谓外貌内相俱同于佛即身心合成一佛妙体次句明本位谓前位身心始得合成觉体此位即觉体念念增长故曰日益增长结名不退者即增长义前六信亦名不退是定慧双持均运尚属忍智未成觉体此云不退是权实身心合成觉体与前深浅不同此即超众生颠倒为觉体增进之妙也正脉曰前六信定慧不退此相性不退也。


○八童真住。


十身灵相一时[且/八]足名童真住。


此住位第八童真住也此承前位身心合成日益增长至此增长已极十身妙相一时圆满故曰十身灵相一时[且/八]足灵相即觉体也十身者温陵曰菩提身愿身化身力身庄严身威[执/力]身意生身福身法身智身也资中曰十身灵相即卢舍那也声闻身缘觉身菩萨身如来身法身智身国土身业报身众生身虚空身也天如曰温陵所觧十身即资中所觧如来身中开出者也正脉曰十身中除菩提法智三身属内心馀皆外身也结名童真者以十身方[且/八]微而未显故也此超众生颠倒满足十身灵相之妙也。


○九法王子住。


形成出胎亲为佛子名法王子住。


此住位第九法王子住也形成二字蹑前位十身[且/八]足出胎二字即本位葢自发心以来至童真住菩萨定慧与如来寂照融通密契转己成佛转佛为己皆处胎密化之妙前位虽十身[且/八]足皆在胎内已依佛住蒙佛覆已未能离佛自显此位十身离佛自立赫奕炽盛故曰出胎亲为佛子者依佛果觉为因心所生又能堪绍佛家故曰亲为佛子结名法王子者即佛子义正脉曰按华严此位菩萨习学法王十种亲密之事自善巧以至赞歎故曰亲为佛子此超众生颠倒亲为法王子之妙也。


○十灌顶住。


表以成人如国大王以诸国事分委太子彼刹利王世子长成陈列灌顶名灌顶住。


此住位第十灌顶住也表以成人者即前童真之妙体长成菩提之全身亦即福慧殊胜堪行佛事如国大王等以喻发明国太子长成国王以国事委付太子喻明法王子长成法王以佛法事业委託菩萨彼刹利王等明委付之仪国王委付太子取四海水灌顶名受王职如来以众生委付菩萨亦以诸佛智水灌菩萨顶名受大智职菩萨末句依委付之仪以结其名太子世子异文皆天子之子太以尊言世以嗣言陈列灌顶者华严云转轮圣王所生太子母是正后身相[且/八]足坐白象宝妙金之座张大网缦奏诸音乐取四大海水置金瓶内王执此瓶灌大子顶是时即名受王职位菩萨受职亦复如是彼经第十法云地名灌顶菩萨与此名目相应是此十住分得十地之名若对别教此位即超彼十地故同灌顶名此超二颠以成灌顶之妙也前信位十心是菩萨智始信向佛智又从佛智开发菩萨智十用涉入以成发心住此住位十心是菩萨智依佛智住揽佛智为菩萨智日益增长以成佛妙德又此住位与信位皆属智分信则始悟住则圆明又此住位十心虽总一智德因有长养次第故立十名初因悟理精明发心脩证曰发心由发心趋进决定安隐曰治地由心地无碍行履皆善曰脩行由修行无碍得奉觉胤曰生贵由既入道胎[且/八]佛智分曰方便[且/八]足由权智同佛实智亦同曰正心由身心同佛增长不退曰不退由增长不息同佛十身曰童真由童真身全离佛自显曰法王子由福慧殊胜堪为付嘱曰灌顶此十心圆融一一互[且/八]便从优劣以分次第耳上明十住位已竟。


○四明十行位分十初欢喜行二饶益行三无嗔行四无尽行五离痴乱行六善现行七无着行八尊重行九善法行十真实行。


○初欢喜行。


阿难是善男子成佛子已[且/八]足无量如来妙德十方随顺名欢喜行。


此明十行位第一欢喜行也阿难下四句蹑前住位成佛子已一句蹑九住十住之名下二句依名显德故云[且/八]足无量如来妙德因法性无量故菩萨智德亦无有量因[且/八]佛妙德故名佛子此诸妙德通该十住但至九住十住方满足故依佛子以显其全十方随顺一句明本位因[且/八]诸妙德能随顺众生所求结名欢喜者以随顺满足众生所求令他欢喜成就自己施行自亦欢喜故名欢喜行此转众生悭贪颠倒以成欢喜施行之妙也正脉曰华严首标此菩萨为大施主也又云随诸方土有贫乏处以愿力故往生于彼豪贵大富财宝无尽行财施乃至身肉不悋行法施则与说三世平等诸法是为十方随顺又云众生乞求菩萨倍复欢喜曰此是我福田是我善友乃至云令诸众生欢喜满足皆欢喜义。


○二饶益行。


善能利益一切众生名饶益行。


此行位第二饶益行也此由施德饶益一切以成摄化之戒行此转众生放逸颠倒以成净行饶益之妙也正脉曰此戒度也华严此行首标护持净戒而以不着色声等五欲为本乃至不生一念欲想何况从事善能利益众生者华严云令一切众生住无上戒乃至菩提涅槃又自得度令他得度乃至自快乐令他快乐凢有十句皆双标二利故结名饶益以戒德而饶益故也。


○三无嗔行。


自觉觉他得无违拒名无嗔恨行。


此行位第三无嗔恨行也自觉觉他得无违拒者自觉无生境不违智觉他无生物不拒悲故云得无违拒此因戒德圆明以成忍行又以忍行自觉觉他随顺苦乐等境忍受不逆故云得无违拒结名无嗔恨即无违拒若违拒不忍受即生嗔恨此转众生嗔恨颠倒成无嗔妙行正脉曰此忍度也华严首标此菩萨常脩忍法又云菩萨思惟自身苦乐皆无所有即自觉也又云我当觧了广为人说即觉他也皆觉毁辱虚妄忍顺无违拒也结名无嗔行者如金刚云若有我相人相等于支节觧时应生嗔恨是知无嗔恨方为真忍也。


○四无尽行。


种类出生穷未来际三世平等十方通逹名无尽行。


此行位第四无尽行也此因忍力坚强以成精进行初二句明行无尽种类出生者即分身入尘刹无尽穷未来际者即大愿弥纶劫海无尽言种类出生即随众生十二种类出生种种身开示种种法即种类俱生意生身此种类即能化之身华严云阿鼻尽出皆得成佛金刚云十二类生我皆令入无馀涅槃而灭度之以二经对照此种类即所化之生是十二类生尽出生诸佛也次二句明智无尽三世平等者华严云为知三世平等性故而行精进十方通逹者华严云但为知一切法界而行精进以了逹十方三世毕竟空寂而利生方无懈倦乃成无尽行末句结名此转众生懈怠颠倒以成无尽之妙行也正脉曰此进度也华严首标此菩萨脩诸精进有十种精进是也种类出生即第一心尽未来际即常心三世平等即不颠倒心十方通逹即广大心四皆无尽故结名无尽。


○五离痴乱行。


一切合同种种法门得无差误名离痴乱行。


此行位第五离痴乱行也此由精进深入以成禅行也一切合同者即前云种种出生一切无尽之行皆归于法性同体不二即离散乱是寂静义种种法门得无差误者是静中能虑以定力能持世出世法了明正知离诸倒错即离痴暗是密照义以此二义故结名离痴乱行此转众生昏散颠倒以成静虑之妙行也正脉曰此禅度也华严首标此菩萨心无散乱坚固不动等是也又云善入一切诸禅定门知诸三昧同一体性即一切合同义也又云能持出世诸法言说乃至能持建立受想行识自性言说又云菩萨闻无量法经无量劫不忘不失即得无差误义。


○六善现行。


则于同中显现群异一一异相各各见同名善现行。


此行位第六善现行也此由禅定善巧出入以成智行此中同字即性即理即空即真也异字即相即事即有即俗也初二句即从毕竟空中现毕竟有是从空入假即真而俗次二句是从毕竟有中现毕竟空是从假入空即俗而真以性相融通空有齐现故结名善现行此转众生迷执颠倒以成善现之妙行也正脉曰此智度也此下五行与华严名虽多同而义实不类亦与常途后五度逈殊细详乃是总一智度而开之为五种甚深般若例如六根本惑而开为五也所以融前五度中万行皆令成至德也今此一行即理事无碍智亦二谛融通智。


○七无着行。


如是乃至十方虚空满足微尘一一尘中现十方界现尘现世不相留碍名无着行。


此行位第七无着行也此即前理事无碍妙行[〦/兄]扩以成事事无碍之智境如是乃至者即承前善现而超入无着妙行十方虚空二句明无边境一一尘中二句明无着智现尘现界下按义结名此转世界众生二种留碍颠倒以成无着之妙行也前三住中得无留碍是理事无碍此不相留碍是事事无碍正脉曰此即十玄门广狭自在门也文虽举一门义实十玄并融十方微尘现十方界者如经云华藏世界无数尘一一尘中现法界是也尘中现刹名现界不坏尘相名现尘不相留碍者入尘而界不小是小不留碍于大也尘含界而尘不大是大不留碍于小也结名无着明此一有执着即不能小大并融也。


○八尊重行。


种种现前咸是第一波罗蜜多名尊重行。


此行位第八尊重行也此即前事事无碍之行深入法性以成尊重之智行初句牒前位次二句明本位葢前位尘界小大种种徧现皆是般若空智融之乃能徧现若无般若融之即成留碍故曰咸是第一波罗蜜多第一即般若也是则前位从所现事相得名此位依能现性智得名前是枝叶此属根本故结名尊重行此转众生分别颠倒以成尊重之妙行也正脉曰此究竟彼岸智也葢生死为此岸涅槃为彼岸今言第一即佛无馀大涅槃也又种种咸是者如四卷云种种变现皆合涅槃妙德是也以前五度若无般若皆堕事相属生死今以般若融之皆逹彼岸莫非第一波罗蜜也。


○九善法行。


如是圆融能成十方诸佛[车*丸]则名善法行。


此行位第九善法行也此由前尊重行融通种种妙行皆合如来妙德以成善法智行初句牒前位能成十方二句明本位能成者由般若融前五度事事皆是第一义谛故曰能成诸佛[车*丸]则结名善法即[车*丸]则义此转众生愚钝颠倒成就法无碍之妙行也正脉曰华严此行专名说法无碍故诸佛[车*丸]则者即开示众生无量法门也。


○十真实行。


一一皆是清净无漏一真无为性本然故名真实行。


此行位第十真实行也此由前权智说法无碍以逹清净实相之智行初句牒前近指诸佛[车*丸]则远通指前九行即将前九行皆销归如来藏妙真如性故云一一皆是等清净无漏即智究竟一真无为即理究竟以理智皆一如来藏性坚固不动故曰性本然故又自三渐次以来所脩戒定慧虽皆无漏尚未真纯以有功用心故即所趋妙圆真心虽是无为尚未一真犹是智照之境故至此智理一如故云清净一真始是究竟法行结名真实即一真无为故此转众生有为漏习颠倒以成真实之妙行也前信与住皆如理之智智圆起行故初入欢喜行此十行皆称真之行真极行满后以回向导之于所归处也上明十行已竟。


○五明十回向分十初离相回向二不坏回向三等佛回向四至处回向五无尽回向六平等回向七等观回向八真如回向九觧脱回向十法界回向。


○初离相回向。


阿难是善男子满足神通成佛事已纯洁精真远诸留患(牒前)当度众生灭除度相回无为心向涅槃路名救护一切众生离众生相回向(本位)。


此明十回向位第一回向一切众生也阿难下牒前位满足神通二句总牒十行神通佛事皆行相满足与己字皆圆满成就义纯洁精真二句明上神通佛事之妙纯洁精真即真实善法尊重三行远诸留患即无着善现离痴乱无嗔恨等七行又神通牒无着善现无[书-曰+皿]三行佛事牒善法饶益欢喜三行纯洁精真牒真实尊重二行远诸留患牒离痴乱无嗔恨二行当度众生下明本位葢由信住二位慧足十行福足福慧二足堪上求佛果下化众生故起回向行回前福慧向于三处今先回向众生故云当度众生若见有众生相可度即着我人应不着灭度之相故云灭除度相此二句正是回向义金刚云我皆令入无馀涅槃而灭度之实无众生得灭度者亦同斯旨回无为心二句按定回向义名救护下依义结名回无为心即从空入假救护一切众生向涅槃路即从假入空离众生相正观曰回无为心则不住空向涅槃路则不住有。


○二不坏回向。


坏其可坏远离诸离名不坏回向。


此向位第二回向真如实际也初句牒前位坏其之坏即能坏智可坏之坏即所坏境以凢所有相皆是虚妄应可破坏故曰坏其可坏此以佛智离众生相也次句明本位若见有能离佛智即同所离众生相亦可破坏是则佛智亦不应住俱要远离故曰远离诸离上远离二字即不坏如实空体下诸离二字即重重能离幻智以空有理智俱离离之又离离至无可离处即究竟坚固故结名不坏是上句离众生下句离佛道生佛二离真心不动故也此转众生执着颠倒以成不坏之妙行也正脉曰华严云虽知一切法空而不于空起心念故结名不坏即不坏度生事业也又云依旧广兴布施依华严说则上下二句俱就众生边说此佛明言可证二义俱存其实但有但空俱可坏以上句不住有下句不住空空有俱离是真不坏也。


○三等佛回向。


本觉湛然觉齐佛觉名等一切佛回向。


此向位第三回向佛果菩提也初句蹑前位本觉即不坏空体湛然即远离诸离次句明本位觉齐之觉是菩萨始觉佛觉即如来究竟觉因本觉湛然故菩萨之始觉亦湛然清净即同佛究竟果觉圆满无二此因本觉开发始觉等同佛觉结名等一切佛者即始觉等齐佛果觉亦即等觉义也此转众生颠倒以成等觉之妙行也正脉曰此明智同佛智也。


○四至处回向。


精真发明地如佛地名至一切处回向。


此向位第四回向佛道理果也初句蹑前位前因本觉开发始觉等齐佛觉故曰精真发明次句明本位因始觉同佛发明而本觉亦同佛徧满故曰地如佛地此因始觉圆照本觉徧满同佛果地结明至一切处者即果地本觉徧圆故此转世界颠倒以成本觉徧圆之妙也正脉曰此明境同佛境也又华严云此位菩萨广修供养徧至佛处又言三业普入一切世界以作佛事乃至于一毛孔中普入一切世界此皆至一切处之义是以处处无碍以彰本觉徧满也。


