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文章

·忻州市五台山普乐寺   &nb 05-16
·忻州市五台山普安寺(普庵寺) 05-16
·忻州市五台山狮子窝大护国文殊寺 05-16
·忻州市五台山法喜寺 05-16
·忻州市五台山弥陀院 05-16
·忻州市五台山真容寺 05-16
·忻州市五台山东台顶望海寺 05-16
·五台山南台顶普济寺 05-15
·忻州市五台山西台顶法雷寺 05-15
·忻州市五台山北台顶灵应寺 05-15

文库热门

·忻州市五台山普乐寺   &nb 05-16
·忻州市五台山普安寺(普庵寺) 05-16
·忻州市五台山狮子窝大护国文殊寺 05-16
·忻州市五台山法喜寺 05-16
·忻州市五台山弥陀院 05-16
·忻州市五台山真容寺 05-16
·忻州市五台山东台顶望海寺 05-16
·五台山南台顶普济寺 05-15
·忻州市五台山西台顶法雷寺 05-15
·忻州市五台山北台顶灵应寺 05-15

TOP

菩提道次第直讲 【六卷】(五)
2017-12-24 21:08:01 来源:清净莲海佛学网 作者: 【 】 浏览:1192次 评论:0

菩提道次第直讲卷第五


宗喀巴大师造


大勇法师口译


智湛居士笔录


第二,有思惟业果总相。思惟差别相。及思己应行止之法,三者。初中有正明思惟总相之法。及各别思惟,二者。初中又四,即业决定之理。业增长广大。业不作不得。及业作己不失,是也。初者任随异生与圣者,下至生於有情地狱。仅依凉风生起以上之一切适悦乐受者。悉从往昔所集善业出生。谓从不善而生乐者,无有是处。又下至阿罗汉身中,所受热恼之苦以下,一切皆从往昔所集不善业生。谓善业生苦,亦无是处。(宝鬘论)云:「从不善生苦。而有诸恶道。从善有乐趣。并生诸安乐。」是故诸苦乐者,非从无因,及自性大自在等不顺因生。乃从善不善之总业生总乐苦。及诸种种别苦乐,亦从种种别别二业别别而生。无有爽误也。於此不虚谬之业果得决定者。说为一切诸佛之正见。赞为一切白法之根本也。


第二,由小善业能生甚大乐果。又小恶业亦能生甚大苦果。盖内因果之增长广大,逈非外因果之增长广大所可及。如(聚)云:「虽作微小恶。後世招大怖。能为大损失。如毒入腹中。虽作小福业。後世感大乐。能成大义利。如谷实成熟。」


第三,若於感受苦乐之因业未积集者。则其苦乐之果,决定不生。然於佛所积聚无量资粮之果诸受用者。虽不须集彼一切因,亦须集其一分也。


第四,诸作善不善业者。出生悦意不悦意之果。(殊胜赞)云:「彼诸婆罗门。谓福罪可换。佛说作不坏。不作则不遇。」(三昧王经)亦云:「作己无不受。亦无受他作。」(戒经)云:「假使经百刧。所作业不亡。因缘会遇时。果报还自受。」


第二,有正明十业道。与抉择业及果,二者。初者,如是已知苦乐因果各各决定。及业增长广大,不作不遇,作已不失者。当先於业果之理,如何发起决定而取舍耶。总之,善行恶行运转之门。决定唯三。十业道虽不摄尽三门之一切善不善业。然善不善之诸粗显重罪。世尊摄其要者。说十黑业道。若断除彼等,则大义之要,亦摄入十。故说为十白业道也。(俱舍颂)云:「於中摄粗重。善不善随类。说为十业道。」(戒经)亦云:「护语极护意,身不作诸恶。此三业道净。当得大仙道。」是故(十地经)中称赞断十不善戒律之义。(入中论)亦摄云:「诸异生类及声闻。独觉定性与菩萨。决定善及现上因。除尸罗外更无余。」如是若於一种尸罗亦不数数依以护心而防守之。而云我是大乘。此诚极为下劣。(地藏经)云:「以此十善业道。当得成佛。」若人乃至存活以来,下至一善业道亦不护持。犹作此语云。我是大乘。我是求无上正等菩提者。彼补特伽罗最为诡诈。说大妄语,於一切佛前。欺诳世间而说断灭。如其愚蒙自作。其死必颠倒堕落。言颠堕者,当知一切恶趣之异名也。


第二有三。黑业果。白业果。及别释业之差别。


第一有三。正明黑业道。重轻差别。及释彼等果。


初者,此中杀生之事者。谓他有情。於意乐三中 想者有四,谓如於有情作有情想。 非有情想。於非有情作非有情想。及有情想,之四者。想之一三不乱。二四者错乱也。於彼发起有差别者。如欲唯杀天授而起加行。若误杀祠授者。则不成根本正罪。盖於彼中须想不乱。若於加行时有念任谁亦杀,总发起者。则无须不错乱矣。以此理趣,於余九中,如应当知。烦恼者,三毒随一皆可。发起者,希欲杀害。加行者,自作,或教他作,二者皆同。加行体性者,或噐或毒或明咒等门中,随一而作。究竟者,谓以彼加行为缘。或即尔时,或於余时,死在己先也。


不与取之事者。任随他所守持之物。意乐三中想及烦恼,如前。发起者,他虽未许,而欲令彼物离其原处也。加行中之作者,如前。加行体性者。以势刧暗盗,任随所作,亦同。又或借债,及受寄托,以余谄诳方便,不与而取。若为自为他,或为损恼彼等而故作者,皆成不与取焉。究竟者,谓生得心。又若教他或刦或盗,彼生得心,即足成罪。譬如遣使杀他,随彼死时,自虽不知,使杀者即生根本罪也。


邪淫之事有四。非所应行者。谓母等及诸母所守护之女人,并诸男与不男及出家女也。非支者。除胎门外之口等也。非处者。如师长等之附近及塔寺处等。非时者。妇女孕期中或住斋戒等也。意乐三中想者。(摄抉择分)云:「於彼彼想。」谓须不错乱,戒律中不净行之他胜罪,谓想乱不乱悉同。(俱舍注)云:「於他人妻作己之妻想而行欲者,不成业道。於他妻作非他之妻想而行欲者,成与不成有其二说。」烦恼者,三毒俱可。发起者,欲行不净行。加行者,於彼事进趣。究竟者,两两交会。


妄语之事有二。见闻觉知四,及与彼相反之四也。所知境者,能解义之他有情也。意乐三中想者,於见言不见等。烦恼者,三种皆可。发起者,欲变更而说。加行者,或语,或默然忍受,或动身表相,为自为他,而说亦同。此中妄语离间恶口三者,谓虽教他作,亦成彼罪。(俱舍注)中谓语业四种,教他亦成业道。戒律中则言生彼等之究竟罪,须自说也。究竟者,他了解也。若其不解,仅成绮语(俱舍注)中说也。离间恶口,亦同之。


离间语之事者。谓诸和顺及不和顺有情。意乐三中,想及烦恼同前。发起者,於和合有情,欲令离间。於不和者,欲不和合也。加行者,随以谛实不实之语,及雅非雅之词。为自为他而说俱可。究竟者,离间之语,他了解也。


粗恶语之事者。谓所忿恨之有情。意乐中想及烦恼,同上。发起者,欲说粗恶语。加行者。随以实不实之语,依彼种姓身体戒律威仪等过失,而说不和雅之言。究竟者,随其所说之境,彼解其义也。


绮语之事者。即诸无义利之言。意乐三中想者,谓於彼而彼想。然此中即於所欲说之事,随想而说。不须了解之对境。烦恼者,三种随一。发起者,欲不相续之杂乱而说。加行者,於绮语进趣 究竟者,说绮语竟也。


贪心之事者。谓他之财物资具。意乐三中想者,於彼事彼想。烦恼者,三种随一。发起者,欲属为我之所有。加行者,於所思事进趣而作。究竟者,想彼财物等,愿当属我也。


瞋心之事,及想与烦恼,同粗恶语。发起者,欲为打等。或作是念,曷当令其被杀及缚。并以他人,或彼自己,於其受用,自成衰败。加行者,於彼所思而作加行。究竟者,决定为打等之事。