○五无尽回向。


世界如来互相涉入得无罣碍名无尽功德藏回向。


此向位第五回向佛果菩提也世界如来互相涉入者即始本不二依正互融世界即前地如佛地是本觉分剂空即清净法界有即一切世界如来即前觉齐佛觉是始觉分剂心即悲智圆明色即相好庄严前二位中犹分自他故说自觉佛觉自地佛地今化融一不分故但言世界如来互相涉入者如正脉云以世界而涉如来则一一毛孔中有无量宝刹庄严微妙以如来而涉世界一一微尘内有无量如来转大法轮得无罣碍者言世界正涉如来时不碍如来即入世界如来正涉世界时不碍世界即入如来结名无尽功德藏者以依正互融重重无尽世出世间种种法义尽出于此故名无尽功德藏此转二倒以成无尽藏之妙行也前行位中七无着行虽现尘现界但是依报小大互现此是依正无碍故深于前宗镜云无着者见众生界自性清净是如理智相无碍者能通逹无边无量境界是如量智相。


○六平等回向。


于同佛地地中各各生清净因依因发挥取涅槃道名随顺平等善根回向。


此向位第六回向佛道理果也于同佛地者但蹑前本觉义地中各各生清净因者以本觉观一切法法法皆不生灭性即涅槃真因亦名正因佛性依此本觉正因发挥取证涅槃理果故曰依因发挥取涅槃道结名随顺平等善根者随顺即观察义亦依止义平等即本觉义论云本觉义者谓心体离念离念相者等虚空界即是如来平等法身善根是生长义即因义谓依于本觉清净正因回向理果此转二颠以成平等善根之妙行也前二住治地亦是此地但前方以智照妄习不生真性始现方能起行至此智觉等佛性地亦同即能生长善法前是悟境此是脩境。


○七等观回向。


真根既成十方众生皆我本性性圆成就不失众生名随顺等观一切众生回向。


此向位第七回向一切众生也初句蹑前位即本觉清净以为涅槃真因故云真根既成十方众生二句以本觉观十方众生无一众生非本源佛性是众生本我故云皆我本性性圆成就二句即成上二句之义谓众生皆我我即众生平等无二性圆成就即本觉圆徧不失众生即心外无法全众生是自己本体结名随顺等观一切众生者即随顺本觉等观众生无有二体此转二颠以成随顺等观之妙也前位以本觉观涅槃平等此位以本觉观众生平等又前位即与诸佛同一慈力此位即与众生同一悲。▆


○八真如回向。


即一切法离一切相惟即与离二无所着名真如相回向。


此向位第八回向真如实际也初句蹑前两位以本觉观涅槃不失涅槃是即出世间法又以本觉观众生不失众生即是世间法故曰即一切法是即世出世间众生佛道依报正报一切等法离一切相下明本位即上世出世间众生佛道依报正报一切法相悉皆远离一法不立故曰离一切相惟即与离二句双遣上二句即相离相二俱不着空有不住方契真如又即一切法不着无句离一切相不着有句惟即与离不着非有非无句二无所着不着亦有亦无句以四句俱离故结名真如相此转二倒以成真如相之妙行也前七行无着是于有为中不着小大差别此无着即有为无为俱无着也正观曰即一切法回真向俗离一切相回俗向真二无所着回边向中三谛圆融名真如相。


○九觧脱回向。


真得所如十方无碍名无縳觧脱回向。


此向位第九回向佛果菩提也初句蹑前位真得拣非似得所如即真如心若但空真如即似真如今即离一切无着即真真如性故曰真得所如次句明本位由真得妙真如性则十方如三世如无往而非妙真如体则十方三世俱无障碍故曰十方无碍言十方以该三世以全如无碍故能于恒沙劫中入微尘国土现身说法了无往来彼此之迹结名无縳觧脱者即十方出没无碍不为生死涅槃係縳即法界无障碍大觧脱此转二倒以成无縳觧脱之妙也正脉曰前位方得离繫觧脱此位转得自在觧脱。


○十法界回向。


性德圆成法界量灭名法界无量回向。


此向位第十回向佛果菩提也初句蹑前位葢世出世法染净逈别如水火不同噐是为有碍以真如融之则全然无碍是十方无碍即真如之妙德故云性德圆成即究竟义次句明本位葢十方有碍则法界限量分明今性德圆成无碍则法界限量不成故曰法界量灭乃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事事法法无有剂量圆觉经云得念失念无非觧脱成法破法皆名涅槃等此亦法界量灭之旨但此位尚在行非证结名法界无量者即量灭故此转二颠差别以成法界无量之妙也此十回向不出四种法界但前狭后广前偏后圆以自浅而序之初约救护众生明事法界二约远离佛智明理法界三四约本始二觉明理事无碍法界五约依正互融明事事无碍法界六七约等观涅槃等观众生明事法界较前但约众生广且圆矣八约离即俱非明理法界较前但离何其超远九约十方无碍明理事无碍法界较前惟约始本更见极圆十约法界量灭明事事无碍法界较前依正互融深浅易见矣此十回向为前十行归趋即是以愿导行并前信住是智行圆脩以愿导之为入地资粮智圆行满即加功登地故次明四加行位上明十回向已竟。


○六明四加行位分二初结前起后二正明行相。


○初结前起后。


阿难是善男子尽是清净四十一心次成四种妙圆加行。


此总结前四十一心而起后四加行位也尽是清净二句谓脩进始从乾慧一心渐增历信住行向各十心此四十一心皆是中道了义脩证故曰清净此结前次成四种二句总标四加行名加行者谓四十一心既尽福慧资粮已极将登地转凢成圣故须加功用行方一念相应加行言妙圆者即依妙圆真心倍起妙圆功力葢自初入信位已悟如来密圆净妙真心从真妙圆重发真妙妙信常住历十心理智妙圆人发心住又历十心理智互资妙圆成质入欢喜行复历十心理智互资妙圆行满入度生离相罔向亦历十心理智深妙已至极圆此理智虽是极圆而功用之心未冺尚有能所差别之相尽属凢位非及圣证要超凢入圣毕竟勇勐着力从妙圆心更加妙圆行方脱凢阶圣通逹如来平等境界。


○二正明行相分四初煖地二顶地三忍地四世第一地。


○初煖地。


即以佛觉用为己心若出未出犹如鑽火欲然其木名为煖地。


此明加行第一煖地也初二句总蹑前四十一心即能观察智此智是以佛智为己智即转烦恼成菩提将成未成之相始于信位中即以佛果觉为己因心如初鑽木尚未发煖相彼云回佛慈光向佛安住是也十住中云十用涉入圆成一心十身灵相一时[且/八]足十行中云自觉觉他得无违拒能成十方诸佛[车*丸]则十向中云本觉湛然觉齐佛觉等皆以佛觉为己心义若出未出三句明本位初句是法下二句是喻前四十二心渐脩渐熟如鑽木渐鑽渐煖至此位觉体将脱凢阶圣将成未成故如鑽火将出煖相如烧故曰若出未出等末句结名煖相喻菩提渐转之相火出然木喻菩提顿转即破本根无明正观曰煖相现前功不容间加行之相也。


○二顶地。


又以己心成佛所履若依非依如登高山身入虚空下有微碍名为顶地。


此加行第二顶地也初二句总蹑前四十一心即所观察理此理是以己智合于佛理即转生死为涅槃将成之相十信中云无上妙净安住无为十住中云以前妙心履以成地十行中云一真无为性本然故十向中云精真发明地如佛地皆己心成佛履之义若依非依下明本位以前四十二心虽念念如理而行但似而未真至此真如将现故曰若依犹未亲证故曰非依如登高山三句以喻发明若依非依之相高山喻十向满位身喻己心入虚空喻若依下有微碍喻非依若脚下离碍即顿登佛境末句结名圆觉经云虽断觧碍犹住见觉觉碍为碍而不自在此名菩萨随顺觉性即指顶地言也。


○三忍地。


心佛二同善得中道如忍事人非怀非出名为忍地。


此加行第三忍地初二句是法前二位虽因果欲同尚有二相此位因地果觉了无二相故曰心佛二同善得中道成上二同之义谓因果不二理智真俗冺然中道矣自初信以来位位皆以中道流入但似而未真浅而未深历四十三位至此位方妙合中道故曰善得次二句是喻如世间忍事之人虽非常人计怀于心中亦非至人顿忘于物外故曰非怀非出以喻菩萨虽不怀计心佛二同犹有中道一念未忘故也末句结名。


○四世第一地。


数量销灭迷觉中道二无所目名世第一地。


此加行第四世第一地也初句是标次二句是释葢初信以来见一分理破一分迷破一分迷得一分觉渐入渐深迷渐尽而觉渐圆而未能全迷即觉至第三加行己心佛觉不二是全迷即觉而中道一念犹存皆是数量边事数量者以四十四心各有数目各有分剂故至此位中道亦忘而数量始灭故曰数量销灭迷觉中道释上数量二无所目释上销灭又迷觉即前心佛二相皆二边非中迷是己心属因地边觉是佛地属果地边前虽二边不住犹有中道今中道亦冺望前二边是二边与中道二处俱灭故曰二无所目若以迷时中道与觉地中道为二无所目似同前心佛二同末句结名世第一者谓四十五心虽内凢外凢深浅不同通是凢位俱属世间法至此位脩进功极凢位至尊在世间法无有过于此者故称世间第一过此登地即出世间也唯识目此为无间定此心无间即入地矣有谓此位已前属世间即起信生灭门此位已后登地属出世间即起信真如门此说全不知世间出世间俱在生灭门摄而真如门中本无是事至等觉后心超出世出世间尚属生灭门事真如门岂轻语哉正脉曰初位佛即是心次位心即是佛三位即心即佛四位非心非佛孤山谓此十向开出义亦无差理犹未尽葢凢进证一位必有入住出之三心今四加行在向地两楹之间应是十向出心而初地入心倘不另开合前合后无不可者后等觉金刚倣此推之上四加行位已竟。


○七明十地分十初欢喜地二离垢地三发光地四燄慧地五难胜地六现前地七远行地八不动地九善慧地十法云地。


○初欢喜地。


阿难是善男子于大菩提善得通逹觉通如来尽佛境界名欢喜地。


此明十地初位欢喜地也初二句标次二句释大菩提即五菩提中无上菩提指究竟觉前四卷云如何世间三有众生及出世间声闻缘觉以所知心测度如来无上菩提用世语言入佛知见是则大菩提即一心三藏佛知见是也善得通逹者以此位方能通逹而未证极通逹即见道前四十五心皆是通逹菩提之行但属比智未能亲证此位即现量证知故云善得觉通如来释上善得通逹[书-曰+皿]佛境界即大菩提所证徧行真如前云唯妙觉明圆照法界是也结名欢喜者以此菩萨最初发心欲证此道历四十五心多方增进未善通逹至此位方得亲证称恱本怀得大法喜故也地者以证真如实际理地故是佛知见地故地是深厚义可依止故是生长义能生出世不思议佛法故此转二倒微细异生性障证徧行真如。


○二离垢地。


异性入同同性亦灭名离垢地。


此明二地也初句牒前位以初地将前四十五心异性冺同佛境得三平等次句明本位葢前位虽冺异入同犹有同相至此位将前位同相亦灭是捨初地入二地结名离垢者以有异有同皆名为垢至此同异双离真如始净故名离垢此转二倒微细邪行障证最胜真如华严金光明二经皆言此位离诸破戒之垢此即同异垢除而性戒清净矣。


○三发光地。


净极明生名发光地。


此明三地也净极二字蹑前位葢前四十五位离一位进一位离至初地将前异性数量悉皆远离以入于同是离之至矣至二地将前同性亦离是离之极矣故曰净极明生二字明本位因净极如磨古镜垢尽明现故曰明生此明即性明起信云真如自体有大智慧光明义是也结名发光即明生义此转二倒微细闇钝障证胜流真如正脉曰华严明此菩萨大发真净六种神通意相似也。


○四燄慧地。


明极觉满名燄慧地。


此明四地也明极二字蹑前位出心前初入三地曰明生住中增长今将出故曰明极觉满二字明本位葢前位明生止能照境今明极转觉能空诸有此即智火能烧烦恼薪前煖地云犹如鑽火欲然其木是智觉之火将出未出之际至三地明生其火已出烧木尚未勐炽至此位其木全烧成勐火聚起信云真如自体有徧照法界义是也结名燄慧即觉满义此转二倒微细烦恼现行障证无摄受真如正脉曰葢明称真性故曰觉满即寂照含虚空也。


○五难胜地。


一切同异所不能至名难胜地。


此明五地也初句总牒前位葢地前名异于行住中各有能所理智是异中复异地后名同初地冺异入同二地冺同入净至于四地是同中更同故曰一切同异次句明本位以前位有异有同纵离同异未能真俗融通至此位真俗并融同异双冺超前四十九心远之远矣故曰所不能至即生灭灭已也结名难胜者即前位不能及此转二倒于下乘般涅槃障证类无别真如论云真俗二谛难合能合故名难胜华严说此菩萨世间技[蓻/云]靡不该练即真俗并融义。


○六现前地。


无为真如性净明露名现前地。


此明六地也初句标真次句明现初卷云常住真心性净明体即此无为真如初自十信虽随顺此心以生信乐尚未安住曰悟无生忍十住虽已随顺此心安以能虑住以成德犹未能起用曰履以成地十行虽随顺此心以发行皆似脩也曰一一皆是清净无漏一真无为十向虽随顺此心以立愿犹比智也曰惟即与离二无所着四加行虽随顺此心以加功尚用心力曰以佛觉以己心入初地至五地虽逈超前一切同异但属觉智比智已尽现量始圆由是重重净之又净灭尽一切有为功用生灭缘影而此无为真心方现故曰性净明露即寂灭现前结名现前即明露义此转二倒麄相现行障以证无染净真如。


○七远行地。


尽真如际名远行地。


此明七地也尽真如际者是大菩提智徧大涅槃理以理无际而智亦无际以无际为际故曰[书-曰+皿]真如际结名远行以尽无际故初地言尽是依真如显尽大菩提智此言尽是依菩提显尽妙真如性此转二倒细相现行障证法无别真如正脉曰前位真如方得显现尚未全彰况能行尽此则尽其实际莫不彻至矣正观曰智依境徧行称体周曰远行。