邪见之事者,实有之事也。意乐三中想者,於所谤事为谛实想。烦恼者,三毒随一。发起者,欲为诽谤。加行者,於其所思加行进趣。此复有四,於因谤者。谓无善行恶行等,於果谤者,谓无善恶二者之异熟,於作用谤之三中,谤投种及持种之作用者,谓无父投种无母持种也。谤去来之作用者,谓无从前世来於此世,及由此世趣於後世也。谤当生之作用者,谓无化生之中有有情也。於实有谤者,谓无阿罗汉等。究竟者,决定诽谤也。彼中意业思者,是业非业道。身语七业者,是业。以是思所履之事故,亦是业道。贪心等三者,是业道而非业也。


第二有二。释十业道之重轻。兼略释具力之业门也。初者,(本地分)中说六种业重理。现行者。谓以三毒或极猛利无彼三毒所发起业。串习者,谓於长时,亲近修习,若多修习,善不善业。自性者,谓身语之七,前前重於後後。意之三业。後後重於前前。事者,谓於佛法僧师长等处,为损为益,名重事业。所治一类者,谓一向受行诸不善业,乃至寿尽而无一善。所治损害者,谓断所对治诸不善业,远离贪等,令诸善业离欲清净。(亲友书)亦云:「恒及耽着无对治。具德所依业由生。善与不善五大端。当勤修习彼善行。」此以三宝等为功德所依,父母等为有恩所依。分之为二,遂成五也。


第二有四。谓田门力大。依门力大。物门力大。及意乐门力大也。初者,三宝尊长及等同尊长与父母等是。於此等前,虽无猛利意乐。稍作损益,罪福大故。又(念住经)云:「若三宝之物,虽极微小。不与而取,後仍归还。其物属佛及法者,即当清净。倘属於僧,则在僧未受用以来,不成清净。若系食物,则堕大地狱。若是余物,当於无间近边之大黑暗狱中受生也。」菩萨者,为最有大力之善不善田。如(入生信力印经)云:「若以忿心背菩萨坐,而作是言。此极恶人。我不看视。较以忿心将十方一切有情逼入黑暗狱中。罪尤重大。而无可数。又於菩萨生瞋害心。出不雅言。较将尽恒河沙数诸窣堵坡,毁坏焚烧。所生之罪如上所说。」(入定不定印经)云:「若於胜解大乘菩萨前,净信瞻视。赞彼名称。较将十方剜眼有情,以慈愍心,仍生其眼。复将前诸有情放出牢狱。於转轮王位,或梵天乐,而安立之。所生福德,尤为超胜。无可数量。」(最极寂静神变经)云:「若於菩萨下至以一抟食施与傍生之善,为作障难。较杀南赡部洲一切有命,或刦夺其一切财物,说所生罪而无数量。」故於此处,当极慎重。


第二,如铁丸入水,虽小沉底。若作成器,虽大上浮。不善巧者与善巧者所作之罪,重轻亦同。盖谓追悔先罪,守护後恶,罪不覆藏,修善对治者,是为善巧。若不如是而作,从轻懱门中,故知而行,善巧自矜者,是则重焉。(宝蕴经)亦云:「假使三千世界一切有情。皆住大乘具转轮王位。一一持灯,油如大海,炷如须弥。供养佛塔。较之出家菩萨。以灯炷沾油供於塔前。其福百分,亦不能及。」此中意乐及田。皆无差别。而物之相差虽钜,以依之力也明矣。由是理推之。则以戒之有无,或具一具二具三之身而修行者。亦诸後後较之前前之进步为迅速也,明甚。如以在家修布施等时,亦以住於斋戒者所作,与无戒者所作。二善根力之大小,逈然不同焉。(治罚毁戒经)云:「若破戒苾刍以大仙幢相覆身,於一夜中受用信施,所集不善。较之一具足十不善之人。长时无间,於百年中积集其罪尤为众多。此亦由依门之罪大也。」(戒经)亦云:「猛焰热铁丸。吞之犹为胜。不以破戒身。向聚落乞食。」此说毁戒及戒缓之二者。敦巴云:「依於法之罪中,则十不善罪是少分耳。」诚哉斯言。


第三,布施有情中之法施,与供养佛中之修行供养者。较之财物施供,远不能及。据此为例,余亦当知。


第四,(宝蕴经)云:「若有菩萨,不离希求一切种智之心。虽仅散一花。其所得福。较之三千世界之一切有情,各建佛塔,量等须弥。复於彼等塔,尽恒沙数刧,以一切承事而为供养。所得福德,前者为多。」如是以所得胜劣。及缘自他义利等之意乐差别。复於猛缓久暂诸门,应当了知。於恶行中,亦以烦恼猛利恒常之力大。然彼中尤以瞋恚力为尤大。(入行论)云:「千刧所积施。及供如来等。凡其诸善行。一瞋皆能坏。」又或於同梵行者,彼中更以瞋菩萨为极重。(三昧王经)云:「若一於一作害心。持戒闻法不能救。静虑及住阿兰若。施与供佛皆莫救。」


第三有三。异熟果。等流果。增上果。


第一,十恶业道一一依於大中小之三毒而有三品也。彼中杀生等十。大者,一一能感地狱。中十,一一饿鬼中生。小十,一一畜生中生。此(本地分)所说(十地经)中小中二果,其说相反。


第二,出恶趣已。虽生人中,如其次第,寿命短促,受用匮乏。妻不贞良。多遭毁谤。亲朋乖离。闻违意声。他不受语。贪瞋愚痴,三者增上。


第三,杀生者,外器世间,饮食药果,微小无力等。不与取者,常值旱潦,果实鲜少等。欲邪行者,污泥粪秽,心所不乐等。妄语者,农事船业,不兴盛等。离间语者,地不平垣,高下难行等。粗恶语者,地多株杌荆棘瓦石沙砾渣垢等。绮语者,果不结实,或非时结果等。贪心者,一切盛事,年月日夜转衰微等,瞋心者,多有疫疠灾害兵戈等。邪见者,於器世间胜妙生源,渐见隐没等。


第二有二。白业,及果。初者,於杀生,不与取,欲邪行中,思其过患。具足善心,而作防护彼等之加行,与防护究竟之身业也。如是语四意三,亦如是配。其差别者,当说为语业意业。此(本地分)中所说。事及意乐加行究竟等,随类配之。如配断杀生业道事者,为他有情。意乐者,见过患已,而欲断除。加行者,於杀止防护而行。究竟者,正防护圆满之身业也。依於此理,余亦当知。


第二三中。异熟者,以下中上善业,於人及欲天并上二界中生也。等流增上者,反不善业而配之。


第三有二。引满之别者,乐趣引业为善。恶趣引业不善是也。满业则无一定。虽生乐趣,犹有支节及根不全,颜色丑陋,短寿多病,贫穷等者,以不善而感也。於傍生饿鬼,亦有受用丰饶者,善所感也。如是於引业为善引中,满业亦有善与不善业,二种。引业为不善引中,满业亦有善与不善二种,为四句也。於定不定受中。定受者,谓故思而作,及积聚也。不定受者,不故思作,与未积聚也。作与积聚之差别中。作者,谓思或思已所起之身语也。积聚者,除梦所作等十种不属之业也。未积聚者梦所作等十业也。於决定受,依受果时期有三。谓现法受者,彼业之果,於彼年受之。顺生受者,二世受果也。顺後受者,三世之外而受也。


第二,断十不善。虽亦能得贤妙之身。然若能有一体相完全修习一切种智之身者。则修道之进步,逈与余者不同。故应修求如是之身。此中分二。异熟之功德,及业用。异熟之因。初中有八,寿量圆满。形色圆满。族姓圆满。自在圆满。信言威肃。大势名称。男性具足。大力具足。


第一,以先引业感得长寿,如引而住。以是於自他义利,能长时中多集善业。


第二,形色姝妙,根无不全,竖横相称。以是所化机等,见生 喜,听从教授。


第三,於世间敬重,共所称赞之高姓中生。以是劝导无所违越。


第四,有大财位朋翼僚属,以是摄诸有情,而成熟之。


第五,由以身语不诳他故,令诸有情信受其语。以是能以四摄摄受有情,令其成熟。


第六,具足勤修施等功德,成诸众生所供养处。以是於他一事业而为助伴,他便为报恩故,速听教化。


第七,具足男根。以是为一切功德之噐。以欲精进增长智慧,处众无畏,与诸有情能为共行。或处闲静,无能为碍。


第八,以先业力,性少疾损,或全无病。以现世缘,有大勇悍。以是於自他之事,无所疲厌。坚固勇猛,得思察力,速证通慧。


第二有八。初者,於诸有情不加伤害,及远离伤害之意乐。复次颂云:「若到杀生塲。施放作饶益。遮止害有情。当能得长寿。恒作侍疾人。并施与医药。不杖石损他。当感得无病。」