○八不动地。


一真如心名不动地。


此明八地也一真如者即一真法界无二相也前位虽智与理俱圆犹有理智之分如凾葢相合而此位是智归于理全理无智故曰一真如心如湛水一体耳结名不动即一心故若有理智能所待对则有起动今尽十方凝然无二故云不动前位有智相属有功用此位惟理无智属无功用此转二倒微细无相作加行障证不增减真如华严谓此地离一切心意识分别相心乃至佛心菩提心涅槃心尚不现起况复起世间之心此亦一真之旨又谓此菩萨至此拟入涅槃诸佛现身七劝然后发行进九地亦不动义。


○九善慧地。


发真如用名善慧地。


此明九地也发真如用者乃真如体本[且/八]不思议业用不属脩成但循缘发现四卷云我以不灭不生合如来藏而如来藏唯妙觉明圆照法界是故于一为无量无量为一乃至云故发真如妙觉明性前位是摄用归体全体隐用此位是依体起用全用是体又前是寂然不动此是感而遂通结名善慧即称真不思议智用乃现身说法等妙慧也此转二倒微细利他中不欲行障证智自在所依真如资中曰华严名此菩萨[且/八]四无碍智作大法师演说无量阿僧祗句义无有穷尽故名发真如用正脉曰说法方是发用中一用耳其实[且/八]足十玄方为称真之用然亦不遗说法。


○十法云地分二初结前位二明本位。


○初结前位。


阿难是诸菩萨从此已往脩习毕功功德圆满亦目此地名脩习位。


此通结前脩习位诸菩萨止于九地故以九地名脩习末位总之过此非脩习也诸菩萨有二说一说惟指四加以至九地名脩习位以四位前四十一心佛已结过是脩位前诸方便心非真脩也此如正脉说一说总结前位为修习地谓自凢夫习入乾慧乃至习入八地全其体习入九地全其用学佛悲智至此之极此后直用悲智自利利他广行佛事虽复有脩非习也如三渐次有脩习真脩之例此如正观说毕功即脩习事毕圆满即无可脩习起信目第十地为菩萨地尽满足方便脩习毕功此结于九地者亦有二说一此文在九十二地之间贯于前后是通结十地名脩习位二是佛开合不同此合馀经十地于九地故结九地以尽馀处十地又开等觉为法云是此经十地即馀处等妙二觉俱果位也。


○二明本位。


慈隂妙云覆涅槃海名法云地。


此明十地也初句属同体大悲慈隂是法妙云是喻谓慈悲隂庇有情如云普覆一切普门品云慈意妙大云是也葢云有自在义有覆葢义有润泽义故称妙云即现身说法种种无碍觧脱也次句属称真大智覆字承上云义即普被义亦即合也涅槃海即空如来藏清净本然周徧法界故称涅槃海上句是以悲运智起种种妙用下句是以智导悲徧一一寂灭又上句即明相精纯一切变现下句即皆合涅槃清净妙德又上句即发真如用下句即一真如心前八地但寂九地但照此地寂照妙合体用俱圆故超前二结名法云者即悲智二法善被如云唯识谓大法智云含众德水充满法身此转二倒微细于诸法中未得自在障证业自在等所依真如上明十地位已竟。


○八明等觉位分二初明依行证位二明依位发行。


○初明依行证位。


如来逆流如是菩萨顺行而至觉际入交名为等觉。


此明等觉名位也上三句明等觉之义下二句依义结名如来逆流者举所等之妙觉葢如来已证妙觉果海觉体极圆无复增益惟回入九界利生而已故曰逆流前曰入流忘所曰返流全一是逆生死欲流归寂灭海此曰逆流是逆寂灭法流入生死海即倒驾慈航普度众生次二句正明菩萨能等之等觉葢菩萨之觉已齐如来之觉但逆流顺流为因果之分璎珞经云等觉照寂妙觉寂照即逆顺之义盖如来不住佛位故称妙觉菩萨始至尚住佛位故惟等而未妙觉际入交按上二觉交接之义末句防结名此转二倒微细之惑而入等觉之妙温陵曰已至觉际曰入交与佛无间曰等觉即觧脱道前无间道也。


○二明依位发行。


阿难从乾慧心(信前乾慧)至等觉已是觉始获金刚心中初乾慧地(地后乾慧)。


此明等觉位中复起慧行照空本位并五十五位脩证行相方造妙成佛即不住佛位方名佛也上二句总结前五十六位至等觉行位已极故曰至等觉已下三句正明本位观行是始由乾慧而入终由乾慧而出前后二乾慧总是金刚如幻三昧但前从事境起属比智后从理境起属现智金刚心者即等觉所证大寂灭海是究竟坚固之体此乾慧地是依此至坚之体起此至利之用即法界海慧照了诸相犹如虚空是也然始终诸位虽不出一如幻三摩提金刚王宝觉不无前浅后深差别渐次前乾慧止乾欲爱而入信即金刚慧照空见思破事障得顺法流而入此慧如初生月也后乾慧能乾法爱而入妙即金刚慧照空无明破理障得逆法流而出此慧如望夜月也等觉后心复言初者由此慧始入妙觉故通议曰初乾慧地所谓清水现前名为初伏客尘烦恼此乾慧地所谓去泥纯水名为永断根本无明上明等觉位已竟。


○九明妙觉位。


如是重重单複十二方尽妙觉成无上道。


此承前诸位以结成妙觉果位也初二句总牒前后诸位始从乾慧终至妙觉位而复位次而又次累至五十七位故曰重重此重重五十七位以单複收之止有十二谓乾慧煖顶忍世等妙七位各一为单信住行向地五位各十为複複五单七合成十二又单複相间而起单而又複複而又单亦重重义次二句方结妙觉之果言妙觉者即始本不二故也前等觉心中所起乾慧是始觉极圆始照寂相未破似有始有本此位由前乾慧照破寂相始觉圆合本觉惟本无始了无二相惟一真法界三藏一心圆融自在不可思议故曰妙觉无上者即此三藏妙德唯佛与佛乃能究尽如初乾慧地虽超人天之上犹有十信在上信上有住住上有行行上有向向上有加加上有地地上有等等上有妙妙上无可加者是则诸位至于妙觉始尊极无上前四卷云如何以所知心测度如来无上菩提用世语言入佛知见亦无上妙觉义正观四方尽妙觉者此十二数尽于妙觉者也则显十二之外无复馀位矣所以结此十二数者应前十二类生而言也前世界相涉成十二数起颠倒业有十二数成轮迴报亦有十二数故此返妄归真从因至果法尔如斯亦十二数不然言五十五位则已何必又用单複合十二数耶问妙觉是佛何以亦入十二数中荅祗为唤作佛故亦入十二数矣上详示所脩行位已竟。


○二结示能脩观行分三初结示真三摩地二结示三增进力三结示依正妨邪。


○初结示真三摩地。


是种种地皆以金刚观察如幻十种深喻奢摩他中用诸如来毘婆舍那清净脩证渐次能入。


此结示能成十二圣位之真三摩地以显脩证工夫皆依如来真三摩地了义脩证也初句总指十二圣位次三句正示金刚慧葢是种种地始从乾慧终至妙觉虽浅深不同而能观察金刚慧是一亦见前始从乾慧而入终从乾慧而出金刚正指慧观察如幻二句正示金刚慧用以如幻十喻名金刚喻以此十种喻一切法当体全空如金刚能坏一切如上种种地最初用此慧观察根尘如幻而成乾慧观察乾慧如幻而成十信乃至观察十地如幻而入等觉观察等觉如幻逆流而成妙觉是知贤圣位次从始至终不出一金刚三昧奢摩他中三句重明上观察慧不是权小观智乃究竟坚固定中依如来微密观照微细观察破除种种地中微细深惑而趋圆妙之果也末二句结明所成位次皆清净修证清净即了义也若依权乘修证即不了义不清净今依如来妙慧修证是脩不生灭因证不生灭果故名清净脩证虽脩证皆清净实相不妨有次第浅深故曰渐次深入此结示有二义一依能成真三昧结示上所成种种地位皆是清净脩证圆顿之妙趋二依所成地位结示能成三昧即三藏一心三观一智三一圆融不思议之妙定初卷标云有三摩提名大佛顶首愣严王即此三昧之总名初卷至七卷皆是发挥此三昧体相至五卷中转名妙莲华金刚王寳觉如幻三摩提至六卷中观音自陈圆通云如幻闻薰闻脩金刚三昧文殊选圆通亦名宣说金刚王如幻不思议佛母真三昧前虽重重开示名目体相种种微妙而未见实用至此出生五十七种圣位全是此三昧妙用故此结显使行人知修证有本不致支离邪言也。


○二结示三增进力。


阿难如是皆以三增进故善能成就五十五位真菩提路。


此结示能成真菩提路三种妙行也前结示定慧能成圣位此结示渐次属戒能成定慧前云颠倒不生斯则如来真三摩地又云于是本因元所乱想立三渐次方得除灭今乘三渐次力灭尽二颠倒因成就真三摩地证诸圣位故此结示胜用以证前桉也如是二字承上清净脩证渐次深入二句结示增进之力此五十五位始从乾慧终至十地以等妙二觉是菩提非路故也。


○三结示依正防邪。


作是观者名为正观若他观者名为邪观。


此总结示上微妙观行使知正脩行处不遭委曲邪径也是观指上奢摩他中用诸如来毘婆舍那即一心三观乃是如来密因亦指三增进力是自性清净戒律有定慧无戒则定慧成邪有戒无定慧则戒亦非正是则三行圆[且/八]为正观三行互阙即邪观六卷中云纵有多智禅定现前如不断淫必落魔道等即是斯旨前二科显功力故别结此拣邪正故总结又除此圆融妙观之外其馀权渐脩证皆同邪观自七卷末阿难请佛世尊如是脩证佛三摩提未到涅槃云何名为乾慧之地四十四心乃至云何名为等觉菩萨起至此名为邪观止是如来从于凢夫终大涅槃悬示无上正脩行路阿难最初见佛愧小忻大请问如来得成菩提最初方便如来先示妙观方便已发明妙奢摩他三摩禅那最初方便之义今悬示菩提妙果是发明前十方如来得成菩提八字阿难正请止此二十字是举果求因如来依彼所请次第发明是先因后果上开示阿难请义已竟故下依义以结经名愣严正旨已尽于此向后七趋五隂等事皆馀义助行此经行位与诸经名颇同而义实异唯正脉深得其旨以融摄开合二意会通真究竟不可破坏之论亦有不自量者妄以己见谬作是非不知是何所见如谓此经与常途异者在以不生灭性为因地心及因果名目相应若然者则一切圆顿大乘经典皆以生灭心为因地而因果名目皆不相应若尔何华严等圆顿之教谓初发心时便成正觉既以生灭性为因心据何法而云便成正觉又则初发心时便成正觉至于果上应云不成正觉何故若成正觉即与因地名目相应与此经何异是则此经不生灭性为因地心及因果名目相应即诸部大乘圆融正趋何以此言异耶又谓此经前位摄于后位等又出华严之外若论以前摄后此正华严圆融之旨一脩一切脩一证一切证一位摄一切位何谓华严所无又谓将三渐次强配十信将十信改为初住擅更佛语其实正脉惟依义拟何曾擅更佛语既知此经十信已获无生忍岂不超于常途十信既超之当何所齐故齐圆教初住亦即初住开出经有明言非妄拟也又既知常途十信不过[且/八]四信心起五种行而已既劣于此经十信当何所置故置三渐次中如此经三渐次中返流全一六用不行正常途十信满心正脉非无识之谈又谓常途先断见惑次断思惑乃至登地方分断无明分证无生此是权小位次非圆教位次正脉论异是以此经之圆与常途之圆论异非与权小论异彼权小论异何待论之又谓若位次果有开合则此经位次不过于开合间诡秘其名遂谓异于常途耶衡亦不知此说也不以开合为异当何为异耶世语有云文章有古今道理无古今开合辞也道理义也辞有变而义无变是不知开合乃古今大圣大贤大智慧大方便大善巧大饶益离开合则无譬喻言说则古今文章礼乐一切断灭矣如来说法四十九年不过开合二字尽矣如合色开心说五隂合心开色说十二处心色俱开说十八界彼既如尔此何不然即位次一事诸经开合皆不尽同有开五十二位有分四十二位有合惟八位有合唯五位四位等岂开合为诡秘之说耶若论开合亦诸经常理不足为异但开合中深浅为异如合常途十信退此经三渐次中又似合常途住行向退为此经十信是进此经十信臻于常途住行向位又似开常途十地退为此经住行向三位是进此经三位高齐常途十地又似开常途等觉退分此经十地是亦进此经十地即常途等觉又常途多明事行此经重于理行故开合微细精明退彼所高进此所下是知此经深妙有异常途远矣至矣其开合微细旨趋当如正脉中辨上开示法义已竟。


○二结示经名分二初文殊特请二世尊备示。


○初文殊特请。


尔时文殊师利法王子在大众中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当何名是经我及众生云何奉持(请名闻持)。


此文殊法王子[且/八]大智力知此经正旨已圆故即请经名及受持之法也正脉曰初以阿难当机者欲进多闻人于大定也终以文殊请名者表总持全经非根本大智不可也凢请经名必兼请奉持之法而答名之后多不详答奉持之法良以名是总持义得名即持全经之旨故不别答也。


○二世尊备示分二初从义立名二从部立名。


○初从义立名分三初从理智立名二从护念立名三从因果立名。


○初从理智立名。


佛告文殊师利是经名大佛顶悉怛哆般怛罗无上宝印十方如来清净海眼。


此世尊因文殊请示经名故告文殊标理智之名是经指上所说三如来藏二决定义真实圆通清净脩证之义大佛顶下从理立名亦以密摄显故即前云佛顶光聚悉怛多般怛罗无上神咒是也佛顶是以处表法以尊胜表无上以无见表不思议悉怛哆般怛罗此云白伞葢合上佛顶即大白伞葢是周徧义是覆藏义即从喻得名前依一真法界开示三种藏性清净本然周徧法界即大白伞葢义无上宝印者名上三藏妙理是决定义是证明义不可变坏义前依显明决定云世间无知惑为因缘及自然性皆是识心分别计度但有言说都无实义此以三藏妙理印定一切法离言说相离心缘相思议不能至又依密显决定云不持此咒而坐道塲令其身心远诸魔事无有是处又云宣示此咒保护初学更无一切诸魔鬼神及无始来冤横宿殃旧业陈债来相恼害此以秘密心法印一切心离诸邪见离诸恶业无可变坏十方如来二句从智立名即无上知觉前云得清净眼即佛知见前云性真常中求于去来迷悟生死了不可得圆觉经云法界海慧照了诸相犹如虚空皆清净海眼义言如来拣非权乘般若。


○二从护念立名。


亦名救护亲因度脱阿难及此会中性比丘尼得菩提心入徧知海。


此从救护当机立名也前名虽[且/八]理智理由智显总属大智此名救护即属大悲救护亲因一句是标度脱阿难三句是释明上亲因二字阿难是亲登伽是因此明离苦故言度脱末二句明得乐故言得言入菩提心即名二决定义以不生灭性为因地心徧知海即名三如来藏不可思议为果地觉正脉曰此名唯依显立。


○三从因果立名。


亦名如来密因脩证了义。


此依因果了义以立名也初句是依果显因因即三如来藏性是十方如来得成菩提妙奢摩他三摩禅那最初方便次句因果双显修不生灭因证不生灭果因果一如故曰了义即从于凢夫终大涅槃清净脩证正脉曰初句属密次句属显上从义立名已竟。


○二从部立名分二初从方广部立名二从灌顶部立名。


○初从方广部立名。


亦名大方广妙莲华王十方佛母陀罗尼咒。


此从大乘部中方广部立名也凢大乘经教内诠一心三大即大方广部摄今依三藏一心故名大方广妙莲华有二义一是诸佛秘密藏时而后说如优昙花时一现耳前云陀那微细识习气成瀑流真非真恐迷我常不开演是也二乃因心即是果觉如妙莲华方花即果前云根选择圆通入流成正觉是也王是自抂义统摄义此经能统摄诸经又能出生诸佛故曰佛母前赞咒云出生十方一切诸佛显说亦云十方婆伽梵一路涅槃门陀罗尼此云总持谓总一切法持无量义前云若我说是佛顶光聚般怛罗咒从旦至暮音声相连字句中间亦不重迭经恒沙劫终不能尽是也正脉曰亦名下上七字为显下八字为密。


○二从灌顶部立名。


亦名灌顶章句诸菩萨万行首愣严汝当奉持。


此依大乘部中灌顶部立名也凢大乘经教内诠圆融妙旨初发心时便成正觉十方如来即以智水灌顶授大智职如刹利王灌顶授位故名灌顶部此经显密俱是圆融前称密云秘密伽陀微妙章句显中十住即名灌顶住故授此称万行首愣严亦通显密二意显说即前二十五行并五十五位真菩提路皆依此定究竟深入密意即前云受持此咒十方如来所有功德悉与此人乃至云不持斋戒自成斋戒等是也正脉曰灌顶章句即密行万行首愣严即显行末句荅前云何奉持之问即依名持义总持无[书-曰+皿]之义也上结示经名已竟自初卷七处徵心至此究竟得成菩提妙观方便已竟。


○三究竟未全道力迷悟差别分二初究竟七趋迷悟未全道力二究竟五隂迷悟未全道力。


○初究竟七趋迷悟未全道力分二初阿难陈请二世尊究竟。


○初阿难陈请分二初陈领已闻之益二曲伸未悟之请。


○初陈领已闻之益分二初经家悬叙二阿难自叙。


○初经家悬叙。


说是语已即时阿难及诸大众(总叙抂会之众)得蒙如来开示密印般怛罗义(悬叙前显密开示)兼闻此经了义名目(上叙闻法义此叙闻经名)顿悟禅那脩进圣位增上妙理(悬叙前清净脩证)心虑虚凝断除三界脩心六品微细烦恼(正叙已闻之益)。


此经家结叙阿难大众闻佛已往开示悟证之益也说是语已下悬叙所闻之益密印般怛罗义有二觧一密印作显释般怛罗作密释以前开示三如来藏二决定义妙妙闻心皆如来授受秘密心法故曰密印般怛罗属密易知二通依密释以前开示三如来藏及圆通本根皆叙明会众悟证已详但阿难悟而未证自宣示秘密章句以来至此未详叙悟证之益故此通前密义经名行位三开示总叙而重抂明阿难所证又叙义是依密摄显叙名是依显摄密即名义互明增上妙理有二义一奢摩他中用诸如来毘婆舍那清净脩证二以此中十信增上常途十住乃至十地增上常途等觉依此二义故曰增上妙理心虑虚凝下叙所证益初句所获定次二句所断惑三界脩心通叙脩道位次六品微细烦恼别叙止证二果按小乘脩心三界分为九地欲界一地复分为九品断前六品证一来果断后三品证不来果若断上二界共八品即证阿罗汉果微细烦恼即思惑阿难既是大权啓教就依权说若高增其位恐与经明言相违也。


○二阿难自叙。


即从座起顶礼佛足合掌恭敬而白佛言大威德世尊慈音无遮善开众生微细沉惑(叙所闻益)令我今日身心快然得大饶益(叙所证益)。


此阿难将有后请叙陈前益以见不虚如来已往开示也此为后请之助悲智无上口威悲智可重曰德无遮善开即威德之实微细沉惑应前三卷末阿难偈云希更审除微细惑至此谈脩进圣位增上妙理此惑方究尽无馀矣上陈叙已闻之益已竟。


○二曲伸未悟之请分二初依理伸问二惟慈求示。


○初依理伸问分二初总难六道以明妄二别问一趋以该馀。


○初总难六道以明妄分二初难真不容妄二疑妄因何有。


○初难真不容妄。


世尊若此妙明真净妙心本来徧圆(清净本然周徧法界)如是乃至大地草木(无情)蝡动含灵(有情)本元真如(有情无情共一体)即是如来成佛真体(释上徧圆义)佛体真实(按定徧圆真体)云何复有地狱饿鬼畜生脩罗人天等道(真圆无处容妄)。


此依真心徧圆难不容有七趋差别等妄相也世尊下按佛所示本来周徧无外之心如是下明上徧圆无外之义佛体下依义正难。


○二疑妄因何有。


世尊此道为复本来自有(疑是自然本有)为是众生妄习生起(疑是因缘妄生)。


此承上真不应容妄更疑妄自何来为是本来自[且/八]为是因缘妄生以此二义疑问上总难六道以明妄已竟。


○二别问一趋以该馀分二初引堕地狱之人二疑问地狱之处。


○初引堕地狱之人。


世尊如宝莲香比丘尼(堕地狱之人)持菩萨戒私行婬欲妄言行婬非杀非偷无有业报(此明堕地狱之业下明堕地狱之报)发是语已(承上婬妄二业)先于女根生大勐火后于节节勐火烧然(现报)堕无间狱(生报上明婬报)琉璃大王善星比丘(总引杀妄二报之人)瑠璃为诛瞿昙族姓(别明杀业)善星妄说一切法空(别明妄业)生身陷入阿鼻地狱(杀妄之报)。


此先引堕地狱之人以证实其事而后问明其处也世尊下举一人犯婬妄二业之报瑠璃下举二人各犯杀妄之报不言偷者以二业摄之私行婬欲以摄隂取诛瞿昙族姓以摄强取皆盗业故生身陷入者即现前肉身陷入地狱非身后趋生温陵曰瑠璃匿王太子废父自立挟宿嫌诛释种佛记七日当入地狱王泛海以避水中火起自然烧灭善星比丘能谈十二部经获四禅果因狎邪友妄言一切皆空正脉曰宿嫌旧恨也有远近二因缘远谓瑠璃多劫前曾为大鱼释种前身共食其肉近谓瑠璃今世为释种之甥因礼来賔强坐佛座释种骂之怀恨誓杀[且/八]此远近二因故结宿嫌也。


○二疑问地狱之处。


此诸地狱(指上三人地狱)为有定处(此问别业同报)为复自然(此问别业别报)彼彼发业各各私受(释明上自然二字)。


此问明上所堕地狱之处为是各人各业共感一处受报为是各人各业随各处以受报上谓有一定处下谓无有定处据下佛荅意即有定处为正如人间牢狱虽各人犯事不同同一处禁之此问明地狱一处馀趋可知矣上依理伸问已竟。


○二惟慈求示。


惟埀大慈开发童蒙令诸一切持戒众生闻决定义欢喜顶戴谨洁无犯。


此承上伸问地狱之处请佛慈示处之端的也惟慈下恃佛慈以请令诸下依众生饶益以请此问有二一因初卷谓业种自然如恶义聚未及详明二因六卷明四根本戒七卷明三种渐次皆以严持净戒为成佛根本恐未能信受故此请详七趋业报使人畏其恶聚如此则谨洁无犯以全净戒净戒不全即道力不全今详明其相则知隄防不全以成其全故为助行决定义即因戒生定等三决定义亦是先佛世尊决定明诲上阿难陈请已竟。


○二世尊究竟分二初赞许二宣示。


○初赞许。


佛告阿难快哉此问(赞)令诸众生不入邪见(明上快哉二字)汝今谛[听-王]当为汝说(许说)。


此佛赞阿难所问大快佛意大利众生故许为说也不入邪见正大利众生事如宝莲香言婬无报善星妄言拨无琉璃嗔杀不惧罪报皆是邪见后文云精研七趋皆是昏沉诸有为相葢七趋沉迷皆邪见摄问明无犯则不堕邪见入正知见。


○二宣示分三初详示诸趋因缘二结荅阿难问意三结示决定明诲。


○初详示诸趋因缘分三初总示七趋之本二别示七趋之相三结明七趋无妄。


○初总示七趋之本分二初总标二别释。


○初总标。


阿难一切众生实本真净(本来元无)因彼妄见有妄习生(妄习生起)因此分开内分外分(昇沉之由)。


此总示七趋本因因于妄想非本来有以荅阿难之问也既因妄习则有染净差别故总分内外二分实字照上佛体真实之实谓一切众生实是如来成佛真体故云本净正脉曰妄见即惑妄习即业。


○二别释分二初释内分二释外分。


○初释内分。


阿难内分(牒)即是众生分内(总释其名)因诸爱染发起妄情情积不休能生爱水(总释内分义情爱即众生分内事生水以明堕因)是故(承上情积生水)众生心忆珎馐口中水出心忆前人或怜或恨目中泪盈贪求财宝心发爱涎举体光润心着行婬男女二根自然流液(验明上情爱生水)阿难诸爱虽别流结是同润湿不升自然从坠(结义)此名内分(依义结名)。


此释明内分名义以明从坠之因也分内者分即限剂义谓所事唯本趋之内不出分剂之外如忆珎馐等即人道等分内之事流结是同即流实是同正脉曰爱有总别二意总谓诸情皆属于爱爱即情也别如世说喜怒哀乐爱欲恶为七情爱居其一而已今总意也又最初对境起着为爱深贪极恋不捨为情恨者或恨彼捨己或恨彼害己亦爱己之情也。


○二释外分。


阿难外分(牒)即是众生分外(总释其名)因诸渴仰发明虚想想积不休能生胜气(此总释分外之义生胜气以明昇因)是故(承上外想生气)众生心持禁戒(分外想)举身轻清(胜气)心持咒印(分外想)顾盻雄毅(胜气)心欲生天(分外想)梦想飞举(胜气)心存佛国(分外想)圣境冥现(胜气)事善知识(分外想)自轻身命(胜气此五事验明上想生胜气)阿难诸想虽别轻举是同飞动不沉自然超越(结义)此名外分(依义结名)。


此释明外分名义以明超越之因也见所未见闻所未闻已分之外一切胜事皆是外分希望企求曰渴仰未得悬慕曰虚想虚想高上故生胜气气能飞腾故为超越之因雄毅亦胜气之状自轻身命即远离懈怠麄重举止轻清利便也上总示七趋之本已竟。


○二别示七趋之相分二初畧明昇沉之相二广明因果之相。


○初畧明昇沉之相分三初总示昇沉将分之相二别示昇沉已分之相三结示昇沉皆有定处。


○初总示昇沉将分之相。


阿难一切世间生死相续生从顺习死从变流临命终时未捨煖触一生善恶俱时顿现死逆生顺二习相交。


此依生死之际而示昇沉将分之相以起下昇沉内外之分也初二句标昇沉之缘缘生死相续故有昇沉轮转次二句明昇沉之心由畏死贪生故趋生以逐昇沉习即心习也以生从常住而顺其心即贪生以死从变流而逆其心即畏死临命终时二句明昇沉将分之时一生善恶二句正明昇沉将分所现之相末二句结明昇沉之心贪生畏死二念交集故曰二习相交孤山曰生从存住则顺其习死从变流则逆其习经文互异也。


○二别示昇沉已分之相分三初明惟昇不沉之相二明不昇不沉之相三明惟沉不昇之相。


○初明惟昇不沉之相分二初明天趋二明仙趣。


○初明天趣分二初正明纯想以生天上二??明净愿而生佛国。


○初正明纯想以生天上。


纯想即飞(昇因)必生天上(昇处)。


此以纯想气清故轻举而上昇也纯想即唯脩十善不杂恶行天上綂该三界又抂纯想中有定无定而阶上下。


○二兼明净愿而生佛国。


若飞心中(即前纯想)兼福兼慧及与净愿自然心开(顿除三障)见十方佛一切净土随愿往生(昇处)。


此以纯想中兼脩福慧净愿即心开见佛随愿往生一切净土也福即六度中前五度或全脩或兼脩一二慧即般若净愿即欲见佛往生愿如弥陀四十八愿之类又纯想即信向希慕之心净愿乃从佛所教之愿上明天趋已竟。


○二明仙趋分二初正明多想以登仙等二兼明善愿以近佛法。


○初正明多想以登仙等。


情少想多(昇因)轻举非远(有情)即为飞仙(一情九想)大力鬼王(二情八想)飞行夜义(三情七想)地行罗刹(四情六想)游于四天所去无碍(结明轻举非远之处)。


此以多想兼情故轻举次于前也此中畧举仙等四类即该八部在六道中此等俱属修罗道摄又此等举一以摄其馀今依仙趋名大科以摄馀类故也。


○二兼明善愿以近佛法。


其中(八部之中)若有善愿善心护持我法(此总明下别明)或护禁戒随持戒人(愿行)或护神咒随持咒者(愿行)或护禅定保绥法忍(愿行)是等亲住如来座下(结明得近佛法)。


此明上八部之类兼有善愿护法即得亲近佛法有昇而无坠也善愿属心所即别境中欲也善心属心王即前七是也保绥即保安亦护持义或上禅定是法此句是脩禅定人易名法忍或上句是定此句是慧以忍属智故上明唯昇不沉之相已竟。