第二,惠施灯明,及鲜净衣等。复云:「依於无忿恼。以施感妙色。不嫉姤果者。说有善堪能。」


第三,摧伏我慢。於师长前及余人所,敬重若仆。


第四,於求衣食等者,而行惠施。纵其不求,亦作饶益。又於苦恼及具德之悲敬田中,无资具者,悉作布施。


第五,修习断除四种不善之语。


第六,发愿自於後世能修种种功德。且於三宝父母能闻独觉和尚阿闍黎诸师长所而修供养。


第七,乐丈夫德。厌妇女身。深见过患。於诸贪着女身之辈,遮止其欲。断男根者,为作解脱。


第八,他所不能,我为代作。於可共合,为作助伴。并施饮食。彼八种中,若具三缘,当得殊胜异熟。三缘者,心清净中观待於自有二。修诸善因,回向无上菩提,不希异熟,及意乐至诚猛利而修诸因也。观待於他有二。见同法者,上中下三,断除嫉垢,校量,毁訾。心生随喜。与若不能者,亦应日日,於其所行多次观察焉。加行清净中观待自者。长时无间,猛利所作。观待他者。未正受行,赞美令受。诸已受者,赞美令喜,常恒无间,安住不舍。田清净者。即彼二种意乐加行,获多美果等同田也。


第三有二。总示。及别以四力净修之法。初者,如(入行论)云:「从不善生苦。如何从彼脱。我昼夜常时。唯思此应理。」又云:「一切善品根。佛说胜解是。又彼之根本。常修观异熟。」知黑白业果已,当数数修习,以其最极隐覆。难获决定故。如(三昧王经)云:「月星可坠地。山邑亦可坏。虚空变为余。佛不说虚语。」於如来语须生决定信,在未获此无伪决定以前。随学何法,亦不得佛所钦喜之决定也。有一类人,自谓於空性已获决定。於业果未能决定。於彼不作数者。其於空性之见解成颠倒矣。达空性者,即於空性见为缘起之义,能为於业果生决定之助伴故也。前经又云:「如同幻泡阳焰电。一切诸法似水月。虽然不缘身死後。往他世之数取趣。但已作业非成无。当如黑白熟其果。此道理门甚奥妙。微细难见佛行境。」以是当於白黑二业因果,生起决定。常於昼夜观察三业门,断绝恶趣。若初於业果差别,未能善巧。或稍了知,而三门放逸者。是唯开恶趣之门。(海问经)云:「龙王,诸菩萨,以一法而能正断险恶之趣颠倒堕落。一法为何,所谓念我如何而住。度诸昼夜。於诸善法数数观察。如是思已,遮止恶行之法者。」(谛者品)云:「大王汝莫杀生命。众生於命极护惜。以是欲保长寿者。心中亦不思断命。」於十不善等诸罪,虽惟发起之心,亦不可轻动。应多修习防护也。康隆巴对普穹瓦云格西敦巴,谓唯业果甚关重要。吾意现今讲说闻修,皆非希罕。唯修此业果者难矣。普穹瓦报曰,如彼当作。又敦巴云仁者心量莫粗。此缘起甚细。普穹瓦云我於老时,惟依靠(贤愚因缘经)。夏惹瓦云随生何过。佛不责余。咸谓以作此业。今生此事也。


第二,如是於诸恶行,亟应努力无使有染。若因放逸及烦恼炽盛等缘,而生罪者。亦不可任意放置。於佛大悲所说出罪方便,当须励力。又彼堕罪还净之仪轨者,如三种戒中,别别所说。罪还净者,当以四力。彼中初力能破力者,於无始来所作不善,多起追悔。此若生者,须修生起异熟等三种果之理趣。修时可依金光明忏,及三十五佛忏法,二种而作。