○二明不昇不沉之相。


情想均等(五情五想)不飞不坠(因平)生于人间(处平)想明斯聪情幽斯钝(结明情想气分)。


此以情想均平故不偏于上下而平处人间也此六趋中人趋情想既均复有聪钝之别者如半斤铜半斤铁分量虽等而铜铁呈色亦互有优劣不同是等中亦有多种不等之相言聪钝总该一切贒愚善恶种种差别之相孤山曰由昔情想感今聪钝是知言均等者总报之业也言幽明者别报之业也由所习情想数量虽均而各抂强弱不同致有聪钝之异。


○三明唯沉不昇之相分三初明畜生趣二明饿鬼趣三明地狱趣。


○初明畜生趣。


情多想少(六情四想此是沉因)流入横生(沉处)重为毛群轻为羽族(指明其类)。


此以情稍多于想故沉入横生也毛群羽族者以六情中亦有清浊数量不同故更为轻重之分。


○二明饿鬼趣。


七情三想(沉因)沉下水轮生于火际(沉处)受气勐火(即受火之气为火所侵)身为饿鬼(明此趣之名相)常被焚烧水能害己(见水如火)无食无饮经百千劫(此四句明上饿一字以见此趣之苦)。


此六趣中鬼趣也温陵曰俱舍说大地最下有金水风轮有八寒八热地狱在三轮之上此文说沉下水轮等又似地狱在三轮之下疑此所指非地下三轮乃地狱三轮也言水轮火际即寒狱第八也受气勐火谓受火气以为身故常被焚烧也○此俱舍说水轮等是地狱处今明鬼趣亦言沉入水轮等者或饿鬼与地狱俱抂三轮间各别受报不同如地上人畜共处优劣殊别。


○三明地狱趣分二初明众地狱二明大地狱。


○初明众地狱。


九情一想(沉因)下洞火轮身入风火二交过地(沉处上鬼趣止下水轮至火际此下火轮至风际)轻生有间重生无间二种地狱(结示地狱之名)。


此以八情九情沉入地狱中众眷属等狱也下洞火轮即八热地狱二交过地即风火二际之间此中缺八情二想依经文可以有间为八情二想即十八等狱以有二想故惑业苦俱稍有间断以无间为九情一想即八无间狱以有一想故虽无间犹有数量故轻于后之大阿鼻狱也。


○二明大地狱分二初正明纯情直入此方无间二兼明谤法更生十方无间。


○初正明纯情直入此方无间。


纯情即沉(沉因)入阿鼻狱(沉处)。


此地狱中最后之大狱也温陵曰阿鼻此云无间谓受罪苦[且/八]身量劫数寿命五者皆无遮间此惟情业最重者坠入至坏劫乃出。


○二兼明谤法更生十方无间。


若沉心中(即纯情中)有谤大乘(坏正知见)毁佛禁戒(坏正修行)诳妄说法(未得谓得未证言证)虚贪信施滥膺恭敬(诳妄之事)五逆十重(十恶之罪)更生十方阿鼻地狱(结明苦倍于前)。


此以纯情中兼谤大乘等罪更重于前入本地无间已极无可加其苦处但以展转十方阿鼻劫数不尽以增其苦温陵曰此受苦更无穷尽者以谤法令无穷人堕邪见故上别示昇沉已分之相已竟。


○三结示昇沉皆有定处。


随造恶业虽则自招众同分中兼有元地。


此结示上六趣昇沉业虽各人私造以业同而感同分地以受报也元地即根元之地亦即定处此正荅阿难之问问有二义为有定处为复自然此以有元地荅则知非各各私受也上畧明昇沉之相已竟。


○二广明因果之相分七初究竟地狱因果之相二究竟鬼趣因果之相三究竟畜趣因果之相四究竟人趣因果之相五究竟仙趣因果之相六究竟天趣因果之相七究竟修罗因果之相。


○初究竟地狱因果之相分二初蹑前标后二依标详释。


○初蹑前标后。


阿难此等(指上地狱)皆是彼诸众生自业所感(蹑前)造十习因(标上自业)受六交报(标上所感)。


此似结前昇沉以明虚妄自招而标后因果之总数也详之唯是蹑前地狱一趣以标因果大意也。


○二依标详释分二初正释因果二结酬问意。


○初正释因果分二初详示因果义相二结示因果本数。


○初详示因果义相分二初释十习因相二释六交果相。


○初释十习因相分二初总徵二别释。


○初总徵。


云何十因。


○二别释分十初明婬习相二明贪习相三明慢习相四明嗔习相五明诈习相六明诳习相七明冤习相八明见习相九明枉习相十明讼习相。


○初明婬习相分二初释相二结名。


○初释相分二初发明因相二悬示果相。


○初发明因相分二初法二喻。


○初法分二初明婬性二明婬相。


○初明婬性。


阿难一者婬习交接(根境交接)发于相磨研磨不休。


此明婬习之性也婬以磨触为性研磨不休即示其性也。


○二明婬相。


如是故有大勐火光于中发动。


此明婬习之相也婬性好摩盪摩久则有煖触是则火光乃婬习所发之相也上法已竟。


○二喻。


如人以手自相摩触煖相现前。


此以喻发明婬习性相也自相摩触喻婬性煖相现前喻婬相上发明因相已竟。


○二悬示果相。


二习相然(即心色二种现)故有铁床铜柱诸事(婬贪妙触变化成此)。


此悬示婬习所感果相也正脉曰二习即业习种习之二盖业习所以薰种种习所以辨果下皆倣此相然谓成焚烧之事也铁牀等即火牀火柱凖别经中皆言化玉女引罪人抱之即烧也上释相已竟。


○二结名。


是故十方一切如来色目行婬同名欲火(诸佛呵名欲火)菩萨见欲如避火坑(菩萨避名火坑)。


此结示婬习之名也如来是导师故色目以警众菩萨是行人故深畏以避之正脉曰色目者命名呼之犹言名色名目也菩萨避婬非是勉强忍爱乃真见其为火坑而惊避之上明婬习已竟。


○二明贪习分二初释相二结名。


○初释相分二初发明因相二悬示果相。


○初发明因相分二初法二喻。


○初法分二初明贪性二明贪相。


○初明贪性。


二者贪习交计(心境相对计取)发于相吸吸揽不止。


此明贪习以吸取为性也正脉曰计执也执我我所故起贪也。


○二明贪相。


如是故有积寒坚氷于中冻冽。


此明贪习之相也贪习生水如人贪财宝心发爱涎举体光润又贪生寒以吸气内归属隂故以能生水生寒寒结于水故有坚氷冻冽之相上法已竟。


○二喻。


如人以口吸缩风气有冷触生。


此喻明贪习性相也吸缩风气喻贪性有冷触生喻贪相上发明因相已竟。


○二悬示果相。


二习相陵(即侵夺彼物纳为己有)故有吒吒波波罗罗(忍寒之声)青赤白莲寒氷等事(寒冻之相)。


此悬示贪习所感果相声色皆寒冻事也上释相已竟。


○二结名。


是故十方一切如来色目多求同名贪水菩萨见贪如避瘴海。


此结示贪习之名也正脉曰瘴疠气也能令人病或复致死海已当避何况更有瘴疠之气甚言可惊避也上明贪习已竟。


○三明慢习分二初释相二结名。


○初释相分二初发明因相二悬示果相。


○初发明因相分二初法二喻。


○初法分二初明慢性二明慢相。


○初明慢性。


三者慢习交陵(恃己傲物故曰交陵)发于相恃驰流不息。


此明慢习之性也驰流即奔流也谓慢习属水相恃高举如奔流飞波高起故也。


○二明慢相。


如是故有腾逸奔波积波为水。


此明慢习之相也前贪习生水以吸气生寒故结为坚氷等此慢习亦生水以傲气高举因皷为腾波等上法已竟。


○二喻。


如人口舌自相绵味因而水发。


此以舌自绵味喻上慢性恃气水发喻上慢相上发明因相已竟。


○二悬示果相。


二习相皷(根境彼此相恃)故有血河灰河热沙毒海融铜灌吞诸事。


此悬示慢习所感地狱果相也河沙海等皆水属血灰热毒等皆慠气皷发为火故成血河等血河者如人热疾而出血也上释相已竟。


○二结名。


是故十方一切如来色目我慢名饮痴水菩萨见慢如避巨溺。


孤山曰痴水者或云西土有水饮之则痴如此方贪泉也上明慢习已竟。


○四明嗔习分二初释相二结名。


○初释相分二初发明因相二悬示果相。


○初发明因相分二初法二喻。


○初法分二初明嗔性二明嗔相。


○初明嗔性。


四者嗔习交冲(心境相抵突)发于相忤忤结不息心热发火铸噐为金。


此明嗔习之性也嗔以恚怒为性怒气动心心动热发为火火复烧气结而为金忤即相背由忤而不顺故生恚怒。


○二明嗔相。


如是故有刀山铁橛剑树剑轮斧[金*戊]鎗锯。


此明嗔习之相也嗔习怒恨恨极至于杀害是杀害即嗔习之极处此刀山等皆杀[且/八]即嗔之相上法已竟。


○二喻。


如人衘冤杀气飞动。


此以衘冤喻嗔性杀气喻嗔相上发明因相已竟。


○二悬示果相。


二习相击故有宫割斩斫剉刺槌击诸事。


此明嗔习感苦报之相也正脉曰击触也截根曰宫刖残曰割斫则断首剉乃碎尸耳上释相已竟。


○二结名。


是故十方一切如来色目嗔恚名利刀剑菩萨见嗔如避诛戮。


此以嗔能害人害己故名利刀剑及诛戮也上明嗔习已竟。


○五明诈习分二初释相二结名。


○初释相分二初发明因相二悬示果相。


○初发明因相分二初法二喻。


○初法分二初明诈性二明诈相。


○初明诈性。


五者诈习交诱(虚言哄诱)发于相调(謟言勾引)引起不住(调诱之渐)。


○二明诈相。


如是故有绳木绞校。


此因诈习以调诱勾引为性故现绞校牵引之相也绳牵曰绞木牵曰校孤山曰校枷也易云屦校灭趾荷校灭耳上法已竟。


○二喻。


如水浸田草木生长。


此以诈性渐入故喻水浸田诈相繫缚故喻草木为繫缚之[且/八]上发明因相已竟。


○二悬示果相。


二习相延故有杻械枷鎻鞭杖檛棒诸事。


此中鎻鞭绳类馀皆木类上释相已竟。


○二结名。


是故十方一切如来色目奸伪同名谗贼菩萨见诈如畏豺狼。


温陵曰谗贼奸诈败正者也上明诈习已竟。


○六明诳习分二初释相二结名。


○初释相分二初发明因相二悬示果相。


○初发明因相分二初法二喻。


○初法分二初明诳性二明诳相。


○初明诳性。


六者诳习交欺(彼此相瞒)发于相罔(由诬罔而后成欺)诬罔不止飞心造奸(奸罔皆诳之性)。


正脉曰罔诬也诬虚为实诬有为无等也飞心运心也造奸设智也神出鬼没令人迷惑堕其计中温陵曰诳者以狂言欺人其志诬罔其心飞扬故也上明诳性已竟。


○二明诳相。


如是故有尘土屎尿秽污不净。


此以诳习诬罔良善秽污他人贒名故现如是相还自污也上法已竟。


○二喻。


如尘随风各无所见。


此以诳习欺人喻如风尘迷人各不相见也此喻似风尘喻诳相无所见喻诳性上发明因相已竟。


○二悬示果相。


二习相加(以秽污诬加于人故)故有没溺腾掷飞坠漂沦诸事。


正脉曰诳能陷害于人故受溺诳须飞心皷扬故受腾举抛掷也飞坠自腾而溺漂沦自溺而腾上释相已竟。


○二结名。


是故十方一切如来色目欺诳同名劫杀菩萨见诳如践蛇虺。


正脉曰此悉以至重至毒之名使知深戒之也上明诳习已竟。


○七明冤习分二初释相二结名。


○初释相分二初发明因相二悬示果相。


○初发明因相分二初法二喻。


○初法分二初明冤性二明冤相。


○初明冤性。


七者冤习交嫌(彼此憎嫌)发于衘恨(由嗔恨故憎嫌)。


○二明冤相。


如是故有飞石投礰匣贮车槛瓮盛囊扑。


此明冤习之相也衘冤常思以毒中人故现飞石投礰之相投抛掷也礰亦石也冤习常含毒于内又能暗害于人故现匣贮等相还自遭暗毒之害孤山曰囊扑囊贮而扑杀之史记秦始皇囊扑两弟上法已竟。


○二喻。


如隂毒人怀抱畜恶。


此喻似惟冤性而相亦[且/八]之畜积也上发明因相已竟。


○二悬示果相。


二习相吞(以冤嫌彼此相灭没)故有投掷擒捉击射抛撮诸事。


此皆以毒害中人所感也上释相已竟。


○二结名。


是故十方一切如来色目冤家名违害鬼菩萨见冤如饮酖酒。


正脉曰违害鬼违背正理暗中害人鬼之最恶者也酖鸟最毒毛羽沥酒人肠寸断上明冤习已竟。


○八明见习分二初释相二结名。


○初释相分二初发明因相二悬示果相。


○初发明因相分二初法二喻。


○初法分二初明见性二明见相。


○初明见性。


八者见习交明(彼此虚妄分别)如萨迦耶见戒禁取邪悟诸业(出见习种类)发于违拒出生相返(各持己见诤论不息)。


此中违拒相反皆见习之性也见以诤论自明故温陵曰见习有五一萨迦耶此云身见谓执身有我种种计着故二边见于一切法执断常故三邪见邪悟错觧[拨-殳+ㄆ]无因果故四见取非果计果如以无想为涅槃之类五戒禁取非因计因如持牛狗戒为生天因之类此五总名恶见顺邪反正故云发于违拒出生相反○见戒禁取者即见取与戒禁取也取字以贯二见邪悟即邪见以摄边见也上明见性已竟。


○二明见相。


如是故有王使主吏证执文籍。


此以见性好诤论辨明故现彼此证明之相也上法已竟。


○二喻。


如人行路往来相见。


此喻但就见相说也相明而性亦见矣温陵曰路人相见一往一来喻所见违反也正脉曰邪见不但违他正理亦复自违如断常互违及自语相违自教相违等是也上发明因相已竟。


○二悬示果相。


二习相交(互相交论)故有勘问(审问)权诈(诈问)考讯(考问)推鞠(推问)察访(访问)披究(究徵)照明(对明)善恶童子手执文簿辞辨诸事。


此以因中背理强辨故感辞辩等苦果也上释相已竟。


○二结名。


是故十方一切如来色目恶见同名见坑菩萨见诸虚妄偏执如临毒壑。


温陵曰是五恶见能陷法身故名见坑能致业苦故如毒壑行人当疾灭之上明见习已竟。


○九明枉习分二初释相二结名。


○初释相分二初发明因相二悬示果相。


○初发明因相分二初法二喻。


○初法分二初明枉性二明枉相。


○初明枉性。


九者枉习交加(枉能加罪于人)发于诬谤(由谤而加枉于人)。


○二明枉相。


如是故有合山合石碾磑耕磨。


此因枉性能加害于人故现如是等相还加害自身也上法已竟。


○二喻。


如谗贼人逼枉良善。


此以谗贼喻枉性逼枉喻枉相上合山合石等皆逼枉之相也上发明因相已竟。


○二悬示果相。


二习相排(即曲枉挨排于人)故有押捺槌按蹙漉衡度诸事。


此悬示枉习所感苦果之相也正脉曰排挤挫也押捺压伏槌按打扑也蹙漉榨淋出血衡度以迫窄孔中衡度其身如[纟*系]之壮也○衡度又似以称衡称量其身上释相已竟。


○二结名。


是故十方一切如来色目怨谤同名谗虎菩萨见枉如遭霹雳。


温陵曰谗能伤人故名谗虎以可惊怖故名霹雳上明枉习已竟。


○十明讼习分二初释相二结名。


○初释相分二初发明因相二悬示果相。


○初发明因相分二初法二喻。


○初法分二初明讼性二明讼相。


○初明讼性。


十者讼习交諠(心境彼此诤论)发于覆藏(由覆己过故攻人之所覆)。


此明讼习之性也讼以覆己攻人为性即十小随中之覆惑葢讼有自讼他讼圣贤能自讼过罪名发露忏悔世人唯好讼他人覆藏隐匿之事发露徧布人之丑恶是知覆藏二字兼自他也上明讼性已竟。


○二明讼相。


如是故有鑑见照烛。


此明讼习之相也葢讼习好发露人隐微恶事故现业镜火烛照明自己覆藏私事是鑑见等乃发露之相鑑见是以业鑑明见人之心胆照烛是以火烛照明人之暗昧照烛即后火珠类或即上一见字亦通上法已竟。


○二喻。


如于日中不能藏影。


此喻亦似但就相说而讼性亦备总是发露不能隐藏也日中喻上鑑见照烛影喻所照明隐覆之私葢由覆自故感镜珠显露所覆又因讼他亦感返露于己上发明因相已竟。


○二悬示果相。


二习相陈(彼此献白)故有恶友业镜火珠(照明之[且/八])披露宿业对验诸事(照明之事)。


此悬示讼习所感苦果之相也正脉曰业习好献白人事所薰种习能现陈白己事故曰二习相陈上释相已竟。


○二结名。


是故十方一切如来色目覆藏同名隂贼菩萨观覆如戴高山履于巨海。


此结示讼习之名也葢讼本献白人事今名隂贼戴山履海者是依所因覆习而立名由隂藏己私故名隂贼由盖覆己过故名戴山等温陵谓覆罪适足自压自坠故如戴山履海此十种因习文中皆云二习相然等温陵以能所释之正脉以业习种习分之学者如不深究似不知所从今试详之葢业习即现行种习即种子种现中皆[且/八]心色二习以造业时心境相对所薰之种故有心色二习环师依种位心色二习故以能所分之正脉依因缘故以种现释之二义俱不失今觧中或言心色或言根境及彼此等皆能所义亦不出种现二习正脉曰上十习良以业习[且/八]因种习发缘众生平日恣造业因不知能招后苦命终复领着境缘不逹妄发由是因缘[且/八]足岂不成地狱种种苦事二习相然相陵等正显由因缘而后事辨耳下品往生虽[且/八]苦因而火事相现急急念佛不领种习所现之境缘遂坏苦事不成狱果所谓有因无缘即不生也彼仗慿佛力非己智分若悟心人不但地狱一切繫缚事中平日当努力以绝其因更记临终勿领其缘则有转身处隂境现前不随他去方于生死中少分得自抂耳若道力未[〦/兄]未能作主则念佛往生更仗他力万无一失矣上释十习因相己竟。


○二释六交果相分二初徵释其名二徵释其相。


○初徵释其名。


云何六报(徵)阿难一切众生六识造业所招恶报从六根出(释)。


此徵释六报之名也。


○二徵释其相分二初总徵二别释。


○初总徵。


云何恶报从六根出。


○二别释分六初释见报二释闻报三释嗅报四释尝报五释身报六释思报。


○初释见报分二初本根自报相二六根交报相。


○初本根自报相分二初总报相二别报相。


○初总报相。


一者见报招引恶果(总标)此见业交则临终时先见勐火满十方界(现报总相)亡者神识飞坠乘烟入无间狱(生报总相)。


此明见报本根总相也葢见根属火感报火性勐炽以为恶境见能察上下故飞坠乘烟以入无间正脉曰六交皆直入无间者就重言耳成论云极善极恶皆无中隂所以直入。


○二明别报相。


发明二相一者明见则能徧见种种恶物生无量畏二者暗见寂然不见生无量恐。


此明见报本根别相也葢见有明暗二境若居善报则所见明暗皆乐事故令人欢喜安乐今居罪报故所见明暗皆恶事故令人恐畏不安畏己见之恶恐将有之苦上明本根自报相已竟。


○三明六根交报相。


如是见火烧[听-王]能为镬汤洋铜(闻水被烧故成镬汤洋铜)烧息能为黑烟紫燄(息气被烧故化黑烟紫燄)烧味能为焦丸铁糜(味食被烧故成焦丸铁糜)烧触能为热灰炉炭(触处被烧故变热灰炉炭)烧心能生星火迸洒扇皷空界(心风被烧故为火星迸洒)。


此明见业交报六根之相也葢因眼识根境和合造业之时馀五根识助成或同受用故感果亦同受报正脉曰一根造业馀根交报者譬如世之罪人分正佐耳此中无烧见是阙文不必曲说上释见报已竟。


○二释闻报分二初明本根自报相二明六根交报相。


○初明本根自报相分二初明总报相二明别报相。


○初明总报相。


二者闻报招引恶果(总标)此闻业交则临终时先见波涛没溺天地(现报总相)亡者神识降注乘流入无间狱(生报总相)。


此明闻业总报之相也葢闻性属水由业感发闻水故成洪泛之苦境水性就下故降注乘流入无间狱。


○二明别报相。


发明二相一者闻[听-王][听-王]种种閙精神愗乱二者闭[听-王]寂无所闻幽魄沉没。


此亦由业报动静二尘皆苦境也正脉曰文变开闭二[听-王]意仍动静二尘上明本根自报相已竟。


○二明六根交报相。


如是闻波注闻则能为责为诘(水注水相激故为呵责诘问)注见则能为雷为吼(水逼火发声故为雷吼)为恶毒气(火蒸水为恶毒之气)注息则能为雨为雾(气吹水故为雨雾)洒诸毒虫周满身体(水随气变故洒毒虫等)注味则能为脓为血种种杂秽(味水烂坏故因变脓血等)注触则能为畜为鬼(水注触隂寒故变畜鬼)为粪为尿(水注触不净故变粪尿)注意则能为电为雹摧碎心魄(水注心风风吹水明为电风寒水结为雹)。


此闻业交报六根之相也摧碎心魄即摧碎身心温陵曰注见能为雷吼者闻波属隂见火属阳隂阳相薄成雷故也一切物理莫不由五行乘隂阳以变化故此随根转变之事亦不出此上释闻报已竟。


○三释嗅报分二初明本根自报相二明六根交报相。


○初明本根自报相分二初明总报相二明别报相。


○初明总报相。


三者嗅报招引恶果(总标)此嗅业交则临终时先见毒气[〦/兄]塞远近(现报总相)亡者神识从地涌出入无间狱(生报总相)。


此以息气所造恶业故感息气为毒气也嗅性有出有入故现从地涌出而复入地狱资中曰鼻根造业贪嗅诸香故招毒气以受报也。


○二明别报相。


发明二相一者通闻被诸恶气薰极心扰二者塞闻气掩不通闷绝于地。


此义如前释正脉曰二尘显然上明本根自报相已竟。


○二明六根交报相。


如是嗅气冲息则能为质为履(息冲本根故为质碍履通二事)冲见则能为火为炬(气因火然故为火炬)冲[听-王]则能为没为溺(入气沉水故为没为溺)为洋为沸(出气吹水故为洋为沸)冲味则能为馁为??(气化味虚故为馁为??)冲触则能为绽(裂开)为烂(碎坏)为大肉山有百千眼(气来触身故能冲碎其身为绽烂及百千眼)无量咂食(上是气冲所触身苦事此是气变能触物苦事)冲思则能为灰为瘴(气为风吹故为飞灰烟瘴)为飞砂礰击碎身体(风勐结气故为飞砂礰等)。


此明嗅业交报六根之相也。


○四释味报分二初明本根自报相二明六根交报相。


○初明本根自报相分二初明总报相二明别报相。


○初明总报相。


四者味报招引恶果(总标)此味业交则临终时先见铁网勐燄炽烈周覆世界(现报总相)亡者神识下透挂网倒悬其头入无间狱(生报总相)。


此明味业本根报相也葢舌识造业有二种一依妄言瞒天瞒地诳惑诬谤令人不能出其所言之外皆堕妄言之网二依贪味造业则网捕烧野以取禽兽是二皆网罗之罪故感铁网勐燄之报倒悬其头者诬谤良善颠倒物情及捉取禽兽皆招此报此尝业之报而言味者依所尝名之。


○二明别报相。


发明二相一者吸气结成寒氷冻冽身肉二者吐气飞为勐火焦烂骨髓。


此明尝味二种别报之相也此二报亦有二释一依妄言颠倒物情寒者令热热者令寒故感冻冽焦烂之苦二依贪味伤害众生或使寒冻或为烧煑亦感冻焦二报前后五根皆依尘发明二相此尝业似依根发明葢吸吐是尝性力用以发言贪味皆有吸吐二用故依吸吐感报吸寒吐热易知上明本根自报相已竟。


○二明六根交报相。


如是尝味历尝则能为承为忍(妄言令人承当忍受杀生亦令他承当忍受故尝历本根亦自承受一切苦事)历见则能为然金石(味为火烧故成然金石以为吞食)历[听-王]则能为利兵刃(味为水寒故为刚利之物成利兵刃还自截其舌)历息则能为大铁笼弥覆国土(味为气吹故化铁笼亦因网罗众生故)历触则能为弓为箭为弩为射(触随味变故成苦触等[且/八]此因贪味触伤众生故变触成弓箭等)历思则能为飞热铁从空雨下(思为风亦生火故吹味为飞热铁或触或食)。


此明尝业与诸根交报之相也此中承忍有语默二相皆尝报也上释味报已竟。


○五释触报分二初明本根自报相二明六根交报相。


○初明本根自报相分二初明总报相二明别报相。


○初明总报相。


五者触报招引恶果(总标)此触业交则临终时先见大山四靣来合无复出路(现报总相)亡者神识见大铁城火蛇火狗虎狼狮子牛头狱卒马头罗刹手执鎗矟驱入城门向无间狱。


此明触报总相也此中合山铁城火蛇等其实是触报差别之相今科名总相者以相虽差别总一触尘亦对后发明二相言又此触有种种差别以显馀五报亦应有种种差别互见故火蛇等婬触报也牛头等盗触杀触报也正脉曰独此现相偏恶偏多者以婬者染合贪触积罪如山败化伤伦起杀起盗无所不到。


○二明别报相。


发明二相一者合触合山逼体骨肉血渍二者离触刀劒触身心肝屠裂。


此明触报合离差别之相也正脉曰二尘显然孤山曰合山刀剑并由贪着男女身分而感也上明本根自报相已竟。


○二明六根交报相。


如是合触历触则能为道(出入之处)为观(观望所依)为[听-王](公聚之所)为按(谛察之处四皆触尘身根所依)历见则能为烧为热(火变触故为烧热相)历[听-王]则能为撞为击为剚为射(水能生草木金石之物故变触为撞击剚射)历息则能为括为袋为考为縳(气能笼罩撩绕故冲触为括袋考縳)历尝则能为耕为钳为斩为截(此四皆触苦于舌也)历思则能为飞为坠为煎为炙(心主风火风吹为飞坠二触火烧为煎炙二触)。


此触业交报之相也剚插刃于肉也括即括囊也上释触报已竟。


○六释思报分二初明本根自报相二明六根交报相。


○初明本根自报相分二初明总报相二明别报相。


○初明总报相。


六者思报招引恶果(总标)此思业交则临终时先见恶风吹坏国土(现报总相)亡者神识被吹上空旋落乘风坠无间狱(生报总相)。


此明思业总报之相也心属火藏火能生风故见恶风又思业能往来上下无碍故感风吹上空旋落堕狱。


○二明别报相。


发明二相一者不觉迷极则荒奔走不息二者不迷觉知则苦无量煎烧痛深难忍。


此明思业别报之相也此中不觉即寐即忘属灭尘不迷即寤即忆属生尘奔走为风所使煎烧是火为之温陵曰思业不出迷觉荒奔迷思知苦觉思也上明本根自报相已竟。


○二明六根交报相。


如是邪思结思则能为方为所(思有所思之处故结本根为受罪方所)结见则能为见为证(见属火心火结之益明故为业镜火珠见证之事)结[听-王]则能为大合石为氷为霜为土为雾(思火结水故为合石为土思风结水故成氷霜火蒸风吹水腾为雾)结息则能为大火车火船火槛(气能笼罩火来结之故成包褁运载之噐三火字是火气分车船槛是息气分)结尝则能为大呌唤为悔为泣(思风皷舌发声故为呌唤悔泣等声)结触则能为大为小为一日中万生万死为偃为仰(思业能返覆多端故结触为大小偃仰等报又一念中[且/八]九十生灭故结触为一日万生万死)。