第二对治现行之力有六。依甚深经。胜解空性。依持诵。依形像。依供养。依名号。初者般若等经句,受持读诵等也。


第二,住入无我而明显之法性。深信本来清净也。


第三,百字等诸殊胜陀罗尼。如仪轨而持诵之,(妙臂经)云:「犹如四月火焚林。无有遮障然徧野。以念诵火戒风燃。精进猛焰烧罪恶。犹如日光照雪山。不堪威光而消融。戒日光明念诵炽。恶罪雪山亦归尽。如於暗中置灯光。黑暗无余而除灭。千生所集罪黑暗。以念诵灯速遣除。」彼亦乃至未见罪净相而诵之。相者,谓於梦中梦吐恶食。又酪及乳等,或饮或吐。或见日月。或於空行。或遇猛火水牛黑人,或见苾刍苾刍尼之僧众。或出乳树。象及牛王。山与狮子座。并微妙宫殿,而为上昇。或梦问法。此(准提陀罗尼)中说也。


第四,於佛获信已,塑其形像也。


第五,於佛及塔,兴种种供养。


第六,佛及诸大菩萨名号,闻而持之。此等唯是(集学论)中所正出者。余亦多矣。


第三,遮止力者。论正防护十不善也。以是能摧昔所造作一切自作教作,随喜他作,之杀生等三门惑业,及法之障。此(日藏经)中说。意谓若无至诚防护之心而忏者,仅成空言。故律中问後防护耶。广释中说也。是故後不更作之防护心,颇为重要。然此心生起,又从初力而自在也。


第四,依止力者。皈依三宝,修菩提心。


总之,佛为初心学人,虽说多种忏悔之门。然对治圆满者,四力为全也。罪净规者,於诸当生恶趣大苦之因,转生小苦因。或虽生恶趣,竟不受苦。或但於现身稍患头痛,即成清净。如是诸须长期受苦之罪,或成短促。或竟不受。此亦为忏者,力有强弱。及四力对治全与不全。力势急缓,时期长短,以为等差,而未有一定也。经及律中,谓「假使经百刧。所作业不亡」者。盖对诸不修四力对治者而言。若以四力如说而忏者。则虽定当受果亦能清净。(八千颂释)中说也。由是诸以忏悔及防止等力,而坏出生异熟之功能者。纵遇余缘,果必不生。如以邪见瞋恚断坏善根,彼亦同之。此(烧戏论)中所言。然以忏护清净,虽能令无遗余。若初无罪染之清净,与忏已而净之二,则大有差别。如(菩萨地)中言,根本罪生。虽能重受还净。然於现生不能证得初地。经中亦云,若生经中所说一种谤法之罪。於七年中,每日三时忏悔,罪虽清净。然任如何疾速,欲得忍位时,须经十刧也。以是无余清净之义者,是於不悦意之果清净无余。生起证道等者,则为甚远。於从初无染,当励力焉。


是故说言诸圣者等。虽为命难,亦於小罪不故知而行。倘若忏净与初即不生二者无别。则无须如是作矣。譬如世间伤损手足,後虽治愈。然与初未伤损,而不同也。


第二,往者为求现世,亦不虚伪。於求後世,仅随语而转耳。若能易地而观,求後为主,求现为兼者,是即生也。虽然,尤须坚固。彼虽生已。仍当努力修之。


第三,以经言,於一切世间圆满,皆须弃舍。而作错乱之根据。有一类人,作如是想。谓受用等圆满善趣者,不出世间故。於彼希求不应理也。夫於所求,有现时及究竟所求二种。世间身等圆满者,虽求解脱人,现时亦所当求。由依彼身渐次展转而得决定善故也。所有一切身财眷属圆满之善趣,非皆世间之所摄。身等圆满究竟者,是佛色身,及彼之刹土,彼之眷属等,故也。於彼密意,故(庄岩经论)中说以前四度成办身,受用,眷属,圆满之善趣。又多经中亦说,以彼等而成办色身也。已释共下士道修心之次第竟。


菩提道次第直讲卷第五终

Tags: 责任编辑:思过黑鹰
】【打印繁体】【关闭】 【返回顶部
上一篇菩提道次第略论 【六卷】 下一篇菩提道次第广论 【二十四卷】
清净莲海佛学网: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交流论坛 联系我们
本站声明:本站资源来源于互联网,如侵犯了你的版权,请你联系我们,我们将在收到消息后24小时内删除。
清净莲海佛学网 版权所有