此明思业交报之相也此地狱十因六报种种差别其实非凢小思量分别之所能到以佛功德极处不可思议而地狱罪相极处亦不可思议此事唯佛与佛方能究尽前四卷中云如来发明世出世法知其本因随所缘出乃至云现前种种松直棘曲鹄白乌玄皆了元由则六根交报罪相益信不??矣今觧虽知难尽佛智畧依文强作义路使学者不生蚊子上铁牛之弃耳上详示因果义相已竟。


○二结示因果本数分二初结示因果本妄二结示因果名数。


○初结示因果本妄。


阿难是名地狱十因六果(结示前标云造十习因受六交报)皆是众生迷妄所造(结示前标云此等皆是彼诸众生自业所感)。


此结示十因六果种种差别义相元妄非本来有也前标自业所感此结迷妄所造以见本来元无特迷妄自造耳迷妄有二义一显真心本空二显幻境非有。


○二结示因果名数分三初分示重狱名数二分示轻狱名数。


○初分示重狱名数分二初六根[且/八]造入大无间狱二六根互造入八无间狱。


○初六根[且/八]造入大无间狱。


若诸众生恶业同造(六根同造十因)入阿鼻狱受无量苦(即受罪苦[且/八]身量三无间)经无量劫(即劫数寿命二无间)。


此是六根同造十因等罪一一根中[且/八]足诸业以根全业全故入大阿鼻狱也此狱一世界中唯有一狱狱量与世界量等是极重狱也。


○二六根互造入八无间狱。


六根各造(此六根互造十因业虽同前俱有但根中不同[且/八]故次之)及彼所作兼境兼根(六根虽各造造时根境俱犯)是人则入八无间狱。


此六根互造十因等罪业虽全[且/八]根中互阙故次前极重而入八无间也此狱一世界中有八寒八热俱是无间故名八无间此狱一界有八或十六以狱数多于前其狱量小于前可知矣兼境兼根者无心误犯不兼根无境心犯不兼境触境生心故兼境兼根上分示重狱名数已竟。


○二分示轻狱名数分三初三根三业二三根二业三三根一业。


○初三根三业。


身口意三(三根)作杀盗婬(三业)是人则入十八地狱。


此三根中唯犯三业根业俱减于前故所入狱亦轻于前也狱数十八即十八鬲子地狱杀盗婬本身业言口意者业虽身作由心口助成故俱有分。


○二三根二业。


三业不兼(业不兼三)中间或为一杀一盗(明上不兼[且/八]二阙一故)是人则入三十六地狱。


此三根中祗犯二业故转轻于前也此言业不兼不言根不兼是根仍前[且/八]三但三业中随阙一种。


○三三根一业。


见见一根单犯一业是人则入一百八地狱。


此三根中或各造或共造祗犯一业也见见即件件即指三根中件件一根单犯一业是三根一业以业最少故所入狱亦最轻三根中一一造一业者或身作婬或口言婬或意思婬杀盗亦然又见见一根即随是一根单犯一业此即一根一业以见见二字难销故作二释吴兴谓能见所见存之亦随人取上正释因果已竟。


○二结酬问意。


由是众生别作别造于世界中入同分地妄想发生非本来有。


此结前十因六果以酬阿难前后二问也前问为是各造各受为是各造同受此酬造虽各人别造受则同处非各各私受前问为是本来自有为是妄习生起此酬是妄想发生非本来自有以知入同分地则因果宛然不沦于空以知非本来有则实相寂尔不滞于有远离二边中道明矣上究明地狱因果之相已竟。


○二究明鬼趣因果之相分三初总标其义二别明其相三结示虚妄。


○初总标其义。


复次阿难是诸众生(指上十因六果)非破律仪犯菩萨戒毁佛涅槃诸馀杂业(因)历刦烧然(果此五句蹑前义)后还罪毕受诸鬼形(此标本义)。


此蹑前以标本趣之大义也非破律仪二句即前毁佛禁戒毁佛涅槃即前有谤大乘诸馀杂业即前诳妄说法等四句前明十因但是分内纯情未明沉心中有兼破坏正法极恶等罪故于此出之亦是互显以此唯显破坏正法影[且/八]十因六果前唯显十因六果亦影[且/八]破坏正法等罪后还罪毕乃地狱果满因尽不能留也受诸鬼形以馀业未净不能上昇即入鬼趣此鬼形非地狱身别是一趣又非中隂身已受果报故正脉曰非谤也破犯也不惟犯一切戒且谤之妄言无罪无福自陷陷人故罪极重次句惟犯无谤三句属谤法即断灭佛种故罪非轻此以戒乘双绝故也良以佛用戒乘二事?济世间急缓尚且不可况双灭绝之塞断众生出苦之路故罪莫大焉。


○二别明其相分十初贪习鬼二婬习鬼三诳习鬼四嗔习鬼五怨习鬼六慢习鬼七枉习鬼八见习鬼九诈习鬼十讼习鬼。


○初贪习鬼。


若于本因贪物为罪是人罪毕(离地狱趣)遇物成形名为怪鬼(入鬼起馀倣此)。


此贪习馀气所成之鬼也若于下究本因遇物下证今果物即金银宝物遇物正明贪习气分此即金银镜劒等精怪也。


○二婬习鬼。


贪色为罪是人罪毕遇风成形名为魃鬼。


此婬习馀气所成之鬼也婬习好飘荡故遇风相合成形又婬习为风生火故成魃鬼能令亢旱无雨。


○三诳习鬼。


贪惑为罪是人罪毕遇畜成形名为魅鬼。


此诳习馀气所成之鬼也惑即诳惑也变幻异形迷惑于人即犬马鸡鼠等魅也。


○四嗔习鬼。


贪恨为罪是人罪毕遇虫成形名蛊毒鬼。


此嗔习馀气所成之鬼也以嗔恨能毒螫于人故馀习附毒蛊为鬼蛊害于人世有蛊术即此鬼主之。


○五怨习鬼。


贪忆为罪是人罪毕遇衰成形名为疠鬼。


此冤习馀气所成之鬼也正脉曰冤者追忆宿恨不忘求报故为疫疠之鬼散瘟行疟等类是也。


○六慢习鬼。


贪慠为罪是人罪毕遇气成形名为饿鬼。


此慢习馀气所成之鬼也慠即骄己慢人故遇气成形即空腹高心虚自恃气故乘饥虚气为饿鬼。


○七枉习鬼。


贪枉为罪是人罪毕遇幽为形名为魇鬼。


此枉习馀气所成之鬼也罔是诬枉逼压于人为鬼亦能魇覆于人不能动枉习昧心故遇幽暗相合。


○八见习鬼。


贪明为罪是人罪毕遇精为形名魍魉鬼。


此见习馀气所成之鬼也明即妄见邪慧谬为精当故遇精为魍魉鬼即山精海精风精等类是也。


○九诈习鬼。


贪成为罪是人罪毕遇明为形名役使鬼。


此诈习馀气所成之鬼也正脉曰成即謟诈贪成己私也诈好謟谀高明故遇明合为鬼明即日月薄蚀精气及有光明等物又诈能曲就于人故为鬼亦被大力神明所驱使。


○十讼习鬼。


贪傥为罪是人罪毕遇人为形名传送鬼。


此讼习馀气所成之鬼也正脉曰讼者结傥朋证所谓贪傥也遇人为形即附巫祝而传吉凶是也此十种鬼本于十习因但佛语自抂前后不次上别明其相已竟。


○三结示虚妄。


阿难是人皆以纯情坠落业火烧乾(烧乾纯情之水即离地狱之趋)上出为鬼(入鬼趋)此等皆是自虚妄业之所招引(结妄暗酬妄习生起)若悟菩提则妙圆明本无所有(结真暗酬非本来有)。


此总结鬼趋因果实相不相违背以显首愣严正知见远离断常等见也妄业招引不堕断见本无所有不堕常见上究竟鬼趋因果之相已竟。


○三究竟畜趣因果之相分三初总标其义二别明其相三结示虚妄。


○初总标其义。


复次阿难鬼业既尽则情与想二俱成空(明鬼业尽鬼趣不能留)方于世间与元负人(负财负命)冤对相值身为畜生酬其宿债(即入畜趣)。


此总标离鬼趣入畜趣之大义也情想俱空者鬼业[且/八]七情三想鬼业既尽则七情三想俱空鬼趣惑业苦三俱尽故入畜趣酬偿宿债是则元负财命为畜生因也。


○二别明其相分十初贪物枭类二贪婬咎徵三贪惑狐类四贪恨毒类五贪忆蛔类六贪慠食类七贪罔服类八贪明应类九贪成休徵十贪傥[狂-王+盾]类。


○初贪物枭类。


物恠之鬼物销报尽(出鬼趋)生于世间多为枭类(入畜趣馀倣此)。


此贪物馀习感为枭类仍附物为生也初二句明本因以证现生次二句明现生以应本因又初二句明捨彼次二句明入此以明轮迴之义又物销报尽者元依物而生故物坏而死报尽即鬼寿随物而终多者以馀习多分言之不尽然也后皆倣此枭即怪鸟附块为儿生怪子成食父母事怪鸟而虎眼形怪人恶其鸣声怪。


○二贪婬咎徵。


风魃之鬼风销报尽生于世间多为咎徵一切异类。


此贪婬馀习感为咎徵诸类即商羊舞水鼯鼠呼人之类也以魃能为旱灾为畜亦成灾兆馀习有验。


○三贪惑狐类。


畜魅之鬼畜死报尽生于世间多为狐类。


此贪惑馀习感为狐类也惑能迷人故为鬼为畜仍妖惑于人狐是小兽多年能[且/八]五通惑人。


○四贪恨毒类。


虫虫之鬼虫灭报尽生于世间多为毒类。


此贪恨馀习感为毒类之畜也毒即虎狼蛇蝎等类。


○五贪忆蛔类。


衰疠之鬼衰穷报尽生于世间多为蛔类。


此贪忆馀习感为蛔类之畜也正脉曰疠鬼原由冤习作疫疠入人腹中为病今为畜仍入人腹中销食馀习使然也。


○六贪傲食类。


受气之鬼气销报尽生于世间多为食类。


此贪傲馀习感为食类之畜也慢习骄居自强故为鬼常自饥虚为畜被人[〦/兄]食皆折骄强之报。


○七贪枉服类。


绵幽之鬼幽销报尽生于世间多为服类。


此贪枉馀习感为服类之畜也绵着也即处幽魇鬼服类即蚕虫牛马等类以枉习能逼压于人为鬼又魇覆于人今为畜被人服之乘之返报逼魇之罪。


○八贪明应类。


和精之鬼和销报尽生于世间多为应类。


此贪明馀习感为应类之畜也明见之习和精灵为鬼今为畜犹精灵不昧能知时序即顺习之报温陵曰即[袖-由+土]燕寒鸿之类是也。


○九贪成休徵。


明灵之鬼明灭报尽生于世间多为休徵一切诸类。


此贪成馀习感为休徵之畜也诈习能曲己謟人不苦于人故得遇明为鬼而明灵馀气故感为休徵即嘉麟祥凤之类是也。


○十贪傥[狂-王+盾]类。


依人之鬼人亡报尽生于世间多为[狂-王+盾]类。


此贪傥馀习感为[狂-王+盾]类之畜也讼好结傥为鬼附巫为畜犹依[狂-王+盾]于人[狂-王+盾]类即猫犬等类因[狂-王+盾]人住其实轮迴之道有从上而坠者有从下而昇者今明地狱业尽上出为鬼由鬼而畜是从下而昇者故十种皆云多为以畜道不尽是自下而上亦有自上而下者故也上别明其相已竟。


○三结示虚妄分二初畧结二详结。


○初畧结。


阿难是等皆以业火烧乾(地狱鬼趋二习)酬其宿债傍为畜生(六情四想之因)此等亦皆自虚妄业之所招引(结妄暗酬妄习生起)若悟菩提则此妄缘本无所有(示真暗酬非本来有)。


此畧结十种畜类相妄性真虚妄轮转也正脉曰傍者横行也亦名旁生然旁宽畜狭以畜者养也明其无力自活待人畜养不该有力自养者故狭也。


○二详结。


如汝所言宝莲香等及瑠璃王善星比丘(牒前阿难所引造罪之人)如是恶业(指上三人之业)本自发明(总明自妄所招)非从天降亦非地出亦非人与(成上本自发明详明全无心外实境)自妄所招还自来受(明自业不可违无容逃避)菩提心中皆为浮虚妄想凝结(详明前若悟菩提等义)。


此详结明前虚妄自造之义以酬阿难所问也前阿难问意本为谨洁三涂之因使人不堕三涂之苦上来历明三涂因果详且尽矣故此牒阿难所引堕狱之人及业与果详与发明自妄无他自受无代如悟三涂因果是妄想自造则知三涂全是菩提妙心本无片事虽本无片事不拒因果历然自作自受无可代替岂不慎与上究竟畜趣因果之相已竟。


○四究竟人趣因果之相分三初总标其义二别明其相三结示虚妄。


○初总标其义分四初牒偿债为畜二明徵债为人三明徵偿不息四示佛法能止。


○初牒偿债为畜。


复次阿难从是畜生酬偿先债。


此牒前十类畜生本为酬债是偿债为畜类之因也。


○二明徵偿为人分二初明过偿返徵二明过徵返偿。


○初明过偿返徵。


若彼酬者(指所酬债主)分越所酬(即越分过取所酬)此等众生(指能酬畜生)还复为人(元从人道而坠今复本质故云还复)返徵其剩(正明返徵剩债为人)。


此正明捨畜入人道之因也初二句明所酬债主过取所酬则返欠能酬之债次三句明能酬畜生复转人身则返徵所酬之馀其实人道因缘多种不同此但明从畜生偿债返徵其馀剩为人也。


○二明过徵返偿。


如彼有力(五戒之力)兼有福德(不唯不失人身且[且/八]福德大人)不捨人身酬还彼力(彼指前能酬畜生)若无福者还为畜生偿彼馀直(上明有力即人身酬此明无力为畜生酬)。


此明前所酬债主过徵偿者之多数今偿彼之多馀也如彼之彼指前所酬之者还彼偿彼二彼字指前能酬之者馀直即多馀价直上明徵债为人已竟。


○三明徵偿不息分二初明徵偿财力易息二明徵偿身命难息。


○初明徵偿财力易息。


阿难当知若用钱物或复其力偿足自停。


此明偿者止欠财力徵者唯取财力徵不过徵偿不过偿则易停止也。


○二明徵偿身命难息。


如于中间杀彼身命或食其肉如是乃至经微尘劫相食相诛犹如转轮互为高下无有休息。


此正明徵偿中不但财力而已复有杀身食肉之冤债则徵偿不可停止也初三句直明有命债肉债次三句明二债酬偿不已之行末三句喻明二债酬偿不已之义高即强能食能诛下即弱被食被诛上明徵偿不息已竟。


○四示佛法能止。


除奢摩他(法)及佛出世(佛)不可停寝。


此明上徵偿身命之[执/力]若除佛法必无停寝之期是显唯佛法方能止也正脉曰奢摩他是法乃返妄归真之正定明自力得道也佛出世则与之释冤明他力觧救也惟此二事方得停止若除此二事之外必不能止甚言当警戒之上总标其义已竟。


○二别明其相分十初顽类二异类三庸类四狠类五微类六柔类七劳类八文类九明类十逹类。


○初顽类。


汝今应知彼枭伦者酬足复形(捨畜趣)生人道中参合顽类(生人趣馀倣此)。


此明枭习为人多参顽嚚之类也枭附土块为生故愚子食父母故恶以愚恶之习复人故多顽嚚不可化也参合者谓人趣顽类最多未必尽是枭伦而来但枭伦为人多参杂此类后皆倣此。


○二异类。


彼咎徵者酬足复形生人道中参合异类。


此明咎徵馀习复人多参异怪之类也异即妖异邪人咎徵本于妖婬坏正故多参此类。


○三庸类。


彼狐伦者酬足复形生人道中参合庸类。


此明狐习复人多参庸鄙之类也狐本妖惑令人无识故感庸鄙无识之报。


○四狠类。


彼毒伦者酬足复形生人道中参合狠类。


此明毒习复人多参狠毒之类也。


○五微类。


彼蛔伦者酬足复形生人道中参合微类。


此明蛔习复人多参[耳*少]劣之类也微即鄙劣下贱之人天如曰蛔以衰气附物故衰微不齿也。


○六柔类。


彼食伦者酬足复形生人道中参合柔类。


此明食伦习弱故多参于柔怯之类也柔即輭弱不刚勇此食伦本于慢慠之习返报柔弱之物为人所食今为柔类仍返初习之报。


○七劳类。


彼服伦者酬足复形生人道中参合劳类。


此明服伦之习复人多参劳役之类也劳者或自勤役或为人驱使皆返枉习之报。


○八文类。


彼应伦者酬足复形生人道中参合文类。


此明应习复人多参文学之类也文即通文义知礼节流落不偶之人也。


○九明类。


彼休徵者酬足复形生人道中参合明类。


此明休徵馀习复人多参明白之类也明即稍谙物理畧通性情不能发用之人也。


○十逹类。


彼诸[狂-王+盾]伦酬足复形生人道中参合逹类。


此明[狂-王+盾]习复人多参通逹之类也逹即能通往来善知进止之人正脉曰谓谙练世故晓觧人情者也天如曰此等皆非正报乃馀习所偶故云参合后三皆便巧杂技世智聪辩者非贒逹文明之事也上别明其相已竟。


○三结示虚妄。


阿难是等皆以宿债毕酬复形人道(总指上捨畜入人十种人类)皆无始来业计颠倒(总结迷妄)相生相杀(徵偿财力相生徵偿身命相杀)不遇如来不闻正法于尘劳中法尔轮转(结前除奢摩他及佛出世不可停寝)此等名为可怜愍者(愍其业计颠倒)。


此结示十种人类皆是业计颠倒虚妄轮转也返徵其剩者非论全趣人品业计颠倒相生相杀者正结示轮廻之因业计颠倒妄执彼我财命相生相杀互为高下此等颠倒冤冤相报世世相缠頼有佛法一事能觧若非此则人天路绝矣可不悲夫上究竟人趋因果之相已竟。


○五究竟仙趣因果之相分三初总标其义二别明其相三结示虚妄。


○初总标其义。


阿难复有从人(即此人身脩证)不依正觉(不依佛)修三摩地(不依法)别脩妄念(别上佛法依于妄想)存想固形(释上妄念)游于山林人不及处(名山洞府仙居同分)有十种仙(总标种类)。


此总标仙趋大义不悟佛乘别脩妄念想固此身常住不死也复有从人标能脩身心不依正觉二句明不得真脩若依正觉世尊脩真三摩地全不生灭性事事皆真外此正觉正定别脩方术爱生怕死念念颠倒故曰别脩妄念妄念者不悟真常妄认幻妄身心计为永岁故也人不及处者显依人众同分中别有幽居即共业中不共业教中谓七金山乃神仙所游之处仙经谓蓬莱海岛皆仙居正脉曰西竺上古外道宗摩醯首罗天为天主即仙道也此方仙道与儒同源而老庄皆儒之太上清净者学仙者多附会之至于张马丘刘等方术亦畧祖老氏盛宗太极渊源于易总之志抂长生不死不悟真乘皆妄念也。


○二别明其相分十初地行仙二飞行仙三游行仙四空行仙五天行仙六通行仙七道行仙八照行仙九精行仙十绝行仙。


○初地行仙。


阿难彼诸众生(指不依佛法众生)坚固服饵而不休息(别脩妄念之因)食道圆成名地行仙(别成妄延之果)。


此服药饵之仙坚固即执着不捨服即食也饵即饼属或用松花栢仁或金石合米麵为丸为饼食之为得故曰坚固服饵而不休息者定时刻服之功无间断故食道圆成者服之有効百体康庄寿年延永末句结名寿虽延永身未轻举故云地行。


○二飞行仙。


坚固草木而不休息(妄因)药道圆成名飞行仙(妄果馀倣此)。


此飡药草之仙也草即紫芝黄精乌药之属木即松栢茯苓之类服之功成身即轻举飞行自抂故名飞行仙。


○三游行仙。


坚固金石而不休息化道圆成名游行仙。


此炼金石之仙也即烹煎铅汞炼养[舟-(白-日)]砂功成能转化凢骨成轻妙身瞬息万里往还无碍又能点铁成金去住无虑故名游行。


○四空行仙。


坚固动止而不休息气精圆成名空行仙。


此脩动止之仙也动即运气强骨止即凝神养性气精圆成者即炼精化气气化神神化虚空行者即精气神俱空。


○五天行仙。


坚固津液而不休息润德圆成名天行仙。


此固津液之仙也温陵曰此鼓天池嚥玉液者也能令水升火降而结内丹故曰润德圆成此能至天上为风云雨部之官故名天行。


○六通行仙。


坚固精色而不休息吸粹圆成名通行仙。


此吸精色之仙也精色即日精月华五星之光等吸採功成山川直度无碍故名通行此类多或为乾象之属。


○七道行仙。


坚固禁咒而不休息术法圆成名道行仙。


此精符咒之仙也此持咒书符久之能遣将驱邪呼雷唤雨有济世道心故名道行。


○八照行仙。


坚固想念而不休息思忆圆成名照行仙。


此专想念之仙也思念者或存想顶门出神或注念脐轮怀胎功成胎出神游无碍能洞照过未远近故名照行。


○九精行仙。


坚固交遘而不休息感应圆成名精行仙。


此精交遘之仙也交遘者内以坎男离女匹配夫妻是也亦名婴儿姹女即取坎填离养成刚徤精纯之体故名精行。


○十绝行仙。


坚固变化而不休息觉悟圆成名绝行仙。


此悟化理之仙也变化者观万物变化隂阳消长以悟生机至诚无息是也于此固身同于生理长不倾逝超越诸仙之上故名绝行即仙中绝品上别明其相已竟。


○三结示虚妄。


阿难是等(指上十仙)皆于人中炼心(结证前复有从人一句)不脩正觉(结证前不依正觉二句)别得生理寿千万岁(结证前别修妄念二句)休止深山或大海岛绝于人境(结证前游于山林二句)斯亦轮廻妄想流转(正结虚妄)不修三昧报尽还来散入诸趣(抑妄显真)。


此总结十种仙品不悟真常皆虚妄轮转也阿难下结示因果分剂斯亦下结示妄想生灭正脉曰不脩正觉者以不逹本心真常万形一体乃怖死留生长生为号夫言长仅以胜短说生终以待灭岂识无生妙体哉别得生理者于正觉外别得延生妄理尝谓道教末流顺人之欲故人易从内教本来夺人之欲故人难奉今夫财色长寿人之大欲也道者以铅汞泥水二锺金円投其财色之欲又以精气内丹顺其恋生之心谁不乐从至于内教檀度梵行逆其财色之心又令观身如毒蛇弃身如涕唾苟不逹其深故谁不难之曾不知存三为生死之根弃三为觧脱之要故也上究竟仙趣因果之相已竟。


○六究竟天趣因果之相分二初别示三界因果之相二通结三界因果之妄。


○初别示三界因果之相分三初示六欲天因果二示四禅天因果三示四空天因果。


○初示六欲天因果分二初别示欲天之相二总结欲天之名。


○初别示欲天之相分六初四王天二忉利天三夜摩天四兜率天五化乐天六他化天。


○初四王天。


阿难诸世间人不求常住(不知求七常住果)未能捨诸妻妾恩爱(是生死本非常住因)于邪婬中心不流逸(不犯外色)澄莹生明(因不流逸故澄莹因澄莹故生明)命终之后(捨人间身)隣于日月(生天趣身)如是一类名四天王天(结名)。


此六欲天初天也初二句总标三界迷妄之本次五句正明本天之因后四句明本天之果诸天皆以十善为因今但约欲分上下者以名究实故也以此六天▆有欲境同名欲界故约重轻以分上下正脉曰澄莹生明者以欲念有节意多收敛皎洁不污心地光明故也。


○二忉利天。


于己妻房淫爱微薄(此微薄即减少己胜前天未能捨故)于净居时(远离妻房净居之时)不得全味(不得全净之味即净时欲念间起故)命终之后(捨人间身)超日月明居人间顶(生天趋身)如是一类名忉利天(结名)。


此欲天第二天也于已下明本天因行命终下明本天果相正脉曰忉利此云三十三帝释綂之。


○三燄摩天。


逢欲暂交去无思忆(暂交不久味无思忆已胜二天净不全味)于人间世动少静多(动少明上暂交静多明上去无思忆)命终之后(捨人间身)于虚空中朗然安住(生天趋身)日月光明上照不及(明所处虚空超越下二天高矣远矣)是诸人等自有光明(明朗然安住不假日月自明)如是一类名燄摩天(结名)。


此欲天第三天也逢欲下明本天因命终下明本天果正脉曰此人不逢欲境淫念不自起逢时不能无念暂交者但了一时之念无留恋之情去即释然不复追想此于净中必有全味渐向定心故言动少静多齐此能感空居朗住也空居者不依人间大地空中亦有七宝瑠璃大地无异但欲下时即虚豁无碍燄摩此云时分以莲花开合分昼夜故也。


○四兜率天。


一切时净(即净多之时)有应触来未能违戾(外虽难违内无爱念)命终之后(捨人间身)上昇精微不接下界诸人天境(生天趣身)乃至劫坏三灾不及(明不接下天上昇精微)如是一类名兜率陀天(结名)。


此欲天第四天也一切下明本天因此天与前天净多是同但前天逢欲即起爱念不待强逼此天逢欲全无爱念由逼触而后从之故曰未能违戾命终下明本天果上昇精微三句通该内外二院乃至劫坏二句别显内院正脉曰凖下详此必于交时不能无味。


○五变化天。


我无欲心应汝行事(即前天未能违戾)于横陈时味如嚼蜡(此无味证前天有味以此超越前天)命终之后(捨人间身)生越化地(生天趋身)如是一类名乐变化天(结名)。


此欲天第五天也我无欲心四句明本天因横陈者谓本无欲心横遭欲境所迫暂与交陈也嚼蜡言横陈无味之甚命终之后二句明本天果生越化地者即超越下天上生变化天此天能自变化种种乐[且/八]以自受用故又横陈即行欲之状也。


○六他化天。


无世间心(无欲界心希上界梵行故)同世事行(虽无夫妻之心示同夫妻之事)于行事交(结上同世行事)了然超越(结上无世间心)命终之后(捨人间身)徧能超出化无化境(生天趋身)如是一类名他化自抂天(结名)。


此欲天第六天也无世间心四句明本天因了然超越者谓前天犹知无味此天无味亦无故云了然超越命终之后三句明本天果化即乐变化天无化即下四天此天一总超出下五天境故云徧能超出此天名他化者谓前天乐于变化为化所拘此天超出变化之外故云他化他即脱也谓觧脱化境故正观曰他犹外也前天以化为己德此天以化为糠粃不以化自累其心故名他化自抂上别示欲天之相已竟。


○二总结欲天之名。


阿难如是六天形虽出动(超出人间欲习飘荡)心迹尚交(前四天心迹俱交后二天迹交心不交)自此(指他化天)以还(下至五趋)名为欲界(结欲界之名)。


此约六天未离欲境通结欲界之名也正脉曰动字单约欲躁动为言世人于此无节制者其动最乱若瀑流若逸火若奔马无可为喻昏狂累坠常溺三涂此六天以渐节制而向于静故曰出动葢初天且出外动二天心欲出内动三天心多分出内动四天心将尽出内动五天心已出内动六天心超出内动是皆以渐出离欲中之动而为六天之阶级也夫婬欲乃坠縳根本六欲以轻而渐昇四禅以绝而高举是则不捨欲心上界犹不可希况望出三界修三摩地耶所以阿难必缘是而启教也此间别有欲界魔天欲境威权皆出诸天之上此经摄于第六天故不别说上示六欲天因果已竟。


大佛顶如来密因脩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愣严经四依觧卷第八(终)

Tags: 责任编辑:思过黑鹰
】【打印繁体】【关闭】 【返回顶部
上一篇愣严妙指 【十卷】 下一篇大日经疏指心钞 【十六卷】
清净莲海佛学网: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交流论坛 联系我们
本站声明:本站资源来源于互联网,如侵犯了你的版权,请你联系我们,我们将在收到消息后24小时内删除。
清净莲海佛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